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教学管理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公选课 教学质量 三本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三本学院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产生的新型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其招生录取线主要介于普通本科和高等专科之间,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在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和高校办学规模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逐渐成为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三本学生在基础知识、自身素质、认知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某些差异,在学习中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其自身的特点, 要想教育好这批学生、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贯彻以人为本,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才能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
公选课(即公共选修课)是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以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类教育课程。开设公选课的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对于三本校费的学生更为重要。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各个三本院大校中都开设有校公共选修课程。区别于专业选修课程,校公选课一般由学校教务处整合全校资源,统一进行管理,向全校大学生开放,由学生任意选修。对于三本院校,目前校公选课还远未发挥其在实现教育理想中应发挥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教学和管理方面反思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面。
1、总量严重不足,鲜见优质课程。
三本院校公共选修课总量严重不足。全国共有298所三本院校,笔者在2013年对其中50所进行了调查。公选课总量明显不足,每学期平均不足60门课程,每次共8600人次选课,学生人均可选课程不足二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三本院校扩招,招生数逐年提高,而教师的增速相对滞后,师生比例不协调。教师数量不足是造成高校公共选修课总量不足的根本原因。
2、难以形成稳定的优质师资队伍。
在三本院校,公选课很难建立一支相当规模、相对稳定的优质教师队伍。在50个院校中,最高时达104人,最少时40人。高级职称教师任课相关较少,只占35%。这是因为公选课教学条件一般较专业课差,在教学设备的配备、教师学年综合工作量及评优等方面,学校也没有在政策上给与开设公选课的教师足够的支持,从而导致主动开设选修课的教师群体缩小,加之高校扩招后,教师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高职称教师参与性不强。而学校少量的名师,因为或承担了相应的行政职务,或专业教学和科研任务重,也很难有精力来开公选课。很多地方高校实行业绩量化制度,这种制度对教职工工作实行量化,把教师的收入和业绩紧密相连,课程类型、课时数、学生数量等都可以通过校内的具体规定,化为课程系数,再根据一定的计算公式转化为确定的教分,这种业绩量化制度,使得重量不重质现象比比皆是。其造成的后果是,年轻教师为了教学工作量,只能开公选课,由于教学经验不足等原因,选修课质量一般无法与专业课相比。有些教师上课敷衍塞责甚至混课,为迎合学生而放宽或降低考试标准和要求。
3、学生对公选课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三本院校中选而不修或不认真修读的不乏其人,主要原因是对学校开设公选课的目的及意义不明确,不能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认为是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必须取得相应的公选课学分才能毕业,对是否真正学到东西并不关心,因而选课随意性、盲目性和从众性强,尽量挑选一些在其看来不用花什么力气就能取得学分的课程或轻松愉快的课程或教师要求相对不严格容易通过的课程修学。另外公选课不足,学生选修的余地不大,对于三本院学的学生自身素质、认知能力的问题,部分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不少学生选不到中意的课程。为了满足修够相应类别公选课学分的要求,不得不选上,这势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4、缺乏适用的公选课教材。
当今社会发展很快,科学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这决定了公选课的强时效性。为了把最新、最尖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公选课必须及时更新内容。教材的编写出版周期赶不上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加上选课学生人数的不确定,也给公选课教材订购造成困难。没有教材,势必影响公选课的教学质量。
5、公共选修课程考核不够严格。
有些公选课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加之由于课时较少任课教师过分削减教学内容,很难保障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整。有些教师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讲课风趣幽默却离题万里,对课堂纪律要求不严。学生的最终课程成绩评定都由任课教师负责,考试由教师自主命题、自行批改,成绩给定难免有主观色彩。由于教学过程中的考核(如课堂出席率、上课用心程度等)以及考试、考核不严,学生心目中产生了公选课“学分好混”的错觉。于是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更加放松自己,随意缺课、上课心不在焉,听课效果差。
(二)管理方面。
1、公选课的监督体系不完善。
公选课的特点是:课程门类繁多、灵活,不断更新变化;公选课开课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水平、经验阅历有所不同,因此课堂讲授水平及教学环节的设计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修课学生的知识背景、专业结构也千差万别;很多学校开课时间大都安排在晚上或星期日。这给教师教学质量的监督和学生修课情况的考评带来了一定困难,使教学质量监控的难度增加,对各门课的教学效果及课程质量的评价难以做出规范的要求,无法保证教学管理的程序化进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公选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受到制约。因此目前对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还缺乏较为理性的、完整的程序来保证其教学质量,使得学生混学分、老师宽松“给学分”的现象普遍发生。
2、教学管理秩序比较混乱,教学管理难度大。
公选课是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集中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由于涉及面广,造成公选课管理不便。具体体现在“教”方面:开课教师涉及到各个院系及其他一些部门,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有差异;教师对公选课的认识有偏差,对待公选课的态度也各不相同,认为公选课是对必修课的补充,不如必修课重要,仅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实用技能,不必要像必修课一样的规范和要求,因而在上公选课时就表现得比较随意,投入的精力不多,放松对自己和对学生的要求,导致教学质量不高。教学质量监控不到位,缺乏奖惩机制,教好教坏都一样,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方面:与修读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学生多来自同一个专业、比较单一不同,公选课的学生来自全校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对学生的监督和考核难度较大;而且学生的知识背景与需求各异,对课程的评价各异,众口难调,这就给教学质量监控带来不便。加上公选课特殊的上课时间,也给教学质量监控带来不便。
二、改进方案
(一)确保高素质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建设—批具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开设公选课的教师素质相对专业课的教师素质来说要求更高,因为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教师除具备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跨学科、跨专业的一些知识。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因此学校应当从政策上鼓励教师开设公选课,加大公选课的资金投入;鼓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授带头开设公选课,奖励那些教学质量好的教师;公选课教师可以不限于校内,可邀请知名学者、社会名流来校讲学或开设公选课,以充实教师队伍。
(二)引导学生选好、上好公选课。
针对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功利性特点,学校应加大对选修课的宣传和引导力度。(1)建立和健全导师制,通过导师的引导和指导来强化公选课教学管理。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可安排资历较深、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名师和教授做选修学生的导师。导师可因人而异地提出不同选课要求和修读要求,或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选课答疑,或进行现场咨询活动,加强开课引导和心理辅导。(2)相关教学部门应完善课程简介,包括内容介绍、学生基础知识要求、授课方式、学时、考核方式等等。在学生开始选课的前一周以讲座的形式让开课教师和学生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对预选课程的内容和授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有较全面的了解。(3)教师在公选课教学时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其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
(三)加强公选课教材建设。
针对公选课教材订购困难的现状,公选课教材建设刻小容缓。开课院系要鼓励教师和教研室进行教材编写,管理部门积极组织对编写出的教材进行审核,学校在经费上支持教材出版,并对编写教材的教师进行适当的奖励,也可以把教材建设工作成绩作为对相关院系领导工作绩效的考核指标,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以鼓励更多的教师参加到公选课教材建设工作中。
(四)严格公选课考核制度。
公选课的考核是教学活动的—个重要环节,公选课要严格执行有关课程的考核规定,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为引起学生对公选课的重视,提高学生选修公选课的积极性,必须严格考核制度,建议与必修课考试制度一样,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一部分。为杜绝学生混学分现象的出现,要求凡选课的学生必须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严格执行学校规章制度,对于选而不上或逃课的学生取消其考试资格。
(五)规范管理制度,加强公选课质量监督。
加强公选课的管理,首先,加强公选课开设审批制度,把好申请开设公选课的质量关,不“因人设课”,确保开设公选课程的科学性、严谨性。其次,定期对已开设的公选课进行质量评估和评选: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开发其潜能,教学效果好的课程,学校制定相应的措施对这样的课程建设进行扶持,对开课教师进行奖励。以保证这些公选课程开设的稳定性和连贯性。还可以采取几个教师同开一门课的做法。可以保证课程的稳定性和连贯性,避免“因无人不设课”,也可以通过竞争激励教师认真上好公选课。同时,对不合格课程进行整改、直至淘汰。
(六)加强对公选课教学过程的监管。
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督导,公选课的教学检查应当纳入学校例行的教学检查,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反馈和评教系统,让学生参与到对公选课教学质量的评估和监管中,管理部门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过程和质量进行监督。逐步建立符合公选课特点的教学评估体系,及时总结、激励先进、推动课程质量的小断提高。一方面加强对任课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教师严格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程,认真备课;加强师资培养,提供教师深造机会,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和提高授课技巧;同时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到课情况,严格考勤,对缺旷课达到学校规定次数的学生取消其考试资格。另一方面加强对选课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管,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对学校开设公选课目的及意义的认识,端正对待公选课的态度,克服“公选课不如必修课重要”、“公选课好玩、好过、好拿学分”、“混学分”的想法,树立学好公选课会使自己受益匪浅的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结语
公选课在当今强调“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保证三本院校公选课健康发展发挥其作用的关键是管理。通过管理造就出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通过管理建设出高质量的公选课程、通过管理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项目“三本院校公选课开设现状调查及改进方案”(2012B218)
(作者单位:武汉长江工商学院电子商务学院)
参考文献:
[1]徐燕,吴慧华.地方院校公选课质量调查分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11
[2]王玉琼.对高校公选课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 教师教育研究. 2005,17(2)
[3]张香萍.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3
[4]李发国,岳慧君.关于提高高校公选课选课质量的调查研究.文教资料.2007(19)
[5]郝艳红,孙楠.高校公选课教学和考核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10(31)
[6]孙静,王飞.高校公选课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教育界.2011(12)
[关键词]民办高校;管理学;案例教学;方法
管理学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具有理论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特点。为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灵动性为教学重点。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学生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并且大多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面对民办高校的这种情况,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的管理学教学模式显然不能与民办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匹配,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案例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机械地听和记,变为主动探索与思考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用案例教学法来实施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民办高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课堂设计以教师为主,偏向于理论知识的讲授
管理学主要对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进行研究,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授课,让学生理解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的基本含义和实施过程。由于知识点较多,课时安排又比较紧凑,在课堂教学中很容易使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处于辅助地位。而民办高校的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很容易出现授课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大幅下降的现象。
(二)大班授课,课堂秩序难以维持
从经济的角度考虑,民办高校普遍采用大班授课。而民办高校的学生相对而言,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目的普遍比较盲目,学习一门课程主要以拿学分、不挂科为目的。在管理学大班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很难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使得一部分学生出现平时上课睡觉、玩手机、聊天等现象,考试时临时应付。另外大班授课,教师如以案例教学的方式来开展授课,由于学生人数太多,在讨论环节课堂秩序难以维持。
(三)考核形式单一
目前,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以闭卷试卷考试为主,这种方式容易操作,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公平性和严肃性。但管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学科,单一的试卷考试形式一方面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以强制性理论知识的记忆为主,忽视了管理的实践性;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师在采用案例分析、参与式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教学环节学生的参与主动性不高。
二、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案例教学法最早在美国哈佛商学院实行,将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穿插到理论教学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讨论的一种授课方式。1990年以后,我国教育界开始研究并推广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一般有四个环节。第一步是课前教师收集整理加工案例;第二步是学生阅读案例,并围绕案例进行查找资料;第三步是案例讨论,这一步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提升效率,教师可以对学生实行分组并围绕关键性问题、教学重点展开讨论;最后教师还应对案例讨论的全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对学生参与和讨论情况的印象与评价。
(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升学习兴趣
传统的授课方式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而且教学内容在实践中也可能并不实用,且非常难以吸收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员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如以管理学中组织职能的过程为例:通过理论可以了解到组织职能是围绕着组织结构的建立、维护和变革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职位设计、部门划分、职权配置、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的协调等内容,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这些知识较少,所以多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掌握这些知识点,学习过程变得枯燥无味。但案例教学将这些理论的具体实施过程和细节通过案例的形式展现给了学生,学生通过对这些管理活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实施过程,自己去思考、去创造,发表见解。通过这种方式一是促进了学生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是加强了学生对管理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能力,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双向交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传统讲授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讲解员,强调的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单向知识传递,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自己掌握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很少。案例教学是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使用特定的案例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查阅案例讨论中需要的各种理论知识,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的一种授课方式,一般包括前期准备、小组讨论和总结三个阶段。在案例讨论环节,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和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由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双向的教学形式不仅注重了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也达到了集思广益,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设计者和引导者。在开展案例教学前,教师必须搜集、整理合适的、具有时效性的案例,这一步骤一方面提升了教师的知识储备量,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教师教学的与时俱进性。另外,在案例讨论和总结环节,为了保证讨论不偏离主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形成独立看法,教师必须对案例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有较深刻的认识。以案例为媒介,学生将复杂的知识融入到了生动的案例情景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也将新的知识融汇到了原有的知识架构中,并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水平。
三、提高民办高校管理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一)恰当选择案例教学内容和时间
合适的案例教学内容是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基础。一方面,案例教学材料内容翔实且具有典型性。管理学课程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既要有成功企业的案例,也要有失败企业的案例;既要有大中型企业管理实践的案例,又要有小型企业的案例。另一方面,案例教学内容必须要经过仔细选择。选择时要综合考虑案例的典型性、真实性和可操作性等因素,管理学课程的讲授主要是围绕着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大职能来展开的,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案例的设置也要重点围绕这四大职能来实施。另外,案例的难易程度也要适中。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时,如果学生感觉案例内容简单、案例内容没有意义,学生就失去了收集资料和预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案例教学效果也就难以保证。如果案例内容过于复杂,民办高校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身就不高,难度过高会使得学生出现缺乏兴趣、望而却步的现象。最后,选择的案例内容要真实、贴近生活,这样的案例可能就是学生在现实生活或将来走向社会面临的实际问题或问题,这样的案例使学生感到对以后的生活或学习有帮助,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必须选择合适的案例教学材料,以提高案例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民办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既要重视其理论性也要重视其应用性,案例教学所占的课时比重应适中,一般占1/3比较适宜。如果案例教学活动所占课时过多,理论知识就会掌握不牢固,案例教学的效果也难以实现。
完整的“活动单”由课堂、学习目标、活动方案、检测反馈四部分组成。“活动单导学”并不是漫无目的完全放开,在活动方案部分,教师要注重导学管理。教师导学管理是指教师进行的引导、疏导、指导、开导、辅导等活动,是在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动态生成的课堂有不确定性,生成空间无限,节外生枝的情况会频现,学生对“活动单”所预设的活动目标、内容等方面会有理解偏差。这决定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导学管理。仅靠教师设计的“活动单”静态导学,可能出现计划跟不上变化的被动局面,教师在课堂上应根据当下情境,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进行有效动态调控管理,实现“未曾预约的精彩”。
“活动单”的重点是活动方案,活动方案包括自主研习和合作探究等方面,教师的有效导学管理更显重要。吕叔湘先生说:“要逐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不能老等人家给,要学会自己去拿。”自主研习能力的高低是判断学生能否主动地、创造地进行学习的重要标志,让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是活动单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其主动自主研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使之乐于学习,就要想方设法来调动他们的自学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如笔者在执教《林黛玉进贾府》时播放了此段情节的电视剧视频,激发了学生探究小说的兴趣。在教李清照词时,找来《月满西楼》等音像资料,让学生结合画面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较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次,明确目标,讲清方法,点明步骤。教师首先要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对高中的语文教材选文的重点难点有大概的认识。对每一专题的学习,教师要参与指导,有效帮助学生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获得什么,从课文着手,教学生先预习,自己解决生字词,疏通文意,对作家作品、背景只是作适当补充、强调。这样在自主研习这一活动部分,学生知道该学什么,所有的生字词和作家作品背景在早读时便可以自行消化了。此外,还要让学生一边读文章一边动笔,适当圈记关键词句,这也是自主研习部分有效管理措施之一,让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大胆质疑。
通过有效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需求,学生会从依附、盲从和定式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活动单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步骤是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自我完善”是活动的常规步骤,虽然并非每个活动都要步骤齐全,视实际需要而定,但在高中语文活动单中常有一些题目需要学生去合作,只凭个体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学生在“活动单”指引下,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后,在组长统一组织下,交流自主学习成果,提出自主学习未能解决的问题,用“兵教兵”、“兵练兵”的方法,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所有成员在相互砥砺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但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如群情低落、乱而无章、优生霸占等情况,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有效管理,和学生讲清“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说明了彼此切磋琢磨,交换心得,有助于个别学习。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和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合作学习还特别有利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师还可常常采取小组间的评比策略,形成一套完整的评比方案,由个人到小组,每日、每周、每月都进行学态评选,也是激发学生比、学、赶、超的措施。
从教学实际看,活动小组学习常常乱无章法,学况是随意聊天,恶意争吵。丢失的是双赢、多赢的学习过程。往往是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便是“我觉得”、“我认为”,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一些层面上的内容,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我们商量的什么”。究其原因是操作对象不唯一,活动方式不清楚,学习汇报各具形态,对于稍简单问题学生抢着参与,不会“谦让”,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易受从众心理支配而不敢开口,不会“自告奋勇”。这时教师要注重改进教育策略,缜密组织,科学引导,采用“轮流发言式合作”,各负其责,让学生“抢中有序”,每个活动小组有2~6人,在小组内部同学有序回答问题,另有同学补充前面同学的答案,还有同学进行总结。
“优生霸占”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最为忌讳的。优生唱主角表面看起来是让学生动起来,其实就是变相的教师“一言堂”,学习小组内部需要的不是观点的压倒,而是观念的碰撞与匡扶。因此,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
《语言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时刻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
采用“活动单教学”,此时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要深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了解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意见。教师要关注学困生,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培养他们的合作技能,让他们学会倾听,学会质疑,乐于陈述,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想法,并学会组织,能根据他人的观点,作总结性发言。除此之外还要给予他们心理疏导,这样可以消除他们的依赖心理,让他们轮流发言。当然,引导学困生积极参加合作学习,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使学困生循序渐进,步步提高,要有耐心、信心、爱心,多想点子,多找路子,才能使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到集体的温暖,找到学习的自信,形成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优生共同发展,以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目的。
文书档案管理教学方法改革技能《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作为文秘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处理文书、管理档案的能力。市场对文秘人才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文书与档案》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一、《文书与档案管理》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发展、学校扩招,大批毕业生涌向市场。市场上出现了“就业难、招工难”的现象,为何?因为企业缺的是技能人才,而应届毕业生实践技能水平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新型办公设备的出现、公文和档案电子化,传统模式的办公室文书、档案工作方法得到改进。这些对技工学校文秘专业学生处理文书、管理档案的技能提出了新要求。
另外,技工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缺乏学习兴趣。只有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专业技能。
二、《文书与档案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以往该课程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学方法老套,上课枯燥,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
2.教学中理论脱离实践
教学中,主要讲授知识点,甚至有些实践内容都改为口头传授。比如,讲授关于电脑处理公文、档案等知识时,学生基本上接触不到电脑、档案办公环境、文书处理的办公设备等。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只能纸上谈兵。
3.教材落后
我国公文处理、档案管理在逐步优化,不断发展。传统的教材没有与时俱进,知识陈旧。比如,计算机辅助管理在档案管理中的地位日益突显。教材中阐述这方面的内容比重太少,不足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该知识点。又如教材理论知识多,内容很少涉及到实践环节、工作情景模拟等,不能为学生提供工作环境所要求的知识。
三、《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要改变以往教学中的弊端,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之外,可采取以下教学方式:
1.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进行交互式探讨的过程,改变了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在案例分析教学的过程中,可灵活使用讲授法、讨论法和角色互换法等进行教学,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讲解档案库房管理要求时,要求学生分析一个新建档案馆内照明条件的案例,大家讨论、分析这个档案馆设计是否有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发表见解,教师总结,得出此档案馆设计违背了防光原则。又如播放北京卫视《档案》栏目中的纪录片《溥仪新生记》,片中有证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如何改造成功的档案资料。要求学生讨论分析纪录片中出现了何种类型的档案,以及分析档案利用的途径和重要性问题。这些方法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运用能力,培养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专题讨论法
课堂专题讨论是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开设的参与式教学环节,能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多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
《文书与档案管理》教学中,首先,教师要选择好难度适中、值得讨论的选题;选题要考虑技工学校学生的知识积累,能让学生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展开讨论,避免讨论冷场。比如采用“比较纸质档案、新型载体档案保管,并举例说明各自的优缺点”的选题。这两种档案的很多原始资料是学生经常在生活中接触的,如文件、照片、录像带等,学生容易理解。
其次,是课堂分小组讨论,一般以5人左右为宜。技校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有待加强,学习主动性不够高。人数过多,个别学生滥竽充数或者干私事。人数过少,达不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在讨论会上,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畅所欲言,甚至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在比较轻松的课堂气氛中也能加入小组讨论中来。在学生讨论期间,教师要巡堂指导,起到监督、指导作用。
讨论结束,每组派代表发言,促进各组交流意见,扩大他们的思考角度,保证讨论效果。最后,教师小结。
3.讲练相结合
《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知识是技工学校文秘专业学生必考证――秘书资格证的重要内容。教师要结合考证内容,布置适合学生做的练习,让学生多思考,巩固所学知识,为文秘专业学生考证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可从学生做练习中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学方法。
4.专题讲座法
文秘专业教师的知识面、实践能力有限,需要请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不定期地做有关文书与档案管理的专题讲座。通过讲解他们的工作体会,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工作实际情况,从而借鉴他们宝贵的经验,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少走弯路。
5.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即安排一定课时组织学生在校内档案室、办公室或校外实习基地从事具体的文书处理、档案管理环节,将理论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工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增加工作体验感。实习期间,学校还可聘请档案专家讲课、现场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技能。
6.情境模拟教学法
教学中可加大实训比重,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的情景模拟教学。比如,设定一个收文、发文的工作情景,学生扮演各种角色,模拟收发文的工作流程,完成情景中所要求的文书写作内容。学生能深刻理解收发文的流程以及文书的写作格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还可将学生的情景模拟录成视频文件,播放给学生看,学生找出情景模拟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指正,达到最终教学效果。
又如,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进行档案纸质分类,拟写案卷标题,编制立卷类目、档号、目录、备考表等。教师还可提供部分新型载体文件,让学生上机房模拟管理电子文件、对新型载体文件归档。这培养学生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文件与档案管理和各类信息处理的能力。
7.参观调查法
教学中,教师不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档案管理部门,比如档案馆、档案室、办公室等。让他们实地了解档案部门的工作现状以及不同种类档案管理方法等。要求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撰写调查报告。参观调研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调查研究能力,让他们深刻理解档案管理实际情况。
除了以上七种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变考核方式等来改变《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该课教师可与校外文书档案实训基地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实训计划和方案,编写适合技校学生学习且与时俱进的校本教材。考核方式上,将实训成绩、测验成绩、课堂提问、课后作业、调研报告、课堂练习、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促进学生技能操作能力的提高,以适应社会对文秘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梁健平.浅析技校《文书与档案管理》的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2]沈蕾,孙爱萍.《文书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档案学通讯,2009,(3).
[3]孙玉梅.课堂讨论的形式与操作[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2).
【关键词】工程教育 培养方案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教学管理
为了构建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和工程教育与工程界的联系机制,实现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教育部于2006年3月正式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
对照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行了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并通过健全管理制度和规范管理过程,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为顺利通过专业认证奠定了基础。
一、教学管理机制
(一)学校教学管理
我校设有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分管本科教学的副校长、校教学督导团,下设职能部门主要有教务处、质量监控与评估办公室、学生工作部。在学校层面,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全校教学及教学管理的重大事项做出决策,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则对全校本科教学全面负责。
我校以国家和教育部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针对学生学籍管理及学位评定、日常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估、专业建设、质量工程项目、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创新实践等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文件,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规范的本科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二)学院教学管理
学院院长是我院本科教学第一责任人,另设有一名副院长协助院长分管本科教学、一名副院长分管实验室。教学副院长在院长的直接领导和学校教务处、质量监控与评估办公室的指导下,负责我院的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学院教务办公室配备有3名专职教务干事,负责本科教学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教学文件、教学计划执行、学生选课、学籍、成绩等方面的管理以及教学档案的归档等工作。我院还按专业设系,各系设有系主任,负责专业层面的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学院实验中心负责实验室建设,安排全院专业实验教学管理工作。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教学,评价教学效果;教学督导委员会参与教学质量监控,学院学位委员会负责审核本科毕业生的学位授予情况。
二、教学过程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本科生培养质量,学校、学院在学籍管理、学分制管理、考试管理、教材管理、课程教学管理、实验教学管理、实习管理、教学质量评估以及专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督导、网上评教、教师任课资格认定等方面,成立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制订了一系列的教学规范化管理制度来加强教学管理,形成了完整的教学过程管理制度。
三、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和实施的主要依据,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指导原则。培养方案一经确定,将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原则上其修订在人才培养的一个培养周期后根据国家或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一般4年一次大修订,2年一次小修订。我校人才培养方案是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由教务处组织,各专业所在院(系)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制定与修订。
(一)学校制定教学计划原则意见
学校教务处根据学校本科教育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特色,提出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定。具体规定包括工科专业毕业要求的总学分、课程设置要求、实践教学要求、选修课学分及学分计算办法等。其中,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的校定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则由学院设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由学校教务处统一组织实施。
(二)学院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成立由院长或专业负责人任组长的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规范》的要求,结合现代电力系统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要求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考虑专业办学特色和优势,在对企业、用人单位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专业基础平台。
(三)教学系拟定培养方案初稿
系主任依据培养目标,组织课程组负责人、资深教授、学生代表、教师代表、企业代表等对培养目标进行讨论,拟定具体的培养方案。
(四)院级讨论与评审
院教学委员会和外聘企业专家根据学校原则意见及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培养方案的各项内容及可操作性等进行严格论证、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系部组织教师进行修改。
(五)学校审查
学院评审通过后提交至学校审查,学校组织外审(由本专业外校知名专家和企业专家组成专家组),并反馈审核意见。学院根据外审意见修正后,再提交学校形成终稿。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的教学管理,涉及教学管理机制、教学过程管理制度以及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等内容。
【参考文献】
[1]倪凯, 金尚忠, 孙彩霞, 等. 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及其启示[J]. 高等理科教育, 2011(5): 51-55.
1.1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深度不足
规划人才培养方向-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控制和管理教学过程-评估和考核人才培养效果等是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过程。据调查显示,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学生在教学中的管理过程仍以执行为主,鲜有高校学生深入参与到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环节,也就是说很少有院校在安排和制定教学计划、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开展人才培养方向规划等方面,充分考虑、吸收大学生的意愿和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需求和人才培养的脱节。
1.2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途径与方式相对陈旧
当前,在教学环境方面,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相比完全不同,但在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模式上却没有特别突出的改观,传统的通过课代表和班干部向班主任或辅导员反映矛盾和问题的方式,已远远无法满足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需要。辅导员、课代表和班干部的向上层层上报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延迟了教学管理问题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含量,不利于教学问题的准确、及时处理。
二、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对策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生参与高校教学管理中,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各大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
2.1成立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专业委员会
为了让大学生参与到高校管理中,各大高校可以成立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专门组织,比如,通过建立学习指导委员会,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中,并逐渐扩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范围。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内容一方面包括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制定等等,另一方面还应该通过专业委员会系统的反映教学中的各类问题,避免过去由学生会干部、班级委员会参与管理而出现的松散局面,除此之外,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专业委员会应该实行集体参与方式,调动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并避免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盲目问题,以不断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活动的实效。
2.2完善高校教学信息员制度
现阶段学生信息员制度是高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重要方式,该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以不断提升高校教学质量。高校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可以建立起教学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三者的交流平台,通过此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的教学状况,真实反映实际教学情况,推动学校教风、学风的改善,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学生信息员会议,在大会上对于工作优异的信息员进行公开表彰,并聘任新一批的学生教学信息员,当然,为了调动全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对学生信息员的聘任应该面向全体在校学生,而不仅仅局限在学生干部范围内,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权利,以保证高效教学信息反馈渠道的通畅,提高教学质量。
2.3建立学生参与高校教学管理的保障机制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高校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活动取得有效成果,各大高校还必须建立学生参与高校教学管理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比如,学校可以通过设立优秀信息员、优秀教学管理参与人员等奖项,激励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中;在选修课中开设与教学管理相关的课程,以学生掌握有关教学管理的理论为考核标准,给学生以一定的学分;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信息员表彰活动,以提高学生信息员在全校的认可度。与此同时,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让学生参与选课、教学测评等教学管理的活动逐渐规范化,以不断解决教学信息员在工作方式以及工作程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另外,还应该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管理制度,以明确规范各类教学管理和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从制度上保证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
三、结语
1.1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计划通常由学校单方面制定,其普遍关注教育层面,针对专业特点并结合本校的师资力量以及教学特点来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进度。但“工学结合”模式对相关方案的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将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作为设计重点,以此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以及素质结构等,制定具有实用性的培养计划,将实用作为最高追求,对于岗位所要求的工艺技能要进行常态化的实践训练。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计划时,应该有校企双方同时参与。在确定办学指标时,学校要重点关注社会对于该校毕业生的接纳认可程度以及企业对于人才的素质技能需求。在具体制定时,要保证方案与计划富有弹性,能够适应社会需求。
1.2学制体制管理学年制的管理模式是目前大中专院校普遍采用的学制体制管理模式,其具体规定了学校各个专业的课程数、课时数、学习年限以及上课学期等,使学生的知识学习具有严格的指定性与计划性,这种模式尽管有利于确保人才培养以及人才输送的计划性,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变得相对容易,但其也具有较为死板的缺陷。它无法根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安排,无法做到因材施教,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大中专院校应该根据企业的需要改革学年制,探索尝试学分制与弹性学制,使学习计划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学生能够进行合理的实训。
1.3教学质量监督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通常分散于不同的企业岗位,使得考核标准很难得到统一。无论是对于学校还是对于企业而言,学生的管理和监控都无法得到保证,这使得工学结合的效果受到限制,甚至有学生在实习期满后托关系办假证明而没有参与实际的实习中。因此,大中专院校的教学管理必须进行完善与创新,防止实践教学的失控。
2.完善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管理方法
2.1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工学结合模式下,大中专院校要树立三种教学管理理念。第一,开放性。校方在进行专业设置时,要紧跟时展趋势,根据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企业的需要。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将市场需求作为出发点,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将就业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导向。同时,校方还应该以开放的姿态与社会相关群体例如企业、行业合作设计,使课程体系具有更加突出的适应性、开放性以及先导性。采用工学交替等途径,可以突破教学的时空局限,真正做到工学结合。第二,系统化。大中专院校在进行教学管理方法的制定与实施时要遵循系统化的理念,要做到立足整体,深刻认识整体与部分以及环境的关系,全面分析教学过程的影响因素,促进形成对于教学过程、教学输入以及教学输出的系统化管理。第三,全面性。教学管理理念要具有全面性,院校应该形成针对学生的全面素质质量观念以及多样化质量观,号召学生参与质量管理。要将教学管理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形成学校领导重视教学、学校教师热爱教学、学校学生关注教学的校园氛围,要以充足的经费为教学提供支持,以科研引导教学,用学校相关政策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2.2监理教学指挥系统工学结合模式打破了封闭性较强的传统管理模式,形成了部门协同、校企互动的新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建立校企双方协同,校内多方协作的教学组织指挥系统。首先,要建立校企双方协同运作的产学研合作机构。该机构通常以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命名,主要负责校企之间的合作指导以及信心沟通协调,并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调研以及课程设计等提供具体指导。同时,参与企业还应设置专门的领导小组参与到顶岗实习等工作中去。其次,学校内部要建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通常由学院院长作为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开展校企合作,并对相关工作进行具体指挥与领导。最后,建立主管小组。该机构通常以工学结合办公室或校企合作办公室命名,主管对外联络以及寻找合作企业等内容,同时起到全面协调指挥各部门开展工学结合工作,并提供及时的跟踪与反馈的作用。
2.3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质量保障涉及多个方面,做好质量保障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重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学校要依据工学结合的具体要求,在进行教材选用时,要选取行业与企业专家合作编写的拥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专用教材,优化整合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二,建设工学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是确保工学结合顺利进行的重点,大中专院校要紧密依托企业,建成一批“生产性、职场化、多功能”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供场地支持。三,完善教学团队。大中专院校要鼓励教师走向社会,到国内外深入学习,参与到项目研发中去。同时,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中进行锻炼的制度,提高其教学能力。
2.4创新教学管理方法要将宏观管理与微观指导相结合,过程控制与目标控制相联系,对过程管理以及系统管理进行强化,对项目管理以及柔性管理进行完善,以促成灵活的教学资源配置方式。同时,要依托校园网络,推广使用电子教务,构建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平台,使教学管理具有信息化与现代化的特点。
3.总结
学校教学管理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很多,这并不意味着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要同步进行,也并不意味着在管理资源分配上要平均化。从学校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教学目标,推动教学效率的提升这一点来看,促进教学成果的转化是学校教学管理的核心工作。那么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对食堂的管理应该考虑食品的营养搭配和安全卫生,而不应当把食堂的盈利和装修档次当作重点;对学校宿舍楼的管理,应当以提高学生休息的舒适度,提高安全性为目的,而不应该盲目追求宿舍的豪华设计;在对教学设备、设施、体育器材和用品的管理方面,应当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第一目标,而不应该以保证所有的器材、设施不受损害,保存完好为目的。总起来看,学校的教学管理要遵从教学目标和各级管理目标之间的合理性,要围绕教学管理的最终目标制定各级管理目标和管理方案,确保学校教学管理在实际落实的时候是朝着有利于最终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避免在针对某些方面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出现了违背教学管理最终目标,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的行为。
二、学校教学管理的计划性
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内容庞杂,在具体的管理措施和决定上都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要求教学管理在一定的计划基础上进行。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有日常的计划和方案来落实;特殊的教学管理工作比如应对中考、高考、等级考试或学校要举行校庆、参加某些比赛等,这种特殊的管理工作就需要有特殊的管理计划来落实。关于教学管理计划的制定,需要有各方面涉及到的各部门、各单位负责人一起参加进行讨论,各自针对计划中的环节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提供优化的意见,通过合作讨论来确定计划的可行性,由财务部门和各个管理部门对计划的可行性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应对风险的预案进行设定,避免存在严重的失误或始料未及的漏洞。学校教学管理计划在制定之后,必须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落实。对于计划落实过程中遭遇到的问题,如果事先没有预案提供参考的话,必须尽快汇报给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应避免私下决定、自作主张的情况出现,要注意观察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反馈信息。比如制定了新的作息时间规划,要看学生们的反应如何,如果大量学生对此不适应、不满意,则需要尽快进行改进研究。
三、学校教学管理的两大内容
1.教育教学计划的管理
教育教学计划是整个教学管理计划中的重要内容。它是直接对教学活动进行管理的计划设计,是直接对教学成果和影响其作用的。对教学计划的管理,需要考虑当前学校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需要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比如师资力量、教师的职称水平分布、教学设备设施的有效利用和储备、学校的性质等。制定教学规划一般要包含学制设置、教学制度、培养方向、班级分布和课程设置等,是学校对人力资源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和氛围管理、党和团组织的管理等各方面的综合考量和规划。它要遵循国家的既定方针,还要遵循学校自身的实力和特点。
2.教育过程管理
教育过程的管理,可以看作是教学计划管理的细化和深化。教学计划的管理,是从计划的整体布局来考虑,它不会细致的要求每一位老师在具体的班级课堂上应该如何去做。而教学过程管理则是更加细化,它需要让各位执教老师亲自去考虑和遵循过程管理的内容,对课堂授课、课堂气氛管理、课后作业和习题布置、课程间的前后衔接、教学方式、教学思维、课程内容安排和问题学生指导等各方面进行合理的设计和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在当今形势下主要的侧重点应该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语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教学管理人员 素质 能力
现代教育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实施的主体——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怎样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呢?
一、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新时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管理人员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如下图所示。
1.综合素质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指在圆满完成教学行政管理、学术管理和科研管理等工作任务时必须具备的“质”的要求,以及必须具备的思想文化素质。
(1)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心、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情操。首先,教学管理人员要学习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其次,教学管理人员要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协助教师研究探索培养的人才如何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同时还应树立服务、协调、管理、改革的思想和不计名利得失的献身精神。再次,教学管理人员要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和境界。执行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时,要做到以身作则,以诚相待,以礼服人。
(2)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教学管理人员还应掌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规律,更应该掌握现代化管理手段。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是知识较广的通才,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2.综合能力
(1)必须具有一定的学术科研能力。教学管理工作的学术性很强,教学管理者必须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教学管理者应有相应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才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
(2)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贯彻执行方针、政策、法规等方面的能力,制订规划、方案、程序的能力,进行事务处理和方案最优化选择的决策能力,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指挥、监督、协调的控制能力。要有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要有运用现代化设备(如计算机等)的能力,善于和学校各职能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使各项改革措施和规章制度能得到各部门支持。要善于清楚地、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以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3)必须具有创新能力。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能大胆吸收和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管理经验,树立开放观念和创新意识,坚决打破“等、靠、要”的传统观念,善于在管理工作中提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创造性地工作,以增强学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应变能力。
二、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措施
1.提高认识
搞好教学管理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做好服务育人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和人事部门要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把思想素质好、敬业精神强、有奉献精神、年富力强、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充实到教学管理队伍中来。从教学管理人员的教育、培养、稳定等方面下功夫,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强化考试考核评价制度
首先,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根据教学管理人员岗位的性质和具体的任务要求,对各类管理人员建立并实行岗位责任制,定期进行业务考试,形成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相互促进、相互竞争的良好氛围。其次,加强考核工作,建立健全管理人员考绩档案,从“德、能、勤、绩、责”等方面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与奖惩有机结合。对考核优秀的管理人员,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采取解聘等惩罚措施。再次,要强化评价制度,通过学生、教师及社会的反馈评价,如问卷调查等,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加强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