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项目审计报告范文

科研项目审计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项目审计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项目审计报告

第1篇:科研项目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高等学校;科研项目

一、前言

高校是我国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和科研资金管理制度的不断变化,使高校科研经费来源出现了多元化的新趋势,而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为科研经费管理带来了新的考验。如在立项阶段,投标立项时的预算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必需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纳入经费预算的支出条款与项目实际执行过程中的花费往往不符。某省2006年公布的对辖区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报告显示,直接用于课题研究的费用开支仅占经费的40.5%,而管理费用、人员经费等开支占近六成。调查还发现,由于各高校普遍存在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的情况,以及受各高校经费管理制度的制约,大量科研经费长期闲置。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充分调动自身的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科研项目的审计,对于保护好国有资金,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反腐倡廉,都有很大的意义。

二、我国高校科研项目内部审计的现状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有待提高

这是由内部审计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是属内部机构,且与其他科室是平行的。这种内审组织体制往往因利益关系的制约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使内审机构及其人员工作的独立性不强,不能客观、真实、公正、深入地开展工作,做出的审计处理决定也因管理体制上的制约而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而且,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大多设置于管理层之下,在高层管理人员的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许多企业的领导者认为审计就是查账,作用不大,因而有意或无意地削弱或淡化内审机构,使之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影响了内审职能的有效发挥。

(二)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科研单位的内部审计最近几年才开始启动,审计人员的数量明显不足,高水平的审计人员更为稀少,跟不上国家日新月异的社会建设和科技发展的步伐;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也比较单一,专业知识不够广泛,无法适应越来越复杂多样的财务工作的评价和监督。特别是近年来审计内容多、任务重,外出培训不仅经费缺乏,而且也挤不出时间,致使很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没有机会参加审计系统的继续教育培训,专业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素质得不到得高。现在企业的多数内审人员来自财会队伍,专业比较单一,知识结构的覆盖面不广,审计手段也不够丰富。特别是许多交通企业的内审人员被单一地培养成仅仅关注财务控制和其他硬控制(如具体而又易于测量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职业素养,仅关注一些数字和具体结果,往往忽视了一些重要的、可能给组织带来灾难性影响的风险和因素。

(三)内部审计的范围有待扩大

目前,我国高校内审机构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相关资料,其工作主要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济责任领域。这与西方国家成熟的内部审计模式有一定差距。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已进入风险导向审计阶段,其内部审计类型丰富,主要以管理审计为主、财务审计为辅的审计模式。因此,建立在财务报表基础上的、旨在审查财务状况、科研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否真实、是否合法的财务审计将不再是现代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取而代之以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这种审计的目标是促进高校不断改善科研项目管理、加强法制观念、确保科研项目经费有效利用,符合现代内部审计特征的要求。

三、我国高校科研项目内部审计的改进措施

(一)合理设置内审机构,认真履行审计职责

调整、理顺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合理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独立于各职能部门。可以建立由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的内部审计体制,其在业务上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业绩,在行政上向最高管理层负责并报告工作,使内部审计不受管理层的制约,能独立、客观地开展工作,并能卓有成效地履行其职责。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应由审计委员会确定。在此基础上,审计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在做好“三个服务”中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积极作用。

(二)拓展多种学习渠道,提升内审人员业务素质

内审人员需要具有全面的财务管理知识、系统的组织管理知识、物资采购和管理知识、工程管理知识、必要的法律知识和公共关系知识,同时有较高的学习能力、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等。此外,伴随着“知识爆炸”时代,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方法都在不断地发展。因此,审计部门应统筹安排全年项目计划,合理安排必要的条件对审计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和后续教育。如创造条件,采取外派干部到相关部门实地锻炼,组织审计人员到其他高校学习先进经验等措施,以拓宽审计干部的思维和视野,做到专业知识、审计技能和学历教育“三管齐下”,鼓励审计人员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逐步改变单一知识结构,提高综合应变能力。

(三)引进现代化手段,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高校内部审计开展电算化,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和工作质量。在电算化之前,必须进行大量审计证据的调查和收集,只有充分的审计调查,才能保证计算机审计的质量;要建立计算机审计的标准化的作业流程,建议有关单位加快开发适于高校标准化操作的内部审计软件,要求其功能不仅可以把不同财务软件的会计数据转化为审计软件可识别处理的数据,而且对采取的数据可以分析、核对和评价,并形成审计决定,以推动高校内部审计更上一层;还要重视计算机审计结果的复核工作,可以通过内审前期和后期出现的线索及底稿资料进行复核,确保计算机审计的高质量水平。

(四)拓展内审范围,丰富审计工作类型

长期以来,我国内部审计职能单一,审计范围过于狭窄。我国高校科研项目内部审计应适时地调整其工作重点,并将审计范围从财务审计扩展到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各个领域,把内部审计定位于服务导向型审计。

四、结束语

第2篇:科研项目审计报告范文

近日,科技部部长万钢怒斥科研经费“恶性问题”。记者梳理近三年国家各部委、各省份年度审计报告发现,科研经费被“贪”“吞”“挪”“骗”屡见不鲜,“黑洞”惊人。

总量居世界第三、年度过万亿元的科研投入,却没有换来与之相应的科技创新效应。科研腐败症结在哪?“黑洞”又该如何堵住?

课题“养人”:研究未启动,钱已进腰包

大到发放工资、福利、建经济适用房、购买汽车,小到充饭卡、交电话费,甚至重复报销车票,在一些已曝光和查处的科研腐败案例中,科研经费几乎“无所不能”。

某985高校社科处的一位人士说,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科研项目主要来自政府部门和社会合作,国家级项目对可支配的劳务、餐饮、会议等费用会有一定的额度限制,社会合作项目却基本上由课题负责人一人决定,除了可计提3%左右的劳务费,可报销的单据也几无限制,科研经费成为变相收入补贴已是“公开的秘密”。

原本用于支持创新、推动科技进步的经费,为何变成众人争抢的“唐僧肉”?

广州某部属高校一位从境外回国任教的教授,在国外每年薪水近100万元人民币,而回到广州后工资收入不过10余万元。“之所以回国,一是职称提高了,二是工资收入虽然降低了,但有科研经费作补贴,实际收入并不低。”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课题还没开,一部分资金就已进入某些人员的腰包,这同我国科研人员的薪酬体系有关。一些科研机构、高校对科研人员采取“基本工资+津贴+奖励”的薪酬制度,津贴、奖励部分主要源于“科研提成”。

审计报告也印证了这种说法。2007年至2009年,陕西省6所省属高校项目负责人按5%到20%的比例提取开题费、特支费等上千万元,正是高校“自行规定”的。

“某种程度上说,一些课题经费已异化为科研人员的‘红包’。”熊丙奇说。

利益勾结:凭关系立项,按立项分成

针对科研领域乱象,相关部门近年花了很大力气治理,但当前科研腐败问题依然触目惊心,原因何在?科技部部长万钢一语中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是坐在同一条船上。”

科研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结成“利益共同体”,甚至出现“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怪象,使得科研经费失去了应有的纯洁性,一些科研人员将功夫用在了科研之外。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史璞告诉记者:“要想立项,就要有关系,甚至还有一些掌握科研经费的部门找人家来立项,立完项再要分成,这并不鲜见。”

在一些用于鼓励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力度的科研专项资金分配中,企业往往也要为获得有限的资源“挤破头皮”。南方某省近年设立的LED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高达4.5亿元,当地一家LED生产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有申报程序和评选办法,实际上科技主管部门的主要官员掌握着分配权,能否拿到钱,能拿到多少钱,就看企业“公关”力度有多大了。

浙江省审计厅2012年在年度审计报告中也指出,部分高校领导和科研管理人员既是管理监督者,又是科研项目承担者,这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不严的主要原因之一,且违规较多的通常是项目经费量大的学科带头人,而学校往往出于科研成果和学科建设等考虑,未能严格执行相关制度。

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监督,并非无章可循,但科研项目封闭运行,监管制度难以形成有效约束。上述985高校社科处人士说,课题经费既然已经拨下来,财务人员一般认为这笔钱就是属于课题负责人的,财务报销程序不过是走个过场,这让一些不法人员敢于冒险违规。

机制变形:为立项而立项,“好钢”未用在刀刃上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总量达10298.4亿元,增长18.5%,总量居世界第三,投入强度在新兴发展国家中居领先地位。

多位科研人员反映,现行体制下,我国大学和科研机构把课题多少作为科研人员晋升、考核的重要指标,一些课题成果“注水”,“重立项,轻研究”“重投入、轻绩效”成为突出问题,这表明我国科研体制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种种扭曲,科研投入与叫得响的科技成果不成正比。

史璞说,很多科研人员把精力花在立项上,没有多少精力搞研究,就用科研经费去包装成果,再用包装的成果去申请新的课题,科研经费就在这种“课题复课题”的循环中被浪费掉。

部分行政领导敷衍了事,采取“撒胡椒面”的方式分配科研经费,也造成严重浪费。审计结果显示,2012年,湖南省科技厅安排的3578个科技项目中,接近四成项目金额不超过22万元;2011年,福建省教育厅分配的800万元科研经费,平均每个项目不到1万元。

扭曲的机制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如2008至2010年,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学院、贵阳中医学院三所高校取得专利和技术成果转让33项,仅占取得科研成果总数1434项的2.3%。

第3篇:科研项目审计报告范文

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已成为现代企业审计的主要手段,对于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强调人才强国的重要性,人才培养成为国家发展中的侧重点之一。在这样的形式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要场所,国家对其支持力度日益提升,尤其在科研经费投放方面呈现逐年增加的势头。加大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使得各高校科研成果显著,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但是,在取得可喜成果的之余,科研经费方面的腐败现象也日益加剧。在利益的趋势下,很多科研经费被用于项目之外的花销之中,导致国家资源的浪费。因此,在高校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务必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工作力度,切实履行内部审计职责,从根源上杜绝腐败,从而确保高校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形成良好的高校科研工作风气。

一、我国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现状

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由于管理工作的不到位,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科研经费下拨与项目具体开展事宜不同步。在科研经费的拨发金额方面,科研项目的经费属于定额发放的形式,但是会有两种现象存在,一是科研经费多余项目所需资金,这样就导致项目实施者为了花钱而花钱,造成国家资产的浪费。二是,科研经费少于项目所需资金,无法支撑整个项目的推进,导致项目实施者为了结题结项而“偷工减料”,不能保证项目或课题的质量。三是,在科研经费发放时间方面,科研经费的发放往往迟于项目的开始时间,导致在项目开始时经费不够,给项目质量和进展造成阻碍,而项目即将结束时经费充足,给套取科研经费的行为留下了可乘之机。(2)科研经费日常监管不足,管理工作存在疏漏。高校科研经费的组成复杂,有纵项、横项及学院自己立项或配套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导致相关费用使用政策与标准也不完全相同,这样复杂的结构使得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并且在经费使用过程中,由项目负责人签字分配,财务方面只负责对票据进行核查,而票据的真正来源、采购商品的真正用途很少做最后的确认,造成使用与监管脱节的现象,不利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开展。(3)项目结果鉴定环节缺少对项目资金使用的成本效益分析。在高校科研项目成果鉴定中,主要注重项目最终成果的评定方面,而对项目资金的使用环节、项目成本核定方面未做出相关的规定。

二、风险导向下对科研经费审计提出的要求

风险导向视角下的内部审计对科研经费的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根据风险确定审计重点和次序,进而规避审计风险,完成审计计划、审计报告等审计程序,这将更利于科研经费的规范管理与风险管理。(1)明确目标定位。科研经费审计目标并不限于查错防弊,更多的是要降低科研风险,促进高校科研经费的合理配置、确保科研目标顺利实现、科研经费高效使用以及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2)采取有效手段。在科研工作过程中要加强风险防范制度的建立,健全相配套的评估与监督体系,保障科研工作的安全有效。同时还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保障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三、以风险导向为视角完善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策略

1.完善科研经费内控制度,加强日常监管

高校科研有关部门要分工明确、协同管理,及时发现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防患于未然。不断加强以风险控制为中心的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围绕科研目标,细化科研经费管理流程,制定明确的科研奖惩制度。审计工作人员要主动参与科研项目的内部控制建设,强化科研经费预算、决算与重要费用的使用监督机制。形成用制度管项目、预算管执行的内部控制体系与日常监管机制。

2.利用先进的审计手段实现全程审计,注重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结项管理

为解决目前高校经费使用混乱资金去向不明确的现状,可以利用先进的审计手段实现全程审计,尤其应注重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结项管理。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并配合先进的审计技术推动审计工作的全程化,在全程化审计中加大结项审计工作力度,在结项时结合立项使用的经费预算与项目实施过程中经费具体使用情况进行综合审计,加强对科研经费项目资金的使用环节的考核、成本效益的分析。

第4篇:科研项目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审计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8.007

[中图分类号]F23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8-0014-03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的逐步加大,社会企事业单位与高校科研合作和创新不断加强,高校科研项目及经费逐年增加。如果对科研经费不严格监管,可能导致经费投向失策、使用失控、效用失利,甚至出现。如何从内部审计角度有效规范、科学使用有限的科研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直接影响着科研质量、科研水平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以及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

1 现行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管理原则和程序

1.1 科研经费管理原则

纵向科研经费实行预算管理,执行国家相关经费管理办法,严格按照项目主管部门批复的预算范围及开支比例规范使用科研经费。

横向科研经费实行合同管理,必须严格按照项目合同书中约定的经费使用用途、范围和开支标准,执行国家和学校相关办法,合理、规范使用科研经费。

1.2 科研经费审计的一般程序

课题组负责人在科研课题完成时应根据项目委托方要求填报项目结题资料,向科研管理部门提出结题申请。科研管理部门向内审部门出具科研项目经费审计委托书,高校内审部门接到科研项目经费审计委托书及相关项目结题资料后成立审计小组进行审计。在规定时限内,内审部门向科研管理部门提交科研项目经费审计报告,并在向委托方报送的科研项目结题资料上签署审计意见。

1.3 科研经费全程审计程序和重点

2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2.1 科研经费来源多元化,管理与核算难度增大

高校科研经费的申报有多种渠道,①教育主管部门和各行业主管部门下拨的纵向科研经费,如:国家级科研经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计划、 863 计划、973 计划等;②学校与社会其他部门及企业进行科研合作、科技咨询或科研成果转让所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由于项目合作的内容不同,对经费的核算也不同;③高校自筹的配套科研经费。

由于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科研经费的提供部门对经费使用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各个渠道的科研项目使用要求不同,这就带来了科研经费管理和核算的复杂性,加大了经费管理及监督的难度。

2.2 科研经费成本核算不规范,意识薄弱

由于高校目前采用的是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核算方法,即以“收付实现制”原则为核算基础,没有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成本核算,所以高校的科研经费无需进行项目全成本核算,只包含部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一般包含部分的材料费、设备费、办公费、劳务费、差旅费以及高校提取的管理费等必要的费用,而课题实验所耗费的现有房屋、水费、电费、仪器设备使用费等间接费用,科研人员的工资、奖金等直接费用并没有在课题经费里分摊,却直接列入事业经费支出。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没有严格区分教学业务支出与科研项目支出,科研经费与事业经费的支出相互渗透。高校的科研经费成本核算方法不规范,核算内容不完整,导致高校的科研项目成本只是部分从科研经费收入中得到补偿。高校普遍对科研经费成本核算意识薄弱,项目支出未按照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按比例进行控制,未对科研经费进行成本核算。

2.3 科研经费管理不严密,监督少

目前在高校普遍推行课题制科研经费管理模式,项目负责人负责全程管理课题的立项、组织经费使用、项目验收及项目所形成的资产和成果。有些高校只关注如何争取经费,而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及效益性不予以重视;有些财务管理缺乏规范有效的监督手段,出现对已有的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从而致使学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影响了科研工作的开展和科研效益的提高。

高校老大难问题——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审计过程中发现,科研项目和财务账务存在多个环节脱节,有些从立项申请到项目验收结题等环节均没有详细的档案资料,审计中往往难以取证,致使科研经费管理也难以规范。

2.4 绩效评价指标的缺乏

开展科研经费绩效审计需要对效率性、效益性、效果性进行评价,其中效益性评价包括经济效益、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3方面。技术效益的评价往往超出审计人员的专业范畴,社会效益评价以定性描述居多,使审计评价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操作。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价指标空白导致无法有效地开展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这也是制约其向深层次发展的主要原因。

3 提高高校科研经费审计质量的措施

3.1 统一认识,明确职责,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不断加强对科研人员使命责任、科研道德和法规制度以及廉政监督规定等内容的学习,切实澄清科研人员思想上存在的各种模糊认识,让每个科研人员明白哪些是违规、不合理的经费开支项目。同时,进一步加大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有组织、有机会、有针对性地进行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宣讲,不断强化依法借鉴和规范使用科研经费的观念,真正把每笔款、每分钱管住用好,花出效益来。

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好科研、财务、纪检、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管作用。年初,科研部门下达的新立项与续研项目计划表应及时通知财务部门,使财务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当年立项和在研的全部科研项目,方便经费的管理与核算。财务部门要坚决把好审批报销的关口,严格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加强票据审核把关,对收据、自制票据等非正规发票要从严控制,不符合规定的坚决不予报销;纪检、审计部门要切实把好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和耗材购买的关口,严格按程序招标采购,防止暗箱操作。年底,在结题项目完成审核验收后,科研部门应及时将信息通知财务部门,出具项目结题通知书,财务部门依据通知及时对结余经费进行账务处理,从而提高科研费的管理效率。同时注意拓宽群众参与监督渠道,构建立体监管网络,对结题的项目经费及成果,在职能部门严格审计评估基础上,采取网上公示等方式接受专家和群众监督检验。

3.2 重视科研项目立项调整和预算

前移审计关口,在科研部门严格立项审查和立项调整审批的基础上,审计部门应密切配合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严把预算关。对通过科研部门立项审批的项目经费预算进行审计,审计其可行性和合理性,使科研经费管理既要重视立项也要重视预算,从而使科研经费预算更加科学合理真实。

3.3 加强科研项目成本意识

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科研经费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加强科研经费的成本核算,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研发、使用专门的科研经费核算软件,在系统中提前输入课题相关的明细预算信息,包括项目名称、经费预算、开支范围、开支标准、有效期限及各类管理规定的限制性要求等条件。当课题经费支出不符合预算信息或限制性规定时,系统能够自动提示,经费支出无法通过,从而形成经费支出与项目预算、规定要求相联动的控制机制,增加科研经费的管控力度,切实保证科研项目经费按预算、按标准、按开支范围规定支出,实现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

3.4 选择性地开展绩效审计

开展科研经费绩效审计,可以避免科研经费自的滥用,为国家节省科研经费。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对科研项目完成率、有效资金率、科研效益、成本效益率、科研经费节约率、成果应用率、科研成果得奖率等指标的权衡和计算,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对实施科研项目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确保其经济性、适用性和效果性。

3.5 完善奖励制度和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在科学编制预算、严格预算执行的基础上,采取奖励等方式鼓励科研人员节省经费,例如:将课题结余经费中的10%划入课题负责人所在科室,作为留用经费专项用于该课题负责人科研开支,剩余的90%由学校统筹用于次年的科研经费安排使用,但课题负责人对此项经费拥有优先申报权,从而有效调动课题负责人的科研积极性,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同时,应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对违法违规行为,必须严肃处罚,以震慑和教育潜在违规者,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可以会同财务、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对科研经费违法行为进行周密的统计调查分析,制定针对性强的制度规章,以便在处理违法违规问题时真正有法可依、有规可查。

主要参考文献

[1]欧阳卓平. 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现状及改进措施探讨[J]. 审计月刊,2011(2).

[2]石勉. 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 经济师,2010(10).

[3]杨燕华. 对高校科研经费效益审计的探讨[J]. 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

第5篇:科研项目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 科研经费; 管理; 措施

高校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的庞大生力军,是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随着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由原来单一的人才培养功能,逐步向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多项功能转变,科研实力不断增强,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呈大幅度增长,不仅增加高校收入,也提高了高校教学质量、科技水平,提升高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是项目管理的关键,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是科研工作正常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的有力保障。但在科研经费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经费配置不合理、滥用情况严重、核算不规范等。因此,正确认识和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工作,认真分析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在当前,如何对高校科研经费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确保科研经费安全、合理、高效使用,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配置不合理

近几年来,我国加大了科研经费投入,目前在科研经费配置上,以行政力量为主导配置资源,一些在高校、科研院所中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可以方便地获取课题项目;学术等级思想严重,一些有学术头衔的,在学术资源的配置中处于强势地位;有的主管部门在科研经费的申请和管理上还存在门户之见,优先照顾本系统内的高校和申请者。有的人手中拥有几百万、上千万科研经费,日子好过了就不思进取,甚至有些人以钱为目的,科研成了谋生的手段。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上,重立项轻结果;科研人员申请项目,要填写大量表格,谈科研思路、设计技术路线、构思创新性成果,而一旦经费申请到手,便转给研究生们操作,或放置一旁,到课题结题时从他处搬来“成果”交差,所谓拿了经费不出活。在具体科研活动中,有重利益轻尊严和声誉的现象存在。

(二)科研经费滥用情况严重

科研经费使用的“黑洞”有多大?根据的山东省2006年度审计报告披露的数据来看,让人触目惊心:一些单位科研经费中直接用于课题研究的开支仅四成,其他的都被用作管理费用、人员经费、招待费,甚至本应由科研人员个人承担的家庭电话费、交通费、学费、私家车保险费和维修费也从中列支。审计报告披露,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安排的一个项目,到审计时开支的经费中,实验材料费仅占5.6%,而招待费、管理费、劳务费、办公用品、电话费等开支竟占到94.4%。山东大学两个科研项目分别有14笔和9笔开支是以“计算机耗材”、“办公用品”等虚假品名的发票报销。有科研人员透露,只要跟着项目,吃喝拉撒,甚至给孩子买支铅笔都能巧立名目在科研经费中报销。

(三)科研项目账有增无减,结题不结账现象较为普遍

科研项目已结题不结账的问题是全国高校的普遍问题。由于高校对科研项目结题后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存在科研项目完成后,财务账面上一直保留着余额没有结算,不仅使结余资金得不到充分利用,许多固定资产得不到清理,也给财务部门的会计核算和项目管理增加了难度。经费一直挂在账上还会造成年终会计报表高校未完成科研项目的经费大量沉淀,使会计报表数据不准确,不能真实地反映学校的实际情况。

(四)科研经费会计核算不规范

有的高校专门设立独立账套核算科研经费收支,但很多高校则将科研经费与教育事业费归在一个账套核算,将收到的由主管部门通过预算下达的科研经费放在“科研经费拨款”和“科研经费支出”科目核算;其余的纵向、横向科研经费不论性质、渠道来源全部放在“代管款项”科目核算,一般采用“三栏式”明细账,不设置明细科目,费用归集很笼统,科研项目完成结题时填制的经费使用报表数据随意性大,科研经费财务信息失真。由于各高校在科研经费核算方面口径不尽相同,会计数据不可比,也影响相关会计指标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五)高校评估机制和教师业绩评价制度有待改进

目前,高校各类评估、硕士点和博士点的申报,都要以科研项目的级别和科研经费的多少来衡量,科研项目和经费越多,说明学校科研实力越强,学术水平和师资队伍的素质越高,而且决定着高校的“排名”。高校对教师考核和评价也以科研经费到位额度以及论著或论文的发表数量、成果鉴定数、专利数、获奖数等作为衡量指标,并成为高校教师提职、提升的重要依据,致使许多教师想尽各种办法争取项目,甚至出现“拉关系”、“走后门”和“跑项目”的不正常现象,容易产生“钱权交易”等腐败问题,败坏了学术风气。

二、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面对当前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监督手段,转变管理观念,开拓管理思路,只有做到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措施得力,管理行为到位,才能保证科研经费正常而有效运转,最大限度地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一)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加大科研人员财经法规培训力度,确保科研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1.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要管理好科研经费,就必须制定出一套适应不同性质研究工作要求的经费管理办法。明确项目经费管理主要内容、工作程序和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和经费审批权限,建立审批制度,减少科研人员报账的盲目性、随意性;明确项目结题时间和结余经费分配比例和奖励办法,避免长期挂账;对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科研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通过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制定,使科研、财务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自觉遵守有关财经制度、法规,节约经费开支,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2.完善科研经费资助制度。科研经费资助应按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体现“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理念,以同行评价占重要地位。专家评审小组成员的选择应以学术声望为依据,主要是资深的科学家、教授、学科学术带头人。资助的方向更多的放在资助学科和申请人的优势上,扩大专家评审小组成员行内人士的覆盖面,选择优等的申请者给予资助,鼓励自由竞争。

3.加强对科研人员财经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其遵纪守法意识。高校科研人员大多是教学、科研双肩挑,平时忙于工作,很少去学习财经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对科研和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法律制度了解不多,使其在科研经费使用方面随意性大,招待费、通讯费、交通费、复印费、劳务费支出占很大比例。有的人开具与实际不符的票据到财务部门报销,个别人甚至以协作费、测试费等套取现金,这些违法违规行为严重扰乱了科研工作秩序。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必须加强财经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使广大科研人员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重要意义,做到自觉遵守财务制度。可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或互联网、橱窗等形式进行宣传,使科研人员合理、合法使用科研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二)规范科研经费会计核算,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科研经费管理信息网络平台

1.规范科研经费会计核算。高校的科研项目根据经费来源不同一般分为纵向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和学校科研项目三类。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对各类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规定不明确,使得各高校核算科研经费时使用的会计科目不一致,影响有关部门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统计及对比。国家或主管部门应制定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科研会计制度,各高校根据制度要求设置会计科目,按收入来源、支出内容不同设置总账和明细账,设立独立账号,专人负责核算,专款专用。

2.建立科研经费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在学校局域网建立科研经费管理信息网络平台,连接科技部门、财务部门、课题负责人以及审计、资产管理等部门。由科技部门将科研课题名称、下达经费单位、研究期限及经费预算方案等信息录到课题负责人名下;财务部门负责将收到的每笔收入、发生的每笔支出明细录到每个课题中;课题负责人通过密码可在网络上查看自己的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及结余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各职能部门可通过该网络平台及时快速地获取准确、完整的科研课题有关信息,达到管理环节的相互协调、相互依托、相互渗透,使科研经费管理更加科学化、透明化和高效化。

(三)加强科研项目结题结账管理

项目负责人应严格按照项目合同规定的时间开展研究工作,项目研究结束或通过验收后,及时办理结题手续。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每年应定期将结题项目的有关信息通知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协助项目负责人核对经费收支结余情况,如实填制经费使用报表。对项目结余经费制定出合理的管理办法,明确项目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避免应结未结科研项目越来越多,长期挂账现象。

(四)改变不合理的高校评估机制和教师业绩评价制度

对高校的评估指标应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学水平、科研实力、师资力量、各项硬件设备的质与量、财源、就业率、历届毕业生的成就和声望、同行评价等,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目前高校的评估是由教育主管部门自己主持的,从长远和国外经验来看,应由公众、社会、学校及政府均认同的权威评估机构来进行,才更能体现公平、公正。

教师业绩评价是对教师的整个工作做出总的评价,不仅要考虑科研经费的多少,项目的数量和层次,更重要的是要注重科研成果。如科研项目结束或验收后,是否能增强学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否能提高学校科研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是否能为学校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科、年级、教学风格、学生特点和教学背景等,结合教师的个体素质基础和可能的、合理的发展路向。这些指标达到一定的标准后,才可以作为教师晋升职务和职称的条件。

(五)切实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管

科研经费被滥用,早已不是新闻,但在一系列规范科研经费使用的办法出台后,问题还是频频发生,这说明,科研经费的监管仍然没有真正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为了确保科研资金安全并合理使用,审计、财政、科技和主管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规定及经费收支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重点防止科研经费使用违反预算管理规定,以协作费、劳务费等虚假名义外拨科研经费,科研经费形成资产流失等问题。对违反科研管理规定、造成学校经济损失或损害学校声誉的,坚决予以惩处,挪用、贪污受贿触犯刑法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参考文献】

[1]柯翠英.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对策[J].经济师,2007,(9).

[2] 程玉洁.新形势下应切实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第6篇:科研项目审计报告范文

2014年7月,科技部了《科技部关于四起违反科研经费管理规定典型问题的通报》,对涉及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了处理。对于项目承担单位促进科技专项资金的规范管理,确保专款专用,起到一定的警示的作用。目前科研经费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内部控制薄弱,专项资金监管缺失

专项资金支出应当按照批准的项目和用途使用,并需要单独核算,同时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监督。部分项目承担单位内部控制薄弱,对科技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监管缺失,从而造成科技人员使用虚假发票套取科研经费等现象的发生。

(二)挤占挪用科技经费

对于一些随意改变支出用途资金,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使得事后监督往往流于形式,直接影响了财务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使管理手段相对弱化,导致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低下。有的单位专项资金的支出没有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手段,各项费用基本上是实报实销,经办人员没有控制意识,这在预算不够细化的情况下就很可能导致“合法浪费”的现象。科研经费购买的设备、材料究竟是否真正用于科研项目无法界定,如购买笔记本电脑等,既可以用于个人生活,也可用于科研项目,为科技人员在日常工作提供便利。

(三)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违规使用

财务人员的重视程度不高,多数单位财务人员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中只是承担了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等简单的服务性工作,对专项资金用途和使用管理规定了解的不多,对专项资金活动的事前和事中控制作用没有体现出来。财务人员只是简单的事后的票据报销。有的单位没有专项资金使用的详细的费用预算和结算,对于各科室上报的各类专项资金支出,更多地只从数字上简单汇总,用于应付上级部门的要求,而没有从财务角度加以分析和利用,特别是缺乏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综合评价,以及对相关同类专项使用标准的归纳和确定,如果能够通过费用预算进行专项资金支出控制,并且对资金使用结余或者超支的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的话,更有利于专项资金的有效使用。(四)项目资金违规外拨2014年,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科研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要依法依规使用项目资金,不得擅自调整外拨资金,不得利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不得通过编造虚假合同、虚构人员名单等方式虚报冒领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不得通过虚构测试化验内容、提高测试化验支出标准等方式违规开支测试化验加工费,不得随意调账变动支出、随意修改记账凭证、以表代账应付财务审计和检查”。部分单位存在将项目资金违规外拨,签订虚假合同或协议,套取国家科研经费。部分单位科研项目重视立项,轻项目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未严格按预算执行而是将科研资金作他用,甚至在经费的拨付过程中,截留经费用或作抵扣其他支出。有的单位虚报项目套取财政资金,有的虚列支出转移财政资金,有的将专项资金存放在外单位,隐匿财政资金,逃避财务监督。

二、科技专项资金审计风险分析与防范

注册会计师审计对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承接科技专项资金审计业务,拓展了新的业务领域,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被审计单位为了获取专项资金或使专项资金顺利通过相关部门的验收,可能存在管理层舞弊风险,我们应当如何应对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管理层舞弊风险。

(一)实施风险导向审计

在承接专项资金审计前,要客观、全面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不仅要了解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而且要了解与项目资金管理相关的内部控制,获取项目可行性报告、项目申请书、项目计划书以及与政府部门签订的项目实施合同书等相关资料,查阅相关项目资金的管理办法,从而对申报或验收项目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根据项目实施合同中获取对项目实施情况相关的经济指标和非经济指标,制订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进一步确定专项审计的重要性,在专项审计实施过程中不断地修订完善审计计划。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和专项资金审计要求的各项指标,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由于项目资金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期间可能不一致,对于需要考核某个项目利润指标、营业收入指标和缴纳税金等相关经济指标时,需要对企业的该项目实现的利润进行分割,对期间费用以及增值税进项税等按合理方法进行分配,这往往就需要依赖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对被审计单位的分配方法是否合理做出综合评价。在专项资金审计中往往涉及很多的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如哪些费用开支可以在专项资金中列支,文件以及相关的资金管理办法中并未明确,在具体操作中也没有明确规定。某些单位则存在任意扩大专项资金的支出范围,列支办公设备购置费及业务招待费等,违背了专款专用原则,也无形中造成了“合法浪费”的现象。科研经费购买的仪器设备是否真正用于科研项目,由于科研项目涉及相关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审计人员缺乏与科研专业领域的长效沟通机制,对一些专业设备、材料及管理费用的支出是否合理无法准确做出判断。审计人员应当掌握科研经费审计相关政策、法规,借鉴国内外经验,强化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在引进专业人才的同时,借助社会上科研机构和专家的力量增强审计的能力,弥补自身专业技术力量的不足。因此,项目承担单位应当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加强财务报销审核,规范资产购置、材料采购、出入库管理等方面的流程,切实保障财政科研资金的安全,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提高执业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加强防范审计风险意识

审计能否真正发挥为政府和公众服务的最终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审计专业队伍。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执业人员成为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能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尽可能吸收考试取得资格并有丰富执业经验和良好信誉的注册会计师加入,造就一批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管理、审计、法律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审计业务需要。提高执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要求逐步提高执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加强对项目成员的培训,不断地提高助理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所有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最终都要靠执业人员去执行。因此,提高执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加强防范审计风险意识,可以增加执业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有利于执业人员自觉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守则,执业人员要廉洁自律,这对防范审计风险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始终保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避免来自方方面面的干预,是保证专项资金审计工作客观、公正的基础,也是避免审计风险的根本前提。在做好以上重点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两点:一是对陷入财务困境的被审计单位要特别注意;二是要与律师建立长久的关系,经常交流经验,以避免审计风险和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应当严格按照审计准则执行审计业务,履行必要的审计程序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遵守专业标准的要求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对控制风险尤为重要。

(三)购买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

第7篇:科研项目审计报告范文

高校科研经费主要是指承担和完成各类科研任务和技术服务性工作而获得,用于解决特定科学技术问题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经费。按照经费来源渠道可分为计划外科研经费与计划内科研经费。计划外科研经费是指高校以学校名义申请或个人争取的横向科研经费与纵向科研经费的总称。纵向科研经费是指经费来源为中央或地方财政资金且项目按照国家各类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进行管理的经费。横向科研经费是指经费来源为社会资金且项目按照横向合同或协议执行的经费。计划内科研经费是指高校设立的科研基金、科研奖励及各种科研补的科研事业费。凡以高校名义或以个人申请的各种研究经费,应被视为学校的科研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由财务及科研管理部门共同管理。

一、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不断的高速发展,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国家对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投入稳步提高,科学研究取得快速进步与发展,建设成效显著提高。

(一)我国科研经费投入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显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逐年提高,大大促进了科教事业的快速进步与发展。2012年经费投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2014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竟达到13 312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同比增长12.4%,占GDP比重2.09%[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国家在高校科研经费和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力度不断加大,推动了高校进一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履行服务国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为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条件,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实施,对高校的教育经费及科研经费的投入也逐年加大。高校研究经费的飞速增长,促进了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高校科研经费一直占全国科研投入的7%~8%左右[2],2009年高校科研经费468.20亿元,2013年较2009年增加了83%,达856.70亿元[3]。

虽然我国科研经费的投入在稳步提高,促进了我国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但在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巨大差距,无论是投入的绝对数还是占GDP的比例,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14年我国共投入科研经费13 312亿元(折合美元为2 040亿美元),占GDP比例为2.09%,而美国2014年投入的科研经费为6 860亿美元,占美国GDP(17.4万亿美元)比例约为3.94%,美国科研经费的绝对数是我国的3.36倍。因此,我国还需继续保持科研投入的稳步提高,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科研投入机制,来保障我国科研事业的不断发展。

(二)高校科研建设成效现状

1. 我国高校科研态势发展良好,论文数量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根据2000―2014年中国科技论文历年统计报告(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结果,数据显示(见表1):2004―2014年9月,我国国际论文共发表136.98万篇,世界排名第2位,比2013年的统计数量增加了19.8%,位次保持不变;我国国际论文共被引用1 037.01万次,排在世界第4位[4]。我国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增长速度显著超过了其他国家。论文平均被引用6.59次。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可以反映论文影响力的大小。

报告数据显示,其中高校成绩表现最为突出。从2013年SCI论文所属机构类型分布看(图1),其中高校168 908篇,占82.77%,研究机构27 046篇,占13.25%。

2013年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较多的高等院校前三名分别是浙江大学(29 004篇)、清华大学(22 503篇)和上海交通大学(21 694篇)。

按论文第一作者第一单位统计,2013年国际论文数高等院校排名前三的是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按论文的全部作者单位统计,2013年国际论文数高等院校排名前三的是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

2004―2014年,我国有高被引用论文12 279篇,其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占有10.4%世界份额,论文数量比2013年统计数增加了28.9%,居世界第4位,排在美、德、英之后,位次保持不变,但其占有的世界份额上升了1.8%。其中,有6篇论文的单篇被引次数在千次以上,分别来自华大基因、清华大学(2篇)、厦门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5个单位,分属生物与生物化学、化学、物理3个学科[5]。

另外,对于的期刊水平和创新性等多个指标,统计报告在2013年表现不俗的论文中评选出了100篇最具国际影响学术论文,这100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分布于68个机构,论文数量在3篇以上的机构有7个,分别是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各6篇),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各4篇),东南大学(3篇),清华大学等12个机构各2篇。

总之,以上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在国家科研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占比重不断加大,论文数量不断增加,影响力不断提高,成为我国科研主力军。高校科研的建设成效显著,成绩斐然。

2. 我国高校科研建设初见成效的同时,要有清醒的自我认识,虽然我国高校在论文数量、质量和被引用次数上不断提高,但是还没有出现实质性变化,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见表2)。

如表2所示,我国虽然在论文数量上排名第2,仅次于美国,但跟美国的论文数量相比,相差甚远。在论文被引用次数上,我国排在美、德、英之后,排名第4位,说明我国论文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尽管我国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增长较快,平均每篇达到6.59次,但与世界平均值10.69次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因此,我国要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完善科研管理体制,为我国的科研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作为重要研究机构,国家的投入不断加大,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大幅增加,科研收入比重不断上升,且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越来越明显。针对科研收入的不断增长及来源渠道的多元化特点,高校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模式,对科研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6]。

1. 科研人员对科研收入性质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人对科研收入的性质出现了错误的认识,认为靠个人申请争取到的科研经费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财务管理部门只是代为管理,对科研经费的支出不能限制干涉。这些认识误区是由于科研人员对财务制度不了解而产生的,因此需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宣传力度,培训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消除他们的认识误区。凡是以高校名义或以高校教职工个人身份申请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均列为学校科研收入,是高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学校所有,服从学校管理,应主动接受财务部门的管理及审计部门的监督。

2. 对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缺乏必要的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由于高校是事业单位,财务部门执行的是教育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该制度没有成本核算,因此在对科研经费核算上只能从支出核算方面进行,缺乏成本核算。成本核算制度的缺失,使财务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核算变成了“流水账”。我国科技部的相关文件规定中,首次把科研过程中发生的支出按性质划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把一些设备采购支出、能源动力支出、实验材料支出、学术交流支出、分析测试支出、差旅会议支出、劳务支出等直接与科研项目相关的支出列为直接费用;把学校提供的场地、实验设备及水电暖等支出计入科研的间接费用。科研经费入账后,财务管理部门一般将其列为预算外资金管理。科研部门按比例提取科研管理费,并没有将那些与科研有关的水、气、电、暖费等以及科研用房、仪器、设备等的折旧费等计入科研成本。高校在统一核算教育事业支出与科研支出时,将科研活动所消耗的水电暖费、燃料动力费等都列入到学校教育事业支出中,未将其消耗量计入科研项目成本。另外,人工成本也是科研项目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成本中大部分是智力成本,此类成本在工作中无法量化,也无法计入科研项目成本。这些问题造成教育事业支出与科研成本支出信息失真。

3. 科研项目支出构成比例不合理。财务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的支出核算主要体现在科研经费支出范围和经费支出额度上。由于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在报销审核过程中,缺乏实际可操作的依据,在支出金额和核算范围方面没有限制性规定。只要签字正确、票据合法,即给予报销,但票据内容的真实性、金额的大小与科研相关性,会计人员没有依据无法审核,造成科研经费支出的结构不合理,科研经费支出混乱,例如招待费支出、人员经费支出、办公用品支出、交通费或差旅费支出比重过高,而真正用于科研开发的比重却很低,甚至应由个人开支的私家车保险费及维修费、交通费、学费、家用电话费等也从中列支。还有的虚造劳务费、加班费等支出,造成支出结构不合理,科研成本失真。

4. 完善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工作。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该工作应以《预算法》为依据进行项目预算表的编制,并应遵循以下原则:预算的经济合理性原则,预算与科研目标相关性原则,预算与政策相符性原则。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由于科研人员大都是教学、科研双肩挑,很少有时间去学习研究财经法律及财务管理制度,因此课题负责人往往不重视经费预算,未按项目实际应发生哪些费用等进行预测或者预测的不够精细,造成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费用超出预算,或预算指标与支出金额不符。项目预算编制工作的不足表现如下:项目预算编制工作缺乏财务人员的预算指导;项目负责人、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三方缺乏有效沟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工作不被科研人员所重视等。

5. 高校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尚无有关高校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部门在对科研经费核算过程中,无据可依,造成各种各样问题的出现,虽然教育部等国家主管部门针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问题,出台了一些宏观性指导意见,但是内容不够详细,可操作性不强。高校制定的科研管理办法是在参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制定的。因此用它来管理科研经费是不合适的。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常无法可依,无据可查,因此,相互之间出现分歧在所难免[7]。

6. 科研资产管理存漏洞,流失严重,共享更难。高校对科研资产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科研资产大量流失,主要表现在:科研人员将经费挂靠外单位,逃避学校管理;将科研经费以科研协作等方式转到校外;利用本校实验设备等学校资产承揽校外实验项目;科研人员购买固定资产时为了逃避学校的管理常常想尽一切办法,采用多种方式,如开成购买专用材料发票等以达到逃避固定资产管理的目的。有的科研人员用科研经费购入许多仪器设备,这些设备形成科研小组的专用设备,购买时并没有论证及调查研究,学校在管理这些设备时又不能统筹管理,合理配置,设备难以共享,因此造成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大量资源浪费[8]。

三、开拓创新,提高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水平

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勇于创新是研究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方式和方法。转变财务管理思维定式。将以核算型为主的管理模式向以核算为基础的管理型模式转变。主要表现在:

1. 提高相关人员对科研经费性质的认识,加大科研人员财经法规培训力度。提高项目负责人、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性质的认识水平,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第一,要明确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的核心。第二,要明确科研经费是学校的科研收入,属学校所有,不是项目负责人个人的经费,应纳入学校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第三,要明确科研经费的预算,这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它的使用应以项目申请书的经费预算为依据,专款专用,统一管理。改变旧的思想观念,形成对财务管理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之内使用科研经费和规范科研经费管理程序。

为了做好高校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工作,需采取措施做好对教师的宣传和培训工作。除要培训相关的法律知识外,更应该加强宣传与培训学校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并针对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等薄弱环节,重点讲解其理论,树立起按照财务管理制度管理科研经费的意识。杜绝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和使用中的随意性,消除科研项目支出构成比例不合理的现象。当科研人员有了正面认识后,才会主动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才能配合财务部门提高科研项目核算的管理水平,为建立良好的科研管理体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9]。

2. 提高科研成本核算意识,建立成本核算制度。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应根据其特点,并参照企业成本核算制度及企业核算原则,以及《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制定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分配标准,以及确立科研经费成本核算范围、设立成本核算项目,归集和分配科研费用,对发生的科研费用该预提的预提,该摊销的摊销,并对科研资产计提折旧,加强对科研资产的管理。如对科研活动利用学校资源所发生的水、电、气、暖等费用,科研用房、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使用费,折旧费等按照确立的原则,把这些费用进行归集与分配,真实反映科研成本。

3. 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管理,如实客观反映科研项目成本。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分属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的两个不同阶段。预算编制专业性很强,科研人员在做预算书的过程中,应有财务等专业人员全程参与,为预算的编制提供建议。预算书编制完成后,进入预算执行阶段,按照预算书所列科研项目的成本费用指标为依据,进行日常核算科研项目的开支。科研项目的成本日常管理,其开支要符合客观性与真实性原则。对科研经费核算实行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形成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编制的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充分保障科研项目的成本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10]。

4. 管理部门协同合作,完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对科研经费实行细化管理。科技处、社科处、财务处、审计处、监察处、各学院和项目负责人明确职责和权限,在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与监督方面各负其责,协同合作,共同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第一,要细化管理。确定科研经费的核算标准,列出其开支范围,建立经费审批程序,规范大额采购与支出,对于符合政府采购要求的,实行政府统一招标采购,对于超过10 000元支出的,要有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第二,要根据科研经费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核算原则,横向科研则要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将科研支出进行归集和分配,正确反应科研成本和期间费用。第三,根据科研经费的性质,建立新的会计科目,核算其科研成本支出。如设立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应收合同款、应交税金等科目,全面反映科研收入、成本支出等情况。科研项目还应正确核算项目结余情况,并按学校有关规定进行结余分配[11]。

5. 统一管理,统一调配,提高科研资产的使用效率。利用科研经费采购的资产,都是国有资产,属学校所有,归学校管理,接受设备管理部门管理,并逐一进行登记,财务部门与设备部门相互协调。设备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统一配置,提高科研资产的使用效率。建立科研资产卡片管理制度[12],做到账卡一致,账实相符,定期盘点,计提折旧。因此,第一,要做到建立完整的产权登记手续及明确产权关系。第二,要建立定期和不定期清查制度。第三,增加“累计折旧”会计科目,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第四,重点管理无形资产,确立知识产权所属关系,加大保护,提高意识[13]。

第8篇:科研项目审计报告范文

毕业实习是每个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使我认识到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应用到工作中去,就会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在实习期间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才能被这个社会所接纳,进而生存发展。

二、实习时间、实习单位及本人实习具体岗位与负责事务

实习时间:2019年3月5日至2019年4月30日

实习单位:合肥志向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实习具体岗位:行政部项目主管助理

负责事务:各种科研项目管理及申报

三、实习主要内容

(一)实习单位简介:

名称:合肥志向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合肥志向电气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电气安全监测与保护、电能质量优化及工业自动化领域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冶金、化工、交通、建材、煤炭、市政、军工等多个领域。注册资金2100万元,位于安徽合肥蜀山经济开发区,地处大蜀山北麓,毗邻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公司厂区占地面积30亩,办公生产厂房面积近40000平方米。目前公司产品已形成以电网运行设备状态在线检测装置和用电质量优化装置为主的两大系列30余种产品的多样化格局公司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规范的市场营销服务网络和成熟的服务支持体系,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 公司全体员工立足自我,勇于开拓,秉承持续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实施品牌战略。公司将按多元化发展的思路,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在继续做好做精做强电力安全与节能行业的同时,向着”节能环保、电力安全、新材料的综合性多元化集团”目标迈进。

(二)实习具体内容:

合肥志向电气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是从事电力安全监测与保护类产品的公司。公司每年都有新研发的产品投入市场。同时对已有产品进行升级。

产品的研发过程较为复杂,从开始的产品市场调研、产品需求分析、产品原理设计、产品软硬件设计、元器件采购、产品小样制造、产品试验、产品批量生产、产品售后等等多个环节。

我所在的项目管理部就是对每个科研项目的全程管理记录,目的是为了产品的研发的可追溯性,一旦公司有人员变动,或者是产品技术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地查阅到相关资料。同时目前国家对民营经济大力扶持,对高新技术企业有很多扶持资金和技术,公司每年会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项目申报工作。整个项目申报的所有材料都是由项目管理部门收集整合,最后上报到不同的政府主管部门。

实习期间我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按照公司的项目管理制度,为每个项目建立档案,包括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产品市场调研、产品需求分析、产品原理设计、产品软硬件设计、元器件采购、产品小样制造、产品试验、产品批量生产、产品售后每个环节都有对应的文档和表格。按照公司项目管理制度,需要分门别类地进行编号,整理。

二、部分科研项目申报工作,根据不同的申报要求,需要从研发、技术、财务、行政等多个部门,按照申报提纲汇总不总的材料。如在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需要财务部门提供审计报告。我需要和财务部门沟通,在规定的时间需要将审计报告准时提供。需要和研发部门沟通,需要他们提供设计原理、产品的技术创新点等等材料。

三、按照领导的安排与布置,在组织召开的各种专题及办公会议中,协调各部门做好项目申报工作的统筹安排,我具体的工作是会前准备,做到了会议通知及时,会议记录详细,会务准备周到,并按照领导安排对重要会议下达会议纪要,使党政的各项方针政策能够迅速传达到基层各单位。同时,及时呈送上级下发的各类文件,保证各项工作及时高效。

四、处理一些简单的文字及表格工作,目前计算机使用是办公室人员必备的素质。利用计算机录入文字和文件处理,我都能够得心应手。复印,传真,公文处理等文秘工作基本熟练。同时,也能够利用互联网查询,传递,接收,储存有关信息。但是,还有一些方面尚有欠缺,如:制表,由于操作较少,很不熟悉。

(二)毕业实习的体会、收获:

1.任何工作都应该认真细致,需要严谨的工作态度。尤其是涉及到科研数据、财务报表等等,任何一点细小的错误都会影响到整体的结果。我的理解在实际工作中在单位的任何部门都应该保持着严谨的工作作风。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成果。

2.企业在实际运行中一定需要进行合理有效地分工,工作程序详细具体,每一步骤都有一定的操作规范。如设计部门才向采购部门提供元器件采购清单时,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原理规范及元器件标注规范标注元器件的型号、规格、数量、时间以及其他一些特殊技术指标,耐压值、误差系数等等,一个数据的错误都可能会导致产品的错误。我理解在实际工作中各道工序都是互相关联,每一步都关系到整体结果,必须各部门充分合作,才能最后完成工作任务。

第9篇:科研项目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工作机制 分类管理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多集中在政府部门、国企等单位,涉及高校的并不多,并且主要以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研究。陈晓芳、桂珍若(2006)区分高校不同部门、不同性质单位的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作了明确阐述。张晓红(2009)分析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原因,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优化框架。王亚荣、冯民柱(2011)认为应当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入手,分析其应当履行的经济责任,最后确定详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石莎莎、杨明亮(2012)基于受托责任理论,分析了将社会责任纳入高校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必要性。贾明春、张鲜华(2013)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影响高校科研绩效的各项因素,提出应当强化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中对科研绩效的评价。胡萍(2015)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进行分类,将不同类型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分为“共性责任”和“特性责任”,并详细列出了“共性责任”和“特性责任”的内容。

(二)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研究。王奇杰、陈悦东(2008),朱莹、 杨柏冬(2010)将层次分析法用于解决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问题。王奇杰等(2008)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构建了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指标体系,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吴秋生(2012)认为,经济责任有积极面和消极面。对积极经济责任应当采用指标分析评价法,消极经济责任应当采取问题责任界定法。耿彦军(2013)分析了高校不同财权配置模式下,高校院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指标。张凯(2015)设计了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共性指标,还设计并详细解读了高校不同职能部门、教学部门负责人的个性指标。

(三)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其他方面研究。孙宝厚(2008)认为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成反比。刘更新(2012)分析了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框架。杨玉新(2012)分析了审计各个阶段的流程及存在的风险,提出了完善方案和风险防范措施。杨从印、刘琴(2015)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样本,调查了以经济责任审计发现问题整改为重点的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

高校中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无论是办学规模、组织结构还是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这也决定了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实施、评价、成果运用等方面存在显著不同。首先,财务管理模式方面,与本科院校多实行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相比,高职院校由于办学规模小,其组织结构相对简单,大多实行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即学校只设一级财务部门,统一进行整个学校的所有财务管理、经费收支、预算及决算。校内所有二级单位均无权设置财务机构,也无任何财权。在这种模式下,二级学院(系部)及不同职能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就与本科院校有着很大的区别。其次,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方面,本科院校大多设置了独立的内审机构,设置不同专业领域的专职内审人员。相比之下,很多高职院校的内审机构尚未独立设置,内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也与本科院校有很大的差距。

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多以本科院校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研究的潜在对象,并没有区分本科与高职院校的现实差别。而且在目前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也没有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制作为参考,实施及管理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存在着不同学校不同做法的普遍现象。

二、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工作机制的探讨

(一)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保障机制。

1.加强内部审计组织领导。(1)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领导对于内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高职院校的主管部门应当把内部审计的开展情况列入学校主要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内容之一。在对高职院校负责人任中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时,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和效果作为审计的侧重点,以此提高高职院校领导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2)要求高职院校校长参加全省教育内部审计工作会议。(3)保证学校审计部门的知情权。学校审计部门作为高职院校的内部监控机构,应当充分享有对学校重大事项的知情权,校长办公会议纪要应及时抄送内审部门,必要时学校审计部门主要负责人应列席校长办公会议,便于内审工作的有效开展。(4)组织校内审计培训。在校内积极举办内部审计以及财务规范培训,要求校级领导及中层干部参加。通过相关法规与案例的学习,加强其对内部审计及财务风险的了解,充分认识内部审计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即内部审计将防范关口前移,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领导的财务风险,也能提高整个学校的资产使用效益。(5)加强上级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的走访调研。上级主管部门加强对高职院校的实地走访督查或调研,与学校党政领导进行深度交流。对专职审计人员配备、内审经费、经济责任审计轮审情况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使高职院校领导意识到内审工作的必要性。

2.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学校主要负责人应直接领导内审工作。建立健全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审计校领导、分管财务校领导为副组长,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财务、审计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内部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并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制定议事规则,及时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定期将审计结果在联席会议上通报,以制度促进审计信息的公开,从而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有关基建修缮工程项目审计的专题联席会议,应该要求基建后勤部门和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参加。年度审计计划、审计报告应纳入校长办公会议研究范围,在会上传达新形势下教育厅、审计厅等上级部门对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工作要求,提高学校领导的审计意识。把审计结果作为学校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2)确保高职院校内审机构的独立性。(3)建立全面、系统、可操作的学校内审规章制度体系。根据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最新出台的相关审计法规和会议、文件精神,针对学校实际和审计工作新形势新要求新情况,及时制定、修订学校内部管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等各类专项资金审计方面的规章制度,规范内部审计的立项程序和操作规程,做到学校内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4)完善学校内控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建设长效机制。深入分析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所产生的原因,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对属于内控制度缺失的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要求,不定期地对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和修订,不断完善内部规章制度体系。属于人员操作层面的,要加强人员管理,对流程不规范不清晰的要加强过程管理。学校要加强资金监管,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完善覆盖项目决策、管理、实施主体的逐级考核问责机制,实行全过程信用记录制度和责任倒查制度,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加强资金预算和项目论证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经费管理办法及财务制度执行,以控制业务活动的真实性为重点,加强经费支出的报销审核,规范报销流程,提高项目风险管理与控制能力。加强内部监督管理部门间的沟通交流,不能以审计监督来代替内控机制,协调发挥各类监督综合作用。

(二)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机制。

1.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将凡是负有经济责任的部门、单位“正职”及主持工作一年以上或者实际主持本部门本单位工作的副职领导干部全部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形成全覆盖格局。在高职院校的经济责任审计中,不同被审计人员的经济责任存在着很大差异。在审计原则、审计程序及评价标准的选择上,根据被审计人员的不同类别有所侧重,以确保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高职院校内无论是什么部门,其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都存在着共性。主要是(1)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2)预算执行情况,包括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3)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4)任期内遵守廉洁规定情况。在这些共性的责任之外,各部门由于工作岗位性质、部门职责不同及经济活动复杂程度等因素,负责人的经济责任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可以据此将经济责任被审计人员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学校下属经营活动频繁、实行独立核算的法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其经济责任除了共性责任之外,还在于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第二类是承担着重要经济管理职能、管理使用学校资金数额大的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如财务、基建后勤、资产设备、网络中心等。这些部门管理整个学校的财务收支、基建维修工程、设备采购、实验室网络及设备使用等,由于其部门职能所致而使得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重大。第三类是承担着重要的经济管理职能、管理使用学院资金数额大的系部(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等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这些部门管理使用着大量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帮困资金、奖助学金等专项资金,除了共性的经济责任外,其责任重点还在于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合规性、效益性。第四类是其他职能部门、科研单位、群众团体的主要负责人。这些部门由于岗位性质其经济责任较小,管理资金也少。

2.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不同,相应的经济责任也有所区别。为了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针对高职院校实际情况,遵照全面审计与重点审计相结合的原则,按照被审计人员经济责任的分类,对学校内部管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分类管理。对于第一类独立经营核算的下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采用对单位财务审计或主要负责人任中审计加离任审计方式,至少每年对单位开展一次财务审计或者任期内对主要负责人进行一次任中审计,离任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于第二类经济责任重大、承担重要经济管理职能的部门主要负责人,实行任中审计加离任审计,一个任期内必审一次,离任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于第三类管理着各种专项资金的部门主要负责人,宜采用专项资金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方式,以离任审计为主,加以必要的任中专项审计。对于第四类其他职能部门、科研单位、群众团体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一般实行离任经济事项交接制度,必要时开展审计调查或抽审。

(三)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经济责任运行机制就是处理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人、审计人、被审计人以及信息使用人之间关系以及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各项程序和制度。具体来看,主要有委托人与审计人之间的委托机制,审计人与被审计人之间的执行机制,信息使用人与被审计人之间的成果运用机制。

1.经济责任审计委托机制。经济责任的产生起源于财产、资源的所有权与管理权的两权分离。财产、资源的所有者将其经营管理权委托给无所有权的人,由此而产生关系。为了降低成本,所有者委托独立的第三方对人的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在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实践工作中,校内管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人通常是组织人事部门。虽然这些部门不是公共财产的所有人,但是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的审计,对他们的管理一般是由组织人事部门进行的,所以组织人事部门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人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在操作中,高职院校组织人事部门向内部审计联席会议提出学校内部管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建议,经联席会议研究审议后,报校党委或校长办公会议批准通过。组织人事部门向审计部门发函,由审计部门具体实施。

2.经济责任审计执行机制。经济责任审计执行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终结阶段。(1)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部门按照组织、人事部门的书面委托书,对被审计部门进行审前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可单独立项,也可将经济责任审计与专项资金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等联合立项,制订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组成审计工作组,向被审计人员送达审计通知书并开展审计。(2)在审计实施阶段,现场审计正式开始前,应当召开审计进点会,审计工作组全体人员、被审计对象、所在部门或单位相关人员参加,必要时可邀请分管校领导出席,通报审计工作具体安排和要求,听取被审计人员介绍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等。在实施审计时,应当根据被审计对象的类别,明确相应的经济责任,侧重不同的审计重点。除了查阅会计凭证、文件记录等原始资料、实地盘点以及对一些疑问进行询证之外,还可以通过与被审计干部谈话,与被审计部门或单位其他干部、教职员工代表分别座谈,多渠道了解被审计对象执行财经纪律、“三重一大”、廉政从业等方面的情况。(3)在审计终结阶段,审计人员在充分整理、分析审计工作底稿和询证单的基础上,编写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送达被审计对象,充分征求其及所在部门的意见。如果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持有异议,审计人员则需要进一步核实。根据最终无异议的征求意见稿出具正式审计报告,并做好文件归档。正式审计报告应送达委托审计的组织人事部门,被审计人员本人及其分管校领导。对审计报告提出的有关整改事项,被审计部门现任领导干部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并自收到审计报告2个月内提交审计整改结果报告,已离任干部应予配合。内部审计联席会议应对有关审计意见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必要时审计部门可开展回头看检查整改情况。后一轮审计时要将前一轮审计提出的整改事项作为审计内容。

3.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机制。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两办《规定》中虽然已提出应当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但缺乏强制性,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率仍然不高。干部管理监督部门对审计结果的应用不够重视,审计结果还未真正成为干部使用和监督的重要依据。要进一步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考核中的具体作用,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分析运用,健全与经济责任审计相配套的组织人事工作制度。此外,还必须强化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审计结果公开制度;加强对基建工程的审计整改;加强对科研项目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专项的审计整改,进一步规范科研及专项经费使用;加强对财务的审计整改,确保资金运用安全规范高效。

(四)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人才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保障力度。学校内审人员的年度绩效考核应当单独进行,根据内审人员的职责履行情况及工作业绩,由内审部门负责人与分管审计的校领导直接考核评价,切实保护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提升内审工作的效度。鉴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特殊性,以及高职院校同类岗位经济责任的同质性和可比性,可探索实行同类岗位附近高职院校内部联合审计,尤其是经济责任较重的岗位,增强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保障力度。

3.加大人才保障力度。应当出台政策为高职院校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学历进修和职称晋升等提供有利条件。同时要重视实践对业务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为高职院校内审人员参与上级主管部门开展的各类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各个高校之间内部审计工作的交流,研讨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耿彦军.新形势下我国高校院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