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信息化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

企业信息化国内外研究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信息化国内外研究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信息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1篇:企业信息化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规划;企业系统规划法;关键成功因素法

信息化的建设能够拓展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中小企业参与国内外竞争,加速我国经济市场化与国际化,适应国际经济网络化、信息化的要求[1]。然而,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现状却不容乐观。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牵头,组织编写的《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中可以看到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虽然有高达80%的中小企业具有接入互联网的能力,但用于业务应用的只占44.2%,只有9%左右的中小企业实施了电子商务,4.8%应用了ERP[2]。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比率以及应用范围远远的落后于大企业。

并非这些中小企业没有意识到信息化的对企业的重要价值,而是信息化建设在一些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现状让它们望而却步。这些中小企业并没有结合企业自身的企业战略、发展特点进行科学、系统的信息系统规划,而是盲目上马信息系统。这样盲目上马的结果导致了信息系统不但没有提高企业的效率,反而造成了企业的混乱,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这些先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失败案例也给其他企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让许多企业从此远离信息化。

1信息系统规划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通过对建设信息系统的中小企业失败原因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企业的主要问题在于,对企业现状分析不够,没有进行合理的信息系统规划,而是盲目的追求高新技术,购买了大量昂贵的不能有效利用或者根本用不上的信息系统设施,从而导致信息系统应用失败,甚至造成了企业经营的混乱,给企业经营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信息系统规划工作是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实施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对中小企业而言信息系统规划的作用在其信息系统建设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对温州79 家信息化试点(示范) 企业信息化实施效果和满意度的一项调查中表明,企业信息化成功因素排名前两位的是领导重视和信息系统规划;而对信息系统规划不满意的比例高于满意的比例[3]。因此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规模相比大企业来说虽然比较小,但中小企业同样需要对信息系统进行科学的规划规划。依照制定的科学的信息系统规划实施信息系统的建设能让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建设,从而降低投资风险,提高信息系统建设的成功率。

2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规划的原则

大规模终结论认为中小企业的劣势突出表现在规模较小、资本量较少、抗风险能力较弱、缺乏技术和人才、内部管理水平欠佳、组织关系不稳定等方面[4]。中小企业的上述特点也就决定了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不能像大型企业一样投入巨大的人力与财力实施大规模的信息系统建设,其信息系统规划的原则也就不同于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规划应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本着在适用实用、效益优先的原则,集中资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同时要考虑信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避免造成信息孤岛。要改变信息化建设中粗放投入和重复投入发展的现状,注重信息化的集约效益,走低成本信息化的道路[5]。

3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规划方法

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规划可以选择多种方法结合的方式来完成。首先就是从本企业战略研究开始,通过分析了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以及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和自身的竞争能力,确定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关键战略问题;接着,对企业信息系统现状以及建设信息系统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明确了公司信息系统将要发展的阶段,从而得到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然后,在分解了企业的战略目标后,采用关键成功因素法(CSF)确定关键成功因素并且结合企业信息系统现状得到了企业的信息需求,再使用企业系统规划法(BSP)对公司的信息系统进行了规划。这两种方法的结合能够发挥其优势,弥补其劣势,从而提高了信息系统规划的针对性以及效率。

参考文献

[1]宫伟建,吴洪波.信息化对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6,(1):45-47.

[2]杨焕春,施晓秋.温州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J].中国信息导报,2006,(6)

第2篇:企业信息化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OA系统;制造企业;选型;改进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11-0035-02

在经历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和当前中国经济如何实现软着陆的大背景下,制造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通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效益,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并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成为了现代职业企业迫切解决的问题。

1 OA系统简介

OA(Office Automation)中文译为“办公自动化”,在中国第一次全国自动化规划讨论会上首次提出了办公自动化的定义: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部分办公业务活动物化于人以外的各种现代化办公设备中,由人与技术设备构成服务于某种办公业务目的的人-机信息处理系统。1.1 OA系统的发展历程

纵观OA系统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1985~1993年):纸质文档数字化。

实现了企业统计数据和文档写作的电子化,完成了办公信息载体从原始纸介质方式向数字信息化的转变;这一阶段的软件以MS Office、WPS、Lotus1-2-3等单机版的应用软件为主要代表,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

第二阶段(1993~ 2000年):工作流程自动化。

以网络技术和协同工作技术为主要特征,实现了大多数流程管理如公文流转、流程审批、业务流转等工作流程自动化和收发文从传统的手工方式向工作流自动化方式的转变,这一阶段的软件以C/S形式的OA办公系统应用软件为主,如Lotus Domino和Exchange等。

第三阶段(2002~2010年):组织运营信息化。

以B/S应用模式为代表的较为成熟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平台有JAVA、PHP、ASP/.NET、DOMINO;系统功能也由原先的单纯行政办公信息服务, 逐步扩大到组织内部的各项管理活动, 成为组织运营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

第四阶段(2010~):协同办公。

OA系统发展的第四阶段伴随着协同办公、知识管理、门户技术的综合应用,功能也由原先的单纯行政办公信息服务, 逐步扩大到组织内部的各项管理活动, 成为组织运营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

1.2 国内外OA系统的应用现状

对OA系统的发展, 国内外存在分歧。相对国内而言,国外OA系统更倾向的是门户和平台的概念, 通过先把专门的系统建设好,然后把OA和ERP、PDM 、CRM、SCM 等不同系统和平台的数据互相整合,形成数据的积累汇聚共享, 最后上升到知识管理的高度。在国内OA 系统应用已经进入到协同办公阶段, 知识管理也已经在国内一些企业中得到部署,且国内大量的办公自动化厂商纷纷涌现, 不仅有蓝凌、泛微、红帆等专业OA系统厂商,联想、中软、东软等软件开发商及用友、金蝶等软件产品厂商都纷纷开发自己的OA系统产品。

2 现代制造企业OA系统应用研究

2.1 现代制造企业OA系统应用技术方案

作为企业信息化的关键系统的OA系统的建设,在我国制造企业的建设与应用主要有三种技术方案:

①基于IBM Lotus Domino/Notes平台的OA系统,典型的代表产品有深圳伟峰、金蝶开思、蓝凌、福建榕基等。系统采用B/S的体系架构,集成度较高,能与Quickplace、Sametime等大型软件兼容,但平台不够开放,大数据量下的频繁操作性能低。其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②基于微软Exchange平台的OA系统,与微软产品的集成度高,与企业的ERP、CRM等的集成度低,只局限于Windows NT/2000操作系统,而不适用于Unix/Linux等其他操作系统,存在大数据量下的频繁操作性能低问题,典型的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③基于J2EE、.Net等应用服务器和关系数据库等开发的OA协同办公系统,典型的产品有泛微软件的eCology、华炎软件的HotOA、Exact E-Synergy;系统兼容性强,但工作流引擎和安全机制都需自主开发,开发维护成本高。

2.2 现代制造企业OA系统选型分析建议

现代制造企业信息化部门的重要任务是根据现有资源及技术人员现状、工作及业务流程的需要、未来网络发展构想,以及企业财力状况来选择设计企业OA系统。现代制造企业OA系统的选型至少需遵循以下五条原则:

①以满足企业运营的实际需要为OA系统选型的出发点。

②以充分利用已有的软、硬件条件,坚持降低总成本为选型原则。

③需平衡安全性与易用性。

④注重系统可拓展性,考虑与其他系统的融合。

⑤重视OA系统后期维护。

2.3 现代制造企业OA系统改进策略

根据以上对制造企业OA系统的方案阐述和选型建议,提出基于IBM Lotus Domino平台的现代制造企业OA系统的两条改进策略。

①安全性与易用性的平衡策略。为使OA系统的安全性与易用性能够达到比较好的平衡状态,可以采取用户统一管理、统一认证、数据安全与安全审计服务的策略,通过提供灵活的分级授权管理机制,灵活定制管理层级模式,达到解决因组织结构、人员、业务流程调整等原因造成的安全管理问题,同时采用Web技术,在OA软件的开发过程中注重用户体验,注重业务细节,充分保证系统的实用性和易用性。

②系统兼容性与可拓展性的改进。通过提供全面、面向企业、综合性的企业应用管理支撑平台作为制造企业ERP、EHR等企业管理软件的支承体,提供管理信息、促进企业管理流程的重组和自动化、提供共享服务;同时采用群件技术、门户技术和组件技术,采用SOA架构(面向服务架构)和云计算技术提供高效、安全、完备的应用支撑平台和业务支撑与集成体系,支持业务系统的快速开发、组装定制、灵活部署和高效安全运行,可以大大提高OA系统的可扩展性。

3 结 语

随着国内现代制造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实现企业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对各应用系统进行有效的集成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对OA系统发展历程的介绍及对制造企业OA系统的选型建议及改进策略对制造企业OA系统的选型和建设具有较广泛的可借鉴性。

参考文献:

第3篇:企业信息化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数据库;应用发展;实践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01

一、研究目的

国内众多企业,对于信息化有一种常识性的误区,认为一上信息化,企业内部的许多管理、销售、营销、财务、生产等等问题都迎刃而解,可是一到现实,真正使用ERP的地方却感觉数据库在企业中的应用只是带来了诸多不便,而并非是所预期的目标。

国内外目前充斥许多基于数据库应用的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公司,国外的有SAP、ORACLE,国内有用友、金蝶,当企业面对如此众多的软件公司时,已经不知如何面对每一家软件商,一个企业要选择的软件商一定是一家能够与企业相配的软件商,根据自己企业规模,选择有着长期经营历史、有着整体解决方案、有着非常现实的软件案例的软件商,而最为核心的是选择一家可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软件商。

在信息化项目选型时,很多企业不根据自身的企业现状,只是一味要求项目全面、长远、领先,但是往往忽视最重要的问题、适用。如在选择ERP系统时,会考虑选择一个大型的ERP系统,最好是集团型的ERP,或者是大型的数据库支持的,如ORACLE,并没有结合实际来观察是否适合。

二、研究意义

分析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和忙点为的就是要真正实现企业信息化,加快企业发展,利润最大化,创建健全机制,利用20%的使用效率去带来80%的收益,在中国企业中实现信息化可以提升在竞争中的整体实力,例如:

1.有利于企业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适应国际化竞争。加入WTO以后,企业将更直接地面对国际竞争的挑战,在全球知识经济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特别是跨国经营的重要前提。

2.有利于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在综合运用好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的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有助于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有利于抓住新世纪的良好发展机遇。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全球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对信息的采集、共享、利用和传播,不仅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成为决定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4.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开发和利用信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只有实现信息化,企业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实现健康发展。

5.企业信息化实现企业全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其中,运营自动化是基础,决策智能化是顶峰。

6.增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性快速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加企业间的技术流通,总体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

所以说,企业的决策者们在制定企业发展的宏观战略时,应该将信息系统的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从长远战略的角度,把企业的信息化当作经济发展的“倍增器”来抓。

三、理论发展现状

1.企业信息化概念

对于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大部分的共识是企业以企业流程(优化)重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企业信息化还分成许多外延部分 ,如下描述:

(1)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模式,而不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其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仅仅是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手段。

(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概念是发展的,它随着管理理念、实现手段等因素的发展而发展。

(3)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集成技术:企业建设信息化的关键点在于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即实现将关键的准确的数据及时的传输的相应的决策人的手中,为企业的运作决策提供数据。

(4)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人机合一的有层次的系统工程,包括企业领导和员工理念的信息化;企业决策、组织管理信息化;企业经营手段信息化;设计、加工应用信息化。

(5)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包含了人才培养、咨询服务、方案设计、设备采购、网络建设、软件选型、应用培训、二次开发等过程。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常用的分类方式有按照行业、企业运营模式和企业的应用深度等进行分类。

①按所处行业分:制造业的信息化、商业的信息化、金融业的信息化、服务业务的信息化等。

②按照企业的运营模式:离散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流程型企业的信息化。

2.数据库的应用发展

对于数据库,现在还没有一个特别准确的定义,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数据库即为存储数据的仓库,严格地说,数据库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在经济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把某些相关的数据放进这样“仓库”,并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例如,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常常要把本单位职工的基本情况(职工号、姓名、年龄、性别、籍贯、工资、简历等)存放在表中,这张表就可以看成是一个数据库。有了这个“数据仓库”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查询某职工的基本情况,也可以查询工资在某个范围内的职工人数等等。这些工作如果都能在计算机上自动进行,那我们的人事管理就可以达到极高的水平。此外,在财务管理、仓库管理、生产管理中也需要建立众多的这种“数据库”,使其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财务、仓库、生产的自动化管理。

StorageTek公司首席执行官Patrick J.Martin给数据库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数据库是存储在一起的相关数据的集合,这些数据是结构化的,无有害的或不必要的冗余,并为多种应用服务;数据的存储独立于使用它的程序;对数据库插入新数据,修改和检索原有数据均能按一种公用的和可控制的方式进行。当某个系统中存在结构上完全分开的若干个数据库时,则该系统包含一个“数据库集合”。

3.数据库应用与企业信息化关系

信息是数据经过提炼筛选以后所得到的对使用者有效的可利用的数据,企业要实现信息化必须要通过各方面的数据支撑才能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数据库的应用是对企业信息化十分重要的支撑,首先要有数据的集成才能完成后续的知识集成和人的集成,在实际当中数据库的应用和配套使用在客观要求上相当大程度的决定了企业信息化的成效。

第4篇:企业信息化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信息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和使用企业的信息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开发能力和经营水平的过程。但近几年国有企业由于信息失真而导致的严重后果现象并不少见,如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破产、三鹿集团倒闭等都凸显了继续加强我国国有企业信息化仍是当务之急。

一、我国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国国有企业逐步走上了信息化建设之路,用计算机技术管理企业的实践活动正式开始。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国有企业基本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完成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国有企业甚至实现了人手一网电脑。就目前来说,我国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以下三大问题。

(一)观念上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

很多企业没有在观念上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没有意识到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提升企业整体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也没有领悟到信息化的内涵。①一些效益较好的企业集团没有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认为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的发展中可有可无。②有的企业,舍不得对信息化建设加大资金的投入,短期内见不到较高的效益便匆忙放弃。有资料表明,发达国家大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一般占总资产的10%左右,而我国国企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一般占只总资产的1%左右。③有的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投入较高,但却及时更新技术以适应市场的最新发展。殊不知,信息技术工作难度大,知识更新快,只有随时根据业务创新才能达到较高的效益。④有的企业认为实行了会计电算化,购买了ERP系统,就是完成了信息化建设,对自身业务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⑤更有企业,虽然构建了信息中心,却长期将设备闲置,未能充分发挥信息设备的作用。

(二)国企信息化人才匮乏,专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信息化建设最关键的还是要靠人,靠此方面的专业人才,IT人才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国企中IT人才流失却比较严重。具体表现在:①很多国企IT部门建设不完善,一是IT部门人数少,我见过人数过万的国企IT部门却只有寥寥数人,IT部门办公设备与其它部门相比不够先进。②招聘IT部门人员时要求过低,仅看在校时是否学的与此有关的专业,却忽视了考察处理实际问题的技能,因此造成了该部门人员整体技能不高。③重视硬件设备的投资,却忽视了信息人才的培养,对IT部门人员很少有专门的培训,他们不能及时掌握信息化的最新动态,也不能汲取此方面最新的知识。④国企信息技术人才流失严重。由于企业对IT人才重视度不够,业务部门对IT部门的存在召之即来,挥之即去,IT部门工作人员感觉不到自己再公司存在的价值,因此国企IT人才跳槽现象一直屡见不鲜。

(三)信息化基础薄弱,发展不均衡。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信息化起步晚。国企信息化改造大多是从引进国外信息技术软件开始,但在使用时却没能结合我国国情及所在公司具体的情况而加以灵活变通。“克隆榜样”式企业信息化模式使“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成了一句空话。跟随榜样而不是根据实际情况解决企业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非常容易使企业走入“东施效颦”的误区以及“战略合作陷井”。这样一来,不仅造成了资金的损失,而且打消了不少国企实施信息化的积极性。另外,我国国企中的排头兵如森达、春兰等大型国企内部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化意识大大超过一般企业。集团与集团、集团与子公司之间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国企中信息化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普遍。

二、提升国企信息化的一些对策

(一)提高国企的管理水平。

吴邦国在谈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时着重强调了要提高国企的管理水平,尤其是财务管理水平和管理创新水平才能提升信息化建设。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而信息化能够很好地解决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要保证企业发生的每一笔开支、业务及时进入系统,以便财务人员跟踪;由不接触客户的财务部门监控电子商务系统可以避免权钱交易。高效的信息系统能够将企业运作过程中所有人财物的变化通过财务绩效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流程再造的概念被提出。流程再造是适应市场竞争的管理机制的创新,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海尔集团通过“金子塔式”的组织管理、“矩阵式”的管理、“市场链式”的管理三个步骤,建立了新品开发和生产制造的支持流程,通过企业的管理创新提高了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招纳贤士,注重人员培训。

美国Autodesk公司大中华区总裁Martin Harris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在于人。”可见,人力资源在国企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通过培训,一方面能够提高企业全体员工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转变陈旧观念;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领导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三)建立企业信息港,构造高效的电子商务平台。

如“外贸协同商务平台”,可以发挥资源整合和专业化服务的机会。该平台通过外贸协同供应链平台(SCM)、外贸运营支撑平台(ERP)、外贸营销平台(CRM、BI等)将商业模式在一个规模企业内整合实现,建设成真正的资源整合管理平台,实现对外贸供应链的软整合,进而进行组合式的国际市场营销。此法能够整合资源优势,提高信息化效率。

三、结束语

在国企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难免跌跌撞撞,但企业信息化在国有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推动国企的各项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信息附加值,促进国企产业结构优化,全面提高企业收益,推动社会整体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国有企业要全面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课题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框架[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第5篇:企业信息化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工业企业;信息化

一、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是近年来出现的新事物,指的是对海量数据的高效处理。工业企业中,公司业务往往产生大量的非结构化或者半结构化的数据,这类数据的处理十分复杂且耗时。采用大数据处理方式可以快速地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进一步得出理想的数据处理结果。大数据本身有一些特点:一是数据量巨大,常常不是以普通的G或者T为单位进行衡量的,更多的是以PB为单位。二是处理数据的种类更加齐全,例如视频资料、图片资料等等。三是处理速度更快。为了保证数据的时效性,大数据处理十分重视速度。四是价值密度较低,大量的数据中存在的有效信息只有一部分,并不是全部的资料都具有同等的价值。大数据具备了传统数据分析方法所没有的优点,正是这些优点才使得大数据能够对工业企业提供的数据进行准确的分析。也使得一些当前常规软件所不能进行处理的大型数据能够通过大数据处理方式在合理的时间内得到最佳的解决[1]。

二、工业企业信息化

1、工业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是在新形势下企业采取的战略发展方向。信息化具体表现为在产品的生产、销售、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产品质量的有效提高、销售服务的进一步优化以及企业管理的高效合理。工业企业信息化能够积极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方式不断创新,而企业的发展又能为信息化的实现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工业企业必不可少的一大特点。科技和设备的不断进步为企业实现信息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我国工业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了信息化对于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大小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解决。工业企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化水平比较低下,且对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还缺乏经验。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产业。较长的发展历史使得传统的工业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运行模式。信息化技术在很多传统企业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实行,导致工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不高。另一方面,信息化系统技术尚不成熟,对于很多数据处理业务的针对性较弱,系统运行效率有待提高。如何使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化技术有效地提高企业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资金周转能力是实现信息化与企业运营有效结合的关键。

2、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措施。针对工业企业信息化现存的问题,企业必须充分意识到只有解决好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困难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采取具体措施,能够切实提高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

1.创造良好的实施环境。为了有效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首先应当创设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保证信息化产品和设备的积极采用和正常运转。一方面,企业要具备对信息化的清楚认识,不断主动引进高新科技产品,从物质条件上保证信息化的实现。另一方面,企业应从创新管理模式的角度提高信息化水平。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改善和优化。管理的一大重点内容在于人员,企业应该对员工的职责和权益进行明确的划分,做到奖罚分明,依靠准确公正的制度来监督相关人员的工作。并建立合适的激励机制,对于工作表现优异的行为予以嘉奖,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从硬件和氛围两方面同时着手为信息化的进行创造基本的所需环境。

2.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固然能够为企业数据的存贮和处理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网络安全隐患。因此工业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和抵御能力。大数据背景下,信息之间的联系得到强化,信息系统彼此紧密关联。也就意味着企业的商业机密信息可能存在着使用权不明和被泄露的风险,数据的存放和共享也可能会出现被篡改等问题。在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同时必须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采取必要的安防措施避免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安全问题。

3.强化数据整合运用水平。大数据技术的特点除了巨大的信息量,还有一个特点是信息价值密度较低。实现企业信息化必须要强化对数据的整合、利用能力。工业企业在生产实践中会有大量的数据产生,而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综合的整理、系统的分析是当前企业信息化面对的难题。信息系统的智能化能够帮助企业对系统模型和数据规范进行及时的统一,推动数据处理的顺利进行[2]。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尽管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在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决制约工业企业发展的障碍,企业要采取措施提高信息化程度,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作者:王建祥 单位: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

参考文献:

第6篇:企业信息化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

摘要: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可谓突飞猛进,信息化已经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中小企业,随着业务的发展扩大,企业通信系统的价值也被重点凸显出来。一些基于应用构架的传统信息化系统,已经很难实现与业务发展的动态匹配。

关键词:企业 信息化 管理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活动环节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网络系统,使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工作流集成和整合,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的过程。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我想应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计算机通过在Internet上申请域名、制作网页而建立网上门户,进行网上信息,将企业介绍、产品介绍、物料需求等信息传上网络,在网上发送往来邮件等,以及条件成熟时利用在线服务实现企业与客户间的及时沟通与交流,从而让更多客户了解本企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二、在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产、供、销、设计、研发等方面建分系统,应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实现内部信息的整合。从而更好地充分利用好本企业内部资源。

三、IT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集成化应用,此时企业管理的各系统各环节都按统一规划、统一语言在互联网络上应用,这个互联的网络建立在企业整体优化经济的基础之上,它不但是一个整体的信息系统,更是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

随着大型企业的IT市场逐渐趋于平稳,而竞争却还日趋激烈,那么企业信息化对中小企业管理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一、目前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表明,中国中小企业总量高达1200多万家,占注册企业总数的99%,从城市到乡镇,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中小企业的身影随处可见.而计世资讯公司的调研结果则显示,截至2009年10月,"已有IT应用"的中小企业数量为400多万家,但其中"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IT应用系统"的中小企业仅为40万家左右.从CBI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粗略浏览一下中小企业信息化:计算机产品是最基本的标志,也是每个行业不可缺少的.在企业中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使用比重分别为77.6%和22.4%,并且使用笔记本电脑的多为部门级以上负责人或是部门负责人,其余人员的使用还是台式电脑为主.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机器速度慢。机器配置比较低可能是中小企业机器速度慢所存在的主要原因,像系统稳定性,兼容性以及售后服务等其他各方面的反映都是比较好.

二、目前中小企业的软件应用还限于某一个管理软件的使用上面,分布也不均匀,基本上没有什么整合的系统服务.主要原因还在于服务供应商没有提供很好的产品和服务.不管是从硬件还是软件方面来说企业信息化欠缺还是存在的.如果按照拥有7万多家中小企业客户的神州数码的总裁郭为的企业信息化分为四个阶段的划分来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企业内部网络应用阶段,企业间涉网交易阶段和全球性运营阶段. 企业在配置了办公系统、财务系统、业务系统以及通信系统后,如何才能让这些系统统一协调、相互融合呢?调查发现,通信系统最为关键,它是提高企业沟通和管理效率的核心。

总之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实是:应用水平相对较低,且应用层次差异比较大,400多万家基本上属于第一个阶段: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比例为30%左右;而20万家的企业应该属于第二个阶段:企业内部网络应用阶段,少部分达到了第三阶段,整个比例为16%左右.到2009年,国内有一半左右的中小企业还未建立自己的网站,绝大多数的企业对网站的应用局限于宣传企业形象和信息查询。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易的中小企业不到总数的20%,而在美国,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易的中小企业则占75%.与大型企业比较来看,国内大型企业九成以上建立了内部网站,近八成使用了财务管理软件,七成以上拥有外部网站.

第7篇:企业信息化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

信息化革命正在打破并重组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和结构,并促使其由物质型向信息型经济转变。并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如果没有信息化,企业的改造、重构、工业化的进程就会怠慢,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成为大问题。企业信息化包括销售、生产、服务等方面内容,而实质是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 将融合世界先进管理思想的信息技术进一步应用于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企业的全面信息化。它包括着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和企业的外部沟通信息化。

一、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现状

随着建筑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以及企业集团化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经验和管理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筑企业的基本要求,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不断发展。从计算机的应用,到单个行业软件的应用,再到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的普及等,这个过程反映了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使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不断加强。近几年来,集成性的行业系统软件在建筑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集成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日常业务处理为主导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企业内部职能部门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系统来记录每天发生在每个部门、每个职员身上的事情,然后由计算机进行汇总和处理。从而将各职能部门事务管理中的信息汇成信息流,形成有效的信息资源,供企业内部共享。如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的管理信息通用平台,其主要模块包括:日常管理、信息、电子邮件、个人信息、公共信息、会议管理、公文管理等方面,这种类似于办公自动化的集成化系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办公效率。

2.以工程项目管理为核心的项目管理系统。该系统涵盖项目管理的诸多方面,从功能模块的设置上来看,此类系统旨在建立全面的项目管理平台,包括项目进度管理、施工过程控制、质量、安全、材料、财务、设备、人事、档案、计量、实验、图纸等方面的管理模块,几乎包涵了项目管理的各个层面,但是由于大多数建筑施工环境不够理想,加上系统的集成有很大的困难,导致各系统的独立性较强、彼此间缺乏数据的横向交流。

3.以市场经营为目标的招投标管理系统。该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对整个市场信息和招投标过程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市场信息管理、工程量计算、定额管理、预算报价、标书制作、合同管理等方面。目前在这方面已经有比较成熟的软件,如梦龙软件系列、鲁班软件、清华斯维尔等,而且在很多建筑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信息系统在企业的定位不明确。不少企业将之视为可有可无或仅仅是为了应付资质的要求,不清楚信息化对自己的企业意义何在,有些企业认为只要使用计算机,使用网络就可带来高效率,不考虑管理、业务和技术的配套发展,只是生搬硬套把业务搬上计算机系统。管理者、管理制度、管理技术这些管理要素必须相匹配,才能成为和谐的管理体系。三者之间任何形式的不均衡,都会成为管理的不和谐因素,就像是三条腿的椅子,无论折了哪一根,椅子都站不稳。我们不能认为管理软件是万能良药,可以解决管理中的一切问题。

2.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企业信息化是一项企业变革的系统工程。企业信息化是为企业改制或重组服务的,企业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企业推行信息化只是一种手段和方法,其真正的目的是要学习、研究和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技术,推进企业的改制和重组,理顺企业的业务和组织,最终目标是要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价值。

3.国外先进的企业信息化软件进入我国后,多在外商独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应用,原因在于:尽管这些企业也存在个性差异,但作为相同的行业,他们的基本点是相同的,企业管理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和规范。而我们处于两种体制的交替和探索中,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管理未走上正轨,管理不规范。在这些情况下,常常放弃商品化软件而按照企业的现有模式和流程自己开发或合作开发MIS、经营管理、项目管理等软件,同一种应用软件在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不同分公司重复开发,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并且由于开发技术、人才、管理上的原因,往往使这类软件难以进一步提高,基于不规范管理技术上的信息化系统,难以帮助企业走上现代化的管理之路,而且可能形成一种负循环。

三、建筑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优化管理,促进信息化建设

目前国内企业信息化的一个主要障碍,就是企业高层决策者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对于如何开展信息化建设缺乏清晰的思路,将企业信息化看作是一个技术问题。因此,企业高层领导必须将提高管理水平作为企业信息化中的首要课题。管理咨询是改善管理的一个较好的手段,结合管理咨询开展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往往能事半功倍。事实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可以说是“三分软件,七分管理”。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要解决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因此,通过管理咨询对问题进行清晰诊断,通过软件和系统集成服务来解决软件的实用化问题,应该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常规流程。

2.重视信息化管理的应用,加强软件的开发与更新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同的建筑企业可以建立不同的信息化发展战略,以改变建筑工程管理领域信息化应用程度较低的现状。企业要重视起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绝不能仅仅使用在施工中的机械自动化中,在企业的管理中,同样要利用起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建筑业,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优势。另外,应用软件是实现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所必须的条件,如果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相关业务没有开发或购置相应的软件而只有良好的硬件配置,则难以达到信息化建设的预期目的,同时也不能充分发挥硬件资源的作用。因此,为了切实推进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筑企业要对应用软件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软件的开发与更新。

3.加强系统的维护运行管理

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涉及到众多的网络、服务器、数据库、应用系统和终端用户,系统的日常维护、运行管理,对系统正常运行起着保障作用。系统运行管理不仅可以对生产管理业务运行状态进行监控、统计分析,也可以为系统提供统一管理和系统优化的参考数据和决策依据

五、结束语

建筑行业要加强以信息化为代表的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行业要着眼于网络时代的特点,将信息化的建筑工程管理转化为系统性的建设工程,在力争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行业努力和企业响应,以环境构建和配套措施为基础,形成新时期建筑工程工作的新体系和新方式。要在具体的建筑工程管理中以技术创新、管理系统建设、标准化和技术队伍建设为手段,达到信息化的综合要求与目标,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快速和有效发展,为整个行业和具体企业打造出适应时代与科技特点的管理和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众托.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第8篇:企业信息化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工业化 信息化 两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5-129-02

1. 江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基本现状

1.1 江西省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得到大幅提升

近年来江西省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得到大幅度提升,呈现以下发展特点:一是生产快速增长,增幅不断提高。二是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成效。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等新兴产业的崛起,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快速发展。三是产业招商引资方面取得新进展。南昌建立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新余、上饶、景德镇相继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四是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五是经济效益同步大幅增长。

1.2 江西省信息产业发展环境显著改善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加快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等产业政策等相关促进措施。省直各相关部门相继制定出台了有关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配套措施。各市结合自身实际,围绕产业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对于信息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撬动作用,争取各种政策性资金的扶持。

1.3 江西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环境不断优化

省政府有关部门成立制造业信息化办公室,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全省制造业信息化重大项目实施和有关科技咨询工作,着力改善全省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一是开展“企业信息化试点工程”、“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工程”,逐步拓展企业信息化应用领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渗透和倍增效应。二是大力推进全省电子政务建设,努力营造和谐、高效的电子政务环境。三是大力发展技术创新型的支撑产业、资源开发利用型的深加工产业、承接国内外梯度转移型的加工产业。四是继续实施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大公司、大集团战略,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约化发展。

1.4 江西省企业信息化意识普遍增强

企业信息化不断增强企业活力与竞争力。一是九江石化、萍钢、赣发、联创、江铃等一批重点企业组建了信息中心,二是绝大多数大中型企业都有信息化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从事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三是企业强化信息化与本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管理特点信息系统管理、控制。2008年,据省制造业信息化办公室对全省28家典型示范企业考察情况显示,信息化不断与企业生产、管理融合。

1.5 江西省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逐步提高

一是全省有一批企业已基本实现了离散化、集成化和柔性制造。如中石化九江分公司应用车间制造过程管理及优化技术和系统,实现了内部经营管理业务与制造过程的信息集成,应用PIMS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了与总公司的原油数据库共享和月加工计划的对接、优化,使原油选择、生产加工和产品销售达到了优化作业。二是全省炼油、化工、化肥生产经营管理的先进过程控制和流程模拟等应用领域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同时,有一定程度信息化和较好应用型企业,其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三是全省消费品工业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全省规模以上消费品工业企业大都设置了信息化管理部门。

1.6 江西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益逐渐显现

一是信息化在一些有较强代表性的企业中发挥积极作用,取得明显经济效益。江西联创电缆科技有限公司在销售、采购、计划、生产、库存、财务管理等采用信息化管理,实现主要经营管理业务“甩帐表”,生产和经营管理业务信息化应用覆盖率接近100%。二是企业信息化对生产、经营、管理、安全产生起积极作用。

2. 江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基本评价及判断

随着全省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企业普遍加强信息化应用工作,行业信息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信息化技术应用领域逐步拓宽。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及信息化环境建设与完善,为推进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了重要平台,加快推进全省“两化融合”的发展条件已基本具备。总体上看,全省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信息系统集成度仍不高,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居全国中等偏下水平。

2.1 从“两化融合”层次看

虽然少数大型企业集团、IT密集型企业及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在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和业务融合方面起着示范效应,但多数中小企业尚未或部分实现技术和产品的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分为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4个层次。从企业“两化融合”层次看,江西省新钢、江西特种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集团基本完成从技术、产品、业务和行业等环节的“两化融合”,但多数中小型企业尚未或部分实现技术融合和产品融合等环节,尚未实现计算机管理方式改变传统手工台账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进销存管理等。因此,对于全省来说,多数中小企业技术和产品的融合并没有充分的实现,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较低。

2.2 从“两化融合”模式看

全省制造行业企业采用市场资源配置的“挑战,应对”模式的较多,采用“政府主导”模式较少。“两化融合”模式分为企业行为、政府行为2大类。企业“挑战-应对”模式是指企业为打破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制约因素,提高市场竞争力而开展信息化建设;“政府主导”模式往往以政府为主导。从江西省“两化融合”模式看,除了少数制造业信息化“甩图板”、“甩帐表”试点企业,采用“政府主导”模式外,其余全省大部分企业基本都采用“挑战-应对”模式。全省制造行业企业单纯依靠市场资源配置,应用系统大多是先后分散开发或引进,追求够用和快上,被动接受工业信息化的较多,单兵作战,缺乏统一规划,易造成“信息孤岛”,致使“两化融合”效率较低。

2.3 从“两化融合”梯度看

全省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梯度处于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产业升级生产性第一核心圈,尚未转入生产第二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逐级推进、梯度展开,即信息化先要与工业融合,其次与直接为工业服务的生产业融合,再与其他与工业相关性不大的产业融合。第一圈是工业,信息化与工业的融合指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这是最核心、直接相关的方面。第二圈是生产业,即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的服务行业。从全省“两化融合”梯度看,江西省还处于生产性第一核心圈,尚未跳出或转入生产第二圈或其他产业。

2.4. 从“两化融合”成熟度看

全省少数大型企业处于第四、五级成熟或优化阶段,但多数企业还处于第二、三级基本或适应阶段。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划分为初始级、基本级、适应级、成熟级、优化级5个阶段。从全省“两化融合”成熟度看,目前,江西省只有少数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信息化体系,信息化与业务流程再造结合较好,“两化融合”绩效明显。全省除少数大型企业集团处于第四、五级成熟或优化阶段,如九江石化过程管理及优化技术和系统等;但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还处于第二、三级基本或适应阶段,这些企业或是实现了单项业务管理计算机化但未形成一定规模应用,或是已开展多项应用系统但没有进行业务流程重组。还有相当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仍很低,融合成熟度还处在低级阶段。

3. 制约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主要原因

制约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全省“两化融合”问题尚未提高到发展战略的高度;二是全省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滞后;三是全省中小企业工业化与信息化内在驱动力不强;四是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仍偏低;五是全省应用性人才依然缺乏;六是全省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七是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交流平台不畅。

参考文献:

[1]李江河,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努力实现我省信息产业新跨越[DB],江西省信息产业厅网,2009.

第9篇:企业信息化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

运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成为当前各国的重要任务。发达国家希望通过加快企业信息化,特别是管理信息化进程,发展电子商务,以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新兴工业化国家则希望通过加快信息化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而众多发展中国家更对信息化给予厚望,希望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化,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制造业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正面临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挑战,应用软件的部署应用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制造行业的主要应用软件包括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和制造执行计划(MES),赛迪顾问研究显示,2007年三类应用软件的市场规模总和达到42.21亿元,年均增长率20.3%,预计到2012年,三类制造业应用软件规模将接近90亿元。

PLM成投资热点

从制造业信息化现状来看,以生产制造为主的企业,其信息化重点往往是ERP系统的部署应用,旨在提高产品生产供应的效率。而以产品研发为主的制造企业,更加注重PLM软件产品的实施应用,目的是缩短产品上市时间,以较低的费用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随着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推进,我国多数大型制造企业已部署了自己ERP系统,能够通过实施ERP对企业供销存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但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关键是在设计环节迅速响应市场变化,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对产品核心技术的把握。

PLM软件研究产品从规划设计、制造以及销售的管理和协同方面,能够为企业提供支持产品快速设计制造、优化的集成产品体系。

赛迪顾问研究显示,2005~2007年随着制造业ERP软件市场的成熟,ERP软件市场规模增长速度有所放缓,ERP市场增长主要是原有系统的升级换代以及中小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开展,而随着制造企业对自主研发的重视,对PLM软件领域的投入将使其成为相对ERP、MES软件增长最快的一类软件。

从2007年初,制造业信息化建设IT投入就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纺织、化工等传统制造行业的信息化投入增长迅速,汽车、机械等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制造行业的IT投入也将维持稳定的增长,一向低调的PLM市场正变得风起云涌。

PLM的发展得益于全球创新热潮和企业高涨的自主研发热忱。目前,自主研发成为众多制造业企业所看重的品质,而PLM有效地帮助企业用户提高了设计研发的效率。正因如此,传统MES厂商和ERP软件供应商纷纷将目光投向这―领域。

操作管理成趋势

赛迪顾问预测,2008年,制造业的CIO将开始转型规划,整合现有信息系统,并用更方便集中的、以工厂为中心的制造业操作管理(MOM)的规范,代替工厂已有的制造执行系统模型,它应当是底层的业务与IT层次,而非上层的控制层次。

在离散制造领域,MOM的出现使约20%的离散制造商将立足企业基础架构上的解决方案,构建以PLM为中心的企业应用以及制造执行功能集成的一个统一平台,在制造业拓展设计和操作空间。西门子收购UGS,以及甲骨文收购Agile,都让我们看到厂商正走向一体化的设计和制造系统。

MES软件的发展不再局限于车间层,不仅仅是弥补控制层和ERP数据之间的信息断裂。事实上MES软件发展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市场和企业需求共同推动MES软件发展成为MOM。对于行业的专业MES公司和一些全球化的供应商,MOM软件市场正在成为一个关键的竞争领域。几乎所有成功的MES软件供应商,都在从MES走向整合的MOM,并加强与日益受到重视的业务流程的整合,用户也开始考虑把业务流程管理(BPM)整合到他们的项目范围。

整合和协同成竞争焦点

2007年制造业应用软件市场中,对于大型企业用户,在原有分散系统整合基础上的应用深化成为他们这一阶段的重点,部分用户开始考虑实现SOA的可能路径,但是这个市场将基本被国际领先厂商占据。对于中小型企业用户,无论是在ERP、PLM还是MES,国内厂商的产品都受到高度的重视和认可,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厂商加入,这个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从市场的角度看,要求厂商需要在各层次市场全面突破。

国内的主力厂商包括用友、金蝶、DCMS、CAXA、宝信、开目等从品牌形象、行业经验、产品策略上人手提高自己在高端市场的声音和影响力,服务,尤其是咨询、培训服务成为投入的重点。国外厂商如SAP、Oracle、西门子等则把拓展渠道和合作伙伴作为深入中低端市场的主要手段。

由此,国内外厂商在高中低端市场上全面竞争碰撞,竞争格局将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中低端市场会比高端市场变化更快,随着主力厂商对中低端市场重视程度的提高,原本定位于中小企业市场的国内厂商将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竞争压力,国内的中小制造业软件企业不可避免的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