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

第1篇: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班级导师制;幼儿师范;学生管理;制度转型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进入新世纪,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正在面临着一场战略性的调整: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师教育结构由三级师范教育体制走向二级师范教育体制,剧烈的社会变迁以及由此造成的教师教育的重大变化,促使了一大批中师层次的师范学校陆续的升格和融入高教体系,然而,这些师范学校实际上是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被“抛”出原有的运行轨道,并且必须在极为短暂的时间里做出自己的选择,特别是在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面。

一、班级导师制推行的必要性

(一)辅导员队伍不健全、专业化水平低导致学生工作管理水平低效。

新建幼儿师范专科学校首先面临着“缺钱少人”的硬性问题,导致学校的辅导员队伍数量不足、队伍不健全使得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比比例超出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的师生比1:200的红线。数量不足的瓶颈使得辅导员承担了过多的事务性工作,分散了精力,未能充分的发挥教育、管理和服务职责使命,削弱思想教育功效,容易出现“以管代育”的工作常态,疏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和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时效。

其次,专业化水平低、辅导员队伍缺乏系统的育人理念知识,未能较好的发挥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功能。学校辅导员的选聘来源多是从高校毕业的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不同学科领域的年轻人。表现出了“刚从高校出来,就回到高校”的特征,他们富于朝气、精力充沛。但是缺乏必要的辅导员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背景,缺乏“以育促管”的专业能力与技巧,使得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够。[1]以及受到自身素养与社会阅历的制约,使得辅导员在学生的学业、生活、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效能低下。作为大学生群体的教育引导,就需要得到专职教师专业教育的配合,更需要班级导师这种师长似的人物成为他们大学生活学习的引路人。

(二)学生教育管理体制的“路径依赖”,显现一定的制度惰性。

首先,由于办学层次的提高和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变,新建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教育管理缺乏实效的理念难题,突出表现在办学经费紧张、学生管理理念落后、学生工作体制和机制不完善、学生管理事务职能部门不完善,职责不明晰等。在谋求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学校发展不可避免的会表现为“依附性发展”和“沿袭式发展”。“依附性发展”表现为受到其他高校的学生工作影响,不顾实际情况地跳跃式发展,如新建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受到其他师范类高校的影响,在建立辅导员队伍的时候,片面的注重数量,忽视辅导员队伍的质量。“沿袭式发展”表现为教育管理理念依循传统旧有的学生工作思路,采用旧有的班主任学生管理模式,曲解了教育主体的教育功能和实质,使得学生的教育处于统一化的引导中。

其次,辅导员队伍体制和机制的不完善影响了专职教师育人作用的发挥。一方面,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辅导员专事思想教育工作,会无形中助长专职教师产生“教而不育”现象,表现出狭隘的“教学至上”的理念,无义务为辅导员分担学生思想教育任务。另一方面,在解决辅导员数量不足、辅导员体制和机制不完善使得新建的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学生管理体制采用了沿袭式的班主任学生管理模式,混淆了“班主任”和“班导师”两种教育主体的本真含义,曲解了两种教育主体的教育功能。弱化了班导师对学生个性化指导、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促使专业认同等作用发挥。[2]因此,在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这种“捉襟见肘”的转型过程中,通过实行班导师制来实现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转型既是势在必行,也是对教育主体功能的匡正。

二、班级导师制的内涵

班级导师制是指高校为每个专业班级配备一名专业相关的专职教师,为该班级学生提供学习生涯、思想道德及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个别化指导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以期辅助辅导员做好具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班级导师的基本工作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思想、心理指导: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和职涯规划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班导师还要配合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专业指导:让学生了解专业的特点、积淀专业情感、树立专业理想、扩展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以及专业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社会需求,帮助学生端正态度,激发求知欲、结合学生的学业发展状况与特点,为其提供学业方面的全程指导;(3)科研指导:班导师以研究型教学为载体,让学生参与到相关的课题项目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班导师的指导下主动钻研、拓展知识领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4)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创业计划,拓展校外实践和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学生参加企业实习计划,为学生搭建提升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平台。

三、班级导师制的特征

班级导师的工作内容相对于专职辅导员及兼职班主任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班级导师制是一种个别化指导的教育管理制度。班级导师主要由同其指导学生专业相关的专职教师构成,根据学生学业发展的要求,对人数较少的学生提供个别化的专业指导。由于高校生师比例的扩大,许多专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育过程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学习轻身心,重共性轻个性”现象。所以推行班级导师制,有助于克服此现象,实施个性化教育。与此同时,班导师指导本科生选课,避免了学生选课时的盲目性、随意性以及片面追求学分和个人兴趣的倾向,确保学生选择课程的正确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真正做到通过选课完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最终形成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对学分制是一种有效的补充。[4]

(二)鉴于“教学具有教育性”的原则,班级导师的工作兼顾了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与辅导员直接组织学生进行政治理论学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不同的是,班级导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较丰富的人生阅历、较成熟理性的判断能力,能够从专业教育入手,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未来发展结合起来,将个性化的成才目标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起来[5]。

(三)围绕学生专业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进行全员管理。与研究生导师同时跨年级辅导员学生所不同的是,班级导师仅负责其所指导的某一年级的班级学生,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开展相应的教学管理工作。这样可有利于班级导师将主要精力放在某个阶段的工作任务中,如大一新生的教学管理工作,主要负责新生的专业展望及生涯规划、适应性学习指导,毕业年级负责学生的就业、论文提交答辩等。班级导师制的推行将教师的教书育人通过制度以责任和义务明确下来,有助于发挥专职教师的育人功效,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

四、班级导师制推行的措施

班级导师制作为新建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制度转型,是在当前学分制学籍管理下更加细致地实施因材施教,更好的帮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而推出的一项举措。在班级导师制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学校、专任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三方面的通力配合,主要体现在班级导师制度的保障、实施和制度衔接措施中。

(一)班级导师制推行的保障措施

班级导师的选聘任用制度,严把“入口关”,从源头上保障班级导师制度的顺利推行。班级导师的选聘,必须是由具备扎实专业知识、教学工作时间较长、有较多精力指导学生、热爱学生工作的专任教师构成。采取固定班级指导原则,即专任教师从大一到大四担任该班导师,原则上不进行轮换调岗,这将有助于班级导师对学生的了解,学生对导师的信赖程度也随时间的推移而加深[6]。同时,对于班级导师工作量的考核认定,应将其担任班级导师的工作量纳入到日常绩效中。高校对教师工作量的认定有一定的要求,对于担任班级导师的专任教师,对于科研项目、教学时数等不能一味追求高指标。

班级导师的权责认定制度,提高“质量关”,从过程中保障班级导师制度的顺利开展。班级导师制,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探索,是要解决当前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效能低下的问题的,不可避免地要与现行辅导员制度磨合并存。建立健全班导师的权责认定制度,合理划分班导师的管理幅度和范畴,增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时效。

(二)班级导师制推行的实施措施

在班导师的安排上,选配相关班级的任课老师作为该班级的班级导师,从而实现教学与导学相统一的教育过程。作为专业班级某科目任课老师的班导师以班级为单位,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管理者、指导者和教育者,他们对学生的个性和班级的整体情况都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和把握。可以很方便快捷的掌握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的化解学业上的困难,探测心理动向,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专业理论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实现专业能力的增长和专业情感的积淀。同时,班导师利用教学过程中的空闲时间,可以十分便捷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增进师生情感。在导学内容上,采取分层指导,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业阶段实施针对性的指导。比如:大一的适应指导,大二专业巩固性教育、大三的专业提高性教育,大四的升学指导和就业指导。此外,班导师是以学院或者系部为依托开展工作的,所以学院或系部要积极的保障班导师工作的外部环境。例如,合理分配班导师授课的工作量,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班导师工作中去。[7]

(三)班级导师制应处理好与辅导员制度的关系

班级导师制,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一项转型,要正确处理好与现阶段高校普遍实行的辅导员制度。“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长期以来,因双方的职责不明确,辅导员的强势地位使得班级导师制影响力不强、班导师的工作流于形式,有名无实。因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专属辅导员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维定势;另一方面班级导师制的推行势必要对辅导员日常工作产生冲击。首先,班级导师的职责过于宽泛,则与辅导员日常工作重合,会出现权责不清、多头教育管理等问题。不利于教影响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其次,班级导师的职责过于模糊,辅导员可能会对比较有权威的班级导师产生依赖心理,产生工作上的推诿和思想教育上的缺位。因此,班级导师制在推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与辅导员制的关系,明晰辅导员和班导师的职责和职能定位,理顺管理限度,落实管理责任,提升学生管理效能,二者才能合力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五、结语

伫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社会经济转型的时代中,面对此伏彼起的以创新求发展、以特色兴学校的呼声,由以前的师范学校升格的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站在了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一个方向似乎都充满了不确定和未知数。对于新建的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而言,其正处于快速的发展转型期,在注重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关注学校办学特色、强调学校教育内涵发展的浪潮背后,不可避免的会面临诸多的问题,尤其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将班级导师制引入学生教育管理体制中,充分发挥优秀任课教师的教育引导和思想引领作用,有助于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丰富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发挥学科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有助于统筹校内多种教育资源,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刘进.理论与实践: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现实悖论[J].江苏高教,2010,(2).

[2][4]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5).

[3]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三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9.

[5]徐志峰.本科生导师制与辅导员制的关系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第2篇: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影响雇员对工资问题看法的三个因素是‘他人’、‘制度’、‘自己’”。[2] “公开工资可以反映出管理者有信心管好工资系统,这会增加学区雇员对管理者的信任。”[1] “如何将工资方案告诉给雇员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当地传统和雇员数量的问题,每个学区所使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3] “对于在学区教育系统里激励高昂的士气,良好的工资管理所能够做到的是任何其他因素无法比拟的。”[6]坎贝尔(W. E. Combell)认为,有三个因素会影响工资建议的提出:“学区的财政状况、学区的管理组织以及各类雇员所属的团体和协会。”[3] 边缘福利不断提高的关键原因是财政困难和不上税。美国中小学教师绩效薪酬管理的基本制度如下。

一、 绩效薪酬的基本结构

根据与工作是内在相关还是外在相关,薪酬经常被分为内在薪酬和外在薪酬。内在薪酬是涉及工作内在品质的雇员从工作本身所获得的东西,包括参与决策程序、增加工作自、增加职责、分配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提供个人成长机会和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等;外在薪酬包括直接薪酬和间接薪酬。直接薪酬通常包括基本工资、超时工资和假期工资,以及绩效工资,间接薪酬经常被叫作边缘福利(Fringe Benefit),通常包括劳动保护项目、进修假、带薪休假和其他服务项目。它们的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

二、 维持绩效薪酬有效的基本要素

在美国中小学,确保教师的绩效薪酬有效要注意如下11个方面的因素[4]:1、有效的教师评价程序;2、对实施绩效薪酬方案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3、学区董事会和管理部门承诺对方案的制订和实施给予足够的时间和财力支持;4、制订方案时吸收雇员参与;5、教师接受并满意于方案;6、充足的资金;7、对所有达到标准的人给予奖励;8、绩效标准合理、公正、公平;9、对工作绩效的测量是有效的、可证实的;10、评价测量手段的运用具有客观性和持续性;11、促进学生学习。

三、 建立公平的工资政策的基本步骤

在美国中小学,建立公平的工资政策的基本步骤有如下五个:1、确认岗位的重要性,即根据各岗位所要求的技能来确认其重要性,并根据各岗位的重要性的大小进行排序,具有最高价值和职责的岗位放在最顶端;2、学区之间的比较,将本学区的工资制度与其他学区的工资制度相比较,使其具有竞争优势,并尽可能与其他公立机构和私营工商业部门相当;3、岗位评价,由雇员和管理者组成的工资委员会合作确定每个岗位的相对价值;4、绩效激励,使用统一而公正的个人绩效评价方法和适当的个人记录系统以利于持续开展绩效评价;5、工资审查,每年审查工资方案,以确定雇员工资与其他学区相比具有竞争优势,与其他公立机构和私营工商业部门中的雇员工资保持同步增长。

四、 设置工资类别与等级的一般步骤

在美国中小学,设置工资类别与等级的一般步骤有如下三个:1、设置管理人员的工资类别与等级,管理人员的工资类别与等级主要包括中心办公室主管(例如联邦项目主管)工资、中学校长工资、中学校长助理工资、小学校长工资以及小学校长助理工资等;2、设置教学人员的工资类别与等级,教学人员的工资类别与等级主要包括:学士学位工资、学士学位外加30小时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工资、硕士学位工资、硕士学位外加30小时的博士研究生学习工资、博士学位工资、博士学位外加3年工作经验工资;3、设置服务支持人员的工资类别与等级,服务支持人员的工资类别与等级主要包括:保管员工资、保管员主管工资、维修员工资以及维修员主管工资等。表1举例说明设置工资类别与等级的具体数目[5](单位:美元)。

五、 使用基准岗位确立岗位群中其他岗位工资的一般步骤

在美国的中小学里,使用基准岗位(Benchmark Position)确立岗位群中其他岗位工资的一般步骤有如下四个[6]:1、通过工作说明书和工作分析程序,可以确定非教学岗位的种类,这些种类被组合进更宽泛的岗位群,常见岗位群有如下两类:第一类是办事员,如职员、打字员、高级职员、会计、学校秘书、行政秘书、学监秘书等;第二类是维修工和操作工,如保管员、园丁、保管员主管、维修工、维修工主管等。2、选择基准岗位的标准是基准岗位的工资可以与当地企业或其他公共机构里类似工作的普遍工资等级进行信度较高的比较。3、将工资调查的数据应用于基准岗位,运用调查统计中的集中量(平均数和中数)以及差异量(四分位数)选择主要工资表中最合适的类别作为基准岗位。4、将预先确定的基准岗位作为参照点,运用于每个岗位,根据它们的技能关系,决定它们的工资序列。

六、 工资扣除的常见情形和相关程序

在美国的中小学里,工资扣除的常见种类和相关程序如下:1、所得税扣除:美国政府所得税要求每个雇员签署一份免税证书,用作所得税扣除数的基础,通常考虑的免税情形:单身、已婚、年龄超过65岁、残障等。一般情况下,这个证书必须提供以下六个信息:第一、全名,用以识别;第二、雇员社会保障号,这是识别工资税收返还和雇员记录卡(卡上需要雇员亲笔签名)所需要的;第三、具体地址,包括城市、州或行政区以及其他确切的邮政信息;第四、减免申请,根据免税证书,学区必须减免每个雇员的所得税;第五、新雇员申请的免税证书在第一次发工资时就有效,而且一旦向学区申请之后就一直有效,除非有新的修订;第六、雇员可以随时申请对减免证书进行修正(即增减项目),修正情况通常反应在下个月的工资单上。2、退休扣除的常见情形和相关程序如下:第一、退休扣除的常见情形有以下三种情况:政府针对所有雇员所作的项目、专门限于持证人员或无证人员的项目以及商业保险项目;第二、一些学区允许持证人员参加上述三种项目,一些学区则根据学区董事会、某个管理委员会或者法律决定只允许教师参加其中的一种;第三、扣除通常基于总收入的固定比例。3、法院命令的扣除:第一、鼓励雇员保持良好的个人财务状况,以免发生法院命令扣押、留置或破产等其他扣除雇员工资的问题,如果这类事情的发生是由于雇员的疏忽或者善意错误,那么就应该给雇员纠正的机会;第二、在法院决定扣除雇员工资时,必须审核如下六个信息:原告或债务人的名字、扣押令发出的日期和学区收到的日期、扣押债务的数目、法院的开支,建议与法院共同商定、扣押令上要求到期应付的款额、所允许的将债务偿还到法院的天数;第三、学区接到法院的扣押令后,应该给雇员一份扣押令副本,这样,雇员有可能得到一份“减免表”,从而减少扣除工资的总数;第四、当要求扣除高额债务时,学区不会接受原告或被告的律师或债务人的要求,除非法院提供书面文件,说明其愿意为最初的扣押令负责;4、其他扣除:这里只介绍五种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通常被认为是边缘福利的工资扣除情况:第一、健康、事故和医疗保险费用的扣除;第二、人身保险费用的扣除;第三、会员费用的扣除;第四、信用合作社的扣除;第五、社区基金捐赠的扣除。

七、 学监向学区董事会提出工资建议的基本程序

在美国的中小学里,学监向学区董事会提出工资建议有如下八个基本程序:1、确保获得雇员的满意和支持;2、证明建议的合理性,常用的数据有两个:一个是其他学区教育系统和私营机构的工资表,另一个是上次工资增长的信息,并说明与专业人员得到的工资相比该建议能否保证非教学人员所期望的工资增长率;3、尝试将建议作为对所有雇员一揽子方案的一部分;4、通过咨询公司来处理有关社区通行工资增长率的数据;5、强调非教学人员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6、说明需要有能力的人去管理董事会的财产,保护学区的投资,吸引董事会成员关注事务管理;7、使董事会认识到非教学雇员对社区生活的价值以及他们将影响到社区是如何看待学校的;8、强调学区教育系统在商业和经济层面对社区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罗纳德.W.瑞布.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一种管理的趋向.褚宏启,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11).

[2] Paul S. Goodman , An Examination of referents Used in the Evaluation of Pay,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12 No. 2, October 1974,170~195.

[3] Charles W.Foster,ed.Wage and Salary Administration:A Handbook for School Business Officials. Chicago,Research Corpor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of School Business Officials,1969,P39-40、45、59.

[4] Glen H. Tecker,Merit Measurement and Money:Establishing Teache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 Programs,Alexandria VA:National School Boards Association,1985,14.

第3篇: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如今我国的现状是处于多元化发展的时期,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很多的思想与流行元素也在不断的变化当中。社会发展在人才的需求量上是空前的大,对于教育事业来说,就必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教学当中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样注重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以此让学生具备能够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能力。而历史教育在这些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超越的优势。历史教育本身就是重点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行引导和积极向上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独立思想的人格特点和综合竞争能力,大部分都是从历史教育这一源泉中汲取的。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有着健全人格的同时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这正是历史教学的重点与核心。笔者在本文中主要就历史教育对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上做一个细致的分析,阐述一些自己的所思所想,一点拙见,望大家批评指正。

提出问题

在改革开放之风吹变中国的初期,打开的国门,吹进了许多的思想潮流与新的事物,这些东西良莠不齐。随后的市场经济政策的实行,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时展到今天,网络信息时代来临。庞大的信息流、多元化的思想潮流、繁复多样的新鲜事物充斥着可塑性极强的中等职业学生,他们面对这些良莠不齐的思潮与事物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面对众多的诱惑,很容易就会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少数受到影响的中职学生会出现很多问题,有的会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在诱因不良的信息中迷失自己;有的会发展成对社会缺失责任感的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的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学习动机不明确,出现厌学的现象甚至逃学的现象;有的受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出现犯罪行为,走上不法的迷途。因此,历史教育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价值观的引导和树立越来越重要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十分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这也是民族文化最优秀的精粹之一。从古人提出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垂训,到近代等呼吁的“愿为社会先驱的决心”,中华民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传统可谓源远流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之所以有着这么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对民族的认同感以及自豪感,形成对民族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就学生自身而言,可以培养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同时锻炼自身的坚强意志、增强科学态度。

而且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激烈,“人力资本”、“开发人力资源”等理论逐渐被国际接受。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也已引起各国教育的关注。所以说在历史课堂上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是当今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于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通过设定吸引力强的历史情境,增强中职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历史的特性是过去性与不可逆性,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通常无法直观的去感知、也无法去反复验证。学生与历史的关系很疏远。所以,在历史老师进行历史教学时,就要结合历史的史实和历史事件,来设定一个有趣的能够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历史情境。这样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最佳状态。

利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对中职学生实施成功感教育 。首先,应注重课堂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中职学生历史知识相对贫乏,教师应根据教学单元内容、学生特点和现有教学条件,精心安排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尽可能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其次,制定符合每个学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感,例如把几节难度不同课程的内容设置为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学生自己选择要回答的内容,课堂上要尽量启发学生,通过一步步的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只要自己认真准备,就能取得成功。

深化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历史教师应深入挖掘学科中俯拾即是的涵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素材,找出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例,在学习的过程中,寓之以情,进而晓之以理。如学生从南朝无神论者范缜绝不卖论取官的高风亮节中,养成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从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中,确立历史的责任感。

历史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人文学科,历史教育一直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与塑造。历史往往能够给我们带来借鉴与深思的东西,是一种物价的无形瑰宝。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对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创新思维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与善良美好的心灵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做好历史教育,就要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下功夫,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社会的责任感、对民族的认同感以及爱国情怀。

第4篇: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师管理制度;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114-02

促进人的发展是学校制度管理的终极目标。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宝贵资源,教师的高素质、现代精神和现代品格对一所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教师的整体水平和整体状态调整到最佳的时候,才能为学生及社会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承担起为社会输送优秀和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从而彰显学校的真正价值。因此,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管理制度,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引导社会对教师的价值期待与教师管理制度相契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关注教师的人性需要和情感体验,最终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一、基于人性需要的教师管理制度

人性是人类作为生命体存在与动物相区别的共同特性,即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统一。认识一个复杂的整体,其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是无法割裂的整体,此三者的完整结合才构成复杂的人性。人性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性的根本则是人的社会性。因为人的自然性是社会化的自然性,人的意识性是凝聚了社会内容的属性,人性是建立在人社会活动基础上的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统一。制度作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形式,与人性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人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制度一旦形成,会对人性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通常制度都与人性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教师管理制度也不例外,是基于人性之上产生和建立的,关乎教师自身的人性需要,是教师制度和理性的深刻根源。学校在管理活动中要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和人格尊严,遵从教师管理活动的规律性。

现行的教师管理制度通常过度强调秩序和效率,忽视了教师人性的需要和身心发展的需求,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经常将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化,以决定论的思维看待具有独立人格的教师,否定教师作为独立主体人格的正常需要,忽视尊重个体和教育的复杂性,用非线性和客观的立场来实现管理制度的合理性,提倡价值平等、自由的追求。从一般意义上讲,教师管理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有两种。一是工具性价值,主要指教师管理制度所要达到的首要事实。学校之所以要利用制度来约束和限制教师,其根本出发点应当是为了让教师的身心的需求能得到更好的满足,目的是保障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即人们常说的“秩序”,这是管理制度被学校教师认可接受并自愿遵守的一个重要前提。二是目的性价值,是和教师管理制度自身所追求的秩序必须体现学校教师所追求和理解的自由的价值理想,它应该由客观真实的反映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顺应新时代要求的价值观等构成,它既是制度建设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目标,体现了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对教育活动中个体独立性和生命的尊重理解之上。因此,教师管理制度应当产生于教师自身的人性需求。

二、社会价值期待对教师的价值诉求

社会的价值期待是衡量教师管理制度合理性的一项重要指标。长期以来,“园丁”、“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等称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的价值期待,这种价值期待是形而上学的假设,必须通过教师管理制度这一载体来体现,以引导教师的行为与社会价值体系相趋同。但是教师管理制度自身所蕴涵的价值并非必须和社会期待完全一致,因为教师管理制度不仅承担着引导教师与主流社会价值期待相统一的责任,更应该将社会的价值期待建立在对教育活动和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之上,尊重教师的人性需要和自身身心发展和成长的需要。教师不仅仅只是“园丁”和“春蚕”,这只是他的社会属性,而是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生存需要,除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些耀眼的光环,教师也是普通人,虽然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担任教育者责任的人要有更高的素质和品格,但是不能完全脱离教师本身来讨论这一问题。一般来说,社会是将教师这个职业和教师本身割裂开来看等的,把原本统一的整体分离开来,教师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意识属性并未统一。因此,教师目前所处的社会地位比较尴尬,教育问题的所有矛头都指向了教师,教师这个职业面临着很多误解。从这些方面来说,现行的教师管理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不合理性,其作为体现载体和桥梁,并未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要使教师管理制度和社会价值期待达到一个相互贯通和理解的高度,在制定管理制度之初应充分考虑社会的价值期待,把是否趋同社会价值期待作为评价教师管理制度和理性的标准之一。教师管理制度所体现的道德水准和价值水平既要符合当今国情,政治、经济和社会需要和公民的道德水平,又要高于一般的国民道德水平。为些,最重要的是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包括学校和社会对教师的评价维度,即奖惩性评价或者是发展性评价,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各取所长。同时,将学校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自身评价相统一,扩大民主,使师生广泛参与,避免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仅仅局限与课堂和考试成绩,而应从教师的教育思想、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等各方面展开,充分考虑教师和教师个体、学生个体的复杂性,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教师的德能素质和行为绩效。正确引导社会价值期待对教师的价值诉求。

三、管理制度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以完全服从主要管理方式的学校理性管理,管理制度只是被看成刚性的要求和准则,强调科学管理、奖罚分明、量化考评,虽然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如果实施不当,极容易挫伤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对工作活动的开展只能被动服从,很难发挥创造性。客观来说,学校管理者和普通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期待是有区别的,学校管理者对工作和绩效的关心重于对人的关心,而教师对和谐氛围、良好人际关系的关心重于对工作的关心。这就产生了矛盾,导致教师对学校管理者和管理制度的不满,从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因此,建立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管理制度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

(一)尊重和理解教师

学校管理者不一定能成为教育家,但一定要以教育家的情怀对待教育。应充分意识到,对于教师和管理者,只是工作分工和各自承担的角色不同,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尊重老师,尊重他们的需要和人格。教师的需要分为几个层次,而学校的工作就是要满足教师的各种需要,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做到关心每一位教师,关注每一个人的价值和所做的奉献。一方面,要介导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学校要信任教师,给教师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才能,让教师有被尊重和信任的感觉,真正享受到教育的乐趣。

(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想做好一名教师,首先要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一种事业,热爱和享受教育过程中的乐趣。学校要多引导教师思考和研讨,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寻找改进方法;让教师尽量减少教育功利性的目的,使教师有做思想者和学习者的意识,多思考教育的深层次问题,探寻教育规律和学生的独特性及个体差异性,从各方面提升自己。还要重视教师的成功体验,使其积极主动地体验教育活动中的激情和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从而产生更高的理想追求。更应激发教师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主体性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获得角色认同。为此,学校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积极、健康的竞争机制,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更看重自己的人格独立和自尊,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荣誉,渴望自我反思、发现和实现自我价值,这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一种可贵而伟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师管理制度既要按照有关规定关注教师的物质需求,也不能忽视教师的精神需求。学校的管理工作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而人本化的管理更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具有融合制度管理和人文关怀的意识,引导正确的社会价值期待,实现学校管理刚性和人性关怀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赵敏.论教师管理制度的双重合理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

第5篇: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一、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

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对象,学校的任何一项管理措施都与学生密切相关。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让学生参与进来是科学合理的,也是极为必要的。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有很多。如学生违反校纪校规的惩处制度,学生的每周大扫除制度,学生档案管理制度,三好学生的评定制度等,如果有学生参与,会使制度的制定更符合学生实际,制度实施起来也会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与支持。学校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时,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可以通过举办听证会的形式,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学生书信建议的形式。学生提出意见后,学校管理者必须认真对待,认真思考学生提出的意见。制度初步拟定后,也应尽快公示,让学生提出相关意见,结合教师意见,确定最终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学校管理者允许学生充分参与进来,有效参与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真正作用,不断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二、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

普通任课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离开教师来谈学校教育的教学无疑是空谈。为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也应让任课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来。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具体如下。

1.参与教师管理工作

教师管理制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学校领导工作的产物。为提高教师的满意度,学校领导可以考虑适当放权,对任课教师实施自治制度。让各教研室独立成立教师管理小组,根据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师管理制度。这样制定出来的教师管理制度更符合各科教师的实际情况,教师也会因为受到重视而自觉遵守教师管理制度。各教师管理小组需将本小组的教师管理工作情况定期向领导进行汇报,学校领导再根据各小组的汇报情况灵活调整学校的全体教师管理战略,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管理工作质量。除此之外,在学校的各种教师管理制度的制定中,应积极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进而发挥群言群策的力量,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

2.参与学校的行政事务

除了教师管理工作之外,学校还有很多行政事务,这些行政事务不仅关乎学校的整体发展,也关乎教师的个体利益。为提高学校行政事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教师的参与是极为必要的。如学校在教育部门的评优评先工作中,可让学校普通教师参与进来。对学校如何迎接教育部门的评优评先检查与考核,提出宝贵意见。群体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教师的集体智慧,相信学校的评优评先工作也会更加顺利的开展。又如学校的校庆活动,从校庆活动的策划、组织及善后工作,都应让普通教师参与进来,发表看法与提出建议。

3.参与学生管理工作

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应让普通任课教师充分参与进来。如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如果仅由学校领导制定,往往会有失偏颇,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而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让普通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中,可以让学生管理制度更科学合理。我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做到了如此,每一项学生管理事务均让普通任课教师参与进来,普通任课教师已经成为我校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

三、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的意义

第6篇: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相关研究表明,要有效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持续发展必须有一个与新课程标准相符合的教学管理制度来保障以及支撑。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一定要注重发展学生们的个性综合素质和创新素质。这样一个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也要求我们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要更加趋向于人性化。通过多年的管理实践,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小学教学管理制度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开放、创新的教学管理理念

仔细研究新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新课程标准具有很强的生成性以及开放性。基于此种情况,我们的小学教学管理也应该相应地具有开放性、创新性。这种创新性和开放性应该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管理的方法应该逐步向系统性和权变性转变。第二,教学管理的主体应该由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向领导逐步向领导――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的多元参与转变。第三,教学管理的内容应该逐步向全方位开放性以及全过程开放性转变。第四,教学管理的目标应该由传统的单纯培养智育向促进师生全面、可持续发展转变。

当前,小学教学管理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之下难免会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一些陈旧的、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难免会有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之处。这就需要我们参与学校管理的所有教职人员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参与到小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当中去。例如,对于同学们的评价既要考虑其共性又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对于教师的集体备课,既要考虑到本学科授课构想的一般原则和思路,又必须要求我们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创造以及调整自身独特的课堂教学策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小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必须要始终贯彻开放、创新的教学管理理念。

二、建立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研究与管理制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于我们所有一线小学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要逐步转变成为一名教学的研究者,甚至最终成为教育家。在这样的要求之下,我们的小学教师必须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和创新,逐步成为一个教学实践的研究者。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的学校也应该要求教师积极进行探究和创新,要求教师积极对本学科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而这一切都应该做到以教师为本。

笔者认为,学校必须要建立起以教师为本的科学研究以及管理制度,进而通过制度化的建设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研究中去。例如,可以建立相关的制度,激发教师参与到自我反思、教学个案总结以及学术中去。还可以建立相关的制度促进我们的教师加强与相关的专家学者、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对话和研究中去。对于具体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要积极征求本校教师的意见,让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集众家之长建立起令全体教师都满意的教学管理制度。这种做法是相当必要的,也是非常科学的。切记不能盲目为之,否则很可能会引起教师的不满,进而大大降低相关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

三、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实施对于我们学校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具体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样的要求无论是对于我们的一线教师亦或是我们的学生和家长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基于此种情况,我们所有的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都应该进行认真地探索、实践和总结,让我们的教学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

新课程标准中的很多理念都表明我们学校管理的重心在开始下移――从专制逐步走向民主、从集权逐步走向分权。而我们的学校更应该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建立一个更加科学、民主的学校管理制度。建立一个由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以及社区人士都能够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制度。让我们的教学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当然,在具体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的时候也可以参照国外的一些做法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比较好的学校的做法,吸取其中的优秀之处为我所用。

小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并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论述清楚的。笔者在研究的过程当中认为上述几点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真正做到上述几点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小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一定会建设得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也会更加有效。无规矩不成方圆,相信在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影响下,我们的学校教学质量能够得到稳步提升,进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冬生.论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蕴含的基本矛盾及其协调[J].江苏高教,2004(6).

[2]叶水湖.重建教学管理制度的探索[J].中小学管理,2003(2).

[3]王恩华.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变迁的制度分析[J].江苏高教,2003(5).

[4]李金碧.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

第7篇: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学校管理;科学化;人文化;契合;方法

学校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操作起来需考量很多因素。如何提升管理效率,更好地服务教学,是学校管理的焦点问题。首先,要考虑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操作设计,在管理制度执行、教学行为规范、教学环境创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应提升管理科学化品质。其次,学校管理要渗透人文化思想,要观照广大师生的生活、学习诉求,为他们创设良好的环境。学校管理实现科学化与人文化的高度契合,对全面升级学校管理品质有深远影响,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

一、规范制度与人文管理契合

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政策运行的重要保障,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关注科学化和人文化的高度融合。作为校长,要勇于突破传统管理意识的束缚,建立全新管理制度体系。科学化和人文化有机融合时,要追求管理制度执行的坚决性和效率性,还要关注师生的个性实际。科学执行制度,不是不要人性关怀;引入人文化管理,不是排斥制度的权威性。达成合理的执行效果,是科学化和人文化融合的理想目标。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为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学校出台多种管理制度,如《教学常规检查制度》《教师备课管理制度》《教研活动管理制度》《教学评价管理制度》《教师业务学习管理制度》等。为落实这些制度,学校发动领导班子成员献计献策,展开科学性、人性化管理,形成定期检查总结制度,不断改进教学管理制度,以满足学校管理发展实际需求。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校专门出台制度对不同年级学生课外作业进行量化设定。管理制度是规范教学行为的重要约束标尺,在执行过程中,如何体现科学化与人文化的高度契合,考验着管理者的管理智慧。制度有权威性,但制度也要讲人情味,多元观照,才能获得最佳管理效果。

二、创优环境与人文教育契合

创设优良的学校管理氛围,不仅要有科学态度,更要有人文情怀,学校要根据实际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以提升学校管理品质。学校应通过丰富的校园活动展开人文教育,用活动、用校园文化感染学生。学校要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把人文教育渗透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方面面。校园中布满温馨提示语,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促进学生成长,是一种人文教育;在校园角落设置一个开放式书吧,让学生随时阅读书籍,是一种人文教育;创造平台展示师生风采,激励师生积极向上,是一种人文教育。在日常细节中也能体现人文教育,比如,课间操时学校领导和教师全员出动,与学生一起做操,不仅能规范班级管理秩序,还为教师创造了活动机会。这一举措看似小事,却体现出科学化与人文化的融合。歌咏比赛、广播操比赛、文艺汇演、运动会等校园文化活动也是人文教育,这些活动给师生带来丰富的心理体验,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关怀,审美能力的培养。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管理形成支撑,能调动师生的参与积极性,符合科学化和人文化的融合诉求。师生通过文娱活动改变了精神面貌,教与学高度和谐,自然带来学校管理的高效率。师生对校园文化有敏感性,学校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抓手展开管理,这本身就是科学的。

三、强化师德与人文关怀契合

师德建设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教师是学校管理的主力军,在管理制度落实、教学工作展开、学生行为管理等方面,教师的作用无可替代。强化师德建设,首先要展开科学性管理和教育,学校要深度挖掘教师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引入人文化教育意识。其次是学校领导以身作则,所谓德高为范,说的就是榜样示范作用。最后是强化教育法规宣传工作,以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强化师德建设的措施众多,如何提升教育效度是管理者须直面的课题。师德管理不能只靠开会说教和制度约束,而是要潜移默化地对教师进行渗透教育,人文化应体现在学校管理各个层面。比如进行教学评价管理时,学校管理者需要对“唯教学成绩论”进行调整,在评先树优时,要参照教学成绩,但更要看教学基础、工作量、教研表现和教师教学态度等因素,这样才能激发大多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又如,教科研活动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阵地,学校要加大管理力度。首先,鼓励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并对课题研究给予支持。其次,为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提供机会,组织教师参与业务学习,聘请专家来校展开具体指导。教师是学校管理的骨干力量,学校要拿出科学的管理措施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这是学校管理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学校要利用自己的管理优势,以教师为基本依托,展开多种形式的创新管理,挖掘教师的管理潜能,为学校管理提供丰富的原动力。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管理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学生思想意识带有时代色彩,家长对学校教育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学校管理有更高期待,这些都为学校管理工作带来挑战。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强化科学化操作,渗透人文化管理意识,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共性追求。

作者:林建妹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第8篇: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文化的涵义是学校为了让教学活动正常进行和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制定的被全体师生承认并践行的规章制度,它能体现一个学校独有的教学管理文化,代表了一个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如何完美构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文化,老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

教学制度;管理文化;构建方法

文化是一种内涵。当文化渗透进教学管理的条例中,有了文化情怀就能让管理者在使用感到得心应手。在构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文化时,要充满人文色彩,尊重每个人,把人性化的理念贯彻到教学管理制度中,通过规章制度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然后转化为对制度的拥护。

一、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

教学管理制度的主要对象就是老师和学生。因此,在执行教学管理时最好将运用文化的内涵、道德和素质的基本要求传递给被管理者,让他们自己约束自己。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人有五个需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因此,在构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文化时,一定要注意:老师在学校中有追求物质利益关于生存的需求还有得到尊重的需求;学生在学校中有希望得到友情的社交需求和老师的尊重需求,可能还会有希望突破自己学到更多知识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学校在构建教学管理制度时一定要考虑到怎么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人在需要的情况下是愿意努力争取满足自己的。教师的工作效率取决于工作态度,工作态度是取决于被满足和被需要的,人的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更是取决于工作环境的优劣,所以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非常重要。管理制度是冷冰冰的,但是在实行的时候一定要有人情味。师生关系看起来是服从的,但是在实际中一定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老师和学生都能有被尊重的人文关怀。学校要制造那种互相交流和互相信任的同事情感、师生情感和同学情感,让每个人在规章制度下服从并得到满足。制度就是让所有关系都保持平衡,保证相对公平,让学校全体师生、员工都平等对话,互相尊敬。当教学管理制度被赋予文化的内涵的时候,也能触碰到管理者的内心,成为学校中的一种信念存在[1]。

二、领导营造互相信任的环境,实现人性化管理

领导在团队中十分重要,知人善任,让每个人各司其职,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成员互相信任、互相配合,工作完成得更有效率。每个人在配合工作的时候有共同目标,为了目标一起努力,分工协作。在管理过程中,要重视人的感受,因为教学过程中参与度最高的不是领导者,而是教师和学生。因此,在进行教学管理时,应该注意为了教师和学生服务而不是管理教师和学生。我国正处于言论自由的过渡期间,在处理问题上应该注重“民主”,听取学生和老师的管理意见和建议,加以改进再做出决定。前苏联的学者阿法纳西耶夫曾说:“对人进行管理的时候,管理的主体应当始终从这一点出发:人本身。”表明了人的价值其实是在社会中实现的,但是要让人完成自我实现,会更有热情投身到工作和学习中。学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校文化。这个就是硬性管理,每个人必须遵从学校精神。比如美国的西点军校的军规,非常刚硬,但是很多人都是奉为个人信条去执行,并且传递到全世界成了一个学校的代名词。其实学校的主要管理制度就是“关注人”和“帮助发展”。在管理的时候,要注意学校制定那些硬性的约束条款是为了约束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他人发展。但是为了表示学校的尊重和鼓励的因素,有时候要把硬性规定变得软化一点,让其化为一种内在的约束力和一种自律,成为本身的规范和修养[2]。在管理上面,应该让教师参与其中,因为最了解学生的当属朝夕相处的老师。还有经常和老师和学生交流,解决老师和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制度存在“以教师和学生为本”,让管理制度下的老师和学生有被尊重和被重视的感觉,他们会更爱护和相信学校,也会从心底信服教学管理制度文化。“百炼钢为绕指柔”。有时候面对问题一定要坚持原则,体现制度的规范性和实用性,但是也不是不可改变的,面对突发事件也要有应变能力,让制度及时更新,让制度更加健全,这样被处理的人也会心服口服,变得柔和,制度不断创新和时代保持敏感度,对于学校的管理也是有好处的。

三、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促进人才发展

学校的核心人物是老师。学校的选拔聘任和岗位设置都应该以人为核心理念。比如在招聘老师的时候,不再是以学历和分数一锤定音,组织一场专家选拔会,让那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把关和选拔,或者让他们发现优秀人才予以举荐,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在老师评教的设置上要注重多元化的设置,加入对老师的人格魅力、奉献精神等方面的测评,而不能知识注重老师带班的成绩,同时要给教师设立丰厚的精神文明奖和物质奖励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老师工作尽心了,学生的成绩会相应提高,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形成“教”与“学”的双赢[3]。

总之,以人为本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会把教师和学生当做参与者,而不是夹在条条框框不得发挥自主性的傀儡。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也会让教师在工作中凸显“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工作态度和奉献精神,学生会在学习中不断汲取养分,人性化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一定会让老师和学生的需求都得到满足,最终实现个人发展。

作者:孙建立 单位:慈溪市附海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程君妮.大学物理实验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践[J].榆林学院学报,2015,06:55-57.

第9篇: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中职学校 人事管理制度 改革

1中职学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1.1社会发展的需要

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教育体制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所有在编教师全部实行终身任教制度,教师这个职业也成为社会上公认的铁饭碗,这一定程度上,造成很多老师没有居安思危的危机感,在工作上容易满足现状,没有进取心。因此,严重限制了教师能力和业务的提高。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多教职工在学校拿着工资混日子,严重影响中职学校整体教师队伍的建设。中职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需求。尤其在当下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中职学校必须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为社会不断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1.2科教兴国的要求

21世纪是信息知识的年代,科技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很多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国家制定了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目标,科教兴国最关键的还是人才。而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基地,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因此,中职学校必须按照国家发展需求,不断深化改革,培养更多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

1.3教育发展的趋势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各地中职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中职教育面临着更大的发展压力。为了提高中职学校的竞争力,引进更多优质的师资力量,中职学校也进行了人事制度方面的改革。但是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教育体制的问题。一些公办的中职学校还保留着过去的计划经济的任职制度,很多教师还是实行终身任职制,这就造成了很多在职教师将教师作为铁饭碗,工作中不思进取,将教师当作养老的岗位。教师讲课的内容多年一直没有变化,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流失了很多生源。此外,很多中职学校还存在“”作风,无法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导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下降。因此,中职学校还应该加快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2中职学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实践措施

2.1创新机构管理模式,建立学生、校部两级管理制度

近年来,很多中职学校大规模的扩招扩建,导致学生人数猛增。仅靠学校的学生管理处,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管理。为此,中职学校领导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改革学校的管理模式:将一级管理改成二级管理。这样就打破过去学校只能依靠学生处进行管理的局面,而是由教务部和学生处共同管理,将教学和学生管理结合在一起,调动全校的力量共同管理学生,真正发挥出教师教书育人的目的。为了便于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学校还可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比如《班主任管理办法》《学生宿舍管理条例》等相关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管、教分离的问题,便于学校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

2.2创新用工制度,建立多元化模式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职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学校的办学规模却与学校的人事制度不同步。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受到很大的制约。因此中职学校应该扩展教师引进渠道,建立多元化的用工方式,弥补教师编制不足的局面。比如学校制定引进人才的计划,并对优秀人才给予优厚的条件,吸引高素质、专业技术强的人才加入到学校。比如学校可以委托当地的人才市场学校的人才招聘任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的教师:比如一些已经退休的技g人才或者其他学校优秀的退休老师,聘请他们做学校的外聘教师;按照同岗同酬的原则,外聘教师和在编教师在工资、福利待遇方面要保持一致。

2.3改革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人事管理制度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各种手段实现人力资源最大的优化配置。分配制度和奖励制度是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主要手段,也是人事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通过分配和奖励制度,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当前很多中职学校的分配制度和奖励制度并不合理、激励方式过于单一。大多数学校以经济手段为主,而且与教职工的绩效匹配不合理。因此中职学校人事改革,应该重点对分配制度和奖励制度进行改革。并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让教师的工资和实际教学水平相匹配。

3结语

我国中职学校的人事改革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还需要教育部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从而让中职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姚朝辉.中职学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实践[J].管理观察,2015(17):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