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火灾的防治途径范文

火灾的防治途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火灾的防治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火灾的防治途径

第1篇:火灾的防治途径范文

以往地铁火灾防治工作往往只着眼于在地铁系统内部发生火灾时的应对措施,多强调一些硬件设施的设置和完善,而没有从系统和全局上去认识地铁防灾系统。应根据地铁火灾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条件,构建一个全局性的地铁防灾减灾大系统,以起到全面和彻底的“防”与“治”的作用。

1.1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

地铁火灾的发生过程可划分为灾前、灾时和灾后三个阶段,地铁火灾防治系统即根据这三个不同阶段进行配置,起到不同的火灾预防和控制作用。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及实施要点见表1。

1.2地铁火灾防治大系统的构建

地铁是一种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具有相当重要的社会效益。因此,地铁火灾的防治不应只依靠地铁运营部门的努力,而应构建一个从政府部门到各相关执行部门(包括地铁运营部门、公安、消防、医疗、通信、新闻媒体、环保单位乃至民众)的全面的地铁火灾防灾救援体系。

结合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与实施,借鉴我国减灾系统工程的结构[2],可以得到地铁火灾防治体系如图1所示。

2地铁火灾预防中的管理要素

2.1灾害学对管理因素的认识

从灾害学的角度来说,灾害事故发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事故种类各式各样,灾后的损失也千差万别,但每种事故都有一个共性,即都是由一些相同基本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是人(Man)、物(Machine)、环境(Medium)、管理(Management),即4M问题[3]。事故的发生是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或要素的不安全因子同时存在、同时发生的结果。

1976年纽约工业学院的E.J.Cantilli等人揭示了以管理为边界的人、物、环境之间的事故起因和预防机理关系,如图2所示[4]。通过这四者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事故发生的影响关系可知,防止灾害的发生不但可以从人、物、环境因素的控制入手,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管理因素改变系统行为,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安全接受水平和系统状态。因此在地铁火灾的防治中,也需要重视对管理要素的认识。

2.2地铁火灾预防中管理因素的体现

地铁火灾预防的广义管理因素涉及的部门不单有地铁运营管理部门,也包括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相关职能部门。通过不同层次和目的的管理手段,调整地铁系统中“人”和“物”的不安全行为和状态,可减少火灾的发生几率。

1)建立和健全火灾防治立法体系

有效的法治管理是地铁乃至其他公共交通安全运营的有力保证。通过国家立法与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管理机构、地铁运营企业,组织制定有关防灾安全的法规、方针、政策、规范、标准和条例等,以求共同遵守和规范系统的运作。

2)营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个体的安全意识;通过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关怀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化解民族和宗教矛盾等,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内部因素,减少地铁火灾和其他突发事件的发生。这是营造一个安全和稳定的外部大环境所必须的途径,而这多体现在政府部门的社会管理职能上。

3)成立统一调度的指挥机构

由政府部门成立专门的指挥机构,联合地铁运营公司、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医疗单位、通讯部门、新闻媒体乃至民众,统一调度,进行地铁灾时人员疏散预案的制定和定期的防火演练,提高职能人员和民众对火灾的应对能力。

4)加强地铁系统内的安全管理

地铁运营部门是地铁火灾防治的主要执行部门,加强其内部的安全管理,可以起到更加直接的火灾预防作用。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就乘人员身份辨识系统,建立进站安全检查制度,派设安全巡视人员,对站台和列车内的情况进行监控,营造舒适的工作和就乘环境,加强对可燃物的管理,对系统设备定期检修和改进,对职工和乘客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等。

3地铁火灾防治的补充措施

结合我国地铁系统火灾防治措施的现状,在文献[1]的基础上,对现有地铁防灾救援系统提出补充和完善的措施。

3.1地铁防火设计

设计人员应根据相关的防火规范和规定以及国内外地铁火灾的经验教训,合理地进行地铁建筑结构和地铁列车等的设计,以控制火灾发生时的环境,为扑灭火灾和疏散人员创造有利条件。

1)区间隧道设计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铁未考虑区间隧道的防火设计,应引起重视。为此,在设计中应考虑:

①双线区间隧道之间每隔一定距离设置联络横通道,当列车在区间隧道发生火灾时方便人员疏散和逃生。

②区间隧道内安装手机通信联络装置,保证手机在地铁区间隧道内也能正常和通畅地使用,以在发生火灾时便于乘客与消防部门直接联系,及时通报灾情和引导人员疏散。

③区间隧道内设置疏散平台,与联络横通道配套使用,在火灾时方便人员疏散[5]。

④在可能的条件下,缩短区间隧道的长度,以便在区间隧道中发生火灾时,减少人员沿隧道疏散至车站的时间。

2)地铁列车设计

地铁列车的防火设计应得到足够的重视,避免出现韩国大邱地铁火灾中由于地铁列车防火设计不完善而造成人员伤亡惨重的情况。具体应考虑:

①在列车底板上加装防火和隔热层,防止列车底部电气设备起火对人员逃生造成影响,也可延缓车厢内火灾对列车底部电气设备的破坏作用,为救援和逃生创造条件。

②列车上设置视频传输系统,图像传输到司机室,以对车厢内的情况进行监控。

③列车上设置足够的消防设施,包括灭火器、细水雾喷淋系统[5]、火灾探测器等整套车载自动火灾探测消防系统。

④列车设置紧急情况通报按钮与手动开车门装置,以及司机室与车厢之间的紧急疏散门、列车前部的逃生门等装置。

⑤列车上设置足够的滚动显示条和液晶显示屏以及广播系统,灾时可引导乘客疏散。

3.2地铁火灾监控与报警系统

目前我国地铁防灾监控与报警系统(FAS)按两级监控方式设置:第一级为中央控制室级,作为防灾报警控制中心,对全线报警系统实行集中监控管理,随时掌握全线动态情况;第二级为车站调度室级,分别设置于地铁各车站,它们是独立的报警子系统,在其所管辖的范围内,对火灾状况进行监控、报警,并能够实施有关的消防联动控制操作[1]。

建议增设现场(列车)级防灾监控与报警系统。该层次的系统设备可由火灾传感器、手动报警器、声光示警器、视频传输系统、监视屏等组成,在司机室设一个控制终端,由司机掌握列车内的情况,并可将信号传输到车站调度室,以加强对列车内异常情况的监视。

3.3地铁消防设施

鼓励引进新型消防设施,全面覆盖地铁车站、区间隧道和地铁列车,不出现消防死角。为此应考虑:

①如前所述,地铁列车上可考虑设置车载消防系统,包括细水雾喷淋系统、抽排烟系统、火灾探测器等,与常规的灭火器配合使用。

②在区间隧道的顶端可安装移动式灭火系统,一旦列车着火,可自行移至着火点,实施灭火。

③根据国外地铁的经验,在车站公共区一般不安设自动喷淋系统,以免地滑而影响疏散速度。但可考虑在车站公共区的两头一定范围设置自动喷淋系统,因为这些区域往往是零售点、书报摊等易燃物集中所在地,而中间的人行密集区域,可不设置自动喷淋系统,仅设足够数量的灭火器即可。

3.4其他措施

1)对车站区域内的附属设施进行安全化处理

减少垃圾桶、公共厕所等的数量,并进行防火和防爆处理;将零售店和报摊点集中在站厅层两头的安全区域,站厅中间留出疏散的空间和通道等。

3)重视新闻媒体对公众的安全导向教育

新闻媒体要多做安全防火宣传,灾时客观如实地对灾情进行报导,灾后多做正面报导,和地铁运营部门一起努力重建公众对地铁安全度的信任感。

4结语

地铁作为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安全运营是其首要目标和基本原则。随着我国地铁建设的来临,地铁火灾的防治措施也要跟上。本文针对地铁火灾的防治,探讨了如下问题:

①提出了地铁火灾防灾减灾大系统的观点。应根据火灾发生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防灾子系统,从而构建一个整体的火灾防治大系统。不能只着眼于火灾发生以后的应对措施。

②管理是地铁火灾预防措施中重要的因素,通过不同层次的管理手段,可改变地铁系统的不安全状态,预防火灾的发生。

③新的地铁火灾防治措施在不断地发展和探索中,地铁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及时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地铁的防火设计和防灾系统的设置,完善地铁防火救援系统。

参考文献

[1]蒋雅君,杨其新.地铁防灾救援系统[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1):13.

[2]聂高众,马宗晋,李志强.防灾减灾系统工程的国际对比分析及建议[J].灾害学,1998,13(4):67.

[3]叶义华,许梦国,叶义成,等.城市防灾工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37.

[4]谢正光.北京地铁安全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4(4):17.

[5]古晋.地铁隧道火灾的疏散与救援[J].劳动保护,2004(11):70.

第2篇:火灾的防治途径范文

摘要:随着我国的矿业生产不断发展,对于煤矿开采的安全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根据目前煤矿开采的现状,以瓦斯,粉尘以及火灾的事故最为严重,其中危害最大的是瓦斯事故,所以必须要提高一通三防的防护效率。因此本文对煤矿一通三防工作的风险与规避措施进行浅析。

关键词:煤矿;一通三防;防治对策

一、矿区概况

平顶山裕隆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所属煤矿均位于韩梁矿区,矿区地处平顶山市鲁山县、宝丰县、石龙区结合部,东距宝丰县城约20公里,南距鲁山县城约30公里。

矿区可开采煤层为一4、二1、三9-10、三12、四6-7,本区域主要开采一4、二1、三9-10、三12煤层,煤层赋存较稳定,各煤业公司为低瓦斯矿井,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自燃倾向等级为二类自燃煤层;水文地质条件属于中等偏简单类型。

矿井火灾根据发火机理和可燃物的不同,分为内因火灾事故和外因火灾事故。

内因火灾事故:煤炭由于受埋藏深度、煤层赋存条件、煤质、通风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或由于上分层工作面或相邻区段工作面在开采过程中遗煤较多,且不均衡,加之工作面沿空布置,漏风通道发育,供氧积热条件较好等造成的自燃发火事故。我公司所属煤矿开采煤层自燃发火倾向为二类自燃煤层。

外因火灾:A)因溢煤堵皮带或司机失误造成过卷,引起火花造成皮带着火;B)不及时更换防爆性能差的设备,一旦失爆,发生电器爆炸,可能引起火灾;C)采区变电所配电点,因没有专人值班,电器失修,长期下去可能发生火灾;D)漏电继电器、电焊、综合保护失灵,接地系统不符合规程要求,当发生短路故障时,不能立即切断电源,易引起火灾;E)井下动力、照明等供电线路遍及各类巷道,由于井下潮湿、绝缘老化、机械外伤、吊挂不当、保护失灵等方面的原因,使电缆线路产生火花引起火灾;F)烧焊不按措施执行,不留监护人,遗留火种不清除,易发生火灾;G)因其它原因而引起火灾。

一旦发生内因火灾或外因火灾,其危害程度严重,可造成矿井停产,烧毁设备,危及现场工作人员和着火地点回风侧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属于矿井重大事故。

瓦斯、煤尘爆炸:

我区域公司矿井虽属低瓦斯矿井,但是也有容易引起瓦斯积聚的地点如:采煤工作面的上隅角,独头上山的掘进迎头,顶板冒落的顶部。局扇停止运转,风筒末端距工作面距离较远,风筒漏风太大,致使风量不足或风速过低都会引起瓦斯积聚。如果通风、放炮、机电设备管理不严,爆炸事故也是有可能发生的。这是因为局部小范围的瓦斯积聚引起的爆炸,会引起大规模的、连锁性瓦斯煤尘爆炸。

我区域公司目前开采的二1、三9-10煤层,煤尘具有爆炸性。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尘较多,存在着燃烧爆炸的危险性。一旦发生煤尘爆炸,可造成矿井停产,破坏巷道和机电设备,严重威胁现场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属于矿井重大事故。

矿井通风设施较多,井下通风巷道长,通风管理难度大。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供电系统中断或机械故障、风门等通风设施受到意外破坏、井下主要通风巷道发生严重冒顶、主要通风机停电停风,造成井下供风系统无法正常工作、矿井通风系统发生短路、紊乱,作业地点微风或者无风,易发生人员缺氧窒息事故、瓦斯超限,会引发瓦斯等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升高、产生集聚,会使工作场所的温度增高,严重者可诱发瓦斯煤尘爆炸事故,直接威胁矿井安全生产。

二、煤矿一通三防事故的特点分析

煤矿一通三防事故的主要是指通风、防瓦斯、防煤尘以及防火灾这几个方面,由于一通三防工作直接关系到井下作业员工的生命健康,因此必须要做好一通三防工作的风险分析和规避措施。以下主要对一通三防的事故特点进行分析。

(一)一通三防事故的突发性

因为煤矿地下开采工作受到地质条件以及煤层复杂程度的影响,使得一通三防事故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特别是社会发展促使煤矿需求量的不断上升,大规模的开采再加上没有足够充分的安全措施,危险操作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这就更加使井下作业员工难以对事故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从而造成瓦斯爆炸,煤尘爆炸,岩爆以及矿顶坍塌等一系列事故,给员工身体和心理上带来巨大冲击以及其他非常严重的后果。

(二)一通三防事故的破坏性

由于煤矿开采属于地下作业,一旦发生一通三防事故不但会对煤矿生产造成非常严重的破坏,还会直接威胁到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而且由于事故的发生会使井下环境更为复杂,如果抢救决策失误或者抢救不及时等都会进一步造成更为重大的人员伤亡。

(三)一通三防事故的持续性

一通三防事故在发生后,往往在短时间内还会引起同类事故或者诱发其它事故的发生,具有较强的持续性。由于矿井巷道相互串联错综复杂,而且通风管道的路线太长,导致巷道有效断面不够或者局部通风机安装没有达到标准要求,使空气不能进行正常循环,而通风不畅就很容易造成瓦斯等一些可燃气体大量积累,而如果一旦出现火灾,那么它将是直接造成煤矿瓦斯、煤尘爆炸的一个重要诱因,再加上矿井巷道的串联相通更有可能引发连续性爆炸以及矿顶坍塌等一系列持续性的事故。

三、煤矿一通三防工作中的防止对策

煤矿生产企业要加强一通三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各级部门相互配合,树立安全生产的思想统一部署,把一通三防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上。以下主要从防瓦斯、防煤尘以及防火灾三个方面对一通三防的规避措施进行探讨。

(一)瓦斯的防治

由于瓦斯是一种爆炸性气体因此对井下员工的生命安全危害性极大。矿井中的瓦斯是客观存在的,但是通过通风等有效措施可以降低瓦斯的浓度,减小其爆炸的可能性,所以加强通风是瓦斯防治的重要途径。具体措施包括:合理的选择以及规划通风路线,尽量避免通风线路过长或者严重交叉的现象,必须确保矿井各个工作区域内都有相对独立的通风系统;矿井中的瓦斯一般应该采用抽出式的通风系统,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由于主通风机停运造成积存在采矿区的大量瓦斯涌出;正确分配风量,使矿井中每一个工作区域内都能够确保正常的空气循环。

(二)煤尘的防治

对矿井煤尘防治的根本目的就是降低煤矿粉尘的生产量、降低空气中粉尘的浓度,从而有效地控制人体吸入煤尘的总量。具体可以通过通风除尘、净化风循环以及增加空气湿度等措施进行煤尘防治,其中通风除尘是利用缝的流动将矿井中的煤尘带出,从而有效地降低煤尘浓度;净化风循环是指将矿井中含有煤尘的空气通过一定的设备进行排除,目前使用比较普遍的是水幕净化风流和湿式除尘装置等;增加空气湿度是指利给空气中喷洒水或者其它液体,使其与煤尘等其它细小颗粒相融合从而达到捕获煤尘的目的,由于增加空气湿度操作简单、成本低廉而且除尘效果好所以它是矿井中防治煤尘最常用的方法。

(三)火灾的防治

煤矿火灾主要有外源火灾和自然火灾两种,根据火灾种类的不同进行防治的措施主要包括:外源火灾的防治主要通过杜绝明火源、增设消防器材以及矿井专用的灭火器材、采用不易燃烧的支护措施以及在矿井中设置消防供水系统;自然火灾可以通过水浆等材料经过混合借助输送管道送到可能发生自然的区域进行自然火灾预防,通过设置调压装置以及通风系统改进矿井的空气压力分布,尽可能的减小风道两端的压力差。达到消除漏风抑制自燃的目的或者是利用惰性气体的窒息作用抑制自然火灾。

第3篇:火灾的防治途径范文

关键词 :煤矿;一通三防;风险;规避措施;

中图分类号: X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 安全与事故时刻伴随着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随着国家安全管理力度的加大, 虽然全国煤矿安全形势有所好转, 但一些中小型煤矿事故特别是“一通三防”事故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因此应清醒认识到煤矿安全形势仍然比较严重, “一通三防”事故仍然是安全生产最大的威胁,“一通三防”依然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作。

一、煤矿“一通三防”存在的主要风险

( 1)随开采深度的增加, 矿井供风能力不足。

近年来, 由于煤矿资源有限及其需求的递增, 使得煤矿的开采强度加大,开采难度增加, 开采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 这就使煤矿安全生产条件进一步恶化, 导致了更多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而有相当一部分煤矿企业从经济利益出发, 大规模私挖滥采, 在没有足够安全措施和设施的情况下冒险作业, 造成瓦斯、煤尘爆炸、冲击地压和顶板灾害等事故频繁发生。

( 2)不重视“一通三防”工作, 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低。

原计划经济时代招收的固定工, 大多数已退休或退出了煤矿生产一线, 取而代之的是农民轮换工、合同工, 这些人没有打算长期在煤矿工作, 培训不到位, 操作技能相对较低, 安全思想不牢固, 安全生产意识淡薄。

( 3)矿井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安全技术管理工作不到位。

煤矿开采生产技术落后, 特别是安全管理技术落后。在煤炭开采技术方面, 虽然国有重点煤矿与世界煤炭开采技术差距不是很大, 甚至一些技术走在世界前列, 但在综合技术上是有明显差距的。激烈的市场竞争、多元化的企业结构、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法治的传统, 使美国煤炭企业形成独特的管理模式、管理风格和企业文化, 机构精干, 权力分散, 生产经营以成本管理为核心, 安全技术管理实行严格的逐级负责制,把安全贯彻到一切工作中。

二、防止措施

2.1提高认识, 依靠科技进步抓好“一通三防”工作

( 1)领导重视煤矿“一通三防”工作的管理, 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先决条件。煤矿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一通三防”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 2)依靠科技进步, 完善基础设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量先进的设施、设备是实现通风安全的重要基础。

2.2建立和完善“一通三防”工作的责任制和专项管理制度

要形成以各煤矿企业技术人员为核心的“一通三防”技术管理体系。按规定提足、用好“一通三防”专项资金, 保证“一通三防”所需的人、财、物, 认真落实瓦斯检查、局部通风、盲巷管理等制度。切实抓好通风系统专项检查, 认真核定矿井通风能力, 抓好􀀁以风定产􀀁措施的落实。各级领导都要明确相关的安全工作责任, 认真制定所管辖范围内的安全技术规程和安全制度, 编制执行好有关规程和改善“一通三防”安全状况的规划措施, 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这些制度来约束全体干部和职工的操作行为。

2.3培养一支过硬的“一通三防”专业队伍

“一通三防”的技术管理是一项长远的、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涉及矿井的方方面面, 必须有超前意识, 这项工作搞好了, 矿井的防灾、抗灾能力才会有一个大的提高。要依靠科学先进的技术管理, 培养一支过硬的专业队伍, 确保整个矿井有一个合理、稳定、可靠的通风系统, 否则, 通风工作搞不好, “三防”工作也就无从谈起。

2.4加强“一通三防”的培训工作

( 1)加大培训工作力度。有计划地培训新上岗人员, 对通风班组长、放炮员、瓦检员及防突专业人员等特殊工种进行脱产专业培训, 做到培训及时, 人人持证上岗, 培训内容结合实际, 主要学习业务知识、上级有关安全生产文件、“一通三防”事故安全教训及防灾自救等, 提高安全业务素质和自主保安意识。

( 2) “一通三防”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重要任务, 贯穿安全生产的全过程。一些企业结合单位实际开展岗位行为规范教育以及“手指口述”操作,就是为了纠正各种妨碍安全生产工作的行为习惯,保证职工在岗位尤其是在要害岗位上正规、集中精力操作, 是保障安全生产的有力举措。

( 3)教育职工认识事故的危害性, 增强安全意识。建立典型事故案例教育档案, 定期对职工开放, 用生动形象的案例教育职工; 用经常说教的方式, 教育职工认清“三违”的危害, 强化职工安全防范意识; 定期请事故受害者家属做报告, 以引起职工思想上的共鸣。

(4)煤矿职工家属是搞好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力量。亲人的安危家属们最为关心, 只有亲人安全了, 才能使职工家庭团圆幸福。

三、煤矿“一通三防”工作中的规避措施

由于近些年来,我国工业生产对煤炭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煤矿开采的强度相应增强。而且由于煤矿开采的越来越深,环境越来越复杂使得煤矿安全生产条件更加恶化,导致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因此需要煤矿生产企业要加强“一通三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各级部门相互配合,树立安全生产的思想统一部署,把“一通三防”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上。以下主要从防瓦斯、防煤尘以及防火灾三个方面对“一通三防”的规避措施进行探讨:

3.1瓦斯的防治

由于瓦斯是一种爆炸性气体因此对井下员工的生命安全危害性极大。矿井中的瓦斯是客观存在的,但是通过通风等有效措施可以降低瓦斯的浓度,减小其爆炸的可能性,所以加强通风是瓦斯防治的重要途径。

具体措施包括:合理的选择以及规划通风路线,尽量避免通风线路过长或者严重交叉的现象,必须确保矿井各个工作区域内都有相对独立的通风系统;加强瓦斯易积聚地点的风量及瓦斯监测,积极采取措施有效瓦斯积聚;合理分配风量,确保矿井中采掘工作面及其他用风地点的需风量。

3.2煤尘的防治

煤尘是煤矿开采过程漂浮在空气中的煤粉,当煤尘浓度达到45~2000g/m3时,遇到火灾或者在高温情况下就会发生爆炸,并且产生CO等其它有害气体,另外矿井作业人员如果长期接触煤尘还会引发尘肺病等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所以必须要加强煤尘的防治工作。

对矿井煤尘防治的根本目的就是降低煤矿粉尘的生产量、降低空气中粉尘的浓度,从而有效地控制人体吸入煤尘的总量。煤尘防治分为减尘措施和降尘措施。减尘措施主要有湿式打眼、使用水炮泥、煤层注水。降尘措施主要有通风除尘、净化水幕、冲洗巷帮、喷雾洒水、使用捕尘器等。

3.3火灾的防治

煤矿火灾主要有外因火灾和内因火灾,根据火灾种类的不同进行防治的措施主要包括:

外因火灾:外因火灾的防治主要通过杜绝明火源、防止电气起火、增设消防器材以及矿井专用的灭火器材、采用不易燃烧的支护措施以及在矿井中设置消防供水系统。

内因火灾:灌浆——可以通过泥浆等材料经过混合借助输送管道送到可能发生自然的区域进行煤炭自燃的预防。喷洒阻化剂——向采空区落煤及矸石上喷洒阻化剂,达到隔绝空气防止氧化的作用,从而防止煤炭自燃。均压防灭火——通过设置调压装置以及通风系统改进矿井的空气压力分布,尽可能的减小风道两端的压力差,达到减小或消除漏风抑制采空区煤炭自燃的目的。采空区注氮——利用氮气的窒息作用抑制采空区落煤自燃。

结束语

在煤矿开采中,“一通三防”工作直接关系到煤矿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所以它是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先决条件,所以需要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在生产中健全“一通三防”的各项管理制度,矿井上下员工统一思想,通过各部门之间的积极配合,协调开展工作,最终达到系统可靠、装备先进、管理到位、素质提高的总体要求,切实保障煤矿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周建宁.浅谈煤田地质安全生产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0.

[2]赵红.煤矿通风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途径[J].甘肃科技,2008.

第4篇:火灾的防治途径范文

关键词:森林防火;监控系统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1020102

1前言

由于森林地域较广,实践周期较长的特点,森林资源监测工作量大,数据处理精准度有限。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林业信息化程度的提升,在一些发达地区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手段,形成林业发展新模式,使林业发展有一个质的飞跃,而构建森林防火智能监测系是提升森林防火监控力度和效率有效途径,也是使生态林业转型成智慧林业的必要条件。

2森林防火监控体系构建

森林防火智能监控系统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监控预警、指挥调度、数据分析、信息等功能合为一体的智能信息系统,

该系统平台可以利用安全预警功能和防火辅助决策功能为森林防火指挥中心提供准确、及时的火灾现场信息,包括对火灾等级进行预估,及时火险信息,火灾发生的地理信息及火灾扑救辅助信息,从而降低森林火险的损失并且能够实现对森林资源、森林病虫害及野生动物实施监控,如图1所示。

安全预警系统防火辅助决策系统指挥调度系统防火数据分析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

远程视频采集空间地理信息扑救人员调度森林防火信息历史林火报警资料数据

远程视频传输火灾等级预案GIS标绘空间数据分析森林资源数据库

移动视频采集火情态势制图管理指挥通信灾后数据统计森林防火专题数据库

视频图像控制决策传输火灾点位绘制日常值班预警预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森林防火智能监测系统主要由五个子系统构成,主要包括监控安全预警系统、防火辅助决策系统、指挥调度系统、防火数据分析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几个部分。

2.1安全预警系统

通过在监测点上方安装清晰度高的摄像头,并利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信息计算中心联网,构建林业物联网,从而可以实现空间地理信息数据二、三维展示。通过远程视频数据采集和传输不仅可以同时对于火灾火情进行视频监控、生产报警、还可利用GIS空间数据综合林火因子构建林火预案、林火蔓延分析模型。

2.2防火辅助决策系统

空间地理信息能够根据矢量数据生成的三维高程模型并提供三维数字地形模拟模型,根据地理信息系统中对应的采集站坐标地址编码,通过GIS系统实现火险地理定位。火灾等级预案能够结合资源、气象等信息,对火灾的等级进行预测,还可以在火情态势制图管理中显示由火灾发生林区周边的地形、地貌以及地上林业资源情况构成的场景图,根据场景信息对火灾发展状况和趋势进行预测。

2.3指挥调度系统

火灾点位绘制功能可以通过二维标绘和三维标绘实现火灾点位绘制。GIS标绘功能可以对发生的火情火警区域实现定位,进行分析判断根据结果确定最有效的扑救计划,有效抑制火险面积扩大。扑救人员的合理调度往往是最大限度降低火险损失的关键。通过扑救人员调度功能确定扑火队与火点之间的最短路径规划和主要道路通行状况、隔离带隔火能力以及赶赴火场需要的时间等信息,指挥人员通过对辅助信息的分析与筛选,做出最佳决策后,通过监控系统平台进行远程指挥。

2.4防火数据分析系统

防火数据分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统计分析,主要包括火灾发生事前、事中的预警信息和火灾发生之后的信息统计和,例如灾后数据统计和空间数据分析主要功能是对过火面积及火灾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进行分析管理,对相关数据提供图形数据分析并对灾后林业损失进行数据信息。

2.5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历史林火报警资料数据库、森林资源数据库、森林防火专题数据库以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这些数据资料一方面能够及时反映森林资源的现状、空间分布、数量和变化率等历史信息,能够方便管理人员更好的掌握林业资源信息,同时也为未来类似火灾扑救提供参考依据。

3应用与发展趋势

除了在林业防火的应用之外,森林防火智能监控系统还可应用到林业资源监测、野生动植物保护以及林业重点工程监管当中去。

(1)林业资源监测方面,可以安装具有数据处理功能的传感器对林下温度养分等情况进行监测,同时利用远程视频采集与传输设备对林木生长情况和林区环境进行定期观测,例如可以在检测点附近选择在有代表性的林木树干上粘贴标有树龄、树种、树高及检测点信息的电子标签,作为参照对其生长情况进行定期监测,以便对于不正常环境现象能够提早发现。同时森林病虫害防治站也可以利用利用该平台对区域内病虫害现象及早发现,并利用平台进行信息,提醒工作人员采取预防和防治措施。

(2)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可以利用系统的定位与探测功能,对于野生动物进行实时定位和感知,掌握其野外生活习性及生存状态,防止偷猎人员盗猎。在珍贵林木保护方面通过建立珍惜物种数据库,将有关林木资料制作成标签,方便进行树木保护和知识宣传。利用平台的远程检测功能对珍惜林木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对于病虫害疾病和乱伐现象进行监控。

(3)在林业重点工程监管方面,重点林业工程项目例如长江防护林工程,往往是小班作业为单位进行作业,因此可以利用监控系统平台数据库,对于小班的造林树种、造林密度、造林时间等属性进行数据录入存档,同时利用摄像头和传感装置对于温度、湿度、病虫害防治、班组作业林业生长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将数据录入数据库备案,构建完善的管理数据库,为实现林业安全管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白冰,李晓娟,翟慧宁.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技术探究[J].山东林业科技,2015,(02).

[2]刘少军,甄久立.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在森林防火上的应用[J].林业科技情报,2012,(2).

[3]唐军.森林防火监控系统的建设[J].科技资讯,2014,(20).

第5篇:火灾的防治途径范文

关键词:低洼危旧房;火灾危险性;消防工作

中图分类号: X92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article from regional environment, building its own condition, resident life level, residents fire consciousness are analyzed in terms of fire hazard of low-lying, and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work of work related information of hidden trouble to discuss preventive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low-lying dwellings; Fire risk; Fire control work

1、低洼危旧房的火灾危险性分析

低洼危旧房是指市区内地势低洼易涝区域、建筑年代久远、房屋结构陈旧、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低洼危旧房集中于老城区,建筑时间较早,多为户主自行施工完成,建筑随意性较大,更不会从整体角度出发,考虑长远合理规划,尽管近年来有所改善,但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步伐,消防设施布局不合理已成为制约消防工作发展的难题。

1.1建筑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大。此类房屋一般为砖木结构或木结构,横梁、立柱等承重部分均为木质,甚至无法满足民用建筑四级耐火等级的要求。同时房间内放置的家具、物品,以及住户为增加使用面积在室外或房顶擅自搭建的简棚,均使用了木材、毛竹、夹板、破旧布料等易燃可燃材料,造成低洼危旧房的火灾荷载远远超出一般民宅,一旦发生火灾,火势会迅速蔓延,主要承重构件容易在短时间内烧损失效,导致房屋倒塌,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1.2房屋间距难以满足防火及疏散要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四级耐火等级民用建筑和木结构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分别不应少于12米和10米。而成片的低洼危旧房之间间距往往为零,至多仅为2至3米,远不能满足防火间距要求,控制火势蔓延无从谈起。预留的消防车通道也常被住户在室外搭建简棚或堆放杂物,在影响消防车通行实施灭火救援的同时,也影响到了发生火灾后人员的疏散。

1.3消防水源无法满足扑救要求。老城区消火栓普查情况表明,低洼危旧房集中区域不同程度存在消火栓设置不到位或数量不足的情况;有的棚户区在安装自来水时考虑了消防用水的问题,设置了一定数量的市政消防栓,但在保养过程中对小街窄巷消火栓的忽视,导致棚户区的消火栓往往有流量小,被埋压、圈占、开关生锈、无水、开关无法关紧等问题,难以达到预期扑救效果。

1.4易燃可燃致灾物品管理混乱。由于住房面积过小,生活水平较低,低洼危旧房住户对于灶间的设置简单随意,一口锅、一瓶液化气、一具煤气灶的简易灶间配置比比皆是,而且隐蔽性很强。部分住户仍有烧煤炉、烧炭火的习惯,灶间煤饼、柴草等易燃物随意堆放,火灾隐患十分严重;有的居民使用非正规厂家生产的液化气瓶、灶, 也极易引发火灾事故;有些老房出租后变成各类经营场所, 如发廊、餐馆、小卖店, 甚至被改造成易燃易爆物品仓库,或生产易燃易爆物品的小型家庭作坊, 形成了典型的“三合一”厂房,更是让整片区域的消防安全岌岌可危。

1.5电气线路老化问题突出。居民安全用电常识缺乏,措施不完善,电气线路连接简单,平时缺少对电气线路的维修保养,私拉乱接电线、电气线路老化严重、超负荷使用,电气线路的铺设直接安装在可燃材料上,更有甚者,将电气线路缠绕在毛竹、木材、铁质的床架上,一旦长期磨擦破损,容易引发火灾。

2.6居住人员消防安全能力薄弱。大多低洼危旧房存在层层转租问题,有的一套房子转租给十多户、几十户居住,且用火用电管理混乱;同时住户大多是年纪较大的孤寡老人和残障人员、儿童等,自防自救能力低,尤其是学前儿童,在大人外出工作期间无人照管,或是由家中老人照管,在教育与防范方面往往存在疏忽,一旦孩子玩火不慎,极易造成火灾和人员伤亡。

2.低洼危旧房的隐患防治对策

2.1保障消防水源。根据火场用水量统计分析,城市或居住区的消防用水量与城市人口数量、建筑密度、建筑物的规模等因素成正比。据考察,南昌市低洼危旧房棚户区人员密度约为0.2人/m2,住家面积每户约20m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室外消火栓间距不应大于120m,保护半径不应大于150m;距路边不应大于 2.0m,距房屋外墙不宜小于 5.0m;因此部分狭窄的胡同无法被消火栓供水覆盖,故应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消防水源。如对住户保留的机井加装抽水泵,在需要时进行加压,或效仿古建筑的消防用水储备方法,设置大型水缸等,能兼顾经济与实用的效果。

2.2实施局部改造。通过局部改造,实现减小火灾荷载、畅通疏散渠道、消除点火源的目的。一是可拆除居民自行搭建的构筑物,在保障基本居住条件的前提下减小火灾荷载畅通疏散通道;二是打通棚户区断头路,增加人员疏散途径;三是拆除年久失修无人照管的建筑,增加防火间距;四是改造电气线路,对低洼危旧房及周边公共部分线路进行集中整治,为每户安装一个带漏电保护的空气开关,并对线路进行穿管保护,逐户排查乱拉乱搭电线等问题,防止电气火灾事故的发生。

2.3安装简易自动报警系统。据统计,江西省住宅亡人火灾中,85%发生在夜间或凌晨,居民处在熟睡之中,在察觉到火灾发生之前已经被烟气熏呛昏迷,失去逃生能力而导致的死亡。因此,为每户设置独立的火灾报警器,并在低洼危旧房密集区安装报警电铃,可以争取到火灾初期极为宝贵的人员疏散时间。

2.4安装简易自动喷淋系统。低洼危旧房年代久远,统一设置标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在铺设和资金投入方面均有较大困难,根据南昌市自动消防设施试点工作情况,简易自动喷淋的安装存在一些值得注意或避免的问题。一是必须有效保证水压。自动喷淋的水源必须直接从市政管网接入,以保证系统动作后的水压,若是节约工时成本,从居民自家生活用自来水管连接将使水压远低于扑救要求。二是系统的管网设置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专业设计。为保证系统在火灾中的正常工作,系统的管网必须为镀锌管,往往超出木结构的低洼危旧房的承重,因此应当在合适部位设置专用的承重装置。

2.5创新消防安全工作责任制。低洼危旧房的消防安全工作极其复杂,必须结合实际细致开展,因此必须建立纵横联动、逐级落实的责任机制。应当大力实施网格化排查工作,充分整合街道办事处消防监管力量,建立基层消防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分解落实消防工作任务,对棚户区住房实施定期排查整改回访,全面实施有针对性的低洼危旧房逐户消防知识宣传教育培训。

第6篇:火灾的防治途径范文

关键词:煤矿生产 技术管理 生产安全 关系

1 煤矿生产技术管理与煤矿安全生产的关系

1.1 技术管理贯穿整个煤矿安全生产过程

就煤矿生产技术管理而言,其技术管理贯穿整个煤矿安全生产过程,我们通过运用各种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来实现整个煤矿的安全生产。由于煤矿的生产技术是支持整个煤矿生产工程的基础,技术管理保证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的安全,保证生产正常、有序开展,故煤矿生产技术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技术管理贯穿整个煤矿安全生产的过程,那么技术管理在矿井开拓和开采设计这方面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就矿井的开拓和开采设计而言,主要是对巷道布置、采区划分、生产工艺流程、设备选择等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安排实施,而设计又与煤矿地质勘测密不可分,地质勘测的精确、全面与否,直接关系到煤矿生产的安全与否,所以技术管理与煤矿安全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2 技术管理是消除隐患的有效途径

煤矿企业如何做到安全生产,科学合理的煤矿生产技术管理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其有效的技术管理也是消除煤矿生产中事故隐患的有力措施。在整个煤矿生产的过程中,由于水害、火灾、瓦斯爆炸、煤尘事故、顶板事故等事故灾害一直威胁着生产人员的生命安全,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生产技术管理,或者技术管理不够到位、管理力度不够大,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对事故隐患的排除不够及时,那么很可能由一些危害性质小的隐患发展成重大危害事故,从而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和工作人员的伤亡。因此,煤矿生产技术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保障,是安全生产的前提,也是消除事故隐患的有效途径。

2 煤矿生产技术管理措施

2.1 加强地质勘测管理

要实现煤矿安全生产,那么生产之前的地质勘测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地质测量是指利用地质勘测设备,对目标区域进行详细勘测,通过勘测的方法完成目标区域地质数据的统计,绘制出相关数据反映的平面图。地质测量不仅是地质学的系统分支,也是煤矿施工进行前的必要步骤,更是是矿床勘探的基本技术之一,其目的是运用勘测设备对矿区的规律进行测量分析,其规律主要表现在位置、矿产量及矿产前景,是节省人力、物力的重要技术之一。而从煤矿工作的角度看,煤矿工作是一项具有高危险性的工作,因此这个行业对于相关安全的要求也很高,要保证煤矿工作的安全,应进行严密的地质测量工作。

因此,要加强地质勘测的管理,我们可以利用GIS系统来对煤矿事故进行遥感预测,运用这个系统是降低煤矿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也是事故发生时人员避难的良好措施。运用GIS系统可以实现多种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一是GIS具有图形处理的功能,在其功能中,会将所施工区域的立体地图如实反映出来,给工作者展示出一个视觉可见的矿井结构,系统会通过图中物质的属性和空间系数有效分析,为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决策数据。二是系统的数据库,强大的数据库包含有:地质灾害的预测、处理方法的数据库、法律数据库、事故案例数据库、各自救援数据库等等。这些颇为全面而又强大的数据库的建立,能为预测以及救援措施提供有效的帮助。三是拥有远程预测功能,它可避免数据库中数据僵化,对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分析,通过远程功能,我们也可以咨询相关的地质专家,通过他们的分析而使预测信息共享,对进一步完善GIS系统有所裨益。四是系统的动态预测功能,动态预测是指模拟矿井动态过程所产生的后果预测,例如危险源动态预测、瓦斯灾害预测、热害预测等动态数据的分析,在地质活动的动态基础上,通过模拟出相关的技术环节,实行动态模拟计算,从分析数据上有效得出预防地质灾害的措施。五是系统的数据连接功能,通过VisualBasic6.0调用SuperMapObjects5.0开发平台提供的组件,运用SuperMapobjects对象和其他VB对象的方法和属性完成将GIS与井下重大危险源及应急救援数据库连接;实现了井下重大危险源分布在地图上的显示功能,并能动态模拟各区域相应灾害的避灾路线、影响范围及灾害处理措施,引导人员及时逃生,同时指导救援人员及时展开救援工作,这为减少和预防煤矿灾害事故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并能进行有效的救援。

2.2 实现“一通三防”技术管理

一通三防技术管理是指,构建完善的通风系统,防治瓦斯、防治煤尘以及防灭火工作,要做好一通三防的技术管理,首先就应该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对于煤矿安全生产的技术管理体系不仅要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也应该尽可能地完善,在安全生产技术的管理过程中,要重点抓好设计关、生产布局关、措施审批关和隐患处理关。在通风技术的管理中,通风系统的建立应该由专家评定,要将通风设施进行合理利用,做到合理供风、配风,并且要对生产加强相关方面教育,从基层人员做好通风系统的爱护和维护,保证矿井的整个通风系统稳定可靠。在防治瓦斯爆炸的技术管理中,不仅在地质勘测时要多运用信息技术来检测可能出现瓦斯爆炸的区域,同时也要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进行定期的检测,从最大力度上保证人员的安全。对于防灭火的技术管理,应该加强生产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安全意识的培训可以引用相关火灾案例、可以培训火灾事故相关的法律制度、运用事实和法律的结合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警惕性,让火灾的发生机率得到有效扼制。再者应对火灾应急演练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要涉及火灾发生时人员逃生路径的选择、逃生中应对各种突发性的因素、以及逃生唯一出口被封时如何快速进入避难室等。

在通风技术管理中,要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优化,优化是为了提高井内工作人员的空气呼吸质量,也是为了预防矿井内事故发生扩大的重要性措施,其优化的原则应遵从经济合理、安全可靠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具体在每个矿井的操作中,应对每个矿井的通风系统建立独立、健全的系统配置,在通风系统的进风井口位置的选择上,应选择在粉尘、毒害或高温气体分布较小的位置,在进风和回风井和诸多联络巷中要砌立起永久性挡风墙,并且针对各个采区的不同,要在各个采区建立起回风道,回风道应在每个采区都有单独、完整的设立。在矿井的通风机运用上要合理,在原有的抽出式通风中可以运用多种手段来对其进行优化,也可以通过购置最新的通风机产品来达到矿井通风系统的优化作用。

加强防灭火工作就是要加强火灾的应急预防性措施,首先应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预案的制定可以通过系统软件分析和人为分析结合的方式来执行,运用GIS系统对地质情况危险源动态预测、瓦斯灾害预测、热害预测等动态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这些比较全面的测量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导致火灾发生的各种因素,并且能够针对于此制定出有效、合理的应急预案。再者,应加强应急演练的工作,如对人员的灭火器的操作进行培训,培训灭火器的使用要领,对于不同灭火器的性能和适应火种的情况加以强化培训等。另外,应对火灾发生进行模拟演练,演练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相关工作人员的协调、指挥能力,使火灾发生时人员能够有组织地在现场迅速撤离,而对于各种突发性情况模拟要考虑充分,通过演示详细全面的突况,加强人员的应变能力,使得最大程度上在火灾发生时保护现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2.3 融入新的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

新的、有效的煤矿安全生产技术虽然仍处于研发阶段,但是,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在原有的煤矿生产技术中做调整,比如改进采煤工艺、运用新的设备、新的材料,通过这些方面的考虑来努力改善井下工作环境。在部分企业中,由于采煤技术和设备都较为落后,因此煤矿生产的安全性也无从谈起,其事故的发生率很高,在20世纪末,我国就对这些技术和设备落后的煤矿企业做出了大力整顿,但是,目前仍有这些企业的存在。所以,要融入新的煤矿安全生产技术,就应该通过政府干预,加大对技术和设备落后的煤矿企业的整顿,通过采取强制性措施让企业运用更新、更合理安全的采煤设备和技术,保证整个煤矿生产安全进行。

参考文献:

[1]瞿芳彬.浅谈煤矿生产技术管理与煤矿安全生产的关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3:250.

第7篇:火灾的防治途径范文

关键词:河南省;杨絮危害;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S7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3076

每年的4、5月份,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到处像下了雪一样,纷纷扬扬的飘起 “雪花”,据专家介绍“东北有六月飞雪”美景,其实不然,这是杨絮,通俗地讲,就是杨树的种子,杨树在进化中选择通过风力传播种子,也就是所看到的白色飘浮物--杨絮。

1 杨絮的形成

杨树是河南省的主栽树种之一,据统计,全省杨树面积占林地面积的60%以上,大多是2000年以后栽植,现在正值成年期,杨树分雌雄两种,飘絮的一种为雌性,随着树龄的增长,杨树结实量增加,白絮极易大量成团随风飘扬,4、5月份正值杨树蒴果(果实)的成熟期,果实开裂后,种子借助白絮在空中飘荡,寻找合适的生长地点,这是杨树繁殖后代的重要途径。

2 杨絮的为害

杨絮本身对人体并无多大危害,但飘舞时会带起地面的脏物和灰尘,从而影响空气质量、传播病菌,可引发皮肤过敏的红疹、脱皮、红肿和瘙痒等症状,也可导致呼吸道疾病。对于体质过敏的人遇到杨絮,可能出现眼睛流泪、皮肤瘙痒、干咳等过敏症状。杨絮对环境污染严重,污染水源,大面积影响小麦和果树、蔬菜等的光合作用,办公室及住所门窗封闭不严,到处粘满杨絮。杨絮属易燃物,长时间堆积得不到清除,遇到明火可能引发火灾。

3 防治对策

3.1 营林措施

在今后的植树造林工作中,特别是主管部门在规划设计时,要少用雌性杨树,或者不用,多用三倍体杨树,或改用乡土树种,从根本上杜绝杨絮的飘浮为害。

3.2 人工地面打针

河南省漯河的做法是,给杨树打“避孕药”(抑花1号)等干扰素可以防范,但解决不了当年的飞絮问题。比如说,今年打,可以避免明年的飘絮,不过打一次只能管1a,且用药时间在4~5月31号以前有效,米径20cm以下的树,每株1针即可,费用在8元左右,20cm以上的大树每株2~3针,20元左右,成本较高,加上人工,也比较麻烦,若普遍打一遍需要大量资金,需要每年防,费工费时,若只打城区周围,乡镇的还会往城里飘。若连续打干扰素2~3a的话,会对杨树的正常生长有影响,易导致腐烂病,严重时可致使大面积杨树枯死,破坏生态。

3.3 大型喷药车树体喷胶原蛋白法

可采取往树冠上喷可溶性胶原蛋白的方法,当场打立即见效,用水量较大,每株树用水量在100kg左右,加上蛋白和用油每株树的喷洒成本在5元左右,且只能喷洒公路沿线的,以及乡村片林,河道林无法通过大型车辆,就省道、县乡公路以及能通过大型车辆的杨树廊道林全部喷完,需要大量资金,且用时较长,喷洒受时间限制,在杨树吐絮时才能起到效果,且不能根本治理杨絮的飘浮。

3.4 最简捷有效的方法飞机喷药防治

可采用飞机喷药防治,应用最新研制治理杨絮的药物,并结合治理杨树病虫害,飞机防治的优点是,作业速度快,效果好,省工,省时,环保,无污染,但需要政府投入资金作为支撑。

综合以上几种防治措施,飞机防治最为有利,且成本低、效果好。

4 居民防范措施

4.1 加强宣传

可通过新闻媒体,报纸、电视、网络等开辟专题栏目,提醒人们如何应对,做好防范。过敏人群外出时最好戴上帽子、眼镜和口罩,穿长袖衣裤。回家前,清除干净身上的柳絮残留物。

4.2 清理杨絮堆积物

及时清理杨絮堆积物,注意防火,教育儿童不要玩火,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4.3 采用3倍体杨树

在今后的植树造林中,尽量避免使用雌性杨树,采用3倍体杨树,或栽植其他乡土树种,从根本上杜绝杨絮的为害。

第8篇:火灾的防治途径范文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措施;预测预报

前言:林业病虫害素有“不冒烟火灾”之称,有迹象显示,林业病虫害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每年因虫害所造成的森林损失比火灾损失高出200倍,可见其危害程度的严重性。防范危险性林业病虫害刻不容缓。

1.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现状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缺陷,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

2.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2.1 营林防治

首先把好育苗关。选择土质肥沃、不粘重的苗圃地,播种前对种子或连作土壤进行消毒,减少病源和虫口密度;提倡圃地休闲轮作,抑制病原物和害虫繁殖;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作底肥,减少种蝇、金龟子等害虫的猖獗的机会;在苗圃周围种植某些害虫喜欢取食的植物(如金龟子对苹果树、透翅蛾对毛白杨等),诱集害虫再进行人工捕杀或药济防治。

其次,造林中要适地适树、营造混交林和选择抗病虫品种。

适地适树就是根据树种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选择适宜的造林地,或根据造林地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混交林是指两种以上的树种构成的林分。实践证明,大面积纯林易造成病虫害的猖獗,而混交林因植被丰富,天敌种类多,生态系统稳定,对病虫的自控能力强,可以持续发挥森林的控灾效果。

第三,做好抚育管理工作。

一是抓好中耕除草和整地施肥,减少虫源,增强树势,提高树木抗病虫能力。如:结合整地,铲除杂草,可清除蚜虫等害虫的栖息地,减少虫口密度,降低其危害程度;二是结合整枝修剪等,及时清除受病虫危害的枝叶,同时及时拾净落地病枝、病叶、病果等,集中烧毁,预防病虫蔓延扩散。如:将板栗树冠内膛细弱枝清除,可消灭芽内大部分栗瘿蜂越冬幼虫;三是抓好中、幼林抚育间伐和卫生伐,及时清除枯立木、风倒木、风折木、濒死木及受病虫危害严重的树木,改善林内通气和卫生状况,促进林木生长,防止病虫危害。

第四,进行封山育林。对林木稀疏、下木较多的成片林地,应进行封山育林,保护林下植被,禁止开荒和采伐放牧,利用天然更新能力恢复森林,并通过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补植补播等措施,培育阔叶树种,逐步改变林分结构,使其形成复层异龄林,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建立自控能力强而且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2.2 生物防治

⑴利用微生物防治。常见的有应用真菌、细菌、病毒和能分泌抗生物质的抗生菌,如:白僵菌(真菌)能寄生在很多昆虫体上,对防治马尾松毛虫、天牛效果突出;苏云金杆菌(细菌)各种变种制剂能防治多种林业害虫;应用病毒粗提液(病毒)防治蜀柏毒蛾、松毛虫、泡桐大袋蛾,5406(放线菌)防治苗木立枯病,微孢子虫(原生动物)防治舞毒蛾幼虫,泰山 1号(线虫)防治天牛等。

⑵利用天敌昆虫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是森林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在森林生态系统中通过移植、引进和助迁等各种方式增加天敌种群,对于有效控制害虫密度、维护生态平衡、实现森林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⑶利用益鸟防治。鸟类是昆虫的天敌, 许多森林鸟类取虫为食,利用鸟类消灭害虫是既省力又不污染环境的好办法。捕食害虫不同虫态的益鸟主要有山雀、灰喜雀、啄木鸟等。对这些鸟类的巢、卵应加以保护或人工挂鸟巢招引,促进鸟类繁衍,控制害虫的发生和为害。布巢时间、数量、巢箱类型根据招引的鸟类而定,如:招引啄木鸟应在林内挂腐木鸟巢等。

⑷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农药。主要有1%苦参碱、1.2%苦烟乳油等植物杀虫剂;20%除虫尿、25%灭幼尿3号悬浮乳油等昆虫激素类杀虫剂;1.8%阿维菌素乳油等抗生素类杀虫剂;3%高渗苯氧威等仿生制济;森得保可湿性粉济等生物制济;福可多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达菌宁悬浮济、16%虫线清乳油、绿色威雷、树宝等高效、低毒杀虫杀菌剂。

2.3 物理机械防治

⑴捕杀。包括铗鼠、摘除卵块、蛹茧或人工捕杀幼虫和成虫。如:在成虫发生期,利用栗实象鼻虫、栗剪枝象甲和金龟子成虫的假死性,于清晨摇动树枝,将其震落后人工捕杀;冬春刮去树皮上的虫卵或病斑,集中烧毁。

⑵阻隔。包括捆毒绳、上胶环、扎塑料布等,阻隔害虫上树为害。如:春季幼虫上树前,可在树干上用除虫菊酯药剂等药剂涂毒或制成毒绳,毒杀上树的幼虫。

⑶高温。用高温处理杀死害虫或病原菌。如:用45-60度热水浸种,能消灭板栗种实内的栗实象幼虫及病原菌;在烈日下曝晒林木种子,是常用驱杀害虫或防治害虫侵害种子的有效方法。

第9篇:火灾的防治途径范文

[关键词]隧道;烟气蔓延;火灾控制

随着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公路运输和交通隧道数量都日益增多,隧道长度逐年增长及车速的提高,公路隧道内火灾的危险会呈上升的趋势,隧道火灾安全问题成为国内外专家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公路火灾烟气的特点分析及火灾风险控制,讨论适合于公路隧道火灾的技术措施。

一、公路隧道中的火灾危险性

1.空气流动畅通,火势蔓延快。由于汽车在运行途中发生火灾,隧道内空气流动加速,火势亦因气流而迅速蔓延,加之燃烧释放出的热量不易散发,起火后热量迅速积累,隧道内温度骤升,导致火势迅速发展。

2.大量烟气难以排除,浓烟在洞内积累。一旦发生火灾,由于隧道空间小,燃烧烟雾上升至拱顶的同时随风流扩散,烟气无法自然排出。

3.通道狭长,人员疏散困难。隧道横截断面小,道路狭窄,火灾发生时,燃烧烟雾积累不散,能见度很快就小于“危险视据”3m的规定,甚至不足1m,人员疏散困难,如果遇到因火灾而破坏隧道照明系统,能见度将进一步下降,使人员疏散更加困难。

4.火灾扑救困难,具体表现在:

a.隧道内的气流方向往往因外界风向而发生变化,使灭火人员难以确定起火点的位置和火灾的状况;

b.由于地上风的影响等,隧道的气流是单向的,烟也向一个方向流动,从下风一侧进入的消防队员往往受烟气侵袭而难以开展灭火战斗;

c.从入口至火点的距离长,灭火战斗受各种条件约束程度较一般火灾现场大得多;

d.在确定架线的电源切断之前,射水灭火有使消防队员触电的危险。队员进入隧道的行动必须十分警惕;

e.灭火展开的路线长,通讯又不方便,统一指挥灭火战斗有困难。

公路隧道中发生的火灾,往往都是由于公路隧道中运行时各种引发火灾的因素所致,了解公路隧道中各类火灾的危险性,对于分析公路隧道的火灾特点、制定隧道消防安全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二、隧道火灾和烟气流动特征

隧道火灾和烟气流动具有下列特征:(1)隧道内散热条件较差,隧道起火后温升速率快,2~10min后,顶板附近的温度最高可升至1200℃。(2)大量未完全燃烧的高温气体(如CO等)随烟气扩散,致使隧道火灾呈“跳跃式”蔓延。试验结果表明,隧道火灾最远蔓延点距起火点可达50倍洞径。(3)火灾初起阶段,高温烟气主要集中在隧道顶部,隧道下部在一定时间内仍然存在大量的空气,形成明显的烟气层化。(4)隧道内纵向通风气流流速较大时,烟气层化会被破坏,使隧道全断面被烟气弥漫。(5)隧道火灾蔓延和烟气流动受到自然通风的影响。隧道越短,自然通风的影响越大,其火灾蔓延和烟气流动规律越接近于地面建筑的火灾蔓延和烟气流动规律。(6)隧道内的烟气流动,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隧道出入口高程差产生的“烟囱效应”的影响。隧道出入口高程差越大,隧道纵断面与横断面之比越大,“烟囱效应”越显著。(7)隧道内的烟气呈双向流动。当隧道内的纵向风速小于烟气流速时,烟气可逆风到达上风方向隧道口。(8)火灾会产生跳跃性蔓延。由于隧道内空气不足,火灾时可燃物主要是不完全燃烧,产生的CO等不完全燃烧产物随高温烟气流动,当有新鲜空气补充,并遇到新的可燃物时,即会引发新的燃烧,从而出现火灾从一辆车跳跃到另一辆车的“跳跃式”蔓延。

三、隧道火灾控制技术

1.正压送风技术

隧道火灾的特点,一旦发生,火灾烟气便很快降低内部能见度,给救援造成了严重的困难同时隧道内的温度随着火焰烟雾的发展快速上升到消防人员的防护设备难以接受的程度,从而使得消防人员无法有效的靠近着火点,更无法有效地灭火。最终这些因素将导致整个隧道很快就被烟雾、火焰和高温密布,使得整个火情失控。

鉴于此,国外除了有针对性的提高隧道建设时期的设计和建造水平之外,还在火灾救援过程中使用了PPV(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正压送风系统)技术,有效地提高消防的实际效果。PPV主要原理是将大功率风机安装在移动工具上比如车辆,根据隧道截面面积和风机的风速流动特性,选择合适的距离,使得通风气流的有效风速面能等于隧道截面,从而能够密封住整个隧道这样气流将从高压处风机位置流向低压处下风口,气流也带动着烟雾火焰和高温吹向下风口,PPV技术的明显优势在于:通过大功率的现场临时通风机产生强大的气流和风速,能够快速有效地压制住烟雾流动方向一旦形成了这样的强大气流,为消防救援人直接接近着火点提供条件,从而使得消防人员能够有效的快速的灭火逃生人员也有了清楚地逃生途径和新鲜的空气,这就大大地提高了逃生的存活率。

2.消防水系统技术

喷水系统的技术发展迅速,常用的有喷淋系统水喷雾系统以及泡沫水喷雾系统这些技术的主要消防机理是:水滴水雾吸收了大量的火焰热量,大大降低了火灾区域温度同时水滴的下落运动也拉扯火焰向上发展的趋势,有效地控制火情。

喷水系统产生的水雾大大降低了隧道的能见度,这对于现场人员的施救是不利的,而且喷水系统用水量大,运营成本高。水喷雾系统的能见度虽然有所降低,但比起喷水系统要好很多,而且由于喷出的是细小水雾,运营成本低,但是水喷雾喷头一次性投入高,且容易堵塞。

四、结论

PPV技术能有效地提高了隧道内的能见度,降低了烟雾毒害性;消防水系统有效地控制了隧道内的温度,抑制了火情的发展,根据隧道火灾的特性,采用两种方式结合的方法,能提高隧道火灾时人员逃生的成功率,减少损失,从而有效的保障人民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振信. 公路隧道安全问题初探[J]. 地

下工程与隧道,2003(1),1-5.

[2]张宗碧. 《隧道火灾封堵燃烧状况的模

型试验及研究》[J].消防科技,1994(4).

[3]冉平. 《浅谈大型公路隧道火灾的液氮

扑救》[J].消防科技,1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