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教育的概念范文

传统教育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教育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教育的概念

第1篇:传统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传统教育;现代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5-0101-01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既是一个时代的概念,又是两个不同的教育流派的概念。这里我们所指的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体系和两种不同的教育流派。

从夸美纽斯以来到赫尔巴特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体系,这就是我们后来所称之为的“传统教育”。杜威对“传统教育”进行发难,他对教育作了“进步”与“保守”、“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或“现代教育”的划分,把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和模式称之为“传统教育”,把以自己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和模式称之为“进步教育”或“现代教育”,从此便开始了“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论争。下面我们分别来谈下“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

1从思想上来区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

1.1“传统教育”指西方近代以来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认为德育是全部教育的核心,必须贯彻于教育过程的始终。他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就是以五种道德观念(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作为主要内容,努力形成学生“完美”“善良”的道德品质,培养“真正善良”、安分守已、惟命是听、既不怀疑现存社会秩序又能遵守并服从既定法制的人,实际上也就是完全符合五种道德观念要求的人。但要进行道德教育,必须借助于教学。教学的最高、最后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他把整个教育过程分作三个组成部分:管理、教学和教育。三者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教学居于教育之前,而管理又摆在教学、教育之前。他认为儿童生来就有“盲目冲动的种子”、“不可驯服的烈性”,它驱使儿童不守纪律,扰乱成年人的计划,若不从小加以“管理”,可能会形成“的倾向”,干扰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不利于其道德性格与知识体系的形成。他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方法,如强迫作业、威吓、监督、惩罚等,同时提出要以父亲的威严和母亲的爱作为管理儿童的辅助方法。教学问题是赫尔巴特全部教育理论的中心问题。他明确提出了“教育性的教学”的原则,也就是说,任何教学过程都必须具有教育的作用,甚至认为没有教学也就没有教育。教学的最根本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善行,培养有道德的人。这和他的总的教育目的完全一致。

1.2“现代教育”指的是一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尤其是进步主义教育流派。在杜威看来,“传统教育”就是一种“静听”的教育,学校里的“一切都是为了‘静听’准备的”,“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在一起,课程和教学方法的划一,概括地说,重心是在儿童以外。重心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所喜欢的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的直接的本能和活动。”杜威提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它要求教师应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尊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做中学”是杜威教学理论的基本指导思想,在理论上是以他的经验论哲学观和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是对传统教育的教学进行全面否定的一个中心论据。

2“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注重点是完全相反的对立面

2.1“传统教育”的注重点包括: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让学生注意积累知识、考试答案标准唯一?、训练学生收敛性思维、教师提供结论性结果、培养知识生产者、培养学生全面平行发展、对学生讲传统规范等等。“传统教育”只强调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忽略了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教育过程中,是教育活动主动的参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对于教育影响,他们可能积极地接受,也可能消极地抵制。同时,在师生关系中,它过分扩大了教师的作用。其实,如果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把学生当做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自身的“舵手”作用也无法真正实现。

2.2“现代教育”的重点包括: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让学生注意提炼知识、考试设想众多答案、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教师提供过程性教学、培养知识产生者、培养学生单项突破能力、对学生讲授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等等。“现代教育”只强调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忽略了学生也是教育的对象。由于学生自身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的心理特征,他们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促进和引导。同时,在师生关系中,它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没有教师的教育、组织和领导,学生的潜能是得不到充分发展的,这个“太阳”也不能正常发光。

传统教育派把学生比做“船”,把教师比做“舵手”,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挥;而现代教育派把学生比做“太阳”,把教师比做围绕太阳转的“地球”。这两种观点是对立的,同时也都是片面的。

总之,两种教育派别在历史上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又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这两种教育思想的精髓,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审视它们,将二者统一起来。在教育过程中,既不能忽略学生的客体地位,也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发展和教育的主体,使学生的双重地位统一起来,处理好继承与革新的关系,科学地运用教育规律,使教育更加人性化,推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60

第2篇:传统教育的概念范文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也要押对了吧,在线教育同样如此,并非每个平台都是一帆风顺,总结起来会有十条的弯路,你都站过了多少了?

1、过度追捧概念

现在,在线教育充斥着各种声音,有投资圈,有机构的,有个人,也有老师等等,每一种都代表着各自的诉求,而每个机构的背后都是标榜出身与独特性,因此造成了太多的概念词汇。在线教育把互联网圈、电商圈里面的兴起的或者以往的概念都拿出来炒一下,以期获得市场与其它人的认可。另外一个就是太多的人在迷茫,不知道哪个合适,哪个不合适,所以只能跟风的追捧。

上面说的并非是错误,只是太多人缺乏自我思考,而且整个在线教育没有几个是有深入研究的人士,国外倒有,可以得罪人的说,国内的人研究的是教育,而在线教育包括嘉榔在内都并非高深的人士,所以造成百家争鸣,群芳斗艳的情况。

做法:思考一句话:当你成功的时候,概念自会不期而遇,不需要自己贴面,会有很多人给贴上,而要做得独特的话,除非是第一位,否则定位上面是没有必要跟风与大肆推广。

2、信心不佳

在这一两年内,在线教育突然爆热,但是大部分在线教育机构都是信心不佳,你所看到状态大部分都是装。而传统教育机构更加不佳,因为大家都知道未来是在线学习的时代,但是有着沉重的线下担子,怎么做好在线教育是一点信心都没有,毕竟没有哪个机构创始人愿意看到自己的机构衰落甚至倒闭的。

做法:新进入者多找出自身平台的不同点,以及尽量多了解教育,要把最开始的屌丝翻身变成一个理想来做,并非商业上的事业;而传统教育就更加简单,机构内部给予互联网人士更多的机会,要放开机构的大门,走向外面看看学习学习,只要有所收获就不至于毫无信心了。

3、变态的重质

在线教育流行一句话:质量是效果的来源,没错,但显然有不少是曲解了,太变态的重视质量,而忽视量的积累。作为在线教育平台是需要用户去支持,而优质的内容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做出,所以一味的追求质量,平台会被内容耗死,所以要稍微把量做上,在往上做更加优质的内容,才是合理的做法。当然对于传统教育机构或者一条导购的平台而言,就没有这种担忧,前者本身有积累,后者就是拉人就行了。

做法:用低一级的内容吸引用户,高一级的内容做忠实用户。

4、运营乏力

事实上,大部分的在线教育平台或者app工具根本就是胖子充脸,流量低得可怜,却对外说自己有多少流量,难道就不懂从自身找原因吗?在线教育是行业,但是运营平台本身与行业关系不大,手段还是如此,怎么去用好而已;另外就是一些平台根本就是赶鸭子上架,走一步算一步,起码的下步都没有计划好,很难相信这些平台的发展,如果是这样子嘉榔建议还是利用其它工具做起私人教师,这样子反而更加赚钱,看看YY教育、9158等上面的私人老师的收入,不比你做平台好啊。

做法:运营人才问题。

5、死亡领域

这个话题就是有些项目明眼就知道会是耗死的,比如现在还有不少想做在线教育的淘宝,这个你看看淘宝同学的态势,看看百度教育的行动,看看腾讯大课堂。现在互联网是进入资本角逐的市场,以前京东、当当能够生存下来,但是你想做下一个京东吗?淘宝追求的小而美策略,不只是适用电商,事实上很多行业都是合适,也是不少创业的策略。对准备进入在线教育领域的说,尽量走一个大领域、甚至是细分的领域,这样子你会发现更多的机遇,比如很早前就跟朋友谈过他的项目:做一个潜水型教育平台,你认为这种平台靠谱吗?还是可以,但是需要线下的支撑,这个时候就需要与线下的机构合作,不是很好做吗?嘿嘿,项目很多,嘉榔就不多指点了。

做法:先做小,做精,然后在做大。

6、急躁

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在线教育是一个刚兴起的行业,所以很多人都投入其中。整个在线教育行业是有浮躁存在,但还没有大范围扩散。教育行业不同于其它行业,教育是慢的事情,即使模式再新颖,技术再先进,也只是把时间缩短,但不会缩短很多,所以做在线教育要有一份忍耐的心,毕竟在线教育不会出现互联网圈的一夜风靡天下的公司。

做法:没有忍耐心的平台,迟早会死掉,这无关是否传统,所以要忍耐。

7、网络营销不佳

这个看下大部分的平台的情况就知道,没有几个平台在网络营销这块有很好的建树,当然传统教育也是一样。没有很好的运用起社交营销的手段,一味的依靠新闻、软文等稿子做品牌,依然是无法做好平台的销售的。而传统教育更是不堪,有些教育机构连互联网营销意识或者部门都没有,就大步走进在线教育,很难相信会做好,很大的可能会成为炮灰之一。

做法:组建强有力的网络营销部门。

8、好酒怕巷子深

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日常太多的信息包围在用户身边,如果没有主动把信息传播给用户,平台很难有大的建树。当然也有不少平台是默默发展,但这是有特殊的手段。因此,作为一个平台要善于包装自己,销售出去。

做法:包装。

9、主次颠倒

问一句:是平台第一还是老师第一?嘉榔的答案是老师。因为无论平台是否存在,只要老师在就能够横走在线教育。作为在线教育平台而言,你首先要做的不是把平台搭建怎么样?用怎样的技术?要先找到好的老师,能够有限的避免互联网的不懂教育的情况。而嘉榔很喜欢老师经过其它平台上课,然后自己组建团队创建在线教育平台,因为这种情况很容易进入用户视野,而且有着稳定的内容,不会像一些平台一样,做好了平台,然后才去找老师入驻,要知道现在平台很多,关键是为什么要去你哪里?淘宝同学的待遇很高了,YY教育的收入也不差了,老师不是傻x,会知道怎么选择的。

做法:先师后台。

10、缺乏说服性案例

传统教育机构的宣传都会有着口号,还有一系列可数的案例摆放,目的是为了让人信任,而在线教育平台却很少做到这种手段。教育的用户是对效果十分重视,虽然有些不重视,但是他们也是为自己找到个上这个平台,所以做好这块是人性化的做法。

第3篇:传统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

一、新课改的相关概念

新课改全称为新课程改革,主要是指对传统教育课程进行创新性改革,在教育课堂上以学生为教学根本理念,凸显学生课堂主体,注重学生全面发展[1]。同时,新课改对教师也提出了全新标准,此标准可改革教师教育方式,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小学生尽快融入课堂,掌握基础知识,为未来学习奠定基础。所以,为实现新课改目标,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满足新课改要求。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现存问题

(一)传统教学管理理念较深

新课改背景下,我国多数小学进行了传统课程改革,但仍有一部分小学传统教学管理理念较深,不愿意接受新课改,从而导致部分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缺乏创新,不能科学合理地配合新课改发展,阻碍全国小学教育改革进程,影响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下,虽然我国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但是偏远地区小学仍在以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教学,传统教学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对新课改理念和科学教学管理方式有所抵触,如由于经济条件,在教学上仍采取传统理念管理,久而久之将会使其教学管理与我国整体教育管理脱节,影响国家整体教育发展。

(二)小学教育师资力量不合理

近些年,伴随着网络技术带给小学教学的便利,多数小学对原有教学进行了科技改革,这又导致在多数小学出现了师资力量欠缺或不合理的现象,影响了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新课改背景下,多數小学教师不符合新课改要求,或不适应新课改标准,如小学中年级较大的教师。对于小学年纪较大的教师由于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专业水平很难跟上实际小学教育标准,不能熟练运用网络新技术,再加上我国区域差异较大,小学院校较多,现有师资力量难以进行合理安排或满足我国小学教育的要求,所以致使多数小学年级较大的教师专业不达标,难以达到新课改标准,教育教学管理缺乏科学性,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同时,多数小学不愿加大对小学教师的培训力度的现象,致使小学部分教育教学管理仍以老教师管理模式进行,与整体小学教学管理脱节。

(三)课堂教学主体改变较为困难

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存在时间较长,教学理念较深,且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相比新课改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传统课堂教学主体改变较为困难,主体角色的转变较难实现,所以一定程度影响了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改革,阻碍了小学教育教学科学管理发展。

三、新课改背景下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相关途径

(一)转变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新课改背景下,为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转变传统教学管理理念,首先,应该转变小学教师教学理念,加强对小学生的关注,在课堂教学中不定时融入科学管理模式,以此提升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潜移默化地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其次,在原有教学课堂上,加入新型教学模式,如小组合作、慕课等等,提升学生参与力度,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奠定基础。最后,利用网络科技,构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如在平台上实现对学生的迟到管理,教学管理,或利用平台进行线上教学等等,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二)加强小学教师师资力量建设

针对全国小学师资力量不合理的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我国应加强对小学师资力量的建设,如加大小学教师的招录,扩大对师范大学学生的招生等等,从而提升全国小学教师的数量[2]。同时,为提升小学教师的网络技术和综合素质,我国各小学可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开展技能培训,或聘请优秀新课改教师进行实时讲座,对小学教师的理论知识进行补充,对传统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理念进行改变,从而引导小学教师以科学理论建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方式,构建符合新课改标准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三)建立开放性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为满足新课改要求,创新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我国小学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全新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如根据小学实际情况,可建立开放性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开放性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相对传统管理模式,更注重师生、师师之间的交流,从交流中发现彼此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问题,从而进行积极地学习弥补,或依据学生的意见,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使其更适应小学生学习需求。同时,开放性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还可在小学教师之间形成班级竞争氛围,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积极性,以此全面促进教师与学生发展。

第4篇:传统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微课 碎片化 误区 发展理念

微课作为大数据时代课程体系碎片化的一种形式,因缺乏有效的统合而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微观结构。微课即微课程(micro-lecture),其概念由美国的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首次提出,其雏形是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60秒有机化学教程”及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的“一分钟演讲”[1][2]。2006年萨尔曼・可汗推出可汗学院,他录制的微型视频在美国基础教育领域风行一时。2007 年美国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在微型视频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翻转课堂”的概念。在国内,广东佛山的胡铁生首先提出“微课”概念:微课是根据实践教学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3]。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微课也发展出新的模式。2013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Armando Fox 教授提出了“小微课”(Small Private Open Online Courses,SPOC)平台的教学模式[4]。因为具有弹性化学习、多元化授课、海量资源选择的特色,“小微课”平台也被称之为“下一代的教科书”。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即在线视频与翻转课堂共同体,虽然有微课理论不断完善以及各种微课视频大量涌现,但很少能够在课堂上看到与课堂非常契合的优质微课资源。从微课发展的状况来看,微课的教育定位是教育技术层面上的教学辅助,是传统的课堂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点的补充。而这种教学辅助的定位导致微课是碎片化的延续。微课,其微小的结构单元在碎片化的体系中能保持完整的逻辑结构,并在短时间内形成以一个小的知识点为核心的完整课程。微课定位为微小课程,其本身琐碎的知识点决定了这种碎片化的课程很难统合成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这种模式导致微课的发展不能获得准确的定位,因而产生诸多问题。

一、微课发展中涌现的问题

微课从最初的雏形到目前发展到网络平台阶段,因区域差异、发展程度差异及其认知的理念差异,导致其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相对于传统课堂所要完成众多复杂的教学内容、达成多个教学目标而言,“微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教学内容更加精简,教学主题更加突出[5]。这种单一而微小的结构是目前微课发展的优势所在,也是目前微课所面临的问题症结所在。

1.对微课情境差异的忽视

微课的情境差异表现为,空间跨度较大的区域之间的差异和文化与存活习惯跨度较大的城乡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在整体层面上影响到微课的发展。教学依赖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在课程的设计、教学以及推广中都会表现出情境的依赖性。在微课的制作和使用中很容易忽视这种依赖性。

首先微课的情境依赖度高。知识具有情境性,脱离情境的知识是缺乏活力的。微n设计表现出情境性,这种情境是一种固化在视频中的情境,视频作为微课进行的载体与最初预设的情境会有一定的出入。这种微课自身的情境与使用区域差异越明显,其产生的情境不适应也越大。

微课教学过程中情境预设与教学实际情境的差异,导致微课并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如,东部沿海地区的教师制作的关于农业发展问题的微课,其对农业的定位会很习惯地融入当地的气候和农业情境,而这些情境性的内容在微课中是不会进行解释的。这种基于特定环境的情境很容易被具有相似情境的人所接受,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这个微课,在西部内陆地区使用时,就会因为微课的预设环境情境与现实的环境情境差异较大,与现实所描绘的农业以及气候的设定产生较大差异而很难达到微课情境的预期。又如,经济差异导致微课情境预设的差异,在微课介绍速度与距离时描绘的火车、飞机等在城市地区司空见惯的交通工具,在农村地区根本就没有接触过,因此很难形成概念。在短暂的时间里微课根本就无法顾及其中的差异,因此极大地影响了微课教学目标的达成。使用情境与设计情境的差异导致教学效果很难保证。

其次,忽视了微课的宏观文化背景。微课所提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国内课堂上使用的时候并没有考虑文化体制的差异性。虽然微课可以通过设计及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效运用达到教学效果,但模式不能够满足考试的需求,同样在文化上缺少认同。微课的碎片化特征,以及情境的固化性却在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传统课堂的形式,割裂了传统课堂所营造的整体感,使得学生缺失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课堂营造的情感教育氛围。这种情况下,微课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招致了不少无形的抵触。

2.经济文化基础的制约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对教育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教育投资上的差异,也表现在文化上的差异,在文化的认同中缺乏一种耦合性。缺失耦合性的文化中所建立的微课程体系,其可适用性受到制约。虽然大数据时代让个性化教育成为一种可能,而这种教育模式却受到教育资源的制约。在经济发展良好的东部及城市地区,微课发展面临的是资源配置的问题,西部及农村地区则面临资源不足与资源配置不均共存的问题。

微课作为一个微结构的课程体系,碎片化及大数据的特色决定了其必须有一个基于个体的网络交互工具,如手机电脑等。虽然这些工具在快速普及,但仍然很少用在微课教学中。东部城市地区基于网络的配套设施完善,很多学校尝试用网络交互形成一个新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推广受到经济基础的极大制约。微课对教师和学生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拥有良好的教学习惯以及可以有效实施教学的物质基础。在物质基础达标的情况下,很多时候却缺少有效的资源配置,现有的网络平台也无法适应微课发展。而西部农村地区的问题是全方位的。那些资源极度匮乏地区基本上没有开展微课的基本条件。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微课开展也很不理想,有限的资源可以勉强进行微课教学,而事实上,这些有限的资源在正常情况下连合理的配置都做不到,其教育理念受到区域文化和经济基础的制约,并缺少在大数据时代进行教育的内驱力。

3.微课缺乏足够的容熵

微课表现在其过于精细化,即设计和使用所提出的要求高于目前教师和学生所能够达到的水平。过于精细化导致微课无法高效或有效地操作。微课理念具有结构化的知识点,以及非常紧凑的时间限制。如果微课拥有完整的知识结构,能够在短短几分钟内将一个知识点描绘解释得很清楚,那么就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但事实上这个高效率是建立在优质微课程的基础上的,并且能够结合情境有效地使用。以目前我国微课教学的发展水平以及大数据模式下网络普及应用程度,在缺乏足够的优质微课程的情况下,建立一个高效的微课体系是很难实现的。微课本身缺乏容熵性,能够实现有效学习的学生以及教师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在使用微课的时候很难达到高的效率,或者根本无法从传统教学模式转换到微课教学中。

二、微课发展弊端的缘由归结

微课的课程组织形式决定了微课的发展方向及发展过程。微课是针对碎片化的小的结构单元设计的,与传统教育的大单元式的教学并不冲突,只是其侧重点不同。微课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适用范围等方面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1.微课课程设计结构问题

首先,微课缺乏理论驾驭。因微课发展迅速,其制作并无统一的标准,在制作过程中更多依赖于制作者的自身素质。这种自身的素质并非是教师传统意义上的素质,而是能够驾驭微小结构的课程并能够将至转化为微课的素质。微课的制作者通过参考其他的视频录制,以及其他的相关理论进行制作。因其可操作性差,缺少专业性的支撑,没有一个专门的系统,因此目前的微课制作很多由教师独立完成所有的流程。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形成一个规范的微课制作。

其次,微课缺乏教育经济性价比。鉴于微课作为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其制作具有技术专业性以及教育专业性,制作微课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而拥有这些专业知识并且能够制作微课的人不多,因此微课的制作不能够在专业教师和专业制作者匹配上形成一个良好的优质集合,导致微课在制作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不尽如人意。目前,很多微课都是由一线教师独立完成的,不同的人在使用不同的视频编辑软件进行编辑,微课制作的效果也是参差不齐。虽然这种微课节省经济成本,但给教师带来不小的负担,而其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这种制作形式使优质微课的成本居高不下。

再次,微课应用领域具有局限性。微课的课程结构决定了其知识容量有限,这种有限知识在讲究系统性的传统教育中并不适合在所有的学科中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来使用,很多时候,相互关联不紧密的碎片化的课程并不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概念。

2.微课使用过程中的误区

首先,在实际教学中微课的使用效率并不高。微课在制作出来之后并没有得到好的推广和使用。在微课发展比较好的地区,一些学校建立了微课资源库,但微课的运用仍停留在观念认识的层面上,在实际中很少操作使用。教师并不认可这种基于学生互动的微小课程,这种课程仅应用于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达成教学目标。学生也因为并不能够通过微课获得比传统n堂更多的东西,所以很少通过资源库进行学习。

其次,教师和学生使用微课的方式不对。因为优质微课资源的不足及微课资源参差不齐,教师和学生很难通过微课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也导致微课这种课程资源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按照适合微课教学的模式展开。微课的课堂应用忽视了课前学习、课后学习、翻转课堂、说课评课、教师网络研修、教师培训等方面更重要的作用[6]。这种应用使微课失去了教学中的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传统课堂的整体性。

再次,教育主管部门对微课概念的理解并不到位。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将微课当做一门课程来看待,而是将微课作为一种视频资源来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少有针对微课发展的政策提出。对微课教学发展的投入,也仅仅停留在建立视频资源库的层次。

3.微课的适应范围有误区

微课适用范围存在一定偏差,表现在微课使用过度与应用不足同时存在,以及微课的应用领域重心存在偏差。其实微课是结构化的微小课程,并不适合所有的教育领域。

微课在基础教育领域应用是过度的。基础教育的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的能力、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化习惯的情感教育等多重目标服务的。具有此种功能的课程要有成体系的大量知识以及学习,也需要足够多的时间并通过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来完成。微课并不能达成此种教学目标。使用微课来取代传统课程的教学方式就是一种应用过度,很难达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而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方式,又因为微课相对独立的教学方式和微观的结构特点,在教学中理论预期的教学效果因为其他的原因并不能够达成。

微课教学所适用的年龄也存在一定的误区,并非所有年龄阶段的群体都能够从微课中学到预期的知识。认知水平未达到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无法确定能够在这种碎片化的课程模式中学到相应的东西[7]。这种情况下的微课适用状态也与传统教育的理念有所偏差。传统教育方式的理念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社会规范,而微课这种碎片化的教学并不能够达到这些要求。同时,微课的质量问题以及教师和学生操作在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的情况下通过微课实现传统教育的效果并不容易。目前,微课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推广使用力度远大于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等以成人为教育主体的教育领域。

微课的碎片化特征使其在非传统教育领域及理工科固定模式的课程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正因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个性化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领域与传统教育方式有很大不同,微课的应用很少。在这些微课拥有实际价值的教育领域中缺少足够的开发者,专业的领域与微课制作很难形成一种合力,导致微课的数量及质量无法保证,并且这些领域本身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很难形成一个良好的微课使用环境,造成了即使对微课有需求的群体也无法获得相应的资源。

三、微课发展的教育理念探析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所需要的变革并不是以教育技术发展引导教育变革,而是用教育理念变革使教育技术促进教育变革。微课的发展所面临的误区的核心问题,不在于微课技术上的障碍,而是教育理念变革需要一个合适的方式。教育进步不是教育技术发展就会进步,而是教育技术的进步是以人的发展为支撑点,教育的本真是培养人的真善美。以此为支撑,形成一个微课发展的新模式。

1.碎片化模式下的秩序寻求

为了更好地让微课发展,必须在碎片化的当下寻求微课的新秩序。大数据时代的微课基于传统的因果关系的线性思维方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式。海量的数据以及基于W络的交互模式,给基于因果关系的传统教学的线性逻辑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传统教学模式在大数据中寻找最优解决方案并通过线性的逻辑关系形成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微课基于大数据下碎片化的集合,形成了微观上有序,而整体上却无序的知识点。这种包含情境并结构化的知识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难发挥出自身价值。

从现代教学的理念来看,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即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微课所体现的价值所在也是以人为本教学模式的优质集合。学生在微观情境中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模式,并形成一种优化选择的积累。

这种发展更多的是理念上的发展,而现实可行性并不高。传统教育所表现出的价值理念与微课所要展现的价值理念并存,形成一个属于自己发展的教育周期。只是微课的发展更加适应发展趋势,而不是当前条件下的教育。

2.潮流与传统的共生融合

微课所表现的碎片化特性,没有体现出比传统教学有更大的优势,尤其是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传统教育是小数据时代经典范式的集成,是小数据模式下的最优选择。微课这种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有效学习的方式,也碎片化了完整的时间。微课作为技术性指标,其操作是由人所决定的。微课的人文性是适应教育培养人的理念,并不是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改变,课程结构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而不是以教育技术的媒介为主导的。微课程更好地与教育目标和教育制度耦合,形成基于大数据模式的教育生态,才是微课程发展的方向。

微课在设计中采用开放的模式,将课程与学生本身在学习中的情境进行融合,将人本主义融入到每一个碎片中,让这些碎片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一种可以构建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中,教师的身份转换和传统教育是不一样的,属于碎片情境的组织者。大数据时代教师针对微课教学应该具有的比传统更多的是情境体系的架构,而非传统的知识传授,但这种架构是由教师从传统教学模式过渡而来,并非一蹴而就。这种渐变在微课发展中能够减少更多的偏误,从而形成微课发展的一个新模式,与传统教育形成一种共生融合的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 Le Roy A.Mc Grew.A60-Second Coursein Organic Chemistry[J]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1993,70(7).

[2] KeeT P.The One Minute Lecture[J].Educationin Chemistry,1995(32).

[3]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现代教育技术,2011(10).

[4] 杨永林,张世蓉,丁韬,等.从“慕课”到“小微课”,看大数据在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

[5]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6] 郑小军.微课发展误区再审视[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2).

第5篇:传统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慕课”(MOOC);传统教育教学;最佳契合点

G434

一、“慕n”发展的意义

“慕课”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国际大多数知名高校的目光,近年来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院校之间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之剧烈变化,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他们为大学之间的国际化交流、共享、竞争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平台。

有了“慕课”,学生的学习才真正有了选择,学习才真正成为个性化的事,能做到因时施教,在“慕课”发展的时代节点上,我们应该正视慕课,看到它能带来的创新和变革,现在的大家可以想见,如果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这些课程已经被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年轻人接受和学习,那么10年20年之后,我们如何跟国外的年轻人去竞争?中国的传统教育里,有很多环节可以让我们提炼出传统教育的优势,比如在涉及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等关乎当年大学生思想和引领的课程授课上,就必须在正视“慕课”模式的基础上,更好的提炼出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势。

二、“慕课”(MOOC)发展的优势

1.能更好地启迪和培育整合性教学思维方式

“慕课”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绝不只是技术的应用,而是一种教与学思维方式的养成,它决定着教学的基本行为方式。我们只有站在整合思维的立场上,才能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准确理解新资源条件下的教学世界。

2.促进网络信息化发展,学习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多变。

目前,各高校课堂上手机流量消耗的程度惊人,尤其是非专业课的公共选修课堂,整个教室里的上网流量明显增多。一旦教师授课较为无趣,他们的注意力便转向网络,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已经超乎想象。“慕课”采用教师网上讲解、学生在线参与的教学形式,双方如同亲临课堂,可以得到与面授课堂相同的感受[1]。

3.更有效促建“亦师亦友”的教与学平等关系。

传统课程中,教师地位和师道尊严俨然是维持教学秩序的有力“武器”,师生关系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关系,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处于相对被动地位,学生“学”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与之相反,“慕课”主导下的学习模式,实现了师生关系的“翻转”,学生可以自主在校外、课前、课上学习相关主题知识和课程,并自主开展研讨和交流,甚至在某些方面学生也可以成为“老师”,学生“学”的主体性得到彰显,师生关系发生改变。

三、“慕课”发展的局限性

1.“慕课”替代不了传统教育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一个主体间性的实践活动过程,是生命和心灵的互动、情感和信念的感动。教学,绝不是枯燥的知识传输,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流动。知识本身并非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唯有知识成为意志陶冶、思想扩展之手段时,才具有价值。学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通过学科内容、教师人格、师生关系、同伴影响、教学方法等因素自然地进行着,这才是教学本身所真正拥有的教育的可能性。

2.跨时空的学习不能缺少教师的积极引导

“慕课”背景下的学生主体性张扬,并非排除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相反,面对复杂、多元多样的“慕课”课程和内容,面对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面对“慕课”资源碎片式的分布,如何培养学生系统学习能力、选择吸纳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和批判抵制能力,高校教师需肩负起更重大的责任,对学生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彰显师道师德,在“慕课”时代依然具有永恒价值[2]。

四、找准“慕课”模式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最佳契合点

传统灌输式教育教学模式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否定传统教育中的灌输式模式,我们提倡的是传统教育中“润物细无声”的情感交流。“慕课”不能完全颠覆传统的实体课堂,不能代替老师在课堂上的现场点拨和指导,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对于“慕课”、“微课”这样的新生事物,我们要积极研究和实验,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找准“慕课”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最佳契合点[3]。

既不能盲目追风,轻易“翻转课堂”,又不能一概排斥,忽视现代化手段带来的积极作用。说到底,还只是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参与的诱导;并不能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原动力,也不能改变所有学生的学习原生态。论及这一点,并不是对“慕课”的虚无主义,而在于建立一个理性的目标预期。也因此,需确立对“慕课”的理性态度:一是不要过高、理想化地预期;二是不要以偏概全、因噎废食;三是更要坚守与坚持,在“对的”时候,用“对的”态度,做“对的”事情。

通过上述“慕课”(MOOC)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分析中可以得知,“慕课”模式让教师不再高高在上,师道尊严的维系更多地依赖于与学生间所构建的良好互动关系,这种关系更类似于合作者与促进者的“亦师亦友”的平等关系,在传统教学中具有层级性的师生关系在“慕课”背景下将被重塑。通过“慕课”这种开放的平台搭建,教师被置于一个公开、平等的舞台,接受广大学习者的评估,这无疑也将给高校教师带来竞争和压力,对当前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候治富,安琪等. 对慕课建设路径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6,(6).

[2]曹秀平. 国内慕课_MOOCs_研究进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6,(14).

[3]潘琼. 如何借力慕课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5,(24).

第6篇:传统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生态教育 价值观

生态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目标对教育的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思想,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和生态意识的双重发展,是时展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也是我国开展生态教育的有益探索。

一、生态教育

1、生态教育的背景和定义

教育“生态化”是苏联学者创用的概念,其内涵是将生态学原则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范围中,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去思考和认识问题,并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可能性,最优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1]生态教育提倡一种整体的、系统的观念,人类应意识到自己处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中,人类的一举一动都会对生态系统的其他构成部分产生影响。因此,人类的行为必须对整个生态系统负责,人类活动应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

2、生态价值观

在人类思想史上曾出现过自然中心主义价值观、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和生态整体主义的生态价值观三大类型[2]。自然中心主义价值观认为人类活动应该顺从自然而不能改变自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产生。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高度评价人在自然界的地位和价值,认为自然的价值就是满足人类的需要。自然中心主义价值观忽视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能动性,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虽充分肯定了人的主动性,却无视生态环境的存在价值,造成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膨胀和野心,是导致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生态教育的原因

1、全球生态问题凸显迫使各国加强生态教育

21世纪人类面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威胁着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1987年,“环境和发展世界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既要又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后代人要求的可能性和能力,并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全球性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和生态危机的凸显,推动了各国对生态教育的关注和研究。

2、传统教育价值观受到挑战

以往的教育价值观局限于“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两种价值观,忽视了对自然的关注。传统教育价值观在认识上的缺失导致教育只考虑人类自身和社会的进步,无视自然的价值,最终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并危及人们自身的生存。

传统的教育无法帮助人们解决生态危机,必须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生态教育价值观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它将人、社会、自然三者结合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指出生态系统均衡发展是衡量人与自然的价值尺度。教育的“生态价值观”是对传统教育价值观的超越与提升,教育活动以此确立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3]。

3、信息时代,生态意识与信息素养同等重要

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重要特征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然而科技带给人们物质生活进步的背后却是生存环境的破坏,如果人们一味地沉浸在征服自然的得意中而不做出改变,最终后果将难以预料。近几年国际会议和世界环保运动不断呼吁人们提高生态意识,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

我国正处在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时期,党和国家在提出了具有长远意义的“科学发展观”,给我国生态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指导。在经济发展要求迫切和生态教育思想缺乏的情况下,依据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灵活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三、对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生态教育的途径的探索

1、教师要有生态教育的意识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生态教育,首先应从教师开始。教师应以一种远见的态度,关注全球生态危机的严重性,深刻意识到进行生态教育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教师应努力学习生态教育的思想,将生态教育观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观念,利用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优势,自觉地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

2、在教学过程中给予生态问题足够的关注

只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我国在长期应试教育中形成的问题。生活和网络中关于生态问题的信息大量存在,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常常被忽视。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生态问题和环保信息不失为培养学生搜集、运用、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的好素材。如在教授幻灯片制作时,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制作环保主题的幻灯片。网络中关于环保主题的文章也可以用来指导学生学习word文字编辑处理的知识等。在教学过程中给予生态问题足够的关注,这样不仅可以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也提高了学生的生态意识。

3、进行信息技术道德规范教育时也应重视培养学生生态价值观

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人们已经意识到要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道德规范教育,以规范学生养成良好的运用信息技术的习惯,负责任地运用信息技术。然而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仅以是否满足人们的利益为准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必须重视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生态价值观突破人类利益中心的狭隘视角,主张科技发展和应用不应以损害人类与其他生物共处的生态系统为代价,是传统教育价值观的革新。因此,进行信息技术道德规范教育时也应重视培养学生生态价值观。在生态教育成为世界教育热点的今天,随着我国生态教育的不断开展,培养学生形成生态价值观必将成为信息技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正处于科技、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迫于国际竞争和社会发展的压力,生态教育的开展还面临许多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思想在当下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生态教育是时代的产物,实施生态教育是更时代的要求,在不久的将来生态教育的思想一定会在我国教育中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马建滨,都玉蓉.中小学开展生态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J]教学与管理

第7篇:传统教育的概念范文

本文通过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与网络教育教学模式特点的对比分析,认为只有将两种教学模式实现优势互补,相互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传统教育;网络教育;教学模式;互补融合

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趋势,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历史源远流长,人类文明经过漫长的发展,从五帝时代有类似教学形式的萌芽出现,到今天这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时代,使我国的教学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网络信息技术在社会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它的出现满足了时代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并且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最终成为了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所面临的将会是一场重大变革。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1972年,美国学者乔以斯威尔所著的《教学模式》一书中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它环境下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典型。”

在我国,教学模式的整体特征是形式多样和功能单一,基本上是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这一种模式,是一种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程序。

二、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

1、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

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式和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完全基于课堂的教学模式,是我国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有利于系统的传授和学习课本上面的知识。但它同时存在许多的不足:

(1)多年教学实践证明,传统课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教材是学生唯一的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在当下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教材内容比较单一而且比较固定,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在教学方法上,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教学手段单一、不直观、不生动,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来源,教师对知识掌握的多少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太过依赖教师。许多学生一旦离开教师就不知道该怎么样学习,对学习无从下手,学生作为知识的接收者,比较被动,一旦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而在这种传统教育指导下的思维方式,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都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导致学生步入社会后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

(3)在教学水平上,大多数教师只熟悉本学科的知识,目的是培养学生较高水平的应试能力,对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对于教师的能力与素质要求相对不高。

(4)在教学环境上,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教室,教师在教室中与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以及相关的教学内容。就整个教学环境而言,比较固定、闭塞,不能及时的与外部沟通和交流。

2、网络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

网络教育教学模式是指在网络技术平台上,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为远程教学的学习者和教育者提供了授课、学习、答疑、讨论以及作业处理等的教学过程,它打破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并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网络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网络教学汇集了大量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学生来说,可以随时随地自由自主的学习,可以获取当前世界最新最全的信息,教学内容实现了层次化、多媒体化、个性化,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虽然网络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不可比拟的优势,但网络教学模式同样也存在许多的问题:

(1)网络教学模式是人机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了交流,面对庞大的网络资源,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忽视,这样往往容易偏离教学目标难免会出现迷航的情况,一部分自制能力差的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2)许多教师对长期养成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习惯,对计算机的操作不熟悉,对网络技术了解不深,缺乏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年龄稍大的教师对此甚至是陌生的,对网络教学存在排斥现象。这是网络教育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网络教学的发展。

(3)从互联网进入到中国,经过了将近20年的发展,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还很低,2012年10月10日全球性社交营销机构We Are Social报告称,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为40%,在亚洲排名第9位。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有的地方普及速度过慢,制约了网络教学的发展。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水平相对较差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大对这些地区学校的网络建设,从而迅速提高教师的整体教育水平及地区人口的整体素质。

(4)许多学校的网络教学设备硬件落后,计算机硬件更新换代的速度太快,基本两年左右就需要更新,大部分学校的计算机硬件更新速度跟不上;而各类软件发展更新速度与硬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用于网络教学的软件数量却很少,这些原因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网络教学的发展。

三、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的关系

在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国的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只有探索教学模式改革的新路子,才能带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及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这些根本性问题的改变。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出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通过对比不难看出,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与网络教育教学模式两者均无法满足对未来教育的需求,两者只有取长补短,实现有效融合,才能将各自的长处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实现两者教学资源的融合

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是以课本为主,知识容量太小,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而网络教育教学模式则有着大量丰富的教学资源,信息量庞大。所以,授课教师要具有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提取能力,当传统课堂教学内容较少、较抽象,理解困难的时候,可以开设网络课堂,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获取到知识,同时拓宽了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2、实现两者教学方式的融合

在教学方式上,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更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网络教育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与老师、同学与同学之间缺乏交流,对学生的学习文化氛围以及对学生的身心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两种教学方式应从互补的角度出发,在保证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优势充分发挥的前提下,来发挥网络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势,使其真正做到有效的融合。

四、结语

总之,教育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续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是任何教育形式都不能完全替代的。尤其是在高等院校,仅仅依靠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是不能跟上时展要求的,必须从当今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教学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只有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加大网络教学的投入,将网络资源的开发落到实处,加快网络教育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同时有利于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提高,将会推动我国教育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全新阶段。

【参考文献】

[1]张豪锋,张水潮.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陈俊珂,孔凡士.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刘焕阳.高校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4]张华国,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研究.石家庄市:花山文艺出版社,2007.

第8篇:传统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终身教育理念;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在学习型思想与终身教育理念的广泛传播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构建以终身教育理念为目标的社会生态逐渐成为各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宏伟目标。因此可以说教育终身化是现代教育的主流发展方向及趋势,是转变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契机,对推动并创新传统教育理念、内容、模式及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深入推动终身教育的落实,实现学习型社会生态,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必须从终身教育对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角度出发,探究终身教育的价值,提升终身教育理念的实效性,以此为教育改革与管理改革指明新的发展方向。

一、终身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一)终身教育的理论形成与基本内涵

终身教育是美国学者朗格朗率先提出的现代教育理念,在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传入我国。朗格朗认为,教育应渗透到人所有的生命过程中,具体包括教育的各种方式、各个方面及各个阶段,它是系统而连续的,是贯穿人类全部生命过程的“进化活动”。朗格朗在学术著作《终身教育》中指出,终身教育并非在传统教育基础上增加的新形态与新概念,同时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人教育”和“大众教育”。它是更广泛、更宽泛的教育理念,是对传统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及教育内容的升华与超越。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学生个体需要不间断地挖掘自我的潜能,实现并追求自身的理想,从而适应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因此,在该理念指导下,我们能够发现未来教育将不再是由教育机构所统筹的教育过程,而是贯穿人所有生命周期的教育形态,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持续进步、勇往直前的教育思想。相较于以学校为中心、与社会发展相脱离的传统教育模式,终身教育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充分、更有效地利用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资源,开辟出全新的发展道路,使“学习过程”贯穿到整个职业发展过程。因此在概念内涵上,终身教育理念是影响并推动大众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键要素,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根本所在。

(二)终身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影响

终身教育在我国古代教育中早有体现,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提出“三十而立、五十知天命、七十从心所欲”的思想,他认为“非生而知”的过程是终身不断学习、不断努力的过程。并以“乐而忘忧、发愤忘食、不知老矣”的实践,论证了终身教育的重要性与价值。虽然我国乃至其他国家并没有明确提出终身教育理论或理念,但在社会活动中,将该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譬如古雅典政治家思想家卢梭的“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即我愈老愈能获得更丰富的东西),便是对终身教育理念的最好呈现,其基本内涵是人类在青年时期应为安定和理想发愤学习,到中年时应为弥补心灵的空虚而不断汲取知识,到老年阶段应将学习作为意境,自乐其中,慢慢品味。而在现代社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教育与技术、科学、经济、生产的关系日益加深和加强,学习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抓手,并逐渐引起社会各级的广泛重视,进而形成以技能培训、专业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活动。而在终身教育理论正式提出后,9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开始不断加强对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的结合,进而将能力教育、素质教育、文化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从根本上影响了教育培养的模式和体系。

二、终身教育对培养模式的影响

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主要指高校在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的引导下,根据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对特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和管理制度,实施教育的总和。简而言之,高校培养模式主要指实现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的手段和方法,具体包括培养规格、培养目标、教育过程、评价与管理制度。在终身教育理念下,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在教师的监督和引导下完成的,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无法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成效相对有限,而将终身教育融入现代教育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和教师充分接受和了解终身教育理念,明确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对实现自身理想和信念的作用,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快速、更加稳固。在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上,高校逐渐转变了应试教育的理念,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实践型、专业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逐渐打破了应试教育壁垒,使自主学习型人才真正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心。

(二)高等人才的教育过程

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的培养过程注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渗透,忽视实践教育的实效性与有效性,存在教师本位问题。而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高等教育更加关注课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衔接性,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主观能动性,并从就业指导、专业教育、实训实践阶段,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功能和作用,充分融合现代师徒制、校企融合、顶岗实训、在线教育等教育环节,使人才培养更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其根本原因在于终身教育理念的逻辑结构既包括社会教育,也包括学校教育,为充分融合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调动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就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手段等层面,提升课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衔接力度,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会发展中,从而巩固终身学习理念。

(三)教育评价与教学管理

传统的教育评价制度是诞生于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的管理体制,是通过专业成绩、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习成效及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模态。难以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无法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更可能影响到素质教育的落实与实现。而终身教育理念的融入,将帮助高校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提升教育实效,使人才评价从高校教育渗透到整个社会发展阶段。延伸教育评价范畴,考核并评价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学习质量及发展成效,使人才发展成为高校教育的新方向与新目标。而在教学管理方面,传统教学管理主要以行政手段为抓手,侧重于“和谐校园”的营建,忽视了管理制度对教育流程的影响。而在终身教育理念下,高等教育必须将制度建设放到人才培养上,将调动学生学习习惯及教师创新教学体系、模式及方法作为制度构建或挑战的关键要素。

三、终身教育下传统教育的弊端

(一)教育时间

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等教育生态,青年学生在毕业后将难以继续参与各类教育活动,并且学习能力、知识储备能力开始下降,导致青年学生在参与岗位工作后很难真正地参与到正式的教育活动。而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层面上,我国青年学生普遍认为利用高校所学的技能、知识及获取的文凭赚取未来的富足和安定就足够了,进而导致终身教育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而在教育体制上,高等教育机构在学生毕业后,便不再涉及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不再考虑学生在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导致教育过程呈现出阶段性、间接性问题。

(二)教育空间

在广义层面上,教育活动主要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等。其中,学校教育占据着主要位置和地位。简而言之,青年学生的教育活动只局限在校园内部,一切生活、学习活动都围绕学校展开。虽然高等教育机构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专业的师资队伍,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教育成效,然而由于高等教育的空间局限性,导致学生只能在学校中获取相应的理论知识,一旦离开校园,便导致学生难以充分地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推动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导致课堂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脱节,难以灵活应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而这种空间局限性,又将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适应社会的层面上。

(三)学习理念

在传统教育理念下,专业教学所存在功利性、工具性特征日渐凸显,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不再是发展自我、建设社会,而是凭借毕业证获取满意而安定的社会岗位。一旦学生真正参与社会活动,从事相应的岗位工作,便很难开展专业学习活动,进而弱化了专业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在此背景下,“考试评价”成为代替“能力评价”的关键手段,学生只需要获得相应的考试成绩,便可得到毕业资格,从而造成学生隐性逃课、学习积极性低下、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到高校的健康发展。

(四)教育需求

虽然我国逐渐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国际话语权,然而通过深入分析马克思理论及我国的基本国情,能够发现我国依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部分企业发展程度有限,依旧以重复性、规模性生产为主,没有意识到经济新形势对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及科技创新的需求,导致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时,无须巩固或内化课堂知识,无须获取深入的专业技能,便可促成企业的经济提升。在这个层面上,将导致终身教育的价值和功能难以得到发挥,无法真正地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

四、终身教育下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发展的策略

(一)构建终身教育培养机制

终身教育下高等教育不应逡巡在学校教育阶段,应延伸到整个生活阶段、社会发展阶段,使终身教育成为学生丰富知识、满足需求、实现目标的重要抓手。在培养模式构建阶段,高校应将人才培养从学校教育逐渐延伸到职业发展、岗位辅导等层面。首先,高校应利用制度手段,指导学生和教师加强联系,鼓励毕业生向教师询问并探讨岗位工作中所存在的专业问题,使高等教育逐渐渗透到岗位发展中;其次,相关政府部门应改变传统从就业率角度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观念,将学生发展情况及岗位晋升情况作为主要评价依据,提升高校参与终身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最后,高校教师应通过指导或帮助毕业生提升专业素养、专业技能的方式,调整当前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模式,增强专业教育的实效性,切实破解教育时间对终身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二)切实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校企合作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类型与重要的培养方式,能够有效破解传统教育弊端,提升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衔接力度,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职业发展需求及专业学习内容。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所开展的校企合作活动主要局限在实训实习阶段,并没有形成真正的校企合作机制。为此,高等教育机构应从社会发展与终身教育的角度出发,营建出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机制:首先,大力推动任务推动和项目推动教学模式的发展,使课堂教育始终围绕“企业发展”展开,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根据学生的职业取向及理想诉求,为学生搭建出理想的实训平台。通常来讲,专业教学拥有较为鲜明的广泛性与宽泛性,学生在职业发展中需要获取新的知识体系,而根据学生的职业取向,确定相应的实训内容,能够有效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调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意识。

(三)构建终身教育或学习体系

首先,高校应转变传统教育体系,融入终身教育机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意识。譬如,通过文化活动、主题班会、座谈会的方式,帮助学生真正认识到终身学习的价值和功能,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念,使其更加关注自我能力的提升和自我价值的挖掘。其次,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作出改革,专业教师应转变传统宣讲式的教学模式,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和理念,形成并探寻出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知识探索与理论研究的过程中,磨炼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改变评价体系,将能力培养作为学生毕业考核的主要依据,进而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理念。此外,在社会领域,高等教育应将终身教育从高校教育延伸到俱乐部、工会、教会、工作岗位、家族及朋友关系等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中,切实利用现代科技及泛在化教育理论,提升终身教育的培养质量。

(四)构建泛在化现代教育平台

在新经济形态下,现代企业逐渐从生产密集型发展为产业密集型、科技密集型企业,从传统的低端生产发展为高端制造,而在这个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手段,促进产业转型,使企业发展成为学生形成职业发展需求的外在动机。为有效提升学生终身教育的质量,增强自主学习能力,高校必须构建出泛在化教学体系,使“通过任何方式、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媒介学习任何知识”的教育设想,成为可能。首先,构建MOOC课程体系,整合知名院校的课程资源、师资资源,使学生获取免费、开放、精品的课程资源,进而为青年学生的终身学习活动奠定基础;其次,构建基于专业培训的网络课程体系,高校或相关教育机构应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及项目建设目标,制定出具有针对性、权威性、专业性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岗位工作中更好地获取相应的专业知识;最后,帮助教师形成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

五、结语

终身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调动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根据自身的理想和信念,架构出全新的终身教育体系,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模式的构建上却存在诸多的问题,制约了终身教育体系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应从通过构建终身教育培养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力度,构建自主学习体系及泛在化教育平台的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浩楠,于元青.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思想对社区教育“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7(4):149-151.

[2]孙立斌,赵军平.终身教育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6(6):37-40.

[3]何新哲.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审视与实践探索———以宁波TAFE学院“中外合作、中高贯通”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8(1):77-81.

[4]李国渝,朱肖川.远程开放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5):52-57,80.

第9篇:传统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 利用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初中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主要学科,不仅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学习基础,而且对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有积极作用。”由此可见数学学科对学生的重要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另外,中央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从众多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把信息技术引入数学教学是当前的主流教学趋势,中央的指示更是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注入强心剂。初中数学信息技术的利用是极其重要的,通过信息技术来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换为图文音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因此,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利用是可行的。

二、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虽好,但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投入过多会影响校务的正常运作,投入过少又无法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这就要求校方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投入,让数学教学信息化成为可能。

1.引进多媒体设备,建立多媒体教室。

在数学教学中难免会碰到比较生涩难懂的知识点,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更形象生动的方式接受理解这些知识。例如,在讲二次函数的时候,可以用多媒体展示画图的过程,通过动态图解的方式带学生一起了解对称轴、顶点等概念,让学生很轻松地接受比较陌生的数学基本概念。

2.成立专门的信息部门。

学校成立专门的信息部门就能及时地获得教学信息,例如最新的教学信息、教学大纲等,为教师对教材的预备、教学进度提供良好的信息依据,也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成立专门的信息部门,不仅能拓宽教学资源,而且能增添新的教学方法,同时能更有效地做好教学工作,提高本校教育质量水平。

3.建立师生信息平台。

课堂的教学任务本来就很紧,很少有多余时间进行师生互动,一方面,老师只能通过测验来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来不及第一时间了解。另一方面,学生因为课程多,来不及提问,或者对一知半解的知识点因无法理解而放弃,这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是不利的。而建立师生信息平台能够有效地缓解这一现象,同时可以促进师生间的默契,融洽师生间的关系,为构建和谐的教学文化提供帮助。

三、利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运用,只有合理运用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功能效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现代信息技术的便利也会对学生们的创造力带来消极影响,让某些学生产生懒惰的思想。因此,如何控制、如何甄别也成为教师在教学中所面对的问题。下面我就运用信息技术的注意点谈些见解。

1.不可过分依赖信息技术。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来自于互联网的东西只能是借鉴,还要与本身所拥有的知识结合,才能达到提高自身本领的目的。如果纯粹是从网上直接照搬,丝毫不加自己的思索,就会大大损害自身的创造力,对自己的教学和学习从长远角度来看都是毫无益处的。信息化只是手段,只是媒介,真正的知识经验还得自己去摸索。

2.不可轻视传统的教学方法。

虽说与传统方法相比,信息技术教育有很多的优势,但不能就此轻视传统教育。传统教育能流传到现在说明了它本身具有巨大的生存能力和强大的教育能力,信息技术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取代传统教育。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搭配,使两者优势互补,发挥最大的教学功能。

3.师生间的互相学习。

青少年对新鲜事物的学习能力要强于比较年长的老师,尤其是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这一块,信息技术对有些教师来说是陌生的。所以,教师要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必要的话,可以向学生请教,从而达到提高自己信息技术操作的能力的目的,这样也会赢得学生和同事的钦佩。

总之,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学校也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合理投入,提供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为教师的备课、领导的决策、师生间的交流等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同时,辩证地看待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的利弊,合理分配二者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学课堂不再那么枯燥,不再那么生涩,让学生们渐渐地喜欢上数学。最后,要加强教师队伍对信息技术操作的能力,使其努力适应新的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校奉献自己应有的职业素质,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景炜.现代教学在职校教育中的运用[J].现代技能开发,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