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外培训的分类范文

校外培训的分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外培训的分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外培训的分类

第1篇:校外培训的分类范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全中小学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准备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担当,抓好措施落实,科学有序的做好校外培训机构复课后的各项准备工作,进一步抓好疫情防控,坚决防止疫情向校外培训机构扩散,全力守护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基本原则

把保障师生员工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以国家和中小幼和校外培训机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为工作依据,最大程度地预防疫情发生及人员危害,按照“一校一案”的原则,做到风险得不到控制不开班、防控条件不具备不开班、安全得不到保障不开班。

三、可以开班的培训机构

此次可以开班的培训机构为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面向参加2020年高校艺考的高三学生、参加2020年高考的往届复读生开展学科类线下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所有其他类型的学生一律不得进入校外培训机构参加培训。

四、培训机构的准备工作

1.完善疫情防控工作体系。各校外培训机构要建立以主要领导为责任人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完善开学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疫情防控、疫情报告、教职员工培训、教学组织、通风消毒与隔离等各项制度。要建立校、班、家长三级防控工作联系网络。应及时掌握属地教育主管部门、卫生健康管理部门、疾控机构、定点医院、所在社区的疫情防控人员名单及其联系方式,畅通信息渠道。

2.做好开班前排查。校外培训机构要在开班前做好高三艺考生、高考复读生及员工的健康监测工作,建立台账,分类管理,全面掌握开学前14天员工、学员及家庭成员身体健康状况、行踪轨迹等,做到零遗漏。艺考生到校外培训机构上课要经学籍所在学校同意并签订协议,明确离校时间等事宜,做到与培训机构有序衔接。学籍所在学校对艺考生的健康追踪能够与校外培训机构开学时间衔接上的,可由学籍所在学校开具证明,校外培训机构应该予以承认。员工、学员及家庭成员未做到14天身体健康状况、行踪轨迹精准排查的,一律不得进入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机构要将参加培训的艺考生、复读生名单提前报审批机关备案,内容至少包括姓名、性别、高考报名序号、身份证号、照片等信息。

3.做好疫情防控物资准备。各校外培训机构要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物资储备,确保足额、到位,满足开班后疫情防控的需要。如消杀用品、口罩、额温枪、水银体温计、洗手液等。

4.设置隔离室。确实具备开班条件的机构需要提前与卫生健康部门确认指定的收治医院,并依据学生人数科学测算、合理设置相对独立、数量充裕、符合卫生防疫部门要求的隔离观察场所。按要求配备隔离室观察室必备设施和物资,用于暂时留观体温检测中发现体温异常的教职员工和学生,避免交叉感染。

5.做好公共环境卫生消毒防护。各培训机构在开班前要对办学场所室内外环境进行全面卫生清洁,要依据有关标准,每日做好学生教室、洗手间等公共场所消毒工作,不留死角。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确保师生员工饮食饮水安全。

6.做好开班提示。校外培训机构具体开班时间明确后,要通过“告家长书”等方式告知学员和家长开班时间以及开班后应注意的事项,要求每位师生签署如实报告旅居史、健康状况等情况的承诺书,确保平稳有序开班。

五、开班流程

1.各培训机构按照相关工作要求做好开班的准备工作,包括疫情防控的规章制度建设、相关责任人员的分工、开班前排查、疫情防控物资准备、隔离室设置、公共环境卫生消毒防护、开展疫情防控培训和应急演练的准备工作。

2.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提交开班申请及防控措施方案。

3.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疫情防控部门对照防疫标准逐条验收。

4.经县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检查评估合格的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核。

5.通过审核的培训机构要签署安全承诺书,承诺全面落实防控要求,并严格按指定的日期开班授课。

六、开班后防控和教育教学统筹工作

1.落实防控工作不放松。严格按照中央、、市县部署,把县2020年春季校外培训机构开班工作落到实处。各校外培训机构主要负责人要在岗在位,推动落实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各项任务措施。对师生员工排查毫不放松,严格落实每日晨午检制度,实时动态掌握所有师生员工身体状况。

2.实施错时错峰培训。校外培训机构要按照培训学员的人数,错时错峰安排培训场次和班级人数,组织培训学员分散就坐,降低师生分布密度,在疫情没有得到完全控制之前,决不允许搞聚集性活动。切实防止出现校门通拥挤、学员和家长大量聚集等情况。停止举办任何进入培训场所的家长会和家长开放日等活动。

3.实施“封闭式”管理。校外培训机构要全面实施场所“封闭式”管理制度,严控人员进出,除员工、学员外,禁止其他人员进入培训场所。各培训机构要严格落实县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印发<县“人人有码、码上行动”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所有进出培训场所人员(含保安、保洁等)均须落实“身份核实→扫码或亮码+测温→登记→放行”等工作流程,相关人员须佩戴口罩。未取得健康码“绿码”的员工和不符合条件的学员、快递外卖,不得进入培训机构场所。县教育局对已营业的培训机构“人人有码”工作落实情况,以明查暗访的形式进行专项督导检查。

4.严格卫生消毒制度。复工开班后,校外培训机构要参照《各级各类学校制定错时错峰开学实施方案工作指南》、《市中小学、幼儿园和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开学工作指南》(松教防发[2020]6号),做好培训场所每天日常性清洁消毒,做好消毒记录。实施消毒处理时,操作人员应当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每天做好各类教学、生活及工作场所的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严禁安排学员在密闭环境下学习和活动;要暂停使用空调。

5.加强卫生健康教育。校外培训机构要开展多种形式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利用现有的官网官微、走廊宣传栏等平台,普及卫生保健常识,依法依规开展科学防控。组织员工和学员学习《各级各类学校制定错时错峰开学实施方案工作指南》,指导员工和学员加强个人防护。开展手部卫生教育,配备充足洗手设施、洗手液、抹手纸等,张贴“七步”洗手法,引导员工和学员养成勤洗手习惯、掌握正确洗手方法,严禁随地吐痰,注意咳嗽、打喷嚏时的卫生礼仪,人际交谈应保持适当距离。

6.建立缺课登记追访制度。校外培训机构必须掌握所有未正常到岗到课的员工和学员的健康状况,对缺勤、请假、早退的员工和学员,落实专人每天做好电话、网络访问,了解其身体状况,进行情绪安抚,提出健康建议,并记录、汇总相关情况。

7.强化疫情防控应急处置。培训期间,发现体温异常的员工和学员,要用水银体温计进行体温复测,复测后仍然超过37.3度,校外培训机构要第一时间上报卫健、疾控和教育主管部门,并按照疾控部门指导意见进行应急处置;培训机构要做好患病师生随访工作,开班时严格执行开班查验制度。

七、相关要求

第2篇:校外培训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场地;申请审核;调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4-15

一、现状分析

1.教室申请量大,且教室使用频率不均衡

笔者通过对西南民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的数据进行统计发现,教室预约申请量达3245条。若按照一学期17个教学周来算,平均每个工作日办理约37条教室申请,这个数据尚不包括由于调停补课产生的教室地点变化。频繁的教室调度导致教室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从教室的使用率来看,我校多媒体教室的使用频率呈现正态分布,部分教室的使用率超过80%,过高的使用率加速了多媒体等设备的老化。

2.使用主体和用途的多元化

我校教室的使用者包括任课教师、学生、校内机构和校外机构。从用途来说,既要兼顾本科、研究生和双学位等的课程安排,满足临时调停补课的教室需要,还面临其他事项的教室申请,这其中有创新活动、各类讲座培训、考试排考、校内各种学生社团活动、会议等,还有校外机构的各类招聘、培训类事项等。教室使用主体和使用内容的多元化增加了教室调度管理的复杂性。其一,要考虑非教学活动对教学活动的影响。部分任课教师反映,某些社团活动中的喧闹声极大地影响了授课效果。其二,控制教室的实际使用者难度加大。由于缺乏一个实时的查询平台,教学楼的巡逻人员很难判断目前教室中开展的培训是否违规。

3.管理主体不同,申请流程繁琐

对于综合性的高校来说,需要管理的教学场地无论是数量还是类别都是可观的。对于不同类型的教学场地,其管理主体也不一样。由此导致使用者常需要经过多个步骤才能完成申请。而且,根据申请教学场地的不同,还需前往不同的主管部门递交表格,存在较高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二、基于“互联网+”的教室调度设计

1.整理数据

一方面,获取教室的准确信息,如所在楼名、教室编号、座位数、考试座位数、使用单位等。另一方面,分类将各教学场地及相关信息录入教学管理系统。教室可分类为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录播教室、艺术类教室、各学科实验室、学术讲演厅、运动场地、校外实践场所等。

2.分配账号

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账号分配。①具有申请权限的账号有任课教师、学院和行政部门,以及通过审核的校外机构。②具有初级审核权限的账号为学院,负责对调停补课进行初审,③具有终极审核权限的账号为各教学场地的主管部门(如教务处),主要是对初审通过的调停课申请进行复审和对其他非教学活动的教室预约使用进行审核。

3.拟定教室使用规则

教室申请使用规则需要强调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将教学和非教学活动的安排尽量在时间或空间上进行分离,保证正常的教学活动不受干扰。二是对部分教学楼的周末时间段可设为限制申请,为排考预留场地。三是拟定校外机构的申请使用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第3篇:校外培训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 志愿服务 大学生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在志愿者行动蓬勃发展的十多年中, 志愿服务已成为诸多志愿行动中的核心部分。作为青年群体中的生力军,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力多源于自身内部。这种内在动力使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保持稳定和持久的积极性,建立大学生长效志愿机制的基本分析单位――志愿者便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参与长效志愿活动的可能性。

然而,在志愿服务供给和需求都存在的情况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志愿活动却难以建立科学稳定的服务模式。社会上很多志愿者组织以及对志愿者有着较大需求的其他组织都在招募志愿者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问题。首先,由于志愿活动的临时性和不固定性,他们很难及时有效的找到能够满足工作要求的志愿者。其次,在志愿者的知识结构与服务岗位的匹配上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即使能够找到符合数量的志愿者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让每个人的作用在最大的程度上得到体现。

一、校内志愿者组织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

由校内志愿者组织组建的“志愿者资源库”可以采用效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对校内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管理,以确保社会志愿需求拥有足够的志愿资源。

(一)大学生志愿者的识别和甄选、招募和登记。

建立“志愿者资源库”的首要任务是志愿者的选拔和招募。为了进一步优化志愿者队伍,建立起长效志愿服务机制,志愿者组织在志愿者招募的过程中要制定相应的标准,挑选那些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有奉献精神、学有余力的大学生作为志愿者资源库的资源储备。与此同时,志愿者组织应该对招募的志愿者进行登记,及时更新志愿者信息,包括志愿者的联系方式,新加入的志愿者以及退出资源库的志愿者。

(二)技能更新、培训。

志愿者组织对志愿者培训的开展应建立在对志愿活动需求的了解之上。在培训志愿者之前,志愿者组织应该与社会上招募大学生志愿者的组织机构进行全方位的沟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这些组织亲自来校培训志愿者。

针对那些常规活动的志愿者,要根据不同的志愿种类制定志愿者岗位的工作描述和工作说明书,分门别类的将各种志愿活动的开展方式介绍给志愿者。对志愿者的培训可分为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岗位培训这三类。对于突发事件,志愿者组织应挑选一批较为优秀的志愿者,组建志愿者队伍去现场开展志愿服务。在原有培训的基础上,还应该对此类志愿者进行如下的培训:首先要加强志愿者之间的合作精神,在服务现场听从指挥、服从命令,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其次,志愿者组织应尽量掌握事故的全方位信息,以便对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做出统一的安排和部署。再次,要让那些有处理过相关紧急事件的责任人带领志愿者开展相关的活动。

(三)绩效保持,输出服务。

志愿者的培训活动不是一时之需,同样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对志愿活动的迫切要求也说明了对志愿者的培训不能一蹴而就。大学生志愿组织在这其中承担者重要的责任,不仅仅需要对新加入志愿者队伍的大学生进行培训,对于那些已经有着丰富志愿经历的这远者来说,仍然有他们不曾接触过的志愿领域。因此,志愿者组织应该在学校以及社会各方的帮助下,充分搜集相关信息,完善培训机制,让志愿者的能力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符合社会的需要。

二、校内志愿者组织与校外招募志愿者组织(简称校外组织)的合作

大学生志愿组织一方面担负着培训志愿者的责任,另一方面又要与校外组织有着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如果说“志愿者资源库”的建立是实现志愿服务长效化的基础,那么积极主动地与外界进行沟通、输出我们培养的志愿人才则是建立长效机制的关键。

(一)培训与合作。

在与校外组织的互动中,大学生志愿组织应的积极努力地争取校外招募志愿者组织的合作与培训支持。首先,校内志愿组织的资源有限,与外界对志愿活动多种多样的需求相比,校内志愿者组织在财力、技术、经验等方面都有着先天性的不足。如果对志愿者的培训活动只是一味的闭门造车而不语现实的需求相结合的话,我们培养出来的志愿者就会以志愿需求脱节,长效的志愿机制便无从谈起。其次,校内志愿组织只有通过与校外组织广泛的联系才能够即使地掌握社会的动向,才能够就社会需要何种类型的志愿者作出及时回应。

(二)大学生权益保障。

在志愿活动中,志愿者的基本人格尊严得不到尊重,很多招募志愿者的互动并没有相关的保障志愿者权益的规定,只是将志愿者作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低级工作者,志愿者常常因“自愿参加”而变成弱势群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针对这些不利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立的不良现象,一方面,志愿者组织应该积极呼吁国家立法机关针对志愿服务进行立法,而另一方面则要更多地在实践中做好“监护人”,积极与校外组织协商沟通,确保大学生志愿者的生命、安全、财产、尊严等基本权益。

由此可见,校内志愿者组织在解决志愿服务脱节从而导致难以形成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等问题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校内志愿者组织的作用发挥仅仅靠其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不仅需要大学生志愿精神与服务意识的觉醒,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协作和努力。充分发挥校内志愿者组织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立的道路并不遥远。

(作者:华北电力大学本科大三,主要从事法律社科类研究)

参考文献:

[1]鲁琴.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长效机制研究.

第4篇:校外培训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酒店管理 高职教育 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200-02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涵完成了由学科专业性向社会职业性的转换,逐渐清晰明确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结合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无外乎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系统的饭店管理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适应豪华、超豪华酒店的服务及基层管理工作,中档酒店的中层管理工作,经济型酒店的高层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水准的对客服务与管理工作,根据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单纯依靠学校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由此,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成了当前的必然选择。而要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使企业真正承担起人才培养的相关工作,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与评价至关重要。现结合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际总结几点体会。

1 影响校外实训基地选择的主要因素

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第一步,是今后开展深入校企合作的基础,因此,要进行综合考虑,全面考察,循序渐进。影响校外实训基地选择的因素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1 酒店业态的发展

酒店专业培养的学生将直接服务于各类酒店企业的第一线。通常为高职院校作为校外实训基地的传统酒店业态,主是商务型、度假型和会议型的高星级酒店。目前这种酒店业态依然是我国酒店业发展的主体。中国旅游研究院《2013中国酒店投资展望报告》指出,2000年到2012年间,中国星级酒店客房总量以10%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发展,其中,五星级酒店的客房供应量发展势头迅猛,复合平均年增长率为20%。截至2012年末,中国共有星级酒店11706家,其中五星级酒店654家,四星级酒店2201家、三星级酒店5545家及一、二星级酒店3306家,共提供客房超过157万间。除此之外,经济型连锁酒店快速发展,经济型酒店咨询机构盈蝶咨询昨日研究报告称,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已开业经济型酒店总数达到9924家。与2011年底相比增加了2610家,增长幅度为35.68%。统计中的9924家经济型酒店分布于488个连锁品牌,客房总数达到981712间。此外,随着需求的多元化,近几年还出现了各类型的主题酒店、精品酒店、产权式酒店等。面对酒店业的发展,高职院校应及时调整专业建设思路,不断思考和探索行业变化对专业教学的影响,调整教学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调整校企合作伙伴,逐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校外实训基地。

1.2 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水平的考量主要体现在对外和对内两个方面,对外即企业的经营效益、社会声誉。这一点可以通过酒店的星级,集团发展规模,企业的知名度,依托的行业、企业等作为评价依据,这些往往是易于获取、达成共识的。例如:目前知名的世界酒店集团旗下的高星级酒店品牌喜来登、洲际、香格里拉等,企业的名称就可以代表其较高的效益与声誉。对内则是指企业对内部员工的管理水平,具体体现在人文关怀、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一个员工只有在精神状态良好、心理因素稳定、情感态度乐观的情况下,才会有一个好的工作姿态、精神面貌和对待客人的态度。酒店一线的服务岗位大多忙碌、繁琐而枯燥,对于刚刚从事实习实训工作的学生而言,企业管理人员的关心、指导是让学生安心实训的重要保障。而合理有效的职业培训与晋升机制,则是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企业对内的管理水平需要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深入沟通交流,了解企业目前员工、实训学生的构成、来源情况,同时依靠规范、完善的合同文本进行约束。

1.3 学生个体因素

酒店业具有全球化和多元化的人才需求,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情况与需求。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训经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就业,因此,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优势,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实训企业。例如:有的学生不愿意远离自己的家乡外出学习或工作,有的学生希望到国内的一线城市锻炼发展;有的学生英语水平较高希望到外资酒店甚至是到海外酒店实习;有的学生希望到经济型酒店学习经营,有的学生更喜欢高星级酒店的工作环境与发展空间。对于新兴的业态,则需要通过针对性的引导和指导,让学生逐步的认识和了解,因为新兴市场空间,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发展机会,有助于学生更快的成长。

2 校外实训基地选择的实践

综合考虑以上校外实训基地选择的影响因素,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经过20多年的探索,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实现了业态多样化、企业高水准、模式多元化。

2.1 业态多样化

目前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地域分布上,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海外、国内两大区域。海外地区实习合作企业主要分布在阿联酋、新加坡、法国、日本、澳门;国内实训基地除山东省内酒店外,遍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三亚等地共计40余家。酒店业态包括了以洲际、喜来登为代表的商务型酒店、以台湾函碧楼为代表的度假酒店,以途家在线为代表的产权式酒店管理公司,以净雅为代表的餐饮连锁企业,以及近两快速发展起来的以北京礼信年年为代表的以团膳管理为主营业务的餐饮管理公司。通过不同区域、不同业态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使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符合了高职教育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宗旨,也最大限度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体需求。

2.2 企业高水准

在合作企业类型多元化的前提下,高水准是校外实训基地选择的另一必要准则。海外实训基地以阿联酋为例,我院至今已有40多名学生在七星级的阿拉伯塔酒店实习。国内星级酒店全部为五星级酒店,80%以上为国际品牌酒店。在新兴酒店业态的选择中,以途家在线为例,是一家依托国际分散式酒店管理和业务标准、结合线下旅游地不动产存量、线中呼叫中心、线上度假公寓在线订房交易系统的新型公司,开创了中国在此领域的空白,核心运营团队由来自世界知名的IT技术研发人员、资深酒店管理人员及众多来自世界500强的高阶管理精英组成。

2.3 模式多元化

现有的校外实训基地主要作为学生毕业顶岗实习基地,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与部分企业实现了订单培养、师资培训、挂职锻炼、输出管理、技术交流、课程共建、短期实训等合作项目。目前酒店管理专业涉及5个订单班,包括了洲际、喜来登、净雅、函碧楼、途家在线,培养定位全部为中基层管理人员。

3 校外实训基地的评价

3.1 评价的意义

酒店类企业的学生实训岗位一般都是对客服务的一线岗位,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地点不尽相同,这就很难通过带队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行现场指导。同时,酒店企业通常会为实习学生提供宿舍,特别是选择到外地实习的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生活大部分都需要企业给予安排、协调。这也决定了酒店企业对学生的实习管理、指导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学生在企业实训实习期间,除了校内教师要及时与学生联系、指导外,企业要更多的肩负起对学生的管理与关怀的责任。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过程中,企业的外部形象较易明确,但对内的管理水平则往往会在实际合作过程中出现偏差,这时就需要通过建立对企业的评价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于评价较高的企业,可以继续深入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对于评价较低的企业,应予优化调整。

3.2 三方评价机制的实践

围绕学校与企业有密切联系的三个群体:学生、实习指导教师、院系相关负责人,建立三方评价机制。其内涵为保障学生应有权利,提高学生实训质量,提升校外实训基地整体水平,促进校企深入合作。

评价内容针对不同的群体各有侧重。学生对企业的评价主要测量企业是否按照协议要求给予学生基本工作、生活的保障,岗位培训指导的质量,以及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综合满意度,具体指标涉及岗位安排、工作环境、薪酬、人文关怀、培训与指导以及食宿条件等方面。校内实习指导教师主要考察校企合作的层次,对学生培训指导、专业建设的支持度,学生流失率及就业结合度。院系相关负责人主要通过实地考察、与学生、企业相关负责人座谈等方式,了解企业的实习生管理、工作环境、利益保障等情况。

在目前酒店业高速发展,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酒店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以学生顶岗实习为基础,但长远来看,高职院校还要充分发挥科研和培训优势,通过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员工培训、项目开发等服务,使两者的合作更深入、更紧密,使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使高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创造更优良的环境。

参考文献

第5篇:校外培训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外语师资培训;终身教育;教师进修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242-02

师资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高校要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外语师资队伍,除有计划地引进新教师外,主要还是依靠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因此,建立合理高校外语师资培训机制尤为重要。

一、我国高校外语师资培训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师资培训工作通过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创造多种类多层次的培训形式、更新培训观念、建立培训基地和网络体系等一系列措施,使大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有效促进了我国高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基本适应了不同历史时期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但要顺应时展,我国高校外语师资培训工作仍须改进。

(一)培训工作与教师个人终身发展需求不符

目前,我国高校外语师资培训工作的层次基本上包括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的上岗培训班、进修班或研讨班,对中年教师进行培训的国内访问学者等层次,同时,还有骨干教师进修、到国外访问等形式。这些培训方式都是对高校外语师资进行某一层次培训的平面形式。但这种培训只着眼于对不同人的分层次培训,未针对个人进行不同层次的立体培训。高校外语教师的工作性质和劳动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不断的更新知识,也就意味着终身接受教育。

(二)培训工作与教师进修需求量不平衡

随着改革开放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新的人才观念、竞争观念、价值观念逐渐确立,现行的进修模式却限制了外语教师们的进修渴望。主要原因有:需要进修量大大超过了目前有限的培训能力,相当一部分教师仅有一次;需要进修者所在单位在人力、经费上不能满足进修者的需要;培训政策尚存弊端,如进修其间无工作量、奖金受影响、进修成绩的优劣及是否进修都与晋职无关等,不利于教师自觉进修,挫伤其积极性。

(三)培训工作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脱节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为社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的人才。这种人才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高水平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新时代所必备的经营意识和创造意识。而在我国许多高校中,大学或研究生毕业的外语教师统统“一锤定型”,进修的内容往往仅限于原来的专业内。因此,在提高教师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加强交叉学科课程培训就十分急迫,而现行的师资培训模式对此还未予以足够重视。

二、国外师资培训经验借鉴

当前,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一个国家强盛与否主要取决于科技,科技取决于人才,人才取决于教育,教育取决于师资。经济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师资培训工作,正因为这些国家重视教育,重视师资的学历和培训,才有力地推动了其经济的腾飞。美国政府十分重视高等教育和教师在职教育工作,其《高等教育法》,强调了教师在职教育的重要性,还特别强调各地应采取的措施,加强教师的在职进修,并规定:“政府应向高等教育机构提供训练教师费用”。美国高校教师参加进修活动属于个人行为,但一些高校也想方设法建立教师进修的保障机制,如保证教师有充足的研究经费,设立培训机构等。美国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来强化师资培训工作,如:严格评估教师;建立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教育中心,并配备大型综合性图书馆;利用多种现代化手段,组织有经验的教师传授教学经验,推行聘优汰劣的客座教授形式鼓励竞争,促进教师自觉进修;明确规定在职培训与日后留校任教、提薪、晋升等密切相关,而这种提高贯穿其职称晋升、获取终身教职和赢得学术地位及社会声望的过程之中,从而激发了教师进修提高的内在动力。法国继续教育法中规定:教师在职教育是继续教育的一部分;继续教育是政府政策的一部分;受继续教育是教师的权利;一定的服务年限之后,教师享受一定时间的进修假;以教师工资总额的5%用于教师的进修费。再如日本,众所周知,日本是通过发展教育起家的发达国家。1949年公布的日本《教育公务员特别法》规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情况下,经领导批准可以脱产进修。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求,1991年日本提出“确定教职员身分、使教职员制度民主化;实行新教师试用期;规定国立大学、大学院的教员,必须具备博士学位,同时必修教学法;奖励教职员,自主的进修、增加进修休假期;各高校保障进修经费等等。”

纵观世界各国,高校师资培训工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同时,也确立了师资培训工作在教育发展事业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培训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培训进修机制。

三、建立合理外语高校师资培训机制

针对我国目前高校外语师资培训工作中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建立合理的高校外语师资培训机制。

(一)更新理念,引入终身教育思想

自1968年以来,终身教育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领域活动的指导原则和一项教育的战略决策。许多国家已把终身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总政策”。我国高校师资培训工作要适应这一变革,承担起对高校教师进行终身教育的重任。为此,高校外语师资培训工作就必须从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转向对一个人进行多层次的终身教育。唯其如此,才能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从教师的个人角度来说,要适应社会发展,也必须终身受教育,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品质、知识能力的培养。

(二)“量身定做”式培训,提高教师进修动力

“量身定做”是根据外语教师及其所在单位的实际需求,制定培训内容和计划,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培训对象为中心”的培训理念。美国高校教师进修的“市场化机制”与美国发达的市场经济相一致,最大的优点是解决了教师参加进修的动力问题。我国高校教师培训过多地依赖于组织,教师参加进修的亦有一些迫于无奈。因此,我国高校外语师资培训工作在保持原有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要进行改革,逐步转换教师培训机制,把进修渗入教师的内在需求结构之中,以教师聘用标准、教师评估标准等来规范教师职业行为,从而形成政府、学校、教师共同分担教师培训的义务与费用的市场化机制。

(三)加强“综合化”培训,密切与社会的联系

高校外语师资培训工作一直是以专业性、基础性培训为主,这诚然是必要的。但要适应时展,对教师的培训就要“综合化”――要扩展知识领域,改善知识结构,加快知识更新。继续加强专业基础的培训,巩固深化专业知识;进行边缘、交叉学科培训,拆除专业壁垒,实行文理渗透,扩大知识面,拓展应用范围;进行尖端学科的培训,跟踪世界先进水平;注重理论联系社会实践,改变封闭式培训,在动态中进行培训,强化教师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根据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总之,高校外语教师培训工作是一项急迫而长期的战略任务,是一项多层次、多分支、多网络的系统工程。政府、学校、教师都要把它当成份内之大事,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努力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以适应科技、经济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 韩明.加强高校师资培训管理的思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3).

[2] 刘剑虹.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与管理考察团赴美考察报告[R].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0,(4).

[3] 孙广玉.浅谈高校师资培训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潍坊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3).

[4] 唐亚厉.创新高峻师资培训模式的构想[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8,(6).

[5] 徐娜.教师在职培训应引入终身教育思想[J].北方论丛,2002,(5).

Thinking of establishing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training mechanism in colleges

WANG Rui-zhuo

(Harbin commerce university,Harbin 150028,China)

第6篇:校外培训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教师发展 专业化模式 中日外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34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很多国家都把外语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中日作为亚洲的两个重要国家,外语教育的观念和实践不断受到西方外语教育的影响,加上各自不同的国情和教育观念,中日两国的外语教育在相似的同时又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但在种种差异之中,两国都逐渐意识到教师在整个外语教育中的关键作用,并对加强外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做出了各自不同努力。本文就中日两国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做对比,以期对我国的高校外语教育提出可借鉴的做法。

1 二十一世纪的改革

以美国为首的很多西方国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了教育界的大规模变革,其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终身教育被认为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中日两国在外语教育方面的改革要相对落后于西方,起步较晚。但在新世纪,两国对于本国的外语教育都进行了一些改革。

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始于2002年,之后的中国外语教育从观念、教材、教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从2005年开始,由于中国外语教育不断出现的问题,加上受西方尤其是美国外语教育改革的影响,中国的外语教育也开始将改革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师主体上来。从2005年至今,全国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探讨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很多高校的外语学院也积极建立不同形式的学习型组织,加强教师教育的专业化。

日本政府为了改变长久以来令人不满的外语教育现状,于2002年7月提出《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战略构想》,随后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行动计划,其中涵盖了日本高校外语教育的目标。如改变高校原有以语言学和文学为主的学科,取代之以交际为教学目标的学科。从2003年开始,日本推进“特色大学教育支援计划”,对实施外语教育改革的高校进行重点扶持,对于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也有了新的认识,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外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深化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所谓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个体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的培养和管理机构,实现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理想追求等方面的终身教育,从而达到既教书育人又实现自我事业追求的目的。它是涵盖教师职前教育、入岗培训、职中再深造、职后发展等过程的完整体系。本文将对中日高校教师在职前、入职、职中三个阶段的情况进行对比,以期对中国的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借鉴。

2 中日高校外语教师入职前的一些情况对比

首先,高校外语教师的职前教育比较。

在日本,对将来有志于从事高校外语教育的学生来讲,大学期间的学习以专业学科教育为主,同时也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学方面的知识,并获取“能够无明显差错地进行学科指导和学生指导”的技能。(李娜,2011)这是因为日本更强调学生在教育方面的实践能力。学校提供实践领域班,学生在外语学科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专门实习,并在实践结束后撰写详尽的实践现场分析报告。另外学生去国外见习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可见,日本高校对外语人才的培养已从简单的知识输入转变为实际能力培养。

中国的外语师资一般来自于大学毕业生,学校也对学生进行外语能力和教育学等方面的培养,只是对于将来要从事高校教育的人来讲,学校提供的教学实践机会较少,本科一般只有不到半年时间,研究生阶段学校基本不提供实践机会。缺乏实践经验的师资培养必然影响之后的教学质量。

其次,高校外语教师资质和入职教育不同。

日本高校的外语教师不仅来自于国内优秀大学,而且有从目的语国家直接获取高学位的人才,外国留学生和外籍人士也是日本高校外语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外籍人士在日本高校不是从事短期教学,而是和日本本土教师一样,通过日本国内教师资格考试并或得教师执照并长期从事教学科研活动,接受学校和相应部门的考核。日本所有即将入职的教师必须进行为期一年的专门培养和实践训练。专业的学科知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交际应变能力等都在入职培训范围之内。教师只有通过教育培训实习和相应的论文答辩后,方可获得教师资格许可证并入职工作。

中国的高校外语教师学历相对较低,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很少,一般不超过30%。师资来源以国内外语院校或综合性院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为主,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多涵盖语言技能方面,缺乏实践经验。外籍教师严重缺乏,一般不超过外语教师总人数的5%。短期的岗前培训(一般不超过三个月)只粗浅地学习教育学、教学法、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学等基础知识,实践环节匮乏。

3 中日高校外语教师职中专业化发展情况对比

中日都在世纪之交对高校外语教育进行了改革,教师教育都较前有所改进,但由于中日两国不同国情,加上各自不同的外语教育观念,外语教师职后专业化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异。

3.1 从教学现状来讲,中日高校外语教师情况存在很大不同

中国教师虽然近年来也接触到不少国际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科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率很低,主要是因为:首先,中国教师都会受到当地相应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等的约束,在教材选用、教学方式方面没有太大的自,对有教学进度要求的老师来讲,不容易将自己的教育理论付诸实践。 其次,中国高校的外语教学课堂师生比例高,一般都超过1:50(外语专业的除外)。在这样的条件下,师生互动很难实现。再次,中国高校外语教师的课业负担较重,周上课时间在700分钟的老师达到50%,加上课外辅导和作业批改等占用的时间,很少有教师能依目标实现自身发展。在日本,高校外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材,加上一般上课师生比例多在1:30左右,教师较容易将理论运用到课堂实际中。有人曾对日本70所国立大学进行了调查,发现外语教师的周平均上课时间在600分钟以下的约50%(袁绍荧,2001),而负责教学的教师一般由助手完成日常教学辅导和作业批改。另外,在日本高校,有资格授课的多为高级职称的教授,经过从助教到讲师再到教授的磨练,老师在课堂教学上更有经验。我国的高校情况刚好相反,助教、讲师课时多,教师课时少,很多没有经验的外语教师过早授课,难以保证教学质量。过多的课业负担使得中国高校外语教师。缺少充分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自身专业化发展受阻。

3.2 从科研能力方面,中日两国高校外语教师也表现出不同特征

在日本,高校外语教师可从事科研的种类较多,一般是基础研究,有相对于年轻教师的青年研究、萌芽研究和常规竞争性课题等。文部省是最重要、最广泛的课题与基金来源。社会上大量财团和基金会也是常见的科研资金来源。最常见最基本的从事教学科研的形式则是各类学术讲座。依照日本高校对于科研的评定标准,高校外语教师从事课题的研究可以达到70%-80%,表现形式有著作、论文、知识产权、研究业绩等。 因为课题申请不受职称限制、文章发表无级别要求,申请过程能够透明公正,所以,日本的科研能为更多外语教师提供机会。中国的外语教师科研参与率低,这一点在理工科高校和综合性院校表现尤为明显,有课题的教师人数低于50%。加上职称评审对教师刊物的各种规定,中国外语教师的学术论文数量虽大,但质量却一般。难、课题少、职称低是中国高校外语教师普遍存在的现象。

3.3 从职中再教育方面看,中日高校外语之间的不同也不容忽视

职中教育是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它贯穿教师的整个在职期,形式最为丰富。

在日本,为了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国家和地方院校都采取不同的手段,帮助外语教师实现的职业目标。首先,日本严格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保证了外语教师持续的专业化发展。2006年以来,依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咨询报告报告“关于今后教师培养·资格证书制度”的规定,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期为十年。(土屋基规,2004)教师如需更新证书,须提前两年接受30小时的资格更新讲习,未达到要求者资格证书失效。这使得高校外语教师不间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其次,以日本高校教师职中发展的不同地点主要可分为:校内范围的自我发展、校际之间的相互学习、社会组织间的帮助和国外留学深造。校内培训主要指学校尽可能地服务教师,成立各种组织让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如校内图书馆提供便利的文献检索服务,为教师省去很多时间和精力。很多一般学院(类似中国的研究生院)基本都建立了有科研性和研究性的教师发展机构(Faculty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可供外语教师最大限度地共享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的自我反思,是外语教师比较常用的自我发展模式之一。校际间学习指高校与地方学校的教学科研合作。如日本的文部科学省规定国内的相关研究生院、各类教育机构为外语教师的脱产进修、学业深造提供便利。社会间的组织一般指各类外语、教师学会为保证教师的利益和发展提供各种学习机会。日本高校教师的入会率很高,有利于教师实现自我发展。另外,政府和地方每年都会资助一定名额的外语教师出国进修深造,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频繁。

在中国,教师资格证书基本不更新。教师在职中的发展形势也多分为校内培训、校际培训、出国培训等主要形式。一般的高校都有“教师发展中心”,开展学术讲座,为外语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提高提供条件。但我国校际培训虽然时间较长(多为一年左右),但多流于形式,教师和导师由于没有任务要求,交流合作较少,对教师自身的提高作用不大。社会上可供外语教师加入的、能保障和促进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学会和组织太少,为数不多的学会门槛太高,不利于一般教师的发展。关于出国培训,我国教育部门更重视理工科方面,对于外语教师的出国培训,机会给予太少,占不到教师人数的10%,这对于学习外语的教师来讲,缺乏目的语国家文化的熏陶和相互的国际交流,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严重受阻。

4 中日高校外语教师的评价机制和职后教育对比

在日本,依据教育基本法,高校教师享有学问自由、管理自治的权力。因此教授治校是普遍现象。由于自身属于教师行列,对于教师的评价和管理能够提出较为科学的方法。对于教师的评价,日本高校不仅采用学评教,也采用教评教、教师自评的方式,对于评价结果能及时反馈。达到评价机制的合理和有效性。对于在职和已经离职的教师来讲,学校允许在其他的高校兼职,这样既促进了学术交流,也保证了外语教师的职后教育。很多已经离职的外语教师还可在社会组织和国家相关部门的资助下进一步延续自我发展。

我国高校外语教师的评价机制也采有学评教的方式,但评价主体单一,缺教评教和自我评价环节,这样降低了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对于已有的评价结果,很多高校很难做到及时透明的公布,丧失了评价的有效性。另外,对于已经退休离职的外语教师来讲,学校几乎不再提供任何的再教育机会。

5 一点启示

从以上对中日高校外语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职中、职后和管理方面的情况对比不难看出两国的差异。对于日本较为成熟的教师一体化培养模式,我们应该进行借鉴,提高职前教育的水平,严把入职关,丰富职中深造,关心职后发展,人性化教师管理,承认教师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帮助教师实现终身教育的思想。唯有如此,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才能得以提高,我国的外语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娜,王扬.中日高校外语教师教育比较[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1).

[2]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本教育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杨红,王扬.日本高校外语教师教育发展趋势与借鉴[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3).

[4](日)土屋基规.日本现代日本教师养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06.

[5]王昆 鸟 , 王扬.中日英语教育比较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148-1601.

第7篇:校外培训的分类范文

高级技校学生实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252-01

1制订计划,统筹安排学生下厂生产实习

学校要与实习企业共同制定生产实习计划,做到定课题、定时间、定岗位、定师傅。同时,学校要加强组织管理和协调,派出有经验的老师带队实习。实习带队教师不仅要深入生产实习现场,随时掌握学生实习训练情况,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学生校外实习个人档案,还要和企业相关部门、相关人员保持联系。

2加强生产实习安全管理

学生实习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组织和管理。学校要配合实习企业完善安全责任制,双方要签订实习安全责任书,对学生生产实习工作条件、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做出明确约定,要确保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不仅要做好学生顶岗实习的岗前培训和安全教育工作,还要对学生进行经常性安全教育。教师要时刻教育学生提高预防事故隐患的意识,配合企业让学生掌握防范和应对安全事故的知识和方法。学生实习,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这项工作是重中之重。

3认真掌控学生工作生活情况

带队教师驻扎在生产一线,随时掌控学生工作生活情况,注意出现的新情况,把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实习带队教师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巡回检查,以一个优秀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关心学生工作生活情况,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实习的各项工作,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4严格执行校外实习的各项规章制度

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实习报酬要以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或学生家长签订“三方协议”的形式在顶岗实习前明确约定。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相关补贴应该直接发放到实习生本人,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扣发。

教育实习学生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增强集体荣誉感,服从管理;违反实习纪律的学生,应接受指导教师、学校和实习单位的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按校纪校规处理。

5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维护好实习学生正当权益

学校要与家长、实习单位共同落实顶岗实习学生的保险责任,为顶岗实习的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购买保险的费用可以从收取的学费中列支或者通过实习协议的方式由实习单位承担。实习期间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赔偿,依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处理。不得安排学生每天顶岗实习超过8小时;不得通过中介机构组织、安排和管理实习工作。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及时处理学生擅自离岗、调换单位等情况,做好学生单位变更和通讯方式的登记。

6如何提高学生实习工作的效益

第一,将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的典型事例,特别是一些安全事故进行汇总。学校老师要以安全事故为警钟,透过现象挖掘根源,教育学生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第二,精心编写《实习通报》,以此作为沟通实习单位、学校、学生的桥梁。通过恳谈会或厂校联谊活动,不仅可使学校专业设置获得实习单位的金点子,同时也会增进厂校双方情感,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和谐关系。

第三,加强班主任培训。建设一支素质高、科学化的班主任队伍,对培养未来高素质人才意义重大。因为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由此,我们在班主任管理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在新课程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通过培训、激励、实践等措施,加强了班主任队伍建设:①扎实开展培训工作,提高班主任专业水平,②建立班主任工作制度,③提高班主任的思想素质,④多种形式激励班主任工作,⑤树立典型,取长补短。

第四,增加三产设备的投入。我校的三产教学设备投入不够,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投入到位,基础建设上去了,职业教育才能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第五,加强学生校外实习的法律保护。培养学生的法律知识,明确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的区别,让学生在校外实习时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学校应正确引导学生与企业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

第六,加强实习巡回指导与管理。指导老师应定期到企业(实习单位)进行巡回指导,深入现场了解实情、指导学生,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企业(实习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对发生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处理,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心,继而更好完成实习任务。

7实习期满的考核评定与总结工作

一是在学生实习结束前两周,就业处和各系负责与用人单位联系,提前通知用人单位,由用人单位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给予综合评定考核。

二是做好学期校外实习工作总结,整理企业对实习学生的意见反馈,供学院领导决策时参考。学校每学期期中、期末要进行校外实习工作总结。根据学生实习的满意情况、与企业沟通的情况等指标对校外实习带队教师进行定量、定性评价。

三是学生校外实习成绩的考核评定。

第一,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校外实习教学内容后,学校对学生校外实习进行考核评定,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评定成绩。

第二,学生实习成绩考核评定的主要依据是企业对学生的校外实习表现认定、学校对校外实习的回访和调查结果、实习带队教师的评价。学生在实习结束后按规定上交《校外实习考核评价表》。完成校外实习的教学内容,方可进行成绩评定。不按规定完成《校外实习考核评价表》的一律按不合格计入成绩。

第8篇:校外培训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航海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效能优化

[作者简介]陆虎(1974- ),男,江苏盐城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轮机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轮机工程技术、高职教育与管理;李章德(1971- ),男,江苏海安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轮机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轮机工程技术。(江苏南通22601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航海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效能最优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KT2011273)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163-02

航海类高职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其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船舶管理与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实训基地作为航海类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又可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以学校为主,基地建在学校,以实训为主,社会服务为辅。校外实训基地则是以航运企业为主,基地建在航运企业,以营运为主,实训为辅,其特点是实训情景完全真实,学校提出实训和学生管理的要求,可不考虑设备的维修和更新。

发挥实训基地的效能是促进航海类高职教育发展,培养适应现代航运需要的技术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关键。然而,国内航海类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部分存在“重建轻用”的现象,先进的实训基地使用状况不尽如人意,学校、航运企业、社会三者合作不够深入。

一、航海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

1.实践教学功能。航海类实训基地应该能够让学生进行船舶营运过程中各环节系统化的实训;能体现船舶营运过程中的各项要素,并反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能让每一个学生亲身经历船舶管理过程,获得“船舶管理知识”,而不仅仅是船舶操作技能。比如能够使学生通过实训获得拆装、调试、故障排除等多项技能,并熟悉各技能之间的逻辑关系,尽可能按照航运企业营运形式组织教学,素质、能力、专业技能同步培养。在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应严格执行STCW公约标准,在完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充分锻炼船舶适航性控制、营运安全管理、安全应急处理、防污染、人员管理的能力。

2.海员培训功能。实训基地除了对校内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外,可根据STCW公约对在职海员开展知识更新、考证培训等工作;另外,还可跟踪航海技术的最新发展、就业岗位需求的变化,开发新的航海技术培训项目,促进航海职业教育教学的持续革新。根据培训对象、培训目的之要求,制订培训计划方案,确定培训时间、内容,组织人员编写规范适用的培训教材,不断提高实训质量,以适应和满足海员实际工作的需要。

3.海员适任评估功能。利用实训基地的技术、设备和场地,向海事部门申请职业技能评估资质;已具备资质的,还可根据基地情况扩大评估资质的航区、职务等级。这样就可以对本校毕业生和校外人员进行职业技能评估,获取国家海事局认可的适任资格证书。不仅有利于他们的就业或职务晋升,而且有利于提高实训基地的知名度,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社会。

4.技术服务功能。借助于航海实训基地优质的师资、先进的设备、畅通的信息,加强与航运企业的联系,可以进行航海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切实发挥航海实训基地专业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的作用。

二、目前航海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效能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训基地数量不足。航海高职教育近年来发展较快,实训条件滞后成为制约航海高职人才质量提升的突出问题。受学校办学资金制约,能改造或新建校内实训基地的数量毕竟有限;而校外实训基地,因受船舶救生设备核定人数及船员居住舱室数量等因素的影响,一条船舶实际能接纳实训实习的人数只有4~5人左右;部分航运企业(校外实训基地)前段时间的市场预期过于乐观,吸纳学生过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航运市场不太景气,致使能够组织学生参与实船实训的时间和人数非常有限;部分学院学生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训和实习甚至要延期半年以上,对学生的毕业、就业造成了影响。

2.实训基地功能发挥不够、开发不力。部分航海类高职院校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教学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没有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未能形成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有机结合的航海实践教育体系,部分实践教学内容与学生(学员)的考证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一定差距,导致学生的海员角色不明确。

船舶营运目标与实训目标不完全吻合,部分航海类高职院校与航运企业、社会互动不够,校外实训基地重营运、轻实训的现象较为常见,航运企业经常以安全责任重大等理由减少学生参与实训的人数和时间,弱化了校外基地的实践教学功能。另外,对基地的见习换证、社会培训、技术研发等其他功能开发不力,导致基地社会效益不明显,不能扩大校企合作共赢的平台,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3.实训基地实践教学的组织水平较低、管理水平不高。第一,校内实训基地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不到位,保障措施不健全。一些航海类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管理人员对过程管理的认识不够、研究不透,质量管理意识淡薄,能力偏低,处于被动管理。虽然设置了一些机构,完善了部分规章制度,但是缺乏实训教学质量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管理。只重视质量管理机构的搭建和制度的修订,重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却忽略了体系的具体实施,使得实训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流于形式,存在“两张皮”现象,实训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第二,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训缺少整体考虑。实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实训目标模糊、实训方法机械,实训项目安排随意、规划不到位,实训过程缺乏渐近性;重视船舶营运环节中的操作规范,却忽视船舶营运安全管理方面的实训;实训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意识激发不够。

4.实训基地中动手能力强、指导水平高的教师较少。航海类专业实训教师必须要有多年的实船管理经验,并且要对航海类专业实训体系完全熟悉。但就目前来看,航运企业的海员没有职称要求,很少有乐意放弃高薪到学院来工作的;另外,实训课教师和理论课教师的传统上的差异,也使得部分实训教师流失。这就直接导致了航海类专业实训指导教师数量不足、部分指导教师水平低的问题比其他陆上专业更加突出。

5.实训基地国际化程度不够。航海高职教育本身所具有的鲜明职业针对性和行业特色,决定了航海高职教育的发展必受航运产业的影响,而航运产业的全球化,决定了为其提供人才保障的航海高职教育必须国际化,且校外实训基地实质上是一片流动的国土,本身就有国际性要求。目前诸多航海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国际化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航海实训资源、学生交流、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航海人才培养模式和规范等方面。

6.实训基地社会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服务社会的角色不明显。没有充分调研,只是固守原有阵地,缺乏思考。对于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只考虑到船舶管理,未向广阔的船舶服务行业拓展。

三、航海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效能优化的建议

1.海外开拓与自身建设相结合,不断拓展基地。切实用好、管好现有实训基地,巩固成果;加强与校外基地沟通,进一步优化实训安排;与跨国海运企业、世界航运院校广泛合作,积极开拓海外基地;学院积极筹措资金打造或购置实训实习船,减少对航运企业的依赖;与航运企业合资,改造航运企业部分船舶,满足国际法规及船级社要求,使之既适于学生实习,又适于营运。

2.充分发挥基地作用。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加快实训基地―教室一体化建设进程。学院加强与航运企业联系,积极选聘航运企业精英到学院兼职,既使校内基地师资得到有力补充,又充实了学生到校外基地实训的指导力量;学校加强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定位,进一步明确目标;航运企业主动整合资源,统筹营运与实训、经济效益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3.深化实训基地质量管理。校内校外两种实训基地管理都要以质量为主线,以提高人员素质为重点,以优质服务为目标。质量管理体系概念的引入,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实训基地的管理质量,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再结合实训基地各自的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形成程序文件,并完善文件控制,从源头上防止“两张皮”产生。再者,在实训质量体系建立过程中引入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过程控制,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明确督察考评职能,通过绩效考核促进体系的有效运行。

4.加强校企合作,在设备或资金的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人才资源的共享。在加大力度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航海院校要努力开辟生产规模大、技术装备先进、管理科学规范的航运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按照“签协议、挂牌子、建组织、聘教师、共管理”的思路,与这些企业建立长期、良好、稳定的教学合作关系。让学生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切身实践,很好地感受岗位工作环境,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今后掌握各项专业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互惠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内驱力,是校企合作的基础。航海类院校完全可以本着合作共赢与航运企业签订人才共享协议:校企共同选拔航运企业优秀人才,在他们公休期间到学院来兼职任教;对现有实训教师利用假期有计划地选派到航运企业挂职锻炼,让他们掌握最先进的船舶管理技能和船舶发展动态,更新高职实训教育观念,鼓励他们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制定优惠政策,引进航运企业学历高、职务高的海员到实训基地工作,充实实训基地,同时在职称评定、奖励等方面适度向其倾斜,增加他们晋升的机会。

5.高度重视航海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国际化进程。主动与跨国海运企业、世界航海院校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共建、共享国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要尽早创造条件开展双语教学,营造双语实训的氛围,包括双语设备操作规程、警示牌的悬挂;选拔一批英语水平好的实训教师,对其进行双语教学培训强化;对国外实训基地的管理进行调研,时机成熟,要积极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航海高职教学的国际化趋势,要求我们进一步树立航海高职实训国际化的意识和观念,进行航海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航海高职实训管理体制、航海实训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改革。

6.积极进行实验实训项目的开发,加强实训基地功能的宣传。在保证学生实验实训的同时,实训基地要利用先进的设备、优秀的师资,以及其他无形资产的优势,与相关航运企业积极联系、合作,创造条件为航运及相关企业进行有偿服务,共同解决航运及相关企业在营运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扩大学院影响的同时,提高了学院的效益,实现校企双赢,同时学院的教育教学与船舶营运实际结合更加紧密。例如南通航运职业技术院建设的实训基地,就可以为南通地区乃至长三角地区提供船舶试航、试验、修理等方面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宋迭.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6(1).

第9篇:校外培训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型本科人才;实习基地;实习模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38-03

机械专业在国民经济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行业内需要大量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机械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要求具有足够的专业基础理论,同时能适应实际工作岗位操作需要,有较强的机械制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用型机械专业应坚持“立足地方经济、依托机械行业,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通过与地方机械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办学,进行校企合作,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办学思想,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而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重要途径之一。2011年5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就指出:各高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认真做好相关专业人才需求预测,合理调整专业设置,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2年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改委、教育部等7部委联合制定了《促进就业规划(2012―2015年)》的文件就指出:要加强就业服务和援助计划,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与就业指导,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职业培训。可见,加强和建设好校外实习基地,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学生的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初步分析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学生自己的原因,也有学校人才培养教学体制的原因,还有社会用人单位的原因共同构成的。首先,本科毕业生择业意愿、心理期望与市场所能提供的待遇反差较大。大部分学生希望从学校一毕业就能找高薪金、高待遇的工作,而不从实际情况出发,尤其不愿去低工资、条件差的地区和企业工作。其次,学生就业能力与招聘岗位要求的距离相差大。学校偏重于理论教学,不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教学和培养,学生专业不够精通、技术缺乏等。很多学校不注重学生情商的培养,致使很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产生怀疑。再次,很多企业不愿意招聘没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不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培养培训学生。因此,有必要借助校外实践基地的实习过程,对学生的就业思想进行合适的引导,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实习,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实习中提高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树立良好的团队意识,才能使用人单位愿意接受学校合格的应用型应届毕业生。

二、校企联合办学校外实践基地对培养应用型机械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应用型机械类专业的校外实习在人才培养体系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是应用型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机械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校通过联合办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培养学生实践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校外实习基地能接受学校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学生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完成各阶段的考核,直至顶岗实习,才能让学生走向就业岗位。学生在基地通过顶岗实习,才能体会到工作的辛劳,并培养他们吃苦耐劳优良传统和团队协作精神。加强基地的实践教学环节,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

2.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工作习惯的需要。校外实习基地为了在社会上生存,其设备的自动化水平一般比学校高,学生通过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基础知识,根据生产图纸、设备说明等,联系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并在学校实习老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踏实、安心地完成实习工作,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习惯。

3.校外实习基地是重要的思想改造育人基地。学生在参加企业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及早地熟悉社会,降低自己的工作期望值,使自己心理期望与市场接近或一致。指导老师应合理地跟进,以企业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替学生分析把脉,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毕业后成功走入社会做好铺垫。

4.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校教师实践业务水平、推动科研发展的重要场所。通过校外基地的实习,使得学校教师能与企业的技术人员、一线的生产员工增进了解,共同学习,提高了创新能力,丰富了实践教学经验。教师根据企业的需求,促使学校适当地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通过在企业一线的经历,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研制新项目,推动校企双方“产、学、研”的合作,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

5.校外实习基地是实现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在联合办学模式下,企业将有意向招聘的学生集中实习、集中培训与考核,将表现良好、考核合格的学生正式招聘为企业员工。在这种模式,可以做到实习岗位目的明确,实习培训计划详细,教学资源配置合理。实现了学校、企业互惠互利。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双赢的局面。

三、加强应用型机械类本科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途径

1.建立合适的校企合作平台。在我国工业化建设中,需要大量应用型的机械专业人才,特别是需要大量的能满足服务地方经济、具备实际工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机械专业的应用型人才,需要经历较长时间实践过程,结合扎实的理论指导,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所以,学校在选择联合办学企业时,应结合地方经济的特点和支柱产业,选择机械类专业的行业龙头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加强人才模式的革新,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企业选拔出的学生进合培养阶段时,应有针对性地开设企业的文化、历史、岗位规章制定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企业归属感。

2.改进学校就业指导方式,提高实习就业成功几率。很多机械类企业到学校招聘,由于学生对企业的期望值较高,与企业的工作环境、就业待遇相差太大,致使学生主动放弃了很多的就业机会。所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只在学生毕业即将就业的大四第一学期才开始,而是应该从大一开始进行就业指导,从学生进校时就要着手进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规划教育要结合专业特点,聘请实习单位人力资源、用人部门的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为学生作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使学生充分了解机械专业背景、相关企业的现状、行业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对机械专业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学校的老师为学生讲解在大学应该如何树立学习目标,讲解大学生活的特点学校方法。聘请实习基地单位的校友为学生讲解相关职岗位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体会。学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意识,使他们对工作保持正确的、良好的心态,坦然地面对实习工作。学生在找实习单位及就业岗位时,能减少与单位的磨合难度,在实习单位踏实、安心地实习,主动地融入实习单位的团队中,而实习单位也愿意与这类学生签署就业协议。

3.加强学校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为增进校企双方的了解和交流,改善和发现实习中的问题,学校要充分利用学生实习检查、校企合作开展科研等机会,院系领导应常到实习基地,感谢基地对学生实习工作的支持,同时深入学生和培训教师之间,与实习基地单位负责人及学生等进行座谈交流等活动,听取他们对实习基地的意见,发现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实习困难和疑惑,从而提高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带队实习的老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作观。

4.建立健全一套良好高效的实习基地的管理机构及管理制度。校企双方都应高度重视,应成立机构简单的实习管理工作小组。建立一套良好、高效的校外实习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是校外实习基地的重要保障。管理机构成员应职责明确,双方都有专人负责学生实习的安排,根据实际合作中发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基地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基地同时要进行学生实习实训考核制定,使实习合格的学生能直接被招聘为企业的员工。

5.实现双方互惠互利,提高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学校应将企业的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采用校企联合办学的形式,深化校企合作。学校要以企业人才需求为中心,充分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大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培养。由于目的明确,培养的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了企业的实践操作的培训,企业在实习期间,也对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考查,学生在企业也深入一线,提高了技术的应用能力,了解了企业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双方通过实习的相互了解,使得企业能从实习的学生中选拔出合适的员工,缩短学生与企业的工作磨合期,企业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

6.建设校企双方共建的实习师资队伍,制定详细的学生实习计划。校企双方应共同建立一支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良好经验的、稳定的实习师资队伍,保证校外基地实习的质量。机械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长,需要配备经验丰富的一线工程师,既要教会学生看懂各类机械图纸,还应教会学生工作学习的方法。基地与学校联合制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计划,应充分利用寒、暑假,协调好学校的理论教学计划,延长学生在基地的实践时间。实习时可采用理论培训后再进行顶岗实习、轮岗操作的形式,做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7.建立校企产学研的合作模式。国外教师普遍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大多在工厂或企业一线工作过,因此,其实践经验有助于其理论教学。相对而言,国内的青年教师则大多直接从高校硕士博士毕业走向高校教师岗位,上学阶段虽然有过实践动手环节,但是缺少在工厂或企业的实际项目开发与产品设计经验。因此,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深入企业,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拓宽专业视野,才能适应新的高等教育和实践教学的要求。实习基地为学校教师提供了实践平台,促进了教师与工程师的技术交流。开展符合企业需求的产学研合作,学校、企业可以通过科研项目,共建科研团队,就能提高双方的科研力量。

校外实践基地的教学工作对培养应用型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机械类专业的学生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可实现教学学习与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相对接,才能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好的、适合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机械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娟.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

[2]杨洪,郅军锐,金道超.本科实践教学中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与管理[J].黑龙江教育,2011,(11).

[3]雷敏娟.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