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筹资融资区别范文

筹资融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筹资融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筹资融资区别

第1篇:筹资融资区别范文

摘 要 资本结构是筹资决策的核心问题,不同的资本结构,会带来不同的风险和成本,从而引起股票价格的变动,适当地利用负债资金,可降低资本成本,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增加每股收益,促使股价上升,但当负债比率太高时,又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为此,公司必须权衡财务风险和杠杆利益的关系,合理确定负债数额,运用EBIT-EPS分析法,比较公司价值法,以确定最优资本结构。

关键词 资本结构 优化

一、EBIT-EPS分析方法的含义

每股利润分析法(EBIT-EPS分析法)是利用每股利润无差别进行资本结构决策的方法。所谓每股利润无差异点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筹资方案下普通股每股利润相等时的息税前利润点,亦称息税前利润平衡点。根据这一分析方法,可以分析判断在什么样的息税前利润水平下适于采用何种资金结构。这种方法确定的最佳资金结构亦即每股利润最大的资金结构。

二、EBIT―EPS分析法原理

负债的偿还能力是建立在未来盈利能力基础之上的。研究资本结构,不能脱离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一般用息税前盈余(EBIT)表示。负债筹资是通过它的杠杆作用来增加财富的。确定资本结构不能不考虑它对股东财富的影响。股东财富用每股盈余(EPS)来表示。将以上两方面联系起来,分析资本结构与每股盈余之间的关系,进而来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这样就产生了EBIT―EPS分析法,也叫做每股盈余无差异点法。

三、EBIT―EPS分析法的具体运用

案例:W公司目前拥有长期资本8500万元,其资本结构为:长期债务1000万元,普通股7500万元。现追加筹资1500万元,有三种筹资方式可供选择:增发普通股、增加债务、发行优先股。假设利率为9%不变,有关资料如下:

最后,我们可以从图示上得出结论:每股利润无差异点的息税前利润为870万元的意义在于,当息税前利润是870万元时,普通股筹资和债务筹资对企业来说,没有影响,会的到相同的每股收益,同样,当息税前利润为1173万元时,普通股筹资和优先股筹资对企业的影响是一样的,也会得到相同的每股收益,所以,可以说,当EBIT870万元时,普通股筹资比债务筹资和优先股筹资更有利;当870万元 EBIT1173万元时,选择债务筹资比普通股和优先股筹资都有利;当EBIT1173万元时,选择优先股筹资比普通股和债务筹资更有利。

四、EBIT-EPS分析方法的优劣分析

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法的测算原理比较容易理解,测算过程较为简单。它以普通股每股利润最高为决策标准,也没有具体测算财务风险因素,其决策目标实际上是股票价值最大化而不是公司价值最大化。

另外,EBIT―EPS的分析方法是一种定量的分析方法,它只考虑了资本结构对每股盈余的影响,并假定每股盈余最大,股票价格也就最高。但把资本结构对风险的影响置之视野以外,是不全面的。因为随着负债的增加,投资者的风险加大,股票价格和企业价值也会有下降的趋势,所以,单纯用EBIT―EPS分析法有时会作出错误的决策。但在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时候,投资人主要根据每股利润的多少来作出投资决策,每股利润的增加也的确有利于股票价格的上升。

五、EBIT-EPS分析方法的改进

1.我们采用“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则能使股东权益增加的方案是可选方案。这时应该用“权益资本收益率”(ROCE)作为衡量的指标。ROCE是衡量股东投入资本所得到的回报的财务指标,它是税后利润与投入资本的比值。上例中当EBIT=900万元时,按“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法,应当采用负债融资。此时计算出的企业全部资本收益率(ROA)=(900-270)(1-40%)÷10000=3.78%,负债利率9%,可见资产的回报并未大于负债的利息,可知负债的利息支出超过了资产的盈利能力,负债在侵蚀股东权益。

因此笔者得出“ROCE无差别点”法。设用ROCE1、I1、C1和ROCE2、I2、C2分别表示股票融资和负债融资方式下的净资本收益率、负债利息和股权资本。由于在ROCE无差别点上,无论采用负债融资还是股票融资,其ROCE是相等的,则有ROCE1=ROCE2,即(EBIT-I1)(1-T)÷C1=(EBIT-I2)(1-T)÷C2,能使上述条件成立的EBIT为ROCE无差别点的息税前利润。用上例中的数据,则有:(EBIT-90)× (1-40%)÷9000=(EBIT-90-135)×(1-40%)÷7500,得到EBIT=900万元。

当EBIT>900时,运用负债融资可提高ROCE;当EBIT9%的情况下,负债利息才不至于侵蚀股东的权益资本,负债融资才会增加股东财富。

2.若要更准确地确定这个问题,应采用“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此时能使总资本净增值最大的方案才是首选,所以我们选择目前国际上比较认可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经济净增值”(EVA)来进行分析。其计算公式是:

EVA=税后营业收入-资本投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EVA的计算结果反映为一个货币数量。如果其值为正,就表示公司获得的税后营业收入超过产生此收入所占用资本的成本;换句话说,公司创造了财富。如果其值为负,那么公司就是在耗费自己的资产,而不是在创造财富。因此公司的目标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创造正的、不断增加的EVA。股权资本是有成本的,持股人投资A公司的同时也就放弃了该资本投资其他公司的机会。EVA和会计利润有很大区别。EVA是公司扣除了包括股权在内的所有资本成本之后的沉淀利润,而会计利润没有扣除资本成本。EVA的计算有两种方法:一是从净利润出发,EVA=净利润-股权资本成本;二是从息税前利润出发,EVA=息税前利润×(1-T)-全部资本(含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其实最终两者得出的结果是相同的。

仍以上题为例,假设股东要求的报酬率为12%,即股权资本成本为12%,且增加负债对股权资本成本并无影响。则可以分别计算出两种筹资方式下各自的EVA:

由于EVA=(EBIT-D×Kd)(1-T)-E×Ke,其中D为负债、E为所有者权益、Kd为负债成本、Ke为权益资本成本、T为所得税税率。我们用EVA1和EVA2分别表示权益筹资和负债筹资方式下的经济增加值,则有:

EVA1=(EBIT1-10000×9%)×(1-40%)-10000×12%>0得到EBIT1>2900;

EVA2=(EBIT2-7500×10%)×(1-40%)-7500×12%>0得到EBIT2>2250.

当EBIT一定时,EVA1总大于EVA2,且EVA1-EVA2=650。这意味着当股权资本成本为12%时,负债融资方式下的EVA总是大于股权融资下的EVA,故应选择负债融资。而现实中,企业筹借长期债务会加大财务风险,同时股东为补偿增加的风险,必然会要求提高风险报酬,从而引起股权资本成本的提高。而股权资本成本的提高又将减少负债融资方式下的EVA,当其提高到一定程度,负债融资方式下的EVA将小于股权融资下的EVA,就不应再采用负债融资。设EVA1=EVA2时的股权资本成本为R,则得出结论:当股东要求报酬率

第2篇:筹资融资区别范文

进行现金流量的分析时,通常从现金流量结构、变动程度及趋势、偿还能力、现金产生能力几个方面进行。在不考虑企业所得税的影响情况下,现金流的总量不会受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的不同而有变化,但各项现金流的总量和结构易受企业的经营政策和分类标准的影响。现金流的结构对我们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以及评价、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前景很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关注以下几个会影响现金流分类结果的因素。

一、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利息与银行承兑汇票担保贷款利息的区别

企业持有银行承兑汇票,但需要现金使用时,有两种方式获得现金:A、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B、以银行承兑汇票抵押进行贷款。采用第一种方法:企业将收到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所支付的利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应作为“经营活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的减项处理,也就是说以收到的贴现净额反映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栏目。采用第二种方法:企业将收到的银行承兑汇票作为抵押进行贷款,以到期托收的款项归还贷款。贷款支付的利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应作为“投资活动―分配股利、利润和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的处理。到期托收承兑汇票收到的款项在“经营活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反映,借取的贷款和归还的贷款分别在筹资金活动中的“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反映。

第二种方法必然导致各项现金流的流入流出总额比第一种方法要高,出现不一样的流入流出结构。第一种方法只有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而第二种方法则出现经营活动和筹资活动流入量、筹资活动流出量,且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金额也不一致。如果企业在不同的时期出现分别上述两种方式时,必然导致在分析时高估采用抵押贷款时经营活动产生现金的能力,高估企业的偿还债务能力。

根据现金流量表准则,企业在筹集资金过程中发生的利息支出属于“筹资活动”,而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利息在本质上说也属于企业向银行获取资金使用权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在对管理层报送财务报表时,可以将贴现利息列示在“筹资活动―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栏目,分明细“贷款利息、承兑贴息、股利”等列示,可以便于管理者进行纵向前后各项比较发展变化趋势,也便于分析企业获取资金使用权支付的代价。

二、经营租赁或融资租赁租入设备与分期付款购买设备的区别

根据2010会计准则讲解,经营性租赁支付的租赁费属于经营活动,在“经营活动―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栏目反映;融资租赁支付的租赁费和分期付款方式构建的固定资产支付的现金属于筹资活动,在“筹资活动―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栏目反映。企业正常购买固定资产支付的现金属于投资活动,在“投资活动―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支付的现金。租赁与购买设备是企业获得生产经营设备过程中采用的两种不同方式,两者本质上区别主要是设备的风险由谁承担。如果采用经营租赁方式每年支付的租金与融资租赁、分期购买付款金额是相等的,会导致不同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很容易让人认为分期购买或融资租赁时企业的现金流状况较好,容易导致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现金能力的高估。

同时在不同的年份采用不用的设备获取方法,也不利于前后期的分析比较。经营性租赁本质是企业在租赁期内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只不过设备在租赁期满后归出租人所有。而融资租赁从本质上说就是企业借入款项购买设备然后分期偿还。所以对管理者报送现金流量表时对不同租赁方式支付的租赁费、分期付款支付的费用进行变通,将其分解为按市场价购买的买价和按出租方或分期付款债权人的内含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两部分,将支付正常买价的现金流出的现金列示在“投资活动―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栏目,支付的属于利息费用部分依旧列示筹资活动―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栏目,可以修正企业采用不同的经营策略而导致的现金流量结构的不一致,避免分析时造成的高估或低估。也可避免经营性租赁与融资性租赁在会计划分上的随意性对管理者的误导。

三、固定资产的维修费支出与应资本化的更新改造支出的区别

一般情况下,固定资产投人使用之后,由于固定资产磨损、各组成部分耐用程度不同,可能导致固定资产的局部损坏,为了维护固定资产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充分发挥其使用效能,企业将对固定资产进行必要的维护。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费用、大修理费用等支出按会计准则属于“经营活动―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而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支出,因可以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通常按会计准则需要资本化增加固定资产的成本,属于“投资活动―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企业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在平时维修的过程中对设备进行局部的小改小革,通过日常维护提高资产的使用寿命。第二种平时不维护,只是集中对资产进行更新改造,同样也能够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第一种方法通常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第二种方法通常符合资本化条件。相比而言,易导致第一种方法的“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增加,造成对企业产生现金能力的低估。

资产的日常维修与更新改造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使用寿命、使用效率,提高资产的未来获利能力。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事情,只不过是会计分类方法的不同而已,一是直接进入当期费用,一是通过折旧的形式在以后期间均匀分摊。因此对管理者报送现金流量表时,将资本化的资产更新改造支出作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易于管理者的分析。

四、不涉及现金的设备抵债行为

第3篇:筹资融资区别范文

企业是在一定环境下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有机集合体。企业运营只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面临的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周围,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和力量的总称,它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基础。

企业制定筹资战略必须立足于一定的宏观环境之下,制定时要考虑:1.政治法律环境。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国内政局稳定,经济日益活跃,我国的产业政策、外汇政策和税收政策等的日益完善,与国际惯例的逐步接轨,为外资进入中国提供了保证,使我国企业的筹资区域进一步扩大,筹资数额逐年增加,方式也更加多样。2.经济环境。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经济条件、经济特征、经济联系等客观因素。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高速的发展势头,物价得到有效控制,这一切表明,我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发展机会,同时也为国内外大量的游资找到了出路。3.技术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新产品开发能力以及技术发展的动向等的总和。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对科技开发力度的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有计划培养,都将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企业微观环境是指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条件和能力的因素,包括行业状况、竞争者状况、供应商状况及其他公众的状况,这是确定企业筹资方式的前提。一个良好的销售网络、及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商等微观环境,将十分有利于企业筹资的顺利实现。此外,笔者认为,企业的内部条件也应该属于企业筹资的微观环境。企业的内部条件包括:企业经营者的能力、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政策、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研究开况等。就筹资而言,企业内部条件达到一定的标准,才会吸引资金、技术进入企业,因此企业要得到实现企业扩张所需要的资金,应扎扎实实的做好企业的各项工作,赢得债权人和投资者的信任,他们才会将资金、技术交由企业使用和管理。

二.企业的筹资方式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融资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一是内源融资,即将本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二是外源融资,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源融资已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源融资已逐渐成为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方式。下面对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分别加以介绍:

(一).内源融资方式

就各种融资方式来看,内源融资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者股息,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同时,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不会发生融资费用,使得内源融资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外源融资。因此,它是企业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净资产规模和投资者预期等因素,只有当内源融资仍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需要时,企业才会转向外源融资。在这里,笔者认为相当一部分表外筹资也属于内源融资。表外筹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予以反映的筹资行为,利用表外筹资可以调整资金结构,开辟筹资渠道,掩盖投资规模,夸大投资收益率,掩盖亏损,虚增利润,加大财务杠杆的作用等。比如,企业与客户签订一项产品的筹资协议,先将产品售给客户,然后再赊购回来,该项产品并未离开企业,但企业却通过这一协议得到了借款。因此,表外筹资可以创造较为宽松的财务环境,为经营者调整资金结构提供方便。鉴于表外筹资在我国应用还不是太普遍,而其应用的前景又十分广泛,所以,笔者将在这里对表外融资作一较为详细的介绍

表外融资可分为直接表外筹资和间接表外筹资。直接表外筹资是企业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直接筹资。由于资产所有权未转入筹资企业表内,而其使用权却已转入,所以这种筹资方式既能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缓解资金不足之需,又不改变企业原有表内资金结构。最为常见的筹资方式有租赁、代销商品、来料加工等。大多数租赁形式属于表外筹资,只有融资租赁属于表内筹资。经营租赁是出资方以自己经营的设备租给承租房使用,出租方收取租金,承租访由于租入设备扩大了自身生产能力,这种生产能力并没有反映在承租方的资产负债表中,承租方只为取得这种生产能力支付了一定的租金。当企业预计设备的额租赁期短于租入设备的经济寿命时,经营租赁可以节约企业开支,避免设备经济寿命在企业的空耗。此外,维修租赁、杠杆租赁和返回租赁也属于企业的表外筹资。

间接表外筹资是用另一个企业的负债代替本企业负债,使得本企业表内负债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最常见的间接表外筹资方式是母公司投资于子公司和附属公司,母公司将自己经营的元件、配件拨给一个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将生产出的元件、配件销售给母公司。附属公司和子公司实行负债经营,这里附属公司和子公司的负债实际上是母公司的负债。本应有母公司负债经营的部分由于母公司负债限度的制约,而转给了附属公司,使得各方的负债都能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例如:某公司自有资本1000万元,借款1000万元,该公司欲追加借款,但目前表内借款比例已达到最高限度,再以公司名义借款已不可能,于是该公司以500万元投资于新公司,新公司又以新公司的名义借款500万元,新公司实质上是母公司的一个配件车间。这样,该公司总体上实际的资产负债比率不再是50%,而是60%,两个公司实际资产总额为2500万元,有500万元是母公司投给子公司的,故两个公司公司共向外界借入1500万元,其中在母公司会计报表内只反映1000万元的负债,另外的500万元反映在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内,但这500万元却仍为母公司服务。现在,许多国家为了防止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财务转移,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如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的半数以上,应当编制合并报表。为此,许多公司为了逃避合并报表的曝光,采取更加迂回的投资方法,使得母公司与子公司的控股关系更加隐蔽。

除了上述的两种表外筹资外,还可以通过应收票据贴现,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帐款,产品筹资协议等把表内筹资化为表外筹资。

(二).外源融资方式

企业的外源融资由于受不同筹资环境的影响,其选用的筹资方式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分为两种:直接筹资方式和间接筹资方式,如下图(略):

企业外源融资究竟是以直接融资为主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除了受自身财务状况的影响外,还受国家融资体制等的制约。从国际上看,英美等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国家的企业历来主要依靠市场的直接融资方式获取外部资金,70年代以前,通过企业债券和股票进行的直接融资约占企业外源融资总额的55%-60%;日本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则相反,企业主要依靠银行的间接融资获取外部资金,1995年以前,日本企业的间接融资占外源融资的比重约为80%-85%。70年代以后,情况缓慢的发生了变化,英美企业增加了间接融资的比重,日本则增加了直接融资的比重。由此可见,如何搞清各种不同的外源融资方式的不同特点,从而选择最适合本企业的融资方式,是企业面临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下面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逐一加以详细的介绍:

1.直接融资方式

我国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的融资方式趋于多元化,许多企业开始利用直接融资获取所需要的资金,直接融资将成为企业获取所需要的长期资金的一种主要方式,这主要是因为:(1).随着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的不断弱和困难的财政状况,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很难得到满足;(2).由于银行对信贷资金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使银行不良债务急剧增加,银行自由资金比率太低,这预示着我国经济生活中潜伏着可能的信用危机和通货膨胀的危机;(3).企业本身高负债,留利甚微,自注资金的能力较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资金的使用者不通过银行这一中介机构而从货币所有者手中直接融资,已成为一种通常的做法,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发达,我国直接融资的比例较低,同时也说明了我国资本市场在直接融资方面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明显向个人倾斜,个人收入比重大幅度上升,遇此相对应,金融资产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个人持有金融资产的增加和居民投资意识的趋强,对资本的保值、增值的要求增大,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债和股票等许多新的投资渠道。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企业股份制改造无疑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应该看到,由于直接融资,特别是股票融资无须还本付息投资者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必然要求较高的收益率,就要求企业必须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

债券融资在直接融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极大的拓展了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发达国家企业债券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股票投资,突出显示了债券融资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如美国的股份公司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就已经普遍停止了通过发行股票来融资,而是大量回购自己的股票,以至于从1995年起,股票市场连续两年成为负的融资来源,其原因有二:

从投资者角度看,任何债券能否发行成功,首先取决于是否能吸引投资者的资金。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是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关键。然而,在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取得必要的信息越来越困难,在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客观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问题。这种不对称现象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股票融资来看,股权合约使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建立了委托关系,就有可能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为避免这一问题,就必须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监督,但这样做的成本很高,相比之下,债券合约是一种规定借款人必须定期向贷款人支付固定金额的契约性合约,不需要经常监督公司,从而监审成本很低的债务合约比股权合约更有吸引力。

从筹资者的角度看,债券筹资的发行成本要比股票筹资低,债券利息可从税前利润扣除,而股息则从税后利润支付,存在公司法人和股份持有人双重课税的问题,还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增加每股税后盈余。债券融资不影响原有股东的控制权,债券投资者只有按期收取本息的权力,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分配红利的权力,对于想控制股权,维持原有管理机构不变的企业管理者来说,发行债券比发行股票更有吸引力。

目前,国债市场已得到很大的改进,国债的市场化发行,使得政府不必通过限制发行企业债券来保证国债的发行任务完成,客观上为企业的债券发行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市场化的国债利率成为市场的基准利率,这为确定企业债券发行利率提供了依据。由于现在的投资者更加理性,债券投资风险小,投资收益较稳定,吸引了大批注意安全性以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一大批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如长虹公司、海尔公司、春兰公司等,销售额都在百亿元以上,且这些企业信用等级高,偿债能力强,可以大量发行债券,可成为债券市场的主角,为企业债券发行提供了必要条件。

2.间接融资方式

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从无到有,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从社会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来看,银行存款较之股票和债券仍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大部分企业的资金来源也仍旧以银行为主,尤其是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由于上市指标主要用于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基本上与上市无缘,就使得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在间接融资方式中,值得注意的是随之近几年来大量的企业兼并、重组,从而导致我们可以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方式。杠杆收购融资是以企业兼并为活动背景的,是指某一企业拟收购其他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时,以被收购企业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从银行筹集部分资金用于收购行为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在一般情况下,借入资金占收购资金总额的70%-80%,其余部分为自有资金,通过财务杠杆效应便可成功的收购企业或其部分股权。通过杠杆收购方式重新组建后的公司总负债率为85%以上,且负债中主要成分为银行的借贷资金。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日益朝着集约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生产的规模性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重要条件之一。对企业而言,采用杠杆收购这种先进的融资策略,不仅能迅速的筹措到资金,而且收购一家企业要比新建一家企业来的快、而且效率也高。

杠杆收购融资较之传统的企业融资方式而言,具有不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是筹资企业只需要投入少量的资金便可以获得较大金额的银行贷款以用于收购目标企业,即杠杆收购融资的财务杠杆比率非常高,十分适合资金不足又急于扩大生产规模的企业进行融资;二是以杠杆融资方式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有助于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是迅速淘汰经营不良、效益低下的企业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效益好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其他企业能壮大自身的实力,进一步增强竞争能力;三是对于银行而言,由于有拟收购企业的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因而其贷款的安全性有较大的保障,银行乐意提供这种贷款;四是筹资企业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有时还可以得到意外的收益,这种收益主要来源于所收购企业的资产增值,因为在收购活动中,为使交易成功,被收购企业资产的出售价格一般都低于资产的实际价值;五是杠杆收购由于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参股,因而可以充分调动参股者的积极性,提高投资者的收益能力。

杠杆收购融资,是一种十分灵活的融资方式,采用不同的操作技巧,可以设计不同的财务模式。常见的杠杆收购融资财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典型的杠杆收购融资模式。即筹资企业采用普通的杠杆收购方式,主要通过借款来筹集资金,已达到收购目标企业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下,筹资企业一般期望通过几年的投资,获得较高的年投资报酬率。

(2)杠杆收购资本结构调整模式。既由筹资企业评价自己的资本价值,分析负债能力,再采用典型的杠杆收购融资模式,以购回部分本公司股份的一种财务模式。

(3)杠杆收购控股模式。即企业不是把自己当作杠杆收购的对象来考虑,而是以拥有多种资本构成的杠杆收购公司的身份出现。具体的做法为:先对公司有关部门和其子公司的资产价值及其负债能力进行评价,然后以杠杆收购方式筹资,所筹资金由母公司用于购回股份,收购企业和投资等,母公司仍对子公司拥有控制权。

企业以杠杆收购融资方式完成收购活动后,需要按规模经济原则进行统一的经营管理,以便尽快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企业运营期间,企业应尽量做到用所收购企业创造的收益偿还银行的杠杆贷款,偿还方式与偿还办法按贷款合同执行,同时还要做到有一定的盈利。

三.我国现状对融资结构的影响及融资方式的选择。

由于国有企业的改革相对滞后等各方面的原因,国有企业的亏损日益严重,从而导致了作为债权人的银行的坏帐和呆帐的增加,银行的资产质量下降了,但是,银行却对公众承担着硬性的债务负担,这种债权和债务的明显不对称,一方面使得的银行为此承担了极大的利息成本,另一方面,也酝酿着极大的银行信用风险和经济的不稳定性。

为了改革这种局面,许多文献主张通过发展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可以有效的降低银行系统的风险,减少政府承担的责任。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股票市场的发展的确能分散风险,但这只是从经济个体的风险偏好和福利经济学的角度而言,与我国融资体制改革中所面临的风险具有不同的性质,前者具有个体风险的含义,而后者要考虑的是一种系统性风险。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股票市场的的系统性风险尤为显著,这一点可以由近几年股票市场的大幅度波动得到证明。在这种情况下,股票市场上的风险和银行体系的风险,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角度来看,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从股份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股票市场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的治理结构,即股份制经济使得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分散了企业的风险;同时,也使得企业的治理结构变得格外重要了。所谓企业的治理结构,指得是能够使得未能在初始的企业合同中明确的一些经营管理决策,能够被作出的一种机制。

现代股份制公司的治理结构主要采用以下形式:一是股东通过选举的董事会来监督经理;二是通过大股东来监督经理的行为;三是对经理形成的约束可能来自于公司经营效率低下时,股票市场的收购和接管。在实际中,上述的几种形式是混合在一起,同时发挥作用的。

第4篇:筹资融资区别范文

 

关键词:我国企业 财务管理 

1 企业财务管理概述 

1.1 财务管理的定义 

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企业的财务、资金活动,处理企业各种财务关系的经济管理工作,是企业资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企业财务管理包括筹资、投资、预算、分配等方面的内容,其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保障。企业财务管理是整合企业再生产的关键环节,对于整合企业资源、分配资金活动意义重大。 

1.2 财务管理的职能 

企业财务管理负责企业的各项资金管理,包括制定企业筹资政策、实施企业投资方案、调控资金流动分配、科学分配企业的收益以及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等。这些财务管理的职能保证了企业的资金、投资、预算等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具体来讲,从财务的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反馈等都属于财务管理的职能。 

1.3 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意义日益突出。资本的运作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资金的预算、筹办、实施、反馈等是企业各个部门运作的关键。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货币,而货币作为一个统一的计量尺度,对企业的各个环节实施管理,只有财务管理的科学化,才能促进企业发展的快速化、各个部门工作的协调化。 

2 企业财务管理现有的不足与缺陷 

2.1 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还不成熟 

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不过几十年的历史,仍面临着许多漏洞与不足。在我国现有的理论体系当中,还没有适合我国国情的融资理论。对于相对成熟的优秀融资理论而言,它更适用于西方的经济社会。我国的企业股权融资比例较高,这是我国所特有的状况,与西方的市场经济有着很大的区别,由于股权融资的比例较高,股权融资的危害进一步扩大,使中小投资者危害严重。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股权融资几乎就是不需任何成本的,无须担心资本成本问题,这就造成了财务管理在上市企业中的忽视现象严重,忽视了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2.2 企业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 

财务预算是企业未来发展重点与方向的表现。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投资,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整体的财务预算体系,导致了企业财务预算的混乱状态,不能科学、整体的规划企业的未来资金使用分配方案,起不到预算应有的价值与作用。另外,企业内部仍没有建立专门的财务预算部门,不能确保财务预算的专门化进行,使财务预算得不到很好的重视与发展。由于企业中的分层复杂,即使有了专门的预算部门,预算方案也很难有效、快速的在企业中进行传递。失去了预算的预见性与超前性意义,使财务预算得不到很好的贯彻。 

2.3 财务信息在财务报告中的失真现象严重 

企业的财务信息汇报是逐级进行的,由各个部门递交给子公司,再由子公司提交给总部。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差别,部门在进行财务汇报时难免出现错报、漏报的现象。出于子公司自身的利益与现状,在向总部汇报时又会出现种种虚假的信息,这就导致了企业总部最终获取的信息失真现象严重,导致了决策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这样,企业整体的财务战略就会受到影响,如果信息报告中的信息失真现象过于严重,则有可能导致公司的决策失误,使企业蒙受损失,从而降低了财务管理的作用。 

3 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3.1 网络化财务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渗入到经济活动中的方方面面,财务管理同样离不开网络的支持。网络化的财务管理较传统的财务管理有着很大优势,首先,在空间上,网络化的财务管理可以突破地域限制,进行跨地区、跨国家的财务管理,几乎所有的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管理,这就保证了信息管理的整体性。其次,在空间上,在线处理各项业务将更加具有时效性,网上银行、网络交易的进行可节省更多的资源与成本,加快了资金的流转周期,显著地提高了效率。 

第5篇:筹资融资区别范文

关键词:借款;融资租赁;资金成本;计算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125-02

一、长期借款与融资租赁的比较

长期借款与融资租赁作为企业筹集资金的两种方式,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也各自有不同的特点。

(一)长期借款与融资租赁方式的相似点

1.长期借款与融资租赁都是企业筹集中长期资金的主要渠道,并形成企业的长期负债。长期借款是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种借款。融资租赁是将金融信贷与实物租赁方式相结合、以融通资金为目的的租赁方式,融资租赁的租赁期一般接受租赁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因此,长期借款与融资租赁两种融资方式都为企业提供了中长期的资金来源。而在会计核算上,二者也都作为长期负债来处理。

2.两种筹资方式都能产生财务杠杆作用。无论是长期借款的利息,还是融资租赁的租金,其数额和支付日期都是在签订合同时就已经确定,不管企业的生产经营及其盈亏如何,企业只须支付固定数额的利息或租金。如果企业的资金利润率高于该利息率或租金率,采用长期借款或融资租赁这种筹资方式,就能起到提高企业所有者权益资金收益率的作用。相反,当企业的资金利润率低于该利息率或租金率时,就会产生降低企业所有者权益资金收益率的风险。

3.两种筹资方式都有节税的作用。借款的利息费用作为税前费用列支,起到减少应税利润,从而减少应交所得税的作用。融资租赁租入的固定资产,按规定应视同自有固定资产,与企业的固定资产一齐计提折旧,其计提的折旧也起到减少应交所得税的作用。因此,两种筹资方式都有节税的作用。

4.两种筹资方式下,有关当事人都要签订契约。在长期借款方式下,借贷双方要签订贷款合同,在合同中,明确规定贷款金额、利率、期限、偿还方式和一些限制性条款等。在融资租赁方式下,承租人和出租人要签订租赁合同,合同的主要内容包括: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合同的起止日期,租赁物件的名称、规格、数量和价值,租金支付的时间表和每期应付的租金数额,租赁物件的保管、维修和保养,租赁期满后租赁物件的处理等条款。

5.无力还款与不履行支付租金义务,以及违反贷款合同与违反租赁合同,使企业陷于困境的结果相同。

(二)长期借款与融资租赁方式的差异

1.与银行借款相比,融资租赁方式的融资手续简便,易获得信用。采用长期借款方式时,企业必须先向银行提出申请。银行收到企业申请后,在贷款前,要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及发展前景、企业的信用情况、企业的盈利稳定性以及借款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等多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查。审查同意后,双方再进一步协商借款的具体条件,经过一系列讨价还价,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正式贷款合同,借贷关系成立,企业才可按合同规定的条款取得资金。通常,银行提供长期贷款时还要求借款企业提供某种形式的抵押品。在融资租赁方式下,虽然承租人也须向出租人提出办理租赁物件的申请,出租人要进行审核,决定是否可以受理承租人提出的申请。经同意后,双方才正式签订租赁合同。但比起银行借款,出租人对承租人的审核要简单得多,手续也更为简便。而且,通常信用较差、不能用举债方式融资的企业可以通过租赁获得所需资产,并且不需要抵押。

2.两种筹资方式在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约束限制方面有较大差异。长期借款的合同中有各种繁杂的条款,而且大部分都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约束限制。如规定借款企业必须保持一定数额的存款余额及其他流动资产,保持资产的合理流动性及支付能力;限制企业借入其他长期资金;没有付清全部本息以前,不准或限制企业分配现金股利;禁止企业应收账款的转让;限制企业资本支出的规模;未经银行同意不得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向;明确规定借款的用途,等等。而融资租赁签订的合同中,虽然也包括许多约束条款,但基本上不涉及到对承租人生产经营活动方面的限制。

3.两种筹资方式涉及的当事人有差别。在银行借款的方式下,涉及的当事人只有借贷双方,双方当事人只须签订一个贷款合同,合同的变更与违反,只影响双方的利益;在融资租赁方式下,一般涉及三方当事人,除出租人和承租人外,还有供货商。三方当事人要签订两个合同,即购货合同和租赁合同,两个合同同时生效。任何一方违约,都必然影响其他两方的利益。

4.筹资成本有差别。融资租赁筹资的资金成本一般比银行借款的资金成本要高。原因在于:租金中除包括购价(相当于本金)、投资者报酬(相当于利息)外,还包括手续费,资产陈旧化风险损失等,而且租赁方式下投资者要求的报酬通常高于借款利息。此外,租金通常在年初支付,第一次则在取得资产使用权前支付,其现值也大于借款分期偿还时本息的现值。

5.筹集的资金用途有不同。银行借款只是一种金融信贷,企业取得借款以后,可以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也可以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不足,以及其他一些方面。而融资租赁是金融信贷和实物出租相结合,是通过“融物”来“融资”,资金的使用只能局限于租赁资产上。

6.实现信用的过程不同。在租赁信用中,资金的借贷和固定资产的添置两个过程是重合的,可以及时满足企业对固定资产的需求,有助于企业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而企业若以借款购置设备,则必须先融入资金,然后再购买,即资金需求与设备需求是通过两个过程实现的。

7.实际筹集到手的资金数额有差异。采用银行借款这种筹资方式时,由于借款银行规定企业必须保持一个最低限额的存款余额,使得企业实际筹集到手的可用资金数额,只有贷款额扣除规定的最低存款余额后的余额。而在融资租赁方式下,租赁资产筹集到手的可用资金等于租入资产价值的100%。

8.还款的方式有差别。长期借款的还款方式,可以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定期等额归还或分批归还,而且借款本息的偿还通常是年末支付。融资租赁的租金一般采取定期等额方式,在租期前(取得使用权前)支付,通常是在年初支付全年的租金。

9.转嫁所有权风险有区别。企业如果是通过银行借款而取得某项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则必然要相应地承担该项资产可能变得陈旧过时的风险,特别是那些技术发展迅速的资产。因此,先进技术的迅速发展,可能使企业拥有的设备相比之下显得效率低和营运大,而且有可能变得完全不适应该企业竞争的需要。而在采用融资租赁方式下,如果一项资产的技术更新频度增加,使得该项资产陈旧过时的速度比出租人预期得更快,那么,承租企业有粗赁协议的保护,可以免受租赁资产的无形损耗造成的特有风险。

10.融资租赁签订的契约具有不可取消性,即契约一经签订,规定的各项条款是租赁双方必须履行的固定义务,不得随意取消,除非契约期满或双方同意才会中止合同。而银行借款的弹性较大,在用款时,可通过与银行协商变更借款的数量或期限。

二、资金成本的计算

按现行会计制度要求进行会计处理时融资租赁资金成本的确定。企业采用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应在租赁期开始日,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加上初始直接费用,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按最低租赁付款额,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按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

企业在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时,能够取得出租人租赁内含利率的,应当采用租赁内含利率作为折现率;否则,应当采用租赁合同规定的利率作为折现率。企业无法取得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且租赁合同没有规定利率的,应当采用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作为折现率。租赁内含利率,是指在租赁开始日,使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等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之和的折现率。

未确认融资费用应当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进行分摊。企业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确认当期的融资费用。

内含利率很容易被误解为就是融资租赁承租方的资金成本,但实际上这是两个概念。内含利率是站在出租方角度上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出租人将租赁投资总额折算成现值时正好等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的贴现率,在不考虑租赁资产余值的情况下,也可近似认为是租赁期内租金总额等于公允价值时的贴现率,实际上是出租方要求的投资报酬率。在无所得税情况下,内含利率可以认为是承租方的资金成本,但如考虑所得税,由于租赁所涉及的相关成本、费用的抵税作用,内含利率不等于承租方的资金成本。

再来分析一下现金流量情况:

现金流出:租赁期内各期支付的租金;现金流入:租赁资产计提折旧时产生的抵税金额、支付租金时记入费用部分产生的抵税金额。

我们可以用下式来确定资金成本:

A=

A――租赁设备的公允价值,一般可以采用设备的现行市价,它和设备的入账价值是两个概念;

n――租赁期;

F――第i个租赁期支付的租金,一般情况下各期租金额是相同的;

D――第i个租赁期设备计提折旧额;

C――第i个租赁期租金支付时记入费用部分;

T――所得税税率。

参考文献:

第6篇:筹资融资区别范文

关键词:负债融资;风险因素;股权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一、负债融资的内涵

(一)负债融资的含义。负债融资是一种必须偿还的融资方式,是指企业在一定量的自由资金基础上,为了扩大再生产,通过向外融资,来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具体方式是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或采用发行债券的方式融资。

(二)负债融资的客观必然性。负债融资是工业化阶段一个最重要市场化资金积聚与集中方式。债市是资本市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简单的说,股权融资和负债融资的区别在于风险配置方式的不同。资本市场的参与者都可以理解的是,股权融资时作为社会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的财务风险小而出资人的风险大。当然,对出资人来说,股权融资的预期收益大而债权融资小。这个区别最清晰的显示出债权融资和债市发展的客观必要性。因为全社会主体的风险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也需要把不同的资产分配在不同的风险组合中。特别值得说明的是,在债券融资中,由于企业债信、债权期限、利率方式等多方面的不同,债市上交易品种的风险实际上也是千差万别的。例如国债和企业债、传统产业里的大企业与高科技技术领域的企业、普通债券与可转换债券、单一的企业债券与采用债券方式“打包上市”的银行债权之间的风险差别就很明显。长短国债的风险也有很大差别。正由此而来,负债融资方式和债市的发展为社会化、公众化、市场化的资源集中过程在风险最小的银行储蓄到风险最大的普通股票以至“创业版市场上的股票之间形成了一条连续的投资组合机会,使不同的投资者有充足的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品种以及优化自己的投资组合。

二、负债融资的优劣分析

负债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也会引起经营风险。在资本结构一定的条件下,企业从息税前利润中支付的债务利息是相对固定的,当息税前利润增多时,每一元息税前利润所负担的债务利息就会相应地降低,扣除所得税后可分配给企业所有者的利润就会增加,从而给企业所有者带来额外的收益。对企业来说,采用负债融资必须衡量由其带来的收益风险损失。因此,研究负债融资的利弊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负债融资的“利”

1.负债融资有利于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竞争是当今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企业的资金规模大小是决定竞争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举债是企业筹集资金扩大规模的最迅速和有效的方法。

2.负债融资是降低综合资本成本,提高企业价值的手段

(1)现实中,由于债务资本的利息率通常低于股权资本的股利率(债权资本的成本低于股权资本的成本)采用举债筹资有利于降低综合资本成本。(2)负债融资除偿还本息外,不再承担任何经济责任;不像发行股票那样,还要支付一笔不小的股利。(3)采用负债方式,企业支付的利息是在成本中列支的,即税前抵税;而股利是税后支付的。

3.负债融资可使企业得到财务杠杆效益,提高企业股东的收益

在投资利润率大于债务利息率的情况下,由于企业支付的债务利息是相对固定的,当息税前利润增加时,每一元息税前利润所负担的债务利息就会相应降低,从而给企业带来额外收益。

4.负债融资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减少货币贬值的损失

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利用举债扩大生产比自我积累资本更有利,因为货币贬值借款与还款的利率差,使债务人偿还资金的实际价值比没发生通货膨胀时的价值要小,实际上,债务人将货币贬值的风险转嫁到债权人身上,减少了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

(二)负债融资的“弊”

1.负债融资影响企业资金周转。企业负债必须按期支付本息,在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之外,影响了企业资金的周转和使用,突出表现在还款期限比较集中,短期内要求企业拿出巨额资金还债时。

2.负债融资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过度的高额负债,使得筹资风险增大,不仅需要支付巨额的利息,同时降低了企业的安全性和竞争能力,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终极的财务风险表现为企业破产清算后的剩余财产不足以支付债务。

3.负债融资降低了企业的再筹资能力。企业债务到期,如不能按期足额的偿付本息,就会影响企业的信誉,众所周知,信誉不好的企业很难筹集到资金,筹资能力也就随之降低了。

4.负债融资对股票价格会产生影响。尤其是对股份制企业而言,负债产生的财务风险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所有者权益,而且还会影响到企业的股票市场价格。原因是当负债超出了某个特定的范围,负债比率越高,股票风险越大,其市场价格也必然随之下降。

三、我国企业负债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标准融资理论-优序融资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黄迪利亚尼和米勒于1958年提出了MM定理及修正理论,以后经过权衡理论,激励理论、不对称信息理论及控制权理论的补充与完善形成了优序融资理论。优序融子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债务融资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它表明经营者对企业未来的收益有较高的期望,传递着经营者对企业的信心并激励经营者努力工作,从而使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由此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而股权融资则是一个不被看好的消极的市场信号。同时,债务融资带来的控制权损失最小,比股权融资更能有效地防止企业被兼并,但债务的增加会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优序融资理论的模式先是内部融资,其次是债权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因此,除内部融资外,债权融资要比股权融资有优势。

(二)我国企业负债融资的两种极端现象

1.负债融资过度。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一些上市公司的债权性融资比例逐渐增大,数据显示,九龙电力的资产负债率由2001年底的24%大幅增加到2002年底的44%,增幅高达83%,其2002年底的长期负债为35498万元,而2001年年底则仅为1098万元,增长幅度3132.97%。 同样还能说明问题的是双汇发展,其负债合计由2001年底的58473.55万元增加到2002年底的92527.27万元,增幅也达到58.24%,负债的增加额是2002年底资产总额的13%。负债的大幅上升,给企业带来了负面影响。财务杠杆过高使得企业竞争能力下降,财务危机日益突出。

2.忽视负债融资或负债融资比例过小。虽然一些大型上市公司开始重视债权融资,但是目前我国大多企业仍普遍存在重股权融资轻负债融资的现象。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存在着结构失衡现象。一方面,在国债市场迅速发展和规模急剧扩张的同时,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甚至徘徊不前,而且企业债券发行市场的计划管理色彩过浓,发行规模过小,导致企业缺乏发行债券的动力和积极性,也使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限制。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功能尚未完善,而长期贷款的风险又较大,使得金融机构并不偏好长期贷款。这两个因素导致负债融资的渠道不畅,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只有选择配股的方式进行融资活动,从而影响其融资能力的发挥和资本结构的优化。

四、面对我国企业负债融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一)合理利用资本结构的信号激励效应

资本结构可以作为传递内部人私有信息的信号,企业管理层可以通过改变资本结构,来传递企业有关获利能力和风险的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的外部投资人可能会将较高的债务水平看作企业高质量或较好前景的信号。但这并不能说明企业负债越多越好,负债过高会给企业财务带来沉重的压力,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速度。

(二)企业应慎重考虑自身的资本结构

企业所拥有的全部资产中,假若无形资产的比重较大,其破产成本较高。因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是难以变现并用以偿债的。所以,该类企业结构中的负债比率应相对降低,以保持较强的偿债能力。而对资产总额中无形资产比重较低的企业,由于其破产成本较低,企业可在其资本结构中保持较高的负债比率。

调整融资结构,加大债权融资比重通过向银行贷款间接筹集资金。在市场经济发展不太成熟的阶段,从银行贷款成为企业外源融资的最主要来源。因为从银行贷款,一方面可以顺利地筹集到资金,扩大生产,并且这种融资方式下的筹资成本较低;另一方面银行为企业提供贷款,要承担清偿风险和破产风险,银行考虑的是该企业经营产生的收益大小,在银行严格的监管和激励的约束下,只需要加强对贷款的审核,因此企业从银行贷款成为融资的一条捷径。

参考文献:

[1]张先治.财务分析[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孙茂竹.财务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第7篇:筹资融资区别范文

近几年,我国仍将采取适度从紧的金融政策,企业资金紧缺仍是生产经营中最主要和最难解决的困难。企业筹资涉及到许多问题,如筹资的数量、方式等问题,其中,筹资方式的选择应该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本文拟就我国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我国的融资环境

企业是在一定环境下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有机集合体。企业运营只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面临的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周围,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和力量的总称,它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基础。

企业制定筹资战略必须立足于一定的宏观环境之下,制定时要考虑:1.政治法律环境。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国内政局稳定,经济日益活跃,我国的产业政策、外汇政策和税收政策等的日益完善,与国际惯例的逐步接轨,为外资进入中国提供了保证,使我国企业的筹资区域进一步扩大,筹资数额逐年增加,方式也更加多样。2.经济环境。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经济条件、经济特征、经济联系等客观因素。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高速的发展势头,物价得到有效控制,这一切表明,我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发展机会,同时也为国内外大量的游资找到了出路。3.技术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新产品开发能力以及技术发展的动向等的总和。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对科技开发力度的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有计划培养,都将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企业微观环境是指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条件和能力的因素,包括行业状况、竞争者状况、供应商状况及其他公众的状况,这是确定企业筹资方式的前提。一个良好的销售网络、及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商等微观环境,将十分有利于企业筹资的顺利实现。此外,笔者认为,企业的内部条件也应该属于企业筹资的微观环境。企业的内部条件包括:企业经营者的能力、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政策、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研究开况等。就筹资而言,企业内部条件达到一定的标准,才会吸引资金、技术进入企业,因此企业要得到实现企业扩张所需要的资金,应扎扎实实的做好企业的各项工作,赢得债权人和投资者的信任,他们才会将资金、技术交由企业使用和管理。

二.企业的筹资方式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融资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一是内源融资,即将本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二是外源融资,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源融资已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源融资已逐渐成为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方式。下面对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分别加以介绍:

(一).内源融资方式

就各种融资方式来看,内源融资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者股息,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同时,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不会发生融资费用,使得内源融资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外源融资。因此,它是企业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净资产规模和投资者预期等因素,只有当内源融资仍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需要时,企业才会转向外源融资。在这里,笔者认为相当一部分表外筹资也属于内源融资。表外筹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予以反映的筹资行为,利用表外筹资可以调整资金结构,开辟筹资渠道,掩盖投资规模,夸大投资收益率,掩盖亏损,虚增利润,加大财务杠杆的作用等。比如,企业与客户签订一项产品的筹资协议,先将产品售给客户,然后再赊购回来,该项产品并未离开企业,但企业却通过这一协议得到了借款。因此,表外筹资可以创造较为宽松的财务环境,为经营者调整资金结构提供方便。鉴于表外筹资在我国应用还不是太普遍,而其应用的前景又十分广泛,所以,笔者将在这里对表外融资作一较为详细的介绍

表外融资可分为直接表外筹资和间接表外筹资。直接表外筹资是企业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直接筹资。由于资产所有权未转入筹资企业表内,而其使用权却已转入,所以这种筹资方式既能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缓解资金不足之需,又不改变企业原有表内资金结构。最为常见的筹资方式有租赁、代销商品、来料加工等。大多数租赁形式属于表外筹资,只有融资租赁属于表内筹资。经营租赁是出资方以自己经营的设备租给承租房使用,出租方收取租金,承租访由于租入设备扩大了自身生产能力,这种生产能力并没有反映在承租方的资产负债表中,承租方只为取得这种生产能力支付了一定的租金。当企业预计设备的额租赁期短于租入设备的经济寿命时,经营租赁可以节约企业开支,避免设备经济寿命在企业的空耗。此外,维修租赁、杠杆租赁和返回租赁也属于企业的表外筹资。

间接表外筹资是用另一个企业的负债代替本企业负债,使得本企业表内负债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最常见的间接表外筹资方式是母公司投资于子公司和附属公司,母公司将自己经营的元件、配件拨给一个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将生产出的元件、配件销售给母公司。附属公司和子公司实行负债经营,这里附属公司和子公司的负债实际上是母公司的负债。本应有母公司负债经营的部分由于母公司负债限度的制约,而转给了附属公司,使得各方的负债都能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例如:某公司自有资本1000万元,借款1000万元,该公司欲追加借款,但目前表内借款比例已达到最高限度,再以公司名义借款已不可能,于是该公司以500万元投资于新公司,新公司又以新公司的名义借款500万元,新公司实质上是母公司的一个配件车间。这样,该公司总体上实际的资产负债比率不再是50%,而是60%,两个公司实际资产总额为2500万元,有500万元是母公司投给子公司的,故两个公司公司共向外界借入1500万元,其中在母公司会计报表内只反映1000万元的负债,另外的500万元反映在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内,但这500万元却仍为母公司服务。现在,许多国家为了防止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财务转移,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如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的半数以上,应当编制合并报表。为此,许多公司为了逃避合并报表的曝光,采取更加迂回的投资方法,使得母公司与子公司的控股关系更加隐蔽。

除了上述的两种表外筹资外,还可以通过应收票据贴现,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帐款,产品筹资协议等把表内筹资化为表外筹资。

(二).外源融资方式

企业的外源融资由于受不同筹资环境的影响,其选用的筹资方式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分为两种:直接筹资方式和间接筹资方式,如下图(略):

企业外源融资究竟是以直接融资为主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除了受自身财务状况的影响外,还受国家融资体制等的制约。从国际上看,英美等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国家的企业历来主要依靠市场的直接融资方式获取外部资金,70年代以前,通过企业债券和股票进行的直接融资约占企业外源融资总额的55%-60%;日本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则相反,企业主要依靠银行的间接融资获取外部资金,1995年以前,日本企业的间接融资占外源融资的比重约为80%-85%。70年代以后,情况缓慢的发生了变化,英美企业增加了间接融资的比重,日本则增加了直接融资的比重。由此可见,如何搞清各种不同的外源融资方式的不同特点,从而选择最适合本企业的融资方式,是企业面临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下面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逐一加以详细的介绍:

1.直接融资方式

我国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的融资方式趋于多元化,许多企业开始利用直接融资获取所需要的资金,直接融资将成为企业获取所需要的长期资金的一种主要方式,这主要是因为:(1).随着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的不断弱和困难的财政状况,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很难得到满足;(2).由于银行对信贷资金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使银行不良债务急剧增加,银行自由资金比率太低,这预示着我国经济生活中潜伏着可能的信用危机和通货膨胀的危机;(3).企业本身高负债,留利甚微,自注资金的能力较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资金的使用者不通过银行这一中介机构而从货币所有者手中直接融资,已成为一种通常的做法,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发达,我国直接融资的比例较低,同时也说明了我国资本市场在直接融资方面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明显向个人倾斜,个人收入比重大幅度上升,遇此相对应,金融资产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个人持有金融资产的增加和居民投资意识的趋强,对资本的保值、增值的要求增大,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债和股票等许多新的投资渠道。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企业股份制改造无疑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应该看到,由于直接融资,特别是股票融资无须还本付息投资者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必然要求较高的收益率,就要求企业必须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

债券融资在直接融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极大的拓展了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发达国家企业债券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股票投资,突出显示了债券融资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如美国的股份公司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就已经普遍停止了通过发行股票来融资,而是大量回购自己的股票,以至于从1995年起,股票市场连续两年成为负的融资来源,其原因有二:

从投资者角度看,任何债券能否发行成功,首先取决于是否能吸引投资者的资金。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是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关键。然而,在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取得必要的信息越来越困难,在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客观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问题。这种不对称现象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股票融资来看,股权合约使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建立了委托关系,就有可能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为避免这一问题,就必须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监督,但这样做的成本很高,相比之下,债券合约是一种规定借款人必须定期向贷款人支付固定金额的契约性合约,不需要经常监督公司,从而监审成本很低的债务合约比股权合约更有吸引力。

从筹资者的角度看,债券筹资的发行成本要比股票筹资低,债券利息可从税前利润扣除,而股息则从税后利润支付,存在公司法人和股份持有人双重课税的问题,还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增加每股税后盈余。债券融资不影响原有股东的控制权,债券投资者只有按期收取本息的权力,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分配红利的权力,对于想控制股权,维持原有管理机构不变的企业管理者来说,发行债券比发行股票更有吸引力。

目前,国债市场已得到很大的改进,国债的市场化发行,使得政府不必通过限制发行企业债券来保证国债的发行任务完成,客观上为企业的债券发行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市场化的国债利率成为市场的基准利率,这为确定企业债券发行利率提供了依据。由于现在的投资者更加理性,债券投资风险小,投资收益较稳定,吸引了大批注意安全性以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一大批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如长虹公司、海尔公司、春兰公司等,销售额都在百亿元以上,且这些企业信用等级高,偿债能力强,可以大量发行债券,可成为债券市场的主角,为企业债券发行提供了必要条件。

2.间接融资方式

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从无到有,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从社会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来看,银行存款较之股票和债券仍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大部分企业的资金来源也仍旧以银行为主,尤其是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由于上市指标主要用于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基本上与上市无缘,就使得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在间接融资方式中,值得注意的是随之近几年来大量的企业兼并、重组,从而导致我们可以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方式。杠杆收购融资是以企业兼并为活动背景的,是指某一企业拟收购其他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时,以被收购企业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从银行筹集部分资金用于收购行为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在一般情况下,借入资金占收购资金总额的70%-80%,其余部分为自有资金,通过财务杠杆效应便可成功的收购企业或其部分股权。通过杠杆收购方式重新组建后的公司总负债率为85%以上,且负债中主要成分为银行的借贷资金。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日益朝着集约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生产的规模性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重要条件之一。对企业而言,采用杠杆收购这种先进的融资策略,不仅能迅速的筹措到资金,而且收购一家企业要比新建一家企业来的快、而且效率也高。

杠杆收购融资较之传统的企业融资方式而言,具有不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是筹资企业只需要投入少量的资金便可以获得较大金额的银行贷款以用于收购目标企业,即杠杆收购融资的财务杠杆比率非常高,十分适合资金不足又急于扩大生产规模的企业进行融资;二是以杠杆融资方式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有助于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是迅速淘汰经营不良、效益低下的企业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效益好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其他企业能壮大自身的实力,进一步增强竞争能力;三是对于银行而言,由于有拟收购企业的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因而其贷款的安全性有较大的保障,银行乐意提供这种贷款;四是筹资企业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有时还可以得到意外的收益,这种收益主要来源于所收购企业的资产增值,因为在收购活动中,为使交易成功,被收购企业资产的出售价格一般都低于资产的实际价值;五是杠杆收购由于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参股,因而可以充分调动参股者的积极性,提高投资者的收益能力。

杠杆收购融资,是一种十分灵活的融资方式,采用不同的操作技巧,可以设计不同的财务模式。常见的杠杆收购融资财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典型的杠杆收购融资模式。即筹资企业采用普通的杠杆收购方式,主要通过借款来筹集资金,已达到收购目标企业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下,筹资企业一般期望通过几年的投资,获得较高的年投资报酬率。

(2)杠杆收购资本结构调整模式。既由筹资企业评价自己的资本价值,分析负债能力,再采用典型的杠杆收购融资模式,以购回部分本公司股份的一种财务模式。

(3)杠杆收购控股模式。即企业不是把自己当作杠杆收购的对象来考虑,而是以拥有多种资本构成的杠杆收购公司的身份出现。具体的做法为:先对公司有关部门和其子公司的资产价值及其负债能力进行评价,然后以杠杆收购方式筹资,所筹资金由母公司用于购回股份,收购企业和投资等,母公司仍对子公司拥有控制权。

企业以杠杆收购融资方式完成收购活动后,需要按规模经济原则进行统一的经营管理,以便尽快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企业运营期间,企业应尽量做到用所收购企业创造的收益偿还银行的杠杆贷款,偿还方式与偿还办法按贷款合同执行,同时还要做到有一定的盈利。

三.我国现状对融资结构的影响及融资方式的选择。

由于国有企业的改革相对滞后等各方面的原因,国有企业的亏损日益严重,从而导致了作为债权人的银行的坏帐和呆帐的增加,银行的资产质量下降了,但是,银行却对公众承担着硬性的债务负担,这种债权和债务的明显不对称,一方面使得的银行为此承担了极大的利息成本,另一方面,也酝酿着极大的银行信用风险和经济的不稳定性。

为了改革这种局面,许多文献主张通过发展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可以有效的降低银行系统的风险,减少政府承担的责任。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股票市场的发展的确能分散风险,但这只是从经济个体的风险偏好和福利经济学的角度而言,与我国融资体制改革中所面临的风险具有不同的性质,前者具有个体风险的含义,而后者要考虑的是一种系统性风险。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股票市场的的系统性风险尤为显著,这一点可以由近几年股票市场的大幅度波动得到证明。在这种情况下,股票市场上的风险和银行体系的风险,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角度来看,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从股份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股票市场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的治理结构,即股份制经济使得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分散了企业的风险;同时,也使得企业的治理结构变得格外重要了。所谓企业的治理结构,指得是能够使得未能在初始的企业合同中明确的一些经营管理决策,能够被作出的一种机制。

现代股份制公司的治理结构主要采用以下形式:一是股东通过选举的董事会来监督经理;二是通过大股东来监督经理的行为;三是对经理形成的约束可能来自于公司经营效率低下时,股票市场的收购和接管。在实际中,上述的几种形式是混合在一起,同时发挥作用的。

第8篇:筹资融资区别范文

关键词:众筹;股权众筹;风险防控

1 众筹现状

(一)众筹定义及意义

从2013年开始,中国的众筹行业快速成长。可是对于许多人来说,众筹还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众筹顾名思义指的是众人筹措资金,莫里克对众筹做了解释,指的是筹资人选定项目后,依托互联网等众筹平台,向不特定人筹集资金,投资人通过投资项目获得股权回报。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明确指出“股权众筹融资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形式,进行公开小额股权融资的活动,具有“公开、小额、大众”的特征”。

股权众筹,以广大创业者与小微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在推动社会创新创业,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促进金融改革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是众筹模式普惠价值的最佳载体。自2015年开始,国家对股权众筹“政策鼓励+监管到位”的发展思路已基本明确,监管并不是束缚,而是规范。因为,股权众筹的发展对我国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毕竟很多时候众筹被人们称为“天使的天使”。

(二)股权众筹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人人投”折射出的股权众筹问题

众筹平台“人人投”被一家名为诺米多的餐饮公司告上法庭,理由是人人投在临近开业前一周解除合同,因其质疑诺米多租金过高和无产权问题。

该起案例引发了对股权众筹平台和投资项目的风险问题。“人人投”众筹平台主张系诺米多项目存在信用风险问题,诺多米主张“人人投”运作不规范,未在项目上线前做风险提示且未进行充分调查。该起案例的最终受害者系投资者,有86位投资者认购了股权融资并付款,在“人人投”与诺米多解除合同情况下如何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值得深思。

2.股权众筹目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目前在我国较快发展起来的有大家投、天使汇、原始会、好投网等股权众筹平台,多数股权众筹平台采取的融资方式是,先由创业者提交项目计划书,需要的融资额度、股权收益率等等。投资人对项目感兴趣的话,就可以根据项目的投资和回报率确定投资项目。因投资者投资额度不同,投资人可以自行选择作为领投人还是跟投人,领投人需要投入更多资金,跟投人投入资金份额相对较少。筹资人需要募集的资金达到其要求的额度后,该项目即融资成功,融资成功的项目会提取一定的比例给众筹平台作为回报,大致是2%左右。为了确保资金安全,众筹平台通常会建立一个资金托管账户,待融资成功,投资项目办理完相应的工商登记手续后,众筹平台再将该笔资金划入筹资者账户。众筹平台的建立对筹资者、投资者和众筹平台都是一个利好消息,缺少资金的筹资者可以筹集到相应资金并展开项目的运行,众筹平台通过筹集资金获得一定比例的佣金,投资者可用闲置资金获得一定的投资回报率。股权众筹来源于国外,因在国内水土不服遇到了不少问题,国内信用体系不如国外健全,且国内信用基础相对薄弱,加之监管平台并未真正建立也无相应的法律规制,股权众筹平台亦步亦趋,在众多风险中起起落落。除此之外,股权众筹因与非法集资界限不明,也受到了诸多限制,如何建立起相应制度既能防范众筹风险又能规制众筹发展,成了我们应解决的难题。

2 股权众筹风险

(一)众筹平台信用风险

众筹平台真假难辨,草根未免太“草根”,在中国众筹只是一种游戏,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资本运作。在国家法律未有合法规制情况下存在设圈套钱的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的投资环境、众筹平台对筹资项目审核能力有限以及监管机构的监管空白等,也可能一开始将出资人置于被动承受风险的地位。因众筹平台信息的不对称性,大多数投资者无法拥有完全的风险识别及众筹项目的承受能力,在众筹平台、投资者、筹资者之间若有一方出现违约,出资人可能诱发社会危机。

(二)众筹平台合法性问题

1.与非法集资及违法发行证券界限不明

众筹平台作为新兴的筹资平台,因向公众筹资,与非法集资界限不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规定,未经相关监管部门的许可、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构成非法集资,可见众筹游离于合法边界。因《证券法》对公开发行的人数有所限制,而股权众筹系通过互联网平台向不特定人数发行证券,易触及违法发行证券的问题。

2.未有明确的法律规制

除合同法等民商法外,众筹多采用互联网法律,以互联网法律作为发展准据。众筹平台不受民商事规则的制约,本非存贷款的关系。监管机构的意见往往能牵制众筹的发展,使众筹的发展变得不明朗。

3 防范股权众筹风险的措施

(一)加强对众筹平台的监管

1.确立平台注册登记制,明确股权众筹地位

在美国,股权众筹系采取注册制度,但还是需要在SEC登记。股权众筹作为新兴的融资平台,因无相应的法律监管制度,众筹平台筹资模式易与非法集资冲突,另外众筹平台存在设圈套钱的情况,仅依靠众筹平台自身,或者涉诉之后再论及监管问题,未免为时太晚,故应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如证监会对股权众筹进行行业监管,通过加强外部监管保证众筹稳定运行。为适应我国股权众筹平台的长远发展,一方面要鼓励行业自律,对股权众筹平台实行备案制。注重行业自律是对股权众筹平台监管的有力补充。二是明确业务经营范围,应做到“三不能”:不能推介平台上不适当的项目,不能管理投资者的资金,不能参与融资项目。

2.证监会应建立众筹平台的断电机制

证监会应设立相应指标检测众筹平台的诚信度、合规及运营情况,应与众筹行业协会联合,动态监测单个平台的基础上监管整个市场,固定时间汇报众筹平台的运营情况,修正众筹平台,直至休整至合规。被修整的众筹平台项目可由其他运行良好的平台交接,原平台的权利义务均转让于被休整的众筹平台。

3.确立信息披露制度

(1)筹资者的信息披露义务

筹资者方面,应及时向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申报,向投资这汇报如下信息:筹资者网站地址、名称、地理位置;董事会成员即高级管理人员;筹资者的商业计划;筹资者的财务状况;目标发行额;筹集股权的价格及定价方法。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必须通过强制性的信息披露来实现。

(2)众筹平台的信息披露义务

如“人人投”案件,在投资者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人人投”即解除了其与诺米多餐饮公司的合同,“人人投”自称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但在这起解除合同案件中,投资者无法获得预期的投资利益的损失如何得到保护?有效的措施是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为投资者选择投资平台、投资项目及及时跟进项目进展情况提供信息服务。目前可借鉴的国外的信息披露制度有:对不同项目的信用风险做简单的说明,例如星级评价、最佳投资者等,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建议;众筹平台应定期向金融监管机构提供众筹信息,确保信息通俗易懂,且及时准确;众筹平台适时投资项目的信用情况及平台的处理策略以备投资者及时作出撤资的应急措施。明确信息披露标准,制定信息披露范本,根据筹资导致的不同严重性,予以警告、罚款或整改。对于众筹平台而言,应该披露的信息有:与投资风险相关的信息披露;向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披露的信息。

(二)确立相应的法律规制

根据《证券法》的相关规定,公开发行证券的需要报国务院监督管理部门的相应核准,未核准的,公开发行证券的两种情况有:向不特定对象或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累计超过200人的,如果是非公开发行证券,就不能用变相公开方式、公开劝诱和广告的方式。要避免股权众筹触及证券法的相关规定,就必须做到如下三点:

1.规避《证券法》的公开发行

因股权众筹系通过互联网筹资实现,面对的对象为不特定对象,避免触及法律,众筹平台通过实名认证等方式将不特定的对象转变为特定的对象。中国证券业协会了《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投融资双方进行实名认证,审核用户信息真实性,不可向非实名注册用户宣传融资项目。向特定对象募集超过200人的,也会被认为违法公开发行证券。在美国的JOBS法案中,将股权众筹纳入了《证券法》,但被定性为豁免注册的证券发行,但发行金额和投资金额都受到限制。制定单行法还是直接纳入《证券法》规制,《证券法》都应该预留一定空间与股权众筹对接。

2.放开投资人数限制

美JOBS法案,证券持股人数是排除股权众筹投资者的。这种立法模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将股权众筹与一般的证券交易区分开来,做出除外规定,在我国《证券法》的相关规定中,也应将股权众筹人数在证券发行统计时被排除。若是股权众筹投资者人数超过200人,应与证券法中规定的公开发行区别开来,不应纳入违法发行证券的范畴。

2.改变宣传方式

股权众筹平台网站不应让不特定对象获取融资项目的信息。在筹资者公开的项目书中,只能将投资者指引至股权众筹平台,不得对筹资者的发行条件广告宣传,也不得许诺为筹资平台外的第三人的推广活动提供报酬或承诺提供报酬。众筹平台不得通过诱导性方式发行股权,允诺给第三人支付报酬。

4 结语

股权众筹为融资难的小微企业提供了筹资的良好平台,为拓宽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做了重要贡献。面对这种新兴的融资模式,我们应明确其存在的问题和投资风险。不断探索规避风险的法律渠道和营运渠道,完善法律法规,保证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职勇.众筹[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5.

[2]董安生、刘庆.《论股权众筹合法化的前置性规则构建》[J].中国物价,2015,(2).

[3]文静.《论股权众筹的法律性质及其运用的风险防范》[J].经济与法,2015,(2).

[4]钟维,纯.《中国式股权众筹: 法律规制与投资者保护》[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5,(2).

[5]郑海超、黄宇梦、王涛、陈冬宇.《创新项目股权众筹融资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1).

[6]邱勋、陈月波.《股权众筹: 融资模式、价值与风险监管》[J].互联网金融,2014,(9).

[7]何欣奕.《股权众筹监管制度的本土化法律思考》[J].法律适用,2015,(3).

第9篇:筹资融资区别范文

中国版“住房银行”终于将变为现实。4月8日国家开发银行对外宣布,该行正组建住宅金融事业部,用以专项开展棚改等保障性安居工程业务。

此项决定是对4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的落实。会议当日确定,由国家开发银行成立专门机构,实行单独核算,采取市场化方式发行住宅金融专项债券,向邮储等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筹资,鼓励商业银行、社保基金、保险机构等积极参与,重点用于支持棚改及城市基础设施等相关工程建设。

国开行方面表示,该事业部将实行单独核算,采取市场化方式发行住宅金融专项债券,向邮储等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筹资,重点用于支持棚改及城市基础设施等相关工程建设。

城镇化融资路径浮现

有分析称,此次安排至少分为三个层面解读,第一,国开行将成立事业部制式的专门机构,用以棚改及城建融资;第二,该机构融资方式采取市场化方式,即发行住宅金融专项债券;第三,专项债券融资对象为“邮储等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

在制度缺失、回归政策性金融前景不明确的现实下,国开行希望通过“住房保障银行”曲线回归政策性金融。按照国务院“十二五”规划,五年期间将新建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2013年,国务院总理提出了五年1000万户棚户区改造计划,但是资金来源成为回避不了的问题。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2014年新开工700万套以上,其中各类棚户区470万套以上,同时随着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的开启,中央也提出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规模庞大的资金需求,依靠传统贷款模式显然难以为继。在国开行看来,由其成立专门机构支持棚改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基础、易操作、成本低、见效快。

国家开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开行累计发放城镇化贷款约7万亿元,占人民币贷款累计发放的62%,当年发放城镇化贷款10350亿元,占当年人民币贷款发放的68%。这其中,累计发放棚户区改造贷款4077亿元,贷款余额2946亿元,同业占比达60%。从贷款规模可以看到,国开行在棚户区改造中投入颇多。

在国开行看来,由其成立专门机构支持棚改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基础、易操作、成本低、见效快。

一是棚户区改造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盈利前景不明确,2013年到2017年推进1000万套棚户区改造,所需资金量至少2.5万亿,因此,亟需成本相对较低、稳定的融资来源作为保障。二是开行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开发性金融运作机制。第三,开行作为棚改及城市基础设施等相关工程建设投融资主力银行,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之有效的运作模式。

4月8日,国家开发银行在京召开全行视频会,部署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户区改造及城市基础设施工作。国开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怀邦在会议上指出,加快棚改项目评审和贷款发放,力争4月底实现贷款发放1000亿元左右,保障各地棚户区改造工程的资金需求。

据了解,今年一季度,该行已加大棚改项目开发评审和贷款投放力度,新增承诺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1401亿元,为去年同期10.2倍;发放贷款3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

事实上,住宅金融专项债券也是对现有地方政府大规模铺开的棚改债和企业债的一种替代,既可降低融资成本,也可防范地方政府信用扩张风险。

“两房”前车之鉴应吸取

在太平洋的另一端,美国的两大住宅金融服务机构房地美(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简称:Fannie Mae,即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成立于1938年)和房利美(Freddie Mac,即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成立于1970年)曾在美国的城镇化和居民住房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次贷危机中遭受重创之后,美国国会和白宫频频动议要终结“两房”,两相比较,国开行金融事业部的未来运作理当有所借鉴。

有国开行方面人士表示,从定位来看,住宅金融事业部的对象则是棚户区改造建设以及城镇化基础建设。同时贷款对象则是承接棚户区建设的房企等。跟美国的”两房”还是有本质差别。

国开行住宅金融事业部方案,在职能定位上,向上对接国家住宅政策、规划,向下深化与地方政府的合作。而美国的两房的操作路径则完全不同。

房利美和房地美从商业银行手中购买抵押贷款,然后通过SPV(特殊目的机构)包装发行抵押贷款债券。同时房利美和房地美则是针对没有美国联邦住宅管理局提供保险的房屋贷款。并且抵押贷款的额度有一定的限制,同时也针对一些少数族裔提供优惠政策。

“两房”的存在和运作,积极促进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甚至将美国的地产市场风险分销到世界各地。

同时两房的运作也降低了商业银行风险。合理的按揭贷款是长期固定利率贷款,能真正缓解购房者的支出压力。而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储户,储户存款一般是短期比重较大,而且利率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不断变动。就给银行带来存贷款周期差异和利率差异的流动性风险。这种风险在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房地产金融危机期间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

显然,目前的住宅金融事业部与两房有着一定的区别。一个是针对棚户区以及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提供商,另一个则是针对一定阶层的公共人群购买商品房屋提供贷款。“但是随着监管机构积极推动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两房类似的操作在国内实施或许也仅仅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一位银行人士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