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基础理论课程的地位和特点
在课程设置中,基础理论类的课程属于学科专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课程。基础理论课程之所以呈现出如此重要的地位,主要得因于它独特的课程特点。
(一)内容的基础性
基础理论类课程的内容主要以概念、原理和规律为主,构成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框架体系,原理课作为专业必修理论基础课程,其内容涉猎该学科领域的各个主要分支方向,成为一门学科向不同研究方向发展的重要根基。大学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基础理论类课程往往被定位为专业教育的入门课程,也是其后进行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的先导课程。学生对专业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对专业学习的兴趣都是从学习基础理论课程开始的。
(二)影响的辐射性
学习基础理论类课程就好像建房时打地基一样。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说,前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自然会影响到后期进一步深化的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学生的专业教育角度来看,对原理课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一个人专业理论功底的厚度,进而决定了在该领域发展的空间和后劲。
二、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困境和原因
在教学方式和方法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专业课程都趋向于采用实践教学。但基础理论课程因其涉及大量概念、规律、原理等知识,在教学方法上的探寻一直都较为缓慢,仍然多采用传统讲授的方法。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注入了一股新鲜空气。多媒体教学将一改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环境,让课堂教学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更直观、生动、形象地体现理论。但多媒体教学实践也给基础理论课程带来了一些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曾遇到过的新困境。
(一)多媒体教学的心理困境
现在高校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多表现为三种情况:其一,对多媒体教学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他们认为以前没有多媒体教学一样顺畅进行,现在实行多媒体教学是纯粹的形式主义,没有什么实际用处。这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优点知之甚少,且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抵触心理,更加不可能主动思考如何更好的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服务。其二,能充分认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但缺乏相应的计算机知识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操作技能。这部分教师往往能领会多媒体教学的深远意义,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计算机操作知识而无法将自己对课程的设想和改善课堂教学的想法充分体现在多媒体课件上,只能被迫让多媒体沦为摆设。其三,能充分认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也有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缺乏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热情。主要原因在于制作出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学校没有设立鼓励机制,因此这些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热情自然就日益消退了。
(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困境
在基础理论课程的多媒体教学中,通常使用的方式是依靠课件的展示,将理论、观点和原理性的知识点更生动、更形象的表达出来。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基础理论课程多媒体教学的重点内容。就目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来看,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
其一,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生搬硬套。有些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只是教案的翻版,将教案中的内容原封不动或者略有缩减的“填”入多媒体课件中。这样制作出来的多媒体课件只是充当了“电子黑板”的角色。
其二,多媒体课件内容的喧宾夺主。这种类型的多媒体课件往往非常花哨,穿插了图片、音乐、视频、动画等因素,但是这些因素却与教学内容联系松散,甚至毫无关系。这类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不仅没能为教学内容服务,而且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其三,多媒体课件层次的模糊不清。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播放是翻页形式,因此对知识层次的表现尤为重要。有些多媒体课件很缺乏层次表现意识,缺乏每页之间的衔接和呼应,造成学生在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时思维混乱,也妨碍了学生对理论知识体系的全面掌握。 (三)多媒体教学的反馈困境
所谓多媒体教学的反馈主要是指学生在接受多媒体教学时表现出来的反应和学习状态。在多媒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不良状态主要有:
1、注意力的散乱。多媒体教学往往和传统讲授法结合在一起,教师在放映多媒体课件的同时会对课件上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更深入的讲解和诠释。但当课件翻页更新后,学生的大部分注意力会被吸引到投影机屏幕上,或忙于阅读新的内容,或忙于做笔记,忽略了教师的讲解内容。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把握很可能只浅泛地停留在课件的条条框框之中,而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2、普遍的浮躁心态。多媒体教学中使用的例证比传统教学来得更直观、更生动。课程中会更广泛的使用图片、视频、音乐等元素来诠释原理和规律,将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用具象的方式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但这种特色的背后也存在着一定的隐患,即学生在接受多媒体教学中普遍表现出浮躁心态。这种浮躁心态最突出的就是“看热闹”。当在多媒体课堂中播放视频时,学生没有关注专业知识点,反而对视频本身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当视频播放结束,教师开始讲解分析时,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兴奋的情绪会快速低落,课堂气氛则显得更沉闷。
多媒体在广告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仍处在探索阶段,以上诸多困境的出现也恰好反映出深入探寻多媒体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其全面发挥独到的优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和研究多媒体教学方法的革新。
三、广告基础理论课程多媒体教学方法的革新
针对以上提出的广告基础理论课程多媒体教学困境,我们发现单纯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和传统讲授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不能实现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最大化,也不能实现多媒体教学的最佳效果。因此,需要利用多媒体独特的表现手法,尝试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课件的悬念设置和分层显示
悬念是激发好奇心和探索动力的极好因素。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多是结论性很强的理论和原理。如果采取直接陈述理论和原理,继而加以诠释和深化的讲授方式,必然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编制带有提问与引导解答相结合的课件,设置悬念环境,用悬念的方式引导和带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过程能给予学生更多自我发挥的空间,也能加强他们对课程关键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和记忆。
对于多媒体教学中整个课堂的组织,多媒体课件在设计上要特别注意利用分层显示的方法达到课堂教学组织的有序性。所谓多媒体课件的分层显示,即应用较为严密的逻辑顺序制作课件。在课件的第一层显示,该课程的体系结构,主要章节标题,标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并利用超链接达到每个层次都可以独立选择,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来选择点击该项;课件第二层则进一步显示体系下的具体知识点和教学内容梗概,第三层则是用以支撑相应观点和原理的广告案例及音像资料。分层显示的多媒体课件理论层次清晰,知识要点鲜明,列举案例生动,针对性及说服力强,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课程层次的清晰认识,对学习的重难点把握明确,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广告案例的多媒体展示和集体讨论
除了通过课件制作强化课堂讲授教学方法外,还需要运用多种方法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而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案例展示则是在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涉及概念、理论知识比较抽象的内容时,用实际例证让课堂讲授达到由虚到实的转变。学生能抽丝剥茧般的从诸多案例中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既能获得确实的体会又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
但是单纯的展示行为势必会让课堂气氛稍显沉闷,因此,案例的多媒体展示须和集体讨论结合在一起。为了进一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进行讨论和分析时可采用接力式的发言,营造课堂紧张思考的气氛,以此要求每个人紧跟多媒体展示进程加强对问题的思考。
(三)亲验式作品制作和作品竞赛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设计;实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80
1 研究背景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分为理论与应用两部分。《数据库课程设计》是与此课程配套的实践课程,对原理的理论教学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它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数据库设计的步骤,将软件工程思想与其结合最终完成应用系统的开发设计。目前在教学过程中两门课程往往作为独立的教学课程完成授课,关联性差,存在弊端,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如何切实有效的将二者结合迫在眉睫。
2 存在问题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理论知识点抽象,课程的实验一般为验证性实验。由于验证性实验的内容来源于理论知识点,每个实验要根据教材各知识点来安排,但教材又受到本身系统性的约束,所以这样使得各实验内容相对孤立缺乏连贯性,学生只能针对各知识点进行专项练习。这种教学方法表面上看似乎符合计算机课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要求,但却存在很大的弊端,学生仅学会了简单“复制”课本知识点,没有从本质上理解所学的知识,只知道按要求去做但没有深入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因此根本谈不上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由于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各知识点涉及的实验比较孤立,相关性差,学生缺少系统化设计思路,导致学与用的脱节。学生完成了一个学期的实验之后,对于每个单一的知识点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对知识点的综合应用没有掌握,对创建一个功能完善的数据库系统一无所知。
《数据库课程设计》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实践课,要求学生掌握数据库系统的设计过程,利用原理课程中各分散知识串联成为一个整体,在设计过程中掌握抽象的理论概念,达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但由于课程设计学时只有一周,面对庞大的数据库设计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很多学生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没有认真分析课题,没有考虑原理和课程设计这两门课的联系,无法灵活的将理论知识点转化为相应的功能操作,甚至产生了抄袭的行为,失去了课程设计这门课开设的意义。
3 解决方案
为解决两门课程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弊端,采用将原理课程与课程设计任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对于数据库理论知识点抽象单一,实验内容孤立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挑选优化的与有代表性的项目,从基本概念到课程设计要求由浅入深分步讲解,使学生全面掌握数据库开发过程的整个流程。教学中采用开放式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学习。
一直以来,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因为时间紧课时少,大多数教师采用固定题目供学生使用,这样可以提高教师对课题的指导效率,但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情况参差不齐,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不能很好掌握。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分层教学,以“需求”为导向,将任务划分为多个模块,对每一模块提出具体的实验要求,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组选择,挑选实力相当的任务模块,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指出理论课程中与完成各模块任务相关的章节位置,进行基础理论的讲解,将各个单一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学生则根据学习的各个知识点及其对应的各个验证性实验,与课程设计要求完成的功能任务一一对应,分阶段完成课程设计的任务。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符合教学要求,巩固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和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在开发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针对性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找到对应知识点,改进设计方法,发现问题本质,实现对稻菘饫砺壑识的真正领悟,以及完成理论指导课程实践,课程实践应用和完善理论知识的作用。
4 教学效果
数据库原理与课程设计任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中结合了项目教学方法,通过解决基础理论课程中抽象知识点和孤立实验任务,以及课程设计中庞大而复杂的数据库开发过程为主要目标,在课程设计项目操作实施过程中完成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任务,实现了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目标。这种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较之前的单一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更侧重于学生学习兴趣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设计任务为主线,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路线,合理的教学计划、优化的课程设计案例,渐进的交互体系等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逐渐建立优良的系统分析设计理念,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学以致用,具有积极的作用。
5 总结
本文针对数据库理论及数据库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对当前学生数据库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与课程设计操作实践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现阶段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从课程设计的案例出发,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和数据库相关课程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雁高.项目式教学在高职设计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33-34.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成为现在社会的基本工具。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用于普及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教育。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有:了解跟计算机相关的文化知识,文字录入,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熟练掌握Office中Word、Excel、PowerPoint应用软件的使用,了解计算机网络知识及学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方法等;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从近几年的毕业生信息反馈反映出,中职学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不会使用五笔输入法、打字速度慢、office办公软件操作不熟练等。这说明中职学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对学生培养目标把握还不到位。如何开展好各类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培养贴近社会需求的中职毕业生,是我们应思考的问题。笔者以福建经济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为例,分析了该课程在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计算机水平良莠不齐,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教育部的规划,全国大部分地区中小学增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使得学生在中小学期间就接受过计算机基础教育,家庭计算机拥有率的提高,也为部分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1]。当他们进入中职学校,再次接触这门课程时,就觉得内容比较简单,产生自满情绪,不再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上机过程中出现偷偷聊QQ、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等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一部分来自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些学生由于学习内容多、教师讲课速度快,感到听不懂、跟不上,产生畏惧心理,容易失去学习兴趣。中职学生在一进校时虽然知道只有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顺利毕业,然而学校并不强制要求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造成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忽视,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主动性,加上自我要求不高,易造成学生学习目标定位不明确等现象。
(二)上课时间安排欠合理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般开设在新生入学第一学年,分两个学期上,总课时108节,一周上3节。鉴于学校机房资源有限和排课方便,该课程一般排成一个下午上3节课。连续上3节课,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疲劳,学习效果大打折扣,造成第三节课课时浪费。
(三)考核形式过于单一化
目前,该课程实行全校统考、教考分离的形式,考核方式中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过大,平时成绩所占比重过小,平时考核次数太少,考试成绩很难如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期末考试虽为无纸化考试,但仍采用人工阅卷,人工阅卷过程中因诸多人为因素,导致评分标准不够统一。很多学生在学了1年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后,连操作系统和一些常用的软件都不会安装,打字不能盲打、速度也不理想,更不用说利用计算机解决一些实际的文字处理、排版等问题了。结合以上提出的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要实现技能培养的教学目标,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淡化教学内容的大与全,突出知识点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结合专业特征调整教学计划,合理安排上课时间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周课时3节可以安排成单双周形式,如单周上2节,双周上4节。由于学校采用黄国兴、周南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本作为教材,而该书中对教学计划的安排。为了更好地体现出不同专业学习的特点,以计算机专业为例,结合专业特征并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需要,笔者对教学计划做了相应的调整,并增加了集中实训环节。
(二)区分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的教学方法,以缩短学生差距
1.基础理论部分教学方法
基础理论部分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现在大部分中职学校利用多媒体教学,讲授理论知识,图文并茂,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但是多媒体教学也有其缺陷,如信息量大、速度快、和学生互动较少等。因此,在理论教学上,应适当地结合传统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以便于学生的理解,提高讲课的效率和教学效果,使教学内容更易于理解。
2.实践操作部分教学方法
对于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实践部分的教学,根据学校设备情况,一般安排在机房上课,每个学生一台电脑,教师通过教师机讲授。在讲授新课时,教师通过教学设备广播教学,使学生电脑屏幕保持同教师屏幕显示的一致性。讲完一部分内容后,取消广播教学状态,让学生上机练习刚刚讲解过的内容,通过上机练习巩固知识点。在学生上机练习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检查学生上机情况,并答疑。对大部分学生在上机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在练习完成后再讲评。在该部分内容掌握后,接着进行下一部分内容的讲解和练习。每上完一章就安排跟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并有一定社会意义的项目让学生练习,通过完成项目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3]。设计项目的出发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计项目时要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对待。在兼顾大多数学生的同时,力求照顾到少数学得较好或较差的学生,对学得较好的,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项目,对学得较差的,以具体、有效的个别指导和帮助耐心地解答他们的疑问,树立其自信心,从而缩短学生的差距。
3.基础理论与实践部分的有机结合
基础理论部分和实践操作部分都讲完后,应把这两部分内容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复习、模拟考试、综合考试。通过复习,把学过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对该门课程有系统的把握;通过模拟考试,强化考前训练,使学生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有较清晰的了解;通过综合考试,使学生熟悉一级考试的环境和过程。
(三)结合专业特征,增加集中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1.因不同专业施教
由于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对计算机技能要求的侧重点不同,如文秘、广告等纯文科专业对排版要求比较高,而会计等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对Excel中公式计算要求比较高。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结合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需求的不同,设置与专业相关联的教学内容,做到面向专业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所学知识与专业接轨[4]。#p#分页标题#e#
2.因不同课程章节施教
鉴于该门课程操作性强,实践要求较高的章节如Word、Excel、PowerPoint应有综合练习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期末停课集中实训两天,通过系统实训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3.因不同学习阶段施教
大部分文科专业如商务英语、旅游管理等,除了在第一学年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外,在第二、第三学年几乎没有接触跟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导致计算机教育断层,出现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3年后连文档保存操作都不会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应结合专业特点,在第三学年安排办公软件、课件制作、信息检索等课程,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进一步培养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模式,以考促学考核是培养人才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如果仍沿用传统单一的考核模式对学生加以测评,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因此,必须结合课程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考核模式。
1.基础理论部分考核方式
基础理论部分考核方式采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形式,先采用开卷考试,学生对刚学过的新知识点一般只能理解还不能记牢,这时采用开卷考试,学生可以翻看教材完成题目,对平时掌握不好的知识点通过查阅书本的相关内容,再思考做题,既可以补遗补漏,又可以对学过的内容加深印象。而后采用闭卷考试,让学生全面复习已学过的知识点,起到系统复习、加强巩固的作用。
2.实践操作部分考核方式
实践操作部分重在上机练习,在学生上机练习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检查学生上机情况,采用这种全程跟进式的考核,能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当学生遇到问题,也能进行个别指导。操作部分的章节每上完一章后就进行复习和测试,根据测试情况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进度。
3.总成绩考核方式
当全部知识点讲解完之后,进行总复习和期末考试。学校引进计算机考试软件后总复习采用固定抽题的形式,对学生做题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集中进行讲解;期末考试采用随机抽题、自动判分的形式。利用考试软件评分更准确,避免了许多人为的因素,也减轻了教师监考和阅卷的负担,利用上机考试可以实现教考分离,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由于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涵盖了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各方面的内容,可以较全面地考查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开设期间鼓励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如果在课程开设期间能够通过一级考试,课程成绩按90分算,期末考试免考。没有参加或没通过等级考试的,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成绩的50%,平时成绩占课程成绩的50%。平时成绩由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实验报告、上机操作、测验成绩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定。
1 立足专业特点,改革教学目标
1.1 强化基础知识传输
农药学原理不同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为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设置的农药学课程。农药学是基础理论学科,注重讲授基础性的概念知识,是植物保护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然而,农药学原理是为农药学硕士一年级研究生专门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农药学的延伸与深入,主要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增强对本科阶段农药学的认识,强化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掌握关于农药新剂型与加工等基本理论知识,学会新的使用方法,更要求学生深入了解不同类型农药作用机理,如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卵剂与杀线虫剂的作用机理等,从而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加强基础知识的传输,更要侧重于将教学内容融汇于学生的科学研究。
1.2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农药学原理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教给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还应该突出该门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夯实学生基本的专业素质。就农药学专业学生的素养来说,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判断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在讲解油菜田病害问题时,可以就油菜菌核病菌抗药性来提问题:当一块油菜田连续多年使用单一药剂防治油菜菌核病时,防效为何显著下降,如何解决抗药性问题等。通过这样的引导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问题的能力。
2 立足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
2.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农药学原理的核心是如何科学地使用农药,不仅强调农药与人类、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要学生掌握农药的加工、应用技术、作用、代谢、选择性原理,以及有害生物抗药性原理[2]。该课程虽然与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所学的农药学课程内容有部分重叠,但农药学侧重于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农药学原理则侧重于农药的加工、应用及作用机理等分子、蛋白层面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分子生物学或蛋白质组学的基本知识。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有所侧重,理清这门课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此外,农药学原理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突出学生科学研究的探索能力。比如在讲授抗药性问题时,不应当只是让学生了解抗药性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分析抗药性的机理。
2.2 及时补充学科前沿知识
农药学原理教学内容较多,但课时较少,教学过程应该尽量压缩基本知识的讲解,对于一些交叉知识点,也应简单概述。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农药学原理课程涌现了新的知识点,因而教学内容应该及时增加最新研究成果,着重介绍学科前沿知识。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可结合自身研究进展,讲解当前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例如,在讲解抗药性机理等方面内容时,可引用当前领域最新高水平文献,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动力,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 立足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3.1 互动式教学法
研究生教学与本科生教学存在很大差异。本科生重在通识教育,对知识的掌握在于广而不在于精,研究生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面的掌握不仅在于广、更要精。鉴于此,在农药学原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对理论知识讲述过程中,要及时观察课堂接受情况,要对难点重点详细讲解。同时,对于存在争议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与看法,共同探讨,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开拓学生的科研思路。
3.2 小组讨论教学法
目前,农药学专业硕士一年级研究生已进入实验室开展
相关科研工作。由于学生研究方向存在差异,因此授课过程中可依据学生的科研方向分小组进行讨论。比如说在讲授杀菌剂作用机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相关研究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通过查阅最新的高水平研究文献,在课堂上作专题报告。在进行分组讨论时,每位同学可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对作报告学生的内容提出质疑,对该学生的研究課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与交流。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认知与理解,提高教学质量,又能为该学生所开展的科学研究提供广泛的科研思路与实验技术等。
4 立足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
由于农药学原理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多,传统授课手段的局限性日益凸显。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网络为基础的教学手段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许多仿真虚拟仪器如Multisim、Protel等在授课过程中广泛应用[3]。虚拟仿真教学是学科专业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其具有传统教学不具备的优势,如方便性、直观性、互动性、共享性等[4-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建立了虚拟仿真实验室,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比如在讲授杀菌剂抑菌作用机理时,可以采用虚拟仿真动画展示药剂与靶标蛋白结合,影响病原菌各组织的生成,进而导致病原菌不能正常生长的过程。这种视觉冲击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阶段,全国高校基本上均拥有强大的校园网络系统。借助于校园网络功能,构建农药学原理课程大数据库,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互动平台。同时,由于农药学研究生班级人数较少,因而实行网络教学可行性较高,不仅能够显著提高教学质量,也能够提高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与水平。
关键词: 职业学校 电子线路课程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体现在“精、宽、用、新”四个方面。
现在的职业学校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参照大学同等专业的电子线路课程,在学科体系上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过深,容量过大,把知识的灌输放在首位,而忽视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实际情况。随着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由“技术员”向“操作工人”转变,电子线路的教学应改变传统的传授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思想,打破学科体系,突出应用特点,把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电子线路的教学内容应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1.精
所谓精,是指应当承认理论知识系统的相对不完整性,精选理论知识,降低理论难度,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以定性分析为主,尽量删除繁琐的理论推导,以及部分过时与用处不大的理论知识,辅以必要的定量计算。例如: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法,可以让学生合理选择静态工作点,正确选择电路参数,直观、全面地了解放大器的工作情况。但是图解分析法比较麻烦、费事,在生产实践中几乎用不上,因此可考虑把图解分析法删去。再如数字电路中各种触发器电路的内部结构及原理,也可考虑删除。因为在生产实践中,各类触发器都有相应的集成电路,我们只需熟悉各类触发器的逻辑功能、触发条件及集成电路外引脚的使用即可应用。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必需、够用为尺度。
2.宽
所谓宽,指电子线路的知识面要宽,覆盖面要宽。教育的改革发展,既要充分体现当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又要充分考虑科学线路的发展趋势。学校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扎实基础。因此电子线路的教学应拓展一些相近或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给学生留下联系多种知识的“接口”,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随着电子线路的飞速发展,电子线路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子线路涵盖了强电、弱电的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作为专业基础理论课,应结合专业特点,服务于各门专业课的教学工作,为专业课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用
电子线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电子线路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践中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入实用知识的介绍,通过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仅能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能丰富和发展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使之转化为更高层次的经验、技能和技巧。例如:介绍了整流滤波电路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为自己的小家电做一个直流电源,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电路,掌握电子制作的一般方法和技巧,从而既巩固理论知识,又提高学习兴趣。又如在介绍了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后,可以要求学生做一个自动水位控制电路。
4.新
电子线路的飞速发展,电子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知识不断涌现,电子产品不断趋向于大功率化、数字化、智能化、大规模集成化。电子技术的教学应尽可能跟上电子线路的发展,引入新的知识点。例如,机电专业的电子线路可引入可编程控制器(PLC),供电类专业可引入晶闸管的应用,等等。面向电子线路发展方向,引入新内容,有助于突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想,培养学生在电子线路及相关领域中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方法应侧重于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根据授课内容的特点,灵活采用多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具体形式如下。
1.互动式课堂讲授法
对于基础理论,宜采用传统的课堂板书讲授法。基础理论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课,可以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问、课堂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轻松地理解具体应用实例的原理,才能掌握实际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可采用“分散聚敛法”。“分散”就是对课程内容的每个知识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一个个地把它吃透,掌握扎实。每个新概念、新理论的提出,必须找到支撑起它们成立的基础概念、基础理论,既区分相互间的差别,又认清彼此之间的联系,就像“解剖麻雀”,区别“五脏六腑”。“聚敛”就是对整个章节进行归纳、总结、提炼,画龙点睛。把“分散聚敛法”作为主要教学法实施教学时,严忌刻板说教,注重以“理”服人。
2.多媒体教学法
对于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与应用的讲解,宜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因为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电路图复杂,在黑板上画图很慢,不利于提高教学信息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很快、很直观地看到电路,增强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同时,还可以给学生反复举出不同的示例来讲解问题,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这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是无法做到的。
3.“双实现”教学法
往往教师在课堂上把一个完整的理论知识讲授完毕后,一些学生经常会感到很迷茫,不理解学这些基础理论到底有什么用,所以提不起兴趣来。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采用“双实现”教学法,将理论认识与实际电路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实例,拿到课堂上来讲授,并鼓励学生到实验室进行验证。例如:在分析单稳态触发器时,让学生联系到楼道灯的触摸开关。
4.第二课堂教学法
开辟第二课堂能对课内内容进行深化总结。第二课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余时间教师组织学生参加业余兴趣小组,指导学生做一些小发明、小制作,能充分展示学生们的才能,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课程的评价体系应注重过程教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往往采用期末考试一考成绩的应试教育方式。这种观点狭隘的考试只是考查学生死记硬背课堂笔记和书本内容。这样的考试结果只是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者。而对这种现状,一些教师哀叹息:“学生只是为了考试学习,或者是临时抱佛脚。”一个好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当鼓励学生去钻研课程的重点,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应当重视对日常学习的评定,其目的在于改进学习。
我们认为,科学的评价体系应体现在两个方面。
1.全面的考查。
(1)电子线路理论知识的考查。
(2)实践能力的考查。
(3)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2.考核形式的多样化。
(1)口头提问。
(2)书面作业。
(3)课堂练习。
(4)阶段测试。
(5)期中、期末考试。
只有教师采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才有助于督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不断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以提高学习成绩。而教师也有机会从教学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改进教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电子线路课程实用性再加工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环节之一。为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把电子线路建设成为精品课程,我们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将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转变。改革教材内容体系是基础,改革教学方法是关键,改革评价体系是方向。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的人才才能迎接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挑战,才能在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康光华.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任为民.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
[3]魏志源.电子技术[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1.
[4]吕国泰.电子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电子技术基础是高职院校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常采用理论+实验的教学模式,理论课时所占比例较重,由于该课程在专业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在生源水平参差不齐的今天,很多学校都在致力于寻找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1.1理论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电类专业课都已经实现理实一体或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然而,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不同之处在于,基础课知识点多,涵盖面广,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为主要目标,授课过程以理论讲授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大部分,主要知识点包括四种分立元件、二十余种集成元件及十多种常用电路。所授内容功能多,电路较复杂,以分析、计算为主,授课过程枯燥乏味、学生难以理解,目前这种占用大量课时的理论讲授的授课方法(公式推导及计算)已经无法适应现在学生的学习状态。
1.2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授课特点是:高职院校电类专业较多,所有的电类专业开设电子技术基础为专业基础课,授课班级非常多,实验场所有限,无法实现像专业课一样实施教学做一体教学,学生在实验室的时间有限,且开设实验均为验证性内容,以授课后进行知识验证为主,学生无法在接触新知识的第一时刻便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并验证甚至开拓思维,时效性受到严重的限制,如何使学生在接受理论教学的同时,又能实时的掌握该部分内容及其应用,是需要我们尽快地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
2MultiSim9仿真软件简介
Multisim是由EWB(ElectricalWorkbench)发展而来,Multisim是一个完整的设计工具系统,有庞大的元件数据库、完备的实验仪器库、完整的分析方法,界面易懂直观,操作容易。Multisim9教育版(可汉化)具有20种虚拟仿真仪器仪表、19种分析方法以及强大丰富的元器件库,完全满足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设计、创新及实践的要求。
3MultiSim9仿真软件
在高职电子技术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将MultiSim9仿真软件引入到电子技术基础理论教学中,就可以将传统的理论课堂演变为“教学做一体的实验课堂”,Multisim9不仅可以代替实验室中的多种仪器,而且可实现虚拟实验室,即只要有一台计算机并安装软件即可实现。下面以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为案例说明MultiSim9仿真软件在高职电子技术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3.1理论知识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主要介绍了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过程,即根据已知条件列出真值表,写出逻辑函数表达式,化简后画出电路图。
3.2MultiSim9仿真软件
在授课过程中的应用设计题目:设计一个举重成功判别电路。在举重比赛中有三个裁判员,每一个裁判员控制一个开关,认为某个运动员试举成功时,按下开关,认为某个运动员没有成功时,不按开关。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裁判认为成功,给出成功信号,否则给出失败信号,现有与非门若干,请完成电路设计。
4小结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立体化教材;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004-02
进入21世纪,计算机已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已把社会信息化提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因此,在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中,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这样一个层面上,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教学研究,使计算机基础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
从1995年起,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上海市教委提出在上海市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中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并增设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一级考试。上海师范大学从1995年至今,面向一年级新生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但由于学校规模的扩大、生源增多和来源复杂,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目前,上海师范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已进入成熟、规范化阶段,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为适应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变化,我们完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立体化教材的编写工作。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立体化教材的编写思路
上海师范大学是市属教学研究型院校,学校的办学定位是以本科层次教育为主要任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并具有师范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本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使用的教材与重点大学略有区别,强调为基础教育和上海经济建设服务。因此,我们在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上进行了适度的探索性调整,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强调应用性,兼顾师范性。
(一)从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教材单元
在设计教材单元中,要兼顾社会对高校毕业生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实践能力的需求和学生参加大学生计算机一级考试的要求,既要紧跟信息社会的脉搏,又要考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包括六个基本单元[3]: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程序设计。
(二)把最新软件的操作落实到每一单元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实用软件的操作,其中,软件操作能力是课程中需重点培养学生的内容之一。教材中的很多软件,如Office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网页制作软件、数据库软件和程序设计软件等,它们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在教材设计时,要把这些最新软件按单元内容分别落实到每一单元,这样能使教材章节间有联系,又独立成章。
(三)以“任务驱动”设计实验教材
我们在设计与教材配套的实验指导时,以“任务驱动”来设计实验教材,每个软件中设计三到五个典型应用任务,每个典型应用任务又被拆分成具体步骤或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总体上与教学大纲的要求相符,并明确每个任务的特点,以及和这些知识点的关系,再确定每个任务的具体步骤或知识点的授课顺序和学时数。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立体化教材的架构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使其具有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这需要教师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不断地灌输、训练,提高教学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立体化教材的设计应始终贯穿这一原则。
(一)纸质教材
纸质教材包括教程和实验指导。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中,每个基本单元中包括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实用软件操作,其内容设计需紧扣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一级考试大纲。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和Pow?鄄erPoint办公软件对于学生参加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一级考试,或是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都极其重要,所以,这三个办公软件应占较多篇幅。Photoshop、Flash和Dreamweaver这三个软件的需要比例居中。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对于Access和Visual Basic的需要比例的差值最大,文科W生只有小部分需要,而理工科学生有较多需求。因全校学生使用相同教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Access和Visual Basic应包括理工科学生需掌握内容,而对文科学生可按实际情况有所删减。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指导中,教师可以“任务驱动”来设计实验教材。好的任务设计,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中,好的任务包含了三层涵义:1.好的任务涉及的知识点应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2.好的任务应当与学生的实际应用要求密切相关,对于学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3.好的任务应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基本素养。为培养师范生的文字处理能力,教材中设计了包括Word软件中文字格式、图表编辑等多个实际任务;考虑到学生毕业论文的制作,设计了毕业论文制作任务;以师范生日后经常接触的学生成绩处理与统计任务为核心,设计了Excel软件中的多个任务;因学生毕业后需要在不同场合使用Powerpoint来制作幻灯片,设计了制作好的幻灯片等任务。
(二)多媒体学习课件的设计
多媒体学习课件的优势在于将一维的信息(语言或文字)转换为多维的信息(视听觉并用),学生利用多媒体学习课件,可以将抽象逻辑思维过程转变为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共同参与的过程,从而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目前,多媒体学习课件的制作没有统一的规范,多媒体学习课件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取决于课件内容的设计、制作多媒体学习课件的软件等方面。制作多媒体学习课件,一般要经历选题、设计、编写、脚本、素材的收集与制作、素材的集成、测试和修改几个步骤。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多媒体学习课件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1.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与教材内容配套的课件,该课件是专门为授课教师设计并用于上课的,故设计时整套课件选择了适合高校学生的风格,并注意选择较大的字体使最后一排的学生也能清晰地看到。在课件界面的设计中,力求简洁明了,层次尽可能少。
2.利用屏幕录像软件Camtasia制作的课件,因教程和实验指导中有大量实例,其中包含许多步骤,这些步骤相互关联,如学生在操作中做错或漏做其中一项,就有可能无法顺利完成,将教材中所有实例用Camtasia来录像,这样可便于教师备课,也可帮助学生自学。
3.利用Flash制作的动画课件,这些动画课件是针对六个基本单元中的基础理论部分设计的,在每个基本单元中选择学生较难理解与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采用动画形象地展示出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理论知识。例如,针对多媒体信息的数字化这一知识点,该项内容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利用Flash模拟采样、量化直到编码的过程,并且加入互动环节,学生可选择不同的采样率、量化位数,从而获得不同编码效果的声音。
(三)网络学习平台的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是实验性、应用性强,学生如果仅凭上机时间完成实践操作,课后不去操作练习,将很难真正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为辅助学生课后自学,突破空间、时间的限制,教学组设计了网络学习平台,该平台由“学习资源”、“教学动态”、 “教师主页”和“模拟考试”等模块组成。
“学习资源”包括多媒体学习课件和大量计算机学科背景知识,对各知识点增设拓展知识,使学有余力或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随时学习,从而扩大学生视野,并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教学动态”包括课程的通知公告与课程相关的学生竞赛和上海市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相关消息。
“教师主页”为每位讲授该课程的教师开设了教师主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布置W上作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上传作业和答疑讨论等。为加强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教师主页”开设了教师博客,教师可以将教学心得记录下来,又可以及时看到学生的反馈和意见。
“模拟考试”中可以模拟正式的计算机一级考试环境,其中包括二十套模拟试题,学生可以利用该环境进行模拟考试。这二十套模拟试题难度由易到难,学生可按照其所在层次,选择不同难易度的试题。
三、结语
围绕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的重大改革,我们已出版了具有师范特色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纸质教材,建设了包括多媒体学习课件和网络学习平台等构成的立体化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是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推动改革,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波,王晓峰.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师理科学刊, 2016(3):70-72.
[2] 杜炫杰,李丽萍.《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立体化教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9(7):141-144.
【关键词】实验教学;技能训练;通信专业
现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职院校的通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旨在结合我院实训条件对实践环节的实验实训内容及模式作一些探讨,以期对今后的实践教学起到一些的促进作用。实验教学和技能训练是高职院校实践环节的主要教学模式。实验教学是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验证的一个途径,例如通过实验箱中实验模块的练习思考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技能训练是针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尽快熟悉实际工作中的作业流程和工作场景。
一、实验教学
学生在校期间应首先掌握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如基础课数字电路、模拟电子技术、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那么对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只是对知识点有一个概念或了解一些分析过程,这些知识零散的存在学生脑子里,学生并没有一个系统化的理解和融会贯通。那么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去验证课本上的一些知识实现原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充分掌握知识点。
传统的实验箱和常用仪表是职业院校实验设备的基本配置。基础实验教学存在的优势明显:
(1)实验可以伴随课堂教学进行,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使所学理论与实际相促进,快速掌握理论知识。比如通信原理课程中的调制,如果仅从课堂上的讲解,学生可以了解调制原理,但是只是感性的认识,通过试验箱中的调制解调模块实验,学生能生动观察到调制过程的波形变化。
(2)实验内容丰富。主要实验内容包括:计算机上机训练、电子工艺实习、电路综合实验、通信原理实验、电子电路实验、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实验、电磁场实验。这些实验设备一次性投入可长期使用,作为学生基础实验设备性价比比较高。
(3)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学生通过这些基础实验,形象的了解到了书本上所讲知识原理,可以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今后的理论教学也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实验教学如何与理论教学完美结合是促进教学效果的重要研究内容。对此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理论与实验衔接要及时。在讲授完课程的某个知识点,要实时用实验去验证知识点,甚至可以先实验后理论。如果拖到后面有可能会人为造成学生知识体系混乱,不利于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2)实验内容要恰如其分。实验内容针对一些基本的原理展开,不求多,旨在帮学生理解知识点。如果实验内容过分多,对初学者是一种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3)实验教学要生动有趣。教学中要设计一些有趣的应用,多和生活中的现象联系,提供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技能训练教学
学生在学习完相关的理论以及实验验证之后仍然停留在理论阶段,动手能力没有得到锻炼,技能训练作为职业院校的特色环节,目的在于理论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环境,该教学环节一般放在学生的最后一个学期,或顶岗实习前一学期。因此本教学环节与实际结合最为紧密,关系职业院校学生培养是否合格。需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亲自动手。那么这就要求要有一整套的设备来保障学生的实训。
通信工程的实训设备的投入比较大,该环节在各院校通信专业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没有完整的实训机房;
(2)师资薄弱;
(3)技术要求高;
(4)设备更新换代快。
这些突出的问题长期制约职业院校通信专业的发展。目前我院通信专业在技能训练环节投入了一套联通公司赞助的华为公司生产的交换传输机房设备,以及与核心设备相关的下游设备如配线架、交接箱、分线盒、分光盒。通过这些3G设备系统可以充分帮助学生了解现今通信的过程。学生可以自己组建各种通信网,并从中了解各种网络传输技术及接入技术,掌握各种通信常用设备及仪器的使用,了解通信网络系统的运营、测试、管理等,建立全程全网的概念。在实训教学中要注意以下环节:
(1)制定机房操作规程.规范的操作规程是通信机房必备的要素,保障机房的各项操作有序安全进行。
(2)通过课件结合实物介绍设备的运行原理和技术指标,让学生了解设备的运行过程和采用的技术。
(3)通信常用工具的的练习,如光功率器、熔纤机等。
(4)传输介质的认知和接线的训练。
(5)跳线配线的练习。
(6)交换机数据的输入调试。
(7)模拟通信场景。通过这些让学生深入了解设备运行原理和通信行业的工作模式。
三、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实验实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报告主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心得体会。通过实验报告可以使学生对实验实训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实验实训内容,实验报告是在科学研究活动中人们为了检验某一种科学理论或假设,通过实验中的观察、分析、综合、判断,如实地把实验的全过程和实验结果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的书面材料。实验报告具有情报交流的作用和保留资料的作用。因此要求学生在实习实训结束要认真填写实验报告,这是加强实践环节的重要一步。
四、计算机技术的培训
计算机技术在通信技术中的作用极其重要,交换设备和传输设备用到了CPU,存储器等。因此在通信技能训练时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包括硬件和软件。如果理论课程中的计算机知识讲解薄弱,那么应该在技能训练时,贯穿一些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以备学生更好学习。
五、结束语
通信专业实习实训是专业学习的关键一环,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方法改进对于促进专业建设至关重要,今后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着重注意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得的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教学相长——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基础知识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查志琴.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改革[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zl).
[关键词]矿物加工工程 本科教学 实践 课程体系 教师团队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142-02
矿物加工从其应用范畴来说,是一门从矿物资源(包括矿物、煤炭以及二次资源等)中通过分离、富集和提纯等物理或化学加工处理,提取有用物料的科学技术。其形成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选矿技术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在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形成选矿学科,截至今日,矿物加工无论是从工艺技术还是理论方面都得到快速发展,早已超过传统意义上的“选矿”范畴。[1]在目前矿物加工技术发展迅速的背景下,矿业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内容和方式也需与时俱进,根据现行需求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本文结合目前矿物加工行业对高校毕业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需求,探讨矿物加工专业本科教学改革方法。
一、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让学生以用促学、学以致用
矿物加工工程以往的教学环节是大一、大二学习基础课程(如化学、物理、数学、力学、电磁学等),大三和大四学习专业知识,并进行专业实践。这种教学模式中,各课程独立分散,相互之间无交叉,其最大弊端就是学生无法有效地、综合地掌握基础课程中的有用知识,更不能将这些知识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这导致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抓不着重点,不明白掌握化学、物理等基础理论知识的目的;而在大三、大四学年学习专业课程和进行专业实践时,之前所学的基础知识大部分已忘记,最终大部分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不牢固、专业知识又不够深入。要彻底改革这一现状,在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学生做到以用促学、学以致用,具体可从以下两点出发。
(一)基础课程学习时引入广泛的专业导论知识
矿物加工工程所涉及的基础学科较多,破碎涉及材料力学,重选涉及物理,电磁选涉及电磁学,浮选涉及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表面与胶体化学等,而破碎、筛分、磨矿和选别过程又都涉及机械,学生所需学习的基础课程繁多,每门课程的知识点也众多,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头绪不清。[2]在基础课程学习前,先对学生进行广泛的专业导论教育,将每一门专业课程所需的基础课程知识为学生梳理清晰,使学生明白每一门基础课程在专业知识中的应用,这样可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以用促学。例如:学生将浮选溶液中离子优势组分计算与无机化学中溶液相图计算这一知识点相结合后,在学习无机化学相关知识点时会更有兴趣,甚至能结合某一浮选溶液化学实例进行计算练习。
(二)专业知识学习时巩固深入的基础理论知识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属于工程应用领域,大部分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忽略了专业知识所涉及的基础理论讲解。这种“皮毛式”教学只能让学生学到“做什么、怎么做”,而无法让学生掌握到“为什么这么做”。另外,缺乏基础理论知识,学生也无法掌握深入的专业知识。因此,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适时补充和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可使学生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例如:在《选矿自动化》调节规律这一章节学习时,学生如果通过死记硬背记住各种调节规律公式,只能掌握皮毛,不能深入其中,如果通过应用举例,将电磁学中的RC、RL和RLC电路与各种调节规律结合起来,学生更容易掌握调节规律的基本原理。
二、建设全面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就必须争取到相关厂矿企业的支持,学校应联合这些企业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各学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比较广泛,包括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化工矿山和煤炭等企业,而很多高校受到地区矿山企业少、学生实习经费不足等实际问题的限制,实践教学基地单一,有的学校甚至不重视实践教学,不组织统一的毕业实习,让学生自己找单位实践;有的即使有实践教学,也是走马观花、草草了事,学生没有将现场的工艺、设备以及现场厂房布置、设备联系布置与所学的专业知识相关联,对现场知识认识不深入。[3]
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建设全面的实践教学基地,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应结合临近的矿山企业,在不同种类矿山企业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在工程训练(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不同实践教学环节时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或就业意向合理地安排学生的实习地点,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应与现场技术人员结合,以现场实际情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这样可提高实践教学的学习效果。在实践教学考核中,指导教师要求学生绘制出现场工艺流程图、破碎筛分车间布置图、主厂房布置图、脱水车间设备布置图和全厂平面图等草图,并结合现场某一生产工艺、药剂制度或工艺参数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样能帮助学生全面且深入地掌握现场知识。整个毕业设计下来,学生既收集了毕业设计的资料,又能把所收集的资料与所学的知识相结合起来,在沟通交流、动手能力和独立创新方面都等到了锻炼,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4]
矿物加工工程实践教学还包括专业课实验这一环节,指导教师可以根据自己负责的实际项目给学生布置实验任务,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合专业科技前沿,完善课程结构
要培养矿物加工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每门专业课程的科技前沿或社会密切关注的专业相关问题,也就是需要引入一些专业前沿课程或社会密切关注的课程,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这与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是相符的。[5] [6]在课程设置方面具体改革措施有:
1.删减与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不相关的课程或章节,适当减少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数,例如大学物理、电工电子学等课程中知识点较多,任课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好主要章节和知识点后,其他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方式完成。
2.增设一些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科技前沿课程和专业相关社会密切关注的课程,如国家近年在二次资源利用、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科研投入较多,学校可向本科生增设二次资源利用、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矿山环境保护等专业课程。
四、建立指导教师团队,增加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机会
参与科学研究是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目前大多高校由于师生比低、实验资源有限等原因,使得只有部分成绩较好或立志考研的本科生才能有机会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这种个人指导方式存在以下弊端:老教师项目多经验丰富但平时很忙,少有时间亲自指导;青年教师时间充裕但缺乏经验和科研项目。因此,按照专业不同的研究方向,建立老中青结构合理的指导教师团队,充分利用好老教师的经验和青年教师的时间,可增加团队指导学生科研的能力,提高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教学效果。同时,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锻炼。
提升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一个系统过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将这项工作不断深化下去,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法。
[ 参 考 文 献 ]
[1] 胡岳华,王淀佐.矿物加工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J].矿冶工程,1999(19):3-6.
[2] 邢宝林,张传祥,仪桂云.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15):28-29.
[3] 艾光华,涂燕琼.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讨[J].实验实践教学,2012(26):95-96.
[4] 刘惠杰,崔广文.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J].中国冶金教育,2011(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