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方案范文

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方案

第1篇: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方案范文

现如今,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已持续百年之久,运用工学结合的模式,使得中职教学管理实现了提高中职学生们就业能力的目的,促使中职学生们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发展市场,提高中职学生们自身的竞争力。但现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中职教学管理上仍存在一定问题,本文主要对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中职教学的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针对教学管理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方案,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工学集合模式;中职;教学管理;问题;对策

一、中职教学管理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存在的不足

第一,很多中职教学中工学结合的观念过于保守化和单一化。工学结合是将工作与学习相互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其教学情景、教学场所、教学师资队伍以及教学内容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而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很多中职教学观念比较保守,教学理念单一和闭塞,不能根据多变的市场来设置与之相匹配的学习专业,不能依据社会对特定人才的需求而设定特定的岗位技能培训课程,没有有效的发挥工学结合的最佳效用。第二,很多中职教学管理中缺乏实用性的工学结合管理机构。很多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机构中缺乏对工学结合机制的管理,忽视了工学结合机制管理对于学生和中职学校的重要意义。在很多的中职学校中,比较缺少专门的工学结合管理组织或者部门来对中职学校的学生们的工作和学习进行管理和安排,有的中职学校设置了专门的工学结合管理机构,但是发挥的实用性作用并不大,没有充分的结合工学结合的模式去引导和帮助中职学生们去协调好工作和学习,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第三,很多中职学校教学水平和条件不足。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条件不足以支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多中职学校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的场所条件比较差、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学的课程内容单一且过于理论化、教材落后守旧、教育资金缺乏等,很多中职学校在运用工学结合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和觉悟并不高,他们缺乏对市场变化的前瞻性,不能根据社会和市场的不断变化而变更和改革教学课程的内容,不能够使得学生们学到的理论与实践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再加之各个中职学校的工学结合方式下的教学资金有限,没有足够的教学经费支撑工学结合的教学体制。第四,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古板不化。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古板不化,墨守成规,不能够顺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在中职学校的教师聘用上,没有实行一视同仁的统一标准,而是采用不同的薪酬管理制度。与此同时,对于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有所建树和成就的教师没有一定的奖励机制,不能够有效的激发中职学校教师们的教学激情。第五,很多中职学校缺乏教学质量的监督机制。很多中职学校没有建立良好的工学结合教学质量的监督机制。在教师们实际的教学当中,中职学校缺乏有效的监督,实际的教学质量如何不得而知。中职学校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对于中职学生们工作和就业意义非常重大。中职学校的工学结合的实质就是为企业提供和输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那么就要求中职学校在对学生们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进行实地教学时,要注重教学质量。同时企业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没有比较完善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接洽机制[1]。第六,部分中职学校的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一部分中职学校的工学结合方面的教学评价机制仍然不完善。目前,依然有很多中职学校只注重学生们实际的卷面理论性考核,以理论性考核结果作为工学结合的教学结果的考评依据,而忽视了学生们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核。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考核内容也偏于理论性,其考核的内容多源于机械的书本和教材,缺少开发学生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内容。部分中职学校的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的考核没有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互结合,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不能使学生们很好的受益于工学结合教学的积极作用。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教学管理的有效解决对策

第一,转变中职学校的教学观念,实施开放式及多元化的管理。目前,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有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闭塞和单一,为此,中职学校应该转变其教学观念,走开放式的管理道路,不断的跟随市场形式的发展变化而改变教学管理的观念,突破旧的教学管理模式,逐步的实现教学场所的多元化、教学课程的多样化,将教学课程的内容进行不断的革新和发展,帮助学生们能够实时的学习和了解最新的市场发展动态,掌握和理解最新的教学课程内容,以便学生们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服务于企业,实现校企联合,提高学生们的就业能力和综合能力[2]。第二,完善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机构。在中职学校中建立健全有效的专门化的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沟通,结合企业用人的标准和机制,制定适应企业发展的教学培训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管理。在学校内组织和建立工学结合的管理小组,将工学结合的内容进行细化和分配,每个组员各司其职,将工学结合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佳,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促进校企联合,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共赢发展。第三,提高中职学校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条件。其一,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中职学校应该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对现有的市场情况和行业状况进行实地考察和评估,根据市场和行业的不断变化来变革中职学校的工学结合的教学课程内容,用市场和行业的标准去培训学生们,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其二,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为中职学校的学生们建立一个良好的培训基地,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教学课程的内容,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课程质量,提高中职学校学生们的动手能力,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使得中职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其三,中职学校应该不断的支持与鼓励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的教师们走出校园,亲自去企业进行岗位实践,使得教师们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对中职学生们进行良好的教学,提高中职学校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质量;其四,中职学校应不断的提高教学条件,实行专款专用的教育资金使用机制,为学生们的岗位实践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中职学校对于中职教师们的薪酬福利应该一视同仁,制定合理的薪酬发放机制,激发中职学校教师们的教学动力和激情,有利于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第四,建立健全灵活多样的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体制。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就是将学生们的工作与学习进行有机的结合,中职学校们利用企业为学生们提供的职业为方向,结合中职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与教学课堂的内容进行有机组合,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实现校企有效的链接,对中职学校的学生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全方位的培训,提高学生们的职业技能。与此同时,学校应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管理机制,为学生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综合就业能力,能够促使学生们适应不同企业的用人需求[3]。第五,工学结合模式下完善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教学质量是中职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在中职学校中建立一个有层次有组织的教学质量监督平台,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进行中职学校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监督,对各个环节进行量化考核,这样够及时的发现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中所产生的问题,及时纠正教学误区,提高中职学校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质量。第六,建立健全工学结合模式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中职学校培养实用型人才,不应该只注重理论性的考核,还应结合实践,建立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考评机制,破除旧有的考核制度,不断的创新出多元化的综合评价体系,有利于完善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促进中职学校的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掌握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并将其用于指导工作实践,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评价标准,有利于提高中职学校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就业能力强的中职学生们,中职学校应不断完善其本身的各项教学制度,提高教学质量,明确教学目的,积极引导和帮助中职学生们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增加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力和创新力,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为社会和用人单位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实用型人才,促进我国社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2015(1):41-43.

[2]潘玉山.中职校”教产结合”的定位误区与破解之策[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5(6):11-12.

第2篇: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后进生;遵守纪律;学习态度;教学管理;

新课改要求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行素质教育,这是每一个教育一线工作者必须坚持的教学理念。对于每一个教师而言,后进生是一个头疼问题,也是日常教学管理的重点,其中后进生转化工作是教师应尽的义务与责任。笼统说“后进生”,也是在素质发展方面相对落后与平常学生,只是一个暂时性,对于中职后进生而言,最显而易见的特点就是厌学、行为不雅、纪律观念薄弱等。对此,在中职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加强转化后进生的工作。

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参考多篇相关文献资料,切实的提出以下中职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调查班级的后进生的名单,并分析其原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导致学生成为后进生的原因有一般性的因素,也有特殊性因素,这就需要教师认真调查,将其确定。大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对学生的了解,就没有学校,就没有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师。”[1]这进一步说明教师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对后进生转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职后进生一般性原因:第一,中职生是中考的失败者,他们在文化课上大多数是失败者,缺少好的学习方法及学习动力。第二,中职生的自制力差,缺少纪律观念,不愿遵守校方的管理。

对于后进生的个人性的因素,就需要教师全面的调查,如班主任查阅学生的档案,可以大概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好各项记录;其次制定一个学生情况调查表,要求学生认真填写;认真仔细地观察学生,对其进行一番科学的摸底调查;家访可以从学生家长中了解学生的情况,并需要取得他们的支持等。经过以上的调查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后进生治后的因素,而后对其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情形及学校资源,制定出一套切合实际的方案,这份计划方案应当包含以下三部分:班上后进生名单;后进生的基本情况和致后原因分析:转化的措施及目标。

二、建立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

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起点,为此,教师应当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方便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班主任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首先,转换教学理念。在教学环节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置入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及动力,这样就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构建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2]其次,教师应当放低身姿。在与学生交流环节上,班主任应当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切勿大声训斥学生,对于学生所犯得错误,应当耐心指正他们的失误之处,为其制定一个改正的办法;对于学生的优点,应当赞扬,并给予一定的期望,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树立班主任的教学威望。

现在的中职生都是90年后,也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有较大的依赖性,缺少独立生活的能力,容易受到不良因素影响,此时青春期地中职生的叛逆心理较强,稍微处理不当,据会诱发严重的师生矛盾,不利于以后的教学管理工作。[3]在此,教师应当向学生施予爱的教育,让这些中职生切实感受到班主任对学生的关爱,与班主任建立信任关系,就有助于培养师生间的融洽关系。在这种关系下,有助于学生推动学生学习,更有助于后进生的转化。

三、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

中职教学是以班为单位,为此,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引导学生构建一个积极上向的班级学习氛围,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这样助于提高后进生转化的效果。班主任应当发挥教学管理的主导地位,通过民主决议,与学生一起制定班规,完善班级管理,可以增加推动班级荣誉感的活动,如“争创最好的班级”“为班集体荣誉努力学习”等;同时可以定期在班上或者大的活动要举行前,悬挂条幅,如“什么都是浮云,惟有现今值得珍惜”“书山有路勤为径”等。[4]班主任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教导学生先做人、后做事,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学生出社会发展奠定基础,这样就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后进生的转化。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于后进生而言,虽然文化课相对差了一些,但不代表他们学习其他也差,对此,班主任应当充分挖掘这些后进生的兴趣,如这些后进生喜欢篮球运动,就应当帮助他们向篮球运动训练发展,在篮球训练或竞赛环节上,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助于社会工作;如果学生喜欢技术小发明,对此,任课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着一股干劲,调动他们身体机能,投入小发明的工作中,同时学校应当为其提供必要的设备资源与教师指导,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才华的一个平台,让这些后进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在实践环节上,努力克服自身的优点,发挥身上的优点,这样可以促进后进生的转化。[5]

五、开展个性化的转化方法

每一个后进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为此,班主任在观察的同时,结合后进生的个人特征,采取合适的转化方法,也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只要是后进生有所改进,就应当给予及时表扬与鼓励。对于后进生出现的问题,一定要及时提醒其改正。

参考文献:

[1] 李晓静;职业学校“问题学生”的成因及教育转化研究[J].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3)

[2] 葛维军;职业学校后进生转化探索[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1(11)

[3] 张宏;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几点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 2012(33)

第3篇: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问题;改进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是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场所。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模式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传统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模式逐渐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明确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问题的基础上,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改进策略十分必要。文章结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实际情况,提出一些观点和浅见,希望能够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有所裨益。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问题

纵观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实际情况,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实践教学活动相对不足、教学评价模式比较落后以及管理人员能力有待提升等方面。

(一)缺乏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能够使中等职业学校各类教学管理活动循序渐进的开展,为中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与发展空间。但是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活动中,普遍存在着缺乏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教学管理方式不够科学等问题。在中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活动中,很多学校与教师的管理思想较为落后,仍然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管理方式简单、粗暴,甚至有体罚的现象出现。致使不但教学管理的目标难以达到,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不利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活动的深入开展与学生的全面发展[1]。

(二)实践教学活动相对不足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培训基地,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真正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但是当前很多中等职业院校中存在着实践教学活动相对不足的问题,没有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2-3]。很多中等职业学校中实践教学课时数量较少,实践场地不足,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有效融合。在这种问题影响下,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相对较差,难以真正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特色。

(三)教学评价模式比较落后

当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评价活动中,仅仅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在这种教学评价体制下,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特点,不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背景下,需要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未来发展制定全面的教学评价方案[4]。

(四)管理人员能力有待提升

中等职业院校中教学管理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工作能力以及教学管理理念等均会直接影响中等职业院校整体教学管理的质量[5]。当前在很多中等职业学校中,存在着较多关注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而忽视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的问题,进而造成教学管理人员管理思想较为落后,管理方式较为单一粗陋等情况,不利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活动的深入开展,也难以展现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意义。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改进策略分析

新时期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可以通过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注重管理人才培养,提升教学管理的总体质量等方式,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

素质教育理念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活动也需要结合时展的具体要求,不断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理念,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改变传统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活动中,单一的教学管理模式,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6]。例如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听证会或者设置投票建议箱等方式,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学校教学管理体制构建的过程中,广集建议和意见,使更多教师的建议、学生的建议能够融入到教学管理体制中,推进教学管理的民主化水平。学校也可以邀请一些相关专家、学者参与到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体制制定活动中,保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体制构建的科学性、有效性,真正凸显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价值。

(二)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当前企业及社会中的用人单位均较为关注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针对于这一现象,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活动中,可以重点关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践教学指导,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践学习平台,增强每一位学生的综合实践水平,突出职业学校教育的特色。中等职业学校首先需要保证学校中实践课时的有效开展,科学设定实践教学指导课时时间,保证实践教学指导活动的有序开展;其次,学校可以邀请一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定期到校为学生进行技能知识指导,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内容、实践技能发展情况与实际工作活动相结合。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是近些年来所新兴的教学实践管理方式,即为在学校、企业以及学生三方共赢的前提下,实现合作与互动。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学生可以将自身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充分应用于实际工作当中,检验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中等职业学校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培养“订单型”人才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快速了解未来的实际工作需要,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新时期背景下更为关注人才的综合素质,传统的教学评价管理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点,无法满足当前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所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中等职业学校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活动开展情况,创新教学评价体系。例如学校可以将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实践成绩、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内容融入到学生的综合成绩评价活动当中,按照适当的比例进行分配,适当降低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更多的关注学生课堂表现以及综合素质。

(四)注重管理人才培养,提升教学管理的总体质量

优秀的教学管理人才队伍构建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管理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中等职业学校需要注重教学管理人才的培养,进而不断提升教学管理的总体质量。中等职业学校内部应该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培训指导活动,邀请相关的教育管理专家、学者到校为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同时,学校可以指导教师多阅读一些先进的教学管理书籍,学习科学的教学管理方式等,使每一位教学管理人员都能够掌握先进的教学管理方式。另外,中等职业学校还可以从外部引入更多的教学管理人才,将他们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式融入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基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模式设计创新。

三、结束语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方式的创新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影响。新时期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可以通过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注重管理人才培养,提升教学管理的总体质量等方式,有效改善当前中等职业学生教学管理活动中,缺乏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实践教学活动相对不足,教学评价模式比较落后以及管理人员能力有待提升等方面问题,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发展空间,真正展现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价值,凸显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特色,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牛晓丽 单位:大连市建设学校

参考文献:

[1]谢肖力.“3+2”高职教育两段式衔接的调查与分析——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12):28-32.

[2]伍欣,彭文胜,江波.省教育厅全省中职学校教学标准开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J].教育教学论坛,2015,44(21):274-276.

[3]胡学兰,林韶春.基于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兼论中职公共基础课的课程管理制度的缺失[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9(16):21-24.

[4]殷海涛,闫志利.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与认知差异研究——基于河北省唐山、秦皇岛两市中职学校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4,10(22):64-69.

第4篇: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方案范文

[论文关键词]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设备管理、教师管理、教学信息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也就是计划、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价。六大管理内容相辅相成,彼此关联,密不可分,且包含独立的子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由规范化管理向精细化发展就必须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参照is09000质量认证体系,结合学校实际,确定六大管理内容,建立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一、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的内涵

(一)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现管理的精髓化、精致化和规律化

精髓化是把握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核心,按照教学质量管理的规律制定规章制度和计划;精致化是按照教学质量管理要求,实施疏密有致的管理方法,以贯彻落实教学管理的各项内容;规律化是体现教学质量管理的严格制度和规范,实施教学质量管理的具体指导方针和具体解决方案,是检验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标尺。

(二)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现管理的全面、全员和全过程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是对教学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细化,细分对象、细分岗位、细化环节。管理的全面是指教学质量管理的范围全面、内容全面和方法全面。范围包括教学计划管理、组织管理、学籍管理、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到教师教学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操作方法和流程;方法包括检查和评估、绩效考核等方面。全员是指参加教学质量管理的人员广泛而全面。全过程是指教学精细化质量管理贯穿教学各个环节,包含教学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实施、管理、控制和反馈等多个环节的全过程。通过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有关质量问题的宣传教育,使学校全体职工都关心和参加到质量管理中来。

二、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由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等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需要不断地循环进行工作,才能不断地提高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成效。计划主要是应用现代的预测技术,预测市场对学生质量的要求,经过对预测信息的分析研究,以此来确定质量管理目标和相应的质量管理方案;实施是根据预定的质量管理目标,经过优选的质量管理方案,组织具体部门和人员实施;检查主要是质量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人员检查方案的实施情况,评价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成果,并找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处理是总结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巩固成绩和预防问题再度出现。并且将本次循环中寻找出的问题转人下次循环中予以解决。

三、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一)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管理是学校组织教学和实施管理的主要依据,包括制定教学计划、制订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学期教学实施计划、下达教学任务书、编制授课进度计划、编制课程表等多个环节。

教学计划管理由上到下包含学校计划(目标)管理一专业计划(目标)一课程计划(目标)管理一课题计划(目标)管理。学校计划(目标)主要包括学校近期、中期、长期的专业设置及教学目标、层次等,如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它是专业培养目标的纲领。各专业要按照总体目标,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结合本专业实际,制定专业课程开设计划,确定专业应知、应会目标,充分体现文化课为技术基础课服务,技术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理念,达到文化课、技术基础课在专业发展中够用和实用。同时,课程的开设力求模块化,减少课程开设门数,自主开发精品专业课程。课程计划(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它是任课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是教学基本文件之一。任课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详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对人才知识、技能需求,编制课程学期授课计划(含编制说明、教学周期顺序、教学章节、教学课题、教学内容、授课时数、学生应知、应会目标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准备、作业安排等)。因此,任课教师要熟悉所教课程的整本教材内容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课程知识点,明确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课题计划(目标)是教学计划(目标)的最末单元,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案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课题重点、难点,体现教学方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效果评价。任课教师课程学期授课计划制定后,由教研组讨论,教研组长、专业科科长签字,于开课前的一个学期结束前一周送教务科审核汇总,报教学副校长批准后执行。

(二)教学实施过程管理

教学实施过程管理包括理论教学过程管理、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和生产实习教学管理。

第一,在理论教学过程管理中,要按照教学计划(目标)、子计划(目标)分项管理和控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包括教学计划的修正)。教学管理人员,要根据职责,按照教学计划(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检查;如随机听课检查、教学进度检查、教案检查、作业批改检查、教学效果检查(抽考、学生问卷、座谈会等),随时掌握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及的出现的问题,做好每个课题计划(目标)的管理和控制。对学期授课计划执行情况,专业科每月检查一次,教研组至少每两周检查一次,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检查、督导及听课过程中随机抽查,并把检查结果每月汇总后报送教学副校长审阅。

第二,实习教学管理是中职学校教学过程管理的薄弱环节,主要与管理理念和实习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关。长期以来,我国实习教师队伍不健全,职称比例、学历比例、人员比例等结构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得不到彻底解决,加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实习教学过程管理流于形式,甚至达不到规范管理的要求。而中职学校学生专业技能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因此,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际,制定教师学期、学年技能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展自我技能培训,提高教师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同时,管理人员要从课题实习计划、实习教案人手,加强实习教学过程检查。实习教师要按照课题培养目标示范操作、讲解、辅导和讲评,对每位学生每个实习课题实习效果进行测评,并汇入平时实习成绩。

第三,生产实习过程管理也应从专业实习计划开始。学校专业课教师应走出校门,到企业调研,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签订学生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协议,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修改专业教学度进和课程计划,同时定期派教师到学生实习单位进行指导、调研、锻炼等,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生产实习实行定师傅、定课题、定期轮换制度,把学生在企业产实习和顶岗实习落到实处。

教学目标的实施,主要依靠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施、设备来完成。因此,专业科一方面要抓好教师管理,对每个教师提出不同阶段的工作要求,另一方面要结合专业目标对实习设备科学管理,统筹协调,充分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三)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价

学生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评定学生成绩,检查教学质量,研究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成绩考核应坚持理论与实践考核并重的原则,采用百分制评定,主要采取考试、考查两种方式进行,实行教考分离,考试课要建立课程试题库。考试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技能进行总结性考核的方法。可采用课堂理论考试(笔试、闭卷)、技能考评、实践操作、实验、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例如,一般情况下,课程平时成绩可占30%~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70%;实验课考核成绩计入课程平时成绩,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专业课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以50%计入期末考试成绩。考查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经常性考核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平时课堂提问、作业、实际操作和平时测验等采集学生学习成绩。

(四)教学信息反馈与处理

1.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管理和使用

教务科、教研督导室、专业科应通过常规教学检查、师生座谈会、听课等形式建立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网络,通过毕业生调查、与用人单位座谈等形式建立人才需求与毕业生质量的信息反馈网络,通过各种层次的教学评估(包括社会评价)收集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办学效益的反馈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要及时进行整理、分析、归纳。

收集整理的各种信息要以纪要或报告等形式,及时报教务科和教学副校长,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修订教学计划和目标,改进教学实施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第5篇: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人才培养方案 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5-0023-02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一个新的历史命题,是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发展、人的提高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障教学质量成为做好中高职衔接项目的关键,下面结合我校与常熟理工学院合作举办的电子技术应用(3+4)专业,就如何保障中高职衔接下的中职教学质量谈几点想法。

一 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制订是关键

中高职衔接有别于独立的中职或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不能简单地套用和叠加,应该围绕“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体现中高职衔接的特点,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

我校领导小组和专业建设委员会与常熟理工学院相关工作小组先后进行了六次试点工作推进会,从确定复合型、高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管理制度、管理模式、学籍管理、考核模式等几个方面作了充分的研究和论证。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合作双方对现有中专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和本科段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开设、教材使用、实验实训、技能要求等方面做了详细的研究,充分考虑了前三年中专相对独立,又和本科阶段息息相关的特点,既保证了文化基础的厚实,为本科的学生打好基础,又保证了三年中专的整体性、系统性。

二 教学实施过程的保障

为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保障三年中专学习的教学质量,我校在3+4专业教学管理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研究,在教学常规过程管理中认真做到以下几点,以保障教学质量。

1.组织机构保障

为了保证3+4专业的教学质量,确保学生三年后顺利升入常熟理工学院,我校本学期成立了现代职教体系分段培养部。该分段培养部中只包括中高职衔接相关专业,并配备了相对固定的,且有着丰富教学、班级管理经验的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及班主任,且学生的教学班级和宿舍均相对独立,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积极上进的学习氛围,并在学习、实训等各方面给予优先考虑的政策照顾。

2.改革教学模式

虽然3+4专业的学生三年后将进入本科高校学习,但是前三年的中职学习并非是三年高中教育的翻版,它更应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所以我校要求相关任课教师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改进课程教学组织形式,重视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具有职业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给学生展示的舞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中职教育期间,文化课要“够用”,专业课要“精用”,在实训教学过程中,要力求文化课“够用”。文化课教育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使得文化课知识更好地为本专业服务。

3.加强合作双方的交流

教学过程中加强我校与常熟理工学院及其教师之间的交流,让3+4中高职衔接教育更加有的放矢。试点前,常理工电子科学与技术和我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的目标不同,师资与设备及教学理念方法等资源也必然相差很大。因此,为切实提高我校中职学生水平,为将来进入高校做好充分准备,组织我校教师和常理工学校教师之间定期开展一些促进相互交流和沟通的活动,明确互相之间的分工协调,共同发展和进步,以促进中高职之间更好地衔接。

4.教学管理制度保障

在教学过程中,我校通过以下制度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加强教师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第一,教学检查制度。主要通过开展学期初、期中、期末三个阶段的常规性教学考核检查,日常性的系部、教务处、学校督导处的教学巡查活动,每个月一次教学“七认真”检查来保障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检查,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和进行调整。

第二,督导制度。督导室主要对学校的教学管理进行监督和检查,主要通过教学巡查、听课、检查教案设计、开座谈会等方式来了解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反馈到学校系部和教务处,督促教师及时整改出现的问题。

第三,听课评课制度。学校领导、教务处、系部领导、中心组、教研组及教师相互听课,深入一线课堂了解教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将出现的问题记录汇总反馈给系部或任课老师,认真评课,切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第四,学生测评制度。每学期通过组织开展学生评教活动,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业务水平、教学方法、教育手段、育人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和分析,并将测评结果反馈到系部和教师个人。

第五,月考制度。一些主要科目,如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等,每月进行一次常规考核,对一个月以来的新授内容进行闭卷理论考核,一方面督促学生要抓好平时的练习,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系部和任课老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一旦发现问题,系部和任课老师就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解决。

第六,中高职转段制度。三年后由中专升入高校时,我校和常理工共同协商制订转考核方案:三年学习过程中对主干科目进行调研考核(占学业成绩的50%),第三年的综合考核(占学业成绩的50%);并在英语、计算机、专业技能方面设置了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形成了文化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技能等较系统化的转段考核方案,保证了正常升段学生有着较好的综合素质。

同时,在每个班聘请学习委员担任教学信息员,实施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信息员负责记录每天教师教学异常情况,一周一小结一月一大结反馈到教务处,通过学生信息员提供的教学信息,可以真实、及时地了解教学工作情况。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校在培养双师型师资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在本专业技能方面充分依托职业技能考试,鼓励和督促专业教师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并能报销相关经费;另一方面,学校每学年均制订相关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计划,保证专业教师每学年至少有两个月的企业实践经验;再者,学校每学年均安排专业、文化课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市区级的各种培训,以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师实践工作经验与实训指导能力。

近期,我校两个技师培训班顺利结业,数十人获得了技师证书,一支具有高职特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已然形成,为实现中高职的顺利衔接,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供了师资这一重要保障。

四 其他各项保障措施

第6篇: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问题;教学措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类企业在进行职工招聘过程中,不仅重视应聘者的综合实力,还重视应聘者的专业能力。中职学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有待提升,很多学生通过学校的学习没有习得专业素养,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面对中职学校的发展现状,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且制订正确的解决方案,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具备综合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文章以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研究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就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学手段与方式有待提升,很多中职学校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很强,但教师在教学任务的实施方面存在着问题,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形同虚设,导致很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其次,教材的选择存在问题,中职学校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但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计算机知识并不能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实际指导,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最后,由于中职生源的多样性、流动性等特征,使得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同样也存在着差距,这就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兼顾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使得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中职学校的硬件设施水平也有待提高,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措施

1.进行合理的教学规划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任何课程的开展都应制订一定的教学规划,这样才利于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由于计算机课程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复杂性,因此学校应该针对计算机课程进行专门的教学规划。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应重视校企合作,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制订合理的计算机课程教学计划,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规划的制订过程应根据人才市场的要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这样才能够保障学生在毕业以后有良好的就业前景,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除此之外,由于计算机专业具有很强实践性,在进行教学规划的过程中,应着重制订学生的专业实践规划,实现学生实习的常态化,这样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不断提高,并且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另一方面,在进行教学规划的过程中应考虑中职学生的特点,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同时学生之间的差距很大,可以考虑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按照学生的综合表现和专业素养进行分班,这样可以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整体存在的问题进行授课,并且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以及职业规划,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不断缩小中职学生之间存在的专业差距,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总之,在进行课程规划的过程中应该明确课程目标、明确教学任务,重视课程规划的具体落实。

2.重视教学课程的改革

首先应该对于计算机基础的教材进行改革,运用计算机教材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知识的学习,并对中职学生计算机实践课程进行指导,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计算机课程中所使用的课本不符合实际情况,并且不适用于中职学生进行学习。某中职学校对中职计算机师生的一项调查显示,约有55%的学生和50%的教师认为现有的计算机专业的教材不能够有效指导学生的实践。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应重视教科书的选择,在进行教学用书的选择过程中,应该选择难度较低,专业性强、可以指导学生实践的书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教材,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掌握课本知识,进行专业实践,并且提升学生能力;二是应重视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材编制,中职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学生情况进行实用性教材的编制,这样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会有配套的适用教材作为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三是在课程安排上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中职学校的教学定位是对具备专业能力的人才进行培养,使得学生符合社会的实际要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做到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践机会,请计算机行业的精英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可以使得学生与行业接轨,了解行业发展状况,进行职业的规划与选择

3.改进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选择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进行研究教学法。由于计算机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与学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引导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课题的探究与试验,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和进步。二是运用演示教学法。这种方式是教师向学生进行计算机程序的演示,也可是学生向学生进行计算机相关程序设计、网页设计等相关知识的演示,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教学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同时,在对教学方式改进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案和目标,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4.加强教学管理

良好的教学管理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只有具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应重视教师的招聘与培养,不断更新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在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中职学校教师应在知识的学习方面与时俱进,这样才可以保障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走在专业学习的最前沿。

在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与完善,很多中职学生虽然具备专业技能,但其综合素质还有待提升。因此,还要重视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规范学生行为,提升其综合实力,继而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三、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国家对中职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中职学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会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这有利于中职学校不断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能力和水平。教育体制的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对中职学校来说,只有不断面对挑战,解决学校发展问题,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薛峰.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思路与措施[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9):193-194.

[2]胡海锋.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与反思[J].职业技术,2012(6):73.

第7篇: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方案范文

    论文摘要:学分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但是在欠发达地区实施相当困难。本文以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详细探讨了中职学校实行学分制的必要性和条件,并提出了具体措施,供其他中职学校借鉴。

    从2002年开始,珠三角地区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开始尝试学分制管理。目前,学分制己基本在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普及,但在欠发达地区仍有相当一部分省级以上的重点职校,由于条件不许可等诸多原因,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实行学分制。在欠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如何实行学分制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的情况谈谈在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实行学分制的问题。

    一、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实行学分制的必要性

    1.学分制有利于中职教学质最的提高。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教学质量也是中职学校发展的动力,只有建立质量品牌,中职教育才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目前,影响欠发达地区中职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是:生源水平相差悬殊,学年制“一刀切”的培养模式影响教学计划的安排与实施,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学分制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实施“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能够使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多选一些课程或提前修读一些课程,使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少选一些课程或延迟修读期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内部因素的激励促进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中职教育作为联系社会的一个开放系统,实行学分制无疑是中职教育完成自身职能与适应社会发展的双重契机。实行学分制后,中职教育的教学计划将从固定模式中走出,富有弹性,管理更趋灵活。学分制的核心问题—选课制的实施会给教师带来被学生选择的压力,从而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学中;学生有自由选择教师、时间、课程的权利,增强学习主动性,这对提高中职教学质量、促进欠发达地区中职教育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在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2.学分制适应中职教育生源市场的变化。

    一方面,中职教育生源对象从以往的应届初中毕业生逐步扩展到往届初中生、未升学高中毕业生、退伍军人以及返乡农民工,生源的层次发生较大的变化;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中职教育的办学规模在逐年扩大,就学人数的增加会加剧就学者之间本己存在的个别差异,统一学年制的培养模式显然无法顾及这种差异。而在学分制下,学生通过导师的指导与帮助,可以制定出适合各自水平与要求的个性教学计划,并接受弹性制度的管理,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因此,在中职教育生源市场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学分制尤其能发挥其优势。

    二、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实行学分制的必备条件

    中职学校实行学分制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笔者认为,在欠发达地区,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是目前实行学分制比较有效的学校。下面,笔者以河源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探讨中职学校实行学分制必备的基本条件。

    1.雄厚的师资队伍。

    实行学分制必须要有相应的教师队伍。首先,教师必须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生观和质量观:其次,教师要有能力使单一的课程扩展成系列、规范为模块,在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对相关的交叉、边缘、新兴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知识等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有能力开设不同类型的选修课。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目前有专任教师130人,实习指导教师15人,外聘教师10人;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100%,硕士研究生10人,双学士3人,高级职称25人,中级职称47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57.6。这样雄厚的师资条件,为我校实行学分制提供了可能。

    2.合理的课程体系。

    顺利实行学分制,合理的课程体系不可或缺。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多年来注意对课程进行大胆改革,强化改革创新的观念,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工作:科学论证、合理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具体培养方案,认真研究、制定落实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构建模块式教学,将课程体系整合成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选修课等四个模块;在强调理论知识“实用、管用、够用”的前提下,删除繁、难、偏以及与专业相关性不大的内容,适当减少理论课在整个教学中的比例,加大技能课的分量,要求专业技能课占总课时的比重不少于60%;打破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老三段”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以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为基点,构建了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操并行的课程模式。这一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使得我校学分制走上了顺利发展的道路。

   3.先进的教学设备。

    实行学分制,将打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使在校学生数和年级的学生数具有较大的弹性。如果实行开放实验、实习,则用于学校实践教学费用将会大幅上升,因此,必须要有充分的硬件设施做保证。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现有计算机800台,多媒体教室45间,计算机机房11间,并全部联网,每个教室配备联网计算机、大屏幕、视频投影仪,支持视、音频和rgb信号接入。部分教室配置了控制台、展示仪等实物展台设备,还有网络教室、双向视频教室、多功能报告厅等可以全面满足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电器智能平台、数控、机械、电子、语音等10个现代化实验(训)室和实习基地,建立了ku波段卫星接收地面站,配备viaccess条件数字卫星接收机,安装了卫星ip数据接收设备(卡)和远程教育ip接收系统,通过卫星远程教学系统(dvc)和卫星多媒体数字广播系统,卖现了卫星网和互联网实时、非实时、双向交互、单向传输等多种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模式。先进的教学设备,有效促进了我校学分制的实施。

    4.健全的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教学过程各环节的管理,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己构建了与学分制相配套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了教师教学评价制度:首先,建立学生课堂教学测评、学生信息员、教学督导三位一体的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成绩优秀,学生满意度高的教师给予奖励,鼓励教师研究教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其次,对现有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通过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的学习倾向性;通过技能考核周,加大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再次,成立了由校长、教务科长、教学部主任组成的教学督导组。按照中职教育和教学管理的客观规律,督导组对学校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并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价,及时向教师、学校反馈意见并提出建议。健全的管理制度,为我校实行学分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实行学分制的具体措施

1.转变教育观念。

    实行学分制的过程中,必须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主体性。要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陈旧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观念,将每个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提供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主创新的条件,调动起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2.优化教学计划。

    优化学分制的教学计划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增强教学计划的弹性。要进一步压缩课内总学时,树立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指导思想,构建以“实用、管用、够用”为指导思想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自主的学习空间。二是要建立适应学生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需要的必选课和自选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减少必修课的比重,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三是要克服重必修、轻选修的状况,选修课应有能够反映本门学科最新发展动向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四是课程设置要分层次、模块化,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3.建立考评制度。

第8篇: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方案范文

中职数学领域的不少教师缺乏对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尚未对传统的课堂管理模式作相应的变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往往忽视了“以人为本”,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恰恰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重新审视当前的课堂管理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生层面

中职数学课堂中学生存在许多不良的学习现象,其中有3种现象较为突出。其一是学生“逃学”心理严重。学生认为,听不听数学课无所谓,反正对数学一窍不通,再加上职校生本身的学习动力不足,他们极容易产生“逃学”心理。其二是基本的师生沟通严重偏少。学生只顾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根本不愿意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诸如聊天、看小说、玩手机和睡觉等违纪行为也时有发生。其三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不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仍定位在应付考试上,学习数学的目的只是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并无长远的目标。同时,忽视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产生这些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学生因素看,主要是缺乏数学学习动力和必要的自我监控能力,不愿意主动投入思考,这种思维的惰性导致主体意识变弱,因而总是延续初中懒惰、低效的课堂学习状态。

(二)教师层面

部分教师只注重教学内容安排,过于追求教学内容在形式上的系统化,而对学情的了解却很少,所以,在教学中很难将数学知识与教育心理学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另外,少数教师甚至不精心备课,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也缺乏新意,只会照本宣科,根本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不少教师只重视数学知识填鸭式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学生隐性知识的培养。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是一种低效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平时注重课堂教学,但课堂管理意愿不强,他们认为,本职工作是按照计划完成教学任务,课堂管理应该是班主任和学管各级部门的职责。也有教师认为,中职课堂管理比较难,若抓课堂管理势必影响教学进度。此外,各地学校建立了一系列课堂管理制度,但不少教师却没有严格落实。

(三)学校层面

受时间、学制等方面的限制,中职学校普遍压缩文化课程的课时,同时,数学学习内容却比较多。为缓解这一课时少而内容多的矛盾,数学教师只能加快教学进度,无法开展较多的师生互动,造成不良的课堂教学气氛,从而使课堂教学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另外,中职学校往往把有限资金投入实训建设,造成理论教学硬件设施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最后,职校学习成绩的考核制度相对宽松,对于不少课程而言,学生平时不认真听讲,只要考前突击就可通过考试。再加上教师担心学生考不出,考前便划重点、圈范围,甚至泄题,考题越出越简单,这反而让学生更加不重视日常学习。

二、绩效管理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第9篇: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 对口帮扶工作 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006-02

我国职业教育在我们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为促进我国技术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职业院校的发展还存在着不平衡的状况,有的甚至还比较突出。为此,政府出台政策支持职业院校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扎实推进职业院校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受援学校积极探索和创新对口帮扶工作的有效模式,形成了以提升受援学校发展能力和办学质量为目标,以创新对口帮扶的内容和方式为途径,以建立有关机制和制度为保障的对口帮扶合作办学思路,扎实有效推进了对口帮扶合作办学工作,促进了支援院校和受援学校的“双赢”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文主要借鉴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进行职业院校对口帮扶工作模式探索。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对口帮扶合作办学工作机制

高度重视对口帮扶工作,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对口帮扶工作问题。成立由学院牵头、受援学校参与的对口帮扶合作办学工作领导小组,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以及各受援学校领导分别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设立对口帮扶合作办学工作办公室,负责对口帮扶合作办学方案的制订以及日常工作的推进和管理,组成由教务处、招生就业处、财务处、团委及各教学系等职能部门参与的与对口帮扶项目对接的对口帮扶合作办学组织机构,明确职责要求。制订相应的对口帮扶合作办学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进程安排和保障措施等。建立帮扶合作项目调研论证机制、帮扶合作项目推进协调保障机制和学院―系部―专业“三层级”管理机制。做到“三有”,即对口帮扶合作总体工作有学院统筹协调,帮扶合作项目有具体对接的部门和负责人,项目落实完成情况有专门职能部门督促检查。

二、以需求为导向,明确帮扶合作的重点内容和任务

注重对口帮扶合作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等方式开展“双向”调研,一方面派出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相关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到受援学校进行调研,了解受援学校的需求,帮助其进行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问题的诊断;另一方面积极邀请受援学校的领导及专业团队带头人到学院参观调研,根据受援学校的自身需求,发现和选择支援院校的优势领域,形成帮扶援助项目。通过调研,明确和理清对口帮扶合作的重点内容和任务,即以提升受援学校的发展能力和办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受援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学校管理和体制机制建设等工作作为对口帮扶合作的主要内容。在明确“帮什么”和“扶什么”的基A上,通过论证,形成“怎么帮”和“怎么扶”的工作方案。

三、创新对口帮扶合作模式,促进彼此“双赢”发展

要增强职业院校对口帮扶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就必须在明确对口帮扶的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内容S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创新对口帮扶的有效合作模式。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近年的对口帮扶工作实践中探索了以下五种对口帮扶模式,值得借鉴。

(一)建立“四参与”专业建设帮扶合作模式,提升受援学校专业水平。为提高受援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色和优势,以搭建中高职衔接的桥梁为纽带,与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田林县职业技术学校、桂林林业学校、宾阳县职业技术学校等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此外,还有28所中职学校(包括12所县级中专学校在内)与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36个专业开展合作,共同修订并完善“2+3”五年制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此,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派出有关专业带头人到受援学校参与行业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的调研、参与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能力素质要求的调查研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论证、参与专业建设与改革成效的诊断与评估,有效提升了受援学校专业建设质量,极大地增强了这些专业的发展活力和招生的吸引力。

(二)在受援学校设立教学点,传导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在博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宁明县职业技术学校、桂平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宜州职业教育中心等中职学校设立6个教学点,并在宜州职业教育中心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分别设立“电力―中关村班”和“电力―电子班”冠名班,在桂平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设立“广西电力―互联网营销班”冠名班。通过派出有关专业骨干教师到教学点授课和开展“传、帮、带”,通过开展“项目化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改革示范,影响和转变了受援学校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有效提升了受援学校的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逐步增强了受援学校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建立“四共型”教学资源建设模式,形成立体化、模块化、形象化、混合化和互动化的教学资源平台。一是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共建课程,完成网络技术、网页制作、电子商务、网店管理、网站建设与维护、电子技术基础、机械制图、电工技术、低压电气控制技术、汽车发动机拆装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等11门课程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改造建设工作。二是合作开发教材,完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发动机拆装、电子产品制造技术、网络技术、网页制作等5门具有职业教育特色课程的校本教材编写工作。三是共建共享数字资源库,已落实共建共享数字资源库有CAD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制图和低压电气控制等4个数字资源库。四是采用共建与开放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专业实训室的高效利用,一方面推动博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等学校共建移动互联实训室、计算机网络实训室、电子电器维修实训室等3个实训室建设工作,支援中职学校实训建设14.63万元,另一方面面向对口帮扶的中专学校,开放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为中职学生强化技术技能训练提供条件支持。

(四)建立“培、导、研”的师资队伍建设帮扶模式,提高受援学校教师教学能力。积极探索受援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帮扶模式,形成以“培(培训)”为切入点,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以“导(指导引导对专业和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以及教学管理的诊断与完善)”为着力点,使教师掌握职业教育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模式,以“研(教学研究与改革)”为提升点的师资队伍建设帮扶思路和模式。一是先后选派出40多人次的优秀专业教师及有企业背景的教师分别到都安职校、宜州职教中心和宁明职学校等中职学校指导当地教师组织教学,举办“电子技术操作技能训练途径、方法、过程与评估”、“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与发展”等多场专题培训讲座。同时,充分利用合作企业如北京中航未来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关村软件园人才基地培训中心等企业帮助中职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二是加强对受援学校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模式的指导,一方面接收电子类、计算机类、机电自动化控制类和汽车类中职学校教师到学院跟班学习100多人次,另一方面先后选派50人次的优秀专业教师到桂平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宜州职业教育中心等中职学校担任课程内容教学或专题讲学指导,为合作学校带去新的教学方法。三是与中职学校联合申报教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五)建立“感、参、融”的文化帮扶模式,提升受援学校的文化品位。在注重对受援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进行帮扶的同时,充分依托自身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优势,注重对受援学校进行文化帮扶,初步形成“亲身感受感知校园文化的魅力价值自觉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自愿将校园和企业文化融合起来的文化帮扶模式,并渗透到学习和实践中。前后邀请南宁六职校等8所中职学校有关学生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类文艺联欢会,并到桂平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横县职业教育中心等中职学校承办文艺联欢会,参加宜州职业教育中心等中职学校11次各类文艺联欢会,扩大了本校在中职学校的知名度与认同感,提升了受援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促进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重要作用和意义的认识,许多受援学校积极学习和借鉴学院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和模式。

此外,紧密围绕“培育工匠精神,成就出彩人生”主题,在校园内外组织开展了2016年职业技术教育活动周开放日暨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工作研讨会、学院技术技能展示和校园文化展演等丰富多彩的职业教育活动,邀请横县职业教育中心等中职学校师生近200人参加相应的活动,向中职学校师生展示本校学生“创新创业”技能技术作品,引导中职学校合作建设“创新创业”团队和工作室并鼓励其学生制作“创新创业”作品。

四、以绩效为导向,建立帮扶合作成效考核机制

注重对口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明确帮扶合作的内容和目标,并结合学校有关部门的职能进行分解,落实职责。二是加大经费支持力度。根据帮扶合作工作的实际需要,加大对中高职合作办学工作的投入,并制定中高职合作办学工作经费管理规定等有关管理制度文件。三是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帮扶合作成效考核机制,按年度对有关职能部门和人员的对口帮扶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有效激发相关职能部门和人员开展对口帮扶合作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基金项目】2016年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区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校企合作推进专业特色化发展‘六融合’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重点项目“基于内涵建设的电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2013JGZ195);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行业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五融合’模式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2012JGZ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