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解剖学理论知识范文

解剖学理论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解剖学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解剖学理论知识

第1篇:解剖学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人体解剖教学;临床医学;结合策略;研究

人体解剖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人体形态结构的相关理论以及临床解剖实践。对医学专业学生来说,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也是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理论。人体解剖课程具有明显的专业特性,其教学也体现出复杂性,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人体解剖理论教学那么将不利于学生整体临床经验的积累以及实践素质的提升[1]。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探讨人体解剖学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素养,重点探究人体解剖学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的具体策略,以期为提升医学专业学生的人体解剖理论实践素养提供帮助。

1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基本理念

1.1医学教师教学素质基本要求 医学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在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保证适当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的结合才可以确保教学质量效果。医学教学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教学原则,从本专业的基本特点出发,善于通过人体解剖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有效策略保证教学成果。教师还应当注重变换自己的教学思路,改造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且灵活运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测略,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更能够激发思维,更有利于专业知识掌握学习的教学氛围。

1.2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 医学专业学习项目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且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最终的学习效果会产生深远影响。在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形成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充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教师在人体解剖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临床实践教学项目充分扩展教学空间,引导学生进入更为广阔的知识平台,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学有所用,并且在实践锻炼过程中全面提升自己的医学职业素养,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人体解剖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2.1灵活采用多种课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人体解剖学具有严谨的理论知识结构,教材中有着大量的图解分析。为了方便教学,医学教师可以采用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软件设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将体统完整的人体解剖学理论转化为各种图文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实现理论知识的平面化与立体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数字化虚拟化教学技术运用于医学教学是未来教学工作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可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

2.2实现全面化的课堂实践教学,增加课堂立体感受 人体解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模拟临床手术操作,让学生在仿真的手术环境下进行人体解剖操作训练,确保理论知识能够运用于实践,并且在实践中逐渐巩固并加深理解。实践教学环节中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医学教师可以专门设置开放性实践教学课堂,倡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解剖操作。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们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充分锻炼临床解剖实践能力。人体解剖实践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可以采取分组实践学习的方式,是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得到充分交流与解剖实践素养的提升。

2.3及时进行课后临床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学习人体解剖学的目的是为日后临床实践打基础,在活体上快速正确找到脏器的位置,并清楚其结构与相邻脏器的关系,是一项必备的基木功。人体解剖学的实践主要是尸检、人体解剖,通过参观和见习的形式,起到开阔视野,提高学习主动性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之后,尽快进入实践解剖内容,不仅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记忆,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使之对自身所学有所认识,并从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身解剖实践水平。课后临床实践应由教师亲自督导,及时为学生答疑,并且手把手教授各种技巧[3]。

2.4充分联系各种医疗机构,为学生提供临床实习的机会 学校方面应当为学生的临床实践联系各种医疗机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临床实习机会。在临床实习过程中,需要由专业教师和医院专业人员进行指引辅导,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临床人体解剖实践环境,初步形成职业素养。学生个人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应当调动自己的积极性,通过观察、模仿与自主实践全方位提高人体解剖实践能力。在实习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善于发现问题,虚心向指导教师请教,确保临床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学校方面加强学生实习制度管理,适当提高实习成绩检验指标水平,激发学生实习工作的认真度。

3结论

总而言之,实行人体解剖学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医学专业学生人体解剖理论与实践素养,实现医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我国高校医学专业人体解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应当持续进行完善与改善。医学专业教师应当养成良好的教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处理好人体解剖与临床实践教学关系,实现两者协调发展;医学专业学生应当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在人体解剖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过程中有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融,全面提升自身医学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克,刘伟,李文婷,等.人体解剖教学与临床结合初探[J].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育,2013,33(08):1075-1078.

第2篇:解剖学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 临床结合 教学方式

人体解剖学对于医学生来说,是入校之后第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程,同时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理论课程之一。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因为《解剖学》这门课程的医学名词过多,内容复杂而且多为描述性的字眼,所以教学就会显得古板、沉闷,根本不可能使得课堂气氛活跃、生动有趣。而且当前医学院尸源短缺,制作的标本太少,实验课上,学生们的观察实验过少,难免觉得人体解剖学无味枯燥,最终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为此,一些医学教育工作者应当采取新的教学方式,将人体解剖教学与临床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可以灵活地将已经学习过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让学生彻底地吸收所学的专业知识。

一、利用多媒体软件教学,结合临床实践,巩固学生专业知识

目前,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处于迅速发展阶段,以往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逐渐脱离教育最终目标,远远满足不了合格的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建立相应的临床专业理论结构体系,为专业岗位提供合适人才,是所有医学教育工作者兢兢业业想要实现的目标。在人体解剖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自身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而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上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单方面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枯燥无味的教学会让学生很容易就忘记知识点,从而在心理上厌恶该课程。从心理层面来说,兴趣是一种有很强趋向性的心理特征,这往往能带来强大的记忆力,而解剖课程正需要优秀的记忆力。因此,与其按照传统方式教学,倒不如创造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讨论并定义某一基本名词概念或理论,也可以由教师收集并整理,讲述一些较易理解的新理论,并下达任务,让学生以分组方式进行交流与讨论,并且制作多媒体课件,从而展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讲授解剖学实验课的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在实验课中化被动为主动地去学习,也要使他们可以将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相联系,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不仅是上面提到的学生进行小组课题研究活动,教育方式还有许多其他方法,如教育工作者可以针对一些标本或活体进行CT扫描,利用信息数据处理技术,使标本结构以三维立体形式清晰明了地显示微细结构的解剖,也可将一些复杂的人体结构显示,如血管、神经等。人体的内部器官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胸部和腹部,大血管和神经的皮肤和皮下深层组织,学生在观察尸体或模型时,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其结构,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演示出某一个器官的结构。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是为了以后能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这意味着在活体上快速地找到某个脏器的准确位置并清楚其结构与相邻脏器的关系,就能让学生获益良多,快速进步。教师还可以开创一个共享交流网络平台,由导师录制一些清晰细致的解剖学实验,上传到平台,供学生观摩、学习、交流、重温学习教程,进而强化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二、授之理论,习之实验,提高学生临床操作能力

在传统解剖学实验课上,在学生们观察标本时,教师就给学生们介绍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及位置,这种方式常常让课堂死气沉沉,与此同时,刺鼻的福尔马林味道也飘荡于实验室内,这种情况下教学质量会逐渐下降。假如教师们意识到解剖学与人本身的密切性,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配合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的病例讲给学生听,使得学生可以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再结合标本模型,体会理解病例。例如,在教学“呼吸系统”的实验课中,针对鼻腔粘膜嗅区上鼻道和上鼻道狭窄的特点做相关介绍的时候时,可以借助感冒的时候鼻粘膜会发炎水肿作为实例,感冒会让本来狭窄的上鼻道缩小,这样经过上鼻道的气体量就会相对降低,如果空气中存在含有某一种味道的气体,那么该气体通过上鼻道的量也会越来越少了,因此嗅觉就变得不再灵敏了。

实验课上的临床实验必不可少,动手能力也尤为重要。因此,医学院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开创一些开放性课堂,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观摩或者操作。操作的项目应由教师设置课题,并皆以临床病例为课题,由学生自由组队,分工合作进行实践,同时提供给每组试验所需的仪器设备,药品和试剂。

三、结合临床实验,让学生了解解剖学理论的普遍性及特殊性

人体解剖学主要是尸检、人体解剖等临床实践。人体解剖学教学实验介绍一些器官的形态位置以及与相邻的脏器的位置关系等内容,这些结构与正常的人体结构一致。一般来说,不同的个体间存在差异,只是差异程度不同。有些差异较常见,不会对正常的身体功能带来负面影响;有些是不一样的,一旦超出一定的范围,它的功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实际临床操作中,不同的患者,其每个器官的形态结构以及相邻关系是有所差异的。例如,在寻找尸体上神经系统与脉管系统的实验教学中,经常观察到人体的神经和血管的形态或位置异常,因此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注意个体差异。

总之,教师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在人体解剖实验教学过程中融入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在上面提及到的多个方面加以重视,相信医学专业学生的操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哲学理性思维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晏继红.医学教育中的哲学思辨观[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9).

[2]柯益彬,刘黎星,叶维建,郑玉涛.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改革的体会[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8(2).

[3]廖建林,周奕,谭谷权. 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 中国健康月刊,2011(7).

第3篇:解剖学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解剖学 临床医学专业 教学方法 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a)-0154-03

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医学生学习临床内、外、妇产、儿科等学科的基石。近年来国内外医学教育界已达成共识[1],即在医学基础教育中应更多联系临床问题,使医学教育过程更连贯、更科学,努力建设一支既有坚实理论知识,又有临床思维能力的新型医疗队伍。该校贯彻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要求,提出基础医学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临床实践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我们教研室在临床医学专业的解剖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尝试凝练教学内容,灵活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把解剖学理论知识和临床病例手术相融合,解剖学教师和临床一线医生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几点体会总结如下,以期与解剖学同仁探讨。

1 制定服务于临床实践的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进入各级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因此,该专业的解剖学授课内容必须强调实用性[2],很多业内人士主张将临床应用价值高的内容列为掌握,其余列为熟悉或了解,做到“因需施教”。面向临床教学需要,减少复杂的细节和生僻名词讲授[3],让学生学到真正有应用价值的基础知识,减轻学习负担是很必要的。我们教研室依据临床各学科和解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教学大纲的设置,在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上充分参考临床医生的建议,每年授课内容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和手术为依据,不断地进行修改。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局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重点解剖操作上肢、下肢、盆腔和腹部,而头、颈、胸部则用标本示教。学生在有限的学时里较快掌握局部解剖学的基本技能和实用性的基础理论。

2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增强教学效果

2.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4]的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该教学法使基础概念和理论通俗易懂,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剖学教学中,适时引用一些学生自身或周围的常见临床病例,可以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对临床病例讨论分析过程中,培养运用解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既能加深对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够较早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为以后的临床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例如:系统解剖学讲课过程中,引入椎间盘突出的临床表现来讲解其与脊髓、椎间孔及脊神经根的密切关系;引入脑出血患者内囊损伤出现的“三偏症”的临床表现,加深对内囊中纤维传导束的理解;再如消化系统疾病的胆囊结石、胆囊炎引发的墨菲氏征阳性,胰头占位性病变而引发的黄疸、白陶土样便等临床表现,加深学习印象,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解剖学知识。在局部解剖学学习过程中,结合临床外科手术的一些入路介绍局部的解剖层次和毗邻关系,手术过程中注意事项等,例如:可以将气管插管、硬膜外麻醉、腰穿等临床操作与局解内容相融合进行讲解。

2.2 启发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5]是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发散学生思维,让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首先,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启发学生思维活动。例如:课前采取导课策略,引入一个有代表性的临床病例,讲课结束时回归到该病例开展讨论,用与该病例相关的解剖学知识解释一些疾病表现,让枯燥的解剖学理论具体到实践,把不容易识记的知识转化为印象深刻的记忆。其次,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教师授之以“鱼”,更需要授之以“渔”[6]。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有意识地将一些学习记忆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启发学生自己采取巧妙的办法识记一些解剖学重点内容。再次,临床思维能力的启发和培养。教师在传授“是什么”的同时,还要注重传授“为什么”和“怎么样”,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例如:局部解剖学尸体操作教学中,在观察解剖局部结构的同时,引导学生多思考解剖结构与周围组织的相互关系,并从疾病发生发展、手术治疗等角度分析它的实际临床意义,如在做颈部解剖时,通过甲状腺位置、血管神经分布及毗邻结构的观察,设问学生在手术过程中如何进行甲状腺上下血管的结扎,手术后可能出现哪些并发症等。

2.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Flipped Classroom model,FCM),是一种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课上进行知识内化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课前将大量相关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学生利用提供的网络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在课外完成知识传授环节;在课堂上,学生运用课外所学知识,通过和同学交流讨论,老师协助分析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最终将知识内化[7]。

随着该校临床医学生招生规模不断地扩大,尸源相对不足,成为困扰解剖学教学的主要瓶颈。另外,福尔马林固定液的气味之大也降低了解剖学教学效率,让很多同学产生厌倦和恐惧感,而且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性学习,大大地降低了教学效果,而FCM教学模式的出现,成为解决这些难题的有效途径。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出现了很多数字化解剖学教学资源[7],例如:数字人虚拟解剖教学平台,国内外优秀的网络版解剖学图谱、三维动画图像、解剖操作视频演示、网络精品课程等,为FCM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教学实践中引入FCM教学模式,提前将解剖操作录像和网络精品课程课件给学生,提供网络学习平台,规定在一周时间内完成自主学习,下次上课时间进行分组讨论,请小组代表畅所欲言,最后老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一起回顾该章节所学知识。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加强,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将“教师课堂讲课+学生课后复习”转变为“学生课前学习+师生课堂共同探究”,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角[8],这种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时间分配的主动性与灵活性。

3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建立与临床学科相关的临床解剖学教学体系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开发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1)建立开放型的实验室,该校解剖实验中心建设有解剖多媒体实验室和生命科学馆。生命科学馆是实验中心的标本展示区,展示有大体、断层以及塑化等各类标本,利用第二课堂开放生命科学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较全面地观察各个标本,将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2)利用局解课的标本开展第二课堂的解剖学操作,鼓励学生进行标本制作。大三学生局部解剖学结束以后,可以综合利用教学标本,针对大二学生开展标本制作比赛活动,带着临床疾病的问题进行解剖操作或者标本制作,把系统解剖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例如:在设计制作心标本时,就房间隔与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先天性心脏病,探讨怎样进行动脉导管修补,在设计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标本时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进行关节镜修复治疗等。

(3)开设选修课,开展相关外科手术模拟讲座等。开设为临床应用服务的局部解剖学类选修课,体现基础学科的临床实用性。根据临床医学生未来工作的需求,把该选修课程划分成4大模块:模块一为神经科学服务,解剖头部和脑;模块二为普外科服务,解剖颈部、胸部和腹部;模块三为妇产科和泌尿外科服务,解剖盆腔和腹腔;模块四为骨科服务,解剖四肢和脊柱。每个模块各设置30学时,供学生自由选课。另外,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开展基于“临床手术”的《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和专题系列讲座[9],每学期定期邀请临床相关科室大夫讲座,手术室视频演示,在尸体标本上进行模拟外科手术等,将基础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找到局解与手术相结合的交叉点与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在今后临床各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10]。

第二课堂教学以其形式和内容上的多样性,可以解决第一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问题,拓宽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延伸。近年来,该教研室实施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第二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内容新颖,形式灵活,能够激发学生对解剖学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组建和临床专业相适应的解剖教学团队,提高解剖学教师队伍的医学专业水平。

4.1 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制度,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

首先提高理论教学水平。该校为每位解剖学青年教师安排一名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教师担任导师,进行传、帮、带,每学期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在导师指导下认真完成每次备课,要求多听优秀教师的授课,全面深入地理解理论内容。其次,提高解剖标本的操作能力。解剖学青年教师在实验室、陈列室全面观察熟悉本科教学用标本、模型,在标本制作室学习常用标本制作技术。同时,在老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1~2具尸体标本的解剖操作,做好操作记录。

4.2 招聘具有临床医学专业背景的解剖学教学人才

吸纳具有临床医学背景的解剖学人才参与到解剖学实际教学中来,有助于提高临床专业解剖教学的水平,也适应目前基础-临床一体化培养的要求。“必须建立有效的机制,在保证从事基础教学的教师在该专业有所提高的基础上,让他们有足够的机会接触临床”,我们学校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要求下,进行基础医学院和临床医学系合并,形成基础教学和临床实践一体的临床医学院,对基础医学各科教师进行临床技能的培训和临床思维的训练,定期开展基础学科教师和附属医院临床医生交流会,参与临床案例讨论会等,解剖学科的教师还可申请参加和观摩内外科手术。通过这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拉近解剖学教学和临床的距离,也同时提高了解剖学教师医学专业知识,更好地服务于日后解剖学教学。另外学校人事处近些年招聘解剖学教师要求本科为临床医学专业,大部分从事解剖教学的老师都有过临床实习经验,考取过执业医师证,能够更好地满足临床医学专业的解剖学教学需求。

“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解剖学是医学生医学之旅的起点,也是最重要的根基学科。如何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幽默易懂,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每个解剖学老师不断探索的问题。我们教研室采取的系列有效教学改革,特别是多种教学方法和多种灵活教学形式的运用极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当然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会用心去发现去改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参考文献

[1] 袁圆,耿慧慧,隋东莉.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BasicMedicalEducation,2014,16(8):596-598.

[2] 严莉,李国营,刘靖,等.基于临床需要的局部解剖学教学实践与思考[J].解剖学研究,2007,29(3):232-233.

[3] 沃雁,刘文超,丁文龙.解剖学教学实践与启示[J].BasicMedicalEducation,2013,15(12):1048-1050.

[4] 陈晋,杨强.解剖学教师参与神经外科案例教学的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5,14(5):512-514.

[5] 刘宏伟,乔国军,唐兴国,等.启发式教学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3,22(5):561-562.

[6] 肖春苟,陈秀琴,周星萍,等.启发式教学法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解剖学研究,2009,31(2):150-152.

[7] 陈禹,郝嘉南,许冬明,等.“翻转课堂”引入人体解剖学教学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3):83-84.

[8] 王俊波,袁张根,张大勇,等.翻转课堂应用于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的优势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4(16):191-192.

第4篇:解剖学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解剖实验;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R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3-0-01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医学生接触医学的第一门课程,是学生认识医学、了解医学的奠基石,为医学生学习其它医学课的基础。实验课是学生理解知识和验证理论的过程,是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巩固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等综合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解剖实验教学是解剖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是医学生学习医学的重要窗口,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人体解剖教学的质量。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解剖理论的教学质量。

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以下几个环节,有助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 教师在课前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教师要投入满腔的热情,一个好的精神状态会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其次,教师要深入砧研教材,找准聚集点,根据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在课前提出相关联的关键性问题,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激起他们的认知冲突,从而吸引学生主动探索问题,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在课前进行思考钻研,主动地理解问题,由此加深学生的记忆。再者,教师在课前要尽可能地搜集与教学实验内容相符合的临床案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制作成录像,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提高学生对解剖实验的兴趣。

2 在课前预习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解剖学是形态科学.在知识上各部分有其相对独立的一面,在接触解剖学之前,学生还没有真正接触医学课程,比较生疏,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主要靠记忆。根据解剖学和学生的特点,我们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预习可以以器官或器官各部形态结构为单位分若干部分,然后将学生按知识团块分组,对应预习,这种采用简明提纲、表格和图形等形式进行课前预习的方法,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能够自由地发挥,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

3 加强实验环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出实用型的中医药人才,并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才的竞争的形势,教师不能只一味的传授知识,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以前上实验课,绝大部分时间是教师讲,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虽然是实验课,但是学生的学习模式没改变,只是从教室走到实验室,学生学习的方式依然是听教师讲。因为实验课没有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分析问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产生了厌学情绪,以致后来有的同学干脆就不来上实验课。为此,可以改进实验教学方式,如进行角色转换,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只是把实验教学目标以及需要掌握了解的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己动手、亲自观察,最后留二十分钟答疑。这种实验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耐心和自信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4 丰富教学方式

既要积极发展多媒体教学方式也要重视传统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式是人们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并建立起来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其内涵丰富,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授课速度等方面存在优势,教师可以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教学的基本内容进行精讲,将重点、难点讲透,针对疑点讲清,同时融入新知识,新进展,从而将课本上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使学生的头脑中对人体解剖结构形成一个整体的宏观概念。

而随着国际信息化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成了必不可少的实验教学方式。因为人体结构的复杂性,多媒体技术在解剖实验教学中的地位也变得日趋重要。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融为一体,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抽象、不易理解的课本内容生动、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加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及感受,弥补了在传统教学中,通过口头讲授和板书无法实现的教学重难点的不足,给解剖实验的理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5 直面标本,强化实验操作

学生在面对理论知识的时候,往往因为知识太过抽象,难以形成印象。但是当面对理论知识中所描述的具体实物标本的时候就会出现求知的热情和好奇心,这样就会提出相应的问题并投入到整个的实验教学活动中。在实验中当遇到重要的体表标志或者主要的止血点的时候都会通过直面标本对其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这样不仅对理解有帮助,同时也会提高教学的效果。在实验操作结束后,小组组长向老师详细汇报实验操作过程,总结经验,针对出现的特殊情况的解决方案进行说明,由老师根据整个小组实验操作的完成情况给予整体评定,作为平时成绩,督促学生积极合作,相互配合完成实验目标。

6 结语

解剖实验教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科学,应当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中心。总之,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根据社会的需要、学生的状况、学科的特点、基础设施情况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应用能力以及临床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邓琼英,玉洪荣,杨伯宁,等.局部解剖学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解剖学研究,2010,32(1):69.

第5篇:解剖学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舞蹈基训 教学 身心 科学训练 培养

高校舞蹈基训教学主要是对学生“人体”的身心训练,通过教学与训练使学生的身体尽快达到舞蹈艺术所要求具备的直立、稳定、外开、协调、柔韧、力度、速度以及良好的肌肉控制等身体能力和条件,并通过以上身体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具备和掌握完成舞蹈表演中各种跳跃、旋转、翻身等技术技巧动作的能力。舞蹈基训教学既然是对“人体”的训练,那么,对“人体”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变得尤为重要。在舞蹈基训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应该对人体的组织结构、肢体关节的整合原理、动作的来源和分析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应该认识到运用舞蹈治疗的理念和方法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作用;舞蹈教师不仅仅要掌握舞蹈专业技术技能和教学法,还要具备身心学、舞蹈解剖学、舞蹈生理学、舞蹈心理学和运动学等相关的科学理论知识,并应认识到科学、正确的舞蹈理论知识对学生身体训练指导的重要性以及运用科学的舞蹈训练方法进行施教给学生的身心带来的健康和益处。关于高校舞蹈基训教学对学生身心的科学训练与培养,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对学生身体的科学训练与塑造

舞蹈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借助人的身体进行传情达意,所有的舞姿、动作、技巧都是通过人的身体完成。因此,在高校舞蹈基训教学中,对学习舞蹈的学生身体的科学训练与合理塑造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科学训练。人体,是舞蹈的基本材料和表现工具。了解人体,掌握人体解剖学原理、人体运动的生理学原理与机制,是保证高校舞蹈基训教学科学训练的前提和基础。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人体运动形式,不仅需要舞者具有一般性的身体运动能力,还要具备符合舞蹈要求的特殊能力和素质,一个舞者的身体如果没有良好的柔韧性、外开性、协调性、稳定性以及力度等专业素质是很难把舞蹈作品表现好的,因此,如何尽快地使舞者的身体得到解放,达到舞蹈表演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能力是舞蹈教师所要追求的目标。但是,在舞蹈教师追求训练目标的同时也应该对舞蹈学生(受训者)的身体在舞蹈解剖学、舞蹈生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科学训练、合理塑造,而不是盲目地凭借传统经验对学生进行训练。

舞蹈基训教学中对学生的柔韧性训练是一项重要的身体素质训练。“柔韧性训练即舞蹈中常说的软开度训练,它是指人体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以及跨过关节的韧带、肌肉、皮肤及其他组织的弹性和伸展能力。”①学生具备良好的柔韧性,将能够加大动作幅度,使动作更加舒展、协调,舞姿更加优美,身体能够得以轻松、高效地活动,良好的柔韧素质不仅有助于学生完成高难度的舞蹈动作,还可以减少舞蹈损伤的发生,因此,良好的身体柔韧性是学习舞蹈的学生所应具备的身体素质条件。北京舞蹈学院高云教授认为:“所有舞姿、动作、技巧都是通过人的身体,即由人的骨骼、关节、肌肉在神经系统支配下协同配合而完成。所以舞蹈解剖学知识是舞蹈训练的理论基础,不了解人体解剖知识的舞蹈训练,只能是盲目的凭经验的训练。”的确,学习舞蹈解剖学知识,了解和掌握骨骼、关节、肌肉等运动系统的科学知识,明确人体结构和功能,对于舞蹈教师科学的训练学生的身体以及学生合理的使用身体,自如的支配肢体,减少与预防舞蹈损伤的发生都是非常必要的。例如,腿部柔韧性训练,髂骨韧带过紧或者腿部前面肌肉群伸展性不好,会限制一些如倒踢紫金冠、探海舞姿等后腿动作的幅度,耻骨韧带过紧或肌群的伸展性不足,会影响旁腿动作、双飞燕等一些需要大腿外旋或外展动作的幅度,掌握了这些人体的组织结构、动作原理等相关知识,在训练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通过反复拉伸这些肌群韧带的练习来达到提高腿部柔韧性的目的。这种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训练方法既达到了解放身体的目的,又使学生的身体组织免受伤害。因此,作为舞蹈老师尤其是舞蹈基训课的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科学训练学生,注重教学方法。

(二)、合理塑造。在以往的舞蹈基训教学中,舞蹈教师可能只对学生动作规格、方法、要领、舞姿、风格以及特点等重视和强调的多一些,却忽略了动作本身的真实与自然、违背了人体机能的动作原理,在软开度等肢体动作的训练方面由于很多舞蹈老师不懂得舞蹈生理学、舞蹈解剖学以及人体生理组织结构等方面的科学理论知识,只根据传统的经验和老套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肢体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采用(压、掰、挤、踩等)外力作用强行把身体各个部位打开,这种没有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训练往往在训练当中不知不觉地给学生带来了肢体、关节、身体结构的损害,舞蹈训练后将留下的无尽伤痛。例如胸腰的练习,传统的胸腰练习方法大多会采用挤压的方式,用外力作用挤压胸椎,这种训练方法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学生的胸椎造成了压迫,长此以往学生会感觉胸腰部位疼痛,这无形中给学生的胸椎造成了伤害。如果学习了舞蹈生理学、舞蹈解剖学,认识和了解了人体的组织结构,就会懂得胸腰的柔韧性练习其实是与胸部肌肉群的肌筋膜延伸扩张有关,跟胸椎毫无关系,压迫胸椎的练习方法是不科学的,会给学生造成身体伤害。因此,科学合理地塑造和开发舞蹈学生的身体,挖掘舞蹈学生的潜能是每一个舞蹈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二、对学生身体的科学维护与修复

“筋膜是立体结构的网络,从头到脚遍布全身,是体内分布最广泛的组织。肌筋膜是包绕肌肉组织的特定的筋膜,是肌肉纤维内外纤维结蹄组织的总称。”②在舞蹈基训教学中,各种跳跃、旋转、翻身等高强度的动作训练会使身体的一些肌群长期处于不平衡的力量牵拉骨骼而保持收缩的状态,如不及时将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的肌筋膜进行充分放松,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筋膜排列紧张甚至粘黏,使学生身体灵活度下降,受伤概率增加,甚至会变成慢性疼痛,因此,对学生的身体进行科学维护和保养,及时进行肌筋膜放松,恢复身体的肌肉弹性和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一)、科学维护。“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健康和谐的身体是高质量完成工作的保证。尤其对学习舞蹈的学生而言,身体的科学维护和保养更加关键。“身体”这个工具的优劣直接会影响到学生对舞蹈作品表现的好坏。在以往的舞蹈基训教学中舞蹈教师往往以最大化地培养学生的舞蹈能力为目的,通过舞蹈基训教学尽可能地把学生身体各部位的能力练到极致,却忽略了对学生身体的科学维护和保养,多年的舞蹈训练下来,学生往往是腰酸背痛,一身的职业病。舞蹈教师掌握了人体的组织结构原理和动作分析原理就会经常采用一些科学、合理的手段对学生身体进行有效的维护和保养,适时性地对学生进行一些康复训练,及时进行肌筋膜放松练习,使学生的肌肉弹性得以有效的修复,让学生的身体更加持久地从事舞蹈和训练,更好的、更加完美的完成舞蹈动作。

(二)、及时修复。在舞蹈基训课的教学中,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的舞蹈基训课,每次都离不开各种跳跃、旋转、翻身以及控制类动作的练习,这些动作的练习都离不开肌肉的收缩与伸展以及肌肉的静力控制,长期的高强度训练,往往会使学生出现肌肉紧张、肌肉力量不平衡、劳损、疲劳等情况。经常工作的肌肉如果没有得到科学有效的修复处理就会处于紧张、僵硬、甚至疼痛的状态,处于紧张、僵硬、疼痛状态的肌肉常此以往就会缺乏应有的弹性,最终导致身体机能下降,使用寿命缩短,因此,在舞蹈基训课后对学生及时进行肌筋膜放松是非常必要的。例如,舞蹈基训中的各种小跳和大跳等跳跃动作练习会使小腿的比目鱼肌、腓肠肌和大腿的股四头肌等肌肉产生疲劳与紧张感,长期的肌肉紧张和疲劳会导致落地不稳和膝关节受伤等情况的发生,为了避免比目鱼肌、腓肠肌、股四头肌等肌肉的疲劳与紧张造成的肌肉僵硬和身体损伤,在舞蹈基训课后要适时性的对这些肌肉进行康复训练,通过运用圆柱形的泡沫轴滚动、按压与拉伸的方法,打破触发点,缓解比目鱼肌、腓肠肌、股四头肌等肌肉的紧张筋膜,恢复和提高这些肌肉弹性,使比目鱼肌、腓肠肌、股四头肌等肌肉长期具备弹性与活力,以便更加轻松自如的完成各种跳跃动作。因此,在高强度的舞蹈基训课后要适时性的运用泡沫轴、按摩球等筋膜放松技术对学生的肌肉筋膜进行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及时对肌肉筋膜加强修复,减少肌肉僵硬,解决筋膜粘连,促使血液循环,恢复肌肉弹性,这样不仅可以预防因肌肉疲劳、紧张、缺乏弹性而造成的运动损伤,还可以维持和延长舞蹈工具“身体”的使用寿命,增强动作的表现力,从而使舞蹈工具――人的“身体”在舞台上更加持久、流畅、平稳、自如的表演,更好地为舞蹈所服务。

三、对学生身心的科学引导与培养

舞蹈基训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舞蹈专业技艺、技能和方法的身体训练,它更是一种心理训练和身心培养。随着社会竞争机制的日益突显,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觉察来自学习环境和日常生活的压力及面对各种挫折,通过怎样的科学方法来减缓这些压力和紧张,让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是舞蹈教育工作者应该值得重视的教学问题。

(一)、科学引导。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随着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化,生活节奏的紧张化,价值观念的世俗化,大学生的心理波动和压力也在与日俱增。据研究表明,由于心理方面的问题导致的身心疾病已经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及产生轻生的主要原因,需要通过可行的方法给予学生科学正确的引导,使他们的心理压力和障碍得到缓解和释放。研究与实践证明,“人体在进行舞蹈运动时能促进人体释放出一种称为“B-内啡呔”的脑化学物质,它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能提高人们对精神紧张和对有害刺激的忍受力,缓解精神疾病的某些症状,使人产生身心强壮的感觉。”③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内啡呔效应”,这种“内啡呔效应”会使舞蹈者心情舒畅、身体轻松,能很好地稳定舞蹈者的情绪,改善舞蹈者的心境。因此,舞蹈是调节心理状态的有效途径,通过舞蹈的教学与训练,科学引导学生在身体上学会自我保健,情绪上学会自我调节,生活和人际关系上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改善,舞蹈的健康效应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并得到运用。在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除了传授学生专业技能外,还应该及时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在发现学生有心理问题和障碍时,通过舞蹈运动来科学引导和帮助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舒展心扉,从而缓解和释放学生的心理压力和障碍,使学生重新振作精神,面对现实,积极奋进,使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更加快乐,身心更加健康!

(二)、身心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认识。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和心理上保持健康状态,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因此,在舞蹈基训教学中,舞蹈教师不仅要通过舞蹈的身体训练塑造学生的外形,更要通过舞蹈的心理训练,运用特殊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北京舞蹈学院平心教授认为:“心理训练是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一个人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重要形式。”④心理训练不仅可以促进人的技能和技术的提高,还能有效地集中人的注意力,增强必胜的信念和信心,振奋精神和斗志,消除不利的心理障碍。在舞蹈基训课堂上,舞蹈老师即是组织者又是管理者,面对不同层次、不同文化、不同能力、形形的学生要有机的把他们融为一体,要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心理所思所想,并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势利导的对学生心理展开教育活动,通过舞蹈基训教学,让学生肢体语言在课堂上得以完美表现,情绪得以尽情释放,心理得到愉悦和满足,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有效的训练和培养,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一个心理健康者能像关心自己一样关心他人。因此,通过舞蹈基训教学对学生的身心进行科学培养,不仅使学生的身体健康,更使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自己,并在生活和学习中去学会选择、学会包容、学会接纳,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再创造。

结语

总之,舞蹈基训教学不能只注重对动作技术上的研究,还要加强对学生身体、心理方面的科学训练和培养以及方法上的探索,舞蹈基训教学应该遵循人体组织结构生长的自然规律和法则,教学中除了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法,还要善于运用身心学、舞蹈解剖学、舞蹈生理学、舞蹈心理学和运动学等相关科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训练水平,在舞蹈教学的领域共同探索和研究,把舞蹈基训教学理念和方法更加系统化、合理化、规律化、科学化!使学生的身心能够得到更加科学的训练和培养!

注释:

①温柔,张梦珍.舞蹈身心训练理论与实践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56

②同上

③温柔. 舞蹈生理学 [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93.

④平心.舞蹈心理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3.

第6篇:解剖学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 家畜解剖学;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280-01

家畜解剖学是研究家畜和家禽机体各个组织器官正常的位置关系、形态构造等的一门课程,是畜牧兽医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1],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2]。为真正掌握本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需要学生通过实验去验证教师所授知识,只有采用这种理论加实践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好本课程。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对本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

1 自编实验实习指导

为了提高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根据教学大纲和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自主编写了实验实习指导。在教师讲完理论课后,学生根据教材结合实验指导在标本上指出肌肉、骨骼、脏器的名称、结构和位置形态。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有为期1周的课程教学实习,本书按照实习要求对内容进行细化,便于学生在实习中参考。

2 加强标本室的建设与管理

动物标本是家畜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教学工具,而家畜标本室是进行本课程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随着学生班级越来越多以及标本在使用过程中损坏,标本室里的标本数量逐渐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教师们积极制作了大量的试验用标本,并且将所有标本按照一定的规则存放,以便于取用,按照“哪里来,哪里去”的原则要求学生有序使用标本。另外,本课程的实验室对学生实行开放制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少学生在完成专业教育后,对本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本课程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因而非常渴望学好本课程为今后的专业课打好基础。而本课程知识点非常多又不容易记忆,为此,开放家畜解剖学实验室,以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观察标本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在学生观察标本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疑问,本课程的实验教师会一一详细作答,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3]。

3 制作挂图

挂图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讲授本课程的教师们制作了牛、马、猪等动物骨骼系统、肌肉系统、神经系统的挂图张贴于家畜解剖学教室的墙壁上,将一些解剖知识非常直观地展示出来,便于学生们一起讨论、共同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联系临床兽医学上实用的知识进行讲授,以加强记忆。比如,可以利用肌肉系统的挂图介绍牛、马的静脉注射部位从而讲授动物颈部肌肉相关内容,利用牛、马肌肉注射的方法讲授动物的臀部肌肉相关内容以及不同动物的异同之处。

4 充分利用课程教学实习

本课程为期1周的教学实习是本院动物医学专I学生非常重要的课程教学实习之一。新的教学大纲压缩了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课的学时,但教学实习得以保留,课程学时的减少使教学实习显得更为重要[4]。由于实验经费不足,而牛的价格比较昂贵,故使用羊作为代表动物进行教学实习,根据班级人数每个班2~3只羊。教学实习由教师每天进行肌肉、骨骼及内脏系统的分别示教,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学习,教师每天进行1次考核,并且按照10%的比例计入期末考试总评成绩,以此督促学生掌握所授知识。

5 教师全程巡视和指导

实践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学生对本课程涉及知识的掌握,更是对学生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有重要影响。因此,抓好实践教学、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十分重要。不论是实验课还是教学实习,教师都是全程巡视,对学生不懂的知识点和提出的问题现场解答,对于少数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单独指导,争取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另外,这种指导方式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5]。

6 加强实验课考核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掌握所授知识,考核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实验课在本课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院非常重视实验课的教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检验方法就是考核。因此,采用统一实验内容、单独抽考的方式进行考核,并且实验成绩占期末成绩的10%。利用实验考核的方式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联系到实物标本、模型上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改变学生只会背书记忆、不会联系实际的现状,为将来学习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考核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对于实验课考核没通过的学生,不允许他们离开解剖实验室,直到能答出实验课涉及的问题为止。另外,在下次上课前所有学生提交实验报告,并对实验报告内容进行抽查,防止学生不认真对待实验课,培养学生严肃、认真、踏实的科学态度[6]。

7 结语

本课程学时较少,但内容繁多、难于记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还要重视实践教学,只有以理

论课中所授知识帮助学生在实践课中予以消化,才能学好本课程,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8 参考文献

[1] 朱雪敏.《家畜解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10):63-65.

[2] 贾荣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家畜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教学质量[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宁: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分会,2010.

[3] 陈雪龙,齐艳萍,杨隽,等.加强标本室建设,提高《家畜解剖学》标本室教学效果[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4(增刊1):130-131.

[4] 司丽芳,位兰,赵瑾,等.多媒体教学在家畜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3):32-33.

第7篇:解剖学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 解剖;目标教学

如今国家对于高职学院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指导思想,这样基础学科学时大大减少,临床学科学时大大增加。解剖学时普遍减少到100学时以下,实验学时相对增加。如何领会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特点,良好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我浅谈几点看法:

1 教学中要做到粗而全、精而细,详略得当

解剖教学中要做到学科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更要体现新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精神。解剖教学中要采用粗而全、精而细的教学构想,做到详略得当。

粗而全就是简单、全面系统的讲授,让学生获得人体组成、器官形态位置等基础理论知识,从而对人体有全面的认识,保证解剖教学的整体性。

精而细是针对教学大纲所确定的教学计划要求,融于解剖教学中,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组织好教学,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1.1 认真、细致制定教学计划,严格落实教学目标。

1.2 组织好教材,根据专业特点,做到合理取舍。

1.3 强调学生课前预习,以课时目标引导学生自学。

1.4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实验技能

高职学院的实验资源相对缺乏,因此在解剖实验室建设加大投入人力、物力基础上,还要挖潜力,利用尸体与标本以外的教学资源来充实实验教学。如利用生理、药理学实验过的兔子等动物和动物器官代替进行解剖和观察等等,还可以开展制作动物骨骼标本等手段,使学生动手、比较和人体结构的不同,进而理解人体形态结构。此外,活体观察也是行之有效的实验方法。通过以表到里,具有联系临床的实用价值。这可以让学生自我或者相互观察和触摸,以掌握器官的位置和形态结构,同时可以在活体上进行一些器官的体表定位等。强化活体实验教学,直观性强,可以收到较好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3 紧密结合各专业的临床应用

临床各专业,尤其是护理、口腔等专业,离不开应用解剖学理论知识,根据临床最常用的技术操作,把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解决临床操作应该怎么做,为何这么做的问题。例如临床护理的穿刺技术、导尿技术、注射技术等都可以在相应章节教学中有机的结合进去,使学生在学习解剖学过程中,对临床护理专业技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也能用相关的解剖知识去解释和指导,对后续的护理教学,起到一定的前期知识储备作用。

4 运用反馈、矫正手段

教学反馈及矫正手段,是否运用得当,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学中要做好以下三点:

4.1 反馈内容的构想 即在编写课时目标教案和课件时,把每个课时目标反馈内容制定好,以便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4.2 反馈方法的设计 针对教学目标的反馈内容,制定相应的反馈方法。在实施课时目标教学中,力求反馈方法的多样化,得到真实、准确的反馈信息。充分利用解剖挂图、标本、模型等教学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使学生从思考、动手、动眼等多方面获得学习机会,提高反馈信息的真实获得,最终指导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第8篇:解剖学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解剖学 多媒体教学 课件制作 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b)-0157-02

多媒体技术引入解剖教学,能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更好展示教学图像,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丰富教学内容,抓住教学重点与难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应制作良好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完成学科教学目标。

1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1.1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根据学生具有较高的接受新鲜事物能力的特点,通过合理整合声音、图像、光线等产生更强烈的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2 合理分配教学内容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必须突出教材,符合教材内容,达到增强学生学习认知水平的目的。如课件蕴含的内容较多,或设计理论知识较深,学生可能难以看懂或掌握,甚或出现学生认知与社会实践相脱节。

1.3 符合不同课型的特点

应用多媒体教学应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且需要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所以,应根据课型的不同制作多媒体课件。新知识的讲解应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其逐渐分解每一知识点,并让学生听懂,切实掌握相关新知识;而课前复习应运用多媒体课件浓缩学习过的内容,建立一定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梳理学习过的内容。

2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2.1 更加突出教学重点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将该节课的重点内容体现在多媒体课件上,尽量避免教材中比较枯燥繁杂的内容,全面细致归纳与总结课题内容,能进一步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多媒体课件设计过程中,不仅能归纳与总结课内教学内容,同时还能拓展课外知识,做到触类旁通厚积薄发,不断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眼界。

2.2 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解剖学是需要实践操作的形态学课程。应用传统教学模式时,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很难充分掌握教学目标中所要求的结构,且理解三维立体概念千差万别。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在课件上直接投放三维立体图像,这可增强学生掌握和掌握三维立体概念,能够直观研究和学习无法实际解剖的器官,进一步优化解剖课程的相关内容。

2.3 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激发了学习兴趣

解剖学名词繁多,记忆难度大,学习过程十分枯燥乏味,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较强。它利用声、光、电技术将大部分信息详细化,让本身存在枯燥乏味的特性,让教学内容升华到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利用课件多媒体演示,让部分运用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满足教学内容或难以观察结构能直观表达出来。

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灌输式”教学法很难提升学生的情感,尤其是不能很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但多媒体课件能将视频、文字、图像、音频进行统一整合,全方位、多角度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4 教学时空宽阔,促进理论联系实践

解剖课通常是新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门医学课程。学生以往并没有触碰医学知识,所以对实验室存在好奇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观察实物,进一步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与启迪性。并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运作整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阶段减少了理论和时间耗费的时间,将抽象的讲解细化、形象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5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医学是发展较为迅速的一门学科,教师应将前瞻性知识纳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多媒体教学尤其符合知识更新,并在教学环节中添加全新的内容。多媒体课件不断增添、删除、修改,汲取前瞻性知识,并在教学环节里将教材以外的有关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如:和教学内容有关的不同信息、画面或学科前沿知识;同时描述教科书中的经典图或表。所以,多媒体教学能降低教师的工作量,让其能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组织与讲授,充实学生的知识面,活跃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 多媒体教学的注意事项

3.1 正确处理文字、插图与影像的关系

一是合理设定各幅幻灯片的字数、字体、颜色、图像和影像;二是背景与文字中的差异性需突出;三是图片与影像需要适宜,若让学生笔记课件内容,那么每学时一定要安排10张幻灯片左右,当中图片应当控制在3 min内最佳。教师上课需要按照学生人数、教师规模、光线、投影机质量合理调整字体及其颜色。

3.2 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解剖学教学如不适宜,课件会成为纸质教案的另一体现形式,教师成为“放映员”,难以形成良好的师生生动的交流和沟通,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多媒体教学中最需要忌讳的。

课件作为教案的构成部分,它和板书、讲解、质疑、提问,教师恰当的动作、表情,体现了教师的语言逻辑思维与组织教学能力。课件制作较好,教若具备的知识、临床经验较为缺乏,那在解剖教学课堂中不能很好讲解相关知识,无法达到较好教学效果。

在解剖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无法取代传统教学与教师的主导作用。解剖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主导功能,诱导、启发、提问作为辅手段,完成传道授业之任务。

教师将讲述视为理论教学的关键,无法通过口头语言阐述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理解难度大,且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满足抽象理论知识的精彩讲解和理解,多媒体体现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相关知识要点。

3.3 多媒体教学的合理应用

将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到解剖教学实践中,首先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资源的不同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其次能够合理选择且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最后是能够合理选择与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补充和创新传统教学,充分做到与传统教学手段互补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旭,汪昕.多媒体在神经科解剖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教育,2016(5):150-151.

[2] 周爱华.多媒体手段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利弊分析[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5,23(2):55-56.

[3] 崔玉发,米树文,屈丰,等.标本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差异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7):250.

[4] 黄锐,吴锋,赵健,等.动画与视频应用于解剖学教学的效果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4):546-547.

[5] 刘求梅.新时期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3):86-87.

[6] 高圣军.多媒体在中职生医护专业解剖学教学中的合理使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6(3):158.

[7] 崔玉发,郑j文,屈丰,等.模型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差异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6):109.

第9篇:解剖学理论知识范文

1我校对临床医学教育早期接触临床采用的途径和方法

1.1积极探索以"专题式、研究式、"为教学内容的综合实验项目和实验平台的建设我们设计7次局解手术专题实验项目,要求必须为解剖与手术学相结合的复合型、综合性、探索性实验,实施模拟外科手术操作的尸体解剖+观摩手术的实验教学模式。局解手术项目是①头部及上肢、下肢清创缝合解剖基础;②气管切开术应用解剖基础;③胆囊手术应用解剖基础;④阑尾手术应用解剖基础;⑤疝气修补术应用解剖基础;⑥剖宫产术应用解剖基础;⑦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膜外阻滞麻醉解剖基础。在每一次专题手术中,施行以PBL为中心的教学切入点,做到教学目标和研究性小课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冲动。教师在实验指导时必须包括常见手术的适应症、术前准备、及手术步骤。由于学时有限,学生不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因此开放实验室可以缓解这一矛盾。让学生在课时或课后(周六、周日)进入实验室进行操作学习。这样不仅减轻了解剖实验室的压力,还能让学生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实验平台建设是保证实验和模拟手术项目顺利开展的保障条件。我校在解剖实验室的基础上,按照模拟手术的原则和要求,配置专门的局解手术实验室。创建的要求既要体现临床运用又要体现解剖学基础的特点。1.2临床医学教育实行阶段式教学模式我校临床医学教育分成二个阶段,即临床前期教育和临床后期教育。临床前期教育在校本部学习,主要完成医学公共课和基础医学的教学。临床后期教育是指临床医学生学完基础医学课程后,在第四学期奔赴临床教学医院学习临床课程,如内、外、妇、儿、传染等学科,然后统一安排生产实习。2001年我校打破大专层次的临床医学传统教学模式,在当地二甲以上医院中选择几所成立临床教学医院,为临床后期教学服务。这项早期接触临床的制度实施十余年来,解决了大专层次的医学院校基础脱离临床、理论脱离实际的缺陷。1.3对学生进行临床预见习和观摩手术的研究根据低年级医学生还没有学习临床知识和技能的时候,适当安排学生在医院和诊所利用寒暑假进行预见习[11-13]。接触临床,可以让学生接触医疗环境,接触病人。学习与病人交谈的技巧,定期交流心得体会。通过这种方式学习接触病人的技巧,训练医学生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医疗环境,接触病人获得良好医德医风和基本医疗操作的感性认识。观摩手术:将学生分成若干批、次赴附属医院手术室观摩手术的全过程,了解手术的操作程序,强化学生的无菌观念和无菌操作,深入外科病房,查看外科病人。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获得局部解剖与外科手术相结合的完整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机能,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讨论和展望

2.1通过课程之间的优化综合改变了局部解剖学教学模式和教师综合素质提高一直以来,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都是采取先系解后局解进行。局部解剖学教学理论讲授较多,实践操作较少。通过选择一些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有针对性的7次外科手术,结合局部解剖学内容,建立一套在医学高职高专学校及早接触临床知识和掌握临床技能的教学模式和特色。解剖学老师通过手术实践操作,掌握了外科手术学知识和临床技能,为以后讲解单调乏味的解剖学知识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同时,外科手术学老师通过在尸体标本上解剖操作,对局部脏器结构的解剖层次、血管和神经分布以及变异、周围脏器的毗邻关系有了更进一步认识,为以后讲授外科手术学知识,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也在外科手术术式创新方面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因此,课题研究可以带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科研能力。2.2早期接触临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性能力大多数高职高专医学院校采用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学科中的概念和概念间的联系以及各学科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存在基础脱离临床、理论脱离实际的缺陷[14-16]。因此,通过开设局解手术学课程,同学们掌握了切开、止血、结扎、缝合等外科基本操作方法和常见手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在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不断学习,不断发现,不断探索,形成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性学习能力[17,18]。总之,大专层次的临床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培养现代化医学人才的需要,世界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改革趋势之一就是早期接触临床[19,20]。早期接触临床使基础与临床课程学习内容互相渗透,改善医学教育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让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增加感性认识,加强责任心、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医学生与患者之间交流的能力。

作者:易传安 胡祥上 饶利兵 于鹏辉 蔡世昌 单位: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解剖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