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外培训处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实在维护小学生的正当权益,处理群众的实践问题,各相关部分增强指导,齐抓共管,各司其职,落实责任,认真组织施行好我区校外托管效劳机构的清算整理工作。
一、组织指导机构
为保证对托管心的清算整治工作顺畅开展,并获得实在成效,由区做事处牵头成立东区校外托管心专治工作指导小组和工作组。指导小组组长由区党工委副书记邓淑玲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区党工委委员黄卫军同志担任,成员包罗教育、社会事务、卫生、消防、城管、安监、物价等部分担任人;工作组由教育、社会事务、卫生、消防、城管、安监、物价等部分各指派一名工作人员构成。专治工作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教科文卫办,郑彩丽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工作布置
清算整理工作依据校外托管心的清算整理工作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一)进修配套文件及人员培训阶段(2012年12月7日至2012年12月30日)。
1、2012年12月11日前,对区校外托管心专治工作小组人员开展关于校外托管心治理的相关营业培训。进修《东区校外托管心清算整理工作方案》、《市校外托管心清算整理工作方案》、《市校外托管心设置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和相关的申办指南、请求表格、法律文书等。
2、2012年12月11日前,在东区教育信息网上布告《东区校外托管心清算整理工作方案》、《市校外托管心清算整理工作方案》、《市校外托管心设置规范》、做事指南和请求表格等材料信息。
3、2012年12月旬召开校外托管心举行者大会,组织进修《东区校外托管心清算整理工作方案》、《市校外托管心清算整理工作方案》、《市校外托管心设置规范》、做事指南和请求表格等文件规则。
(二)整改注销阶段(2012年12月13日至2010年1月13日)。区做事处组织相关部分,根据各自职责对现有的校外托;心开展结合、具体的反省。对契合创办前提的校外托管心,催促其按规则到教育部分请求创办批文,凭批文到民政部分处理民办非企业单元注销手续;对未契合创办前提的,出具整改通知书,限日整改;对平安隐患较大、前提较差、不具有整改前提的,责令中止营业。
各有关单元在开展整改工作的进程,要留意工作方法、办法,起劲防止举行者的敌对心情和过激行为。
(三)清算阶段(2010年1月14日至2010年3月31日)。
高级技校学生实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252-01
1制订计划,统筹安排学生下厂生产实习
学校要与实习企业共同制定生产实习计划,做到定课题、定时间、定岗位、定师傅。同时,学校要加强组织管理和协调,派出有经验的老师带队实习。实习带队教师不仅要深入生产实习现场,随时掌握学生实习训练情况,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学生校外实习个人档案,还要和企业相关部门、相关人员保持联系。
2加强生产实习安全管理
学生实习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组织和管理。学校要配合实习企业完善安全责任制,双方要签订实习安全责任书,对学生生产实习工作条件、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做出明确约定,要确保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不仅要做好学生顶岗实习的岗前培训和安全教育工作,还要对学生进行经常性安全教育。教师要时刻教育学生提高预防事故隐患的意识,配合企业让学生掌握防范和应对安全事故的知识和方法。学生实习,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这项工作是重中之重。
3认真掌控学生工作生活情况
带队教师驻扎在生产一线,随时掌控学生工作生活情况,注意出现的新情况,把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实习带队教师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巡回检查,以一个优秀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关心学生工作生活情况,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实习的各项工作,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4严格执行校外实习的各项规章制度
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实习报酬要以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或学生家长签订“三方协议”的形式在顶岗实习前明确约定。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相关补贴应该直接发放到实习生本人,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扣发。
教育实习学生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增强集体荣誉感,服从管理;违反实习纪律的学生,应接受指导教师、学校和实习单位的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按校纪校规处理。
5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维护好实习学生正当权益
学校要与家长、实习单位共同落实顶岗实习学生的保险责任,为顶岗实习的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购买保险的费用可以从收取的学费中列支或者通过实习协议的方式由实习单位承担。实习期间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赔偿,依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处理。不得安排学生每天顶岗实习超过8小时;不得通过中介机构组织、安排和管理实习工作。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及时处理学生擅自离岗、调换单位等情况,做好学生单位变更和通讯方式的登记。
6如何提高学生实习工作的效益
第一,将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的典型事例,特别是一些安全事故进行汇总。学校老师要以安全事故为警钟,透过现象挖掘根源,教育学生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第二,精心编写《实习通报》,以此作为沟通实习单位、学校、学生的桥梁。通过恳谈会或厂校联谊活动,不仅可使学校专业设置获得实习单位的金点子,同时也会增进厂校双方情感,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和谐关系。
第三,加强班主任培训。建设一支素质高、科学化的班主任队伍,对培养未来高素质人才意义重大。因为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由此,我们在班主任管理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在新课程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通过培训、激励、实践等措施,加强了班主任队伍建设:①扎实开展培训工作,提高班主任专业水平,②建立班主任工作制度,③提高班主任的思想素质,④多种形式激励班主任工作,⑤树立典型,取长补短。
第四,增加三产设备的投入。我校的三产教学设备投入不够,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投入到位,基础建设上去了,职业教育才能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第五,加强学生校外实习的法律保护。培养学生的法律知识,明确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的区别,让学生在校外实习时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学校应正确引导学生与企业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
第六,加强实习巡回指导与管理。指导老师应定期到企业(实习单位)进行巡回指导,深入现场了解实情、指导学生,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企业(实习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对发生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处理,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心,继而更好完成实习任务。
7实习期满的考核评定与总结工作
一是在学生实习结束前两周,就业处和各系负责与用人单位联系,提前通知用人单位,由用人单位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给予综合评定考核。
二是做好学期校外实习工作总结,整理企业对实习学生的意见反馈,供学院领导决策时参考。学校每学期期中、期末要进行校外实习工作总结。根据学生实习的满意情况、与企业沟通的情况等指标对校外实习带队教师进行定量、定性评价。
三是学生校外实习成绩的考核评定。
第一,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校外实习教学内容后,学校对学生校外实习进行考核评定,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评定成绩。
第二,学生实习成绩考核评定的主要依据是企业对学生的校外实习表现认定、学校对校外实习的回访和调查结果、实习带队教师的评价。学生在实习结束后按规定上交《校外实习考核评价表》。完成校外实习的教学内容,方可进行成绩评定。不按规定完成《校外实习考核评价表》的一律按不合格计入成绩。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
作者简介:王虹(1968-),女,陕西宝鸡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广西 南宁 53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厅“高职教育水利专业顶岗实习环节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83-02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而实训是培养这种能力的关键环节。[1]它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灵魂,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标志,是职业教育赖以生存的根基。学生实训主要是在实训基地中完成,如何建设好校内外实训基地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实训基地运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缺乏长效驱动力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往往是学校热情很高,企业却比较冷淡。其原因在于:一是政府缺乏相关法律制度的引导;二是企业缺乏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和自身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三是企业从中得不到实惠,缺乏合作的长效驱动力。没有企业的积极主动,也就注定校企合作很难深化发展。
2.实训基地功能开发不足
通常校内实训基地只注重对学生技能训练的功能,而对技能考证、社会培训、技术研发等其他社会服务功能开发不足,基地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明显,导致既不能形成校企共赢的局面,也无法满足基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原因在于:一是基地建设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不强;二是学校缺乏统筹经济效益与人才培养之间互利共赢的能力,缺乏整合资源开发基地其他功能的能力。
3.实训基地实践教学组织水平较低
实训基地运行通常以为只要能组织学生实训就可以了,对实训项目安排比较随意,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对接程度低,缺乏典型性和系统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校外基地缺乏互补性,实训指导教师也存在指导水平低、数量不足的问题。
二、建筑工程实训基地建设实践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为契机,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以场地引资源,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积极开发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以房屋建造过程序化实训项目,提升教学组织水平,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校中企”、“企中校”建筑工程实训基地。“三位一体”的“校中企”、“企中校”实训基地构建理念见图1。
依托“1区2集团”(即: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广西建工集团、深圳宝鹰建设集团),在建设过程中遵循“123”建设思路(即: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这1条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2个育人主体;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结合、职业标准与教学内容3个结合),积极与企业合作,探索校内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建立生产性、仿真性、开放性的校内外相互补充的实验实训基地。
1.以场地引资源,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形成校企共赢的局面
校内实训基地既便于建筑系列专业课程的直观教学,又能使学生深入到施工一线参与实践,[2]短时间内可掌握全面技能,既安全又不受气候影响。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负责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并承担师资培训任务。引入行业标准,以企业为主组织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一方面有效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企业节省了对场地的投入,通过材料检测、工程设计等业务,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学校为企业培养了后续人才,形成了校企共赢的局面。
2.积极开发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有计划地加强与学校专业相关的,有一定规模、生产技术较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社会声誉好的企业的联系,将其作为校企合作的重点对象,了解其技术及培训需求,有计划地派出专业骨干教师主动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或“送教上门”为其开展各类员工培训,增加企业对学校的深入了解,拓宽实习岗位渠道。[3]
与“1区2集团”深度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实训基地兼职教师和专业教师联合指导,确保学生的各种实训效果,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
“1区”是指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重要载体,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11个重点产业园区之一,是南宁市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核心区域。学院新校区位于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内,学院借助开发区优势,与进区的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住建局、广西金大道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广西荣泰钢结构建设有限公司等5家建筑企事业单位共建了园区实训基地。
“2集团”是指广西建工集团和深圳宝鹰建设集团。广西建工集团是广西建筑的龙头企业,是广西自治区政府重点服务和支持的8家企业之一。此外,还与广西南宁百树工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广西奇林风景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广西金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广西晟力幕墙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共建了校外实习基地。
3.基于房屋建造过程序化实训项目,提升基地实践教学组织水平
基于房屋建造过程设置“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以保证实训内容的典型性和系统性。根据专业、课程、实训内容等制订实训基地建设的整体规划,分阶段、分层次组织实施。在校内实训基地营造建筑企业现场氛围,引入建筑企业管理文化与理念,让学生在实训中充分感受到建筑生产一线的氛围。
学院新校区内建筑实训基地建设占地32亩,建筑面积7800m2,设置有2中心2基地,另有露天实训场地7500m2。
(1)“校中企”工程设计中心。设置建筑实训室、结构实训室各1个,学生可进行房屋建筑设计,结构施工图“平法”识读及设计训练,建筑装饰工程的设计和实训。与广西南宁精琢建筑装饰有限公司合作,设立设计工作室,通过对实体或虚拟命题工程项目进行建筑装饰和结构施工图设计,让学生熟悉工程设计流程,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
(2)“校中企”材料检测中心。对内用于建筑材料实验实训教学,对外引企入校,与广西桂海工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建筑材料试验检测中心,承接建筑施工工地进场的材料质量检测业务。设置实训室6个,主要满足本专业有关课程对建筑材料性能试验、建筑材料检测与检验的教学需求,并为其他相关专业教学服务,达到生产性教学和对外服务的标准。
(3)施工技术基地。建筑施工实训场主要用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及其专业群各专业的实践操作。设置实训室6个,包括:建筑施工测量放样实训室、土方工程实训场、砌筑工程实训室、模板脚手架工程实训室、钢筋工程施工实训场、缩微仿真建模实训室、建筑结构观摩实训室、成果展览室。
(4)工程管理实训基地。设置实训室3个,包括:工程资料整编实训室、工程管理实训室、工程概预算实训室。
积极与企业合作,探索校内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建立生产性、仿真性、开放性的校内外相互补充的实验实训基地。
4.以制度作保障,确保实训基地的运行效果
不断完善学生实训管理办法、考核办法、实习实训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过程监控办法及考核标准。学院通过建立和健全校企合作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了“校外实训基地应急处理规定”、“校外实训基地教学与安全管理规定”等学生实习保障制度,明确了顶岗实习学生伤残事故处理办法、顶岗实习学生工伤保险办法等,以确保学生实习安全,保障学生权益,保障实训基地健康可持续发展。[4]校外实习可通过建立“实习承诺书”制度、“定期探望制度”以及利用现代网络进行及时动态的管理,确保实习效果。
三、结束语
实训基地建设对高职院校来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需要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建筑工程实训基地建设还必须随着建筑行业的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不断更新和完善,从而为建筑行业生产一线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方崇,张春乐.高职水利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134-135.
[2]陈月萍,曹青,宣晴.建工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工程与建设,2012,(1):129-130.
(一)网络教育产品尚不成熟
我国的成人高等继续教育除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之外,还具有商品特性。网络教育作为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一部分,所提供的是远程网络教育资源、远程教学支持服务等教育产品。而教育消费者需要的是优质教育资源、特色专业、品牌服务和规范管理。国内网络教育市场在教学资源质量、品牌和特色等方面尚不成熟,难以对教育消费者产生足够的吸引力。由于网络教育试点高校重视程度不一,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势必在经费投入、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办学条件方面的政策性投入不足,网络教育很难以质量创品牌,以质量谋发展。还有一些主办高校把网络教育作为学校的创收主渠道,只顾眼前利益,缺乏对其发展特色正确的理性认识,学科结构延续普通高校现有的模式,缺乏前瞻性。什么专业热门、什么专业生源多就开设什么专业,教学模式也是照搬全日制本科教学。这种教育产品选择行为的趋同,导致了网络教育办学特色的奇缺和教育产品的结构性短缺,容易产生无序竞争的局面。
(二)网络教育招生渠道须加强管理
网络教育招生渠道单一,主办高校主要通过各地设立的学习中心组织招生。有些学习中心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存在以营利为目的的现象。校外学习中心数量过多过滥,存在站外设点现象。管理队伍素质偏低,没有经过主办高校招生管理工作的系统培训,对学校的办学定位、理念、思想、优势、特色了解甚微,很难适应求学者的多样化需求。我国网络教育目前招生工作中,亟待提高的是服务营销意识,而国内一些远程服务机构如奥鹏、知金、弘成等教育超市的发展为网络教育招生拓宽渠道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是国内管理较为规范的教育支持服务机构。网络试点高校与公共服务体系的强强联合,是未来较理想的发展趋势,并能很好实现招生渠道的畅通与保证招生渠道的规范管理。
(三)网络教育招生宣传有待规范
对于网络教育招生的宣传渠道来说,大部分都是学习中心派专人深入到各地区进行宣传,与其他类型的教育招生相比,形式过于单一。再加上缺乏对传播渠道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学校品牌的理性认知度,宣传的扩大面和影响力不够。更有甚者,为了能招到更多学生,学习中心做虚假广告,违规招生。一些培训机构和个人为谋取经济效益,冒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名义,通过网络等媒体进行网络教育“不用考试”、“一年取证”、“考试有答案”“、论文保通过”“、拿证零障碍”、“包毕业”等虚假宣传,迎合社会上一些人文凭晋职晋级急需,严重毁坏了试点高校网络学院的社会声誉,误导和欺骗了广大考生。为此,教育部在2004年已责令湖南大学、江南大学等5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校停止网络教育招生。2013年4月教育部又发出高校网络教育招生预警公告。
(四)网络教育学费价格战愈演愈烈
目前我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主要有四种教育形式,即成人高考、自学考试、广播电视教育、网络教育。各种教育形式在入学门槛、学习方式、招生对象、学习年限、学习费用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别。从学习费用角度来看,成人高考,学费一般按每学年收取,各校学费不一,教材费另收。自学考试只需缴纳考试报名、教材、论文答辩和实践环节指导费用。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按照学分收费,不同学校专业不同,学分不一,标准也不同,收费各异。网络教育的学费定位目标主要锁定为成人在职学习,从网络定价方法及定价策略来看,目前存在各网络高校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盲目降价,造成不正当价格竞争的趋势,扰乱了招生市场的正常秩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教育的声誉。
二、基于教师教育特色的网络教育招生策略
(一)凝练办学特色,提高教育产品质量,提升网络教育招生的吸引力
多年来,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依托东北师范大学雄厚的师资和悠久的成人办学经验,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教学过程管理、学生管理以及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这些都为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赢得了良好的信誉。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坚持为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注重发挥师范院校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主要面向广大中小学在职教师和其他从业人员开展非全日制形式的高等教育。网络教育要进一步坚持为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为主导的价值取向,遵循教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进一步强化自身作为网络高等学历教育高校的办学定位,主动对接中小学教师需求和偏远西部教师的学习能力。
(二)创新招生模式,开展区域招生责任制,提高网络教育招生的竞争力
各院校对于网络教育生源的争夺也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招生工作的优势并不明显,在招生工作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都源自于实行招生管理人员区域负责制,责任到人,宣传到位,及时培训,联系便捷,解决问题,贴心服务。有效地推广学习中心开展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模式、系统合作模式、以老带新模式,以增加对拟报考学生的吸引;同时实施二学历,党校生、自考生学分互认,专、本连读的学费优惠,评选优秀毕业生等措施;对学习中心实施奖励机制。奖励机制既是经济上的推动,同时也是一种“人气”上的投入。从招生规律来看,某一点的突破往往有一种“多米诺”效应。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网络教育招生的影响力
在招生宣传的工作中,每年定期召开招生工作研讨年会,与学习中心领导及工作人员互相交流经验,激发其招生积极性,使学习中心之间互相借鉴招生策略。招生部的教师按着区域不同,深入基层学习中心,培训基层的招生队伍,制定区域招生计划、策略,及时解决区域内学习中心在招生中遇到的问题。对于新授权的学习中心,给予积极帮助,无论是招生策略问题还是平台操作问题,东北师范大学都给予辅导帮助,在招生政策方面也是不厌其烦地给学习中心详尽解释。因为学校有自己的直属中心试验田,所以对于学习中心在招生工作中的困难也比较了解,让学习中心感受到学校的真诚与热情,拉近学校与学习中心的关系。争取设立一个学习中心,就扶持成招生工作主力梯队中的一员。东北师范大学作为远程教育试点最晚参加的院校,能在不到10年时间里快速发展成为具有5万人规模的办学成绩,难能可贵,但也来之不易。其实践过程中体会的经验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分析,以利今后发展。
(四)完善相关政策,提高网络教育招生的保障力
为确保网络招生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招生根据国家的招生政策,坚持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实施了《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招生管理规程(试行)》、《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设置条件(试行)》、《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暂行管理办法》等有关网络招生和校外学习中心管理的法规性文件,从而保证了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在招生宣传、生源组织、资格审查、入学测试和招生录取等各个重要环节的工作规范和招生质量,有力地维护了学校的办学声誉及工作稳定。学校坚持统筹网络教育和其他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坚持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正确处理网络办学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根据学校及所设校外学习中心的教学、学习支持服务和管理能力确定招生规模。切实加强招生计划管理,严格执行现行的春、秋两季招生办法。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招生专业设置;依据对校外学习中心助学态度、条件、能力和工作业绩的评估结果,严格实行优胜劣汰的遴选招生授权办法,牢牢把握合作办学的主动权,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切实加强招生法律法规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通过建立健全严格的招生管理办法、岗位责任制度和监督保证机制,有效堵塞了管理漏洞,防止并杜绝了违规行为的发生。
(五)规范网络教育收费标准,对北部和西部偏远地区进行政策性倾斜
一、引言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1]。近年来,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的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良性、快速发展的形势,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况看,一般普遍比较注重在课堂进行学科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对薄弱。虽然本科教学计划对学生参加实习有明确的规定,但普遍存在实习内容针对性不强,实习单位不对口,督导不严格等现象。如果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不彻底改变,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将很难适应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科研单位的工作需要,也很难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以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例,剖析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策略。
二、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已形成一定的模式,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会计大作业、军训、教学实习(行政)、社会调查、专业实习(行政)、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在时间安排与衔接上,会计大作业本文由收集整理与军训安排在第二学期暑假的实践周阶段,时间长度分别是1周、2周;教学实习(行政)、社会调查安排在第四学期的教学周阶段,其中教学实习结合秘书学、公文写作等课程进行实习,社会调查结合城市管理与实践考察等调研活动进行,时间长度分别为4周、2周;专业实习(行政)安排在第六学期,有60小时的上机时间,结合电子政务、政府管理流程进行实践性工作;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安排在第七学期的教学周阶段,为毕业论准备,时间为两周;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的教学实践周,时间分别为16周、4周。为了全面了解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情况,梳理出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计划相互脱节的矛盾与问题,本次采用调研问卷的形式,由同济大学实践教学课题组、教务处联合开展,对实践教学情况进行调研。通过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实践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学院已经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比如建设经济与管理学院综合实验室,在制度上加以保障等,这些因素在宏观方面对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起到了推动作用。学校作为管理层,是改善实践教学效果的外因,关键是实践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由于“重学轻术”的思想,教育历来重理论、轻实践。有些教师还没有产生对实践教学重视的思想,依然认为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导致在实验、实习过程中的责任心不够。学生方面,虽然意识到实践教学对提高就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落实到实际中,仍不清楚各项实习阶段的目的和内容;还有学生抱有功利态度,只重视与成绩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实践教学对综合成绩影响不大,未能正确对待实践教学。
2.实践教学学时比重有待增加,考核标准有待提高。科学化调研数据显示,学生对本专业实践教学次数及所占课时评价为“过少”、“过短”的居多。其中,选择“次数偏少”的占45.5%;选择“次数过少”的占4.5%。对于本专业实践教学所占课时的评价,选择时间偏短的占50%。通过对学生的调研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实践教学课时太短,实习机会太少等,不能充分满足真正实践的需要,这些问题表明现行的实践教学课时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预期。现实中,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学时占总学时的比重确实比较低,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比重更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对于参观相关单位并听讲座、实验操作竞赛及挑战杯等比赛、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研究等实践教学方式的认可程度较高。社会调查研究、部门参观、课内模拟实验、创新设计赛事应该有选择性地纳入实践教学范畴。在实践教学考核方面,学生对考核标准不太满意,认为现有实践教学考核往往只对结果进行考核,例如对调研报告、实习日记等进行考核,考核缺乏可信度。因此要制定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废除单一的考核标准以提高实践教学考核的科学性。
3.实践教学基地质量有待提高。目前行政管理系校外实习基地在数量方面仍不能满足学生专业实习的要求。调研数据显示,仅31.8%的行管班学生由学院安排校外实习单位。所安排的校外实习单位性质是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可见,行政管理专业的校外教学基地容纳学生数量有限,而且性质较为单一。在实习质量方面,集体参观作为一种认识实习,往往由于人数众多存在走马观花的现象,并不能对学生的认知实践能力起到很好的提高作用。而分散实习在管理和监控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往往在实习期间缺乏老师指导,导致学生不能明晰实习目的。我系有不少校外实习基地,关键是怎么样更好地使学生在基地真正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能够锻炼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4.实践教学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现行教师考核制度在科研工作量、理论课时量等方面对教师的考核所占的比重较大,对实践教学方面的考察较少。学院对于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更倾向于口头鼓励,而没有实质性的激励。以科研和业绩等作为考察对象的教师考核机制,没有为实践教学成绩考核安排一席之地,或者只重视一些量的方面,比如课时、作业量等,而忽视了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考察,从而导致教师在科研压力等工作繁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对实习、实验教学安于现状,不进行探索。
转贴于
三、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全面、系统、复杂的过程,要从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创造实践教学条件、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多方面下手,不可偏废。
1.完善实践教学计划,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广泛征求各专业领域专家的意见,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制定、修改实践教学大纲,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质上的结合。而且在实践教学计划中,学校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最低学分要求,制定了严格的变动审批流程,规定学院不得随意变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时间,以确保实践教学时间。根据实践教学模式的三种类型——感知体察型、适应经验型、分析研究型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学院可安排学生去行政部门参观、考察来了解行政管理概貌,还可以安排以扩充知识面为目的的系列讲座,促进交流;适应经验型实践教学强调职业导向,以积累工作经验为目的,主要包括实习、挂职等;分析研究型实践教学是国外行政管理专业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案例本文由收集整理教学、政策分析实践、学习研究小组、专题研讨会等。
2.统筹规划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创造实践条件。①建立综合实验中心,创新实验教学体系。针对学校实验室现状,重新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与经济类专业共同规划经济管理学院综合实验中心,将有限的设备、经费、实验室面积和实验技术人员进行优化组合,并进行科学化管理,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同时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要求实验技术人员既可以掌握先进的实验手段和方法,又具备学科知识。借鉴其他高校的实验教学经验,本校行政管理专业可创建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与研究创新型实验的实验教学体系。基础平台实验是全校统一开设的信息实验课程,用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电子信息处理能力;专业综合型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公共事务处理能力、涉外事务处理能力、行政领导、决策和人事管理能力;研究创新型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可选择某个具有实际意义的主题,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实际调研,并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得出分析结论,该实验可与大学生创新竞赛或学生毕业设计联系起来,这样学生还可获得专业老师的指导。②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在坚持共赢原则下,利用高校师资力量,为基地单位员工提供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利用高校智力资源优势,为实习基地提供人才、技术、信息咨询等服务,或者可以与基地联合做课题。同时可依靠社会上公有或私有培训部门,参与制定专业技能标准,由他们提供实训基地,接受学生实训。
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指导水平。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应该具有行政管理学科知识结构,较为娴熟地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善于组织和思考问题。因此,学校必须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每年有一定的时间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参与实验室建设,并通过各种培训抓好“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工作。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的理论素养的合作单位的领导和业务骨干,作为教学改革与实践顾问,并向他们颁发聘书。聘请的这些顾问不仅成为学校与实习基地单位的联系人,也是实习工作的组织管理者和指导者。还可以鼓励教师去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标准,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整合资源,共建,财会类专业,实训实习平台
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是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实践教学。加强财会类专业高职学生的实训实习工作,有利于专业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财会类专业实习实训建设有待完善
为了更全面地推动财会类专业实训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培养高素质、具备较高实战经验的财会类专业高职人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财会类专业实训课程已初步建立起包括课程实训和专门实训(会计电算化、ERP沙盘实训室、财税一体化实训)、校内讲座和校外实习在内的综合实训教学体系。但是,在整个实训体系过程中,适用于各院校实际情况的财会类专业课程实训资源及资源整合仍是比较缺乏的,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脱节。
1.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不足。财会类实训课程校企合作的校内环节依托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但是,由于资金不足、生源逐年增加、师资建设落后等原因,造成校内实习实训条件有限。电算化实训室存在机房不足,计算机会计、审计软件无法登陆的问题。与此同时,还有些高校的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经验不足,这离当前财会类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还有一定差距。
2.校企合作深度仍需较强。当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处于教育主管部门倡导、职业院校自发的状态,学校主动寻求企业合作的多;企业人才供应充足,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缺乏主动性。企业有自己的商业秘密保护的需要,不愿意让实习学生知道和接触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机密,这使得学生的实习不能深入到工作流程的细节方面。
上述这些原因造成当前在财会类实训课程的校企合作通常流于表面形式,而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与实践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作,打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
学校加强课堂课程与社会实际工作的结合性,通过资源整合促进学校和企业多方面全方位的深度合作,使学生将课堂知识较好地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
(一)进一步完善财会类实训课程的建设。实习实训教材的开发是实训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开发、教材编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实际需要、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教理念。为了实现学生学习与实践的“无缝”对接,高校必须打造良好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需根据自身特点和本校的课程体系,由本校会计教师自编,或者校企合编的会计综合实训教材。教师和企业财务专家共同开发和实施体现典型工作任务课程,可以使用企业最原始最真实最有代表性的数据资料。同时,会计教师参与编写实训教材,亲自去企业进行调研,获得第一手的资料,熟悉各个业务流程,更能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壮大双师素质的会计教学团队。
(二)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对于财会类校内实训基地而言,一个可用且有效的实训室至少需要配备较好的软硬件设备以及具备过硬实战经验的实训指导老师。因此,只有获得学校的支持,在硬件设备上加大投资力度,同时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的专兼师师资队伍,才可以非常逼真地模拟会计核算及税务处理环境,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财会工作相关能力和技巧的培养。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会计综合实训时,既要学会手工账的处理,又要掌握信息化会计操作。注重认证培训和专业竞赛相结合,会计综合实训模式会计作为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考得证书有利于就业。建立校企合作下岗位导向的分岗+( 轮岗)+总岗实训模式,单科实训和综合实训相结合,手工账和会计信息化相结合。
(三)校企合作,校企共赢,共建校外财会类相关专业的实习基地。
企业与学校有着天然的联系,学校培养的人才大多数都是在企业为社会提供专门的服务,不断拓宽和发展校企合作共建资源整合模式的实训基地。财会类专业实训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特点,但由于缺少真实环境下的实战性操作流程训练。学生常常无法讲课堂的理论学习和现实的实践工作结合起来。根据实际情况,会计院系需与多个企业(这些企业包括需要大量实习人才的财务公司、注册税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与这些公司依托自身优势与学院共建众多的资源整合模式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且十分方便的实习实训场所,从而协助学院较好地解决了该系各专业的校外集中实训任务。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关键词:校外实习洒店,多专业实习管理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院级科研项目(编号:XY200938)
现代教育越来越趋向于素质及能力教育,各高职院校除了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外,也越来越重视其实践经验的积累。“校企”共建,“产学研”结合已成为很多高职院校办学的一种理念,顶岗实习已成为高职院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必备环节。我院旅游与酒店管理系多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模式采均用“2+1”方式,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理论知识,最后一年进入相关岗位实习。
我院在与校外实习酒店的合作中了解到,酒店除了接纳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学生外,对其他相关专业,如: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物业管理专业、营销专业、高尔夫专业等方面的人才也有大量需求。所以我院从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安排了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物业管理专业、营销专业和高尔夫专业的学生和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一同前去酒店企业实习,并进行统一的实习管理。这种跨学科、跨专业组织学生实习的做法,不仅更好地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也为相关专业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开辟了新通道。
但是实习酒店接收我院学生多,且跨专业,给学生实习指导和实习管理也带来了一些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不断摸索,从而总结出积极有效的管理办法,探索出了校外实习酒店多专业实习的管理模式。
一、多专业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实习前教育培训针对性不强。我院多个专业学生进入酒店实习前,会有学院的实习指导教师和酒店的管理人员对学生开展实习前的培训、教育,多个专业学生进入酒店,涉及的实习岗位种类较多,如酒店管理和旅游管理的学生主要实习岗位为前厅部、客房部,烹饪工艺与营养实习岗位为餐饮部,物业管理的学生实习以安保部门为主,高尔夫的学生进入康乐部实习,虽然酒店在实习前会派人事部门来学院宣讲和培训,但是针对即将去往各个岗位的实生,培训缺乏针对性,以前厅部、客房部为主,其他岗位涉及较少。
2.非酒店专业学生进入酒店适应性差,心理不稳定。对于非酒店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平时较少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因此更容易在实习过程中出现实习目的不明确,实习角色转换不到位,适应不了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人际关系处理不协调等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3.实习过程中学院的实习管理、实习指导工作较难展开,评价体系不够完完善。对于单一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入酒店实习,学院会派出酒店管理专业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对学生在实习的学习和其他方面进行管理。
另外考核评价是检验实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如果实习的其他方面都得到优化,而考评方法不合理,同样会影响实习效果。目前,针对酒店实习生的评价体系,形式单一,只需要学生交一份实习报告和实习酒店出具的一张实习鉴定,而酒店给学生的实习鉴定内容大同小异,没有突出本岗位特点,考核不够科学。这样单一的考评方式不能真正体现实习学生的能力,对学生没有很强的约束力和激励作用,从而使学生认为在实习期间干好干坏一个样,对自己没有太大的影响。
二、多专业实习管理的有效措施
1.有效做好实习前的相关教育培训工作。校方和实习酒店对实习生的培训工作都很重要,而且教育培训工作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单纯依靠大二实习前的短期强化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院与实习酒店建立“订单班”的形式,在大一就将学生的实习酒店定下来,每个月定期的聘请酒店各个部门经理来我院进行培训。学生得到的是更加稳定、系统和全面的岗前培训,这对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即将从事的工作,酒店工作对于人的素质、能力要求是什么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从而为其在酒店的实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针对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非酒店专业的学生来说,学院应更多的对诸如实习生对实习的正确认识、优秀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等,承担教育培训任务。
2. 酒店针对实习生要创造学生轮岗和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实习指导教师和要充分担当起实习生心理指导工作。实习期进行一次或几次岗位轮换,为实习生创造在不同部门轮岗实习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酒店各部门的业务流程和运作情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做到人尽其才。这不仅是企业对学生和学校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体现,也是符合企业及校企合作的长远利益的。
3. 组建临时的实习工作小组。鉴于参加实习的学生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要完成的实习任务。针对一个实习基地,不同专业各派出一名教师组建实习管理小组指导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这些老师各负其责,而又合作共事,他们具备从业经验、熟悉操作规程、掌握服务技能,懂得思想教育管理,能有效地保证实习指导质量。我们要求指导教师既要教育学生树立吃苦精神和敬业精神,又要在业务上对他们进行有力的指导,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工作表现、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在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同时与酒店保持经常沟通,听取他们对实习生表现的汇报和意见。配合酒店开展相关工作,把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反映给企业,和企业协商解决。
经过几年摸索,这些管理方法在多专业学生进入酒店实习的实习管理中已经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得到了实习酒店的肯定,学院已与海南多家酒店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 通过建立多专业学生进入酒店实习的管理模式,同时方便院校与酒店方进行统一、高效的管理,也为高职院校的实习、就业拓宽了渠道,真正使学生的顶岗实习达到了“校、企、生”三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随着经济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旅游服务质量和服务方式的需求向纵深发展,对旅行社管理水平和服务服务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面临着旅游业的改革与发展,需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按照岗位能力需求规划教学模块,改变旅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创造新的旅游服务项目,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以旅游业务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规划课程
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客观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由于导游证书是旅游专业毕业生的敲门砖,必须在旅游专业实行“双证书”制度,把旅游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考证标准对接起来。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课程门类,分析研究课程定位,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确定课程结构,注重职业能力与业务技巧培训。
分析研究影响人才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方法。按照旅行社管理运行方式和获取高端岗位资格证书标准,确定岗位能力要求,规范教学培养目标计划,检验实施项目的完成情况。学校要强化学生的职业品质、岗位技能训练和职业应变能力培养。
职业培养目标包括职业知识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和职业素质目标。职业知识目标指学生能掌握导游服务性质和内容、服务规范与程序,掌握处理带团出现的问题。职业能力目标指学生能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导游讲解、带团服务、生活服务所具备良好协调能力和处理分析问题的能力。职业素质目标指学生能具备良好旅游职业道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成为旅游业的传播者。
二、依据导游工作任务程序,制定旅游业务课程教学项目计划
学校应根据职业目标要求,以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基本操作技能与服务能力为课程主线,完成教学计划。围绕导游工作过程中各个岗位划分为若干个教学模块。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进行目标工作任务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模块,可以有效地把旅游专业知识融入到旅游服务工作之中。依据导游工作程序把课程整合成接团服务;参观游览服务;购物餐饮、娱乐服务;才艺展示送团访问等若干个模块。设计符合导游岗位需要的课程内容。以职业素质提升为目的,了解地陪服务和全陪服务的区别,掌握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三、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训练方法
(一)实施校内模拟实训
1、校内模拟教学实训项目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模拟训练提供场所。实训安排要按照职业素质能力的要求,以模拟教学演练、分组讨论演练或竞赛评比等形式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模拟训练要求学生了解导游方法的运用原则,熟悉不同旅游者的各种要求,掌握导游人员带团的基本技能和讲解技巧;妥善处理旅游者的个别要求;同时能够针对特殊旅游者的不同情况提供适宜的导游服务。
为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导游要讲解生动,安排多彩的节目,讲解生动的故事,掌握有效沟通的方法,基于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职业培训,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实施口语演讲训练、情景对话游戏等项系列培训活动。举办导游词的编写、旅游策划等竞赛活动。
2、旅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
教学采用情景扮演、角色互换等模拟训练方式。既要考核文化知识,同时更要考核接团的能力,因此,考核通常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将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专家评价结合的方式,考核学生资料收集能力、编写导游词、策划线路、导游词讲解等几个方面考核内容,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水平,分析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的方法。
(二)在校外实习期间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学生在校外实习要注意安全问题和签约事项,在实习中要多加强业务能力的训练,注重与老导游的交流沟通,要尊重实习教师和导游,遵守纪律,做事要勤快。
1、作为一个刚跟团的学生,跟团出行前要熟悉所去景点的导游词,这样在听老导游讲解时才能更好地吸收。认真阅读行程单,以便在跟团过程中仔细分析老导游是如何合理安排行程的。准备一些小故事、小笑话。防止在跟团中出现冷场。在跟团过程中,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就应该买当地的地图,这样,你可以边走边看,以便认路,而认路是导游的基本功之一。
2、跟团听老导游讲解时不要死记老导游讲的所有细节,应该着重记老导游在什么地方说了什么,用什么方式说的,起到什么效果,至于详细内容回来后可以自己找相关资料来加以丰富。有条件的,可带个录音笔,录下后回来整理。
在跟团过程中一定要勤快,什么事能做的要抢着做;要多看多听、多做少说,不该说、不清楚的不要乱说,否则很容易给带团导游带来麻烦。
3、要作好记录,整理补齐旅游资料。注意到过的购物店,吃饭住宿的饭店的名称、地址、电话号码要记住,每晚最好把白天听到的和看到的惊喜整理,否则那么多心东西很容易忘了。送团回来,一定要把跟团的资料进行整理,导游词听得不清楚的地方想办法通过查资料、询问等办法补齐,才能把跟团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如果不及时巩固,会很容易遗忘掉。
学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制度、规定、队伍、设施等的建立完善都是为了处理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无论是学生、教师和学校职工,还是学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队伍,对综合防控、应急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停留在书面和口头的比较多,培训的频率较低,培训时应付的成分比较大,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足,实战能力亟需加强。学校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往往不够全面系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由于缺乏实际训练,部分人员或者按照以前的经验去处理,或者简单模仿别人的处理办法,效果不理想。事实上,高校内出现的群体性治安事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人身意外伤亡事件的处置,只有通过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现场事态控制方法、信息内容和程序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演练,才能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妥善应对、正确处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高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方面的基础研究总体水平较为薄弱,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的基础科研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科研力量需要加强,研究队伍亟需大力发展,组织各方面力量共同协作较弱,因此必须大力推进高校校园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基础科学研究的进展,为校园防控与应急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撑。③
2当前高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产生这些问题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因素所导致,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一方面,高校自身的不安定因素依然较多,一些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有待解决,各种新矛盾、新问题、新情况也在不断出现;另一方面,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社会思潮容易向高校集中,社会问题容易向高校投射,社会热点容易向高校传导,高校安全稳定受到社会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越来越深刻。
2.1管理理念亟需更新
一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任务的高等教育机构,大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的目的是要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是为教育人、为培养人服务的。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本身不是目的,既要以保护师生员工生命和财产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又要充分依靠和依赖他们,始终要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才是目的,尤其在处理应急事件时,既要及时、果断处理,又要能考虑到以后工作的开展,不能为处理而处理,不能留下后遗症,而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理念需要更新。二是以预防为主的理念。高校突发事件种类繁多,且具有不确定性和无边界的特征,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影响大,处理难度大,因此最好的办法是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变事发时的事后处理为事前的预防,以消除各类安全隐患为主,而目前虽然各高校已认识到这个问题,但工作尚未到位,尤其是有时师生诉求表达渠道不畅通,学校领导未能深入了解师生员工的实际需要,没有切实解决好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没有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最终酿成突发事件或。三是综合防控的理念。综合防控既是指防控队伍的整合,也是防控范围的全面和全局性,也是防控手段的综合运用。但目前有的高校过于依赖专门的保卫队伍,没有充分调动教职工与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安全保卫中来,过于注重校园内部,没有充分利用校外力量,过于依赖技防、物防,没有有效整合队伍,没有充分将人防、物防和技防结合起来,没有真正落实“三位一体”的防范措施,致使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工作脱节,各自为战,不利于整体工作的完成。四是与时俱进的理念。网络新闻、论坛、手机报、微博等各类媒体无时无刻不介入我们的生活,信息无处不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普及,造成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大学生极易受到网络的影响,加上心理恐慌,信息辨别能力低,对突发事件不能做出及时、主动和有效的正确反应,容易产生从众行为,更有因网上网下相互作用,对高校及社会矛盾问题的聚集放大效应日益凸显,客观上使得危机处理的不确定性更高,但有的高校对此估计不足,不少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仍停留在过去时代,对网络时代认识不充分、准备不充分,未能与时俱进,影响了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水平的提升。
2.2学生主体的原因
大学生是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成型的关键时期,既具有较高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也由于生活范围的狭小,对社会问题敏感度高、易冲动、群体感染性强的特征,既愿意对社会现象和某些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有时却又对自己身边的问题过于冷漠,缺少激情,既渴望理解和关心,又难以敞开心扉面对老师和同学;学生学业上的压力也在增加、人际交往上的焦虑不断加深、大学生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概率在增加,而现阶段有的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节比较薄弱,队伍培训不到位,容易发生突发事件。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矛盾日益严峻,给学生心理带来了极大压力,容易引发突发事件。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更是一直伴随着学生,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已经显现,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当前影响大学生群体稳定的最大问题。此外,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和交往也更多、更广泛,社会上各种思潮对学校和学生的不断渗透,有的学生受西方价值观和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对社会矛盾和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学生政治敏感性不强,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2.3高校校园空间的影响
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大多校园面积比较小,校园空间不足,教师、学生、家属和社会服务人员和机构都在同一个校园里生活、工作,人员过于密集,尤其是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的不断社会化,高校进一步向社会开放,“象牙塔”里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宁静,许多高校校园已成为一个开放式的教育园区和开放式的小社会,社会上各类人员、各项服务不断涌进校园,这些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服务也可能存在不规范的地方,因而难免会产生各种纠纷,加大了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的难度。④为了发展,许多大学建设了新的大学校园,形成了一所大学多个校园的现象,这种老校园场地小、人员密集,新校园面积大、人员分散,新校园与老校园又有一定的地理距离,而大学既要有学校统一管理,部分职能又在尝试社会化管理,对学校管理、学生心理、学生生活、教学科研秩序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得大学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与其他领域相比更具有特殊性,对大学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提出了新挑战。
2.4高校外部环境的影响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高校不仅为社会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也在引领社会思想和社会发展。高校要主动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而高校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也必须与社会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高校受到社会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越来越深刻。高校外部环境对高校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物理环境的影响。随着高校与外部联系的不断加强,尤其是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不断深化,部分人员聚集在高校校园周边,使得校园周边的环境变得极为复杂,违章建筑增加,消防问题、交通事故、治安事件不断,各类纠纷频繁,师生反映强烈,给高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带来许多隐患。二是外部社会思潮的影响。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各种势力、各种思想进入校园,各种西方敌对势力把高校作为政治渗透的重点目标,使得高校的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任务更加繁重。
2.5管理体制机制的影响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国家关于应急管理的体制,高校也在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方面建立了管理体制,但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校、院(系)两级管理机构不均衡。校级综合防控与应急领导小组一般建设比较完备,但是院(系)级综合防控与应急工作小组的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而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院(系)规模也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院(系)一级的综合防控与应急工作小组建设显得薄弱。二是责任主体不明确。在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的职责划分上,哪个部门、哪些人员应该承担哪些具体工作、应该承担哪些具体任务没有落实,尤其是在不同部门的协调、配合上,责任不明确,工作安排上既有空白、缺失,也有重复、交叉,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责任主体不明确,难免会出现扯皮、推诿或重复工作,有时就可能贻误最佳处置时机,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3加强和完善高校校园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工作的建议
3.1进一步完善校园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
推动国家制定《校园安全法》。在《校园安全法》尚未出台前,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出台《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指南》。
3.2继续加大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力度
首先,推动安全教育进课堂。各高校应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协调,聘请专业人士或有经验的人员,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推动安全教育课程进入大学课堂,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其次,设立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周(月)。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安排,每学期(学年)设立相应的安全工作宣传教育周(月),针对相应主题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3.3进一步加强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队伍建设
第一,加强专职安全保卫队伍建设。按上级规定和要求,配备相应的保卫干部,改善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努力打造一支人员齐备、素质较高的校园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主力军。第二,规范志愿者队伍建设与管理。整合学校教师、学生和社区治安管理队伍,组建高校“平安校园”志愿者队伍,逐一登记注册、明确职责,加强工作培训,推进规范管理。第三,组建专职网络安全监控队伍。高校抽调具有计算机或网络专业背景的人员,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网络安全监控队伍。第四,强化学生心理健康队伍建设。在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的基础上,加强心理健康队伍和高校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队伍的联动。
3.4加强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培训与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