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制造企业信息化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微电子等先进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社会正实现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我国加入WTO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之后,我国企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信息化已逐步成为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而这其中,最值得重视的当属制造业。信息技术给制造业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变化,它贯穿于一个制造企业的设计、生产、管理、销售等各项活动。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从设计和生产的角度,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落后的传统技术,实现设计和生产过程的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从管理决策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管理决策水平的提高,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从市场销售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企业内外信息和知识资源,实现市场销售的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1-2]。制造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提高我国的国民经济实力,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
1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历程开始起步,企业计算机从单项应用向综合应用发展;80年代初,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开始发展。自十五大以来,中央对信息化及制造企业信息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工程”被列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项目。十六大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跟随信息化的浪潮发展至今,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现今制造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85%,占全国GDP的36%左右。
2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制造企业信息建设投资不足,信息化人才匮乏
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据调查,2008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投资总额达到了437亿元,2009年我国的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投资总额已达到514亿元,较2008年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提高17.6%。与此同时,我国制造型企业对信息化人才引进有所提高,2009年企业对信息人才的引进较2008年提高23.7%。但从国家重点制造企业来看,70.5%的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大多数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少,外部资金来源不足,难以为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后期发展提供后续资金,导致信息化不完全。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才仍然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调查表明,80.6%的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员,即使是国家重点制造企业,仍有62.3%缺少信息人才。
2.2制造企业信息意识薄弱,认知程度不高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意识和认知程度逐渐提高。调查显示,我国制造企业每100人计算机拥有量由2008年的28.8台提高到2009年的32.3台,增长12.2%;此外设立CIO的制造企业也有所提高,由2008的39.9%提高到2009年的43.1%,增长8.0%。但是,制造企业对信息意识的薄弱依然是制约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因素。调查显示,制造企业自发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不超过29%,50.1%的制造企业对信息科学技术知识表现为短缺。较多数制造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系统观,未认识到信息化对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部分制造企业对信息化持观望态度,怀疑信息化的效益和可实施性,担心会破坏原有的系统体系,导致企业无法继续运营;少数制造企业把信息化理解为简单计算机操作,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长远工程。
2.3制造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广泛深入,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了一定的提高,管理体系也有了一定的完善。从内部局域网的使用来看,建立内部局域网的制造企业由2008年的48.6%增加到2009年的52.1%,增长7.2%;从ERP管理软件的使用来看,2009年比2008年增长了10.5%。但是,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广泛深入。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网上查询(73.2%)、信息(71.4%)等一些基本计算机操作上。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还相当有限,如CAD,相当一部分企业停留在图上,三维CAD、仿真设计等应用很少。部分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重视远高于管理。就整个制造业来说,ERP管理软件普及率仅为10.4%。一个企业的管理系统涉及财务管理、库存管理、人事管理、企业资源管理等信息系统,但是大多数制造企业只能拥有1~2个层面的管理系统,或者不能将其中的每个分项管理系统融合到一起,造成了信息孤岛。
3发展对策
3.1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培养信息化人才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制造企业自身应该利用各种渠道融资,包括市场筹资、银行间接融资、引进外资等,同时要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节约成本;政府要加大财政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入,还应在税收、信贷等方面对制造企业给予大力的扶持。为了提高企业信息化效率,制造企业还应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制造企业可设立专门的信息化部门,用于引进信息化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大培训企业员工[3],根据不同层次员工对信息化的需要,制订不同的培训方式及内容,分开进行有效的培训,提高培训效率。
3.2加强宣传,提升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
政府要把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加以规划,确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目标、重点、技术规范等,培育一批典型并推广其经验。多数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准确全面,政府有义务帮助这些企业重新认识信息化。企业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更应提升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制造企业信息化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如果没有全员信息意识的提高、思想观念的彻底解放,实施信息化只能是虎头蛇尾,难免夭折。作为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更应该提升制造企业信息化意识以及信息技术对改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作用的认识。
3.3广泛深入应用信息技术,完善管理体系
制造企业要广泛深入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从全局来看,制造业要增加内部局域网的使用率;就单个制造企业而言,应扩大局域网的覆盖范围。此外,对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技术,不应只停留在图上,三维CAD、仿真设计等应灵活使用。同时,制造企业要完善管理体系[4]。应广泛使用先进的管理软件如ERP等,以实现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搭建先进的管理平台,如“6S”——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满足企业长远发展壮大的需求。
4参考文献
[1]陆清华.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2]付睿臣,毕克新.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建设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9(9):378-379.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系统 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1 通信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设计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应用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在对业务流程进行改造、重组、优化或再设计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 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的所有资源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管理水平、市场应变能力和整体竞争能力的工程化过程。
从这个概念出发,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整体设计,逐步实施。过程涉及到:组织机构、岗位设置,信息化基础设施建立,信息化系统有效运行。
1.1 组织机构、岗位设置
根据通信设计企业的企业性质、任务、运作方式与发展方向可知,企业的主要工作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综合管理:公文管理,人力、物力资源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一般事务管理等;
(2)业务管理:咨询管理,勘察管理,设计管理,集成项目管理和监理管理等;
(3)业务操作:各种咨询,工程勘察,工程设计,集成项目,工程监理等。
1.2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立
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立包括:计算机普及应用、企业内部网络建立、各种数据库服务器平台的建立和网络安全设施的建立。
(1)通信设计企业进行计算机应用普及,使普及率达到100%。每位员工根据自己的职责把应用子系统用户平台对应功能学会用好,不会成为流程上的障碍点;当然应用子系统用户平台应满足需求、易学、好掌握;
(2)通信设计企业建立自己的企业内部网(Intranet),带有远程分公司的企业还得广域互联, 使每位员工可以上网(包括有线和无线方式);实现WWW、FTP、News、E-mail、Telnet、BBS 功能;与外部建立宽带连接,可以从Internet上获得大量信息,可以与大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统计部门、运营企业进行有效的联系;
(3)为使各种数据有良好的承载体,在局域网上配备各种用途的服务器平台,有些可能还需双机备份,且扩容方便;
(4)一旦企业依赖于网络运行并保存有大量信息时,网络安全就显得非常重要。各种网络安全设施必须配备,同时还需专人维护。信息化基础设施是通信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备的网络基础,应坚持高可用性、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的原则建立。
1.3信息化系统有效运行
企业信息化建设和运行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 管理/生产业务流程的再造、企业网络的建立使每一位企业的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都如同大生产线上的一员。 数据库中的信息量越来越丰富,新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使管理和生产以及结果产生巨大变化。因此,相应的企业规章制度必须马上变革或新建, 并配套新的绩效考核办法,才能保障信息化系统有效运行,才能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初衷。
2 通信设计企业信息化系统模式
为完成通信设计企业的三大任务: 综合管理、业务管理和业务操作,适应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满足相应的各种业务流程,在信息化基础设施上可以建立起通信设计企业信息化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通信设计企业信息化系统模式示意图
企业内部网络、各种数据库服务器和网络安全设施等构成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平台。在基础设施支撑平台上承载着: 应用子系统用户平台、各种管理/业务流程子系统、数据库子系统、相应的系统管理及工具集子系统、系统对外接口。
2.1 应用子系统用户平台
在企业网上的每台客户机上灌装相应的软件: 满足一般办公需要的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Office系列办公应用软件。满足制图/ 绘图需要的CAD、VISIO、Photoshop等软件。CAD软件也可以是网络版的安装在设计制图子系统中。 各种专用子系统需要客户机安装的软件。
2.2 各种管理/业务流程子系统
(1)综合管理与办公自动化子系统可实现:文件管理;内部邮箱系统; 布告栏/员工论坛;物资采购及管理;车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考勤/档案/培训等);其他OA功能;
(2)勘察设计管理流程子系统包括项目下达;项目进度跟踪;纠正/预防管理;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勘察设计回访/服务跟踪;其他与勘察设计流程有关的模块;
(3)通信系统或网络自动配置子系统,它是通信设计企业从通信设备厂家获得的通信系统与网络自动配置功能软件;
(4)文档与设计成品管理子系统包括文档归档管理:文档检索与浏览;文档借阅;通过系统接口,收集政府主管部门、统计部门、运营企业、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等外界信息;
(5)规划、可研、设计工具子系统包括规划指标分析、对比、预测;可研指标分析、对比、经济评估;工程设计概预算;无线频率规划;设计模板等;
(6)市场经营决策子系统可实现客户信息查阅功能;合同管理功能;产品介绍功能;项目完成量统计;合同资金回收统计;用户满意度调查统计;其他与市场经营有关的功能模块;
(7)对外网站、信箱系统;
(8)其他各种管理/ 业务流程子系统或功能性程序。
2.3 各种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包括如下几点。
(1)委托业主的信息库;
(2)设计对象地域的人文、地理、经济、社会、环境等信息库;
(3)相关运营企业信息库;
(4)国家/ 行业政策、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等信息库;
(5)专项咨询数据库、勘察数据库、设计数据库、集成数据库、监理数据库;
(6)企业文档数据库;
(7)通信设备或材料数据库包括整机、机框、子框、机盘、缆线、辅助配套设施、价格等;
(8)图书/ 期刊资料库;
(9)其他与企业经营/ 业务有关的信息库等。数据库是共享信息的基础,其中包含有:Office文档、CAD 图档,多媒体文档、专家库和知识库。数据库的构建要综合运用各种数据库技术,包括关系数据库系统技术,要便于采集、存储、检索、查询和转储等。
2.4 系统对外接口
对外系统包括各种通信网关和各种数据库转换软件。
2.5 系统管理及自定义工具集子系统
包括各种安全过滤软件;各种杀毒软件;各种修复软件;各种网管软件(可完成节点设备管理、VPN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用户行为记录等)。
3 通信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分步实施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工作。 企业有实现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机制和长远经营战略,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信息化,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是长期投资,是逐渐显现效益的过程。所以要同企业的经营战略结合起来考虑,持续改进步步提高。就目前看,通信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管理标准化阶段; 第二步资源数据整合阶段;第三步综合信息化阶段。
3.1 管理标准化阶段
企业管理标准化阶段特征是: 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市场份额较小; 企业的IT 建设水平较低, 内部没有配备或较少配备IT 设备,不能形成网络化、共享信息资源利用和信息化作业与管理, 企业不同部门之间信息传递不畅,形成了生产、财务、人事、销售等信息孤岛; 企业与上、下游厂商的信息交流等成本较高。我国目前的通信设计企业多数处在这一阶段。这个阶段,企业要进行第一轮信息化建设整体设计, 业务流程重组(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改进经营管理手段以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生存质量, 将会在管理/业务等多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不能操之过急,如果把企业信息化目标设定为建立企业资源规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知识管理(KM,Knowledge Management)或电子商务系统,则企业将面临诸多问题。
3.2 资源数据整合阶段
企业资源数据整合阶段特征是: 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对有所提高, 采用部分现代化管理手段; 局部领域流程化运作; 企业拥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但市场地位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 企业拥有了一定的IT 架构,开发或引进了部分软件和数据库, 企业内部网已经初步运作; 企业与上、下游厂商、政府主管、市场中介的信息交流初步建立。 我国少数先进通信设计企业已经进入这个阶段。这个阶段相对较长。
在这个阶段,企业要进行第二轮信息化建设整体设计,建立较完备的管理/生产信息系统或管理信息系(MISManagementInformation System),完善规章制度,进行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促进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交流与信息传递。企业的管理/生产效率在这个阶段已走上轨道,逐步提高。这时如果将企业的信息化目标设定为引入较完备的E R P 或客户关系管理(C R M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则企业的一次性投入较大。如果引入大型信息化系统,就需要对企业
内部员工、业务流程进行大幅度的调整,这样的调整成本可能会使企业面临很大的困难。
[关键词]第三方汽车物流企业,供应链,整合,信息化建设,物流信息平台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已经逐步成为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丰田、大众及通用等国际汽车巨头纷纷落户中国,国内汽车厂家也都加快发展步伐,中国的汽车产业已经进入了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降低成本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成为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因此,作为第三利润源的物流,成为汽车制造企业深入研究和改善的方向。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其低成本、高效率及能纵向贯穿整条汽车流通链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多的成为汽车制造企业的第一选择。
1、汽车工业中的第三方物流
要在第三方汽车物流企业中建立高效实用的信息系统,就必须了解其在整个汽车工业中的位置和作用。
1.1、现代汽车工业的供应链
汽车工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没有哪家汽车企业能够独立完成从零件生产、整车装配到最终把汽车卖到客户手中的全过程。过去福特汽车那种从橡胶园到销售店统统包揽的纵向一体化模式已经象福特T型车一样,经典但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及全球营销的现代汽车工业模式。汽车工业全球化的特点包括:1)市场的全球化导致需求的多样化,这就直接导致了汽车企业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与服务的革命。最简单的例子,现在一条汽车生产线上可能同时生产多个型号的汽车,既“混流”生产,这在T型车时代是不可想象的;2)汽车生产的全球化导致制造分工的明细化和国际化。如丰田汽车就有1800多种零配件来自世界各地的140多家零配件生产厂;3)采购的全球化导致流通复杂化。汽车原材料、零配件的全球采购与OEM生产模式,大大加快了新型汽车开发和投放市场的速度,也降低了零配件的采购成本,提高了产品品质;同时也使汽车工业的流通链的复杂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综上所述,提高新车型开发和投放市场速度、降低生产成本及提高品质已经不是整车生产厂一个企业自身内部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化的网络供应链问题,如图1所示。
1.2、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作用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上面论述的问题导致了汽车物流的复杂程度比以往增加了很多。主要体现在:
1)整车生产厂商根据订单安排生产进度,需要的零配件也是动态变化的。虽然理论上是可以提前通知上游厂商,使整个供应链实现订单化生产,但实际上是存在诸多问题的。一方面,整车生产厂会不断增加新的车型(包括调整原有车型的配置),短时间内的生产计划也是在不断调整的;另一方面,零配件厂商不可能真正做到订单生产,这样不符合规模经济。最常见的是零配件厂商根据整车生产厂相对长时间内的生产计划,批量生产,再根据整车生产厂的实际生产计划,送到生产线的消耗点上,以实现JIT生产。由此产生了2个最基本的问题,一个是零配件厂商的库存问题;一个是如何保证上百个零配件厂商的上万种零配件如何准确的送达生产线上的上百个消耗点,2个问题的解决前提都是要保持低成本。
2)全球化采购意味多个零配件厂商会同时向整车生产厂提供零配件;一个零配件厂也会提供多种不同零配件,甚至是向多个整车生产厂提供。如何在保证生产品质的前提下,降低物流成本也是一个问题。
当引入第三方物流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以上问题。各零配件厂商将批量生产的零配件集中运送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库(一般离整车生产厂很近),在这一过程中,零配件厂商实现了集中运输和集中仓储,降低了运输和仓储成本。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生产计划,将库中的零配件集中运送到整车生产厂,甚至可以直接送达生产线的消费点上。在这一过程中,整车生产厂将物流配送的任务交给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直接对它一家发出物流指令,减少了实物流和信息流;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帮助整车生产厂监控库存数量。例如,零配件厂商SA、SB及SC向整车生产厂M提供零配件,M的生产节拍为每天10辆,第三方物流3PL加入前后的运送和仓储模式对比如图2和图3所示。
2、第三方汽车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在明确了第三方物流在汽车工作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后,就可以有的放矢的讨论第三方汽车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问题了。
2.1、第三方汽车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3个层次
第三方汽车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可分为3个层次,基础信息化、利用信息系统优化作业及供应链信息整合。
1)基础信息化需求依然是主流。这一层次主要解决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及共享,最终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决策水平,从而为企业带来效益。这个层面上可以不涉及或少涉及流程改造和优化的问题,信息系统的任务就是为对采集上来的数据进行分析,为决策提供及时和准确地信息。
案例:国内某汽车物流公司,随着国内汽车产量的增加,规模急速扩张。在业务数据管理和财务数据分析上无法适应急速扩张的业务,公司领导及时意识到这一点,开发了一套业务管理分析系统。将业务数据录入系统,实现了各个不同地点的业务点的数据共享。通过数据分析,提供业务走势分析、比例分析及利润分析等信息,有效提高了业务决策水平。
2)设计流程改造的信息化需求日益突出。这一层次主要将系统论和优化技术用于物流的流程设计和改造,融入新管理制度之中。此时的信息系统作用有二,其一是固化新的流程或新的管理制度,使其得以规范地贯彻执行;其二是在规定的流程中提高优化的操作方案,包括仓储存取优化方案和运输路径优化方案等,此时信息系统作用主要在于固化管理和优化操作。
案例:某中日合资企业F,主要从事汽车物流业务。其使用的仓库管理系统,利用条码技术,将货位和部品的信息转化为数据存储在系统内;可以清楚地显示部品的存储位置、数量及进出库时间;并且通过预先设定的算法,可以优化存取方案:包括优化叉车行动路线、优化仓储空间、优化作业人员操作动作及优化货车装载时间,使其仓库作业始终保持低成本和高效率的运作之中。
3)第3个层面是供应链的形成和供应链管理韵作用上升,其中物流管理是主要组成部分。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主要是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反馈服务来提高供应链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益,如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的协同及供应商与采购商的协调等。物流信息系统不仅是供应链的血液循环系统,也是神经系统。供应链的基础是建立互利的机制,但是这种机制需要一定的技术方案来保证,信息系统在这里的主要作用是实现这种互利机制的手段。此时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要注重与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信息共享功能,对数据的处理要注重资源整合功能和预测功能。例如零配件厂的库存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自动补货系统来管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配送由整车生产厂的物流系统管理。
2.2、第三方汽车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手段
第三方汽车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核心是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物流信息平台支持各子信息系统并提供全面的物流网络管理解决方案;同时,物流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有效运行的软件基础,应当加强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物流园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层次都要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
EDI就是将数据和信息规范化、格式化,并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交换和处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标准的表单可以为企业的商务数据交换以及客户或合作伙伴提供服务,不受地域的限制。采用EDI技术可以提高交易频率、减少信息处理的差错、节省库存费用及降低贸易成本;但对基于互联网的EDI通讯应注意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2.2.2、分布式数据库系统(DDBS)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物理上分散而逻辑上集中的数据库系统,它支持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是由一组数据组成,这组数据可分布在由计算机网络连接在一起的不同计算机上,网络上的每个结点具有独立处理的能力,可以执行局部应用,同时每个结点也可以通过网络执行全局应用。图4为分布式数据库示意图,分布式数据库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一些物流企业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进行物流管理,可以提高实时化水平。
2.2.3、人工智能/专家系统
人工智能是研究模拟人类智能活动以延伸人类智能的科学。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中面向实际应用的计算机程序系统,它存储有某个领域的专家知识(构成知识库),并拥有类似于专家解决实际问题的推理机制(组成推理系统)。系统能对输入信息进行处理,并运用知识进行推理,作出决策和判断,其解决问题的水平达到专家的水准。利用物流专家系统软件,可使物流决策更加快速和科学。汽车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中应充分重视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的研制开发。
2.2.4、国际互联网技术
依托国际互联网,物流企业可以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主动信息进行宣传以扩大企业影响力,从容面对国际竞争。企业内部网络(Internet)是一种内部信息管理和交换的基础设施,它可以使企业实现内部信息共享,让企业经营决策者动态和实时地进行物流管理,集约地实现物流功能。
2.2.5、其它物流信息技术
我国的汽车物流企业发展水平并不一致,既有传统的仓储及运输企业改制而成的物流企业,也有制造业企业供应链延伸而形成的现代物流企业,还有近年来成立的个体和集体物流企业。因此各个物流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计划,加快运用信息化技术,诸如条码技术(BC)、射频技术(RF)、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快速响应(OR)、企业资源计划(ERP)、电子订货系统(EOS)及数据仓库技术(DW)等。
2.3、第三方汽车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从需求层次上来看,3个层次的需求是由浅入深的,后一阶段往往以前一阶段的基础为起点,即流程改造和过程的优化控制要以信息化基础为起点,而供应链的形成和供应链的管理又要以企业流程设计和运行优化为基础。由于我国汽车物流企业的发展势头都比较迅猛,而计算机技术的特点提供了信息系统后发优势的可能性。所以有的企业常常三步并作一步走,不否定有成功的例子,但更多的企业处理不好,不能对症下药,反而适得其反,甚至伤筋动骨。
第一、财务基础数据管理
财务基础数据的管理是企业财务信息化基础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状态的第一手资料,是业务处理决策时的依据。规范和科学管理好财务基础数据,并使之成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有用的信息,是企业管理的客观需要。
企业业务管理特点决定了所需建立的财务基础数据,例如,通常的制造企业具有如下主要财务基础数据包括:物料基本信息定义、产品结构及工艺路线定义、物料清单数据、物资存放地点定义、客户基本信息定义、供应商基本信息定义、员工基本信息定义、会计科目设置数据、成本明细参数设置等等。
通过财务基础数据的管理,大大加强和改善了财务会计的职能。以前财务会计职能主要受到会计工作岗位的制约,尽管会计人员拥有原始凭证,这些原始凭证包含了企业经济活动大部份信息,但由于受到技术的制约,难以提高财务会计核算的速度,难以解决数据共享问题,难以同时采用不同会计核算方法,难以采用非货币计量方法和现行成本计价方法,难以采用许多数学方法,原始凭证的许多信息没有办法开发利用,使得财务会计人员只能在事后被动地反映能够用货币计价的资金运动。实现财务基础数据的管理网络化后,随着原始证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型财务会计软件的应用以及财务会计决策支持系统和财务会计专家系统的出现,完全能够实现会计对过程控制和观念总结的马克思有关财务会计职能的预言。
第二、基本财务流程设计及业务事务处理管理
实施企业财务信息化基础管理最本质的是对企业的基本业务实施过程管理。基本财务流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保证了部门内部的信息沟通的顺畅。有了同一财务基础数据环境,及完整财务事务处理的过程管理和过程处理的记录管理,不仅保证了财务处理在各部门间协同工作的高效,同时保证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和科学性。
其中,需要特别强调过程管理的特性,因为它是能真实反映业务处理过程的第一手的、最详尽的资料,使企业的业务决策和战略决策建立在“理性”的财务基础上。尤其是当财务信息化基础管理实现了有效的网络化和信息化管理后,使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战略决策速度、精度发生“质”的变化。
企业财务管理特点决定了日常财务基础财务管理的特点,例如,通常的制造企业具有如下日常财务基础业务:库存日常作业,合同登入和维护,销售预测,主生产计划,生产订单处理,采购订单处理,采购入库,车间领料,生产完工报交,成品发运,财务预算,凭证登入与维护,采购发票处理,销售发票处理,收款与付款处理,银行对账等等。
没有规范的日常管理的财务基础,高层的管理不仅难于规范,也容易流于形式。规范的日常管理,是实施更高一层规范化管理的保证和它的组成部分。
第三、内部控制设计及实施控制过程管理
企业管理者需要开放和授权,但同时也需管理和控制。所谓企业财务基础管理的内部控制设计,是企业管理者对业务处理过程中,需要遵循的策略、制度、政策、法规的具体设计。它体现了管理者对事务处理过程中,应采用的管理和控制标准。例如:基于职能分割的互相牵制控制(如钱、物、账分离);对不同客户的赊销限额控制、对超限客户的发货限制,不同客户或不同销售方式下产品的价格体系,不同用途不同金额费用的财务审批权限控制,不同性质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用于成本核算时物料的计价方法等等。
然而,在人工管理系统下,控制的标准是用企业的规章制度等“纸质”文件来体现的,使控制标准和控制过程管理实施处于分离的状态,容易造成管理的“偏差”,甚至错误。
实现企业财务基础管理信息化后,内部控制思想和标准,通过对软件系统设置使之固化,并在具体业务处理时自动加以控制,实现了控制标准与业务处理控制的一体化。这种“一体化”的实现,使企业的财务基础管理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起到了规范业务处理、堵住管理漏洞、归避经营风险的作用。
第四、人的行为规范管理
规范管理不能只是一套形式上的规范,它更有存在于人性中和业务发展中的内在的根据和逻辑。员工如果不能理解和掌握在管理形式之下的内涵,那么再好的管理制度,也只会流于形式。不断强化和优化日常财务基础管理,可以帮助管理者学会从本质上,而不是简单地从形式上掌握科学规范化管理的方法,使得管理能够有足够的深度和取得实质的效果。它也能够为员工对高层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打下一个良好的财务基础。规范管理的一个目的是约束我们一些“自然”的、但是却不符合企业发展的行为。从简单的管理入手,更容易培养员工科学的职业化的工作习惯。
其实财务信息化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各种各样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他们组成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整体,离开了任何一个环节,这条完整的链条就会断开。只有每一个环节都做好了,企业信息化建设才能真正做好。
企业财务基础管理的信息化是提高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管理的网络化是信息化的重要基础,离开了网络-拖载信息的物资基础-信息是很难及时送达、归集和运用的。网络财务软件实现了基于网络的财务计算和管理。
网络财务系统从空间、时间和效率三个方面改变了传统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方式和质量。极大地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网络财务软件是财务软件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它将带来财务软件从技术、产品、服务到厂商组合的又一次变革浪潮。
关键词: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引 言:
现代制造技术是一个集成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集成化制造技术,以及许多其他的科学技术成果和技术集成。它是包含了从物质流、信息流到能量流的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涉及产品的设计、批量化的生产模式、工艺制造过程、销售使用、售后服务乃至于回收再生等整个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凭借其本身具有的智能化、系统化和高效化的优点,给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经营管理模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这样说,制造企业要想取得丰厚的回报,想赢得市场的青睐,就必须采用先进的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对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促使产品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
机械制造技术作为国家工业体系的重要基础,它的创新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机械制造技术从其产生至今,按照制造模式的变化,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五类:a. 以早期手工制造为标志的劳动密集型制造技术;b.以大量制造设备集中、运用大批量流水线生产方式为标志的设备密集型制造技术;c. 采用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加工制造的信息密集型制造技术;d. 以计算机集成制造和柔性制造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制造技术;e. 以敏捷制造和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智能密集型制造技术。而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是在传统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融合了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现代高新科技,包含电子、信息、管理、机械和材料等在内的一门交叉性学科。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与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相比,其内涵和外延都有了质的飞跃,为机械制造这一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二、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变得更加剧烈,一个国家制造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其在全球化市场中的竞争力。以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来看,它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柔性化、敏捷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等等方面。
(1)柔性制造。所谓柔性制造系统(FMS)是通过成组技术等手段将多组柔性制造单元用自动化物流系统联接而成,其特点是可以完成变批量的自动化制造任务。显而易见,因为以成组技术为基础,柔性制造系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根据成组对象来确定工艺过程,并选择与工艺过程相适应的柔性制造单元进行批量生产,所以柔性制造系统相对于传统的机械制造系统而言,其对市场的反应和适应能力得到了大大加强。这里需要提及的是,柔性制造技术的柔性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当加工产品的规格和类型与系统所能加工的产品相差太大时,柔性制造系统将无法加工。
(2)虚拟制造。虚拟制造技术是通过计算机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建模和仿真,具体包括对产品的设计、制造、装配和检验等过程的模拟。通过虚拟制造技术,制造企业可以实现对生产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为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取得市场的竞争优势打下坚实的基础。虚拟制造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改变了产品的生产制造模式,尤其是避免了试制这一过程所带来的成本和时间上的浪费,其优势包括以下四点:1)极大地缩短了产品的研制周期、降低了研制成本;2)提高了新产品的研发效率,使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空前加强;3)可以根据仿真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对制造系统进行优化调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4)可以通过仿真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一个直观的产品印象,方便修改和产品报价。
(3)敏捷制造。敏捷制造通常以虚拟制造为实现途径,通过其建立的共同基础结构,可以对市场的变化作出迅速响应。敏捷制造与传统制造技术相比,其生产效率更高、制造成本更低,对制造设备的利用率更高,但其实施费用也相对较高,目前并未大范围的进行应用。
(4)并行工程。并行工程是指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对产品的制造、装配、使用和售后等环节的内容进行同步考虑,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过程进行并行化处理的系统方案和综合技术,并行工程绝不仅仅只涵盖了产品的设计阶段,它是一种对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进行了监测的机械制造技术。显而易见,并行工程有效地避免了产品研制过程中出现的反复试制现象,对缩短产品研制周期,甚至于实现一次性研发成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5)CIMS。从宏观角度来说,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是一种基于现代化生产理念指导下制造企业信息化、集成化、柔性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理论和方法,它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通常由生产管理经营分系统、工程设计分系统、制造自动化分系统、质量保障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六部分组成,其目的是要实现信息集成,以促使企业产品的研制能力和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当然,CIMS 的实施成本较高,大多数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瓶颈进行重点投资,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局部的信息化,从而为企业带来良好的收益。
三、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特征
第一点,是面向未来的技术,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发展的最新阶段,是在充分继承以往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对各种高新技术进行充分吸收后的成果,所以它有明确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方向,具备前瞻性,是面向未来的技术。
第二点,是面向工业应用的技术,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应该对工业生产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它不局限于传统制造技术的概念,除了制造过程本身外,还涵盖了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是一个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整合的综合性技术,目的是为了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第三点,是掌控生产过程的系统工程,现代机械制造技术通过强调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高新科技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有效地掌控了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具有系统工程的特征。
第四点,是面向全球竞争的技术,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是受市场竞争驱动而出现的,所以应该帮助制造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一个国家的现代制造技术水平则必须满足能够有效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1)全球化。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通讯交通技术的发展,都快速的把制造企业推向既存在竞争关系又相互合作的方向发展,这两个方面互相作用,已经成为了推动制造业全球化的直接动力。
(2)网络化。产品设计、材料选择、加工制造、产品销售、售后维护都可以跨越地域甚至国界进行。其次,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加速了新技术和管理模式的传播,促进了企业之间的交流。
(3)虚拟化。通过对产品设计过程和制造过程的虚拟化,用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计算机仿真结果代替实际试制,从而有效地减少了产品的开发风险和研发成本,缩短了新产品的研发周期,使企业可以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产品创新而非成本控制上。
(4)自动化。以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为契机,自动化控制技术取得了质的飞跃。对制造加工过程实行自动化控制对提高控制质量、释放人力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以自动控制代替人为控制具有控制响应快、控制效率高的天然优势,可以这样说,无人化是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目标。
(5)基于云的理念――云制造。云制造是面向服务的网络化制造新模式,它把制造资源作为一种服务通过云平台向广大用户提供,真正地实现了为用户提供可随时获取、按需使用、优质价廉的各类制造服务,其对制造资源共享和分配模式的创新开创了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新篇章。
关键词:财务管理 信息一体化 发电企业
0 引言
随着现代企业竞争的加剧,企业经营所处的市场、经济和金融环境瞬息万变,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越来越倾向于以集团战略为主导,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以内部控制建设为主线的,集权化管理。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这种集团化的管理模式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是这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发电企业的行业特点适合搞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但是集团公司的信息化建设既存在着一些先天条件的制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要做好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要突破这些限制条件,改进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长期坚持,以最终完成全面、系统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1 发电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1.1 生产和物流管理容易计划,易于进行信息一体化建设
发电企业不管是水电、火电企业还是其他的发电企业,与其他加工制造企业相比,生产作业集中,机械化作业程度高。整个产供销过程,供应链短,材料采购比较单一,无中间产品,无产成品库存,没有伴随着庞杂的物流系统。生产和物流管理容易计划,易于进行信息一体化建设。
1.2 坏账风险小,资金回流顺畅,易于通过资金流对企业进行管控
发电企业客户单一,只是电网公司,一般电费回收期不会超过30天,坏账风险小,现金回流顺畅。相应的在采购环节,付款也比较及时,不像施工企业,拖欠货款的时间较长,也不像商业企业,有固定的几个月的信用期。企业的成本费用,除了折旧外,也基本上都伴随着现金流。所以通过控制现金流,就能比较容易的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
1.3 存在经营管理地与生产所在地分离的现象,搞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好的效益性
发电企业一般是在比较偏远的地方,尤其是水电,多在偏远的山区。而企业的决策机构和财务管理机构,一般设在交通、信息比较通畅的地方。传统的纸质资料的信息传递方式办公,既没有效率也没有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建立集成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财务及其他相关业务一个平台办公,具有较好的效益性。
2 发电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体制的制约
国外许多大企业实行的多是事业部制,或是总分公司体制,组织结构基本与我国的商业银行类似。集团公司的组织管理体制与国外的跨国公司和大企业有很大区别。国外企业虽然规模庞大,但是管理权高度集中,为企业实行资金预算管理、加强财务的集中管理和资金的合理调配提供了体制基础。而集团公司内企业是多级法人制,有几百家子公司、孙公司,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法人治理结构,许多重大的决策都需要经过各自的董事会或股东会,这给财务的集中管理和资金的合理调配,在时间性和可行性上带来了难度。因而,在市场经济和法制化的前提下,集团型公司的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存在着体制障碍。
2.2 财务管理信息化基础薄弱
目前集团公司系统内,好多企业的财务信息化,仅限于企业的财务部门内部,并只具有会计核算的功能,企业的预算、资金及报表信息管理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联系,离财务信息管理一体化模式还相差甚远。这种财务管理依然是事后管理,没有真正发挥财务管理的事前计划和事中控制的作用。随着集团公司业务不断的扩张,各下属企业所涉及的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多,经营范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这样仅靠一个月一次的合并报表,财务信息披露显得有些迟缓。加上合并报表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的障碍,也使集团不能及时对各下属公司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集团下属各公司财务核算系统,基本都是一个公司一套账,很难穿透式查询各个成员单位的账,这样使得集团公司也不能及时掌握各公司的账务情况和财务制度执行情况。
3 如何做好发电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3.1 加强集团公司的控制能力
应加强集团公司的管控力,避免在管理过程中,集团公司与各分、子公司之间的协同障碍,减少集团公司许多不受控或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发挥财务公司在资金集中管理方面的作用,更好的监控所属公司的现金流,实现对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由被动的事后监督、考核转向主动的事前计划与事中控制。实现集团“一套账”管理模式,实现汇总报表自动形成,合并报表大部分自动生成。将集团各分、子公司的信息化系统统一规划,实现集团公司财务集中核算业务的网络化管理。进一步深化财务的核算功能,把集团公司的主要财务政策统一固化在系统中,实现财务政策的完整统一。
3.2 做好信息集成,实现资源共享
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要彻底打破以会计核算为主,只局限于财务部门内部的模式,要实现财务和相关业务一体化,将包括客户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行政管理、合同管理、计划管理、资产管理、流程管理、数据分析等一系列的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整合在一起,实现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高度一致性。实现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的动态结合。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信息集成,不是简单的信息共享。要围绕业务来组织数据,建立信息系统,数据的生成要延伸到业务部门,在处理业务的同时通过与会计核算体系对接的方式直接产生财务数据,从而实现更多的动态互动,最终做到信息集成和资源共享,减少各个部门之间重复提供或生成同一数据而带来的低效率和资源浪费。
3.3 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
财务及相关业务一体化建设,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每一个业务系统都是一体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担负着及时、准确提供管理信息的重任。这不仅仅对财务人员,也对每一个参与经营管理的员工都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要建立一套与财务信息化相适应的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不断加强对全体员工的信息化管理意识的培养,提升员工的一体化管理理念,提高相关的业务素质,使其尽快掌握系统操作技能,主动适应工作方式的转变。
4 结束语
集团公司系统内正在试行的一体化系统是基于Oracle EBS套件的基础,结合集团公司前期调研与实施成果,经过二次开发得出的。目前,系统尚处在初级的应用阶段,没有把客户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行政管理、合同管理、计划管理、资产管理、流程管理、数据分析等一系列的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整合在一起,做到业务流、资金流、物流的全面统一和整合;也没有实现企业间系统的集成。所以信息化建设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多恩.迎接旋风:SAP世界初学者指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黄素英,王周敬.面向对象框架在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6(26).
[3]敖鸿.关于推进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探讨.中国总会计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