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神经病学诊断思路范文

神经病学诊断思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神经病学诊断思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神经病学诊断思路

第1篇:神经病学诊断思路范文

摘要:介绍思维导图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包括思维导图的概念及作用、绘制方法、教学应用及实例,总结思维导图教学应用中的心得体会及注意事项。思维导图引入神经病学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医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关键词:思维导图;神经病学教学;学习效率;临床思维;团队协作

思维导图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思维工具。它是一个由中心向周围有层次的发散的图形,由词汇、图形、线条和编号等构成,应用不同颜色的区分各级分支。思维导图把各级主题的逻辑关系用层级图表现出来,并将主题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对应关系。应用思维导图可以把零散的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和类别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因此思维导图既是一种思维工具又是一种学习方法[1]。目前思维导图广泛应用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多个方面,如项目管理、会议、教学和时间管理等。思维导图使人思路清晰,并能快速整合原有知识,学习新知识,开发大脑的潜能,帮助使用者深入思考,高效学习[2]。神经病学临床教学是神经病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桥梁。传统的神经病学教科书的章节排列均是以某一疾病为主题,用文字进行描述,按照概述、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的顺序排列,各种疾病缺乏横向比较及联系,医学生阅读过之后不能深刻记忆,更谈不上融会贯通,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教科书与临床病例之间的关联。这就需要带教老师利用教材中的文本信息,引导医学生抓住关键词,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促进医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思维导图能满足上述教学需求,实践证明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能够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临床思维[3]。

1思维导图的绘制

思维导图制作起来简单易行,可用纸和笔随手绘制。首先把中心主题画在中央,然后将与中心主题有关联的要点逐层向外扩展画出分枝,使用关键词来表达各分枝的内容。个人手绘思维导图的过程能加深印象,便于记忆。但手绘的思维导图修改不便,与他人共享传输比较困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思维导图的绘制还可以使用多种软件,在电脑和手机上均可完成,使得制作更便捷,应用更广泛。目前常用的思维导图制作软件有XMind,MindManager,NovaMind等,还有很多在线绘制工具,如百度脑图和ProcessOn等。各类软件的用法大致相同,均由根节点、2级节点和3级节点等组成,只需输入各个层次节点的内容即可自动生成思维导图,可以保存为各种文件格式。思维导图最好先由学生来绘制,因为绘图的过程是对知识的再加工,能够加深记忆促进理解。另外,带教老师也可从学生绘制的导图中找出学生学习中暴露的问题,如概念不清、逻辑关系模糊等,并及时纠正。

2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及举例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可以自由分组,课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准备,分头负责查资料、绘图等任务,共同完成1份思维导图。学生首先要确定中心问题,再围绕中心问题分层展开2次级主题、3级主题等,并使用线条和图案理清思路层次,最终将完整的知识网络呈现在1张思维导图上。整个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随时可向带教老师寻求帮助。上述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考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4]。课堂上带教老师以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为基础进行教学。首先由小组的代表成员按照思维导图展现的知识框架来讲解,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其次带教老师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再进行整合和临床病例的分析,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5]。最后由带教老师进行总结,提炼授课要点,使知识框架更加清晰,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由学生来讲解思维导图改变了原来教师讲学生听的沉闷被动局面,形成了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课后学生整理笔记、复习及备考也可参考思维导图来进行。下面以神经科常见疾病———脑炎为例来展示思维导图的具体应用。病历摘要:男性,52岁,主因间断头痛和嗜睡1周来诊。无发热,无肢体抽搐,无不自主运动,无精神行为异常。既往体健。查体:体温37.2℃,心率83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0/80mmHg,内科查体无异常。神经科查体:嗜睡,语尚利,定向力、计算力和记忆力粗测减退。颅神经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适中,共济运动稳准。深浅感觉查体对称。四肢腱反射对称适中,病理征未引出。步态正常。脑膜刺激征可疑阳性。辅助检查:头CT:未见明显异常。带教老师以脑炎为中心主题词提出以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1)哪些临床表现提示脑炎?2)为了明确诊断还需要完善哪些检查?3)脑炎的常见病因有哪些?4)脑炎的治疗原则是什么?以上4个问题可以作为2级主题词,问题的答案可作为3级和4级主题词。上述临床思维过程体现在思维导图上如图1所示。

3思维导图应用中的心得体会

对于带教老师而言,思维导图有助于带教老师呈现完整的神经病学知识框架,通过中心关键词、2级及3级关键词之间的连接,使知识点结构化逻辑化,突出授课重点。神经病学内容庞杂,综合了神经解剖、病理生理、诊断学和药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与内科和神经外科等兄弟学科存在交叉,适合引入思维导图进行教学。除此之外,思维导图还有助于带教老师丰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和谐、互动和快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现阶段的医学生均是思维活跃的90后,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实际需求,思维导图的加入使原本稍显枯燥的神经病学知识生动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医学生而言,思维导图便于抓住核心知识点,快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类对图表的记忆能力要强于文字记忆能力,图表化的知识更有利于长时记忆,有助于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与传统的笔记相比,思维导图对教材中大量的文字信息进行概括归纳,通过图像、线条和颜色建立联系,既能节省复习时间提高效率,又方便学生整理笔记及备考,从而帮助医学生扎实掌握神经病学的知识点。思维导图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医学大师张孝骞说过,临床思维就是对疾病现象进行调查、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以认识疾病的本质。它既是重要的诊断方法,也适用于疾病的治疗。由此可见,临床思维对于临床医生是极其重要的。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思维导图有助于医学生透彻理解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诊疗思路,利于临床见习和实习。举例来说,讲授颅内感染时,利用思维导图将“脑脊液的改变”作为中心关键词,将不同病原体感染的脑脊液特点串联起来,使医学生掌握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及特殊病原体感染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从而告别机械记忆,明晰临床思路。思维导图还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6]。团队协作意味着遵守规则、分担职责和齐心协力,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并理解个人在团队中的位置,以及每个人的优势对团队的贡献,同时学会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学习小组成员共同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医学生之间交流协作过程,难免会产生不同意见,这就需要医学生,为实现团队的共同目标而有所妥协,这对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大有好处,也有利于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与领导、同事及患者和谐相处。

4思维导图应用的注意事项

第2篇:神经病学诊断思路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我院2006级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以班级为单位分成两组,A组(对照组)32人,为传统教学方法组,B组(实验组)为31人,为病例分析组。见习时间为2个月,其年龄、性别分布和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教学方法 对照组全程采用传统授课方式,即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讲授,实验组采用病例分析方法,由授课教师认真准备1~2例诊断明确、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常见病例,据课堂内容适时出示病例,以可能的病因、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案、预后为程序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1.2.2 评价方法

两组学生见习结束后我们采用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等内容进行临床技能考核,对学生的考核成绩进行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 结果使用SPSS 13.0软件对两组采用t检验统计方法进行处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两组见习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A组为(70.6±3.34)分,B组为(78±4.08)分,P

3 分析与讨论

临床见习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内容,通过接触患者和病例,增加对疾病的感性认识,掌握基本技能,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病例分析教学法是针对这些目的采用的教学方法。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创“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即PBL)病例教学法引入医学教学领域。目前已在国外医学院校较普遍实施并显示良好的效果[2]。在国内也已有多篇文章报道病例分析对临床教学有促进作用[3-4]。

通过2个月渐进性的见习,可以看出病例分析组的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方法组的学生,因为病例分析组的学生通过形象的教学方法,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把临床实践的实际情况真实客观地反映给学生,给学生以真实感、投入感,仿佛置身于现实的临床实践之中,训练学生分辨是非、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发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缺陷和不足,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获得真实的知识。

近年来通过临床教学发现,病例分析教学较之传统教学,在提高医学生临床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在医学院校推广[5]。传统教学过多地专注于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灌输,课堂缺乏师生互动,学生创造性、灵活性和主动性不足,而病例分析教学的主要优势在于使学生能够直观的通过她们所熟悉的临床病例引导出相关的基础医学知识,通过病例分析,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学习相关的解剖学内容,同时通过病例分析的过程实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使学生能够利用解剖知识分析实际的临床病例,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同学在病例的驱使下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因为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并且在直接影响后,提高了同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提高了解剖学水平,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开展病例分析教学,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抓住疾病的本质和重点,学会运用医学基础知识解释临床表现,拓宽对疾病正确诊治的思路。病例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推理、比较、归纳、演绎等临床思维能力。

4 体会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应用病例分析法在临床见习教学中,效果明显。从而体会到:①在神经病学病例分析中应注重知识的连惯性,尤其是把神经系统解剖结构知识融入到病例分析中;②在神经病学病例分析中应注重讲解的条理性和生动形象性,通过多媒体教学可形象生动、直观地演示某些临床典型病例;③在神经病学病例分析中应注重加强神经科临床诊断思维能力的锻炼,培养学生先定位、后定性的临床诊断思维模式;④在神经病学病例分析中应注重加强学生自学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这样学生可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广泛联系,融会贯通,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卢秀真.病例分析法在中专护理解剖教学应用效果分析.解剖学研究,2008,30(4).

[2] 沈建新,王海燕,王海江,等.国外医学教育分册,2001,22(2):36-38.

[3] 姚运红,罗泊涛,赵颖海.以病例讨论为引导的病理学教学方法的探讨与评价.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22(3):308-309.

第3篇:神经病学诊断思路范文

【关键词】病例;PBL教学法;脑血管病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197-01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先倡导的教学模式,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一种教学和学习方法,是一种以小班组形式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技能的教学方法,它能很好地鼓励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和评判性思维能力[1]。这种教学法能使学生很好地将理论联系实践。脑血管病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神经病学亚学科,内容复杂。怎样在教学中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有别于传统的临床思维是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我院神经内科在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把以往的神经病学教学经验和现代血管神经病学的新概念相结合,应用PBL的教学原理,优化设计了以病例为中心的PBL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 [2]。CBL把抽象的脑血管病学知识与典型临床病例相结合,在培养学生传统的神经病学定位定性临床思维的同时,融入了诱导启发式临床思维的培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脑血管病的特点以及临床教学重点与难点

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脑血管病主要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我院收治的脑血管病中3/4为缺血性脑血管病,1/4为出血性脑血管病。作为一名医学生必须熟悉和掌握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和救治原则。目前我们医院神经内科承担着苏州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进修生的理论教学和临床带教工作。

包括脑血管病在内的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思路不同于传统的内科学,分为定位和定性诊断两部分。定位诊断要求具有详细神经系统检查所获的阳性体征,再运用神经解剖学的基本知识推断出病变的部位;在此基础上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疾病的性质,即定性诊断。脑血管病教学有以下特点:①专科性强,通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难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传统课堂教学内容抽象,缺乏直观教学的手段,采用“老师讲、学生记笔记”的授课模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②脑血管病学涉及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神经病理以及神经影像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医学生难以系统掌握。③脑血管病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关于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对医学生脑血管病病因、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能力的培养,提高对脑血管病循证医学和个体化治疗理念的理解和运用。

2 以病例为中心的PBL教学法在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的实施

经典PBL教学步骤包括[3]:①确定不熟悉的、难以解释词汇和语句,寻求其他小组能提供的解释。②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解释所讨论的问题。③借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常识,对问题提出所有可能的解释。④仔细分析所产生的解释。⑤协作小组共同协作形成一系列具体的、可实现的、综合的和恰当的学习目标。⑥ 学生通过各种资源发现有关学习目标的资源。⑦小组共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并融合成综合性的解释。⑧讨论经验。PBL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根本的不同。在病例为中心的PBL 教学模式中,我们通过选择适当的脑血管病例,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实际意义的临床问题情境中,引导各级医学生在讨论中学习所讨论的问题所涉及的各种基础知识。但具体到不同的医学专业课程、面对不同程度的医学生,以病例为中心的PBL 教学法具体的实施方式也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断调整。

以病例为中心的PBL 教学法实施有以下几个重要环节[4]:①确定和展示病例:根据脑血管病教学大纲要求选择好病例,注意以常见病为主,兼顾典型性和差异性,资料的收集和展示尽量详细和具体,比如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是临床最常见的脑血管病,以老年人为主,患者常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临床症状以“三偏(偏瘫、偏盲、偏身感觉站障碍)”为主,所以选择时应该考虑脑梗死这些常见特点;其次教学病例尽可能涵盖所有的脑血管影像学资料,譬如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color doppler,TCD)和TCD栓子监测、灌注CT(Perfusion CT)、磁共振血管成像(I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等先进的临床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增强学生对脑血管病的理解。②设置和提出问题:问题是以病例为中心的PBL 教学法实施的关键。它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和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为了保证启发的效果,提出的问题要有范围限定性、教学目标的准确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病案展示及问题一般在课前布置,便于学生预习,查阅资料。③自学与思考:选择好病例和问题,提前展示给各位学生,同时要做好启发同学的自学和自我思考的能力,并带领同学查阅资料,分析病例,集体讨论,鼓励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再此基础上可过渡到④组织学生集中讨论环节,该环节重点是通过对脑血管解剖学的学习进行脑血管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在引导学生讨论时,应把学生的临床思维引导到掌握脑血管病的病因诊断、发病机制以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思考上来。⑤评价和总结:在最后环节,老师把根据展示病例提出的问题详细地向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对脑血管病的认识系统化和理性化,为进一步提高对脑血管病的认识做好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训练。

3 以病例为中心的PBL教学法在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习惯于主动灌输知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而CBL以病例为中心,以问题为先导,分析讨论为核心,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CBL主要特征是强化总体目标和突出自学思考,包括展示病案、提出问题、自学思考、讨论置疑、评价与测评等[5]。以病例为中心的PBL教学法,让学生以病例为基础,以问题为先导,通过查阅资料、分析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系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如查阅资料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临床逻辑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探索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临床医师今后的成长非常关键。

以病例为中心的PBL教学法也存在一些不足,老师如果专注于加强临床能力、应用能力的提高,过分偏爱诊疗过程中问题的设计,而相对忽略了脑血管病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对脑血管病学基础知识的强化将会受到限制。其次,以病例为中心的PBL教学法中,学生要花时间熟悉病案及相关知识、查看相关资料以便很好地回答问题,课堂上还要花时间讨论,但所学习到的东西却不一定是考试内容,在当前中国医学院校仍旧以“应试教育”为主和以“分数”作为惟一能反映教学效果的工具,以病例为中心的PBL教学法和传统教育模式比较也许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因此,医学考试方法的配套改革,设计以病例讨论式的测评考试系统,或许能更好的推动以病例为中心的PBL教学法在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实施。

4 总结

临床医学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临床医学教育的关键。临床实践和技能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采用以病例为中心的PBL教学法,可以使枯燥、复杂的内容变得有趣、易懂, 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临床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让学生觉得脑血管病学很有意思,培养了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值得在包括脑血管病在内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教学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Rhem J. Problem-based learning:an introduction [J]. The National Teaching& Learning Forum, 1998,8:1.

[2] Bland JM. Teaching statistics to medical students using problem-based lear ning: the Aust ralian experience[J]. BMC Med Educ, 2004, 4:31.

[3] Hartling L, Spooner C, Tjosvold L, et al.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pre-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 22 years of outcome research[J]. Med Teach.2010,32:28-35.

第4篇:神经病学诊断思路范文

关键词:脑梗塞血栓中西医结合脑软化中风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499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37-02

1中西医治疗脑梗塞现状分析

脑梗塞的病理病机在中医(血瘀阻脉)和西医(血栓栓塞)上具有一致性。近年来,随着现代新型先进诊疗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对脑梗塞的临床诊断更为精确。但与之相比,治疗研究进展相对缓慢[2]。主要是没有能被确认为行之有效而又安全可靠的药物和方法。目前我国中西医在治疗脑梗塞方面各有其特点和优势,也各自存在局限和弊端。单纯中医药在急性期见效慢,往往耽误抢救时间;西医技术存在严重的颅内出血并发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和不同程度的药物副作用。在我国,中西医结合、多手段、多方法,应成为研究治疗脑梗塞的最佳途径,而减少急性脑梗塞的致残率、病死率应成为主攻方向。众医家在积极探求有效方法和药物的同时,已经认识到中西医在治疗脑梗塞的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挈合点,并有广阔前景。中山医科大学的苏镇培救授提出的诊治脑梗塞的策略[3]辨证论治的观点和华西医科大学的刘鸣教授从循证医学的观点,主持针剌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课题[4],可以充分说明中西医从理论和方法上可以找到某种契合点。为此,现就脑梗塞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方面进行如下探讨。

2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思路探讨

2.1溶栓加中药益气活血加针灸醒脑开窍治疗脑梗塞“超早期”。脑梗塞发病前6小时这一时间窗称为“超早期”[1],而根据西医对脑梗塞的病理生理认识和众中医医家的临床实践证实,此期的治疗是重点,是关键。笔者认为脑梗塞是局部脑血栓形成为标,整体体虚为本,溶栓、介入治疗直接溶解栓子,使血管再通,力专而猛,是治其标;用中药益气活血,补虚乃是治其本,破瘀与益气,标本兼顾,可减少出血之弊,并促使体虚康复,方选如温胆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温胆汤合复脉汤加减、血府逐瘀汤加减、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针灸早期介入治疗既可配合溶栓又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避免不良后果的出现,针刺取穴有辨证取穴,也有独特取穴,如醒脑开窍法、颞三针疗法等。针刺如百会、人中、四神聪穴等。但仍需辨证论治、个体选择,对于有溶栓、介入禁忌症或不在时间窗者,应加强中药祛瘀力度,结合针刺醒脑开窍。

2.2补阳还五汤加减结合细胞途径治疗策略贯穿治疗脑梗塞急性期。急性期治疗是否积极直接关系到脑梗塞的预后。祖国医学认为,脑梗塞多为气虚血滞,脉络淤阻所致。由于气虚不能运血,血不能荣,以致气血淤滞于脉络,致使肢体偏瘫。因此,必须采用补气活血的原则进行治疗。补阳还五汤是补气活血的代表方,药物组成包括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勺和地龙等。几百年来该方一直用于中风偏瘫恢复期的治疗,疗效确切可靠。现代医家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发现用于脑梗塞急性期也有较好效果,总有效率为88.3%[5]。过去的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的药理基础包括:①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液黏滞性:②扩张脑血管,增加脑的血流量,改善脑的血液循环:③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抑制血栓形成,促进血栓溶解;④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⑤减轻脂质过氧化物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改善脑组织神经细胞的缺血缺氧状态;⑥调节脑缺血所造成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的紊乱,提高免疫系统功能[6-10]。因此结合细胞途径治疗策略,如甘露醇、甘油果糖或―t叶皂甙钠等脱水,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或(和)氯吡格雷等抗凝、降纤,结合胞二磷胆碱、纳络酮、极化液保护脑组织等,将提高临床疗效。

2.3针灸理疗加补气活血药贯穿治疗恢复期和后遗症期。针灸理疗、补气活血药具有协同作用。根据经络学说,六经辨证,临床上施以各种各样的针灸理疗,如电针、水针疗法、头针、体针、眼针、耳针、舌针、子午流注针刺疗法、透刺法、针刺意象疗法、针剌易化疗法等结合补气活血药包括中药和抗凝降纤的西药,能有效的防止肌肉萎缩和促进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而发挥它神奇的魅力,能培养患者在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自理能力,提高生存质量。

3结论

对脑梗塞的治疗,中西医各有所长,现代医学的溶栓、介入、抗凝溶纤扩容、抗血小板聚集、抗自由基损伤、降颅压、脑保护剂和支持疗法等是最快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学强调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及中药作用的多途径性也占相当优势。

中西医结合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有机结合的产物,它的发展为治疗急性脑梗塞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充分运用西医的急救处理和对症支持疗法,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然后结合中医的整体观念,因时、因地、因人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中药的不同剂型和不同疗法早期介入,利用中医药多组成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整体调节优势和特点对提高脑梗塞患者的存活率,降低病残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溶栓、介入疗法是现代医学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最为有效、最有希望的疗法,而补气活血法则为祖国医学治疗脑梗塞最为确切的方法,因此采取优选组合原则,中西医相结合,优势互补,可能提高临床疗效,且无明显的副作用,二者的联合应用极可能为脑梗塞的治疗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针灸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一部分其前景是光明的。如果能从机理着手更加深入地研究针灸对血流变学、血脂、组织的供血供氧、神经传导系统以及脑电波、脑血流的作用和影响,将能使针灸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中发挥它更加重要的作用和独特魅力。

总而言之,研究脑梗塞的治疗应视其为系统工程,中西医研究者需克服各自的狭隘与局限,扬长避短,携手奋斗。

参考文献

[1]王维冶.岁祖明.神经病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0

[2]孟家眉.神经内科临床新进展.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3]苏镇培.脑卒中的辨证论治,当前脑卒中谚治策略第三届国际临床神经病学学术研讨台论文集2000.(q).20

[4]刘鸣.实践循证脑卒中学:提高脑卒中临床治疗研究的质量.第三届国际临床神经病学学术研讨尝论文集.2000.(9).17

[5]张道杰,吴玉生,彭立义,等.SOD、MDA测定对补阳还五汤治疗早期缺血性中风疗效评估[J].新中医,1996,28(5):59~60

[6]程禾森,张伟龙,郭海平.补阳还五汤的药理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1999,11(2):40-41

[7]李泓,郑有顺,李先浩.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临床和药理研究进展[J].中医药,1996,18(3):42~43

[8]卢明,刘茂才.补阳还五汤对脑梗塞作用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近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6):17-19

第5篇:神经病学诊断思路范文

[关键词] 眼科;视野;视路;视水肿

[中图分类号] R741.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7(c)-022-02

神经眼科学是介于眼科学与神经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眼睛作为人体的感受器官之一,实际上是一个有其自身特点的神经感受器,因此其本身就是神经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神经影像学中CT和MRI成像技术,开创了眼科、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临床诊疗的新时代。然而,通过详尽的病史采集和系统的临床检查进行临床诊断这一基本功常被忽略甚至有丢失的危险。许多眼科医师没有认识到,神经眼科学的关键概念和检查方法应该是自身专业素质的一部分,因而思路狭窄,只关注眼球,对视路和视分析器的神经联系很陌生[2]。笔者通过学习相关文献,将近年来在日常工作中和进修学习期间,遇到的脑部疾病而首诊于眼科的13例患者进行总结分析,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患者因双眼视物模糊或视野改变而首诊于眼科。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80岁。发病到就诊最短3 d,最长2年。诊断为垂体瘤6例,脑梗死4例,特发性颅内高压症3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和眼底检查,全自动电脑视野检查,并根据情况进行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视水肿者进行腰穿测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压力。

2结果

视野检查双颞侧偏盲4例,右颞侧偏盲1例,右颞侧偏盲、左颞上象限盲1例,均经CT或MRI检查,诊断为脑垂体瘤。双同侧偏盲伴黄斑回避2例,双左上象限盲1例,完全右同侧偏盲1例,经CT或MRI检查,诊断为枕叶等部位脑梗死。右鼻侧偏盲、左中央视岛、视野正常和生理盲点扩大各1例,经CT和MRI检查未见异常,眼底检查表现为视水肿,经腰椎穿刺测CSF压力增高,从而诊断为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检查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视野检查的意义

视野检查是了解视觉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神经眼科学来说,视野检查对病变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定位价值。视路病变大致分为: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和视皮质病变,偏盲型视野是视路病变的特征,其定义是垂直正中线正切的视野缺损,它包括早期某象限的缺损。偏盲分为同侧偏盲及对侧偏盲,对侧偏盲主要是双颞侧偏盲,为视交叉病变的特征。同侧偏盲为视交叉以上的病变,双眼视野缺损越一致,其病变部位越靠后[3]。本组13例患者中,有10例视野表现为偏盲型,4例表现为双颞侧偏盲,1例表现为一眼颞侧偏盲、另一眼颞上象限盲,为视交叉病变的特征。1例表现为右颞侧偏盲,经MRI检查诊断为脑垂体瘤。4例表现为双同侧偏盲,为视交叉以上的病变。

3.2垂体瘤

引起视交叉损害最常见的原因为脑垂体瘤[3]。垂体瘤对视神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肿瘤与视交叉的相互位置和生长方向等因素。视交叉与其下方的垂体之间的相互位置变异较大,这一位置关系的不同,使得垂体瘤发生时会对视交叉的不同位置产生压迫,在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的视野改变[4]。本组6例垂体瘤患者中,2例视野改变并非为双颞侧偏盲,1例表现为右颞侧偏盲、左颞上象限盲,而1例仅仅表现为右眼颞侧偏盲,系垂体瘤对视交叉的不同部位产生压迫造成。垂体肿瘤对视功能的影响早期是可逆的,早期手术能有效解除对视交叉和视神经的压迫,改善血液供应,恢复视功能,而病程长、视力严重下降或视野严重缺损则预后差[5]。绝大多数脑垂体瘤患者因视力减退而首先就诊于眼科,眼科医师对早期诊断脑垂体肿瘤负有重大责任[3]。

3.3脑梗死

一侧视路自视束起为同侧眼的颞侧和对侧眼的鼻侧神经纤维组成。脑梗死时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枕叶某一部位的血液循环障碍,可造成双眼同向偏盲。在同侧偏盲患者的视野检查中,可见视野与损伤视野的垂直子午分界线上黄斑区中心视野保留有1°~5°正常未受损害的视野,这种偏盲中保留了黄斑中心视野的现象称为黄斑回避。如果这一垂直分界线将黄斑中心视野也垂直分开,则称为黄斑分裂。外侧膝状体以上的视路病变均可以出现这一视野特点,但较常见的还是发生在枕叶的病变。有时枕叶的病变也会出现黄斑分裂现象。发生黄斑回避的原因一般认为是在黄斑区一定范围内的视觉神经纤维存在着双侧投射;接受黄斑区神经纤维的枕叶纹状区具有双重的血液供应。因此在发生偏盲时仍可保留一定范围的黄斑中心视野[4]。本组4例同向偏盲患者中3例为枕叶梗死,1例为颞顶区脑梗死,其中2例伴黄斑回避。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缺血、低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6]。如果脑梗死范围较小,起病缓慢者,尤其是脑分水岭梗死、脑腔隙性梗死,可不伴有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仅影响供给视路某部位的血管,出现眼征而首先就诊于眼科[7]。

3.4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是指在临床上排除了颅内占位、感染、脑积水及其他脑器质性病变后而以颅内压增高为突出表现的一组综合征。既往被称为“良性颅内压增高征”、“假性脑瘤”。诊断标准:神经系统检查示,除见有视水肿及其伴有的视觉障碍外,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外展神经不全麻痹除外);腰椎穿刺,CSF压力增高(非肥胖患者>200 mm H2O 肥胖患者>250 mm H2O);细胞及生化检查正常,脑电图无明显异常,头颅CT、MRI或DSA检查正常,长期随访未发现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其他病因[8]。本组3例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患者均符合上述标准。流行病学调查示其发病率为1/10万~2/10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头痛、呕吐和视神经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称之为颅内压增高“三主征”。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各自出现的时间并不一致,可以其中一项为首发症状[9]。本组3例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患者均以双眼视物模糊而首诊于眼科。视水肿是视的一种非炎性充血、隆起状态,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引起。能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为:颅脑损伤、颅内肿瘤、颅内感染、脑血管疾病、脑寄生虫病、颅脑先天性疾病、良性颅内压增高、脑低氧等。视水肿的临床表现为阵发性眼前发黑或视力模糊,持续数秒至1 min左右,往往是双侧,常有姿势改变而突然引发;慢性视水肿可发生视野缺损及中心视力严重丧失[3]。本组1例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患者因病程较久,视慢性水肿而出现双眼视野不同程度缺损表现,中心视力亦有不同程度下降。本组3例颅内压增高致视水肿患者,经追问病史,均有与有关的阵发性眼前发黑和视物模糊。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分为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以降低颅内压为主。症状较重者应及时手术,避免永久性视力减退及丧失[10]。

总之,眼睛作为一个感觉器官,其本身就是神经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眼科医师,必须掌握与视功能相关的临床及基础知识,尤其应注意其与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的密切联系,细心观察疾病的蛛丝马迹,以便做出早期诊断,避免误诊和漏诊。

[参考文献]

[1]刘家琪,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05.

[2]童绎,金崇华.神经眼科学范畴和中国神经眼科现状和展望[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6,22(6):365.

[3]赵堪兴,杨培增.眼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23-224.

[4]刘家琪,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08-709,715.

[5]王玲,钟彦霖.垂体瘤26例眼部表现分析[J].人民军医,2008,51(5):304.

[6]王维治.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4.

[7]于建康,蒋国兴,肖建江.眼科首诊的脑梗塞28例[J].国际眼科杂志,2005,5(1):202.

[8]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104.

[9]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2.

第6篇:神经病学诊断思路范文

热性惊厥;诊断;苯巴比妥

惊厥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4%~10%的16岁以下儿童至少发生过1次惊厥[1],其发生率约为成人的10~15倍[2],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惊厥分为热性惊厥和无热惊厥,临床上以热性惊厥为主,约占所有惊厥病例的63%[3]。国外报道在小儿惊厥中约80%为热性惊厥,无热惊厥仅占20%[4]。我国80年代流行病学资料证实,14岁以下小儿热性惊厥患病率为4.4%。6月至5岁小儿热性惊厥发病率约为2%~5%[5],是儿科常见急危重症,若处理不及时,可能遗留后遗症或危及生命。本文收集了153例近年来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人民医院儿科诊治的小儿热性惊厥的病例资料,现将相关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53例,男88例(57.5%),女65例,男性:女性=1.3∶1,年龄6月至6岁,4岁以下123例,占80%,惊厥发作时发热时间在24 h内142例,继发于呼吸道感染128例,消化道感染23例,其他感染2例。 单纯型热性惊厥148例,复杂型热性惊厥5例。热性惊厥发作时体温大于38.5℃142例。56例血常规:WBC增高,23例淋巴细胞增高。32例脑电图出现非特异性慢波增多,5例脑电图有痫性放电波。22例行头颅CT检查无特殊。3例行腰穿脑脊液检查无特殊。

1.2诊断标准国际抗癫痫联盟定义热性惊厥为:1月以上儿童在热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惊厥,但热性惊厥应除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无新生儿惊厥和既往无诱因发作的惊厥史,也不符合其他症状性惊厥的诊断标准[4]。该标准目前还不能满意的解释热性惊厥临床发作的年龄规律,但应与脑发育不成熟有关。根据1983年全国小儿神经病学会议的建议,典型热性惊厥的诊断标准为:①首次发病年龄在4月至3岁,最后发病年龄不超过6~7岁。②发热在38.5℃以上,先发热后惊厥。③惊厥呈全身性发作,伴有意识丧失,持续数分钟,发作后很快清醒。④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其他损伤。⑤伴有呼吸、消化系统等急性感染。惊厥持续状态,是指复杂型热性惊厥发作持续时间在30 min以上或反复发作,期间意识不能恢复达30 min以上称之为惊厥持续状态。

1.3治疗方法本组全部病例均在入院时立即予止惊、退热处理,并积极治疗原发病,部分病例给氧。热性惊厥发作期的处理:①:立即将患儿侧卧位以防止误吸;口腔中放入牙垫以防止舌咬伤;低流量吸氧以缓解脑缺氧。②退热:注射或口服退热药,必要时物理降温。③抽搐时间较长,可适当予镇静剂:5%水合氯醛1 ml/kg,或地西泮0.3~0.5 mg/kg加入生理盐水中灌肠。④热性惊厥持续状态:首选地西泮0.3~0.5 mg/kg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中灌肠或静脉内缓慢推注;应用地西泮无效者改用劳拉西泮0.1 mg/kg,静脉滴注速度2 mg/min,或苯巴比妥负荷量10 mg/kg(新生儿为15~25 mg/kg)在5~10 min内缓慢静脉推注,为减轻呼吸抑制,也可将负荷量分2次,间隔30 min给予,作用维持4~122 h。如果经苯二氮卓类应用后发作已经控制,则可作为长效药物应用,每日3~5 mg/kg,以巩固抗惊厥效果;或苯妥英钠负荷量15~20 mg/kg,溶于生理盐水中静脉点滴。对于反复惊厥或惊厥持续状态,脑组织缺氧,可出现继发性脑水肿,或颅内病变导致脑水肿,应重视防治,宜加用20%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必要时还可应用糖皮质激素、利尿剂或白蛋白。同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并积极寻找病因予相应治疗。

1.4转归153例患儿经抗感染及止惊等对症支持治疗3~5 d后体温退至正常,无抽搐发作。无死亡病例。无明显后遗症。对于复杂热性惊厥病例,定期脑电图检查,定期随访。

2讨论

小儿热性惊厥,过去称为高热惊厥,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原因,其发生率很高,占儿童期惊厥原因的30%,是指颅外感染发热而引起的惊厥。目前发病机制不清。推测与下列因素有关:①6月至4岁小儿脑发育不成熟,神经元结构简单,树突发育差,髓鞘尚未完全形成,兴奋与抑制不稳定,兴奋易于泛华。②神经系统功能不完善,发热时兴奋性递质合成、释放增加,兴奋性与抑制性神经递质比例失调。③免疫功能发育不健全,容易患各种感染,造成发热,发热时神经细胞兴奋阈值降低,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状态改变,通透性增加,异常放电明显增加而发生惊厥。④最新研究结果显示热性惊厥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3月至3岁小儿,热性惊厥是引起癫痫持续状态的常见原因之一。尽管约有5%的热性惊厥呈持续状态,但却可占该年龄组儿童癫痫持续状态的30%。Shinaur等报告,2岁以下的癫痫持续状态患儿80%以上是由热性惊厥或器质性疾病引起,是发生于颅外感染性疾病发热过程中的惊厥发作。

临床上热性惊厥分为单纯、复杂两型。单纯型热性惊厥多发生于6月至4岁健康小儿,体温大于38.5℃,多在病初体温骤升阶段(12~24 h内),为全身性发作,持续时间短,数秒至数分钟,一次病程发作1~2次,无异常神经系统体征,可有热性惊厥家族史;而复杂型热性惊厥多发生于〈6月,〉5岁,有器质性脑损伤病史,智力低下,体温小于38.5℃,可于发热的任何时间发作大于4~5次,呈全身性或限局性发作,持续20 min以上,可有异常神经系统体征,有复杂型热性惊厥、癫痫家族史[5]。本病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可转变为癫痫。热性惊厥转变为癫痫的危险因素:①病前有神经系统发育异常。②有家族癫痫病史。③限局性发作或丛集性发作。④发作时间长,多在15~20 min以上。⑤复杂型热性惊厥.⑥脑电图在惊厥发作后2周仍有异常。凡具有2项以上危险因素者转为癫痫的百分率增高,危险因素越多,转变为癫痫的几率就大大增加。单纯型热性惊厥转变为癫痫的发病率为2%左右,而复杂型则为20~50%[6],所以复杂型热性惊厥应定期随访,积极治疗。

对于热性惊厥的患儿,因首次热惊后,约30%具有复发的可能,若已出现过2次发作,那么,复发率可达50%,5岁后复发率接近0,所以应积极预防,主要包括以下措施:①防止发热:注意护理,提高抗病能力;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提高机体免疫力;遇有发热时,体温超过37.5℃时口服或肌内注射退热药。②间隙短程预防性治疗:平时不使用抗惊厥药物,凡遇体温超过37.5℃时,除给予退热药外,可短期口服地西泮,或使用地西泮栓剂,或地西泮灌肠预防惊厥发作,口服地西泮一般不超过3 d。③长期服抗癫痫药物:目前多不主张使用。但对于频繁复杂型热性惊厥发作患儿伴有转变癫痫倾向者,可给予抗癫痫药物,如苯巴比妥等。

参考文献

[1]Friedman MJ, Sharieff GQ. Seizures in children. Pediatr Clin North Am,2006,53(2):257-277.

[2]刘迎新.小儿惊厥的急救处理.中国社区医师,2006,22(5):30-31.

[3]张宏,等.小儿惊厥的急救及诊断思路.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4):563-564.

[4]吴洁.小儿惊厥诊断及鉴别思路.临床儿科杂志,2006,24(10):857-860.

[5]薛辛东,杜立中,毛萌.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34-435.

第7篇:神经病学诊断思路范文

【关键词】颅内栓塞及血栓形成/并发症;静脉;眼部疾病;视水肿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892-01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被称为是脑血管疾病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类型,临床表现的症状多为头痛、恶心、呕吐、视盘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的特征,其中以眼部症状较为常见,甚至来说某些患者仅仅表现为眼部疾病症状,因而首诊于眼科[1]。极容易造成误诊漏诊情况。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磁共振成像、磁共振静脉成像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技术不断的成熟应用,这类疾病的诊断水平不断提高,并且已为人们所熟知。虽然对CVST这类疾病临床观察以及报道的例子较多,但很少有人探究其临床特点与眼部表现的关系,为此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120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希望对CVST的早期确诊、早期治疗方面提供更为丰富、更有意义的临床资料。

1 对象和方法

细致回顾分析医院2000年至2005年间神经内科以及介入科入院的120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群体中,男性55例,女性65例,女性数量多于男性。首发年龄最小为16岁,最大为70岁,多见于20~50岁,在30~40岁左右表现出首发高峰期特点。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所有的患者除了临床症状和必须的全身检查之外,主要是依据DSA检查作出的常规诊断。血栓形成部位多数表现为多发性血栓,其中,单纯上矢状窦血栓30例,约占患者总体的24%;单纯侧窦血栓患者为29例,占患者总数量的24.6%;单纯直窦血栓数量为4例,占患者总数量的3.4%;上矢状窦联合测窦血栓患者为31例,占患者总体数量的比例为26.3%;上矢状窦联合直窦血栓3例,占患者总体的2.5%;海绵窦血栓数量为3例,占患者总体的2.5%;颅内大、小静脉血栓数量为4例,占患者总体的3.4%;3个部位以上血栓数量为10例,占患者总体的8.5%。另外的5位患者除了存在血栓形成外,还存在硬脑膜动静脉瘘形成,占患者总体的比例为4.2%。根据患者的不同起病方式可以分为急性起病(2d以内)、亚急性起病(2d~1个月)、慢性起病(1个月以上)3种[2],进行回顾分析时,重点对患者的一般性资料、全身表现和眼部表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比对,比较不同的起病方式患者眼部首发的表现存在差异与否。其统计学分析可采用SPSS10.0软件完成,以P

2 结果

120例患者中以眼部病症作为首发表现的患者为25例,占总数的21%,全部经过眼科的细致检查排除了眼部病变的可能,并且采用CT或者MRI作为检查手段用以排除颅内病变的可能;眼部症状和其他症状同时存在的患者为40例,占总体的33%;非眼部症状作为首发表现的患者为50例,占总数的44%。三种不同的起病方式患者眼部首发表现的比例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全部的患者中,有视物模糊与视力减退、眼部疼痛、视物成双影、视物变形和视野存在异常等眼部症状作为首发表现者为70例。其中,视物模糊和视力减退患者为60例,占眼部症状总体数量的85%,视物成双影患者22例,占有眼部症状为首发表现患者数量的31%;眼部疼痛患者为14例,约占总数量的20%。眼部检查后发现存在异常的患者为83例,月约占患者总体数量的70%。除了有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和复视以外,主要的表现有眼球运动受到限制、结膜充血、眼球外凸、眼球震颤和眼底改变[3]。

3 讨论

通过DSA的细致检查,CVST诊断的准确率可高达75%~100%,是诊断CVST最可靠的标准。虽然MRI和MRV在CVST的诊断上存在无创性、重复性和分辨率高的优点,但是对较小的血管血栓形成显示为不良,当存在静脉窦发育不完全时,MRI和MRV诊断就很困难。

CVST的临床表现繁杂而没有特异性,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升高和皮质受损。检查表明,头痛是最为常见的病症,约占七到九成,而且有七成以上的患者以头痛为首发表现症状。但是也有二至四成的患者只表现为良性颅内压升高。因此,眼科医生应该高度重视CVST,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漏诊和误诊。

CVST引发的眼部症状原因主要有静脉回流受阻而导致颅内压升高。其中,视盘水肿可以说是眼部最常见的症状。早期的视盘水肿症状表现很微弱,除非引起视网膜出血等严重病症,否则临床上患者可能无任何症状表现。但是一旦颅内压升高,视盘水肿持续的时间比较久,视神经纤维受损,也是可能发生不规则的向心性视野缩小,最终的结果可能是视力下降甚至失明[4]。

4 结论

CVST患者群体大多有视力状况下降、复视、视盘水肿以及视网膜病变出血等一系列眼部疾病,极容易被误诊为视盘炎及视神经病变等眼科疾病。CVST患者也经常伴有颅内压升高而导致的一系列疼痛和神经系统的疾病,MRI和MRA在现在的临床治疗中可作为确诊CVST的第一检查方法。由于CVST是发病率较低的眼外疾病,而且首次就诊时大多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这就对眼科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强对疾病知识的学习,充实自己、拓展思路,对患者的病史要做详细的了解,对原因不明的视力下降等症状要做细致的MRI检查;有全局意识,结合患者的全身情况,对怀疑有类似神经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群体要充分考虑到CVST存在的可能性[5]。

参考文献:

[1] 周卫东、魏岗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和诊断。中华内科杂志,1999,38:323-325。

[2] 王惠娟、刘亚玲。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与治疗。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13:163―164。

[3] 李存江、王桂红、王拥军等。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65―67。

第8篇:神经病学诊断思路范文

关键词:头晕;胸闷;临床特点;脑心综合征;鉴别诊断

头部摔伤后多会出现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患者也会有胸闷表现,由于大脑组织及神经系统结构较为复杂,受损部位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及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不同,鉴于损害位置及病因的多样化,对于头晕伴胸闷的治疗还需进一步鉴别诊断[1]。本研究对头部摔伤后头晕伴胸闷的临床特点、诊疗等相关情况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5年1月~7月收治的3例头部摔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来诊主诉为头晕,并伴有不同程度胸闷症状,对A、B、C3例患者基本情况分别为:①A患者,男,年龄57岁,头部摔伤后3d来院就诊,致伤原因为骑自行车摔伤,主诉头晕伴胸闷,胸痛不明显,无意识障碍,行头颅CT及心电图检查,显示为窦性心律,可见硬膜下血肿;②B患者,女,年龄43岁,头部摔伤后由120送入,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头撞伤,主诉头晕伴胸闷,胸痛明显,有轻微意识障碍,行头颅CT及心电图检查,可见硬膜下血肿;③C患者,男,年龄为21岁,头部摔伤后当日来院就诊,致伤原因为高空坠落跌伤,主诉头晕伴胸闷,无胸痛,有轻微意识障碍,行头颅CT及心电图检查,显示为窦性心律。

1.2方法

1.2.1临床诊疗方法 3例患者均给予输液观察治疗,复查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分别为9.5ng/L、9.4ng/L、9.2ng/L,肌钙蛋白T分别为0.18ng/L、0.17ng/L、0.16ng/L,肌钙蛋白I分别为22.35ng/L、11.34ng/L、11.30ng/L,胸闷反复出现,予以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6862,英文名称:Isosorbide Mononitrate Injection),持续观察心电图,查体血压为130/85mmHg、130/80mmHg,125/80mmHg,神志清醒,无认知语言障碍,肺部未闻湿音,心率为72次/min、75次/min、70次/min,布鲁金斯式征、凯尔尼格征和双下肢巴彬斯基征均为阴性,其中A患者和B患者为硬膜下血肿,对其进行胸片和超声心动检查,未见肋骨骨折,左心室射血分数为0.60,给予降压、扩冠治疗。

1.2.2具体诊疗思路 上述患者均因头部摔伤后出现头晕伴胸闷,其中C患者症状较轻,给予心律失常药物(以钾盐和β-受体阻滞剂为主)对症治疗,A和B2例患者摔伤前均无胸闷症状,可排除心脏疾病所致胸闷的情况,出现非ST抬高性心肌梗死均为硬膜下血肿引起,确诊为脑心综合征,为急性起病,考虑到患者伴有胸闷症状,对其进行主动脉夹层、胸部肌肉损伤和肋骨骨折鉴别诊断,A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诊疗时控制血压,两例患者呼吸均正常,排除上述可能,分别予以对症处理和扩血管治疗,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注意保护患者心脏功能,适时给予脱水剂和适当给予利尿剂和扩容剂。

2 结果

经对症处理,复查头颅CT可见血肿吸收,患者均无不适症状,出院;复诊结果显示,C患者痊愈,A患者和B患者冠状动脉堵塞40%左右,无需置入冠状动脉支架。

3 讨论

头部摔伤后头晕伴胸闷患者经检查可见窦性心律、硬膜下血肿,多由急性颅脑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心综合征引起,患者心电图异常情况及心脏病症状早脑病恢复过程中会逐步消失,具体发病机制可概括为以下三点①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心脏受到大脑调配,当大脑局部组织受损后,对心脏的调配和控制能力也会减弱,加之颅内压增高等,大脑对心脏的调配能力会进一步降低,这是造成心肌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②为神经内分泌机制,头部摔伤后可能会造成脑神经损伤,心肌细胞受损主要由心脏内环境紊乱和心肌营养不良引起;此外,凝血酶功能增多使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以及颅内压增高引发血管阻力增大,也会造成心肌损伤[2-3]。临床上心律失常和传导异常恢复较快的症状表现统称为脑心综合征,因其ST段压低与急性心肌梗死表现相同,需进行鉴别诊断,通常情况下脑心综合征血清心肌酶值增高速度相对缓慢,在原发病治疗基础上对心肌损伤进行对症处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头晕、胸闷等症状,达到治疗预期[4]。本组3例头晕伴胸闷患者,头颅CT及心电图检查,显示为窦性心律和硬膜下血肿,其中硬膜下血肿多由直接暴力造成,头痛较为剧烈,骑自行车摔伤、交通事故头撞伤和高空坠落跌伤均为直接暴力,通过与心肌梗死进行鉴别诊断,可排除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较多,除了已获认可的心脏传入纤维上行达脊髓这一途径外,还有延髓孤束核和迷走神经背核,后者即副交感神经传出系统,相关研究证实,大脑中皮质、下丘脑等与脊髓各级水平存在多方联系,交感神经支配重点会影响心律,临床上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包括昏厥型、偏瘫型、脑干型及高血压危象型)、风湿性心脏病引发的脑症状、非风湿性房颤及各种心律失常引发的脑症状,由头部摔伤引发脑损伤造成脑心综合征的情况并不多见,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也各不相同,根据其病史及临床表现,并辅以头颅CT等检查,可明确诊断,因非ST抬高性心肌梗死情况比较多见,可由血管动脉硬化诱导发病,脑心综合征的特别之处在于摔伤后才伴有胸闷症状,而在发病前胸部并无不适症状[5]。本组3例头晕伴胸闷患者,经头颅CT及心电图检查,1例患者为窦性心律,症状较轻,给予心律失常药对症治疗,痊愈;其余2例患者可见硬膜下血肿,诊断为脑心综合征,给予对症处理和扩血管治疗,均好转。

综上所述,头部摔伤后头晕伴胸闷患者经检查可见窦性心律、硬膜下血肿,应对该类病症患者进行进一步鉴别诊断,明确治疗方案,保证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对于确诊为脑心综合征的患者,应坚持原发病治疗和心肌损伤等对症处理的原则,根据患者心脏情况来调整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郭珍妮,杨乐,邢英琦,等.焦虑症伴头晕患者脑血流调节能力的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10(2):120-122.

[2]粟秀初,孔繁元,黄如训.进一步提升眩晕、头晕和头昏诊疗工作中的理性共识[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11(3):702-704.

第9篇:神经病学诊断思路范文

[关键词] 老年;急性脑梗死;丁苯酞胶囊;银杏达莫注射液

[中图分类号] R74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5(a)-0059-04

Observation on Butylphthalide Capsule combined with Ginkgo Dipyridolum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120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ANG Wenmin1 ZHANG Binmei2

1.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Zhongshan Dachong Hospital, Guangdong Province, Zhongshan 528476, China; 2.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Zhongshan Banfu Hospital, Guangdong Province, Zhongshan 52845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utylphthalide Capsule combined with Ginkgo Dipyridolum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120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dmitted to Zhongshan Dachong Hospital from April 2012 to January 2014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6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Butylphthalide Capsule oral and Butylphthalide Capsule intravenous therapy,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Xuesaitong Injection for intravenous drip, the course was 15 days. Data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as collected, the clinical effects, NIHSS, haematological index and sid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85.0%)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68.3%),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scores of NIHSS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were all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 < 0.01), while the improvement of NIHS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fibrinogen, D-dimer,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in the two groups were all decreased (all P < 0.05), while the improvement of D-dimer,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re were no obvi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during the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Butylphthalide Capsule combined with Ginkgo Dipyridolum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has a better clinical efficacy and good safety.

[Key words] Elderly;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Butylphthalide Capsule; Ginkgo Dipyridolum Injection

老年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致残率、病死率较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大多数老年患者就诊时已超过溶栓时间窗,且老年患者伴发疾病多,多数不适宜溶栓,国内外溶栓治疗率仅2%~5%[1]。故急性期改善缺血区微循环,缩小梗死灶面积,挽救老年患者的神经功能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丁苯酞胶囊和银杏达莫注射液均为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常用药物,目前未见两者联合应用于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文献报道。本研究探讨两者联合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4月~2014年1月在中山市大涌医院内科住院的120例60岁以上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入选条件: ①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并经颅脑CT或MR检查确诊;②有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5~25分的患者;③有溶栓指征、有脑梗死后遗症病史、脑出血、大面积脑梗死及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急性心力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不予入选;④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完整;⑤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男33例,女27例;脑梗死部位:基底节区29例,脑叶18例,放射冠8例,小脑4例,脑干1例。对照组男34例,女26例;脑梗死部位:基底节区32例,脑叶17例,放射冠9例,小脑2例。两组年龄、发病时间、体重指数和治疗前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3]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微循环处理,并依据病情给予脱水、调控血糖、血脂、血压及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丁苯酞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20100041)0.2 g口服,3次/d,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山西普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4023516)20 mL稀释静滴治疗,1次/d。同时,对照组给予血塞通注射液(哈尔滨珍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26437)400 mg稀释静滴治疗,1次/d。疗程均为15 d。

1.3 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肝功能、肾功能,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比较。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两组患者的不适感觉及生命体征变化,常规行血、尿及肝、肾功能检查。

1.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4]: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减少90%~100%;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5%~<90%;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生活不能自理;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以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基本痊愈加显著进步为总有效例数,计算两组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开始后,观察组有1例因经济原因要求换到对照组治疗;对照组有2例因治疗后自觉效果不理想拒绝原方案治疗,换到观察组治疗。所有患者均完成15 d治疗。按照随机化原则,不将不依从患者踢除,结果分析采用意向治疗分析方法。

2.1 两组治疗效果评价

对照组与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8.3%、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评价(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4.66,*P < 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结果比较

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 < 0.01),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 < 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比较(分,x±s)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学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Fib、D-D、hs-CRP都有不同程度降低(均P < 0.05);但观察组对D-D、hs-CRP改善作用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学指标比较(x±s)

注:与对照组比较,t = 2.23,#P = 0.03;t = 2.12,*P = 0.03;PT:凝血酶原时间;APT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Fib:纤维蛋白原;D-D:D-二聚体;hs-CRP:超敏C反应蛋白

2.4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中2例患者出现头晕、恶心,放慢输液速度后症状缓解,可继续完成治疗;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所有患者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结果未发现明显异常。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其病因多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等引发的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导致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造成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引发脑神经元缺血、缺氧、坏死,导致神经功能障碍[5]。及时(6 h内)对患者溶栓可以有效减少脑神经元的死亡,改善预后,但目前在国内,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老年患者就诊时已经无法进行溶栓治疗。对于无法实施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目前治疗方法包括改善微循环和阻止脑缺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防止脑神经元进一步死亡。该治疗过程中存在复杂多样的靶标环节,单一脑保护药物的有效作用位点可能相对局限,而多种药物的联合干预可能在更广泛的动态水平或层面发挥保护作用,修复脑神经功能[6]。本研究探讨丁苯酞胶囊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和安全性,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丁苯酞最初为芹菜籽中提取出的药物,具有抗惊厥、增加学习记忆力等作用[7]。近来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已证实其对急性脑梗死具有显著疗效,推荐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的早期用药[8-9]。其对急性脑梗死药理作用包括: 调节缺血区微循环,保护脑细胞线粒体免受损伤,改善脑部能量代谢。通过影响花生四烯酸(AA)代谢,选择性抑制AA及其代谢产物介导的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可以解除微血管痉挛,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清除自由基,避免再灌注引起的继发性脑损伤。因此,丁苯酞是通过多途径、多环节阻断急性脑梗死引起的病理生理发展过程,挽救缺血半暗带区受损的脑神经元,缩小脑缺血的梗死面积,修复神经功能。

银杏达莫注射液是由银杏叶提取物和双嘧达莫组成的一种复合型药物,所含的活性物质主要为银杏内酯、黄酮苷、白果内酯和双嘧达莫[10]。刘睿等[11]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血液流变学,有利于改善脑血液循环,加强脑细胞的能量代谢,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其对急性脑梗死药理作用包括:银杏叶提取物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能够有效清除自由基,并保护脂质不被氧化,并能确保在低氧缺血状态下脑细胞不受到损伤。而双嘧达莫能增大细胞中环磷腺苷的含量水平,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改善脑细胞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强化银杏叶提取物的作用。这些作用使脑细胞的供血状态得到明显改善,从而修复神经系统出现的功能性缺损。

本研究对明确诊断12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达85.0%,NIHSS 评分改善明显优于未使用该两种药物的老年患者。另外,有文献报道[12-14],急性脑梗死患者D-D和hs-CRP血液学指标水平高低与脑梗死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D-D和hs-CRP越高,预后越差。本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中D-D和hs-CRP降得更低,提示丁苯酞联合银杏达莫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老年急性脑梗死的预后。

综上所述,应用丁苯酞胶囊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临床效果,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且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Lees KR,Bluhmki E,Von Kummer R,et al. Time to treatment with Intravenous alteplase and outcome in stroke:an updated pooled analysis of ECASS,ATLANTIS,NINDS,and EPITHET trials [J]. Lancet,2010,375(9727):1695-1703.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5]宋伟,雷丹荣,袁婷婷,等.丁苯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试验的质量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8):483-487.

[6]胡以慧,朱双成,岑跃南.丁苯酞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9):10-12.

[7]周高雅,胡治平.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sICAM-1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2,40(3):260-262,290.

[8]Zhang Y,Wang L,Li J,et al. 2-(1-Hydroxypentyl)-benzoate increases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reduces infarct volume in rats model of transi ent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J]. J Pharmacol Exp Ther,2006,317(3):973-979.

[9]崔丽英,李舜伟,吕传真,等.恩必普软胶囊治疗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多中心开放临床研究[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2(3):112-115.

[10]陈英石.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10,31(5):606-607.

[11]刘睿,章文华,刘自东.银杏达莫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11):988-989.

[12]Knuiman MW,Folsom AR,Chambless LE,et al. Association of hemostatic variables with MRI-detected cerebral abnormalities: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study [J]. Neuroepidemiology,2001,2(2):96-104.

[13]何巍巍,胡志坚,欧阳良良.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与脂蛋白a水平检测及其意义[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29(4):427-428.

[14]刘萍,王世民,李效兰.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RP水平变化与颈动脉斑块特点的研究[J].天津医药,2008,36(1):15-16.

(收稿日期:2014-02-11本文编辑:张瑜杰)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