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效作业设计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生物作业是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学习延伸。它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应用课堂学习的知识,还可以检测教师的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简单的重复训练、机械的死记硬背、枯燥的题海苦练、呆板的知识模仿等作业设置,压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捆绑了学生的创造力。要在教学实施中渗透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便成了天方夜谭。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教育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大脑里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智能情景,给以多样化的选择,激发每个人潜能,充分发展个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确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基础知识、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科学地、客观地、有区别地制订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就教师如何有效的设计高中生物作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多样化的作业形式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设计的作业形式可分为口头型作业和书面实践型作业。口头型作业是指教师首先让全班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对问题进行筛选、归类,后再进行专题教学解决。此方法优点在于提高了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书写实践型作业则注重学生动手实践,提高了作业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形式如实验作业、调查作业、写论文、绘图型作业等。结合生物“理课中小文科”学科的特点,绘图型作业对于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原理概念的透彻理解是十分有效的一种途径。绘图型作业是让学生绘制模式图、示意图和概念图,如必修一细胞的结构示意图、物质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图解、细胞呼吸、光合作用过程图、细胞有丝分裂;必修二的减数分裂过程图、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遗传图解;必修三的细胞生活内环境示意图、几种调节过程(血糖平衡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体温调节等)。通过这些多样化的作业形式更能使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关注作业的实践性
传统的死记硬背和机械的模仿已不能满足学生有效地学习、灵活的应用生物知识。教师千方百计让学生“活起来”,更多的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深入的理解知识原理、灵活运用技能。例如,在讲授DNA分子结构以及遗传信息多样性时,教师将课前准备好教学材料(橡皮泥、牙签、别针等材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构建DNA模型,教师最后打分评价。这种作业形式,是符合学生学识水平且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实验与合作为主的探究性作业,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轻松完成生物活动作业。
三、倡导作业的个性化发展
有学者提出应用作业系统的教学策略:注重课后习题梯度,关注学生差异,作业设计要体现个性化、层次性。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差异造就个体学习的差异性,因材施教的教学宗旨要求作业的呈现要在统一中体现个性化。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能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设计不同认知程度和问题难度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例如:在学习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内容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安排三种层次作业:对于成绩较差的同学,可安排他们完成教材的果蝇眼色的遗传(位于X染色体遗传)一种实验图谱;对于成绩良好的同学,可布置他们完成推测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存在X、Y染色体可能性能否成立?并完成遗传图谱证明推论;而对于成绩优秀的同学,则采用开放式作业,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究竟在哪种染色体上?可能性有几种?怎样证明?这样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有层次的作业训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理解知识,并将书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构建认知体系,促进自身的智力l展。
四、注重作业的实用性
在设计作业时,选择科学、技术和社会等具有较大开放度的题目作为背景资料的习题,可扩阔学生视野角度、思维的深度、以及解决问题的力度。例如,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与其研制抗疟药青蒿素作为科学背景,教师可从多角度设计作业(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遗传与进化等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体会生物学的实用性。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多创设跟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从生物的角度出发,灵活地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做到学以致用。例如:讲授“水盐平行调节”后,作业可设计为:“假若你不幸漂流在海上,在断水后能否饮用含有无机盐的海水?”通过创设贴近生活情境的作业与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综上说述,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将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应紧扣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灵活运用上述四种方法精心设计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灵活运用,培养学生全面的生物学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
传统教学中课前预习的目的仅仅关注知识点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而新课改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前预习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改革。课前尝试性作业,是教师在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它不等于课前预习,在传统预习的基础上,拓展了内容,更具科学性和趣味性,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一、“数与代数”的课前尝试性作业设计
在低学段中,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针对这个领域的教学,建议设计课前尝试性作业,引领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尝试用多种算法解答所提数学问题,再对比算式发现数学规律,最后运用规律进行尝试练习。例如:针对“谁的得分高”这一课,我设计的课前尝试性作业是:
(1)说一说,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猜一猜,他们谁获胜了,你的理由是什么?写下来。(2)先列出横式再用竖式算一算,他们分别得了多少分?到底谁获胜?(3)你的提醒是什么?你的发现是什么?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活动(套圈比赛)引入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说一说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培养了学生读表、了解、收集数学信息的能力。“猜一猜,他们谁获胜了?”意在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激发笔算的欲望。对于100以内3个两位数的连加运算,要求学生有几种方法就写几种,体现算法多样化。再让学生把自己在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写下来,等班级交流时与同学分享,并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100以内数的连加的计算方法。
二、“空间与图形”的课前尝试性作业设计
在低学段中,学生将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布置的课前尝试性作业,通过学生的自主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探索,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学生只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就能不断地生成新知。例如:教学“折一折,做一做”,我设计的课前尝试性作业是:(1)照样子,做一做。(2)看一看,想一想,你剪出的这件小衣服的左边和右边,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3)在你的生活中,找一找这样的图案。
本次作业设计我先让学生照样子自己剪对称图形,直观感受轴对称现象,再通过观察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最后拓展到课外去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三、“统计与概率”的课前尝试性作业设计
在低学段中,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设计课前尝试性作业时就要侧重于让学生去收集他感兴趣的数据,在课堂上老师着重教学怎样收集和整理数据。例如:“评选吉祥物”这一课,我设计的课前尝试性作业是:(1)阅读课本“评选吉祥物”,说一说淘气和笑笑是用什么方法记录调查数据的。(2)怎样做才能知道班内同学最喜欢黑板上的什么动物?
(3)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喜欢每种动物的人数记录下来呢?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一领域内容,生活中学生缺乏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经验。我设计的课前尝试性作业主要是引导学生先去思考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为课堂上收集和整理数据做好准备。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课前尝试性作业设计
在低学段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在布置课前尝试性作业时就要侧重于让学生联系生活动手实践,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班级旧物市场”时,课前尝试性作业是:(1)自己阅读课本86页和87页,说一说你读到了什么。(2)如果我们班也组织一次旧物交换活动,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分组好?组内人员应该怎样分工?废旧物品应该怎样定价?开展旧物市场的场地又应该怎样布置呢?
我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目的是在了解班级旧物交换活动是怎么回事的同时培养学生自学教材的能力,紧接着出示了四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如何搞这个活动的看法。在家里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还可以去市场实地考察,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只要布置给学生有效的课前尝试性作业,并给予方法的指导、训练,使学生学会预习,并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不仅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有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TDCS;车站接发车作业;行车日志
中图分类号: U292.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3-169-2
0 引言
列车调度指挥系统是现阶段我国铁路行车指挥的主体系统,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铁道部、铁路局和客运专线为主要机构的网络化结构,在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了铁路运输指挥的工作效率。在此背景下,加强对列车调度指挥系统在接发车作业流程控制方面的应用,无疑对于提高接发车作业控制效率和确保铁路运输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1 列车调度指挥系统概述
TDCS是由中心TDCS系统、铁路局TDCS系统和车站TDCS系统共构成的全路联网的列车调度指挥系统,通过将数字化、网络化以及信息化等相关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在大幅减轻了列车调度人员劳动强度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了列车运输安全和运输效率。TDCS系统的核心在于直接指挥车站的铁路局TDCS系统一层,铁路局TDCS系统通过对全局行车进行实时、集中指挥,利用自动化、现代化的技术、方法对列车运输方案进行调整,并以计算机网络下达行车计划与调度命令,进而实现列车的自动报点和车次号自动跟踪。
2 TDCS系统逻辑结构
车站接发车作业流程的控制逻辑是以TDCS系统为基础而扩展的新功能,其中,TDCS的自有功能主要包括了信号设备的状态采集、列车运行调整计划的接受处理以及车次跟踪、自动报点和进路识别等,而列车运行计划的接受处理模块在从TDCS中心接收到新增计划后,则会将新的接发车作业流程控制模块予以触发,在车站工作人员完成接发车进路后,系统中的进路识别模块会对所建立的进路进行识别,并将识别结果反馈给接发车作业流程控制模块,实现对作业流程控制的驱动。同理,自动报点与车次跟踪模块在列车出发或是到达目的地时生成自动报点信息,并将这一信息反馈给揭发车流程控制模块用于驱动该模块运行[1]。
3 设计策略与建模
3.1 接发车作业流程的设计策略
考虑到列车行车安全和接发车作业流程的控制效率,提出以下三种接发车作业流程设计策略:
①标准细分作业,TDCS系统以《接发车相关作业标准》和《非正常情况下接发车安全控制图》为依据,结合铁路局的具体规定和列车运行的实际情况,将接发车作业细分为若干操作且各项操作均能够给实际车站情况进行合理的权限分配。例如,当车站尚未配置信号员终端时,相关操作权限可授予车站值班员,使其负责接发车作业的调度。
②程序模版化,即TDCS系统根据作业标准所规定的接发车作业顺序固化作业模版进行接发车作业流程的控制,通过严格卡控作业流程,同时对全部终端操作进行记录,确保接发车作业满足相关规定,保证行车安全。需要说明的是,当作业流程中的任何必要操作未达到规定时,应停止下一步操作,且不能将未达到要求的操作填入行车日志中。
③非正常情况下的设计策略,车站在出现信号、联锁、闭塞等情况或是出现因停电、施工而造成其他车站故障时,基于TDCS的接发车作业流程控制模块应能实现对接发车作业流程的监督与控制,根据铁路局规定,TDCS系统应具备若干非正常接发车操作流程的控制模块,一旦车站出现故障或其他非正常情况,值班人员可通过选择相应模块对非正常情况下的接发车作业流程进行监督和控制[2]。
3.2 接发车作业流程建模
以上述设计策略为依据,TDCS系统根据作业标准对不同接发车作业程序的作业步骤予以细分,进而形成单元操作,即U1、U2、U3,...,各单元操作的定义为:U{操作简名、操作内容、相关规章、可检查性、操作人员、盯控人员},相应的操作状态定义为:US{操作时间、实际操作人、实际盯控人、TDCS系统检查结果}。通常情况下,车站接发车作业流程的一个控制模版便是由操作单元构成,由此,可将作业程序定义为P={U1,U2,U3...}。而作业状态则定义为P(S)={US1,US2,US3,...}。车站接发车调度人员对作业的操作O(P)可将作业程序P的状态进行相应转换,如作业状态P(S1)能够通过调度操作O(P)进行转换并形成作业状态P(S2)。在TDCS系统操作方面,P(S1)则可经由系统操作S(P)转换至作业状态P(S2)。由此可知,基于TDCS的接发车作业流程控制应是能够配置的,即铁路局可根据列车运行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作业流程控制模版,由此可得基于TDCS的接发车作业流程卡控逻辑结构,即当车站工作人员的操作与流程不符时,系统将发出错误提示,此类错误提示主要包括语言警报与文字提示,在收到提示后,站工作人员则能够依据提示对接发车作业的相关控制流程进行更正,进而达到安全卡控的目的[3]。还需说明的是,“选择接发车作业流程”这一流程主要包括了人工选择与自动选择两种模式,其中,人工选择大都为车站值班人员根据现场需求,在TDCS系统操作界面直接选择所需流程,而自动选择则通过事先在系统中存储的映射表,将流程同车站出入口方向以及列车属性和故障设备类型等参数相关联,当车站对调度中心下发的接发车作业控制计划进行签收时,TDCS系统则能够以映射表为依据,实现对接发车作业流程的自动匹配选择。
3.3 行车日志功能扩展
行车日志是列车接发车作业及其控制工作的重要参考和依据,也是列车行车安全的重要保障。现阶段,TDCS系统行车日志的主要功能为对列车的作业过程进行全程记录,同时,提列车计划、图定和实际到发点的自动填入功能,功能相对局限且难以满足TDCS系统下车站接发车作业流程控制的要求,故需要对系统行车日志功能进行扩展:
①增加流程库的应用信息和流程执行的状态信息,为车站工作人员实现对接发车作业的高效控制提供依据;
②以流程执行过程约束行车日志的记录功能,从而确保当车站接发车流程不正确时,行车日志不会对错误的作业流程进行记录;
③行车日志应就具备场景设置功能,从而对不同出入口接发车流程的情况进行记录,提供不同情况下接发车作业流程的针对性,确保列车作业效率的全面提升。
4 基于TDCS的接发车作业控制的实现流程
将双线自动闭塞集中联锁作为研究的主要工况,根据《接发车相关作业标准》,正常情况下,其接发车作业的流程为:接车作业流程:接受发车预告准备接车确认接车线路开放信号列车接近接送列车列车到达报点;发车作业流程:发车预告开放信号准备发车确认发车条件监视列车报点。针对上述接发车流程,在TDCS系统的车务终端设计针对车站值班人员的接发车作业流程控制界面,该界面同原有的TDCS系统的行车日志所用界面相同,即在行车日志列表下方实现接发车程序的提示与接发车流程卡控,其中,行车日志计划在签收调度员阶段计划后生成,而车站值班人员对列车接发车作业的有关操作应自动关联流程控制中的各类步骤逐一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在接收到邻站向本站发送的发车预告后,本站值班人员应立即在行车日志上行“同意”操作,此时,界面中流程控制下的“接受发车预告”显示完成状态,即完成接车。
5 结论
本文通过对列车调度指挥系统进行说明,在对TDCS系统逻辑结构予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TDCS的接发车作业流程设计策略,通过对接发车作业流程进行建模并对行车日志功能进行扩展,进而对基于TDCS的接发车作业控制的实现流程做出了系统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TDCS的车站接发车作业流程的控制能够有效帮助车站值班人员做出接发车作业的决策,对于提高车站接发车作业效率和确保列车作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刘彦文.TDCS车站系统视角下的行车安全检查有效性提升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01(14):230-231.
关键词 情境;情境作业;策略
小学英语情境作业设计策略,即小学英语情境作业的途径、呈现方式等。创设作业情境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前提,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
一、角色体验型
在PEP教材中C部分的内容一般很难,仅凭书上的插图讲解,显得单调、枯燥乏味,从而使学生学习英语陷入被动的局面。教师可根据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和教学需要设计出模拟的角色,通过语言渲染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担当角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能动因素。在四年级上册中有一个《拔萝卜》的小故事,我让学生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四年级学生的好动、强烈的表现欲望在这则小故事中表现了出来,他们一个个投入了故事的表演中。在小组汇报中那些难单词不再是阻挡他们学习的绊脚石,而是乐于学习英语的快乐音符,通过学生对教材中角色的语言、行为动作以及思想情感的体会,有效地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此外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我们还可以设计出更多更有挑战性的角色,如演员、小导游、小记者、闯关者以及课文里出现的人物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角色体验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领悟语言的意义和适用范围,从而掌握语言、运用语言。
设计策略: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对单词的掌握程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而老师们通常会给学生布置几遍乃至更多遍的抄写任务,殊不知,抄写单词是一种较为枯燥、机械而又乏味的作业,许多学生在长期的、无休止的抄写中已经丧失了自主意识,毫无主动性可言,这种作业抄写不但达不到“掌握生单词写法”的目的,而且使学生厌倦英语学习。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1.语言刺激,形成“期待”
布置抄写单词前,教师这样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6个单词语(出示课本上要求掌握的部分生词),想跟大家玩一场闯关的游戏,这个关就是10分钟后将这些单词记得又快读的有准。如果能,就算闯关成功;反之则闯关失败。这10分钟的时间你可以准备,对自己有信心吗?”“有!”话音刚落,许多学生便信心百倍地投入到了记单词的活动中。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动情的语言渲染、极具挑战性的语言刺激则是最为低耗高效的启发手段,这样的语言带着情感的温度与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起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对模拟角色(此案例中为闯关者)产生心理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作业的积极性。
2.角色准备,自我提高
从形式上看,这些学生所做的是记单词,但他们的思维是主动的,精神是亢奋的,“十分钟”“记得又快读的又准”对学生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自我挑战、自我提高的过程。
3.优化情境,角色展示
这是学生担当角色、汇报展示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与模拟角色相对应的“场”,主要是通过实物运用、图画再现、音乐渲染等对环境进行布置,而后教师通过语言描绘,让学生在心理形成接纳这种“场”,从而投入于自己所担当的角色。上述案例中的角色展示就是闯关,即记单词读单词,教师可在此之前对环境进行简单的布置――在黑板上写上大大的“闯关”二字,同时播放轻微的战鼓声。接着教师再次重申“记得又快读的又准”的闯关标准,并郑重宣布“闯关开始”。于是,学生开始了闯关记单词的活动。
二、生活实践型
新课标告诉我们,只有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英语教育资源,优化英语学习环境,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英语教育体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实践活动,努力拓宽英语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语言时空里学英语、用英语,才能在英语的实践中不断地积累运用语言,提高英语实践能力。而生活实践型的小学英语情境作业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它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回归现实,回归生活,强调学生亲身经历,让学生获得参与作业活动的发展性体验。主要包括动手操作、调查访问、社会实践等综合实践性的英语作业。
1.回归生活,发掘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因此,我把家庭作业设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把握时机,布置动手操作性情境作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When is your birthday?”的学习中,学生对生日很感兴趣,当谈论到自己的生日时,学生的脸上总洋溢着幸福的表情,看到学生们很在意自己的生日,正好班上张旭红同学第二天生日,我趁机结合日期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制作“Birthday card”,给张旭红送一份生日礼物,学生听完后非常的高兴大声向张旭红说“生日快乐”。给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能大大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2.有效利用资源,加强指导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My teacher”的学习中,教师可让学生采访自己的英语老师等,这是生活实践型英语情境作业的核心部分,指导学生设计有价值的采访问题,并提醒他们记下采访的内容。让学生享受做作业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去采访朋友、家人等,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应运。
3.创设真实活动场景,激发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在英语活动中学习英语,建构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因势利导,帮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教学由真实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既有效地获得知识,又增加了社会实践。
(一)角色体验型
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挖掘文本中隐含的教学资源,根据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和教学需要设计出模拟的角色,通过语言渲染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担当角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能动因素。如执教六年级上册《埃及的金字塔》一文,当学到“金字塔的建造”这部分内容时,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高。金字塔是怎样建造的呢?文章用了非常准确的语言作了详细的说明,可是这样的说明文字却很难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课后经过思考我布置了学生这样一道作业:“穿越时光隧道,回到4700年前的建造现场,做一回建造金字塔的总工程师,采用边画图边讲解的方式将金字塔的建造方法讲给其他建造者听,让他们领悟你独具匠心的建造方法。讲解词可参照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毫无疑问,这样的作业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因为它通过语言渲染,让学生转化角色,使他们在边画边讲中完成了一次角色体验,此时,学生的思维与表达都是积极主动的,因为他们展示的已不是抽象的建造方法,而是自己的智慧结晶与劳动成果。同时,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一次“理解――积累――运用――内化”的语言习得过程。
此外结合课文内容和教学内容我们还可以设计出更多更有挑战性的角色,如演员、导演、小导游、配乐师、小记者、设计师、闯关者以及课文里出现的种种人物等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角色体验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领悟语言的意义和适用范围,从而掌握语言、运用语言。
设计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生词的掌握程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语文老师们通常会给学生布置几遍乃至更多遍的抄写任务,殊不知,抄写生词是一种较为枯燥、机械而又乏味的语文作业,许多学生在长期的、无休止的抄写中已经丧失了自主意识,毫无主动性可言,这种作业抄写不但达不到“掌握生词写法”的目的,而且使学生的书写质量严重下降。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下面以此为例,对小学语文角色体验型的情境作业设计策略加以阐述:
1.语言刺激,形成“期待”
布置抄写生词前,教师这样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30个词语(出示课本上要求掌握的部分生词),想跟大家玩一场闯关的游戏,这个关就是10分钟后将这些词语默写得既正确又美观。如果能,就算闯关成功;反之则闯关失败。这10分钟的时间你可以准备,但每词抄写不能超过三遍!对自己有信心吗?”“有!”话音刚落,许多学生便信心百倍地投入到了抄写词语之中。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动情的语言渲染、极具挑战性的语言刺激则是最为低耗高效的启发手段,这样的语言带着情感的温度与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起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对模拟角色(此案例中为闯关者)产生心理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作业的积极性。当然,如果辅以形象的刺激,则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更有利于学生进入作业情境。值得强调的是,教师的语言刺激必须能让学生明白作业的具体要求,或角色准备的具体方法,而这些又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
2.角色准备,自我提高
从形式上看,此中学生所做的还是抄写词语,但他们的思维是主动的,精神是亢奋的,“十分钟”“不超过三遍”“正确又美观”对学生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自我挑战、自我提高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角色准备是非常重要的过程,教者需根据不同的角色设定,给足学生准备的时间。对于有些有难度的模拟角色,还要巡视指导,起到到纠偏的作用,以使学生少走弯路。如发现学生写“唇枪舌剑”时,有许多学生将半包围结构的“唇”写成了上下结构,教师便可对学生做适当提醒。
3.优化情境,角色展示
这是学生担当角色、汇报展示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与模拟角色相对应的“场”,主要是通过实物运用、图画再现、音乐渲染等对环境进行布置,而后教师通过语言描绘,让学生在心理形成接纳这种“场”,从而投入于自己所担当的角色。上述案例中的角色展示就是闯关,即默写生词,教师可在此之前对环境进行简单的布置――在黑板上写上大大的“闯关”二字,发给每位同学印有“你能成为闯关勇士吗?”字样的默写纸,同时播放轻微的战鼓声。接着教师再次重申“正确又美观”的闯关标准,并郑重宣布“闯关开始”。于是,学生开始了一丝不苟的生词默写。
4.评价反馈,激发潜能
默完生词后,教师可邀请四人组长担当评判正确率的评委,而自己则去评判学生是否写得美观。两者综合评定之后,确定闯关成功的学生,宣布结果时需对学生成败的原因加以分析。教师可将闯关成功的默写纸进行展示,让成功者有成就感;而对于失败者,教师应给予他们鼓励,使之重新振作,尽快找到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评价反馈,激发潜能”,旨在引导学生自我反思,着重关注他们的后继发展。
(二)生活实践型
新课标告诉我们,只有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语言时空里学语文、用语文,才能在语文的实践中不断地积累语言,提高语文实践能力。而生活实践型的小学语文情境作业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它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回归现实,回归生活,强调学生亲身经历,让学生获得参与作业活动的发展性体验。主要包括游览参观、科学考察、调查访问等综合实践性的语文作业。
设计策略:
1.回归生活,发掘资源
生活是无须创设的天然情境,蕴藏着许多丰富的语文作业资源。语文老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语言发展的层次,凭借自身独特的职业敏感与语文嗅觉,努力寻找社会生活中可供利用的作业资源,成为学生与生活之间的“红娘”,并为之牵线搭桥。如教学《特殊的葬礼》一文后,让学生对学校附近的水资源进行调查研究。
2.实地利用,加强指导
这是生活实践型语文情境作业的核心部分,教师将学生带到作业地点后,需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探究,让他们享受作业的过程。如上述案例中的水资源调查,教师可带领学生去水电站和自来水厂进行调查访问,指导学生设计有价值的采访问题,并提醒他们记下有用的数据。还可带学生去附近水域进行实地考察,并指导他们带回水样进行研究。
3.思考总结,汇报成果
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模式的概念可以界定为,在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基础上,设计并制作出视频资源形式的课程教学并将该视频播放时间限定于十分钟之内,而该视频资源及其配套的课后作业、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手段应用、教学经验总结分析等一系列过程都可以归类于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模式.首先,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模式的性质是学科知识要点的确定、鲜明,学习者可以清晰分辨出学习内容的核心关键,方便学习者在有限时间内抓住学习难点与学习重心,便于学生者在微课程学习活动中加强理解和记忆.其次,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模式的整合性强,体现在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活动既涵盖了教师教学方案的设计策略,也包含了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应用、教学大纲、学科知识要点、教学材料的重新利用与整合,还包括了教学实践的结果分析与整体评价.最后,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模式的性质体现于符合经济时展要求,符合科学技术与资讯项目发展要求,一方面实现了学科知识内容与资源的优化重组,一方面实现了新型教学模式、新型科学教学理念的创新应用,实现了新型教学手段与初中教育教学活动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彼此促进,突破了传统保守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自主学习能力提供实现路径.
二、初中生物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的应用优势
一是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能够有效抓住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关注心理.生物学科中有很多关于植物的组成结构、动物的身体构成、动植物的生长活动等知识内容,这些知识的学习如果能够结合视频播放教学的形式,就能够在短暂的几分钟时间内向学生们展示生物界活动的情况,将或微观、或抽象的生物知识用具体、鲜活的形式教授给学生,一方面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另一方面也能迅速引起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渴望.二是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能够清晰分解实验操作.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生物实验的器具准备、实验过程、操作细节等知识点时,总是受到授课形式的限制,通常以书本教材为依据,使用板书辅助,学生对课本上过程的文字叙述会感到枯燥,难以理解;又或者教材中的实验示范说明和配图,具有抽象性,部分学生难以避免将对操作过程产生疑问,不清楚如何将生物知识运用到具体实验步骤中.此时,微课程视频资源的应用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举例说明,在笔者的讲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二单元的《观察植物细胞》一课时,安排实验活动课程内容,学生从家里拿西红柿、苹果、土豆等植物的果实和根茎,通过微课程视频教学观看了实验操作的要点和正确使用实验器材的方法,有效避免了部分学生由于不会正确使用实验器材,而无法完成实验活动目标,也观察不到植物细胞的结构,从而对生物实验课程失去学习兴趣.
三、初中生物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的设计策略实践
在笔者个人的初中生物教学经历中,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活动的应用优势明显,一方面能够避免保守灌输式教学模式中的缺陷,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于初中生物科目知识要点的认识、分析、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能够将生硬、死板的学科知识转化为鲜活、生动的视频情境教学方式、视频多媒体教学方式,有利于抓住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关注力,促使学生在观看微课程视频教学的同时,结合融入个人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放大突出教学中心和教学重点,强调教师在微课程视频教学过程中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而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对话交流、讨论沟通也能够同时实施进行.举例来说明,在讲授《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一课时,笔者首先依据教学大纲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要求,对本节课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要点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且设计了初步的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案与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策略分析如下:一是制定总体教学方案和教学活动过程,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形式介绍课程内容,为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生物圈世界,让学生观看到美丽鲜活、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植物视频图像,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到底生物圈的概念是什么、绿色植物的概念是什么、绿色植物的特征有哪些、如何对绿色植物的生长特征进行归纳和辨别,并以此为标准对绿色植物做出科学、合理的分类?为了给学生在思考、辨析的过程中,提供有关线索和帮助提示,笔者在该节课的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设计策略中使用了绿色植物图片列举、绿色植物生长特性视频播放的形式,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践经验、科学尝试、生物学科知识进行思考,完善学生的生物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在绿色植物特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程视频资源,初步认识和了解到绿色植物的概念界定,然后通过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简要演示、绿色植物生长习性和特征细节演示和解说,深化学生对植物特征和属性的理解、记忆与思考,最后在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中总结归纳知识要点并布置相关配套练习,加强学生对绿色植物知识内容的记忆.
关键词:网络环境;自主学习;评价
一、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过程及现状分析
自主学习的系统研究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但其思想在很早之前就被人认识到了。国外自主学习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提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做一名“知识的催产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当的帮助引导,学生应具有较大的学习自主性。国外关于自主学习的主要成果大部分集中在自主学习的定义与内涵、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自主学习模式的建构等方面。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国内教育界开始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此,对于发展学生学习独立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开始发展。直到20世纪90年代,关于自主学习的系统研究才真正开始,从初始阶段主要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引进和培养国内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研究,直到今天,国内一些学者出版了很多论著,国内的教育工作者也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深入开展了“自主学习”教改实验。
二、网络环境下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设计
随着信息获取方式的多样性和大学生学习兴趣个性化的逐渐体现,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自主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由教师主导,在教师的高度组织和规定的教学计划下,由教师制订学习计划,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实现学生的学习步调一致,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却是一大障碍。面对日益重要的自主学习,教师应采取怎样的指导策略才能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身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协作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者是认知主体,应参与到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对自主学习目标进行设置的具体策略如下:
1.学习目标设置策略。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自主学习目标可以分为两部分:基础学习目标和自主学习目标。前者是按照大纲要求,面向整个学生群体的基本学习目标,主体是教师。而后者是学生个体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身特点制作的个性化学习目标,主体是学生。
2.学习资源设计策略。学习资源的设计包含基础资源设计和自主学习资源设计两个方面。前者是为了达到基础目标为全体学生学习准备的资源,后者是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和扩展。
3.学习活动设计策略。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活动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学习者的独立学习活动,与他人进行交互的协作学习活动,成果展示活动。三者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4.学习评价设计策略。学生的评价和反思是自主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得到全面准确的评价结果,评价主体需要多元化,包括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
三、应用案例
为了验证这种混合教学模式是否适合日常的课堂教学,在此以Photoshop课程中“图像合成”一节的教学模式为例进行实践教学应用和教学效果分析。
1.确定教学目标。掌握图像合成的基本方法――抠图,学会利用Photoshop来更改图层模式以及学会两幅不同图像的合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2.教学过程。(1)课堂讲授阶段。通过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在多媒体教学中,通过结合烟火制作的例子,讲解演示关于案例的基本思路:分别找一个烟花图片和夜景图片,利用Photoshop让学生根据操作把烟花投放在夜景图片,利用学生的兴趣,引出这个操作是利用Photoshop改变图层模式和蒙板等实现的。通过具体操作,让学生了解如何更改图层模式和添加蒙板。(2)引入任务,提出问题。通过示范讲解,让学生了解这个课程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出学习欲望。接着提出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寻找自己喜爱的夜景图片,自己制作烟花,将其合成。最后让作品完成以后上传到教师的作业文件夹,进行评价。(3)自主操作学习和协作学习阶段。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查阅网络资源中的基本知识,也可上网查找图片素材,同学之间也可以通过实际或者网络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在学生中充当答疑解惑的角色,对操作有误的学生给予指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4)教学效果评价。在课堂教学快要结束前,抽取一个学生演示其作品,同时教师在旁边对其演示操作步骤进行点评。学生也可以在观看过程中通过点评讨论完成知识的归纳总结。演示结束后,教师可以对部分作品进行评价,同学之间也可相互进行评价。通过讨论,学生基本完成教学目标,对于有疑问的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进行线上学习,直至完成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音乐高效课堂设计策略
高效课堂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重视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寓素质教育于中学音乐教学之中。即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每一个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坚持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结合,把情感、激励、竞争带进课堂,使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一、高效课堂设计的前提是教师精心的备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使课堂高效,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备课。
首先备课标,因为课标是备课的依据,应该改变只看教材不看课标的不良的习惯,应该把课标熟记于心;其次备教材,教材是师生进行共同学习的平台,老师要整合各种资源,并对教材的分析和教学重难点了解的历历在目,力求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再次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因为教学总是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在课间应多与学生平等亲切地交流,这样就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学生。只有充分而又精心的备课,上起课来才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由此可见,设计高效的课堂,备好课至关重要。
二、高效课堂设计,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充满思考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创设浓厚思考的氛围,让他们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引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策略有:
1、"捕捉新奇’找’问题"。中学音乐教学领域中有许多名词和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像"调式"、"和声"、"华彩段"等。学生初次接触有关调式与和声的歌曲时,很容易产生各种疑问,以这些疑问为中心展开讨论,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摄取新知识的能力。
2、"发现矛盾’增’知识"。教学活动过程中有很多看似相近的概念,鼓励学生找出各概念的要点,对比异同,找出联系。如"音程"、"音域"等。针对这样的问题,开始学习时很多学生会有疑惑,经过讨论,学生举出了很多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音乐现象。这样借助学生间相互的讨论,不仅化解了疑点,而且增长了知识。
3、"纵横比较’更’清晰"。
在学生学习时会对有关相互干扰的乐理知识产生混淆。如音高、音调、音阶、音节四个相似的概念,可以通过纵横比较,使理解加深,记忆牢固时,对中学生来说这些知识的理解和判定就是一个难点。首先要分清四个相似概念的区别,其次要对各种概念力所能及的应用到具体到某首作品上,这样通过比较,使复杂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上应尽可能的采用灵活多变的比较教学策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获得新的乐理知识。
三、高效课堂的设计,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向学生传授一些必要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音乐课堂学习效率。常用的方法是知识纵横向的联想和知识与实际唱歌的结合应用等方法。
1、通过知识横纵向的联想,使错综复杂的基础知识更加系统化、立体化、有序化。中学音乐乐理知识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并学会把某个知识点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加以理解,并通过实例来深化、拓展,使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有效,运用起来更加准确。因此,引导学生抓住乐理知识体系这根主线,丰富知识的内涵,扩大知识的外延,把中学音乐基础知识搭建成适合自己的一张理论体系网络。
2、在构建完善的乐理知识体系的同时,还应注意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鼓励学生把所学的乐理知识应用于平时的唱歌消遣当中,注意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在学习有关大合唱中的分"声部"知识时,很多同学会问,"《黄河大合唱》中分声部唱法"产生原理是什么吗?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倡导学生运用自己所知道的乐理知识去讨论各种音乐现象的特点。这样不但知识得到了深刻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应用实践的能力。
3、在预习、听讲、合作探究、复习和作业、总结等各个常规步骤中,引导学生唱什么、怎么唱、为什么唱、什么时候唱。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形成习惯,当然,学生开始时会感到有点难度,只要持之以恒就会尝到甜头,继而会有更大的突破。我们要知道,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设计高效课堂的关键,也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合理、高效的学习方法。
四、高效课堂的设计,应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内部控制 信息技术 策略
按照我国财政部关于《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二条定义,企业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保证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从而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它包括五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督。
会计信息化环境的内部控制是一种与计算机相结合的新型技术,其作用在于促使企业有效地达成经营目标,提供可靠的财务报表与信息,并确保一切程序符合相关的法令与规章。随着科学与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虚拟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机遇与风险剧增,会计系统所面临的环境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行与发展。
一、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影响
1.改善了企业的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的一种控制氛围,它确定了一个组织的基调,影响着整个组织内员工的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结构中其他要素的基础。
会计信息化系统引入了全面现代化管理技术,实现信息的高度集成,可大大拓展其管理幅度,使企业上层与基层之间可以更准确、更及时和更全面地实现信息沟通。增设必要的信息中心部门,负责信息化系统中央数据库的管理,取消中层管理,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加强信息采集加工控制层、决策层的功能。企业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式趋于扁平状。
信息时代同样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要依靠科技、知识和人才。在信息化环境下,对于财务人员来说,不应单纯地接受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来解决财务问题,而应充分考虑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根据环境变化的需要,树立新观念。财务人员需要熟悉计算机信息系统,持有实时、积极的控制观点,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与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企业服务。在分析和利用信息方面具备良好的基础,懂得怎样收集财务有关和决策有用的数据,并将其进行加工处理。
2.加大了风险评估范围。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一是数据高度集中。全部的数据高度集中于电子数据处理部门,如果没有适当的控制,可以很方便地浏览、拷贝、删除、篡改而不留下痕迹。二是责任高度集中。原始数据一经输入计算机,全由计算机自动处理,中间没有经手人负责,全部责任都高度集中于数据处理系统。此外,黑客侵入窃取会计信息、会计数据信息丢失、磁介质载体档案缺乏有效的保密措施、网络病毒攻击等等,这些环节出现任何事件都会波及企业的正常运行,给企业带来损失。企业通过风险识别、评估与防范,规避作业流程和信息系统的新风险,使企业免受危害。
3.控制活动由对人控制转变为对人、机共同控制。信息技术的引入增强了控制手段的多样性、灵活性、高效性、加强了内部控制的预防、检查与纠正的功能。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共同控制为主,控制程序也与计算机处理相适应。
传统会计系统中,严格的凭证签字制度在现代信息系统中逐渐减少或消失。凭证是经济业务活动的依据,设计良好的凭证格式及其传递程序,具有较强的控制功能,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环节经过某些授权的人员签名或盖章,一旦发生某些错误,凭证就成为追查责任的依据。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业务人员可利用特殊的授权文件,即可获得批准运转有关的特定系统,直接输入计算机,而没有留下任何凭证。在这些情况下,如果没有适当的控制,未经授权批准的业务就可能进入系统。
存储数据缺乏证明力。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信息被记录于凭证、账簿等纸张上,这些信息以纸张作为载体。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数据则主要存储于计算机上,利用磁介质载体很容易通过拷贝进行数据的复制,因而无法区分正本和副本。利用磁介质存储数据,无法实现像签字、盖章那样使信息证据化的操作。因此,可能造成责任不清、真伪难辨,使会计信息缺乏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
4.信息和沟通更加便利。在信息化平台上,外部信息的引入,激发财务人员考虑市场环境和宏观经济发展对企业业绩和财务状况的影响。在内部,计算机化的会计信息网将企业的财务人员和机构紧密地联结在一起,高层经理的决策指令可被准确、快速、详细地传达给下一级的执行人员,高层经理也可从网络上了解决策执行的过程及结果,避免了人为信息传递滞后造成的损失。网络也使不同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更加方便,并能为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模型,减轻决策人收集信息和建立决策模型的烦恼。企业在会计信息平台上构建与利益相关者联系的机制,使组织的相关成员可以实时获取经营信息与财务会计信息,及时进行沟通,达到最佳协同合作和利益共享。
5.监督更注意信息系统内部设置的控制参数与控制程序。内部控制的有效与否,需要有相应的机制加以有效的监控、评估和及时的反馈。在手工会计系统中,发生差错往往是个别现象,一个部门和人员的差错往往可以在下一个环节中发现并改正。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由于数据集中于计算机,一旦某一环节发生错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使相关文件、账簿乃至整个系统的信息失真。因此监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及时了解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及数据处理环节,并针对企业经营环境变化情况,及时评估业务流程控制点的运行状态,重新调整或更改信息系统,增设必要的控制措施。
二、完善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企业内部控制策略
针对上述分析,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内部控制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内部控制要素的新特点,从人事控制、系统安全控制和输入、处理、输出控制这三方面制定对应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