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第1篇: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一、优势和机遇

(一)条件得天独厚。我县地处武陵山腹地,是重庆、贵阳、长沙、武汉四大城市的几何中心,区位优势明显,是重庆市规划建设的五大地区级物流枢纽之一,药品销售市场前景看好。境内药用植物种类有1270余种,达到国家和省级标准约有268种,重点药材有银花、白术、玄参、天冬、杜仲、骨碎补、黄姜、黄精、续断等品种,其中银花、白术量大质好,是极具代表性的中药材资源。

(二)产业初具雏形。截至目前,我县以银花为主的中药材面积超过35万亩(银花30.1万亩、白术3万亩左右、天冬6000余亩、黄精3000余亩、青蒿8000余亩、百合20__余亩,另试种了白芨、重楼等名贵中药材),药农户年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中药饮片、绿原酸提取和植物中间体提取、金银花凉茶生产线已经投产。与西南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了____银花成分分析和药理、药效、毒理等基础研究,开发试制了包括银天颗粒在内的一批新产品。“____银花”获国家地理商标认证和GAP基地认证,“药食同源”认证在国家卫计委网站完成公示。依托中药材天地网建立了首个国家基本药物中药原料动态监测与信息服务站,“中药材买卖通”等电商交易平台运行良好。成功举办两届武陵山中药材产业发展论坛,____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三)扶持政策给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单节列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将____银花、白术等纳入特色中药材基地规划。全市《医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__—2020年)》将____银花作为“五园七基地”之一进行布局。今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实施中药材“1211”的发展战略,明确到2020年,中药产业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并从今年开始,每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5000万元以上,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

二、问题和挑战

(一)外部竞争激烈。近年来,外资医药企业争先恐后地加大在华投资,国内各大医院进口药、合资企业药和国产药大约各占1/3,技术领先、资本雄厚的外资医药企业基本上垄断了高端药物市场,传统的中医药产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就渝东南地区而言,各区县中药材资源都比较富足,发展思路大同小异,且大多各自为阵,缺乏统筹规划和差异化发展,甚至存在恶性竞争。

(二)资源欠缺管理。部分中药材品种受市场、病害等客观原因影响严重,产量差异极大。如银花产业因受市场低迷、《药典》分离等因素影响,群众种植积极性有所降低,目前很多中药材种植基地养护、管理不到位,自生自灭现象普遍存在。对稀有药材还未形成系统管理,乱采乱摘现象仍然存在,破坏十分严重。

(三)产业结构失衡。虽然我县明确提出打造100亿级的中药材产业的战略目标,但我县企业仍然集中于简单的种植和加工等生产环节,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化工等行业仍处于“零”起步阶段。以祥华生物、红星中药材为主的我县中药材企业,在化工原料、制剂和制药等方面研发投入不够,生产水平仍然十分落后,如不能引入大型制药企业落户,产业集群将很难形成。

(四)队伍素质不高。目前,我县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未受过专业培训,专业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虽然成立了专门的中药材产业办公室,但与中医药专业相关的人才几乎没有,既缺乏中药材种植、加工、制药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也缺乏专门从事医药产业评估、市场运作的产业化人才。而在产业开发方面,虽然与重庆大学等科研机构研发了一些科研产品,但仍未成规模开发、生产,利用效率太低。

三、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产业支撑,构建发展体系。继续加大对药材示范种植大户的扶持力度,对种植典型户建档立册,跟踪服务,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在药材发展种植过程中的种子、技术、销售等困难,确保已成规模的药材基地不因外部因素受到破坏。加大对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力度,建议由县中药材办公室抽调专人对全县范围内中药材资源开展一次资源普查,并建档管理,对稀有药材进行跟踪保护。同时,要抓紧制订我县中医药产业中长期规划,避免产业结构重复、产品项目雷同等现象,既要确保中小型医药企业的发展,又要制订大型医药企业引入规划,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采取各种形式加大对项目、人才、技术的引进力度,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逐步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为补充,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投入为放大的医药产业投入支撑体系,使相关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第2篇: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行业;挑战;对策

[DOI]10.13939/ki.zgsc.2016.16.057

经济转型的实质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中的高科技含量。中医药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极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国家相继颁布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 年)》《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规划和意见。中医药行业必须抓住这一契机,实现中医药的转型升级,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1 经济转型对中医药提出的挑战

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提高都对养生保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国内市场对中医药需求旺盛,经济转型为中医药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对中医药行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1.1 民众不断高涨的传统医药养生、保健需求与中医药供给不匹配的矛盾

我国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2014年消费在GDP中占据 50.2%,人均收入已经达到7800美元,经济转型已经初见成效。我国是人口大国,消费市场巨大,卫生总费用及人均卫生费用均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消费升级直接带动了人们对医疗保健品需求的提升,民众从吃药看病等较为低端的需求,转向保健、保养、美容等较为高端的需要。但是传统中医药为居民提供的中医药消费品的品种、药剂极其有限,炮制方法陈旧,携带、服用方式、味感都弱于西医,虽然很多人相信中医药在治疗、保健方面的作用,但快捷的生活节奏使很多人放弃了对中医药的选择。

1.2 西医药迅猛发展的压制与中医药发展缓慢的矛盾

西医药产品不断创新,发展迅猛,挤占了中医药的生存空间,中医药发展缓慢,使中西医发展严重失衡。近年来,国内进口西药快速增加,医院为了追求利润大量进口西药。中医药由于服用量大且不够方便,创新产品有限,使用量被西药挤占。

1.3 产业急剧壮大与产品相对匮乏的矛盾

中医药市场面临巨大的市场需求,产业规模也急剧壮大,但是,企业在享受了利润的同时,却没有重视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产品品种相对匮乏。中药饮片市场多为中小企业,由于规模有限,厂商竞争激列,利润都只有10%左右,大多数企业采用作坊式制造,质量堪忧。由于价格较低,对优势品种形成冲击,正规企业则面临着运营成本高、利润薄的尴尬局面,在国内和国外市场都缺乏竞争力。

1.4 中医培养批量化与中医人才短缺的矛盾

中医教育主要有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两种模式。学校教育开始于 20 世纪中叶,在中医药中专、大专和本科教育的同时,又扩展第二学位教育、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等。至此,我国已经形成中医药教育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结构。20 世纪末,我国出台了《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开始了师承教育的新模式,但是师承教育中人才的知识和技能、中医药教育的组织、教学方式及传承内容均面临诸多问题,中医人才短缺的矛盾越发突出。

1.5 互联网营销与产品非标准化的矛盾

互联网购物逐渐成为人们购物的主要方式。一方面中医药互联网营销市场空间极大;另一方面中药产品标准化程度均较低,缺乏品牌产品,行业缺少旗舰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药在互联网上的推广和使用。如中药饮片在市场上无序竞争,行业标准混乱,鱼龙混杂,相比于中成药生产,中药饮片的生产仍处于较为原始和不规范状态,严重制约了中药的互联网营销发展。

1.6 国际竞争加剧

虽然中医药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使用,但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市场份额并不大,据统计,国际市场的中药及植物药销售额每年达 300 亿美元以上。其中,日本汉方药占 70%以上,韩国汉方药约占 10%,而中国中药仅占 5%的份额,其中的 70%还为廉价原料药材。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国际上很多大西药公司加大了中医药的研发投入,像辉瑞、瑞士诺华公司等,纷纷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抢占中医药市场。

2 新形势下中医药行业的选择

2.1 联合上、下游企业,建立自身独特的服务平台

中医药行业发展要在现有基础上,整合资源,实现战略转型。打造新的平台,形成新的服务模式。比如老字号中药企业可以联合医疗机构,开创为工薪阶层治疗未病的平台。药店向养生会馆、中医院等业态拓展,为高端人群提供养生保健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中医对接服务。

2.2 发展标准化中药种植,积极挽救种质资源

目前中药材污染、造假现象严重,造成中医疗效负面作用较大。稀有种质开采殆尽,面临危机,必须对中药材进行拯救和行业管理。一是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制定验收抽查标准,杜绝污染和假冒药材流入医疗市场。二是保护、培育稀有种质药材,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对于私自开采、捕杀中药种质给予惩罚。

2.3 创新中药品种,提升中药品的便捷性

中药一次服药量是西药的十几倍或几十倍,服用不便,且煎制费时费功,难以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创新中药品种和中药剂型是当前中药创新的主要方向。一是发展中药深加工产品。在培育中药材与配伍生加工的同时,大力发展单一中药的深加工产品,如“极草 5X 冬虫夏草”纯粉片系等。二是创新中医药系列产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饮片、中药剂型进行改造升级,提升中药品携带、保存、服用的便捷性。

2.4 探索中药创新模式,提升中医药的核心竞争力

加快中医药的协同创新。一是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创新链条。以为民众解决疾病为导向,实现中医药行业的组织再造。二是勇于打破壁垒,创建战略联合体,实现中医研究、中医院、药厂、互联网的链接。三是推进中医药行业的制度创新。以优化资源、产品创新为目的,制定中医药研发、评价、专利审批、商标注册等一系列有悖于西药的制度标准,为中医药发展清除壁垒。

2.5 建设多元化中医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中医药专家队伍

要寻求多层次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探索形成新一代高水准中医药技术人才和专家队伍的教育手段,在高校批量化的教育模式中融入师承教育、继续教育。中医药继续教育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重要手段,是造就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方法。师承教育注重承袭,但难免有失狭隘,在师承教育中导入

继承科学发展的现代教育内容,才可规模化、集成化地塑造未来健康的中医药队伍。

参考文献:

[1]马启武.中医药产业发展态势分析[J].首都医药,2014(12):17.

[2]张桂珍.我国中医药行业发展的现状[J].内蒙古中医药,2012(10):123.

[3]王月,于海龙,郭利平.浅谈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点[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7):769.

第3篇: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2011年是新医改攻坚的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如果说新医改的重心是“保民生”,“十二五”规划的重心则是“促发展”。继商务部2011年5月5日《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之后,2011年7月13日,科技部公布了《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生物医药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工信部牵头制定的《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也将有望于近期出台。促进产业升级是医药产业发展各项规划的共同关键词。产业升级具体体现在产业组织形态(做大,外延增长)和科技含量(做强,内涵增长)两个层面。提高行业研发技术水平,加速医药产业的升级,已成为全行业的共识。《规划》奠定了未来五年我国加快医药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推进其快速增长的基调,对于加快医药产业走向先进化、国际化明确提出了科技创新突破和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重点,同时指出了提升企业作为主体的自身创新能力,培养一批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大企业,产业集中化也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投入力度强化:推进医药科技创新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当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生物医药产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它符合国家政策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是以重大技术突破(21世纪科技进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老龄化、城镇化以及全民医保扩容升级带来的市场潜力巨大,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未来五年年均增长率有望达到23%左右,有望由2011年1.25万亿元左右增长到2015年3.6万亿元以上),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是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方向,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医药产业主要的挑战是:国产药以低附加值的仿制药为主,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磅炸弹”,与研发基础薄弱、盈利水平较低、资金投入短缺有关。

为加快实现中国药物研究和医药产业由仿制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历史性、战略性转变,推动中国逐步从“医药大国”发展成为“医药强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确定为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按照部署,我国医药体系创新可分为三个阶段:

2008年至2010年,为创新转型阶段,基本形成国家创新体系,期间国家分两批确定970项课题,课题经费53亿元,截至2010年9月底,在专项支持下,全国已有16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41个品种处于三期临床研究阶段;

2011年至2015年,也就是“十二五”,为快速增长阶段,也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时期。据悉,中央财政计划下拨资金100亿元,配套资金300 亿元,规划“研制30个创新药物,改造200个左右药物大品种(新增)”。扶持力度明显加大,杠杆撬动作用明显,目标是新药研发的主要技术规范基本实现与国际接轨,研发水平显著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显著缩小;

2016年至2020年,为跨越发展阶段。我国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将再上一个台阶,真正成为“医药强国”。

走向先进化、现代化:各领域发展各有侧重,战略重点清晰

《规划》立足国情,突出医药产业发展重点、热点,亮点鲜明。资金支持的重点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精神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耐药性病原菌感染、肺结核、病毒感染性疾病等10类重大疾病药物的研发。重点从创新药物研究开发、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企业创新药物孵化基地、新药技术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和国际合作项目等多个层面构建新药创新体系。在化学药、生物药、中药、医疗器械和材料各细分领域的战略重点也非常清晰:

化学制药:重在新结构、新剂型、仿制和改进

从2006年以来,受制于高昂的研发成本和较长的研发周期,发达国家化学创新药物专利数量减少,而专利保护到期的药物数量较多。由于我国在新药临床试验的人才、成本和资源上有较大的优势,中国正在逐步成为全球药物创新中心,同时在国际研发外包潮流推动下,中国自身软硬件实力正在提升,带动中国制药企业和学术机构研发水平不断提升,在化学制药领域仍有一定的后发优势。

“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创新药物研发,尤其是基于新靶标或多靶标的药物、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和化合物改构药物的研究。此外,还将力求在药物缓控释技术上有所突破,研发具有新剂型、新释药系统的创新品种,提高用药安全性、有效性。(相关上市公司有现代制药、亚宝药业、美罗药业等)。另外,化学制剂大品种的改造将提升这些品种的安全性、有效性,同时通过工艺改进,也利于节约部分生产成本。

中医药:药效物质研究、新剂型、大品种二次开发是重点

中医药是我国医药领域最具有民族特色和国际竞争优势的品种。我国拥有丰富的中医药学术资源、久经临床应用的大量方剂资源、庞大的人才资源和中药材资源。国家也将现代中药的研究与开发列为新药创新的重中之重,以保持我国在中医药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先发优势。

《规划》指出,重点支持有较好的前期工作基础,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相对清楚且所治疗病症明确、填补市场空白的复方创新中药研究开发。优先支持多学科协作创新中药的探索性研究。开展中药有效部位、有效组份、有效成分的创新中药研究。

重点突破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利好红日药业等)、中药药效物质研究及中药质量评价等关键技术(利好天士力、康缘药业、益佰制药等现代中药龙头企业)。建立有区域特色的中药研发共性技术平台。重点支持100余个常用中药材品种开展中药规范化种植研究和10余个中药材大品种的深度开发(利好康美药业、紫鑫药业等),开展8~10个新药品种的研发、30个传统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利好天士力、中新药业、同仁堂等)。

生物制药:与国际一流水平同步快速前进

全球生物制药领域保持着高速的发展。生物药由于国际发展历史并不久,因此是一个具有后发优势的领域。在国际上,生物医药企业是医药创新领域最活跃的群体,但存在产业化能力较弱的局限,成为国际制药巨头并购的对象。通过提升生物技术药物规模化生产和纯化能力,重点创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新药,有望逐步接近或达到与发达国家同步发展的水平。

《规划》提出:重点支持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创新药物研究。重点开展人源或人源化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药物、新型基因工程重组蛋白质及多肽药物、核酸药物、基因治疗和树突状细胞治疗等研究。蛋白药物、人源化单抗、大分子化合物、干细胞技术产品等高端生物技术制品是国际创新药物领域的重点方向。长春高新、兰生股份、海正药业、ST中源等上市公司都涉足了以上部分领域。以抗体药物为例,2007年全球抗体药物已占整个生物技术药物市场份额的34.4%,而我国仅为1.7%,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过去11年中,全球抗体药物市场以55%的复合增速高速增长。目前,我国抗体药物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共批准了14种抗体药物,其中7种为自主研发,市场规模约为40亿元以上。

规划提出,重点围绕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突破检测诊断、监测预警、疫苗研发和临床救治等关键技术,研制150种诊断试剂,其中20种以上获得注册证书;10个以上新疫苗进入临床试验。(相关上市公司有长春高新、华兰生物、天坛生物等)

医疗设备和材料:进口替代和高端化发展是趋势

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特别是高端产品基本上被国外进口所主导。《规划》鼓励开展医学影像、医用电子、临床检验、微创介入、放射治疗、激光治疗等高端医疗设备研究,研制生产15项左右中高端产品,培育20个以上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大幅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作为民生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在公众卫生和全民健康领域,提出要遴选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进行临床评价、示范试用和普及推广(鱼跃医疗、乐普医疗将从中受益)。

《规划》在生物医用材料方面将支持研发新型骨及口腔植入体、可降解血管支架、适宜国人的人工关节、介入人工心瓣及防钙化生物瓣膜、新型人工血管、神经修复材料、可承力骨修复材料、创面快速无痕修复材料等重大产品20项以上,获得关键专利50项以上。推动多学科交叉创新及产业化,扶持培育若干龙头企业。

走向国际化:提升国际竞争力,全面融入国际医药产业链

中国以开放的姿态正逐步成为全球药物创新中心,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丰富的临床受试群体、庞大的人才库、正在逐步增加的符合国际要求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基地。“引进来”的开放战略带来了显著的学习示范效应,提升了国内整体创新研发水平的提升。同时,我们正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政府将重点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在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开展临床试验,包括促进3~5个中药品种进入国际市场。例如,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在美国FDA二期临床的顺利通过为国内中药产品走向国际化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头作用。

大量国际品牌药专利的到期为我们带来了产业升级、出口结构升级、融入国际医药产业链的大好国际机遇,我们的药品出口结构将逐步从以原料药出口为主逐步调整为高附加值的制剂产品比重逐步加大,将由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中游(低端制造)逐步走向上下游(高端研发、营销)。到2012年,全球有大约40多个“重磅炸弹”药品专利到期,每年有大约200亿美金销售量的药品专利到期,对于我国制药企业来讲是一个重大的机遇。一方面,对于一批像恒瑞医药、华东医药、信立泰、人福医药这样技术研发实力较强、产品储备丰富的企业来说,可以通过“抢仿”,与原研厂家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可以通过“me better”新药的研发进入国际主流市场;一方面,像海正药业、华海药业、海翔药业这样一批企业可以抓住由专利药到期所带来的国际产能转移的机遇,承接国际医药巨头制剂加工的丰厚订单,通过FDA等高规格的国际认证,提升产品研发、生产管理和技术工艺水平。

总之,我们可以充满信心的预见,在未来五年,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地位将快速得到提升,从医药“大国”走向医药“强国”的目标越来越近。

产业集中化:更加突出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集中度提升是必然趋势

《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将“完善新药创制与中药现代化技术平台,建设一批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增强医药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目前,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在发达国家,以世界医药巨头为代表的先进医药企业掌握了最强大的研发资源和科研人才,依靠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保持了公司持续高速的业绩增长。而我国,企业科研实力相对薄弱,研发投入相比国外巨头15%的水平,我们的平均水平不到2%,研发型企业也仅为5-8%。政府引导建立了一批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药物孵化基地,逐步形成了一批持续投入、目标明确、队伍稳定的药物创新示范企业和产学研联盟。通过积极探索,创造条件,以资产为纽带,组建药物研发和产业化紧密结合的实体,推进药物创新成果转化。通过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望培育若干个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的化学药和中药大企业,工业产值50亿元以上的生物药大企业。

政府对医药研发日益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日益严格,加上新药审批门槛的提高和对普通药品价格的打压使得企业越来越有动力从事真正意义上的新药和技术工艺方面的研发工作,同时,我国具有的较高素质的医药科研人力资源和庞大的总体人力资源规模为从事新药开发和临床试验提供良好的低成本的条件;医药行业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的日趋成熟,大量科研院所提供的前期成果为企业分散了早期风险,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都为医药企业从事研发提供了日益充裕的资金。

政策将扶持有研发优势和潜力的优秀企业做大做强,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今后这些科技创新实力突出的企业必然与那些从事低端生产制造的企业拉开较大差距,谈判议价能力更强,品牌优势更为明显,产品更有市场空间,行业的集中度也将日益提升。

第4篇: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刘燕华在报告中透露,按照新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中国政府正在积极部署和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工作。目前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已将中医药现代化作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重点。“十一五”期间,中国将继续加大中医药的科技投入,全面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回顾 中国行动可圈可点

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中国已经做了大量实质性的工作,这些都为全球进一步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刘燕华首先在报告中回顾了“中医药现代化的中国行动”。

2002年1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科技部、卫生部等8部委(局)共同制定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对2002年至2010年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做出了全面规划。这是我国第一部中药现代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自“九五”开始,科技部联合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科技攻关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及其他科技计划中安排了一批重大项目,使中医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其主要表现为:初步建立了中药产品创新技术平台,制定了一批质量标准,开发了一批中药新产品。

为推进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结合不同地区的资源特点和发展优势,“十五”期间我国筹建了14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和8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并突破了一批中药制药关键技术,中医药的基础理论有了很大进展,现代中药产业链日趋完善,现代中药产业的雏形初步形成。

2004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达958亿元人民币,比2003年增长18.3%,中药工业的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均高于医药工业的平均水平。

分析 发展面临三大机遇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医药现代化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刘燕华在报告中分析认为,中医药当前正面临着三大新机遇。

市场对中医药发展的需求日益迫切。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在防治肿瘤、肝炎等复杂性疾病,以及亚健康状态的调节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同时,由于中医药的低成本、适用性广,人们对新剂型的中医药的需求愈显迫切。

对中医药的科学研究越来越深入。近年来,不仅中国,欧美许多发达国家也加强了对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药的研究。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生物技术等新学科、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发展,也为中医药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中医药发展的国际环境有了较大变化。2003年,WHO制定了新的全球传统医学战略规划。全球目前已有10多个国家制定了草药法规。世界草药市场年销售额正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

刘燕华提醒,“认识传统中医药有个过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有了认识之后,不加速实现现代化则是不可原谅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共同努力,相信传统医药一定会给人类健康带来福祉。”

解密 最新发展战略

第5篇: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一、认清形势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推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和卫生事业的有关文件精神,不断加强自主创新,全市中医药产业及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形成。我市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射洪、蓬溪、大英三县都建立了中医医疗机构,具有较完善的设施和一定的技术力量。市中医院被评为全省“十佳中医院”并确定为全省“精品中医院”建设单位,射洪中医院已成为“全国示范中医院”。我市的中医药产业初具规模。依托银发、绿康药业发展的白芷基地通过国家GAP验收认证,连翘基地是全省规模最大的,并成功研发十多种新产品,提升了中药材的附加值,完成的“川白芷规范化种植研究与开发”是我市建市以来获得的两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的一项。引进十多家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在我市发展中药材基地3万余亩。中医药企业不断壮大。目前,全市中药企业共拥有总资产2.56亿元,而且今年全市中药企业的业绩还在提升。

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一是中医基础设施落后,服务体系不健全;二是农村、社区卫生设施薄弱;三是医疗保障覆盖面低,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很远,群众看病难、看不起病的矛盾仍然突出;四是中药企业市场开发能力和管理水平低,新产品研发能力弱。面对这些情况,市委办、市政府办出台了39号文件,我们一定要按照这个文件的要求抓好落实。

二、狠抓落实

(一)大力实施“利民工程”,健全和完善城乡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

要完善城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城市中医药服务体系以市中医院为龙头,结合“精品中医院”建设项目的开展,把市中医院建设成为我市乃至全省、全国闻名的高水平中医院。各综合性医院必须设立中医科、开设中医病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建设中必须将中医药服务能力纳入规划,配备中医中医药人员、质优价廉的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为市民提供方便的、高水平的中医服务。

同时要加快县、乡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希望各县(区)政府要把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纳入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建设,加大对中医院房屋改造和设备配置的投入。

还要加强农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各区县要以开展创建全国、全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为重点,把县(区)中医院建设成为辖区内集科、教、研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中心。

(二)大力实施“名药战略”,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开发进程

要继续打造“中国白芷之乡”。充分发挥我市“川白芷”的品种、资源和品牌优势,搞好川白芷深加工及综合开发,提高附加值,扩大市场占有率,把遂宁建成全国最大的“川白芷”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

要抓好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中药材发展企业要按照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基地协会带种植大户,依托科研单位搞开发的中药材产业化运行新模式,搞好白芷、连翘、黄姜等主要品种的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不断提高中药材种植的产量和质量。

要加强中药新药开发。各中药材基地要依托中医药科研机构加大科研攻关力度,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中药研究开发体系,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和新产品。

(三)大力实施“名企战略”,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要积极培育中医药龙头企业。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推进中药发展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积极培育以银发、绿康、润生、回春堂等企业为重点的中药材种植及加工龙头企业,培育以明星药业、沱牌药业、泰乐制药等企业为重点的中药制药龙头企业,培育以全泰堂、陈善堂、华通药业等企业为重点的中药流通龙头企业。

要切实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中医药,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提高中药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中药流通企业采用现代营销理念,开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集中配送,根据城市商业网点建设规划,建设金家沟中药材和中药物流配送中心,真正构建区域药品集散中心和物流中心。

(四)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不断提高中医服务水平和质量

要建设一批知名医院,要培育一批特色名专科,同时要要造就一批知名中医专家。建立激励机制,筛选中青年中医临床骨干,采取结对、拜师方式传承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以优势重点学科为载体,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和引进一批学术造诣深、同行公认的知名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的学科带头人。整理、出版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诊治经验集,抢救民间中医中药名方和行之有效的诊疗技术方法。

从今年起,每5年开展一次“遂宁市十大名中医”评选活动,在全市形成争当名中医、全社会尊重名中医的良好氛围。:

(五)大力实施人才强医工程,为中医药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要加大继续医学教育。大力开展中医继续医学教育,逐步建立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终身教育制度。要重视拔尖人才的培养,选拔政治业务素质好、中医理论功底深的青年技术骨干到省内外著名的中医医疗、科研机构进行重点培养,力争在两、三年内有一批学科带头人进入省级名医行列。大力开展全科医师中医知识和技术培训,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同时也要鼓励中医学习西医。

要加大培养中医药科技创新人才力度。要加强与有关大专院校的联系与合作,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对中药高级技工、中药材种植基层管理人员、中药高级研究人员等人才的培养。鼓励企业培养和引进中医药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等各类创新人才,加快人才聚集,造就一批中医药优势学科拔尖人才。

要强化基层中医药人员培养。结合基层“天使计划”的实施,选拔一批中医院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实施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培训项目,到2010年,培养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300名、中医中专以上学历的乡村医生500名。依托县及县以上中医院定期对乡村和社区医生进行中医药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适宜技术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服务能力。

三、责任到位

要强化政府职责。各区、县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卫生工作的领导,把刚才保华书记的讲话要求落实到位,把卫生事业的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高度重视,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要健全发展卫生事业和中医药工作的投入机制。各区、县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各项卫生投入政策,构建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加大对卫生事业投入,重点支持农村卫生、公共卫生、社区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

第6篇: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一、中医药事业发展状况

“”时期,全区中医药三级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中医药防治能力和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中医药文化不断普及,成功创建为全国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中医药事业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至年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60家,其中区级公立综合医院3家、民营医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6家,镇卫生院6家,规范化村卫生室99家。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以上的医疗机构均设有中医诊疗科室和中药房。共设病床314张,其中中医病床66张、中西医结合床位44张,全区基层医疗机构拥有中医药正高级职称7人,副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26人,初级职称18人,中药剂师(士)29人,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98人。目前,已建成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馆)6个,以开展中医药服务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站10家,建成全区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学习基地1个。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以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医疗保健需求为根本出发点,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大力实施人才战略,着力推进继承和创新,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推进全区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主要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病治病能力显著增强;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药发展基础进逐年提高,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人才队伍结构不断改善,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逐步建立医疗、预防、康复、保健、养生功能齐全覆盖城乡的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中医药服务网络和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按照“调整、巩固、完善、提高”的原则,坚持“小综合、大专科”的发展思路,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完成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中医特色突出、综合服务功能较强的区级综合医院。加强区中医院建设,成立全区中医医疗和技术指导中心,充分发挥中医医疗机构的龙头带动和技术指导作用,积极开展对乡村卫生机构的中医药对口扶持和技术合作。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医药业务建设,全面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

以创建全国农村基层社区中医先进单位为目标,加强农村中医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改善乡镇卫生院硬件设施,开展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加强培训和适宜技术的推广,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争取建设2--3个省级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同时,不断强化城市社区中医药工作,使中医药服务网络覆盖更广、服务能力更强,巩固国家级中医工作先进单位成果。

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基础建设,加快信息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中医药行业的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促进中医药管理现代化。

(二)突出特色项目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和作用

1、继续实施“三名”战略。走名医带名科、名科促名院的中医特色发展之路,全面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建立激励机制,为中医人才成长创造良好条件,造就新一代名中医。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建设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馆”,全面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启动实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优秀中医学科带头人和中医骨干。

2、推进中西医结合工作。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技术资源和诊疗优势作用,不断提高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和科技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举办在职西医学习中医、中医学习西医学习班,培养一批能中西医结合专业技术队伍,为我区中西医结合发展奠定基础。

3、推广特色中医服务。大力推广中医药50项适宜技术,探索推广机制,加强师资培训,建立评价体系,完善考核监督,提高推广实效。筛选10--20项中医药养生保健适宜技术,在全区推广。开展民间中医药独特诊疗技术和单验方的整理工作,制定临床疗效评价方案,筛选、评价一批安全、有效、适宜应用的技术方法、方药,整理规范并加以推广。

(三)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

以提高医疗质量、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为重点,加强中医药急诊急救能力建设,重点改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诊急救基础设施,加强中医药临床科室标准化建设,强化急诊急救技术培训,对区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系统的应急技能培训。认真贯彻执行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完善行业管理规范和标准,加强医疗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并完善医疗机构“院、科、组”三级医疗质量监控组织,逐步形成卫生行政部门宏观监管、医疗机构日常管理的科学监管体系。

(四)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速中医药队伍知识和技术更新,提高临床防病治病能力。加强在职人员学历学位教育,提高在职中医药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快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实施乡村医生中医学历教育,对农村基层优秀中医的成才规律与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加快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步伐,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完成区级中医药临床技术骨干、乡镇卫生院中医专病骨干的培训任务。

(五)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

发挥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优势,有效缓解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支付水平比较低的矛盾。开展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中发挥中医药作用的试点工作,在条件成熟的镇开展院内中药制剂调剂使用试点。加快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突出中医药专科(专病)特色,逐步形成技术优势。完善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基本设施,积极应用和开展中医药诊疗技术,每个村卫生室至少要有一名中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运用中西两法为农村居民防治疾病。

(六)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医疗、康复、养生保健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转变中医药的服务理念,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研究制定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在巩固和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中医药在康复医学领域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中医药对亚健康人群的服务项目。大力开发中医药健康产品,形成特色品牌优势。鼓励、吸纳社会力量和资金参与,共同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政府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区卫生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制定相关政策,定期召开联席工作会议,研究工作,解决问题。各镇街、各有关部门都要完善相应组织,加强统筹协调,把中医药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考核目标,积极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第7篇: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一是中医药在基本卫生制度中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中医药强省建设列入广东“医改十大任务”,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力度全国领先。明确了一系列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创新性政策措施:鼓励中医药简便验廉特色的发挥,降低基层中医医疗机构的起付标准。将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提出建立完善以综合性中医院,县级中医院,乡村、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点为基础,涵盖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县级中医院标准化建设,实现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有规范化的中医科、中药房。开展药品零售企业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试点。全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10项以上,村卫生站、社区卫生服务站4项以上等措施。将普及中医药文化、推广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作为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措施,明确到2015年,在珠三角地区率先建立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和康复网络,2020年覆盖全省。

二是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稳步推进。首先,明确中医治未病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制定治未病价格政策全国领先。在省中医药局的积极协调下,广东出台了《关于中医治未病试点单位试行医疗服务收费的通知》,明确了中医体质辨识、中医健康调养咨询等12项治未病服务新项目的价格政策。其次,“治未病”服务纳入医保门诊报销范围,优惠政策全国领先。《广东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明确指出,城镇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可以用于中医“治未病”。目前,全省9个市22个单位开展治未病试点工作,其中国家试点6个,2个市辖区开展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示范试点,中医治未病理念深入人心。

三是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2009年,全省获国家财政支持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共54个,其中中医院22个,县级中医院占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40.7%,比例全国领先。全省87.9%的乡镇卫生院设有中医科、中药房,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6%,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覆盖率全国领先。所有乡镇卫生院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全省中医医院门急诊量达4353万人次,同比增加13%,中医药服务量大幅提高。91%的县设有中医院,编制床位数14867张,比2005年增长了50%,县级中医医疗机构编制床位数大幅提高。

四是人才队伍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实施“百名中医名医培养计划”和“千名基层中医培养计划”,完成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中期考评,全面启动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和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实施乡村医生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项目。2009年,获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1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24个、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三项指标大幅提高,与“十五”期间相比,分别增长了90%、140%、100%。

五是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深入开展。加强了与美国、澳大利亚、东盟有关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中医药交流。粤港澳台中医药交流合作继续加强。参与制定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粤澳中医药产业合作10个项目稳步推进。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素快速控疟团队在科摩罗的实践取得患者零死亡率的成绩,深受科摩罗大使和科摩罗总统及国民称赞。广东自主创新抗疟药物“粤特快”在非洲的推广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0年是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五年大见成效”的冲刺之年。为实现这一目标,今年广东中医药工作将围绕深化医改的中心任务,在“特”字上做文章,在“干”字上下功夫,把握“八个特点”,推动“十项工作”。

第8篇: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一、“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健康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面对国内外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以及激烈的竞争环境,“十三五”时期,内蒙古应以国家有关健康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为指导,以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分类推进为原则,坚持市场主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强化政府在制度建设、规划和政策制定及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积极拓展健康产业服务领域,拉伸健康产业链条,鼓励新型业态的发展,提升健康产业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建立符合内蒙古区情、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产业体制机制。

二、“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健康产业发展的战略路径

(一)加强理论研究,科学规划健康产业

虽然健康产业在国内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但是目前关于这一产业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还较为薄弱,没有一套完善科学的发展模式可以直接应用。国内虽有许多地区已经摸索出发展健康产业的一些经验,但内蒙古具有自身独特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地理区域特征,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本地区的发展。因此,要想推进内蒙古健康产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首先必须对这一产业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掌握其特征和规律,同时加大对国内外健康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经验的比较借鉴研究,再结合内蒙古地区健康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特点和市场需求,确定内蒙古健康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指引健康产业的发展。

(二)明晰产业构成,坚持分类推进原则

健康产业具有公共品和商品功能混合在一起的特有属性,因此必须从理论上、思想上辨析清楚健康产业与卫生计生事业的区别和联系,进而从理论上、思想上认识清楚其服务内容,如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基本健康服务、非基本健康服务中,哪些属于事业范畴,哪些属于产业范畴,哪些主要由政府主导提供,哪些主要由市场主导提供。在此基础上,树立不同部分采取不同发展政策的发展理念,建立不同部分实施不同推进政策的发展原则,即以分类推进原则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

(三)坚持市场驱动,统筹推进健康产业

1.大力推进医疗服务业平衡特色发展

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新医改以来,内蒙古地区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发展非常不平衡,民营医院看似遍地开花,但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均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所承担的角色功能定位模糊,没有形成自身发展的特色,其实力难与公立医院形成有效竞争。面对内蒙古健康产业市场的不断成熟,必须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服务的积极性、方向性上做更多的引导和探索,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特色的专科医疗服务和高端家庭医生服务,满足高收入群体的高端需求,以弥补公立医疗机构在这一服务领域的空缺。允许境外医疗机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与我区医疗机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合资或合作形式在我区设置医疗机构,特别是较为短缺的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临终关怀医院等。采取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引进国内知名医疗机构来内蒙古办医,提高疑难重症医疗救治水平。统筹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城乡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提升蒙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发挥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的引领作用,建设各具特色、综合服务功能完善、专科优势突出的国内知名蒙医医院和优秀蒙西医结合医院。加快各级蒙医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着力改善服务条件。做好蒙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和保护工作。支持蒙中医药临床科研基地建设。

2.培育和壮大健康养老产业链

积极探索有效的医养结合模式。老龄化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值且呈现出快速化、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和贫困化“五化”叠加的特点,这为今后养老产业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未来,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特别是蒙医中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将是一大趋势。我们必须建立资源共享、医养结合的理念,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开发老年公寓、涉老康复护理机构、疗养医院等养老服务综合机构,提供集养老与医疗保健为一体的护理养老服务,实现医养一体。

大力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等,努力构建以提供中长期医疗护理、康复促进、心理关怀、蒙中医药保健等服务为主的老年健康护理服务体系。同时加强社区养老场所规范化建设,规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互助点的运营管理,扩大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面。此外,还应结合我区区情探索农村养老模式和牧区养老模式,破解农村牧区老年人养老难题。

3.提升蒙医药产业发展水平

推进蒙医药制造企业发展壮大。完善蒙医药标准体系,支持其自主知识产权药品研发、制造和应用,支持蒙药的创新研发和产业化,支持蒙药传统剂型改造升级。加大对蒙药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建设现代蒙药产业制造基地和物流基地,加大对蒙药行业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扶持与保护力度,提升蒙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培育自己的蒙名牌,重点打造蒙药的新形象。

全面发展蒙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积极发展蒙医医疗在预防保健特色中的优势,推动相关医疗机构开展蒙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宣传普及蒙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推广科学规范的蒙医保健知识及产品,推广科学有效的蒙医药养生、保健服务,鼓励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蒙医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

4.积极促进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业的发展

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等全过程健康服务。丰富完善大型医院体检中心、独立体检机构、健康管理公司中的综合健康管理服务,提供全方位健康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等服务,实现健康筛查、评估、干预和健康档案建立的全过程健康管理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规范行业服务标准和管理认证体系,重点培育和引进健康咨询、健康体检机构,培育一批以个性化服务、会员制经营为特色的健康管理企业。同时加强健康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产业与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健康物联网、健康云计算、智慧医疗、智慧健康管理等前沿健康科技产业。搭建现代健康数据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本地和远程相结合的健康信息管理,实现居民就医诊疗、健康服务的信息共享,大力引导健康管理服务向集约管理、分散经营、贴身服务、产业联合的方向发展。

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填补基本医疗保险的不足。因此,鼓励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势在必行。需要积极引导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扩大人群覆盖面。同时使长期护理商业险以及与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得到更V泛的普及。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医疗执业保险,推进养老机构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积极探索健康保险新形式,建立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的机制。探索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多方筹资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促进老年健康护理服务发展。

5.壮大关联产业,拉伸健康产业链条

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全民体育健身服务,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兴办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健身指导站点等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组织。积极发展体育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体育健身休闲市场,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大力支持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个人兴办体育健康咨询、体质监测、锻炼指导和运动康复等经营服务实体。大力支持青少年、儿童体育健身,鼓励发展适合其成长特点的体育健身服务。

推进面向蒙古国等相关国家的健康保健及医疗旅游服务基地建设。依托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的蒙医药技术资源,吸引蒙古国及周边国家的人员来内蒙古进行蒙医中医治疗、预防及养生保健服务。同时发挥各盟市独特的生态、地热等资源优势,积极开发矿泉泥美容、天然氧吧、温泉保健、蒙药中药药浴、沙疗等养生保健和运动休闲等旅游产品,依托根河市、额尔古纳市、阿尔山市、克什克腾旗、敖汉旗、宁城县、苏尼特右旗、凉城县、鄂托克旗、东胜区、乌拉特前旗等地区打造健康养生旅游基地。

6.健全人力资源保障机制

破除人才流动障碍,促进医务人员在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间有序流动,完善医师多点执业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人员开展多点执业。加大对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的投入,支持区内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开设健康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培养更多护士、养老护理员、药剂师、营养师、育婴师、按摩师、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从业人员并不断加强相关专业人员的技能培训。

出台有关高端健康服务人才引进的配套保障政策,打造人才集聚的良好软硬件条件和环境,结合内蒙古区域特色,加快引进目前紧缺的高端医疗服务、生物医药研发团队和重点行业、瓶颈行业紧缺急需的领军人才。建立与健康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资格认证培训、岗位培训、人才培养与考核评估等培训服务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四)优化政策环境,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第9篇: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 工业产业;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1-0111-03

[作者简介] 文明虎,南昌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江西 南昌 330047)

肖红梅,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研究生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江西 南昌 330013)

一、广东工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广东凭借自己地处沿海地区、毗邻港澳、华侨遍天下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抓住港澳台地区与东南亚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三来一补”等外向型工业,走出了一条典型的以外源性经济为先导的发展道路。这一发展道路也决定了广东工业产业发展的现状,一方面生产规模和出口量快速扩张,成为全国第一的工业大省和出口大省;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发展后劲不足,盈利能力偏低等一些问题。

到本世纪初广东已初步实现由农业省向工业省转变,进入工业中后期阶段。2006年广东九大产业全国占有率按前三位是电子信息(36.73%)、电器机械(20.94%)、森工造纸(15.69%)。从整体上看,广东工业产业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居于全国首位;从结构上看,广东拥有一批同时具有较强的市场占有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工业行业;从进出口来看,广东是我国第一出口大省。

1.总量规模继续领先,增长速度已经趋缓。2005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为22619个,资产合计16584亿元,就业人数644万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379亿元,工业增加值436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6248亿元,实现利润769亿元,利润总额1380亿元。以上各项指标均位列全国各省市之首。

在广东工业产业总量规模继续领先的同时,华东四省市的发展势头更为强劲,给广东工业产业的发展带来压力和挑战。近几年来,由于这几个主要工业大省的投资不断升温,特别是吸引外资的势头十分强劲,工业增长速度先后赶上并超过广东。山东从1998年起(2000年除外),工业增长速度超过广东;浙江从1999年起,江苏从2002年起,工业增长速度开始超过广东(见表1);上海市2003年上半年,工业增速也超过广东。

2.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优化升级任重道远。工业产业发展的历程,同时也是工业内部各行业兴衰交替的过程,伴随着高增长的新兴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低增长的传统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产业层次得到提升。“九五”期间,广东省政府制定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相关政策。

2001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支柱产业主导作用明显。自20世纪90年代末通过结构调整形成九大产业以来,三大新兴支柱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三大传统产业比重有所下降,三大潜力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02年,广东工业九大产业销售收入、总产值、增加值和利润额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69.7%、73.4%、65.3%和67.6%(注:增加值为2001年数据,下同。),比1998年分别上升2.6、4.2、4.1和29.7个百分点,主导地位继续加强。在九大产业中,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学等三大新兴产业所占比重为47.6%,比1998年上升10个百分点,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等三大传统产业的比重为18.6%,比1998年下降7.1个百分点,森工造纸、医药、汽车等三大潜力产业的比重为7.2%,比1998年上升0.4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制造业发展势头尤为强劲,其产值比重为3.0%,比1998年上升了2.2个百分点。

在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广东工业产业结构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大企业少,尤其缺乏行业龙头企业;工业产品技术含量偏低等。

以广东医药产业为例,目前广东医药产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位居全国前列,但其领跑地位正面临挑战。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执行会长于明德表示,缺乏“重磅炸弹”即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据他透露,目前广东拥有消渴丸、板蓝根、复方单参片、三九胃泰、三九感冒灵、丽珠得乐等一批优势品种,但却缺乏年销售额在5亿元以上的拳头产品。此外,传统优势领域缺乏后续产品、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欠缺及承接国际医药产业转移差距明显等因素,也制约着广东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工业效益稳步提高,横向对比差距明显。2002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16584亿元,净资产7163亿元,实现利润769亿元,完成税收611亿元,分别是1998年的1.27倍、1.47倍、3.19倍、1.45倍。销售利润率为4.73%,资产贡献率为9.17%,分别比1998年提高2.30和2.25个百分点(见表2)。

4.出口大省地位稳固,结构效益有待提高。根据商务部(原外经贸部)公布的2002年全国外贸进出口十强省市名单,广东以2211.05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5.6%)连续17年位居中国外贸十强省市之首,出口大省地位十分稳固。2002年广东共完成出口1184.7亿美元,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24.2%。出口商品以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和纺织服装为主,其中机电产品占主导地位,2002年广东机电产品出口726.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1.3%。

二、广东省工业产业发展的对策

1.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自主创新。广东产业升级靠什么来实现?只有自主创新,才可能改变我们在国际产业中的位次,才能真正让‘广东制造’变成‘广东创造’。

首先是以“三高”为目标取向,不断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对于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们从产业间结构、产业内结构和产业链结构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1)产业间结构的调整要着眼于培育高增长行业。根据广东工业产业发展的现有基础和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石油化工产业、钢铁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将是广东未来的高增长行业,资源配置和政策优惠应尽可能向这些行业倾斜。(2)产业内结构优化的着力点在于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所谓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主要是将高新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嵌入到传统产业之中,以提高传统产品的功能、质量、精度,改进传统生产方式的效率。(3)产业链结构的优化主要是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根据产业链条各个环节的附加价值高低排序,可以得出一条“微笑曲线”,加工组装环节正好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其上游为“中场产业”(“中场产业”是指处于最终产品装配工业和基础材料工业之间的零部件、元器件和中间材料产业,“中场产业”的发展程度如何,对一个国家和地区制造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和研究开发,其下游为产品营销和品牌确立,广东的工业产业发展主要还处于加工组装环节,未来要逐渐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即向上游的“中场产业”以至研发设计和下游的营销品牌等环节延伸,实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品牌的目标。

其次是坚持推进自主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要求。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自主创新的核心是原始创新。广东从发展战略与规划、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大力推进创新型广东建设,逐步实现由“加工大省”向“制造大省”、“创造大省”的转变。2006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罗文指出,广东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行业竞争力,在全国各省市中均遥遥领先。但是他说:“广东在这一产业上的领先优势主要来自外资企业而非内源性企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而取得的,许多环境因素不加以改善,将影响电子信息产业向纵深发展。此外,必须看到,在全球视野下,广东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还是相当薄弱的,即使在国内也受到其它兄弟省市的挑战。”

对此,罗文建议,广东要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应增大技术和知识投入,加速核心技术的研发。此外,广东应该深化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的改革,在体制上释放企业的创新活力。

第三是坚持节能减排和集约用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广东较早建立并实施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施“绿色广东”战略,开展集约用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率明显提高。2005年,广东单位GDP能耗达到0.79吨标准煤/万元,为全国最低水平。

第四是坚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切实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归根到底都落实到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2002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建设广州大学城,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同时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失业人员技能培训、创业富民培训、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等,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初步建立起具有广东地方特色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

2.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力。广东产业发展有人概括为“二二三三一”模型,即:支柱产业: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主导产业:汽车制造,装备制造;战略产业: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传统优势产业: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建筑材料再加上中医药产业,共11大产业。

完善工业产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大项目带动完善产业布局和延长产业链为重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制造、重化工业等高增长行业。发挥广州轿车的龙头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加快自有品牌研发,做大做强汽车产业。着力发展专用设备、电子器件生产设备和数控系统、精密测试仪器等装备制造业。以炼油、乙烯为龙头,加快发展石化中下游产业,建设沿海石化产业带。加快钢铁、造船、中医药等产业基地建设。提升珠三角家电制造业基地发展水平。

促进产业高级化。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重点领域,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高消耗、高污染、工艺技术落后的生产能力。以家电产业为突破口,引导工业产业向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全过程延伸。加大液晶平板显示器技术创新项目实施力度,推进数字家庭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

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体系和机制。以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为重点,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研究开发、风险承担、应用受益的主体。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推进公共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高校、科研院所的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建设。落实与教育部的合作协议,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扶持发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产学研合作、高新技术特别是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

做大做强集群经济。编制实施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产业集群发展服务体系。支持做大做强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与汽车、石化、钢铁等重大产业项目对接,培育重化产业集群。抓好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区域品牌和产业园区建设,办好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带。推进与广西、江西、福建等省区共建星火产业带。

促进服务业大发展。进一步发展物流、金融、会展、中介等生产服务业,壮大旅游、信息等优势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引导中心城市和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批重点流通龙头企业。加快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和建设,鼓励和支持社区商业发展。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引导和促进农村消费。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旅游、娱乐、体育、信息等消费热点。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近两年来,广东纸业进入了高速发展增长期,2000年-2002年生产量年均增长26.1%,高于全国平均递增率11.4个百分点。中国造纸协会副理事长曹朴方说,目前广东纸业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地位,纸制品总产量全国第一;销售收入全国第二,仅次于山东省;出货值全国第一。但由于利润率偏低、中小企业过多、专业化水平低与亏损企业较多等因素,粤纸的综合实力仍比不上山东、江苏和浙江。曹朴方分析指出,广东没有充分利用好自己在市场空间、原材料、水、运力、人才、环境容量等各方面的资源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