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对企业的意义范文

科技创新对企业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对企业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创新对企业的意义

第1篇:科技创新对企业的意义范文

2001-07-17

摘要:本文把责任和激励作为沟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纽带,以“两不”、“四自”、“四权”这一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典型经营机制为基础,讨论了民营科技型企业是如何通过“两不”、“四自”、“四权”的制度建设促进其技术创新机制形成的。并分析了上述制度建设对强化我国多数国有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责任和激励的借鉴意义。企业成功的开展技术创新的标志,不在于它是否开发了一项或几项成果,而是要看它是否形成了科技成果绵绵不断涌出的技术创新机制。而企业真正形成这样的机制,没有制度的不断创新作保证是不行的。因此,讨论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系,核心就是要讨论制度如何才能保证技术创新机制的形成。企业要真正形成这样的机制,起码需要具备这样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企业需要有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而进取精神的前提是企业有足够的、持久的开展技术创新的动力;。二是企业有足够的开展技术创新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则需要企业舍得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有面向未来的追求企业长远发展的观念。这两个条件的获得,主要来源于企业家的强烈的责任感和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强烈激励。责任和激励不能在企业中自发的产生,他们是需要制度提供的。因此,责任和激励,是把技术创新和制订创新沟通起来的纽带,以此为线索,我们就可以找到企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与目前的大多数国有企业相比,民营科技型企业之所以能够较好地解决责任和激励问题,关键在于他们主要体现在经营机制方面的制度的相对优越性。当然,目前的民营科技型企业也并不是完美元缺的,其本身发展也是不平衡的,而且也确实存在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从总体上讲,国有企业确实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特别是在由制度所决定的责任和激励上。

在经营机制上,民营科技型企业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国家科委在1992年召开的全国民办科技系统工作会议上概括的“两不”、“四自”、“四权”。“两不”就是不用国家的编制和不要国家投资,这就避免了计划式的行政干预。“四自”是指自愿结合、自主经营、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这进一步为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奠定了基础。“四权”的含义是,在重大问题上的独立自主的决策权,随着市场变化的自主经营权,择优录用的人事权,以及按贡献大小的分配权。显见,这是一套解决“责任”和“激励”问题的有效制度。这种机制,即强化了企业的责任意识,又刺激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从而使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规范化、经常化。在此,我们首先给出我们所阐明的上述关系的基本轮廓。以此为基础,来阐明制度创新在促进民营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形成中是怎样起作用的。

 

1 “两不”——强化企业责任意识的基本前提

不要国家编制、不要国家投资,这就使民营科技型企业从一开始就基本上摆脱了政府的行政干预,从而在国家宏观上还是计划经济的大前提下,能够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率先走向市场。既然民营科技型企业不要国家的编制,不管它是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其成员就不再是受上级主管部门严格控制、并由上级主管部门决定其升迁等前途命运的所谓正式职工,他们的命运要靠自己去把握;既然没有国家的投资,也使他们摆脱了和政府之间的纯粹依附关系,遇到问题找市长,在这类企业中不灵了,市场才是他们的真正衣食父母。不管是承包也好、租赁也好,或者其他的经营形式也好,他们都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换得企业的持续发展。显然,经营这样的企业,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是不行的。对于他们,根本不存在经营不好换个单位仍然平平稳稳做官的可能。“两不”摆脱了他们对政府的依赖性,也使他们获得了极大的自主性,也才使“四自”、“四权”成为可能。因此,我们说,“两不”是使新机制得以运行的基本前提。

2 “四自、“四权”与企业的责任意识

责任是与权力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当要求企业负有一定的责任时,也必须赋予他一定的权利。国有企业的领导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他们并没有获得在企业中应该行使的足够的权利有“直接关系。既然一切事情都不能够独立自主,那么,出了问题由他们负责显然是不公正的。重大问题的决策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做出的,但却由企业来具体执行,而作为上级主管部门,并不负决策失误的责任。至于人事方面的权利、投资的权利,企业更是做不了主,甚至企业没有辞退不合格的员工、罢免不称职的干部的权利。这就造成了似乎谁都在管,到了关键时刻,却不知道应该由谁来负责的奇怪现象。

民营科技型企业的经营机制基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以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基本宗旨,企业实际上拥有了在重大问题上独立自主的决策权、择优录用的人事权、随着市场变化的自主经营权、以及按贡献大小的分配权。有了这样一些权利,企业实际上已经独立承担了企业稳定发展、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因此,民营科技型企业领导者的责任感普遍优于国有国营的企业。由于他们失去了对政府的依赖性,因此,这种责任感又必然激励他们走技术创新的道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营的要求进一步约束他们,对企业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企业的命运是和自身的命运密切连在一起的。要使自己的技术创新获得成功,必须实现决策的科学化;要使技术创新工作顺利实施,又必须实现企业组织管理的科学化。因此,对企业负责即对自身负责的强烈责任感,使他们自觉的走上了依靠技术创新,并同时开展制度创新的道路,在他们那里完全不需要大张旗鼓的动员,也不存在是否响应号召的问题,完全是企业的一种自觉行动。而充分的自主经营权力又使他们根据技术创新的需要不断对制度进行调整不会遇到不必要的障碍。相当大的一部分民营科技型企业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以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他们在起步之初,就把人力资源看成公司价值创造的首要因素,确立了“人力资本增值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日标”的人力资本开发理念,并千方百计的吸纳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不遗余力的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从而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马太效应,造就了一支能适应高技术领域市场竞争的人才队伍。在跨国公司垄断中国通讯产品为人经过集思广益、市场的严峻形势下,他们不畏强手,先后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容量数字程控交换机等几十个品种的电讯设备,在外国公司林立的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并迅速扩大着自己的市场份额,成为我国民营科技型企业的一面旗帜。目前,他们又由凭着创业者的艰苦奋斗、远见卓识、超人胆略的纯粹企业家行为所完成的第一次创业向使公司的一切工作制度化、科学化的第二次创业迈进。目标是用十年时间使公司各项工作与国际接轨,管理水平达到国际标准;市场营销跨国化,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到下世纪初,在多个产品、多个领域达到世界著名公司同期水平。为此,华为人经过集思广益、反复酝酿,制定了《华为公司基本法》用.以指导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核心是,推行权力智慧化,将企业家行为转变为职业管理阶层的活动。通过职业管理阶层智能的规范化运作,避免企业家个人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局限所。酿成的公司悲剧。

这是实实在在的制度创新,是和企业的技术创新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制度创新。华为人迈出的这一步是和他们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分不开的。而这种事业心和责任感又和他们的民营机制有着内在联系。

3 “四自”、“四权”与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激励

企业要获得持久的技术创新动力,还需要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权力赋予民营科技型企业以责任感,而要使这种责任感变成完全自觉自愿的行为,则必须使企业能够从技术创新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因为企业从技术创新中获得利益才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最有效的激励。以往国有国营的大中型企业之所以无心开展企业技术创新,企业本身不能从中获利是一个重要原因。技术创新带来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使企业获得了超额利润,但这一切都归国家所有,只能说是企业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对于企业全体员工来说、对于那些付出了辛勤汗水的企业经营者来说,他们获得了什么呢?

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四自”、“四权”原则,允许企业自愿组合,企业自负盈亏,且有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的权力。这样企业员工就可以在自己的技术创新行为中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了。技术创新的最重要的资本是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企业自负盈亏,有了按贡献大小分配的权利,就从根本上打破了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的“大锅饭”。国有企业搞了多年“砸三铁”,但是收效甚微,而在民营科技型企业中,从一开始这就成为了一种规范化行为。我们说民营科技型企业机制灵活,这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下面一个例子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一问题。科技日报的记者对广东阳江的银鹰和“十八子”这两家以生产刀剪为主的民营科技型企业进行考察,发现了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对这两家公司的产品来说,除去材料、款式等方面的技术因素外,最终重要的是技师的工艺水平。而这两家企业的技师骨干几乎都来自阳江的一个国有国营企业一阳江市国营小刀厂。50、60年代,这家国有企业曾经是阳江市的经济支柱,如今却因经营不善破产。国营小刀厂的技师们则成了阳江刀具业的抢手人才。有的自己办厂另立山头,有的高薪受聘春风得意。但是培养了这些技师的国营工厂,却不知为何难以为继了。

固然,用人机制、分配制度、奖罚制度都是对企业员工的有效激励方式,但对企业技术创新最强有力的激励方式还是产权激励。如果对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激励仅限于工资多一点、奖金多一点、待遇好一点上,则很容易造成对企业发展的短期化行为:眼睛盯在眼前的既得利益上,而看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如果没有对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思考,技术创新也很难持久。而使企业员工把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挂起钩来的基本形式是产权,产权清晰是产权激励的一个必要条件。以往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清晰,是影响他们技术创新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民营科技型企业中,目前这一问题也成了影响他们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据我国学者马名驹的研究表明,我国民营科技型企业创办初期,一般采取业主制或合伙经营的方式,他们为经营的安全往往挂靠某个单位,特别是受“谁投资、谁所有”,“产权与个人无关”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未能界定参加经营各方的责、权、利关系,企业的产权关系不明晰。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参与创办企业的各方,因为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配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轻则延误企业的发展时机,重则造成企业的分裂和瓦解。随着民营科技型企业的迅速发展,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已成为这类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产权不明晰,导致企业的短期性行为,由于企业经营者不能够成为事实上的投资主体或控股主体,因而他们很难产生对投资回报和企业发展的足够关怀,因此,他们的技术创新也不会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他们可以有一个或几个技术创新项目,但却不会形成技术创新机制,不会把技术创新持续的进行下去。

产权难以明晰也是造成“家族化”和“亲缘化”的原因之一,这也是我国许多学者的共识。在产权难以在根本上明晰的前提下,这类企业自然担心肥水外流。于是他仍试图用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以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企业要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参与竞争,对企业决策者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在这种家族化亲缘化的管理体制下,企业中的重要岗位完全由家族成员担任,他们不是把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而是通常把人伦道德视为普遍意义上的行为规范,他们的管理往往实行集权式领导、专制式决策。在企业规模不大的情况下,这种方式可能很有效,但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时,则明显的不适应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一些民营科技型企业由盛转衰,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民营科技型企业管理如何从原低层次、粗放性、家长家族式管理转变到高层次、内涵式、法制型科学管理的轨道,产权清晰是一个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去年,四通公司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固然,四通的做法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却很值得其他民营科技型企业借鉴,国有国营的企业产权不清的问题远比民营型企业突出,更应该从中受到启示。从根本上讲,这种制度上的重大调整,仍然是“四自”、“四权”原则的进一步体现。

我们强调了“两分”、“四自”、“四全”原则在责任激励上的作用,但并不等于说,有了这些原则,企业亚必然就会走上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互促进发展的道路。企业还必须充分把自己的创造性和智慧发挥出来,进行符合本企业特点的创新工作。否则,仍然避免不了被淘汰的命运。巨人集团的由盛转衰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4 启示与借鉴

尽管民营科技型企业在发展中同样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许多是与国有企业共同遇到的问题,但是,相比较而言,他们在经营机制上确实较国有企业有优越之处,“两不”、“四自”、“四权”的经营原则,既可以在其他所有制的企业中实现,同样也可以体现在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上。如果这些原则真正在国有企业中体现,也完全可以取得切实的效果。

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所遇到的诸多制度上的障碍,多半是这些原则在国有企业中没有协调地得到体现。这是因为,制度是许多相关关系的体系,一项制度的创新往往需要另项制度的配合,如果不顾这种制度间的互补关系,就会发生制度失灵。例如,不要国家投资的原则,在80年代中期就已经在国有企业中开始尝试,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投入的“拔改贷”应该说就是这一原则的体现。但是,因为没有在“两不”的同时实行“四自”,所以这一做法不但没有使企业获得技术创新的动力,反而使大多数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据我们调查,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在70%以上,沉重的债务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技术创新更无从谈起了。为了不把企业压死,则不得不采取“债转投”的方式,或处理呆帐、死帐,实际上是再次由国家来承担企业的困难。近一年来又尝试“债转股”的形式,在经营机制的改善上有了新的思路,但如果“债转股”不与企业经营机制的根本转变结合起来,同样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两不”和“四自”是相辅相成的。要搞“四自”又必须给“四权”。但在国有企业中,只体现了前者,对后者完全没有触及。国有企业实际上仍然是政府的派出机构,尽管在经营上已经要求他们走向市场,但编制仍然是国家的,企业领导是上级主管部门任命的干部,干得不好,可以换一个部门再当领导;一个企业搞得再有起色,工作一调动,必须服从分配,没有任何条件可讲。在这样的状态下,那些责任心强的企业领导,靠的也主要是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在企业的发展中不会获得一点儿个人利益。国有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离,既使企业难以成为真正的责任主体和权力主体,也妨碍企业成为真正的利益主体,可以说是阻滞技术创新动力产生的最大障碍。因此,国有企业尽管归国家所有,但为了增强企业领导者的责任感,把“两不”和“四自”有机协调起来的做法值得借鉴,企业只有从根本上摆脱对行政的依托,成为独立自主的经营主体,即充分获得在重大问题上的独立自主的经营权、随着市场变化的自主经营权、择优录用的人事权、以及按贡献大小的分配权,才能成为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

另一方面,制度创新又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那种丢掉技术创新这个企业发展的根本而一味寻找“万灵药”式的制度安排的做法,同样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目前几乎在所有企业中都在抓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但是自上而下的运动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政企分开。尽管一些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但由于并不是企业自身的自觉行为,不能适应于企业自身的特点,不能适应于技术创新的需要,因而往往流为形式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实质上的韶牌公司。因此,企业改革,一方面要考虑好制度和制度之间的互补关系,一方面要处理好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适应性关系,两者合起来才能保证制度创新起到预期的作用;真正为技术创新创造条件。

第2篇:科技创新对企业的意义范文

据悉,《意见》是国家层面第一个关于科技金融的指导性文件。以金融为出发点,落脚于科技创新,旨在引导建立符合科技创新需求的科技金融体系,确立中关村作为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战略地位,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全国科技金融创新体系的形成。

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强调,要促进科技和金融的结合,鼓励金融创新,拓展金融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的方式和途径,特别要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要引导金融机构综合运用买方信贷、卖方信贷、融资租赁等方式,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形成规范化、可持续的市场融资机制。

“《意见》的出台是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其内容集中体现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精神。”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表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集聚了大量的高端创新要素和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资源,是我国最具特色和活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肩负着引领全国走创新发展道路的重任,有必要、有基础、有优势、有责任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发挥中关村示范带动作用

《意见》指出,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关村创新资源密集、科技金融领先的优势,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中关村示范带动作用。

因此,中关村示范区加快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京市金融局党组书记霍学文表示,当前国家之间技术竞争的背后,金融是一项重要的支撑资源。金融的竞争实际上与技术的竞争是高度相关的,金融的发展也成为促进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全世界金融发展的规律表明,金融对技术和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在中关村示范区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决策,与国家和北京市积极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新区,也是我国科教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中关村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始终得到国家及北京市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中关村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2009年,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出要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10年年底开始,国务院同意支持中关村实施“1+6”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并将“把北京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明确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关村的发展进一步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1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将中关村建设成为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此次《意见》的,旨在落实国务院批复,进一步强化金融对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支撑作用,加快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据了解,针对中关村示范区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目标,《意见》提出,要实现科技金融发展环境显著改善、资源聚集规模效应显著增强,科技与金融对接机制显著优化,资本市场服务效能显著提升,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发挥。

“《意见》是一个具有系统性、纲领性意义的文件,也是我国重大金融决策、重大科技决策及重大科技金融创新决策的一个标志性产物。”霍学文表示,《意见》的,对于在中关村示范区形成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并以此引领带动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促进中关村示范区在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方面起到带领作用,并促进金融资源聚集起来支持科技创新,最终形成一个科技金融的“巨量”产业。

中关村有能力承担重任

作为我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科技产业发展基地,中关村示范区是我国创新创业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培育了一大批新兴产业的领军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创新创业企业有效融资需求的持续增加成为中关村科技金融工作最重要的基础和优势。

据了解,目前中关村示范区拥有高科技企业近2万家,每年新创办企业3000多家,其中2011年新创办企业超过4000家。具有高科技高成长特征的“瞪羚企业”有3000多家,留学人员累计创办企业6000多家,总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1648家。在德勤“中国大陆高科技高成长企业50强”和清科“中国大陆最具投资价值企业50强”榜单中,1/3左右来自中关村。

同时,中关村示范区具有良好的科技基础和金融基础,具有进行科技金融创新的巨大优势。针对科技企业多元化的有效融资需求,中关村示范区探索形成了“一个基础、六项机制、十条渠道”的科技金融体系。科技金融服务资源聚集效应显现。信用首善之区建设成效显著,区域融资环境不断优化,被国家发改委誉为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服务体系建设的示范“标间”。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科技金融创新实现持续引领。

第3篇:科技创新对企业的意义范文

当前,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这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落实党的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转变政府职能的重大举措,是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大举措,是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依法维护市场秩序的重大举措,是工商部门提升监管服务水平、展现执法为民良好形象的重大举措。如何进一步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提高全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好服务,我认为应当做到四个“进一步”:

第一,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论述。党的十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多次在不同场合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有所作为。要充分认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对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长远意义。要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着力形成企业发挥主体作用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优化服务良性互动的机制,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进一步推进工商登记制度便利化改革,为科技创新企业营造宽松平等的准入环境。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自3月1日在全国全面实施以来,进展顺利,开局良好。各地工商机关严格按照法定职权、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办事,对各类市场主体实行统一的登记程序,登记窗口服务平稳有序,改革前后的管理工作实现了平稳过渡,全国市场主体数量显著增长,自3月1日至3月20日短短20天时间,全国累计新登记市场主体69.14万户,同比增长5.91%,其中企业18.40万户,同比增长36.90%,公司制企业15.96万户,同比增长40.49%;个体工商户48.74万户,同比下降2.93%;农民专业合作社2万户,同比增长22.7%。2009年,总局党组认真研究,决定立足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出台了《关于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意见》,为中关村示范区科技创新企业便捷准入创造了条件。下一步,要尽快优化完善工商登记管理信息化系统,认真总结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好的做法和经验,结合中关村示范区实际,认真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为科技创新企业实现申请程序简便快捷,营造更加宽松平等的市场准入环境。

第三,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鼓励支持创新、创业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证。工商机关要积极顺应改革的新形势,坚持“宽进严管”的原则,在降低准入门槛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职责。不断完善信用监管机制,强化执法联动协作机制,构建社会协同共治机制,从依靠传统行政监管手段向注重运用市场主体信用监管手段转变,从侧重规范主体资格向主要规范主体行为转变,从单一部门、单一地区的监管执法向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监管与综合执法转变,从政府包揽向社会共治转变。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假冒伪劣、虚假广告、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惩戒力度,着力构建事中事后监管模式,努力为科技创新企业营造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既维护好市场经营主体的正当权益,又维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企业商标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实施。自2009年11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驻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办事处设立以来,积极开辟商标申请审查“绿色通道”,使受理量不断攀升。工商机关要加大支持中关村示范区商标战略实施力度,指导科技企业商标国际注册,协助维护企业商标海外权益;支持科技企业盘活商标无形资产,通过商标专用权质权登记为企业融资、贷款、抵押等商标资本化运作拓展渠道;进一步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不断加强商标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从而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第4篇:科技创新对企业的意义范文

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驱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1为2008-2012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与经济发展情况。

表1

注: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是目前国际通用的衡量科技活动规模、科技投入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该指标平均水平为3%。

材料二:近年来,为推进科技创新,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材料三:科技发展丰富了公民的政治生活,政府网站、政务微博拉近了公民与政府的距离,使表达和倾听更加贴近;科技发展振奋了国人的精神,航母入列,“神九”飞天、“蛟龙”入海……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更加自信。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6分)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所采取的推进科技创新措施的依据。(8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科技发展对于政治生活的意义。(8分)

【参考答案】

30.(1)2008-2012年我国R&D经费支出不断增加,GDP持续幸长,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 重不断上升,表明我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2)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物质保障;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咱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和激励机制可以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以企业为主体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可以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优化人财物的配置。

(3)科技发展拓宽了公民表达诉求的渠道,有利于公民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科技发展有利于政府更好听取民意,提高决策水平;有利于更好地实施政务公开,接受人民监督;科技发展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分析】

该题以国家实现科技创新这一热点为背景材料,以表格和文字材料相结合组成的主观性试题,要求考生分析图表反映的经济信息,并从经济、政治两个不同角度回答问题,这是高考复习备考中要重点掌握的一种题型。

1.试题注重从现实社会的重点、热点问题选取材料

十报告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该题以国家为实现科技创新这一热点为背景材料,通过和现实问题的连接,创设问题情景,构建新视角,提出新问题,考查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时代感,体现了关注现实和重大热点问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科特点。

2.试题注重基础,突出能力,体现素质教育新理念

具体表现在:试题注重突出主干知识,重点考查的知识点有:财政的作用、我国的分配制度、企业的地位、市场的作用;公民的政治参与、政府民主决策、政府接受人民监督、综合国力等。从这些知识点来看,设问不是直接考查单一知识点,而是有一定的知识含量,对知识的跨度要求比较高,把考点放在系统掌握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对知识的优化整合上,设问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较高的要求,如30题第(2)小题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所采取的推进科技创新措施的依据。知识范围比较大,涉及《经济生活》第二、三、四三个单元的知识,要求学生对材料的把握准确和对教材知识熟练,从中归纳出答案来。第(3)小题根据材料三,说明科技发展对于政治生活的意义,不仅涉及知识范围广,而且注重从微观层面上的问题切入,需要考生根据材料提供的具体信息总结科技发展对政治生活的意义,对有效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结合材料加以理论阐述的能力要求较高,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3.创新设问形式

设问形式新颖是该题的一个突出特点,特别是该题第(3)小题“说明科技发展对于政治生活的意义”表现更为突出,因为关于科技发展,平时学生接触较多的是与经济生活的关系,而该题设问涉及科技发展对于政治生活的意义,设问灵活、综合性强,注重从新的的思维角度去认识和理解现实问题,这就要求考生领会材料的主旨,根据材料中公民、政府和国家三个主体的活动,灵活调动、迁移所学知识,在考生比较熟悉的热点、生活案例中深入考查其整体把握问题、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

4.试题注重思想性,关注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和考查

第5篇:科技创新对企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大学生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1.1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本有志向

应用型院校是相对研究型院校而言的,它主要为社会培养具有扎实基本功和卓越工程实践技能的人才。科技创新活动正是培养这些能力的重要方式。大学生科技创新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动力。一次成功的科技创新活动能让学生深入了解科技的内涵,确切地体会知识是如何转化为力量的模式。科技创新的成果如果成功地向产业技术转化,不仅可以为企业和学生带来经济效益,还能从内在坚定学生的治学理念,从而引领好的学风研风。

1.2 大学生科技创新为应用型院校提供一种卓有成效的办学指针

虽然应用型院校是依据教育法规政策和人才培养计划办学,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很大的自由度。怎样办学才真正符合办学宗旨,怎样办学才能真正实现产学研的结合,怎样办学才真正服务社会,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会找到中肯的答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意识和进取意识,营造好的学风,为学校节省大量管理和宣传资源;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反馈信息,能让学校知道学校把握社会的真正需求和学生欠缺什么,进而能精确设置教学模式。

1.3 大学生科技创新为教师研究提供风向

教师是办学的主导力量,高校教师不仅要执行教学职能,还要承担一定的科研职能。传统的高校教师科研风向是由所谓的学科前沿引导而不关注来自下面——学生的呼唤,这使得教师的科研与教学脱节,师生之间缺乏共鸣。教师在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也可以获得自己的治学方向和素材,在师生互动中实现良好的教学循环态势。

2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创新技能、知识储备相对不足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还没有大规模培养研究生的资质。学生以本科专科为主体,同时扩招使得生源质量下降,大部分学生基础不牢,学习能力不强。而科技创新是最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高端的专业技术的,这就使得本科生的创新技能、知识储备常常是显得不足了。创新技能及知识储备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吞噬着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可行性。

2.2 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活动缺乏有力支撑和长效机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对研究型院校资金来源有限,能用于学生科技创新的更少。资金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有个设想,需要做个模型出来,钱不够,放弃;有个数据需要计算,缺乏高新能数据处理工具,放弃;需要跨专业构思,团队力量不够,放弃……在没有有力支撑的同时,缺乏长效机制也限制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的发展。由于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活动的面貌是选题目的性不明确,后继性缺乏,不同专业的学生各自为战,不能协调配合。

2.3 指导教师自身研究与学生科技创新没有内在外在的一致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自身有教学任务和研究任务,时间很紧。当前教师价值评判标准也使得教师的精力没有花在学生身上:教师自身研究课题趋向快餐化、跟风化;教师研究方向侧重理论深度,与学生科技创新实用性目标不协调;教师缺乏成块时间真正同学生深入探讨。

2.4 企业等社会力量同学校的校企合作重点没有放在学生科技创新方面 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虽在于培养实践性强的技术人才校企合作,但一般只是作为实习基地的形式同学校合作。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很难获得企业的大力支持;学校管理制度限制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一般只能在校内完成。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如湖南工程学院等甚至采取了“3+X”模式,但这种长周期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也难以对学生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其他形式的合作就更没有力度了。

由于以上及其他诸多支撑不足,使得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活动目前缺乏活力和实际价值。科技创新活动的成功多呈现为论文形式,即使很具体的发明创造也大多没有机会进入向实用技术转化的环节。作品浮于表面,主管部门也没有认真验收。要开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新面貌,还需要国家、社会及学校做大量的支撑工作。

3 为改善应用本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面貌的建议

3.1 国家要加强政策性引导,构建全方位的学生科技创新支撑和奖励系统

政府作为科技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应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在政策制度上要尽量向学生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要统筹规划提供更多的资金,通过更大幅度的奖励措施激励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对指导教师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使得教师能自发热情地参与到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例如加大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取得卓越成果在教师考核评职中的权重。加大正面宣传,使得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成为一种阳光之举。

3.2 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应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的投入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依靠,能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起决定性的影响。为改善学生科技创新的面貌,学校首先应在规章制度中支持科技创新。其次,设置各种激励学生科技创新的奖项。加大科技创新在综合评比中的权重。制定系统化的政策鼓励教师深入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另外还可以积极开辟校企合作新领域,组织针对性强的企业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实现平台,在适当的时候要能将科技创新成功快速转化为技术,帮助学生建立科技创新的信心。

3.3 学校当地企业应主动积极参与并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支撑

在校学生活动范围一般狭小,科技创新活动中,学校当地企业最能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有效支撑。我们并不是要求企业充当慈善家的角色,事实上,当地企业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最大的收益人。企业如果能主动创建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自然也就是创新成功的优先受益人。一般科技创新活动中会涉及到模型制造、效果检验及实践论证等,这些方面学校当地企业最能提供有效的帮助。每个企业都需要人才,在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能发现真正能为企业带来价值的人才,这样常常能节省很多招聘资源。总之,学校当地企业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好处是多元的,只要各方面积极运作,一定能建立卓有成效的企业支持学生科技创新模式,实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 崔彬,谢伟.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第6篇:科技创新对企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科技投入;经济发展;主成分回归分析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科研项目:“基于主成分回归分析的安徽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XSKY1053)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深入以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区域技术创新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现阶段,国家、地区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并逐渐演变成区域间的竞争,科技投入是影响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而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经济是否拥有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研究科技投入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安徽省科学投入概况

改革开放30年来,安徽在科技技术方面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以政府为主导的科技投入逐年增大,并且逐步引导企业和高校加大科技投入,使之成为科技研发的生力军。1999~2008年安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逐年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出口额的比重达到20%左右,所以,安徽在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同时正在加速向科技创新型省份发展。表1反映了安徽1999~2008年的科技投入情况。(表1)

从财政支持力度来看,1999~2008年政府财政对科技投入的支持力度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政府当前看重科技对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1999年政府科学技术支出额为14,779万元,2008年则为184,606万元,十年间科学技术支出额增长了十倍以上。

从安徽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情况来看,1999~2008年安徽省大力开展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大量的资金和人员的投入使科技项目和产出成果逐年增加,为工业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随着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安徽省规模工业企业越发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到2008年年底,规模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达109,487人,比2004年增加2倍。用于新产品的开发经费的大幅攀升为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1999~2008年安徽省规模工业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共支出6,932,930万元,年均增加693,293万元。

从高校在科研方面的投入来看,1999~2008年高校作为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学校每年承担的重大科研任务正在大幅度增长。在高校中,科技活动人员的人数近几年大幅增长,从1999年的22,619人到2008年的30,293人,增长了近1.4倍,由此可见,高校正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速创新人才的积聚。为了提升科技创新基础能力,高校科研经费的筹资逐年提高,由1999年的24,791万元增至2008年的170,933万元。同时,科技经费内部支出额占总经费的88.45%~95.18%,由此看出,社会各界大力支持高校科研,鼓励高校在科研创新方面有大的突破。总之,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才、科技和资源优势,使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二、安徽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关系主成分分析

(一)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主成分分析是设法将原来变量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几个综合变量,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从中可以取出几个较少的总和变量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变量的信息的统计方法叫做主成分分析或称主分量分析,也是数学上处理降维的一种方法。科技投入具有多主体、综合性的特点,衡量科技投入的指标数量较多,且各指标间存在共线性,适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简化数据和揭示变量间关系。

主成分分析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通常是将原来P个指标作线性组合,作为新的综合指标。最经典的做法就是用F1(选取的第一个线性组合,即第一个综合指标)的方差来表达,即Var(F1)越大,表示F1包含的信息越多。因此,在所有的线性组合中选取的F1应该是方差最大的,故称F1为第一主成分。如果第一主成分不足以代表原来P个指标的信息,再考虑选取F2即选第二个线性组合,为了有效地反映原来信息,F1已有的信息就不需要再出现在F2中,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要求Cov(F1,F2)=0,则称F2为第二主成分,依此类推可以构造出第三、第四、……、第P个主成分。

(二)数据来源。为了观察分析科技投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我们选取了2000~2009年的安徽省GDP(Y)和政府科技支出额(X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额(X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X3)、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X4)、高校科技活动人员数(X5)、高校科技经费内部支出额(X6)、高校经费筹集额(X7)等八个指标的数据资料。原始数据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收集的数据期限为2000~2009年度的时间序列统计数据,分析过程使用软件SPSS16.0。

(三)主成分法分析过程

1、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判定。强制性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因变量安徽省GDP除了跟X5高校科技活动人员数的相关关系不强(相关系数没有超过50%)外,跟其他自变量的相关性都很强,所以可以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模型具有合理性。从回归结果看,R2=0.999,表明模型总体拟合非常好。F=195.92(P=0.005),显示回归结果有统计学意义。但从共线性诊断中,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10,r12=0.948,r13=0.901,r14=0.941,r23=0.948等,显示自变量具有高度的线性相关,表明解释变量确实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不能直接进行回归。为了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需要提取主成分。

2、确定主成分个数。主成分既保留了原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又有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的特点,能够解决回归中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由表2可知,第一主成分有最大的方差,后续成分方差逐个递减。方差的大小表示了对应主成分能够描述原来所有信息的多少。为了达到降维的目的,本文将特征值设定大于1,前2个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94.905。因此,可以用2个新变量来代替原来7个变量。(表2)

3、确定主成分Fi表达式。进一步分析主成分的变量组成。从表3主成分统计信息表容易得出第一主成分F1在X1、X2、X3、X4、X6、X7上载荷值较大。其中,X1、X2、X4、X6、X7反映了政府、企业、高校经济投入的影响,X3反映了企业科技人员投入的影响,第二主成分F2在解释变量X5上载荷值较大,体现高校人员因素的影响。(表3)

根据因子载荷系数矩阵和原始变量标准化经过计算得到因子得分矩阵,有:

F1=0.170Z1+0.181Z2+0.181Z3+0.182Z4+0.076Z5+0.159Z6+0.161Z7(1)

F2=0.189Z1+0.099Z2-0.013Z3+0.094Z4+0.695Z5-0.375Z6-0.359Z7(2)

其中,F1、F2是2个主成分变量,Zi(i=1,2,…,7)是Xi标准化数据。

4、确定综合模型。主成分回归是将原自变量的主成分代替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把安徽省GDP(Y)进行标准化,得到ZY,对标准化的安徽省GDP(ZY)和主成分F1和F2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得到:

ZY=0.997F1-0.010F2(3)

(0.004)(27.914)

R2=0.996,F=389.588(sig.=0.000)

(3)式显示模型拟合很好,由以上P值也显示参数估计值非常显著,所以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把(1)式和(2)式代入(3)式,得到因变量ZY与Z1-Z7 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ZY=0.1676Z1+0.1795Z2+0.1806Z3+0.1805Z4+0.0688Z5+0.1623Z6+0.1641Z7(4)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主成分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及建议:

1、从(4)式的结果看,各变量对安徽省经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其中高校科技活动人员数这一变量的系数相对较小,表明其经济发展的贡献相对较少;而第一主成分(政府、企业、高校的经济投入以及企业人员投入)变量系数稍大,表明其对安徽经济发展(GDP)的贡献较大。因此,首先应该加大企业的科技投入。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扶持企业科技进步的力度,设立科技研发的专项资金,对企业的技术开发应给予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和优惠的鼓励政策;同时,企业作为科技活动和科技投入的主体,要深挖潜力,加大对科技的投资,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向更深一步发展。其次,适当增加高校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校必须加强科技人员自身建设,完善人才引进和稳定政策进一步提高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最后,提高高校科研经费支出并增加高校经费筹集额度。高校作为技术创新的源头、高新技术的重要创造者和拥护者,应当充分发挥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对科技活动的投入并且增加科研经费的支出,为高校科研成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安徽省目前经济发展与科技投入有很大的关系,而在科技投入方面不均衡,由于各个因素之间存在很强的联系,如果有一个因素投入不足,就有可能影响其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我们认为,高校应与企业、政府形成战略合作关系。高校与企业、政府的联合一方面能促进高校的科技创新,为高校创新提供经费和一系列优惠政策。这样,高校可进一步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向企业和政府提供高新技术,为此可以募集到更多的科研经费;另一方面也为企业找到了合适的人才和科技成果的运用。高校的科技研发人员可以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通过对设备和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以此获得高额利润。与此同时,高校的科技成果通过企业应用到实际生产,更新企业落后的产品,易于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而,企业生产总值的提高也会为政府带来可观的税收收入,为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提供了经济基础。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忠辉,王艳明,苏永明.科技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实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经济师,2004.9.

[2]齐振远.高校科技投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1.

[3]赵小芳,耿建忠,王芳,鲁奇,李宝田.我国科技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

[4]刘中文,姜小冉,张序萍.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

第7篇:科技创新对企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专业建设;创新人才;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226-03

高职院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在区域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成为提升国家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更好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并在服务地方过程中促进自身发展,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而又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高职院校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意义

(一)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高职院校推进内涵建设的重要引擎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内涵建设和竞争阶段,科技创新在内涵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引擎作用。一方面,科技创新直接涉及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学校管理制度革新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推动高职院校办学上层次、上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另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高职院校与企业、社会紧密连为一体,由社会经济的边缘走向社会经济的中心,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再者,科技创新离不开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推动职业院校从市场角度审视企业的需求、理念和运作机制,促进自身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机制,形成更利于学校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

转变生产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使得社会对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要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和创业精神、创新能力,能够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并通过教学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转化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既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重要保障。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都把科技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很好地体现了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与人才培养结合的内在要求,为高职院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导向。

(三)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

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需求相适应,课程与企业岗位接轨,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科研项目来源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生产实践第一线,在推动地方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是否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和服务,是高职院校参与地方经济建设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地方科技创新体系贡献率的重要标志。参与地方创新体系建设,高职院校必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二、影响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因素

(一)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重视不够

我国高职院校绝大多数由中专转制而成,科技创新意识淡薄。一部分高职院校对科技创新在促进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教学作为高职教育的唯一功能。有的院校认为高职院校层次低,在科研方面难有建树,因而,对科研工作缺乏有力的推动,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目的更多是为了评奖、应付评职称,导致高职院校科研项目、技术专利、科技开发等方面的成果普遍较少。

(二)科技创新基础薄弱

我国高职院校成立时间较短、底子薄,科技创新能力与地方社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一是科研装备水平较差,科研设备与本科院校差距大,研究与技术平台建设也处在初级阶段。二是研究力量单薄而且分散,优势学科少,科技项目的集约化程度低,缺少学科交融和有竞争力、有特色的学科群。三是科研队伍实力不足,高水平领军人才匮乏,科技创新队伍建设滞后,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力比较弱,开展高水平研究困难多。四是科技创新资金渠道单一、投入不足,经费主要依靠学校内部拨款,校外获得科研经费有限。

(三)科技创新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大多数高职院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对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激励不足,缺乏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一是照搬本科院校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忽视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独特性,对教师的研究方向引导不够,对应用性技术的研究开发缺乏必要的支持和鼓励,造成理论研究多、应用性研究少,重复研究多、推广应用成果少。二是在项目管理中重项目立项鉴定评奖、轻研究过程和成果转化,科技创新选题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脱节,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创新缺乏市场推动。三是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简单,评价指标侧重于数量指标,重视显性评价忽视隐性评价,导致科技创新的功利化趋向。

三、提高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路径

(一)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

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必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服务地方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具体技术问题和重大科技问题,支撑传统支柱产业发展,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离开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发展服务这一宗旨,任何科技创新将失去它应有的意义。因此,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要坚持科学定位,要立足地方,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围绕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路径,使自身真正成为地方科技创新的“人才源”与“智力库”。高职院校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解决技术问题、开展科技服务,必然会获得地方政府、企业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从而获得强大的持续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

(二)以技术创新为定位

科技创新主要是指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发展,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大部分。知识创新侧重于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的理论、原理、方法、概念、思想的创新,技术创新则是科学技术上的发现与发明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过程,或者是科技成果商业化的过程。高职院校由于自身条件限制,较难像本科院校特别是高水平大学那样具备知识创新的能力,但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训与生产实践结合非常紧密,具有开展技术创新的优势。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应扬长避短,准确定位,把技术创新作为主攻方向,注重知识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将新知识、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注重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问题,突出创新成果的实用性,给企业直接带来效益。

(三)以专业建设为核心

对高职院校而言,任何科技创新活动都是围绕着专业的发展而展开的,科技创新的重大成果,都与专业的创新或专业间的融合密切相关,因此,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核心所在。高职院校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首先要加强专业建设,发挥专业建设的龙头作用,将科技创新与重点专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凝练方向,形成特色。高职院校大多具有明显的行业性或地域性,它们的某些专业,在某个行业或某个领域拥有较强的办学实力,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在这些专业和领域的优势,在建设与行业、地方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方面,深化内涵,取得突破。

(四)以创新人才建设为根本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没有一流的人才就不可能建设一流的专业,也不会产出一流的研究成果。高职院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必须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把人才建设作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根本。一方面,要注重引进和培养在一定研究领域内具有较大影响力、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另一方面,要加强科研人才梯队建设,汇聚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人才,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重大项目为牵引,通过跨专业的力量整合,优化人才组织模式,建设造就学风优良、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富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

(五)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载体

科技创新平台包括技术(工程)研究所、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和实训基地等,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主要载体,也是培养高水平教学科研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地。科技创新平台的特性在于它的集成性和核心性,不同的项目需要整合不同学科和不同方向上的力量。通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可以优化高职院校科研资源配置,聚集分散的研究力量,促进学科专业间的相互交融,提高科技项目的集约化程度,形成有竞争力的研究领域和方向。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优势,结合地方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凝聚优秀创新人才,积极承担科技研发项目和研究课题,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六)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

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条件,也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完善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应把建立完善管理机制体制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一是完善科技创新组织机制,依托科研管理部门和各种学术组织、平台,形成科技工作网络,建立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技术咨询服务为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二是创新完善管理模式,改革项目立项、研究、鉴定、成果归档及报奖的静态管理模式,将科技管理置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建立科技合作、研究开发、推广转化的动态管理模式。三是完善评价激励体系,逐步实施科研项目的社会化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从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注重科技人员对创新的实际贡献,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绩效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引导教师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开展科技创新。四是完善成果转化推广机制,重视科研情报和市场需求信息的搜集与分析,提高科研创新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和合作,把“是否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作为评价技术创新的重要标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五是建立多元投融资体系,加大学校内部投入,积极争取政府、企业资金,建立投融资主体多元化、资金筹措市场化的科技创新投入格局。

(七)以校企合作为支撑

我国高职院校拥有丰富的科技成果、科研人才等科技资源,但缺少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企业拥有设备、资金、市场以及运作经验等方面的优势,但自主创新能力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低,需要外部提供支持,校企合作,共同推进科技创新,成为职业院校和企业必然的选择。高职院校应视市场需求为自身技术创新的源泉,将为本行业、区域内的企业视为技术创新的大本营,通过联合、共建、融合等方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势互补,从而借助企业资源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这既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没有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不可能真正承担起通过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的历史使命。

综上所述,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既是高职院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实需求,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客观需要。高职院校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自身优势,科学定位自身科技创新领域和方向,合理选择路径,突出搞好专业建设、人才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体制机制建设、校企合作等工作。

参考文献:

[1]杨艳玲.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初探[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2,(12).

[2]刘兆媛.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

[3]左崇良,等.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剖析与产学创用联动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9).

第8篇:科技创新对企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科技创新;企业;投入

自197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以后,无数的学者开始了对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的研究。科技创新之所以能够引起众多学者的追捧,是由于它对于整个社会及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作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企业,科技创新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科技创新对企业的意义

1.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盈利,是企业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也是企业能够持续经营的保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为保证企业具有连绵不断的生命力,仅仅依靠物力和人力的投入已远远不能达到要求,尤其在经济转型的现代社会,很多企业经过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非但没有带来经济效益的普遍提高,甚至还出现了严重亏损。只有不懈的进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

2.有利于企业发展和完善核心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的精髓在于拥有主导产品,核心能力的灵魂就是科技创新;企业核心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更离不开企业的创新。科技创新对于形成企业独特的、难以替代、具有较长延展性的核心能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有利于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

新技术产品、新工艺和新设备在传统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可以加速传统产业中设备的改造和生产工艺的改进,促进新产品的开发,提高传统产业的附加值,节约资源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4.科技创新使企业突破生命周期束缚,走向全新发展阶段

企业的生命周期与其产品的生命周期紧密相连。如果企业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随着新产品的成长发展,企业也将获得新的生命力。当企业所处的产业渐渐走向衰退时,也只有借助科技创新走进新的产业领域,企业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可见通过科技创新,能够推动企业产品、产业领域的拓展,使企业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二、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

1.科技创新力度不强,很多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技术条件提升较快,部分企业已具备较好的创新基础,已经拥有了接近同业跨国公司的研发能力,在若干方面甚至领先于跨国公司。华为在3G领域跻身全球第一阵营,中兴开发的GoTa数字集群产品全球领先。在新兴行业领域,出现了具有核心技术、国际前沿研发能力的企业,如中星微突破多媒体领域7大核心技术,申请600多项国内外专利,获120多项专利授权;安波特开发出5种导向治疗肿瘤的基因工程抗体,其中3种是国际首创等等。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为8%,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有90%是“二资”企业实现;几乎全部的光纤制造装备、85%的集成电路制造装备、80%的石油化工制造装备、70%的数控机床、95%的医疗装备依赖进口。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我国很多行业的关键和领先技术仍然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

2.我国企业中专门从事科技创新的人员严重不足

企业中的科技创新活动,归根到底是由人来进行研究与实施的,离开了人才,科技创新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生命力。就目前我国的科技人员数量来说,大约有87.8万人从事研发工作,基础研究人数只有7.9万人,占整个研发队伍的8.3%,缺乏世界级的科学家。在这些研究人员中,绝大部分人员都在非企业的部门从事科研活动,企业中的科技人员严重不足。

3.我国企业R&D资本投入明显不足,削弱了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

企业的R&D活动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稳定的现金流可以用来资助企业R&D活动,缺少内部融资的企业则可能限制企业支持R&D活动的能力,有研究表明研发投入与公司业绩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我国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与GDP的比为1.35%左右,远远低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0.39%,即使高新技术企业也只占0.6%,这个比例不到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4.科技创新主体不明确,且企业科技创新相对独立

按照国际惯例,实施科技创新的组织主要是研究与开发机构,包括政府、大学、企业和民营的R&D机构。据资料表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企业从事R&D的工程师占职工总数的3.45%,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仅为0.75%;日本每100个大中型企业有R&D机构134个。据1995年国家经贸委资料,我国23026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只有39.8%有技术开发机构。我国企业与其它研究机构的合作同国外相比严重不足,企业的创新活动相对独立,使企业无法充分利用学校政府等研究机构的科技力量提升自己的科技创新水平,造成了资源浪费。

5.科技创新不注重其实用性

自1990年以来,我国年平均获奖的重大科技成果有3万多项,但至今转化率不足30%,推广应用率仅10%,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并获得规模效益的仅5%,日本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却高达80%。中国虽然在发明能力方面并不逊色任何发达国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却远低于许多国家,这使中国许多很有价值的成果停留在样机、样品和展品阶段,难以批量生产,最终会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三、对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我国的科技创新,尤其是企业的科技创新还十分的薄弱,存在着严重的资源和人才的浪费,抑制着企业快速的发展。合理充分利用资源,不断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提高企业经营业绩,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企业科技创新的环境

企业的科技创新不是独立封闭的,需要大量的信息交流与协作。只有在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中,才不断的激发企业的创新意识,充分利用周围的有利因素为自己服务。营造这样的环境,首先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协调、发挥政府科技部门、经济部门及相关部门的集成优势,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服务。还要继续制定和实施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地方法规,使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有法可依,以保障企业和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最后要特别注重发挥财税政策的推动作用,政府财政税收政策的应用要逐步由生产领域前移到研究开发领域,由对产品的优惠政策转为对研究开发的优惠政策。

2.加大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

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主要可以分为物资投入和人力投入两个方面。物资投入主要是指资金的投入,是企业保持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实践证明,投资越大,创新能力也会越强。企业应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确保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资金,增加政府对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并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少数技术相对领先的大型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人力投入主要是指以人为本,加大继续教育的力度,技术创新是一个由知识技能的积累到创造性地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靠承载知识技能的各种人才来完成的。

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来看,企业在职人员大多受过专门教育,很多企业的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已经超过企业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从总体上来看,高学历和高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仍然很小,且在大部分企业中,专科及以下学历仍然在企业中占有较大比重。随着以全球化知识水平为参照系的新知识、新技能的快速流动,按经济发展的需要,可持续提高接受继续教育的效率,可持续加快在职人员自身知识与技术的更新率,是将对企业科技创新具体化的战略行动。

3.更新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只有把新技术,新理论与企业相结合,才能使其真正成为促进经济发展了主要力量。全社会的技术研究开发工作主要应该在企业进行,不是企业外的科研院所。企业要根据自身实力,分析把握市场需求,寻求技术机会,自主决策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项目;自行投资,自主决定筹资、融资的渠道和方式,统筹考虑投入的分配和步骤;享有技术创新带来的利益,也承担技术创新带来的风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其主要标志就是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成果,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拥有自己的科研成果,才会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4.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技术交流

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并不是要企业封闭起来,不与外界联系,应该以合作创新为基础。加强合作创新,加强政府和企业、科研机构的创新协作,打造政府和企业、科研机构协同作战的平台,协调目标,形成合力,推动企业创新,鼓励、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共同建立实验室或研发机构,健全政府支持、企业主导、官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也应支持我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外国技术机构及专家学者合作创新,支持我国企业在应用研究、产品设计、工艺进步、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用不同方式开放合作,还应鼓励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引进,提升企业对市场的参与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虽然每年都在提高,但是比起发达国家水平来说,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充分认识我国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提高,才会保证我国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伍云.技术创新:企业生命的活力源泉[J].企业家天地.2009(3)

[2]加快提升企业创新力[J].热点聚焦2006(6)

[3]李美荣.浅谈企业技术创新[J].承钢技术.2007(2)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提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7(3)

第9篇:科技创新对企业的意义范文

引言

作为我国经济体系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代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也推动着整个社会的科技创新。但是,由于主客观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挑战,甚至进入了科技创新的瓶颈期。本文以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现状为出发点,聚焦其今后的科技创新改革与提升策略,对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中小企业的内涵

中小企业又称中小型企业或中小企,它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 定各行业划型标准为:

1.农、林、牧、渔业。营业收入2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企业。

2.工业。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企业。

3.建筑业。营业收入8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8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企业。

4.批发业。从业人员2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企业。

5.交通运输业。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企业。

6.零售业。从业人员3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2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企业。

二、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特点与意义

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主要包括:对科技含量较高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或对生产技术、生产工艺、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创新。现在,国家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对其进行扶持。

(一)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特点

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也具备自身的特点。中小企业与大型私企、国企在国家经济体系中所处的层次不同,导致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不同于大型私企、国企。

1.创新灵活。中小企业人数较少,规模小,但机制灵活。企业具备很强的应变性,由于中小企业员工多身兼数职,导致员工具备灵活的岗位流动性。中小企业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企业的结构,使企业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

2.便于技术转移。技术转移是推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相关事例表明,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更能利用技术转移,更适合与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进行合作。据相关研究结果表示,在科技创新中,不与科研机构或高校发生联系的收益有40%,而与科研机构或高校发生联系的科技创新中,科技创新带来的收益提升60%。所以,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够更好的利用技术转移。

3.科技??新效率高。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效率更高。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中小企业始终扮演着最活跃的角色,是我国科技创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根据相关统计分析,中小企业占据80%比重科技创新份额。对于大企业而言,大企业主要考虑如何稳定企业发展,而中小企业主要考虑如何在科技创新中寻求突破。所以,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效率更高。

(二)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意义

一方面,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价值,会给社会经济带来深刻影响。例如,手机行业中颇具影响力的小米手机,无人机行业佼佼者大疆无人机,这些都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成果。通过科技创新,中小企业获得了社会的热烈关注,提高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中,中小企业始终扮演着最为活跃的角色。因此,国家一直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创新是国家在国际中突显竞争力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我国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

由于某些条件的限制,导致中小企业资金短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不能有效进行。向银行申请贷款是中小企业应对资金短缺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由于企业自身条件不足,比如,资产规模小,经营能力差等,导致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融资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因素的限制。据资料表明,我国有很多中小企业在经营、财务、信用等方面,都达不到向银行贷款的条件。尤其突出的是,中小企业由于管理经验不足,在向申请贷款过程中,银行确认企业能力信息时,企业信息往往得不到有效认证,从而影响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同时,在向银行申请贷款过程中,需要中小企业提供固定资产来进行抵押,而中小企业很可能并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面对这些问题,我国虽然建立了很多应对措施,但这些措施并未产生良好的效果,其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中小企业的资产少,出现风险的概率较大。

(二)政府政策以及法律保护机制有待完善

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中,为了保障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推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与法律。可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得相对较晚,某些法律还不完善,这只能够在一定形式上起到推动作用,不能从根本上推动法律制度的完善。我国对科技方面的法律保护略显薄弱,只是在行政方面对科技保护进行规定,但规定的约束力有限,依然不能给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带来决定性改变。同时,中小企业自身资产、资金有限,各方政府与银行趋向于扶持那些大型的企业,而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支持就相对较少,只能靠自身慢慢地发展,从而无法实现科技创新。

(三)中小企业创新型人才缺乏

人才在企业中意味着核心竞争力,是对企业高速发展的保障。但在现阶段,我国的中小企业人才量还不足,并且由于企业的各种因素,无法对优秀人才产生吸引。中小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也是处于一种无从下手的阶段,并且出于薪酬等因素,不能很好地控制人才的流失。从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来看,一些人才在面对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负责一些其他岗位的工作,无法全身心投入本职工作中。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来看的话,企业的背景以及区域性改革进展不同,导致人才在思想上出现了固化现象。并且,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与目前的发展状况都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导致人才的浪费,加上管理不善,让很多人才难以长久稳定地工作,这就造就了企业的人才流失。

(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信息掌握不足

在现今风云突变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对于信息掌握的准确与否,决定着企业在市场中的优胜劣汰。中小企业如果想要做到科技创新,就要掌握更多的数据信息。信息获取的速度决定着科技创新的发展程度,信息获取的速度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

当今,还有很多中小企业对信息掌握缺乏重视,甚至一些企业属于闭门造车的状态,没有良好的信息资源获取渠道。在相关的融资、人才、技术等方面,缺乏有效的信息途径,更是忽略对信息途径的组建。由于对于信息的掌握不够充足,致使中小企业减慢了科技创新的步伐,也使科技创新没能给中小企业带来更好的市场局面。中小企业若想从这种状况中脱困,就要仔细把握市场脉搏,构建起有效的信息获取途径,才能够更好地立足于市场,开展科技创新。

(五)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相较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出现风险的概率要大得多。主要反映在两个层面上。

一是中小企业自身的层面,由于其自身的实力弱、缺乏资金的帮助,只能够担负起单一技术的创新,而且不能够从全面的角度进行系统的创新研究,致使一旦这种单一的创新技术出现纰漏,会导致整个中小企业的技术研究面临着崩溃的局面,而使企业失去信心,创新的动力因此下降。与此相比,大型企业由于自身资源与技术的丰富性,能够对技术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避免了中小企业创新研究中过于单一的缺点。

二是从社会与市场的层面看,在中小企业走向真正成功的道路中,还需要一段艰难的路程,其本身的创新技术研究成功,并不意味着从此获得经济利益,未来的发展前途一片光明,还需要经得起市场环境磨砺,这个过程对中小企业来讲也是相对困难一些的。并且,企业对于技术的研究成功,还需要依靠知识产权的保护,目前,中小企业对于技术保护能力缺乏,这点是不能够跟大型企业相提并论的。现今,中小企业的科研成功没有一套有效的保护措施,而研发的科技人员很难从技术中获取足够的利益,同样的,没有足够的利益,科技人员对于创新也不够积极。

中小企业在对知识产权的维护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出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中小企业对维护科技专利的资金投入不够,也没有时间对专利申请进行深入研究,企业的核心技术――人才一旦流失,就会出现核心技术转移的现象。并且,如果企业中的核心科技成果被窃,中小企业在产品维权上的投入力度就??不足,会直接将企业的科技创新扼杀在摇篮里。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科技创新的大环境中,企业需要重视对于知识产权的维护。

四、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企业科技创新氛围

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中小企业要拥有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企业要鼓励员工在各自岗位的创新,实施企业内部的良性竞争,加强企业自身文化的树立。要引导员工以及企业的整体创新,要建立敢于创新的信念,让企业与员工在面对困难的情况下不气馁,不放弃。中小企业的管理层要重视搞搞企业内部的创新氛围,它是企业发展科技创新的精神所在,也是企业全身心投入技术开发创新的基础所在。

为了创建和谐的创新氛围,也为了鼓励技术员工的科技创新,有一部分企业开始实施技术股份制度,对于那些在技术上有突破,有创新并取得成果的技术员工,企业实行股份奖励措施。企业也要时刻关注员工的身心变化,对于那些受到心灵困扰的员工,要及时交流沟通,让每一个员工时刻都感受到企业的重视,通过关怀员工,加强其对企业的信赖,从而在工作中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并且增进企业的和谐气氛,从而使科技创新更加顺利。

(二)加深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

通过了解国际知识产权的案例,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自身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也是为技术人员在科技创新中保驾护航的一种手段。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路程,因为要在已有的技术上探究更大的发展,是需要充足的毅力和勇气的。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常常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科技创新能够获得真正的成果,需要很长的时间,在此过程中,企业还要担负很大的风险,如果对技术创新失败了,企业就需要面对巨大的成本问题。并且由于现在信息流通特别的快,创新技术与产品一旦步入市场就会面临着随时都可能出现的仿制品,甚至有的企业通过“移花接木”,使企业辛苦研发的技术成为了他人的嫁衣。由此可见,负责技术开发的企业或人员如果对自己的技术或产品缺乏明确的保护意识,那么,其所收获的利益会大大减少,这就是为什么市场上会出现“逆淘汰”的现状。

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够有效的激发人们对于创新的欲望,知识产权的保护,是给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一个公平平台,它的责任就在于保护每一个原创者的利益与地位。所以,加强对企业核心创新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是为企业创新人员利益的保护,只有相对应的回报,才能调动企业创新人员工作的激情,同样的,企业也能够从中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这样的良性循环,会使企业的资金与人员进一步稳定,从而使整个企业不断的进步发展,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步伐。

(三)加强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中介服务相关机构的开发

中介服务机构的存在,能够有效的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建立传播途径,是社会企业走向商业化道路不可忽视的步骤之一。据我国相关政策,要鼓励科研相关机构转变为中介结构,中介服务机构要服务于企业的科技人员。创新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家需要全力支持中介服务机构或科技发展中心的开发,通过搭建科学技术的共享中心,有助于中小企业的法律保护、人才培养、信息获取,完善一些中小企业技术、资金、法律等方面的问题,增加中小企业对于科技创新的动力。各地区的政府也要紧随国家的政策方针,建立具有地区特色的科技创新专区,在各个科研机关、高等院校建立起信息技术共享平台,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群获取信息困难的问题,与此同时,也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步伐。

(四)加强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基础研究

科技创新是国家经济立足于国际市场的重要依据之一,以当今的经济形势来看,国家若想在这种形势中取得优势,就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审视整个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在此之中,对基础研究尤为重要。在对于中小企业的政策上,要以当今科技水平为蓝图,大力发展科技的基础研究工作,给予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一定的基础,使中小企业在各个领域中都为国家做出贡献。需要不断加强中小企业中的科研力量,重点培育科研院校的人才,使中小企业整个群体的科技创新得到源源不断的人才补充,这样才能确保我国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完善发展。

(五)加快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发展

中小企业可通过与金融机构的资金与技术合作的方式,实现开发上与资金上的互补,并且根据一定比例,合理分配利润。金融系统更应该加强与民间风险投资企业的合作,从多方面的投资中,降低企业风险,为中小企业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资金与技术的基础。在政策上,对于风险投资的力度与改革,要更加清晰明了,确保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顺利的进行,同时企业的成功也能为投资方面、城市?l展方面带来更大的助力。

国家政策要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为重点,在财政方面,要着重于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加大高技术领域、高风险项目的优惠力度,使中小企业在资金方面有更多的选择。通过降低税收,来鼓励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减轻中小企业的经济负担。同时,在中小企业进行银行贷款时,国家要给予大力支持,有选择性的为一些信誉良好的中小企业进行担保,帮助其向银行申请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