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汉字文化现状范文

汉字文化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字文化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汉字文化现状

第1篇:汉字文化现状范文

一、当前农村学校中写字教学现状

当前,农村学校中写字教学也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书写不规范,缺乏系统的训练;从学生的习题作业上可以看出,多数学生追求的是书写准确,对于规范美观没有概念,尤其是在中考阅卷的考卷上,体现的更是速度,而不是质量。在这方面,学生丢分非常严重,中考成绩综合测评上不占优势。二是思想认识不足,缺乏主动纠正意识;思想态度是引导行为施行的先决条件,不只是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认识不足也导致汉字书写的现状令人担忧。以上是从学生汉字书写的现状出发,基于以上的现状,在写字教学中,往往无从下手,治标不治本,或者能改善一段时间,长此以往,问题依然层出不穷。在乡村学校,一般是由语文教师兼任写字教学工作,由于注重对学生成绩的追求,占用写字课或者不上写字课的现象时有发生,再者,缺乏专业的教师进行系统的指导,有时反倒南辕北辙、事倍功半。

二、农村写字教学现状问题成因

农村学校无论在基础设施投入还是师资力量配备方面在中国教育追求均衡发展中都属于比较薄弱的一环,而写字教学又是农村各项教学任务中更加薄弱的环节。因此,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我看来,主要有几下几点:

(一)、视野狭窄,思想认识不足

由于地域的差异和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农村中学处于一个极其尴尬的位置,既承担着教书育人、文化引领的作用,又要面对一个个原生态的家庭,而农村家长对于学校的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依赖性,完全放手,将孩子的成才与否直接与学校的教育相匹配,对教育思想、教育方向毫无概念,视野的狭窄导致思想认识的不足,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更无从做以榜样。另外,从学校来说,也有一部分教师过分追求学生的高分,忽略了写字规范习惯的培养,错过了学生书写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而这种不规范的行为一旦养成,要想更正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并且刻苦的工程。因此,对写字教学作用的认识不足,视野的狭窄,这是写字教学现状形成的第一个原因。

(二)、基础薄弱,师资力量匮乏

当前教育正在经历着大变革,各种信息技术的引用,冲击着传统教学方式,汉字教学不再单纯的是教师在黑板上一笔一划的写,学生在下面临摹,而是可以借助投影仪、电子白板、PPT课间更加直观生动的让学生接受。然而,越是先进的教育技术越能拉开教育水平的距离。当前,农村学校投入的信息技术设备相对较少,一部分教师缺乏外出培训的机会,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和教学方式导致对新生事物的排斥,让本可以为我所用的现代教育手段成了摆设,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写字教学的先进性也就无从谈起。

由于农村教学环境相对落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优秀教师选择了另谋出路,农村学校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两极分化突出,梯队培养困难重重。师资力量的匮乏,让本就捉禁见肘的农村教育面临困境,写字教学自然也就成了被忽略的环节。

(三)、主流思想偏移,传统精髓丢失

受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现在正面临着先进思想与传统理论的激烈碰撞,在这个过程中,主流思想出现偏移,各种声音不绝于耳,人们受各种思想的制约,缺乏准确的判断力,而就是在这样左右漂移的选择中,很多传统的文化精髓慢慢遗失。作为中国文化瑰宝的汉字就是最难引起重视的其中之一。学生书写可以找寻方式方法,师资匮乏也有解决之道,而文化精髓的遗失将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面对农村写字教学存在的问题,作为一名从事多年语文教学工作的一线教育者,深感担忧,但好在我们的教育并没有丢弃最传统的手写,因此我们还可以及时的寻找对策,进行弥补。

第一、在思想上进行引领,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汉字文化的美进行大力的宣传,让每个人都感受到汉字书写的魅力,并从中体会到书写中国字的自豪感。所谓字如其人,大概和面由心生同一个道理,是内在的态度决定了外在的行动。在理论上进行指导,开办家长讲堂、教师书写培训等,先理清头绪,才好梳理内容,找到问题的根本,才能对症下药。写字教学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一个整体的合作,这其中包括学校办学理念的渗透,教师思想意识的觉醒,家长的全力配合,家校共育,适合任何一种教育研究。

第二、加大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师资力量的配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先进的教学手段,首先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教育大形势,也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因此,加大信息技术手段的投入,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也能激发学生热爱汉字的热情,既达到了写字教学最初的目的,也是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在师资力量配备上,要实现科学性和稳定性。人员的流动是对教育的最大冲击,在学生心理上形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一批德才兼备、学高为师的教师,可以引领并带动一大批人不断进取,加强写字教学的投入,不是一朝一夕的心血来潮,也不是不谋远虑的一蹴而就,这项长期工程要有一批热爱并且擅长的人来实施。

第三、潜移默化,在点滴中培养学生书写的热情。

第2篇:汉字文化现状范文

(一)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只重视词句的表意传达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渗透。由于受到高考压力以及高考考试模式的影响,很多高中教师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只注重汉字的读音、汉字书写方法以及汉字用法等表意的教学,而忽视了传统文化在其中的渗透。这使得高中语文教学变得碎片化,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只能够看见汉字、词汇和句子,难以看见和感受这些东西背后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既不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又使高中语文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学生难以对其提起兴趣。

(二)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较为片面。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包含了千百年累积下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包括了古人在长期生活中磨练出来的为人处世哲学,还包括了面对人生苦难时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等,这些都对我们当代年轻人的成长和进一步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需要我们在高中语文教育中通过传统文化来向学生渗透,促使其对这些东西进行熟练地掌握。但是,在很多高中语文教育中对这些传统文化的渗透较为片面,只包括了功利性的,对学生眼前发展即高考等有好处的课文内涵分析等内容,这使得学生难以充分地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当然也就无法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

(三)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与现代社会文化发展产生背离。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也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掌握,然后用其自身视角通过现代化的思维方式进行阐释,就形成了与现代社会文化相适应的传统的文化,或者说赋予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色彩,这样,我们就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但是,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时,不能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相结合。在高中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进行阐释的过程中,往往将其定义为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认为其随意性较强,不符合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久而久之,就使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较为落后,难以同现代社会科学相结合,所以就在潜意识中产生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漠视,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和认可程度。

二、传统文化在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策略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汉字的读音、书写、用法等教学与其背后包含的传统文化教学结合起来,促进汉语言文字表意和内涵的共同发展。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传统文化予以足够的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主动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课堂之中,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起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其次,高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掘汉字表意背后的传统文化,并且向学生传播渗透传统文化。汉字表意与其背后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割裂既是现代社会功利化色彩渐浓的表现,又是高考压力之下学生和教师的必然选择,面对这种状况,教师一定要主动地发掘汉字表意背后的传统文化,并且及时向学生传播这种传统文化,将汉字的表意与背后的文化结合起来向学生传播,既能够满足学生高考的需要,又能够使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内涵,一举多得。

(二)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全面渗透传统文化。语文课程所囊括的语言文字既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又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所以,我们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一定要全面渗透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对传统的语言文字以及其背后包含的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首先,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对优美的汉语言文字进行欣赏。不同的汉字可以组成不同的词语,而不同词语组合在一起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语境,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对优美的汉语言文字进行欣赏,让其深切体会不同的汉字、不同的词语乃至不同的句子组合在一起产生的微妙差距,促进学生对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字承载的美进行体会和了解。其次,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汉语言文字中承载着的中国古人的为人处世的哲学。中国古人的为人处世哲学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质,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对这种哲学进行渗透能够促进学生民族气质的增长,同时能够使学生对国民本性更加的了解。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古人的为人处世哲学,并且择其优而学之,以促进自己的长远发展。最后,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并且学习古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从而使学生能够勇敢面对苦难,并且在面对得失时能够保持一颗淡然之心。

(三)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应该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只有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将传统文化的渗透与现代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将传统文化渗透与现代科学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首先,将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科学社会发展趋势的部分向学生传授,鼓励学生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可。其次,利用现代化的语言以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等来阐释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促使其在生活中主动利用传统文化解决问题。

三、结语

第3篇:汉字文化现状范文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学文化因素原则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外交流的渠道和范围不断拓宽,并由此引发了具有世界性的“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这种变化,一方面使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语言机能为重心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汉语学习者渴望了解中国文化和进行深层交流的需求,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笔者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了三点教学原则。

一、文化因素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本质来看,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承载文化的工具。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对此问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原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吕必松先生曾经指出:“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不熟悉或难以理解的文化现象,这类文化现象就成为理解和使用目的语的文化障碍。要消除这种文化障碍,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就必须同时进行相关文化因素的教学……对这类文化现象进行专门的研究,建立起系统的理论,不但是第二语言教学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语言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1]

具体到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因素及其教学应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语言存储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而文化信息的传达则必须以语言为中介,两者共生共存,互相依托。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很多词语的意义来源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词语表面的指示意义包裹着含有文化因素的“内涵义”。如果不了解文化背景,不明白其内涵义,就难以理解语言的真正意义。

如“愚公移山”这个寓言,可以说是中国男女老少皆知的故事,对其寓意也不会有人提出异议。可是,外国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有的说“讽刺了一个真正傻的老头儿”,有的说“批评了不听别人劝的人”,接着他们会提出问题:“为什么愚公不把自己的家搬走,而要花那么大的力气把山挖平呢?”这反映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同时也说明了他们对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缺乏了解。他们不明白,在中国,愚公是以一个不怕困难的形象进入千家万户的,他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性的斗争精神。只有当我们把这个寓言产生和使用的文化背景讲解清楚以后,才能解除学生的困惑。

其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和学都受实用原则的支配。外国人学习汉语,或者是为了当教师、做翻译,或者是为了解、研究中国,或者是为从事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对中国文化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认识欲望。刚开始,他们想学的就是怎样打招呼,怎样问候,怎样称呼别人,等等;有的才学会一些常用词语,就迫切地想了解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社会习俗,而到了中高级阶段,他们更是对中国人的思维方法、民族心理、风土人情和潜在的观念差异等十分敏感。学生对交际文化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学习劲头,从教学对象方面来看,表明交际文化与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密切联系,说明单纯地学习语言不能满足需要。从教师方面来看,面对的不是自幼生长在母语文化环境中的中国学生,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采用同教中国学生完全不同的方法。因此,在教授目的语的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把目的语文化传授给学生,以弥补他们这方面的缺陷,使他们把语言技能转化为实际的交际能力,达到正确使用汉语的目的。

二、在文化教学中应遵循的三点原则

首先,总体设计,循序渐进。

所谓文化教学的总体设计就是在全面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各种内外因素,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的基础上制定出最佳教学方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各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互相衔接的、统一的整体。[2]

在进行总体设计时,循序渐进是我们应遵守的重要原则。一般地说,初级汉语教学的重心是语音和汉字等基础语言知识的训练。对于外国学生来说,了解和掌握汉语的音、字、词、语法的规律更重要。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语言以外的文化内容还是少一些为好。即便遇到具有风俗语义的词语,也不宜采取介绍和说明的方式,而应采取简单注解的方式,尽可能不分散学生对语言规律的注意力。相应地,这一阶段的文化教学应集中介绍汉字文化。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和审美观点,是初学汉语者探求中国文化的金钥匙。掌握汉字文化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第一步。

中级阶段,口语课和汉语课的文化内容都有增加,应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并重。这一阶段的语言教学主要集中在使外国学生掌握并运用大量的汉语词汇和句式。汉语词汇浩如烟海,意义相当丰富多彩,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宽广而深厚。汉语几乎每个词、成语、俗语、歇后语、谚语、惯用语的后面都有一个文化背景,汉语词汇能给学生展开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而掌握不同的汉语句式能使学生具备语言交际能力。中级阶段汉语课的文化内容,对教材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除了考虑字、词、语法等方面与初级及高级教材接轨之外,还要兼顾到文化内容的系统性,把系统的语言知识和系统的文化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为表里,同步上升。

高级汉语教学是以传播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提高在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一时期的文化教学集中在介绍中国的文学、历史、地理、习俗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进行中外文化的多方对比,从中总结出中国文化的特点,有利于外国学生与中国人在更深层次上的交流。

其次,区分学生的文化圈,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属于不同的文化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此把握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层次。

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如日本、韩国、朝鲜、新加坡等国,中国文化的若干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已经融入到这些国家的文化中。例如韩国、日本至今还保留着中国的许多习俗、饮食、价值观念,韩国文化里有许多诸如“远亲不如近邻”这样的俗语和“虚岁”这样的习俗,在日语中使用大量的汉字和偏旁。对这些国家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知识就比较容易,可以从较高的起点进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相反,像欧美、非洲等许多中华文化圈以外的学生,其本民族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很大反差,学生起点较低,文化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物质文化层面,并且要注意适度与适量。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讲清汉语与学生母语中所包含的不同文化,避免混淆。对中华文化圈外的学生,教师必须等他们的语言及文化知识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再进行较高层次的文化教学。

再次,由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之一是“对外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外国学生使用汉语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他们的交际活动又是“跨文化的”,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也应该置于跨文化交际的维度之中来考虑。

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多元文化互动综合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关注。该模式承认多元文化的存在,把学习者的本民族文化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文化内容,以互动的方式与目的语发生关系,从而确定双向文化教学的方向。[3]

如在介绍中国传统节庆文化时引导学生对自己国家的节日风俗进行比较,使他们更加关注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是由教师阐释中国文化的内容,缺乏学习者的呼应,就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对比时,学生还应尽量摆脱浅层的文化对比,避免以狭隘的思维方式简化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进行对比和思考,将自身感受和客观的叙述结合在一起,超越由教师陈述文化事实、学生简单接受的教学模式,将文化教学也转变为人际沟通的过程。

对外汉语教学的大规模开展,历史并不长,而其文化教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也经历从无到有,逐渐丰富的过程。笔者对此问题的探索只是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心得,不当之处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9,(4):3-11.

第4篇:汉字文化现状范文

【摘 要】小学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基础教育的一项内容。所以要把写字教学当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来做,这也是着眼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小学语文;写字教学;强化训练;科学安排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贯穿古今风雨中的一件中国独有的国宝。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传承,从未间断,这是世界仅有的文化现象。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国的汉字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载荷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而写字则是语文教学中基础的基础。“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从这个意义上说,写字教学不仅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着眼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举措。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可见写字教学是小学生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的中小学书教学现状,着实令人堪忧。我们目前的教育教学依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不开写字课,教师对学生写字也根本不重视,把目光死死地盯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上,认为只要能写得对就行,至于写字的质量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出力不讨好,甚至于下一个学年都不是自己教的了,何苦把精力放在学生的书写上呢!长此以往,学生在写字得不到应有的指导,我行我素,渐渐积习难改,自然也就写不出一手像样的字了。随着电脑的普及,人们的书写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许多人都认为电脑打印可以代替书写,不必重视学生的写字训练,也极大削弱了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写字教学的弱化、边缘化已经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

国家教育部门十分重视学生的写字教育。在2001年就已把识字写字纳入了课程标准,并分四个学段对识字写字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不仅有字数、姿势、习惯的要求,更有书写工具、字体、鉴赏方面的要求,可谓具体细致。2011年8月2日,国家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从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和条件保障三个方面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尤其在教学时间上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这样的硬性要求为写字教学提供了坚强的保障。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又在2001版的基础上作了更切合实际的修改。如第三学段(5—6年级)是这样要求的:“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应该说,对学生的写字还要求还是相当高的,尤其是毛笔字的书写,恐怕很多学校都不愿尝试。写字教学可谓任重而道远。我认为,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回归;那种急功近利、只求分数而忽略、舍弃写字教学的做法,完全是本末倒置、背离语文教学规律的。

那么,怎样才能挽回写字教学的颓势呢?我觉得在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努力整合写字教学资源。各学校都有不同学科的教研小组,但书法教研组可能就不多,因此应增设书法(或写字)教研小组,把写字教学和其它学科教学同等视之,增强对写字教学的认识;教研部门也要把书法教育纳入教学研究工作的范围,研究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教学规律。书法教学,也必须由具有书法特长的教师担任,不能由班主任或语文教师权且为之。至于书法教师,现在各学校已是严重稀缺,因为年龄较大的书法教师,现在已为数不多;刚从大中专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也多是应试教育的“产品”,字写得好的可谓凤毛麟角。书法教师的青黄不接可谓写字教学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了。尽管如此,为了“应急”,我们仍可以矮子里面挑将军,最大程度的将有写字一技之长的教师整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抓紧培养新人,不断壮大书法教师队伍。

二、切实保证学生的训练时间。写字教学如果不给学生以充足的训练时间,那只能是纸上谈兵。教育部规定的每周一节课的写字课,已是训练的最低线了,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完全可以再将训练延伸至课外。因此,已被其它学科挤占的写字课必须要归还。

三、科学安排教学过程。书法是由笔画、结构、章法、意境等元素组成的,并通过笔墨而完成的一门独特的艺术。同时也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过程。写字有无捷径?下面这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受家庭的熏陶和教育,献之练字十余年,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终于成为和父亲齐名的大书法家。可见写字并无速成之道,一是勤,二是悟。那么写字是否有规律可循呢?回答是肯定的,古代的许多书法名家都有自己的习字心得及笔画、间架结构、章法、意境等方面的理解,如王羲之的《书论》、蔡邕的《九势》、黄自元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帖》等,这些论著为我们今天的练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使我们今天习字能事半功倍,从而提高速度。《课程标准》规定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也充分体现了由易到难的科学规律;至于书法鉴赏,则体现出更高层次的审美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写字教学的规律,切不可急功近利,揠苗助长。

第5篇:汉字文化现状范文

关键词:民俗文化、推广设计、羌族、视觉元素

汶川大地震后,羌族这个古老的民族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国内外相关学者围绕羌族文化展开各种研究,并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研究羌族的历史发展、羌族文化和艺术形式的分类整理、如何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如何开发羌族特色旅游产业等方面。比较少有站在文化推广、文化合理发展的角度的研究,及比较系统的利用设计对四川地区羌族民俗文化进行宣传与推广的研究,也很少有针对尝试结合新媒体技术、平台进行推广设计的研究。羌族文化的独特性和民族性在设计领域有着深远的应用潜力[1],哪些民俗文化适合用设计进行推广?如何利用设计来促进民俗文化的推广?本项目以四川羌族地区民俗文化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地缘及教学优势,通过带领多个学生团队实地考察研究,发挥各种设计学科优势,利用各种设计手段,对羌族民俗文化进行宣传与推广设计的探索,形成相应的设计方案,以期对该区域民俗文化的保护与推广提供支持和帮助。

一、四川羌族地区考察

羌族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省,此外在陕西、甘肃、贵州和云南的部分区域散居。在四川省内,羌族主要分布于茂县、汶川县、理县、松潘县、北川县、平武县等区域,其余散居在黑水县、丹巴县、庐山县等地。课题研究过程中,以四川省汶川县萝卜寨、桃坪羌寨、羌人谷,以及北川县石椅羌寨、吉娜羌寨等地为代表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影像资料收集、访谈、活动体验等,了解羌族民俗文化现状。

二、四川羌族民俗文化现状

(一)关于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指关于民间风俗习惯的各种文化形式的总称,是依附于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种类繁多,涉及语言文字、、行为习俗、日常生活等多个方面,如:民族语言、民间传说、民间歌谣、民间音乐、民族舞蹈、婚丧祭祀、民族节庆、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间美术、民间饮食等等,都属于民俗文化的范畴。民俗文化是长期缓慢形成的,特定地域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会因为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稳定不变的民俗是不存在的。[2]

(二)四川羌族地区民俗文化概况

四川羌族地区的民俗文化各具特色。语言文字方面:羌族有自己的语言,称为羌语,分为南支和北支。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羌区一般通用汉字。羌族的历史、传说多是通过口传、民歌、民间戏曲等形式流传下来的。方面:羌族是信奉“万物有灵”的多神教,比较典型的有羊图腾崇拜、白石崇拜、祭山、祭水、祭火等。“释比”在羌族族群中有着很高的地位,羌族的祭祀、节庆、婚丧、修建等活动都由释比主持。行为礼仪方面:羌族敬老、好客、尚武,羌族人结婚、丧葬、节庆、建房、饮食等都有相应的礼仪传统。日常生活方面:羌族服饰和刺绣非常具有代表性,服饰的材质、颜色、样式,刺绣的图案、针法等都具有明显的特征。羌族饮食文化中,“咂酒”、药膳、野菜、腊肉等也颇具代表性。羌族的传统建筑以碉楼最具特色,碉楼兼具防御和储藏作用,材料为石片和黄泥,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形式,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

(三)震后保护和开发对羌族地区民俗文化的影响

汶川地震使得四川大部分的羌族聚集区遭到严重破坏,包括羌族建筑、物品等物质文化的破坏,以及由于羌族文化传承人及大量研究羌族文化的专家遇难而导致的非物质文化的破坏和断代。我国各类文化保护政策的出台,以及震后各方对羌族文化的关注,对羌族民俗文化的保护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有些地区也存在过度开发等问题。从研究过程中走访的多个羌族村寨情况来看,距离城市越近的村寨,汉化越明显;而距离城市较远的,位于交通不便的山区中的村寨,羌族传统文化的保留较好。震后,很多原本已被汉化的村寨也意识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专门派人到民族文化保留较好的村寨区学习交流,回到本村寨后再进行推广。这些对于羌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及推广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三、四川羌族地区民俗文化推广设计

(一)关于文化推广设计

第6篇:汉字文化现状范文

从早期的日本学习中国,到二十世纪初的中日文化逆交流,英语、汉语、日语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结构。据此,主要探究这些翻译自英语的日语外来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同时提出汉语借词新的定义法。经过研究发现,相比于直接来源英文的外来词,这一类日语借词同化现象更为明显,对现代汉语具有极强的塑造性。在文化心态上,地理相近、文字相通且早经欧化的日本成为了绝佳的缓冲地带,并进而成为欧洲现代文明大量而轻易地输入中国的重要端口。

关键词:

借词;日语借词;英语外来词;语言欧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0.080

1 文章综述

1.1 研究背景

语言的发展从来就不独立存在于语言本身,语言的交流总是与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相交融。借词,作为文化交流强有力的证据,在一个民族语言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同于大多数语言中的直接借词,现代汉语在其发展过程中,大量引入了日语借词,而这些日语借词又是翻译英语的结果。也就是说,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汉语通过日语引入了大量英语外来词,从而努力实现语言的欧化、现代化。不容置否,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语言交流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根源。本文将主要探究翻译自英语的日语借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以及这一过程的文化心态。

1.2 研究价值

前人已经对汉语外来词做过一定的整理、分类、编纂的工作,对汉语外来词的性质、规律、来源历史和其同化情况做过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广泛的讨论,同样在汉英借词以及汉日借词方面做过相当的研究。然而,从经由日语传入的角度去分析汉英借词的则仍属少数,这一类借词基本只在专门研究汉英借词或汉日借词的专著或文章中略有提及,也鲜有学者将这三点连成线。笔者认为,这一借词过程应该是三角形结构:日语借助汉语翻译英语中的概念,后来,当汉语寻求欧化时,就直接使用了日语中已完成的词汇。而无论是日语借助汉语,还是汉语借助日语,从根本上讲,这两种语言都在通过翻译英语来完成自身语言的欧化,从而为思想政治等方面的全面欧化奠定基础。

2 借词

2.1 借词的定义研究及其新定义

2.1.1 中西方学者对词汇借用的研究

词汇借用,作为人类语言中广泛存在的语言现象,理应有一套统一而普遍适用的分类模式和术语体系。然而,从既有文献上看,中国语言学的相关研究,往往缺乏系统的术语。而在西方语言学中,已有的分类和术语尽管颇具系统系和连贯性,囿于其过分偏重印欧语言的事实,也无法做到普遍适用。

比如,早在1920年,Hermann Paul(1920:392f.)首次粗略的将借词分为两类,即“直接引入”(importation)和“术语替换”(substitution);后来,Haugen(1950:214f.)进一步将这些借词分为:loanwords(直接借词),loanblends(替换借词),loanshifts(转换借词)。然而,这都是以字母文字为基础的定义,因为汉语既不能直接借用英语,也不能通过替换或字符转换完成借用。因此,这并不完全适用于汉语中的借词定义。

中国的学者,王力(2000:507-528),在他的《汉语史稿》中将借词分为“借词”和“译词”。以日语借词为例,他认为音译词就是借词,比如“gas”译为“瓦斯”;意译词为译词,比如“economy”译为“经济”。然而,王力先生认为,只有音译词才属于外来语,日语翻译西欧词语的汉字词在汉语中不是外来词,“日本创造了一些新词来表达西洋传到日本的那些新概念,我们只是利用日本现成的翻译,省的另起炉灶罢了”。那么经由日语传入的英语外来词的地位就变得非常尴尬,因为他们明明来源于异域,在当时普遍使用的汉语中,又具有极高的异化性,却因为使用了汉字就没有可以归入的类别。孙常叙(2006:304-311)在《汉语词汇》将这一类词归入了“借词”,比如,日语译词“主Q”(日语发音为shukan),引入汉语中成为“主观”(汉语发音为zhuguan)。

虽然中外学者做出了卓越的研究,却可以体现出大多数学者始终将定义规定在发音或是翻译的问题上,我们需要一个更普遍的定义法。

2.1.2 汉语词汇借用的特殊性及借词新定义

不同于拉丁语系的字母拼写形式,汉语中存在着特殊的借词现象。正因如此,很多时候,意译词不被归入外来词的范畴。然而,有些意译词外来成分明显,这类词在现代汉语的日常使用以及形成过程中都有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因而有必要根据更多的因素综合考虑并扩充统一所谓外来词的概念,给它下加新的定义。笔者认为,凡是本语言中从前未有的概念,无论用哪种方式,造成新词或借用旧词以代译其他语言之词汇或某具体义项,均应视为外来词。

2.2 借词现象体现的社会变化和文化内涵

借词现象是文化交流的集中体现,我们可以通过借词的种类和借用方法来了解一定时期社会变化的核心和重点。翻译自英语的日语外来词,在汉语现代化的过程中扮演着塑造性的角色,从而又进一步对中国的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这一过程和影响,笔者将会在下一章详细论述。

3 中日语言文化交流及日语借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3.1 中日语言文化交流

3.1.1 日本引进汉语的开端

日语与汉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汉语是日语形成的基础。日语分为假名和真名。假名是以汉字为基础创造的表音文字,真名是源自中国的汉字或是模仿中国的汉字。

日本本土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了,但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日本是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正如平安初期学者斋部广成在《古语拾遗》卷首所写的:“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贵贱老少,口口相传,前言往行,存而不忘”(宋茜,2013:7)。日本最先使用的是汉字(叶渭渠等,2004)。有学者指出,日本向中国借汉字作为语言始于公元5世纪左右(朴旭兰,2015:137),也就是日本大量向中国派遣学者的时期。然而早在那之前,中国汉代前后,随着中日的交往,日本人已经开始接触汉字。据日本史书《古事记(こじき)》所载,晋武帝太康五年(即公元285年),百济(今朝鲜)的儒学者阿直岐、王仁携带着中文的《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等儒家典籍东渡日本,讲授儒家学说(宋茜,2013:7)。这是日语中汉字借形词的开端,也是日本开始系统学习汉语的开端。

3.1.2 遣唐使

说起中日文化交往,没有人会忽略遣唐使这一段历史。作为日本向中国,尤其是发展最为鼎盛的唐朝学习的集中体现,遣唐使在日本古代政治、文化,尤其是日语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遣唐使的派遣是中日历史交往有的一项“外交政策”(刘秋红,2011:251),这项制度是结合日本国内的实际情况而产生的一项特殊制度。大约在公元五世纪,日本为富国强民,迫切需要与经济文化发达的邻邦,也就是中国学习。根据宋茜(2010:7)所说,当时中国的商人、渔民和僧侣等带着先进的技术、文化与思想东渡日本,汉文、汉字也随之不断传入日本。同时,日本也开始通过向东晋、南朝等朝代派遣使者朝贡等方式加强与中国的联系。

这一时期是汉字、汉字词大量进入日本的突出时期,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被日本广泛吸收并发展。这一时期的日语产生了大量的汉字借形词,也就是用汉字的形态来表达本土的含义,这也为十九世纪末日本全面欧化时,大量使用汉字词翻译英语词汇奠定了基础。

3.2 汉语中翻译自英语的日语外来词研究

3.2.1 汉语中翻译自英语的日语外来词简介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古老的东方大国纷纷陨落,人们对东方文明的崇拜逐渐被西方文明所取代。不同于在东方文明发展史中一路领先的中国,日本率先开始了改革。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学习欧洲近代文明时,大量翻译了西方的科技、政治、经济、哲学等方面的著作,日本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全面欧化,随之而来的是国富民强,一片欣欣向荣。

日本的成功极大的刺激了中国,为求富强,中国知识分子大量留学日本,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文化。在此历史背景下,中日文化开始了逆向交流,一大批日语词汇通过大量的翻译融入到现代汉语中,成为现代汉语的一部分。这些词或是利用汉字创造新词,或是使用旧词而赋以新意。闫志章(2008:33)指出,这类词涉及到各个领域,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据《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一书统计,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共1270个,其中来自日语有459个,来自英语547个,法语78个。

3.2.2 汉语中翻译自英语的日语外来词分类

(1)按造词法/译词法

日语在翻译英语之时,采取了多种方法。通过整理《汉语外来语词典》(岑麒祥,1990)中的日语外来词,我们可以将这一类词简单地分为音译词、意译词、音译结合和生造词等,举例如表1。

值得注意的是,上表举例中,例如“左翼”、“组织”这样的词是日语直接借用了汉语的固有词,但是却用这个词来表达与原来意思相近却不完全一致的含义。比如,“左翼”本意为“左侧部队”,翻译时用来表示“左派”;又比如,“组织”本意为“织布、构辞”,翻译时用来表示“机体中构成器官的单位;机构”。

如前文所说,王力先生等学者认为,这些日语词是直接借用了汉语的固有词,所以这一类词不该被当作外来词。然而,经过上表的举例和解释,我们可以发现,当我们使用这些译词的时候,词汇本身的古意在大多数情况下已经弃之不用,或是增加了完全陌生、来自于外语的含义。这就好比别人家的小孩穿了自家的衣服,或许相貌还有几分相似,我们却不能因此认为这个小孩是自家的。

(2)按词源。

按照汉语中日语借词的来源,我们可以将这些词分为“汉源词”和“日源词”两类。“汉源词”指的是日语在翻译英语过程中,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找汉字词来表达相应的概念,或是用汉语的固有词延伸出新的含义来表达英语中的概念(如上文提到的“左翼”“组织”等词)。“日源词”则是日语在翻译英语的过程中,利用汉字组合生造出来的词,属于汉语中从未有过的文字组合。除去“榻榻米”、“料理”、“三味线”这类表达日本特有风俗的词汇,有些汉语日源词已经完全融入汉语,让人难以分辨。以下举例说明。

汉语汉源词。明治时期的日本西学译者大多具有较高的汉学素养。在翻译西方学术用语时,借用了许多中国古典词汇,形成了新的术语。比如,“文化”来自于《说苑》: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投机”来自于《唐书》:投机之会,间不容u;“文明”来自于《易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闫志章,2008:33);“阶级”来自于《三国史》:高下有差,阶级逾邈;“经济”来自于《晋书》: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

汉语日源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广告”一词。《汉语外来语词典》对于该词的解释:一种宣传方式,通过报纸、电视、无线电广播等介绍产品或服务性事业等。意译英语advertisement(陈雪,2010:17)。“广告”可表达一个偏正短语,有广而告之的含义。汉语在借用日语创造的这个词时,完全采用了这个词的所有含义,形成了一个汉语中从未有过的、新的词汇,并以此来表达一个新的含义,因此是一个日源词。类似的词还有“肯定(affirmation)”,“蜜月(honeymoon)”,“对象(object)”,“实业(industry,business)”等(陈雪,2010:17-22)。

3.2.3 翻译自英语的日语外来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通过整理,我们不难发现,经由日语传入的英语外来词主要涉及到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名词术语等领域,更是遍及政治、经济、娱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十九世纪末正是现代汉语形成之际,因此,这些日语借词实际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日本是中国西学东渐的门户,经由日语传入,是英语深刻影响汉语的重要途径。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尤其是学术范围内的书面语中使用频繁、广泛,对汉语现代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塑造性的影响。此外,很多人会知道“麦当劳”是翻译自英语的“Mcdonald”一词,却很少有人知道“经济”“社会”这样的日语借词也是外来词。因此我们必须要指出的是,与直接传入的英语外来词相比,经由日语传入的英语外来词同化程度更高,更抽象,更接近语言的深层次,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更大。

4 借鉴日本欧化经验的文化心态和启示

缘起是中国开化晚于日本明治维新,而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巨大成功。因此,维新派主张直接效仿日本而不是直接学习欧美。近代赴日考察的相关人员、留日学生和旅日文人是传播的主力。康梁首发其端,而鲁迅用功最著。

首先,日本在中英文化接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西学东渐之时,地理相近,文字相通却早经欧化的日本,无论是在文化心态上,还是在地理优势上,都足以成为绝佳的缓冲地带,成为欧洲现代文明大量而轻易地输入中国的重要端口。

其次,这揭示了隐含的日、汉、英三语之间的联系。这一过程为汉语欧化的研究进而为中国近代化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素材和启示,同时揭示了汉语向日语借词的过程实质上是转而向英语借词的过程。实际上,在这个三角形结构中,日语、汉语都依靠大量向英语借词完成其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两种语言又都借助了对方的力量才得以完成借词的过程:日语依靠汉字的表意性,而汉语则转而依靠日语已经完成的工作。在语言上,无论是日语借助汉字构造新词来翻译英语,还是汉语直接借用成型的日译词,实质上都是向英语借词的过程;而文化上,中国向日本学习,实际上是要更快地、更方便地向西方学习。

最后,文化心态方面尤为重要,日本欧化而崛起的成功,击碎了中国新知识分子最后的固执和卫道情节,给予中国新知识分子极大的希望,使他们认为,中国可以欧化,而且非欧化不可,中国欧化即可文明,这也大力促进了激进欧化的势头。日本成功欧化,还表现在它已经成功将欧洲模式移植到东方国家,使其成为一种适合东方文化土壤的日本模式,中国学习欧美最快最好的途径,无外乎全面借鉴这种日本模式。正是这种文化心态,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促使他们宣扬要以这种模式塑造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也证明了经由日语传入汉语的英语外来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更大,更具有塑造性。

5 结语

借词,在一个民族语言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汉语在其发展过程中,大量引入了日语借词,而这些日语借词又是翻译英语的结果。也就是说,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汉语通过日语引入了大量英语外来词,从而努力实现语言的欧化、现代化。这一类借词在现代汉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该正视其外来词的地位并以此扩充外来词的定义。

通过举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经由日语传入的英语外来词,因其使用了汉字词作为翻译手段,与直接传入的英语外来词相比,这类词同化程度更高,更抽象,更接近语言的深层次,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更大,更具有塑造性。日本作为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缓冲地带,使欧化更加容易进行,也更加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Haugen,E.The Analysis of Linguistic Borrowing[M].Language,26(2),1950:211231.

[2]Hermann,P.Prinzipien der Sprachgeschichte[M].Tübingen:Niemeyer,1920.

[3]岑麒祥.汉语外来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陈雪.对《汉语外来词词典》中汉语日来词的研究[D].西安:未发表硕士论文,2010.

[5]刘秋红.试论遣唐使对古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及影响[J].求索,2011:251253.

[6]朴旭兰.中日语言特点及文化表现对比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6):137138.

[7]宋茜.日语“汉字借形词”的源流与现状研究[D].兰州:未发表硕士论文,2013.

[8]孙常叙.汉语词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第7篇:汉字文化现状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方法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词汇,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教学目标之一。“词汇反映着语言发展的状态,词汇越丰富、越纷繁,那么语言也就越丰富越发展。”同样的道理,学生掌握语文词汇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他们阅读能力、写作水平的高低。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汇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提高语文词汇的教学效果成了当下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近年来,很多人在语文词汇教学方面有研究,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从词语教学这一角度出发,分析小学语文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教学方法。

一、词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对本校及兄弟学校的采访调查,对本地区小学词汇教学现状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1.在教学词汇过程中,缺乏对词汇教学目标的理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词汇教学的目标,即结合上下文和实际生活去了解词汇的本义及隐含义;同时也应该能够辨别词汇的感彩。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不能够明确词汇教学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简单介绍了词汇意义,但是也只是孤立地进行词汇的解释,然后让学生把意思背下来。如此理解的词汇义是固定的、静止的,不能活学活用的死词。

2.词汇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教学顺序及重点

小学词汇教学应该是低年级侧重生字和一些比较陌生的词汇,通过读懂词汇来加深生字的字义,通过现解词语来理解句子;而到了中年级则是侧重于词语的意义理解,通过词语意义的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外部世界;高年级,则侧重于对词汇深层次的理解,内蕴的理解。然而在调查中发现,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词汇过程中,没有按照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来进行词汇教学。老师们往往是较为随意地对待词汇学习。只是延用“会读―会写”这种没有侧重、机械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引起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

3.词汇教学过程中,缺少对词汇的深层次挖掘

小学词汇虽然不多不深,但有很多涉及的基本词汇都可以拓展出很多文化意蕴,每一个词汇就是一部很丰富的中国文化史、或是一首古诗、也可能是一幅山水画,教师只有挖掘词汇深层的意义,才可能揭示它所蕴含的文化现象。可是由于我们教师在词汇教学上固有思维的影响,不能很好地在词汇教学方面进行深挖细究,只是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等方式进行理解,这样学生只能是对字面意思的浅层次理解,不能懂得词语蕴含的深义。

二、词汇教学的方法分析

1.理解小学词汇教学的目标,对词汇教学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

词汇教学的目标和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主要应该是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理解是消化吸收的关键,只有学生理解了,才可能顺利理解全文,运用词汇表达的时候也会更加顺畅,更加成功。因此,词语教学的要求就是要使学生深刻理解词义,达到自觉地运用,还要丰富学生的词语数量,达到运用自如。

2.在“趣”字上做文章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词汇教学也可以做到妙趣横生,快乐无限,让小学生乐于接受,在动作表演中,在玩玩乐乐中品味词汇的无穷魅力,同时也可以很好地理解词语的意义。

3.词汇教学要追求“内蕴”

我国文字蕴含着厚重的华夏文化。它通过象形来表意,经过长时间演变发展到今天,汉字的形体虽然简化了,但是它所肩负的汉文化依旧没有消逝。所以我们在讲解词汇时,应该拓展词汇的引申义,让学生理解词汇基本义的同时,也可以更多地感受汉语词汇中所蕴含的博大汉文化。如在教学“休”“本”“刃”等字时,我们可以将这些字用象形或是指事等造字法进行还原,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汉字的发明、发展过程以及它承载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汇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有搞好词汇教学,让学生准确理解词汇,大量积淀词汇,才可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更好地进行写作。总之,词汇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没有扎实的词汇积累,就不可能成就一个好的语文学习者,更不可能培养出汉语言运用的佼佼者。

参考文献:

[1]林碧鹤.让词语教学情趣盎然[J].语文教学通讯,2009(3).

[2]姜利波.词语教学初探[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第8篇:汉字文化现状范文

关键词: 语音教学 现状 对策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任何语言都是作为有声的工具而起着交流思想感情的作用。语音是语言的最基本形式,是语言的外壳,要掌握一种语言必须以这种语言的语音作为基础。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英语语音的学习能更好地促进这门学科的发展。

语言有三个方面,即语音、语法和词汇。语音是语言教学的基础,是根本的、首要的。语法和词汇都是通过语音得到体现的。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好发音是十分重要的第一步。只有学好发音,才能听清别人说的话,才能使别人记住自己的话;只有学好发音,才能把所学的语言材料以正确的形式在脑子里储存下来,从而使它以正确的形式再现,进而建立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然而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初中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整体上正在逐步地提高,但学生的文化考试成绩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与同科教师探讨这一问题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地谈到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部分学生的语音不过关制约和阻碍了他们的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发展。为此,重视语音教学刻不容缓。

一、初中英语语音教学的现状

1.对语音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中考试题不再呈现单纯考查音素的辨音题,致使部分教师在认识上存在偏差,考什么教什么,有的教师甚至48个音素也没教到位,更谈不上语音教学应重视语义和语境、语调与语流相结合,其结果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词汇记不住,从而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2.教材编写上存在语音内容的缺失。

目前,全国各地区都在使用不同版本的新教材,由于小学英语教材安排有基本读音的语音项目,故《新目标》等教材再没有这一内容,结果给初中教师造成错觉,认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好了这方面的知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因此,在初中起始年级,语音教学仍然是启蒙阶段。

3.对语音教学浅尝辄止。

语音教学是首要的、基础的、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的、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有的教师对语音项目掌握、了解不全面,语音教学往往只停留在音标教学上,对于语流教学涉及很少,语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也没有落实到位,如:影响学生听力的连续、失去爆破、弱读及句子重音。

4.依赖心理加强,自我实践能力受到阻碍。

学生自己不能识读单词,只能依赖老师的反复教读,一旦离开了老师,自己没有把握,便“羞于开口”。配套磁带中外国人的朗读在他们听来无异于“鸟语兽言”,远不如从老师那儿得到的清晰、直接。长此以往,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这就会导致听的能力受到阻碍。另外,在识记单词方面,学生还倾向用汉字注音。有的发音在汉字中找不到较为接近的字、词注音,他们会“巧妙地”运用汉语拼音来“帮忙”。学生依赖老师和汉字的心理如此严重,又怎能朝语音纯正的方向发展,获得学英语的主动性和综合运用能力呢?

5.导致英语学习的两极分化。

入门阶段的学生对学英语是有兴趣的,因为英语对他们而言有一种新鲜感。但英语单词难记、难读,磁带中的录音难听懂、听准,读那些用汉字注音的英语老师、同学又会笑话,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开口,学英语的兴趣降低,学习劲头也随之减弱了,甚至干脆放弃不学了,从而导致初一第二学期和初二第一学期之间出现英语学习的两极分化。少数学生因为学了音标,识读、识记能力得到增强,学习成绩优秀;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音标时不感兴趣,加上对自己缺乏信心,学习成绩则每况愈下。

二、加强语音教学的对策

1.灵活运用教材。

现行英语教材语音教学内容的安排学程长,不利于拼读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从一开始便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自信心受到挫伤,教学效果差。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语音进行教学,缩短语音学习的学程,改变学生从一开始学英语就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的现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动力,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可以对教材中语音教学的单音部分实行先集中后分散的教学原则。在学生开始学习英语一个月后(即让学生有一定的英语沉淀),我们可以使用“四位一体”英语教学法等方法,完成48个音素、音标及其相应字母、字母组合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过发音、拼读开口关。同时,结合教材生词表上的单词练习拼读,掌握用音、形、义结合的正确方法识记单词(可以是生词表上的部分单词,特别是一些有读音规律的单词),从而使学生初步形成独立拼读的能力,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从一开始就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然后是分散教学,即按照教材所编的教学任务施教。以达到在教学中进一步巩固前面所学的字母、音素和音标,形成熟练的拼读能力,并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单音部分的其它学习内容的目的。

2.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我们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因此,教师要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音的兴趣放在语音教学改革的首要位置,学会创新,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饱满的学习情绪。如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游戏、唱歌、学说绕口令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正确的发音。另外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录音、录像、投影、计算机辅助教学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音环境进行口语操练,从而达到语音教学的目标。

3.提高学生的语感。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感,我们必须加强重音、语调、连读、失爆等语流音变现象的教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早读训练学生的读音和语言掌控能力。同时多举办几次朗诵会让学生进行交流。要将语流教学与课文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多听课文标准录音,对课文的语流语调形成整体的深刻印象。如此坚持练习,学生才能突破朗读关,朗读时才能表情达意,形成良好的语感。如果英语的语流语调掌握好了,学生就会真正感受到所学英语的语音美,就能获得英语的真正语感,才会使英语的学习更上一个层次。

4.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英语教学中必须把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语音教学是语言学习的第一关,因此我们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拼读能力,从而解决学生的识词问题,同时,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认知学习、迁移学习和行为习惯学习能力。课堂上应该让学生练习独立拼读,老师和同学协助纠正。在学生具有了初步拼读能力之后,立即巩固教学效果,及时教会学生使用字典。一方面练习了拼读,另一方面,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初学英语的成就感,同时还可以掌握一些词汇。在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精彩的英语句子或短小的文章,让学生能够通过查字典阅读。这样就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提高了单词的复现率,加大了语言的实践量,从而形成良好的语言输入环境,即输入得多,记忆得就多,并且使学生在英语的使用中掌握良好的学习策略。这样就能为发展学生的预习能力和自学能力打下基础。

语音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将为有效的口语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语音教学是课程改革对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实际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音教学,为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Ellis,G.and B.Sinclair.Learning to Learn English:A Course in Letter Training(teacher’s book)[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Oxford,R.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New York:Newbury House,1990.

[3]孟宪忠.英语语音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张冠林,孙静渊.实用英语语音语调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第9篇:汉字文化现状范文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影视教学在对外汉语课堂上越来越普及。影视作品将视、听、说、读融为一体,场景真实生动,发音清晰标准,语言自然丰富,为留学生学习汉语提供了理想的条件,深受留学生的欢迎。虽然影视教学在对外汉语的课堂上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对外汉语影视教学的现状却不尽人意。本文就对外汉语影视教学的方法做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一、对外汉语影视教学的作用

外汉语教学影视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

相对于书面教材而言,留学生更喜爱通过观摩影视作品学习汉语。影视作品直观、立体的图像,生动的艺术表现,弥补了文字教材无声、静态、平面的不足。影视中声音、光线、色彩、动作等元素的综合运用,为留学生创设了生动、真实、身临其境的教学情景和语言环境,调动了留学生的多种感官。这样一种教学形式无疑受到留学生的欢迎,能够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热情。

(二)丰富课堂教学的知识含量

影视作品内容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生活的艺术化。它题材多样、内容广泛,包含着宗教、战争、自然、历史、人文、道德、饮食、服饰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视作品又是一门综合艺术,摄影、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都可以在影视作品中进行呈现,向留学生们传递着各类信息、各种知识。所以影视作品中蕴含着比课本教材更丰富的知识,为留学生学习汉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些极大地增进了留学生对中国社会的了解、中国文化的领悟,促进了留学生对汉语背景知识的理解,拓宽了留学生的汉语知识面。

(三)提高留学生对汉语的应用能力

由于留学生词汇量较小,对中国文化了解少,直接影响了他们在汉语交流中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些困难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他们的汉语应用能力就会受到阻碍,会影响他们学习汉语的信心。影视教学却能够有效地帮助留学生解决这些方面的困难。影视作品中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呈现,影视演员标准语音面貌的展示,丰富多彩的词汇、规范的汉语语法的运用,既扩大了留学生的汉语词汇量,又促进了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和语言习惯的理解。影视作品的中文字幕还可以帮助留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写作水平。可以说影视教学从各个方面促进了留学生对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这无疑对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对外汉语影视教学的现状

虽然影视教学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作用越来越被认可,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它的教学现状却并不乐观,主要体现在:

首先,影视教学缺乏系统而又完善的参考教材、教学大纲,对外汉语教师全凭着个人的教学经验在自我摸索,自主性、随意性较大,在教学评价上也难以做出判断。

其次,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留学生会不知不觉地沉浸在剧情里面,忘记了看影视的目的是为了学习汉语知识;未能做到有意识地模仿剧中清晰的语音、会话;难以做到自觉地学习剧中规范的词汇、语法运用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结果是娱乐成分大于学习,事倍功半,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教师也常常把影视教学课程当做一门比较轻松的课,放松自己的同时也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教师本身在影视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不够,使得影视作品没有在汉语教学中发挥它最大的效用。所以,在对外汉语影视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作用,利用影视教材的优势,培养留学生对汉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影视教学的效果是对外汉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的一个问题。

三、对外汉语影视教学的方法

在对外汉语影视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如何运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汉语知识,提高他们的汉语应用能力,是影视教学取得理想效果,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关键。

(一)选择合适的影视作品

并不是所有的影视作品都适合给留学生作为汉语学习的内容,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在影视作品内容的选择上多下一番功夫,这是影视教学取得理想效果的前提条件。纯粹的艺术片和政治片并不适用,有尴尬、敏感话题的影片也应尽量避免。对外汉语教师应该选择画面感强、内容健康、贴近当前生活、语言表达规范、传递的文化信息能给留学生以借鉴和启发的影视作品。

在影视教学之前,教师还应对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进行摸底,然后参照留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选择相应的影视作品。比如初级班学生,词汇量少,汉语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较弱,对中国文化了解甚少,则应该选择故事情节简单、主题思想单一、会话简洁明了的影视作品,以树立他们学习汉语的信心。而对于中高级班的留学生则可以增加难度,选择情节、文化、对话等相对复杂的影视作品。

(二)突出重点,“精”与“泛”结合

影视教学中,文化、句式、词汇的操练应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师要精讲,并让学生多操练。根据留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和影视作品的特点,选择对留学生实用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且重要的词汇、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高的句式作为学习的重点。教师要结合影片,利用影片的直观形象性进行讲解,并让学生反复操练,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对于复杂的文化现象、生僻晦涩的词语、不太常用的俚语或句式,教师则应做出简单的解释说明,只要不影响学生对影片的理解即可。影视作品会话中所涉及的语法和汉字,教师也可以处理得泛一些,因为语法本身枯燥难懂,如果单独讲解往往要脱离影片情节,且需要学生花时间训练。所以在影视课堂里的语法讲解,常结合影片中的句式,让学生了解该语法特点。对学生不熟悉的汉字,也无需每个都精讲,而是结合文化进行讲解,让留学生理解该字意义。

(三)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训练

在影视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对留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

1.相互交流

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要督促学生注意听,一些比较复杂的会话或旁白,可以组织学生读字幕。观看影片后,教师可以就影片的主题、情节、演员的表演、背景等设计提问,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后,还可以叫学生对影片感兴趣的部分搜集相关资料,如演员的个人资料、影片的背景或相关的评论等。对于初级班的学生,让他们把搜集的材料在课堂上读给大家听。高级班的学生,则应该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课堂上发表。由于是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有自主表达的欲望,同学之间还可以相互交流、辩论自己所收集的材料。学生在交流和辩论过程中,教师不应放任自流,而应该仔细倾听,并注意纠音,做出评价。评价的重点是学生的语言表达情况,如语音是否标准、语法运用是否规范、语言习惯是否正确。同时,教师要鼓励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交流,敢说、多说。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而且增进了留学生对中国影视知识和中国文化的理解,发挥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对提高其汉语水平是相当有益的。

2.练习写作

影视作品为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内容,学生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初级班学生可以写一些简单的观后感,高级班的学生可以对影片中最有感触的部分写一些述评。写作可以在课后进行,这样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练习写作。教师也可以不给学生规定题目,或者提供几个问题让学生自由选择,使得他们有充分的想象和自由写作的空间。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不要苛求,鼓励学生大胆写作、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提高学生写作影评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留学生的写作水平。个别留学生在写作上可能会有抄袭的现象,教师应该视情况而定,如果学生抄的是比较好的词汇和句子,可以让其适当模仿或者背诵,对于抄袭较多的同学,则应该引导他们大胆地独立写作。

3.模仿表演

模仿表演是留学生喜爱的一种汉语练习形式,也是一种有效的汉语学习方法。留学生们自由组合,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对影视作品中的一些感兴趣的情节进行模仿表演。为了使自己小组的表演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准备的过程中,留学生们会反复熟悉影视作品的内容。他们还会主动把对话打印出来,对相关的台词进行精益求精地练习,而不是泛泛地了解,这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一个小组中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和特长可能参差不齐,在排练过程中,可以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种娱乐的形式,极大得激发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热情,既学习了语言文化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使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总之,有效地利用中国影视作品对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不但能够丰富留学生的汉语知识,还可以从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提高留学生对汉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对外汉语教师应积极探索影视课程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学优势,提高教学效果,使影视教学在对外汉语的课堂中发挥最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唐荔.汉语“视听说”课程教学初探[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7,(3).

[2]罗庆铭.视听说课的教材与课堂教学[J].汉语学习,1996,(6).

[3]孟国.“电视实况视听说”课的教学实践与理论探讨[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

[4]史世庆,陆健真.看电影.说汉语[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