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外培训发展前景范文

校外培训发展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外培训发展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外培训发展前景

第1篇:校外培训发展前景范文

论文摘要:当前社会上的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越来越多。这些机构凭借自身优势培养了大量美术人才,获得了社会和家长的肯定。但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在发展中还是存在一定缺陷。本文分析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当今社会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正如火如荼的发展着,很多家长都热衷于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去学习美术。那么在这个特殊的领域中,如何发挥校外培训机构的优势,弥补学校美术教育的不足,提高广大儿童的绘画能力,已成为当前美术教育界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我国学校儿童美术教育与校外美术教育共存之现状

美术课程是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都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绘画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学校美术教育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弊端:首先学校美术教育对于尖端美术人才的培养欠缺相关的机制;其次学校儿童美术教育固定的教学内容往往限制了教师的教学,而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教育却能弥补以上缺陷。因此,民办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已如雨后春笋大面积存在。形成这种局面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当前国家对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教育非常重视,在2002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七章《扶持与奖励》第四十八条有明文规定:政府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运用贷款手段,支持民办教育事业(含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由此可见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正是因为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加之和学校美术教育比较起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才逐渐壮大起来的。

二、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前校外少儿美术教育有一定优势,并受到国家、社会以及家长的肯定,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1.校外美术培训教育的方式和现行美术新课标之间存在矛盾。目前我国小学美术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以启发为主。而当前的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的教育方式和新课标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校外儿童培训机构由于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的支持,仍然还是实施着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上占据着绝对主体地位,且教学内容共性化的知识过多,缺乏对学生美术个性的培养;校外儿童培训机构由于追求在短时间内“出成果”,对学生的辅导方法缺乏新颖性,压抑了学生的绘画天性。当前这些美术机构都是采用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去辅导,而这些“师父”们对学生的绘画都做出了统一、严格的要求,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不能随便改变,这种方式钳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校外少儿美术教育机构为了提高自身的品牌意识,往往过分强调对学生绘画技能的培训,而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却不够重视。以上三条都是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和现行美术课标相冲突之处,有待改善。

2.校外美术培训机构现有教育资源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校外少儿美术教育机构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不少家长的关注,但其现有教育资源却非常有限,既不能满足学生需要,也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具体有如下表现:一方面培训机构的美术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虽然绘画水平较高,但教学创新能力难以满足学生需要。此外,更为关键的是培训机构缺乏稳定的师资,流动性比较大,对学生的教学有较大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因为美术培训机构大都是民办的,部分民办培训学校为了追求高利润,不注重学校建设的投入,在设备上能简化的就尽量简化。很多培训机构尚未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没有电化教学,有的甚至连电视机、照相机、录音机都没有。教学设施可谓简陋至极,严重偏离了社会发展对美术教育的要求。

三、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应和学校美术教育有机整合

从国家当前的政策来看,校外儿童美术教育对培养特殊型的艺术人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学校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绘画能力、以及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要想全面提高广大儿童在美术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实施真正意义上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还要把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体系。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没有固定教材,教学灵活机动,但缺乏系统性,而学校美术教育有固定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但灵活性不够。因此作为校外的美术培训机构就可借鉴学校美术教育的经验,根据学生兴趣选择系统化的教材,并制定教学大纲,让教师根据大纲和学生的情况制订教学计划,使教师的教学既具有灵活性,又具有系统性。而学校美术教育则可借鉴校外美术教育教学灵活之模式,允许教师根据学生兴趣和爱好传授教学大纲之外的美术知识,注重发展学生的美术个性和创造性思维。

2.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教学设备较为简陋。这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钳制了美术教育,进而影响到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校外培训机构主要是由于资金缺乏,加之又是私人性质,以经济效益为主,所以教学设备不能随时更新。而学校美术教育是国家投资,资金雄厚,在教学设施上相对校外培训机构有较大优势。因此,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公办学校和民办儿童美术机构联合办学,这样就能充分利用公办学校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学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为校外美术培训机构服务,从而弥补其设施简陋、师资不够稳定的缺陷,同时从另一方面也充实了学校美术教育的内容,可谓一举两得。另外,民办美术机构为稳定师资还可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

3.如能把校外美术机构培养尖子生的特长和学校美术教育注重提高学生整体美术素质的优势融为一体,无论是对校外少儿美术教育还是学校美术教育来说都是有益无害的。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在培养学生绘画能力的同时,可借鉴学校美术教育注重培养孩子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经验,让孩子们既能提高绘画水平,又能提升在美术方面的艺术修养,成为全面的美术人才。学校美术教育则可借鉴校外美术机构培养美术尖子生的模式,加强对尖端美术人才的培养,实现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双向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有为艺术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形势下,如果国家能够根据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再针对学校美术教育的优势,实施有效措施从以上角度入手,则可有效促使校外美术培训机构和学校美术教育优势的融合,最终让二者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红专.校外少儿美术教育的喜与忧[J].中国美术教育,1994,(5).

第2篇:校外培训发展前景范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和学校“以学生为关注焦点,时刻为学生的就业准备着的办学思想面向市场,而向社会、面向企业办学,牢固树立“树人”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系统的计算机学习,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专业技能和做人基础,获冷终身学习和赖以生存的技能,将来成为一个人格健全、个性特长负责干鲜明、能适应未来需要的“完全的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办出计算机专业特色凸现发展前景,决心将专业组“办精办强”,“办活力大”。

二、专业现状分析:

我校计算机专业经历过发展的辉煌时期,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招生人数减少,教学质量下降,近两年来虽有所发展,但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仍不适配。就全国及宜宾市来讲,计算机专业招生人并不少,宜宾市区的初、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毕业生,多到规模较大的、开设专业班齐全的成都学校就读,如五月花计算机学校。不是学生不读计算机,而是我校规模及设施跟不上。

要发展我校的计算机专业班,需要政策支持、加强宣传、更新与增添专业设施、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优化专业实习环境、提高学生就业水平。

三、专业发展目标

三年内,通过多途径将算机机专业打造成全市有影响力的专业,通过竞赛平台将更多的专业教师与优秀学生推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专业和学生的知名度,为招生就业打下基础,从而带动专业整体发展。

(一)积极稳妥推进专业课程改革,形成有特色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社会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进一步修改专业教学计划,使其更适合学生毕习与就业需求。

由于计算机应用已经朝着络化‘多元化’行业化方向发展,根据需要新

增计算机网络、动漫制作、多媒体技术等专业,托宽专业发展面,扩大招生来源。实行模块教学,其分为办公、自动化网络及应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应用与维护、影社后期制作、电了商务、图形图像动漫、信息管理等教学模块。

〔二〕推进教学改革与实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以市场为导向,就业为目标,构理人才培养模式。

2、将就业教育贯穿到整个的教育当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教育。让学生认清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专业方向,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性学习转向主动性、探求性和研究性学习。

3、理论与实脱相结合,初步形成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各类实习——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专业综合实训——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线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模式。在重点建设校内教学基地的同时,在校外建设一批实践教学基地。这些校外实践基地是学生和教师接触社会、了解技术发展、就业形式和撑握人才需求信息以及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训导的重要场所。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按照生产要求和不同岗位,分别受到横向拓宽(接触新的领域与环境)或纵向廷伸(专业深度)的培训,真正达到专业培训养要求。

4、重基础、强能力,开设专业选修课程,选拨培养技能特长生。

5、改革考方法,推行教学分离,保障教学计划的执行,避免随意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6、技能型课程加大实验考核的分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加强职业资格取证。

7、注重教材的选用,有必要自编教材,保障理论必须,够用为度,突出实用,通俗趣味,内容要新,紧贴应用,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时增删内容。

(三)必善学生实习实训环境

1、更新与增添专业设施,进一步提高校园的档次。为满足专业技能训练,每2个专业班配备一个机房或实训室,专业发展需求的实训室包括:多媒体教室(能实现多媒体课程教学与编辑实践)、计算机维修维护实训室、计算机网络管理实训室、计算机综合布线实训室、动漫实训室、语言实训室、办公应用实训室等。既锻炼了学生,又减轻了相关教师的工作量。

2、成立计算机服务中心,开展计算机硬件的维修及各方面的咨询服务工作。即提高了学生的专来技术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将来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条件允许,可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如为网吧提供管理服务,为企业提供网络建设与管理服务等。

(四)加强专业组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

1、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

第3篇:校外培训发展前景范文

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实施

1.根据顶岗实习教学计划,落实好顶岗实习各阶段的教学,具体步骤:在每年的11月布置顶岗实习任务,要求学生对顶岗实习教学大纲、顶岗实习任务和顶岗实习考核办法进行了解,由专业老师进行实习动员,明确实习任务和要求。在12月落实顶岗实习单位和实习岗位,组织学生和生活老师到企业与企业老师见面。次年的1~2月利用假期组织专业老师到企业进行检查,了解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制订校外授课计划。2~4月开展校外教学,指导、考核学生顶岗情况,检查学生的实习手册,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遇到的问题,并组织现场教学。3~4月布置毕业设计课题,根据学生顶岗实习的不同岗位布置毕业设计课题或毕业论文。6月进行顶岗实结,专业老师根据生活老师和企业老师的评定及学生顶岗实习的表现和毕业设计质量进行顶岗实习成绩评定,对毕业设计完成较好的学生组织毕业答辩。2.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单位。为确保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实施,首先要落实一批与应用化工专业紧密联系的对口企业。近几年来,专业系组织专业教师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主动与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相关的企业联系,尝试校企联合办学,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了重庆建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郴州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长沙众城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株洲化工集团公司等一大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保证了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单位的稳定,为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教学起了保驾护航的作用。3.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管理。为了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实行“三师”制度,即专业老师、生活老师和企业老师联合教学方法。专业老师由专业课教师担任,负责顶岗实习的前期准备、解答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校外授课、布置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并负责与企业导师、生活导师沟通与联系,对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进行评定;生活老师由辅导员担任,负责顶岗实习阶段学生的组织纪律、生活安排、安全管理等后勤保障工作;企业老师由实习单位的技术骨干担任,负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日常工作和学习指导。有了三师制度,就保证了顶岗实习阶段校外各教学环节的实施,解决了学习内容与专业实践的统一,使学生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真正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4.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实施。顶岗实习阶段教学的实施关键是“三师”制度的落实,三师既要分工明确又要团结合作,还需各位教师切实履行各自的职责。生活老师要解决好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的生活,帮助学生做好由学生向工作者的转型工作,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专业老师要深入企业做好调研,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在工作中的情况,要围绕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涉及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指导,根据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准备校外授课内容。因授课内容与企业生产相结合,针对性强,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授课质量。企业老师除在实习阶段实行师徒的传、帮、带外,还根据学生实习阶段的具体情况不定期地进行职业培训,如郴州化工集团公司桥口氮肥厂生产部长就“分离技术”进行技术培训,在株洲中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开发经理就“钛白粉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进行讲座,在长沙众城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主管生产副总经理就“油产品开发”进行知识讲座等。企业导师的现场教学,注重对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又对化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既有实际应用性,又有理论指导性,教学效果较好。5.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考核。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考核要全面、真实地考核学生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各个方面。不仅要考核学生专业技能,而且把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体现基本职业人素质要求的职业能力列入考核内容;不仅考核学生学习的成果,而且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能力和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各方面进行考核。在顶岗实验阶段的学习考核过程中,三师是重要的考核者,学生是被考核者也是考核者,也参与考核。学生参与考核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个体的自我考核,对教师给予的考核提出反馈意见;二是学生相互考核,给同学打分或提出对某某同学的考核意见。

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成果

1.确保顶岗实习阶段教学质量。化工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历来都是教师头痛的问题。教学组织难度大,学生安全责任重,化工企业出于生产安全考虑不太愿意接受学生顶岗实习,校外教学管理难到位,企业指导教师责任心难保证,学生难以学到知识等,学生顶岗实习往往流于形式,走过场。我院近年通过精心策划,强化管理,严格考核,明确责任,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顶岗实习难点问题进行了反复研究和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确保顶岗实习这一重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2.实现与企业真正的接轨。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实践中,要认真抓好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落实,使学生通过半年的顶岗实习,在化工生产现场,在化工生产领域的不同岗位,受到实际的锻炼,使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就留在顶岗实习的单位或岗位上,很快地适应专业工作的需要,做到与企业真正的接轨。3.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通过顶岗实习学校能提高办学水平以及专业的社会适用性;使教师掌握了化工行业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增强了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企业技术人员通过与教师交流,提高理论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可通过学生顶岗实习寻找高素质的人才从事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学生通过半年的顶岗实习,能操作先进的生产设备,学到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能与企业进行文化交流,感受企业的文化,经过较短的一段时间,学生毕业就能独立顶岗操作,缩短实用期,企业不需再对毕业生进行上岗培训,为用人企业节约了新员工培训成本,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

作者:薛雪 郑越 单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第4篇:校外培训发展前景范文

论文内容摘要:一些设有艺术设计专业的民办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仍处于空白状态,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精品课程迫在眉睫。能否培养出高水平的艺术设计教师,是精品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从国内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队伍现状来看,存在着教学队伍结构不合理,多课时、少科研等诸多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通过学校和教师自身两方面来解决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队伍建设“老大难”的问题。

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一支,和公办高职院校一起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可以说,民办高职院校对于现代化建设人才的输送功不可没。近年来,随着民办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在没有公办教育为依托及国家强大教育资金支持的前提下,自立自强,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成功之路。即便如此,民办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一些设有艺术设计专业的民办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仍处于空白状态,这也成为其前进过程中的绊脚石。如何使得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能够和公办高职甚至是公办本科类院校在教育教学中“平分秋色”?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精品课程迫在眉睫。

一、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队伍现状来看,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队伍结构不合理

因民办高职院校起步较晚,以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居多,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也不利于科研。一些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具有高级、副高、中级职称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偏低,存在严重的“人才干涸”现象。

(二)人才引进不合理,留住人才难

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因薪资无保障、发展前景不乐观等因素,导致人才引进特别是高层次的人才引进有难度。一些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或是热衷于公办院校稳定的福利待遇,或是被设计单位较高的薪资所吸引,他们不愿投身到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的教育中来。这使得许多民办高职院校在招聘艺术设计教师时,不得不“自降门槛”。更有甚者,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因部分热门设计专业招不到人才,不得不从相近或是冷门专业中挑选愿意到校任教的人员,这也造成了人才聘用不对口、专业发展停滞不前的问题。换言之,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即使招聘到了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同样因薪资福利、发展前景的不尽人意,很难留住人才。

(三)专兼职教师比例失调

许多国外的大中专院校,诸如美国、德国、英国等都十分重视校外专业人才的聘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及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国内民办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队伍建设,可效仿以上国家的做法,聘请生产一线的专家到校任教,以增强校企合作,推动专业发展。但是,目前一些民办高职院校聘用校外兼职艺术设计教师的目的,大多是为了节约成本。有些民办高职院校因艺术生源不稳定,不敢聘用过多的教师,从而导致学校专职教师很少。虽然从生产一线聘请的艺术设计教师可以为民办高职院校注入新鲜血液,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但是专兼职教师比例一定程度上过于失调,会对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壮大造成不利的影响。同时,来自于设计、施工一线的兼职教师在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一些兼职教师因过于偏重实践,从而忽视学生的理论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后天成长。 转贴于

(四)多课时,少科研

有些民办高职院校为节约成本,摊派给艺术设计教师过多的课程任务,使得教师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备课、上课方面,难有心思搞科研。此外,因教学场地紧张,有些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为了节约教室,没有配备专门的科研场所,也没有培养出能够挑大梁的学科带头人,具有丰富的理论及实践经验的“双师”“名师”甚是缺乏,造成科研项目无法更好地进行。

(五)教育、培训经费不足,制度不合理

相对于有国家专门教育基金支持的公办院校,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多以赢利为目的,较重视低成本运营,这导致一些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师获得培训、进修的机会较少,一些民办高职院校不够注重教学队伍建设。此外,一些民办高职院校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实行封闭式教学和教师坐班制,致使部分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得不到实践机会,只能空有一套理论,难以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

二、解决途径

如何才能推动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队伍建设?笔者通过对江苏省内多家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师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三个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保障体系建设)中关于教学团队建设的精神,通过学校和教师自身两方面途径来解决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队伍建设“老大难”的问题。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一)提高教学水平,鼓励科研

第5篇:校外培训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 民营企业 职业适应期 员工流失 大学生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2-0001-03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快速发展,中国市场经济的进程不断加快。有关部门调查结果表明:近两年,民营企业对人才需求旺盛,已经成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之一。2012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680万,再创历史新高,大学生新增就业群体中有70%以上流入民营企业。但是近年来职业适应期员工流失现象成为民企“最伤脑筋的事”。所谓职业适应,是指从业者进入职业角色、履行职业角色义务、享受职业角色权利、遵守职业角色规范的发展过程。毕业生从大学校园到职场,都要度过一段长短不一的职业适应期。笔者主要选取上海部分民营企业职业适应期(入职1-3年)员工展开调研。

二、调查与分析

笔者分别就职业适应期员工流失现象对民企青年、民营企业、在校大学生等三方面展开调研走访,分析如下:

(一)职业适应期员工对工作状况的评价

1.员工对岗位是否认可取决于个人发展前景

在对目前工作认可度方面,38.4%的被访青年表示“不考虑离开目前工作岗位”,10.9%表示“正在考虑中”,50.7%选择“看发展状况而定”(表1)。

表1 被访青年是否考虑一年内跳槽(%)

由此看来,超过半数被访员工认为个人发展前景决定其对岗位的认可度,正如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的:某知名物流公司近年来鲜有人员流出,主要在于其为员工规划了完备的个人晋升路线。随着现代管理的深入,员工早期职业生涯管理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投入大量资源,一般企业实施起来有困难。这样,职业生涯管理在企业中未能得到有效的建立和实施,员工没有目标、没有激情地工作,易产生人才流失现象。

2.员工期待薪资更有竞争性

笔者以如需更换新的工作岗位你考虑的个人发展要素为题,请企业青年进行排序,1为最关注,依次类推。对每项因素分值求和,总分越低,表示该因素越重要(表2)。

表2 被访青年关注的个人发展要素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青年最关注的发展要素是“个人发展前景”和“薪水”。其中,职业适应期员工对于“个人发展前景”这一要素的关注与我们对工作认可度的调研结果:工作是否留得住青年,关键在于企业青年的个人发展前景相互印证。

在薪资收支方面,有数据显示青年消费支出前四位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住房(还贷、租房等)、饮食、服装、日常出行,这些都属于生存性资料消费,用于娱乐性消费支出较少。沪上生活成本偏高,用于发展性和享受性方面的消费就比较低。这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设消费理论相互印证,认为消费是由收入唯一决定的,是收入的线性函数。而民营企业的薪酬标准,在设定之后往往一成不变,就算是劳动法律强制要求,也只是在薪酬结构中变动,没有随着社会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因此会造成薪资水平缺乏竞争性。

3.员工自身就业期望太高

“毕业时匆匆忙忙找工作,工作了才发现不适合。”一位受访员工告诉笔者,“后来再看到以前的同窗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心想我也不比他们差,就有了跳槽的念头”。社会知觉的现实错位、鲦鱼效应的负激励等,使职业适应期员工制定离职的管理对策。

(二)企业对人力资源相关状况的评价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笔者就资源匮乏难招人、培训管理制度有待加强、企业文化打造难、企业人才流失大等四个方面请企业人力资源相关负责人进行排序。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都不约而同选择“人才流失大”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走访中,笔者了解到上海民企人才流动率整体较高,每年约为50%左右。

2.企业管理层对人才流动主要原因的评价

笔者就人才争夺激烈、流动性频繁这一现象对企业管理层人员进行访谈。归结出以下三个方面影响因素:

(1)社会环境。企业家坦言政府现在管招商多于扶持,民企中规模企业较少,融资难导致发展后劲不足,成为了民企招收人才的短板。例如某公司去年还是区域100强纳税大户,而实际的情况是企业资金链已经快断了,却没有相关部门关心与帮助。

(2)企业环境。现阶段处于创业期、成长期的民企占较大比重,对于这类企业,成本是否有下降空间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缩减成本也会往往涉及员工待遇等问题。

(3)就业心理。部分高校毕业生没有做好长期在民营企业就业心理上的准备,他们一有机会就会流动到其它单位去。

(三)在校生就业期望方面

1.好的社会实践平台使毕业生更有就业竞争力

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主要因缺乏实践技巧及经验、就业人数太多等因素影响。走访中,在校学生普遍认为社会实习实践经验能使自身在求职舞台上更有竞争力,而许多用人单位都希望招聘来的新人能够直接上岗,无须再经过专门的职业培训,这要求学生在就业之前就要有一定的社会实习经验。

2.个人价值观存在偏差

沪上民企青年员工大部分来自于各高等院校,高校学子接触社会机会少,制定的职业标准也过于功利化、等级化。在笔者与高校学生的访谈中,一些学生坦言喜欢稳定、福利保障好的单位,而不愿意选择民营企业。毕业生愿意去什么单位从表面上看本无可厚非,但是在现阶段就业环境下,所有毕业生都去政府机关、科教文卫事业等单位就业,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三、结论与建议

针对调研的相关情况,下文就结论和建议展开讨论,以期为民营企业和青年员工的共同发展提供相关参考。

(一)政府方面

1.建设社会化公共服务平台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民营企业提供信息、科技、法律、产业指导等多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对吸收高校毕业生较多的民企,政府可在投融资、税收、毕业生落户等方面为其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

2.完善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服务体系

完善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是提高大学生搜寻准确性、提高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联合行动,大力推动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相关的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各项就业实习扶持政策,为民企扩大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二)企业方面

1.实施科学有效的薪酬管理,切实制定并加强雇主品牌战略

一方面,企业可将薪酬与员工的绩效考评、所在岗位相结合,提高技能工资和绩效工资在整个薪酬结构中占据的比重。另一方面,民企应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内容中做出积极响应,通过人力资源市场定位,在目标群体中建立独特的雇主形象。

2.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制定员工个人发展计划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员工的岗位培训和职业继续教育。企业可采用的做法是PDP(Personal Development Plan),即个人发展计划——青年员工及其上属定期就员工能力提升进行探讨,制定个人发展计划,确定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及需要提升的能力。PDP的实施可在促进员工职业发展的同时也使企业能吸引人、留住人、培养人。

(三)学生员工方面

1.摆正心态,适时转变就业观念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刚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有必要冷静下来,对自己、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分析。要相信无论在哪里工作,是金子总会闪光,要勇于接受挑战,找寻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接受磨炼,最终脱颖而出。

2.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和职前实习

拥有良好的职业规划,可以提高在校生职业规划技能和职业决策能力,减少自身就业的盲目性。所以高校学生应在学校学习时,应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类实习实践,充分了解自己,制定一套适合自身的生涯规划,并在遇到职业生涯适应不良时,客观地分析自身条件与职业的匹配度,科学有效地做出职业生涯决策。

(四)高校方面

1.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同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

建议高校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与企业通力协作,努力将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岗位需求相结合,开设职业生涯课程,开拓大学生校外实习岗位,帮助大学生认清形势,准确定位自己,合理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2.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

高校可以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从信用体系的角度出发,强化就业价值观教育。可在课堂中引用一些大学生在职业适应期缺乏远大职业理想的案例,让学生了解频繁跳槽或任意违约带来的后果,它不但给企业增加了用人成本,也给毕业生自身形象带来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艾铁牛.国有企业大学生员工流失分析及对策[J].人力资源,2007,(5).

[2]沈秀丽.大学生在民营企业为何难留[J].观察,2005,(10).

第6篇:校外培训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发展;“内生型”发展;“外源型”支持

就目前来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存在种种困境,如职业感缺失,职业倦怠严重;职业发展前景缺失,发展通路堵塞;队伍建设缺失,人员流动性大;等等。总体来说,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在此情况下,探索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寻求解决职业发展困境的对策,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良性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在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满足之后,在社会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方面就有增强的倾向,职业发展属于后一层面的需求。辅导员在职业上也有向上流动、向前发展的本能愿望。合理的流通渠道能够为辅导员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不仅有利于高校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也能够有效地激发辅导员群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开拓进取精神,推进学校的进步和发展。

流通渠道需要学校从两个方向进行开拓,包括内部发展通道和外部交流通道,概括来说就是“内生型”发展和“外源型”支持两种。“内生型”发展是指通过种种方式来丰富辅导员职业内涵,增强辅导员职业的内在吸引力,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外源型”支持是指开放辅导员岗位与高校其他岗位如行政管理岗、教师岗之间的流通渠道,建立一套岗位间流动的标准和实施办法,为适合行政工作和任课教师工作的辅导员寻找出口,扩大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劲头,促进校内人才的合理流动。

一、“内生型”发展的路径及意义

(一)“内生型”发展路径

要真正吸引和留住优秀辅导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辅导员在观念层面上认同自己的职业身份,认同学生教育工作。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真正踏实工作,为学生教育事业奉献自己最大的力量。高校应该探索辅导员职业的“内生型”发展路径,帮助辅导员在观念层面上认同这个职业。

1.探索辅导员职级制,形成单独评定系列

辅导员的职称评定主要走思政讲师――副教授――教授系列,上升通道狭窄,尤其从讲师上升到副教授这一级别很难。一是课时量的要求,大多数辅导员没有上课的机会,何谈达到一定的课时量。二是层次和质量的要求,辅导员在承担大量学生工作的同时还要像教师一样做科研、发表高质量论文,难度过大。考虑到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如果把其单独纳入辅导员系列进行评定,制定更为合理的评定维度和标准(如工作业绩水平和理论成果水平有一个恰当的比例),那么对于促进辅导员从业积极性,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例如:上海大学深化辅导员岗位聘任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岗位“聘任制、任期制、职级制”,由低到高设立了1~5级辅导员岗位,最高级别辅导员的职级与教授级等同,有效地激发了整个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2.理顺岗位培训体制,提升职业发展能力

一种职业的从业人员,只有具备独特性和排他性技能,才不会轻易被其他人替代。但是目前来看,辅导员的专业技能不够突出。大家似乎有这样一个看法,辅导员职业门槛较低,不需要多高的技能技巧和知识水平。从事辅导员这个职业没有突出的优势,成就感自然就会很少,同时又面临着随时会被其他人取代的困境。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该搭建一个好的培训平台,针对辅导员群体建立专门的培训体系,设计专门的培训课程,这是提升辅导员职业发展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手段。辅导员所需要的自我职业发展能力是多方面的,因此培训的内容也应是多方面的。同时,培训形式也要采取学历培训与非学历培训结合、岗前培训与岗中培训结合、脱产与在职结合、专题培训与系统培训结合等多种方式,以全方位提升辅导员的自我职业发展能力。例如:南京师范大学对辅导员队伍实施了“菜单式”培训,每两周举办一次主题鲜明的“辅导员沙龙”,每年举行3~5次专项业务培训,从形势政策报告、心理专家讲座,到就业指导分析、科研技能拓展等一应俱全,所有辅导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自订“菜单”,选听选学。此外,根据培训考核的成绩,南京师范大学每年都组织部分辅导员参加校外专业培训或学习考察,促进他们的跟进式发展,同时鼓励本科学历的辅导员在职深造。

3.提升辅导员学术能力,搭建科研平台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引导教育工作,还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规律,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提升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这些都需要辅导员具备一定的学术科研能力。然而,辅导员在申报科研课题时往往处于弱势,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科研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有人质疑辅导员的科研能力,但实际上,辅导员在做科研方面是有其独特优势的。一方面,辅导员手上掌握着大量的素材和数据,并且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作为支撑,工作中发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而目前业界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研究不足,存在很多研究空白点,辅导员在科研方面大有可为。另一方面,近年高校招聘的辅导员几乎都是硕士研究生,甚至包括博士研究生,这些高学历的人才拥有相应的知识背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高校要积极为辅导员学术水平的提升搭建平台,指导辅导员开展工作研究和课题申报,通过构建多层次的科研平台来推动辅导员队伍从“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发展。

4.探索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道路

探索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道路,我们可以参考一下美国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情况。美国辅导员分类非常细,包括全职的心理辅导员、职业辅导员、学习辅导员和生活辅导员等,学生通过预约方式来要求辅导员进行专业指导。这些辅导员许多都具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并且通过辅导员协会的职业考试。他们不是追求大而全,而是追求小而精,每个辅导员都能成为所在领域的专家。掌握了这样的技能和知识,即便是换了工作环境,也照样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细分化将是不可避免的。精细化能帮助辅导员摆脱全能型的集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于一体的工作现状,跳出“任务繁重、职责混乱、疲于应付”的工作怪圈,集中精力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与特长,瞄准自己选定的工作主题和课程项目高效率开展工作。

尝试专业化建设,高校可以提供条件多鼓励辅导员考取相关资格证书。例如:早在2007年,80名南京师范大学辅导员经过外聘的江苏省脑科医院专家的系统培训,正式走上了首批“心理气象员”的岗位。

(二)“内生型”发展的意义

“内生型”发展理念的提出,与长期以来辅导员工作积极性较低、社会地位较低、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的现实状况是分不开的。为此,高校开始探索如何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让辅导员成为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职业。“内生型”发展理念从根本上来说,一是让辅导员有发展、有进步,不是固守在一成不变的岗位上,而是在职级、地位上有所提升,在福利待遇上有所改善;二是让辅导员有专业、有技能,改变辅导员职业技术含量低的印象,让其成为不可替代的专业人才。

二、“外源型”支持: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补充路径

(一)开放辅导员与行政岗的流通渠道

一是开放辅导员与普通行政岗的通道,行政岗位有空缺时,优先从学校辅导员岗位上进行竞聘,这样可以给有转行政岗意愿的辅导员提供机会。二是开放辅导员与党政管理干部间的通道,将辅导员作为党政干部的后备军,定期从中选拔优秀管理人员。学校在开放辅导员与行政岗的流通渠道时,需要制定一定的标准和制度,做到优中选优,最终实现这样的目的:一方面能够鼓励辅导员做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能够给特别优秀的辅导员提供更适合的工作岗位。

(二)开放辅导员与教师岗的流通渠道

首先,对于一些有专业背景、符合上课条件的辅导员,可以给他们提供条件,让其参与“两课”的教学。根据笔者的观察,学生对辅导员的称呼大多数为“辅导员”,很少有称呼“老师”的,因为在学生的眼里,只有上课的老师才是真正的老师,让辅导员有机会踏上讲台,有利于从根本上提升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两课的目的与辅导员工作的目标是不谋而合的,通过上课,辅导员可以通过一种更为生动活泼的方式,将价值观念输送给学生,学生也会更容易潜移默化地接受其影响。其次,与学生工作密切相关的一些课程,如党课、职业规划课程等,都可以适当向辅导员开放。再次,学校要鼓励辅导员提升学历层次,支持辅导员考硕士、博士,为转教师岗提供帮助。

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不仅需要辅导员系统内部的提升和流动,还需要建立流通渠道,实现高校整个教育系统师资力量的流动和平衡。这一方面会对高校师资提供有利补充,另一方面会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提供多种选择。

三、小结

如果把“外源型”支持看作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外因,那么辅导员队伍自身的“内生型”发展和内在推动就是内因。正如唯物辨证法所强调的,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内生型”发展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外源型”支持是一条补充路径,二者的主次关系不能颠倒。

“内生型”发展不排斥“外源型”支持,但它并不单纯地依赖外部支持,它更重视从优化职业发展本身来探索辅导员发展路径。“外源型”支持为辅导员职业发展提供了另外的选项,起到重要的外部支撑作用。但是如果过于重视“外源型”支持,开放过高比例,有可能会导致经验丰富的辅导员转岗,新的辅导员又缺乏锻炼和磨炼,不利于学生教育的持续性。

“内生型”发展和“外源型”支持对于辅导员职业发展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二者形成合力,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向进行探索,才能为辅导员职业发展寻找到科学、合理的路径。

参考文献:

[1]程德华.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应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

[2]张端鸿.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比较[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5,(3).

第7篇:校外培训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汽修专业 微型企业 实训

问题的提出

2013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1.37亿辆,这表明我国已进入汽车社会。安康市虽属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但全市保有的各类机动车辆也已达43.5万辆。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及国家大力发展小微企业的政策利好,[1]都极大地带动了汽车维修、检测、配件等服务行业微型企业的蓬勃发展,吸纳了大批初、高中毕业生和企业下岗人员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汽车维修市场。一个显见的事实是,这些从业人员大部分缺乏专业培训,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知识、维修技能、职业道德远远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求。根据安康市某县的调查,全县汽车维修从业人员总数达500余人,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却不足40%,而且受过中等以上文化程度教育或专业技校毕业的人员所占比例不足30%,维修企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远低于《机动车维修业开业条件》必须达到的60%。大部分从业人员技能均为师傅带徒弟形式,在自由式摸索中提高,成才周期长,现代的检测设备、维修设备只能由少数人操作,大部分技工只能从事普通车辆的维修。维修过程中过分依赖经验来判断故障,盲目拆卸零件,没有完善的作业程序,工作效率和维修质量得不到保证,容易产生质量纠纷。技工人员素质的偏低严重阻碍了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影响了维修企业整体质量的提高。

当前,现代汽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等技术已普遍使用,汽车维修服务行业的高科技含量增大。新的维修设备、工艺、技术以及高科技含量的电子化检测设备的大量使用,使得没有受过职业教育的传统汽车维修工难以胜任现代汽车的检测、维修与保养工作。因此,现代汽车维修服务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一流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人才。

安康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本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于2006年开始招生,现已招了八届学生,形成了一整套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的教学和实训体系。该专业的创设和发展,填补了本地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空白,为初高中毕业生提供专业学习,掌握专业技能,成为农村孩子实现跨出贫困、成为工薪阶层梦想的最佳途径。

本文于2010年开始起草,通过开展本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以及对微型企业实训资料的整理,探索了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高职汽修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提出优化本院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建议。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校外实训调查

依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高职教育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据此,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确定了如下实训教学方案:第一学期开展汽修设备及工具使用介绍,进行技能技巧实习;第二学期进行发动机拆装实习;第三学期进行汽车变速器拆装训练,第四学期进行汽车电器维修实训,第五学期进入企业实习四至六个月,第六学期进行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实习实训时间大于1年,超过理论与实践2:1的标准。

笔者跟踪调查并监督了2010年以来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校外实训的情况,将每班第五学期四至六个月的企业实习资料汇总成表1、表2:

企业资质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6739.1-2004》维修企业的资质。这个资质在上述微型企业场所公示。

企业类别,是指根据《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第三条,本规定适用的行业包括:其他未列明行业(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

第四条第十六款:其他未列明行业。从业人员300人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100人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10人以下的为微型企业。表1依据调查企业从业人员数划分。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校外实训以微型汽修企业为主。这是几年来教学系部、学生和企业共同选择的结果。

原因分析:安康作为贫困地区,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大中型规模企业可供校外实训。即使是4S店,也属中小型企业。截至2014年10月底,安康区域内共有机动车维修企业740家,其中一类21家、二类126家、三类593家,另有摩托车维修店面149家。这里面占主体的二、三类机动车维修企业均属微型企业。对学生进行访谈发现,校外微型维修企业在实训教学方面比4S店做的更好。学生反映, 4S店只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辅助工作,如擦洗车辆、打扫车间卫生、给维修工打下手等,甚至有学生下企业实习时洗了一个月的车;还有的实训企业不让学生参与任何工作。总之接触不到实质内容,学生的意见很大,他们更愿意选择到二三类维修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训。调查发现,小微型维修企业主积极性高,他们愿意接受经过初步专业培训、文化基础较高、又有汽车方面基础理论的职业院校学生,乐意安排学生更多实际操作机会。因为这些学生的综合素质优于学徒工,易于管理,边培训边工作,“上手快,进步快。”从这几年的情况看,我院学生在校外实训后期,曾有多人受维修企业主指派,随师父或独自外出执行紧急维修救援任务。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也极大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高职汽修专业微型企业实训的实践与思考

1.汽修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优势

本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依照工学一体、产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遵循培养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职业教育目标,积极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以及校内外实训相结合的模式。八年来的校企合作实践,形成了本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于微型企业,实现学生、企业、学院的多赢。

从学院的角度看,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获陕西省“民生工程”项目的支持,现有汽车维修与检测中心一个,汽车结构、汽车发动机、汽车变速器、底盘拆装、汽车电器维修、汽车电控技术、汽车示教板等实验实训室七个。配置比较完整的汽车维修专用工具和设备,能够为合作企业的外协维修提供便利,与合作企业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从企业角度看,核心人才是决定微型汽车维修企业效益高低的重要因素。这些企业在经营中常遇到如下因果循环的问题:相互挖墙脚造成核心人才(主力师傅)的频繁离职,进而损害在职员工的士气,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和成本的增加,进而形成新一轮的员工跳槽或哄抬待遇。接受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训,有助于缓解人才流失问题对微型汽车维修企业造成的影响,有利于企业发现、培养和储备人才,实现企业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从学生的角度看,校外微型维修企业实训期间,企业主一般安排是主力师傅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教学,易建立良好的关系,师傅愿意教,学生乐学,实现理实一体,教学相长。学生发现课堂学习的理论在工作之中有“用武之地”,更加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克服轻视理论学习的偏见,激发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在校外微型维修企业实训期间,学生能跳出自己的象牙塔,与企业老板、经理、厂长、技术人员、客户等紧密接触,初步观察企业主的经营管理方式,亲身感受到诚信做事做人、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会与同事互助合作的重要性,了解到与自己职业相关的各种信息,扩大了知识面,开阔了眼界,为毕业后就业及创业提供参照,提升就业软能力。笔者通过八年的对专业办学实践和校外实训的调查发现,以校内实训为基础,第五学期企业实习四至六个月,学生技能提高的相当快,部分学生能在维修企业独立开展专项维修。八年来,学生在参加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时,中、高级工一次性通过率达81%,一次就业率达100%。

2.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对微型维修企业主、指导师傅以及实训学生的访谈调查,发现了下列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应在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改进:

(1)应加强汽车电器技术和单片机教学与实训。汽车已成为高科技的结晶,特别是电器技术和单片机的应用已经使汽车越来越“智能化”。电子燃油喷射系统、电子控制自动变速箱系统、空气悬挂系统、自动巡航系统、自我诊断系统等复杂的系统,加上世界各个汽车制造厂商每年不断地推出新的车型车种,使得汽车维修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凭经验、凭感觉修车已难以适应现代汽车业的飞速发展。现代修车的标准作业程序是:接手故障车,询问故障现象,用专业仪器与设备对汽车进行整体分析,得出最准确的诊断,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对其解体检修,装配试车。调查发现,安康本地这类人才急缺,因此建议在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电器技术和单片机教学与实训课程,特别是汽车电器电子系统图识别与分析检测等相关知识的理论、实践教学进行加强。这样才能做到维修时对症下药,避免盲目蛮干。要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维修观念,不能局限于机修、电工、钣金、漆工等工种,否则将难以适应现代汽车发展呈现出的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现状。此外,要利用学生热衷于网络参与的个性特点,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网上答疑、网上咨询和网上查询,并对学生进行网上培训,实现维修技能的不断更新。

(2)注重专业细分及模块化教学。在初步培养学生汽车维修与检测技能,构筑起学生专业通用能力的平台上,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采用“大专业、小方向”的课程组织模式,提供模块化课程结构,如机修模块、电器模块和汽车美容模块(包括喷漆、抛光、打蜡、装潢等),这三个模块代表了汽车维修行业的三个不同职业方向,使学生的个性选择与行业需求紧密相关,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学生进入实训企业时,可以选择自己爱好的专业进行强化学习,以适应微型汽车维修企业专项 “精修”的生存之道。改变择业时某一专项(如机修)人员拥挤,其他专项(如电脑、电器)人员严重短缺的状况,顺应汽车维修行业、特约维修店和品牌认证店的发展趋势。

(3)学生微型维修企业实训的安全教育与风险控制。调查显示,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校外实训风险主要是维修实训过程中的伤害事故。学生实训是在生产一线操作,技术性强,机械电气设备操作危险性大,加之对操作规程不熟练,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劳动法》和2003年版的《工伤保险条例》对此没有专门条款。实践中,我院采用学生医保和学生意外伤害保险相结合的方式,分担学校、实训企业、学生的伤害风险,消除汽修企业接纳实训学生的顾虑,这样有利于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但是,在实践中发现,无论学生医保还是学生意外伤害保险,都是事后救济,而且报销范围限于急诊和住院治疗,然而大多维修实训过程中的伤害事故属于轻微伤,达不到报销标准,学生只能自己承担,仍可能引发矛盾。因此,应时刻高度重视学生微型维修企业实训的安全教育,风险控制应以预防为主。实训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管理经验,做好实习(训)岗前培训和实训中的安全警示等。我院的做法是:根据微型汽修企业安全生产实际,结合学生校外实训方案,共同制定实训安全培训方案,将其作为进入实训企业后的第一课。笔者建议在政府层面引入保险机制,开发专门的保险项目,确保校内外实训安全,或者借鉴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的做法,建立实习(训)生工伤保险基金。实习(训)生在实习期间发生的伤害事故,只要符合《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或视同工伤条件,在劳动部门做出实习生工伤认定后,参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待遇享受工伤补偿,由实习(训)生工伤保险基金来支付。

(4)发展微型汽修企业,促进市(县)域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小微型企业已成为提高就业率、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极,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2012年4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4号)文件出台,为促进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提供具体的政策保障。本届中央政府已多次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措施。陕西三级政府也都设置了中小型企业促进局,指导和服务本地小微型企业发展。随着西汉高速、西康高速、十天高速和安康至川陕界高速先后在安康境内建成通车,安康已彻底打开了封闭已久的“山门”,成为连接关天、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所有这些都为本市微型汽修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汽车行业各类注册企业数量激增,汽车维修用工需求旺盛。安康市中小企业促进局2013年组织开展的生产经营情况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着融资难、人才缺、创新能力不强等瓶颈和难题。[2]其中,人才紧缺问题最为凸出。这对于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前景无疑是最为有利的消息,该专业近年招生人数连创新高,就业率高达百分之百。

安康工业基础薄弱,属于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外出务工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2014年前三季度,全市在外从业的劳动力人数达68.6万人,超过全市人口的五分之一。家庭收入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发展本地小微型企业,实现就地劳动力转移就业,既促进了城镇化的进程,又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轻视职业技术培训的观念还相当严重。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初高中毕业学生没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就外出从事低收入工作,难以真正实现家庭脱贫致富的梦想。安康本地发展微型汽修企业,吸纳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政府可以扶持宣传,发挥其示范效应,带动安康本地其他行业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壮大,进而提升本地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4号)文件, 2012年4月。

第8篇:校外培训发展前景范文

百色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投资管理学课程教材选自杨胜雄主编,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精品系列教材。课程设置有六大模块,导论(投资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现资管理的主要理论与方法)、投资战略管理(投资战略分析方法、投资战略管理、投资战略决策、投资战略的实施)、证券投资管理(证券投资、证券投资风险管理)、项目投资管理(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项目投资管理、项目投资过程管理、项目投资风险管理)、投资权益管理(投资权益的持有管理、投资权益变动管理、投资权益管理与投资绩效评估)、行为投资管理(行为投资管理模型及其投资策略、公司行为投资管理的发展)。

1百色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投资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及实践教学现状

百色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投资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面向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掌握投资目标的管理技能、投资计划的管理技能、投资策略分类技能、投资策略的制定技能、投资组织的管理技能、投资方法的应用技能、投资风险的管理技能、投资绩效的衡量技能、投资绩效评价的量化指标技能、投资绩效评价的质化指标技能,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坚韧自信品质和踏实勤快作风,能从事投资融资、风险管理等工作,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能发展的,心有谋划能力、眼有洞察技能和手有成事本领的较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投资管理创新创业人才。

第一,课时安排不足,实践课时较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由这几部分构成:学校规定的公共基础课、本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科特色课、实践课程。实践课程又包括学校规定的创新创业课程、毕业论文、课程实习、学生社会实践、毕业前专业见习。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由基础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组成。根据学校模块和教育部需求,一些课程不能变动,由于学分紧张,受学分及总课时的限制,投资管理学课程总课时45个课时,其中理论课时70%,实践课时30%。课程六个章节理论知识32个课时,实践课时13个课时显得不足,实践课程的开展受学时的限制,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第二,投资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百色学院目前教师团队以年轻教师为主,大多数都是研究生或博士毕业直接进入学院工作,实践经验欠缺。教师理论知识丰富,技能缺乏,双师型教师很少。百色学院目前发展前景壮观,但是地理环境条件不是很好,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很难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投资管理专业人才。

第三,实践基地的数量少。目前学院的实践基地有田阳古鼎香集团基地、广西长江天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基地、广西联润实业集团见习基地、百色闻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见习基地。学生去基地实践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见习,老师带队要考虑学生安全问题等很多因素,一般外出实践见习三个小时很难接触到投资管理方面的专业实践,实践质量不高。

2构建投资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

第一,建立校企合作,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百色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近年来积极与校外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如与广西西红鑫国际云服务科技有限公司、广西联润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有利于学院的发展以及教师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院扶持教师队伍发展,分批派老师去企业实践一个月,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引进校外企业高级人才担任相关实践课程的讲授,丰富学生的实践课程知识。

第二,打造庞大的双师型团队。为提高百色学院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高师资队伍整体质量,推动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步伐,学校加大了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方面的政策力度,学校成立了百色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青年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提升工程系列专题讲座培训、举办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开展双师型教师技能培训等。

第三,创造学生校内校外实践机会。每学期末工商管理学院都会组织老师带队带领学生去企业实践见习,每学期举办财务管理十佳能手技能大赛、炒股大赛、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等,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把投资管理专业知识融入校内和校外实践。

3百色学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投资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優化

第一,投资管理学课程课堂实践。根据教材6个章节内容,按照理论和实践7∶3比例,针对每一章节开展课堂实训,适当加大实践课时。利用投资战略管理BCG矩阵设计某公司产品组合技能、设计某公司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制度技能、投资项目财务评价技能、在实践中运用平衡计分卡技能、设计证券投资组合规避证券投资风险技能、编写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技能、设计问卷调查技能、投资权益内部控制设计技能与绩效评估技能。

第二,投资管理学课程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课程结束,学院每学期举办的炒股软件模拟大赛、ERP沙盘模拟投资大赛学生都可以分组报名参加,将课堂理论知识用于校内实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百色证券交易所、百色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参观见习。

第三,毕业见习实践。学生根据所掌握的投资技能,去投资公司见习,也可以去证券公司见习等,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财务管理岗位,学生掌握了多方面的技能,选择面更广。

第9篇:校外培训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 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一、“2+1”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2+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入学后,前两年在校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训;第三年到校外实训基地(一般为五星级酒店)实习,实习过程中有所在企业的校外专业兼职教师指导,不仅能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实习中,同时有校外专业技能教师指导能尽快尽早的达到企业所要的人才标准。以东莞南博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首批2007酒店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了两年的校内理论学习和实训基地训练后,进入校外实训基地(均为五星级酒店)进行半工半读,同时有聘请的对应校外实训基地的各专业能手进行跟踪教学。一是企业能够得到稳定的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员工,这种从招生阶段就开始介入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企业从被动选择转向主动开发,从源头上保证了所培养的学生更适合企业的岗位需求,形成人力资源保证的良性循环;二是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家庭的负担,也解决了部分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导致的一些问题,学生入学后就确定了就业岗位,走上岗位后上手快,适应期短,能很快进入角色;三是学院由此可将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质量 ,实现了学院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学院、企业和学生达到了三赢。

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形成了“基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结构。按照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东莞南博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了基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按照“逆向分析,正向培养”的原则,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响应的知识、技能,使课程内容充分反映酒店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兴趣与今后工作需要,选择考取中级前厅服务员、中级客房服务员、中级餐厅服务员以及公共营养师、配餐员等资格证书。实施过程中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制定,课程设计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开发,部分课程由企业经理直接授课。

2.创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1)有针对性地改革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制度,以保障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工作的空余时间和酒店的淡旺季调整课时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合拍”,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经营运转活动协调一致,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专门派教师轮换到酒店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与学生“同吃、同住、同上班”,保证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2)建立以企业为主,校企共同参与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价机制。教学过程中实行分工协作:教学管理由院校、企业共同实施,学校负责考核理论教学部分,企业负责考核实践教学部分;考核由学校和酒店联合,采取实习报告、毕业论文、现场操作、理论考试等多种形式全面检查。(3)建立校企双向技术服务的机制。校企的深入接触,密切了解双方的关系,形成双向技术服务的机制。

3.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在工学结合过程中,要注意在企业中校园文化的培养与形成,重视社团和共青团工作,将校园文化延伸到企业中去。通过开展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如学生读书活动、演讲比赛、“专业技能大赛”(如水果拼盘大赛、菜单设计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特别是上岗前培养阶段,在学生中推行“酒店职业规范”。

三 “2+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成效

(1)学校专业教师与实习单位技术骨干。学校专业教师与实习单位技术骨干“双向介入”,建立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2)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经不记名问卷调查和企业的反馈意见,学生和企业对此种模式认知度高,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酒店专业学生成才快,成材率高。2007年至今已有三届学生通过这种人才培养体系的方式学习,并成功被国内各知名的五星级酒店所聘用,如广州碧桂园酒店、东莞会展国际大酒店、东莞丰泰花园和广州南航明珠大酒店等。据调查,毕业一年以上的学生大部分能做到部长或大堂经理的位置,待遇丰厚。近三年毕业的学生就业率均达到100%,同时就业后满意度高,职业发展前景广阔。

职业院校需要进一步变革与提升教育教学理念,对“1+2”合作单位的选择必须十分恰当,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职业院校在“1+2”实践中要着力处理好学生的理论学习与校外实训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中国高教研究.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