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汉字文化的内容范文

关于汉字文化的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汉字文化的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汉字文化的内容

第1篇:关于汉字文化的内容范文

2、内容简介

《给孩子讲点汉字故事》涵盖汉字的缘起与变迁、构造与间架、谐音撷趣、汉字典故、炼字之妙、字谜艺术、成语故事等内容。一则则妙趣横生的故事,让你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了解到汉字的前世今生;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奇闻趣事,带你去探索历史的同时,又让你品悟到汉字的瑰丽与神奇。

妙趣横生——讲述美丽汉字背后鲜为人知的奇闻趣事;

炼字佳句——读锦绣文章,品字字珠玑,悟写作精要;

说文解字——挖掘方块汉字之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第2篇:关于汉字文化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汉字;书法;传统文化;艺术创新

一、从书法的内涵看,书法艺术是汉语言文化的应有之义

世界上所有开化的民族都有他们自创的文字,或参照其他民族文字创造的文字,有文字的书写,只是他们的书写都未能成为艺术形式(如拉丁文字、阿拉伯文字等)。此外,现今的汉语拼音字母,是借拉丁文字母创造的,以拉丁文书写方式拼写,人们也不能以书法的素养书写它以取得类似汉字书法的审美效果。这表明:只有汉字才是书法艺术形象创造的基础,书法艺术是汉语言文化的应有之义。

(一)书法的定义,就是特指汉字的书写。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关于书法的定义(内涵),至今有多种提法,尚未定论,但每种提法却与汉语言文化息息相关。在此,略举几例加以说明:

其一,书法,顾名思义,就是书写汉字的方法。

其二,书法,是关于汉字书写研究的一门学问。

其三,书法,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文房四宝”为工具,通过书写汉字来抒情达意的一门艺术。它主要包括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内容。

上述三种提法均表明: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汉语言文化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汉字是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

(二)书法是汉字的艺术表现。

汉字能成为艺术,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汉字有一个为别的文字不具有的特点。汉字既不是模拟自然的图画,也不是任何人随心所欲的抽象符号,它是“本乎天地之心,得乎自然之理”,而以象形、会意诸法创作的造型,是根据汉语的单音单词构成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意义的形体。

2、汉字的形体构成充分体现了人们感悟自然万物形体构成之理。人们在自然千姿百态痕迹的启发下,创造了象形文字。有了象形文字作基础,再造其他的字就有了参照,因此,以会意、形声等造出的字就随语言的实际发展起来。这样,据单音语言创造的具有形体整体性的文字,为以书法创造出具有生命活力的形象准备了很好的基础。

3、能使汉字成为艺术的关键是书写。随着实际需要的发展,书写工具的改进,书写技术方法的总结,汉字发展形成了如大小篆、古今隶、章今草乃至楷书、行书体。体势变了,笔画变了,写法变了,但充分运用书段,借汉字的基本结构,创造出具有生动的抽象形式,具备力的运动节律,具有生命机体意味的笔画,营构有生命的形象,这些始终保持着,而且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强烈。

二、从书法结构因素看,书法是汉字艺术特质的表现

汉字书写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除了书写者自身艺术创造力之外,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汉字先天便具有艺术的特质。书法是汉字艺术特质的表现。

(一)书法的艺术语言是汉字的笔画线条。

书法的艺术语言是汉字的笔画线条,是有着一定的限制和高质量要求的线条,即是书家用手直接写出的,具有生命活力的线条。因为汉字的笔画本身具有艺术素质,有着丰富的表现力,不仅是书法者必须依循的,而且是书法者乐于借助的。

1、汉字笔画具有丰富性。丰富的笔画才能构成丰富的形体,蕴涵丰富的内容。汉字有甲骨文、金文、篆、隶、楷、行、草等诸多字体,其笔画也由简到繁,不断丰富。如以法度最为完备的楷书为例,其基本笔画就有点、横、竖、撇、捺、挑、钩、折。而且,每种笔画又有多种形态。

2、汉字笔画具有意象性。汉字笔画线条,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外形的一种抽象、概括和描述,同时又是人的创造,带有某种意象性。历代每一书法的笔画中都熔铸有书家的意象。

3、汉字笔画具有表情性。汉字丰富多样的笔画,与生俱来便带有丰富微妙的情感。不同笔画的线条,给人以不同的情感感受。一般来说,横线使人感到广阔、宁静;竖线使人感到上腾、挺拔;斜线使人感到危急、惊险;曲线使人感到流动、变化、柔和、轻巧、优美等。

(二)书法的艺术形体结构是通过汉字线条塑造出来的。

书法是造型艺术。艺术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去显示真实。书法艺术的形象是通过汉字线条塑造出一个个奇妙的结构形体。

1、汉字形体的象形性影响和促进了书法的形象塑造。中国汉字是象形的,有象形的基础,就有艺术性。汉字始终沿着表意走,符号中仍有形象,“象”的范围也更广了,称之为“象物、象事、象意、象声”。这“四象”属于象形精神,是汉字艺术性的集中体现。

2、汉字形体的多样性影响和促进了书法的形象塑造。汉字丰富的笔画和复杂的结构形体,源于自然和表意的特点。书家个人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审美追求去创造书法的艺术形象,但无论如何,汉字形体的固有特点是不能忽视的。

三、从发展书法艺术看,必须坚持书写汉字的传统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目的。历代书法的创变规律,都源于特定历史时期对艺术审美的与时俱进,也由于汉字的象形结构渊源,使其中艺术创作有了极大的可塑性和创造性。

(一)书写汉字是书法自身的规定性。

书法汉字包括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一是书写性,即书法是书写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也不是制作出来的,其创作过程是书写的过程。二是书写的对象是汉字而不是其他东西。两个方面是连在一起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书法艺术是最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

书写汉字不仅仅是书法自身的规定性问题,还涉及这门艺术的文化特色问题。书法是最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把它和其他艺术放在一起,它的中国文化身份最直接,特色最强烈、最鲜明。如果在西方看到一幅书法,哪怕是“唐人街”一块招牌,马上就会想到中国。

第3篇:关于汉字文化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知字教学;措施

【中国分类号】G623.2

一、小学语文知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只注重“言传”,忽视“身教”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灌入式”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不被认可,老师们纷纷走下圣坛,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学的主体也逐渐由老师转移到学生身上。我们现在几乎已经看不到照本宣科,将偶尔提几个问题称作与学生互动的课堂了。教师越来越重视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然而这也导致了有时甚至过分强调兴趣而忽视教学质量的状况。

例如有很多老师将游戏引入课堂,以期达到边玩边学,寓教于乐的目的。比较常见的识字游戏有卡片游戏、贴字游戏、识字竞赛、开火车等等,这时老师的讲解和指导大多停留在口头上,学生在识字过程中也没有用到手来记录,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知字教学行为孤立,字形成为主要教学矛盾

集中识字法自1958年创立以来就成为了使用最为频繁的教学方法,至今仍在语文知字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与后来的拼音识字一起,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集中识字的方法便于记忆,不易混淆并能以最快的速度促成阅读,曾在扫盲运动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拼音兴起的这二十几年中更是已经深入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知字的最大习惯势力。

然而,拼音识字最大的缺点也逐渐显露出来。由于片面地强调汉字的形音联系,释义和字形方面就成为学生的薄弱环节,经常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错别字。集中识字虽然强调形义联系,由于儿童认知和记忆事物的特点异于成人,听说读写的“写”仍是亟须攻克的难题。

(三)重视汉字结构分析,忽视构字规律

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处于心理和生理发育的独特阶段,他们观察事物往往不够全面和细致,对事物的认知只停留在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因此,大部分教师在进行知字教学是都相当认真仔细地将汉字拆分开来教学,却忽略了字形的整体轮廓结构和构字规律的发掘。

(四)忽视了汉字中的文化传承

“‘明’字就是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在一起”这样的故事谁都会讲,然而要把浸润在文字里千年的文化底蕴用小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传递出来,这对于任何一个教师来讲都绝非易事。在小学知字教学过程中忽视文字文化这一点,既有能力的原因,也有不够重视的因素,很多老师包括其他的成人都认为对小学生谈文化有些不切实际。在幼儿园时期,我们反而更容易赞赏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非常多的家长让孩子接受幼儿国学教育,视这些中国古代的传统启蒙教育为前端;但是一旦步入小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功这些词语被更多地强调,表现在知字教育中的就是反复对音、形、义的教学和对汉字文化传承的忽视。

二、加强小学语文知字教学的措施

(一)强化书写练习

虽然“写字”已然是小学生的课外作业中雷打不动的一项,写字训练量也非常大,但书写的重要性还是不得不在此着重强调。由于新课改带来教学方式的极大改变,课堂上的书写教学环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积极性被调动,学习的过程也更有趣了,但是学生们可能更多的是被故事和教学的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没有真正集中到所学习的汉字上,对识字效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因此传统教学中传道受业的部分那怕是中规中矩,严肃单调也是不可以改变其本质的,新课标带来的是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改变,教学的本质和目的还是不变的,作为教师还是不能将引起兴趣变成迎合学生的口味,锻炼他们集中注意力,理解和思考口语授课内容,采取听读识字也是教学的一部分。

(二)音形义结合,不能轻视任何一个方面

关于学汉语应该从拼音入手还是从认字开始,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但无论从哪个方面着手,都不可以局限于一种识字方法或者单方面地重视字音或字义。沈德力先生在《关于汉字在形音与形义联系巩固性问题的研究实验》中得出结论: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 形音联系比形义联系容易建立, 而当联系形成后, 如果遇到有干扰的情况, 形义联系却比形音联系巩固。因此在知字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偏重字义的解释学习或者一味地强调拼音的重要性。

在字形的识记方面,教师除了要细致分析,注重结构规律讲解之外,更要将字形相近的字加以比较区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往往会指出一些易错字的常见错误写法,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值得商榷,尽管学生对这些易错字的印象的确会更加深刻,但是他们甚至更容易记住错误的写法,经常出现“这个字我只记得不能这样写”的状况。因此,强调正确的写法,规范日常用字,形义统一是教学中应该做到的。

(三)帮助学生发现构字规律,自主识字

识字远远不是教学的目的,我们不是单单认识汉字这个符号而学习识字。所以小学语文知字教学不能拘泥于一个个的“字”,而是要通过掌握其中的规律,学会识字的方法,以达到听说读写,更好地进行科学文化的学习的目的。关于汉字的构字规律,汉代学者将其归纳成了六书,在结构上又分为独体字跟合体字,在讲解过程中应注意不同类型造字方法的内容。例如“本”字的一横加在“木”的下方,正是在树木的根部,表示根本,重要的意思。

(四)深入浅出,传递文化内涵

第4篇:关于汉字文化的内容范文

梳理探究让我们溯流回味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

优美的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独特代码,音义形的完美结合是汉字区别其他语言的最重要标志。我国的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造和发展了汉字。从甲骨文开始直到楷书,无一不是汉字文化进步的象征。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掌握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汉字的“六书”一方面让同学们了解了我国汉字的精美构成,另一方面融合其中的与汉字的发展相联系的典故也是应该关注的内容。为了宏扬中华文化,现在中央电视台有关中华汉字听写大赛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汉字中包含的典故也是文化精华的一部分。

国人对汉字的喜爱除了正确辩认汉字,还对一种喜闻乐见的汉字构成形式也兴趣非常,这种汉字的构成就是对联。对联之中体现的人文知识、风俗人情、审美乐趣是我们语文学习课外的延伸,也是体现一个人文学修养的重要体现。对联的格式、对联的平仄、对联的种类、对联的作法等都应是我们汲取的养料。对联在体现文字内蕴的同时,也在体现中华文化的睿智。

随着时间的前行,到了当代社会,文字的变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这源于科技的飞速发展。新词新语的诞生,特别是网络用语铺天盖地的传播,一方面让我们的口语交际范围扩大了许多,另一方面也丰富了《现代汉语词典》的内容。新词新语不断产生并且广泛流行,词语在吐故纳新中丰富着中华汉字的内涵。在推陈出新的同时,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汉语的稳定性与时代性。

梳理探究让我们穿行感受无处不在的文化景观

成语学习是我们语文学习的重点。每年的高考中都会设题进行考查。中华成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而关于成语的来源和结构能让我们更多地感受文化的精华。成语的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礼仪习俗、衣食住行、植物动物等。我们平时对成语的掌握大都在意思和用法,至于其他方面则知道的很少,而这部分内容又是通过“梳理探究”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内涵。从两字到八字,成语也不再拘泥于一种格式,反而表现了中国史学与文学特殊的关系。

缺少了传统的蒙学教育,姓氏成了无关紧要的事,往往我们忽略了姓氏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有些人会熟记《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但是关于姓氏的来源以及由此探究的自己所属族群的由来却是我们知之甚少的。从远古的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姓氏便随着时间的前行而发展。现在的国人知道了自己的姓氏后,很少有人会想进一步来了解自己姓氏的源头。古代的姓氏是和历史的发展联系密切的。探究中华文化,这也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这里也得到了印证。谁说语文只是为了高考,高考之外的丰富的内涵是我们国人提升文化品味的最佳方式。我们出去旅游的时候总是观赏一些人文景观,通过这些景观来感受中华文化,殊不知,汉字中的这些知识是我们看不到的景观,但却是可以用心感受的文化魅力。

在感叹韩国和日本依旧保持他们的民族传统的同时,我们是否想过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礼仪的国度。如何落落大方地与人交往,如何在交往中适时运用得体的语言和动作。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谦敬用语、禁忌语及委婉语的一些用法应该是无处不在。不懂得场合而说错话,就会直接影响破坏场合气氛。平时学生在组织文艺节目时,校长热情地表演了一个节目,学生串场说:“欢迎校长为我们抛砖引玉”。学生在赞扬班集体时说,“我们是一个和谐的团体,学生有不懂的问题,随时向老师不耻下问。”这些都是出现在我们身边的熟悉的用语不当的例子。可见,说话也是一门艺术,不是常听说的“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吗,在这里我们都可以借用为说话要恰到好处,要分清时间地点和场合,要因人而宜。

梳理探究让我们品味解读经典深奥的文学作品

“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语点明了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方式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一个曹操一会儿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雄霸天下的英雄,一会又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心怀天下,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求贤若渴的贤德之人,到底哪一个是历史上真正的曹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同为电视剧《三国演义》,鲍国安饰演的曹操与陈建斌饰演的曹操虽说都形神兼备,但是还是各有所长。鲍国安的眼神将曹操的多疑呈现得活灵活现,而陈建斌外泄的是那傲气十足的神态。你能说这不是曹操吗?从今天的文学解读来说,多角度,多方位来认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就构成了文学作品的独特性。这也是文学艺术的外显。

第5篇:关于汉字文化的内容范文

一、汉字认知视角下的教材状况

我们认为汉字认知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积累一定数量的汉字,掌握其形音义,并能运用于契合儿童身心需要的阅读和书面表达。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阶段(第一、二、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至初中阶段(第四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第二,获得汉字思维,树立汉字规则意识,具有自主识字的能力。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仅存且广泛使用的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的综合体。它以象形字为基础,继而构造出指事字和会意字,又进一步向半表音半表意的形声字发展,具有以形表义的特征。汉字的形体逐步演变发展,从原始表意性图画到甲骨文,历经金文、篆书、隶书,直至楷书。汉字教育,须遵循汉字整合性与具象性的特点,也应符合汉字发展的规律,使儿童充分感受、认识汉字构造特点,能够运用汉字构造的思维方式自主识字。

第三,积淀传统文化,了解与汉字相关的文化知识,亲近传统文化。汉字文化,既包含有关汉字起源、演变、构造、书写、规范等文字知识,也包括与汉字关联的历史、经济、宗教、民俗与艺术等文化内涵,其中蕴含着汉民族的文化、行为与思维模式。汉字学习,除了掌握汉字的形音义,养成汉字思维,还应在一定程度上感知汉字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获得对汉字及其相关艺术的审美体验。

以汉字认知的内涵衡量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普遍存在着汉字意识不强的问题,即对汉字认知的内涵认识不足或不全面,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对汉字构造特征关注不足。汉字是源于象形的文字,以形表义,现行教材并非没有注意到汉字的构造特征,如基本上都阶段性地设计有形声字归类、形近字辨析等练习,有的教材还注重引导儿童关注偏旁与字词意义的联系,也不乏诸如“日月明,鱼羊鲜”“二木林,三木森”之类的识字歌,但总体而言,若从字种选择、汉字识读内容与顺序的安排来看,大多数缺乏一以贯之的汉字特征逻辑。这就在教材内容层面减弱了从本体特征人手培养儿童汉字思维的基础。

对汉字认知缺乏文化维度。一方面表现为凭借字源及其字形演变学习汉字文化。尽管各家教材都会不同程度地呈现一些象形字、指事字的字源,有的也包括字形演变,但往往是举例性质的几个或十几个字,如“日、月、山、水、石、田、火、人”等,大多数汉字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都处于被忽略状态。另一方面表现为处理汉字与汉语拼音学习的关系不当。除了少数的几家,多数教材的教学顺序是汉语拼音学习先于汉字学习,这一设计显然忽视了汉字认知和汉语阅读的特点。因为汉字的形体特征,汉语阅读者最终一般会获得由视觉符号关联概念的认知方式,而汉语拼音是拉丁字母,形体与意义之间并无联系。儿童入学之初,首先接受的是非汉字的认知方式,且不论拼音学习的难度,从母语教育的角度来说,母语特性的缺失是毋庸置疑的。

二、识字教材内容的组织要旨

教材内容必须反映、体现课程内容,其组织依据由特定的教育价值观以及相应的课程目标决定。识字教材内容的基本组织取向有三种:社会需要取向(以汉字的使用能够满足参与成人社会生活的需要为基本依据)、汉字特征取向(以汉字构形系统、语音系统和语义系统的特点为组织依据)、儿童特点取向(以儿童的语言和生活经验、发展需要以及学习心理为组织依据)。基于现代教育理念,以整合取向组织识字教材内容成为越来越多汉字教育研究与实践者的共识。整合取向并非各个维度平均用力,而是以其中一个取向为核心来整合其他维度。通过汉字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根本是以汉字特征为基点整合组织教材内容,把汉字应有的文化内蕴充分地发掘出来。

以汉字特征为基点组织识字教材内容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第一,初始阶段的字种选择。目前义务教育阶段识字教材的字种选择依据当然主要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附录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共3500字),那么初始阶段学习哪些汉字比较合适呢?我们认为初始阶段的字种选择应整合汉字特征和儿童特点。从汉字特征而言,如清代王筠在《教童子法》中所主张的“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纯体字既识,乃教以合体字”,即先学习构字能力较强的象形、指事字等;从儿童特点而言,则是选择儿童心理词典中已经储存了音、义的字词。所谓整合,便是尽可能地择取二者的交集部分(下文将增加新的维度)。

第二,汉字的呈现形式。通常第一学段儿童所要认读的汉字组织在两类材料中,一是篇幅短小的诗文,一是词或短语等。从文化传承而言,应较大幅度地增加韵文的数量,除了儿童文学作品,还可以借鉴古代声律启蒙读物的编写经验,使儿童在学习汉字的同时充分感受汉语的节律。

第三,识字的内容与方式。教材内容及其组织的理想状态,“是形成可供选择的教学设计”,组织识字教材内容需要考虑识字内容与方式。识字是在一个汉字的音形义三者之间建立联系,以汉字特征为基点组织教材内容的要旨是:有助于明字源、讲字理。明字源,即把汉字的字形演化过程呈现出来;讲字理,即阐明汉字字形与意义的关系。

明字源、讲字理是符合儿童认知特征的组织方式。儿童时期的思维与记忆模式以形象性为主,而汉字起源于图画,具有象形和表意的特点,恰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认知特征相吻合。基于汉字构造特征明字源、讲字理,在汉字教育中可谓一举两得。

一方面,有助于培养汉字思维。儿童在感知文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中,可以学得汉字的构造方式。象形、指事、会意是图画式的纯表意文字,古象形字能准确描画出事物的典型特征,指事字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基础上加指事性符号来表示意义,古象形、指事字的意义往往一目了然,儿童可轻松识别。会意字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字组成,也有的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非象形字以象形方式组合起来的(如上“小”下“大”为“尖”),解析会意字的构件就能推测其意义。形声字是半表意半表音的表意文字,儿童基于象形字、指事字与会意字的经验,可以很好地理解形声字。由于长期演变,形声字的许多形旁和具体事物的形态已有较大差别,借助对字源和字形演变的追溯,可以帮助儿童形成这些形旁的具象性表征。如“宀”在甲骨文中为一尖顶房屋形状“ ”,儿童掌握其演变后,就能通过“宀”提取出尖顶房屋的心理表征,从而迅速理解形旁宝盖头的含义。汉字大多数部首都是表意的形旁,儿童了解字形的演变后,就可识别很多部首的形义关系,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

另一方面,有助于传承汉字文化。若能理解和欣赏古文字,表意的汉字在儿童眼中就能成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同时,追溯汉字字源,实质上也是引领儿童感受中华文化,文字起源与演变的信息中蕴含着汉民族的文化、行为与思维模式,这种熏陶与浸染正是文化的传承。

对于可以依据明确和明显理据明字源、讲字理的汉字,教材应呈现相应的学习材料。

明字源、讲字理的方式因字而异。如象形字、指事字可以通过追溯字源来讲字理,会意字可以通过拆分、组合构件来讲字理,形声字则可以依据形旁归类来实现。在教材的组织中,对于象形字、指事字可以用直观的方式把字形演变的过程呈现给儿童:原始表意性图画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会意字也跟图画有密切联系,呈现的应是各构件及其关系,若其中的构件是尚未学习的内容,同时呈现这一构件的字形演变过程,让儿童明了各个构件的形义关系以及构形的依据;形声字要呈现的则主要是形旁的字源以及结构关系。

何时呈现明字源、讲字理的材料比较合适?并非每认读一个汉字就必须呈现相关材料,这一时机应根据汉字特点和儿童经验来确定。大致可以分为两档,一档是汉字认读当下就出现,如象形字、指事字;另一档是阶段性地呈现,教材可以按照一定的周期设置特定的明字源、讲字理专题。阶段性呈现适合各种类型的汉字。

组织明字源、讲字理的材料需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识字初期少一些,具有一定的识字量后可以大面积地呈现;二是应从象形字和指事字开始。另外,有些形声字的声符与意义也有一定的联系,这些汉字可在中学阶段的教材中适时归类介绍。

为使汉字所承载的文化更快更好地内化为儿童的心理结构,教材呈现讲字理的方式宜适当采取整合取向,即追求汉字特征与儿童心理逻辑的契合。汉字学习中引导儿童关注、探究汉字构造方式,旨在传授儿童识字方法,培养儿童自主识字能力,但要求学龄初期的儿童完全按照汉字造字的理据来分析每个汉字形体与意义的联系是不现实的。在明字源、讲字理后,儿童的“说文解字”,只要不对字义的理解造成误导,应鼓励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记忆汉字,如:乌鸦太黑了都看不到眼睛了,所以“乌”没有“鸟”中间的一点。这是儿童创造的识记方式,虽然从汉字个体而言并不符合字理,但是不能说不符合汉字构造的思维方式。因而,教材有必要呈现少量的儿童“说文解字”的样例,当然也可将样例编排于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由教师传递给儿童。

三、汉字与拼音的学习顺序

汉语拼音是识字阶段儿童学习的重要内容,厘清拼音学习与识字的关系是教材组织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汉字具有独特的形音义结构,尽管关于汉字认知、汉语阅读的心理机制尚无权威定论,但已有研究表明汉字认知、汉语阅读有其不同于拼音文字的心理特点,汉字认知的脑区、个体发展过程中对字词处理脑区优势的发展路径等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汉语特有的认知方式是母语赋予我们的民族属性,汉字教育有责任保护母语认知特性的传承。我们认为语文学习的起步阶段,先识读一部分汉字再学习拼音有利于儿童亲近汉字。

汉语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是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汉语拼音是正音、识字、汉字输入的工具,利用汉语拼音可以学习普通话、多识字、快识字,从而及早阅读,但汉语拼音本身不是与汉字相当的学习目的物。

我们主张识字教材采用先识后拼的编排顺序。例如,某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从第八单元才开始汉语拼音的学习,“先安排学生认识一些常见常用的实词――独体字,而且是构字能力很强的独体字,以及一至十的数字,然后再安排拼音学习,再过渡到认字、识字、写字的学习”。编写者如是阐释,“汉字是母语文字,随处可见,应当充分利用”,“拼音不是汉民族的母语,不应当脱离母语环境学习拼音”;“汉字是方块字,像一幅图画,儿童认识汉字比认识拼音字母容易得多”,“儿童学习拼音困难,容易一入学就产生挫折感”;而首先学习汉字是可行的,实践和专家研究都证明,不识拼音直接学汉字可行,“而且比先学拼音效果更好”。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实验课程也是先识后拼,其语文学习开始于集中大量识字,识字五六百后开始汉语拼音学习,并与计算机汉字输入学习整合。“在儿童认读一定数量汉字的基础上,习惯于汉字的以视觉符号直接表示概念,习惯于接受汉字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和语义密码后,再来学汉语拼音。从而养成儿童直接认读汉字的阅读习惯。”

在学习了一部分汉字后再学习拼音,然后在汉字认读、阅读与书面表达等学习活动中继续运用拼音,我们认为这是依循汉字认知心理的学习顺序。同时,从识字心理的角度看,先识后拼还可以充分利用儿童学前的语言经验,激发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识字是在一个字的音形义三者之间建立联系,利用儿童已经具有的口语心理词典,先识已经掌握音、义的字,字形和音、义之间的联系就比较容易建立,可谓事半功倍。另外,从音节拼读的角度看,先识后拼也有助于降低拼音学习的难度。相对于汉字,汉语拼音对儿童来说更为陌生,先期识得的汉字可以成为拼音初学阶段的工具。 综上所述,识字初期教材的字种选择应该从三个维度来考量:一是适合于明字源、讲字理的基本字;二是儿童的口语经验;三是普通话400个基本音节的覆盖率。

要在汉字教育中比较充分地实现汉字文化的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就教材建设而言,不仅仅是教科书的编撰,相应的教辅资源建设也是必需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为每一个“明字源、讲字理”的汉字设计开发专业性的帮助教与学的资源,因为教科书中呈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帮助儿童学习汉字的除了常规的图书、挂图、音像等产品外,还可以设计成学具,让儿童在操作中明字源,在拆分、组合汉字的构件中讲字理,在快乐的学习中传承汉字文化。

参考文献

[1]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340~342.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99.

[3]何林英,魏晓燕.构形学指导下中小学汉字教学的有效方法[J].语文建设,2013(3).

[4][7]李先启,张鹏.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0,77.

[5]语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特色[EB/OL].http://gbjc.bnup.eom/news.php?id=16710.2015―03―20.

第6篇:关于汉字文化的内容范文

■汉字文化与校园环境融合,让汉字渗透美德

在校园建设中融入汉字文化,发挥汉字的育人功能,即利用与人品、人格相关的字装饰环境,彰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校在楹门的墙壁上设计了一面汉字文化墙,镌刻着八个篆书字体的汉字“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每天早晨,学生们入校时,心中必诵读这些字。由校门进入内部教学区,是一个个与这八个字相呼应的古代故事:黄香的尽孝之道;孔子拜师的尊师重教之礼;以及一诺千金的诚信无欺……学生们从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中进一步领悟了这八个字所传递的人生道理。

教师把学校环境作为课程资源,依据校园梁上故事和汉字文化墙的内容,进行了课程资源的整合、设计。教师把文化墙中的每一个汉字和与之对应的梁上故事组合在一起,引领学生首先针对汉字演变进行研究,然后让学生在梁上故事中寻找与之对应的彩画故事,让汉字与传统美德教育相映生辉。如在学习“廉”字时,学生自主学习了关于“廉”字的演变过程,并借助校楹门上齐白石老先生的“事事清白”图,进行了课外延伸学习,学生找到了清官典范包拯的故事、于谦的诗歌,以及当代人民好公仆沈浩书记的真实事迹……通过身边的资源以及课外延伸获得的资料,学生深入解读了中华美德“廉”。

■汉字教学与语文教学整合,让汉字启迪心智

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引入汉字的字源进行识字教学,调动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并且提高了学生对汉字结构与意义的认知。如在教学“册”字的时候,一位低年级语文教师巧妙引入了“册”字的演变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册”字的字义理解和字形记忆:在春秋战国至魏晋时代,因为当时还没有纸,人们只好把文字写在狭长的竹片或木片上,将刻好字的竹简一根一根地穿连起来,就成了书。甲骨文和金文用几条竖线表示竹简,用横向曲线表示把竹简编串成册的皮绳。后来演变成现在的“册”字。

一位中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乞巧》的时候,利用汉字演变的过程,引导学生区分了诗句“七夕今宵看碧霄”中同时出现的两个同音形近字“宵”与“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字的不同,随即讲解:“这两个字不同的形旁代表不同的涵义。今宵的‘宵’字上面的宝盖头古时候写成门,表示光线昏暗,后来就引申为夜晚,而碧霄的‘霄’的雨字头原本代表雨或雪,后来也引申为天空。”由此,两个一直是教学难点的同音形近字,形象、生动地被学生理解和记忆了。

■开设汉字艺术校本课程,让汉字传承文化

第7篇:关于汉字文化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

1.汉字的视觉表征

视觉是人类在认识世界、获得信息的各种感知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接受信息量最大的一种知觉工具。单从方正结构上讲,具有高度严谨的比例,体现着严谨、庄重、理性的构成特点。汉字又是由许许多不同形状的笔画组合而成的,这些笔画本身往往也是一个汉字,笔画自身又具有不同的特点与适应性。从组合方式上看,有独体字,有合体字;合体字又有左右结构式,也有上下结构;有包围结构,也有半包围结构;有的是由两个偏傍组成,也有的是由几个偏傍组成。汉字的这些结构特征具有稳定性,稳定之中又有美和变化。

2.汉字设计的表现手法

2.1汉字“形”的表现

汉字的结构是方形态,但每个汉字都有其不同的特征,不同的汉字造型传递着不同的情感意义。

2.1.1

变形变异

文字的首要特性是传达,变化则是为了更好地传达的一种表现方法,已有的字体库中的字体,规则而没有变化,完全利用字体库中的字体来进行设计,会使所设计的作品雷同而没新意,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对汉字的造型加以变化。

2.1.2

移花接木

生活中的事物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往往是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的,违背逻辑而有悖常理的结合常常会被人们认为想入非非。植物的嫁接之所以产生新的品种就是创新组合的结果,这种创造性给了我们很大启示,以事物的表象为起点去开发、寻找字与字间的联系。

2.1.3

反转相关

图形的“阴与阳”、“正与负”、“实与空”的运用,已不再陌生,汉字设计自然也可以采用此方法。它能在一个汉字字形的结构设计中构成两个字形或图的组织,以一个设计表达两层的信息。这种反转后的效果与常规的视觉效果相比,更富有趣味性,具有耐人寻味的视觉效果。

2.1.4

将虚拟实

虚与实的相互补充,构造出汉字形的兼容并蓄、此起彼伏、若隐若现的效果,打破人们用常规的眼睛去辨认汉字的方法。由于汉字是笔画文字,因此,将文字中的某一笔画或细部笔画省去,保留其关键的部分,从而达到以部分来感知整体的视觉效果。

2.1.5

破中重生

正常而熟悉的形象很难引起人们强烈的视觉感受,有目的将其加以破坏,把熟悉的事物引向陌生而进行重新的认识,不完整的形态所带来的刺激会打破人的正常心理,而发现以前没有过的新的视觉冲击,这种打破常规的方法提高了汉字的视觉冲击力,产生独特的意趣。

2.1.6

节外生枝

汉字外加装饰如同有形无声的乐章,加入的图形突破了文字原形的意境空间,为原单薄的视觉思维加入的新的装饰情境,渲染了文字的气氛,使汉字形象丰富饱满,特征更加鲜明。

2.1.7

以图结字

汉字的插图化是当代设计流行之势,也是人们对原始绘画艺术的留恋,插图可以是绘画、摄影、图案、具象、抽象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用插图的方式表现文字,更具有图像的视觉冲击力,强化插图所富于的绘画意义。而图与汉字原有含义,又有一定相关的联系,文字更具有会意与艺术视觉综合的个性表现。

2.2汉字“意”的表现

汉字设计不仅仅是字体外“形”的设计,还是以汉字的内容为依据,进行艺术处理,使之更生动,更富有美感的一个过程。正因为汉字具有符号化、图案化、形象化的特点,因此,在它的内涵意义中也就保持着很强的象征因素。

2.2.1

书法意趣

书法是汉字设计表现的主要手段,是一种能体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与情趣的艺术形式。设计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试图从不同的视角去表现以汉字和中国书法为代表的中国平面艺术,对其艺术的气、韵、形、疏密结构、节奏规律的了解和掌握与当代设计的理念、创意形式、制作手法、媒介技术相结合,使整个图形具有书法的意趣,表现了汉字的艺术特征,增强了整个标志的艺术美感。

2.2.2

民间文化的意趣

汉字图形在中国作为民俗活动的一种常用的艺术表现,它凝结了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以中国民间意趣表现的汉字字体在装饰美的基础上将美好、真挚的情感,通过寓意与吉祥的图形形象融入了汉字的形态中。现代设计家借民间汉字的表现,以稚拙、简朴、单纯或夸张的民间图案语言载入不同的汉字字形中,与现代设计新观念相结合,将汉字呈现出的民间文化表情和旨趣释放于生活之中。

2.2.3

现代符号之意象

进入到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年代,现代设计中的汉字所充当的首先是信息的传递者。这就迫使汉字传达信息的同时要力求准确明晰、易识别、易忆。将文字整齐、均衡的整体把握,使原本笔划复杂且不对称的形体整合得既简练又匀称、平和、协调。呈现了现代字体多元、简约、内涵发展的符号意象。

3.汉字设计的中国意味

中国意味是指中华民族文化的气息与风格,是指体现在设计中的中华民族性,也是指中国人的思想与内涵。现在,汉字在平面设计中不仅仅是信息传达的视觉符号,更重要的是一种提升民族文化内容与思想价值的富有感染力的设计。这就要我们要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消化与理解,将汉字这一视觉元素中溶入中国文化,注重中国艺术文化的内涵与修养,这样才能更好的设计出充满文化底蕴的设计作品。

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充分吸收西方的设计形式,对中国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寻找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映射,将中国意味融于汉字这个元素中,设计出具有东方气韵和现代感,又有深刻文化内涵、体现汉字的思想性和情感气质,具有中国意味的汉字作品。

参考文献

柯建军. 表现的突破·文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2-55.

成朝晖. 平面港之汉字设计.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1-22.

第8篇:关于汉字文化的内容范文

一、充分利用已有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至必修五中,都有一个“梳理探究”模块,这一新设模块的内容是为了培养学生“积累整合”“发现创新”的语文学习能力,增加文化积累,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必修一“梳理探究”教学部分有“优美的汉字”,高中语言文字选修《神奇的汉字》。充分利用这些教学契机,组织学生编写汉字故事集,收集整理关于仓颉及仓颉造字的传说。积累汉字的起源、构成、形体、文化等知识,观察《汉字字形演变表》,讨论归纳汉字字形演变的规律,从整体上了解汉字的演变。收集整理与汉字有关的书法、隐语、字谜等。认识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化,纠正错别字。教师要适当进行汉字原始形态的讲解,让学生获得汉字文化的审美体验,从而激发兴趣,进行有效学习。在讲解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解释“社稷”。社,古代指土地之神;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礼都叫社。稷,指五谷之神.故“社稷”从字面来看是说土谷之神。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平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二、用“六书”教学,让汉字世界活起来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了“六书”理论,即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根据汉字的小篆体来分析字形、字义,汉字以形体为主,具有很强的形象性。而高中生的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趋于成熟。“六书”对我们了解字形与义的关系有很大的帮助。因而,利用这一规律,在高中教学尤其是在高中的文言文教学中效果显著。在讲《诗经》每一节称之为“每章”,学生对“章”的认知就是拆分为“立早”,而没有对“章”字有具体的深入的理解。“章,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说文解字》)“章”是个会意字,从音、从十,“音”除“言语的声音”的意思之外,还有“音乐”的意思,“金石丝竹匏土革木,音也”。《诗经》里有部分内容反映西周和春秋时代农奴和奴隶生活困苦,负担的徭役繁重。“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音乐和诗歌也成了他们进行斗争的一种武器。他们也用音乐诗歌反映自己的其他方面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而贵族则利用音乐诗歌来歌颂统治阶级的功德,企图加强统治。《诗经》是唱词,每节为一章了,其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国学文化测试中“弄璋之喜”是贺生男孩还是女孩?大部分的人对“璋”的偏旁定为“王”字,“璋”是个形声字,所谓的“王”字旁实际上是“玉”字旁,表示此字的意义,“章”表示此字的读音,“璋”是好的玉石,顶端作斜锐角形,是古代贵族在举行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礼器。给儿子“璋”玩,一方面是希望他有玉一般的品德,一方面又希望他成为贵族,可以“光宗耀祖”。后来就把生下男孩子称为“弄璋之喜”。从一道国学题目举一反三,大部分“王”字旁的汉字都需要与“玉”的意义联系起来理解。

三、适当地进行繁体字教学

第9篇:关于汉字文化的内容范文

1.采用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完成本专题的学习,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2.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认识汉字的特点,通过汉字游戏感受汉字的趣味性,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感受汉字的魅力。

3.使学生享受到学习和使用汉字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增强维护汉字纯洁性的责任感。

二、研究过程

1.资料收集:汉字起源传说,汉字的演变发展过程;造字法;书法作品(名家的或自己的毛笔或硬笔书法);关于汉字的故事、趣闻轶事,字谜、成语、古诗词若干;2008年奥运会徽的含义;调查汉字在世界上的影响。

2.资料分析:研究汉字的演变发展,分析汉字独特的发展规律;研究汉字与欧美表音文字的区别,分析汉字的奇特之处;研究如何鉴赏书法作品,分析汉字的构造美;研究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分析汉字在民族凝聚力方面所起的作用;研究汉字在世界上的影响,分析汉字的未来和在国际上的地位。

3.成果展示:通过PPT、实物展示、演讲、小品等方式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

4.总结报告:反思本次研究性学习,撰写总结报告,内容包括本组课题研究意义、研究过程、研究结果,以及尚待进一步探讨解决的问题等。

三、分组安排

全班学生按照五个选题分成五组,每一组成员8~10人,其中(1)资料收集员两三名,负责各种资料的收集、调查、整理工作;(2)资料分析员2名,负责资料统计处理、结果分析工作;(3)成果展示员两三名,负责整个探究的组织安排和成果的展示工作;(4)总结汇报员2名,负责撰写总结报告。

四、教学流程

1.教师导入。师:我们都知道,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北京举办,这是一件令所有中国人都为之振奋的事情。那么奥运会徽也就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之一。我们对2008年的奥运会徽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你能否从这个会徽中看出汉字的美和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呢?我们先来欣赏一个短片《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边看边考虑这个问题。

学生观看视频,观看完毕,谈感受。教师从汉字美的角度进行引导,使学生从奥运会徽中初步感受汉字的魅力。

(她像一个“人”,又像一个“京”字,还像一个“文”字,预示着首都北京将举办一个“人文奥运”。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满怀热情和希望、富有激情和活力的舞者,正舞出中国人民的豪迈欢腾;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充满生机与朝气、坚强与超越的运动员,正奔跑出奥运会“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我们仿佛看到,一个龙腾虎跃的中国,正以满腔热情欢迎各国喜爱运动、热爱和平的人们。)

的确,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智慧的浓缩,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其形状之丰润、结构之精美、意境之深邃、韵律之悠扬,是其他文字无可比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遨游汉字王国,走进“汉字”专题。

2.版块一:汉字之史。师: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那么关于汉字的起源有着怎样的传说呢?汉字又是怎样发展演变呢?

(1)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中有种说法,最常见的是黄帝史官仓颉造字,所以仓颉被称为“中华文字始祖”。也有许多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的整理者或者颁布者。

(2)演变发展:教师将不同时间段的汉字打乱顺序,让学生按从古至今的顺序重新排列,并指明朝代。

师:从这个演变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在没有语言或语言还不完善时,人们常用画画交流思想,后来为了方便和节省时间,逐渐改为似画非画的符号,这些符号约定俗成就成为某个地域的文字,经过漫长的多个区域的演变,才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文字。)

3.版块二:汉字之奇。师:文字学家安子介先生说:“汉字能使人产生联想,联想是一切发明之母。”“汉字是拼形文字,学了汉字能使人变得更聪明。”他为什么这样说呢?汉字的奇特之处在哪里呢?这恐怕要从汉字的造字法中找原因。

(1)四种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教师出示汉字,学生说出体现了哪种造字法,并阐述理由。

(2)汉字区别于欧美表音文字的特点。

①由学生自由发言,举例说说汉字和英文单词的区别。

②教师出示英文单词(ram),再出示汉字(羝),让学生比较得出汉字既能表音又能表意的特点,而英文单词只能表音。类似的字还有渔、雹、煲等。

教师出示两排汉语拼音,学生读出是两句唐诗;再出示汉字形式的唐诗,让学生与前相比,得出结论:汉字具有形象性特点,能引人联想。(从“日”字、“依”字、“山”字我们仿佛看到一轮红日在山头慢慢下沉的画面,从“河、入、海、流”字中,我们仿佛看到黄河奔腾咆哮着汇入大海的壮阔景象。而从拼音文字很难看出诗中表达的意境。)

4.版块三:汉字之美。师:汉字同书法、诗文、绘画、音乐乃至舞蹈都有密切联系,巧夺天工,极富艺术魅力。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对他的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下面我们来看看同学们准备的书法作品,欣赏一下汉字的美。希望上台的同学能进行一定的赏析性评价。

(学生展示书法作品,并评价。教师最后展示“马”字书法作品。)

5.版块四:汉字之趣。师:到现在为止,相信同学们已经领略到汉字的魅力了,如果我们继续研究汉字的趣味性,也许,你会更喜欢汉字。

(出示“藏头诗”。)

师:藏头诗是将所要表达的内容隐藏在每句的第一个字中,也就是说每句的第一个字表达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生齐读)看出来了吗,这首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唐伯虎送给秋香的一首诗,意思是“我为秋香屈居童仆”。)

出示“析字联”。

师:相传在一次宴会上,一客人出上联“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意思是说,冰凉的雨点打在窗户上,东边有两点,西边有三点。它妙就妙在既说明了当时雨打窗户的情景,又说明了“冻”、“洒”两字的组成。“冻”字是由“东”和两点组成的,“洒”字是由“西”和三点组成的。在座客人冥思苦想,这时,仆人送上糕点来,有一个人即景生情,对出下联,大家能猜出是什么吗?“切糕分客,上七刀下八刀”。一语既出,满座惊叹。

6.版块五:汉字的未来。师:我们可以感觉到汉字是如此富有魅力,所以如今它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那你知道汉语在世界上有着怎样的影响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出示世界各地热情学汉语的文字资料。)

汉语是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汉语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可以感觉到汉字的未来一定是辉煌的,汉字的道路会越走越远。我们作为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学生,应该为祖国语言文字做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