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构主义思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构主义是一个在学习观和认识观上有自己独到见解的理论流派,它起源于西方哲学和心理学。其发展至今已对世界各国的各种学习和教学理念产生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毋庸置疑,目前在我国教育改革各个方面的实践中,建构主义理论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在建构主义下,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构建的结果。[1]而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那么在建构主义的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应该是动态的、意义建构的活动。
1.建构主义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思想
1.1教学目的。
建构主义关注人的主体价值。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只关注教学优劣和教学效益,把学生视为被动者,只是帮助学生认识到一些政治理论和事实。而建构主义下的教学目的更注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注重学生的创新。
1.2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者认为,通过经验或背景知识检索可建构个人的认知结构图式。[2]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来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新旧知识联系的提示者,是新知识生长的促进者。高校思想政治课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学科,它具有教学目标的方向性和全面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教育机构的权威性等特点。学习是心理的积极动作,不是对教学的被动接受。因此,在教学中,把握教学契机至关重要。把握教学契机,要求在教学观念上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促进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集中体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思维,处于探讨、研究的问题情境中。
1.3教学方法。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创设符合政治特色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此情境下愉快学习,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另外,协作还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团结协作精神相对较差,要通过研究性学习,让他们知道协作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协作才能完成研究性学习的任务,所以我认为这比掌握一门知识要重要得多。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地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交流既能锻炼学生的口才,又能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最后,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
1.4教学评价。
以知识建构过程为核心的评价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评价的重点应该是知识获得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3]那么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应重视评价学生知识建构过程,包括如何寻找知识、认知策略与自我监控、认知卷入及知识建构中的探究与创新能力等,这些都应包括在教学评价内容中;主张从多维度、多层次的角度评价学习结果,评价要立足反映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的水平差异,如在知识框架、策略水平、反思与批判思维水平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强调教学评价内容设计要注意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
2.建构主义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
2.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很多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课缺乏兴趣。而许多政治课教师也都是完全依托教材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向学生灌输教材概念性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灌输,学习显得非常乏味。怎样才能立足于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互动的课堂氛围,使思想政治课成为教而有方、学而有趣、用而有信的课,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在思想政治课堂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掌握好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求知的热情和欲望。不仅仅是对课堂气氛的渲染,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积极而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投入学习,这样对促进他们的思想政治的认识,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指导道德行为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创设活动情境,可激发学习兴趣,唤醒生活经验,引感体验。巧设有效活动,可强化情感体验。
2.2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创新。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即使中间穿插一些提问,也主要是对一些事实现象的再现,没有多大的思考余地。建构主义以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和学,主张“在问题解决中学习”。[4]同时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要善于挖掘政治素材,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探索问题,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启迪学生智慧,帮助他们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极限,享受到探索问题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从而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的理解引向深入。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也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从而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很多时候,学生有学习的欲望,有动机,有上进心,却不知道如何去学,或学习的效率低下。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理念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求知欲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
2.3开展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建构。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5]随着身体和心理发育的逐渐成熟,大学生对许多时事政治现象有了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那么,进一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必须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探究学习活动。在学习的活动中,学生通过积极建构生成新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或照搬从教师或课本获得的信息。相反,他们通过理解学习主题并与自己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联系的方式积极思考,自主建构新知识。学生建构的新知识有的可能是正确的,有的却是不正确的,因此,教师在学生自主建构学习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2.4建立合作学习。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是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策略,教学是与学生合作共同建构知识。[6]这一理念非常鲜明地告诉我们,现在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向的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应该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在各种信息的反馈中,循序渐进地锻炼和提高洞察力和分析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共享的、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
在建构主义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像传统教学观认为的那样,是一种比较“孤立”的个人竞争行为,而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逐渐完成的。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从这种相互作用中主动开发自己的思维品质,并完成知识意义上的建构。建构主义教学过程观已经超越了传统教学观的狭隘,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动态因素的作用。既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又充分强调教师的指导帮助作用;既注重智力因素的发展,又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与开发。这种教学过程观更具有合理性和说服力。
合作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政治观念、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合作学习主要是以学生与学生的合作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是建立在生生的活动和交往基础之上,并依赖于个体间的相互尊重、民主和平等关系而实现的。只有个体间相互宽容、加强理解、互相帮助,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合作。班级或小组是一个小社会,在生生的合作过程中体现出许多群体间和个体间,以及群体和个体间的人际关系、集体意识、道德规范。为了实现有效的合作,学生必须学会处理这些人际关系和遵守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很久以来,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理想成分居多,忽略了居于基础地位的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合作学习的实施,将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文明的道德行为规范,而且有利于合作意识、开放精神和民主意识等现代思想政治规范和价值的培养。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促进思维和学习;合作学习还能使教学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增强平等意识,促进相互了解,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沟通,学会处理分歧意见,学会分享学习成果。
建构主义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是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建构主义教学要求的条件更为苛刻,其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有高超的教学艺术,需要开放的、文本化的教材及网络化的学习环境。所以建构主义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会遇到许多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克服种种困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使得建构主义思想政治课教学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袁维新.从接受到建构―论知识观的转变与科学教学范式的重建[J].全球教育展望,2005,(2).
[2]章伟民.建构主义及其教学设计原则[J].外语电化教学,2000,(3).
[3]孔宪遂.试论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
[4]赵蒙成.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9).
关键词:建构主义;药用基础化学;教学改革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发展中的教学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药用基础化学是一门探索性强的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有的感到学习很困难,实践动手能力没有明显提高,缺乏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引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药用基础化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探讨与实践,创建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化学教学模式。
1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知识建构的途径
1.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学生更应清醒地认识到教学中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应正确而具体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如知识结构的缺陷,学习的进度和速度,与学习目标的差距等,适时调整学习进度,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向。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深化知识,综合运用,将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点和线,构成一个知识结构框架。学习者可以利用教材主动学习,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学生将有更大的空间和时间可以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并可通过上网查询、模拟实验、交流研讨等手段解决某些化学问题。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另一方面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即有意义的学习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否将新学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整合起来。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主动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
1.2充分发挥教师的“导”的作用
建构主义主张通过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学习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在建构主义中,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不再是信息的传播者,而是从“教师”转变为“导师”,从“教”学习者转变为“导”学习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起到"五导"作用,即引导、指导、诱导、辅导、教导。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树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由于缺乏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因没有目标感到困惑。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新的目标,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建构者,并且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第二要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因为高职学生往往底子薄、基础差,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从学生角度出发,为学生着想,针对知识进行系统分析,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建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效率。第三教师应循循善诱,诱导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学生往往因为化学的学习产生畏难心理。在讲课时,即使课时紧张,也有必要抽出几分钟简单介绍本课程的发展趋势并与生活常识紧密结合。比如在介绍稀溶液依数性时,可以介绍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可以介绍人体的肾脏就是一个特殊的渗透器,海水的淡化等等知识,让学生主动分析原理,使学生体会学习的意义,增加学习的兴趣。第四加强教师的辅导作用,加强自身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培养,制作多媒体课件,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通过微信、QQ等方法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第五发挥教师的教导作用,教导学生提高管理和监控能力。教师应关心学生、鼓励学生、介绍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的关心、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应该体会到自身业务水平提高的重要性。教师要充分钻研课程,熟悉课程标准,分析学习对象,明确教学目标,整合相关的教学资源,充分展示学习内容的实用意义,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自然,设计易于接受、便利使用的情境。
2创建新型的化学教学模式
传统的学校教学模式是采用讲授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学生是被灌输的对象,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缺乏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接受学习、被动学习为主。因此有必要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即创设情景-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上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重视学生已有知识对学习的影响,尽可能让学生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师生同时通过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2.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化学课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提出新的要求,对教学目标的分析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重点讲知识主线,解答问题的思路、学习方法及知识的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网络图"。另外可以通过借助实验、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模型、图片等,尽量创造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情景,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建构氛围。特别是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如讲到杂化轨道一节可以通过形象化的flas、图片、模型展示杂化过程的进行,使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使原本抽象枯燥的内容形象化、简单化,同时提出问题要求同学们分组讨论乙烯的结构、乙炔的结构以及如何发生杂化形成这些有机分子。将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使学生通过耳听、眼看、手动等多种方式与计算机交互作用,交流信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
2.2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动性
自主学习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自学,是在已设定的情境基础上、结合学习者的自身情况而学习。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主动学习,也可以利用网上资源主动学习。《药用基础化学》是校级优秀课程,在网上可以查到丰富的教学资源。
2.3协作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学习过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在介绍元素化学一章内容时,由于中学阶段已经多有介绍。因此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共同交流。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安排一定的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外搜集学习资料,总结概括,在课堂上讲解元素的不同价态的变化规律,化学元素的单质、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氧化还原性、酸碱性等作对比,找出规律,发现特例。教师则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根据学生在讨论过程的表现。最后教师进行合理的评价,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4开展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将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为背景设计合理的并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动机,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探索和求知欲望。例如实验《水的总硬度和钙镁离子测定》中,有些同学在测钙离子时用铬黑T指示剂而没有用钙指示剂,实验没有成功。在出现问题后,教师告诉他正确的步骤,帮助他完成实验,并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去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写出实验小结。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蕴涵丰富的教学思想,对加强教学改革、更新教学理念,有积极影响。在药用基础化学教学中引入建构主义,注重学生建构知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袁维新.试论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理念[J].外国教育研究,2002,(6):1-4.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建构主义理论;自主学习
众所周知,建构主义理论已经成为当今素质教育思想及教育实践中较为先进的理念和行为模式,它改变了我们教育者的旧观念、旧方式,使我们认识到,在新课程改革下,特别是作为基础学科的思想品德课,必须通过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科学性、思想性,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坚持情理互动,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谋求人文与科学、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
我区通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渐完善并形成了以活动建构课堂的新模式,即:构建动场―自主学习、交流探究―综合建模。它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探究性活动贯穿教学课堂,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理论核心的创新课堂教学。通过自己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的不断实践与反思,我也逐渐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下面我浅谈一二,供大家参考。
一、构建动场
所谓“构建动场”,就是依据课堂主要内容,联系某些趣味性材料,运用各种教学导入形式,构建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情境或课堂学习氛围,为下一步的探究学习活动打下基础。构建动场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歌曲、故事、视频、音频、漫画、图片等,非常广泛。我们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把学习的动场构建好,给学生创造怡人的学习、思维、展示自己的环境,好的教学便成功了一半。
二、自主学习、交流探究
创新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活动建构强调,要把课堂定位为人的“发展场”,激发学生思维智慧的生成与发展;促进学生情感世界的陶冶与美化。生活化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源泉;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思想品德课要实现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向能力和知识的转变,必须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多运用情境体验课型的教学策略,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辩论等诸多形式,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活动贯穿始终,并有效地利用活动突破重点、难点,实现三维目标的自然形成。当然,各种活动的设置都要有一定的目的、步骤、策略和评价与交流等,使课堂的学习环境既活泼有序,又能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合作等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使我们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亲历和体验的过程,实现以活动构建课堂的教学新模式。通过实践,我们教师普遍认为效果特别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效率提高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就水到渠成了。
在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我们也都在积极运用中。但要注意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内的交流探究。千万避免走形式、不顾实效的合作形式。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通过组织协作学习,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师生、生生互动,适时抓住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学习,从而成为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建构的合作者。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升情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真正发挥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三、综合建模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一堂课学下来,学生有什么感想和收获,并不是我们教师为他们定义的。这时,可以鼓励他们说一说:“本节课我知道了……懂得了……”或“以后我应该……”当然,学生所收获的或许是知识性的概述,抑或是情感思维的火花,但都是他们亲身实践得来的。由此改变了以往教师做总结,替代学生发言的旧模式,从而更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作为主体”的建构主义下的新课程理念。
总之,活动建构的基本主张:“因学定教、生活重建、多维互动、活动建构、动态生成”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学习、成长的学习本质。因此,我们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和实践好这一新的模式,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使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更具有特色和活力,真正成为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战场。
论文摘要:在切实贯彻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高三思想政治复习课的复习效果是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不懈追求。教师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策略理论指导复习.通过学生的自主复习、教师引导,建构良好的知识网络.能让学生的复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009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明令禁止加重学生负担,在这个自上而下的政策的推动下,高中普遍存在的暑假学校组织集体补课的现象多年来第一次没有出现,而且平时双休日、晚自习教师都不能上课,摆在广大高三教师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好的复习效果。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提高复习的科学性,杜绝复习的随意性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脑吸收知识是一个开放的过程.知识以网状的结构储存在头脑中,从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建构网络。我们可以将上述的理论充分运用到高三思想政治课复习中去,从而提高复习效果。这要求广大教师要讲科学,合理安排复习。
一、学生读教材呼唤网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学生的看法,思考学生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在高三的复习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重温教材,通过重新复习教材,唤起对原有知识的回忆。由于目前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每个等级的学校学生的情况是有分别的.即使是一个班级的学生,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从全体角度考虑问题,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安排。教师应把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提纲展现出来,或用多媒体,或用黑板。或用讲义,视具体情况而定。学生通过有引导和有目的的读书,能够查漏补缺.把原有知识体系加以完善和补充构建。同时通过“读”这样的活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二、教师进行知识的再梳理理清网络
新授课也好、复习课也好,教师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结构的改革并不是说可以忽视教师的作用。而是应该考虑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要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的基础上精讲.面面俱到的做法效果肯定不好,相关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学生的注意力是不能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越是机械的东西,学生的注意力越是不能集中。所以教师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所谓重点一般是教材的主干知识,在课程标准中它们的能级要求在理解以上,与时政热点紧密联系的点更是重中之重。所谓难点就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点.可能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或一个具体的思想性要求。通过教师的梳理,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够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建构了知识网络,而且很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实现也离不开教师生动的课堂讲解。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在进行知识梳理时应该是以网状的形式把知识呈现出来,突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用传统线性的表达方式。这样的立体建构比传统的平面结构会有更好的复习效果。 三、学生进行织网尝试
建构主义理论同时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意义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同化和顺应,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同化一顺应一同化一顺应……循环往复.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一不平衡,相互交替,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应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让学生自己动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新旧经验进行充分的同化和顺应,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通过自主检查,校正错误,知识得以重新建构.掌握知识的程度大大加深,知识之网更加紧密。这也是因为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并不一样,教师的强调并不能完全适合每一个学生,而且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也并不能面面俱到.毕竟是复习课,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尤其是临近高考的二轮复习。
四、典型示范加固网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在复习课中.知识的复习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是把网编织起来,至于这个网能不能网到“鱼”,学生在考试中能不能有一个理想的发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当然需要教师把好关,要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设置情境把网加固,通过例题讲解,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和对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在例题讲解时,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取长补短。对网络进行维护和完善。
五、当堂练习检验网络
【关键词】励志感恩 高校思政教育 建构主义
自2007年全国各个高校开始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工作,不断加大资助金额扶持力度以来,受资助学生感恩意识单薄、贷款毕业生违约率较高的现象屡有发生,这为在高校当中开展励志感恩为主题的思想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1]。而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往往承担了进行励志感恩教育的重任,由于多数辅导员肩负着过重的工作压力,以及日常琐碎的学生管理工作,导致辅导员往往缺乏精力和思路去有效的开展励志感恩教育活动。目前已开展的活动多为宣讲性质,既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又不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共鸣,部分活动甚至趋向于形式化、表面化,而被参与活动的学生所遗弃。从教育学知识中去追根溯源,寻找更好的开展励志感恩教育的理论支持,成为新时期更好的开展学生工作的思路之一,特别是面对高校学生,这些在心智和人格上已经较为成熟的个体,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知识和情感储备,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以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发地构建感恩励志意识,是有效开展此项工作的必经之路。
一、建构主义理论对于励志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即为量变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学生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即为质变过程。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学生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2]。
建构主义学习强调三个方面: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3]
(2)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3]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3)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3]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励志感恩教育的指引
建构主义中指出,学生不是单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相反,学生在接受教育前,一定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道德基础,一般的高校学生基本都符合这个条件。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既然是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就应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这个过程必须是亲身的体验,毫无意义的说教形式不仅不能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甚至造成学生的反感,这将违背我们教育的初衷。作为施教者,一定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教师自我定位于指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实践,去自我体会和感受教育的意义,自我建构和总结出相应的知识和感受。
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这就要求负责资助工作的辅导员,在组织相应的教育活动时,必须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场景,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不是所谓的完成工作任务。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激发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总结,自我升华是开展此项工作的最终实质性的目的和意义。
二、建构主义在实际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一)开拓“趣味化、参与化、时代化”思路
感恩励志教育作为资助工作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是从事资助工作辅导员结合学院特点,有效发挥自身创意的极佳平台。传统的感恩励志教育往往倚重于讲座和宣讲的方式开展,只要认真、分析学生特点,可以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但这种方式并没有有效调动学生,不能迎合学生积极活泼的年龄特点,同时缺乏互动性和交往性。倘若以素质拓展作为活动主要的开展方式,在一个个活动中,通过相互之间的协作和帮助,穿插融入感恩的点睛之笔,不仅让同学们在活动中,相互认识,相互了解,感受到青春的快乐与律动,同时又能将个人的情感,通过个人的参与进行升华,点出励志感恩的活动主题。
例如:笔者曾尝试带领学生组织以“蓝丝带”为主题的励志感恩活动,拟定以蓝丝带为活动的象征物,通过蓝丝带精神作为活动的主题,整个活动也以“蓝丝带”命名。选择较为开阔的绘图室为活动场地,计划活动参与人数为50人左右,划分为6个小组。同时为了提升活动的内涵,还邀请心理咨询中心专业心理咨询教师,通过心理咨询中心老师的心理咨询特长,将感恩励志活动和心理指引辅导相结合。同时,积极准备各种游戏形式,例如:一指抬人、信任背摔、合作拼图、你比我猜等团体性游戏,保证每个人都能充分参与整个活动。最后通过学生心理测验游戏的环节,自我表达出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朋友的活动主题。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资助教育方式,有别于传统的传授方式,此次活动提供同学们在活动中去体会,去理解互助感恩的涵义,更具有形象性和切身感。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自我建构出感恩励志的活动主题和精神。
(二)强调动态教育活动,鼓励师生积极互动
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教师应当注意使机会永远处于维果斯基提出的“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学生要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例如:笔者在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学生诚信还贷工作时,采用课题设计的活动方式,开展相关诚信教育。一方面,设置有关国家贷款政策和常见还款须知的有关问题,以课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通过学生以小组形式,查阅资料制作PPT课件,最后以学生公开课的方式,向我们辅导员老师和同学们进行课题汇报的方式,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动态的开展了该项活动,不仅指引学生完成了国家贷款知识的学习,同时还锻炼了学生们组织、协调和查阅资料的能力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教师在活动当中,起到总体的规划和引导作用,对于学生最后的课题结论,给予教师方面的评价和看法,并对学生的成果给予相应的鼓励,保持学生建构性学习的动力。
三、结语
作为在高校学生工作一线的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一定要时刻谨记自身的任务使命,树立育人为先的工作道德标准。特别是对于负责困难生资助工作的学生工作干部,更要明确励志感恩教育是进行日常资助工作的有力推动力量,依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工作思路,以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感悟活动的主动性,帮助学生理解和领悟“饮水思源、回报社会,吸收阳光,反射阳光”的精神,才是资助工作的最高使命。
参考文献:
[1]陈晨.刍议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J].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1,7:69.
[2](美)阿姆斯特朗.当代教学论(第八版)[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101-102.
[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34-135.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用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282-01
前言
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社会思想和文化领域出现了交融与分离的复杂局面,不只是健康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和思想得到发展,消极落后的非主流价值观和思想也一度流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而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我们党和国家优良的传统与政治优势,同时也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推进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它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
一、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有助于统一全党与全社会的思想,从而共同投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全面统一全党和全社会人民的思想到这项重大任务的建设中来,这就需要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依靠启发、教育和监督等方式,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积极将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识和思想引导至正确的发展方向上去。这就需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以目标为导向。即依靠长期的宣传和有效引导,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了解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性、内容以及构建的方式等内容,认识到展开这项任务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从而坚定广大干部群众为完成这项重大任务的信息与决心。其次,以舆论为导向。即充分利用奖惩、教育和监督等手段,在社会上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以规范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的行为,从而有效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最后,以自主为导向。即积极引导社会公众以自我反省和教育的方式,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因此,在展开思想政治工作中,应主动帮助社会公众提高对问题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坚决抵制不良思想的渗透,积极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来。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励志作用,调动全体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活力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充分依靠全体社会公众的力量,激发他们建设社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一方面可通过科学化实施经济手段,另一方面则需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充分利用思想政治具有的励志功能,即通过奖惩和教育等方式,将个人利益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互挂钩,从而激发人们积极的能动的工作积极性。首先,可树立典型形象,发挥榜样形象的励志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应积极挖掘积极投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代表形象,并科学扩大宣传,丰富宣传形象人物的形式,让其深入人心。其次,合理利用奖惩方式发挥励志作用。可通过积极的方式颂扬先进人物和事迹,使其成为社会公众学习的榜样;此外,针对出现的偏激、错误事例,应给予适度惩罚,以起警示和教育作用。通过有机结合正面激励和反面惩罚的方式,不断提升社会公众的思想觉悟与认识判断能力。最后,将“晓之以情”和“动之以理”的方式相结合,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功能。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应和广大人民群众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将“晓之以情”和“动之以理”的方式相结合,才能获得更好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2]。
三、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作用,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从而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人文基础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得空前活跃,社会的价值观和思想观逐渐变得多元化。这需要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发挥其凝聚功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将人心共同凝聚在一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深入人心。首先,用马列主义凝聚人心。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加大马列主义的理论宣传,用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新成就凝聚社会人心,利用人们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形式,普及马列主义的思想。其次,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理想凝聚人心。加大社会主义社会关于共同理想的信念教育,将共同理想身入人心,使之成为国民为之奋斗的精神力量。最后,用时代和民族精神以凝聚人心。将爱国主义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教育积极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中,不断提高人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科学的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的谨慎[3]。
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转化作用,积极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转化成社会公众的集体意识与行为,从而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价值
想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成为引领时代思潮,海纳百川的社会思想共识,就要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转化作用。这需要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实现如下内容的转化:首先,认知的转化。主要充分依靠各种方式手段,营造积极活跃的社会舆论氛围,让广大群众正确认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来龙去脉,并以此形成全面的认知,进而使人们在思想上形成积极的转化。其次,态度的转化。这要求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既需要加大人民群众对国情和国家政策认识的教育力度,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互相结合,有需要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让人们在实践活动充分感受和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最后,行为的转化。人们形成的思想认识一般不会自动外化成人们的行为习惯,这就要求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提高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水平,并不断强化人们的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主动引导人们将正确的思想认识转化为实践的行为与习惯,并最终将自身的行为习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要求挂钩。
五、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发作用,激发全体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从而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中国特色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需要长期进行和创新创造的过程,需要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马列主义相互结合,在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合理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方法,从而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而这些都需要人们群众不断创新的精神才能实现。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中,需要发挥其开发作用,主要做到如下方面:首先,以理想和信念教育为主。要求以理想和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不断提高人们的政治素养,为创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保障。其次,注重化解阻碍创新活动的矛盾。由于受到长期的保守文化的影响,人们缺乏创新教育,不利于培养人们的开拓创新精神,这就需要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充分引导和鼓舞人们勇于摆脱保守文化的桎梏,激发人们勇于创新的可贵精神。最后,提升社会公众的个性化总体水平,个性特点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产生直接影响。个性不仅包括个人爱好、兴趣等,也包括理想和信念等。这些个性因素的培养需要依靠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贾友军,赵爽.近三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02):118-124.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构想;工艺美术;设计思想;创新应用
建筑设计是建筑施工顺利展开的一个基础,建筑设计在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同时科学技术水平也有了非常显著的提高,而随着我国的建筑行业不断发展,设计的质量和水平也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这也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与完善提供良好的基础。
1 现代建筑设计概述
1.1 现代建筑设计的进步
为了更好的体现出建筑设计的改善,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设计的对比分析来达到这一目的的,如果从设计方式来说,传统的建筑设计通常是对以往的设计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将设计的规范当做是设计的主要根据,但是当代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个比较重视的是对信号的预测和分析以及对空间中不同元素进行合理的组合,如果站在设计的性质上来讲,传统设计的过程中更加重视的是对技术的应用,而现代的技术当中更加重视的是对技术水平和社会环境以及人们实际需求的综合考量,这样也就充分的体现出了其工程性的特征。
1.2 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
当前人们对现代建筑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同时建筑的设计水平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提升,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现代的建筑设计进行改进和创新,才能更好的满足现代建筑设计的需要,比如建筑企业可以在建筑设计工作中充分的借鉴来自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理论上的创新,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和城市设计充分的融合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也应该使用更多的现代化和先进技术,从而使得其功能性和艺术性得以充分的结合,这也使得数字信息技术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一些建筑设计人员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也将电脑软件当中的设计能力进行充分的应用和发展,在空间和形体设计的过程也有非常好的成效。
2 应用工艺美术设计思想的创新意义
2.1 提高了设计产品的科技含量
为了对设计思想进行改进和创新,设计人员一定要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对思想进行改进和创新。在建筑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产品身上要体现出时代的特征。首先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充分的应用信息技术和与之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工艺美术设计思想创新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也是对传统造型工艺的一种巨大的冲击,在应用了信息技术之后,工艺美术设计创新的思想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所以它在很大程度上也使得建筑物本身的科技含量大大的提升。
2.2 提高了建筑设计的水平
当前的一些比较主流的建筑设计思想是在传统的设计思想当中加入了一些全新的设计思想,充分的利用了这一过程中所发展出的先进技术,产品设计的过程中科技的含量也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工艺美术设计思想的发展和创新在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加入了更多不同的因素,所以它是更有现代特征的一种方式,在建筑设计发展史上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阶段,建筑的设计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十分显著的提升,使得现代建筑设计质量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升。
3 工艺美术设计思想的创新应用
工艺美术设计在当今的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实现了完全融合,对人们的生活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新的环境中,工艺美术设计在应用的过程中,逐渐得到了完善。
3.1 工艺美术设计思想特征的应用
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实现对设计思想的创新,主要是指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应用创新思维,促进工艺美术设计的发展。对工艺美术设计思想进行创新之后,一般会具有一些特征。例如,工艺美术设计的创新思想,会体现出的特征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等。在这些不同的思维过程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就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属于一种直觉性的思维,主要是用具体的形象思维内容作为主要的工艺美术设计状态。在现代建筑设计构想中,实现对工艺美术设计思想的创新应用,可以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阅历和一些特殊的感受,捕捉一些具有深刻意义和特点的形象事物,完成对建筑物的创新设计。如果建筑物的设计缺乏形象,没有一定的思维状态和语言表达,整个建筑物看起来就会缺乏生气。
3.2 工艺美术设计思想创新应用的具体表现
创新思维在工艺美术设计的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具体表现,主要是对图形和色彩的创新。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实现对设计思想的创新,主要模式就是通过建筑物传达出设计的含义和内容。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增加其他的设计元素进行创新和渲染,使视觉效果更加完美。在现代建筑设计构想中实现对工艺美术设计的创新应用,可以在建筑设计的图形和色彩等因素上实现。例如,在工艺美术的设计中,图形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设计的灵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很多产品设计,一般都是通过造型的方式展现出来的。图形是建筑设计中比较常用的一种视觉语言,在建筑设计中也有着广泛的运用,可以体现出设计师的感情。
3.3 工艺美术设计思想创新应用的作用
建筑设计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标志,在新的时期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建筑设计水平。工艺美术设计在应用的过程中,正在逐步完善。在现代化的建筑设计中实现对工艺美术设计思想的创新应用,增加了建筑设计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元素,为现代建筑设计的构想提供了一些灵感和动力,促进了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建筑不仅是一种具有观赏性的空间,还是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空间。因此,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实现对工艺美术设计思想的创新应用,为建筑造型提供了广大的空间和理论技术支持,有利于建筑设计的现代化发展。
结束语
现代建筑设计思想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为了更好的体现出建筑设计中的现代性,我们必须要对工艺美术设计不断的创新和应用,只有这样,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才能融入越来越多不同的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可以很好的体现出建筑自身的时代特征,这种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就会使得我国的建筑设计质量和水平得以充分的提升,现代建筑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爱民.浅谈工艺美术设计的创新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3(20).
关键词: 构建和谐社会; 克尔凯郭尔; 人生三阶段
中图分类号: B08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032-0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虽然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概括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但是,和谐社会的建设指导理念仍然需要更加细致的研究与进一步的完善。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作者认为,研究这种指导理念的工作应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社会)的关系;第三,人与自我的关系。在本文中,作者只想在人与自我的关系方面尝试做一点基础性的研究。
一、 “个体哲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毫无疑问,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过于强调集体主义的价值与道德,再加上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特殊性导致了我们变相地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传统,从而使得我们对西方的个人(体)主义形成了许多的误解和偏见。当然,我们也并不是要完全抛弃集体伦理主义而投靠个人主义的怀抱,我在这里只是要强调,我们不能在这个现代化因素越来越多的社会里再像过去那样不重视个体及个体的独立与个性的价值了。
以商品-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一方面需要“个体性”的人,另一方面也通过自身的机制将社会人分离开来而个体化。暂时抛开西方关于个人主义或个体主义的理论丛林不管,我们自己在自身的市场化过程中对个体“孤立感”的感受逐渐增强不是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吗。
因此,当我们以商品-市场经济为基础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候,我们难道可以忽视“个体”这个基本的维度吗?我认为,“个体”,“个人”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子”、“细胞”、“微观层面”,而且,最重要的是“个体意识”的觉醒已经开始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真正建立起来的新的“地基”。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必须在“个体”的层面重新认识社会,乃至重建社会。
所以,在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指导理论的时候,我们应该自觉地关注“个体”及相关的个体哲学。由于西方文化在这方面不仅触及了关于“个体”的诸多根本性哲学问题,而且还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理论,因此我们在“个体”方面发展与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时,就必须认真对待西方的这类理论成果,这不仅包括20世纪西方曾经风靡一时的存在主义,而且还要特别注意克尔凯郭尔(S ren Kierkegaard,1813~1855)的哲学思想。
在这里作者之所以强调克尔凯郭尔的理论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是因为“克尔凯郭尔是所有生存哲学思想家的鼻祖。他是近代明确地追求做生存式思考的第一人。”[1]其思想不仅是原创性的,而且与现代存在主义比较起来,还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二、克尔凯郭尔的“人生三阶段”著名思想
十九世纪上半叶的丹麦刚刚开始伟大的工业化进程。虽然当时的丹麦像德国和西欧的其他地方一样流行的是黑格尔哲学,但他还是毅然选择了自己的哲学思考方向――个体哲学。尽管他关于个体生存的哲学思想不被时代所器中,但却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西方哲学思潮。
在他丰富多彩的个体生存哲学思想中,最著名的就是“人生道路三阶段”的思想了。
他认为,个体人的生活有三种基本的生活模式可供选择。它们是:审美的生活、道德(伦理)的生活和宗教的生活。对他来说,这三种生活模式、生存境界具有时间上的先后递进关系,即审美的生活道德(伦理)的生活宗教的生活。所以,三种生存模式也是个体人完整生命所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
审美生活,审美阶段的本质是直接享受感官和艺术美感的生活。但是“以审美模式生活的人无法真正控制自己或自己的处境。他的生活状态是典型的漫无目的(ins Blaue hinein)。他只‘为眼前’而活,总是通过享受、兴奋、兴趣去打发每个瞬间。”[2]其结局是之后的空虚和悲观厌世。
道德生活是个体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并去履行普遍的道德义务,与人类社会所要求的东西协调共处的生活。其特征是以责任和义务为生活的重心。尽管道德生活很高尚,但他不能最终克服人在面对死亡和无限时的恐惧与颤栗,不能解决人的灵魂的终极问题。
宗教生活,对于克尔凯郭尔来说,宗教生活是他人生的最终选择,最后皈依,也是他生命的最高阶段。他的整个哲学努力就是为了走向上帝,来一种“绝望的一跃”,彻底摆脱纠缠其一生的精神痛苦。赵甲明先生对克尔凯郭尔的宗教生活做了这样的评断,他说:“因此,克尔凯郭尔的宗教人生,实际上指出了在大工业时代和大众社会,‘孤独的个人’要实现自己的真实存在,只能依靠一个无法证明的信仰,一种无法证明的激情,一个超越一切的永恒实在――上帝,即成为一个基督徒。”[3]
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来说,这三种生活模式之间是明显存在着鸿沟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这三种生活模式的选择和坚持也是非常矛盾和痛苦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三、个体生存的完整、矛盾与和谐
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概括起来显示出一个链条:个体(个人)基督徒。即是说,个体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基督徒才是个体最真实的生命。但是,个体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基督徒的过程却处处都充满着陷阱,这个过程是一个交织着欢乐与痛苦、理性与困惑、清晰与模糊,对立与和谐的心路(天路)历程。而这个过程对我们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微观个体”之和谐生活却蕴藏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不可否认,现代社会为人们审美生活的满足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条件,并且,现代社会的根本价值也是审美生活。那么,我们如何克服审美生活的缺点?如何帮助人们从审美生活里超越出来,担当起社会和国家要求的责任与义务呢?人们的宗教生活在现代社会又如何得到高质量的满足呢?这三种生活模式之间的关系我们如何处理呢?人们应不应该在这三种生活模式中有一个唯一的选择呢?豪无疑问,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回答,对我们每一个人的身心和谐是大有帮助的,同时,如果每个个体都做到了身心和谐,那么我们的和谐社会不就具备了宝贵的微观基础了吗。
我认为,在现代社会,我们没有必要必须最终只选择一种生活模式,这不仅不必要,而且也不可能。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以哪一种生活模式为中心呢?这个问题应该交给每一个个体根据自己的气质、性格、理想、条件来回答。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处理好这三种生活模式的关系,实现身心的和谐和幸福的生活。我认为,在这个方面,首先我们要树立一个明确的观念,就是人生本来就是复杂,矛盾的。“人是一种合题,是矛盾的合题”[4]其次,我们必须保护每个个体审美生活的基本条件和权利;再次,个体的审美生活必须要受到社会和国家道德和法律的限制,而且,每个个体都要自觉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必要的时候要走出自己的审美生活,履行自己的道德职责;最后,社会和国家要尊重个体宗教生活的权利,并积极引导和保护公民的宗教生活。至于怎样最终做到个体的身心和谐,除了社会和国家提供的基本条件外,就只能依靠个体的不断努力了,因为人生的真理不在个体之外,而在个体的心灵之中。
参考文献:
[1][4](德)彼・沃得.克尔凯郭尔[M].鲁路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203-206.
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是目前西方流行的学习理论。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对建构主义作了比较充分的介绍,它是针对我国长期以来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模式而提出来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发现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来源: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主要地来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当然,后人在此基础上又作了一些发展。
2.哲学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认为: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物质世界的发展总是有条件的;3)物质运动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提出正是基于这一哲学思想。
二、关于建构主义教学思想
一、核心内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二、意义:通过促进师生关系及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来改进课堂教学的结构,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体验、探究能力的主动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的发展。这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三、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能否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答案是肯定的!
1.任何学科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都是一个建构和完善过程,本学科也不例外。
2.小学英语教材的难度不是构成对学生建构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的障碍。
3.小学英语教学过程和方法本身需要建构。
二、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如何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
1.在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1.1小学低年级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建构适宜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的词类:1)物质名词;2)行为动词;3)表征描述性形容词;4)方位介词和关系介词;5)代词;
1.2词汇教学的建构任务与程序:
不同学龄段的英语词汇教学的任务与程序是不一样的。
1)建立感观信息与语音信息之间的联系(实现音与义的结合);2)建立感观信息、语音信息与单词字母构成之间的联系(实现音、义与形的结合);3)建构的方法:信息输入;直观演示;情境教学;信息输出
2.1小学高年级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建构
1)建构词形: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根据字母读音规则,实现词汇认读的正迁移,形成自主认读生词的能力。
2)建构词义:激发、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学生在话语语境中推测、判断生词词义的能力。
2.在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一、借助演示手段,通过观察,对被观察的对象进行比较,产生新的语言知识结构。
二、在话语交际实践中体会、感悟语言结构知识。
三、在语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建构和认知新的语言现象,了解新的语法规则。
3.在对话教学中的运用
一、提供学生话语表达话题,引导学生建构话语表达的内容。
二、通过提供话语背景支持,开启话语交际的话论,弥补教材会话语料的不足。
4.在语篇教学中的运用
一、建构语篇内容的轮廓,让学生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语篇的学习状态。成功与否,重在导入。
二、建构英语语言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意识。
三、建构语篇学习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
四、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只是众多教学思想中的一个流派。不能因为它有意义而排斥其他流派有益的教学思想。
二、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作用是大的,但是也不是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必须通过建构这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