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粮食安全监管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分工职责
郑州市粮食局高度重视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对粮食安全监管工作的领导,把粮食安全监管作为工作重点,由局党委书记、局长任粮食安全监管领导小组组长,主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同时成立相应工作机构,由政策法规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处进行执法检查,流通与行业发展处负责业内管理,参加市食安办组织的社会检查和宣传活动,市粮食质量检测中心加强粮油检验监测,军供中心保证军粮品质,并和各储粮单位层层签订储粮安全责任书。基本形成了上下对应、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协调新机制,为郑州市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
二、增添检测设备,提高检测能力
近年来,郑州市粮食局大力支持市粮油质量检测中心工作,加强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共协调市财政拨款近700万元,其中大型仪器设备购置款530万元,共购置粉质仪、拉伸仪、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气相—质谱联用仪、原子吸收仪、原子荧光仪、离子色谱仪、近红外谷物分析仪、微波消解仪等仪器设备44台(套),并对化验室进行整修,使之全部达到防尘、防风、防爆、防震等要求。另外,郑州市粮食局积极帮助质检中心争取国家仪器资金230万元,争取市政府出具230万元的仪器购置配套资金承诺,市财政资金如果今年上半年到位,该中心仪器设备总资产将达到1000万元。这些仪器设备的增添、更新和配套,极大提高了检测能力,为各项粮食检验工作和社会化监测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社会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为使广大群众更好地认识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性,郑州市粮食局按照上级文件和有关食品安全会议精神,广泛开展社会宣传活动。利用《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9周年的宣传活动,宣传粮油食品质量检测监管的有关规定;举办粮食科技周活动,在登封市与河南省粮食局联合举办的粮食科技周启动暨农户科学储粮发放仪式中,突出科技与质量的关系,共悬挂标语、横幅20余条,制作展板50多块,发放宣传资料3000多份;设置了咨询台,为广大市民和农民朋友讲解和传授鉴别各种优质、劣质粮油食品的方法。举办了“放心粮油宣传日”、“粮油质量检测机构实验室开放日”系列活动;联合白象食品集团、兴泰科技、金苑面业等多家放心粮油企业,在全市80多个点同时举行“放心粮油宣传日进社区”活动。活动丰富多彩,展板展示、宣传资料贴近实际,活动当天共发放各种宣传资料2万余份,接受群众咨询2300余人次。为提高优质粮油和主食产品的影响力,主动联系河南省电视台、《河南日报》、中原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系列报道。这些活动,提高了群众鉴别粮油食品优劣的能力,提高了群众对粮油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视程度,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在全社会营造了重视质量安全,倡导健康、安全消费,质量安全群众参与、社会关注、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四、建立监测平台,构建检测体系
一是建立以郑州市粮油质量监测中心为主体的粮食质量监测平台。重点抓好新收获粮食的品质测报,包括等级、水分和卫生指标;承担辖区内各级储备粮、政策性用粮的质量监测与抽查。二是县级粮食部门配合市级粮油质量监测中心承担检测任务的粮食质量监测平台。各县(市、区)积极配合市粮油质量监测中心做好原粮卫生状况调查,科学布点,规范取样,确保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和代表性。登封市率先成立质检化验室,为县(市、区)完成质检工作起到了表率作用。三是建立以骨干粮油储备企业和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粮食质量监测平台。强调企业的质量主体责任,充分发挥企业现有质检化验室的作用,逐步完善检测设施,不断增强监测功能,确保库存粮食和加工的成品粮、食品等达到国家质量卫生标准。目前,郑州市积极推进主食产业化,兴泰、思念、三全、白象、云鹤等5家被国家认定的全国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不但拥有完善的检测设备、具备粮油食品质量检测能力,还具有标准制定、产品研发等科研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郑州市粮食质量检测水平,提升了郑州市在主食产业化方面的优势和影响。
五、健全检测制度,保证质量安全
一、主要作法及成效
(一)主要作法
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为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主要采取了四项举措:
一是成立粮安机构,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两次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的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粮食局,16个成员单位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市政府将粮安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为监督考核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明确目标责任,突出工作重点。市政府印发《关于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的实施意见》(荆政发〔2015〕22号),明确各县市区政府承担保障本地区粮食安全主体责任,《意见》共8个方面21条,涵盖了从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到消费等各环节重要内容,对粮食生产、收购、储备、加工、应急保障、安全监管、监督考核等方面作了全面安排,既强调了粮食数量安全,又强调了粮食质量安全、产业健康发展以及节粮减损和健康消费等。
三是加强组织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市政府先后6次召_相关部门负责人协调会、粮食企业改革督办现场会,9次以市政府办、市粮安办名义发文。市粮安办制定《荆州市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监督考核办法》,推行“清单工作法”,明确考核方法、考核指标和考核权重,提高粮安责任监督考核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四是开展检查督导,推动整改落实。市政府分管领导两次率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县市区调研,市粮安办抽调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考核组长,开展对县市区政府粮安责任制监督考核。经过2015年“首考”和2016年“再考”,推动收储企业改革、“粮安工程”建设及新增储备规模等问题整改落实。
(二)取得的成效
荆州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全省水稻产量第一市。近年来,通过实施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并严格监督考核,荆州市全社会粮食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市、县两级政府粮食安全责任进一步落实,粮食产业发展薄弱环节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守住了“一条红线”
一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省政府下达荆州市2020年前耕地保有量为65.1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55.26万公顷。截止2016年底,全市耕地总面积68.68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5.64万公顷,全面完成省下达耕地保有量目标任务。二是保护与提升耕地质量。市政府出台《落实耕地质量保护的实施意见》,除中央、省财政资金外,地方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三是建立耕地质量监测机构和网络。全市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基本建成,规划建设监测点89个,耕地质量逐年提高。近年来,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不断加强和秸秆还田工作的大力推进,全市耕地质量逐年提高。
2、调动了“两个积极性”
一是严格落实粮食补贴政策。2016年,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荆州市按照粮食产量、耕地面积4:6的补贴方案进行重新分配。全市共发放各种农业补贴资金68577万元,惠及近100万农户、400万种粮农民。通过落实各项粮食扶持政策,调动农民种粮、政府抓粮两个积极性。二是积极支持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发展。除中央、省级财政资金外,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松滋、荆州、洪湖等地对种子生产企业、水稻种植或稻虾共育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实行奖补,奖补资金达520万元。三是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2016年,全市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612人,完成年度培训任务。
3、增强了“三个能力”
一是增强粮食生产能力。2016年,全市粮食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到位率95%以上,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9.38%,超额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0万亩目标任务,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和育制种大县建设。二是增强粮食收储能力。近两年,全市维修“危仓老库”仓容12亿斤,中心粮库改造升级9亿斤,形成以中心粮库为主导,骨干收纳库为基础,社会仓库为补充的政策性粮食收储体系。三是增强储备保障能力。突出地方储备粮保应急、控粮价、稳市场的功能,全市落实市、县储备粮总规模1.37亿斤,其中市本级0.16亿斤,县级1.21亿斤。同时,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升粮食储备保障能力。
4、构建了“五大体系”
一是粮食收储保底线。通过强力推进粮食收储企业产权改革,全市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政策性粮食收储体系。2016年全市各类主体收购粮食54.34亿斤,刷新历史纪录,全面启动小麦、稻谷托市收购政策,全市农民增加卖粮收入5.16亿元。二是仓储物流提档次。2016年,全市新增标准仓库容量7.5亿斤,维修仓库1亿多斤,添置各类仓储设施200台(套);市粮库信息化建设项目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粮库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三是粮油加工争龙头。2016年全市粮油食品加工业实现产值590亿元,占农产品加工产值的40%;形成“以粮油加工为主体,食品深加工、特种饲料加工为补充”的粮油产业经济体系;四是“放心粮油”全覆盖。全市建成成品粮油批发市场1个、区域性“放心粮油”配送中心9个、“放心粮油”连锁店176家、应急加工企业44家、军民放心粮油超市8个,形成了粮食应急供应、军供网点、粮情监测、“放心粮油”市场体系“四位一体”的粮食供应网络。五是流通监管无盲区。健全粮食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机构,全面提升8个市、县粮食质量监测机构能力,完成34个企业检验室及78个收购网点质检能力建设;完善粮情监测网络,形成覆盖城乡的监管保障体系。
二、面临困难及问题
(一)考核内容复杂,重点不够突出
现行监督考核办法有59项内容,评分标准涉及近200个得分小项,需要佐证材料多、搜集难度大。有的部门一些具体工作也纳入考核内容,使得考核指标越来越细,内容越来越繁杂,分值越来越分散,有的前后交叉,甚至出现内容重叠,导致重点工作不够突出。
(二)评分标准单一,导向不够明确
如考核内容第10和11项,评分标准明确粮食种植面积、产量稳定在前五年平均水平以上才能得分,这一要求明显与现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措施不吻合。就全国而言,当前我国粮食品种结构性矛盾突出,小麦供求基本平衡,玉米和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南方的早稻、东北的玉米滞销;就荆州而言,全市早稻产量、收购量和库存量都相对较大,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应适当减少劣质早稻面积,压缩粮食库存,增加高产、优质、高效品种种植,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量化指标简单,依据不够充分
一方面,存在低报年度指标任务现象。如个别地方粮食收购目标偏低,考核指标难以反映客观实际。另一方面,存在年度目标偏高问题。个别地方过去粮油加工产值年度任务基数较大,2016年因遭受自然灾害,加之受市场持续低迷、粮油价格回落等影响,出现了粮油加工原料减少、销售收入下降,加工产值降低的问题,增加了完成年度目标的难度。
(四)流通分值^大,权重不够合理
2016年度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评分涉及6个方面、14个事项、28项指标、59项内容,涉及粮食流通考核分值占49分,得分多、权重大,而粮食生产和消费两大领域只有51分,得分少、权重轻,很难通过考核指标和分项权重设定,把握工作重点和着力方向。有的地方错误认为主要考核粮食部门,个别部门对粮食安全责任落实、甚至对考核工作认识存在片面性、工作缺乏主动性。
(五)考核结果运用,赏罚不够严明
粮食安全考核涉及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三大领域,考核牵涉10多个部门,安排布置、组织协调、材料搜集任务重、难度大,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省、市政府对2015年度考核结果运用力度不够。据了解,各地还不同程度存在农田水利设施老化、高标准农田建设迟缓、粮食仓储设施陈旧、粮食风险基金规模不足、加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严重制约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突出考核重点,精减评分项目
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指标应坚持实事求是,既不降低标准、减轻难度,也不随意拔高、脱离实际。从促进粮食生产和流通发展,确保粮食消费安全的角度出发,应突出重点项目、重点内容、重点指标,加大考核权重,推动重点工作落实。建议对现行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办法进行修改完善,达到精减考核指标、完善考核内容、突出考核重点的目的。
(二)坚持实事求是,落实年度目标
设定粮食安全年度目标任务,既要科学合理、恰当可行,又要贴近实际、便于操作,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严格把关,逐项论证审核。建议将粮食安全年度考核与相关部门平时掌握情况结合起来,综合得分由相关部门评分与年度考核得分的平均数构成,防止出现评分脱离实际、考核流于形式的问题。
(三)兼顾三大领域,合理设置权重
统筹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三大领域,鼓励主产区围绕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和收储能力建设;鼓励粮食企业转方式、调结构,去产能、去库存,推动粮食经济全产业链发展;鼓励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突出确立粮食种植面积底线,充实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增加粮食流通设施投入等。建议对现行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三大领域考核权重进行调整,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可各按35分设置,消费领域可按30分设置。通过考核,促进粮食生产、流通发展,确保粮食消费安全。
(四)围绕“五个结合”,完善考核机制
坚持统一协调与分工负责、全面监督与重点考核、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估、平时评价与年度考核、奖励先进与处罚落后相结合的原则,考核工作由地方政府牵头,有关部门既分工负责、又密切配合。建议将粮食安全责任纳入省、市、县三级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对得分排序靠前的地方,上级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项目支持和资金奖励;对排位靠后地方提出限期整改措施;对在考核工作中弄虚作假、虚报瞒报情况的,进行通报批评,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问责;健全考核监督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五)落实保障措施,补齐发展短板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情况。区粮食局成立了地方应急储备小包装粮油库存检查工作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由相关股室负责人负责具体工作。为切实做好我区应急储备小包装粮油检查工作,夯实我区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确保成品储备粮油时刻处于应急管理状态。我局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检查工作,明确工作任务,分工合作,确保检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应急粮油计划落实情况。我区应急储备小包装粮油库存计划数共计756吨,其中菜油200吨、小包装大米560吨。实际储存数共计756吨。落实储存数756吨。我区应急储备小包装粮油工作,已全部按相关要求落实到位。
(三)应急粮油数量真实、账务处理情况。经检查库存实物的数量真实,保管帐、统计帐、会计帐帐实、账帐相符。
(四)应急粮油库存质量安全情况。经检查质量良好、粮情稳定、轮换正常、储存安全,无霉变、生虫、过期大米,达到了“储得进、调得出、用得上”的要求。
(五)粮油轮换管理情况。储存的200吨菜油,经检查各储存企业轮换及时,未发现违法违规行为。
(六)应急粮油仓储管理、安全生产情况。经检查储存企业管理规范,制度健全,标示清楚,货位固定,堆码整齐稳固,安全措施到位,未发现安全隐患。
(七)应急粮油日常监管情况。经检查各储存企业管理制度健全,有专人负责日常安全监管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二、存在的问题
个别企业员工安全意识和业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强日常监管力度,各储存单位要切实提高认识,增强大局意识,做好成品粮油储备的日常管理和应急供应工作,加强员工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培训教育,强化法制和安全生产意识。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hlddmsox”为你整理了这篇商务和粮食局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以来,在茶陵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紧紧围绕“加快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心县建设”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进中争先”总基调,以“产业项目建设年”和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为契机,以全市经济指标责任考核体系为指针,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创新发展,充分利用外资,努力扩大外贸进出口,优化涉外服务,全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健全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各项任务指标完成较好。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招商工作成效明显: 2020年,内资完成了41.5亿元,同比增长23.31%,完成任务的110%;外资完成了3311.28万美元,同比增长18.97%,完成任务的108%;签约了林业药用植物种植及加工项目、茶陵·友阿国际广场项目、唐人神集团生猪养殖项目、景丰农业综合生态产业园项目、犀城优质茶叶示范基地项目、湘通建筑新材项目、茶农生态农业产业园、三和生态水果种植加工产业园、金林农业综合生态产业园、绿联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等47个项目,总投资157.252亿元人民币(合同项目44个,总投资116.252亿元,战略框架协议项目3个,总投资41亿元);其中10-30亿项目元4个,5-10亿元项目6个,1-5亿元项目18个,2个省认定的“三类500强”项目(正邦集团和广药集团),4个主板上市企业项目(唐人神、友阿集团、正邦集团、广药集团)。44个新签约合同项目开工了36个,开工率为81.8%;8个2018-2019年未开工的招商项目,目前开工了株洲地产集团标厂项目、硅微粉项目、真空冷冻干燥食品生产项目、高端家具制造、玻璃钢制品和钢架结构构件项目、欣亦源家具制造项目等6个项目,开工率为75%;20个2018-2019年已开工未投产的招商项目;目前投产了教育研学旅行基地项目、金牛水岸生态旅游项目、农副产品物流园项目、大溪生态农业产业园、陇云生态田园综合体项目、官溪洣水生态农业项目、鑫投众人农业项目、红色特色小镇、沣茂农业生态养殖项目、高科技饲料生产线项目、湖南桑尼森迪产业园、匠石环保建材项目、建勇商贸、湖南景弘农牧生猪产业链项目等14个项目,投产率为70%。
(二)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度任务92.53亿元,比上年度增长10%,受疫情影响截至12月底,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74亿元,占年度任务的95.9%,同比增长-2.2%,在株洲市所有县区(市)增速排名第六。
(三)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截至目前我县有电商企业145家,其中省商务厅电商示范企业1家(贵派电器),省商务厅认定的电商企业7家,培育了22家电子商务限上企业;目前完成电商销售农产品零售额2.8亿元,其中贫困村农产品上行2703万元。全县有农产品加工省级龙头企业6个,市级龙头企业24个,2000万元以上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26个,总产值达31.4亿元。成功认证了56个“三品一标”农产品,其中国家地理标志2个(茶陵大蒜、茶陵黄牛),有机食品认证3个,无公害农产品6个,绿色食品45个。
(四)行政执法落实到位:一是规范成品油市场。加强成品油领域执法检查,共组织开展成品油领域5次联合执法检查,立案查处6台非法流动加油车,11处自建储油罐;二是严格落实粮食大清查工作。通过企业自查、县级督导,企业自查督导全县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粮安全、运作合规。
关键词县级粮油质检机构;存在问题;对策
随着《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实施及粮食购销市场化的进行。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由过去对国有粮食企业粮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向对全社会粮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转变。要依法监管好流通领域粮油质量,粮食质检机构所起到的关键职能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如何贯彻落实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充分发挥地县级质检机构在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的职能作用,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如何加快县级粮油质检机构的建设,是摆在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面前的现实课题。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粮食市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推进,县级粮油质量监测机构的工作被弱化,边缘化的现象十分严重。现将县级粮油质检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总结如下。
1存在的问题
1.1机构弱化,发展受制
粮食质检机构建设相对被弱化,在资金保障、发展环境及政策支持等方面得存在较严重问题。制约着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县级质量机构人员编制、人员开支、新检验项目开展、检验设备更新及质量监测经费保障等方面存在问题。
1.2粮食质量监管队伍配置不合理
《条例》和《办法》实施后各县相继成立粮食监查队伍。但多数县把粮油质量监测机构排除在外,不参加日常监管工作。以沈阳市4个县为例,只有新民粮油质量质监站编入监查科,参加粮食行政执法。其余3个县粮油质量监测机构没有被编入粮食监查队伍,无法参与粮食监查,势必造成粮食监管工作中的质量监管空位和盲区。
1.3投入不足
实验室环境硬件仍达不到计量认证新的《评审准则》要求。大多数县级检测机构在设施条件和技术力量上都较薄弱,且经费缺乏保障,拓展工作较困难,要实现布局合理、安全实用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以新民粮油质量质监站为例,其实验室面积不足200 m2,达不到实验室认定标准。
1.4技术相对落后,人员老化
当前县级粮油质检机构发展很不平衡,检测水平和能力差异较大,市场粮油质量全方位监控的技术和能力不足。特别是卫检能力不强,先进设备缺乏,检测产品种类少,粮油检测项目不全,特别是对现有粮油标准中卫生项目的检测尚不能全部开展,这是当前县级粮油检测机构技术落后的主要表现。多数县级粮油质检机构只能进行质量项目检测,而对技术要求高的食品添加剂、重金属、溶残、农残等卫生指标,无检测能力。此外,目前县粮油质检机构总的现状是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综合素质不高,人才流失严重,多数机构骨干人员年龄趋向老化,知识结构和层次较低,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严重缺乏。
2对策
要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确保粮食质量安全,就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高效、精确的检验检测体系和制度机制,充分发挥粮油质检机构在粮食行政执法中的技术支撑和技术保障作用。加快粮油质检机构建设,要以机构建设为载体,以人才建设为关键,以能力建设为牵引,以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体制机制为保障,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加大投入,改善设施,提升技术,全面推进粮油检测机构体系、技术能力和服务平台建设,形成层级分明、覆盖面广的粮食质监体系和技术服务平台[1-2]。
2.1加强粮食质检机构建设
粮食质量检测是粮食流通的基础性工作,在粮食流通全面市场化的形势下,认真贯彻国家颁布的各项粮食质量标准,做好粮食质量检测工作,是维护粮食流通秩序、加强粮食市场宏观调控、推动粮食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手段,对确保粮食安全意义重大。粮食质检机构建设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以粮食质检机构建设为重点,要加强领导,大力开展《条例》《办法》《质量标准》《卫生标准》等政策法规的学习宣传活动,为加强粮食质检机构建设创造舆论氛围。要积极争取县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抓紧解决机构、人员编制及质量监测经费问题。把粮油质量机构建成专业性、权威性的检验机构。
2.2合理配置监查管理队伍
要加强粮食质量工作,使其法制化、制度化,建议立法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法规,明确粮食质量工作的地位与质量管理和检验机构的职能、权利和义务,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质量保障体系和制度。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将粮食质检机构纳入监查管理队伍之中,充分发挥粮油质检机构在粮油质量检验及卫生检验的专业性、权威性的作用,提高粮食监管质量[3]。
2.3加强人才培养,建设专业能力较高的检测队伍
加强质检队伍的建设是当前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技术含量检验的不断增加,需要一批具有适应新形势的知识结构和检验操作技能的技术人员。这就要求县级质检机构应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加强对检验人员的培养与教育,制订适合实际的人才培训规划。对基础理论较差的部分职工采取自学和实验室内以老带新的办法,在尽可能短时间内熟练掌握常规的检验方法和分析技能。对部分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的职工,可与技术没备力量强、检测设备优的检验机构联合,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能体现质检机构特点的专业检验人才。对部分具备良好理论基础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年轻职工,可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或质检机构合作联合进行系统培训,以培养权威性的高科技人才。县级粮食部门和检验机构要尽快建立有利于吸收、培养和使用优秀人才的新机制,努力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环境。
2.4加强项目建设,提升检测技术能力
检测产品品种类少、粮油检测项目不全,特别是对现有粮油标准中卫生项目还不能全部覆盖,这是当前县级粮油检测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要找准项目和能力建设的突破口。一是在购置检测设备上应突出重点,分清轻重缓急。粮油卫生监管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在项目建设、能力建设上,重点围绕提高粮油卫生检测能力,增强技术支撑和保障安全作用进行规划、实施。二是在工作方法上应结合实际,分步进行。确定重点,添置专业性强、利用率高的精密检测设备,建设有竞争力的县级监测站。
2.5改善粮油质检机构的工作条件,建立资源共享体系
政府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大力支持粮油质检机构建设加大设备投入,配齐粮油质量检测和卫生检测所急需仪器设备和技术的配套、完善和更新、升级。提高县级粮油质检机构检测技术的互补性。要加强同省、市粮油质检机构在检验项目、检验技术上的合作,这样既可弥补县级粮油质检机构检验能力上的不足,又可提高检验的覆盖面。同时要加强与当地社会检验资源的合作,依托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力量,开展检验检测,做到资源共享[4]。
3参考文献
[1] 李雅莲,冯厉,徐弘彦.粮油质检机构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和实践[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06(6):46-47.
[2] 齐朝富.对新形势下粮食质量工作的思考[J].中国粮食经济,2003(9):28-30.
1.农业农村改革全面推进。
一是农业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全省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650万亩,流转比例达到20.5%;全省专业种养大户3.54万户,其中种粮大户(集中连片100亩以上)1.32万户、经济作物种植大户(集中连片100亩以上)5783户、生猪规模养殖场户(年出栏500头以上)1.28万户、水产养殖户(精养池塘面积50亩以上)3621户。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增长。全省农民合作社总数2.51万家,新增6100家,成员12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14.1%;全省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6000家,经营耕地面积36.7万亩;全省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龙头企业774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40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370家;全省认定新型职业农民2000人。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快速形成。在全国首创“综合建站”模式,公益性农技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经营性农业社会化服务正由自发的起步阶段向有序的壮大阶段转变,全省各类经营组织达到7万个,成员数65万人。四是农业内部改革快速推进。顺利完成了鄱阳湖区渔政管理体制由“省级垂直管理”调整为“县级属地管理”,湖区保持了和谐稳定发展;厅属农业场所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农垦系统改革成果继续巩固,农垦危房改造成为全国农垦系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江西农垦样板”,全年农垦生产总值182亿元,增长25%。
2.农业转型升级全面加快。
一是生产向标准化转变。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99.6%,提高0.4个百分点,未发生一起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重大动物疫情;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2100个,新增413个。二是经营向产业化转变。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实现销售收入3269.2亿元,增长21.1%;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4%;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增资扩股取得进展,在保企业85家,在保余额6.37亿元。三是支撑向科技化转变。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4%,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6%,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6%,基本实现了关键技术全覆盖;早稻集中育秧面积24万亩,增加16.3万亩;“12316”信息平台、视频会议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农业信息化稳步推进。四是销售向市场化转变。在上海、深圳、南宁、武汉等地成功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展销会;全省农产品出口10亿美元,增长31.6%,争取省以上农业项目资金107.2亿元,农业招商实际进资145.5亿元,均创历史新高;休闲农业迅猛发展,新增休闲农庄1500家,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45个。
3.农业系统自身建设全面加强。
创新开展了以大宣讲、大调研、大试点、大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创新服务年”活动,持续深化“十百千万”活动,转变了干部作风,推动了农业发展;全面完成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有关渔业专题的深化研究工作,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立项创造了条件和经验;农业综合执法体系日趋完善,依法行政工作迈出新步伐;大力推进农业场所和国有垦区保障性住房建设,落实危房改造资金14.55亿元。
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力做好今年农业工作
今年是农业农村改革年。结合我省实际,今年农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工作总基调,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秀美为目标,始终坚持“一个统领”,抓住“三个关键”,全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早日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基础保证和有力支撑。一个统领:就是用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三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统领农业工作全局,贯穿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全过程。三个关键:一是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着力推动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农业发展动力和活力,解决好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提高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二是以市场化的理念、工业化的办法,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三是以铁的手腕,着力推动干部作风转变,为现代农业建设搞好服务,确保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改革和工作措施落到实处。主要预期目标是:在不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力争粮食总产425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农业增加值增长4%左右;油料120万吨、蔬菜1250万吨、水果430万吨、茶叶5万吨、肉类354万吨、禽蛋59.5万吨、鲜奶14万吨、水产品249万吨,均保持一定幅度增长;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900亿元;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植物疫情,努力确保农业用种安全。围绕上述工作要求和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七项工作:
1.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一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今年每个设区市至少要选择1个县开展整县试点,积累经验,总结推广,逐步推开,力争年内全省完成大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工作。二要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力争全省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达到900万亩,流转比例达到28.3%。三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发展专业种养大户,力争达到4.1万户;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力争家庭农场达到2万家;提升发展农民合作社,力争农民合作社数量达到3万家,成员160万户。四要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大力培育各类经营组织,力争经营组织达到10万个,同时切实抓好全省10个县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
2.毫不动摇抓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
一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深入开展粮食稳定增产十大行动,确保江西粮食主产区地位不动摇,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二要大力发展经济作物。重点发展蔬菜、水果、茶叶、棉花四大主导产业;扩大城郊蔬菜、设施蔬菜、特色蔬菜以及优质水果、特色水果、名优茶叶生产规模;统筹抓好花卉、中药材、蚕桑等特色产业。三要提升发展畜牧业。提升生猪发展质量,扩大家禽产业规模,突破草食家畜发展;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提升畜禽屠宰加工水平,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四要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稳定发展大宗水产品,重点发展特色水产和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养殖;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强化渔政管理和执法,推动现代渔业建设。
3.着力加快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一要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集中连片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优势产业带。二要推动农业园区发展升级。大力实施“百县百园”工程,整合各类涉农投资及项目,重点支持示范园区建设。三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工程,力争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2%;力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850家,并新增1~2家上市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保公司;抓好正邦集团、双胞胎集团“千亿目标计划”及四特酒公司“超百亿目标计划”的跟踪服务。四要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升级。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以规模化沼气集中供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为依托,推进能源生态村建设;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一斤石灰一斤粮”、绿色植保农药减量等适用技术;推进畜禽规模清洁生产、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行“测水投料、查菌配药”渔业健康养殖模式,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同时,要推动休闲农业升级,引导休闲农业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发展。
4.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
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发展、动植物保护、标准化养殖场等工程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200万亩以上。二要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加快水稻、茶叶、生猪、大宗淡水鱼4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推动农业技术集成应用与推广,力争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三要加快发展现代种业。确保农业用种安全,力争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四要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力争农机装备总动力超过4700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以上。五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好农村“三资”(资源、资产、资本)监管、农业政务、农业行政执法监察等电子平台,推进农业信息化。六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力争全省新型职业农民数量达到5000人以上。
5.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一要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力争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2300个,新增300个。二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确保有机构、有职能、有人员、有条件。三要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加大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和执法查处力度,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四要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深入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预测和统防统治,有效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畜禽屠宰监管,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
6.积极推进市场开拓和农业对外开放。
一要积极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大力发展会场经济(如鄱阳湖绿色农产品系列展销会等);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如国家级赣南脐橙专业市场等);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如电子商务、连锁直销、农超对接等)。二要强力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围绕“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的主题,逐步培育一批享誉全国、走向世界的名牌农产品。三要努力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推进农业招大引强,力争省以上农业项目资金110亿元,农业招商引资额150亿元以上;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力争农产品出口10.6亿美元。
7.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1岳西县种业发展现状
1.1各类作物种植概况
全县粮油作物种植面积1.79 万hm2,全年用种总量为200 t,良种覆盖率达到95%。2011年,水稻面积1.25万hm2,单产6 t/hm2,总产达7.5万t;夏粮面积2 533.33 hm2,单产2 550 kg/hm2,总产达0.65万t;玉米面积1 666.67 hm2,单产4.95 t/hm2,总产达0.83万t;豆类面积613.33 hm2,单产1.80 t/hm2,总产达0.11万t;薯类面积566.67 hm2,单产3.45 t/hm2,总产达0.20万t。
1.2种子经营体系日趋完善,企业活力明显增强
自《种子法》颁布以来,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2002年县种子公司改制成民营企业。全县现有种子经营企业2家,经营户190户,为岳西县农作物良种推广和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新品种引进、推广能力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引进推广粮油作物新品种 59个,其中水稻38个,玉米10个,小麦5个,油菜6个,为岳西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1.4种子质量监管能力进一步增强
1993年成立了岳西县种子管理站,2001年成立了岳西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现2个机构联合办公,初步建立了种子检验室,形成县级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网络。每年对重点作物、品种、经营机构开展种子质量抽查,种子质量监督能力显著增强。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种子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一是种子工作经费未列入县级财政预算,严重影响种子市场监管工作正常开展,弱化了种子管理工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二是种子行政管理人员的行政待遇得不到有效解决,严重影响种子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1-2]。
2.2种子经营企业竞争能力有待提高
种子经营企业呈“多、散、小”状态,缺乏市场抗风险能力,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积累十分有限,缺乏竞争力。种子经营条件及技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标准化体系尚未建立,种子质量控制难度较大,加之种业保险制度和市场诚信体系没有建立,加大自然和市场风险,给现代农业生产安全带来不可低估的隐患[3-4]。
2.3新品种试验示范展示基础建设薄弱
新品种试验展示示范工作是品种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品种推广工作的重要环节。由于试验展示示范管理不规范,承担单位(科技示范户)分散而且不固定,缺乏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得不到改善,导致新品种试验展示示范工作代表性不强,辐射面不广,对新品种的鉴定、展示等宣传活动难以有效开展,新品种试验展示示范对优良新品种推广的促进作用难以得到较好发挥。岳西县是纯山区县,不同地区海拔高度相差很大,这对新品种试验展示示范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2.4种子质量安全监测水平低
保证种子质量安全是种子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目前,岳西县对种子质量安全监测的投入十分有限,种子质量检验、田间检验、市场准入性检测等费用严重不足。对种子质量尚未实施从产地到市场的全过程监控。具有资质的种子质检机构数量不足,质检人员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该县种子质量检验规划性机构的建设迫在眉睫。
3加快现代种业发展的对策
3.1理顺种子管理体制,加大种子管理经费投入
以贯彻落实《关于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文件)和《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农业部令2011年第3号)为契机,将种子行政管理人员的编制待遇和经费纳入同级财政计划,加大种子管理经费的投入,从制度上解决种子管理体制的问题,才能真正做到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
3.2扶持地区龙头企业,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建立集种子推广、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市场体系,推进种子规模企业重组合并,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格局,不断壮大规模,打造种子产业企业集团。对育(引)繁推一体化的种子龙头企业,要在政策、信贷、科研、设施建设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健全现代种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切实解决良种繁育成果转化问题;对农业产业化种子龙头企业实行免征所得税、增值税政策,并探索种子生产经营政策性保险和风险基金制度,将种子生产经营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3.3加大新品种试验示范展示,为农业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要求,因地制宜进行试验示范,再推广,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和经营户按照《种子法》及相关农业法律法规开展种子生产经营活动。通过新品种试验示范展示,比较不同品种的田间表现和适应性,优选出最适应当地的农作物新品种,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4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种业信息服务能力
利用现代传媒网络等手段收集整理、及时反馈各地种子市场情况,衔接种子生产、经营、销售各个环节,提高对种子市场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建立相对稳定的产销供求关系。加快完善种子质量、市场信息、营销平台等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业部、省与市、县、乡种子综合信息,包括种子市场管理即时动态实时交换共享。
3.5健全管理体系,提升行政执法水平
健全管理体系,强化部门管理职能,保障种子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强种子管理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廉洁公正、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和装备精良的种子管理队伍。加大县级种子监管队伍的建设力度,配备必要的执法专用车和取证、通讯办公设备等,强化种子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提高监管水平。建立种子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4参考文献
[1] 龚宝祥,张丽,冯桃明.县级种子管理面临的困难和对策[J].种子科技,2011,29(12):4-5.
[2] 潘明国,王定育,杜晓莉.山区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种子科技,2011,29(12):7-8.
一、狠抓粮食生产,粮食总产再登高
完成粮食种植面积206.32万亩,粮食总产84.3万吨,比去年増产0.99万吨,増1.09%,于20__年11月获得四川省产粮大县称号。主要措施如下;
一是完善了仓山、广福、辑庆、兴隆、南山、通济、双龙等乡镇的五大粮油作物7个万亩高产示范片建设,其中:小麦、玉米各2个,水稻、油菜、马铃薯各1个。
二是在全县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主推技术包括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小春旱地规范化改制、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玉米覆盖增密高产栽培技术、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水稻节水栽培技术、秸秆还田与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二、及时整改,打造农业产业基地强县
围绕创建全省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强县目标,找差距、添措施,着力建设石泉、集凤、合兴中心示范乡镇,建立“__丹参”“__白芍”等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片3100亩;扶持业主引进金银花标准化种植200亩。全年中药材总收入2.26亿元,加工产值5亿元。
三、全面完成“民生工程”相关项目
1、沼气池建设。全县新建户用沼气池23700口,完成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建设项目4个,建农村沼气村级服务网点17个。
2、农民工培训。全县举办农村实用新技术培训班1325班次,培训45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0.6万份,结合培训推广新技术26项;组织培训新型农民工2450人。
3、改田改土。新增农资综合补贴田间工程项目安排在黄鹿镇和青市乡两个乡镇9个村实施,分为黄鹿和青市两个片区,黄鹿镇(片)涉及宝塘村、利兴村、铜音村、景观村、群力村和梨三村共6个村,青市乡(片)涉及粮丰村、长安村和长龙村共3个村。规划建设标准农田1万亩,其中黄鹿镇(片)0.6万亩,青市乡(片)0.4万亩,计划修建田间排灌渠41964米,田间作业道4678米;计划田(土)形调整0.45万亩,其中培肥地力1.34万亩次。目前项目工程已全面启动,通过了财政评审、招投标核准、公司比选、田间工程公开招标等程序,田间工程于今年9月底全面开工,已修建田间排灌渠5.2千米,调整田型0.2万亩,修建田间道路0.2千米;项目地力培肥配套物资已政府采购,现已分发到项目区农户。全县利用灾后重建中央基金共修建排灌沟渠17496米,网格护埂1104米,修建蓄水池71口、作业道10277米,整治塘堰22座,新增提灌设施9处,建设温室大棚19万平方米、食用菌大棚115亩,修复受损农田31115亩,建设油菜基地7000亩、水果基地2040亩、中药材基地3500亩。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狠抓重点工作,全面完成任务
(一)农业灾后重建工作扎实,管理规范
1、强化工作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力量。为全力抓好农业生产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县农业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各分管局长和局党组纪检组长任副组长的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和工程质量验收领导小组,抽调4人到重建办公室专职从事灾后重建项目管理工作。同时,8个业主单位还安排25人分标段负责重建工程质量管理。
二是明确责任,逗硬奖惩。为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县农业局对领导小组成员、重建办和业主单位采取了目标责任管理,将整个重建工作考核结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直接与津贴和绩效工资挂钩。
三是强化管理,注重质量。在重建项目质量监督管理中,除由业主单位派专人配合工程监理公司加强监督管理外,还要求村社干部和农户都要参与到工程质量监督中,共同确保工程质量。
四是加强检查,确保质量。在项目施工建设中,定期和不定期地由正副组长带队,组织局重建办、监理单位、业主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各标段的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对已建设而不合格的工程坚决返工重建,对隐蔽工程必须经监理和业主验收后才能转入下阶段建设。
2、严格执行项目管理规定
一是严格立项管理。我局项目由各相关业务站股实施,投资计划由县上统筹安排下达,不存在违规审批、擅自调整投资计划、未批先建、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等问题。
二是严格执行设计、监理管理规定。由__市九一勘测设计公司进行规划、设计和编制预算报告,通过__县财政评审中心进行评审,规划许可及程序合法合规。在工程建设实施时,我局根据规定聘请专业农田
水利监理公司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理;对房屋基建项目由具有资质的监理公司进行监理。三是规范开展招投标行为。灾后重建项目通过财政评审,报发改局核准招投标方式,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招投标,由项目业主、纪委、发改、政务中心参与监督招投标全过程。整个招投标活动合法合规,不存在规避招标、虚假招标、围标串标、评标不公、监定不力等问题。工程不存在转包和违法分包和施工监督不到位、工程质量低劣、安全生产领导责任不落实等问题。
四是严格执行变更管理规定。工程建设过程如确需改变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我局都根据__县灾后重建项目工程变更管理办法(江重建委办[20__]28号)等文件规定执行。
五是严格执行物资采购和资金管理制度。物资采购通过__县政府采购中心进行公开采购。灾重建资金由财政局统一管理,我局严格执行报账程序和灾后重建资金管理规定,不存在物资采购监管薄弱、违规使用资金以及工程严重超概算等问题。
我局灾后重建受损农田、蔬菜大棚、优质油菜、中药材、果树改良、食用菌项目已经完工并验收完毕,(农村户用沼气项目属国家统贷统还项目,项目前期招投标由省上统一组织,计划分两年完成,20__年计划建成1.2万口, 20__年建成1.17万口),竣工资料归档工作基本完成。项目完成总投资25585万元,占总投资的85.3%。其中:中央基金2898万元,扩大内需资金697.5万元,农民自筹16007.5万元,法开署贷款5982万元。已拨付财政资金2469.09万元。蔬菜大棚、受损农田、果树改良(6个标段)项目已分别送审计局进行审计。
(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任务完成较好
共投入资金7.5万元,着力推行农田清洁生产技术规程,推动循环农业发展,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重点抓了测土配方施肥、秸秆综合利用、“一池三改”、农药科学使用和高毒农药的限用禁用、病虫害综防与绿色防控、废弃塑料的回收利用和公共区域卫生整治等工作。
除认真抓好兴隆镇新湾村和五里坝村的示范工作外,还在南山镇新拱桥村、通济镇通济村抓示范样板。同时在黄鹿镇、青市乡开展大面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在通济镇通济村和南山新拱桥村分别新建沼气池100口、160口,同时抓好“三改”示范工作。
在黄鹿镇的利兴村、宝塘村、梨三村、景观村、群力村、铜音村共6个村,培肥地力0.85万亩次(其中实施秸秆腐熟还田0.75万亩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0.1万亩次);在青市乡长安村、粮丰村、长龙村共3个村,培肥地力0.49万亩次(其中实施秸秆腐熟还田0.45万亩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0.04万亩次)。
在通济镇通济村实施秸秆粉碎还田示范100亩,在奉献蔬菜园示范食用菌菌渣还田20亩。
在兴隆镇新湾村和五里坝村、南山镇新拱桥村、通济镇通济村将安装环保捕虫黄板200张、杀虫灯10盏。
(三)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一是狠抓宣传教育,营造农资打假良好氛围。共出动宣传人员33人次,举办现场咨询活动5场次,接待咨询群众650余人次,发放各种资料1.6万份,组织展销优质农资0.63万公斤。受理各类投诉举报26起,处理回访案件3件。通过广泛宣传,使农资生产经营者守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民识假辨假及自我维权的能力得以提高,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农资打假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是强化源头管理,严格农资产品备案审查制度。对县境内27家种子经营商提交备案的137个水稻品种、200个玉米品种、103个油菜品种的审定情况、适宜区域、包装标识等进行了严格审查,责令3个水稻品种、38个玉米品种和5个油菜品种退出,对符合规定的134个水稻品种、162个玉米品种和98个油菜品种以《__农业》简报形式印发到全县各个种子经营门市张贴;根据《农药标签与说明书管理办法》新规定,审查农药品种413个,责令11个标签不合格产品不得在__销售;按照肥料标识内容和要求,审查登记肥料产品21个,责令3个擅自修改标签内容的产品限期整改。通过监管关口前移,严格执行退出制度,从源头上杜绝了各类违法违规农资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三是强化质量监测,确保农民用上合格农资产品。按照“经营有记录,流向可查询、质量能追溯、责任易追究”的原则,我局联合工商局出台了《关于印发__县种子留样备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推行种子“留样”管理制度,创建了商品种子质量管理新模式。共出动执法人员514人次,执法车辆103台次,检查农资生产企业38家次,检查农资经营门店1408个次,检查发现违法违规案件10起,其中一般程序处罚5起,简易程序处罚5起,所涉案件无一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通过加大执法力度,有力地净化了我县农资市场。
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群众消费安全
。为做好“从田间到市场”的全程监管,按照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的要求,按种植业、三品、农资打假、农药市场监管分类分别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切实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过程监控。共检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1个次,检查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33个次,未在蔬菜(食用菌)、瓜果、中药材生产基地发现违法使用甲胺磷、水胺硫磷等国家和省禁限用农药,在超市也未发现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三品”标志等违法行为。蔬菜基地样品检测合格率100%;蔬菜批发市场样品检测合格率99.88%;农贸市场蔬菜样品检测合格率98.42%;超市蔬菜样品检测合格率98.56%;水果批发市场样品检测合格率100%。对经检测不合格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批评教育,并责令停止销售并限期整改,确保了人民群众吃上放心农产品。(四)土地承包管理三项试点成效明显
继续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后续工作。严禁违法调整和收回农民的承包地,严禁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流转土地和侵占农民土地流转收益。继续做好土地承包管理基础工作,完善农村土地承包信息化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同时,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扩大土地小集中试点范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法》,力求通过建立健全县乡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工作机制和相关制度,充分发挥调解的基础作用,尽量把纠纷解决在当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目前,县乡仲裁机构正在筹备中。
(五)积极参与西博会筹办
组织工作扎实,展品征集数量多、种类齐全,共征集样品40件,并及时送展。
一、清醒认识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老矛盾
目前,制约辽宁省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因素和新老矛盾体现在 “五个新挑战”。
1.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相对落后,农业耕地数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加,气候变化影响加剧,自然灾害频发,粮食生产在“十连增”高基数的基础上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难度加大,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面临新的挑战。
2.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全省家庭承包土地流转比例只有16%,远远低于全国25%的平均水平。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尚不健全,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村体制机制创新面临新的挑战。
3.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人员素质结构性下降,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日益突出,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生产经营性人才严重缺乏。与此同时,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下降的矛盾更加凸显,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今后“谁来种地”面临新的挑战。
4.稳产量、保供给与提质量、保安全的矛盾突出,千家万户小生产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消费者质量要求空前提高,加之耕地土壤污染状况日趋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薄弱环节隐患较多,生产标准化和质量监控体系尚不完善,尽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5.国内外经济发展大环境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加大,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任务艰巨;城乡要素交换不平等、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资源流失严重;农村公共服务依然滞后,公共投入的数量和比重仍然偏低,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区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突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面临新的挑战。
二、正确把握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高举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对未来一个时期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部署。2013年12月23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深刻阐述了事关“三农”发展的战略性、方向性重大问题,全面部署了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总要求。农业部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赋予农民更多权利和利益、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主线,重点把握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要求,即:“三个赋予”“七个允许”“四个鼓励”“五个保障”“六个推进”和“一个加快”等。
三个赋予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
七个允许是: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允许通过试点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四个鼓励是: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
五个保障是: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
六个推进是: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一个加快是: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遵循现代化规律,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三、努力确保2014年重点改革任务的扎实推进
1.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2014年,辽宁省将对全省促进土地流转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放活土地经营权。鼓励和支持农民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组织,通过自主经营、对外租赁等方式,发展农业规模化、土地集约化经营。积极引导农户通过市场流转承包地,落实对流转双方的各项惠农政策,实现农村土地有序规范流转。各地要根据劳动力状况、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优势等择优选择不同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既注重提升土地规模化水平,又要防止土地过度集中,兼顾效率与公平,防止片面追求流转数量和规模,禁止损害农民利益,促进农业规模化、土地集约化经营健康有序规范发展。
2.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能够实现分散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保障农业健康发展。在家庭农场发展上,要重点扶持符合适度规模经营要求,面积在200~400亩的家庭农场加快发展。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家庭农场初始登记制度,切实保护好家庭农场的土地经营权。抓好家庭农场名录建档、培训、跟踪管理和服务,建立对家庭农场的年度报备制度,为建立家庭农场的退出机制和创建示范性家庭农场创造条件。把家庭农场经营者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范围。在合作社发展上,要积极争取中央和各级财政的支持,出台示范社扶持措施,重点支持省级规范化合作社、土地流转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重点社、服务面积在5000亩以上的农机合作社,明确优先委托和安排合作社承担的产业项目、申报条件,加快合作社发展。同时,要鼓励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3.健全农业各项补贴管理制度。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对于促进增粮增收,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调控和保障作用。健全农业补贴制度,着力点在明确重点、提高标准、完善办法,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要着力突出重点,促进稳粮增收。按照中央关于稳定存量、提高增量、完善办法、逐步调整的要求,积极开展改进农业补贴办法试点实验。新增补贴要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产县倾斜。对重点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农民实际需求迫切的农机产品要实行普惠制。要坚持按需分配,合理安排农机补贴指标。根据省政府重点工作安排和各地上报资金需求情况,一次性将所有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指标分配到各市,各市按当地实际情况比照省里一次性分配到县(市、区)。市级间补贴指标调整需报省批准,县级指标调整由各市自行负责确定。要实现便民利民,规范补贴工作程序。根据省委省政府有关要求,通过乡镇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办理试点工作,使购机农民足不出乡镇,就近、就地完成购机补贴事宜。在保证补贴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简化操作程序,方便农民购机。
4.推动农业保险制度创新。要继续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坚持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基本稳定,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支持,逐步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县级保费补贴。稳步提升大田作物保险覆盖面,继续开展设施农业保险,适当提高风险保证水平。鼓励农业保险机构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省财政将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予以支持。规范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管理,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加强农业保险监管,规范农业保险运行。
5.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一是突出项目集聚。要整合现有农业项目和资金,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要在突出抓好8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基础上,集中全力抓好6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二是突出技术集中。选用先进技术模式,高产品种、配套技术推广普及率高,生产环境优良,确保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以上。三是要突出经营集约。推进经营机制创新,按产业化的组织方式,引导产业化的经营主体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联合与合作,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四是突出信息集成。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组装与试验示范,提升农作物种苗培育、水肥控制、环境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生产环节的信息化水平。
2014年辽宁省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主要目标: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00亿斤以上;蔬菜总产量稳定在4000万吨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农村土地流转面积突破1500万亩,流转率达到30%。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以重点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1.抓好6大农业示范区建设。认真组织实施“米袋子”“菜篮子”基地建设项目,提升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做好100万亩玉米、100万亩水稻、50万亩花生、50万亩设施蔬菜、50万亩水果和15万亩特色产业等6大省级示范区建设工程,2014年重点规划建设一批设施配套、技术先进、效益显著的核心示范区。
2.推进四个1000万亩农业工程建设。一是继续推进1000万亩水稻全程机械化项目。强化配套措施,进一步提高水稻生产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水平,机械插秧和机械收获水平分别达到85%和78%。有效促进全省稻农节本增收。二是继续推进1000万亩节水农业工程建设。包括辽西北玉米节水增粮示范带、水稻节水增粮示范带、经济作物节水示范带项目,每年各建设200万亩,其中核心示范区50万亩,辐射区150万亩。三是继续推进1000万亩设施农业提质增效。集中力量推进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内部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加快蔬菜标准园建设,实施设施农业科技培训工程和秸秆生物反应堆推广项目。四是启动实施1000万亩经济林建设。继续实施果蚕花药特色产业标准园创建工作。创建国家级果树标准园10个、省级特色产业标准园60个。
3.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综合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舆情监测与应急处置能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立体防护网络,全省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省级示范区1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稳定在3500万亩以上。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和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治理,推行产地准出和追溯管理,加强农产品收贮运环节监管,确保全省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4.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建设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区36个,支持示范区开展标准化体系与可追溯体系建设。培育壮大外向型龙头企业,对重点企业扩大农产品出口所实施的自有基地建设项目、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固定资产投资等给予支持。实现农产品出口增长15%的目标。
5.加快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做好抓收购、保供给、稳粮价工作。建设完成7万户农户科学储粮工程。积极推进“粮安工程”,加快放心粮油店建设。扶持重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10~20户。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全省国有粮食企业统算盈利5000万元以上。
二、以重点项目为载体,全面提升县域发展实力
通过狠抓县域经济,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广阔空间,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实现城乡、城企良性互动。
1.深化县域工业产业集群建设。一是推进超百亿元县域工业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尽快形成超500亿~1000亿规模的县域工业产业集群。二是加强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初具规模的工业产业集群尽快达到超百亿规模。三是根据各地现有基础和资源禀赋,重点扶持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培育一批新的县域工业产业集群。
2.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开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工作,抓好农企、政企、科企、银企对接。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10家。稳步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开展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建设。继续推进108个已开工的投资1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重大项目建设,做好项目跟踪服务,重点解决停产停建项目的开工建设问题,促进项目早日投产达产。
3.加强农业“一县一业”建设。继续对农业“一县一业”予以重点支持,组织各地开展农业“一县一业”建设,推进省政府“一县一业”示范县达到25个;扶持培育一批基础好、潜力大的“一县一业”加快发展;加大对“一县一业”的宣传,在中央及省级电视台、报纸等主流媒体上对全省“一县一业”集中进行宣传报道,扩大产业影响,培育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 “一县一业”知名品牌。
4.打造乡村旅游精品项目。重点做好国家级和省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及品牌创建工作,制定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相关标准,加大休闲农业企业培训力度,帮助休闲农业企业做好招商引资和对外宣传工作。培育国家级休闲农业五星级企业3个、省级5个,创建休闲农业最美乡村10个、精品旅游路线5条。新增投资5000万元以上休闲农庄或园区15个以上;休闲农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3%以上;年接待游客增加10%以上。
5.协调推进县城建设。在县城总体规划指导下,加大力度推进县城建设,重点推进20个规划30万~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建设,努力建设一批新城镇和中心镇,梯次推进县域城镇化,形成大、中、小城市良性发展格局。切实抓好城镇垃圾和污水处理、供热、供气、绿化以及城镇数字化管理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县域房地产开发,提升城镇服务功能,增强集聚人口的吸引力,大幅度提高全省县域城镇化水平。
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集中力量解决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1.加快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建设。积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提高农户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指导,继续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重点培育省级土地股份示范合作社和省级种植业示范家庭农场各200个。
2.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加强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建设,培育壮大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各县(市、涉农区)选择1个以上的乡(镇)实行“整乡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推进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调解仲裁能力建设,积极化解土地承包矛盾和纠纷。规范农村集体“三资”委托工作,推动全省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和支持农民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全省土地流转面积力争突破1500万亩,流转率达到30%以上。
3.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鼓励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县域设立营业网点,提高涉农贷款的总量和比重。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加大对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形式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支持有条件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建立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推行“集中担保、分散使用”和“限额担保、周转使用”等灵活有效的担保方式,大力推广应收账款、仓单、订单、专利、商标等多种方式的抵(质)押信贷,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鼓励开展农户联保贷款。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提高农业抗御风险的能力。全省主要粮食作物保险覆盖面积力争达到3800万亩,参保农户达到200万户,保费收入达到9亿元以上,确保参保农民及时获得灾后理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