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戏曲基本理论知识范文

戏曲基本理论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戏曲基本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戏曲基本理论知识

第1篇:戏曲基本理论知识范文

第一节 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及课程性质

一、研究对象

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艺术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原理、范畴、原则和方法等。

艺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广义上讲,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应当包括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实用工艺等)、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等)、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等)、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以及文学艺术(诗歌、散文、小说等)。狭义的艺术专指语言艺术以外的其它艺术种类。艺术概论课程使用的是广义的艺术概念。

艺术活动是指人类从事的一切艺术行为,包括语言艺术、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等各个领域的艺术创造、艺术传播、艺术鉴赏等活动。艺术创造、艺术传播、艺术鉴赏等艺术活动有其特殊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等,艺术内部可以区分为不同的范畴,艺术外部有与艺术活动密切相关的文化因素和其他社会因素。艺术活动本身、艺术活动的范畴、规律、原则、方法等都是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

二、学科性质

艺术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活动基本规律的课程,是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科学体系。

艺术活动,是一个漫长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伴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生成和丰富,艺术活动也就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艺术创造是社会审美意识与物质形态不断融合与发展的结果,同时艺术活动也在不断丰富和提升着人类的精神世界与物质生活,使人类社会在具有了一定的物质生活形态的同时,也具有了与之相适应的艺术与审美形态。艺术活动充满了奇异的现象和丰富的景观,同时具有内在的规律。艺术正是在各种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遵循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一步步由低级到高级、由粗陋到精致、由简单到复杂发展起来的。研究艺术活动的本质与特征,及其各种原理和范畴等,正是推进艺术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需要。

在艺术科学研究中,艺术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体系。迄今为止,艺术学的出现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尽管中外历早就有大量的艺术理论,各个部门艺术也都有极其丰富的理论成果,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始终未能形成一门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学的科学体系。直到19世纪末,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极力主张将美学与艺术学区别开来,认为它们应当是两门相互交叉而又各自独立的学科,标志着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形成。费德勒也因此被称为“艺术学之父”。在他之后,德国的格罗塞着重从方法论上建立艺术科学,他的《艺术的起源》是艺术社会学的重要著作之一。此外,德国的狄索瓦和乌提兹更是大力倡导一般艺术学的研究,确立了艺术学的学科地位。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苏联等国都相继开展了对艺术学的研究和探讨,我国也出现了一些艺术学方面的译作和著作,标志着艺术学的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近几十年来,艺术学在世界各国更是有了较大的发展。然而,在我国相对于文学研究和各个部门艺术的研究来看,普通艺术学的研究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如何深入发掘中华民族艺术之精髓,广泛借鉴世界各国艺术学研究的优秀成果,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的艺术学学科,更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宏大工程。

艺术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活动基本规则的课程,是阐述艺术的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科学体系。

这门课程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理论课,它不是介绍某种艺术理论或阐述艺术学研究的各种理论观点,而是系统介绍关于艺术的基本常识和基础理论,是从总体上认识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的系统构成、艺术种类及其特点。

这门课程也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史概论,它不是单纯从历史发展的轨迹着眼,对前人的艺术创造成果和艺术研究成果加以梳理、归纳和总结,而且在课程中还会涉及各种艺术史资料。理解艺术概论中的基本理论知识需要有一定的艺术史知识做基础。考虑到这方面的学习需要,我们在阐述有关理论观点时,会提供一些艺术史资料。同时,还需要学生在教材之外补充有关中外艺术重要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发展重要阶段的知识。

第2篇:戏曲基本理论知识范文

人类的语言或语种虽然不同,但不同民族的声乐审美情感是具有共同性的,因此很多不同民族的声乐艺术或声乐学派,在声乐的艺术实践教学中同样重视语言的创造功能和声乐的语言教学与训练。意大利学派的著名作曲家兼歌唱家培特罗?托西(1647~1727年)曾经这样说:“如果一个歌唱者咬字不清的话,他就无法使听众获得歌唱中来自歌词的大部分美妙之处;这样一来,他的歌唱也就失去了感染力。如果歌词唱不清的话,那么人的嗓音和小号或双簧管的声音就没有什么差别了,这个缺点是很严重的,但是现在不少人都有这个缺点。然而歌唱者不应当忘记,只有借助于歌词他们才能够胜过器乐家……纠正咬字方面的缺点这一工作过去从未像今天这样必要。”又如19世纪的意大利学派的杰出声乐教育家弗兰切斯科?兰培尔蒂(1813~1892年)在《歌唱的艺术》一文中写道:“一个歌唱者身上即使集中了为取得高度艺术成就所必需的天赋资质,但他若设有掌握正确的咬字,他仍然会感到自己无活动能力,而且永远不可能达到完美的境地。”很多优秀的民族歌唱家,所以创造了完美动人的声乐形象,正是由于他们掌握了各自民族语言美的特质与规律,运用精确、熟练的韵技巧,以清晰、生动、优美的语言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表达了生活情感的结果。声乐的民族风格民族化问题虽然包括很多内容,但它的中心问题仍是语言问题。不同的民族声乐与声乐学派所形成的特殊风格与色彩,关键还是语言的作用。声乐语言是音乐化的艺术语言。所谓共同性是指声乐语言与舞台艺术语言有着共同的表现规律。

声乐语言本身也属于舞台语言的范畴。因为就舞台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来说,基本上是两种形式,即一种是说白式的舞台语言;一种是歌唱式的舞台语言。在说白中则包括散白和韵白,韵白则主要包括吟诵与板诵,吟诵主要是指戏曲或歌剧中的韵白,它比散白有着更加明显的韵律感;板诵主要是指说唱艺术中快板、快书、数来宝之类的韵白,这类韵白则更具鲜明强烈的节奏感,它的节拍规律更加明显突出。而歌唱式的舞台语言则突出了它在表现上的音乐旋律性。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舞台语言,它的创造材料都必须是有声语言,这样在语音基础的咬字吐字的基本技能上,在声、韵、调、音节结构变化的基本规律上,在语调、语气的情感体现上,在轻重、快慢、抑扬、顿挫的语言处理上等等都有着共同的艺术规律。这就是说,说的语言与唱的语言有着共同可以依循的创造方法。而唱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建立在说的语言的表现基础上的,它是说的语言的音乐化。因此,声乐语言教学的内容应重视基础训练与基本理论的学习,即说的语言的创造基础,也是唱的语言表现的基本功。像语音正音的规范化教学,只有首先说念准确了,唱才能准确;又如语言的思想意义的挖掘与表现所依循的分析方法也都是一样的。我们现在不少声乐演员(主要是指艺术歌曲演唱者)只会唱,不会说。他们有时借助旋律节奏的拖腔、拉音变化掩饰了语言的缺陷,然而一旦说白,这些缺陷就暴露无遗。如字音的错误、发声缺乏力度共鸣没有支持点等等。如果只能进行所谓的“艺术的唱歌”,却不能进行“艺术的说话”,那么,作为一个主要以有声语言的创造工具的艺术创造者来说不能不说是十分遗憾的缺陷。传统的戏曲与说唱艺术的语言教学训练有着十分成功的经验,这不仅因为唱功与念功同样是艺术表现的工具,并把念功做为唱功的基础进行训练。“千斤话白四两唱”虽过于夸张,但却说明说比唱难。只有说好了,才更能唱好。传统的戏曲与说唱演员大都有坚实的艺术语言基础,他们的说和唱在气息的控制与共鸣的发挥、声音的造型与音色的变化、咬字的力度与吐字的圆润、语言的处理与情感的体现等方面既有共同规律,又有不同特点,但都能做到唱念和谐,行腔自然。然而我们的歌剧演员或歌唱演员往往在念白的功夫上就远远不及戏曲与说唱演员。这说明要造就一个民族的声乐演员必须具备全面完整的表现舞台艺术语言的技能与技巧,使他们具有丰富的舞台艺术语言的修养。

那些把声乐语言基础课仅仅局限在一般“正音课”的范围显然是不够的。声乐艺术语言方面在全面系统的教学训练中有与一般舞台艺术语言教学的共同性,而另一方面它又必须从声乐艺术综合性的特点出发,在语言的呼吸共鸣与气息运用上,在咬字吐字拖腔、拉调的旋律上,在语言形象的性格化与声音造型上,在语言的技巧运用与情感表现上等都必须有助于声乐艺术形象的完整体现、必须符合歌唱的艺术规律。也就是说,要求语言的教学不能脱离整个声乐艺术的教学,音乐与语言的教学虽具备独立的教学体系与内容,而又必须把握它的综合性与相辅相成的共同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共同完成声乐艺术的教学任务。声乐语言教学的基本任务是:首先,以语音学基本知识为主导,结合声乐语言在行腔中的表现规律,进行全面系统的发音,正音、咬字、吐字、引长、归韵、收声的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并分别根据说与唱在语言表现上的不同与舞台语言的艺术要求,着重掌握行腔运字基本功。掌握辨音审字的方法,在辨证方言、使语言规范化的同时,使字音在行腔中喷、弹、点,送与开、齐、合、撮变化自如,结合呼吸共鸣的不同表现,掌握发音、发声的基本原理,并在实践中使语言逐步达到字正腔圆的艺术效果。其次,根据不同教学对象与音色特点,使他们掌握声音造型的基本方法,扩大他们的声音变化幅度,以适应不同声音的造型任务,增强他们在说与唱中的描情叙意的形象性与人物语言和歌唱的性格化表现。此外,掌握语言节奏、韵律、轻重、快慢、抑扬、顿挫、连断等语调、语气表现的基本技能与技巧,进行有针对性的基本训练,增强与丰富声乐语音的音乐性。另外,掌握运用声乐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规律,提高他们分析、体验、感受与表现语言的能力,以便充分发挥语言的情感与逻辑力量,增强语言表情的动作性,使歌唱逐步达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在基本理论指导下技能技巧训练的同时,还必须较系统地掌握声乐语言的理论知识,提高声乐语言的理论修养;使学习者具有分析声乐语言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推动声乐艺术的创造。声乐语言教学是技能技巧性很强的专业基础教学,为此必须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加强数学的实践性、针对性与协同性,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的实践性,是指声乐语言教学必须进行循序渐进的技能、技巧的基础训炼实践,声乐既然是音乐化语言艺术,通过有声的基础训练实践是锤练基本功的最重要的途径。

有声语言或音乐化语言的表现既是生理机能的发声器官的协调动作,又是心理因素的思想情感的直接体现,前者具有一定的语音习惯动作的适应性,要改变发音器官的习惯动作,不加强训练实践是不可能的。同时舞台艺术语言绝不是日常生活语言的简单再现,它具有艺术美的创造要求,尤其是音乐化的语言,它的一字一句、一声一腔,气息的运用,共鸣的发挥,语言的处理,声情的表现,都是通过具体的艺术实践而创造成功的,即便是像传统戏曲声腔中一些程式化曲牌旋律也要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通过一定润腔手段达到词曲的和谐适度,而心理因素的准确反映也必须对语言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与体验,不断实践,才可能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作为艺术创造,歌唱演员需要对语言具备专业的敏感,生理的或心理的,既然是有意识的活动,只有在反复实践中才能产生在一定条件下的生理与心理的反射。如口腔共鸣要求母音在不影响词义的条件下,口型可以有一定夸张的开度,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掌握它的分寸。此外,教学实践必然与演出实践相结合起来,才可能逐渐巩固学习的成果。教学的针对性,是指必须根据不同教学对象因材施教,这是因为人各有声,方言各殊,声音、语言素质都各有特点。比如有的人n与I不分、有的人en与eng不辨……这样就要在正音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的辨音训练。为了掌握每个教学对象的语音状态与方言习惯,可以做方言检查,以便找出对应规律,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可以把大课与小组课,集体课与个别课互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完成不同教学任务。此外,不同声乐形式有着不同的专业艺术要求。戏曲声乐的唱词不同于曲艺声乐的唱词;民歌的歌词不同于艺术歌曲的歌词,不同民族与地方语言的差异,演唱中语言的处理,声腔的表现不同,对语言的训练与实践必然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要求。教学的协同性,是指声乐语言的教学要与其他有关声乐艺术的教学联系起来,协同一致。比如声乐的歌唱教学与语言教学虽各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与任务,但教学目的应该是一致的。语言教学为歌唱教学奠定基础,歌唱教学应该为美化语言服务。为了培养与造就声乐艺术人才,—切有助于声乐艺术完整全面体现的教学都要协同起来,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3篇:戏曲基本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民俗学民俗学教学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黄鹏(1971-),男,广西镇西人,百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民俗学教学和研究。(广西百色53300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57-02

民俗学是一门以记述、研究和阐释民间风俗文化事象为主要目的的人文学科,它研究世界各民族最广泛的民众传承文化事象和生活方式,能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广泛的实用价值。高校开设民俗学课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科学地审视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及其在当代的变化与发展,广泛地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财富,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同时还使学生发扬良俗,革除陋俗,加强自身修养,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文明的行为方式,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都能得到发展,培养其创新能力。为了使民俗学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笔者在分析以往教学方法存在缺陷的基础上,对民俗学课程教学作了一番尝试。

一、目前民俗学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理论与现实生活脱节

在过去的民俗学教学模式当中,基本上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老师为主,以知识灌输为主,学生主要学习的是一些抽象的民俗理论知识,到现实社会中体验的机会非常少。因此,对于富有个性的民俗事象,学生只能从教材的字里行间或者老师的讲述当中去想象、理解,无法得到具体而直观的民俗生活感性认识。我们知道,民俗学和其他学科不同,它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兼有文学、语言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知识,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因此,对许多民俗事象的介绍分析理解,往往涉及上述学科的知识。如果仅凭教师讲述介绍,而没有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接触、体会,想要学生对这些民俗事象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理解是不可能的。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以往的“以老师为主,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让老师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学识、传达自己的理解,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传输了大量的知识。但是,在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中,学生都处于被动的状态,其主体地位不突出,智力、潜能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因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厌学现象明显,整个课堂显得单调、漫长,气氛沉闷、压抑。

(三)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偏低

民俗学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学生通过学习民俗理论知识后,能利用学过的知识对一些常见的民俗事象进行合理地分析、理解。但在以往“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老师讲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注重的是灌输知识,强调知识的全面性与系统性,没有能提供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体验、领会的机会,也没有注意安排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分析的时间,只一味地强调老师讲授要深入,学生笔记要详尽,忽略了对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其结果往往是:学生的理论知识系统全面,但应用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现象、问题的能力相对偏低。

二、教学改革的尝试

鉴于以往教学方法存在的缺陷,我们必须紧密结合民俗学的学科特性,与时俱进,找出既符合学科特点,又能满足学生学习民俗学基本需要的教学法。笔者认为,民俗学科是一门既重视理论建设、材料分析,又重视面向社会、贴近生活的学科,因此它的教学是既要传授民俗学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学科历史、研究成果,又要求学生亲自参加田野作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民俗,用自己的手去记录民俗,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民俗。据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民俗学学科特点做了一些新尝试,即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组织教学活动,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加信息传递渠道,同时把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看、说、做结合起来,把课堂知识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民俗学具有综合性、空间性、多学科交叉性的特点,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充分发挥教学作用,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首先,多媒体教学便于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和老师的双向交流提供了一个更便利、更畅通、更开阔的对话平台。由于信息量加大,学生接受到的知识进一步扩大,留给学生自主的时间变得更多,思考问题的空间也相应增加,从而促进了他们和老师的对话交流,而对话交流具有多角度、深层次、高频率、活跃等特点。学生有机会一改以往课堂上仅限于听讲、记录的被动地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如一个歌圩场面、一个传统寿庆仪式、民俗旅游景点等等图片的链节播放,都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的心理。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判断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意识和欲望都有了明显提高。

其次,多媒体教学能强化教学内容,增加学生接收的信息量。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加上经费开支过大等原因,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在本专科这一层次开设民俗学课程时,都没有专门的经费统一组织安排学生进行田野考察学习。学生对一些民俗事象缺乏直观的认识了解,这给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多媒体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能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把各种民俗事项的录音、录像、图片一起搬到课堂上,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比如在讲述饮食、服饰、居住建筑等物质生活民俗时,播放类如五色糯米、粽子、各少数民族传统服装、干栏、窑洞、蒙古包等等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服装、居所的图片;在讲述民间信仰时播放壮族布洛陀或炎、黄帝祭祀大典的录像片断;在讲民间戏曲时让学生欣赏地方戏曲(如提线木偶戏)片断等等。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可以使学生不用走出校门,就能对许多民俗事象耳闻其生,目睹其形,从而增强他们对生活中各种民俗事象的直观感性认识,使一些枯燥且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知识具体形象化,同时也增加了学生接收的信息量。

最后,多媒体技术教学还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声音、录像、文字等多种媒体的结合,学生视听并举、手脑并用,在45分钟的课堂上一直保持着兴奋和新奇感。由于情绪振奋、思维活跃、联想丰富、注意力集中,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都高于一般的教学模式。

(二)理论讲授与交流、分析、讨论相结合

民俗学课程内容多,时间短,教学任务紧。因此,许多民俗学的老师都对教材进行相应的删减处理,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一般来说,为了确保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大多数老师都按照“民俗基本理论”—“各分类民俗”—“民俗资料的搜集整理办法”等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讲授。但删减教学的内容后,如何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经多年的探讨实践,笔者认为,“理论讲授与交流、分析、讨论相结合”是一个既符合民俗学的学科特性,又能满足学生学习民俗学基本需要的新模式,具有如下优点:

首先,它有利于联系实际生活,培养能力。笔者以为,由于对本专科层次学生的科研理论要求并不高,再加上民俗学架构庞大,内容繁杂,涉及包括人类的物质生话、制度生话、精神生活在内的广阔领域,根本不可能为几十个课时所容纳。因此教学过程中涉及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时,笔者往往本着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只指导学生撷取理论的精义,没有过多详尽地讲解,而是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布置一些交流、讨论、分析的题目,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当中理解这些理论,懂得运用这些理论解析生活中的民俗事象,培养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比如在讲授人生礼仪时,布置学生介绍自己家乡婚丧嫁娶的习俗,或者让大家分析生日习俗的古今流变等等。通过交流,同学们的知识面得到扩展;通过分析讨论,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其次,它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主导性作用;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性的地位,这是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在“理论讲授与交流、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布置和组织学生开展交流、分析、讨论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主体性地位,注重他们学习能动性的激发和引导,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发挥学生学习潜力,引导放射思维,营造创新氛围。为此,教师也得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而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主动接受教育,主观能动性也得到了更大的发挥。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建立教学活动中和谐互动的良好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

最后,它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能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广泛的实用价值。因此,民俗学的教学必须既重知识又重能力,既重理论又重实践,既重第一课堂又重第二课堂,既重历史又重现实,以达到建构、倡导新的道德风尚,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之目的。而在当前的许多高校里,民俗学都是作为选修课来开设的,课时安排较少,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达到上述的教学要求是很不容易的。而“理论讲授与交流、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同时进行,还可以让学生在交流、分析、讨论中养成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从民俗学的学科特点来看,第二课堂活动应该是让学生观摩民俗实物,阅读有关图书报刊或观看相关音像材料,实地考察、体验民俗生活,收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等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广西百色市丰富的民俗资源及现有条件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首先,我们与百色市民俗博物馆长期合作,将该馆作为我们学生参观、实习的基地,让学生能看到民俗实物,听到详细的讲解,甚至还让一些学生临时充当讲解员。其次,征得学院同意,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百色学院民俗学会。学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或开讲座,或专题讨论,或到附近民俗景点(如广西田阳布洛陀文化遗址)考察,或举行寒暑假社会民俗调查报告评比活动等等。这样,学生就有一个学习交流、相互促进的平台。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收集资料锻炼了学生的检索能力、思维能力;实地调查锻炼了学生独立观察能力、采访能力、沟通能力、记录能力及事后整理能力;撰写调查报告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在组织、指导学生课外活动中,在与学生共同研究探讨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教师的知识领域扩大了,学术气氛活跃了,最终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4篇:戏曲基本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比较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一、优化教学内容,采取专题式授课

《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学生掌握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具备基本理论素养,能初步运用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解读中外文学现象;教学过程着力培养学生运用比较、联系、汇通等方法观察分析各种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跨文化、跨国以及跨文明交流的意识,涵养“和而不同”的博大人文情怀,加深中华民族语言文学的热爱之情。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影响《比较文学》课程达成教学目标的主要因素是教学内容较多和教学课时较少,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往往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以知识讲授为中心,难免出现灌输式讲授,教师花费大部分时间讲授内容甚至照本宣科,学生只能埋头记笔记,单向的知识输出很难得到学生积极的回应,师生之间明显缺乏教学互动,导致教学氛围较为沉闷,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不仅学生疏于思考,教学评价时忙于应付知识点,而且教师疏于更新教学观念[2]。为了增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参与度,教师需要运用多种办法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比如鼓励提问培养质疑精神,针对关键问题发表见解,思考重要论题。比较文学属于专业综合程度较高的学科,涉及中国文学理论、西方文学理论、中国文学、西方文学等学科内容,可见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如果教师按照目录逐一讲授章节,不仅无法达成教学目标,打破学科边界,扩大教学范围,加强学科知识融合,而且难以保证教学效果。为了找到少量课时与优良教学效果之间的平衡点,教师必须建构高质量课堂,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议开展专题式教学,利用有限课时最大限度整合相关内容。笔者将《比较文学》课程分为八个专题,分别是“专题一: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突出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以及中国学派的特征,介绍三大学派的主要观点;“专题二: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掌握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可比之处,凸显异质性和变异性;“专题三:流传学”,主要追溯一国文学流传到他国的演变历程,叩问流传背后的文学事实;“专题四:渊源学”,探索他国文学的终极影响;“专题五:译介学”,关注翻译中出现的语言文化变异现象;“专题六:形象学”,找寻他国形象;“专题七:主题学”,比较中西方文学主题的差异;“专题八:跨学科研究”,以宽阔的视野探究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亲密关系。

二、改革教学方法,讨论法和案例法相结合

“教师怎样教,学生怎么学”是教学改革的永恒话题,综合相关研究成果,讨论法是一种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专业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讨论法是通过沟通、交流、对话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学生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话题展开讨论,为此学生需要具备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教师负责指导或者在旁点拨,鼓励有思想和想法的学生,推荐学生阅读专业书籍拓宽学术视野,引导学生培养独立学术思考的习惯。讨论主题侧重于选择同一题材在不同文化形态的演变轨迹及背后的文化差异,笔者以“灰姑娘”为例阐述教学过程。首先,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集体讨论的准备工作,课堂教学前完成唐代小说《叶限》和西方故事《灰姑娘》的阅读。其次,教师组织学生开展1课时的集体专题讨论,要求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比如找出相似的故事情节,一是叶限和灰姑娘都有一个刁钻狠毒的后母,想尽办法折磨她们;二是叶限和灰姑娘都得到一样拥有无边法力的事物,前者是鱼骨,后者是鸟儿,帮助她们满足愿望;三是叶限和灰姑娘都通过宏大热闹的聚会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叶限参加了洞节,灰姑娘参加了王子的舞会;四是叶限和灰姑娘都拥有一双独一无二的鞋子,这也是验证她们身份的唯一方式;五是两个故事都是大团圆结局,有情人终成眷属,过上美满的生活。再次,讨论并总结两个故事的主题,善恶皆有报,通过鞭笞贪婪者的虚伪表达作者对于普通民众的同情,也反映出普通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大家的观点。最后,教师总结学习方法,即同一研究对象跨文明对话应该强调可比性、突出异质性、彰显对话性,当中西方文学与文化正面遭遇时,文明冲突的异质性与变异性无法避免;教师更要提醒学生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比较只是文学中常见的研究方法,比较上述两个故事不是单纯分析二者相似之处,而是探讨故事背后的文化形态以及导致的结局差异;此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开展中西方文学研究时发扬本国文化的优势,“如果不能在现代诠释中充分呈现自己文化的特色和独创,积极参与这一世界文化力角逐,一个民族的文化,即便丰富多彩、源远流长,也只能被同化,失却光芒以至衰亡”[3]。除了讨论法,《比较文学》课堂教学也可以使用案例法,教师介绍比较文学基本理论时可以引入实例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选题、选视角、选方法等文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文学方法和视野开展文学解读和具体研究,实现专业知识与创新精神的高度融合。以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为例,跨学科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写作者的学术素养要求较高,“一定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有自己的学术支点,并在这一支点上尽可能对与之相关的学科作多而深的研究,这样才能避免那种空泛的、蜻蜓点水式的跨学科比较文学研究。对于青年学者来说,更应该具有牢固的国学功底”[4];此外,跨学科研究十分强调文学的主导地位,学生需要在厘清文学与其它学科边界的基础上突出文学的审美批评和分析,文学性才是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终极目标。中西方文学的影视改编研究就属于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以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嫌疑人X的献身》影视改编为例,此小说通过中、日、韩三国改编在电影中呈现出不一样的故事体验,课堂教学时,教师课前要求学生观看电影,然后在课堂上播放精彩的片段并引导学生对比小说与电影文本,主要探讨文本类型的差异与改编创新。

三、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第5篇:戏曲基本理论知识范文

安徽大学(Anhui University)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安徽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当前正加快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

安徽大学位于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的安徽省省会合肥市,现有四个校区和一个大学科技园,校园占地面积3200余亩,建筑面积120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5亿元,馆藏图书336余万册。现有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26个学院(系、教学部),87个本科专业;涉及理学、工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有汉语言文字学和计算机应用技术2个重点学科,25个省级重点学科。学校与美、英、德、日等国家和地区的116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设立孔子学院3所,成立国(境)外“中国中心”5所。学校是全国首批15个大学科技园建设单位、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是国家公布的华文教育基地和接收政府奖学金留学生的高校之一。学校还被外交部列为选拔录用公务员的定点高校之一。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依托安徽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学院现有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两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美术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艺术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绘画(含中国画、油画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音乐表演(含声乐、钢琴、萨克斯、手风琴方向)、戏剧影视导演等5个本科招生专业。学院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多家国内创作研究机构、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演艺集团等省内大型文化企业以及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多所高校都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逐年增高,职称结构不断完善。学院努力营造有利于各种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良好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各种人才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2005年以来,艺术学院教师作品先后获得包括全国美展银奖、音乐金钟奖优秀奖等在内的各类奖项约40余项;在《美术》等各类书刊公开发表作品1000余幅,并有多人次参加国际、国内展演。

通过“211工程”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的重点支持建设,艺术学院目前教学设施完善,办学条件一流,拥有总建筑面积约16000平方米的艺术楼,1300平方米设施先进的实验剧场、6个戏剧排练厅、3个舞蹈练功厅、黑匣子影棚以及先进的摄影实验室、线性编辑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音频制作实验室、广告设计实验室等设施。学院与安徽歌舞团、安徽省话剧团、合肥电视台、安徽出版集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10多个实践实习基地。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长期坚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着力培养符合时展和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艺术专门人才,学生知识面宽、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较高,深受社会欢迎。2007年,平面设计专业岳贤德同学在全球“寻找吉利新车标”的活动中独揽金奖;2012年,戏剧专业杜肖宇同学在《今天我主持》华语主持人大赛中摘得冠军,都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二、专业简介

1、绘画(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在绘画创作、绘画史论等专业方面具有较强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美术系绘画专业现有中国画、油画两个本科方向。采取整体绘画制作技术、技巧、创作的培养方式和方法,研究系统的画论知识、美术史学方法、绘画形式专题和绘画创作实践以及综合制作技法,使学生精通技法和相关艺术理论、有较高创作能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本专业倡导以人类文化为凭籍,以民族文化为依托,提倡兼容并蓄,鼓励创新。坚持多元化的教学方针,实行综合多元的教学方式。

本学科拥有一支由多名具备指导硕士研究生水平和能力的教授和副教授组成的学术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思想端正。汇集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授、学者和画家,具备了一支很强的学术研究队伍和合理的学术研究梯队。

主要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素描、色彩、解剖、透视与构图、风景写生、中国画基础、材质与构成、中外美术史、民间美术、美术概论、美学、艺术考察);专业核心课程(国画方向:山水临摹、山水写生、山水创作、篆刻、书法、白描人物、工笔人物、写意人物、工笔花鸟、写意花鸟、花鸟创作、毕业创作;油画方向:油画静物、油画临摹、油画头像、油画半身像、油画全身像、油画人体、油画风景、毕业创作)。

就业去向:各类大中专院校、中等学校、文化团体、企事业单位。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2、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视野、符合文化创意产业要求,具有宽厚设计基础知识、前端设计理念、活跃的创意思维和较高的艺术表现力,以及熟练的操作技能,且将新媒体技术、新材料与新工艺融入创意表现,能从事品牌建设研究、视觉表现研究、媒体策略、广告设计、商品包装、书籍装帧、企业形象设计和展示设计等视觉传达方面的设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本学科有一支由多名具备指导硕士研究生水平的教授、副教授组成的学术队伍和一批极具开拓精神、实践经验丰富的青年设计师,形成了很强的学术研究队伍和合理的学术研究梯队。

主要课程:设计概论、设计美学、图形设计、字体设计、版面设计、纸品设计、书籍设计、海报设计、广告创意、包装设计、品牌设计、动画设计、新媒体界面设计、展陈设计等。

就业去向:广告公司、文化传媒、出版、企业形象策划、高等院校等。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3、环境设计(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并且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能在高等艺术学校从事环境设计教学、研究工作,在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

本学科有一支由多名具备指导硕士研究生水平的教师组成的学术队伍和一批极具开拓精神的青年教师,形成了很强的学术研究队伍和合理的学术研究梯队。

主要课程:设计概论、建筑与环境设计史、设计美学、当代设计理论与思潮、速写、立体构成、人体工学、空间解析、建筑初步、材料预算与施工工艺、设计表现、展示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家具与室内陈设、公共艺术设计、景观雕塑等。

就业去向:学生毕业后可在国内外专业设计机构从事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家具设计等相关设计工作;优秀的毕业生能胜任大中专院校的教学研究,以及在房地产公司或相关企事业单位担任设计和工程管理工作。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4、音乐表演(本科)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等发展需要、有艺术表演潜力、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社会文化等部门从事音乐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

音乐表演专业现有声乐、钢琴、萨克斯、手风琴四个本科方向。有一支由多名具备指导硕士研究生水平和能力的教师组成的学术队伍,具备很强的学术研究队伍和合理的学术研究梯队。从事本研究方向的人员大部分毕业于国内及欧洲院校,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丰厚的学术蕴涵,同时又具备踏实、严谨的科研作风。

主要课程:本专业主要课程有复调、曲式分析、和声、乐理、视唱练耳、西方音乐史、中国音乐史、音乐美学基础、民族音乐概论、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名作、艺术概论、即兴伴奏、正音、钢琴基础、合唱指挥、声乐主课、钢琴主课、萨克斯主课、手风琴主课、声乐伴奏、音乐欣赏、表演、形体等。

就业去向:各级专业文艺团体、广播电视传媒机构、影视剧制作中心,大中专院校、企事业单位、部队等与音乐表演相关的部门。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5、戏剧影视导演(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文学艺术修养、较强创新意识,具备戏剧、电影、电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导演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技巧,能够胜任在各级文艺团体、新闻媒体、影视机构和中高等院校及相关单位从事戏剧影视导演、编创、管理、教学以及理论研究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本学科有一支由多名具备指导硕士研究生水平和能力的教师组成的学术队伍,并且有一批极具开拓精神的青年教师,具备很强的学术研究队伍和合理的学术研究梯队。

主要课程:表导演概论、艺术概论、中国戏剧史、外国戏剧史、表演理论与技巧、导演理论与技巧、视听语言、影视编导、导演剪辑基础、台词、剧本写作、媒体写作、舞台美术、影视剧美术、人物造型、录音基础、观摩与评论、形体、音乐等。

就业去向:各级专业艺术团体、电视台、广播电台、中高等艺术院校、各类影视机构、广告公司、文化传播公司以及各类企事业宣传策划部门。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6、戏剧影视导演(表演方向,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文学艺术修养,具备戏剧、电影、电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舞台剧、影视剧、广播剧表导演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巧技能,可以胜任在各级文艺团体、影视机构、中高等院校等相关单位从事表演创作、教学、管理以及理论研究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本学科有一支由多名具备指导硕士研究生水平和能力的教师组成的学术队伍,并且有一批极具开拓精神的青年教师,具备很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合理的学术研究梯队。

主要课程:艺术概论、戏剧影视启蒙、中国戏剧史、外国戏剧史、表演理论与技巧、剧目排练、台词、舞蹈、音乐、视听语言、影视艺术、化妆造型、观摩与评论等。

就业去向:各级专业艺术团体、中高等艺术院校、部队、各类影视剧制作机构、广播电视文化制作及管理单位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三、招生计划

专业名称

培养层次

计划

招生省份

备 注

绘画

本科

30

安徽、山东、湖南、湖北、河南、江苏、浙江

省内统考

省外校考

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

60

安徽、山东、湖南、湖北、河南、江苏、浙江

省内统考

省外校考

环境设计

本科

60

安徽、山东、湖南、湖北、河南、江苏、浙江

省内统考

省外校考

音乐表演(声乐)

本科

16

安徽

省统考

音乐表演(钢琴)

本科

5

安徽

省统考

音乐表演(萨克斯)

本科

2

安徽

省统考

音乐表演(手风琴)

本科

2

安徽

省统考

戏剧影视导演

本科

20

安徽

校考

戏剧影视导演(表演)

本科

20

安徽

校考

合 计

 

215

 

 

注:招生省份及计划以各省公布为准。

四、报名考试

(一)报名条件

凡在我校招生省份内具有全国普通高考报名资格,报考“艺术类”且身体条件符合《普通高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要求,省统考合格的考生均可报考。考生需要参加高考,考试类别为艺术类,文、理兼收。

(二)专业课报考办法

1、美术类(外省考生)

(1)考生按下表时间到我校在各省设立的考点报名(网报的省份按照考生所在省份要求在网上报名)。

(2)凭准考证、艺术类专业省联考合格证和身份证参加考试。

(3)考试具体时间以准考证为准。

(4)专业课报考地点及时间安排:

省份

报名、考试地点

报名考试时间

江苏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2015年1月22、23日报名,24日考试

湖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统一安排

2015年1月26、27日报名,29日考试

湖北

湖北省教育考试院标准化考场

2015年1月27、28日报名,2月1日考试

浙江

杭州师范大学

2015年1月28、29日报名,31日考试

河南

郑州市106中学(中原路校区)

2015年2月3、4日报名,5日考试

山东

潍坊市招生办公室统一安排

2015年2月2日-26日报名,28日考试

注:报名考试时间如有变动以各省公布为准

(5)考试科目:素描和色彩。要求考生自备画具、颜料等考试工具。考试纸张大小为8K。素描和色彩的考试时间每科目160分钟。

2、美术类、音乐类专业(安徽考生)

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音乐表演专业在安徽省均参加全省统一考试,文化课、专业课报名及考试办法均以《安徽省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艺术专业考试简章》为准。

3、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导演(表演)

(1)专业课报名

①时间:2015年2月4日-5日

②地点:安徽大学学术交流与培训中心(磬苑宾馆,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九龙路111号)。从合肥火车站乘149路公交车到芙蓉西区站下;其它车站下车的转乘149或128路公交车到芙蓉西区站下。

③报名办法:一律面报,不接受函报。报名时须交验:1.二代身份证(不得使用临时身份证)和身份证复印件(备存);2.市、县招生办打印的艺体考生专用照片2张(带有考生号);3.报名考试费。

(2)专业课考试

①考试时间:2015年3月20日-3月27日(3月20日报到,领取专业准考证)。考试时间如有调整,以专业报名时发放的“考试报到证”上时间为准。

②考试地点:安徽大学学术交流与培训中心(磬苑宾馆,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九龙路111号)

(3)考试内容

戏剧影视导演:

初试——(1)朗诵(自备稿件,体裁不限)

(2)才艺展示

(3)命题小品(集体)

复试——(1)朗诵(自备,戏剧或影视剧人物独白)

(2)命题编讲故事

(3)命题小品(单人)

(4)笔试(影评或剧评)

戏剧影视导演(表演):

初试——(1)朗诵(自备稿件,体裁不限)

(2)声乐(自选歌曲,唱法不限,无伴奏)

(3)命题小品(集体)

复试——(1)朗诵(自备,戏剧或影视剧人物独白)

(2)形体(自选舞蹈、戏曲身段、武术或体操展示均可,自备伴奏光盘)

(3)命题小品(双人)

(4)综合测试(专业问答或即兴表演)

五、录取办法

1.美术类专业:对专业课考试合格、文化课考试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划定的相应批次艺术类本科录取控制线者,根据考生志愿,按综合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专业投档原则:“先分数,后志愿”,即综合成绩排名靠前的先投档,投档顺序为专业志愿填报顺序。我校美术类含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三个专业(专业课考试时不分专业,填报志愿按专业填报)。综合成绩=(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0+(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0

2.音乐表演专业(含声乐、钢琴、萨克斯、手风琴方向):对专业课考试(省统考)合格、文化课考试成绩达到安徽省划定的艺术类本科录取控制线者,根据考生志愿,按专业主项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3.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导演(表演)专业:对专业课考试(校考)合格、文化课考试成绩达到安徽省划定的戏剧与影视学类本科录取控制线者,根据考生志愿,按专业课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六、联系方式

校址: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九龙路111号(邮编230601)

第6篇:戏曲基本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舞蹈 审美 能力 艺术

一、体会社会生活,体验舞蹈的美

舞蹈就是一种以肢体表达为主的艺术动作,是一种反映了舞蹈者思想和情感的艺术,舞蹈艺术最初的源泉就是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反映了人民最初的生活品质,是一种现实生活的升华。只有融入其中才能体会他们的生活和快乐,才能拥有敏锐的眼睛看透舞蹈艺术中的真正的精神情感世界和艺术追求。舞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是以肢体语言为主,以淡淡音乐为辅,并联系日常生活,以社会生活为背景的舞蹈。首先提高舞蹈艺术的审美能力,舞蹈者必须肢体协调能力过关,肢体能力行云流水,以静态、动态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才能使观赏者也深深地融入其中品位舞蹈的真谛,品味舞蹈的美。舞蹈动作是丰富的是美好的。一方面他能刻画描绘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示表达出人物性格的特征和人物形象,把人物的思想情况彻底的展示给大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小天鹅》《天鹅湖》。《天鹅湖》最为突出它以天鹅为基调,以“阿拉贝斯克”为主这个就把天鹅的美丽和高傲展现得淋漓尽致,把天鹅最为美丽的一面表现得栩栩如生,从中体现了人物形象的美,把人物形象的性格和品质都展现给了观众,给观众留下了最为美好的一面,使人印象深刻。

又例如:舞蹈作品中的典型动作代表《蒙古人》,把草原人民的形象全面地展现在观众面前,配合着二玄的基调以各种丰富形象的骑马动作,表现了木马人在草原的生活,体现了骑马人民的英姿飒爽。而《丰收歌》这个舞蹈中就和《蒙古人》不一样,它是以简单的民间生活为主,以简单日常的生活动作,生活习惯表达的一种简单的舞蹈,以最为基础的舞蹈元素表现了人民丰收时候的喜悦,另一方面展示出了人民眉目传情高兴的情感,展示出了人物行动和目的,这种动作有明显的模仿性和再现性。但是它却给了观众一种体验民间风土人情的感受,这是有生活繁衍而来的舞蹈,这些舞蹈都是以刻画人物,以现实为背景的舞蹈,不同的舞蹈风格不同的感官,使人们深刻地了解了舞蹈不同形式的美好,观众这通过不同的舞蹈形式,不同的舞蹈动作,对不同风格的舞蹈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了不同的标准,才能更好地欣赏舞蹈,体会舞蹈带来的快乐,提升舞蹈的鉴赏能力。

舞蹈也有高低难度之分,不同的技巧给人们展现的情感服务业不一样。例如:舞蹈中的“圆场”、“水袖”、“碎步”、“蹉步”都是不同的身法,舞蹈是净化心灵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对美好心灵的向往,对恶势力的一种抗争,都是以舞蹈艺术展现出来的,这种无声的表演是有心灵来驾驭的,表里如一,身灵奇景,人心和一才是舞蹈的品格,没有任何杂念。例如:《红绸舞》《天鹅之死》都是抒发人物情感以物拟人,突出了拼搏抗争之情,这种亦无拟人的手法数不胜数。而人物代表作就如:《玉卿嫂》相信很多没看过的观众也听过,这就是以典型的中国寡妇形象塑造的人物,表现她对爱情的至死不渝。轰轰烈烈的人物形象来刻画的,通过她对爱上一个丧失生活能力,身体多病的青年,但由于身份差距和年龄情感的差异导致的情感悲剧,以舞蹈的形式在舞蹈展现给大家才有了如此震撼的强大情感。由此可见,不管是以物拟人,还是以物喻人,都是表达了人对人的情感化,这才是舞蹈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

二、了解舞蹈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舞蹈艺术对审美要求非常高,既是考验表演者的能力又是突出欣赏者的一面,表演者和观赏者同时得掌握舞蹈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如:霹雳舞、现代舞、芭蕾舞、各个国家典型的舞蹈、中国的传统舞蹈、民间舞蹈,在中国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以民间舞蹈为代表为背景来进行的,舞蹈产生的各种文化和历史。才能掌握其固有的审美特征。就像:《天鹅舞》一样以芭蕾舞的动作为主,主题就是美感,以轮廓的线条为主,以西方文化为代表,西方主张开放和扩张文化,芭蕾舞的动作主要就是开、直、l、立为基础动作。以一套连贯的形体动作为主将舞者的全身能力集中在脚尖和手指之间,将舞蹈表现得淋漓尽致,以放射性的舞姿展现给观众。这就是一种独特的舞蹈艺术,芭蕾舞者必须全身成一条直线,这就构建了美好的线条舞蹈者以四要素为准,肢体,头躯干为点,成为一个整体,以脚尖为发力点将整个动作为中心降低重心到脚尖,这才能让欣赏者赏心悦目,充分地了解舞蹈的基础知识,让他们也融入其中,以专业的角度来看待舞蹈者,才能获得更美的享受。

三、重视对优秀舞蹈作品的鉴赏并掌握正确的鉴赏方法

提高舞者和观赏者的审美能力,观赏者必须重视和对待优秀的舞蹈作品,通过对经典的舞蹈作品才能体会出更深一成的真谛。品位出更好的舞蹈,舞蹈者创作出最好的作品,才能使观众更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和掌握鉴赏的方法,还以芭蕾舞为例,在《天鹅湖》中舞蹈者以快乐,天真活泼的形象展示给世人,美丽的舞蹈者手拉着手动作轻盈,以整齐连贯的动作,巧妙地编排舞蹈出来,使观赏者更深一层地了解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元素,只有不同的风格的舞蹈才能给观众带来更深一层的视觉冲击,才能达到想要的审美境界,无论是舞者还是观赏者,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尤为重要的还是舞台,舞蹈位也有好坏强弱之分,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必须认真地观看舞蹈者的移动位置,这才能展现出整体和谐的舞蹈,第二是对舞蹈图案的认知,舞蹈图案也是舞蹈者的精心创作的产物,以烘托人物为主,衬托背景为辅的元素,渲染环境。才能让观赏者身临其境的去感受美好的舞蹈带来的快乐带来的情感世界

四、结语

舞蹈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的传递,是借物拟人,以人物姿态为主通过连贯的形态和有序的节奏感创作出来的,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一门抒感的艺术,想要融入其中,认识舞蹈就必须喜欢它爱护他,它也是一种文明,一种艺术。只有不断地提升自我的艺术修养才能鉴赏出更优秀的舞蹈作品。才能提高自己的舞蹈艺术审美意境和层次。

参考文献:

[1]小鹿林子.如将不尽 与古为新[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2]刘岩.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3]龚倩.论中国“古典舞”表演对戏曲舞蹈的扬弃[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4]梁泉.比赛中的中国古典舞现象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5]袁禾.论中国宫廷舞蹈[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6]金千秋.古丝绸之路乐舞文化交流史[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年.

[7]韩瑾.当代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8]江东.中国古典舞发展历程之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第7篇:戏曲基本理论知识范文

高校实施艺术素质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个体审美素质,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艺术的审美与鉴赏、情感和理解的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健全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艺术素质的整体提高。文章以江苏省普通高校实施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入手,在分析了江苏省普通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实施的措施。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现状;对策

1艺术素质教育在普通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是江苏普通高校现阶段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艺术素质教育除了能陶冶人的情感和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外,对启动大学生的感性思维、激发大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培养大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也有重要作用。同时,它还能让学生了解多元的文化背景,让他们既尊重多元文化,又培养其爱国精神。

1.1普通高校大学生应具备的艺术素质

“在教育中,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连接世间难以描述的和情感深刻的各种事物的桥梁。用最简单的话说: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1]当前各高校都主张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旨是建立在普及艺术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与鉴赏、艺术创作与批评等艺术活动,开发大学生的智能,训练和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最终使其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采取的形式包括文学艺术教育、音乐艺术教育、美术艺术教育、戏曲艺术教育等。艺术素质教育具有辅德、益智、审美等特点,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促进作用。高校教育如果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从高等教育范畴来理解,“素质”就是一个人在社会实践中思想、行为、修养的具体表现。大学生具备的艺术素质就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艺术活动能力。这种活动能力首先是艺术的基本知识素养。如对艺术知识的了解,包括中西方艺术史、著名的艺术家、艺术作品等;如通过对艺术基本理论的学习,了解艺术的文化底蕴及普及性的艺术理论知识等。其次是艺术的审美与鉴赏能力。这种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学习艺术审美的核心。“它是一个具有人的本体论意义的概念。感性的完善,包含着理性、道德意识的各种潜能;审美态度本身就内含着审美能力,这是一种要求完美,要求统一性,要求一个活的生命存在的态度,同时也是一种把握完美,把握统一性,把握活的生命存在的能力。”[2]艺术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提高人的审美能力。艺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欣赏,它在素质教育中有着独特作用和功能。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使大学生从中领悟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及鉴赏能力,对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调节和升华作用。学生通过艺术鉴赏理解艺术作品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以情感的升华带动艺术修养和艺术素质的提高。

1.2普通高校实施艺术素质教育的意义

艺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艺术审美的大众化,在校大学生中普及基本的艺术理论知识,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审美创造及想象等综合素质,达到怡情塑人之目的。江苏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主要包括专业性艺术教育和非专业性艺术教育。专业性艺术教育主要指艺术院校与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教育,非专业性是指普通高校实施的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这种类型的划分由来已久。“古代东方和西方的教育莫不是在培养人的素质,如古希腊培养和谐的人,就是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我国古代要求人才必须具备德、识、才、学四种素质,方能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才。”[3]普通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不是纯粹的艺术专业教育或职业化教育,它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普及性的艺术基础教育。艺术素质教育能有效地丰富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促进其智力、智能的开发,培养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大学生高雅的审美品位。因而艺术素质教育已成为全面提高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渠道。

2艺术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江苏各高校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普通高校越发重视艺术素质教育。由于各地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课程通常被列为公共选修课、限选课或通识课,而国家对高校选修课或通识课没有给出统一严格的要求,加上各高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因此江苏各高校的艺术课程及艺术素质教育状况各异。像南京晓庄学院这类普通高校,因其艺术教学历史较久,艺术师资较强,因而艺术课程较为全面。而一些历史上没有艺术院系,艺术师资力量薄弱的普通高校,开设的艺术课程就比较少。自1988年教育部颁发了《在普通高等教育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后,至2006年初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等相关措施,这十几年期间国家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给予了明确的指示和大力支持。在此形势下,2005年2月为全面贯彻国家素质教育,展示校园文化的改革和发展,促进高校大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江苏省教育厅下发举办《江苏省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通知。迄今为止,这样的比赛已经举办了三届,省内各地高校均以大学生艺术展演为契机,积极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各项文艺演出和艺术讲座、沙龙等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文化活动,在参赛高校掀起了“艺术展演”的热潮。客观地说,我省各高校在艺术素质教育上的确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艺术素质教育地位不高,运行体制不健全

省内部分高校对艺术素质教育是表面上、口头上重视,实际行动上忽视。艺术素质教育在我省大多数普通高校的地位普遍不高,处在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尴尬境地;艺术素质教育机构的运行体制不健全,缺乏相关政策和制度的保障。虽然省内各高校均设有从事艺术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教研室以及艺术教育、文化教育中心等,但是这些机构的设置大多隶属于艺术院系或人文学院,在教学管理、理论指导等权限上较小,自主发展的空间很小。只有少数高校成立了独立的艺术研究院或艺术教育中心,由主管教学、学生宣传工作的校领导直接分管,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均有自,自主发展空间较强。

2.2课程设置不规范,因人设课,质量不高

普通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教学的课程设置应该是全面、普及化的教育,而非专业、精英化的个体教育。省内普通高校的学生均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和专业艺术院校学生相比,他们缺乏先天特有的艺术心里定势、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理论基础。但是,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大多数人对艺术有较浓的兴趣。目前,各地高校开设的艺术素质教育课程数量不定,泛泛而设,或多或少;课程内容杂乱无章,呈现出相当大的随意化,缺少针对性和系统性;多以全校任意选修课、限选课或通识教育选修课等形式而设;上课时间均在晚上或周末,教学质量不能保证。由于课程设置不规范,部分教师不愿晚上上课,通常是愿意的教师申报,课程的开设和取消因教师的变化而改变,课程开设稳定性差。整体来看,在各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承担主要教学任务的教师比较年轻,有些刚刚从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缺少应有的文化底蕴,教学内容选择不合理,教学方法不当等现象。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

2.3人才培养目标、教材编写背离“普及性”,陷入“应试”误区

目前,省内普通高校大学生对待本专业课程的学习态度是明确的,培养目标是具体的,在学习中遇到各种困难能积极主动克服。然而对于艺术素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如本专业课程,大多数学生只为了获得相应学分;因多数高校设立的艺术素质课程只算学分,不算绩点,许多学生仅仅将其作为一种专业课的调剂,消极应付,学习目的不正确。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到艺术素质课程的实用价值,把对艺术素质课的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改变为捞学分才选修,或“选而不修”等“应试”教育现象。许多普通高校还没有很好的措施。他们没有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统一规范的课程标准。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与素质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相偏离、教学内容与教材编写相脱节的现象,造成教学内容松散、随意、深浅不一,艺术素质教学工作质量不能保证。省内普通高校开展艺术素质教育多以任意选修课、限选课或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形式,在教材的选用上多数是任课教师的自编教材。原则上讲没有艺术专业体系的教材,不能称之为艺术教材。教材的编写既要考虑专业性又要顾及普及性。但是在确定整体人才培养目标后,教材编写真正能做到既考虑其艺术专业性学习又能围绕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普及性;既综合性较强,又能把艺术材料与人文素养结合、艺术表现与文学内容结合,通俗与古典相结合的教材凤毛麟角。

3江苏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实施措施

江苏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根本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专业素质、人文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同时培养审美能力、增强群体观念,扶植个性意识、学会面对挫折,激发艺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自我的完善。艺术素质教育如何在普通高校开展,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加强领导,确立艺术素质教育工作的地位

首先省内各地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整合学校的公共艺术素质教育资源,从学校到各院系、艺术工作室,如美院的雕塑工作室、陶艺工作室、音乐学院的琴房等要做到资源共享,这样有利于提高艺术素质实践教学水平,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立综合多功能的艺术教育研究中心或艺术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由高校领导直接分管。这样才能确立艺术素质教育应有的地位,相应措施的施行才会得到保证,广大师生才可能从思想上予以重视。这样便于工作规划及相关政策落实、教学管理及科研工作的开展,使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其次是加大对艺术素质教育的投入。经费投入是艺术素质教育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部署艺术素质教育项目的开展,按照一定比例保障艺术素质教育经费的投入,定期将预算纳入年终工作经费核算。综合性大学普遍注重科研及学科建设,在常规教学中不会将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或重点,校内也不会配备固定的艺术素质教育教学活动场地及基础设施、器材,艺术素质教育所需的师资、设施、开展经费不能得到保证。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江苏各高校实施美育的本质目的是提高在校生的整体艺术素质和审美素养,提高思想觉悟,开拓智力、开发潜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艺术不仅给人以审美感受,培养着人们的审美观,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人格塑造。读一部好的小说,看一部优秀的电影,听—首悠扬的乐曲,欣赏一幅精美的绘画,人们都会从中受到感染和鼓舞,受到启发和教育,也就是说,艺术能激起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5]江苏省各级高校应注重全体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工作重点定位在普及教育、审美能力为要义的综合素质,工作开展不是单一化的,而是多元化的,如审美的、生理的、心理的、科学的、社会的等,涉及大学生人生的各个层面和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使高校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艺术素质教育。

3.2着力艺术素质课程的更新、教学质量改革的推进

自《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年—2000年)》颁布实施以来,省内各地高校都把课程与教育列为主要任务。艺术素质课程改革是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普通高校要着手逐步改变过去艺术课程单一化培养的模式。在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除开设一些普通高校都有的基本课程,还要结合本校教育资源和优势开设一些特色课程,包括各种艺术类公共选修、限定性选修及通识课程,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求。在课程设置上要契合本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针对没有任何艺术基础的学生,设立一些普及性的全体学生都应该了解艺术基础知识型课程;二是针对已具备一定艺术基础知识的学生,设立有一定深度提高的综合鉴赏型课程;三是针对一些想通过课程的培训在艺术理论及实践领域有所提高的同学,可以考虑设置艺术实践型课程。此外,教师是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在艺术师资的配置、选拔、培养过程中,着重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人文素养、教学理论知识、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察的同时,关注对艺术素质教育、教学评价的研究,对教师教学的考核方式也决定着教学质量。教师在参照本校的整体教学决策的评价标准下,可以根据艺术专业课程特点制定相应的成绩考查、考核办法和评分标准。

3.3通过艺术活动、公共艺术教育资源推进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

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还可以通过课余艺术活动实现。艺术社团是高校课外的艺术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形式。有合唱团、舞蹈队、流行乐团、动画社、书画社、文学社等。艺术社团是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实践的基地,它可使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得到进一步发展。它对加强校园文化具有很好的教育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可以陶冶情操、赋予大学生多元化的业余生活,提高大学生综合艺术素质。它与艺术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课余艺术活动最常见的形式是各种艺术展演活动或联谊互动活动,可与其他高校、传媒机构、网络、社会团体等联合举办。通过互动参与社会群体及公益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思潮,吸收新鲜的文化艺术营养,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才能。普通高校的艺术资源是有限的,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公共艺术教育资源包括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电影院、音乐厅等公共文化艺术设施及艺术演出团体。公共艺术教育资源如果不充分利用是十分可惜的。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与文化艺术部门合作,利用公共文化资源,把它纳入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总体规划,和学校艺术素质教育紧密结合,使之能服务于高校艺术素质教育。

4结论

艺术素质教育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其功能和存在的意义已为我们所熟知。伴随时代的前进,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应当与时俱新,它是一个人获得全面发展的保证,是社会实现全面进步的基础。普通高校可以借鉴其他专业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自身的特殊要求及特点,采取有效的素质教育模式。各地普通高校可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符合本校实际的教育模式。要解放思想,创新教育理念,尊重教育规律,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普通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为重点,面向在校全体学生,它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多方力量的支持和参与。

作者:陶亚萍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顾平.学校美术教育方法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362.

[2]叶朗.现代美学体系(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26.

[3]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