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 管理 建构主义
小企业的发展关系着消费者的利益,关系着企业员工和投资者的利益,关系着社会的利益,所以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影响小企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企业管理是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小企业的领头羊要明晰这个道理,并在工作中不失时机传输给下级和普通员工,从而使员工思想统一。
有的小企业管理者认为应把有关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工作程序告知员工,并通过严格的控制手段来加以落实,管理者应当掌握和应用执行,被管理者应当了解、配合与参与,从而达到全员管理、全员配合管理,结果许多情况下是事半功倍。
要追求建立学习型企业,员工认识的统一也是一个全员学习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我们指出新的工作思路,而小型企业组织的特点为管理者像对待一个班级一样施展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用于管理成为可能。基于这种建构主义理论,我们的管理者不应该让员工从学习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工作内容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员工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不论是员工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接受培训,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员工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员工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如果能构建这种联系,那么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工作程序的学习、认可与内化则是顺其自然的。所以管理者不应是这些规定的灌输者,要成为员工建构意义的帮助者,管理者要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
第一,充分考虑员工是“复杂人”的特点,多角度激发员工的工作“学习”兴趣,帮助其形成工作“学习”动机。
第二,通过传递与沟通提示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工作程序,以及他人的工作内容乃至整个管理体系与工作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线索,帮助员工建构当前所学工作知识的意义。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强调以员工为中心
明确“以员工为中心”,这一点对于管理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员工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管理者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至于如何体现以员工为中心,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
1.要在工作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员工的首创精神。
2.要让员工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
3.要让员工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以上三点,即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员工为中心的三个要素。
二、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三、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员工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工作要求内容学习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员工在管理者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工作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
四、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员工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员工不仅能得到管理者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员工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
五、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为了支持员工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工作学习过程中要为员工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对于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则成为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管理者提供帮助的内容。
六、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由于强调员工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是把员工对工作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这个原则是比较复杂的,就企业个体而言要经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但总会有相对稳定科学的认识,这时就要及时巩固、推广。
也许建构主义给予员工过多的自由,可能会削弱部分相关利益者的利益,但是长远来看,面对大企业的威胁,以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小企业应该认清形势,丰富企业的价值取向,尽快引进最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练好内功,抓住市场机会,快速反应,尽快发展壮大,找准方向,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具有较强持久竞争力的管理模式,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论成为众多教育者研究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学习者利用自己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启示我们:在外语教学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认知主体的作用;为学习者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鼓励学习者在做中学;倡导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方式。
一、引言
2O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心理学中发生了一场革命,即“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本身并不是一种学习理论流派,而是一种理论思潮,是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维果茨基的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1。行为主义强调“刺激一反应”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认为教师是主要的知识来源,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行为主义对语言教学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但它只关心可观察到的反应行为,忽略了学习者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反应。认知主义强调学生对外部刺激(所学知识)的加工处理和内化吸收,认为学习是使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学习者内部的认知结构闭。建构主义则认为,个体一出生便开始积极地建构个人意义,即建立他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31。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来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和理解。可以看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个体的知识获得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过程,学习者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合作者。笔者认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对外语教学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笔者以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为切人点,探讨它对外语教学的作用。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从全新的视角研究学习问题,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是学习者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与他人的交际过程中产生社会互动的结果。因此,该理论强调了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
首先,学习不是教师传递知识,而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由于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所以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接受的信息,这种建构是其他人不能代替的。学习是个体建构知识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刺激,他要对外部刺激作出积极的、主动的选择和加工,而不是像行为主义所提出的那样只是一个刺激就对应一个反应。并且,知识的学习也不是简单的由外部刺激所决定。学习者要对外部这些刺激(包括有意义的和无意义的刺激)进行加工,选择有意义的刺激,剔除无意义的刺激。加工的过程中,要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多次对比、相互作用而最终建构而成。每一次的加工,都是对学习者认知结构的不断丰富、不断充实、不断完善和不断建构。
其次,学习过程不仅包括通过运用已有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理解,同时还包括在建构的过程中,不单是提取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不同情境下对知识的理解是不同的。学习的本质就是借助学习情境,实现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到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并把情境创设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以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在情境化的背景中,学习者不仅能够认识到利用知识去解释、分析和解决真实问题的需要,而且真正做到了从做中学为学习者自主选择和自主发展提供了空间。这样,学习就会作为后继行为自然地发生。
再者,不同的人即使看到同一事物,进行加工时也只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因此,学习者在用自己的方式建构时,对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学习者之间通过合作可以更快和更全面地了解新的事物,这在我们的教学中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传统教学就是教育者想尽办法如何把已有的知识体系传递、灌输给学生,而不顾及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愿望尤其是学习经验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这就导致学生只能囫囵吞枣、生硬地、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真正地消化、理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与当今建构主义理论是格格不入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仅要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方式进行积极、主动的建构,还要通过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互相启发、相互学习,从而促进每个人对知识的掌握。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要起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作用。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组织调控并对自己负责任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解新知识,而且要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同时,教师应该视学习者为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与发展可能的、在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主体,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学习材料对每个学习者都具有潜在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激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之多角度、全方位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一)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认知主体
建构主义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其目的在于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以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目标,注重塑造、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外语是一门实践课,其语言技能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时间才能培养和提高。外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在“学”的过程中,学生既是知识的载体,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科德(Corde~曾说过:“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应违背自然过程,而应适应自然过程;不应阻碍学习,而应有助于学习并促进学习;不能让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教师只有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多做,激发学生的独立意识和交际意识,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建构外语新知识的主体,从而使外语学习成为一项轻松有趣、人人都想参与的活动。以学生为中心还体现在把适合教学对象的活动与项目,适时适量地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创新。为了使学生自己能够建构外语知识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在充分考虑学生主观因素的同时,还要尊重其个体差异,从他们的原有知识和经验背景出发,联系其现实生活,为其提供更多的交流观点和问题结果的机会,提供富有个人意义的学习经验。这样才能使学习更好地掌握学习外语的能力。
(二)在问题情境下的学习
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才会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和语言的实践应用。而建构主义则主张在问题情境下的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任务可以为学习参与者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意义协商、思想表达等提供机会。因此,任务教学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莱格特一托马斯的主题中心互动模式更充分地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它侧重任务执行中的互动因素,既主张作为个体的学生和教师均将个人因素带人任务过程之中,又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理念。在外语教学中,每堂课可以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学习者通过合作、讨论来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直至解决问题。为了找到适当的学习任务,要求教师尽可能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创设好的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疑问和设想,产生参与解决问题、建构新知识的欲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自体验应用语言、探求新知,从而开发其潜能。在整个教学活动由“教师讲授为中心”向以“问题讨论为中心”的转变。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境),借助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而这种任务的完成过程正好和其所倡导的知识获得过程不谋而合。在整个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中介作用。
(三)提倡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
由于学习者个体原有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对事物的理解也就不同。而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学习者都是按照自己独有的方式对事物理解之后进行建构。因此,个人与其他学习者合作,利用他人的帮助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核心价值是“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是当前很受教育研究人员和教师重视的一种学习形式,它主张把学习者分成若干小组或者小团体,教师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参与完成任务。这一理论强调集体性任务,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帮助、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从而完成共同的目标。可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见证并参与了同伴之间的思维活动,这样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对事物更深层次的理解,因而通过合作学习使学习者实现意义建构。
杜宾也提出了“合作学习”的策略,认为外语教学应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本动力,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强调“他人”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生生互动包括通过对话或小组交流去解决问题;也包括通过小组或集体讨论去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遇到的困难和可能的解决方法[31。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小组讨论就是为了交换彼此的看法,在对可能的观点提出质疑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观点。交互假设观点认为,通过外语学习者和其他人不论是本族语者还是其他外语学习者之间进行意义的建构,外语学习条件会大大改善。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彼此互动、相互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轻松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实现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有意义的交际中。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最终能够积极地参与意义建构,实现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转变。
四、结语
在高等教育向现代化、国际化、综合化发展的时候,如何通过大学英语教学使学生具备用英语交流信息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所培养的大学生是否能适应经济建设和信息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形势,高等教育正发生着重大改革,正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向重视能力培养的教育转变。随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颁发,新一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在全国深入开展。在我们大力提倡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作为西方教育心理学中流行的教学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对英语教学实践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建构主义又称为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1]。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又从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2]、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3],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也为其具体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1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思想
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习者对于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是根据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并赋予意义的;该理论强调了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确认了学生、教师、任务、环境四个方面的多种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处在中心位置的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学生,后三者则构成学习的中介因素和外围环境,对学习者的个人知识建构起极为重要的作用;该理论还汲取了人本主义的思想精华,特别注重学习者的全人发展——除认知发展外,还有学习能力的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和个性品质的发展[4]。
1.1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即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4]。学习应该通过学习者的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实现,不是简单地沿着记忆的流程进行。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成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里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5]。另外,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借助人际间的协作活动来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的学习环境分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其中“意义建构”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6]。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知识的导航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1.2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形成了全新的教学理论。目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主要有[5]:①随机通达式:是指对同一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途径、用不同的方式开展的教学过程,从而让学生获得对同一问题或同一事物的多方面认知。②支架式:指在教学中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有助于理解知识的概念框架,通过先小后大的步骤,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从而达到深刻全面的认知。③抛锚式:以有趣、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性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2 建构主义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十分关注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对学习和教学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这对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创新大学英语教育都有深刻的启示。
2.1 转变师生的地位和作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前提
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改革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师灌输式”教学,转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要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并对所学知识意义进行主动建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大学英语课堂不应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应是师生的“群言堂”;教学不应再是教师的“单向传输”,而应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交流”,“多边互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7]: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②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③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使学生在“多边互动”中主动探究知识、建构意义,在“多边互动”中互相启迪,共同进步,不断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2.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突出了意义建构中学习的主体性,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是主体建构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被动吸引的结果。外语教学的目标一是帮助学生获取语言和交际技能,二是帮助学生获得自主,即学会如何独立学习。近年来,由于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英语教师人手相对不足,加上个人需求千差万别,学生必须学会在课后去接受更多的语言输入,寻找更多的使用语言的机会,这种情形使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任务突显重要。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自我负责管理学习的能力,即能够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度、监控学习过程以及评估学习成果[8]。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并对学习进行自我管理时,会学得更好、更有意义、更永久,也会更注重学习的过程[9]。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重要。
建构主义认为虽然知识是由个人建构,但对新知识的理解产生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的交互作用中,即在合作学习中建构更加准确而全面的意义[10]。合作学习教学观融入互动机制,搭建合作平台,利用课堂中的动态因素,以小组活动为基本的教学形式,小组成员(包括老师)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以完成对知识的建构。通过小组活动,合作学习营造出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竞争的教学环境。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下,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思维得以激活,见解得以丰富,智慧得以共享,个性得以张扬,从而新的知识意义得以主动建构。英语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课,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来获取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更多的练习机会,同时又培养了团结协作、勇于进取、善于交际的良好品质。
2.3 创设学习“情境”——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
建构主义理论非常强调学习环境在学习中的作用,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6]。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的创设。由于我国的外语学生几乎不可能在自然语言环境中习得英语,他们与英语的接触主要是在同学中和在课堂上,因而创造语言情境尤其重要。网络是创设真实、生动、丰富情境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网络所提供的英语环境和材料极大地增加了真实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来创设真实的语用情境,尽量给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逼真感受,这样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使学生在逼真生动的情境中建构自己的知识。
2.4 建立以建构性学习为宗旨的教育评价体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保障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评价都依赖于终结性评价方式,即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只注重学习结果而导致的应试教育、应试学习、误导学习动机、扼杀学生个性发展等。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评价应该是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学习者进步的学习过程以及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所创设的学习环境。评价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根据学习者的要求和情况的变化来设计教学,改进和精练教学策略,使学习者通过建构性学习朝着更高方向获得持续进步。”[11]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是建构主义评价思想的集中代表。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12]。形成性评价可以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形成性评价的引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终结性评价则采用期末课程考试和水平考试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13]。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有助于避免考试的“指挥棒”效应,减少应试教学和应试学习的倾向,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2.5 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
建构主义理论汲取了人本主义的思想精华,其别注重学习者的全人发展的思想,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而合格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也应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因此,教育既要重视知识拓展和能力培养,也要强调品德修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除了应该积极地探索语言本身的学习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外,还应该努力发现如何促进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和个性品质的发展,如何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建构主义理论作为西方教育心理学中流行的教学理论,对中国传统教学理论并非全盘否定,而是一种“变革”、“创新”。一方面,这种变革适应新时代学生心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有着深刻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的更新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英语教学实践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对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Piaget J, Inhelder B.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M]. New York:Basic Book,1969:6.
[2] Vygotsdy LS. Mind in Society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23.
[3] Bruce A, Marilyn,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the Constructivst Classroom [M]. Corwin Press, 1998:16.
[4] Marion Williams, Robert L.Burden.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6.
[5] 范琳,张其云.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28-32.
[6]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85.
[7] 宋红波,耿殿磊. 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6,8(4):87-90.
[8] Hole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Pergamon Press,1981:15.
[9] 解芳. 自主学习对高校外语教学的意义[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社会版,2002,24(1):122-124.
[10] 候民吉. 从建构主义教学观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 吉首大学学报, 2006,27(5):172-176.
[11] 胡家英,李晓岚.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23(5):50-51.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化教学;自主学习
一、信息化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所谓信息化教学,不只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现在它已发展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即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融合到学科课程之中,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及情感激励工具,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吸收维果斯基、皮亚杰、布鲁纳等人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经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协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取的。该理论对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的角色重新进行了定位,其隐含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的教育理念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原则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信息教学设计时,我们需遵循以下原则:
1.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
2.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创设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学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即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现实世界知识,学生知识的获取与同化总与特定的情境相关,要把情境建设看成是教学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3.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
4.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5.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激励评价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
为了贯彻建构主义等现代教学理念,并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我在给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讲授“在Excel中计算与处理数据”课程时,贯彻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要求,进行了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践,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通过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展示实际工作中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的电子表格,如某商厦销售情况统计表,然后提出问题:各位同学,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工具,谁能够迅速求出所有商品的总销售额,限时一分钟,比一比谁算得最快。
由于我校要求财经专业的学生通过珠算等级鉴定,也准备了计算器,因此同学们纷纷跃跃欲试,但他们很快发现:没有人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这时候,我立刻告诉他们,老师能够在1分钟之内计算出所有商品的合计值,并且现在就把计算方法教给他们,从而引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自然地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中。
2.教师引领,启发诱导学新知
在该环节中,先用课件讲解、演示1分钟之内运用Excel中的公式和函数求商品总销售额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通过Flash课
件的导航按钮打开技能训练题库,完成任务一:练习该计算方法。
当学生掌握了求和的第一种方法之后,再适时用课件演示第二种方法,并启发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并且告诉他们,这些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灵活运用,才能最好最快地解决问题!
3.任务驱动,自主探索学新知
通过前面教师的引领,学生熟悉了Flash课件、技能训练题库的使用方法,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这样就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新任务如求平均值和求比例的驱动
下,先通过Flash课件自主学习求平均值和求比列的方法,再进入技能训练题库完成任务,系统会自动评分。这样,学生就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若有疑难,可以重复观看讲解演示,也可以向得了满分的同学求助。
4.合作探究,总结深化找规律
通过前面三个任务的学习,学生已经在实践中对运用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有了初步的、感性的认识,接下来就需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让学生认识到数据计算中的共同规律,即:公式和函数的语法及使用步骤。并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能灵活地运用这一知识,去自定义公式,选择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5.对接岗位,拓展延伸强技能
需要学生掌握的岗位知识和技能很多,因此要对接岗位需求,对课堂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
拓展训练一: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是企业会计使用最多的报表。要求学生编制表中的计算公式,完成数据的计算,实现课堂知识和岗位技能的衔接。
拓展训练二:大家都知道电算化鉴定覆盖的知识面广,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很多。为了帮助学生通过鉴定,将会计电算化知识检测题录入到无纸化网络测评系统,学生完成后会显示学生做错的题,这样学生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同时通过网络将成绩上传到服务器,教师就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进行辅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自我建构获得的知识才是最牢固的。因此,在本课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建构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9-0090-02
建构主义(constmctivism)是认知理论的―个分支,是与素质教育相吻合的、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在大力提倡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今天,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作为西方教育心理学中流行的教学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对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思想
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习者对于客观存在的外都世界,是根据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并赋予意义的:该理论强调了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确认了学生、教师、任务、环境四个方面的多种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处在中心位置的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学生,后三者则构成学习的中介因素和环境,对学习者的个人知识建构起极为重要的作用。
1,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总之,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一个具有个性化、个人化的过程:学习的个人控制感是学习者产生并保持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2,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理论在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的同时,仍然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它认为,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学习者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把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使自己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建构主义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十分关注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对学习和教学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这对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创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都有深刻的启示。
1,转变师生地位,加强教学互动
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改革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师灌输式”教学,转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要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并对所学知识意义进行主动建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大学英语课堂不应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应是师生的“群言堂”;教学不应再是教师的“单向传输”,而应是师生问、学生间的“多向交流”,“多边互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基于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课本知识之外,教师还要适时适当地从报纸、杂志、网站等获取相关的英语资料,并将这些资料以多利・方式提供给学生,同时导人讨论的问题。学生阅读资料,然后讨论问题,并要求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整理。与此同时,我们通过答疑,E-mail,BBS等途径跟学生就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强交流,进行辅导。当然,学生问也可实施互动,其形式包括小组讨论、同桌讨论等。学生通过思考他人的信息反馈,逐步建构当前所学知识。一句话,这种交互式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在“多边互动”中主动探究知识、建构意义。在“多边互动”中互相启迪,共同进步,不断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2,注重评价效应
在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下,学生进行的是个别化、自我建构的学习。对于一门语言,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方法、学习途径可能差别很大,如何客观公正地对他们的学习结果做出评价就变得相当重要了。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评价都依赖于终结性评价方式。即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只注重学习结果而导致的应试教育、应试学习、误导学习动机、扼杀学生个性发展等。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评价应该是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学习者进步的学习过程以及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所创设的学习环境。评价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根据学习者的要求和情况的变化来设计教学,改进和精练教学策略,使学习者通过建构性学习朝着更高方向获得持续进步。”。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情绪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形成性评价的引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终结性评价则采用期末考试和水平考试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3,改进教学方法,推广多媒体教学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该理论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文章主要探讨了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的现代英语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所起的三大作用。
改革开放20余年来,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越来越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是,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仅仅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忽视听、说、写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满足教学需要,我们不但需要改革教学模式,同时还需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期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一、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一直遵循以教师为主的原则,教师备课认真、讲课内容丰富、讲课逻辑条理性强成为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仍以传授知识为主,课堂教学中的交际活动很少。调查表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的学习文化根深蒂固,教学指导思想观念陈旧;英语教学目的与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本质背道而驰:教材、教学内容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实际运用要求;教学模式单调,教学方法陈旧,缺乏交际所需的环境;学习方法被动、机械。首先,传统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课堂学生参与语言活动的机会很少,束缚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其次,传统模式下的英语教学不注重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略了学习策略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大学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知识性教学造成的严重后果受到不少专家学者的批判。于是在高教司的倡导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全国各地高校纷纷展开。
二、现代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特点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必然会引起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模式等一系列的变革。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开展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网络学习系统及教学软件的开发帮助师生实现情景教学,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构建英语知识。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将教材与教学软件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实现了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互动模式,重在培养综合应用能力,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改革抛开了传统教学中以阅读为主的教学思想,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教学重点放在强化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上。现代教学模式主要特点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是教育心理学理论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现代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的最早提出者是瑞士学者皮亚杰(Jean.Piaget),他最先提出了以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之后,这一观点用于解释和探讨语言的学习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知识获得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过程;知识的学习和传授重点在于个体的转换、加工和处理;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内容、能力等不能被训练或被吸收,而只能被建构。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于现代英语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只对学生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学生是自主学习的知识建构者。学习在本质上是个人化、个性化的,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是认知主体通过主动建构获得的。建构主义教育学家认为,教育具有两种主要目的:一是赋予学习者独立思考的能力;二是使一代人认为最佳的思维方式在下一代中永久地保留。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在现代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多媒体及教学软件时会使他们深刻意识到他们是学习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主动建构知识。笔者通过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调查得知:对于“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的支持率都在72.4%以上,这说明学生对“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理论的知识构建是认可的,态度是积极的。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学生会逐渐认识和具备“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大学英语教学观念,并且运用到学习当中,为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奠定良好基础。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于现代英语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英语知识。皮亚杰认为,语言知识结构包括三个特性: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也就是说语言知识的结构是开放性的,输入向吸收的转化过程也就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吸收的结果是新旧信息相互作用后的全新结构,语言知识的结构会随着输入的增加不断地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而产生的新结构又能参与下一次的知识建构,产生新结构,从而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网络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实现了情景教学,英语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由于学生总是不断地接触大量实用生动的语言材料,学生通过原有的英语知识系统与新的语言知识输入间的相互作用建构他的语言知识结构和能力,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就成了不断建构的过程。新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自身主动选择、理解和吸收输入的信息,有助于英语学习者不断调整自己的语言知识结构,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于现代英语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并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学生不是从同一背景出发,而是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出发,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这是个人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导下的学生对学习具有积极主动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获得知识的经验,有了解外面世界的欲望,也有不能理解或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独立、相互沟通和交流合作的不同形式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语言学习产生兴趣,学生有了外语言的兴趣,就不再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兴趣,越学越爱学。在现代教学模式下,教师退到了后台,给学习者更多练习英语以及新输入的机会,这样就能保证学生有了对输入的语言进行有效输出的机会;多种互动为学生练习使用语言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创造有利的语言环境,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参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开展互动活动,如学生作对话、报告、讲座、演讲,进行情境模拟、表演、辩论,还可以让学生组织教学等活动,教师可以促使他们最大限度地输入与输出。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时敢于活动、乐于活动,具有较大的思考和实践空间,学生可以尽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自觉、积极主动地获取语言知识,提高英语综合运用及交际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高校音乐情境教学;自我意识构建;教师角色转换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科研规划课题《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研究》的子课题,课题名称:新课程背景下高校学生音乐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学生音乐能力培养的意义研究,项目编号:HNB201203035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例如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建构主义思想可以指导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真正的学习应该是能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培养模式中,教师通常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被动接受者,这样就导致学生无法发挥其主体能动性,因此也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情感,所以,高校音乐教育就应更新观念,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为新的教学模式。
音乐教育更是一门实践性、参与性都很强的学科,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而且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以及文化底蕴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高校学生的思维活跃、积极探索能力较强的特点,以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高校音乐教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建构主义指导下的高校音乐教学研究,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音乐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发现,自觉对所学知识意义进行主动建构。
一、构建主义溯源
建构主义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①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也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及其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差异性,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性。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等人对建构主义理论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做了认真的探索。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教师或者同学)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获得学习内容。建构主义理论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关于学习的含义与学习的方法。并且将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作为学习环境中的四个属性。②
1.情境。通常情况下,情景是指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应用在教学中则表现为考虑教学目标分析和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2.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有重要作用。
3.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协作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会话过程,这一过程集合了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并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师生之间以及学习小组成员之间需要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4.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形成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③
二、将构建主义运用在高校音乐教学中
一直以来,高校音乐教育中教师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者和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支配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是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教育模式无法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培养学生的个性、意志和情感。但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除了教师的教授,学生们可以从具有海量信息的网络上学习自己想要的知识,这样一来,教师的在教学目标中的重要性质仿佛减轻了,实则不然,在构建主义的观点中,教师应在教学中从主导变成辅助,从培养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角度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让学生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觉学习,加强沟通交流,自主主动建构知识。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做到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以及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才是音乐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和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忽视了对作为个体的学生的情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在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中,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学习不是简单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的情境,例如在欣赏课上,要先向同学介绍相关背景,甚至可以将讲台交给同学们,让同学们自己进行对于音乐创造的背景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的阐释,教师最后做点评。不仅仅是要用耳朵听用眼睛看,还应当亲自演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同学研究音乐的兴趣与热情。
以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例,教学可以由情境设计,独立探索,学生讨论,获得知识四个环节来构成。小提琴协奏曲《梁与祝》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题材取自于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曲调为素材,单乐章,带标题。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作品以“结拜”、“抗婚”和“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运用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以及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不失民族性。
在情景设计阶段,围绕学习内容,确立主题之后,可以将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同学查阅民间故事梁祝的相关资料、包括书籍,影视剧等。在课堂上播放关于梁祝的图片或者视频,让同学们对本次课程的主题做到大致了解。在情景设置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教师点拨,或者也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例如梁祝故事发生的年代背景,同一时代的有哪些其他的音乐作品等等。在学生讨论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讨论,直接说出心中对乐曲的直观感受,也可以从技巧等方面分析作品。集体讨论是构建主义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集体讨论可以达到协作学习的目的,增强学生对所学习主题的理解与把握,使学生的音乐理解和欣赏达到新的水平。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与正确的理解,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和一致起来,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最后由于教师将学生收集到的所有资料信息汇总,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交换的不同观点,可以加深学生对以小提琴协奏曲的感受,理解,进而完成对相关问题的意义建构。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音乐课堂上可以运用自评法、他评法、定量评价法和定性评价法等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对作品概念的理解,从客观公正的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评价内容可以从三方面入手,1.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3.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等。
这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意义的建构。在学习中他们将自身原来具有的知识带进学习的过程,融合升华最终变成新的知识。在问题面前他们要做的就是用之前的相关经验和自身的知识能力对问题通过疑惑-讨论-解决这三个阶段,最终接受新的知识。教师即作为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结语
面对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影响,教师这一角色的特征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我们必须对教师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实现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教师角色重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最主要的角色是引领者。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校音乐课堂中,教师不仅仅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对音乐认知的程度,还需要是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把当前所学的音乐内容和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并进行反思,促进知识的意义构建。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通过对乐器的主动操作、对音乐的积极感知和自由表达来有效学习。激发学生的音乐动机,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感受音乐的各种便利。
建构主义学习强调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以及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人的环境与经历不同认知的结构通常也是不同的。例如在欣赏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时候,有人的关注点是阿妹对阿哥的等待思念的情深意切,有的人则是关注歌曲本身带来的意境上的构思与遐想。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主动、批判性、情景性、建构式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有浓厚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者。从“正视差异,承认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基本理念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通过强调学校教育的民主化定向、自我意识的积极构建,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使教育过程能为音乐学生的发展展示合作的前景,能为学生的潜能的实现提供优质的环境。努力做到实践有价值,理论创特色,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音乐自主学习的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郑莉.现代音乐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2] 陈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音乐情景教学 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对“学习者共同体”进行了理论解读,而后分析了组建“学习者共同体”对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学习者共同体”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具体作用,以期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有所稗益
在当今社会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从关注物质、能源生产的工业社会进入到一个更加关注知识生产与创新的知识社会。相应地,仅仅作为语言知识承载者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英语专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建构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终身学习是所有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共同任务。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学习者共同体”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意识,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与此相适应,创建“学习者共同体”,改革传统教学工厂式组织形式的呼声也日渐高涨。在“学习者共同体”中,无论专家、课程开发者,还是教师、学生,都是真正意义上平等的学习者,所有学习者都以协同性活动为中心,而不再像以往那样以某一方为中心。这将从组织层面上实现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两极教学模式的双重超越,完成教学组织形式向学习组织形式的过渡。因此,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合理应用于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实践,对我国教育教学理论的完善和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对“学习者共同体”的理论解读
“学习者共同体”这一教学模式来自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提出,他强调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核心,努力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求和主动建构知识。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主要强调学生个体在学习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对建构主义进行了深度研究和发展,指出学生个体学习知识不仅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在社会背景下建构知识的过程。于是,他提出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认为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形成的,而是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人发展的社会源泉是他们参与的各种共同活动,这种社会性的互动可以极大地促进学习效果的完善,因为社会互动是信息传递的桥梁,知识就是在学习者与他人和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建构的。
1989年,美国学者布朗(Brown,J.S.)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基于广泛学习共同体的社会性建构,需要在丰富资源的支持下与同伴学习者、教师和学科专家等展开充分的交流。他在此基础上于1989年率先提出了“学习者共同体”(community of learners)这一概念。“学习者共同体”或译为“学习者社区”,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它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实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它是一个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平台,在学习中能发挥群体的动力作用,强调人际心理沟通与相容,反映了个体与个体之间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学习文化,是信息时代知识创生的社会基础,也是一种崭新的、培养终身学习者的学习组织形式。
二、组建“学习者共同体”对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转变知识结构:变“惰性知识”为“生产性知识”
根据认知心理学家的观点,语言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辛,需要反复运用、不断建构和生成,在无数次实践中得到矫正和完善的过程。概念性知识就如同是一套工具,不仅在运用中被充分理解、实现其存在价值,而且还会不断得到发展和改进。人类的知识可以大致分为两种类型:“惰性知识”和“生产性知识”。“惰性知识”是指贮存于人类大脑之中,很少或很难被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它们通常来源于书本和课堂学习;而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在头脑中也会积累很多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通常被称为“生产性知识”。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学生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却往往束手无策,这说明“惰性知识”向“生产性知识”转化的问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因为难以解决而被刻意回避。这一现象在当前国内高校英语专业教育领域中尤为突出。很多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虽然每天早起晚睡,忙于背单词、短语,但仍然无法轻松自如地用英语表达思想、沟通交流,大量从书本和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不到有效应用,而成为了“惰性知识”。针对上述情况,任课教师应充分发挥“学习者共同体”的优势,努力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知识的机会,创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言情境,使学生在共同参与、集体学习的过程中,激活头脑中的“惰性空间”,实现“惰性知识”向“生产性知识”的转化。
(二)转变思维模式:变单一性思维为多元化、发散性思维
“学习者共同体”不仅为激活学习者概念性知识创造了条件,还为所有参与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互相学习的平台。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只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是外部世界在认识主体意识中的反映,因而具有主观性、社会性和可传达性的特征。世界上不存在超越于认识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知识,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任何问题都不存在唯一的、完全正确的答案。通常情况下,人们是以头脑中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来解释或建构现实,由于每个人的社会经验和认识环境各不相同,没有任何两个人的知识建构是完全相同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解释和处理方式。由于每个人的认识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组建“学习者共同体”,可以在学习者之间搭建一个有效沟通的平台,使他们在参与合作、协商对话的过程中,了解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拓展思维空间,变“单一性思维”为“多元化、发散性思维”,他知识的建构更加科学、系统。
(三)转变教育观念:变课堂学习为终身学习
学习是一个不断建构和生成的认识过程。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拓展,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学习型社会,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终身学习者。“学习者共同体”对于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为教育者提供了一种开放式的、鼓励创新的全新教育理念和学习文化。在“共同体”中,教师要在心理上完成角色转化,不再以知识拥有者自居,而应该以自己热爱学习的态度、善于学习的能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带动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师生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互动学习的热情,引领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要组建真正的“学习者共同体”,学生也同样面临着角色的转换。信息化时代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了相似的信息平台,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拥有对知识的垄断权。在这样的形势下,每个人都是知识的吸纳者和学习者。社会要发展,学习者就必须树立超越前人的勇气和信心。学生要勤于钻研,拓宽自己的学习视野,在学术问题上积极探索、兼收并蓄,既要在人格上尊重教师,也要敢于质疑、挑战权威。“学习者共同体”无疑为这种超越和挑战提供了极佳的土壤。
三、“学习者共同体”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一)主导思想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结构等实际情况来制定学习任务,设计教学情境,规划教学环节;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互动建构英语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第二,以精心设计学习情境为出发点。学习情境是“学习者共同体”实现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探求知识建构和师生相互交流讨论的重要场地,因此,要尽可能多地利用一切资源(书籍、报刊、Internet资源等)创设学习情境,以最大的效力帮助学生实现对英语知识的建构。第三,以协作学习为载体。通过包括师生、专家等在内的礼会性因素的共同参与,使学生既有自己对英语知识建构的心得,也有其他个体或群体对英语知识的体会,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操作程序
第一步,提供吸引学生学习英语的背景知识,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用生动形象、鲜活可靠的信息手段(如录像、PPT等)向学生展示该知识点学习前的背景知识,加深学生对学习该知识点重要性的认识和认同。
第二步,鼓励学生围绕该知识点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根据教学任务和目标,考虑学生能力不同、性别搭配、人数不定的问题,将学生分组进行“学习者共同体学习”;其次,让学生自主选择与教学任务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要通过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探析该知识点的深层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精心布置教学情境。教师可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采用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赛、语音语调比赛等符合教学任务的新型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完美融合中进行讨论学习。同时,让学生参与教学情景设计,师生共同讨论学习该知识点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第四步,同专家合作并应用网络技术,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对于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同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进行网上交流学习,通过网络资源、图书等独立解决问题。
第五步,总结不足,继续发展。教师要对学生在分组讨论、发言及与专家学者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改善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三)教学效果
1.提出有吸引力的英语知识点背景知识,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改变传统英语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组织者”的角色,使学生自主完成“对外来知识的加工和抽象以及对内在知识的重组和具体化”。
2.鼓励学生选择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可以创造“学习者其同体”载体,促进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合作、帮助、提高,在共享集体心得的同时,完善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不足,在学习英语知识点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今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使用多媒体进行英语知识点的学习非常重要,它促进了高校教学关系的深刻变革,加深了对原有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推进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存储,推动该知识点在教学情景中转移。并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在应用网络技术查找资料时,通过论坛或E—mail方式能与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进行沟通交流,可以将相关英语知识点学习得更透彻、更深入,解决方案也更完善、更合理。
3.精心设计教学背景,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实现学生英语语言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可以充分体现“学习者共同体”的本义——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地位平等,即学生是主体,教师者辅助。
4.同专家合作,可以弥补教师和学生自身思维、仪器使用、方法、学识、眼界等的局限性,增长才干,积累相关知识。在同国内外各界专家学者进行沟通交流时,实际上已经形成“网络共同体”,它是“学习者共同体”英语教学模式的延伸,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应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在同社会各界专家学者进行沟通交流中,师生都可以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有利于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态度。
5.通过不断的总结分析,可以发现“学习者共同体”在诸多方面的不足,并通过修改完善来提升“学习者共同体”的效果,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合作互动、应用语言知识的平台,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注意事项
我们要清楚地知道,学生不是只简单地对英语知识进行输入、存储,而是对新旧知识的相互融合和建构;英语教师不只是英语知识的呈现者和主导者,而是与学生一起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不再是知识建构的组织者、垄断者而是促进者、支持者;英语知识教授不再是单向地从教师传向学生,而是双向地在师生之间进行互动、协调的传递。因此,英语教师在制定学习任务时,要尽可能地使学习任务服务于现实世界,避免空洞无实;在设计学习情境时,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各抒己见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效果跟踪时,要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现实世界中得到检验,从而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
[论文摘要】简单介绍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阐释了它与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厦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构建建构主义理念并付诸实践,目的在于有效地优化外语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外语语言能力。
当今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正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理念不断涌现,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格局。其中,建构主义理论和任务型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影响最为深远巨大。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也称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他认为,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以发展,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性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等人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做了认真的探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去建掏知识的过程,是原有知识经验与所要建构的知识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起的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学习者有自己已形成的对社会各种各样的认识,有自己的知觉经验,有已形成的认知结构。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新旧经验相互冲突不断产生问题。学习者要解决问题,就要分析当前的问题,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作出合理的推论,形成自己的假设和方案,进而解决问题。由于这种认知矛盾是学习者内部产生的,问题是自己提出的,而不是由教师或其他人在外部提出的,学习者更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因此,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学习者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由于认知冲突是产生于个体内部的,学习目标是学习者的内部需要,这与教师在外部提出的教学目标是相矛盾的。解决办法就是教师设计出具有一定弹性的任务或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二、构建建构主义外语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针对传统教学体系中的理论性与操作性缺陷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法,其核心观点是: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时空,使其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其自身的创造力。将建构主义的认识观纳入外语课堂的教学之中,对优化外语教学过程、促进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说来,构建学生外语语言素质的三个要素是:基础语言能力、文化体系与交际思想观。
1.加强外语基础语言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过程要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力的发展过程及思想的内化过程。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外语教师应当将新的语言知识的教学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要有意识地加强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
外语的基础语言能力一般是指学习个体掌握并在特定语境中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在一定意义上,它还属于纯语言的范畴,但它是语言素质建构的根本。长期以来,外语课堂的传统教学往往是围绕孤立的语言点、句式结构或是语法知识来展开活动的,各层次学习活动之间的关联程度不大,学生很难形成较宽的知识网络,在实际运用时很难得心应手。事实上,语言学习并非是单纯的“输入”与“输出”过程,对于即将“输入”的知识,教师应合理界定它与原有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选择其记忆方法及使用渠道。如果教师一味挖掘新知识的内涵,那么新知识只能是封闭的而不是开放的,运用过程便显得很呆板。
2.构建文化体系。文化体系是指学生对外语语言背景及内涵理解的量。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反过来又影响文化的存储与传播。教师应认真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没有文化背景的语言缺乏生命力。
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强调语言形式、忽视功能意念的翻译法、分解法在一定范围内影响我国外语课堂的教学。语言被看成一个封闭的符号体系和应用工具,教与学双方常常忽略语亩的文化背景和交际功能而过于注重语言形式与结构的操练,文化障碍使交流出现屏障。构建文化体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外语国家的文化,通过加深对文化和语言的理解逐步构建个性化的知识网络,达到提高学生外语语言素质的目的。
3.培养交际思想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互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者通过沟通与交流。可以看到问题的各个侧面及其解决途径。因此,教与学的关键是学习者是否有机会、有热情充分参与交流。学生面临的各类考试在刺激学生努力学习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正确的语言教学思想,而正确的语言教学思想是学好语言的关键。交际思想观要求教师与学生树立以培养口头与书面交际能力为目标的语言教学思想。
外语交际能力包含基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信息运载能力与语篇能力四个方面。其中基本语言能力是训练最多的,而社会语言能力、信息运载能力以及语篇能力训练量很少。教师应利用教材,注意运用信息沟(InformationGap)等多种形式加速语言知识到语言能力的转化,真正做到“语言一交际一语言”的良性循环。
三、付诸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于外语教学实践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媒体,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2)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3)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4)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外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指导性。
1.教学目标。新的语言知识不是孤立出现的,不存在与已授知识无关联的新知识。外语课的教学应以解决结构不良问题为目标,即以不计模式、分析情境、组合原有经验来建构具体的解决方案。教师在备课时应多从分析新旧知识的关联来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获得新经验而非纯粹的新知识。
2.教学手段。知识产生于主体与客体的互动过程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建构活动。那么,外语学习的课堂应成为进行有意义语言活动的自主空间。教师应提倡一种“独立思考、主动交流、互相合作、合理推断、努力理解”的课堂气氛。外语学习离不开语言知识的输入,但无动于衷地机械接受最多只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个独立的词汇、语法仓储室,只有在思考与运用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形成真正的、有用的知识。
外语教学手段是沟通与交流。传统语言教学也强调交流,但目标是单一的,即通过师生交流形成统一结论。建构主义的交流追求高水平的沟通,学生之间围绕某个主题展开讨论,随着交流进而形成认识。交流是以学生的想法为基础,而不是教师在控制。
3.教材。在认识意义上,活动和感知比概括更为优越。既然建构主义的外语教学手段是沟通与交流,那么其教学材料当然是真正意义上的情境。外语教师应以情境为语言教学的出发点,把知识经验的形成作为指针,把教材作为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材料。情境与教材相关,应使学生通过情境中的交际自然达成对教材的认同。
4.教法。外语课的教学是以解决结构不良问题为目标,在这一点上建构主义与传统教学相似,但次序不同。传统教学是先讲原理、先学后做,而建构主义的外语教学则相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有价值、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解决,学生可以讨论。可以得到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并查阅资料来作出判断,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得到了更新与升华。
5.教学调控。传统教学的调控者是教师,学生围绕教师的预设来进行活动。知识在教师的预设中逐步呈现,最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主体性基本体现在教师预设的空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