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高级教师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国网襄阳供电公司(以下简称“襄阳公司”)高度重视企业创新发展。2011年,为进一步丰富群众性创新载体,有效调动职工创新积极性,提高职工自主创新能力,公司通过设立“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劳模和技术领军人物的作用,有效促进了公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团队的发展壮大,在职工中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全面推动了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实践创新。
笔者在襄阳公司实地调研和分析中,总结了该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实践探索情况,分析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效应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探索与实践情况
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创建工作。2011年,襄阳公司对所属各单位的创新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梳理,一批长期扎根工作一线,围绕生产工作实际开展小改小革、技术创新的人才由此脱颖而出。其中,以娄先义同志为代表的检修分公司配电运维三班,长期坚持开展Qc小组创新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并获得了10多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襄阳公司对娄先义的创新事迹进行了充分挖掘和广泛宣传,并引起了襄阳市各级政府和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的关注。
2012年8月14日,湖北省总工会、省电力公司、襄阳市总工会为“娄先义创新工作室”命名揭牌,诞生了省电力公司系统第一个以职工姓名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娄先义创新工作室”。工作室先后被省总工会授予全省首家“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人先锋号”,被国家电网公司确定为“劳模创新工作室示范点”。
在“娄先义创新工作室”效应的带动下,襄阳公司先后成立了“检修公司变电专业创新工作室”、“检修公司输电带电作业创新工作室”,老河口市供电公司“治国创新工作室”和“超人创新工作室”。至今,襄阳公司已挂牌的“职工创新工作室”达到22个。
群策群力,管理机制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襄阳供电公司工会牵头,党群工作部、运检部等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各二级单位具体组织,相关班组具体创建,职工群众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组织制订了职工创新工作室运行管理的相关制度。如:工作室管理办法、业绩考评制度、成果管理及制度、成果转化及应用制度等。襄阳公司成立了以各专业专家队伍为主的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对成果进行阶段性考核和权威性评估。制定了从独创性、实用性、应用效果、技术水平和推广前景五个方面进行评价的成果评审标准,保证评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襄阳供电公司职工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对申报的创新工作室进行严格审批,内容主要包括:领头人、团队成员组成、活动场地、制度建设等。对已通过的创新工作室,开展年度监督检查,不合格的限期整改。通过评审和监督检查,推动了职工创新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比肩共进,工作室软硬件建设同步发展。“娄先义创新工作室”有专门的活动场地,面积大约300多平方米,具备研发室、制作室、展示厅、多媒体厅、文化走廊等功能区,能够满足创新工作的研讨、交流、制作、展示等需求。领军人物娄先义初中文化,1988年从军队转业,至今已从事lOkV外线维护20余年。工作室成员主要来自检修分公司配电专业的三个班组和部分技术专责,共21人,其中高级技师1人、技师1人、工程师4人、助理工程师5人。创新主要方向是减少配电设备故障、提高配电故障抢修速度、改进配电施工工艺等,重点开展的项目较为集中在安全工器具和施工工器具的改造创新。目前,已有电动负压泵、带电搭拆保护环等创新成果30余项,其中,已经和获得表彰的有17项,其中获全国质协奖项2项次,获省质协奖项4项次,获得国家专利的有11项,另有2项成果正在专利申报中,正在改进和研制的成果有7项。
“变电修、试、校专业职工创新工作室”领军人物王全胜,大专文化,技师,主要技能特长是直流、继电保护,曾荣获省电力公司直流专业技能比武个人第三名。工作室成员主要来自检修公司变电各修试班组,共21人,其中高级技师6人、技师13人,工程师2人,高级工2人。该工作室主攻变电修、试、校环节技术、技能的创新研究。近3年,共产生创新成果10项,其中3项获得省质协特等或一等奖。
“输电带电作业创新工作室”现有成员15人,领军人物黄忠,大学文化,工程师,从事输电安全生产工作25年。成员为输电带电班全体工作人员,其中高级技师3人、高级教师1人,技师1人,工程师1人,均为从事带电作业多年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职工和近两年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该工作室主攻带电作业技术、技能的创新研究,同时也兼顾输电线路运行维护检修技术技能的创新研究。目前已有创新成果23项。其中2项获得湖北省质协质量管理一等奖。
繁花满园,创新活动创造了显著的综合效益。职工群众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提高。襄阳公司所有生产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一线职工得到广泛发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优质服务等各个领域的创新创效活动全面开展。企业所需、职工所能、质量较高、富有效益的优秀成果不断涌现,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便携式lOkV高低压接地线、多功能组合式低压接地线、提高更换液压型耐张单串绝缘子效率等众多创新成果切实解决了公司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工作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大大提高了公司安全生产和经营的效率,为公司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导师带徒,培优育苗强健团队。工作中,该公司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劳模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技能资源,请劳模亲自参与到培养青年职工的工作中,大力开展“师带徒”活动,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创新能手,打造更专业更优秀的创新团队。娄先义与所在单位的5名青年职工确定了师徒关系,并签订了“师带徒”协议。5名青年都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有着扎实的理论知识,他们的加入使娄先义团队开展创新如虎添翼,不仅有了实践经验的基础,更增加了理论要素的支撑。直接跟着劳模学习生产实际中的操作技能,获取一线劳模从实践中积累的深刻的工作经验,对年青人的成长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更为企业创新团队后续的强大积攒了后劲。目前,娄先义的徒弟们也开始了自己的创新项目研发并取得了一些新成果。
强强联手,校企合作比翼同飞。2013年,襄阳公司主动与本科级大学襄阳文理学院联系,探索与高校开展校企共建的工作。娄先义到襄阳文理学院进行创新研发及实用技术讲座.学院组织学生们到娄先义工作室实地参观展开问答和交流。企业职工的实践知识与大学生的理论知识相互碰撞、印证,双方都深感获益匪浅。于是,双方发起校企共建工作协议,学校的人才、学科、研发平台对接企业创新工作的需求,企业的技术优势和高等学院的教育培养优势相结合,共同实现双方扩大创新研发规模和产品提档升级及培养优秀的、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创新人才队伍的需求。该举措经过半年时间的实施,对进一步推进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确实起到了添砖加瓦、加油助力的良性作用,为下一步扩大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影响力提供了新的、更广阔的思路。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建设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从目前情况看,对创新工作室的运作,各部门、各单位还没有形成有机合力。创新工作室的核心工作是研发,不论是前期的项目论证、研发中期的技术支撑、后期的成果鉴定及转化等,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诸如生技、发策、营销、安全等相关专业技术部门的参与和支持,但现阶段各专业口的参与度还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亟待建立健全强有力的管理支撑机制和机构。
创新人员不足。创新工作室要进入良性运行,需要形成一个创新的团队,聚集一批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员。目前的情况,一是具有高技术、高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创新领军人物数量不足;二是班组成员日常工作任务繁重,精力有限,投入研究新技能、新技术的时间相对较少,人员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培育创新人才的常态教学培训计划受较难开展,导致人才梯队无法形成。
没有固定的资金支持。创新工作室建设需要场地建设费用、日常管理费用以及研发设计、制作加工、成果维护、转化等各类费用,目前公司还没有设立明确的开支渠道,大部分研发资金都是基层单位、班组、甚至是个人自行想办法解决。
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力度不够。目前完成的创新成果除“舒适型全保护安全带”形成批量产品,在全省推广应用外,大多成果只在本班组、本单位使用。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目前创新工作室研发工作的组织还较多地停留在班组甚至是劳模个人的层面,成果产出后,没有相应的机制去完成诸如安全性能检测、实用化论证、寻找生产企业、市场分析、推动运用等实用转化所需的一系列工作,致使许多成果仍然停留在试用、展示阶段。二是省公司及以上公司统一管理物资采购,地市公司没有生产设备及备品备件的采购权,因此也无法自行开展创新产品的大规模实地推广应用,创新成果的实用化转化成为较难突破的瓶颈。
关于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准确定位,明确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目标。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企业创新工作的一种新形式,是群众性的创新组织,是在以劳动模范为领军人物的这个平台上,集合起一群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层职工,利用工作之余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一个优秀的平台;其主要任务是进行经营管理、操作方法、技术技能以及施工工器具改进的创新,以解决本岗位、本专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其目的是引导广大职工参与创新研发,整合创新力量,形成技术攻关合力,围绕解决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新技术引进等方面的问题开展研究活动,使创新人才的个体优势转化为群体优势,实现职工技术创新活动由个体型向团队型、由单一型向联合型的提升。同时,使广大职工在通过参与创新的过程,深入关心企业中心工作,解决提高劳动效益,降低劳动强度和安全生产风险,帮助职工实现自我价值提升等。
规范模式,明确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要求。设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必须达到“六有”,即:有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有具有代表性、有特色的工作室命名,有一名领军人物和基本的创新团队,有用于开展创新活动的基本活动场所和设备设施,有完善的管理和工作制度,有明确的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对还不具备设立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可先从设立职工创新工作室着手,按照省公司设立1-2个示范创新工作室,地公司设立1个示范创新工作室,县公司设立1-2个示范创新工作室的规模,将基本体系建立起来,依托这一体系,逐步挖掘、培养符合条件的人才和队伍,使创新工作逐步发扬光大。
健全机制,明确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管理体系。从省公司、地市公司至县市公司,明确由各级工会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组织管理部门,统一管理本级创新工作室的申报、审批、命名、建设及日常管理;明确生技、营销、发策、安全等专业部室为创新工作室的业务指导部门,负责落实工作室的设备配备、资金来源及研发全过程的技术支持与指导、成果转化等各项工作;明确人资、财务等部室为创新工作室的后勤保障部门,负责工作室人员聘用考核、创新奖励、教育培训、资金落实等各项工作。
通过健全机制,充分调动各部室力量进行协同作战,切实保障每一个获建的创新工作室确实有能力和条件持续开展研发工作。
建章立制,形成严谨细致地工作模式。应分别建立相关日常管理制度、研发工作制度、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制度、奖励制度、学习培训制度、新闻宣传制度等,通过系列工作制度形成日常管理有序、宣传造势有方、创新成果不断、成果转化有力的良好工作模式。
完善平台,打造培养企业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建立“人员能进能出”制度。对创新成员采用有期限的聘任制,并签订“创新工作绩效协议书”;开展人才培育工作。通过“师带徒”等活动形式,有效促进青工的技能提升和岗位成才;开展“校企共建创新基地”活动。校企共建创新基地是探索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可有效促进企业创新人才与高校人才的技术实践与理论知识有力结合,加快培养企业发展建设急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明确来源,保障创新工作室研发费用。创新工作室的资金来源基本有两大部分。一是从成本费用中列支。二是从创新成果转化运用获利中按比例抽取创新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