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纤维行业发展范文

化学纤维行业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纤维行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纤维行业发展

第1篇:化学纤维行业发展范文

此外,来自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海关总署、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及各专业协会,国内外著名化纤企业代表、专业院校和行业研究机构,以及来自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二十个国家和地区共600多位纺织化纤业界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汇聚一堂,共同分享中国和世界化纤工业在发展、科技和市场等方面的前景分析和研究成果。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主持大会开幕式。

本届会议以“联动发展的全球化纤工业 ― 创新、协调、绿色、共享”为主题,开设发展论坛和专题论坛,聚焦科技进步和新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下,全球化纤行业的发展与合作模式,研究全球化纤纺织业融合共进和发展的新举措以及如何在中远期的未来实现真正可持续发展,探讨化纤及其上下游领域最新技术和应用发展趋势等行业热点和焦点话题。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纪朝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在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和地区化纤工业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产业增长与发展的联动性突出,全球化纤工业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发展诉求。作为国际化纤领域的一项高水平、高层次的国际性例会,中国国际化纤会议旨在为全球化纤工业的共同发展谋划思路和出路,分享中国和世界化纤工业在发展、科技和市场等方面的前景分析和研究成果,带动并推进整个纺织化纤产业链共同发展。

福州市经信委陈驹先生在欢迎致辞时表示,纺织化纤是福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福州长乐市享有“中国纺织产业基地”的称誉。目前,福州市已初步形成了集化纤、棉纺、织造、染整、服装、纺织机械等为一体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纺织化纤产业集群。福州市也将借助此次大会的东风,继续集智汇力,进一步推动福州化纤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化纤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大咖云集:共探全球化纤工业的联动发展之路

在中国“十三五”开局之年,全球化纤行业亦迎来了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阶段。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在发展论坛上指出,化纤作为纺织产业的源头,行业的技术进步,新材料的研发,对整个纺织行业必将产生叠加效应,给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十三五”期间化纤行业应重点关注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差别化和多功能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特别是产业用化学纤维将成为“十三五”期间重要增长点。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表示,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三期叠加、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或许会贯穿“十三五”全过程。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目标并非完全一致,协调需要智慧,也需要定力。政府需要定力,要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坚决推进改革。

发展论坛:共探全球化纤产业的发展形势及未来策略

在发展论坛上,来自美国、日本、欧洲、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行业高层领导、全球知名咨询机构的演讲者和与会者分享了全球化纤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策略等。

欧洲化纤协会理事长Frédéric Van Houte指出,2015年全球化纤产量6 890万t,中国占据了67%,成为全球最大的化纤生产国,而欧洲仅占据6%。从全球化纤产业来看,涤纶的优势地位更加明显,2015年涤纶纤维产量5 160万t,占全部化纤产量的75%。然而,欧洲化纤也面临着全球涤纶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他认为,产能过剩应通过有责任意识的行为来解决,在投资新项目时应基于全面的市场和财政分析,避免同质化竞争行为。

韩国化纤协会会长Seunghoon Park指出,韩国化纤产业已经意识到全球化纤产业的供需失衡是导致产业利润率下降及成长性受限的主要原因。韩国化纤业以企业整体经营策略为出发点,为保证在海外的市场竞争力,正竭尽全力通过产业重组、发展功能性产品和差异化产品去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来保证行业进一步发展。

财团法人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原料及纱线部副主任安大中认为,未来的化学纤维将同时具备绿色和功能性两大特性,并且绿色制造将是推动化纤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趋势。此外,他还详细介绍了以生物质耐隆为原料开发差异化纤维的最新技术,以及离子液体在纤维素纤维上应用的最新技术。

10场特色论坛:呈现全球化纤产业在各个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成果

历时两天的大会设有 1 场发展论坛 + 9 场专题论坛 + 1 场化纤纺织科技成果展。9 场专题论坛 ― “纤维领域的先进技术”、“颠覆与重塑 ― 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品牌对接会”、“纺织化纤检测与标准”、“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锦纶 ― 求变与发展”、“再生纤维素纤维行业发展论坛”、“先进的维纶技术”、“腈纶发展论坛”、“法国纺织业界投资交流合作会”,则聚焦全球纤维行业发展的新需求、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市场、新合作、新格局,呈现了全球化纤产业在各个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成果。

第2篇:化学纤维行业发展范文

9月5 — 6日,以“为复杂环境下的化纤工业注入新的活力 —— 技术、资源、低碳与品牌”为主题的第中国国际化纤会议在化纤重镇浙江桐乡应势召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名誉会长许坤元、副会长高勇,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贺燕丽,国家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巡视员李新南,国家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王伟,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何中伟等出席了会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及针织、产业用、家纺、印染、棉纺等专业协会及其他相关单位的领导也应邀出席。

本次会议的召开还吸引了来自欧盟、日本、韩国、印度、泰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近20个世界化纤主要生产国家和地区的行业代表及知名化纤企业的积极参与,再一次彰显了其作为国际化纤领域内一项高水平、高层次国际性例会的号召力。

新时期的新使命

2001 — 2011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十年,也是我国化纤工业不断刷新纪录的十年。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化纤产量已达3 792万t,占全球总产量的69%,占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73%,成为纺织工业的重要支柱产业。

在题为“科技进步与化纤工业”的主题报告中,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指出,中国化纤工业经过几十年,特别是近十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体系,包括相适应的科研、人才培养和装备制造部门,在常规纤维生产领域拥有领先的设备和技术,生产的产品从常规化学纤维、高性能化学纤维到生物基化学纤维,成为产品覆盖面及应用范围最广的国家。这些优势都为中国化纤工业的科技进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是中国化纤工业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有利条件。科技进步推动了化纤产业的结构调整,企业经济规模显著提高,产业技术已全面升级,行业已具备较强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随着发达国家和地区化纤产业的进一步萎缩,中国化纤行业必将承担起世界化纤行业科技进步的重担。

中国化纤工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均渗透着“技术进步”的轨迹,每一项技术的突破都伴随着增量的快速发展。端小平从常规纤维的多功能化和高差异化,高性能化学纤维的低成本化生产和品质提升,生物基化学纤维及原料的研发、产业化生产及市场应用,常规纤维的绿色低碳生产技术等 4 个方面概述了现在及未来中国化纤工业的科技进步。随着我国化纤差别化率不断提高,端小平进一步提出了“高端差异化”概念。相对于常规差异化,这类纤维具有非大规模生产、性能更加优良、附加值更高的特点,可谓精品中的精品。

端小平同时强调,未来一个时期,伴随着世界经济复苏而来的将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材料技术加速创新将成为新一轮科技进步的重要趋势,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类高新技术纤维材料的技术突破与应用开发,将成为各国纺织业竞相争夺的技术制高点。化纤行业必须充分利用相关产业技术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强高新技术对纺织化纤产业的改造提升,加快纤维材料高新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针对近几年国内纺织行业掀起的高性能纤维开发热,端小平警惕企业注意该行业存在的市场风险和技术进步跃进风险,同时建议企业首先要做好扎实的基础研究,并且紧盯国际先进技术的发展方向,注重纤维下游产品的开发特别是同下游复合材料生产企业的协同合作。除此之外,基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这类纤维产品在使用后如何回收再利用也应引起企业的重视。

挑战下的优势重构

快速发展必然伴随着问题的产生。就我国化纤工业而言,目前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新技术纤维、高附加值产品占比相对较低,大多数高新技术纤维的核心技术及关键技术装备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二是国内化纤工业经历了高速发展时期,但主要是以常规纤维生产能力的扩张为主,常规化、同质化产品过度发展的问题不容回避;三是国内化纤企业仍然主要以生产加工为主,产品营销和品牌建设滞后,造成整体利润水平偏低。

本次大会结合目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和市场环境,围绕主题“为复杂环境下的化纤工业注入新的活力——技术、资源、低碳与品牌”,以推动化纤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切入点,对目前全球主要化纤生产国家和地区的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势、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发展、原料及新型原料的开发、高性能纤维的研究与应用、循环再生和清洁生产、新产品开发与品牌建设以及行业当前所面临的亟待破解的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9月5日下午,大会举行互动研讨会。研讨会特别邀请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名誉会长许坤元,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贺燕丽,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巡视员李新男,工信部消费品司副司长王伟,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赵强,桐昆集团董事长陈士良,同参会代表围绕在全球和国内经济环境和未来发展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复杂情况下,如何通过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及市场方向的调整为化纤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行了互动交流。生物基纤维、再生化纤和技术纺织品等成为热议的对象。

9月6日,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位专家、学者、企业家分别围绕纤维新材料与产业用纺织品,多样性的化纤原料,纤维流行趋势与品牌构建,科技进步与化纤行业,低碳、绿色、循环的化纤工业体系等 5 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第3篇:化学纤维行业发展范文

会共吸引了相关研究机构和院校、企业代表和新闻媒体等近300人参加。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名誉会长许坤元出席会,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副司长王伟,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张延恺到会并致辞。

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行业发展中

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3/2014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深度契合这一思想,积极响应“十”报告中提出的“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紧密围绕“绿色、循环、低碳”这一主题,全方位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纤维的魅力以及行业践行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的决心。

据介绍,在2012年首次的基础上,本次中国纤维流行趋势重点把握 3 个原则:一是尽可能收集更全面的信息,使流行趋势的更加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和引领市场潮流;二是和纺织产业下游进行更充分的沟通,从下游得到信息反馈并共同致力于流行纤维的推广与应用;三是增加时尚元素,在与推广过程中更加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改进,使之更为时尚,更易于传播。

2013/2014中国纤维流行趋势以生态、功能、时尚、环保和科技为五大要素,共了10个纤维品种,包括:循环再生纤维;生物基纤维;无染纤维;易染、深染纤维;凉感纤维;保暖纤维;舒感纤维;防透视纤维;轻质化纤维;安全防护纤维。

会上,由中国化纤工业协会、盛虹股份联合主办的“盛虹杯中国纤维创意空间作品”还进行了颁奖和表彰。获得 3类奖项的17件优秀作品从来自全国15所高校的106份师生创意作品中脱颖而出,展现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这些作品根据纤维材料的特性,通过人性化、艺术化的表现形式集中展现了纤维材料在生产与应用中的绿色、循环、低碳理念,不仅拉近了纤维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也让更多的设计师开始关注新材料的应用。

品牌路上的协同创新

现阶段,品牌已不再是终端消费品的专属,中间产品同样需要品牌,而对于致力于打造高附加值纤维产品的化纤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如英威达公司通过价值链营销,成功地将一种专业性极强的化学纤维 —— 莱卡做成了消费者熟知的品牌。

王伟在致辞中表示,纤维流行趋势是推动纺织工业品牌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引导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体现。通过趋势,不仅有利于纤维企业的市场推广,而且能为下游用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指出,通过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的研究和,将国内领先的化纤新产品技术传递给下游制造企业,介绍给终端消费者,有助于带动纺织产业链向新产品开发、创新拉动需求的方向转变,促进价值链的提升,从而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增加纤维品牌对纺织化纤发展的贡献率。

品牌建设需要长期积累和大量资金的投入。现阶段,我国纤维新产品的市场推广周期过长,对纤维品牌建设造成了不小的障碍,但单靠原料企业自身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进行产品营销又尚不现实,因此,通过与终端产品生产商合作形成联合品牌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对于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性能独特的化纤产品来说,品牌联合尤其适用。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将纤维材料所蕴含的科技、功能、环保等特性和理念融入到终端产品的设计开发中并准确传递给消费者,需要上下游企业的无缝衔接和协同创新。

在国内众多的化纤企业中,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积极践行品牌强企、品牌兴业战略的探路者之一。该公司总经理张叶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是化纤生产大国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要成为化纤强国,必须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品品牌和品牌企业。“不做常规产品”的盛虹目前已建设了以“盛虹”为核心的品牌体系,期待通过纤维流行趋势这一平台吸引更多的下游企业参与到企业的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中,通过上下游的协同开发,将盛虹纤维的功能、环保等价值和附加值传递给终端产品,并通过多渠道营销模式将这些理念传递给消费者,从而逐渐在终端市场形成较高的品牌认知度。

除了上下游企业的联合推广,集中各方优势资源、建立产业联盟也是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的重要合作模式。据了解,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担的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超仿棉合成纤维及其纺织品产业技术开发项目”已完成新一代聚酯(仿棉)产品体系图,初步建立了评价体系,各项目承担单位也陆续向市场推出了“超仿棉”合成纤维,形成了“逸绵”总品牌下的“蕊棉”、“百酷棉”、“冰虹丝”等商品子品牌。未来,该联盟将以宣传推广“逸绵”纤维产品、推动“逸绵”纤维及其纺织品的市场规模应用、打造可信赖的市场品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为目标,不断强化新一代仿棉纤维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方向,提升产品的舒适性、安全性和外观风格,同时加强标准制定、质量监督认证、舒适性评价等工作,保障新产品市场推广的科学规范化、品牌化,积极引导终端消费理念的转变。

立体展示纤维流行趋势

第4篇:化学纤维行业发展范文

龙头企业强势出击

本届纱线展许多老朋友如约而至,有我们熟悉的行业内老牌企业包括:山东如意、山东魏桥、无锡一棉、德州华源、江苏悦达、山东海龙、吉林化纤、江苏恒力、苏州金辉等知名龙头企业。还有近几年发展迅速的行业新秀,比如金达控股、辽宁大韩集团等,其中的14家国内外知名纱线、纤维企业在此次展会上联袂特装展出,集中体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趋势。

专业展览一直是行业的风向标,龙头企业是行业趋势的缔造者,在展会现场,总能看到他们的展位前人头攒动,一派热火朝天。河北吉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吉林化纤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这次主要带来了该公司的专利产品圣麻纤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参观该公司展位时,圣麻主管华伟亮介绍道:“麻类作为绿色环保纤维,以前主要用于制作麻袋,麻绳,麻纱线等低档产品,圣麻纤维作为再生麻纤维开创了再生纤维素纤维的新纪元,同时也为天然麻的综合利用找到了新的路径。”圣麻纤维具有干湿强度高,吸湿透气好,有益菌防霉的特性,其织物具有手感滑爽、悬垂性好、色泽亮丽、布面组织丰满的特性。王天凯看了圣麻的产品后表示:“圣麻纤维将天然麻性能保留的同时提高了纤维的服务性能,非常具有市场前景,应该向品牌纤维方向努力去做。”华主管还说:“本次吉藁公司只带了圣麻纤维来到纱线展,目的就是全面推广圣麻纤维。目前圣麻纤维的成品有:巾被、床品、衬衣、袜子、内衣等。”

青岛纺联纤维科技有限公司(原青岛一棉、六棉、齐意、枣庄弘丽锦纱厂)带来了利用新型纤维材料和高科技含量的纺纱工艺定纺纯纺、多组分混纺的紧密纺、赛络纺、赛络紧密纺、环锭纺、涡流纺、竹节纱、弹力纱、骨架纱、段纺纱、点子纱等差别化纱线,俨然成为此次纱线展上集“功能、生态、科技、时尚”为一体的纱线超市,吸引参展观众频频止步。

新型纤维独领

此次纱线展举办同期,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在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召开“2012-2013中国纤维流行趋势会”。如果说流行趋势的是抽象的展示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那么纱线展则一个实实在在的以各类纱线为主角的缤纷“秀场”。本届展品囊括了行业普遍关注的功能性纤维、差别化纤维、高性能纤维、特种纤维以及新型化学纤维,如低熔点纤维、原液着色涤纶超细纤维、竹节纱、特种云斑纱、长丝短纤包芯纱、紧密纺纱、天丝、莫代尔、水溶纱线、无捻纱和中空纱等纱线产品。这些产品充分体现了目前纱线研发趋势和大众的消费需求。

“功能性,差别化是行业发展至今的必然选择,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真正实现纺织强国的目标。”苏州金辉纤维新材料有限公司化纤工程师李伯璇告诉记者:“此次我们以爽丽丝、舒暖绫、酷卡帛、蕊棉这四种新材料为主进行推广。爽丽丝采用多重结构,具有实时动态的湿气调控能力,确保水汽的快速吸收、扩散,穿着清凉干爽;舒暖绫是特种材料与多重结构相结合,能够充分吸收远红外线,具有优良的蓄热保暖功能,中空结构增加了纤维的比表面积,使织物具有良好的导湿性,是温暖与舒适的完美结合;酷卡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多种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蕊棉采用特殊工艺及细旦纤维降低了纤维的弯曲刚度,使纤维更柔软。”作为国家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开发基地,金辉纤维此次不负众望,展品得到了多方好评。

山东如意集团参展本届纱线展,不仅展示了如意氨纶、如意天容、高支紧密纺、半精纺产品,还推出了咖啡炭、凉爽玉纱线等功能性纱线,吸引了不少眼球。王天凯在其展位参观时,对此类纤维进行了详细了解,并给出了指导性建议。山东如意的张建文经理说起此类功能性纱线,如数家珍:“咖啡炭纤维是指利用喝完咖啡后剩下的咖啡渣,经煅烧后制成晶体,再研磨成纳米粉体,生产出涤纶含咖啡炭功能性纤维,其主要功能是抑菌除臭、发散负离子和抗紫外线。凉爽玉纱线,通过将善于导热、散热的复合矿石粉末融入纤维,让冰凉爽滑的感觉通过纱线传递到皮肤,使衣物具有瞬间凉爽性。”

各类活动精彩纷呈

经过多年的积淀与发展,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的展会功能得到不断充实与完善。本次展会主办方也是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为展会锦上添花。在北京国贸展厅的登录大厅,主办方设立了2013春夏纱线流行趋势展示区,面积近60平米,来自展会中18家参展商的100余种新品纱线及针织、梭织样品现场呈现,在展示核心理念“生活就是生活”的同时,也为众多的纱线企业提供了一个优质的展示平台。买家在此可以了解到最新的潮流趋势,进而直接与展商进行对接交流,找到心仪的产品。例如:山东德源的超柔紧密纺纱线、绍兴九州化纤有限公司的阻燃纤维、宏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非染抗起球纱等。

为了提高中国纤维品牌的认知度和影响力,中国化纤协会锦纶专业委员会和纺织化纤产品开发中心携手锦纶企业打造“多彩生活、时尚锦纶”主题展示区,统一风格、统一标识,让参观者一目了然。广东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的李繁勇向记者介绍了此次展出的高强锦纶6纤维、高吸湿排汗锦纶纤维、远红外锦纶6纤维、抗菌纤维等产品,并表示此次展出效果很好,超出预期,并表示将继续参加今年秋冬的纱线展。这次的专题展示活动拉开了中国锦纶产业的时尚帷幕。

第5篇:化学纤维行业发展范文

2015年9月7日―9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国际交流中心、盛泽镇人民政府和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管委会共同承办的第21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盛泽2015)在江苏盛泽隆重召开。

来自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环保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环科院、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各专业协会,以及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行业协会高层领导、知名企业、研究院校、上下游产业链、咨询公司和贸易商等近60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以“创新驱动,融合共进――‘新常态’下化纤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为主题,聚焦“新常态”下全球化纤业谋求变革和调整的新战略及谋求全球纺织化纤业融合共进的新举措,着重梳理中国纺织化纤行业“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成果,解读 “十三五”期间的发展要点,深入探讨未来中长期全球化纤行业的发展与合作模式,以及化纤及其上下游领域最新的技术和应用发展趋势等行业热点。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端小平会长主持,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副会长许坤元代表主办方在开幕式上致辞。许坤元表示,本次会议“创新驱动,融合共进”的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化纤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熄引擎,也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也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时代各国产业间实现高效分工协作的融合。中国化纤行业在未来发展中需要更加重视市场研究,更加重视上下游产业链、科研院所的合作和交流,更加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走向国际市场,共同推动全球化纤行业的发展。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委书记、中国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江苏吴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梁一波致欢迎辞。他指出,盛泽的纺织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经历数轮技术改造与装备更新,纺丝、织造、印染等主要装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成为中国纺织工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和产品集散地;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交易额连续两年突破千亿,连续9年蝉联国内纺织品专业市场交易额第一位。盛泽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化纤面料生产基地。

目前,纺织化纤行业正面临“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综合成本上升,行业整体压力较大,需要通过结构调整、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来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一带一路”战略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出路。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指出,建设“一带一路”,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也有利于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发展。 “一带一路”是一个国际区域合作的倡议,很多国家能坐在一起共商、共建和共享。建设“一带一路”,要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人员的互联互通,采用P2P的模式,并将自由贸易协定这个大自贸区的网络和自由贸易园区这个小的自贸区的网络结合起来,未来“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将成为全世界新的增长点。

本次会议召开的时间节点正值中国“十二五”收官和筹谋“十三五”蓝图之年,也是全球化纤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勇副会长在发展论坛上明确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纺织工业已经先于国民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十三五”期间,中国纺织工业将利用自身良好的产业基础,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创造“互联网+”时代和国际化发展的新优势;将不断提高科技实力、品牌实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建设生态文明,不断完善人才体系;积极融入到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行动中,实现纺织强国建设目标。

在《中国制造2025》中,“绿色”作为一个关键词出现了46次。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绿色制造已成为“中国制造”的发展方向。中国工程院俞建勇院士表示,以资源可再生、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发展经济模式,是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必然方向。发展绿色加工技术,实现加工过程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发展资源回收利用技术,以废旧纺织品、边角料等为原料,采用物理及化学的方法,寻求产品的再生循环利用,构建纺织全生命周期绿色设计方法与体系,实现纺织品从原材料、加工、应用到废弃全过程绿色化。科技引领下的绿色制造必将成为我国纺织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我国化纤行业依靠拼规模、产量、成本的时代已经过去,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任务更加艰巨。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端小平会长表示,在未来发展中,化纤企业之间的竞争将逐渐发展为资源、渠道、品牌、标准等软实力的竞争,企业必须更加紧密地结合市场发展态势,主动把握技术、品牌、生态等核心要素,有针对性地化解内在结构性矛盾,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提出了中国化纤在“十三五”的四大重点工程:纤维新材料重点工程、绿色制造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和品牌培育工程。

来自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行业高层领导、全球知名制造商及咨询机构的精彩报告为与会者提供了全球化纤发展的前沿信息。

日本化纤协会董事长上田英志分析了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人均纤维消费数量的提升将变得极小;但与之相应的是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开始提高, 这导致纤维消费单价的提升。因此,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化纤企业将产品变为高附加值的产品,如“技术纺织品”将极为重要。美国化纤协会理事长Paul.T.o′Day介绍了美国页岩气能源革命提供给石油基纤维产品更低成本的原料。值得关注的是,欧洲化纤联盟理事长Frederic Van Houte提出,欧盟对不可持续产品会征收关税或给予制裁,长远来看,基于质量和创新的贸易会带来更多的利润,而不是低价策略。创新引领、产品的差异化、生产的柔性化、效率、可持 续 性、全球合作等关乎欧洲化纤行业的未来。欧瑞康集团副总裁Andre Wissenberg给出了境外投资成功的因素是基于金融、了解当地的法律和当地文化的融合、市场认可的强势品牌和工艺流程中的专有技术以及准入技术等。PCL纤维高级经理David Hart分析了全球纺织品将发生结构性变化,保健、保暖、防护、身体塑形、运动监控等是重点开发方向。

为期两天的大会设有发展论坛和8场专题论坛近70篇的精彩报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呈现了全球化纤业界在各个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其中,发展论坛从宏观入手,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十三五”规划思路、“中国制造2025”、欧美化纤发展趋势、境外投资环境分析、全球纤维消费结构变化分析与供求预测等问题展开探讨交流;专题论坛则分为“纤维领域的先进技术”“时尚跨界・纤维概念分享”“先进的维纶技术”“价值再塑・功能性纤维与应用”“绿色纤维与发展”“化纤智造与产业服务”“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几大主题,交流全球纤维行业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最新纤维品种的技术发展、应用创新、市场拓展和价值挖掘,深入探讨纤维营销推广新概念、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与化纤行业的内在关联,并特约有关专家开展“中国化纤行业对外投资专题论坛”,从投资环境、实践经验和政策支持等多角度对我国企业境外投资情况进行分析和介绍。

第6篇:化学纤维行业发展范文

在这种情况下,由中国工程院环境与纺织工程学部、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东华大学、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高性能纤维与复合材料工程前沿技术研究高层论坛暨“2015年(萧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于7月14~16日在浙江萧山隆重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郁铭芳、周翔、孙晋良、蒋士成、姚穆、俞建勇,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贺燕丽、机械装备处处长吴卫,工信部消费品司处长陈新伟,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浙江省发改委产业处处长金菊萍,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石化轻纺处处长乐有华,杭州市萧山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卢春强等领导出席了本届会议。除此之外,还有来自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共300人参加了本届会议。会议开幕式由蒋士成主持。

提升行业水平的重要引擎

新材料是支撑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材料,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物质基础,是全球发展最快和最活跃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其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水平与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是新材料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应用关系到人类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是构筑低碳经济、环境友好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材料,对促进国民经济相关部门的创新发展、产业升级换代与提升国家竞争力至关重要。

对此,蒋士成在致辞中也表示,高性能纤维与复合材料是战略物资,如果能广泛推广在民用领域的应用,将减少交通工具能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更重要的是,将提升制造业的科技水平,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对“中国制造2025”具有重要意义。

东华大学材料学科教授、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余木火在会议上表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比强度最高,几十年来,几乎成为发达国家纤维实力的象征之一,“中国制造2025”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轻质高强材料。“2015年1月9日,美国宣布了其先进复合材料计划,在中国我们也需要重视高性能纤维的发展,把高性能纤维的研发和应用落到实处。”余木火如是说。

市场潜力有待挖掘

会上,端小平做了题为《高性能纤维发展现状及建议》的主题发言。他指出,在新常态下,虽然各领域的改革措施都在逐渐推出,但整体环境仍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新的经济增长力尚未形成等因素的挑战。在全球范围内航空航天、汽车和工业用领域创新技术不断涌现和对新材料需求快速增长的牵引下,高性能纤维出现了新一轮的扩张和布局,更加注重技术、产品、市场和服务的全方位竞争。目前,我国高性能纤维行业在稳定生产技术、拓展应用技术和装备研发、下游产品开发等全产业链建设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除此之外,在技术积累、投资热情和宏观政策等方面,较之前也有了明显进展。

总体而言,我国主要高性能纤维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少数品种更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在高性能纤维发展方面都没有停下脚步,市场上对高性能纤维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面对着有待深挖的市场潜力,国内的高性能纤维行业也应该主动出击,谋求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及空间。

多方面应用百花齐放

“高性能纤维的应用相当广泛。比如,国产碳纤维已经在民用航空、风能发电、机械制造和轨道交通等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产的通用型对位芳纶的应用也已经做到了室内光缆、摩擦密封和橡胶领域,比例可以达到90%;高强型对位芳纶已经实现了小批量生产,并通过了军队排爆服等装备应用的定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在防弹无纬布、防切割手套和绳缆方面,市场比例也在不断扩大。”端小平介绍道。

来自奥新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和中国南车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代表则介绍了高性能纤维在自己企业研发应用中的一些情况。

奥新新能源汽车总经理史践在会上表示,作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伙伴单位”,奥新希望可以研发和制造出高效、节能、零排放、低噪音的电动汽车,而这些都要依赖高性能纤维。在奥新二工厂进行的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在三工厂进行的纯电动碳纤维轻量化乘用车及关键零部件项目,都是企业和高性能纤维联姻的示例。

“南车株洲在交通领域高性能轻量化复合材料的应用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实践,比如尼龙、芳纶、阻燃轻质板材、纤维增强塑料等等。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性能轻量化复合材料已经应用于现代交通领域装备的结构承力件、绝缘部件、内外饰件等各个部件,并在这些应用中充分展示了其巨大的性能优势。今后,我们还将更加关注并且深入研究更多我国尚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及其制造技术。”南车株洲的副总工程师姜其斌说。

发展瓶颈尚待解决

第7篇:化学纤维行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苏锡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01

1 引言

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迅猛发展,极大程度地拉动了中国GDP的增长。近年来,随着GDP增速的减缓,中国经济发展已经逐渐进入新常态,我国的经济正在由追求速度的粗犷增长转向追求质量的集约增长,正在向分工更加复杂化,结构更加合理化不断演进。原有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制造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了众多的外商投资,一批批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但是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劳动密集型企业优势逐渐消失。此外,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品牌较少,在国际上缺乏核心竞争力,例如,我国生产的汽车大多是外国品牌,对于大型客机,医疗器械等高精尖的产品,我国目前还不能生产。

笔者认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包括制造业转型和制造业升级。制造业转型可以是制造业服务化,或者是从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是产业内结构的调整。制造业升级主是指制造业行业内部实现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

2 苏州,无锡制造业发展历程和现状概述

苏州,无锡两市均是工业强市,都拥有着强大的制造业基础。2000年至2016年,苏锡两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不断上升,其中2004至2011年两市工业发展较为迅猛,近几年增速减慢。2015年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0249.25亿万元,无锡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也达到14549.87亿元,分别位于全省第一第二,位居全国前列。

苏锡两市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这五大行业的产值均排在前列。2015年苏州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行业产值接近1亿万,居于榜首,远超过其他行业。无锡的特色产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值为11504603万,排名第六。两市的传统行业纺织业的产值也分别达到13618012万元和8032761.1万元。

3 苏锡两市制造业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制造业产业内转型

本文分别选取2005年、2010年、2015年苏州和无锡的区位熵作为研究对象,纵向比较苏州和无锡两市制造业产业结构变化。区位熵LQij是用来衡量苏州和无锡制造业内的某行业在江苏省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当LQij>1时,说明i行业在j地区聚集程度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属于j地区的优势产业。公式如下:

根据苏州、无锡以及江苏的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得到表1的结果。

从苏州的区位熵值来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一直是其最具优势的行业,并且近10年集中度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2005年,苏州的家具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均是区位熵值超过2的优势行业,但2015年,这三个行业的区位熵下降幅度超过50%,成为苏州逐步淘汰的行业;苏州的通用设备、交通设备、化学纤维制造以及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行业的区位熵呈上升趋势;传统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区位熵也在小幅度下降。

从无锡的区位熵值可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一直保持着优势地位,尤其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015年,其熵值达到2.836;无锡的各种设备制造的区位熵值稳定在1左右,成为制造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无锡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从2005年的0.726上升到2015年的1.006,发展前景较好;10年来纺织业的熵值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集聚化程度上升。

苏锡制造业产业结构整体变化趋势:从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机械、食品、纺织、家具等传统制造业逐步淘汰,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设备制造、化学纤维、橡胶塑料等现代制造业不断发展。

4 苏锡两市制造业科技要素投入变化过程――制造业升级

数据说明:苏州和无锡分别从2014、2012年才有规模以上企业的指标,之前均是大中企业指标。

近几年,苏锡两市的R&D企业数、R&D经费支出、R&D人员数逐年增加。在制造业新兴行业方面,苏锡大力发展新材料,新型平板显示(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电网和物联网,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集成电路。

2014年,苏州88家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量达54家,占比超过六成,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910.9亿元,同比增长17.3%。2016年,制造业新兴行业投资完成1290亿元,占工业投资的65.1%,智能网和物联网产业投资101亿元,增长36.2%;新型平板显示产业投资230亿元,增长17.5%;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投资98亿元,增长16.9%。

近年来,无锡狠抓物联网新兴产业发展,创建了中国物联网技术创新核心区、产业发展集聚区、应用示范先导区等。2014年,无锡物联网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连续4年保持30%左右的高速增长。在促进新兴行业发展方面,无锡政府颁发了《关于实施“太湖人才计划”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的意见》文件,广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到无锡创新创业,大力推动无锡市新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5 结论与启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苏锡区位熵的变化体现制造业转型过程,近年来R&D相关投入的增加以及制造I新兴行业的发展趋势表明苏锡制造业不断升级的过程。苏锡作为后工业时代的城市代表,其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对于很多处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以及整个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5.1 逐步淘汰或整合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针对钢铁、家电等在产能过剩的传统制造业,地方应根据该行业集聚程度,适当地淘汰整合;对于纺织、生活用品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传统行业,利用梯度效应原理,苏南转移至苏北,苏北转移至西北,直至最后淘汰;一些高污染传统制造业,如冶金、化工等,在最大程度降低污染的基础上,由要素禀赋程度和比较优势决定发展趋势。在淘汰整合传统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5.2 鼓励发展制造业新兴行业,加大科技要素投入,以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中国的制造业附加值较低,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根据微笑曲线原理可知,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产业附加值增加。促进我国制造业产业链延伸的关键是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由“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具体路径有:(1)企业注重培养人才,加大科技投入,研发高质量创新型产品;(2)政府引导鼓励发展制造型新兴行业并给予优惠政策。

5.3 促进二三产业融合,使生产制造业服务化

制造业服务化就是制造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将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即价值链向下游延伸的趋势。以纺织行业为例,其服务化的过程:纺织―服装―服装零售―服装品牌。服务化的过程,不仅有利于调整制造业产业结构,也对三产结构的调整有着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黄顺魁.制造业转型升级:德国“工业4.0”的启示[J].学习与实践,2015,(1):44-51.

[2]张志元,李兆友.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及战略趋向[J].经济问题探索,2015,(6):144-149.

[3]黄群慧.新常态、工业化后期与工业增长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5-19.

[4]吕薇.中国制造业创新与升级―路径、机制与政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89.

第8篇:化学纤维行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制造业;竞争力分析;区域发展;研究

[作者简介]陈绍焰,福建省工程咨询中心高级会计师、经济师,福建福州350003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2―0103~03

一、福建省制造业区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世界制造业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战略性重组,制造业发达国家在努力保持本国高技术垄断地位的同时,正以提高区域发展竞争力为目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新一轮制造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将为福建省制造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机遇。目前,福建省制造业的发展正处在比重不断上升的新阶段。因此,有必要对福建省制造业的区域发展有一个基本正确定位,找出对各区域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和对未来发展起重要引领作用的主导产业,以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加快推进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为了更好地反映和评价福建省制造业区域发展情况,在指标设计上遵循了目标导向性、科学合理性和实际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则,在指标的内容上,考虑制造业的发展能力、生产要素、盈利能力、产出效率等因素。为此,本文选取了销售收入(X1)、企业资产总额(X2)、工业增加值(X3)、利税总额(X4)、企业数(X5)、从业人员数(X6)、劳动生产率(X7)等7项指标,对福建制造业区域发展竞争力进行量化测度。

二、福建省制造业区域发展综合竞争力分析

本文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并通过对综合因子得分模型的构建,实现对福建省制造业区域发展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本文分析所需数据来源于统计普查资料等。本文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福建省84个县(不含金门县、下同)、区、县级市制造业2004年规模以上企业的销售收入(X1)、企业资产总额(X2)、工业增加值(X3)、利税总额(X4)、业企业数(X5)、从业人员数(X6)、劳动生产率(X7)等7项指标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到KMO值检验,见表1;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见表2;因子负荷矩阵,见表3。

从表1中可以看出KMO值大于0.5,表明适宜进行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或等于l的因子提取标准,从表2中可以看出,有2个满足条件的特征值,它们对样本方差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94.474%,表明2个公因子即可对所分析问题作出较好的解释。

从表3中可以看出,因素F1中,销售收入(X1)、企业资产总额(X2)、工业增加值(X3)、利税总额(X4)、业企业数(X5)、从业人员数(X6)具有较大的载荷,我们把F1命名为总量因子;因素F2中,劳动生产率(X7)具有较大的载荷,我们把F2命名为效益因子。

据此,可以建立如下综合评价模型:

F=0.7455 F1+0.2555 F2

(a)

根据上述得分模型,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84个样本在2个因子上进行评分,并根据综合评价模型(a)对各样本的综合因子F进行评分,其结果见表4。

三、福建省制造业区域发展综合评价

据上文分析计算成果,现对福建省制造业区域发展综合评价如下:

(一)福建省制造业区域发展很不平衡,集聚效应仍大于扩散效应

从全省25强县(市、区)分布情况来看,福州市7个,占28%;厦门市5个,占20%;泉州市7个,占28%,漳州市2个,占8%;莆田市、三明市、南平市、龙岩市各1个,各占4%。说明区域竞争力较强的地区仍主要集中在福州市、厦门市和泉州市。从制造业经济集中度来看,制造业总量继续向福州市、厦门市和泉州市等三个设区市集中。2004年,三个设区市规模以上企业完成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76.6l%,比2000年提高了2.13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占全省的77.83%,比2000年提高了2.79个百分点;企业资产总额占全省的74.45%.比2000年提高了4.84个百分点;企业数占全省的70.46%,比2000年提高了7.93个百分点;企业从业人员占全省的76.05%比2000年提高了9.08个百分点。

(二)各区域发展显示性比较优势相对明显。优势产业支撑引领作用较为突出

在上述对各县(市、区)制造业区域发展综合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产品销售收入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评价指标,进一步分析各设区市制造业各行业发展比较优势。本文制造业行业分类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共分30个行业。产品销售收入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某设区市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占该设区市制造业全部规模以上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与全省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占全省全部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之比。当某行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大于1时,说明该行业在本省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当某行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大于1.25时,说明该行业在本省具较强的比较优势;当某行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大于2.5时,说明该行业在本省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现将福建省9个区市制造业发展比较优势分析如下:

福州市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行业主要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塑料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七大行业。2004年七大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的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市的63.33%,比2000年提高了6.38个百分点,表明优势产业得到进一步提升。

厦门市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行业主要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烟草制品业,金属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行业。2004

年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的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市的66.66%,比2000年提高了10.33个百分点,表明优势产业得到进一步提升。

泉州市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行业主要有: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行业。2004年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的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市的73.30%,基本与2000年持平,表明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进入新的调整期。

漳州市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行业主要有: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家具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行业。2004年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的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市的62.48%,比2000年提高了9.56个百分点,表明优势产业得到进一步提升。

莆田市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行业主要有: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橡胶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2004年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的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市的77.32%,比2000年提高了9.31个百分点,表明优势产业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明市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行业主要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行业。2004年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的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市的79.97%,比2000年提高了5.89个百分点,表明优势产业得到进一步提升。

南平市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行业主要有: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等行业。2004年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的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市的68.99%,但比2000年下降了1.16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进入新的调整期。

第9篇:化学纤维行业发展范文

我国再生聚酯纤维行业近几年不仅在产业规模上突飞猛进,技术提升也非常明显。然而,在产能过多、原生聚酯价格下降等因素的带动下,再生聚酯行情不振已经快3年。目前来看,仅再生中空纤维行情较好,而整体行情未来走势依然不明朗。

几年前,放慢投产脚步、避免价格战的呼声在这个行业已经不绝于耳。如今,在油价大跌的推波助澜下,行业调整势必加剧。但从长远看,由油价大跌引发的激烈竞争和新一轮洗牌,对于行业准入门槛较低的再生聚酯纤维行业的调整未必不是件好事。常规产品价格优势丧失,再生三维短纤利润提升及原油价格暴跌导致原生聚酯纤维价格下跌,2014年总体跌幅达到15%左右。这种大幅下跌导致原生原料价格下跌空间较大,如原料乙二醇价格跌幅达21%,PTA价格下跌32%。在弱势需求下,对于原生纤维来说,支撑价格的关键——原料成本也失去了力度。

而原生纤维价格下跌带来的市场挤压,势必拉低再生纤维的价格。原因在于,在下游需求同样不振的情况下,再生纤维由于主要原料——瓶片的对外依存度较大,价格下降比较困难,导致其相对于原生纤维的价格优势几乎已经没有。甚至,其主要原料瓶片的价格一度还出现比切片价格更贵的情况,这使再生纤维行业遭遇“面粉比面包还贵”的局面,行业面临沉重压力。

海盐海利环保纤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叶青表示,行业利润目前遭到挤压,企业目前主要承受着库存损失。不过,企业并不是一点机会也没有,方叶青预测,未来瓶砖价格将进一步下降,尤其是从国外进口的瓶砖价格将下降,这将会给再生聚酯纤维提供一定的利润空间。

华瑞信息再生聚酯分析师陈应元分析,目前再生聚酯行业处于亏损500元/吨的水平,从2014年12月原油暴跌以来,再生聚酯中长丝品种价格跌幅最大,从8100元/吨降到6650元/吨。

福建百川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飞鹏表示,整个行业内停产减产的企业不少。多家企业已经放假,相比往年,提前了10~20天。

从2012年起,再生聚酯纤维行业价格振荡走低,业内一直等行情反转,不曾想又遭遇原油价格急速下滑的重创。有企业表示,之前也碰到过原油价格下跌的情况,原生与再生价格接近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只是这次情况突然,而且前景不明朗,使得业内焦虑情绪蔓延。如果这种局面持续时间较长,“原生好用价格又与再生没差别的话,再生也就没必要生产了。”不过,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的有关人士表示,原油价格下跌还要一分为二看:对常规再生产品来说利空,而对差别化、功能性产品来说,因为其个性化、反应快、需求量小、服务好、品质高等特点,产品价格变化不大,原料价格的下跌会使企业挣得额外利润。

再生聚酯化纤主要分为再生棉型短纤、再生三维短纤和再生长丝。再生三维短纤就是赢利能力较强的品种代表。其价格表现相对坚挺,在去年原料价格下跌后,利润空间反而增大。

从长期来看,多家被采访企业也表示,油价下跌是利大于弊。福建百川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飞鹏表示,对于企业来说,行情下跌只是暂时的,肯定还将会上涨,到那时,油价大跌时积压的贬值库存反倒会为企业提供高利润。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那些没有做好思想准备的企业将会被此次严峻形势淘汰掉。行业发生洗牌,产业升级加速。

盲目扩能后遗症凸显原料进口依存度偏高在油价暴跌引发的再生纤维企业价格优势近乎丧失背后,再生纤维行业自身还面临着一些深层问题待解,这才是促使整个行业面临再度洗牌的内生动因。

多家企业表示,再生行业目前面临的困境,不只是该行业特有的,下游需求不振是原生与再生面临的最主要的共同问题。虽然原生对于再生产品有压制作用,但是行业发展多年,两者的应用空间已经相对稳固,整体而言,对于下游需求预估的失误,导致行业盲目扩能,是目前行业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国内再生聚酯产能在2005年以后急剧扩张。截至2013年,我国再生化纤产能976万吨,而实际产量始终停留在530万吨~540万吨。2010年,再生聚酯纤维行业赢利能力攀升,但是持续时间不长,在2012年后价格开始一路振荡下跌。另一方面,由于原生纤维价格自2012年开始也一路走低,导致再生与原生纤维的价差越拉越近。双重因素叠加,使原生纤维行业赢利空间被一再压缩。

而且,再生聚酯行业原料依赖国外的情况没有得到解决。在每年国际再生聚酯大会上,再生聚酯原料进口依存度高的问题被反复提及。目前,国内再生聚酯对进口原料的依存度仍较高,2013年我国进口废PET瓶料达219万吨,进口依存度18.39%。在此次行情压力下,尽管再生纤维企业向原料瓶片企业施压,但是价格下降空间依然有限。

采访中多家企业负责人表示,无奈之下企业已经采用切片生产。陈应元介绍,现在很多再生企业都在抄底聚酯切片,废瓶片已经鲜有人问津,企业生产的已经是原生聚酯纤维了。

从行业发展看,我国再生聚酯行业发展历程还不长,行业还不够成熟,这也是行业不断遭受创伤的原因之一。业内专家认为,行业目前还处于原始技术与资金的积累期。行业内暴露出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我国再生聚酯行业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从国外购买小生产线,主要生产低档无纺布、手套用纱线等;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生产再生瓶片,部分替代原生聚酯棉型短纤;2000年后,行业内出现了再生长丝等多样化产品,对原生聚酯产品的替代能力日益增强。然而,再生聚酯领域中瓶片的回收率低、清洗对环境的二次污染等顽疾还未解决。

另外,由于我国再生聚酯行业准入门槛较低,企业工艺水平参差不齐,能源消耗过大、污染控制差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整个再生聚酯行业急需完善准入机制和生产环保标准。业内专家认为,工信部正在制定的再生行业准入条件将会规范行业发展,进而有力提升整个再生聚酯行业的竞争实力。

差异化、设备升级是突破口“傍下游品牌”营销成大趋势在整体行业深度洗牌、压力重重的背景下,差异化竞争是再生纤维企业共同的选择。而且,再生纤维还要选择与原生纤维差异化的领域。方叶青表示,再生聚酯纤维普通品种已经没有竞争力,而差异化产品目前赢利较强。发展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是企业主要的应对策略。同时,针对车用、地毯等多领域的定制化纤维也是企业一直在坚持的方向。

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是企业做强的路径。再生聚酯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也是沿着这条走的。福建百川正在上织造项目,企业构建起从纺丝、加弹、织造到成品的产业链,内部消化将会减小再生聚酯纤维价格变动的影响。业内这样做的还有山东龙福环能等龙头企业。

设备升级是另一条路径。在此前业内的会议上,多家企业表示,行业内的设备目前还存在能耗过大、效率低等问题。国外的一家设备企业表示,我国再生聚酯行业这两年升级加速,他们等待国内企业大面积升级设备。而且面临原生行业扩能速度过快、原料价格下滑幅度大等问题,再生行业只有充分利用设备技术提升带来的后发优势,才能保证竞争力。去年,浙江海利循环产业园年产20万吨再生聚酯差别化纤维一期项目顺利投料试车。该项目充分遵循新形势下“两化融合”和“机器换人”的技改原则,投资引进德国机器人设备,打造国际水准的包装线,成为国内首套应用于再生聚酯纤维行业的自动包装码垛、仓储生产线。

除了设备升级外,在国内劳动力等成本快速升高的今天,张飞鹏认为,企业抓住宏观政策,加快走出去步伐,到东南亚建厂或许是个很好的选择。他认为,那些撑不下去的企业在未来走出去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与此同时,打响再生纤维品牌、强力宣传环保概念才能使行业“一劳永逸”。各大企业纷纷走下游拉动路线,开始“傍品牌”营销。福建百川公司将成为宜家(IKEA)recycle纺织品的全球供货商。采用化学法再生的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还没有正式投产,在品牌营销上已经与李宁合作了两年。据企业总经理助理姜龙春透露,目前浙江佳人正在与耐克、阿迪达斯等商谈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