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师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师资队伍 教学质量
一、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办学初期完全是依靠母校的师资力量,采用“借鸡生蛋”的一种方式维持自身的运转。随着我国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独立学院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学院发展中首要的战略性、紧迫性的任务。现行师资队伍结构由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组成。
(一)兼职教师
兼职教师主要来源于母体学校及其他高校的专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来校任教是第二职业,主要是为了发挥余力,增加收入。兼职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均相对不足,他们往往是“上课来人,下课走人”,课后指导、师生交流的时间均受限制,只能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专职教师
独立学院专职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另有部分高等院校退休返聘教师和少数特聘骨干教师,师资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上,没有形成合理的老中青梯队,呈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中间出现断层,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职称结构上,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很小,助教所占比例偏大,呈金字塔式结构。
二、独立学院教师队伍与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独立学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的素质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认真准备,讲课才能游刃有余,才能高质量的完成课堂教学,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课堂教学管理,尤其要做好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思想工作和知识补习工作。这些都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劳动,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难以胜任的。
三、打造优良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从教过程中师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高校教师的师德目标应该是“爱岗敬业,奉献教育;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更新观念,努力创新”。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培养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进取精神,帮助他们树立为教育事业献身的价值观。
(二)关爱教师,人性化管理,营造良好环境
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第一要务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做到“以教师为中心,以情感为重心,以民主为核心”,实行人性化管理,关爱教师,真正从教师需求出发,切实解决教师困难。独立学院要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包括在学院内部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学术环境、人文环境,使教师充分实现其自我价值,施展自己的才华并不断自我完善,用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吸引教师、留住教师、发展教师;并逐步完善保障体系、在提高教师待遇等方面做进一步的努力,使教师安心、放心、尽心地工作,从而稳定学院的师资队伍。
(三)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
通过建立和健全有效的激励与考核机制,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教师能够更富热情地投身到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首先要建立以能力、业绩、贡献为基础的薪酬体系,充分发挥物质激励的杠杆作用。其次,要十分重视精神激励的积极效应。健全的考核机制包括明确的考核目的、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运行良好的反馈机制、合理的奖惩机制等。独立学院应建立公正、公平的考评体系,按照各类人员的不同岗位特点,分别制定考核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执行,使考核结果客观、公正,并建立考核工作的监督机制,增加考核的透明度。
(四)专兼结合
独立学院打造师资队伍应始终坚持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对于兼职教师,独立学院应加强对其管理力度,同时应有计划、有目的的建立外聘教师的人才储备库。确保有一支质量较高、数量充足的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一方面可以达到人力资源共享、促进内外信息沟通的目的,同时还能够弥补本校的专职教师队伍结构的缺陷,应当将其作为独立学院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来对待。
(五)教师培养
教师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实现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建立科学、合理、连续的教师的培养体系,是师资建设的核心。
1.青年教师是独立学院师资构成的主体。对青年教师首先应进行岗前培训,接受有关高校教师必需的教育科学知识、教学技能、教师职业道德以及学校规章制度方面的较为基本的系统化的训练,促进新教师角色转换,尽快担当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其次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学校选拔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进行跟踪式培养。发挥优秀教师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的授课艺术和授课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师德师风;增强青年教师的敬业爱岗的意识;为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2.提供平台,促进教师相互学习交流。学校可分学期、分内容、分层次举行优质课竞赛、说课活动、教案设计、普通话竞赛、多媒体课件比赛、教学教法考试等活动,提高教师的各种职业技能,为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创造机会,使他们共同探索教学规律,共享教学经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3.加强教师学历培养和继续教育。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应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学院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培养规划,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把对教师的短期进修学习及参加学术活动等方式纳入总体的继续教育计划,并有计划地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
4.增强实践能力。独立学院主要培养应用型、实践型高级专业人才,作为教师必须在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应安排教师有计划地轮换到行业、企业进行锻炼。
(六)开放式人才引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摘 要 针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特点,文章提出在督导评价体系中引入技术管理理念,构建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多层次教学质量监督
>> 基于学生评价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探索与实践 基于课程的高职教学质量校内监控与管理体系研究 构建高职院校四级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价体系的探讨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研究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AHP的电子政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体系研究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究与实践 燃气管道工程质量与技术管理方法研究 民办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本科教学质量”场域中的独立学院教学督导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职类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体系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教学质量体系建设与实践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网络阅卷系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的研究 高职院校基于信息平台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 耿有权.论“四位一体”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机制的构建――基于教学督导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22):44-47.
③ 薛国凤.从“局外”走向“局内”――高校教学督导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6):86-90.
④ 许胜江.基于质量管理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技术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44-46.
关键词: 高校体育师资 队伍建设 建设策略
1.引言
我国高校发展已经从注重规模向注重质量方向转移,这是高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质量的前提,要求高校教师具备深厚的技能与知识贮备,同时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与文化修养。我国高校在经历了跨越式发展之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明显滞后于学校规模的发展,特别是上世纪末全国高校持续扩招,各个高校大量引进了新的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在这一过程中,师资的水平与质量被忽视,造成很多高校师资队伍良莠不齐。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因要求较低,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体育师资的队伍建设问题,将会进一步阻碍高校体育工作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笔者通过对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与策略。
2.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
2.1信仰不够坚定
高校教师不但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还要为人师表,这就要求教师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正确的价值取向等。虽然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一部分教师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迷失了精神的方向。加上,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很多教师只关注经济效益,不讲社会责任与奉献,对社会产生了一些负面看法,并把这些看法宣讲给学生。有些教师认为高校体育课不重要,敬业精神不足,备课敷衍了事,科研没有动力,集体意识淡漠,等等。教师自身没有坚定的信仰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很难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2.2教师制度流于形式
根据我国人事方面的规定,事业单位要进行人员竞聘。但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系把教师作为干部进行管理。新教师的入职实行计划录用,主管行政机关任命、调配的管理制度。看似制度严密,实质上只要进入教师序列,就很难淘汰出教师行列。高校体育教师考核体系只分出一年工作的等次,很少有高校实行末尾淘汰制。加上,各个高校对教师的职称尤为看重,很多教师只要评上副高职称之后,大学制度就很难约束。缺少对工作能力的有效甄别手段,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全员聘任操作细则,全员竞聘制度流于形式。
2.3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不够
1997年我国高校开设大量扩大招生,之后大量青年教师进入高校教师行列,由于我国高校科研制度存在缺陷,大部分高职称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因此,青年体育教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体育作为大学的公共科目,这一现象尤为突出,新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很多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甚至行为粗暴,造成很大的社会负面影响。部分高校只注重对高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往往忽视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体育教师的培养更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
2.4师资结构失衡
近年来各高校体育教师数量增长较快,出现了人才断层现象,初级职称与高级职称人数较多,反而是中级职称人数较少。特别是助教占了较大的比例,职称的高、中、低结构比例不够协调。高校体育教师技能结构不合理,教师在自己的专项上运动技术造诣很深,其他项目水平则普遍不高。
3.加强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3.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思想品德教育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正确的价值观,教师是关键因素。体育课堂开放式教学的特征,决定了体育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机会更多,更广泛和密切。在和学生的接触过程中,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会潜移默化地于无形中影响学生。社会对教师的思想道德有着极高的要求。高校要继续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应将职业道德作为体育教师考核、聘任、晋升的主要条件。
3.2加强教师管理制度建设
要创新机制,化解高校教师管理当中的难题,积极落实全员竞聘制度,对体育教师要考核其技术示范能力、技术讲解能力、授课能力、职业道德水准、团队协作能力、体育科研能力。不要把职称作为教师评判的主要指标,无论什么职称,以前获得多少荣誉,考核标准要一致,考核指标要能体现平等。高校要完善体育教师分配制度,制度要能体现公平原则,能调动大部分人工作的积极性。真正落实公平竞争、择优上岗,才能真正提升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
3.3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现阶段,青年教师是高校体育教师的主力军,有些高校青年教师数量占到总数的一半多,如何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成为大学管理者思考的问题。首先,要为青年体育教师搭建进步的平台,鼓励青年体育教师外出进修,跨校进行合作,可以由科研能力强的教授负责,组建青年教师科研团队,鼓励青年体育教师大胆进行科学研究。同时,要给予青年教师生活上的关怀,改善青年体育教师的待遇,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青年体育教师把精力都花在工作上。
3.4优化体育教师结构
高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失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年龄、职称结构不合理,二是知识与技能结构不合理。要创设条件加快青年教师的职称晋升,各个高校加强在职体育人才的交流。加强对教师技能的培养,改变只擅长自己的专项的技术特征,教师要向多能力、多技能方向发展。
4.结语
高校体育师资建设相对于其他学科明显滞后,我们需要不断总结高校体育师资建设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思想品德教育,完善教师管理制度,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优化体育教师结构,为高校质量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古丽娜尔.阿不力米提,赵强.高校体育师资建设初探[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1.(6):23-24.
关键词:大学生;锻炼习惯;因素;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69-02
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的程度也各不相同,本研究就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找出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的重要程度,构成了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因素的体系,通过该体系不仅可以直接看出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某一因素在众多影响因素中的重要程度,还可以看出影响各因素的具体环节所在。使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更具针对性。使高校体育改革更加有的放矢。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河北省10所普通高校非体育专业的2003-2006级的4 000名本科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为内容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通过座谈、走访专家和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各种因素进行调查。根据各因素的范畴不同,在设计问卷时将影响因素划分为三级。按照问卷设计原则,对所设问题运用特尔菲法筛选确定。本研究共进行了三轮专家问卷调查,对每次回收结果采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数据统计和处理。经缜密细致的研究后,重新设计下一轮问卷。根据第三轮问卷各项指标赋值情况,计算出各指标在该指标相近的群体中的权重值,再根据权重值的大小对各项指标进行重新排序,最后得出第三轮问卷统计结果,经肯德尔和谐公式平滑处理后得知专家意见一致性较高。问卷中所反映的内容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从而确立了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因素的体系。
2结果与分析
2.1一级因素“学校体育管理制度”、“学校体育设施和体育锻炼氛围”是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外部因素,“大学生自身需求”“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认知”“大学生的个人条件和兴趣”则是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内部因素。“高校体育教学”是将这一内因与外因联系起来的纽带。在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初期,主要是由于“学校体育管理制度”的作用或是“学校体育设施和体育锻炼氛围”的吸引,使大学生们投身到了体育锻炼中。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1]。高校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程实施的最主要形式,而“学校体育管理制度”是其最基本保障。从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行为要求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运动技能的由不稳定到稳定并逐步实现自动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的自身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认知”水平的高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能否得到良好的培养,将决定着大学生能否将“学校体育设施和体育锻炼氛围”及“学校体育管理制度”的要求等外部刺激转化为内在的动机,再通过不断的重复,由不稳定到稳定,最终形成“动力定型” 使体育锻炼行为成为终身的、自觉的、稳定的行为习惯。
因此,在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诸多因素中,本研究将其归结为一级因素的六个方面,按其对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的权重大小排序,依次是“高校体育教学”、“大学生自身需求”、“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认知”、“大学生的个人条件和兴趣”、“学校体育管理制度”、“学校体育设施和体育锻炼氛围”。
2.2二级因素二级因素是对一级因素的六个方面的具体化,是立足于每一个一级因素并对其内容的一个细化,共包括三十项内容。通过对六个方面的各自内容的细化,找出了每一方面的具体构成成分,并对各成分按其对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的权重大小进行了排序。
2.2.1“高校体育教学”方面“高校体育教学”涉及体育教师、大学生、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与手段及成绩评价等方面。其中,体育教师是系统化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体育习惯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师对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手段掌握得如何,是影响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锻炼能力和习惯培养的重要因素[2]。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素质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期待会影响学生最初的体育锻炼动机、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因此,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期望,至关重要。
2.2.2大学生自身的需要方面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种层次,即:生存、生理、尊重、交往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而参与体育锻炼横跨了上述五种需求层次。因此充分发掘大学生自身的需求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又一重要途径。然而,健康和娱乐的需求是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而体育锻炼的本质是强健体魄和娱乐身心。由于体育锻炼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便变的更加活跃。学生可以把体育锻炼作为交流和沟通的手段进行人际交往。而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色,同样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同时也增加了与人交往的筹码。学生的这些自身需求因素是促进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一项重要内容。
2.2.3大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因素对某一习惯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3]。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不能仅停留在对体育锻炼认知的重要性上,更要从增强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增进体育锻炼的感知、掌握科学锻炼的知识等方面来加以强化和提高。特别是体育锻炼意识,它是对体育本质、特性、价值、作用以及体育与人、体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自觉反映。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能动的,体育锻炼意识的强弱对体育锻炼行为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因此,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是促进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要条件[4]。
2.2.4大学生兴趣爱好与个人条件及体育设施与体育氛围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及归因的调查研究表明:体育设施不完备,无运动氛围是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要制约因素[5]。因此,校领导带头进行体育锻炼,体育教师与学生同场竞技,利用广播、板报、网络等各种渠道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不断改良体育设施,改进体育教学,组织丰富的课余体育活动,以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就显得十分必要。
2.2.5学校体育管理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体育教学、课余体育活动、各种体育赛事,都是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途径,然而,惰性是人的天性,在参与体育锻炼之初,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加以管理,才可以促使其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并通过适当的奖惩措施给与激励或督促,使其将体育锻炼持续的进行下去,最终形成习惯。
体育制度还可以从另一个层面上对体育活动的安排、活动计划的实施、体育设施的更新与完善、体育文化宣传乃至于氛围的营造等加以规范,它是学校体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作指南,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是一种指令性的文件。因此,必要的学校体育锻炼规章制度是养成锻炼习惯的保证。
2.3三级因素三级因素是各个二级因素的观测点,每一个二级因素的观测点个数不尽相同,有的三级因素与他相应的二级因素完全相同,是因为它作为二级因素已经十分具体明了。对同一二级因素有多个观测点的,按各观测点在相应二级因素中的权重进行了排序。全部的三级因素共52个,通过这52个观测点既可以弄清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具体因素及其重要程度,又可以结合各观测点所属的一、二级因素找到进行整改的方向,还可根据在同一级因素中所占的权重,抓住主要矛盾进行重点地改进和突破。
纵观所有三级因素, 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及素质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首要因素, 教师对学生有无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期望,是否了解学生上体育课的心态也至关重要;在心理学方面有一著名的试验,那就是“皮革马里翁效应”,它说明了教师的期望在学生创造力发展中的作用,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及其他形式的体育锻炼过程中报有强烈的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愿望,则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是一个极其积极的暗示。
体育教师通过适宜的方法和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在此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不容忽视,特别是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
课余体育活动是大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强身健体的重要形式,他有着很强的自主性,既可以满足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技术水平、不同消费层次的学生对活动项目、同伴、场所的不同需求,又可以满足不同活动目的、不同活动方式的需求。因此必须从活动安排、组织管理、场地设施、宣传教育、氛围营造等多方面给与足够的关注,才可能使体育活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结论与建议
3.1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体育教学因素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影响最大。重视体育教学,研究和解决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建立科学、适用的教学评价系统,是促使养成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3.2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因素是多层次的研究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应该从最基础的最具体的层次(三级因素)去寻找,再到该因素所对应的上一个层次(二级因素)去查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该因素所对应第一个层次因素则是解决该问题的切入点。弄清各因素的层次关系才可能使高校体育改革有的放矢,促使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才可能有效。
3.3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各因素是相互关联的当对体育教学进行整改时,其他因素也必须跟着作相应的调整,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自身需要,考虑如何提高其体育锻炼的认知水平及改善学生个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客观条件。这需要相应管理制度作支撑,更需要相应的场地设施、倡导宣传、带头参与等来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进行配合。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2002.8.
[2] 张贵婷,等.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因素的调查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07,22(2):73-74.
[3] 〔美〕约翰・布普德斯・华生.行为主义[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2-23.
摘要: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学安全事故的发生,会给学生、家长、学校以及教师造成巨大的伤害。从教育学的视角来说,高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学生因素、体育教师因素、学校因素以及其它因素等方面,减少高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的发生也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考虑对策。
关键词:体育教学;安全问题;影响因素
0引言
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体育运动具有一定的激烈性和竞技性,难免会因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对学生和家庭造成巨大伤害,也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一系列麻烦,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从教育学的视角来说,教学的主导因素是教师,主体因素是学生,主要场所是校园场地和课堂环境,因此对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安全问题的研究,可以从学生因素、体育教师因素、学校因素等方面来探讨。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对高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并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提出确实可行的建议、解决方案,消除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通过对普通高校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学生、教师、学校管理等因素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出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学生缺乏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安全知识缺乏;身体素质下降、心理承受力较弱;教师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缺乏,体育教师上课不认真,责任心不强;场地、器材均存有隐患;由于地理因素的原因,还有不良气候的影响;学校的安全管理不完善,教师的在课堂管理也存在问题。针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如下: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体育安全意识和体育安全知识的培训;体育教师要合理的组织教学,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学校主管部门要增加体育经费投入,保障体育教学的需要;定期对体育场地、器材进行检修,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建立专门的安全机构,加强体育教学的监督、检査和评价;完善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制度;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处理体育意外伤害的步骤,具有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应急预案;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意外保险,是化解学生人身意外伤害事故风险的有效途径,有利于维护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减少事故对学校的干扰和影响。
1高校体育教学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1.1学生因素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因素是首先需要考虑的主体因素。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体育学习态度、安全行为习惯等方面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学生因素。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是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的重要因素。伴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逐年提高,但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并没有随之上升,反而出现了有所下将的趋势。相关研究表明,不合理的作息习惯、不良的饮食习惯以及缺乏体育锻炼,这些都导致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加之学习任务繁重、睡眠时间不足,因此一些学生发生了运动损伤。学生容易在思想上出现麻痹大意的情况。有些学生认为体育课和专业课不一样,专业课要受到课堂纪律的束缚,而体育课可以轻轻松松拿到学分。但是体育课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有既定的教学计划和内容,有它特有的教学规律和特点,体育课的正常开展离不开体育老师的组织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对体育课的感受就和原来的预期有了一定的差距,降低了对体育课程的兴趣。有些学生对体育课的准备工作不够重视,如在上体育课时不穿运动服,运动开始前不认真做热身运动等等,以上种种现象都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只有避免这些现象,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安全问题。
1.2体育教师因素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对于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而言,体育教师的工作态度、体育课的组织和安排情况、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等方面均影响体育教学安全问题。任何教学活动离不开任课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体育课程也不例外。和其它课程相比较,体育课程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体育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安全问题,认真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切实把学生的安全问题放在首位,才能保障体育教学活动的安全进行。如果体育教师没有深入地钻研教材和教法,没有仔细地去了解学生身体和心理变化,也不注意及时地清理场地和器材,这样的话势必会引发安全事故。体育课的组织安排也和体育教学安全紧密相关。科学安排的体育课,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确保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完成,而且影响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例如,同时在一块场地上课的班级数量的多少,各个上课的班级之间是否有相互干扰的现象,以及体育课上课的时间安排等。
1.3体育设施
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是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保障,也是最容易引发安全问题的外在原因。如果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那么体育教学的安全将在物质上得不到相应的保障。体育教学场地、设施和器材存在的安全隐患体现在其使用是否合理、维护是否及时。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使用不当。在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应首先说明体育设施和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认真做好示范。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是否有明确清楚的标识,也影响到体育运动和体育训练的安全。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缺乏正常的维护。任何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都需要正常的维护和保养,否则在长期使用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影响使用者的安全。如单双杠、健身器材等,天长日久会被腐蚀生锈,如果没有被及时检查和维护,有可能在学生使用时发生意外。
1.4其他方面影响
高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的其他方面主要体现在安全管理、体育经费、不良气候的影响等。安全教育和管理是需要切实加强的一项工作,而实际上师生的安全观念差成为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的强大的绊脚石。只有教师和学生在头脑中有对安全预防的深刻认识,才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才能准确的预判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意外事故。良好的安全管理,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场地器材的有效利用,也能够有效控制不安全因素。体育教学安全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安全领导机构的设置、规章制度的建设、突发事件应急办法、安全教学的教育培训、安全评估和监督等内容。充足的体育经费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保证。只有在投入足够体育经费的前提下,才能建设标准的体育场馆,购买更多的体育器材。同时对任课教师进行各种培训,保证教学的安全。因此,学校要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不良气候的影响。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均属于地理纬度偏高的区域,低温天气持续的时间较长。根据医学的理论和经验,在低于零摄氏度的天气条件下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特别是室外类的体育教学活动,容易发生肌肉僵硬,引起肌肉韧带损伤、脚踝扭伤等体育伤害事故。
2提高高校体育教学安全的对策措施
2.1课前导入和安全教育
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与学校的安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增加安全教育,要使学生学习体育安全知识,了解体育的基本原理以及预防发生意外伤害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对体育课以及体育课中的安全问题建立正确的认识,明白体育课中保障安全的重要性。此外,学校也要对教师、领导进行安全教育,从而丰富教师、领导的安全知识,提高教师、领导的安全认识,保证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的进行。
2.2课程设计加强
体育课安排的合理性。学校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点,在进行学校体育教学时,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校的现有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时间、班级人数、考核方法等。(1)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选择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内容;(2)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要生动活泼,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的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3)在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上,要灵活多变,避免学生厌烦情绪;(5)在教学时间的选择上,教学时间以45分钟为宜,体育课最好安排在上午3-4节和下午5-6节;(6)在授课形式选择上,应采用小班级教学,班级人数控制在20-30人左右,尽可能合理安排同时上课班级的数量,减少班级间的干扰。(7)考核方法。采用过程考核和最终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学生进步的幅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等。
2.3学校规章制度及体育设施安全防护
2.3.1学校规章制度
学校体育安全制度是保障学校体育安全的后盾,健全良好的学校体育安全制度能够为学校体育的开展提供遵循的基础,是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更加规范,同时也为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为减少学校体育安全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3.2建立学校体育课堂规章
课堂规章通常是对课堂教学规章制度的简称,它是规范学校教学管理、建立良好教学秩序、营造健康教学环境的需要。在学校体育课堂规章中,需要对学校体育课堂的秩序作出明确规定,其中包括对体育老师教学行为及注意事项的规定和对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相关行为活动的规定。在对老师的规定上,如:规定体育老师应该提前十分钟到达上课地点,掌握好体育场地和器械设施的现状,尽量排除上课中可能会带来的安全隐患,从而做好体育课上课内容的安排。在对学生的规定上,如:规定学生按时参与体育上课、服从体育老师安排、遵守体育课堂秩序等。良好的学校体育巧堂规章不仅有助于规范学校体育的教学秩序,还能够在学校体育安全保障中发挥积极作用。2.3.3建立学校体育安全管理制度学校体育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为了方便对学校体育进行管理,使学校体育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建立学校体育安全管理制度需要注意:第一,学校体育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主体。在前文中已讨论过学校体育安全领导小组的职责,其中指出领导小组组长需负责统筹学校体育安全事宜,召集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安全管理机制,纪织人员制定学校体育安全规章制度等。学校体育安全领导小组是负责学校体育安全的重要组织,制定学校体育安全管理制度,是其重要的职责所在。第二,管理是一项复杂的过程,管理制度固然也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学校体育安全管理制度应该包含着学校体育安全责任制度、学校体育安全教育制度、学校体育安全检查制度、学校体育安全评价制度等。
2.3.4建立起场地设施管理为基础的硬件保障体系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保障体系是学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的构建离不开前者的建立。学校的设备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体育设备、器材的维护和保养,体育教师也需加强对活动器材的安全检查,保证器材的安全使用。运动场地器材是学校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的有力保障。良好的场地器材可使学生感到安全、舒适,它既能使学生又快又好地掌握技术动作,又能巡免伤害事故,对学校体育教学安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1)要定期检查和维修。教师要经常或定期检查场地器材的安全程度,损坏的和不安全的器械要及时修理或拆除,建立体育设施维修与保养制度,定期检查和维修。(2)要增加场地器材的面积和数量,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3)购买质量好的体育用品,防止伪劣产品,因为体育产品质量与安全责任伤害事故有直接关系。(4)要合理的使用场地器材,按照场地器材的使用方法,正确的使用,延长场地器材的使用期限。
2.4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置
建立学校体育安全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者方案。应急制度又称应急机制,建立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的应急化制,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关键措施之一。2005年,《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也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学校体育安全应急预案的基本框架应该包括总则、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应急保障、监督管理、附则这六方面的内容。建立学校体育医疗应急制度。学校体育医疗应急制度是成功实施医疗救援的基础。学校的医务部口应该加强自身的应急医疗保障能力建设,在学校体育活动开展中努力做到未雨調缪,充分考虑实施应急救援时可能碰到的各种间题,并据此建立起相应的医疗应急预案,从而使医疗救援工作有章可循,不会因情况紧急而慌了阵脚。学校的医务部口对建立起来的医疗应急制度应进行定期的模拟演练,只有在不断模拟演综中,才能发现问题使预案不断完善。通过模拟演练还可使参加抢救的医务人员熟悉抢救制度、了解抢救流程、熟练抢救技术等。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生意外体育伤害时,体育教师是现场救护人员,必须按照救护的基本步骤和要求,及时处理事故,将伤害控制到最小。体育教师要掌握体育教学过程中常出现的体育意外伤害(晕厥、脑震荡、骨折、肌肉韧带拉伤、扭伤等)等常见意外伤害的处理,掌握人工呼吸和压迫止血等应急救护技术。
3研究结论
针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的因素,提出一些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体育教学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
3.1加强安全教育,提高育教师和学生的体育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是保证体育教学能够安全进行的必要因素,安全意识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要,强烈的安全意识是保证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的必要条件。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是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体育教师的安全意识更为重要,主要是体育教师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是教授、引导学生进行正常的、安全的体育活动的指导者。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生意外体育伤害时,体育教师是现场救护人员,必须按照救护的基本步骤和要求,及时处理事故,将伤害控制到最小。体育教师要掌握体育教学过程中常出现的体育意外伤害晕(脑震荡、骨折、肌肉韧带拉伤、扭伤等)常见意外伤害的处理,掌握人工呼吸和压迫止血等应急救护技术。
3.2合理的组织教学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避免体育教学安全问题的出现。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要考虑天气、场地、以及与周边环境等等影响体育教学安全的因素。合理的选择一些教法和组织方法,确保体育教学能够安全的进行,体育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规范组织教学:认真备课,合理的安排运动量。在体育教学中,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于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学,刻苦自觉地练,及教师能否给学生以有效的启发和指导,教师要善于改进教学方法满足学生求知欲望。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合理的安排运动量,做到运动量的科学合理。课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课后做好放松整理运动。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在课的结束部分应带领学生做好身体的放松整理活动。在进行有难度、有危险的技术动作教学时,先做好示范动作,并做好保护与帮助,让学生在心理上消除对动作的恐惧心理;同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相互保护和自我保护的能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计划,全面的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协调性等基本的运动能力,同时要提高学生的运动心理能力,培养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3.3增强体育经费投入
障体育教学的需要,定期对体育场地、器材进行检修,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根据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第2章第9条第一款的规定: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因此学校在进行教学时就有义务为学生提供保障安全的校舍、场地、器材,来保证正常的体育教学安全进行。一旦由于场地和器材方面出现了安全事故,则学校就得承担相应的责任。体育经费是学校体育教学进行的物质基础,是保证学校教学安全正常进行的物质条件,经费的充足与否,是影响体育教学安全的主要因素。充足的经费可以加快场地器材的建设,可以维修、购买场地器材,保证场地器材的安全;充足的经费可以保证安全管理的顺利进行。(1)领导要重视体育教学的安全问题,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2)正确使用体育经费,合理的支出。体育经费不可能满足各方面对资需要。所以需要对有限的体育经费进行合理的预算,合理的安排各项支在安排支出时,在保证经常性的支出外,应该在具有危险性的体育项目应多购买一些具有保护性的器材、护具,保证体育教学的安全进行。(3)要采取多种渠道、多种途径筹集资金,目前在哈尔滨各大高校,有部校的体育设施可以在保证正常的体育教学的前提下,对外开放,这样即育教学对经费的需求。便了社会方上的人员进行锻炼,也能给学校创造一些额外的体育经费来满足学校体。每学期开学之前应对所有的场地和器材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和维修,在正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定期的检查和维修场地和器材,消除在场地、器材方面存在隐患。如果由于场地和器材方面出现了体育教学的安全问题,则学校就得承担相应的责任。
3.4建立专门的安全机构,加强体育教学的监督、检查和评价
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章第九条第二款中规定:学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显疏漏,或者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而未及时采取措施的。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安全无小事,学校的领导者和教师必须重视高校体育教学的安全把增强学生身体健康,防止出现体育安全事故作为一项重要的大事来抓,并且要长期加以关注和重视。学校体育教学安全具有重要性、复杂性、多样性和矛盾性的特点,其安全状态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学校体育教学安全涉及到方方面面,各个环节,很多不安全因素是隐性的,不容易发现。所以,学校要联合学校保卫部门、医院和体育部门建立起专门的安全部门,由校体育部的领导带头来对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建立安全检查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于体育课、体育场地、体育器材进行抽查,并且记录和进行评价。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把体育教学安全的监督、检查、评价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制度的规定,学校对于在校学生应当承担教育、管理、指导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一款、第二款和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定,学校对在校学生的伤害事故不应该承担无过错责任或者公平责任,仅承担过错责任。教育部出台的《学生伤害事故管理办法》对学校体育意外事故管理做出了较为具体的规定。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主体主要有学校责任、学生与监护人的责任、第三方责任。其中的第四条、第五条规定:“学校的举办者应当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学校应对在校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应当按照规定,建立健全安全制度,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教育教学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在校学生发生体育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根据其管理行为是否有过错,以及过错与事故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
3.5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应急预案
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学的安全工作规章制度,把安全责任落实到相关处室和个人。建立体育教学安全工作检查制度。每月组织人员对体育教学的安全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发生体育教学意外伤害时,要针对受伤者的不同部位及症状采取相应的医疗救护措施,并及时通知学校的专业医务人员尽快救护。对于重大体育意外伤害,应送当地医院进行治疗和处理。3.6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意外保险教育部出台的《学生伤害事故管理办法》规定,“学校有条件的,应当依据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参加学校责任保险。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学生参加学校责任保险。"第31条第三款明确规定:“提倡学生自愿参加意外伤害保险。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学校可以为学生参加意外伤害保险创造便利条件,但不得从中收取任何费用。”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学生是否投保完全自愿,属于商业保险。开展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是化解学生人身意外伤害事故风险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使学生能够在受不同的项目、季节和气候因素,合理地安排准备活动内容和运动量。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学安全事故的发生,会给学生、家长、学校以及教师造成巨大的伤害。从教育学的视角来说,高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学生因素、体育教师因素、学校因素以及其它因素等方面。具体来说,学生因素包括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体育学习态度、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等内容。体育教师因素包括体育课的组织安排、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等内容。学校方面的因素有场地器材、安全管理、师资力量、体育经费等内容。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安全的其它因素有安全意识、安全教育、不良气候的影响等。可见,为了切实减少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的发生,从学生因素、体育教师因素、学校因素以及其它因素入手来解决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马玉林.如何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J].教育革新,2010,(1):70.
[2]左伟.体育教学中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关系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3):140-141.
[3]林一,田卓.体育院校排球普修课教学的组织管理[J].青春岁月,2015,(8):284.
[4]安金龙.哈尔滨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5]尹兆风.影响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安全的根本因素[J].中国学校体育,2006,(1):79.
[6]商全乐.沧州市高校体育安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5.
[7]李娟.体育教师安全教育能力培训方案的初步设计[D].长沙:湖南大学,2013.
[8]赵飞飞.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对体育教学安全影响的分析与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效能;影响因素
近年来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目前高校体育教学还存在着体育教学效能低下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从内外两部分进行讨论。即:从内部因素出发,我国高校的大多数体育教师都注重技术而忽略了理论知识,因此高校体育教学的效能感不断下降。从外部因素出发,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师在待遇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同校的其他教师。内外部不利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导致高校体育教学效能低下的根本原因。本文通过观察法、资料法和专家访谈等不同的研究方法。所谓的观察法就是指观察高校体育教师在从事体育教学活动时所使用的方式和方法;资料法就是指收集来自于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的资料;而专家访谈法就是指举办专家讲座,了解导致高校体育教学效能低下的原因。
1导致高校体育教学效能低下的原因
1.1主观因素
在教学活动中,主要的角色就是教师,因此一个教师的学历和实际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能。在经过大量实践后我们证明了:教师的教学效能会随着教师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学历较低的教师相比于学历较高的教师反而能获得更大的教学效能;教学效能和教师的实际能力成正比关系;教师的经验丰富与否也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能。
1.2工作地点因素
学校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主要地点,因此一个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制度和学校的校规等都将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学校为教师提供的教学条件身为一个独立因素,对教师的教学效能的影响是最大的。
1.3社会因素
教师的教学效能除了受到自身和学校的影响,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的影响。著名学者王受荣就指出,影响大学教师教学效能的社会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了政府的相关政策、社会的舆论和支付给教师的工资等,由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导致高校体育教师更容易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教师的信誉极不稳定,因此无论是在课时还是在薪酬方面,高效的体育教师的薪酬都远远低于同校的其他教师。以上所说的都是可以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效能的社会因素。
2目前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尽管高校体育教学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的教学效能相比还存在很大不足之处。由于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历史较短,因此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高校体育教学的制度不完善,高校体育教师对教学的认知偏差等因素都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效能的提高。我国目前已经有许多学者针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效能做出了相关研究,一些学者已经编制出了教学自我效能感表来研究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的效能,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各学者的文化和经验的差异会导致这些成果的边界条件。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教师和学生的自我效能做出了调查和研究,这又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关于教学效能研究的内容。但是由于各研究者的思想差异,同一自我效能表也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因此研究结果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准确性。我国目前大都采用调查问卷法来获得相关的效能数据,但是由于这种方法不够严谨,因此导致调查结果不精确。其他国家在研究教学效能时往往采用的是实验设计法,尽管这种方法避免了调查抽样的缺点,但是该方法是模拟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和真实结果存在着一定差距。由此可见,我们在研究高效教学效能的时候不能只局限于一种研究方法,要探索出更多的方法,加强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3改善方法
3.1优化外部环境
3.1.1改善相关环境
我们所需要优化的外部环境包括了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部门环境这三部分。社会环境的改善应该放在第一位,我们只有不断优化社会环境,改变人们忽视体育教学的现状,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教育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社会对体育教师的重视度。其次,我们要优化学校环境,为体育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要公平对待体育教师和同校的其他教师。所谓的部门环境就是指学校的体育教研室,我们应该在体育教研室内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加强体育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整个体育教学教师团队的素质,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3.1.2改善学校的管理制度
学校的管理制度只要包括了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这两个部分。我们首先要不断优化学校的评价制度建立健全的评价制度有利于了解到体育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从而帮助体育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效率,并且能及时改善不足之处。其次我们需要完善的就是激励制度,学校可以设立不同等级的奖项来促进体育教师之间的竞争,奉行优质优酬的薪酬制度,增强体育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激励体育教师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
3.1.3完善保障体系
学校只有建立了健全的保障体系才能保证每一位体育教师的基本权益。学校可以组织上岗前的专业培训,这样既可以加强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又能够帮助体育教师度过实习期,增强体育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学校可以为体育教师提供进修的平台,鼓励青年教师通过进修来提高自身的学历,获得更高的学位,同时学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报销教师进修的费用,这样才能激励更多的青年教师参与进修。最后,学校要充分利用优秀教师的楷模作用,通过优秀教师来吸引更多的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为优秀教师提供更为丰厚的报酬,这样才能激励其他教师向优秀教师看齐。
3.2采取内部干预
3.2.1通过价值观教育来提升教师的价值观水平
由于我国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体育教师十分容易被忽视,因此体育教师应该接受价值观教育来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观,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而不是盲目埋怨社会和学校的不公,教师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要充分相信自身的能力,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3.2.2完善自我
对于教师来说,第一点是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决定自己教学效能的最关键的因素,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而反思能力是教师的教学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率进行反洗,要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完善自我。同时,教师应该加强和学生的交流,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针对教学的目的和学生的需要进行相关调整,不断提升教学效能。第二点就是教学交流。教学之间要加强交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结果互相探讨,要积极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能。教师之间加强交流既有利于教学知识的丰富,又有利于教学能力的提高。第三点就是虚心学习。教师不应该满足于现有的教学效果,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虚心向优秀教师请教,不断提升自我的教学能力,满足时代和教学的需要,只有不断学习的人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第四点就是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理论。对于教师来说,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理论,实际的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因此教师要不断进修,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这样才能为以后的教学行为提供足够的理论指导。第五点就是要加强科研水平。就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效能来看,科研素质整体偏低,因此教师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加强科研力度,不断创新教学方式,通过科研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效能。第六点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和学生取得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能。
3.2.3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影响学生的不仅是教学理念,教师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都会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楷模。对于教龄较短的教师来说,在教学活动中要十分细心和耐心,在发生问题时,应该充分反思自身的不足之处,要积极改正自身的性格缺陷,并且通过后期的不断学习和努力去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教学效能。同时,教师应该为自己设定合适的、具有阶段性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应该循序渐进,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能,又能给教师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帮助教师实现自身的价值。教师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应该盲目气馁,应该树立充分的自信心,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在解决教学困难时,教师应该掌握调节自身情绪的方法,要时刻保持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不降负面情绪带到课堂上影响学生,从而保证教学效能。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体育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的教学环境和学校的管理制度都不够健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内外部同时进行改革,为体育教学提供更好的条件。同时,教师身为教学的主要角色,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去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心理素质,要不断完善自己、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和其他教师的交流,积极借鉴学习,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要相结合,探索出最高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能。
参考文献:
[1]吴建平,李越辉.江西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调查与分析[J].科技资讯,2006(36).
[2]高守清.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认知与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6(10).
[3]闵春晖.公体理论课的质量取决于教学效能感的高低[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8).
[4]谭兆敏.近十年来国内关于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综述[J].煤炭高等教育.2006(4).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师;师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6)06-0010-03
一、高校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内涵
高校体育教师师德修养是指高校体育教师在育人工作中所遵守的教师职业道德。包括业务素质、育人意识、平等意识、情感意识等。业务素质是指教师在育人工作中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教风严谨和创新精神。体育课的指导思想是学生的“健康第一”,重要任务是增进学生体质健康、塑造身心健康,专职使命是传播体育知识、传授运动技能,体育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拥有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育人意识是指体育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要寓师德内涵于体育教学之中。“体育教育要注重‘人的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个性化’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师德修养一要讲民主平等,尊重学生,善于与学生互动对话,清除支配观念; 二要讲发展,善于创造条件,展示自我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共同发展;三要讲宽容,不搞‘单一模式’,有容人之量,能宽待学生。”[1]平等意识是指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善于区别对待具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长处,激励学生、善待学生,建立“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坚持学生人格上的完全平等,杜绝对学生任意发号施令和讽刺挖苦,以免侮辱学生的人格,造成心灵上的创伤。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发扬民主、尊重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进行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情感意识是指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情感融入教育全过程。“情感教育是一种独特的道德教育思想,是把人的内在情感动员起来, 使之融汇到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从更深层次反映学校道德教育的本质,提升学生的精神需求,满足人的自我发展需要的一种教育范式。”[2]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心理与表情变化合理安排学生的运动量、活动内容。要了解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所掌握技术动作的具体情况,耐心辅导学生,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刻苦练习的愿望,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体育教师要关怀、信任、承认和尊重学生,注重加强对学生的自信心、创造精神、竞争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二、高校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现状分析
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主要指职业素养、道德品质、高尚情操和教学能力四个方面。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缺失现象仍不鲜见,究其因主要是体育教师的自身责任心、思想理念、主观情感、学校的管理制度以及社会风气等因素造成的。
1. 高校体育教师具备的师德修养
体育教师师德修养包括职业素养、道德品质、高尚情操和教学能力四个方面的内容。目前,高校大部分体育教师职业素养较高主要体现为:首先,体育教师爱岗敬业,教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据调查,96%的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较高,没有不备课就上课、上课接听电话、无故缺席、换课以及不按照课程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等不良的现象。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是与时俱进的。其次,体育教已经具备一定的道德品质。据调查,97%的教师尊重学生,能够一视同仁地、平等地对待学生;为人热情、诚信待人、为人师表、仪表端庄、遵守社会公德。再次,体育教师道德情操高尚。体育教师道德品质整体上还是很好的,据调查,99%的体育教师不会以貌取人,不会因家庭背景的异同区别对待学生。最后,体育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体育教育知识,还能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方法。具有完备的知识体系,便于教学过程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2. 高校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缺失的影响因素
根据调查显示,仅有3%-4%的体育教师师德修养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敷衍塞责、态度不端正、个人品行低、教学能力差。体育教师的自身责任心、思想理念、主观情感、学校的管理制度以及社会风气等因素影响高校体育教师师德修养。其一,高校体育教师责任心影响高校体育教师师德修养。少数体育教师缺乏教学责任心,疏于对学生思想品行的教育和对学生技术水平的培养,不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和不努力提升技能水平,工作态度差、工作散漫和随意。其二,高校体育教师思想理念影响师德修养。少数体育教师思想理念是重专业教育轻思想教育,认为自己的本职工作是锻炼好学生的体能和提高技能,疏忽了自身的道德素质和品德对学生的影响,缺乏以身作则的思想理念。这种思想理念容易导致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气过分严厉、语言过于粗俗。其三,高校体育教师主观情感因素影响师德修养。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双向互动,也是师生与学生的情感、兴趣、能力等心理的相互交流。体育教师教育情感形成与学生密不可分。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思想和语言表达及动作示范,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练习积极性、技能掌握程度。体育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和爱护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责任感、亲切感、信任感。不良的情感催化下,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教学气氛,师生之间就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处在不佳情绪状态,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体育教师的高尚情操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其四,学校的管理体制影响高校体育教师师德修养。一些高校忽视了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培养和提升,对教师的思想素质监控以及教师个人品行的监督不够,缺少对教师师德修养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也有一些高校对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建设,没有具体的目标、计划和培养措施,很少开展教师师德修养的活动,没有改进体育教师师德修养建设的意识。还有一些高校不能认真贯彻落实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法规,从而出现了教师师德修养水平不能提升的现象。其五,社会风气影响高校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社会上的一些腐败思想、一些消极生活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师师德修养,尤其对于部分立场不分明、思想觉悟非常低的教师就很容易产生影响,甚至会出现一些不良的职业道德败坏行为。
三、 高校w育教师师德修养培养和提升的对策
要培养和提升高校体育教师师德修养,解决体育教师自身责任心问题、思想理念问题、主观情感问题、学校的管理制度问题以及社会风气问题,高校应该加强教师师德教育,积极关注教师的思想观念问题,注重践行慎独修身,高校健全教师师德修养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积极开展增强教师师德修养的活动,提高教师思想水平。
1.加强教师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责任心
高校不仅要加强青年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养,更要加强师德教育,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业务水平以及思想道德水平, 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心。积极开展学雷锋活动、三育人等活动,加强教师师德教育。关心青年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工作[3]。帮助青年教师解决成家立业、抚养幼子以及赡养老人等问题,多为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排忧解难,使其毫无顾虑、大胆的开展工作,增强工作责任心。
2. 积极关注教师的思想观念问题
针对部分教师思想觉悟水平和意识形态不高,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敬业精神不强。要加强教师自我良好形象的塑造,加强文化底蕴的培养,提醒其对自身师德要严格要求。要杜绝上述现象的出现,彻底解决教师思想问题。高校必须及时掌握体育教师的思想动向,认真分析、总结教师的思想、观念、意识和道德素养问题,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来培养教师的师德修养。
3.鼓励教师注重践行慎独修身改善自身情感
教师要学会自我约束,注重践行慎独,提高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保持个人品行的操守,达到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要坚持内外兼修,既要加强内心的文化素养,又要保持良好的仪表。不仅要拓宽教育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更要拓宽语言学知识和美学知识,不断提升个人文化修养水平。塑造良好形象,要求青年教师穿着整洁,体态大方。教师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培养其高尚的品德、道德情操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体育教师不仅要端正作风,品德高尚,而且要提升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工作中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
4. 健全教师师德修养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高校要完善激励机制,帮助体育教师自身发展。确立严格的教师师德修养考核机制,实事求是地定期考核,把考核结果当作岗位聘用以及职称晋升必要条件,从而激励教师加强师德修养,促进教师个人修养的养成[4]。此外,高校还应进行物质激励。制定合理的奖励政策,对优秀教师给予激励。对于那些在教学方面和科研方面取得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增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动力。
5.积极开展增强教师师德修养的活动提高教师思想水平
学校可定期举办教师师德修养知识竞赛活动,如职业道德知识竞赛、教育法知识竞赛等,促进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提高。还可定期举办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促使体育教师更新和完善知识体系,促使体育教师自觉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师德修养水平。学校还可通过提供平台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友好交流,促进师德修养的培养。要求体育教师积极营造活跃的教学气氛,加强与学生之间互动,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体育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形式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再兴. 以教书育人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10): 4-6.
[2]毛豪明, 周 黎. 当代中国情感教育理论研究检视[J]中国教育学刊, 2006(4): 27-29.
[3]张云波.加强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策略研究[J]商, 2013(7):337.
[4]贾丽媛.加强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策略探究[J].才智,2013(12): 104.
关键词:目标管理;中职体育教学;原则
增强和发展学生的体质、健全学生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是当今中职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管理中职体育的手段有很多,各个学校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体育教学的科学性、长期性、专业性和创造性等方面都契合目标管理的基本条件,本文就是在体育教学的管理中应用目标管理的一个简单尝试。
一、中职体育教学目标管理的概念
目标管理指在组织内员工自上而下地、积极参与确定工作目标,并在日后的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是一种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的管理办法。中职体育教学的目标管理是指在中职学校中校级领导、中层管理者和体育教师一起协商,根据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共同决定各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学校工作、监督、检查和奖励的标准。它的特点是:高度重视学校中人的因素,是一种把体育教师的个人需求与学校发展的目标结合起来的管理制度;将个人目标和整体目标有机结合,管理有效地将学校目标分解到部门目标最后到教师个人目标;控制的重点在目标实现的能力上,目标管理以制定目标为起点,以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为终结,比通常管理方法的监督的成分很少,减轻被管理者的对抗情绪。
二、中职体育教学管理的一般状况
在现实的基层的中职学校中,各种不适应体育教学特点的管理方法长期存在,这对于体育学科的发展构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首先,管理等同于其他学科管理,体育教学的特点是:以身体运动为主,以室外教学为主,这些特点跟其他学科有本质的区别,体育课是笑声和汗水的结合,能做到表情严肃、悄无声息是对体育课本质的亵渎,管理体育课要有别于其他学科,应该根据体育课特点和本质进行。其次,忽视体育教学艰辛取得的成绩,中职阶段,学生各项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已经接近尾声,学会运动技能、提高的体育成绩难度很大,在通常的管理方式中常常会忽略这些成绩,长此以往就会降低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再次,管理等同于管制,一些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管理中行政命令色彩浓重,个别学校的管理长官意志表现相当严重,不切合实际对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提出各种要求。最后,管理不尊重体育教师成长规律,体育教师的职业生涯漫长又艰辛,新入职的教师缺乏经验但富于主动性,快退休的教师体力不支但经验丰富,一些中职学校的管理实行“一刀切”往往既打击了年轻教师的主动性又忽视了老教师的经验。
三、中职体育教学目标管理的建议
1.体育教学目标管理的实施原则。首先,目标制定必须科学合理,科学合理的目标是目标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脱离了实际的工作目标,轻则影响工作进程和成效,重则使目标管理失去实际意义,影响学校发展大局。其次,督促检查必须贯串始终,作为管理者,必须随时跟踪每一个目标的进展,发现问题及时协商、及时处理、及时采取正确的补救措施,确保目标运行方向正确、进展顺利。再次,执行标准控制必须严肃认真,既要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又要把执行标准和工作程序控制预定范围。最后,考核评估及时、到位,考核、评估、验收工作必须按照目标管理方案或项目管理目标,逐项进行考核并作出结论,真正达到表彰先进、鞭策落后的目的。
2.体育教学目标管理的程序。体育教学目标管理的具体做法分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为各级目标的设置;第二步骤为目标实现过程的管理;第三个步骤为总结和评定成果。在第一个步骤中,校级领导根据学校的实际和长远目标,在客观评估的基础上提出学校体育工作发展总的预定目标;中层管理者根据总目标分解和调整成体育教学相关的分目标;体育教师针对总目标和分目标制定自己的目标,个人目标与分目标和总目标协调一致,促进学校工作总的发展;各层级对目标进行充分讨论,最终敲定目标。第二个步骤是目标实现的过程,管理重点在于结果如何,强调体育教师的自主、自治和自觉,用进行定期检查工作,相互协调相互沟通,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在第三个步骤中,总结和评估时体育教师首先进行自我评估,然后校领导和中层管理者一起针对目标和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进而进行奖惩。同理,校领导层和中层管理者接受另两个群体的评估,并适当进行奖惩。本轮目标管理完成后可以按照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行下一循环。
3.实践中体育教学目标管理应注意的问题。目标管理是一种脱离传统管理观念的新的管理制度,它借助全体教职工的政治觉悟,事业心,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学效果以及个性的需要。动员全体体育教师为实现体育教学过程,确定目标、指定措施、事教学实体内部富有成效的管理体制。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影响,会出现各种常见的困扰,根据笔者的经验,建议做好如下解释工作:首先,应明确体育教学目标管理是学校、体育教师个人发展统一的最佳途径,不是约束体育教师自由的铁链。其次,体育教学目标管理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推动各方面工作而采取的自我控制、自主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再次,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可以作为考核和评定工作的依据,对体育教师日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最后,目标责任管理是一种动态的管理,体育教师可以通过管理完善自身教学、提高个人素质、积累经验、为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玉成.《试论体育教学的目标管理》[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01.
所以,如何顺应我国“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制度性转轨,如何确立体育教学的专业性,实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应该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新课改视角下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内涵
教师专业化已经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其基本含义是: 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需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的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2]。
应该说,教师专业化概念的界定,对丰富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对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提高体育教师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等方面意义是十分明显的。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教育理念和盲目追求升学率思想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教学重视不够,
特别是对体育教师工作的专业性认识不足,社会上不少人,包括教育系统内部的一些人也认为中小学体育教师所教的知识,谈不上专业性,似乎谁都可以做中小学体育教师,也确实有很多中小学体育教师都是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的。可见,体育教师自身可外显的运动技术技能不是其职业培养或培训过程的全部,教师的培养也不可能像制造工业产品一样一次成型,它应该包括职前教育、岗位适应和职后教育的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2]。
二.新课改过程中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面临新的挑战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沿用了几十年的体育教学大纲悄然隐退,取而代之的是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应该说,新《课程标准》拓宽了体育的功能,它在运动技术、运动技能传授和获得的同时,更为关注的是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更为强调的是在学生运动技能习得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教育。
不可否认,体育功能领域的拓宽、《课程标准》灵活性的增强,卸除了束缚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种种桎梏,各地、各校和教师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其组织形式去达成体育课程的学习目标。从这层意义上说,新《课程标准》无疑是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一次真正解放。
但据调查,在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普遍还存在这样三个问题:(1)新课程教育理念难以和教学实践相统一;(2)课题研究能力薄弱,论文撰写困难。(3)对课堂改革的关切度和参与度不尽人意,改革途中或摇摆不定或流于形式[3]。应该说,课程改革过程中产生的这些不适反应,过渡期产生的这些“阵痛”也都是不可回避的,新课改在给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战。
三.“母机”滞后,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困境探悉
我国的体育教师教育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遇到了不少的挫折和教训。在充分肯定体育教师教育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我们也不可忽视体育教师教育中还存在的相关问题。应该说,上述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新课改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乃至困惑,很大程度上都源于“母机”滞后,即培养他们的教育领域的一些由来已久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一)是“运动技能”取向的体育教师专业性定位,制约了中小学体育教师实践智慧的释放与发展,因为在体育界,尤其在学校体育界,体育教师教育目的论层面上始终占居主导地位的仍是“运动技能”价值取向,体育教师自身可外显的运动技术技能成为了其职业培养与培训的全部。应该说,这种价值判断的形成跟体育教育科学理论以及教育科学理论的水平不高,或者说重视不够不无关系。
(二)是体育教师教育部门与体育教师使用部门的隔离,形成了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位差”,近年来,虽然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原有的教育体制还存在着国家“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现象,从而使体育专业学生毕业从教时“所需的没有”、“所学的没用”,产生学用脱节的现象。应该说,体育教育“母机”的先进性、导向性以及对学校体育的指导性还难以体现。
(三)是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分离。一方面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体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分别由不同的机构承担,从人员到设备、课程、教学、教育研究等业务领域也都很少沟通;另一方面,长期以来负责职后培训的体育教师进修机构,主要任务仍是学历补偿教育。这种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存在的弊端有2个:①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人为地割裂开来,难以对体育教师的终身教育做全盘地统筹安排;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层次倒挂,从而使得职后培训难以起到继续提高体育教师水平和能力的作用,这种互相割据的体育师资培训体系严重影响了体育师资培养的质量与效益[4]。
四.走向贯通,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选择
(一)推行专业化运动,凸现体育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不可否认,高师体育教师对专业自身特质缺乏正确的认识,直接影响到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如果说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能者为师”、“学者为师”(甚至知识稍多于被教者)的观念是社会历史条件使然,那么到了在高等教育日臻成熟、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的当代,那些屡见不鲜的“专项技术”,“专项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专业水平的体现, 则只能彰显我国体育教师教育专业性的苍白。
(二)重视学科融合,围绕体育教师专业性优化课程结构
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对于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可能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将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及技能视为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如胡德海教授认为,教师要搞好教学,必须了解教育活动的规律和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的规律,这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鲁洁教授也把教育和心理科学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师智能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教育学科类知识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而教师专业化核心又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那么教育学科类知识的掌握是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前提之一[5]。
对于体育教师教育而言,体育教育学类课程也正是体育教师获得这种知能并实现其专业发展中“不可替代性”的理论基础。所以,体育教育学的构建必须围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为目的,在总结以往课程体系改革的经验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对未来中学体育师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研究,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思考,重新构建,加强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衔接,扩大课程体系的覆盖面。而且这种学科体系的构建,包括它的理论支撑和指导并不是局限于本科阶段,而应该贯穿于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全过程[6]。
(三)强化继续教育,强调教师教育机构与普通中小学有效联系
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阶段。在我国,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虽然是体育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受“一次性教育”观念的影响和其它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目前各省市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发展较慢,一直未能建立起系统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而且部分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现有的体育教师进修由于受到当前体育教师数量短缺的影响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已经成为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因此,认真剖析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问题,确立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依据,并提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设计思路,是当前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重要课题。
(四)培养模式多样化与多元化,辅以严格的教师资格定期认证制度
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一项针对教师行业的职业准入制度,它对于规范教师职业标准,加强教师职业专业化,提高学校教育质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世界上许多国家先后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