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班级共同体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建设共同体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师范生的培养质量逐步提高,但是作为教师教育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实践环节存在形式相对单一、内容相对简单、管理评价相对薄弱等问题。2016年3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师【2016】2号)提出增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若干意见。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小学教育专业自2015年开始全面探索、构建了“双导师”实践教学模式,以专业建设共同体为平台,强化了教师培养全过程的教育实践环节。
一、专业建设共同体的内涵
1887年德国现代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共同体”一词,其含义是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在教育领域出现教育共同体、教学共同体、教师发展共同体、教师教育共同体等不同说法。专业建设共同体,是指依据人才培养规格和需要,以高校为主,联合人才培养的各个行为主体组成的联盟,其目的是以分享资源、经验、技术、价值观为核心,以共同愿景为纽带,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具体说来,笔者提出的专业建设共同体,是由高校与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小学(幼儿园)本着互助自愿的原则,实施协同育人的伙伴式群体。
二、搭建共同体平台,创建校地合作、院校协同的人才协同共育机制
顺应教师教育一体化、开放化的发展需要,依托眉山职教集团,2015年2月眉山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师范类专业建设共同体,与眉山市区多所小学、幼儿园签订《院校合作协议》。截至2016年11月,专业建设共同体共吸纳眉山市48所小学为成员单位,其中主城区7所小学为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41所县镇小学为校外跟岗、顶岗实习基地;同时与眉山东坡区、青神县、洪雅县教体局签订《共建实习基地协议》,从而建立政-行-院-校“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通校地合作、院校协同共育人才的通道。以专业建设共同体为平台,小学教育专业与小学专家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设置课程体系,共同实施课程改革,共同开展实践教学,共同开展课题研究,资源共享,人才共用。
三、专业建设共同体平台下的“双导师”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一)构建全程化、规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依托专业建设共同体,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构建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知岗―跟岗―顶岗”三阶段、由校内专业教师和小学一线教师协同培养的“双导师”实践教学体系。
确保实践教学的全程化。实施“知岗―跟岗―顶岗”三阶段全过程培养,分段设定培养目标,第一、二学期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为期各一周的深入小学的知岗实习,通过参观、观摩、体验,初步了解职业岗位,熟悉小学教育教学环境;第三、四学期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为期两周的深入小学的跟岗实习,在小学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观摩课堂教学和教育活动,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思想状况,自觉地检验、反思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情况;第五学期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跟岗实习,进一步提高独立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为下阶段的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六学期为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师岗位上能相对独立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初步具备实践岗位独立工作能力。通过规范化的、递进式的三个实习阶段,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实战实练,迅速成长。
实现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第一,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规律,对三阶段实习分阶段、分层次、分项目提出明确的要求,设计序列化的实践主题,制定项目化的实践内容,涵盖师德体验、班级管理实践、班队活动实践、教学实践等。第二,加强对师范生的实习管理,制订实习方案和计划,印制《实习手册》,明确实习任务和考核要求,实施“高校―小学―指导教师”三方考核制度,由小学指导教师对个人实习成绩进行评定,由小学校方对实体情况进行评价,而校内则实施师范生实践活动的档案袋管理制度,将学生的听课记录、评课记录、教案、教育典型案例和实结一并纳入实习考核。同时小学教育专业在实习前召开动员会,实习期有严格的检查监督,实习后收集小学反馈意见并形成本专业实结。第三,实施高校教师和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培养师范生的“双导师”制。校内在H谓淌χ傅枷驴展“小学教育基础”、“小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等领域的理论学习和实训室模拟教学,校外实习期间由小学一线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从而有效地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互补。同时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到校开办各类讲座,参与教师教育教学综合技能的指导。
(二)继承和创新并举,丰富实践教学形式。
教育实践环节是教师职前培养的必要环节。师范生深入行业,真实地体验教育教学工作,对形成良好的师德素养和职业认同、掌握扎实的教育教学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师范类专业在与行业的实践合作中存在形式单一、流于形式的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师【2016】2号)文件明确提出要“采取观摩见习、模拟教学、专项技能训练、集中实习等多种形式,丰富师范生的教育实践体验,强化教育实践效果”。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在“知岗―跟岗―顶岗”三阶段实习模式基础上,探索出了更丰富的实践活动形式。
1.继承传统,开展“对口班”实践活动。
我校小学教育专业继承了“老眉师”(原眉山师范学校)的传统,在第一学年开展“对口班”实践活动。所谓“对口班”,是指本专业一个班级与眉山主城区小学一个班级建立的一种对应活动关系,建立活动关系的两个班级叫“对口班”。各班级根据情况,不定期地派出师范生到小学对口班,协助小学教师,参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如参加班会、中队活动、科技制作、文体比赛等各种课外活动,参与组织,帮助管理,从而增强职业认同感。
从近两届学生的“对口班”活动情况看,大量学生有机会走进小学校园,参与策划和组织各类主题班会、校外班级活动和亲子活动。对口班实践活动一方面与知岗实习形成互补,进一步深入地熟悉小学教育教学环境,使师范生强烈感受到专业知识与能力不强,急需提升,另一方面师范生对小学对口班教师在管理和活动上的协助,也受到小学教师的欢迎。尤其具有代表性的,是本专业2015级某班全体学生受眉师附小校方委托,为该校创编全新的充满动感、童趣的健身操舞大课间操,并用课余时间指导全校46个班级全体小学生熟练地掌握基本动作,得到校方的高度好评。正是由于“对口班”活动对师范生、对小学都有实实在在的好处,在2016年8月,本专业2016级新生还未进校便受到苏辙小学的邀请,成为“对口班”活动的基地校。
2.开拓创新,实施“跟师学艺”实践活动。
2014年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文件提出职业院校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吸引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现代学徒制是指遵循“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理念,实行高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师【2016】2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行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师范生教育实践由举办教师教育的院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所以从本质上看,这是对现代学徒制的倡导。
我校小学教育专业立足于“双导师”培养,借鉴现代学徒制,开展“跟师学艺”实践活动。具体实施为:在第四学期选派部分优秀学生,每周一天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小学一线教学名师开展一对一的结对子,小学教师担任师范生的师傅,在师傅的指导下听课、备课、上课及参与教研活动等。2016年3-7月本专业进行了第一届“跟师学艺”实践活动,一方面制订活动方案、考核方案和《跟师学艺手册》,开展了初选、面试两轮选拔,挑选出的52名优秀学生签署了活动承诺书,另一方面与眉山主城区合作小学共同挑选出52名一线优秀教师,并举行了正式的拜师仪式。通过一线优秀教师一对一地亲自指导,这部分学生迅速地将理论知识与师傅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相融合,再辅以自己亲自上台授课,从而更高效地提高执教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在本学期全体大二学生跟岗实习期间,安排“跟师学艺”学生上公开课,面向全体师范生以身示范,展现良好的执教能力,以榜样力量激励全体师范生上进好学,追求卓越。
(三)板块对接,构筑双课堂的“双导师”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和数学教师岗位是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主要岗位,从事小学语文和数学教学所应具备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和执教能力,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及时了解小学语文、数学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和整体教学动态,对接小学语文、数学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实际,才能使师范毕业生具有更强的适应性。由此,本专业探索并实施“双导师”制的学科教学法课程改革,以教育部《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接小学语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大教学板块和小学数学“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教学板块,实施校内课堂与小学现场示范教学的“双课堂”、高校专业教师与小学语文(数学)教学名师共同执教的“双导师”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方面,邀请眉山市小学语文、数学特级教师到校分别举办《课程标准》解读的专题讲座;对接小学语文、数学几大板块的教学时间安排,先后邀请了一线教学名师为师范生上示范课,课后有授课教师的说课,阐述教学设计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有师范生与授课教师的现场互动交流;互动交流后有针对板块教学的专题讲座。自2015年9月至今,先后举办四次小学语文、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专题讲座,围绕板块教学先后邀请35位一线教学名师为大二学生上公开课,举办讲座。板块对接的双课堂“双导师”教学模式,将师范生学习的课堂搬进了小学真课堂,把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与一线教师教学课程融合起来,给师范生创造真实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真学、真练,习得真本领。
随着社会、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师范生培养要与时俱进,打破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思想,倡导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能力共进。因此,师范类专业应积极调动、集合人才培养的各个行为主体,建立专业建设共同体模式下的伙伴合作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共同体的作用,用好共同体,实现共建共享、互助互惠,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在实践中树立职业信念,培养职业精神,提高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项国雄,何小忠,周其国.建设合作共同体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4(2):56-58.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构建高效课堂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高效课堂是一种理想的课堂,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1]。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高效的发展。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初中生物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教材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要尽快转变观念,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实现学生的学习权,把课堂创建为师生学习型共同体。
一、构建高效课堂的条件
高效课堂的构建首先要创设好高效课堂的运行的条件,内在条件以“学习共同体”为依托,外在条件“以学定教”变革教师教学方法[2]。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不但能提供学生成长的条件,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避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缺失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习共同体”中,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教师专业发展得到提高的同时,反过来又能推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以学定教”就是要转变观念,不能“为教而教”,而是要“为学而教”。教师要转变角色,明确教学的对象不在教材,而在学生,不在教师之教,而在学生之学。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具备高效课堂构建的条件,因为“为学而教”还建立在教师“为教而学”的基础之上。“为学而教”成为了高效课堂构建必备的教师素养。
二、以“为学而教”的理念,实现有效备课
有效的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开展的保障,“为学而教”需要教师转变角色,由执教者转变为合作者、参与者[2],在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式参与到学生中了,解决学生暴露的问题,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思维过程,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的指导。“为学而教”的备课首先要备好学生,不停留在对教参、现成教案的照抄照搬。转变教师角色,了解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教师有效指导贯穿于教学,在教学设计中把教师如何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合作体现到教学设计中。例如,在学习“人的性状和遗传”(苏教版)时,教师在设计“调查人体常见的遗传性状”时,应该把自己分配到小组中,与小组成员完成调查、讨论、交流,然后由小组成员展示调查结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备课时,应该多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比如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对理解“性状”“显性基因”等可能存在哪些困难,如何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浅显易懂,使学生容易接受。
三、以“学习共同体”为载体,实施导学
“学习共同体”是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共同组成的,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的载体[3]。以“学习共同体”为载体的导学过程中,能促进成员全面成长,师生相互式的学习、沟通、交流,分享学习资源相互影响,更能促进师生间人际交流与沟通,有效发挥群体动力的作用。教师导学的目的不是“学会”,而是为了会学和能学,在“学习共同体”中导学是学习的指南,能是学习能力的源头,因而导学不是编制习题集式的导学案,然后照本宣科的题海练习。而是以设计切合学情的,能引导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智力能力的导学案作为基础的。导学案即导学的方案,是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自学、交流的一种方式,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的主体地位。对于班级划分的各“学习共同体”(或小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设计导学案,开展学习。例如,在学习“人的性别决定”(苏教版)时,在“模拟生男生女概率的实验”活动中,教师为各小组准备好2个信封,一个信封里有标有“X”的10张红色卡片,另一个信封里有标有红色“X”的10张卡片和标有绿色“Y”的10张卡片。每个小组由两位同学,每位同学各拿一个信封,每次从信封内抽取一张卡片,抽取10次,小组内成员记录“XX”“XY”组合的次数,最后把各小组结果一起统计,分别计算“XX”和“XY”出现的概率。教师仅需要指导学生如何开展活动,然后教师即可参与到活动中,参与模拟实验由学生来统计,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以“小组学习共同体”完成分解的任务,再由“班级学习共同体”完成总活动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是学习者,又是参与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又很好的引导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在“学习共同体”中师生共同分享情感体验,还可以把男女平等等价值观以生物学的角度贯穿于活动中。
四、以“小组合作共同体”开展教学,形成优势互补
学校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文脉优势,秉承蠡湖悠久的崇尚“礼仪道德”的文化传统,融合富有时代朝气的“尚德奋进”的无锡城市精神,传承与创举并重,高扬“尚德”旗帜,创造了融历史与现代于一体的“尚德文化”。
瞻仰着蠡湖代代圣贤“尚德林”,漫步于孔孟礼教“尚德园”,聆听着行为养成“尚德周周谈”,徜徉在修身养心“尚德书屋”,教学着“文明礼仪”校本课程,诵读着学生自编的童谣儿歌,站立在各层各级“尚德之星”领奖台上……从文化氛围的营造,到行为习惯的养成,再到评价机制的改革,蠡湖人始终围绕“尚德精神”奋斗不止,弦歌不辍。尤其是班主任专业化研究共同体的建立和集体性游戏活动的开展更成为学校德育的两大特色。
一、班集体建设的助推器:
班主任专业化研究共同体机制
为顺应时代需求,2006年,学校专门成立了无锡市滨湖区首个班主任专业化研究机构――班主任专业化研究组。在实际探索过程中,班主任们普遍认为:专家的理论相当好,可是比较高深,而且专家比较远又特别忙,有时会“远水解不了近渴”;而班主任个体虽有第一线经验,但专业思考比较浅表,难以上升到理论高度。
古人云:“十步之泽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全国现代班集体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唐云增十分给力:“专家在哪里?学者教授是专家,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也是专家!”根据英国现代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的理论,共同体的集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在共同体中个人往往能获得更快的成长。于是,在班主任专业化研究组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各个层面的班主任研究共同体,围绕共同关注的班集体建设问题以及班集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层操作和探索研究。
1.专家在我们校园,普遍问题集体研究
在我们校园,班主任研究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是专家。对于班主任普遍会遇到的问题,采取集体分析和研究的方式进行操作,专家集体讨论解决的方案。针对学生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谁有办法,谁就是专家。
如令老师头疼的学生经常不做家庭作业的问题,请看专家们支招:“可经常电话提醒作业内容和家访,可利用正强化的方法鼓励学生”、“任课老师可与班主任老师通气协商作业的轻重缓急”、“对一些经常反复的学生,老师、互帮小组同学可采取紧盯不放的办法”……又如,关于学生成绩升降不定的问题,老师们共同总结:“一要充分考虑成绩升降的偶然性;二要充分利用上升的机会给予鼓励;三要冷静分析下降的原因并对症下药。”再有对调皮捣蛋的学生采用角色体验教育,通过创设活动情境和提供多种机会,让他承担积极和满意的集体角色。如让破坏纪律的体验“纪律值周班长”角色,让乱涂乱画的体验“板报设计”岗位,通过集体评价获得对其个人在集体生活中的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激发其自身的发展动力。
由于这些方法是老师们实践经验的总结,通过共同学习和相互借鉴,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2.专家在我们级部,年段问题年段解决
对属于学生某年龄段或某个年级班级的问题,级部的班主任老师就是专家,就在年级共同体里分析与研究解决。
如我们发现低年级的学生自我约束力差,上课时经常是不到3分钟,有些孩子就坐不住了。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经过同年级专家的会诊、探讨,我们先是确定了“练坐”、“训话”、“表扬”三种方式,不过效果并不持久。从幼儿园调来的苏老师介绍了一个方法:“让学生做指挥自己的司令员,当自己要开小差时,就给自己下达一次命令,一节课内命令次数越少,说明司令员当得越棒。”有了这把适合低年级孩子心理的“金钥匙”,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自我约束力果然都大大提高了,大家都称苏老师是专家。
3.专家在我们身边,特殊问题个别处理
对某个学生或某个活动中出现的非常突出的问题,你、我、他就是专家,特殊问题,个别分析与讨论。
例如,班主任张老师发现班上六年级女生小云通过网络和一名21岁的陌生男子会面。高年级学生网恋的问题虽然是个别问题,但值得注意,不能让其蔓延开来。德育分管领导与该班主任立刻组成小型共同体进行深入讨论并拟定了方案。首先,由班主任采用悉心长谈的方式,了解事发原因。原来该生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同学认可,于是想通过网络来弥补心灵空白。接着,寻找闪光点。该生平时擅长唱歌,于是在专家建议下,张老师利用班队课组织了一次歌咏比赛,小云的歌声征服了大家,她也从此找回了自信。学校举办艺术节“三独”比赛,小云获得独唱银奖。小云把全部心思转移到了学习和课余唱歌上,自然就断绝了与网友的交往。期末成绩大有提升:语文91分,英语85分,数学也由原来的“红灯笼”换成了70分。专家张老师“悉心长谈、群体调查、转移视线”的操作方式在班主任共同体中得以推广,解决了许多个别特殊问题。
4.专家在校际间,学校问题互动解决
不同学校班主任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发挥校际班主任研究共同体的作用,互动解决。
2007年5月,由滨湖、胡埭、蠡湖、马山、河埒、稻香五所小学组成的校际班主任研究共同体四十余人汇聚在河埒中心小学会议室,进行了以“新课程背景下,通过创新班级文化、加强班集体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为主题的研究。五所学校的班主任代表结合自己的工作案例,分享了班集体建设中不同的感受与收获。蠡湖中心小学苏老师用“今天我不吃口香糖”,姚老师用“十元钱风波”的生动案例介绍了班主任工作经验,得到了充分肯定。校际班主任研究共同体的成立,为各校班主任提供了交流互动的新平台,促进了他们对自身工作的反思,切实增强了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
班主任们还认识到,建立和谐的班集体,让每个学生和谐发展,就是通过班风建设、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并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现在我们还有由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家长委员会代表、学生代表、社区关工委领导乃至企事业社会各界代表加盟组成的大型共同体,以研讨解决班集体建设中诸如外来打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假期青少年教育问题,学校、家长和孩子的矛盾冲突等种种问题。
各个层面班主任共同体研究氛围浓厚,影响和激励着每一个班主任共同自愿参与新时期班集体建设中新问题的研究,唤醒了他们强烈的价值与渴望,“我为尚德师,育人是我责”,班主任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内在驱动力。通过班主任共同体这个助推器,班主任们互相帮助、互相切磋,达到了解决问题、共同成长的目的,也促进了班集体建设的加强和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目前学校已有五个班级被评为区优秀班集体,六名教师被评为市(区)班主任能手、新秀和优秀班主任。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位班主任都成为托起明天太阳的使者,让每一位班主任都成为百步之内的菁菁芳草。
二、班集体建设的催化剂:
集体性游戏的开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重在说教,效果并不明显。心理学家认为,任何事物都需遵循规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小学生大量的学习是在做游戏中完成的,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因此,蠡湖中心小学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通过开展各种集体性游戏,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优秀品德的养成和优秀班集体的塑造方面收到了一定成效。
蠡湖中心小学的集体性游戏有着长久的历史。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校就与日本爱知县小学结成友谊学校,通过挑丝杠、跳方格、抛铁环等传统游戏进行交往,2008年再次接待了日本访华代表团,开展了轮椅排球、吹气球等游戏,发挥游戏的育人功能。近两年,蠡湖中心小学以游戏为德育亮点项目,在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和优秀班级体形成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通过集体性游戏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游戏,可以促使学生明白许多道理,养成许多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蜘蛛织网”游戏能使学生树立班集体的概念,养成自觉遵守班级规范准则的行为;“小小银行家”游戏能够促进孩子养成不乱花零用钱的习惯;“110警察”游戏则督促孩子及时改正不好的行为……
下面就谈一个我们通过游戏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生动案例。
我们学校是一所地处城郊结合部的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到全校学生总数的70.06%。由于地域习惯差异,加上大部分家长为生计奔波无暇顾及孩子,孩子的卫生习惯很差。虽然老师三番五次地进行教育,大队部每周也进行卫生抽查,但总解决不了问题。
如何根治陋习,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德育处从实际出发,决定“以毒攻毒”,组织开展一次“我是懒花猫”的游戏。游戏规定每个人做一天“懒花猫”,从早上、中午、晚上吃完饭到上床睡觉不洗脸也不擦嘴。第二天晨会课交流当懒花猫的感受。结果100%的学生都觉得非常难受,很不自在。这次深刻的游戏体验使学生从中明白了好习惯就是“不这样做就会觉得痒痒,觉得不舒服”这个简单而又深奥的道理。现在我校的“懒花猫”都变成了爱清洁的小猫咪了,如果发现谁又犯了“老毛病”,只要提醒他一声“是不是又要当一次‘懒花猫’了”,他准会立即把头摇得像波浪鼓似的,马上改掉毛病。渐渐地,良好的卫生行为被经常化、巩固化,就成为不再需要外在监督即可自觉实现的好习惯了。
玩是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在玩中实施教育,在做中体验进步,往往比反复的说教来得更有效。
2.通过集体性游戏促进优秀班集体的形成
每一个学生个体都离不开班集体,个体会影响集体,同时班集体的好坏也对每一个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良好的班集体中,学生很容易形成优良的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曾通过组织“蜘蛛织网”游戏帮助学生树立班集体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通过性游戏来促进优秀班集体的形成。如“碧波鲤鱼”游戏,材料只需一根3米长的绳子。两人各执绳子一端作碧波,按胸―腰―膝的顺序降低位置前行。当绳子掠过各鱼队时,鲤鱼则身体向后仰,通过碧波;碧波向下涌时,鲤鱼则须弯腰或跳起,碰到绳子者淘汰。
第一次比赛,老师特意没有强调每组同学需要互相配合、共同协作。尽管同学们上弯下跳,使出了浑身解数,但没过三招,就有同学碰绳,于是出现了相互责怪,甚至推推搡搡的现象。在以失败告终的情况下,老师因势利导,和大家共同分析为什么会玩得不开心。经过讨论分析失败原因,学生明白了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完成“碧波鲤鱼”这个游戏任务,每一个人都要走好每一步,并且要帮助组内其他人走好每一步。在碰到问题时不能一味责怪他人,行为语言要文明,要换位考虑别人的感受。各队经过总结经验教训和几次练习后,老师再次组织游戏比赛。两组队员全力以赴投入战斗,“快蹲下!”“起跳!”队员们步调一致,最终两队旗鼓相当。这次不管胜与败,同学们都体验到了游戏的无限乐趣,更重要的是从中懂得了以礼待人、精诚合作、与人友好共处等道理。
我们还组织开展了“赛龙舟”、“无敌风火轮”、“怒海逃生”等一系列集体性游戏,在游戏中,学生不断发现并改正不文明行为,逐渐养成了诚实守信、不怕困难等良好的行为习惯,班级也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在前年举行的全市青少年集体游戏创意大赛中,一共四只奖杯,我们蠡湖中心小学携手长桥民工子弟学校组成的“雄鹰参赛队”一举拿下了三只奖杯。如果没有一年一度的游戏节,没有平时的集体性游戏,没有很好的合作精神和守序谦让等品质,这样骄人的成绩是不可能获得的。
游戏的确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得到的经历和体验,将使孩子终身难忘,它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班集体的形成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教育,没有生硬的灌输,不露教育的痕迹,心育和德育有机结合,如拂春风,润物无声。我们不禁想呼吁:让游戏走进孩子的心中,让游戏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让孩子在游戏中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品德,让游戏促进优秀班集体的形成……
昌南中学所确立的教育追求是心行教育。所谓心行教育,是指启迪心智,外化为优秀的行动;优化外在行动。启迪心灵。心随行动,行促心成。心行教育,是对传统知行教育的发展。传统的“知”偏重结果,这里的“心”有“知情意”的丰富内涵。有动力的过程含义,有内驱力、思维力,有自信与自尊的向上向善,饱含着生命力的整体意蕴:传统的“行”有笃行的实践与执行含义,这里的“行”还有创新的建设含义,有心本身的外化,更有行为对心的体验、强化、内化等方面的作用。
心行教育要求教育教学化、教学教育化,要求学生日新月异,不断进步。我校教育教学具体活动安排有月考周练、节日成串、主题联动,以此期待做好高一习惯、高二积淀、高三突破的心行(心灵行进)发展工作。心行教育既有理想含义。也有过程含义,更有阶段目标含义。也可说,心行,就能行,是一种信心、信念、过程、成功的教育。正如学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文鹏说,成功的教育应该是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心行教育就是让自己的心灵去指导行为、行动,不断地超越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追求卓越自我。心能行,心化行。心善行,行善心,善心善行,灵动智慧,心善如水,行善如流。
卓越课堂
卓越是指超越一般、优秀杰出、出类拔萃。卓越不是一个标准,而是一种境界,一种不断的完善与追求。我们追求有五力、五度的卓越课堂境界。五力是指互助、和谐,具有亲和力的课堂;自觉、主动,具有内驱力的课堂;质疑、释疑,具有思维力的课堂;收获、成功,具有有效力的课堂;快乐、享受,具有审美力的课堂。因为五力的作用,而让课堂有五度的特质:温度、力度、深度、效度、美度。
昌南中学以“三·三·三”方武打造卓越课堂。“三·三·三”是指三启、三助、三环节的教学方式。三启是指编好用好启学案、启训案、启悟案。启学案就是启迪、打开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之门的学案,启迪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与方法:启训案就是针对学生疑难问题而设计的启迪学生探究问题、训练能力的学案;启悟案就是启迪学生反思内化和运用,期待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升华为智慧的学案。三助是以学生小组学习为核心的生生互助;以集体备课、赛课、课题研究等为载体的师师互助;以评学、评教等方式构建的师生互助。三助分别构建合作学习的共同体组织:学生共同体,教师共同体,师生共同体。
昌南中学现在实行“以生定教”,即以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方式方法。学生总是向往上进的,总想要阳光般的学习和生活,为此,树立学生自信心、享受学习的幸福感,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三环节是在三启整体流程、三助共同体建设基础上的课堂教学中的“讲、练、评”三个具体教学环节。讲是学生、老师讲疑难、讲思维、讲方法;练是学生练口、练手、练心;评是学生自评、互评。老师点评。
昌南中学通过三启、三助、三环节的方式,优化教学行为,启迪学生心智。打造五力、五度的卓越课堂。具体表现在:以“三·三·三”教学方式打造卓越课堂特别需要深化的问题,概括为“一重二本”。“一重”是指始终抓住学生学科核心思维和教师专业素养这一重心;
“二本”是指真正的“自主与合作”学习、真正的“问题与习题”的思考与解决两个根本。“一重二本”是为了避免花架子、浮表面,而从核心思维、内容要害、学习方式等方面提出的深化研究的东西。所谓真正的学习,是能静得下来,动得起来,化得进心灵的。静,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动,可以说,真正的学习,是心在动,灵魂在动的学习,而不一定有外在讨论的热闹;进一步说,真正的自主学习是自己专注而有时间长度、思维深广度与灵活度的学习;同样真正的合作学习是指基于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时的能互相启迪而走向深度、广度、灵活度的学习。真正的问题与习题,是从材料层面保证学习能真实与有效。
为把“一重二本”落到实处,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引向深入,昌南中学又提出了一个相对内在的“三三三”命题。自主指主动、主体、主要,即主动地发挥主体作用,学习主要的东西;合作指合时、合度、合情,即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程度,进行能共鸣的合作学习,也就是让心灵在合适的时候通过合作而前行,以此践行“心行”教育;探究指探索、探微、探路,即探索以发现联系,求广度,探微解决矛盾,求深度,探路以发现新思路,求灵活度。
卓越课堂的重要价值是为了减负提质,促进师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一是基于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思考。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意义深远。二是基于国际视野下教育理论的思考。最优化理论、建构主义、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等思想深深启迪着我们对课堂的构建。三是基于培养学生未来眼光的考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于把学生培养为有实践精神、合作品质、创新能力的未来智慧人、幸福人。四是基于昌南中学文化构建的思考。我们的办学理念是穷理至善,修己达人,真善美、科技人文、自我他人,蕴含其中,卓越课堂正是践行着这种办学理念;我们的校风是“上善若水,自强不息”,教风是“善喻善启,春风化雨”,学风是“善学善思,滴水穿石”。三风中包含的方式与精神,都在卓越课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学校大文化浸润下,班级与班级内小组也有相应的文化建设。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树立学生自信心。在各班小组建设中,有组名、组训、组歌、座右铭等,而这正是展示学生才能、创意的天地。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创意个体,于是在该校每个教室里,你会看到令人惊讶的创意和励志语,比如“凹凸组”:只有埋头,才能出头;在班级建设中。“冲向高考”下每个学生阳光的头像,表明他们的发奋与努力。五是基于课改的需要。国家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发展人、幸福人。卓越课堂建设能很好地减负提质,发展师生,发展我们的事业。
具体实践举措
创办成长社团。建校一年多来。为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心理负担,让学生从传统课堂中解放出来,得到全面、充分而个性的发展,结合重庆的“2+2”活动(两项体育活动,一项艺术与一项科技活动)建设,我们组建了很多社团,并开展了很多活动。社团的产生方式有学校倡导、师生申请等多种,已有或正设计的包括舞龙舞狮队、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象棋社、舞蹈队、管弦乐队、健美操队(我们双课间:上下午为一太极一健美操)、播音与演讲社、文学社、话剧社、摄影社、读书社、哲学社、美学社、国学社、国际时事社、科技社、创意社等。各社团有队旗、队歌、活动方案、展示评价。我们有很多教师协会(甚至家长协会)还与学生一些社团对接,对接的一个很重要的抓手就是开设选修课和指导开展研究性学习。这就有了协会社团选修互动一体的工作思路,形成“会一团一课”三合一的工作模式。教师协会有读书会、棋类会、球类会、艺术协会等。开设的选修课方向有哲学、美学、国学、经济学、人生规划与创业、前沿科技等。针对选修课和学生生活实际,指导开展多种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有随意性和主题性两种形式,其目的不是让学生得出什么高深结论,主要是培养研究兴趣、方法与习惯。主题性研究模仿成人课题,有开题、有过程、有结题、有成果展评。我们做到了让社团有很好的课程含义,让卓越课堂与社团两翼奋飞,让减负提质真正落到实处。
研究课题立项。如何让“一心两翼”有理论、有实践,得到很好的推进?我们是通过以下三个课题研究来助推的:一是重庆市教科院的立项课题《“三三三”方式打造卓越课堂建设研究》,助推课堂建设:二是学校课题《心行教育下的“四化一体”德育实践活动研究》,助推社团建设。
一、课题提出背景
江苏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明确提出“五严”规范,利剑出鞘,直指当前教育两大积弊:一是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二是学校办学行为不规范。“五严”规范重典治乱,针对教育的环境污染集中整治,减负增效,学生得到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各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自主能力得到提高,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毫无疑问,这对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是大有裨益。
但是,毋庸置疑,由于受种种条件的制约,农村初中学生校外自主学习的现状不容乐观,摆在面前的问题其实相当严峻。据对本施教区家庭调查,课外时间尤其是双休日、节假日,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推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占我们家访的49%,而这些老人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学生学习基本处于放流状态、无人监护的,占家访的35%,这类学生父母或者上班、打工,忙于事业无暇顾及,或者沉迷于娱乐休闲,甩手不管。真正能够关心孩子学习、成长的,少之又少,令人担忧。
如何布好课外自主学习局?怎样盘活家校联系棋?我们认为,建设和发展初中生社区学习共同体,将同一社区或相邻社区的学生有序组织起来,让他们在校外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有其积极的意义。
基于以上考虑和认识,学校于2011年5月向江苏省教育学会申报《初中生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二、立足实践,完善调整,推进课题研究的有效发展
自课题立项以来,长寿中学积极谋划学生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积极开展学生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取得以下成果:
(一)创建了“学校为主,依托社区,家庭为辅”闲暇日三结合活动模式
1.积极整合校园教育资源,拓展延伸,才艺双修。首先,学校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日活动观,具体细致地向学生讲述闲暇教育的知识,帮助、指导学生学会娱乐、休闲。其次,学校积极介入社区中心,与社区密切联系,广泛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社区文体活动基地,为学生提供闲暇日活动的平台;积极开放图书馆、阅览室,尽可能给学生提供闲暇活动的场地、器材,使社区设备、场地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另外,学校千方百计组织各类活动,为学生创设参与学习展示的平台,对闲暇日社区艺术培养、才艺展示、文学社读书社等活动成果进行展示、竞赛,激发学生社区活动、学习的积极性,拓展技能,发展能力。
2.充分依托社会活动资源,资源共享,活动联办。江阴市各乡镇社会资源丰富,既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又有发达的工商经济资源,更有浓厚的文化资源。学校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学生实践基地和文体活动基地,让学生走向社会,依托活动基地,当一天农家书屋管理员、小区卫生巡视员,过一把社区小管家的瘾,参加读书分享、趣味科学实验、创意手工制作,开展调查研究、社会公益活动,利用社区设施开展文体活动等。社区成立“青少年校外活动站”,组织学生读书、看报、观影,写读书体会、观后感,并评奖,还可开展棋类和球类比赛。这样不但丰富了农村中小学生的双休日生活,还可以丰富村民的生活。
3.不断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家校互动,同育英才。把闲暇日教育活动延续到家庭中,建立完善的家长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与家长达成共识,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创建学习型家庭;采取不同形式对学生的活动情况向家长反馈,使家庭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如召开“家校联谊会”,定期邀请家长到学校进行讨论交流,对学校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学校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开展“素质教育开放周”活动,让学生家长走进学生活动场所实地察看学生学习、养成及各方面发展情况,营造“家校互动、同育英才”的育人环境;开展“亲子共行动”、“亲子共成长”活动,让有条件的家长到学校和孩子一起活动或在家庭中开展各类活动,如让孩子学会一项技能,亲子共同参加体育竞赛活动、才艺展示等。
(二)创立了“活动中心-教师志愿者-活动小组” 闲暇日三级有效指导体系
1.成立完善的社区活动指导机构。社区活动中心组建了由学校、政府(社区)、家长委员会组成的社区活动指导机构,负责制定闲暇日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活动计划,具体组织和安排活动内容、时间、地点、成员、任务,对学生闲暇日学习生活活动情况、家长反馈等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给予指导性意见。每月召开一次研讨会,总结研究情况,分析解决发现的问题,确保共同体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组建有志、有识、有智者组成的教师志愿者团队。社区活动的正常、有效开展,有赖于教师志愿者团队的无私奉献,所以,志愿参加社区义教的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志于社区辅导的热心人。其次,他(她)应该是一个有识之士,必须对所指导的学习共同体活动安排进行全程指导,负责设计活动快餐、确定活动时间、统计活动情况、评价反馈活动情况、必要时要亲自参加到小组的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对学生进行亲情化、个性化指导,使指导工作做得深入、充分、全面,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再次,他(她)还是一个智者,在他(她)的指导和引领下,孩子们的闲暇生活才是快乐的,充实的,有意义的,社区学习共同体才是富有魅力、卓有成效的。
3.以班级和社区两结合建立活动小组。作为学生活动的基本组织,活动小组以自愿、互助、人员固定但活动形式相对灵活的原则组建。小组一般由8-10名学生组成,施行共同体成员轮值管理制度。每月末或每学期末各小组通过协商讨论制定出闲暇日学习共同体的活动计划,具体安排活动内容、时间、地点、成员、任务等。小组活动内容丰富,形式灵活,不但有共同的文化学习、实践探究,也有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还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自修特长。轮值组长每周一次就本小组的活动情况向教师志愿者汇报或提出修改意见。
(三)创设了“自主型、实践创新型、开放型”闲暇日“三型”活动内容
设计高效、丰富多彩的闲暇日学习生活内容,既能强化学生对所学文化知识的巩固,又能激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延伸实践,给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搭建平台。闲暇日社区学习共同体有以下类型:
1.自主型活动内容。教师提供学生闲暇日在家复习或者社区中心学习选用的练习题库,即学习快餐(练习题形式多样,富有层次性,数量比较充足,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学生自主选择使用。回校后要进行交流、评价。这样,把学校监督变成家长或学习共同体成员监督,把老师布置作业,变为学生自己选择作业。在较长的节假日中,教师设计预习或复习提纲,引导孩子自主进行预习或复习。
2.实践创新型活动内容。社区学习共同体要将学生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这样的社区学习共同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科技制作、分组调研、亲身体验等;同时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和公益活动,培养孩子对社会的责任感。如适当安排一些参观旅游活动,要求学生建立实践活动记录本,写出活动感受、收获等。家长对活动写出反馈意见,教师对活动作出总结性评价。
3.开放型活动内容。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或通过调查生活事例为下周学习知识做准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上网查询、到图书馆、新华书店等查询、询问家长朋友、走向社会搞调查研究等方式完成。如利用走亲访友等机会,通过游记方式,结合各地特点,征集有关材料(如图片、影像等),写出感受、收获,开展征文、演讲等活动;调查研究每个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并加入新的元素:对其进行诠释,对比中外传统节日的优缺点,以符合现代人民生活和思想意识为目的,提出合理化建议;在较长假期,教师可推荐几本中外名著,拓展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布置适当的古诗文诵读任务,以帮助完成初中阶段背诵600首古诗的任务和弟子规、三字经等古诗文背诵任务。
(四)创新“学生、教师、班级”闲暇日三元评价、反馈机制
社区学习共同体的顺利、有效开展,有赖于闲暇日学生学习生活指导评价、反馈机制的建立。
1.对学生的评价。一是社区教师志愿者对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全程跟踪指导,为学生设计闲暇日社区学习生活自我评价表,从学习、实践探究活动、课外阅读、习惯养成、兴趣爱好等方面,让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进行总体评价,每周教师进行一次抽查,了解学生闲暇日社区学习生活情况,作为制定下一周指导方案的依据;二是设计闲暇日社区学习生活情况奖惩制度,定时对学生闲暇日社区学习生活情况开展评比活动,通过评比,选出优胜小组和优胜个人,根据奖惩制度进行奖励。同时通过组织评比,学习共同体间观摩交流,以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效果;三是定期开展成果展示活动,对学生的闲暇日社区学习生活活动成果进行展示,对开展活动好的共同体和学生个体评出星级小组和星级少年,根据奖惩制度进行奖励,并把表彰情况通报学生家长。
2.对教师的评价。学校制定对教师志愿者的奖惩制度。学校对参与社区义教的教师实行特殊的评价政策,如学校为每名承担闲暇日学习、生活、活动指导的教师按规定多加工作量,优先安排教师志愿者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学习、业务理论培训、教学研讨、进修考察等;对指导的学生在某个方面取得了成绩的,给予该教师相应的奖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社区学习共同体专题优质课、优秀教育论文、优秀教案、反思专题、金点子等评选活动,并根据奖惩制度对学校和个人进行奖励。
3.对班级的评价。学校制定实验班奖励制度。对社区学习共同体开展得好的班级给予奖励。如通过评选“活动优胜班级”、“成果展示获胜团体”等活动对获胜班级进行奖励,累积总分作为班级评优的依据,对班级进行有效评价。
学校要对学生闲暇日社区学习生活活动情况和取得的成果采取不同形式反馈给家长和社区,如通过定期举行家长会、家校联谊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素质教育开放周或通过学生表现反馈卡、家校联系卡、校信通、小组互助反馈卡、给家长或给社区一封信、通过报纸电视新闻媒体做专题节目等形式,加大反馈宣传力度,加强与家庭、社会沟通。
三、正视问题,总结反思,争取课题研究最大成效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总结前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同时,课题组成员深刻地认识到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所以对本课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1.理论素养不够丰富。课题组成员在专家的指导下,阅读了一些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丰富了自身的理论素养,但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感觉到理论知识的缺乏。部分课题组成员缺少将实践中的某些现象、想法、感受提炼并上升到理论层面的能力,对个案的理解不全面,实践中存在应付思想,缺少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科研精神。
2.课题组研究人员比较少,单纯依靠这些老师来开展课题研究力量太小,而非实验的老师又认为课题研究是课题组的事情与己无关。那么,学校应以何种方式来调动更多老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对积极参与研究的非课题组老师,又该如何进行评价,尚待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汽车产业;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汽车行业主流企业青年汽车集团成立了校企共同体――青年汽车学院,并已开展汽车类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初期相关问题的研究,但随着汽车产业的集聚发展,高素质技能型的汽车类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极其不适应,探索提高专业服务产业发展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重点对与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相适应的汽车类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深入探讨。
1 深化与区域汽车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校企共同体合作内涵,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1.1 搭建校企紧密型管理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结合杭州市汽车产业的特点,依托大型汽车企业,共建校企共同体,搭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管”的校企紧密型管理平台;依托大型企业,共建深度合作的校企合作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完善共建、共管、共赢的校企一体化运行机制,搭建校企共育共管人才培养平台。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与青年汽车集团共建的校企共同体――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汽车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分院院长负责制,校企共同组建和任命分院领导班子,企业派驻常驻副院长协调校企合作事宜;校企共建专业,共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建立专业负责人与车间主任例会制度等,保障企业全程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通过与区域大型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形成与杭州汽车产业规划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共同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
1.2 实施校企共育途径,将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中
校企共同体的模式企业必须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共同调整专业结构,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共同开发项目化课程和教材,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培养教师团队,共同实施毕业生实习和就业、教学质量评价等。将企业文化不断融入学校教育中,对校内教学场所进行改造,进行职业文化氛围布置,构建汽车文化教学氛围。按企业工作环境要求布置实训场所,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氛围和环境下接受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和严格管理;融入企业文化,定期安排学生到汽车企业进行参观和开展一些企业管理方面的讲座。
2 构建符合区域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的汽车专业群,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杭州汽车产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大,时间紧,层次多的特点,借助杭州汽车产业已有的人才基础和培养环境,构建符合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的专业群,并实时跟踪汽车行业发展动态,调整汽车专业设置,解决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2.1 构建符合区域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汽车专业群
在青年汽车学院现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中进行“定向培养”,通过汽车企业选拔的形式组建班级,按汽车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开展培养,解决杭州汽车产业的人才需求。
2.2 创建“项目导向、工学同步、能力递进”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以校企共同体为平台,以企业需求为先导,开展“项目导向、工学同步、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汽车技术专家共建专业建设与发展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综合职业能力对接;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推行以工学同步为主的教学模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
2.3 构建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
(1)深入汽车企业调研,明确汽车类高技能人才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根据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根据个性化学习和素质培养需要,开设限选专业课程和任选的企业课程,所开课程满足学做一体化、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一体化,使教学活动围绕职业岗位的实际而展开。
(2)根据汽车产业发展状况,及时调整学生职业能力考核标准,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中,及时更新职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
3 构建真实环境,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
与区域汽车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及汽车培训中心,建成融教学实训、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汽车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
3.1 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校内共建汽车修理厂,修理厂对外经营及业务活动按照汽车维修企业模式运营,并将企业优秀文化、实际工作情景和工作流程引入学校,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
3.2 引进企业培训中心项目,为区域汽车产业技术培训提供服务
引进汽车企业培训中心,为区域相关企业提供职工和客户培训。本培训中心即是教师丰富和提高实践教学指导能力水平的平台,又是学生真实岗位能力培养的培训基地。
3.3 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紧紧围绕区域产业发展、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挖掘与合作企业的合作方式,规范校外实训基地全过程的管理模式与内涵挖掘。
4 开展“专门化”人才培养,推行“岗位型”实习
4.1 实施“专门化”人才培养方式
与区域汽车企业合作开设的定向培养班中实施“汽车方向”的“专门化”培养,使汽车企业在基础建设的同时开展汽车类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门化”人才培养将由汽车企业全程参与,根据汽车企业岗位要求,校企共同制定及实施“专门化”培养方案,课程的理论部分主要由校内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操作部分主要由合作企业的兼职教师完成,且学生的顶岗实习全部在合作企业的实际操作岗位上完成。
4.2 推行“岗位型”实习
汽车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应具有良好的职业认同感,稳定的工作心态和较强的专业岗位能力,才能适应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推行学生与企业员工一体、实习与岗前培训一体的“岗位型”实习。具体做法如下: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推荐合适的工作岗位,制定职业发展方案,充分挖掘学生自身潜在的职业能力。根据推荐的工作岗位,安排学生进入实习岗位。把学生管理纳入企业日常管理,实施 “岗位型”实习,专业课程与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对接,按照企业岗位技能标准进行职业能力培养,按照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标准进行学生考核。实施“岗位型”实习,可以提高学生对职业及岗位的认同感,增加实习工作的稳定性,对产业发展时期(下转第56页)(上接第25页)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校企共同进行汽车类高技能人才,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充分解决了校企合作发展的瓶颈,让企业参与专业管理和教学过程,与市场发展保持同步。及时应对专业设置与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不匹配的问题,建成了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汽车专业群,创建了“项目导向、工学同步、能力递进”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叶鉴铭,徐建华,丁学恭.校企共同体[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
[3]李新堂.湖南涟源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培养实用人才[OL].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2012.
Abstract: Taking Zhejiang Pharmaceutical College and Siming pharmacy to build a " Built-in community"-style training base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background, methods, content and mechanisms,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envisaged.
关键词: 校企合作;内置共同体;实训基地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built-in community;training base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280-02
0 引言
根据社会与市场的需要,高职院校都在寻找积极有效的校企合作办学方式。但目前的合作大多是学校有求于企业,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并不高。特别是在目前尚无较完善的政策法规保障情况下,高职院校如何寻找与企业利益的结合点,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是一个普遍面对的难题。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深深认识到依托行业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学校在校企合作理念和方式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创新,与宁波四明大药房有限责任公司共建“内置共同体”式的校内实验药店和物流中心就是一次校企合作的成功尝试。
1 案例介绍
1.1 校企合作背景 多年来,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药经管类专业中的多门核心课程如《药店经营与管理》、《GSP管理技术》、《医药商品学》、《医药营销》、《医药企业管理》、《药品储运管理技术》等,由于缺乏医药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学生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接受有“隔靴搔痒”之感,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宁波四明大药房有限责任公司是宁波本土历史最悠久的医药零售企业,始建于二十世纪初,历经90多年历史,已经发展成为宁波最大的现代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公司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合格的医药零售服务和管理人才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公司每年不仅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招聘和培养大批的医药人才,而且更要承担大量零售服务和管理人才流失之痛。近年来,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与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联姻,将药店开进学校,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而且可以让学生提前在学校完成企业化训练,感受企业的文化,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从而解决企业的医药人才瓶颈难题。
综上所述,建设“内置共同体”式的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明大药房校内实验药店和物流中心是一个学校、企业双赢的项目。该实验药店和物流中心项目自2007年初严格按照GSP要求建成,于2008年2月28日正式营业,至今成果丰硕。
1.2 校企合作方式 学校能不能、企业愿不愿以生产车间(场地、设施、设备)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下真情实景地实习,是学生能否通过实训实习有效提高职业能力的重要条件。基于校企双方的共识和需求,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免费提供场地和有关设施设备,将宁波四明大药房有限责任公司的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和一个零售药店整体“请”进了校园,从而将教室、实训实习室、物流仓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内置共同体”的方式开展全方位合作。实训基地为学校医药经管类专业中的如《药店经营与管理》、《GSP管理技术》、《医药营销》、《医药企业管理》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提供药店真实工作环境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
1.3 校企合作内容
1.3.1 开创了“教学—实习—科研—生产经营—社会服务”五位一体的“准店长班”办学模式 以培养“准店长”为目标,在这个内置的真实环境中,不但真正实现了课程教学的工学结合,而且有关的专业教师还带领学生一起研究药店店面布局与盈利、药店产品结构与盈利、医药消费者群体特点、药品进销存等药店经营与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这样直接培养了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和学生的创业管理能力。
1.3.2 共建共享专业师资库 以“培养人才,服务企业”为目标,组建了由学校专业教师和具有丰富经营管理经验的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动态互补的十人专业师资库,该专业师资库不仅承担学生的培养任务,而且承担企业职工的培训任务,校企双方相得益彰。
1.3.3 共建共享实训基地 校企双方共建了1900平米的宁波四明大药房有限责任公司校内医药物流配送中心,该中心不仅承担了公司近100家连锁药店的配送任务,而且承担了学校《药品储运管理》、《医药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药品保管与养护》、《GSP管理技术》仓储部分等课程的实践教学。校企双方共建了140平米的实验药店,不但拥有了学校近7000名学生和近400名教职工的医保药品市场和相关产品市场,还承担每天3批9个学生的实践教学。
1.3.4 整合教学内容,积极推进课改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根据企业岗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共同制订教学方案,共同选择教学内容,共同编写教材,大刀阔斧地对课程内容进行纵、横双向整合和优化,使开设的课程更符合企业的需要,更适应社会需求;在实践教学上,以学生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职业能力、专业技能为主要培养目标,开发出具有企业特色的以“就业热身”为主线的实训课程。
1.3.5 联合承担研究项目 依托专业师资资源库和基地,联合承担教研和科研项目,主要包括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创新等教育教学项目以及药店盈利模式、校企合作机制、药店选址、药品安全库存、药店会员制营销等方面的研究项目。
1.4 校企合作机制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明大药房校内实验药店和物流中心建立了“利益依存、市场运作、人才共享”的“内置共同体”式校企合作机制。①利益上的相互依存,使共同体双方联系更加紧密。仅从学校方面讲,虽然向合作企业提供了本属于自己的设备、场地等学校资源,并提供给企业教师一定的课时津贴,但带来的却是以财力、物力换不到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内置共同体”式实训基地将教育的价值融入企业,成为企业经营价值链的组成部分。②引入市场机制,更利于企业与学校的发展。“内置共同体”式实训基地这一实体作为校企双方的下属部门,与企业一样独立核算成本与收益,克服了向学校提供教育产品与服务的短期行为,稳定性和可靠性大为增强。③实现人才共享,体现“互惠、互利、互动”原则。一方面校企双方充分共享专业师资库资源,共同参与学校和企业教育、培训以及项目研究,做到既是学校人又是企业人;另一方面,共同体培养的学生也成为了学校和企业共同的成果,做到既是学生又是员工。同时,正因为教育过程与企业经营过程的紧密结合,使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提高有了企业检验的标准,解决了职业教育质量评估等难题。
2 校企合作成效的突显
2.1 推动了课程改革和教材开发 基于真实工作情境,推动了《药店经营与管理》、《医药商品学》、《医药营销》、《医药物流与供应链管理》、《GSP管理技术》、《药品保管与养护》、《医药消费者行为分析》、《医药销售管理实务》等8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完成了1800名学生,36000学时的实践教学任务,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中前4门专业核心课程已获评校级优秀课程,同时开发了相应的校本教材。
2.2 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基地运行三年来,不仅为四明大药房有限责任公司培养“准店长”30余名,其中韦凯、张娜、戴晶洁等12名学生在毕业后3个月就提任为公司下属药店的正式店长,韦凯现任校内实验药店的店长,比通常的店长成长之路缩短了至少1年时间;而且还为宁波海王星辰健康大药房有限公司、宁波彩虹大药房等知名医药连锁企业培养输送了20多名店长和经理;另外还有多名“准店长”班的学生毕业后即自行开办药店创业。
2.3 联合组建了专业师资库,服务社会 组建了动态互补的专业师资库,其中进库的6名学校专业教师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具备了双师素质,而且联合承担了教研、科研以及社会服务项目8项,特别是联合为宁波四明大药房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宁波彩虹大药房有限公司提供了多次员工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4 “准店长”班毕业生受到社会好评 学校一直十分重视对“准店长”班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与紧密合作企业建立了定期随访随调制度,据近三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内置共同体”培养的“准店长”班学生在企业更能安心工作,跳巢率较低,超过70%的学生留在首次就业单位;超过40%的学生获得了升迁;学生普遍认为母校对其职业成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树立了职业理想(81%)、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80%)以及个人综合素质(85%)的培养。同时企业方对“准店长”班毕业生的知识技能和适应发展能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相比其他院校同类毕业生具有较大的优势(90%),未来升迁的优势比较大。
3 校企合作未来的设想
3.1 仿真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 并不是完全依靠企业的硬件和软件就能达到培养学生高技能的目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内置共同体”式实训基地资源有限,远不能满足大批量高职学生的需求。解决这种“供不应求”现状的方法之一就是开发和应用仿真教学软件,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仿真教学软件的开发需要学校教师、企业专家以及软件开发技术人员的通力合作,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兼顾教学过程和成绩考核。
3.2 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同堂“双师”教学 当前,理实一体化教学已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但目前师资力量存在一些不足,企业专家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学校教师缺乏丰富的工作经验。解决这种不足的途径之一就是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同堂“双师”教学。当然,同堂“双师”教学不仅弥补了师资力量的不足,而且也是高质量课堂教学的迫切需要。毕竟对于一个30人次的班级来说,仅一位教师是很难全程指导所有学生的实践教学的。
幼儿美术教育是遵循幼儿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感染幼儿,并培养其美术审美能力和美术创造能力,最终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美术活动中创造条件和机会,充分理解、尊重幼儿,挖掘潜能,让思维翻越围墙,启发幼儿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既要研究幼儿如何通过美术活动这一媒介,培养幼儿轻声细语,不影响他人的良好品格及培养幼儿目标意识、专注性、独立性等学习品质。同时要研究如何让幼儿在真实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把握他们已有经验和情感需要的特点,引导其积极参与、专注投入地开展富有想象和创造的美术活动。也要研究如何在幼儿开展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渗透其他方面的内容,丰富其认知,促使我园的美术特色教育跨进一个新阶段,成为本园在课程改革中开展幼儿素质教育的又一新亮点。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从幼儿发展方面看。本研究是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以美术活动为手段,通过对各种媒介物、技巧和操作过程的实践,帮助幼儿对各种形状、物体、材料和色彩进行视觉、触觉探索,为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自我表达提供一种机会。幼儿美术活动不仅是孩子掌握的一种技术,更是培养孩子一种对美的欣赏能力基础上,实现我们所倡导的“不言教令,顺其自然”的现代儿童美术教育观,其特点就是从“解放”孩子开始,从“年龄阶段”入手,让更多的孩子回到自然中去,视美术活动为“游戏”,为“工作”,不强化,不加速,重过程而轻结果,打破固守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幼儿创造的潜能。通过教师的引领,极致地运用身边可运用的材料,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在充满艺术遐想的空间里,结合幼儿期特有的感知与表现能力,通过多种材料的运用,以丰富的活动使幼儿习得一种无障碍的自由表达的艺术语言,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畅想遨游。
(二)从幼儿园发展方面看。我园以“美术特色”作为办园的品牌,一直坚持不断的深入研究,积累了不少经验,在“改革传统美术教育样式,激发培养幼儿创造潜能”、“体验式美术活动有效促进幼儿社会发展” 等的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园还致力于课程改革的研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结合幼儿园的实际,创设出更为适合孩子发展的园本特色课程。
(三)从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看。
本课题,深化我园“美术特色”的研究,通过研究课题,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整体专业素养的提升;夯实幼儿园特色品牌的内涵。遵守“互助共建、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我园的省级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开展发展共同体的结对帮扶活动,引导共同体园所教师共同成长。
三、课题的实验研究
(一)研究对象:小、中、大班幼儿
(二)研究方法:主要采取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等,进行“遇见材料重塑想象” 创意美术课程,研究、追踪幼儿的社会的变化;追踪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三)研究内容:美术活动的课程研究还包括课题目标研究、课程的内容研究、课程的形式方法、课题的评价、研究结果等五方面。
(四)建设条件:
1、设备条件。蓓蕾创意美术基地设有专门的活动场室150O、教学设备(电视机、电脑、投影机)、操作工具(热熔枪、搅泥机、石蜡漏刻板、胶板等)、操作材料(综合材料、常用材料);
2、师资队伍。蓓蕾创意美术基地设有专职老师2名,并分别成立了领导小组、课程研发小组、班级建设小组、档案管理及宣传小组。
3、课程建设。从2001年9月开始,我园以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多元智能理论与实践、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的理论为依据,以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研究与开发了《本土化的方案教学》的园本课程,经过十一年的实践,课程已日趋成熟,并得以深入推广。
4、科研工作条件。我园坚持以研促教,科研兴园的原则,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引,先后完成了国家级课题《通过英语学习培养孩子学习礼貌用语》的研究,获得国家级课题评比二等奖;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体验式美术活动有效促进幼儿社会发展的研究》,并把科研成果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扎实推广,取得显著成效。
(五)保障与措施:
1、幼儿园建立蓓蕾创意美术基地领导小组,从组织上保障美术基地工作的顺利开展。
领导小组――组长:林小芬(园长) 副组长:孔敏仪(副园长)、潘燕卿(园长助理)
成员:严肖环、胡婉仪、戴Z珩、梁丽霞
职责:负责对特色项目建设的管理、协调、检查和指导工作。
特色课程研发小组――负责人:严肖环(美术专职老师)
成员:罗小焱、李汉汾、潘丽仪
职责:(1)创意美术活动的设计与组织;(2)幼儿园创意美术环境的创设与布置;(3)园本创意美术活动课程的开发编写;(4)指导各班开展创意美术活动;(5)对幼儿实施发展性评价。
班级建设小组――负责人:胡婉仪、戴Z珩、梁丽霞
成员:各班美术老师
职责:(1)在班级管理中渗透美育,打造各具特色的创意美术工作坊,建设个性化的美术特色班级文化。
(2)以活动为载体,凸现美术教育的育人实效。
(3)建构家园一体的美术教育网络。
档案管理及宣传小组――负责人:严肖环
成员:李汉汾、刘婉茹、潘丽仪
职责:资料收集与整理、特色宣传
2、完善创意美术特色项目的管理机制及措施。
(1)建立“人人关心幼儿园特色建设、个个参与特色建设”的局面;
(2)建立考核机制,根据幼儿园特色建设的方向建立必要的考核、评估制度;
(3)每学年对特色发展项目有明确的目标,并保证一定经费投入美术教育设备、材料的添置、更新;
(4)每学期梳理完成2-3个美术教育主题活动案例,包括活动所需资料、活动方案、过程记录、总结反思等,及时发现和交流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优秀案例、创新做法,不断总结和辐射有效经验;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存在问题 建议 重庆地区
一、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人本教育理念贯彻落实不到位。
人本教育教学理念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但遗憾的是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一线教师并没有对人本教育理念进行严格贯彻执行,对学生主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
(二)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不强。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思维性,因此很多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常常会感觉到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不高,被动学习者较多,主动学习者较少,教学效果不理想。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诸多方面,关键一点是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不强,因此加强教学的趣味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数学教学与实际相互脱节。
数学教学只有和实际生活相融合,才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实用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但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学往往与生活实际相脱节,主要表现为:一是数学教学不接地气,即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度不高,数学在实际教学中常常表现得较为抽象,与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度不高。二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题目超出了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如一些怪题、难题等,效果适得其反。三是课外实践活动较少,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对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重要性的认知,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以重庆地区为例,很多学校的小学数学教学计划中并没有制定数学课外实践教学任务或虽已制定但得不到贯彻落实。
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建议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一)因材施教,实行差异化教学。
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贯彻和落实十分重要,这不仅是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更是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要求,因此,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行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要注意两方面,一方面是要掌握班级学生不同的特点,了解具体情况,在备课上下工夫,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教案,实施分层教学。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自身修养,重庆九龙坡区扎实推进“品质课堂”建设就值得我们借鉴,笔者认为可仿效九龙坡区的做法,建立“小学数学品质课堂”服务体系。结合实际,制定“小学数学品质课堂”建设实施方案、实施细则和评价标准,编印建设学习读本,成立研究组和学科指导小组,邀请聘任重庆地区数学专业的专家学者组建指导组,大力推进“小学数学品质课堂”建设。同时,分批开展培训活动,组建以小学数学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学科教师共同体,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校际共同体,以及学校内部的师师、师生共同体。“三级”学习共同体定期开展关于数学教学学习的学术讲座、专题研讨、观摩学习等,不断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服务。
(二)结合生活实际,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结合生活实际,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喜欢数学,了解数学,如:在讲解加减乘除法一章时,可以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堂。如商场正在进行伊利酸奶特价销售活动——买一大瓶伊利酸奶可以半价再买一瓶。教师提问:买8瓶这样的特价酸奶,可以省多少钱?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让小学生感觉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三)大力开展数学实践教学活动。
组织开展数学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方面可以将数学教学“游戏化”,如:组织小学生开展关于数学方面的各种“小游戏”,利用小学生“天生好动”、喜欢游戏的特点,将数学知识和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边玩边学,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能,更好地服务教学目标的实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更多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已成为每位数学教学工作者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以上对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归纳,提出了实施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结合生活实际,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大力开展数学实践教学活动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的建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