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经济全球化范文

金融经济全球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经济全球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经济全球化

第1篇:金融经济全球化范文

关键词:金融投资;经济全球化;金融保险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国际间的金融投资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虽说这一现状是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的表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世界资本的流通,但是还是有很多国家的本土行业会因此受到波及。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经济之间交流密切、共同发展的产物。金融投资是西方国家放宽对于资本的管制之后才出现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种变化足够影响到很多投资业务的决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国际金融开始走进我们的视线,但是由于金融化还是根据西方的经济体制,对于发展中的我们来说,其实一些细节并不是很适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就目前情况来看,对国内企业而言金融保险业在一定程度能够及时且有效地规避风险。

1 经济全球化对金融保险业的影响

1.1 利率、汇率的不规律变化

利率、汇率的变动风险是由于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利率、汇率甚至股票价格的变动而带来的风险。经济全球化也就是指我们在获得世界这个大市场的同时,也要接受来自世界这个大范围的冲击,如果金融环境不稳定那么就很容易会影响金融行业的稳定和发展,极其容易引发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之后市场波动性变大,储户的信用极易受到干扰。汇率的不规则变动还有影响到某些进口商品的价格以及国家的出口业务,这样就会在某些行业内对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冲击,不利于本国工业的发展,如果这个影响进一步的扩大,也很容易影响世界资本市场的稳定。

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风险,我们应该从金融行业的投资业务以及金融市场运作机制方面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这样一来,才能够进一步降低市场风险对我们国家金融市场的影响,避免不规律的汇率、利率的波动,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我们的经济平稳发展。

1.2 投资风险增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使的银行与非银行机构以及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变的更加密切了,因此这样单一经济结构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冲击就会加大。另一方面来说就是,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经济体制都会或多或少带给我们一定影响,就拿西方的金融投资自由化来说,因为金融投资自由化的推动作用,银行审查客户方面的工作也变的比以前放松了。因此这就会导致客户的违约率不断上升,这些都给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潜在风险。

另外,虽然经济全球化会加剧国际间的资本流动,但是从本国工业的发展角度而言,还是应该控制一下资本的引入,尤其是当一个国家的金融行业如果外资占的比率较高的话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其实是没有太多好处的。这样能够避免因为外资引入而产生消极影响,但是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发展本国经济的过程中已经过度依赖外资,这就导致了他们国内的很多行业的资金都处于为国外垄断的地位,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他们的经济发展。因此作为受资方来说,对于资金的引入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到量力而行,特别是对于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风险日益严重的今天,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1.3 我国融入世界资本市场的难度增加

经济全球化格局下,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依赖程度不断加大,经济周期的大幅度波动、结构调整与价格起伏不可避免地会传递到国内市场,这样一来各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现行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风险管理能力难以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由于投机性资本的大量存在,将会导致金融危机风险的系数大大增加。另外,就是国内的金融监管方式与国外的监管方式相比存在着很大的滞后性,美国从很早的时候就对金融行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了,并且他们的“纵向管理方式”能够为规避风险提供一定可参考性。而我国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当中的“一行三会”因为缺乏一定的协调机制,因此他们在很多问题上都不能发挥预期的作用,再就是关于国内法律当中金融控股公司合法地位的问题,这些因素都会对我们的金融行业融入世界资本市场带来一定的风险。

2 经济全球化下金融保险业避免出现问题的措施

2.1 内外部管理齐头并进

在经济全球化之下要完善保险金融业的管理,避免其出现更大的问题就需要从维持内部金融机构的问题以及外部外汇环境的稳定这两方面来进行。现如今国内的很多金融公司以及保险公司都意识到了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且成立了相关的风险部门来对日常业务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划定。公司内部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划分;建立起处罚措施,对待公司经营中不合理的现象要提高他们的违约成本,可以说面对复杂的金融环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我们业务的稳定性增加了一道保险杠。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做的就是正确认识外汇业务在公司总体业务中的作用,审慎对待外汇业务,清楚其在维持国际资本市场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在进行这类业务的经营时应该考虑总体价值,不能一味的追求短期的利益,这样齐头并进,内外兼顾的管理方式在经济全球化之下一定能够为相关金融保险公司带来新的转机。

2.2 完善风险管理工作,正确对风险进行评估

现在经济全球化,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顺应潮流,趋利避害,利用其中优势的部分来推动现有金融行业的进步,因此应当用谨慎的态度去对待国内相关出台的经济政策和福利。因此还是适时的需要政府部门的适当干预,只有这样才能及时的应对金融投资的风险,减少投资的经济损失。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越来越密切和多样化,这是带给各国的机遇当然也是一种挑战,金融危机、风险转移,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也同样给世界各国带来经济重创,这让我们认识到了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对于投资者来说首先一定要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要知道风险存在的必然性,并且掌握一定的风险投资的知识,一旦出现意外能够及时收手,最大程度减少自己的经济损失;其次要将风险管理工作日常化,落实到各项工作的细则当中,这样才能够形成长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最后对待风险的评估要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如果说我们进一步想要抵御风险,还需要联合其他国家的金融保险行业中的公司,这样才能够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环境真正的变的稳定。

3 金融保险业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势头之下更好的发展

3.1 改革金融监管体制

虽说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在不断加剧,但是从某种方面来讲还是需要依靠资本流通中的监管工作来提高其资本运作稳定性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只能顺应金融自由化的大趋势,但是存在的种种风险都使得我们认识到金融监管的重要性。西方国家虽然大力推行金融自由化,但是在利率、汇率、资本输出和输入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和要求。在我国要想使得金融行业取得重大发展,首先要降低政府干预的程度,政府职能部门如果过分干预不利于金融行业的稳定运行;其次还要提高金融监管的功能性,让金融监管部门在一些问题上有独立解决的权利,这样会使得管理的协调性更高,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漏洞更容易被发现;最后金融监管体制要充分尊重市场运作的规律,这样一来能够帮助国内从事这些行业的公司不断去自我完善。

3.2 进行市场细分

国内的金融保险行业早已经不是过于过去“被垄断”的局面了,很多新型公司推出的新的理念也迅速在这个行业当中崭露头角,再加上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之下,他们面对的经营环境就更不稳定了。往好的一方面说,经营环境的稳定性不高,那么他们就只能通过不管提高自身服务质量的方式来留住顾客。在准确评估现有的市场之下进行细分,这样也能够帮助企业利用自己的优势来获取最大的利益,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了解顾客当下迫切的需求,然后推出相应的产品,也能够帮助企业不断开拓市场,巩固现有的市场占有率。这对于一些小规模的金融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之下我们不一定需要去追逐多么大的“蛋糕”,只需要把手里的蛋糕“分好”,一样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发展点。

3.3 用多种方式加强对保险营销人员的管理

“员工”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最难以把握的一个因素,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之下,员工的思想状况也变的很难把握了。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好的生活条件,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也就意味着必须满足员工更深层次的需要,他们才会付出相应的价值。当一个员工想要追求更深层次的职业追求时,一味的物质激励其实是不合时宜的。对于保险行业人员的管理可以从深挖保险的内涵开始,将企业文化与公司内涵相结合,在通过日常的规章制度将其传递给员工,得到员工的认同。达到这个条件之后我们才能够去“要求”员工为公司的经营做出更深层次的“付出”。这方面的工作还是辅之完善的激励机制,不应该仅仅依靠物质手段来对员工进行激励,激励的制度要有重点、有针对性,不能将其变成“奖励”。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是各国间资本流动不断加剧的产物,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但是因为各个国家所面临的行业环境各不相同,因此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点。为了能够弥补经济全球化给我国金融行业带来的风险,我国的金融保险业也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规避经济全球化为其带来的风险,但是很多时候都是收效甚微。本文根据笔者的经验对以上问题做出了简要的总结,希望能够对经济全球化下金融保险行业的改革提出一点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劭佑. 两岸金融合作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2.

[2]张晓燕. 金融产业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2.

第2篇:金融经济全球化范文

关键词:金融风险传导 风险防范 经济全球化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金融市场的边界日趋模糊,世界经济贸易、资金流动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贸易顺逆差的出现和积累对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而对于我国来说,随着金融体系的开放性的进一步增大,我国金融体系受到全球经济影响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最近的欧债危机以来,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因而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分析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国际金融风险传导和应对机制对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和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十分必要。

经济全球化下我国金融风险传导机制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金融风险的国内传导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虽然经济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障碍已经减小,但是金融体系内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依然存在。在我国金融体系内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相对垄断地位使得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为严重,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这种不对称的信息地位会导致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的不信任,并且容易诱发委托结构中经常出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都会导致金融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价格的震荡和不稳定波动,从而增加金融系统内的风险。

鉴于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往往存在较为明显的羊群效应并且我国金融市场的参与人员的非理性因素较多,我国的金融市场的服务和产品价格往往会因为一些非理性的扰动而过度偏离商品应有的均衡价格,并且这种偏离存在自增强效应。例如证券市场的大幅下跌会导致股民恐慌性抛售手头股票,增加股市抛压,形成证券市场整体的非理性下行。这种非理性预期导致的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性容易因为市场上产品和服务的价格的恶化趋势而变得更加趋于非理性,从而陷入恶性循环,给我国金融体系的运营迅速地带来破坏性较大的金融危机。综上,在我国,经济全球化中的金融风险的国内传导机制如图1所示。

(二)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金融风险的国际传导

随着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我国金融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所面临的传导自国外的金融风险主要通过汇率机制进行作用。在国外的金融系统发生风险事件或危机时,其内在的风险因子通过汇率制度反映到我国对应的经济部门和经济变量上,并由此阻碍和干扰我国金融体系的科学发展和国家外汇储备的有效管理。因而,为了制定针对商业银行中国金融风险的问题,本文认为具体分析来说,经济全球化环境下我国金融风险的国际传导机制主要有:

心理预期传导机制。在信息技术较为发达的环境下,金融危机在一国产生之后,会首先通过信息的传递来影响他国,尤其是与之存在频繁经贸和金融交易关系的国家的经济预期,从而降低其对经济前景的期望,并引发市场的悲观情绪,而这种悲观情绪往往会反作用在本国的资本市场和相关金融交易市场上,引发的资产价格下跌又会转变为另外一种悲观信号被传导至相关的国家,从而形成一种自加强的恶性循环,导致危机的蔓延和深化。近期欧债危机使得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大量市场人员对外贸出口形势持悲观预期,而这种悲观预期又会因导致中国市场的经济指标普遍下滑而引起他国对经济复苏的悲观期望。

这种心理预期传导机制除了引发国际间对于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恶性循环以外,在国内市场上也会引发悲观预计的蔓延从而放大金融风险的国际传导效果。由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的金融市场内部大机构如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对于国际间经济悲观预期的感知能力较强,因而当金融风险和金融悲观预期从国外传导到国内时,这些机构和大型投资者的风险规避活动会引起资本市场价格的悲观变化,而由于羊群效应的存在,市场对于这些悲观操作将会做出较为偏离平衡结果的反应,从而在金融风险从国际间传导到国内传导的过渡中放大这种风险预期,进而深化经济全球化环境中的金融风险因素对国内金融市场和经济运营状况的影响。

资本互动机制。他国金融风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金融市场风险的影响还通过资本的互动加以传导。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资本在各个国家之间流动的成本和障碍较低,因而国际上的外汇交易十分频繁。由于在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我国金融市场的部分开放性,加上金融体系监管机制的漏洞,大量的游资在各个开放的国际金融市场间游走的同时也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运营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资本流动以及国际资本的逐利本质,国际游资可以迅速的从其他国家转移到我国内地,也可以由我国内地迅速流出,从而对我国的金融市场稳定带来了一些难以控制的影响。

贸易收支机制。由于我国经济属于外向型经济,经济增长的推动很大程度上来自对外贸易的发展,当国际上与我国经济贸易往来较为密切的国家发生金融危机时,其需求的减少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经贸的发展,从而冲击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目前人民币汇率弹性的扩大使得我国国际贸易出现了新的变化,他国经济危机的出现会使人民币汇率因为国际贸易的萎缩而出现较大的波动,从而影响我国的对外出口状况,这种风险引致的波动将给我国外向型出口企业的生产带来不必要的波动,从而引起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规划难题,引发库存积压、缺货赶工等生产问题,进而影响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活力,阻碍我国经济的提升和金融风险的应对。

经济全球化下我国金融风险防范对策设计

(一)推动全面金融市场改革,逐步实现汇率市场化机制

第3篇:金融经济全球化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失衡;金融衍生品;监管机制;多极化制衡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011-03

1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与当前金融危机爆发原因之比较

1.1 相近之处

1.1.1 本质都是经济失衡的表现

危机的爆发本质上都是由失衡产生的,每次危机的解决都是对失衡的一次纠正。失衡的本质就是发展的不平衡,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运行常态和基本规律之一。不同时期的失衡有着不同的表现,当不平衡积累到十分严重的程度时,就会以危机的形式释放出来。因此近20多年来,全球失衡就与金融危机如影随形。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是政府对国际收支短期平衡与长期平衡的关系处理不当。在长期国际收支平衡缺乏坚实基础的情况下,就试图开放资本项目来实现短期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国内经济的均衡,这样做是很容易导致外国投机资本侵入的。国际投机资本对于一国的汇率往往具有助涨或助跌的作用。而这正是投机资本大量进入的国家极易发生货币或金融危机的原因。

当前金融危机实质反映了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由于贸易分工和金融分工不断深化引起的全球经济金融结构失衡。危机的爆发就是对全球分工体系中的贸易分工和金融分工严重失衡的一次总调整。

在全球化浪潮中,分工将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分裂成三类国家: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代表的资本和消费型国家,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生产型国家,以中东、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资源型国家。这样,美国、亚洲新兴国家、石油国家就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三极,后两类国家靠输出廉价商品、劳务和资源,创造了大量的“商品美元”和“石油美元”,形成了“美元一石油美元一商品美元”的三角关系,使全球供需和分工体系维系在“脆弱的均衡”上。于是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由于贸易分工和金融分工不断深化,出现了全球经济金融结构的失衡。只有有效缓和乃至改善全球经济失衡的痛苦局面,全球经济金融才能真正从危机中走出。

1.1.2 经济发展过热,经济结构与运行方式的不合理是内在原因

东南亚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相继起飞,经济增长较快。但高速增长积累起一些严重的结构问题。这些国家迫切地推动经济增长,忽略了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投资和生产大量过剩,普遍高估房地产供给、制造业的产能;同时,这些国家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过分依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因为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至于韩国,由于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过于容易,造成一旦企业状况不佳,不良资产立即膨胀的状况。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美国经济长期以来一直有高负债、低储蓄的特征,居民大手大脚地借债消费,国家也鼓励大规模借贷和超前消费。加上全球化的趋势,使美国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区的储蓄,并消费高出自身产出的物品。近年来,个人消费支出占美国GDP的比重达到了70%的历史新高。美国自1992年开始,经常账户余额已持续15年呈逆差状态,2001-2006年间经常账户逆差的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7.36%。从2001年末到2007年底的6年中,美国个人积累的债务更是达到过去40年的总和。美国政府和社会近年来一直是在债台高筑的危险状态下运行的。

1.1.3 政策不当,银行不良住房贷款的全面爆发促使危机产生

过分依赖外资是东南亚经济中的弊病。泰国银行从外国银行借来“短期贷款”,然后借给国内房地产商“长期贷款”。该国还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如此,当外资纷纷撤离时,构成了对东南亚国家货币的强大压力。此外,由于一些银行擅自放松向房地产业贷款的标准,致使大量资金变成呆账。这就增加了东南亚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最终导致一些金融机构濒临破产,一场严重的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随之爆发。危机首先发生在泰国,迅速蔓延到其他东亚经济体。

美国政府政策的不当为当前的危机埋下了伏笔。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虽是私人持股的企业,但却享有政府隐性担保的特权,因而其发行的债券与美国国债有同样的评级。从上世纪末期开始,在货币政策宽松、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加快的情况下,“两房”的隐性担保规模迅速膨胀,其直接持有和担保的按揭贷款和以按揭贷款作抵押的证券由1990年的7400亿美元爆炸式地增长到2007年底的4.9万亿美元。在迅速发展业务的过程中,“两房”忽视了资产质量,这就成为次贷危机爆发的潜在诱因。

此外,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为阻止美国经济下滑和刺激经济恢复增长,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至仅为1%的历史最低水平,并将这一超低利率水平维持了1年的时间。这种货币的扩张和低利率的环境降低了借贷成本,刺激了房地产业的膨胀,促使美国民众蜂拥进入房地产领域。对未来房价持续上升的乐观预期,又使银行千方百计向信用度极低的借款者推销住房贷款。所有的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了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上。但之后随着2004年以来美联储的连续17次提息,使利率由1%提高至5.25%,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卖出,房屋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高利率使美国住房市场泡沫破裂,冲击贷款市场的资金链甚至导致其断裂,进而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波及整个金融市场,并最终导致次贷危机全面爆发。

1.1.4 房地产泡沫膨胀是首要表现

东南亚各国在过去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间房地产价格暴涨,吸引银行向房地产大量投资。据统计,泰国金融机构实际贷给房地产业的资金约占其贷款总额的50%,马来西亚占29%,印度尼西亚占20%,菲律宾占11%。房地产业泡沫膨胀严重。

在2001年至2005年的5年中,美国自有住房者每年从出售房屋、房屋净值贷款、抵押贷款再融资等套现活动中,平均获益近1万亿美元。当经济开始周期性下滑时,货币政策出现调整,利率提升,房价暴跌,泡沫也随之破灭,整个链条便出现断裂,首先是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大幅上升,从而引发了次贷危机。

1.1.5都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爆发并迅速蔓延的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也使资本流动能力增强,带来对危机进行防范和治理的难度加大、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等负面影响。

1.2美国金融危机的个性因素

(1)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机制,“金融创新”没有得到有力约束。

在市场起主导作用的背景下,以负有维护美国经济整体稳定重责的美联储为例,它只负责监督商业银行,无权监管投资银行;而负责投资银行的监管方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也只是在2004年经过艰难谈判后才获得监管权的。由于缺乏监管,金融领域的“创新”泛滥。

金融评级机制的严重失误。评级机构在工作上出现了严重失误,因为它们认为这些结构性的债务产品与企业债券类似。实质上,不同的债务抵押证券具有不同的风险测评,应该加以区分地进行评级。结果,对债务工具的错误评级导致了错误的定价,很多问题债券、问题银行能够长期被评估为“优等”。

由于国际金融体系是以美国为主导的,而美国又无视一些国家多次提出的加强监管的建议,因此,整个国际层面也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

(2)美国的金融衍生品过多掩盖了巨大风险。

传统上,放贷银行应该把贷款记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并相应地把信用风险留在银行内部。但是,美国的银行却把数量众多的次级住房贷款转换成证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各类投资机构购买,这样就把原本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贷款资产移除报表,并以此转移相关风险;而投资机构再将其打包、分割、组合,变身成新的金融产品,出售给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这样资产证券化的结果就是银行看似把风险已经完全转移给了其他金融机构,得到了一笔“无风险”的类似于手续费的收入,而这种无风险收入进一步刺激了银行从事这种业务。

由此,金融日益与实体经济相脱节,虚拟经济的泡沫日益膨胀,投机行为兴起。起初1元钱的贷款可以被逐级放大为几元、十几元甚至几十元的金融衍生品,金融风险也随之被急剧放大。当这些创新产品的本源――次级住房信贷资产出现问题时,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就必然坍塌,从而引发连锁效应,造成金融危机。

2 两次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影响

从影响范围与程度来看,亚洲金融危机始于1997年7月泰国泰铢的暴跌,随后迅速扩散到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韩国。1998年,这些国家的经济全都陷入了负增长,同时,新加坡、日本和香港的经济也近乎零增长。台湾的经济增长没有受到严重影响。中国与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等东盟新成员国的经济基本未受影响,因为它们当时在很大程度上与外部的金融力量相隔绝。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当前的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带来的冲击比以往更强烈。由于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今天世界各地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金融开放之中,大笔“热钱”在全球各地迅速流动,各种金融衍生品将全球金融机构盘根错节地联系在一起,典型表现是美国一些金融机构把大量的房地产抵押债券打包后,出售给很多国家。因此,发源于美国这一全球最大经济体和最发达金融体系的金融风暴,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影响。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流动性短缺、股市大跌、汇率震荡、出口下降、失业率上升等现象,全球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正面临严峻考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上旬发表报告说,受严峻金融危机冲击,世界经济正进入“严重低迷”时期。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状况“已经或接近于衰退”。

不过,亚洲国家在这次金融风暴中,相比欧美等地区受创较小,而且不少国家属新兴经济体,复苏亦将较快,随着亚洲外储基金的成立,未来亚洲在国际金融事务上将有更大的话语权。

我国金融体系仍未完全开放,加之前一轮的宏观调控已将资产市场的部分泡沫释出,因此我国经济所受的冲击相对较小,这场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是有限的、可控的。但应清醒地看到,作为一个外贸依存度高达60%的开放大国,这场金融危机对我国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外部需求的下降,使得我国的出口增长放缓。而在过去几年中,我国对海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出口的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金融危机的发生减少了它们的需求,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我国的出口,进而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

3 金融危机的启示与应对

3.1 金融危机的启示与国际应对

(1)改革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

现行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存在明显弊端。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资本在全球流动,但目前的监管却是以各国为单位,世界各国各自为政,对各自的金融市场都有本身的监管机构,这就造成监管竞争。这种竞争的后果是资本向监管放松的地方流动,因此会造成很多问题。

另外,国际组织对单个经济体的检查和评估标准不一,对发达国家约束小,而对发展中国家约束大,造成监管不公。国际组织应加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国的监管。因为储备货币国向全世界发行钞票,应为全球经济负责,但其货币政策却是以本国货币政策为本,最突出表现就是美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发钞要以黄金储备为后盾,这就约束储备国不能滥发钞票;而现在没有黄金为依据,储备国滥发钞票的倾向无法约束,这会造成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随时存在急剧贬值的风险。

此次金融危机表明了加强各国监管机制的合作,改革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建立公平竞争的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是防范和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手段。

中国对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中国的诉求主要是三点,一是要完善国际金融组织体系,提升新兴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知情权、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二是要改革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三是要加快推进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建设。

(2)在不久前召开的亚欧会议上,中日韩三国提出建立800亿美元储备基金,以维持货币稳定,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自二战后,由美国主导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会,原本肩负着应付金融风暴的责任,但面对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明显力量不足。亚洲有必要成立一个新的外汇储备基金,维持本地区的货币稳定。

3.2 危机情况下中国的应对与未来发展

(1)当前我国金融业的情况。

当前我国金融业稳健运行。三大因素将帮助中国较好地应对此次危机:拥有1.8万亿美元的庞大外汇储备;存在资本管制;货币政策稳健,中国政府过去4年都实现了财政盈余。而且多年来的改革增强了我国金融业的抵抗力,各类金融机构实力普遍增强,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提高,市场流动性总体充裕。此外,由于我国,金融实行循序渐进的开放战略,对国际金融的参与度还不够高,虚拟经济的发展也比较缓慢,规模还不大,实体经济处于绝对主体地位。因此,我国金融体系是安全的。

(2)中国的危机应对与未来发展。

危机即是转机。虽然中国不可能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彻底免疫,但拥有丰厚外汇储备和巨额贸易顺差的中国会进一步加强国际地位,通过这次亚欧峰会,中国以至冒升中的发展中国家有望在参与国际事务上获得全新的空间和发言权,甚至参加主导建立全球金融新秩序。

纵观全局,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应着眼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个方面。

首先,促进实体经济的调整,依靠国家统筹资源,同时扩大内需。坚持投资与消费两手抓,一方面加快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等重大项目建设,整合壮大关乎国家经济安全和经济命脉的战略性大产业,构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装备制造业、航天制造业、物流产业、信息产业、资源产业等现代工业体系,并发展资源性大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另一方面积极着手促进国内消费,采取措施扩大内需。这是确保经济稳定增长最有效、最可能的途径,也是国家发展壮大的根基。

第4篇:金融经济全球化范文

首先,世界的通货膨胀率已经下降到40年来的最低点,这本身也是一个主要的政策成就。鉴于高通货膨胀率的教训以及各国间的比较和示范效应,追求低通货膨胀率成为各国货币当局的一个共识:由于许多国家加强了财政约束,从而促进了货币约束和实际及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的下降;一些国家实行了贸易自由化、国有企业私有化、放松产业管制等政策,客观上降低了生产的成本,从而降低了价格,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通货膨胀率的下降。通货膨胀率的下降给一些国家的货币当局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对通货紧缩的担心,事实上,通货紧缩的现象已经在一些国家出现,它会加重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

其次,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导致国际间的金融传导机制更加复杂化。在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条件下,全球的金融资源会在任何时候转向任何相对活跃的国家或地区,其间的大量资本流动可能会促使正处于扩张阶段的经济体产生经济过热和资产市场泡沫的风险,同时,巨额的国际资本流动也会损害一些国家脆弱的金融体系并导致货币发生不稳定的波动。

第三,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灵活的汇率制度,这将导致采用钉住汇率制的国家更容易受到冲击,因为这些国家在货币政策上丧失了一定的自,无法完全按照本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而只能被动地跟随所钉住货币的发行国调整自己的货币政策。在这种背景下,由于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周期不再与发达国家相一致,当发达国家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状况调整其宏观经济政策时,钉住其货币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跟随其进行相应的调整,由于这种调整并不是国内经济所需要的,调整的结果必然造成国内宏观经济不稳定性的加剧。

考虑到金融全球化对宏观政策的影响。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通货膨胀目标要考虑资产的价格。在低通货膨胀率的良好经济环境下,可能会诱使投资者承担风险去购买资产,从而造成资产价格上涨。据此,萧条经济学认为,当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时,货币当局应努力把通货膨胀率维持在正的水平上,否则名义收入增加从而购买力增加会产生错误的利润信息,这种错误的信息往往会导致资产价格的膨胀,并最终造成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有人提议计算广义的通货膨胀率,即计算商品与服务、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三个市场价格的加权平均数作为通货膨胀率,权数可按三个市场资产量占资产量的比重取值。

第5篇:金融经济全球化范文

首先,世界的通货膨胀率已经下降到40年来的最低点,这本身也是一个主要的政策成就。鉴于高通货膨胀率的教训以及各国间的比较和示范效应,追求低通货膨胀率成为各国货币当局的一个共识:由于许多国家加强了财政约束,从而促进了货币约束和实际及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的下降;一些国家实行了贸易自由化、国有企业私有化、放松产业管制等政策,客观上降低了生产的成本,从而降低了价格,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通货膨胀率的下降。通货膨胀率的下降给一些国家的货币当局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对通货紧缩的担心,事实上,通货紧缩的现象已经在一些国家出现,它会加重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

其次,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导致国际间的金融传导机制更加复杂化。在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条件下,全球的金融资源会在任何时候转向任何相对活跃的国家或地区,其间的大量资本流动可能会促使正处于扩张阶段的经济体产生经济过热和资产市场泡沫的风险,同时,巨额的国际资本流动也会损害一些国家脆弱的金融体系并导致货币发生不稳定的波动。

第三,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灵活的汇率制度,这将导致采用钉住汇率制的国家更容易受到冲击,因为这些国家在货币政策上丧失了一定的自主权,无法完全按照本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而只能被动地跟随所钉住货币的发行国调整自己的货币政策。在这种背景下,由于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周期不再与发达国家相一致,当发达国家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状况调整其宏观经济政策时,钉住其货币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跟随其进行相应的调整,由于这种调整并不是国内经济所需要的,调整的结果必然造成国内宏观经济不稳定性的加剧。

考虑到金融全球化对宏观政策的影响。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通货膨胀目标要考虑资产的价格。在低通货膨胀率的良好经济环境下,可能会诱使投资者承担风险去购买资产,从而造成资产价格上涨。据此,萧条经济学认为,当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时,货币当局应努力把通货膨胀率维持在正的水平上,否则名义收入增加从而购买力增加会产生错误的利润信息,这种错误的信息往往会导致资产价格的膨胀,并最终造成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有人提议计算广义的通货膨胀率,即计算商品与服务、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三个市场价格的加权平均数作为通货膨胀率,权数可按三个市场资产量占资产量的比重取值。

第二,全球化会强化政策溢出。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更加便利,物价稳定地区的资本可能会流向经济更强劲的地区,如果资本流动额相对于资本流入国经济规模很大的话,在缺乏适当的政策调整的情况下,往往会造成该国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另一方面,本来物价稳定的地区,由于资本追逐高利润而流向别的国家和地区,势必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平衡,从而在该地区造成不稳定。

第6篇:金融经济全球化范文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 宏观经济 政策调整

近十年来,在金融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各国宏观政策有了改善,经济结构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市场机制在引导资源配置方面也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然而,在政策得到改善的同时,宏观经济并没有相应地变得更加稳定,这种不稳定表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的两次重大经济下滑及一系列货币和金融危机上。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资源的再分配,有利于资本流入国和全球的经济增长与效率提高。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并没有得到有效减少呢?这主要是由于全球经济发生了三个重要的变化,这三大变化使得现有经济政策的改善并不足以抵制金融全球化的风险,从而使宏观经济表现出更大的不稳定性。

首先,世界的通货膨胀率已经下降到40年来的最低点,这本身也是一个主要的政策成就。鉴于高通货膨胀率的教训以及各国间的比较和示范效应,追求低通货膨胀率成为各国货币当局的一个共识:由于许多国家加强了财政约束,从而促进了货币约束和实际及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的下降;一些国家实行了贸易自由化、国有企业私有化、放松产业管制等政策,客观上降低了生产的成本,从而降低了价格,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通货膨胀率的下降。通货膨胀率的下降给一些国家的货币当局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对通货紧缩的担心,事实上,通货紧缩的现象已经在一些国家出现,它会加重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

其次,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导致国际间的金融传导机制更加复杂化。在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条件下,全球的金融资源会在任何时候转向任何相对活跃的国家或地区,其间的大量资本流动可能会促使正处于扩张阶段的经济体产生经济过热和资产市场泡沫的风险,同时,巨额的国际资本流动也会损害一些国家脆弱的金融体系并导致货币发生不稳定的波动。

第三,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灵活的汇率制度,这将导致采用钉住汇率制的国家更容易受到冲击,因为这些国家在货币政策上丧失了一定的自,无法完全按照本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而只能被动地跟随所钉住货币的发行国调整自己的货币政策。在这种背景下,由于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周期不再与发达国家相一致,当发达国家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状况调整其宏观经济政策时,钉住其货币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跟随其进行相应的调整,由于这种调整并不是国内经济所需要的,调整的结果必然造成国内宏观经济不稳定性的加剧。

考虑到金融全球化对宏观政策的影响。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通货膨胀目标要考虑资产的价格。在低通货膨胀率的良好经济环境下,可能会诱使投资者承担风险去购买资产,从而造成资产价格上涨。据此,萧条经济学认为,当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时,货币当局应努力把通货膨胀率维持在正的水平上,否则名义收入增加从而购买力增加会产生错误的利润信息,这种错误的信息往往会导致资产价格的膨胀,并最终造成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有人提议计算广义的通货膨胀率,即计算商品与服务、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三个市场价格的加权平均数作为通货膨胀率,权数可按三个市场资产量占资产量的比重取值。

第二,全球化会强化政策溢出。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更加便利,物价稳定地区的资本可能会流向经济更强劲的地区,如果资本流动额相对于资本流入国经济规模很大的话,在缺乏适当的政策调整的情况下,往往会造成该国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另一方面,本来物价稳定的地区,由于资本追逐高利润而流向别的国家和地区,势必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平衡,从而在该地区造成不稳定。

第三,当资产价格过高以致达到不可持续的水平时,货币当局往往会面临较大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来自于判断上的困难,即货币当局很难判断资产价格的上涨是真的到了不可持续的阶段,还是来源于财富拥有资产组合偏好的永久改变或是收益率的永久上升;其次,这种挑战还来自于政治上的困难,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以控制消费物价而不是资产价格为基础的,虽然采取紧缩行动也许对宏观经济是必要的,但中央银行会遇到政治上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采取更灵活的财政政策可能会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当资产市场过热,尤其是当资本流入已经对汇率产生升值压力时,一国政府可以通过征收较高的资产交易税和资本流动税来达到抑制资产价格持续上升的目的。

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指以刺激经济持续增长为目的,以国债发行为手段,以财政信贷协调为基础的财政投资性支出政策。它对于遏制通货紧缩趋势、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内需不足状况始终未得到彻底改观。随着财政赤字的不断增加、利率的不断降低,宏观政策的作用空间也在逐步缩小,在这种情况下,为进一步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应适时调整和充实宏观经济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财政赤字的增大和降息空间的缩小,应适当地调整和充实财政政策的内容,把以政府支出为主的财政政策转变为以减税为主的财政政策,同时实施更为积极、灵活的货币政策。

参考文献:

[1]吴晓凡.调整经济关系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点[J].发展研究,2011年07期.

[2]张志昊,尹鉴.房地产宏观政策调整的影响[J].北方经贸,2011年08期.

[3]朱延强,韩俊,彭振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J].现代农业,2011年08期.

[4]王富祥.论我国宏观调控中的供给管理政策[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第7篇:金融经济全球化范文

天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任学锋出席并致辞,原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周宝源、天津市人民政府信息化办公室主任余学林、天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齐二石、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区域经理余涌、天津纺织集团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俊出席并作了精彩发言。国内从事电子商务推进工作的主管领导、专家;本市相关领导、专家、科研院所、高校相关领域学者;企业高层决策者及相关技术人员共聚一堂,共同展望电子商务的美好明天。

天津市人民政府信息化办公室希望通过主办本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推进企业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主题论坛,推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推动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我市信息化建设步伐,为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注入活力。

任学锋副市长在致词中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出席论坛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说,当前,天津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关键时期。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为天津的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宝贵机遇。党的十七大对天津的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最近,国务院又批复了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努力统筹滨海新区龙头带动、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各区县加快发展三个层面协调联动发展,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发展措施,各方面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助推电子商务加快发展。

余学林主任在论坛上作了题为“建设一流信息化环境,促进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演讲。他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天津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高人一筹,领先一步,必须在信息化建设实现大发展、新突破。我们要紧紧围绕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天津实际,坚持好字优先,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引领信息化,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推进信息化,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信息产业为重点发展信息化,以惠及全民为宗旨普及信息化,高水平完成全市信息化发展阶段目标,促进天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他说,虽然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还面临着不少实际的问题与困难,但我们更要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2008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为契机,抓住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天津市区位优势和港口经济特点,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以服务为牵引,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着力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突破,以点带面,连线成片,全面提升竞争力。

第8篇:金融经济全球化范文

一、从发展中国家角度看经济全球化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出现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经济全球化相对于非经济全球化而言,是一种制度创新,该制度的形成是缘于它能提供的相对于非经济全球化更多的实际和潜在的利益。在这种制度框架下,国家经济主体的视野已不再局限于本国一隅,而是能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优势,并进行配置。在经济现实中,我们也看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日益享受到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高质量的物质产品、高素质的无形服务,日益享受到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高效、利润和发展机会。但我们还应看到另一面,即经济全球化不仅能够带来诸多好处,同时也能带来坏处,甚至能形成经济全球化的“陷阱”。因为发达国家经济起飞的发展路径以及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并非“救世良药”,如果用“剂”不当,甚至能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陷阱”,乃至引发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全面衰退。

(一)发达国家在赶超发展阶段的路径启示

经济全球化的首推者是西方发达国家,但这是否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是依赖经济全球化而进入发达国家之列呢?其实不然。以美德两国为例,实际上,它们在经济起飞阶段都推行了保护国内市场的政策,只是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乃至能与发达国家抗衡时,其贸易政策才发生相应变化。在18世纪,英法是当时的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美德两国当时只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相对弱小。为赶超英法两国,1791年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提出了著名的《制造业报告》,并指出为使美国经济赶超英国,应保护美国的幼稚工业,此后为阻止英国商品的过度竞争,美政府把平均关税率从19世纪初期的20%提高到1865年的479%。而德国的做法是,为支持德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铁血宰相”俾斯麦提高关税的总体水平,并相继执行了旨在保护国内市场的其他措施,如:设置进口配额、征收各种国内税等。直到后来,美、德的工业发展水平在保护国内市场的政策扶持下,才有了较大的飞跃,并在短期内赶上了英、法等发展较早的资本主义国家。总之,发达国家在早期的历史路径表明:完全开放国内市场的经济全球化模式并不是赶超型发展国家的必由之路。

我们应该明白,发达国家之所以积极倡导并推进经济全球化,其目的济环境、相对提高了经济素质。其实,从本质上讲,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的用意只是在于:利用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强大的经济、技术优势,尽力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领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其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的主动权,以实现国家利益极大化的目标。

(二)经济全球化所附带的高风险性及发展中国家的不成功实践

1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全球金融一体化,使世界经济具有很高的投机性和风险性。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生产和管理方式随之发生巨大变革,国家疆域对世界经济的约束力减弱。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使得资金的跨国流动成本日益降低,流动效率得到提高;与此同时,生产活动的全球化又反过来促进了资金的全球流动,其结果是:虚拟资本急剧膨胀,金融资产总量及其增长与实际生产总量及其增长率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虚拟经济与实质经济严重脱节。目前,全球每天的外汇交易高达1.5万亿美元,而现实需求至多只有300亿美元,占外汇交易总量至多达2%,其余的大量国际资金流动,目的纯粹是为了套取利差和汇差等投机利润。据统计,目前国际游资已达7.5万亿美元,相对于全球犌犇犘的1/4强,这些投机性很强的短期游资始终像幽灵一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徘徊,危机一旦爆发,危害巨大,增加了这个世界的不稳定性。

我们知道,过度投机往往伴随着市场的无序化和高风险,这必然会破坏市场的效率,增加市场的不确定性,提高国际融资的成本,最终必然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这正是经济全球化“陷阱”的根源所在。

2发展中国家的不成功实践。对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不少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很高的热情,在二战后不久,各国就积极致力于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以此作为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前奏。在过去数十年里,发展中国家已创建了近百个区域性经济集团,如:东南亚国家联盟、阿拉伯国家共同市场、安第斯条约集团、中美洲共同市场、西非国家共同体等等。然而,发展中国家是否藉此取得经济上的成功了呢?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发展区域集团乃至实现经济全球化并没有藉此取得成功,甚至还陷入了这样一种“怪圈”,即:经济落后—发展区域集团—贯彻经济全球化政策—出现经济泡沫—泡沫破灭—经济衰退,我们把它称为经济全球化的“陷阱”。韩国、墨西哥的经济实践便可以证明。

韩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初衷是为了分享经济全球化的丰厚利益,然而其实践如何呢?韩国在经济全球化初期,利用其人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取得了对外贸易的繁荣,并维持了一段时期的高速经济增长。但暂时的经济繁荣掩盖了韩国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并导致该国政府错误的经济决策。一方面,韩国为加入世界经合组织,轻率地放松了资本项目管理,不加区别地盲目引进外资;另一方面,韩国政府片面强调外向型经济取得短期利益,不注重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结果导致自身在国际竞争中的劣势,乃至爆发了目前仍在持续的严重经济危机。

墨西哥的经济实践,也是令人深思的。该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过高估计了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以至于制定并实施了忽视自身积累、过度依赖外资的经济政策,同时为尽快加入当时的关贸总协定(即今犠犜犗),不顾本国宏观调控能力所限,过早开放了本国的资本市场,致使国际游资大量涌入,推动泡沫经济增长,当一遇不利情况时,这些游资又迅速出逃,最终该国终于发生了1994年、1995年的严重经济危机。

(三)对经济全球化的思考经济全球化会带来风险与动荡,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实践也似乎表明,发展中国家不宜采用经济全球化政策,因为存在经济全球化的“陷阱”,但这是否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应摒弃经济全球化,重新回归“闭关锁国”呢?否也。笔者认为,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要客观全面,毕竟经济全球化这种制度在世界上已被运用了近两个世纪,纵然在经济全球化初期仍存在“闭关锁国”的路径依赖,但实践表明经济全球化已冲破“闭关锁国”的制度惯性制约,是经济运行的高级形态。应该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在带来风险与动荡的同时,也带来高效、利润与发展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全球化的“陷阱”更是发展中国家自身原因所致,是由于发展中国家不顾自身现实,错误采用经济全球化政策所致。我们知道,发展中国家往往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产业结构素质低下、抗风险能力弱;经济规模相对弱小,具有易受操纵性;等等。发展中国家的这些特点决定,在经济起飞阶段,发展中国家不宜完全放开国内市场,而应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同时注重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在放开国内市场时要注重策略性,要根据自身的实力,循序渐进地确定适合于自身的制度安排,比如:可先实行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待时机成熟时再实行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在实行经常项目自由兑换时,可参照发达国家早期成功的经验,设置相对高的关税水平、非关税壁垒,以保护国内稚嫩产业的发展;等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说明经济全球化“陷阱”的存在,并不是否定经济全球化,其重要用意在于加强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风险与动荡的认识,强调制定政策特别是关于经济全球化方面政策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因为只有切合实际的政策安排才能恰到好处地推动经济飞跃成长,而不至于冒高额风险成本,最终功亏一篑。

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我国政府的对应策略

自1978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我国便一步一步走向经济全球化浪潮,20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国的经济开放战略是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很大程度上在于坚持了渐进式的、务实的外向型战略。直到1994年我国才实行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资本项目至今仍处于管制之下不能自由兑换。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这种务实的策略,才使我国在去年乃至延续至今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免受国际游资的冲击,免于遭受被袭击破落的命运。但鉴于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存在巨大的风险与动荡,为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目标,我国政府应采取如下几项策略:

(一)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国家经济安全主要是指一国经济免于因生态危机、经济不稳定、失业、金融市场紊乱、通货膨胀、大规模的贫困、商品不安全等的冲击而处于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的状态。我们注意到,在来势凶猛的全球化浪潮以及已经发生和潜在的金融危机面前,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已日益成为我国政府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之一。借鉴美、日、俄等国在这方面的经验,笔者认为,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确定一个负责国家经济安全的部门。该部门应具备如下几项职能:(1)监测、预测并报告国家经济安全形势;(2)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定期提出《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报告》;(3)从国家安全角度提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方针、政策和策略;(4)依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提出我国防范和应对损害国家经济安全的具体措施。

2建立国家经济安全的联席会议制度。该联席会议应由国务院领导同志主持,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国家经贸委、外交部、安全部、国防部、外经贸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国务院主要部门参与。

3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功能在于及时反映国家经济的异兆,以给决策部门以指导,及时采取措施,将显性或隐性的损失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4建立必要的储备和保障体系。建立该体系的目的在于将国家安全遭到损害时的经济损失减至最小,防患于未然。5在适当时机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法规。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不能单靠政府的力量,还应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法规,以法律刚性,给妨碍国家经济安全的行为以“硬性”制约。

(二)发挥经济政治大国的优势,积极倡导建立全球化新规则为此,我国政府应在如下四个方面采取措施:

1倡导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建立结构合理、基础稳健的国民经济,并保持足够的即期支付能力。其中,调整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即设计稳健的产业结构,清除经济泡沫,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对外,即合理利用外资,控制债务规模,保持国际收支的长期平衡和足够的即期支付能力。

2倡导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加强彼此之间的政策协调,保持政策的一致性,以使国际游资难以对不同市场进行各个击破。

3倡导世界各国适当提高国际资金尤其是短期资金流动成本。英国经济学家托宾曾建议对外汇交易征收不超过5%的税金,这样做对长期投资的影响不大,但对频繁流动的国际游资,却可以有效地提高其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交易的频繁程度,削弱市场的过度投机。当然,不一定要采取直接征税的方式,但完全可以通过增加国际资金流动成本的经济手段,控制过度的投机。

4倡导世界各国提高国际资金流动的透明度,建议各国货币当局彼此之间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监管信息系统。

(三)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提高虚拟经济对实质经济的支持度

1要改变传统的监管手段,放松对金融的直接管制,加强以促进金融业谨慎经营为目的的风险监管,保证金融业的效率和稳定。需要指出的是,放松管制并不是不要监管或者放手不管,而是在放宽一些管制的同时加强某些监管,或者在微观上放松一些管制,在宏观上又加强某些监管。从限制竞争改为促进公平竞争和提高安全性并举,在保证金融业稳定的前提下放松束缚金融业合理竞争的过度管制,寻求保证金融业效率和稳定的最佳均衡点,达到对金融运行新的控制,而风险监管则正是适应这一要求产生的新的监管方式。

2要努力实现金融监管国际化,改变单项协调的管理策略,采取综合性、国际性的监管策略、监管政策、手段,以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一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a.监管对象应包括国内金融业、国内金融业的国外分支机构和本国境内的外国金融机构;b.监管内容应适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出现的金融风险尤其是系统性金融风险;c.监管手段应比照国际标准,监管法规和会计、审计制度均应与国际接轨。

第9篇:金融经济全球化范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新特征影响

1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分析

1.1经济全球化的涵义

对经济全球化的涵义,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现在还没有完全一致的界定。不同的国家、组织及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不同的界定。但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存在,已为多数学者所认同。经济全球化最一般的含义,是经济活动的全球化扩张和全球化联系,是资本、资源、信息、贸易的全球共享与优化组合。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全球化就是一种新的国际经济关系体制,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经济态势。

1.2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分析

(1)经济全球化不是各国经济同质化,而是世界市场的自由化:包括商品、服务、技术、信息、劳动力、货币资本的交易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全球化。

(2)由市场的自由化又伴生国际规则的全球化。国际规则从两方面产生,一是公开制定的国际公约,这样的规则,虽然仍是发达国家的影响占上风,但毕竟发展中国家做了抵消其支配性的努力;二是从发达国家做起的国际惯例,发展中国家国家只能是接受,而不可能作什么改进。

(3)在国际经济中,还有附属于经济全球化的所谓的文化全球化,实际上就是消费的全球化(包括精神消费),它是以商业的全球发展为背景的。这种全球化基本与发达国家率先开发的新型商品与消费倾向吻合。

(4)跨国公司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作为经济全球化主要载体的跨国公司数目剧增,这些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集生产、贸易、投资、金融、技术开发和转移以及其他服务于一体的经营实体,推行全球化经营战略,进行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的生产要素组合,推动了国际企业的合作与兼并,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动力。根据联合国研究人员收集的数据,跨国公司的国外分支机构目前分别占全球GDP的1/10和全球出口的1/3。

(5)金融全球化的速度超过了生产和交换全球化的速度,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波动更容易传导;现代金融体系的缺陷无法有效防止金融投机对实力不强的国家金融安全的威胁;各国金融屏障的撤消,便利了资金泡沫的发生与作用,破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稳定。国际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和收入的不平等将不断加剧。

(6)需要国际合作解决的全球性经济问题不断增加。经济全球化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冲破了国家界线,摆脱了国家疆域的束缚,诸如环境、贫困、人口、反走私等原来属于一国内的问题成了国际问题;原本完全是一国所独有的权力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共同拥有的权力;各国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遵循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来运用,相互协调解决争端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2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分析

2.1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分析

2.1.1积极影响分析

在西方化的国际规则体系和国际体制下,西方发达国家可以极大地发挥其优势而将其劣势保护起来,从而可以分得更多的利益和承担更少的成本。

(1)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随着经济活动的社会边界的不断扩展,使发达国家的社会分工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从而获得巨大的分工利益。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产业和技术优势等掌握着国际分工的主动权。尤其是跨国公司凭借自己的产品与技术优势,可以把一种产品的各个部件交给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子公司进行生产和装配,扩大了国际间的生产专业化。同时,跨国公司以世界市场为其投资和产品销售的目标,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投资和销售,使国际分工的内涵不断拓展,并源源不断地获得由这种分工所带来的巨大利益。

(2)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较低,从而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在经济全球化中,各国、各利益集团参与成本的多少和所获收益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经济规则与制度安排,即取决于经济全球化的规则和制度。然而,由于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全球化,从而也决定了支撑经济全球化的规则和制度必然也是发达国家起主导作用的。这种制度安排使发达国家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承担更少的成本。

(3)世界经济中的“集权”效应。无论是金融投资还是商品的生产、推销、全球化,都意味着把决策权上缴给超大规模的跨国公司、跨国银行、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等全球性的企业和机构。而跨国公司的扩张又造成了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的《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2001年,世界上前100家大跨国公司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1/3,而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贸易额又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约70%的国际技术支付是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世界上主要产品和服务的交易价格,基本上是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控制的。由于发达国家所具有各种优势,使得发达国家能够从全球化中获得远比发展中国家多得多的利益。

(4)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相对优势收益。应该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在经济全球化中“公平参与”和“公平竞争”的程度是大不相同的,尤其表现在进入市场之前的资源禀赋上的差异是很大的。如发达国家生产要素的高技术含量、先进技术的开发能力、完善的生产技术系统、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强大的资金实力,等等。由此可见,这种经济实力的不对称性决定了双方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是有明显悬殊的,其公平参与和竞争的能力高低也是不言而喻的。

2.1.2负面影响分析

(1)加剧了全球的金融投机和风险。国际巨额游资的自由流动和金融市场的投机性使发达国家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经济增长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的金融投机和风险。当前经济全球化奉行的是新自由主义原则,并且是在少数发达国家金融垄断资本的操纵下发展的,因而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金融泡沫急剧膨胀,金融投机频繁,金融风险丛生。甚至酿成金融危机、以至全面的经济危机。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金融资本和生产资本的矛盾还将更加尖锐,越来越多的经济泡沫,既损害经济实体的发展,又加剧危机的深刻程度。(2)贫富差距日趋拉大,收入分配严重不均,导致劳资矛盾加剧。据报道,有关经济全球化对社会各阶层收入状况影响的实证研究显示,美国贫富阶层之间的总收入差距从1979~2000年已经翻了一倍。就业压力不断增加,据西方国家的有关研究表明,西方国家的实际失业率已从10年前的1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20%左右。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社会压力很可能导致糟糕的经济和治理甚至可能导致社会分裂。

(3)政府实施再分配功能弱化,“福利社会”面临挑战。一般来说,政府要调节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税收及其政策来实现的。而政府实施再分配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税收收入的一部分向低收入者转移支付。然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随着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和国际资本的跨国界流动,以及国际货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也使发达国家的公司税和利润税的征收比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反而工资税和消费性增殖税的征收比率在不断提高。这说明,一方面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国家用于调节收入差距的再分配功能在不断弱化。

2.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2.2.1积极影响分析

(1)大量外资和先进技术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资金不足和技术落后的问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最大特征之一就是资本流动的国际化。发达国家利用雄厚的资本,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源掠夺和市场挤占的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吸收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创造了条件。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数据,200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为6510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25%,其中拉丁美洲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达560亿美元,增长了32%,亚太地区吸收950亿美元,非洲吸收110亿美元,中东欧经济转型国家吸收290亿美元。

(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产业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产业的转移是非常明显的,发达国家首先要将一些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还会将一些层次较低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当然也会有一些高新技术的转移。而且转移的形式主要是合资、独资、入股等,并伴随着对发达国家的许多优惠条件。因此,发达国家将那些传统产业包括资金和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时,势必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改进技术和设备,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3)促进了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贸易比重的逐步提高,以及发达国家逐步扩大向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这一切都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依据自身条件,开展本国的国际贸易,并在世界贸易市场中依据市场机制来调整本国贸易政策,以期获取更大利益。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民收入较低,故市场容量相对较小,在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就更加突出。而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面临一个开放的国际大市场,使他们可以在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同时,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不断解决产品的销售问题。

(4)经济全球化有助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尽管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起步较晚,但是,由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依据其全球经营战略,在发展中国家不断扩大规模,增加资本输出,带来更多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水平,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也由于经济全球化向着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因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经济全球化包括西方跨国公司发展所带来的这些机遇,组织本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生产,依据市场需求,扩大国际化生产规模,加快资本、商品的国际性流动,组织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参与经济全球化,提高本国经济的整体水平。

2.2.2负面影响分析

(1)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比发达国家要高得多。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和规则是以发达国家的制度与规则为基础的,或者说是发达国家经济制度与规则的进一步延伸。尽管也有国际间有关经济全球化制度与规则方面的各种各样的磋商和协议,但其结果仍然是发达国家起主要作用的。这样一来,使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接受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制度与规则,从而在全球化的利益分配和成本分摊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缺乏实施和运用这些制度与规则的实践经验,故存在较多熟悉、运用、实践等方面的成本,以及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交易成本,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

(2)发展中国家由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而遭受不平等待遇。在国际经济互存关系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的“金字塔”型结构,这种结构由权力-博弈关系构建而成。其中,有些国家对国际事务有较大发言权,另一些国家则显得微不足道。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世界外商投资报告》统计数据表明,排名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吸纳了全球对外投资总额的2/3,而世界上最贫穷的49个国家吸纳的外来投资还不到世界对外投资总额的2%,流入东欧地区的外来投资规模也相对较小。从中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不平等地位。

(3)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的发展会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落后国家的民族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竞争力不强。即便是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上也难以与发达国家相抗衡。而发达国家由于在技术、资金、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使也们在经济全球化中必然处于主导地位。因此,若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决策与选择失误,尤其是产业领域的选择失误,就会对民族工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4)国际资本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和冲击不容忽视。首先,由于跨国资本总有一种摆脱所在投资国政府控制的倾向,以谋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因而必然会与所在投资国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管理制度等发生不同程度的摩擦与对立。其次,由于跨国资本的自由流动属性,即“无国籍”与无民族认同感的性质,因而发展中国家大量通过贷款引进的资本,在一定情况下容易造成债务负担,进而引发债务危机。再则,跨国资本的大量进入还增大了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投机性和风险度,容易引起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容易给短期投机资本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以可乘之机。另外,国际资本的进入还带来了不良西方文化的冲击,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的影响就非常明显,使引进国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倾斜,制度建设与道德建设的难度更大。

参考文献

1[英]约翰·H·邓宁.全球化经济若干反论之调和[J].国际贸易问题,1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