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汉字文化研究范文

汉字文化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字文化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汉字文化研究

第1篇:汉字文化研究范文

文字本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仅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唯有汉字,“交际”只是其价值系统的一个方面。它既是史前文明的高度结晶,又随文明进化而进化,并成为进化的内动力。通过它可以译解史前文明之谜。同时,充分发掘和利用其多维文化价值,将使中华民族不断创造辉煌。

(一)造字法与方法论

目前,世界上正在使用的文字以汉字为最古老,生命力最强。其他民族的原始象形文字早已随着文化的进化而湮没无传。汉字所以能历尽沧桑犹青春依旧,主要在其独特的造字参照系,造字原则,造字方法;构字参照系,构字原则,构字技法;书写参照系,书写原则,书写技法,书写个性等。

汉字最大的特点是象形,具有鲜明的“绘画性”,但它和绘画——非逻辑的个体的以形寓意的艺术有质的区别。就结果看,绘画重在“形”,汉字重在“象”。是忠实于对象的本来面目,通过集中、概括、加工等典型化的方法,抓住对象的典型特征,约定俗成地赋予对象特定的“含义”。字形上既有现实的“形似”,又带浪漫的“神如”。从总的哲学方法而言,汉字遵循现实主义的创造方法,具体地说,“象形”、“指事”主要是现实主义的;“会意”、“形声”是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有机溶入浪漫主义的方法。这两大方法相结合的创造方法,通过漫长的文字进化,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多维价值取向的汉文化,或者说,汉字创造所蕴含的这一方法论成为汉民族的集体元意识,使传统艺术——美的创造明显带着以现实主义为主旋律,同时辅之以浪漫主义的色彩。

汉字以现实主义为方法形象地描绘对象,这个“对象系统”即是‘造’字参照系”。它决定着汉字的本质特征。许慎说:“古者庖栖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1]“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2]并据此推断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3]说“八卦”先于汉字产生,汉字为仓颉所造,都欠科学。若将二说有机综合以论汉字,便可得到汉字的造字参照系:(附图略)

天文、地理、动物、植物、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界,其表象的特征和本质的规律正是创造汉字的参照系,是其师法的对象。以“天”、“地”、“人”三才,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为系统的参照系所创造的汉字,因能“以通神明之德”——表现精神世界,“以类万物之情”——表现物质世界,所以带有多学科意义的价值。作为文字,汉字首先也是为了交际的实用,但它是特殊参照系下的产物,汉字创造还兼顾识读理解功能。因而汉字体现了直观可辨,形、音、义有机结合,与对象同步进化的动态性原则。因其“象形”,所以其义显得直观,又因为以“形”为基础进行有规律的逻辑组合,其义便“可辨”。不少汉字可因形见义,望文生义、依字辨义。这一原则大大缩短了汉字与识读者的距离。汉字的识读过程完全成为有意识记的智力主动参与的过程。字符可对大脑产生有机的信息刺激,因而比纯符号化的拼音文字更易识读、理解和记忆。

汉字音、形、义有机结合的原则,使每个汉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它们以“形”为内核,以“义”为灵魂,以“音”为外壳,有机地构成一个信息码,这种以三维价值观界定的对象,使其交际功能更具精确性、客观现实性。音为形设,形因义存的独特个性又使汉字的认读理解带来便利。而拼音文字的音、形、义三者是相互割裂的,靠约定俗成纽结在一起。其识记过程是机械的记忆过程。给大脑刺激的信息强度类似于电话号码式的缺乏主动性和深度。

汉字的象形,不但象具体之形,还要象抽象之形,而且要描绘再现对象的典型特征,所以必然又和对象一起处于不断进化的生命律动之中。无论是时间的迁移、空间的变化,还是形状的异构,外力的干扰或是思想的革命,总有某一具体表现形式或抽象可变的本质特征的显现,汉字依此来概括描画对象。如果说艺术是永恒的,以象形为主色的汉字也是永恒的。即使以现代的“艺术标准”来看,汉字几乎可作为完全意义的艺术品。每个汉字都包含着造字主体(可能是一时一人,更可能是一代或数代的多人)对对象(客体)全方位的文化意义的最优化把握。即是说,认识对象并形象或本质地描绘对象时,凝结了主体的意识能量、认识水平、思维能力、思想观念、世界观、审美观、文化程度、品质修为以及当时背景下的整个自然与社会,物质与精神对主体的影响。尤其是其中的社会文化的各个学科体系对主体的综合作用都烙印在每个汉字之中,从这个角度说,每个汉字都是广义的文化意义的全息码。它积淀着文字史前的文明信息,又蕴涵着文字史后的文明进化的韵律。

(二)造字法与思维科学

汉字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核心是象形。这种造字方法循序渐进,自成体系,是系统思维科学高度发展的产物。

象形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4]原始象形文字有的完全是图画般描绘对象,但由于赋予字音,旨在交际,其“义”要求从“形”中明示,使它从“画”中分离出来。画以表意,其义尚隐,字以表义,其意宜直。“直”的要求,使汉字只能用最典型的线条来勾勒。不少人认为象形文字是一种低级幼稚的文字,因而对汉字提出各种非难,甚至要用拼音文字来取代它。其理论的逻辑依据是原始的文字都是幼稚的象形字,汉字是象形字,所以也是幼稚的。所谓“物竟天择,适者生存”,原始的象形文字只有汉字在漫长的文化进化中生存下来,并且在大时代的变革中能注入新的血液,以新的风姿呈现出来。与外界不断进行能量交换,是一种不断吐故纳新的开放型文字。今知考古意义上的最早文字系统——殷墟甲骨文,是智慧高度发达下的成熟的文字系统。尽管同期别的民族也有类似的象形字,但只是个体的,非系统的巧合。所以它们最终成为“幼稚品”被淘汰。甲骨文不但成为具有活力的系统而且和当时的具有多维价值意义的文化同构,渗入社会文化各个层面,所以它并非低级文字。其实在殷周以前的千百年中,汉字已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进化的准文字期。通常以文字系统的诞生来界定社会文明和人类智慧,认为史前是低级的,文字史后才是高级的。对拼音文字来说,其本身无法译解被创造前的社会文明程度和主体智慧水平。在象形到拼音的质变中,割断了译解文明进化的链条。只有汉字才是译解这些奥秘的全息码。通过细致的剖析,汉字的象形之法,并非儿童式的涂鸦,而是对“天”、“地”、“人”三才如实的、系统的、典型的描摹。经过了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全部认识过程。并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修正,使之进一步准确化、符号化、目的化。这是一种复杂的意识活动过程。

其次,寓“义”于“形”。形为义设,义依形存。无义则形同虚设,无形则义无以生。形与义之间以直观对应的线性逻辑来贯通信息。“象形”字多用以指代事物的“名”,画一物指一物,观其形可知其义。可分为三类:一是个别特征称代,用“窥斑见豹”的方法,完善其形,以求其义。(附图略)法来描绘,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表现其义。形与义更带外在强迫性的信息运载特点。

再次,以“形”、“义”、“音”称代事物是系统定义法的表现。“音”是一维的,“音”与“义”有机结合是二维认识,“形”与“义”与“音”三者辨证相因界定对象是三维(多维)的系统认识论,是智慧高度结晶的产物。

指事一法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5]通过直观辨识就知其义。拼音文字充其量是“视而可读,察而见音”。其义得自机械的记忆。指事字逻辑上是以象形为基础的,离开“形”、“事”无从指起,是在形的基础上注入抽象的成份。其形象性较强,比较直观,从字形本身的特点可大致推知其义。是以形似为基础,神会为创造的具体的抽象符。通过这种辩证思维,得到三类指事字:一类是在原象形字——参照符上增加一个指示符——正补充符;二是原象形字——参照符上删除部分符号——负补充符;三是原象形字——参照符的方向改变——零补充符。但无论指事字的创造经历了多复杂的思维活动,仍然是源于形象,回归形象,以形象思维为主色的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一个完整的思维创造系统。显示了系统思维的第二个层面——初级中介层面的特征。具体的形加上抽象的指示符,表示一种既非原象形字义,又非指示符本身含义的新义。这类字在“形”与“义”之间用曲折勾连的线性逻辑通道来勾通其信息,昭示字义。

会意是“比类合宜,以见指撝”。[6]它是以象形字和指事字为基础,由两个以上象形字或指事字构成。其义有一定直观性,可审字知义,望文生义。它不同于指事字只是在参照符形之上进行指称,而是多符多形间的结合。它虽以形为缘起,但不能直接因形而定义。如果说象形字多数是单独名物的“画”,指事字是因义设标的“象意”之“符”,会意字便是“有情节和主题的艺术之诗”了。在表象上,古汉字颇似毕加索的现代派绘画,但更具体而实用的是这些既形象又抽象的“艺术符号”,仅毫厘之差,便会使整个“情节”和“主题”都发生变化——字义变化。识读者在审字以求义的思维活动中须通过想象去丰富、补充符与符之间的意义中介环。其“形”与“义”之间靠空间交叉的逻辑通道来勾通其信息。呈现了思维认识的第三个层面——高级中介层的特征。认知的最重要方法是“得意忘形”。

最后是形声字——“以事为名,取譬相成”。[7]即按事物意思取个名称,再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表其读音。它是以象形、指事、会意字为基础,通过系统的逻辑思维来进行的高级造字法。抽象性最强。这一点虽然类同于拼音文字,但拼音文字的形与义与音的联系是人为强制的,仅靠约定俗成,不存在内在逻辑关系。作为纯抽象的符号,拼音文字本身无法显示其运载的信息,只表其音。所以,无法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来求其字义。拼音文字的造字法建立的是静态的载体模式;汉字所建立的是动态的载体模式,它有自身的内在规律。拼音文字唯一趋势动因是“拼”,但拼的是“音”。对整个识字过程来说是“初级阶段”,“终极阶段”的“义”是拼不出来的,只能靠硬记;汉字唯一的静态因是“音”,音是约定好的。其识字过程也是“拼”,但拼的是“义”。犹其是形声字,音、形、义甚至可“一拼而就”。三者的关系是有机的逻辑关系,由音形义的思维过程,需经过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比较,分类,系统化和具体化。通过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音、形、义之间的信息得以贯通,但依据的是复杂的主体网络的系统逻辑。

汉字通过这四种造字法,在建立完整的文字系统的同时,建立了交际功能以外的多值文化功能系统,这是拼音文字所不能具备的。

首先,它构建了一个思维方法进化的系统模式。汉字的造字法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在“认识”的角度上,它提供了一个对对象的形象描述形神兼顾得意忘形抽象概括的系统认识方法的进化模式。不论哪一种造字法其核心都是“象形”,都有一个“自在”的意义发生源,通过它不同程度地注入抽象成分,“形象”与“抽象”逆动消长,由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抽象成分逐渐递增,形象成分逐渐减少。是始于形象,终于抽象的连续思维的认识过程。人们在反复的识字过程中,除了知识人获得,还本能地受到认识方法的教育,使我们在认识对象时,善于通过对象的外在特征,从感性材料入手,经过反复抽象的思维过程,正确的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汉字系统还构建了思维发展进化的系统模式:四大造字法下的汉字系统构建了具体可感的象形系统,形神兼备的指事系统,得意忘形的会意系统,抽象概括的形声系统。它们既独立又相因。无高度发展的抽象能力,便不能将对象的总特征作典型化处理,优选出出神入化的线条来形象地刻画对象——象形字,又由于形象思维的高度发展,而能天衣无缝地融汇到抽象的特征指称之中。通过对汉字由表入里的深刻认识,由于系统的交互作用,汉字既能有效的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还能培养辩证系统的思维能力,而且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的中介思维被认识并得到培养。

此外,还建立了思维逻辑的系统模式:象形字培养直观线性的逻辑思维;指事字培养曲折勾连的逻辑思维;会意字培养空间交叉的逻辑思维;形声字培养立体网络的逻辑思维。从而对不同性质的事物运用不同的逻辑思维,使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四大造字法本身就隐含着极为严密的逻辑关系:感性认识模糊思辩抽象认识的连续性的逻辑关系。由于“指事”、“会意”两个既形象又抽象的中间环的运用,使的“模糊逻辑思维”得到揭示,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传统的思维科学单纯研究“形象”与“抽象”两种端性思维,没有对介乎二者之间的连续的“模糊思维”的认识,这是经典哲学及其逻辑研究的产物,是不完善的。

汉字造字法正是上述高度智慧下的辩证系统思维的产物。这种思维水平和方法体系通过具体的文字创造,浓缩在每个汉字中,使我们通过汉字的使用,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其全部能量,译解其全部信息,体现其多维的文化价值。二构字法之文化学价值

构字法指的是具体建构汉字的技法。它是造字法的一个子系统,由构字参照系、构字原则、构字技巧三个有机关联的层次组成。

(一)构字参照系的文化学价值

构字参照系是汉字具体的线条构建的技巧之师法体系。造字方法的参照系是天、地、人三才,物质态与精神态的自在客体,师法其“然”,是客体在一定时空背景中某一条件下的存在态或特征。构字法参照系是对象的这种存在态或特征的构成逻辑或规律,即师法其“所以然”。

在系统的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师法其“所以然”的参照系。

西方哲学及其他科学的原始面貌只能考诸有关著述;中国哲学及其他科学的早期特征即使无书可考,也能从文字的构造中窥探其灵魂。因为汉字界定对象是主观见诸客观的精神活动,它能呈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三维价值意义。

首先,物质世界及其事理是无限多样、个性各异的,为了准确地描述这些对象,只能采用与对象同构的思维逻辑来构造汉字,得到同样多样而个性各异的汉字系统。随着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对对象的个性认识更加深入,使共性较强的记事或指称方法——结绳记事、积石为记等再也无法准确描绘对象以供交流时,促使了文字的产生。但汉字的现实主义方法的造字原则,使它同构于对象世界,呈现出与自然对象世界及相关事物一样的丰富和千姿百态。

无限纷繁而复杂的自然界并非无机的杂乱,是可以分门别类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通过对对象各有机系统的共性与个性关系的把握,对不同事物进行科学分类,并按其特征作形象指称。要对整个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及相关事理作种属分明的文字指称,就要具备不同系统事物的自然科学知识。要对飞禽进行指称,就必须有对整个动物界的系统认识,进而将飞行动物分离出来。又通过对飞行动物从形状到解剖特点的全面认识以确定类型。《说文解字》:“鸟,长尾禽总名也,象形”,“凡鸟之属皆从鸟”。有明确的“属”的概念,形象有其共性,解剖可见个性。《说文解字》收有120个“鸟”旁的字,多数用来称代不同的“鸟”。此外,还有:“隹,鸟之短尾总名也,象形”,“凡佳之属皆从佳”。《说文》中收“隹”旁字46个,包含了多数短尾鸟在内,是鸟类的又一种。凭此我们便能了解这些文字被创造时,上古先民的自然科学及其他科学的水平。《说文》共收9353个篆文,归纳为540个部首,以这些部首为定义根,将物质与精神世界的的无限复杂的对象进行分类,使各得其所,属性分明。可见汉字是自然科学及其他相关科学高度发展的产物。使识读者在汉字认知过程中,不但掌握字符本身指的“是什么”,而且知其“为什么”——得到学科意义的方法论教育。拼音文字的“类”、“属”仅是语法意义的,非表义对象本身。其分类的目的不是为准确的表意,而是服从语法的形式逻辑。

基于自然对象世界组构的无限性但非无理性,使汉字有限的偏旁与部首在合理的无限组合下与对象共构,并结合字与字的语法关系的组合,描述出整个自然与社会甚至思维领域的一切,且随对象的衍化而衍化。

个性各异的自然对象却有其形象组构的共性,它们都由点、线、面构成,汉字则按对象自身的特性进行点、线、面(偏旁)的有机组构,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汉字系统。这是对参照系“所以然”的最本质的把握。最能体现造字时代人民认识自然的能力和征服自然的特征。

此外,自然万物存在的一个共同态是受地心引力的作用,重心垂直指向地面。古人虽不能认识万有引力,但处处感受到了这种现象。如实描绘对象的象形文字便本能地将万有引力作用下的事物的特征描绘下来,使得每个汉字呈方块状的合理布局,每个字都有其重心,重心是否当位、合理,决定着这一汉字的形体的线条布置是否合理和具有美感。尽管每个汉字都有明确的重心,但其线条的设置并非简单机械的组合,而是变化多端的有机构建。是由千差万别的不对称性、不均衡性构成整体的对称与均衡,从而组成方正结构体式的重心。这一点楷体表现得最突出,其他各体也明显遵循这种重心居中的对称组构原则。

以人类行为科学为参照系。汉字线条的构组还以人类行为科学为参照,将人类关系态的逻辑运用到点、线、面组合的逻辑中。人类以各种规范来协调相处,从而构组了各种秩序下的人际关系态。汉字的构造也明显带着这种协调相处的特点。上下左右,内外先后,大小长短等等都有严格规定,秩序井然,不失规矩。表现在上下关系中以上为先,自上而下;左右关系中以左为先,从左到右;内外关系中以内为先,先内后外。这些无疑具有人类行为科学价值。拼音文字的字母书写是无左、右、上、下、内、外的规则。既可自左向右,也可从右而左,既可从上到下,又能自下而上。字母与字母组合成文字时,只有单一的自左而右作线性横向排列。

人伦讲究秩序,但这种秩序并非一维的单向趋动,而是双向逆动的。这种原则体现在汉字构造上虽讲究上下、左右、内外的先后,但优先者并不能越位强占,更不可独霸,而是按自身的特点占据一定位置,进行合理分配。如“忠”,在上的“中”不宜过大过长占据“心”的位置,使在下者无法立足。同样,左右关系中,左先但不可欺后。如“林”,左“木”之捺宜短,右“木”之撇要收,在互让的关系中,协调构建,不过分夸张任何一方。

此外,在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中,汉字构造强调共性,群体大于个体,个性服从共性。具体地说是点、线、面(偏旁部首)的独立意义小,共构意义大。部首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共构,而且往往是带有共性意义的部首偏旁放在优先位置,或在上、在左、在先。拼音文字的字母独立性强,不同字母摆在一起无内在的必然共构性。显示以个性为中心的行为价值特点。汉字完全是由笔划(元素)偏旁部首(层次)单字(子系统)整个汉字系统,从个性到共性的逻辑组合,这种“共性优先”的原则,展示了传统行为科学的价值取向。汉字构造以上述各学科对象为参照系并与之发生价值同构关系,凝固着他们的信息,所以带有多维的文化价值。

(二)构字原则的文化学价值

构字原则是指汉字构建的具体技巧和手法所遵循的准则。它包括默记对象的模仿原则;辩证相生的组构原则:中正和平的美学原则。

默记对象的模仿原则与中国绘画:从西安半坡出土的几件著名的人面鱼纹陶碗看,形象极生动,这种线条勾勒的画竟如西方现代派一般。然而,这种早就很成熟的艺术,后来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直到南北朝以后才中兴起来。但以线条勾勒为特征的象形字却得到充分发展,到南北朝时已走完了由甲骨金文、大小篆、隶书、正楷、草书等全部的进化过程。在漫长的文字创造过程中,汉字的构造方法和书写技法反而大大地影响和促进中国画的发展,并匡定了中国画的基本特征。

中国画不是西欧式的写生来再现对象,而是以默记对象的方法来再现客体。默写是先经过心智活动,将对象留在记忆中的典型特征(往往是点或线的)绘写出来,结果是“眼中竹”与“心中竹”与“笔下竹”俱不相同,愈加典型,愈加简练。呈现出特征线条勾勒的绘画特征。与象形字以特征线条刻画对象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以特征线条默画对象会因人而异,不同绘画者的思维水平、修养能力有差异,记住对象的特征也不尽同,所默画的同一对象也有区别,只能求得大致的相似,本质特征趋同——神似。中国画重神似而不拘于形似,东坡先生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神妙境界。与汉字一样是现实主义基础上溶入浪漫的理想主义的成分。

以线条勾勒默画对象,而不是面对面的写生,使中国画忽视了“光”和“色”的变化及立体透视的科学性。这也是追求“神似”的必然结果。中国画以“散点透视法”的线条来构组对象,这与汉字以特征线条全方位地(必然是散点透视式地)设置也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工笔与写意,篆楷与行草;绘画与书法在传统的文化中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辩证生克的组构原则与古代哲学。文字史前哲学无稽可考却能从汉字构造的逻辑中得到破译。作为系统世界观的哲学是很晚才诞生的,作为人类的世界观甚至于初步的哲学体系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存在于上古先民的物质与精神的文化生活中,既烙印在打制的石器中,陶器上,也凝固在千百年来群体集体创造的汉字中。因为汉字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如实地描述对象的交际符号。它有着客观存在性,还有第二位的主观性,而且是群体共同的主观性——文字只能是群体的创造,这与画有区别。这一群体性——社会共同性所表现出来的世界观、哲学等文化特征能从汉字中译解出来。

早期汉字的线条由直笔和曲笔这一对矛盾体组成。它们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直有“横”“竖”;曲带“方”、“圆”。或横竖相接,方圆相依;或直曲成方,斜曲成圆。有左弯右拐,有上折下勾……。生克变化,无尽无穷,完全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法则。汉字按不同规律不同原则,以几组简洁的符号组成无限复杂的文字系统。并共同体现着阴阳生克同构的特征。横一、再二、而三,但不可再四;一竖、二竖、三竖,而四竖不成字。横而太过制以竖;竖而不节抑以横。直笔添曲,曲笔加直;方中见圆,圆内生方。相依相斥,互为呼应;生克变化,浑然天成。

上述为“点”与“线”的哲学,进而由线构成面(偏旁)又由面构成“块”(文字)时,更显示了辩证法的熟练运用。这从偏旁与偏旁互相组构成字时的位置变化排列上,贯穿了辩证的甚至系统的哲学逻辑:左右结构,右左结构;上下结构;内外结构,外内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中下结构;(上下)左右结构,左右(上下)结构,(上下)左右(上下)结构;(左右)上下结构,上下(左右)结构,(左右)上下(左右)结构;左右(内外)结构,(内外)右左结构;(左右)内外结构,外内(左右)结构;(上下)内外结构,(内外)上下结构;混合结构。

这种排列结构逻辑,还显示了数学的排列组合的理论价值。

在偏旁与偏旁或笔划的组合中,虽然是全方位的,但决不是无序的,有特定的逻辑性,并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关系。同一偏旁(共性)的字群中,每个个体不同别的个体,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共同的偏旁是其普遍性,是各个个体共同的组织信息块,但它是寓于各个个体的特殊性之中。无共性则无个性,无普遍性亦无特殊性。

在点、线构面,面与点与线或面构成块(字)时,还体现着系统论的五大原则:一、系统的整体性原则。点线面块(字)是元素层次子系统系统的关系,同样单个汉字同旁汉字汉字系统也是由元素到系统的有机构成关系。它们既独立又有机关联。二是系统整体的动态性原则。就汉字的构成看它们是由几个基本笔划——元素组合起来的,作为基本符号本身无多大意义,但按一定逻辑组合后,元素与元素进行了信息交换、构成了偏旁进而构成字便带有了实际意义,起了质变。虽然各部分(偏旁)进行了能量交换,但并不破坏它们,而是保持了整体各部分的一定联系。就整个汉字系统而言,是不断与外在环境进行信息、能量交换的,不断进化,注入新的活力。三是系统整体的结构性原则。指在一定层次中形成结构的基础上的整体性。这在汉字的结构中体现的尤为鲜明。四是系统整体的层次性原则,即有序性原则。指任何有机整体都是按一定的秩序和等级组织起来的。汉字正典型地体现了这一原则。五是系统整体的相关性原则。任何系统都是存在于一定环境中,也是与外界其他系统进行联系或交换。汉字既是现实主义式描绘对象,是以三才为参照系,自然是处在一定环境中与对象不断交换信息和能量,随文化(广义)进化而进化。

通过剖析,传统哲学的特点是能够从汉字中得到合理破译的。并且我们可以清晰见到汉字笔划的有机组合所蕴涵的阴阳辨证的哲学精神孕育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胚胎。

中正和平的美学原则。中正和平的美学原则是整个东方艺术的核心原则,它源于儒家哲学,但这一哲学本身在文字史前就已受孕。汉字摹仿三才,有典型的建筑美。它重心居正,不偏不倚。不作畸形之态,常呈中正之貌,柔和协调之状。表现为一种自在美。早期汉字大致也呈方块状,端庄严正,重心稳实。但它并不呆板,其方正的总貌是由万法纷呈、千姿百态、个性各异的形体组成。中正生自偏曲,端方来于圆折,平和协调起于变化律动。正是这一辩证的矛盾运动,最后形成美的形态。中正和平是汉字构建的总的美学原则,每一具体的汉字组构又体现了不同的美学技巧,它包括:阴阳相接。其方位以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内为阳,外为阴。它们互相依存,和谐相交,合为一体。线条以直为阳,曲为阴,方为阳,圆为阴。多数汉字是曲直方圆交互连缀。节奏分明,韵律生动。刚柔相济。线条以直为刚,曲为柔;线块以方正为刚,以斜曲为柔。斜直曲方,阳刚阴柔,既对立相克,又溶于一体。虚实相间。是对线块而言。笔划少而空疏为虚,多而绵密为实。汉字总是虚实相间,上空则下实,左空则右实。线条分布朗列均衡,充盈一体。动静相生。线条以方直为静,以圆曲为动。汉字多数是以曲直相交,动静相生。在平直方正的稳定静态之中,辅之以曲折园斜的变动之姿。动中见静,静中生动,并在这一矛盾运动中服从整体的中正和平之态,给人以完善独立,稳重端庄又充盈流转的变动的美感。在这些辨证关系的美学处理中,在线条的具体设置上,既富于变化,又不走极端,是高则低之,长则短之,大则小之,宽则窄之,实则虚之。有余则削,不足便补,盈亏相济,柔和协调,无不贯穿自然的美的法则。前面已论及汉字是呈方块状的总貌,尽管线条变化万法纷呈,但总体效果是对称分布的,重心位于方块的对角线交点上。显得端正典雅。而各个层次、各个角度不同性质的线条的辨证呼应,使稳重方正的外形展示于多姿多态的变化之中。这一中正和平的美学特征和传统哲学、美学价值、对象世界的内在韵律是有机统一的。

(三)构字技法的文化学价值

构字技法是指线条安排的具体技巧和手法。由点线、面的组织,方位座标的确定,结构安排等三个层次构成。

点线面组织的逻辑学价值。每个汉字都是系统态下的符号块、定义块,也是凝固各学科文化价值的信息块,所以其线条的组合要有一定的逻辑。在形状的象形上,除了艺术化的逻辑,形式上还有独特的组织方法。它是由点、线、面循序渐进,各自独立又配合共构的逻辑来进行。由点到线到面,点线构面,小面构大面。点、线、面又各有独立的功能,共构时互相以形式上的算术法相加,其功能却起了质的变化。一点与两点三点的含义绝不相同,丶冫氵灬——它们在组织上是相加,本质却完全有区别。但它们都是汉字系统中的一个功能项,独立是相对的,与其他功能项再构是绝对的。点与线、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的组构也遵循这一系统逻辑。

方位座标的确定。汉字的线条安排多设定在多维空间的立体坐标系中。因其象形性,所以在描摹对象时要在一定时空背景下进行,虽作散点透视但符合空间组构原则。因此汉字的(附图略)

现中汉字的粗细、明暗、浓淡等具有主体意义的方位特征尤为明显。汉字和国画一样是多视点的,呈视点移动组建的方位特色。因线条的座标方位的决定,线条便可进行全方位的辨证系统的组合。

结构安排。有了方位座标,在象形写真与中正和平的原则下,对线条作优化安排。安排技巧须按照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物质与精神态的价值取向进行,将文字创造时期的文化价值积淀在具体的布置中。

汉字是汉文化的全息码,是文字史前文化的信息载体,又是孕育史后文明的基因。人们用考古的方法,见铁而论冶炼,指鼎以说青铜,刀枪剑戟以谈军事。那么“文字”岂不正是史前文明留下的“文物”吗?汉字的功能不但在其外壳,它是远古文明的价值载体,同时提供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与性格的原动力!

【注】

[1][3]许慎《说文解字》十五

第2篇:汉字文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必要性;措施

一、我国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存在的问题

1、读音不标准

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同样的字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读音,很多时候会因为多音字闹出笑话,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日常生活里,在电视上我们也会看到主持人出现类似的错误,长期以往下去会对汉语言文字的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

2、用词不当

汉语言文字中有很多意思相近的词语,很多时候人们因为没有真正理解词语的意思会用错词语。往往一个词的不同会影响到整个词语的意思,例如截止和截至这两个词虽然读音相近但是意思还是有一定的区别,这些相似的词语在使用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区别,往往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3、用字不当

现在很多的商家为了吸引顾客的注意会利用相似读音的字来替换原本正确的字,这种方式不利于汉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往往会给人造成误解。在很多的图书中也会出现用字不当的情况,但是这种现象在审核的时候可以有效地避免。

4、网络语言文字的不规范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语言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网络用语成为一种时尚。年轻人喜欢将网络语言用在实际的生活中,这些网络语言很多时候会让家长朋友一头雾水,不明白孩子的意思,这种情况会阻碍家长和孩子的正常交流。随着网络语言的深入,很多人不能清楚地辨别规范文字与网络文字的区别,这给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必要性

汉语言文字的不规范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给我们正常的交流和学习带来不便。汉语言文字不仅代表着我国的历史文化,还体现了我国的发展现状。在实际的语言沟通中,我们要尽量减少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保证语言沟通信息传达的准确性。汉语言文字的规范也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只要人类之间还存在语言沟通,文字的规范化就十分必要。大量不规范的语言文字的长期发展,会影响到社会的统一发展,没有统一的语言文字,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还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整、整个民族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现在我们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我们在与外国进行经济贸易的同时也在宣传我们的文化。我国的汉语言文字就是我国文化的代表和基础,我们要将我国文化的精髓全方位地呈现出来,让其他的国家也能感受到我国文化的魅力。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也显得更加重要。

三、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措施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面对汉语言文字不规范的问题,相关部门很多时候仅仅只是依靠简单的宣传手段来完成规范化工作,这样单一的方式不能很好地提高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宣传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利用强制的手段来推进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工作进程。在2000年,我国就颁布了有关汉语言文字规范的法律,使得我国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走上了正轨。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在之前法律的基础上做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充分体现汉语言文字在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制定规范汉语言文字的工作方案,为今后的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法律保障。法律制度的规范不仅促进了法制社会的建设,还引起了人们对汉语言文字的关注。

2、采取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我国汉语言文字规范工作一直得不到很好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宣传手段过于单一化,人们根本就没有真正认识到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多样的媒体手段来加强宣传力度,不同的宣传手段可以加深大众对汉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的认识,还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重视学校教育,为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

学校的教育对于汉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有很大的作用。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汉语言文字的使用,为学生做好示范,让学生在学生中体验到汉语言文字规范的重要。老师还可以大力宣传普通话和标准的汉语言文字,让学生对汉语言文字有正确的认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更加方便地使用标准的汉语言文字,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

四、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在开展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之前,首先要加强大众对汉语言文字的认识,让大众真正理解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目的,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促进社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涛.汉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5).

[2]张荆萍.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探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

[3]孙媛媛.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山西青年,2013(22).

第3篇:汉字文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南阳;楚汉文化;文化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7602

1 南阳楚汉文化旅游条件

1.1 南阳历史悠久,楚汉文化底蕴深厚

南阳深厚的楚汉文化底蕴来源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初期定都于丹阳,也就是现在南阳淅川境内的龙城。在楚国8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仅定都南阳就有300多年,南阳成为中国楚文化的发祥地,留下了丰富的楚文化资源。两汉时期,南阳郡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呈现出经济、文化大都会的面貌,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成为全国最为繁华富庶的地区之一。此后,南阳长期作为地区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所形成的南阳汉文化更是汉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南阳作为楚国旧地,汉文化是在楚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汲取了优秀的楚文化因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阳汉文化。汉代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顶峰,而南阳汉文化在汉代文化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南阳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南阳独特的楚汉文化,历史的变迁成就了深厚的楚汉文化积淀,从而形成了丰富的楚汉文化旅游资源。

1.2 楚汉文化资源丰富,种类数量众多

南阳楚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淅川县龙城遗址是楚国古都――丹阳所在地;下寺等地大型楚公族墓群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国宝级精美器物;南召县大关口楚长城遗址是我国最古老的长城――楚长城中线路最长、关城最多、保存最完成的一段;汉代宛城遗址是保持较好的汉代城址,其北部有大型的汉代冶铁遗址;新野新都城遗址是王莽封为新都侯时的城邑,城内汉代遗迹遗物众多。此外还有阳城、安众城、博望城、冠军故城、乐乡故城等汉代城址,唐河上下堰陂古水利工程、新野召父梁遗址、镇平沿陵河水利遗址、邓州大门堤等水利工程遗址,以及《东京赋》、《西京赋》、《灵宪》、《七弁》、《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

1.3 楚汉文化资源价值高,开发潜力大

南阳的楚汉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考古、艺术等价值,开发潜力巨大。其中楚长城是我国最古老的长城,被称为“长城之父”,对研究楚长城历史、古代军事都具有很大的价值;以汉画像石和汉画砖为代表的南阳汉画构图精美,反映了当时现实生活的多方面,被誉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并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淅川下寺古墓群出土了大量的精美楚国青铜器,铸造工艺高超,造型别致,特别是具有铭文的青铜器,对于研究楚国历史、文化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南阳楚汉文化旅游资源的高价值拓展了楚汉文化旅游的层面,使楚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更具潜力。

1.4 南阳文化名人辈出,名人效应突出

南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人才辈出。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智胜诸葛亮、商圣范蠡、东汉光武帝刘秀、汉代法学家张释之、南朝史学家范晔、唐边塞诗人岑参等历史名人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声誉显赫,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有助于提升南阳的知名度,打开南阳文化旅游市场。近现代南阳名人更是不甚枚举,近代国学大师冯友兰、著名将领彭雪枫、地质学家冯景兰、顾问研究家冯阮君、语言文字学家丁声树、建筑学家杨廷宝、五笔字型发明者王永民、著名作家二月河等都是南阳的“名片”,强化了南阳文化的张力,拓展了游客对南阳文化旅游的多层次需求。名人效应使南阳楚汉文化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增强了楚汉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带动南阳文化旅游更快地发展,促进南阳楚汉文化旅游产品市场的扩展。

2 南阳楚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制约因素

2.1 楚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层次较低,深度挖掘不够

南阳楚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大多存在开发层次较低的问题。楚汉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多处于初级阶段,仅限于文化旅游资源的静态观赏性类型,且内容肤浅、缺乏参与性,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参与性的文化旅游需求,造成游客的观赏疲劳,降低了游客对南阳楚汉文化旅游产品的主观好评度。楚汉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在价值是楚汉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深度挖掘不但破坏了楚汉文化的完整性,而且不利于南阳楚汉文化的传播发展,也不能满足游客精神层面的文化需求。南阳现有楚汉文化旅游产品正是缺乏对楚汉文化的深度挖掘,不能突破传统的产品模式,限制楚汉文化多方位地融入楚汉文化旅游产品之中,直接造成楚汉文化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底蕴,特色不突出,制约南阳楚汉文化旅游的发展。

2.2 缺乏对楚汉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破坏问题突出

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作为楚汉文化象征的楚汉文化遗物遗迹在保存、开发过程中受到人为、自然的破坏。古墓群出土的珍贵文化由于技术水平限制、保存不当造成损毁;大型古代城址等古建筑由于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遭到破坏;非物质形态楚汉文化旅游资源由于缺乏继承传播,面临流失。长久以来,缺乏对南阳楚汉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缺失协调的管理机制,重开发、轻保护,楚汉文化旅游资源不堪重负,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2.3 缺乏与文化旅游对应的环境氛围,降低旅游水平

发展文化旅游必须依托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环境氛围。南阳楚汉文化旅游资源虽然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但其所在环境与楚汉文化常常出现不和谐,缺乏相应的文化底蕴。本地居民对楚汉文化旅游资源重视程度不够,不能深入了解楚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无法形成深厚的社会文化氛围,降低了楚汉文化旅游的深度,影响了游客获取南阳楚汉文化旅游需求的品质。相关部门对城市发展缺乏正确的规划引导,在楚汉文化遗址遗迹周边建设现代建筑,使楚汉文化旅游环境出现严重的不协调,降低了楚汉文化旅游景观的观赏性,破坏了楚汉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影响了楚汉文化旅游产品的美感,制约了南阳楚汉文化旅游的水平。

2.4 楚汉文化旅游产品形式缺乏创新,产品更新缓慢

南阳楚汉文化旅游产品长久以来保持单一、陈旧的形式,缺乏创新,仅仅依赖传统产品进行市场竞争,市场占有额逐步降低。由于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限制无法及时对文化旅游产品进行更新,游客将逐步丧失兴趣。楚汉文化旅游产品的更新资金投入大、回收周期长、技术水平高,南阳在这方面投入较少,也就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这项大工程,只能维持原有文化旅游产品形式。南阳楚汉文化旅游产品无法得到及时更新,缺乏创新,造成了楚汉文化旅游产品犹如一潭死水,缺乏生机和活力,制约了南阳楚汉文化旅游产品的发展。

2.5 缺乏对楚汉文化旅游产品有效宣传,吸引力不足

南阳楚汉文化旅游产品进入市场较晚,吸引力明显不足,要更快地占有市场必须通过系统有效的宣传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影响力,扩大旅游产品的吸引范围。现阶段虽然政府等方面采取了一些宣传推介南阳楚汉文化旅游产品的活动,但仍然缺乏系统性,难以有效地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南阳楚汉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时间还不长,楚汉文化底蕴挖掘不深,市场形象地位尚不明确,给宣传带来一定的难度。现有宣传载体过于单一,宣传活动缺乏针对性,缺乏主题,往往求全求大,反而削弱了宣传效果,无法突出南阳楚汉文化旅游产品的特色,更无法以其特殊魅力提升南阳楚汉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3 南阳楚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

3.1 深层次挖掘楚汉文化旅游资源内涵,迎合游客高层次文化需求

随着旅游市场的进一步深化,游客对旅游提出更高层次的文化要求,求知性、个性化、参与性的文化旅游活动将逐渐成为游客的首选。南阳开发具有优势的楚汉文化旅游资源,必须提升旅游产品的层次和水平,增强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迎合游客的高层次需求。深层次挖掘南阳楚汉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以楚汉文化的深厚文化积淀突出楚汉文化旅游产品的独具魅力,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系统的分析论证,对其核心内容和特色进行科学分析,找出与旅游产品的最优融合点,使楚汉文化更好地融入文化旅游产品之中,寻求更多的形式、更优的载体,协调文化内涵与游客需求之间的关系,将南阳楚汉文化旅游产品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从而满足游客更高层次的需求。

3.2 建立有效的楚汉文化资源保护机制,实现楚汉文化资源可持续

楚汉文化旅游资源是南阳发展楚汉文化旅游的基础,它是经过悠久的历史传承下来的,具有不可再生性。南阳要更有效地开发楚汉文化旅游资源,必须建立有效的楚汉文化资源保护机制,走可持续的道路,保障楚汉文化资源开发的永续性。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规划,确定资源开发时间节点,明确资源开发的责任归属,加强资源开发监管力度,加强惩戒力度,从而形成有效的楚汉文化资源保护机制,为开发利用楚汉文化旅游资源提供良好的内外环境,实现南阳楚汉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3 营造与南阳楚汉文化旅游对应的环境氛围,提升文化旅游水平

营造与楚汉文化相适应的环境氛围,提升南阳楚汉文化旅游的水平。首先,提升居民文化素质,加强对楚汉文化内涵的深层次认识,培养居民以楚汉文化为荣,形成具有深厚文化氛围的社会环境,营造楚汉文化旅游与现代社会生活协调统一的环境氛围,使楚汉文化更好地融入文化旅游中;其次,必须保障楚汉文化旅游资源周边环境的协调性,避免楚汉文化与现代文明在景观环境上的直接冲突,通过科学合理规划,明确城市功能分区,保持楚汉文化旅游产品周边环境协调性,将楚汉文化旅游更好地嫁接于现代文明中。

3.4 积极开发多方位的楚汉文化旅游产品,丰富文化旅游产品种类

南阳楚汉文化旅游产品更新缓慢、形式陈旧,难以有效地将资源优势转换成发展优势。丰富楚汉旅游文化产品关键在于开拓视野,冲破传统旅游产品的模式,追求创新,将物质与非物质,欣赏与体验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更多方位、更具吸引力的楚汉文化旅游产品。在楚汉文化遗物遗迹欣赏过程中,将非物质楚汉文化如音乐、服饰、习俗等融入其中,增强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知识性和参与性,将潜在的楚汉文化旅游资源转换为现实的旅游产品。

3.5 运用多种载体宣传南阳楚汉文化旅游产品,扩大旅游吸引范围

提升南阳楚汉文化旅游宣传力度,首先增强各方重视程度,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对楚汉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分析,确定旅游形象、旅游市场,确立统一的、突出特色的旅游宣传口号,针对特定旅游市场采取特定宣传方案,合理运用节庆晚会、旅游产品推介会、记者招待会、报刊、广播、影视、歌曲、互联网等各种载体,使楚汉文化旅游产品形象化、具体化、现实化。充分利用“两节一会”等有利的平台,汲取楚汉文化的精华将其以多种形式呈现;聘请南阳名人为楚汉文化旅游代言人,充分发挥名人效应,增强南阳楚汉文化旅游产品的知名度,扩大楚汉文化旅游的吸引范围。

参考文献

[1]戴庞海.南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2):7376.

[2]黄慧玲.南阳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内江科技,2008,(1):3536.

第4篇:汉字文化研究范文

一、《汉字文化学》之结构内容简介

《汉字文化学》从总论、本体论、关系论三个方面着眼,较为完备地地阐述了汉字作为一个符号和信息系统自身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以及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总论部分主要对汉字文化学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现状进行概括,呈现给读者一个宏观的视野。本体论部分作者则立足于汉字本身,通过对汉字的结构形式和其声符中存在的文化因子的分析,进而说明汉字形体和音读所具有的文化功能。作者在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即关系论中,主要通过论述汉字与汉语和其他文化内容的关系来说明汉字文化不是孤立发展的,它处于一个与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动态发展过程。本书不仅对汉字的历史和特征作了详尽的描述,还对以汉字为载体的辉煌文明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论述,从而展现了汉字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汉字文化学》之学术和思想价值概述

《汉字文化学》一书强调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汉字文化则必然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研究汉字文化要把汉字置于民族文化背景之下,对汉字的本质及改革历史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本书具有丰富的学术和思想价值:首先,本书倡导用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对待汉字文化的研究,汉字文化学还处在一种建构的过程中,这一学科的很多东西都还没有准确的定性,所以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要敢于提出新的想法。其次,本书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在肯定前人的研究价值的基础上,也对其中某些观点进行大胆地质疑和反驳。例如,唐兰先生认为,文字学本来就是字形学,不应包括训诂和音韵。何九盈先生则在本书中指出让音韵学和训诂学完全独立于文字学之外是不符合辩证原则的。因为汉字学的研究要注重与其他文化现象产生融合从而进行综合全面的研究。再次,本书对汉字文化学的研究方法也有独特的思考。该书提到在进行汉字文化研究时,可以用现代思维方法去构建理论框架和理论规则,但在具体的探讨古文字的造字原理时,就要用一种原始思维和神话思维去构建一个“历史的话语场”。例如,本书说明了《说文解字》为何要说“羊,祥也。”这是因为在原始社会中,曾经有过羊图腾崇拜,所以羊才会是吉祥之物。最后,本书还惯于站在独特的角度和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去探讨汉字的文化精神。例如,本书认为每个汉字的内部结体要不偏不倚、均匀方正体现的是“中庸”精神,汉字的“随字变转”“各有别体”等特征体现的是“和而不同”的精神,而汉字形体注重主客体高度结合的特征则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

三、《汉字文化学》之时代价值刍议

汉字文化学还处在一个萌芽阶段,关于其研究任务和研究方向以及研究方法等都还没有被系统的阐释。而本书正是主要围绕这些内容展开。本书认为汉字文化学的任务为“阐明汉字作为一个符号信息系统,它的自身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以及从汉字入手研究中国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汉字。”[1](P74)这一说法的提出既肯定了汉字本身深层的文化属性,还说明了汉字文化学的研究重点在于“汉字”,它便不同于文化语言学。书中也提到,汉字文化学与汉字学也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古文字的研究在于解读汉字和通向历史,而汉字文化学主要对古文字进行文化分析,并进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如此一来,汉字文化学的研究任务也就有了较为清晰地界定。另一方面,从汉字文化学产生的理论背景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本书的时代价值。一直以来,人们对汉字的研究往往只是局限于汉字的字、形、义三方面,如此诚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却没有对汉字的意义进行深层挖掘。本书则把汉字置于民族文化之中,不仅运用汉字自身的形音资料探求其蕴藏的文化因子,还把汉字文化及其外部关系作为研究目标,进而把汉字的性质全面和全新的展现给大家。汉字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它的存在是具有价值的。但自清末以来,随着列强的侵入,中国的政治经济陷入衰退,随之汉字也被用来与西方的拼音文字进行比较并饱受轻视。故本书提出研究汉字文化的目的不仅在于挖掘汉字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宝藏,推动文化的完善和发展,还在于让中国人乃至全世界都能看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消除那些“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等轻视汉字的谬论。

第5篇:汉字文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通用汉字字体 字体开发 汉字文化圈

汉语言文字使用人数居世界之最,也是联合国六种主要工作语言文字之一。汉字作为源远流长的书面信息符号系统,不但记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传统文明,而且在历史上曾经被周边民族借用来作为记录该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字式文字”系统。直到今天,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仍然使用部分或全部汉字,在汉字的运用中,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人际”和“人-机”两个系统中,在语言交际、文化教育、信息处理等方面表现出了许多共性的特点,同时也面临许多的差异和挑战。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汉字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影响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为迎接信息网络时代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促进汉字在汉字文化圈国家的信息处理应用基础研究向着数字化、标准化、国际化的方向深入发展,探讨开发汉字文化圈国家能够共同使用的国际通用的汉字字体的可行性有着必要性。

二、汉字文化圈汉字应用现状

我们这里所提到的汉字文化圈,指以汉文字为媒介形成的汉字文化所影响的区域,包括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在内的使用汉字的国家。

1.中国(包括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

中国母语为汉字,中国大陆地区用简体字,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用繁体字。中国大陆1956年以前使用繁体汉字,从1956年开始逐步简化,到1964年推出《简化字总表》,从此开始使用简化字。香港的网络、媒体、公文、报刊及教科书等,基本以繁体字为规范,但已有繁、简字都用的情况。澳门中文及葡文是官方语言,在汉字使用方面,也以繁体字作为规范。台湾把汉字称作“国字”,以繁体汉字为规范,1979年颁布了常用字标准字体表,1982年公布次常用标准字体表,后来也进行了一些扩充和调整,在计算机用字方面,台湾制订了行业性标准,有《电脑中文字型与字码对照表》等。

2.韩国

韩国法律规定,以表音字为专用文字,但为了适应现实的需要,韩国教育部于2000年公布汉字教学用基础汉字1800字。

3.日本

1981年公布施行《常用汉字表》共有1945汉字。

4.新加坡

汉字是新加坡的官方语言文字之一,新加坡教育部于1969年所公布的汉字简化字方案与中国的简化汉字是一致的。

三、汉字字体开发和应用现状

目前在中国应用的汉字字体在总数上超过上千种,中国大陆和台湾共计有20多家公司开发字库产品,但不同公司的字库产品中很多字体是重叠的,不计算重复字体的因素,电脑中应用的中文字体应该在百种以下,而新加坡的汉字字体基本上通用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字库产品。

应用较为广泛的字库产品有方正字库、长城字库、文鼎字库、汉仪字库、汉鼎字库、华康字库、创艺字库、华文字库、经典字库、中华大字库、雅坊美工字库等。其中既有国际化的美国蒙纳Monotype公司、微软公司的字体产品,也有以方正、文鼎字库等为代表的中国汉字字体产品,为了适应亚洲字体的需要,各大公司在开发字体方面也在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下面以方正、文鼎字库为例,介绍一下汉字字体产品的设计开况。

1.方正字库

中国大陆的方正字库以字体丰富、品质精良、适用面广在专业出版、印刷领域享有盛誉,具有字形美观、性能稳定、运行速度快、存贮量小等特点。方正字库现已拥有中、英文以及多民族文种字库数百款,全面支持GB、GBK、GB18030、UNICODE、ISO10646、BIG-5、748以及JIS、KSC等编码体系,形成了以《兰亭》《妙手》《文韵》《天舒》为代表的全系列、跨平台、多文种的字库体系系列产品。

2.文鼎字库

中国台湾的文鼎以先进的字型开发系统、全电脑化造字作业,开发个性化字形、荧幕显示精密字型以及动态字型图形,提供办公室OA及专业出版之广泛应用文字。为满足广大电脑使用者对字型的需求,UniFonts 2000共纳入793套包括中、日、韩各国汉字以及英文和欧洲多国语字型,且每套中文字型均搭配相对就应之英文字型,使中英文字混排效果更加完美。(如图1)

四、ISO10646国际编码标准(中日韩统一汉字字符集)的制定

和其他字母表类“小字符”文字相比,汉字属于“大字符集”文字系统,因此,如何使用以英文为主要对象研制开发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处理非拼音的汉字符号,首先遇到的就是汉字如何出入计算机的问题,这也就是所谓的汉字“瓶颈”。信息处理技术发展初期,使用汉字的国家和地区都是从各自的需求出发,自行研制“汉字字符集”的,排列顺序等方面各不相同,所制定的字符集标准和计算机内码各行其是,无法顺利进行信息交换,因此也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信息处理技术普及深入的发展,国际标准的汉字平台被提到信息技术业界和语言文字工作者的面前。经过长达8年之久的协商和研讨,国际标准化组织终于在1992年以25比4的绝对多数票通过了一个国际标准――“统一的中日韩汉字字符集”。这个国际标准的汉字字符集的研制,从一开始就是国际性问题,除了中日韩等使用汉字的国家和地区之外,也受到了西方发达国家信息技术企业的普遍关注。后来根据发展的需要,国际标准化组织又对国际标准字符集进行了两次扩充(见表1),这样就为以非拼音字母的汉字字符输入电脑制定了一个国际编码标(ISO10646)。

然而,数以万计的的汉字进入电脑、网络、走向世界,让不同国家的汉字在网上能够有一致的显示和应用,除了国际标准字符集的扩充问题之外,还有自动识别、字体显示等问题,这也是我们进行这次基础研究的原因。ISO10646 国际编码标准的制定,是我们能够进行汉字文化圈共用字体研究和开发的基础性研究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五、汉字文化圈标准汉字字体的分析和共用标准字体的设想

目前在计算机上,中、韩、日、新四国显示的汉字字体,基本上都是以印刷字体做为标准的。因为新加坡和中国大陆的字体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只对中韩日三国的标准字体进行调查和分析。

中韩日标准汉字字体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少差异,除去简繁的差异和书写的区别,中韩日三国汉字标准字体似乎都是明体风格为基础的印刷字体。比如韩国的印刷汉字就叫明朝体(Batang),日本的印刷汉字也叫明朝体(MS mincho),港台叫细明体(MingLiu),中国大陆过去的印刷体也是明体风格的,现在用的则是宋体(simsun)(见图2、图3、图4和图5)。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中日韩的标准汉字字体虽然有简繁和名称的区别,但它们之间在文字笔形和结构设计方面更有诸多的共性。利用该特征,我们完全可以设计出一种新的共同的字体,这种字体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

第一,用三个国家中的一种标准字体来进行统一设计成为共用的标准字体。例如以中国的宋体做为共用的标准字体,韩国和日本的汉字以此标准进行一致的汉字字体设计。

第二,将几种相近的字体按新的标准融合为一种全新的共用标准汉字字体。例如综合韩国的明朝体、日本的明朝体、中国的宋体的特征,设计一种新的共用的标准字体,可以称之为“新明体”或者“新宋体”之类的名称。

另外,做为电脑网络应用的另外一种标准汉字字体――黑体字,在中国、韩国和日本的使用也比较广,中国是黑体,韩文黑体是Gulim、New Gulim, 日文黑体是MS Gothic,在字形方面也是大同小异,同样可以参照以上思路进行以黑体等做为标准应用字体之一的各国汉字共用字体的设计和开发。以此为基准,可以进行系列共用汉字字体的设计开发,除了标准字体之外,可以进一步设计开发各种类型的共用的艺术字体、广告字体、书法字体等,使汉字在国际网络应用中不仅有一致的显示,亦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六、结论以及日后的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各国各自在汉字处理上都已积累了大量经验,现今计算机开发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加上汉字文化圈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又有国际编码标准为基础,这些都为设计开发各国通用的字体的解决方案提供了日益良好的环境,国际化的通用汉字字体的开发有着可行性和必要性。

当然,要开发共同的汉字字体,不仅需要进行多国合作、共同研究和开发,还需要进行跨领域的合作,需要文化研究者、语言工作者、艺术设计师、程序设计师、字体开发商等的协作,以及进一步研究汉字字体的设计方法与开发流程、汉字形态学。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为汉字文化圈共用汉字的设计开发做一个基础性的调查和分析,以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作者_程超 刘华

Author_Cheng Chao Liu Hua

单位_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孝感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

韩国国立全北大学产业设计系教授。

参考资料:

[1]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教育部.简化字总表(第二版).文字改革出版社,1977.

[2]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简化字总表.语文出版社,1986.

[3]新加坡教育部.简体字总表(修订本).教育出版社,1976.

[4]中国台湾教育部.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正中图书出版社,1998.

第6篇:汉字文化研究范文

摘要:对于汉字的研究者和使用者来说,加强汉字的规范化、系统化。对汉字的发展遵从自身的规律。对简化汉字进行深刻的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同时国家对汉字的简化进行系统的规范,提出新的思路,推动汉字简化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简化字;形体;来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02-01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灿烂结晶,也是中华悠久历史的载体。它同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使用简便、规范的汉字已经变成了使用者的共同愿望。回顾汉字简化的历程,追本溯源,简化字的形体演化过程以及如何看待汉字简化这一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所以,在新世纪的今天,对简体字作一回顾和思考,对于推动汉字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一、简化字的形体来源

汉字简化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随着汉代楷书的广泛应用,字体的演变趋于稳定,渐渐的从汉字内部的变化,最普遍的就是笔画的减少。唐宋以后,简化字逐渐增多,印刷体和手写体中都可以看到简化字的足迹。唐朝时期的颜元孙的《干禄字书》收录了当时常见的简化字。宋代以后简化字在结构上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利于人们的书写。纵观汉字简化的历史,简化字的来源多由这两种途径产生,一是政府有组织的简化,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发起的“书同文”运动,还有大多数朝代都在一定程度上发起的正字倡议等。二是民间自行简化,随着人们使用汉字的习惯以及对汉字潜移默化的简化,简化字也变成约定俗成的符号了。

二、简化字利弊分析

关于汉字的简化问题,历来备受争议。1993年中国孔子基金会和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对汉字简化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汉字文化》中表达了各自的见解。然而,简化汉字毕竟是一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艰巨复杂的工作。不管是支持简化汉字还是反对它,我们不得不承认,汉字简化是有利有弊的。

1、简化汉字的优势。汉字的简化符合汉字形体发展的总趋势。汉字的发展,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主要向着简化的方向发展。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的进步,文字的简化向着利于人们的日常使用方向发展。文字的基本用途是便于使用,于是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趋于简化。简化汉字的最主要目的是为汉语服务,简化的结果是有着更简捷、更准确的记录汉语时,才能被社会的发展趋势所认可。

汉字简化是汉字自身新旧替代的必然产物,是文字自身发展、自我完善的蜕变。一切事物的发展始终围绕着利于人们的使用前进,汉字的简化也不例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希望所接触到的文字越便于使用。汉字具有书写性和可读性,所以人们总是希望汉字的使用越来越简单。文字是语言的载体,是信息传输的标识,是为了打破语言交际的时空局限二创造出来的,服务于人们的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应强调简洁、准确、清晰。

2、简化汉字的不足之处。简化汉字破坏了汉字的表意性。汉字的创造离不开生活中形形的物体,“以形示意,义寓于形”,“视而可识,察而见义”是它的形体特征。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部分使用者过多的追求笔画的减删,结果是顾此失彼,大大破坏了汉字的表意性,使得原本能够清晰表达的汉字变得模棱两可。也有的简化字丧失了形体的表达意思,使我们在学习和继承的时候只能盲目的记忆笔画和结构,对汉字表达的文化蕴含,历史背景没有深入了解。

简化汉字使民族文化传承受到影响。汉字本身是信息交流的载体和工具,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沉淀。汉字字形的简化使原有的文化信息丢失了,影响了文字信息的继承和发扬,汉字简化的背后是文化底蕴的流失,这样的损失无法弥补的。

除此之外,简化汉字给人们的认记和考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比如“‘风’‘凤’不分,‘未’‘末’相淆,‘厂’‘广’易混”等等现象。这些多半都是汉字简化过程中的负面效果。汉字是历史变迁信息积累最真实的表达,了解过去就要追溯到文字的根源。要探究过去的文化和历史信息,离不开对当时文字所表达的意思,如果盲目的简化汉字,最终造成的就是目不识丁和一知半解。

三、对汉字简化的几点思考

首先,简化汉字应遵循汉字发展的规律。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面符号,是历史悠久且唯一保存下来的信息标识。在简化汉字的同时,要保留汉字的记号特征,使汉字原本的意义得以保留。我们不能违背汉字的本质特征,为了书写简单而忽视文字的表意特征,这种后果最终会丢失汉字的信息考究。因此,我们在对汉字简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汉字本身的发展规律,从汉字的本质特点出发,保留作为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来进行简化,弄清汉字的符号价值,把汉字简化研究引入到汉字规律的认识轨道上,以便在简化汉字中实现 汉字的优化。

第7篇:汉字文化研究范文

放眼全球的语言文字历史之上,汉字之所以经过数千年依然可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有着独特的魅力,汉语言文字拥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具有非常强的自由组合能力,而且可以以最为简练的文字来传达数量十分庞大的信息,每一个汉语言文字都蕴含着大量的信息和十分丰富的情感,汉字是一种用来记录和传承中华古典文化的载体工具,其早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字,蕴含了很浓厚的情感以及文化的附加价值。立足于现代设计工作的角度来看,汉字是可以为人们带来直观的视觉影响的诸多工具之一,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并将其价值在设计过程之中得以体现。立足于汉字“形”的角度而言,汉字是由点、竖、横、捺、钩等诸多笔画构成的,也正是这些简单元素进行自由组合才形成了变化无穷的汉字。立足于汉字“意”的角度而言,汉字的外形产生了汉字型方面的含义,也赋予了汉字丰富的情感文化内涵,带给人们十分丰富的联想。换句话说,汉字这样“形”与“意”两相交互的特点,可以完成两者一者到又一者的转换工作,从而成功的通过文字来直观的传递视觉信息。

2结构汉字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意义

(1)结构汉字扩大了汉字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价值。结构汉字所具有的设计方面的价值主要在于可以将汉字作为传递信息的一个载体工具,对汉字进行重组等操作之后使用一些合理的方式在设计过程之中进行应用,而汉字的组成结构从各个角度而言都有很强的美感。对结构汉字进行研究主要是对汉字构成的合理结构、文字的外形和文字的含义之间的精炼、每两个或每几个字之间的联系等进行分析探索,结构汉字所使用的主要设计思路就是将某些既定的汉字元素进行分解、拆分、自由拼合等方式,来根据自身所需要传递出的信息来构造自己所需要的汉字。在汉字应用与广告设计工作的过程之中,加入了适量的现代因素来针对汉字进行重构,从而给予汉字全新的含义以及外形,以尽可能最为简单的外在体现形式来表达其自身深层次的含义,将汉字进行重新构建来进一步表达汉字的内涵,并且为汉字加入一些新的含义,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现代设计理念两相结合,从而在设计过程之中凸显出中华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2)结构汉字丰富了汉字的文化承载意义。在我国数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之中,人们最先开创出的就是使用各类富有深意的图形来完成信息的交流以及保存工作,而汉字正是由其发展而来的。汉字所富有的并不只是文化底蕴,还在我国数千年的文化背景中占据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对汉字的含义以及汉字的历史进行探索是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的一种尊重和弘扬。

3结构汉字在广告设计中的创意表现

(1)意象同构。“意象同构”一词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意”与“象”两者的有机结合。意象,一般意义上指的是表意的主观之象,是可以被我们所直观感受到的。意象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主观意义上的“意”以及立足于客观角度的“象”,可是意和象二者的地位却又并不是完全对等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意象的“意”地位相对较高,处于一个主导的位置,“象”则是地位较低,处于一个附属的位置。自从汉字被开创出来正式使用至今,自始至终都是以符号的方式来传递着各种信息,“意象同构”就是一句汉字的“意”而后融入一部分“象”的成分,从而成功的对汉字进行意象化的设计。意象可以表达的信息并不仅仅局限在单个的汉字,还可以是短语或者是句子。意象表现这一表现手法的主要特征是:不管怎样将汉字进行重新构建,都需要将汉字本身的意作为核心进行操作,也就是尽可能地使用形象的手段来表述字的含义,借此来提升汉字或者是短语对人们产生的情感方面的影响。(2)拆散重构。对汉字进行图形创意的设计是针对汉字的外在形态、构成汉字的各种笔画以及各种组成方式等诸多方面来进行探索。汉字从整体结构的角度来进行分类可以划分为汉字、部件、笔画这三个方面。汉字是三个层次之中最高的层次,部件则是中间的一个层次,笔画相对而言是最为低级的。部件处于过渡层次,部件是构成现代汉字最为基础而又独立的基本单位。在构成汉字的3个层次之中,部件起到的是一个中枢的作用,也是构成汉字形体的一个核心。

4结语

第8篇:汉字文化研究范文

近年来,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我们的教学方法还存在许多问题,教学效果远远不能令人满意。其中,突出的问题是汉字教学,它滞后了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汉字形体结构比较复杂,字与字之间的区别性大,容易辨认、但书写起来很困难。导致留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普遍较低,直接影响了对外汉语教学总体教学质量。通过笔者调查发现,让学生爱上写汉字一直都是教师很头疼的部分。尤其是初级班的学生,很少有学生喜欢写汉字。学生要么是不写,要么是能写拼音就写拼音,绝对避免写汉字。如何让学生爱上写汉字是近些年来汉语教师一直都在努力解决的问题。

在2014年12月份河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生(笔者是其中之一)去辅助河北中医学院开办中国传统文化活动时,大部分留学生都对书法非常感兴趣,时不时的就会拿起毛笔尝试书写。用毛笔写字带给大家一种新鲜感。这也激发了笔者的灵感。汉字具有形体上的可视性和超越具体形象的意象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书法教学对汉字教学的促进作用。如果在教授学生汉字书写时适当利用毛笔给汉字课堂锦上添花,不但让学生体验到汉字课堂不再是枯燥无味,而且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语言教学与知识文化结合

张占一(1983)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交际文化,一类是知识文化。书法应属于知识文化的范畴。这类文化一般是通过选修课或者文化展示的方式进行传授。若是在语言课上过多涉入知识文化,则会故此失彼,走入误区。所以我们要找到语言教学与知识文化教学的结合点。应该以语言教学为出发点,而不是以传授多少文化知识为出发点。笔者在这里对提升学生汉字书写兴趣进行了设想,将书法与汉字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利用书法进行汉字书写教学,并不是要讲授多少关于书法的文化内涵,而是借助书法的插入让学生更加了解汉字,以传统文化形式为载体,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书写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汉字书写效率,增强汉字学习效果。

二、利用书法来有效提升汉字教学效果

1.使用得当。把书法引入到汉字教学的课堂并不是要让学生正式的上书法课,学习书法相关知识,所以不可能每节课都要用毛笔进行汉字练习。什么时机巧妙地把毛笔引入课堂教学也是需要注意的。如果从始至终每节课都让学生去用毛笔参与练字,那就和上书法选修课没什么区别,也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当然也就不能达到提升兴趣的效果。教师要抓住时机,在合适的课程当中适当的引入书法,让学生感受毛笔的乐趣最好。

a.例如:当汉字教学开始一段时间后,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书写汉字情况,有可能会出现某些学生不愿意写汉字或是书写汉字不认真的情况, 这时教师可以适时把毛笔领进课堂,让学生认识软笔,产生新鲜感;并初次感受软笔和硬笔书写效果的不同,让学生爱上写字,提高写汉字的乐趣。

b.再如:当讲到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时,如“春节”相关传统。教师可以先展示比较简单易写的对联内容,让学生先认识对联,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同时给学生准备好对联用纸,利用毛笔让学生学习写对联,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书写规范一些,写完可以给大家进行展示。相信学生在写春联时肯定会比平时的书写要认真的多。

c.还有:当某一节课学生学习的汉字枯燥无趣或难度较大时,教师同样可以让学生拿起手中的毛笔,尝试在不同材质上书写。如宣纸,硬卡纸、树叶上、布料上。如此学生不仅会感受到书写汉字的乐趣,也会集中注意力,尽量把字写好,从而增强了记忆,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2.因学生是初次接触软笔,所以教师需要课下多花些心思每次都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每次给学生带到课堂上的都是惊喜,一下子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如这节课带来了毛笔,下节课带来了树叶,某节课又带来了“福”字,对联。让学生对每一节课都充满了期待。或者教师也可以提前一节课给学生布置所要带的材料,比如说让他们去收集树叶第二节课带的课堂上来。但事先不要告诉做什么,等到课堂上进行尝试的时候,学生会觉得很有意思。

3.学生对于软笔的使用会有很多新鲜感,但在写字时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学写汉字不容易,中国人写毛笔字之初都不一定能写好,更何况是外国人。所以教师要有耐心去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课堂书写过程中的任何问题。需要多鼓励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写得比较好的字,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当然错误也是需要纠正的,该规范的是必须要规范的。还有就是不能让学生感觉到太大的难度, 不然学生先被困难吓倒了,下次肯定不想再写了。

三、结语

以适当穿插书法的形式进行汉字教学,可以给汉字课堂注入新鲜感,能活跃课堂,克服学生对汉字的畏难情绪,提高学习效率。但教师始终要谨记所上课程是汉字学习课,书法的穿插只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哪些课适合穿插,穿插练习书法要占用多长时间,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如果想在汉字课堂教学中穿插书法,教师的书法功底必须过硬。否则可能效果没达到,反而起到反作用。如果教师没有书法的相关知识,也不建议穿插此方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对课堂教学发挥作用, 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海外学生的传播和教育。

参考文献

[1]朱勇主编.《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李晓琪主编.《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周健.《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第9篇:汉字文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汉字;标志设计;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179-02

一、汉字的艺术魅力与价值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字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设计源泉,同时古老的汉字文化也赋予了汉字标志强大而蓬勃的生命力。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集中表现为:“形”、“意”、“字”三个方面,而单独把“字”拿出来即可作为标志设计的一个主导元素。标志设计以“汉字”作为主要创作元素,是对汉字造型形式美的再发掘与文化精神的再延伸与深化。

二、汉字生命力在标志设计中的表现

语言符号和文字符号从内容上来分,有象征性符号和信号性符号两种;从形式上来分,有视觉符号,听觉符号,触觉符号三种。语言是一种代表事物或现象的信号性的听觉符号系统,而文字则是一种记录语言的靠人的视觉来感知的符号系统。

标志它是借助人们对符号信息的识别、联想等综合的思维能力,准确地表达涵义,传达特定的信息。在各种信息传达手段己十分发达的当今社会,象标志这样能使公众一目了然,简单快捷,而不受不同民族、国家语言文字束缚的直观的视觉传达方式,更能适应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人,是任何传达方式都无法替代的。在标志设计中,文字主要承担着一种交流思想和表情达意的使命,它肩负着传达观念与信息的重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无穷的艺术魅力,其本身就是美的构成图形,具有很强的符号感和高度的艺术造型价值。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汉字字型不断变化,发展成为具有高度符号化、图像化的方块字。高度严谨的条理与比例, 体现着严肃的、庄重的、理性的空间构成关系。 “中国意味”融于汉字标志的元素中, 表现出既有丰富艺术内容和美学观的文化内涵,同时又能使汉字形象所代表的企业形象能够被更好的识别, 延续标志的市场价值和文化生命力。

在标志设计中,通过一定的设计创意和恰当的表现,赋予字型以形象化的再创造,文字的悦目性和较强的信息传达能力相结合,画面显得的更简洁,既能突出其品牌、产品的文化价值,又能使产品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纯粹的形态构成设计不带有功能性,而运用于标志中的汉字构成设计不但要发挥形态构成表现的优势,还要融入准确的信息和需求以传递标志的社会功能。

(一)文字的双重性,是其成为标志设计主导视觉元素的主要优势之一,也是其生命力所在。

首先,寓意性优势。汉字字意本身就是最明确、最有说服力的,具有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直接性等特点。利用汉字形体表达标志内涵,以象形特征明显的汉字代表某种形象,利用汉字的字体表达某种含义,汉字作为一个象征性符号来代表一种形象或性质。汉字字体标志设计是将汉字特定含义通过字体形象视觉化处理构成自身的趣味,将文字内涵与外在形式巧妙融合并一目了然地展现其感染力。这种展现,渗透着现代设计思想,赋予文字内涵强烈的意念。

其次,图案性优势。研究汉字图形脱离不了汉字的起源及形成,我们常常说“书画同源”,其实更应该称之为“字画同源”。 视觉形态的创造通常有模仿、变形和构成三种方式,模仿来自对形态的基本认识,变形来源于形态的联想,而形态构成是将这两者有机结合的最佳方式。汉字的最初形态就是从人类记录事物的记号或图案,由此逐步简化、规范而形成象形符号,后经过历史的发展才成为现代的汉字。汉字是中国艺术中的灵魂与核心,它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其彰显于形态、神韵、意境、笔顺、点画穿插、疏密对比、虚实共生、计白当黑等方面的特点,赋予了汉字图形特殊的空间美和独特的时间性与运动感。汉字的图形化特征,使汉字从字意的传达到图形的传达成为可能,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形态构成设计非常注重对单纯的、抽象的视觉形态及视觉关系的表达,强调点、线、面的抽象简洁,其方法适用于标志抽象概念的传达。汉字在图形中的转化,可以加深人们观赏的视觉印象,增加其直觉趣味,将其所表达的意念强调化、提示化、个性化从而展示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用汉字设计标志,自商周就有,数千年来持续未断。原因是:一来借先人的智慧之光,将字拿来直接使用,比较便捷省事;二是文字本身除可读性外,也具有可观性,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文字与图形是相近的,醒目的大字不亚于图形传递信息的效果。文字的双重性这一性质是汉字标志设计得以生生不息的存在且日益倍受重视的重要原因。

(二)汉字的美学特点:汉字的意——情感之美、形——点线之美、境——律动之美,正是由于汉字具有这三种美学特质,才足以使汉字在设计领域大放异彩,展现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字标设计的切入方法中强调情感的特征,将艺术想象和对内容的理解恰到好处地融入字体形象之中;强调字体的个性,在字体的形态、笔画、结构中作相关的细节调整;强调字形的趣味,追求笔画造型的趣味、编排经营的趣味、明暗分布的趣味等使创意字体达到悦目、感性的审美情趣。在标志设计中,文化情感因素的投入往往能使诉求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符号元素,具有极强的艺术韵味和审美意趣,使其悄悄地绕过观众本能的心理防线而使汉字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愈来愈广泛。

(三)与拉丁文相比较,每一个汉字都是有生命的,合之成文,分开则各自成一完整独立的系统。汉字是负载了古代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面标志:涉足自然,大到浩瀚宇宙、星移斗转;小到人体自身,五行对应;涉足社会,大到士农工商,行行齐德;小到家长里短,人人尽道;涉足哲学,抽象、抽象、再抽象,抽象到万象归一;具体、具体、再具体,具体到万物归于气。汉字与人文,述说着文化的厚重;汉字与生态,述说着自然的美好;汉字与生活,述说着生活的本质;汉字与艺术,述说着艺术的真谛。“汉字式”标志的传播元素——汉字,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等多方面联系紧密,从而在传播过程中也在将文化、生活方式、审美、国粹等展现给大众。汉字的博大精深使得以汉字为主导元素的标志设计得以生存的又一伟大生命力的完美表现。

三、汉字标志设计的思考与展望

这个时代,是个文化融合和资源优化的时代。优秀的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随着中国经济在国际舞台上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文化竞争力也日益凸现。汉字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品牌”,必将在世人面前展现其更加动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贲.标志设计文化根性的超越[J].北京:艺术与设计,2004.

[2]王国伦.汉字之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陈伟贤.中国文字造型设计[M].台湾:新形象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