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字文化的探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3-0030-03[作者简介]莫祥慧(1977-),女,江苏江都人,本科,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中心小学教师,高级教师,扬州市学科带头人。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在地球上,只有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与中国的汉字一起被称为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不过前两种古老的文字,早在公元前后就已经被埋在滚滚黄沙和断垣残壁之下了。只有中国的汉字,历经四五千年,仍然以它绝无仅有的表意系统,屹立在世界语言之林。究其原因,是汉字强大的表意功能与其迅速发展壮大的文字体系让它生生不息。
一、汉字教学面临的困境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与学生共同生活学习的六年时光里,首当其冲要完成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学好汉字,带领学生充分感受中国汉字的文化。从形、音、义各个角度了解汉字,让学生成为诵读汉字、品味汉字、运用汉字的能手,并生发对汉字敬畏、喜爱、研究的兴趣。
然而,我们发现实际情况是不少学生在识记汉字的时候,没有习得对汉字音、形、义探究的方法,普遍存在机械记忆现象,生字遗忘率高。无奈之下,只有靠反复多次的听写,才勉强记住那些他们必须记住的字。但时间一长,他们还会忘记,又需要新一轮的听写巩固。这样事倍功半的现象,显示了几个问题:
1.学生记忆汉字,识记的往往只是字形,并不了解这个汉字为什么是这个字形。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学生没有掌握分析汉字音、形、义的方法,无法对汉字进行分析。
3.学生没有探究的习惯。没有养成主动理解汉字、探究和运用汉字的习惯。
针对这一小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众多专家强烈呼吁:小学教师无需在课文主题思想上作那么多文章,只要把字教好,不要让学生写错字、别字,就是最大的功劳。的确如此,如果小学生能记得字形、明白字义、写好汉字,习惯从汉字的特点去研究汉字,牢固地记忆汉字并学会使用它,这就能为他们终身学习语言、运用文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小学教师真的需要调整教学的角度,好好提高汉字的修养,然后与学生一起去进行汉字文化的旅行。
二、教出字的形体文化
记忆字形、默写生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要想记得字形,非得研究汉字形与义的关系,清楚明白地帮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师应首先告诉学生汉字最初是象形的,是图画式的文字。远古的人类发现口头知识在传播和积累中有明显缺点,于是智慧地使用了结绳、刻契、画图的方法辅助记事,后来用特征图形来简化、取代图画。当图形符号简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与语言的特定对应时,原始文字就形成了。
(一)象形字的形体文化
有与人有关的,如女、舌、目();有与动物有关的,如牛、鹿、虎();有与植物有关的,如禾、黍();有与自然想象有关的,如日、月()。教师用简笔画在黑板上板书,即可一下子让学生明白象形字的形即代表义,让学生建立形与义之间的联系。用义记形,用形关照义,帮助、强化记忆。
(二)会意字的形体文化
随着表达日益丰富的需要,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以象形字为基础后,汉字发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书中的会意、指事、形声等。
会意字是用两个以上的象形文字组合起来的,来表达一个新的意思。如学习“即”字时,学生常常会把这个“即”和“既”字混淆。教学时,教师出示“即”的甲骨文字形:,学生就能看出这个字就像一个人靠近器皿,单耳朵表示一个跪坐的人,靠近去吃东西。后来就引申为靠近的意思。有句为证:可望而不可即。这样一教,清楚明白,学生因为弄清楚了“即”的意思,绝不会再同“既”混淆。
(三)形声字的形体文化
形声字是功能最强大的造字方式,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汉字大多是形声字,形声字使得汉字体系逐渐纷繁复杂、庞大茁壮。教师需在教学中带领学生用形声字的构成方式研究汉字,帮助他们迅速记忆字形。
左形右声,如钱、材、消、熔等;右形左声,如放、鸭、刎、颈等;上形下声,如茅、简、空、室等;下形上声,如柴、酱、盆、等;内形外声,如闻、问、闽等;外形内声,如匪、匐、固等。有的形符与声符处在一个角落,如颖,禾为形,顷为声;赖,贝为形,刺为声。有的形符被声符隔离,如衷,从衣中声;哀,从口衣声。这样的规律揭示,让学生遇到形声字时,均能按图索骥,分析字形、字义,进而记忆汉字。
三、教出字的义项文化
汉字不同义项的出现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需求延伸出来的,一个汉字常常不只表示一个意思,它有丰富而复杂的义项,这是学生学习别容易混淆、错乱的难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形体变化、发音变化和义项发展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个明白,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一)字的义项与字音的关系
【关键词】苏教版 初中语文教材 “专题”
一、“裸读”文本,确定教学目标
在后来的抽签中,我抽取了《汉字》专题。“汉字”所承载的内涵非常丰富,平时花三四节课讲授尚且不够,更不用说这次只能以一节课的时间来呈现、落实了!如果追求面面俱到的话,那整个教学过程就只能流于形式,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了。我一时之间竟是毫无头绪,找不到一个清晰有效的思路。
教材中“汉字”专题的材料本身就很丰富了,我索性没有再去查找其他资料,拿起语文课本仔细地读了起来。当第三遍读到袁鹰《汉字的魅力》中的一段话时,引起了我的思考,“听到不少旅居海外的同胞谈过,……,当一种异乡漂泊的失落感和孤寂感袭来时,突然看到一块小饭馆的中文店招,三个汉字,立刻就会像一团火,像一盏灯,像一声乡音,将你带到父母面前,使你抛却一切疲惫、孤独以至恐惧……”。袁鹰说汉字给了海外游子们家的感觉,是啊,汉字是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意识、文化传统的载体,有着独特的魅力,她不就是我们每个人无可替代的的精神家园吗?我们的语文教学,既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又要引导学生拥有健康的审美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尤其是像“汉字”这样极具中国特色、内涵丰富的专题教学更是这样。于是我最终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了解汉字的特点,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古老、美丽、智慧;2.以“汉字是我家”唤起学生对汉字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对于这次“裸读”备课而有所收获,我深有感触。平常我也会时常采用这种方式,由于没有资料参考,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文本,才能真正地融入文本,“裸读”备课,特别有利于我们教者在独立阅读思考中,对文本有新的、独特的理解与感悟。经常说我们的课堂要常教常新,这些“新”就要靠我们教者在独立的阅读中,有新发现,新感悟,尝试在找到切入点后,确定教学目标,再进行课堂设计,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这次的备课,我更加确定,无论上哪种类型的课,教者必须认真阅读文本、融入文本,有效利用文本资源,这是最终明确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二、“专”、“语”结合,设计教学过程
“专题”的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课文学习。“专题”具有凝聚性、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的特点,“专题”的设计很讲究知识的“凝聚性”,可以说,一个专题就是一个聚焦点。“汉字”专题聚焦点就是“汉字”二字,而“汉字”它本身就将“专业性”和“语文性”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所以,“汉字”专题教学,我觉得更要处理好“专”与“语”的关系。首先,我们要重视它的“专”。我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对“汉字”进行多角度的积累、整合、挖掘,教给学生汉字的起源和历史、汉字的结构、汉字的读音和意义、汉字的造字方法以及和汉字相关的字谜、对联等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对“汉字”有了更全面、更丰富、更深刻、更透彻的认识。其次,这更是一堂语文课,“语文味”是必须具备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先以“汉字是我家”来激趣导入,然后通过“参观咱家的屋”、“认识咱家的人”、“了解咱家的事”三个环节,让学生充分了解汉字的特点,感受汉字古老、美丽、智慧的独特魅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我着力发掘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功能,设计了一系列动静相宜的活动,吸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同时,我还精心设计了教学语言,比如,导入语:“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老师也有一个特别的家,你想认识吗?好,我这就带着大家去认识我的家。沿着那条五千年来游人不断的香径,你一眼就能从众多屋舍中找到它,因为它从外形上和其他的建筑完全不同──那是一片方方正正的院落,古朴而幽雅。我的家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汉字。”
20. 下面四个字是由象形字“人变化组合而成的会意字。请根据给出的古文字义,仿照“比”“化”两例,用七字句描述“从”“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要求:①形义描述合理;②押韵。(2014年高考湖北卷第20题)
(从:跟随) (比:并列) (北:相背) (化:变化)
二人排齐向右站 左人正立右倒画 亲密并列肩比肩 人形颠倒表变化
该题给出的参考答案为:
从:一人前行一人后 北:二人站立背靠背
后人跟随前人走 字义相背可意会
21. 仿照示例,从下列构字部件中任选两个不同的部件,另组一个汉字,并用该字组成一个双音词,再以该词立意,写两句感想。要求:①立意积极;②语句整齐;③不超过20字;④构字、组词不在答题卡上单独列出,包含于感想之中即可。(2105年高考湖北卷21题)
构字部件:禾 亻 口 日 又 月 言
构字词示例: +又 友 友善
感想示例:行友善营造温馨社会 讲真诚建设美好家园
该题给出的参考答案为:
示例1:(日+月明文明) 创文明社会 建和谐中国
示例2:(禾+日香书香) 博览群书通晓天下事理 沐浴书香养成高尚人格
汉字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许多传统文化的信息密码。以汉字为出发点来设题,一是有教材依据。人教社《语文》必修1“梳理探究”第一个专题就是《优美的汉字》,其中涉及“汉字的起源”“汉字的形体”“汉字的构成”“汉字文化”四个部分。二是符合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的相关规定。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相关要求是“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事实上,2014年高考四川卷19题也有相近的命题思路:
为展示“走进汉字历史,探究字形变化”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请给下面的《汉字字形演变表》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
要求:①至少答出两个特点;②语言准确、简明、连贯;③不少于40字。
该题给出的参考答案为:
汉字演变具有象形程度逐步减弱、字形由繁到简的特点。从“鱼”“马”等字来看,小篆以及之前的汉字与图画相关,象形性强,笔画繁复;之后象形程度减弱,字形逐步简化。
综合以上三道高考题的命题思路,汉字题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 勾连教材。三道题均与人教版语文必修1“梳理探究”专题《优美的汉字》有关联。2014年湖北卷的“从”“比”二字、2014年四川卷的“汉字字形演变表”均直接从教材中取材,2015年湖北卷的汉字部件组合与“汉字的构成”相关。但勾连教材只是形式,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考查语言运用。
2. 凸显运用。2013年央视首届“汉字听写大会”之后,全国上下兴起了重视弘扬中华传统汉字或汉语文化的氛围,这三道高考题有良好的社会舆论背景;今年的湖北卷第21题更是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这些都体现了汉字文化紧扣时代脉搏的鲜活运用,符合语言运用题的考查方向。
3. 合理延伸。2014年湖北卷20题要求在“象形”“会意”等构字方法的基础上描述形义,关涉到整句的形式(七字句)、精要的表达(描述)和语言的押韵;2014年高考四川卷第19题主要考查我们对图形的理解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列出汉字字形演变的两个特点),对说明文字相关特点的掌握(准确、简明、连贯);2015年高考湖北卷第21题先要求将部件组合成汉字,再组合成一个双音词,并以该词立意,写两句语句整齐(对偶句形式)的感想(议论句)。这些考点均符合考纲关于语言运用题的基本要求。
2016年,全国将有更多的省市使用全国卷(课标卷Ⅰ和课标卷Ⅱ),这三道高考题对今后全国卷考查汉字的命题不无启示。我们预测,如果全国课标卷出现以汉字为基点的语方运用题,在遵循“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今后命题的延伸轨迹将会是以下两个方面:
设题形式方面,多与“仿写”“读图(图文转换)”等命题形式结合在一起。
考点延伸方面,表达形式上可能重点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对偶、拟人、比喻、排比等),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明、连贯,诗歌形式(古诗体和现代诗体、押韵要求),整句、散句形式等;表达内容上,可能与联想、想象等相关联,突出考查描写句、议论句等基本语言表达。
[练习]
1. 有人赞叹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请你从下面的汉字中任选一个,展开联想和想像,描述一幅画面,来解说字意。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2. 余光中先生说: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美丽的中文不老。许多汉字自身的构成就能诠释含义、激发联想。请仿照示例从“尘”与“舒”字中任选一个拆拼汉字,并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它。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不少于20字。
示例 墨:大地滋养出一个黑色的精灵,在古朴的宣纸上翩翩起舞。/鸿:江边盘旋的那只孤独的鸟啊,每一声哀鸣都在诉说游子的心曲。
(1)尘:
(2)舒:
3. 欣赏以下两幅汉字书法作品,发挥联想和想象,任选一幅,描述书法作品带给你的印象和感受,用对偶句的形式,不少于10字。
示例
1. 牧:那广阔的草地,似一个飘渺的梦,连着天边的地平线。微风拂来,轻唱着白云的留恋,放牧人手持着枝条,挥舞在牛背之上,歌声伴着蓝天回旋。
2. (1)看似不起眼的小小的尘埃,可能会在纯洁的心灵上涂抹灰暗的色调。(2)舍弃不该占有的东西,给予社会应有的奉献,内心就会得到像甘泉滋润般的舒畅。
一、立足文本,感知字义
针对初中生的识字教学首先要从课本抓起,尤其是可以利用文言文中的生字生词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将生词的学习和文本学习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学到的字便不是孤零零的汉字,而是融入了一定的语境,这样能促进学生加强记忆,更好地理解字词的意思。
《陈涉世家》这篇文章中就有不少让学生感到头痛的生字,如果抛开文本单独学习的话,学习难度大,记忆难度更大,所以不妨将这些生字和文本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这些汉字按照不同的类别归类,并集中进行学习。例如可以将文章中的通假字收集在一起加以学习,如“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中的“适”就是通假字,通“谪”,意思是
发配;又如“为天下唱”中的“唱”也是通假字,通“倡”,解释倡导。如果要单独记忆这些通假字则记忆量太大,将它们和文本结合起来,有了一定语境,在解释词句的同时记忆它们,就会容易得多。另外,还可以将文章中所有的古今异义字结合起来,了解汉语词汇语义的古今变迁。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中的“亡”就是古今异义字,古代的意思是“逃走”,现代的意思是“死亡”,将这些词组合起来,能够让学生了解汉语词义的变化。一词多义也是学习的好内容,能让学生在同一时间掌握生字的不同语义,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中的“次”解释为“编次”,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中的“次”解释为“驻扎”。
二、结合六书,深度引申
学者田本娜指出在汉字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汉字构字规律来进行,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难度。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六书,让学生分析生字的结构,指出它们属于象形、会意、指事等结构中的哪一种类型。在探究汉字结构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地结合汉字演变的历史,这样也能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名篇,在学生学习文本内容之前,首先还是要让他们先扫清学习文章的诸多障碍,认读其中的生字。以“黄发垂髫”的“髫”为例,很多学生对这个字形复杂、笔画数也较多的汉字感到学习困难。这个时候可以结合六书来进行教学,“髫”乃是一个形声词,从“髟”从“召”,这里“髟”的意思是又多又长的头发,而“召”则是声旁。这个词的意思和“髟”的意思有相似之处,是指儿童积蓄在额头上弯曲下垂的头发。
同时还可以告诉学生,“召”在这里其实也有一定表达语义的功能,因为此处的“召”为“招”的省略,意思是招手,用手招呼别人前来的意思,由于儿童在奔跑的时候额前的头发会一动一动,就好像是招呼别人一样,故此也有一定指代形象的功能。这样的一番解释不仅形象,而且还浅显易懂,将整个“髫”字拆分得清清楚楚,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追溯源头,类推辨析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将会阅读更多的文言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更加生僻的汉字。尤其是在n外阅读中,遇到生字的比率会更大,然而教师却不可能帮学生进行一一解析,这就需要学生借助字义类推、字形分析等方法,追溯汉字的源头,了解同源词的本义互推,从而自主学习更多的汉字。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创作的精彩古文,在感受作者情怀之前,还可以让学生感受一番同源字带给他们的文化感悟。如文章有“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这样一句,教师可以将“暝”字拿出来,让学生分析这个字的意思,并告诉学生“暝”和“冥”是同源字,它们都有昏暗的意思。“暝”的本义是天色昏暗,后来才引申为黄昏等意思;而“冥”的本义也是“昏暗”,后来才引申为深奥、糊涂、死后的世界等其他的意思。在这个基础上可以给学生详细分析一下什么叫做同源字,在汉字里有一些读音相同,意思相近的字,就好像“暝”和“冥”一样,这些字就叫做同源字,如果要探究古代字词的音形义,那么必须要研究同源字。在这样一番讲述后,学生对于同源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余的时候他们也会主动探究相关的内容。
在追溯汉字字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知道该生字的本义,更能知道它们的引申含义,这能有效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同时也让他们减少阅读文言文的障碍,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之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识字方法
识字对于小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识字学生会积累一定的词汇量,作为阅读、写作、语言表达的基础,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快乐地参与到语言文字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识字的主动性,使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到语言文字的探究中,积累文化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一、游戏形式,寓教于乐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他们喜欢游戏的教学形式。教师在设计识字教学活动时,要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小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游戏识字激发了小学生的主动性,使小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游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动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例如教师可以采用《你猜我演》《词语接龙》《生字开花》等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小学生的识字兴趣。
《你猜我演》就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张字卡,上面写着一个汉字,并标有拼音,从全班学生中挑选出一名学生来进行表演,其他的学生根据这名学生的表演猜出汉字。如“跳”字,当教师把这张字卡展示给学生后,学生就可以表演出跳跃的动作来要让其他学生猜。欢快的课堂学习气氛很快乐就会使学生融入其中,迫不及待地希望自己也可以去表演。表演后学生在带领其他学生认读汉字,达到掌握的程度。
《词语接龙》就是教师说出一个词,学生根据这个词的后一个汉字来进行新的组词,以此类推。游戏时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每一个小组出一名学生来进行组词,如果学生不认识这个字就把机会让给其他小组,而且要减一分,组词正确的小组可以加一分。例如教师说出“太阳”,学生可以继续组词“阳光―光明―明亮―亮丽―丽质―质子……”这种带有竞争性的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动力,他们在课下都会积极地学习,扩大自己的识字量,在课堂上大展身手,达到更多识字的目的。
《生字开花》则是教师说出一个字,学生围绕着这个字来组词,每小组各组一个词,一词一分,组词最多的小组为获胜小组。如教师说出“生”字,学生可以组词:生字、学生、花生、生日、生理……为了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学生在课余和回家后都会积极阅读,无形中认识更多的生字,提高了识字的数量。
二、大量阅读,开阔视野
为了开阔小学生的视野,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通过多次阅读,反复阅读就会了解很多字、词的用法,理解他们的含义,掌握他们的书写,潜移默化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如《笨狼的故事》《长颈鹿的长脖子》《穿皮鞋的胖熊》《飞来的青蛙》《长头发的狮子》等。这些都是故事性的书籍,内容有趣,难度不大,理解起来很容易,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他们在阅读中会逐步地提高,积累更多的生字,进行有效地识字练习。而且通过阅读他们还能够不断地对学习过的生字进行练习,在反复阅读中达到灵活掌握,更好地理解汉字所表达的含义和思想,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读能力。
三、做手抄报,改变方式
教师对学生识字的引导关键在兴趣,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识字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可以参与到识字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来学习汉字,了解汉字。教师的教授方式也要不断地变化,如果只是把汉字书写到黑板上,让学生跟读并组词,这种机械地学习会慢慢地让学生感觉枯燥、无聊,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教师要不断地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通过活学活用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识字的欲望,点燃学生识字的热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做手抄报,给学生提供主题,比如“我爱读书”“教师节”“中秋节”“说文明话,写规范字”。
通过学生广泛的阅读学生不仅会对手抄报主题所涉及的知识有更清楚的了解,而且会产生学习兴趣,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究,在不断地积累中学会汉字。手抄报的教学形式,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自己主动地寻找“问题”,在思考中探究规律,在分析中掌握生字。而且学生还可以在制作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个性,进行独特的设计和绘图,把手抄报装饰的非常漂亮,增加学生学习生字的动力。
四、融入生活,潜移默化
学生的识字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并不一定完全发生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地进行识字练习,使识字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很多地方学生都可以进行识字练习,这里就是最好的课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其实只要仔细观察,学生会发现他们身边有很多识字的机会。如衣服上的商标“小蚂蚁”“大黄蜂”“童泰”“七波辉”等不同品牌;过年时家家户户门上都会贴对联,读对联也是一种很好的识字练习;大街小巷上有很多的门市和店铺,他们的门牌就是一张很好的“教案”,不仅让学生认识了生字,而且学会了汉字的使用;另外学生还可以观察到处都是的广告牌,路牌,街道名等。
生活中的汉字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只要学生足够认真,足够细致,他们一定会观看到生活中的汉字,并且通过不断地阅读认识这些汉字,增加自己的汉字积累,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学生要善于借助生活这个舞台进行汉字的学习和探究,使学生能够融入其中,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增加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总之,识字教学是小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基础,也是小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基础。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丰富的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激发小学生的识字兴趣,通过他们动起来积累更多的生字,了解他们的读音和用法。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识字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汉字文化;小学;语文
一、汉字文化教育与传统识字教育的区别
传统的识字教育就是老师单纯地将识字的一些方法来教给学生,把学生当作识字的机器,而没有去注意汉字的文化教育,只注重课堂上学生学了多少字而不是学了多少文化,传统的方法是按照汉字特点进行教学,例如“肚、肝、脏”老师在讲述时,让学生自己去找到汉字共有的特点并再找出其他有类似特点的字,注重了学生的课堂识字效率,却忘记了文化的教育,而汉字文化的教育是要老师教会学生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它为什么是这么写,例如“肚”字,它为什么会这么写,这个字是怎么演变过来的。
二、如何进行学生的汉字文化教育
1.识字时讲述清楚汉字的构造
我国的汉字大部分是从古代沿用至今的,每一个汉字都表达了一种意思和一种传统的文化,例如“安”字,老师在教授的时候,可以去告诉学生,这个字是怎么得来的,安是平安、安宁的意思,那么安为什么会这样写呢?“安”字的部首是一个宝盖,在古代象征着一座房子,一个庇护的场所,底下的女字,代表的是房子里面的人,在古代的时候由于经常会有一些野兽出没,人们只有在家才是安全的,所以这个字就是由宝盖和女字组成,同时学生可以联想到“家”字,大家都知道宝盖代表了房子,有了房子就有了家,“家”字的下半部分是猪的意思,在房子里养猪,这说明这是一个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小团体,这就是“家”字的构造。我相信,如果把这些汉字所包含的含义去跟学生讲出来,对于培养学生的汉字文化和学习汉字、探究汉字的兴趣远比只注重趣味教学和识字数量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2.在识字时,讲述汉字背后的故事
老师在教授汉字时,可以把汉字背后的故事以及所蕴涵的意思去讲述给学生,这样学生对于汉字的理解才能够更加完整有效。例如“章”字,现在有很多人认为章是由立和早组合而来的,其实不然,“章”字在古代有乐章的意思,“章”字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音”是音乐乐曲的意思,这个学生都明白,那么“十”字是怎么得来的呢,在古代“十”为万物之终,“音”和“十”合起来就是把乐曲完整地演奏一遍,这就是“章”字的来历,把这个来历讲述给学生,对于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教学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再例如“妻”字,老师可以找到“妻”字的甲骨文的写法,让学生看看是不是特别像一个跪拜的女子,这是因为古代的妻子都是通过抢得来的,演变到现在变成了这样的一个字,上半部分特别像战争时用的钝器,下半部分是一个“女”字,代表了性别,通过战争抢来的女的当作妻子,这就是“妻”字的来历,这对于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识字都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三、汉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汉字文化是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汉字具有独特的文化形态和丰富的文化意蕴,以它独特的字音、字形和字义向人们阐述着中国传统的文化习俗和生产的特点,而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要想让学生去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那么汉字的文化教育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的起点。而且,教会学生汉字的文化,让学生知道这个字是怎么设计出来的,是怎么一点一点演变成现在的样子的,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眼界的扩宽和汉字的认识都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老师只注重学生对于汉字的认识,这节课我教了多少汉字,学生认识了多少,而忽略了对于汉字文化的培养,导致学生对于汉字的认识并不够,对于识字也没有多大的兴趣,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汉字文化的教育也就显得更加重要。
2.汉字文化中承载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基础
现在越来越流行中国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热,在我国对外文化的输出与交流中,中国汉字文化是对外文化交流的基础,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喜欢中国文化,喜欢学习我们的汉字文化,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作为教授学生汉字的语文老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把我们的汉字文化发扬光大呢?有什么理由不去带领我们的学生去融入我们的汉字文化中呢?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文化作为交流的基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将我们的汉字文化去传授给我们的学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时展和社会的需要,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把汉字中所包含的文化去传授给我们的学生,告诉他们汉字的起源和构造,那么,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爱上我们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的。
请你阅读字体常识,根据你的了解,判断下面每幅图片的字体名称。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2.“八骏嘶风传捷报,五羊跳跃展新图”。请你认真探究“羊”字的演变图示,根据要求写出探究结论。
(1)从汉字的起源看:
(2)从汉字的发展看:
3.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将音、形、义结合得完美无瑕的语言,每一个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令其魅力无穷。根据示例,任选一字仿写。
示例:值――“人”要站得“直”才有身价。
跌――一失足为千古恨,悔之晚矣。
悲―― 。
劣―― 。
4.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字谜,就常常借助汉字的间架结构和偏旁来设计。下列字谜,不属于按照汉字的间架结构和偏旁来设计的一项是( )
A.上下平行,左右勾连。(打一字)谜底:互
B.看时圆,写时方,寒时短,热时长。(打一字)谜底:日
C.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张着嘴,小口里边藏。(打一字)谜底:高
D.有女全姓姚,有手能肩挑,有足蹦蹦跳,有木桃花俏。(打一字)谜底:兆
5.观察下面公益广告图片,完成后面的问题。
(1)请你说说该图片反映了什么热点问题。
(2)该公益广告的创意有哪些新颖之处?
6.下图是海报《无水不永》,仔细观察画面,请写出作者构思的精妙之处。
7.阅读材料,调动联想,在横线上填空。
福,在甲骨文中左边是“示”,即古代放祭品的灵石台,是古代祭祀的形象写照。金文中的“福”,“w”是个大肚酒壶。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很丰满的人,有福相的人,从而将“福”引申为富贵。后来,许多学者认为福不再是“酒肉上的满足”,而是右边有了“一口田”,事事顺心当然就有了福。现代人对福的解释是幸福、福气。有人说 “福”字的右边,“一”代表房屋的梁;“口”代表____________;“田”代表土地。
8.在“青春擂台”活动中,同学们走上辩论台,正方辩题是“感恩源于内心”,反方辩题是“感恩源于社会”。小琳担任正方一辩,她将辩题中的“感恩”两字做成图片(如下图),她想在立论中将此作为一个有力的论据。请你用一两句话帮她完成与之相关的陈述。
【参考答案】
1.A.隶书;B.行书;C.草书
2.(1)汉字的起源跟实物有关,或最初的汉字是对实物的描摹;(2)汉字的发展过程是由繁到简(笔画越来越少)。
3.示例一:悲――心头想入非非,结果必然可悲。示例二:劣――只有低劣的人,才会设法“少”出“力”。
4.B
5.(1)该图片反映了食品安全这一热点问题。(2)巧妙拆解“食”字,并通过极具警醒的语言阐述食品安全对于人们的重要性,警示食品生产企业一定要把食品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6.示例:作品巧妙地利用汉字“永”的丰富文化内涵来展开设计,作品依据“永”与“水”内在字源与外在字形上的共同性,准确地表达了水与生命、水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汉藏语研究的四个“困惑”及其前景
比较: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
民间文艺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化中的地位
记忆场域的重建:从“白虎垄”到“廪君陵”
性别制约与规范重叙:中国巧女故事研究
词义、词义引申与民族文化
普方异名“词语结构”评测——以月亮异名为例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分析
元代南人献赋本事考
《说文解字》与中国传统人文科学
《大正藏》疑难字考释(三)
金文所见“邾”、“鼄”等字及相关问题探讨
秦文字“徒”的释读及其相关问题
汉语词汇系统发展中的语素类化
《礼记》用器类名物词“异名同实”现象研究
黄梅方言中的“妈妈”和“老板”
俗语词探源二则:“蝙蝠”“连襟”
乾嘉经史考据笔记研究述评
利用《正字通》考释现代大型字书疑难俗字
《金云翘传》中的音义型喃字
朝鲜刊本《排字礼部韵略》述要
《集韵》始纂时间考
先秦丧礼词汇名源及其文化阐释
汉语语法新问题:古代汉语体貌系统的形态语法(英文)
汉语动词中的方向对立统一现象
试论“兮”与“可”及其相关问题
《文始》初文、准初文内部关系探析
《说文解字》正篆与重文的义符替换现象分析
论《说文解字》对《毛传》的继承与发展
社区词是社区生活的写照
“子不语怪力乱神”考释
金文所见“邾”、“鼄”等字及相关问题探讨
秦文字“徒”的释读及其相关问题
汉语词汇系统发展中的语素类化
《礼记》用器类名物词“异名同实”现象研究
黄梅方言中的“妈妈”和“老板”
小议C本八思巴字《百家姓》“缪”姓的拼写
翻译及文化嫁接:从历史语言学看“男性”和“女性”
初学者教学用汉字选定问题探究——以韩、中为主
韩国的汉字教育现况和汉字教育转变的必要性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复合动词认知语义分析及其教学启示
日本“国字”在汉字构形模式上的传承和拓展
语言研究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从句子合格不合格谈起
诗人的战歌:1938—1949——钟敬文战争年代学术经历和成就探究
词义内涵的语法表现(之一)——词义内涵运动元素及其关系的语言表现
“卮言”本义词源学考释——兼及《庄子》的言说方式与文体形态
论“儒”的训释与儒家的历史特点——兼论训诂学在历史文化研究中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古代汉语教材 古今字 教学探讨
引言
近几年来,语言界对于“古今字”的探讨一直是比较热烈的,而各位语言学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留有自己虽大同但非全同的观点,对于学习语言的人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期刊上发表对“古今字”见解的也不在少数,文章对其定义、性质、分类、区别等等都有过较为详细且多方面的介绍,但终究是难以达成一致的结论。
笔者对现今高校所用的韩语学习教材进行了调研,较为通用的15本教材如下:南开大学中文系语言教研室《古代汉语读本》,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上下各二分册),殷孟伦主编的《古代汉语刊授讲义》,广东师院中文系汉语教研组《古代汉语》,上海师范大学中学教学研究组《古代汉语》,吴福熙主编的《古代汉语》,张世禄主编的《古代汉语》,朱星主编的《古代汉语》,周秉钧主编的《古代汉语纲要》,蒋绍愚、李新建主编的《古汉语讲话》,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张荫芝主编的《古汉语》,刘禾主编的《古汉语入门》,中山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张之强主编的《古代汉语》(上下册)。笔者对这些书籍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就根据自己的拙见阐述在今后“古今字”教学中该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便于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使得学生们能真正地学好古汉语课程。
一、高校古今字教学现状
不同的高校采用的古汉语教材不尽相同,但是主流教学思想还是大略相同的,而教材中对古今字的由来都描述得十分模糊,很难用确切的语言来表达。笔者将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归纳,大体可以分为三种观点。
(一)古今字因时代而命名
较为简单的一种思路认为,古今字是按照字的时代来讲述的。“古”是古字,是古代人的用词,是古代人的用字。“今”就是现在所用的字,是在古字基础上有一定的传承与创新的今字,是经过时代的变迁和大部分人的用字习惯而变革后的用字。
(二)古今字为区别字
在上古时代,汉字还十分罕见,汉字的数量少之又少,汉字产生的速度远落后于词的产生速度,所以就出现了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一字”代“多词”的现象。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人为了避免在表达上有多种意思,造成歧义的现象发生,就另造了几个今字来进行区别,这种在古代所用的那个“字”就称为“古字”,后人另造的就称为“今字”。而我们就其实质上进行考虑,古今字也可理解为区别字,是为了区别不同的词意而出现的不同汉字。
(三)今字替代古字部分意义
由于上古时代汉字极少,故较多古字有多种含义,而为了替代或者分担古字中的部分含义,在古字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变形,另造一个新字,这个新字就称为“今字”。
除了在古今字定义上的不同,各个版本的教材分类也不一样。在分类上有些教材是按单项分类标准来进行分类的,比如说按古今字字形上的联系或者意义上的联系来进行分类;而若是双项分类标准的,就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分类。分类标准多种多样,分类也就随之而变化,在此就不进行进一步探讨了。
二、对古今字的认识
古汉语教材中的古今字教学至今还未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不可否认是由于其本身存在非常多的混乱现象,这是由于各位学者彼此有不同的观点,及其“古今字”作为文字学本身概念存在的缺陷所造成的,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而对古今字进行探讨研究的学者还不是很多,古今字的教学也还不受重视,这也是造成其发展停滞不前的部分原因所在。
而在教学过程中,教材存在滞后性也是影响古今字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玉篇》中,有“鞭,坚也”,而在现代生活中,很少会用“鞭”来表示坚硬的状态,一般都是用“硬”,而如此典型的古今字例子并没有被收入到现代所用教材中去。但是,值得一说的是,现在大部分高校所用的教材多是20世纪80、90年代编著的,我们并不能苛求当时的编者能想象到现代汉字的发展变化,我们只能思考如何在教学环节上进行设计和改革,来调整古今字的教学,使得其既能符合现代的汉字发展潮流,又能契合汉字的历史文化。
现今古汉语教材中将文字分为四种形态:分别是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和繁简字,就大部分学生现代汉语水平来说,较为容易接受的是繁简字和异体字两者,探究其原因,会发现这两种文字形态在字的形态上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比如说笔画数目不同或者书写过程存在差异,如“婧屠帷薄舳悦巍薄拜对软”等字,这些字体即使我们之前没有接触过,看到字形会联想到现代的汉字。学生一般较难理解通假字和古今字的关系,通假字在学生中学学习语文时,就有初步的接触,在各类的文言文学习中,通假字的现象也是教学重点,比如在《论语》十二章中,“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是知也”的知(zhì)实为“智”,是通假字,所以其实大部分学生对于通假字是不陌生的,只是没有进入深入的学习研究而已。
就教师从各个阶段描述汉字的古今字而言,学生因为缺乏文字的时代共通性而难以理解,这使得“古今字”的教学变得较为困难,但是古今字的学习因为贯穿历史朝代较多,给学生们提供了较多能够写成札记的素材,对于文学知识的扩充和培养创新思考能力是极为有帮助的。
三、“古今字”教学改革方法
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现代“古今字”的教学主要是依靠于教材,教师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和部分扩充。而这些对于学生们能真正了解古汉语文化和汉字的变化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需要时时关注文字研究的发展情况,将部分还未纳入教材的“古今字”列入教学内容,以下两点是笔者认为的较为合适的改革方法。
(一)引入最新汉字研究成果
由于现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在汉字研究上也有较多新的成果出现,使得教学内容更丰富且更贴切时展要求,也能使得教学更为严谨。比如在《旧唐书・食货下》中:“多属汴河干浅,又般运停留,至六七月始至河口。”此处的“般”是没有提手旁的,是在元明之际,才给“般”字加了提手旁,即为“搬”,也就有了现代常用的“移动物体的位置”意思的“搬”。实际上,近代汉字的发展,类似“般”与“搬”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是很遗憾,这种典型而具有启发性的例子并没有被纳入教材。相反的,在上古时代,为什么没有更多的类似用例被流传下来,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关文献在流传下来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次次有意或无意的修改,这使得原始文献的本意难以被保留下来,也就难以看清文献的原貌,使得古汉语的研究过程上出现了些许的偏差。这也就是为何《太田辰夫(1991)后序》认为,“流传至今的所谓的上古文献其实都是“后时资料”,并不能用作完全反映当时实际情况的东西。”后人为了显示他所以为的“真”,在原有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动,使得原有存在明显边界的现象变得混淆甚至混乱,因此,为了保证教学的准确性和严谨,教师必须要强调用近代汉字阶段的例子来验证或者说为讲解古今字提供一定的证据。
(二)认清古今字的内涵
现代学生难以学好“古今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文字时代性的认识。比如说,范文正公――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用“具”表示都、皆是,可以认为是通假现象。但是在今天,在已经将音jù的总括副词规范为“俱”后,再写“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就是写了一个不规范字,可以认为是犯了语言错误。由此可见,由于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相同的思考方式和文字分析是存在变化的,而从历时的角度讲,“具”与“俱”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一种“古今字”的现象。
在教材中一般是难以将古今字的问题讲述清楚的,本着科学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治学要求,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老师和学习古汉语的学生需要进行合作,在现有的基础上利用一切资源,探究与验证实例,在任何有联系的几个字之间都要思考一下,这几个字之间有时代的联系吗?长此以往,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会发现原本枯燥无味的汉语学习实际上也是十分有乐趣的。而笔者认为,兴趣在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古今字的学习并不是能独立完成的,作为一名合格的古汉语教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担当引导者的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起他们学习“古今字”的兴趣。
结语
古代汉语课程中“古今字”的教学是存在很多需要探究的地方,本文只是冰山一角,我们从古汉语学习中所能感受到的我国传统文化历史的传承和古汉语汉字变化的魅力,是肯定不止这些的,而“古今字”的教学也存在更多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值得我们探究。对古今字教学方式和改革是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的,需要文字研究者和学习文字的学生共同探讨分享,使得其能在“大同小异”的整体环境下蓬勃发展。古今字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汉字文化的绚烂一笔,有着难以言喻的意义,我们需要进行保护和传承,将之分享与下一代,让现代的学生也能了解古汉语的历史沉淀和文化魅力。语
参考文献
[1]刘君敬.论古代汉语课程中古今字的教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3(12).
[2]余淑荣.古汉语中容易混淆的用字现象――通假字、古今字与异体字新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4).
[3]胡广文.古代汉语教材中的古今字[J].邯郸学院学报,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