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司治理审计报告范文

公司治理审计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司治理审计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司治理审计报告

第1篇:公司治理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审计意见;影响;贷款续新

中图分类号:F239.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0)02-0074-05

一、引言

我国银行业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尝试建立“统一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责任明确”的授信管理体制,后来又逐步引进了客户信用评级体系和贷款风险分类制度,整个银行业对贷款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在逐渐加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刻教训告诉我们,规避信贷风险对保证国家经济安全,促使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平稳、健康和快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深入了解借款人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是降低信贷风险的重要举措。那么,审计意见作为企业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否为银行所识别、理解和运用呢?也就是说不同类型的审计意见对是否贷款的续新以及贷款续新的数额具有决策价值。

二、文献回顾

从文献来看,对信贷决策中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的研究主要采用针对银行信贷官的实验研究法,也散见问卷调查法和多元回归法。早期学者从债权关系的视角考察审计意见对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影响多采用试验研究的方法,且结论不一。如Estes和Reamer(1977)向贷款主管寄发问卷调查,问卷模拟了现实贷款决策情形,统计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审计意见对贷款主管的决策程序并无显著的影响。而Firth(1978)采用同样的方法却发现无保留意见公司被给予的“最高贷款额”显著大于持续经营和资产计价两类保留意见公司;“偏离公认会计原则”保留意见公司被给予的“最高贷款额”显著大于持续经营和资产计价两类保留意见公司。在以后的试验研究中,Gul(1987)、Bamber 8L Stratton(1997)、林志军(2003)、杨臻黛和李若山(2007)等人的结论支持审计意见在商业银行信贷续新中的决策有用性,即审计意见的“洁净”程度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信贷人员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评估产生影响;而Libby(1979)、Houghton(1983),Johnson(1984)、AbdelKhalik et a1,(1986)、Elias&Johnson(2001)、Bessell&Umar(2003)等人的结论则显示审计意见与贷款续新无显著相关性。

在问卷调查研究中,结论较为一致。Antonio(2003)曾对西班牙的银行业做过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银行进行信贷限额、贷款期限、贷款利率、贷款担保等决策中,审计意见皆是重要的考虑因素。胡奕明等(2007)的问卷调查发现,银行在审贷过程中除了要求借款人提供一般信息外,还要求提供近3年经审计的财务报告。有的银行甚至还对审计师提出了资格要求,如要求审计师具有一定的规模、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经验等。非常负面的审计意见可能导致贷款申请失败。审计意见在某些银行是内部评级的一个指标,且占有相当高的权数。

审计意见与贷款续新关系的多元回归研究较少,相近的研究多见于财务指标与贷款续新,如Peterson和Rajan(1994)发现,银行偏向于给予规模更大的上市公司较低的利率及更多的续新贷款;而对存在担保、诉讼的企业,银行会通过提高贷款利率、减少续新的政策保护自身利益。Blackwell etal(1998)针对经过审计和未经审计的差别,考察银行在对小型私人企业的循环贷款决策时的审计意见价值,研究发现与未经审计的企业相比,经过审计的企业在贷款续新方面更具优势。胡奕明、周伟(2006)利用1999~2002年的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银行贷款政策与企业财务状况之间的关系,审计意见被作为一个控制变量,发现审计意见与银行贷款决策之问的关系不明确与不一致。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由于人类的有限理性、契约的不完备性、会计报告模式本身的局限性等原因,会计信息并不能消除信息不对称。同时会计被广泛运用于“决策”领域和“政策”领域,使之具有“经济后果”。而审计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和减少企业成本(Jenson和Meckling,1976)。审计意见是对企业财务信息的断言和声明,洁净的审计意见是审计师向银行传递的“好信息”,是对审计师站在独立的第三方立场对企业财务信息的肯定。不洁净的审计意见表示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或财务状况是有问题的,银行对此类客户会有负反映。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获得洁净审计意见的公司比获得不干净审计意见的公司更容易得到贷款续新,且授信额更高。

为了增强审计报告的可理解性,审计报告准则经历了2次大的修订。2003年对1996年颁布的第7号具体审计准则《审计报告》进行修订,2006年对2003年的《审计报告》进一步完善。2006年之前的《审计报告》准则专业性很强,审计意见隐藏于审计报告之中,其类型不易识别,尤其是带解释说明段(或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报告,业外人士很难识别意见段之前带说明段与意见段之后带说明段在审计意见类型上的区别。而2007年开始实施的新《审计报告》准则在各段之前增加了标题行,审计意见类型在标题上直接体现。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新《审计报告》准则比旧准则在贷款续新方面更具决策价值,即更具信息含量。

(二)样本选取

由于2006年上市公司年报实施旧准则,2007年开始实施新准则。为兼顾比较新旧《审计报告》准则的可理解性,以下选取2005~2008年的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样本均来自于CSMAR数据系统,并参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官方网站披露的有关上市公司的数据与信息。由于是为验证上年审计意见对次年贷款续新的影响,因此,剔除4年中IPO的公司样本284家,同时剔除4年中数据不全的样本公司累计476家和信息不可比的金融类公司48家。最终选定4962家样本公司,其中洁净审计意见4516家,不洁净审计意见446家。公司治理指数来源于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CCGINK)。

(三)模型设计

根据阿尔特曼(1977)的ZETA评分模型以及胡奕明(2004,2005,2007)等人的研究,银行贷款续新决策主要取决于客户的财务评估和非财务评估两方面,财务评估主要从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

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等角度进行,非财务评估则从企业的行业背景、治理结构、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据此建立以下审计意见与贷款续新的基本模型:

TLOAN=a0+a1Opion+a2EPS+a3ROE+a4DEBTRT+a5CURTRT+a6CASHCD+a7TERNTA+a8LnTOAT+a9EXFU+a10SUE+a11CCGI+ε

(四)变量解释

1 因变量

TLOAN为贷款续新。计量方式为公司新增总银行借款(本年年末银行总借款一上年银行年末总借款)除以年初的总资产。为检验新旧审计报告准则对贷款续新决策影响的不同,文中分别以TLOAN、TLOAW、TLOAN2代表全样本(2005~2008年)、旧准则样本(2005~2006年)和新准则样本(2007~2008年)。

2 自变量

OPION为审计意见,当公司上年收到洁净审计意见时取O,收到不洁净审计意见(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时取1。预期符号为负数。

3 控制变量

EPS为上一年的每股收益,每股收益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已有的研究表明,企业获利能力越高,越易获得银行借款,预期符号为正。ROE为上一年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企业收益能力的重要指标,同理预期符号为正;DEBTRT为上一年的资产负债率。企业资产负债率高则偿债能力低,不易获得银行借款,预期符号为负;CURTRT为上一年的流动比率。企业流动比率高则偿债能力强,易获得银行借款,但另一方面,流动性强的企业,对银行借款的需求会较低,因此,预期符号不确定;CASHCD为上一年的现金流量负债比,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流动负债之比。现金流量负债比越高说明偿款风险越低,更容易获得银行的青睐。同样,充足的现金流量也可能会降低企业对借款需求,因此,预期符号不确定;TURNTA为上一年的总资产周转率。企业总资产周转快则营运能力强,容易获得银行借款,预期符号为正;LNTOAT为上一年企业总资产的对数,表示企业规模。企业规模越大,越容易获得银行贷款续新,预期符号为正;EXFU为银行借款以外的融资渠道。如公司上一年发生配股、增发或者发行债券的取1,否则取0。公司外部融资能力越强,意味着资本实力越强,偿债能力进一步提高,会增强银行对企业的正面评价,但获得外部融资可能会减少对银行借款的依赖性。因此,预期符号不确定;SUE为诉讼仲裁案件,公司如果在上一年末存在有诉讼,则取1,否则取0。涉及诉讼事项,将使银行对企业产生负面评价,使企业不易获得银行贷款,因此,预期符号为负CCGI为公司治理水平,计算公式为公司治理指数/100。公司治理指数水平越高,越容易获得贷款续新,因此,预期符号为正。

四、统计分析

(一)独立样本T检验

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显示:洁净意见组与不洁净意见组在很多解释变量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1)洁净意见组的贷款续新显著高于不洁净意见组。在全部样本公司中,总银行借款(TLOAN)最大值0.7880,最小值-1.7564,均值为0.0284。洁净组TLOAN的均值为0.0486,显著高于不洁净组0.0139。初步验证了假设1。(2)新准则样本(TLOAN2)中两组的差异要大于旧准则样本(TLOAN1)中两组差异。TLOAN2的均值在洁净意见组是0.0561,在不洁净意见组是0.0194;但TLOAN1均值在两组中差异较小,显著性水平也低于TLOAN2。这初步印证了假设2,即新审计准则具有更强的信息含量。(3)洁净意见组之所以更容易获得贷款续新是因为洁净组的财务指标和公司治理指标普遍好于不洁净意见组,洁净组的每股净收益、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负债比、资产周转率、企业规模、外部融资能力、公司治理指数都优于非洁净组。这说明企业财务状况和公司治理是银行贷款决策的重要参考。(4)企业诉讼在洁净组和非洁净组并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差异性。

(二)回归结果分析

多元回归结果显示,在控制了财务指标和公司治理指标后,贷款续新与总样本(2005~2008年)的审计意见在1%的水平下显著负相关(参见表2)。这说明,获得不洁净意见的企业银行借款增加得少,而获得洁净意见的企业银行借款增加得多。审计意见在贷款续新决策中具有价值相关性,这支持了本文的假设1。笔者按年份对样本数据分别进行回归发现,新准则样本(2007~2008年)比旧准则样本(2005~2006年)更具价值相关性,新准则样本贷款续新与审计意见在1%的水平下显著相关,而旧准则样本两者只在5%的水平下相关。是因为审计报告准则的格式与行文的改进提高了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旧准则的审计意见蕴藏在审计报告之中,晦涩的专业术语使业外很难辨别其类型,2007年实施的新报告准则在各段前加上相应小标题,明示相应段落主要内容。这使审计报告观点更明确,结构更清楚。使用者只要浏览一下标题即可知审计意见的类型,方便使用者阅读、分析和理解。回归分析表明,审计界的这种努力为银行所知晓与运用。因此,本文的假设2也得到支持。

数据还显示,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与银行贷款续新显著正相关,说明获利能力越强,银行评价越高,越容易获得贷款;资产负债率与银行借款续新显著负相关,说明资产负债率越高,偿债能力越低,越不易获得银行借款;流动比率与贷款续新显著负相关,说明流动比率越高的企业,对银行借款需求越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负债比与贷款续新在5%水平下正相关,说明银行对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指标的重视。现金净流量是现实的还款资金来源,可以据以测算贷款的回收期和各期还款额以及投资项目的报酬率。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现金净流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负债比也就成为银行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总资产周转率与银行贷款续新在1%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说明良好的企业运营能力可以获得银行的积极反应;企业规模与贷款续新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这与预期不一致。有文献指出,我国信贷资金重点投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这种现象可能的解释是在非上市公司范围内,银行可能存在大公司喜好;而在上市公司本身就是一个优质客户的信号,可以将其与非上市公司分离出来。外部融资与贷款续新在1%的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这意眯着企业成功进行了增发、配股、发债等外部融资行为,资本实力进一步增强、偿债能力增强,也意味着有关资金提供方对企业资质的认可,银行对其会有更为正面的评价,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借款。此外,企业在获得股权融资后,可能还需要配套的银行借款来支持有关项目的投入和运营。新准则样本的诉讼仲裁与银行贷款续新在10%的水平下负相关,而旧准则样本和总样本公司不存在相关性。这体现出银行越来越对存在诉讼事项的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担忧,因此,此类企业更不容易获得银行借款。公司治理指数与贷款续新仅仅在10%水平正相关,且相关系数很小。这说明现阶段在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公司治理尚不是一个重要的考虑,或银行对企业公司治理有其自身的一套评价体系。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对审计意见在我国银行贷款续新决策中的价值有用性进行实证考察,以期为银行信贷决策行为的经济理性现状提供一个微观佐证,也为新审计报告准则的改善效果提供经验证据。研究结果显示,银行因不同类型的审计意见而作出不同的贷款决策,说明审计意见在银行货款的决定过程中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审计报告行文格式的通俗化提高了可理解性,能够胜任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媒介。

第2篇:公司治理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现代企业 公司治理 内部审计 作用

一、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的内涵

内部审计是一种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管过程进行评价的独立、客观咨询活动;而公司治理,是指对公司经营管理和公司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套管理制度。在一个企业组织中,公司治理过程离不开良好的控制和评价系统,而内部审计在公司内部控制系统中扮演重要作用,因此,在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中权利制衡机制形成并有效运行的一种重要方法。

二、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这个系统中对各个主体的监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可以通过监督公司治理的合理有效性、调查舞弊情况,提高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具体作用体现在:

一是监督作用内部审计的首要功能就是监督,以第三方的身份参与公司治理,揭发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财务数据进行监督。因此,内部审计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审核,对管理层的会计信息编制和披露起到了有效的监控和管理作用。

二是评价作用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企业风险控制问题,号称企业风险管理专家的内部审计常常掌握着企业风险管理、内部监管等多方面的信息,审计中常常协助企业识别和评估尚未显现出的重大风险,从而对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起到了潜在的预警作用。

三是控制作用基于审计报告对内部控制的的监督和评价作用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过程的基本功能之一,通过审计对企业所使用的各种资产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起到了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有效性,从而使资产发挥最大价值。

三、我国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受到影响

根据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我国大部分股份制公司货有限责任公司都借鉴国外的管理模式在组织结构建设方面大都设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等企业组织,大部分上市公司往往还设立审计委员会。因此,现代企业审计工作推进中的惯用做法是:通过外部审计对企业股东和董事会负责,通过内部审计对公司总经理为代表的内部管理层负责。但是,近年来“银广厦”和“中天勤”等国内外公司呈现审计过程的舞弊、造假事件给我们的企业审计工作敲响了警钟。因企业的环境各不相同,企业所有者和公司内部管理层往往都会干预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造成内部审计的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的相对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也使得企业的审计的效率和效果有一定差异,出具的审计报告往往会偏离真实结果。

(二)内部审计方法与手段落后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为一体化,代表现代经济发展潮流的知识经济正逐步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一些显得管理新思维、新知识和新技术正对传统的管理理念产生强大冲击。企业审计中内部审计的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引入内部控制审计、企业经营审计、企业管理审计、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审计及企业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审计等等,使得审计人员力不从心。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方法和审计管理手段落后,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管理需要。

四、加强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途径

(一)改进内部审计策略和方法,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企业要实现内部审计真实反应企业内部管理现状和提升审计速度,必须改进内部审计手段和方法,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体系,实现审计手段和审计方法的科学化、现代化。在审计策略上,审计小组要采取参与合作的方式和谦虚的态度,对被审部门保持信任态度,多征求被审计部门意见,在审计报告中尽量采用建设性语言描述,以取得被审计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在审计的具体实施中要从“小作坊式”的单个项目审计转向整体性、系统性的“集约式”规模审计,实现审计部门牵头和组织协调、多部门协作和整合监督资源、实现全员参与审计。在审计方法上,审计小组要在信息技术辅助审计的方法上确保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如:信息系统审计技术方法、联网审计技术方法等。因此,审计小组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推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与企业管理控制系统一体的审计操作平台,以实现对企业财务的实时监控,为企业的股东等利益相关者、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及时提供信息。

(二)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优化人员结构

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内部审计的质量,影响内部审计速度和审计对象的全面和合合理性。因此,内部审计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在专业能力方面不仅要熟悉本企业经营理念、精通会计业务等通用技能,还要熟悉税收、金融、经济法律、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在审计实践中具有敏锐的执业判断能力;同时,在内部审计人员的个人素养方面要作风正派,坚持审计原则,敢于同企业内部管理中的不规范行为作斗争,指出相关人员的违纪违规问题。在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组成方面,应采取配备的少数职业内部审计师为主、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内部协审员为辅的人员团队模式进行相关专项审计和评估,必要时可聘请公司市场、生产、质量等部门的专业人员协同参与,这样可保证内部审计职能的职业化。在人员知识结构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内部审计师是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较广的知识面。因此,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信息技术、风险管理技术、金融创新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以保持其知识的不断更新。

五、结语

内部审计一定程度上能在公司治理中发挥控制作用;一个企业如果有完备的内部审核体系将会为公司的全面发展起着保驾护航作用,不完备的内部审核体系将会导致公司管理失败,失去竞争力。我国的内部审计应顺应当今时代的要求和公司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的保护作用,在促进企业自身不断完善的同时提高公司的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公司治理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 注册会计师;审计;公司治理;商业银行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1720年的南海泡沫导致的英国商法革命;2001年安然事件暴露的美国公司治理模式的重大缺陷;2008年金融危机中金融巨头倒闭引发金融监管的思考。这些都使得理论界和业界意识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由此产生的委托关系,是公司治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注册会计师审计也产生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帮助其作出合理的决策,这与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一致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公司治理研究一直都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在国外,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由于委托人和人追求的目标不一致,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会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因此委托人与人之间存在较大的成本。这种成本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审计通过鉴证可以降低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外部审计构成公司治理机制的一部分(DeAngelo,1981)。在国内,韩东京(2008)的研究成果表明:上市公司是愿意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作为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的,但整个审计市场质量还不高,还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而针对公司治理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影响,余宇莹(2007)基于系统论的视角,研究公司治理系统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发现公司治理系统越好,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越小,审计质量越高。

上述研究成果是从审计与公司治理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两者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角度分析不能体现其相互作用的机理;二是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大型商业银行及集团公司的出现,审计对公司治理在作用机理上出现了新的变化。基于以上两点,本文利用博弈论的观点分析公司治理完善程度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公司治理会促进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提高也会促使公司治理日趋完善;公司治理程度低,公司没有动力聘请高质量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低,不利于激励公司完善治理。文章最后以商业银行为例,分析当公司具有众多的分支机构时,如何利用注册会计师审计完善公司治理。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公司治理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与审计程序联系起来,注册会计师审计对商业银行治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了解商业银行的性质以及内部控制成为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也将公司治理环境作为风险应对的考虑因素。这不仅是公司完善治理的内在动力,同时公司治理层同注册会计师进行沟通,对相关内部控制环节进行再设计,以完善内部控制。二是注册会计师在实施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时,会将交易的内部控制目标与关键内部控制联系起来,这将有助于公司相关交易所涉及人员在业务流程中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比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账户设置不合理,入账时间不合理,未按规定更正入账错误等,注册会计师审计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使公司治理趋于完善。

(二)公司治理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影响

公司治理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完善的公司治理会导致审计委托关系的异化,从而损害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部分上市商业银行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等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而非上市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不完善,在审计委托关系上就表现为企业的经营者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审计委托人,这样的公司治理模式下产生的审计委托关系将会降低审计质量。另一方面,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影响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来影响审计质量。公司治理是会计信息的第一层过滤器,完善的公司治理能有效地防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是由于可能存在公司组织结构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监事会失效的情况,企业的经营者就可能进行盈余管理和财务舞弊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使会计信息质量低下。而对其进行审计的注册会计师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自身能力的有限性及审计要求的“合理保证”,不可能发现公司所有失真的会计信息,而作为审计需求者的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只关注审计报告的结果,二者之间的“期望差距”使得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满足这些审计需求者的程度不高,即审计质量不高。

(三)注册会计师与公司治理相互作用关系

公司治理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相互作用是公司经营者与注册会计师博弈的过程,其收益矩阵如表1、表2所示。M代表公司经营者;A代表注册会计师。

1.不存在审计合谋,相应的审计法律责任履行机制健全

由于审计法律责任履行机制健全,因此当公司治理不完善,注册会计师质量低时,注册会计师将承担法律责任和法律诉讼的风险。则该博弈唯一的纳什均衡是(公司治理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高)。

2.存在审计合谋,相应的审计法律责任履行机制不健全

由于审计法律责任履行机制不健全,因此公司治理不完善时,注册会计师将综合考虑或有收费、可能失去审计客户以及承担法律责任、法律诉讼的风险,选择低质量的审计,出具不实的审计意见。则该博弈存在两个纳什均衡,分别是(公司治理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高)、(公司治理不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低)。

商业银行治理越不完善,越会对注册会计师施加更大的压力,从而使注册会计师可能屈从于客户的压力而出具标准无保留的审计意见,从而影响审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的提高,出现“公司治理不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低”的“恶性循环”状态。如果商业银行将审计视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内部审计存在的不足,那么注册会计师审计将有助于公司完善治理,出现“公司治理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高”的“双赢”状态。

注册会计师也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在公司治理不完善时,注册会计师可以选择不与公司进行审计合谋,严格按照审计准则展开审计工作,促使公司必须完善公司治理;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不高也会给管理层舞弊、粉饰财务报表提供机会,注册会计师审计没能起到很好监督的作用,这将不利于公司完善公司治理。

三、商业银行治理与注册会计师审计

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商业银行治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监督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的规范化治理和保证财务数据真实、可靠性方面考虑,商业银行需要重视内部控制以及管理信息系统。但是由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受内部审计模式、内部控制受经营者观念的影响,效力有一定的局限,必须引入独立的第三方注册会计师对这些分支机构财务报表开展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将分支机构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层进行沟通,治理层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商业银行综合利用内部控制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达到完善公司治理的目的。

商业银行审计与一般公司审计有所不同,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商业银行审计本身就具有较大风险。由于商业银行机构庞大、分支行众多,注册会计师不能对其进行全面审计,只能选择部分分支机构进行抽查,又由于审计抽样的局限性以及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及定性的审计评价,使得商业银行审计具有特殊性。二是商业银行业务复杂,由于不断扩展和创新,每个业务都包括大量的信息资料,给审计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审计人员很难全面掌握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情况,而且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业务,现有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知识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审计发展的需要,审计技术方法滞后于金融业信息化的步伐。

四、结束语

商业银行审计对于商业银行治理的重要性和商业银行审计又存在上述的问题,这两者的矛盾如何解决,商业银行如何更好地利用注册会计师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如何提高审计质量,达到商业银行治理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双赢”的结果?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提高审计质量,更好地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作用,完善商业银行治理,笔者认为应该逐步改善证券市场的法律环境,引导审计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促使会计师事务所增强独立性和执业能力,提高审计质量,建立声誉和品牌,逐渐发挥出较强的外部监督能力,减少公司中的问题,改变实际的审计委托模式,提高治理效用。

第一,明确界定商业银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的职责和权限,改变实际的审计委托模式。公司治理的形成和有效运转取决于组织的职责、权限。从纵向上看,必须明确股东与董事会的委托受托经营关系,划定出资权与经营权的界限,必须明确董事会与管理层的委托受托管理关系,划定决策权与执行权的界限;从横向上看,必须明确监事会的监督权力和责任,监督的责任必须与细化的监督权力相互对应。在合理的公司组织架构基础上,改变实际由经营者委托的审计模式,有效避免审计合谋,使得注册会计师审计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

第二,建立审计声誉市场,完善审计激励约束机制。一是审计声誉的建立是由审计服务品质、足够的综合能力、较高的品牌专用性等因素互动而成的,而治理完善的商业银行倾向于接受高质量的审计,因此审计市场应该主要从培养高质量审计服务的自愿需求、建立审计服务质量的识别和控制系统、以及完善促进审计市场合理竞争的相关制度安排等方面进行改进。二是必须强化审计责任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提高审计服务的收费,激励注册会计师付出与之收益对等的工作;同时加大审计失败所应承担的责任,使提供低质量审计服务,出具虚假审计报告成为高风险行为,从而引导注册会计师行业形成自觉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良性循环格局。

【参考文献】

[1] 韩东京.所有者、公司治理与外部审计监督――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审计研究,2008(2).

第4篇:公司治理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字】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治理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它不但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信度,而且严重影响国家宏观调控,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的紊乱。以下是我从公司治理角度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就如何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出的一些看法。

一、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失真之间的关系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的反映客观经济活动,给决策者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会计信息失真可以分为会计信息有意造假和会计信息无意失实,只有会计信息有意造假才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动因。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指现代公司制企业在管理、激励、约束方面的制度和原则,它涉及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在责、权、利上的划分和相互制衡,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控制关系和制度结构。公司治理系统中内外监控机制的有效运用和作用的挥发,主要取决于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如果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会计信息系统缺乏良好的运行环境,就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影响会计信息作用的发挥。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泛滥的根本原因,只有对我国目前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分析,才能找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只有解决我国目前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二、我国公司治理缺陷与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公司治理的内部监控机制失效。在目前我国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机制还未很好地建立起来。对以国有产权为主体的上市公司来说,产权主体的缺位以及普遍存在的董事和经理层之间相互兼职导致作为委托人的股东大会,其组成人员本身并非真正的所有者。这就使得公司内可能既无制衡的动因,也无制衡的机制安排。会计信息的编制和披露难以体现所有者的利益要求,会计信息质量必然低下。

(二)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经理人员作为公司运作的中心,控制着上市公司的信息系统,尤其是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当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时,在内部人控制的情况下,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其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为自身利益服务。因此,在内部人控制的情况下,经理人员会操纵会计信息使上市公司提供给外部信息需求者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股权高度集中,股东大会流于形式。目前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股权过分集中问题严重。某些上市公司的控股大股东几乎完全支配了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和公司经营管理人员。中小股东难以发挥对公司的控制作用,控股大股东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采用商品购销、劳务提供、托管经营、资金占用费、资产重组、债务重组等关联交易方式侵占上市公司利益使其成为一个空壳公司。

(四)惩罚手段难以达到真正的处罚目的。目前我国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惩处手段主要以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为主,对大部分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企业,主要是给予企业及主要责任人以罚款、通报批评和警告等行政处罚。对于那些追究了法律责任的,也只是限于追究其刑事责任,目前还没有公司因会计信息失真而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案例。

(五)注册会计师审计不够规范,会计信息质量保证机制失灵。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目前还不够成熟,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往往得不到保证,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应有的法律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等。更有甚者,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业务,注册会计师往往屈从于客户管理当局的意图,甚至与之勾结,出具虚假审计报告,欺骗投资者。

三、针对我国公司治理缺陷与会计信息失真的措施

(一)完善董事会。首先,提高董事会中外部(独立)董事的比重,并使中小股东和重大债权人能够进入董事会。其次,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应当分离。从防止经理人员对财务报告进行操纵的角度来看,如果董事长与总经理由同一个人担任,董事会将较难对经理进行监督,这就为经理控制会计信息提供了可能。再次,应在董事会下建立主要由外部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其职责包括负责对公司的经济运行和财务活动进行监督,聘用内部审计人员、领导内部审计工作,决定聘用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审查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等。

(二)完善监事会制度。保证监事会在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性并赋予监事会更大的监督、弹劾、权,还可赋予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共同决定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人员聘用的权利。其成员中内部人的比例不得过高,尤其应注意吸收银行、国家审计机关、中小股东代表、职工参加,以保证在内部人控制的情况下能保护股东、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建立经理报酬激励制度。应改变目前经理报酬以固定工资和奖金为主的现状,适当采用经理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方式,将经理的报酬与企业的业绩尤其是长期业绩联系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经理操纵财务报告的动机。

(四)采取切实措施鼓励股东参加股东大会,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股东远离会场参与股东大会已成为可能,因此,应当支持广大中小股东采用信息技术远程参与股东大会投票。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应当尽快建立征集投票表决权办法,允许专业机构代表广大散户股东参与上市公司重大决策的投票表决权,使股东大会真正成为监督经营者行为的最高权力机构。

(五)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首先应当改革审计委托制度,将目前由管理当局委托改为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选择事务所、支付审计费,从而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其次应进一步完善审计准则体系;三是应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四是注册会计师应加强法律责任意识;五是有关管理机构应加大对违规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1]过江鸿,《我国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生产力研究,2010:83-84.

第5篇:公司治理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公司治理;审计模式;治理基础审计

一系列审计诉讼案件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注册师不诚信的源头在于上市公司管理层的不诚信。因此,公司治理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空前的关注。1998年世界合作与组织(OECD)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公司治理问题。到为止,该委员会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准则和指南。而在2002年1月,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也正式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在上述公司治理准则中,都专门提到了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性。鉴于形势,现代审计要想从根本上摆脱困境,就必须积极参与到公司治理图景中去,并对公司治理问题给予足够的审计关注。

一、公司治理图景和现代审计的参与

(一)公司治理图景的勾画

广义的公司治理是联系内部以及外部各利害关系人的正式的和非正式关系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契约的集合[1].海德格尔认为,世界变成了图景,“世界图像并非只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2]在分析和处理公司治理时,我们也试图将之模型化、形象化,并最终勾画出一幅宏大的“公司治理图景”。公司治理可以使各利害关系人在权利、责任和利益上相互制衡,实现企业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公司治理中的相关利益主体包括外部利害关系人和内部利害关系人两方面,因此公司治理不仅包括内部治理机制,还包括外部治理机制。通过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和内部治理机制的协调,利益主体之间在频繁的博弈活动中达到一种动态均衡。这样,公司治理图景得以形成并展现。

(二)公司治理图景下的审计参与

在企业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契约来降低成本;然而除非契约条款的实施得到监督,否则它就起不到这种作用;而审计就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监督方式[3].既然公司治理的实质就是契约安排和权责配置,那么审计监督在公司治理图景中的参与必然是全方位的。现代审计参与公司治理可以分为外部审计参与和内部审计参与。对这种审计参与的具体说明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现代审计通过各种形式的具体审计服务,全面参与了公司治理,并对公司治理产生了积极有效的。现代审计是对公司治理的一种监督保障机制。

类型 工作形式 对公司治理的参与方式 对公司治理的积极影响 外部审计 1报表审计

2增值服务

3专项受托审计

1会计信息审计

2内控评价和管理咨询

3管理审计

4公司战略审计

5治理结构审计 对外部治理机制的影响:

1资本市场效率提高,股价更灵敏的反映了公司信息

2监管部门对合法性的关注

3经理市场的竞争与接管

对内部治理机制的影响: 内部审计 1内部审计报告

2内审增值服务

1会计信息评价

2内部控制评价

3经济责任审计

4部门、项目效益审计

5预算、决算审计

6管理审计、战略风险审计 1股东的积极投票与利益协调

2董事会的监督和干预更积极

3高级经理层的责任更明确

第6篇:公司治理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 内部审计;审计成果;独立性

审计成果是指审计部门按照规定的审计计划和程序实施审计检查,而取得的对被审计部门某一方面业务或整体经营管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包括审计披露的基本信息和对基本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后形成的具有指导性和参考性的材料。对于内部审计而言,内部审计成果就是内部审计人员经过一系列的审计实施程序,汇总工作成果,分析组织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解剖问题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原因,先是出具工作底稿,最后形成审计结论与建议,出具审计报告。可见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载体,它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提供给组织的管理层。内部审计成果作用为:(1)内部审计成果为组织提供信息和报告有关重大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不断完善组织的内部控制,实现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达到加强组织内部经营管理的目的。(2)内部审计成果可以将组织制定的各项激励目标详细分解,定量定性,通过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最终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和考核,使经营者的经济利益与其贡献相吻合。(3)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内部审计成果反映出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使组织可以合理有效地防范、控制风险,减少其经营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4)内部审计成果也可作为年度考核工作中的重要依据。(5)内部审计成果是各级领导全面、准确了解组织内部情况,掌握全局,制定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是其它监督部门进行业务监督检查和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是被监督部门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的有效指导。

一、完善组织治理结构,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审机构的独立性越强,其地位越高,内部审计才有权威性可言,有权威的内部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才会引起组织高层的关注。一个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否具有独立性,也表明了该组织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重视程度越高,内部审计成果得到利用的可能性越大。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监督约束对象,重点应是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应彻底改变内部审计机构地位低下的现状。建议公司的内部审计由审计委员会领导,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在程序上能保证其行使职权的条件,以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成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包括经济和人事、组织方面,内部审计成果才更有说服力。

二、建立反馈系统,监督内部审计程序的执行和落实

为了保证内部审计成果发挥出相应的效用,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向上级领导或监督部门汇报,建立一整套信息反馈系统,严格执行责任制度和报告制度。内部审计的信息反馈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严格报告制度。要求企业在实行内部审计后,对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薄弱环节都有一定的了解,应定期、及时向内部审计主管领导、内部审计组织进行汇报,经过集体分析讨论,形成一定的审计意见和整改措施,提交给企业主管领导。内部审计报告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内容全面。报告应详细说明内部审计的时间、审计的目的、审计的对象、审计所采用的方法、审计的过程,通过内部审计所发现的问题,全体审计人员讨论结果,会上发言情况以及具体整改措施,造成问题的原因及责任人,不仅包括经济指标还要包括文字说明。第二,时间及时。内部审计报告的及时性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功能的有效发挥,内部审计报告反映出的问题越及时,调整和处理越迅速,对企业的各方面工作越有利。内部审计应进行必要的审计后监督工作,检查监督责任部门整改情况,真正实现内部审计成果的作用。

三、提高组织负责人的认识

领导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相应地整个企业的工作人员都会重视该项工作。内部审计工作,不论在人员管理还是工作程序等很多方面都受控于组织的负责人,只有提高组织负责人的认识,使他们和自己的团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内部审计制度才不会成为一纸空文,才能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成果的作用。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不是没有内部审计制度,而是没有得到良好的执行,其中最主要原因是组织负责人不够理解,没有带头执行,甚至破坏既定的审计制度,导致内部审计成果无法有效利用。

四、优化内部审计队伍结构,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内审工作涉及面广、要求高,面对内部审计新的发展趋势,必须不断加强内审人员队伍的建设。内部审计人员虽然对本企业内部情况比较了解,对于企业的薄弱环节较外部审计人员清楚,内部审计人员接触的业务面有一定的限制,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许多新的经济业务,内部审计人员需加强学习,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企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7篇:公司治理审计报告范文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查阅2004年5月至2006年11月间被深交所和上交所因年报信息披露问题而遭到谴责的部分上市公司95家,其中深市45家,沪市50家。被谴责的上市公司,多为前一年信息披露不实。审计意见分为两类,一类为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另一类为非标准审计意见,其中包括无保留意见加解释说明段,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加解释说明和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理论上,带有解释说明段的无保留审计报告与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具有相同性质,但实际上,注册会计师在需要对客户出具保留意见时,一方面迫于客户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规避职业风险,两者权衡,往往出具带有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来自证券市场的现有经验证据表明,审计报告意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识别并报告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迹象或行为。所以,我们假设该公司该年度会计报告被深交所和上交所谴责且在审计报告中出现非标准审计意见,则把其定为会计信息虚假的样本,查得符合规定的上市公司共计39家,其中无保留加解释意见明显偏多,可以看出注册会计是比较青睐这种意见的表示类型,这是由于他们规避风险的选择。

以2006年年报公布的总资产数额为标准,分别对选取的2006年样本的选取对照样本,具体步骤为:(1)分别选定每家样本所属行业。(2)在同一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中,生成与样本公司具有相同的期初资产规模的上市公司若干家。(3)挑选出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并选择与样本公司期初资产规模最为相近,且所在同一行业的上市公司。(4)样本公司与对照样本进行T―检验与Z检验,测试样本公司与对照样本期初资产规模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同时,根据所选样本进行监事会人数、会议频率、持股人数、监事会持股比例与会计信息质量有关的检验,证明监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到底有无监督会计信息质量的功能。从监事会规模来看,样本公司的监事会人数的最大值、标准差及均值都高于对照样本,但两者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监事会规模的大小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并没有太多的影响。

在监事会会议次数方面,也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我国的监事会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方面并未其到应尽的职责,原因可能是由于由于监事会的选举是由股东大会选举,因而他们必然会代表大股东利益,难以保证其独立性,开会对于他们来说,更多的可能只是一种形式,他们会议的召开对会计信息的审核并未起到良好的作用。

监事会的样本公司持股人数明显低于对照样本的持股人数,并且在概率90%时,通过检验,而从监事会中监事的持股比例中来看,样本公司的持股比例要低于对照样本的持股比例,并且在概率为95%时,通过检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的监事会中的监事如果能够在上市公司中持有一定的比例有利于他们监督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其原因应该是当他们在公司持有股份时,为了长期利益,他们会选择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披露,从而会采取主动的态度监督经理层,防止他们,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假。

二、通过实证分析,我国的监事会能监督不到位的原因

1、监事会组成的先天性不足,难以保证其独立性。监事会的基本职能就是监督董事、董事会和经理层的,保障上市公司利益,故而相对独立是首要坚持的。而依“公司法”的规定,由股东大会选举监事会。根据资本多数决的原则,结合我国国有股权占绝大多数的现实,大股东必然能选出绝大部分的监事,毫无疑问这样的监事也必定代表大股东的利益,他们必然会与大股东一起维护自身利益,从而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

2、监事会对董事会的制约不力。公司董事兼任其控股公司董事,对董事公司被收购中的权力义务以及反收购措施缺乏限制性规定,董事会享有股东大会唯一的召集权,中小股东权益受到损害后救济无法可依等。

三、面对我国监事会存在的问题,结合本国国情,提出几点建议

1、提倡监事的激励制度。加强监事会中监事的持股比例,让他们的经济效益与公司的经营业绩直接挂钩,使他们自主地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关心公司的经济效益,从而他们会去关心经理层对公司的业绩,关心公司的会计信息,所以能够有效的防范经理层造假,降低经理层隐瞒,漏报信息的可能。

第8篇:公司治理审计报告范文

公司治理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公司治理是公司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企业制度、公司管理等的各个领域,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狭义上说,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者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广义来说,公司治理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到广泛的利害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团。公司治理包括炔抗司治理和外部公司治理。内部公司治理有股权治理、董事会治理、管理层激励和内部控制;外部公司治理有控制权市场、债权人市场、投资者保护以及产品和要素市场。

内部控制是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随着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而逐步生产和发展起来的。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部控制分为内部审计控制和内部财务控制,这里着重讲内部审计控制。

二、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是实现企业目标,提高企业价值,是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减少虚假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是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而健全的公司治理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保证,因此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有着共同的目标;二是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具有同质性。公司治理是建立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内部控制的核心也是在两权分离的基础上如何实现企业效率的最优化;三是健全的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环境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反之,若没有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无论设计如何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会因流于形式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是惺惺相惜的,公司治理的两权分离的结构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正常发挥其功能的前提和基础。公司管理者作为内部控制的主体,却不能决定经营者的聘用,因为这是由公司治理的结构决定的。若公司结构不健全,同时也没有对管理者起到有效的监督激励作用,公司经营管理者就会没有建立完善内部控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大多数上市公司都具有两权分离的公司治理结构,在这种形式下,内部控制特别是内部审计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审计部门地位低,审计工作不规范。绝大多数公司对于内部审计的认识不高,甚至没有设立审计部门。公司只有在立法时按规定才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这就使得审计部门看起来可有可无,在我国这个没有内部审计氛围的大环境下,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较差,其地位也会低于其他部门。审计工作由于其灵活性较大,应当依法进行,或者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而定。现在企业一般都不在意内部审计工作,所以多年来管理比较松散,也让内部审计人员陷入两难的工作状态,一边是审计工作没有监督人员,另一边内部审计没有细化的规定,出现问题也没有可以依据的法规,造成审计工作一直没有效率和质量。

(二)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现在的审计人员大多数来源于财务部门,根本不能适应工作,内部审计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同时,企业也并不是很重视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而一般的审计人员只会简单地对账和查账,并没有眼光和足够的预测能力去全局把握。如若企业的内部审计只是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评判公司内部的财政状况,总是会有一些偏袒的状况出现。

(三)高层管理人员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内部控制是在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职员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但在执行时,内部控制的焦点仍然在财务会计系统和业务执行系统,两者均在管理层之下,对高管的控制力还是比较弱,主要是针对普通员工。

(四)内部控制的运行环境缺乏有效性。内部控制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下才能有效运行。其中,公司治理就是其所需环境的一个重要基础和保障。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运行环境较差,主要是因为:第一,内控观念落后。认为内部控制可有可无,从而造成约束的条条框框无人问津;第二,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即缺乏健全的运行环境。内部控制系统的成功建立和实施是以健全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为基础的。上市公司中,股权集中度较高,使得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无法履行其职责,更进一步说,成本也会增多。

(五)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足。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足的问题。我们所得到的是来源于公司注册会计师的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审计报告,公司自身的内部审计报告只是徒有形式,而没有《基本规范》要求的以内部环境为基础,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以控制活动为重要手段,以信息沟通为重要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五要素内部框架。

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不足原因分析

在内部治理机制设置了合理的权力机构、建立了适当的监督与激励机制的基础上,为实现三大目标而建立的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这就是内部控制。而上市公司权力机构如董事会、监事会等未发挥作用、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等是内部控制失效的直接原因。

(一)董事会独立性不高。董事会独立性的缺乏是指董事会中的大股东、经理层之间独立性不高,董事会成员中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不够。大股东拥有很高的控制权,董事会有时从大股东中选出,这使得董事会的独立性不够。

(二)监事会的监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主要职责是向全体股东负责,对公司财务、公司董事、经理以及公司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监督,维护公司和股东的合法权益,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处于监督制衡的重要环节。实质上,设立监事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但是,我国上市公司的监事制度与上述思想有很大的差别:我国监事会只负责审查公司活动的合法性,不具备任免董事的权利,不参与决策一致性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因此不能对董事会的控制力有任何的制衡作用。

(三)内部审计不健全。完整的内部控制有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督五个要素组成,其中控制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控制环境是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是企业的人以及它所处的环境,是内部控制体系存在和发展及其实施的空间,是内控体系赖以生存的土壤,是推动企业内控的引擎,也是其他要素的基础。我国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审计范围有限,内容单一,不能对财务人员等职员起到一定的制s作用。

(四)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委托理论认为,由于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委托人与人的利益不一致,两方肯定会采取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措施。如果激励机制不到位,委托人和人之间就会产生冲突。因此,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必须重视内部控制执行层的经理和高管人员的激励措施,通过短期和长期激励政策,促进其努力履行受托责任制,提高公司效率。我国上市公司对经营者的激励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报酬偏低,高层管理人对报酬制度普遍不满意,即经营者投入很多,却得不到相应的报酬,从而产生激励不足的问题;二是高管薪酬结构单一,例如它不是与持股比例呈正相关。

五、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完善建议

(一)健全完善内部控制环境。这里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完善内部控制环境。首先,就高层对内部控制意识薄弱来说,需要优化股权结构。股权分置改革后国有股和法人股均可以上市流通,同时境外境内投资者也可以进入,改变了我国一股独大的格局,对多个大股东形成制衡局面,对公司治理格局的改善有所帮助,提高了我国的公司治理水平。

(二)注重管理者素质与品行塑造。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管理者素质的提高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影响是很大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与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品行有很大的关系。任何一个企业,管理者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管理者在重视文化建设和内部控制作用的同时,要以身作则,不应搞特殊和例外。因此,上市公司管理者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要把对公司发展有利的建设看作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约束,而是从自身做起,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把自己也置于内部控制的管理范畴之内。

(三)从董事会的角度考虑。首先,优化董事会结构。基于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特征,经营者控制了公司的大部分资产和经营活动。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冲突也是由于两权分离造成的。调整上述两者的利益关系,激励和约束管理人员的行为,是建立在完善的董事会基础上的,完善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完善董事会有以下几种方法:优化董事会成员结构;改善董事的提名及产生机制;明确董事会的职责权限,完善其运行机制;加强对董事会的考评及培养。

(四)从监事会角度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首先,对监事会加强管理,明确监事会的工作程序,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其次,加强监事会的日常监督工作;最后,监事会应利用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和经验来丰富和提高自己。

(五)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机制是管理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硬性制度。激励制度的产生也是以两权分离的公司治理结构为背景的,是调节股东与经营者之间冲突的一种措施。因此,过多地关注经营者与所有者的激励措施,适当运用这种机制,会使得经营者提高其管理效率,更好地履行其受托责任。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玲.公司治理视角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的探析[E].经济与管理科学辑,2011.S1.

[2]陈华.论上市公司治理中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7.15.

[3]范帆,田永杰.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与内部会计控制[J].会计之友,2004.9.

[4]高涛.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

第9篇:公司治理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 职能 组织模式 方法

一、引言

1995年《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指出:内部审计是部门、单位实施内部监督,依法检查会计帐目及其相关资产,监督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活动。2003年《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现定》中,给出了内部审计的新定义: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1999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目标是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是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来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来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2007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将内部审计的定义修改为:内部审计是一种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营运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以帮助实现组织目标。内部审计定义的转变是对内部审计职能转变的一种概述,同时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也意味着内部审计组织形式需要配套地进行改进,以适应新的内部审计职能以及公司治理对内部审计的新要求。在国内,王光远(2010)比较了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其比较更多是内部审计内容横向上寻找差异,并提出改进意见,并未集中考虑我国借鉴国际内部审计后,内部审计职能与内部审计组织形式的转变关系。张俭(2009)分析了内部审计报告对象应该是董事会还是管理层,借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分析了内部审计的矛盾,但其并未注意到组织形式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是其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在国外,Hermanson(2002)认为内部审计机构应该采用隶属于董事会,向审计委员会报告这种结构,才最有利于改善治理,才能使内部审计成为治理结构的一部分,Richard G. Brody(2000)也介绍了内部审计不同的职能,并且随着职能转变其独立性的要求。而本文借鉴了上述内部审计的研究成果,探讨我国内部审计职能与组织形式的演变,分析内部审计职能与组织形式在演变中的相互关系,比较不同组织形式的优劣,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

二、内部审计职能与组织模式的演变

( 一 )内部审计职能的演变2003年以后,内部审计职能进一步发生了变化,2007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对于内部审计新的定义就可以看出内部审计职能的变化,内部审计从过去的查错防弊,到监督与评价并重,再到确认与咨询活动,使得内部审计从单一的审计功能向管理审计职能转变,其保证程度逐渐地下降,而审计工作的深度逐渐加强,这使得审计不仅具备评价、监督、鉴证等职能,也在管理服务、咨询、风险与战略管理等职能上实现突破,进而有利于公司治理,把内部审计的目标与公司治理最高目标协调一致:为组织价值增值服务。(1)传统内部审计的观点。经济监督职能:经济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基本的职能,也是内部审计产生的原因,以各种规章制度为标准,对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和经营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查处经营活动的违规行为并予以纠正和处罚;规范公司财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完整,防止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发生,监督企业经济责任承担者是否按既定的目标进行,有利于企业的每个部门按照既定的政策完成指定目标,以达到公司治理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经济监督职能可以为公司的违规行为起到威慑作用,良好的监督不仅可以查出违规行为,也可以减少违规行为的将要发生可能性。经济评价职能:经济评价职能是从经济监督职能中拓展而来的,内部审计对企业的各种财务资料和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可以说内部审计的经济评价职能奠定了现代内部审计职能的基础:内部控制、风险与战略管理、咨询职能都是经济评价职能的延伸,它的实现才能真正为内部控制、咨询服务提供素材,无论是审查被审计部门的预算、计划和政策,还是评价经营活动合规性与否、评价目标执行的路径,都是为公司治理服务,基于此提出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建议,可以真正地实现企业目标:公司价值最大化。(2)现代内部审计公司治理的观点。传统内部审计的职能为公司治理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并未全面地体现在公司经营的方方面面,现代内部审计公司治理的视角使得内部审计的职能体现地更加淋漓尽致:第一,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指为了确保实现企业目标而实施的程序和政策,内部控制应当确保识别可能阻碍实现这些目标的风险因素并采取预防措施。内部控制活动和程序只有配合内部审计才能真正地实现:首先,内部审计本身就是一种控制,它按照内部控制要求,通过内部控制为其制定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及要完成的任务、达到的目标,协助管理层监督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并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其次,内部审计的效果也取决于内部控制的质量,基于控制程度低的内部审计工作不会起到良好公司治理的目的,反而因为内部控制的质量较差而无法有效地开展工作;基于良好控制的内部审计工作可以扩大审计领域,采取现代审计方法,从更大的程度上加速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的步伐。第二,风险与战略管理。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一个延伸,COSO风险管理的框架与内部审计所采用的方法相似,风险管理过程与内部审计过程职能相互补充,相互渗透。风险管理发现企业风险点,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审计证据,内部审计更容易评价风险管理部门对于风险的识别是否准确、方法是否得当、分类是否正确等。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各种风险分析方法来分析企业的内外部风险的因素、趋势后果和频率等,来判断风险管理部门是否已经识别出了重要的风险,并充分考虑风险的成因,为评估风险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检查各个业务流程的活动,获取企业内部因素的发展状况分析,公司经营决策可以结合公司外部环境的分析,调动企业不同领域的资源,制定出适合公司的战略发展路径。第三,咨询职能。在内部审计的职能被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咨询职能也逐渐地从传统内部审计向管理层提供建议延伸出来,它拓展了内部审计的服务内容。咨询活动主要是向管理层提供建议或提供客户服务等活动,具体包括:提供管理建议、职工培训和流程设计等。内部审计在提供确认服务的同时可以很好的了解公司各个部门的管理活动及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这一优势使内部审计的咨询职能减少了成本投入(如外聘咨询公司),成为内部审计监督检查工作的附加值生产,第一时间把发现的问题积极主动的报告给管理者,同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来帮助管理层改善组织的经营与控制。如(图1)所示。这形成了以公司治理为核心,以风险管理、战略管理、咨询服务为内容的具体内部审计职能,真正地使得内部审计为公司增值服务。

( 二 )内部审计组织模式的演变 在1995年颁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并未规定内部审计的从属关系,而2003年新颁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只是规定了对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负责,对于内部审计应该对管理层负责还是董事会负责并未提及。自从2003年新的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实施以来,内部审计的地位逐渐被企业重视,而内部审计的组织形式也因不同企业而有所不同,其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财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财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实质上成为履行财务部门稽核职能的机构,虽然可以发现和纠正会计和财务上的差错和舞弊,但是内部审计的工作仅限于财务领域的查错,更像是财务部门部门职能的扩张,对于公司其他领域无从贡献,不能作用于公司治理层面。同时,内部审计人员隶属于财务部门也不符合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原则,内部审计的效果将降低,其只能起到监督的职能,包括评价和鉴证在内的一系列增值目标职能不能有效地发挥。(2)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管理层。这是2003年以前及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内部审计的组织模式,内部审计部门成为监督经营活动的机构,这样有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上的差错和经营活动中不合规的行为,有利于协调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将审计工作与企业的内部控制相结合,但是内部审计机构依然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难以监督高级管理层,无法保持独立性以及监督和检查的客观性,使得其无法监督管理层舞弊等情形,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机构不得隶属于管理层。(3)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监事会。监事会受股东大会的委托,代表股东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对股东大会负责并向其报告,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在监事会下也成为监事会监督经营活动的分支,这种设置的优点在于独立性较高,对于传统审计的监督、评价职能可以得到很好的发挥,但是关于风险与战略管理、咨询功能却得不到最好的发挥,使得内部审计对于公司增值的贡献程度降低,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内部审计定位对于内部审计组织模式的影响,进而影响了内部审计的职能。(4)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向董事会负责,有利于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得内部审计机构能够真正地实现监督管理层的行为。《上市公司章程指引(2006年修订)》指出: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和审计人员的职责,应当经董事会批准后实施,审计负责人向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这样的设置有利于内部审计机构对于企业经营活动中进行监督,但是董事会是集体决策,企业对董事会负责可能出现操作中的困难,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对评价的改进建议。(5)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下属的一个专门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审计委员会,接受审计委员会的监督。笔者认为这是目前内部审计组织模式的最佳方案:第一,审计委员会能够最大限度的体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有利于保证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使得内部审计的重要结果及时报告董事会, 以便董事会及时、正确地作出决策。第二,这种隶属关系的优势在于它既考虑了内部审计机构监督管理层的可能,也考虑了审计委员会监督内部审计机构的可操作性,利用了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在英美公司治理模式中,审计委员会直接管理公司的内外部审计,并与董事会、企业经营层形成直接联系。内部审计的负责人由董事会确定,以增强其独立性,并由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内部审计。2009年由中国会计视野网站发起并组织对500家制造业企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了内部审计的组织模式如(表1)所示。从内部审计的组织模式来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依然未能上市公司足够的重视,这不仅限制了内部审计职能的扩展,也意味着上市公司不能有效地利用内部审计提高其公司治理水平。裘晔(2010)利用博弈论观点分析了上市公司管理层与内部审计之间的博弈过程,并利用模型的扩展得出结论: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直属的内部审计会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对管理层的违规行为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而直属于管理层的内部审计工作效果将大打折扣。内部审计职能的实现有赖于内部审计独立性程度,所以对于内部审计的组织模式应该纳入公司对于内部审计的定位及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中,割裂地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将找不到独立性强弱的原因,而片面地看内部审计职能无法很好地发挥也将不利于内部审计的贡献,所以内部审计的职能与组织模式必须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优配置以达到公司价值增值的目的。

三、内部审计职能组织模式与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发展

( 一 )内部审计职能组织模式的发展内部审计职能在近年并未体现出根本性的转变,从传统内部审计职能到以公司治理框架下的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成为当下公司主要的内部审计职能方式,但关于如何更好地实现内部审计职能的方法争论却一直在进行,即:如何更好地实现内部审计公司价值增值的目标,内部审计参与价值增值的途径主要两种,一是为公司提供增值服务,二是减少公司损失。在提供增值服务上,主要是通过确认和咨询服务为组织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使每一部门和每一项目达到节约成本和提高收益的目的;在减少组织损失上,主要是对公司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以确保公司的内部控制对防止价值损失风险的有效性,这就引出了一个同内部审计职能与组织模式都密切相关的问题:内部审计方法发展的选择,其中一种选择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而另一种选择是是治理导向审计:(1)风险导向审计与治理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该作为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一种方法,其目标是为了企业增值,通过风险管理、控制以达到减少加之损失的目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基于现代审计理论,基于审计风险模型有针对性的审计策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利用其审计程序发现的问题,拟成内部审计工作报告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实现内部审计职能更高层次的发展,就是咨询也成为内部审计的职能之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该更多关注事前和事中工作,要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模型,以更为灵活、系统的风险分析方法代替传统内部审计。治理导向审计延续了传统内部审计的方法,并把重点关注于公司治理状况,其主要的审计程序包括先导性治理状况分析、审计重点识别、审计风险估算、实施基本审计程序、编制审计报告。治理导向审计是在分析公司治理目标与治理环节后,对公司治理水平进行测试,寻找各治理环节中存在的重大缺陷及可操纵空间,从而确认治理水平,并编制治理评价报告为公司治理的完善提出建议。通过治理分析对各环节治理水平进行评价,识别治理风险,确定治理风险对经营活动和会计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并按照前两阶段的分析进行适当范围内的实质性测试,对确认的审计重点环节进行更严格的测试,进而发表内部审计报告。治理导向审计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将审计程序建立在对治理的分析基础之上,对治理薄弱环节给予更多的关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治理导向内部审计的关注点不同,前者更关注公司业务层面的风险点,它最大的要点就在于风险评估程序及风险应对程序,并根据风险点的控制情况报告,而后者更关注公司治理情况,它最大的要点就在于实施基本审计程序前的先导性治理状况分析,并根据治理环节与治理评价提出建议;风险点控制也可以作为公司治理报告的一部分,所以两者并不相矛盾,在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中,两者可以相互借鉴,共同为内部审计实现公司价值增值的目标服务。(2)董事会领导还是总裁与董事会共同领导。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必须依赖于内部审计组织模式改变,独立性与内部审计意见反馈的效率都是内部审计组织模式应该考虑的问题,从内部审计的演变过程来看,内部审计的组织模式正在逐渐走向:内部审计隶属于董事会(或下属的审计委员)的模式,这种模式在独立性方面是最强的,也正是内部审计基本的监督职能得以实现的有利条件。但是有观点指出:这种模式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对于管理层的经营建议,因为隶属关系使得内部审计对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而内部审计的建议与改进措施就不能很好地被管理层利用;管理层在经营活动中起着主要作用,内部审计的结果需要管理层在经营活动中应用而实现价值,所以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不仅需要在目标上达到一致,也需要在传导效率上达到最优。在内部审计――董事会――管理层的信息传导过程中势必出现信息遗漏及信息不畅。所以董事会与总裁共同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具有以下优点:第一,董事会领导保证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保证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管理层目标不冲突,不会出现企业对内部审计有竞争性的需求。第二,总裁领导意味着内部审计评价与咨询的职能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体现,内部审计的工作报告与改进建议可以提交于管理层,为其经营活动出谋划策。这两者的冲突在于共同领导者的目标不一致,当然这其中的机制设计还是在于董事会主导,毕竟经营活动的重大经营决策权在于董事会,这过程中的冲突可以由审计委员会沟通完成。

( 二 )内部审计技术与审计人员素质的改变与发展 (1)内部审计技术的发展。内部审计部门应当依托信息网络技术,在公司内部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和审计操作平台,实现审计信息到管理信息的有效转变。改变内部审计的审计方法,逐步实现审计过程的三个转变: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事前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非现场审计相结合。内部审计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对于初步设计、招标、物资采购、征地、工程施工等各项工作,审计人员都及时参与并实施审计,通过事前、事中审计,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时效性,解决了事后审计难的问题。内部审计应向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审计工作中的沟通与合作,减少重复审计,提高审计效率,互动地发挥作用。(2)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熟悉审计知识,还得了解管理学、计算机等方面知识,使得内部审计人员成为咨询型人才,所以内部审计部门需要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不仅要有精通财务、审计、管理、计算机的人才,还应配备熟悉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公司需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只有在内部审计人员拥有必备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后,内部审计的职能实现才可以真正地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光远、严晖:《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比较与借鉴》,《审计研究》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