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管理考核方案范文

教学管理考核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管理考核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管理考核方案

第1篇:教学管理考核方案范文

本学期将紧紧围绕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学校建设要求,深化实施各专业“2.5+0.5”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完善教师教师考核体系,贯彻落实赣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工作量化考核标准,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提高教师工作素质。

二、主要工作

1.对各教学部“2.5+0.5”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督导检查。

2.加强高效课堂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考核体系。

4. 督促与指导省技能大赛培训工作,全面提高训练质量,争取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5.文化课“两课”评比组织与报名。

6. 组织开展校春季运动会工作。

7.迎评创建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教学管理工作

1. 教务处加强督导力度,对各教学部教学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督导和检查,推动中等职业教育“2.5+0.5”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严格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报批、执行和滚动修改制度,开齐开足各类课程,按规定科学合理选用教材。推进教学评价考核改革,制定我校学生学业评价考核方案,规范考核管理,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考核形式的多样化。

2.加强高效课堂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检查制度,制定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管理规定并严格执行,加大对教学责任事故的处罚力度。教务处将以教研组为单位,对教师日常教学质量及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督导检查,树立教师课堂教学的中心意识,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的严肃性。教务处将采用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的方式,对各部教师的教案、听课记录、学生作业、实验实习报告等进行检查,并在学校网站上及时通报检查结果。各教学部至少每两周要对本部教师教学情况检查一次,为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化考核提供依据。

3.组织开展文化课“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对参赛教师加强督促和指导,让教师掌握“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内涵实质和参赛程序。组织历年我校参加两课评比的教师对参赛选手在备课、说课、上课等各环节进行多轮打磨,争取在今年市“两课”评比中取得较好成绩。

第2篇:教学管理考核方案范文

[论文关键词]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设备管理、教师管理、教学信息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也就是计划、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价。六大管理内容相辅相成,彼此关联,密不可分,且包含独立的子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由规范化管理向精细化发展就必须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参照is09000质量认证体系,结合学校实际,确定六大管理内容,建立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一、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的内涵

(一)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现管理的精髓化、精致化和规律化

精髓化是把握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核心,按照教学质量管理的规律制定规章制度和计划;精致化是按照教学质量管理要求,实施疏密有致的管理方法,以贯彻落实教学管理的各项内容;规律化是体现教学质量管理的严格制度和规范,实施教学质量管理的具体指导方针和具体解决方案,是检验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标尺。

(二)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现管理的全面、全员和全过程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是对教学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细化,细分对象、细分岗位、细化环节。管理的全面是指教学质量管理的范围全面、内容全面和方法全面。范围包括教学计划管理、组织管理、学籍管理、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到教师教学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操作方法和流程;方法包括检查和评估、绩效考核等方面。全员是指参加教学质量管理的人员广泛而全面。全过程是指教学精细化质量管理贯穿教学各个环节,包含教学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实施、管理、控制和反馈等多个环节的全过程。通过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有关质量问题的宣传教育,使学校全体职工都关心和参加到质量管理中来。

二、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由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等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需要不断地循环进行工作,才能不断地提高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成效。计划主要是应用现代的预测技术,预测市场对学生质量的要求,经过对预测信息的分析研究,以此来确定质量管理目标和相应的质量管理方案;实施是根据预定的质量管理目标,经过优选的质量管理方案,组织具体部门和人员实施;检查主要是质量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人员检查方案的实施情况,评价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成果,并找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处理是总结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巩固成绩和预防问题再度出现。并且将本次循环中寻找出的问题转人下次循环中予以解决。

三、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一)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管理是学校组织教学和实施管理的主要依据,包括制定教学计划、制订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学期教学实施计划、下达教学任务书、编制授课进度计划、编制课程表等多个环节。

教学计划管理由上到下包含学校计划(目标)管理一专业计划(目标)一课程计划(目标)管理一课题计划(目标)管理。学校计划(目标)主要包括学校近期、中期、长期的专业设置及教学目标、层次等,如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它是专业培养目标的纲领。各专业要按照总体目标,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结合本专业实际,制定专业课程开设计划,确定专业应知、应会目标,充分体现文化课为技术基础课服务,技术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理念,达到文化课、技术基础课在专业发展中够用和实用。同时,课程的开设力求模块化,减少课程开设门数,自主开发精品专业课程。课程计划(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它是任课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是教学基本文件之一。任课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详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对人才知识、技能需求,编制课程学期授课计划(含编制说明、教学周期顺序、教学章节、教学课题、教学内容、授课时数、学生应知、应会目标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准备、作业安排等)。因此,任课教师要熟悉所教课程的整本教材内容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课程知识点,明确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课题计划(目标)是教学计划(目标)的最末单元,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案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课题重点、难点,体现教学方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效果评价。任课教师课程学期授课计划制定后,由教研组讨论,教研组长、专业科科长签字,于开课前的一个学期结束前一周送教务科审核汇总,报教学副校长批准后执行。

(二)教学实施过程管理

教学实施过程管理包括理论教学过程管理、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和生产实习教学管理。

第一,在理论教学过程管理中,要按照教学计划(目标)、子计划(目标)分项管理和控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包括教学计划的修正)。教学管理人员,要根据职责,按照教学计划(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检查;如随机听课检查、教学进度检查、教案检查、作业批改检查、教学效果检查(抽考、学生问卷、座谈会等),随时掌握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及的出现的问题,做好每个课题计划(目标)的管理和控制。对学期授课计划执行情况,专业科每月检查一次,教研组至少每两周检查一次,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检查、督导及听课过程中随机抽查,并把检查结果每月汇总后报送教学副校长审阅。

第二,实习教学管理是中职学校教学过程管理的薄弱环节,主要与管理理念和实习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关。长期以来,我国实习教师队伍不健全,职称比例、学历比例、人员比例等结构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得不到彻底解决,加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实习教学过程管理流于形式,甚至达不到规范管理的要求。而中职学校学生专业技能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因此,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际,制定教师学期、学年技能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展自我技能培训,提高教师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同时,管理人员要从课题实习计划、实习教案人手,加强实习教学过程检查。实习教师要按照课题培养目标示范操作、讲解、辅导和讲评,对每位学生每个实习课题实习效果进行测评,并汇入平时实习成绩。

第三,生产实习过程管理也应从专业实习计划开始。学校专业课教师应走出校门,到企业调研,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签订学生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协议,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修改专业教学度进和课程计划,同时定期派教师到学生实习单位进行指导、调研、锻炼等,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生产实习实行定师傅、定课题、定期轮换制度,把学生在企业产实习和顶岗实习落到实处。

教学目标的实施,主要依靠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施、设备来完成。因此,专业科一方面要抓好教师管理,对每个教师提出不同阶段的工作要求,另一方面要结合专业目标对实习设备科学管理,统筹协调,充分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三)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价

学生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评定学生成绩,检查教学质量,研究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成绩考核应坚持理论与实践考核并重的原则,采用百分制评定,主要采取考试、考查两种方式进行,实行教考分离,考试课要建立课程试题库。考试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技能进行总结性考核的方法。可采用课堂理论考试(笔试、闭卷)、技能考评、实践操作、实验、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例如,一般情况下,课程平时成绩可占30%~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70%;实验课考核成绩计入课程平时成绩,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专业课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以50%计入期末考试成绩。考查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经常性考核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平时课堂提问、作业、实际操作和平时测验等采集学生学习成绩。

(四)教学信息反馈与处理

1.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管理和使用

教务科、教研督导室、专业科应通过常规教学检查、师生座谈会、听课等形式建立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网络,通过毕业生调查、与用人单位座谈等形式建立人才需求与毕业生质量的信息反馈网络,通过各种层次的教学评估(包括社会评价)收集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办学效益的反馈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要及时进行整理、分析、归纳。

收集整理的各种信息要以纪要或报告等形式,及时报教务科和教学副校长,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修订教学计划和目标,改进教学实施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第3篇:教学管理考核方案范文

关键词:成人高校 教学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 监控体系 探索与实践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高等学校要按照把发展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教学管理新模式,加强教学质量监管,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所谓全面质量管理(TMQ)是指为确保产品质量的持续提高,由组织的全体人员综合应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对影响质量的全过程和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地管理,以达到生产者消费者满意的产品的目的的一种质量管理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核心理念:消费者满意、全员参与、质量的持续改善和依据事实进行管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最近的各种实验表明,许多工业领域的新管理程序,都可以实际应用于教育,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这样做,而且在一个教育机构内部也可以这样做”。近年来,尤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一些高校也开始借鉴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高校如何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即使国外也主要是一些与市场变化非常紧密的职业院校,并不是所有的高校,因此,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和丰富。本文结合我校成人教育的工作实际,就借鉴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成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基本框架

(一)质量监控理念。所谓质量观念,是指人们对质量的认识、理解和态度。由于质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质量应该是“满足消费者的规定的和潜在的需要”。同时,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认为,质量不仅指产品和服务,还包括过程、环境和人员。就高等教育的质量而言,“规定的需要”,主要包括国家有关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条例和文件等,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河北省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检查指标体系》等。而“潜在的需要”则是指那些未明确提出但却实际存在或现实尚未显露而在未来将会显现的需要。“过程、环境和人员”在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中显得尤其重要,因为教育的过程、环境和教学人员从根本上来保证或满足消费者的规定的和潜在的需要的实现。

(二)质量监控标准。现代教育要求成人高校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以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学生全面提高的状况作为评判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即树立素质教育的质量观。

为此,各成人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规格和各主要教学环节的具体情况,制定较为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理论教学方面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①培养目标标准。包括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实验、实习和实训大纲;②课程建设标准:包括重点建设课程及优秀课程评估方案、精品课程评估方案;③试卷、毕业论文标准:考核组织管理、命题与试题管理、成绩评定记载、考场与监考规则等;④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包括教学质量评估方案、教学工作规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等标准;⑤教材建设及选用标准:包括教材建设与管理、教材选用与评价的有关规定。

2.实践教学方面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①实验室工作规程:包括实验教学管理规定、实验教学评估办法、实验技术人员工作规范和岗位职责、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学生实验守则等;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标准,包括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施办法等;③生产实习标准:包括生产(毕业)实习管理办法、教学实习管理办法、教育实习管理办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校内教学基地管理办法等;④毕业论文(设计)标准:包括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毕业论文(设计)基本规范要求等。

(三)全程质量监控。全面质量管理必须坚持质量管理的全程性。全面质量管理的全程性包括人才培养标准制定过程的质量管理、招生过程的质量管理、教学条件的质量管理、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和就业指导过程的质量管理等。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过程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环节,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完成。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途径。因此,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效果的检验,师德建设等各个环节设立质量监控点,以实现教学过程的全面质量提高。

(四)全员质量管理。全员质量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它把教学管理工作由传统的教学管理人员的职责下移到每一个教师,使教师从被管理者上升到管理者,增强了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全员的质量管理要制订各部门、各级各类人员的质量责任制。明确任务和职权,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以形成一个高效、协调、严密的质量管理工作的系统。在明确职权和职责的同时,要求各部门和相关人员对于质量做出相应的承诺。

(五)学校的管理责任。学校各教学管理层次都要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活动内容。教学管理部门应制订出全校的质量方针、目标政策与质量计划,并统一组织、协调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各类人员的质量管理活动,保证学校最终目标的实现。

二、成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运行机制

鉴于成人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特殊性,要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需要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机制。

1.领导决策体系高效。管理的五大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指挥是整个管理工作的中枢,因此,建立自上而下的质量管理领导体系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首要条件。要建立各教学管理部门齐抓共管教学的组织领导保障体系,加强教学管理各个环节的建设,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对重大问题进行民主议事和领导决策。

2.组织保障体系健全。全面质量管理虽然要求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但还要有特定的组织或个人专门负责全面质量管理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并承担相应的职责。建立不同层级的质量管理组织,根据管理的职能,在不同层面上实施质量管理。学校权威性的常设管理机构是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处、教学督导组,起组织协调、分析反馈作用;院(系)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实体,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管理最重要的组织;教研室是最基层的教学单位,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最小单位,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管理最直接与最关键的组织。

3.管理制度体系完善。管理制度是为决定人们相互关系而设立的一些制约,它是组织运行的规则或准则。质量管理必须建立健全管理所需的规章制度。成人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包括对师生、管理队伍和教学环节的管理。为此,必须建立健全教师工作条例、学生管理条例、师德规范、学生守则、管理干部工作条例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这些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人们的思想行为。

4.信息反馈体系合理。教学信息是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的保证,是决策机构实施调控的重要依据。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以事实为依据,定期收集有关教学过程和效果方面的信息,根据提供的信息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对教学进行调节,促使教学沿着计划的方向进行,以达到管理和控制的目的。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建立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信息反馈系统,包括学校领导联系院(系)级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反馈制度、督导组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务处工作例会制度等。建立了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制度,通过收集学生信息员提供的各种教学信息,从学生角度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反馈学生对课堂讲授、教学管理、教学条件、教学改革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建立了学生评教制度。即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在学生评教的基础上,根据评估指标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做出判断,对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做出鉴定。

5.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体系主要是对全面质量管理人员的考核,旨在督促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人的行为,考核的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等组织内的全体人员。考核的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及表现,要突出业绩。学生的业绩主要是学业成绩、能力和素质。考核的主要方式是考试、考查与鉴定等。教师、干部的业绩是工作任务完成的数量、质量、效益和贡献。考核要制度化,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成立考核领导机构,加强考核的严肃性和公正性。考核的办法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要简便易行。考核结果应纳入晋职、提薪和用人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充分调动全员工作的积极性。

可见,教学质量监控就是“以教学质量为中心,领导重视、组织落实、制度完善、标准规范、全员参与、全程实施、信息反馈、过程监控、体系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 王国平.面向21世纪的高校管理要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新理念[J], 高等建筑教育,1999(03)

[2] 刘凡丰,反思美国高校全面质量管理,清华大学教育研究[J],2001(01)

第4篇:教学管理考核方案范文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监控;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4.044

我国经济的持续迅速增长,社会对会计人才一直保持着旺盛需求,各院校会计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合班上课、大班实习的教学现象普遍存在,这也导致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并且,会计专业本身就具有专业知识涉及面广,能力培养途径复杂,实践与理论教学并重等特征,因此,保障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建立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尤为迫切。

1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的内容

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提出要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并成立评估中心监控高等教育质量。①然而,各院校、各专业的教学有其自身特点,无法做到统一,且教学中的每一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应专门针对会计专业,探究其教学质量的保障和监控体系。根据控制论相关理论,以及教学实践经验,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可以分为保障体系与监控体系两大部分,②其中保障体系又由制度保障、资源保障两大要素构成,而监控体系则由质量标准、考核制度、监控系统、反馈渠道四个要素组成。在教学保障工作上,院校制定出台的《教学管理规程》、《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学质量优秀奖评选办法》等规章制度,规范了教学管理工作以及教师教学行为,从制度上保障着教学质量。而在教学资源方面,学院始终坚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同时,学院投巨资配置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建设会计专业实验中心、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引进各种电子数据资源,极大改善了教学条件。在教学监控工作上,会计专业制定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时学分计划、实践环节安排等内容,且各课程也都相应制定有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的教学要求,重难点,学时分配等,这些都为会计专业教学工作提供这质量标准。课程结束后,从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考核,除了笔试,鼓励采取课程设计、课程论文、课程实习等多种形式对学习情况进行全方面的考核,而对教师则采取教学进度检查、教案检查、教学成果评比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在监控系统建设上,在开课前强化对任课教师的选聘,选择具有相应教学能力与道德的教师担任任课教师,对新开课教师可进行课前试讲,同时在开课前会检查教材选用是否科学、教学日历与教学大纲是否相符、教案编写是否合理,只有同时满足这些要求才允许开课。在课中,则通过院系两级督导听课与检查、学生信息反馈等形式及时掌握教学动态,规范教师教学行为。而在课程结束后,则通过学生评教、考核结果检查等形式来对教学成果进行监控。在信息反馈渠道上,建立了学生对教师、学生对院系领导、院系领导对教师等多条渠道,在形式上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师生座谈等,以便及时进行信息的沟通,改进教学状况。

2会计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1)教学资源与人才培养仍不相匹配。各院校在多年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已经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而这里谈的教学资源主要是指教学与实验设施、实习基地等。虽然我院会计专业已经建立了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但实习软件未能及时更新,实验案例仿真度有待提高,且还未能结合税务、审计等开展综合性实验。在实习基地方面,仍不能满足所有学生进企业实习需求,还需加大与企业合作,建设更多优质实习基地。(2)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教学水平有待提高。部分专业教师常年从事教学工作,而与企业实务相脱轨,导致教学工作与企业实务存在差异,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学生将来的就业。还有部分老师在教学中未能充分进行教学设计,导致教学方法运用不恰当,教学手段不合理,从而也导致教学质量不高。(3)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制定不科学。部分院校会计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未能瞄准其市场定位,导致其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不相符,不能体现出该专业教学工作的特色。还有部分院校在制定培养方案与课程大纲时,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能力培养,也导致培养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足,教学质量不高。(4)注重教学的事中监控,而忽视事前、事后控制。虽然很多院校在教学管理中也是建立了教学督导制度,但这种监控未能起到实际效果。究其原因就是在于,这些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只注重了事中的听课与检查,而忽视了开课前的试讲、教学资料检查,以及结课后对教学工作的考核,缺乏一个动态的监控机制。(5)考核形式单一,无法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目前会计专业课程考核仍然以试卷笔试为主,形式单一,不能适应现代学分制的教学计划要求,特别是对实践教学,很难通过试卷的形式反映学生技能掌握情况,很容易导致在教学中对实践教学的不重视,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因此,亟待引入课程设计、课程答辩等多种教学考核方式,以便确切反映教学情况,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3建立会计专业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的措施

(1)加大投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必不可缺。在信息时代,互联网作为教育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因此,会计专业应该抓住时机制作更多电子教学资源,便于学生进行网上学习。会计专业是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各院校应加大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开发更多的仿真性强的实验项目,更主动地联系企业,为学生进企业实习提供更多机会,以此锻炼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鼓励教师顶岗实习,努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2015年教育部、发改委等三部门联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指出要引导部分地方院校向应用型转型,以培养适应产业和地方发展的人才。③在这种转型的大背景下,培养方案、教学模式等都亟待变革,而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更应主动适应这种变革,更着力于学生技能的培养。那么这就要求教师们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积极进企业顶岗实习,在实务操作中总结教学经验,逐步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此外,教师在教学中更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多引入企业案例与实务,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便于理解。(3)结合市场需求,科学制定培养方案、课程大纲。高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还是要面向市场,是否适合市场需求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各院校会计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时,一定要找准市场定位,培养目标要与市场岗位需求相一致。必要时,可以邀请企业高管、职业经理人等参与研究制定,首先可以分析培养的人才可以符合哪些岗位需要,然后分析各岗位分别需要哪些专业技能,最后再研究这些技能可以在哪些课程或教学环节中进行培养,这样制定的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才是科学的、符合市场需求的。(4)建立完整的、动态的监控机制。教学活动的监控机制应该是包括从授课前、授课中、课程结束后都进行的,动态的监控。授课前要对任课教师进行资格审查,必要时可以采取试讲方式,同时还要对教学日历是否符合课程大纲、教学方案设置是否合理等进行审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配备了高素质的任课教师以及高质量的教学方案。授课中,可以通过院系多级督导机制,采取随堂听课,教案检查等方式来掌握教师的授课水平。课程结束后,则可以通过课程成绩分析、教师教学情况评价等方式来监考教学的成效。而动态的监控是指,监控的结果不是孤立,而是需要将监控结果与任课教师沟通,任课教师改进教学,在教学中再监控,这样一个循环的动态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5)改革考核方式,促进教与学的积极性。除了传统的笔试,在课程考核时有必要引入课程论文、课程设计等多种考核方式,特别是对于实习等环节,可以通过实结、实习成果检查多种方式来进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教师与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同时,对部分课程采取课程论文、课程设计等形式进行考核,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④综上所述,只有采取多种措施,才能建立起有效的会计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提高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注释

①王战军,乔刚,李芬.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新类型:监测评估[J].高等教育研究,2015(4):43-46.

②雍成纲,耿辉,杨自文.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9):13-15.

③刘平.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学质量评价问题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9):116-118.

第5篇:教学管理考核方案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 弹性学制 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学校理论知识的单一化和市场经济的复杂化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对学校提出了理论知识和技能素质的思考。20世纪末,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崭露头角,并逐步发展起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些工科院校逐渐开始意识到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尤其是新兴的独立学院,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和研究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我院自办学以来,一直高度重视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体现在:邀请行业、企业[柳州五菱汽车公司、柳州钢铁(集团)公司等大中型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和审核工作;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作为我院毕业实习与设计指导教师;2010年我院第一次教学工作大会,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举办人才培养论坛,共同商讨校企合作,人才共育。虽然我院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但在合作中也发现不少问题。由于校企合作的支撑体系尚不完善,总体上独立学院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此外,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高校包括我院目前普遍实行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的传统学制,学习的期限、人才培养方案的安排基本上由上级教育部门统一制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加速,传统学制在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出现越来越明显的缺陷:其一,忽视学校主体地位;其二,忽视职业学校学生差异性;其三,忽视专业的特殊性;其四,忽视市场需求的复杂性。这样,就使得学校办学被动、呆板,教师职业技能提高缺乏保障,教师上课缺乏动力,学生学习缺乏兴趣,综合素质难以提高。

针对这些现象仅靠在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下进行小范围的改革,如进行单门课程的教学设计等是行不通的。高校亟须在与企业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后建立新的教学机制,应针对不同学生、不同企业建立学习制度――弹性学制。实行弹性学制可以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学校可以根据社会的需求、企业的需求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各类合格人才。同时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宽松的学习、就业、培训的环境和机会。这样既可以满足社会、企业、市场的需要,又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而逐步建立起学校企业之间、学校社会之间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教育部门应颁布相应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弹性学制管理制度

弹性学制是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产物,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教育部门应在企业参与的基础上制定一个包括指导思想、实施方法、实施步骤、实施原则、证书的认可等内容的总的指导性的实施方案,用以指导、规范弹性学制的实践工作。各级教育部门和各学校也要在国家弹性学制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校企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制定适合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实施方案,以保证弹性学制的顺利运作。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有关弹性学制的管理制度,对弹性学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学制类型、学籍管理、证书的社会认可等作出明确规定。

二、学校应推行学分制与证书制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必须推行学分制与证书教育制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这既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又可以让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学校要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制定学分,颁布学分制度,并与证书教育制度相结合。学生在学习期间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通过考试,积累学分。各单科成绩合格者,可以获得代表各单科水平(能力)的单科证书,各单科学分累计达到相应的总学分时即可获得相应专业的技术等级证书或相应学历的毕业证书。学分制与证书教育制的结合,符合弹性学制的要求,既能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又能促进学校办学的多元化发展,体现出企业的需求,增强办学的灵活性。

三、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校企合作特色课程体系

学制的变化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新的挑战,修订相应的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势在必行,其中方案的制定应由学校、企业两方面共同完成。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应满足不同类型学制的教学、学习的需要,并且要按照“目标明确,学制灵活”“宽基础,活模块”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两种类型模块式课程体系:一种类型是完成某种专业学习的基本课程模块,包括必修文化课、必修专业课、必修专业技能课、选修文化课、选修专业课、选修专业技能课等课程类型的模块体系。这种课程体系是一种水平标准化课程体系,旨在衡量学生的文化和专业水平,保证毕业生质量,能及时服务于整个市场经济,同时为学生第二职业的选择提供应用的理论和技能水平。另一种类型是便于分阶段学习的多样性的学制型课程模块,按学制分为一年制、二年制至五年制等不同类型。两种类型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寓统一性与灵活性于一体,既相对稳定又富于变化,相辅相成,互相照应。

四、严格过程管理弹性学制的灵活性,加强考核管理

第6篇:教学管理考核方案范文

一、实训教学管理系统的结构分析

实训教学管理从组织结构来分析,可分为两个系列即教与学,各为五个层次。教的方面,由主管校长———学院教务处———系(部)———教研室———教师组成,教学工作要形成完整的系列;学的方面,由主管校长———学院教务处———系(部)———年级———学生组成。此两个系列自身独立,又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教学管理系统五个结构层次的具体构成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决策层是第一层,担当教学任务的校长召开行政会议。决策层的职责是从学校总目标、总任务出发,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育高级人才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任务。作为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的教务处是第二层。其职能机构是通过校长领导,具体组织、调度与计划全校的教学工作。制定教学目标、确定具体的学科、安排教学任务、编制教学计划是教务处的主要工作,负责并管理各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估与检查学校的教学工作。系(部)是第三层。组织各专业教师实施教学工作是这一层次的主要任务,并总结交流教学经验,经常性地组织教师实施教学研究工作,使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及思想水平得以提高。教研室与年级组是第四层。教师的直接管理部门和教学科研组织就是教研室,是以专业特性与学科组织起来的,它最为直接地管理和安排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教师和学生个体是第五层。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任课教师,深入研究和拓展本专业知识,同时还负责本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更要不断地学习与研究,努力提高教学能力及自身素质。学生要支持教师的教学,实行自我管理,合理安排适合本人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多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学业交流。

二、强化实训教学管理,高质量开出实训课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高职学院需强化实训教学管理,不断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质量开出实训课程,是高职学院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前提。增强实训效果,不断扩大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与应用。

(一)实训教学质量控制和管理1.高职实训教学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高职实训教学质量的控制过程是实训教学管理的重点,依据IS09000族质量管理模式的实施方法及思路,包括五部分:实训教学计划的管理(各级教学组织者的责任)、基于需求的实训教学模式(课程内容、组织形式、考核大纲、训练计划等)的制定、实训教学过程的控制(各种检查制度)、实训教学质量控制和效果反馈过程的改进(反馈方法的实施和设计)、实训教学质量的评价(实训能力考核)。2.实训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操作程序高职院校专业不同,其实训教学模式不同,实训类课程的构成也不同,所以,各专业开设的实训类课程需分类,再以分类状况进行详细设计,最终于整体方案中融合各类别情况。从调查和分析的结果,可把将来与目前可能开设的专业中的实训类课程分为6种形式:操作性实验课(反复操作,熟练掌握技巧方法,如会计财物软件应用);验证性实训课(验证理论课程中的原理方法,如物理课实验);强化性实训课(过程的强化,对技术和方法熟练掌握,如组网技术实训);设计类实训课(使用某些工具进行设计过程的强化,熟练掌握某种作品或产品,如单片机设计类的实训课程);综合性设计课程(融会贯通并结合理论与实训一体,使用某些工具和方法,综合设计出某种产品、作品或实施方案,如工程、机电设计等);综合性实训课程(在综合性的实训环境中,掌握事物处理的综合技巧、熟练某些技术和方法等,如高级网管员操作)。

(二)实训教学的考核管理考核与评估是教学的指挥棒,为教学系统中最敏感的环节之一,作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加强对学生的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均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法。实训理论考核与教学考核既有相通处,又有自身特征。实训教学考核除理论知识外,更多定性与定量考核涉及技能、核心技术点。所以,高职实训教学考核,通过核心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水平考核是重点。以下三条原则在实训教学管理与考核中应遵循:1.真实性原则实训教学考核要真实反映教学实际水平,建立并严格执行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如可规定课程设计与课内实训不合格者或未完成不能参加本门课程的综合考试;课内实训部分的考核成绩单独计为一门实训课成绩或以一定比例计入该课程的总成绩内;必须写出各类实习、现场教学、考察、调研等实训报告、总结或教学日记,以一门课程不及格计不合格者,并结合实际表现综合评定成绩;职业技能训练与专业核心技术达不到标准者不得毕业;全面审核毕业设计,提交实物作品,毕业论文则须通过校内外专家的答辩。2.适应性原则结合实训教学本身特点,考核实训教学,如各项技能考核采用三种方法如口试、笔试、实际操作,过程考核和目标考核相结合;获取技术等级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参加社会定级考核,或直接引入社会行业标准、专业核心技术或职业技能考核。考核形式上,开卷考试、半开半闭卷、闭卷形式形式三者并用。考核手段上,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两者相结合。3.客观性原则教学大纲的标准和规范化是实训教学考核的要求。尤其是防止分数贬值,高分低能形成恶性循环,既大大影响实训教学的实效,也将失去考核中思想教育的功能。抓好实训考核将提高与增强学生参与实训教学的主动性、自觉性。

(三)学生管理1.严格纪律,封闭式管理对于参加实训的学生,尤其在今年秋季实习内部场地不足,学生拥挤,外部多处施工,安全隐患较多的情况下,实训科加强学生纪律观念管理,严抓学生考勤,同时采用封闭式管理。2.民主生活管理充分发挥民主集中管理制,通过学生实习日记和学生座谈会反馈的信息,做好原始记录,做好统计分析,并且准确地进行传递。应解释的做到解释清楚,能解决的快速解决,以消除隐患。如部分班级对于实习计划的不理解及实习设备少,故障多的意见大,实习科要利用学生晚自习时间和学生座谈会的时间给学生解释,同时应联系社会维修工加班抢修,避免因学生怨声大而对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7篇:教学管理考核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二级管理;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15-01

一、建立二级管理模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一级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首先,管理环节繁多杂乱,学院一级管理人员往往要疲于处理日常琐事而无法履行其另一重要职责——协助院领导研究、规划整个学院人才培养战略决策以及宏观管理和质量监控。其次,管理层次多,学校决策层对一线的教学情况了解不够,不能制定有效决策或制定的决策不及时,决策的实施效果信息反馈不及时或失真影响决策的调整,管理运行效率低下。第三,学校部门之间职能交叉,管理缺乏活力,而系部一级人权、财权严重受限,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院系二级管理模式是高职院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在学校办学规模扩大的情况下,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增强办学活力的必然选择。

二、高职院校二级管理模式的建设内容

(一)科学决策,建立二级管理保障制度。学院应在已有的管理制度基础上,结合学院的实际,广泛征求系部、职能部门、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切实可行的二级管理制度,对学院、系部的职责进行划分,明确权限、责任,以此来指导二级管理模式的设立和运行。将管理重心下移,赋予系部更多的管理自,明确系部在专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学生工作、党建、后勤服务等方面所应负的责任,系部职能部门在此基础上细化操作方案,制订办事程序,以便达到明确院系的管理职能,降低管理重心,激发系部活力的改革目的。应按照专业化管理的要求赋予学院的职能部门在特定工作上的参谋、管理、指导、监督、协调和评价职责。

(二)循序渐进,逐步建立和完善二级管理机制。高职院校应结合本学院的实际情况,深入调查,谨慎行事,逐步推进二级教学管理模式。决策层要在综合考虑高职学院特色、师生规模、专业设置、机构设置、管理人员数量与素质、管理制度和管理经验等因素基础上,结合系部建制的现状,遵循权力下移的渐进性原则,制订实施方案,逐步推进。在推行过程中,新问题、新情况会逐渐凸显,制定的方案也要据实适当调整,使之逐渐充实和完善。

(三)精简学院职能部门,充实二级管理机构。实行二级管理,有必要先将学院和系部现有的部门和机构设置进行梳理,按二级管理的要求进行重组。职能部门的调整原则是:有利于专业化管理,有利于加强对系部教学管理的计划、指导、监督和协调,尽可能使职能部门分工具体,减少交叉,避免扯皮,具有相对独立性;按专业、师资、践性教学场所等有利资源共享的专业群建设思路调整个系部设置;公共课程按有利于管理的原则设置一定数量的独立教学部。将职能部门精简下来的人员充实系部,用于承担系部职能部门相应的管理工作。

(四)确定教学管理人员岗位配置及岗位职责。一方面要明确学校教务处的管理职能,其主要职责应是承担学校教学基本建设与管理的工作,对全校的教学工作行使管理权,着眼于落实学校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管理模式由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系部在教学、科研、专业建设、师资配置、学生管理等方面应有较大程度的自主决策权,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则由系部根据学校教务处的总体安排来开展,教务处承担计划、指导、监督、考核工作。

(五)确定行政管理人员配置及岗位职责。按照降低管理重心与简政放权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系部的教学、科研、学生管理、人事管理、内部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设置合理的岗位。依据学校制定的行政管理制度,建立和规范行政业务二级管理制度,细化内部考核机制。赋予系部自主的办学与管理自,依据教学、科研、师资队伍状况及学生发展与就业的实际需要,积极进行专业调整以及实行教学与管理的改革,实现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整体实力的全面提升。

(六)建立二级财务管理模式,确定财务人员配置及岗位职责。首先,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实行“校为主体,权责明晰,一级核算,二级管理”的财务工作运行机制。学校对财务政策、财务资金、会计核算工作与会计人员进行统一管理,系部则负责财务预算的编制、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经费的审批与使用、职工收入分配等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其次,明确校、系部二级的财务责任。一是保留在学校本部的支出,维持学校机关运行的支出、离退休人员的支出、涉及到公共资源以及基本建设等不宜下放的或确实无法下放的支出。二是下放到系部的支出,包括系部的日常运行支出和专项支出。

(七)制定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实施二级管理模式,学校的职能将从直接管理向监督控制转变,工作重心是实现目标管理。因此,必须强化过程监督,建立科学的评估考核机制,坚持定量、业绩考核为主,以定性、过程考核为辅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采取日常定量评价与年终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建立有效的预算监督体系。根据系部的发展规划与学校年度财务预算,制定以系部为主体的校、系部二级预算,并根据国家政策,对系部财务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建立系部管理者任期目标考核体系。任期目标应该从发展规模、教学质量、课程建设与教学效益等四个方面进行考核,将众多定性指标转成易于操作的定量指标,考核评价机制应将围绕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考核结果作为奖惩、任免、晋升的主要依据。

参考文献:

\[1\]高叶华,司徒汉.职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问题与展望\[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第8篇:教学管理考核方案范文

在日常教学管理上,为了确保日常教学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开始制定教学周历,制定教学日常管理内容和流程工作计划,开学初修改制定《美术系学生考勤、请、销假的规定》,对学生纪律等问题严格要求,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在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中对教师执行教学大纲情况,考勤、授课、作业布置批改、存档等进行监控管理,要求老师规范工作流程,制定颁布《美术系教学工作规范化程序》等一系列教学管理文件。

问题点:落实、强化日常教学管理巡视制度,健全巡视制度中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管理的监控方法与制度;加强对教师课程监控与学生学风的教育。

二、教学质量监控新举措

迎评促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教学质量监控问题的评估。本学期开始尝试建立多维的学生评教和教学质量评估考核方法与制度。提出将制度化的工作要求,纳入年终量化考核,以制度促进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

4月底在系部支持下成立教学管理委员会,制定《美术系教学管理委员会工作条例》,把教学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主要落实在制定和执行教学管理监控制度与实施方法上,随之配套建立了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和教学信息员制度,通过对《苏州科技学院美术系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实施办法》从学生中建立长期的教学信息反馈机制,同时,与院配套的系学生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分制度建立,出台《xx科技学院美术系学生评教实施细则》用多种形式进行评教活动(学生评价、教研室评价、教师评价、督导评价),用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式进行对学生评教的评估。目前都以实施,成效显着。

为了建立有效公正的评估监控制度,在制度上把评教、日常教学工作和各级考核作为共同的、整体的评价指标,把包括考勤、批改作业、存档及执行教学大纲等多种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情况与教师教学质量相挂钩,避免过去简单武断地以单一评价结果考核教师业绩的状况,同时注意评教过程的分析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将评价意见及时反馈,真正做到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问题点:考核委员会运作方法和制度的建立;量化考核的积分与计算方法确定;量化考核中对出现问题的教职工的奖惩方法;归正制度中责任人和问责制度。

三、教学档案制度完善与建立:

管理经系领导工作会议研究决定,由系领导负责牵头组织,办公室主任全面协调布置进行。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推进档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本学期工作成效显着。

为推进教学档案管理建设,特制定《美术系档案管理制度》,根据美术系特点设计档案目录和存档形式,同时特别强调从现在开始的过程材料和基础材料建设,不断吸取经验,规范管理。

问题点:一是需要更有效率的管理和责任制度,确定专人管理与负责制;二是学习借鉴先进院校档案管理方法与经验模式,基本解决档案科学管理的技术问题、方法问题。这是非常紧迫的要求。

四、建立网络教学管理、监控与宣传模式,探索新的教学管理方法

从今年初开始全力建设美术系网站和专业性论坛,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和资源,打造现代教学管理与监控模式。以网站建设为切入口,探索教学管理方式方法,努力使网站成为教学管理与师生互动交流的信息共享平台,成为信息执行的重要传播窗口,成为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有效工具,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有效资源的利用。本学期制定了《网站管理条例》、《美术系网站管理暂行办法》,尝试利用网站资源建立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管理、互动平台,使其成为教学管理方法和专业建设中的一个亮点。促进学风建设,宣传教学管理成果,推动教学管理平台的多元化和网络化。

问题点:加强系部领导层对网站的指导与管理,确定领导专人负责制,确定管理上的经营指标和标准,保证网站成为学生管理、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共同作用的重要平台与窗口。本学期末将正式移交网站与论坛,重新规划经营方法与模式,促进网站健康发展。

五、加强课程建设,推动教学教改项目申报工作

通过会议和网站积极向教师宣传鼓励科研与教改项目研究。积极推动设计专业教师理论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鼓励有条件的专业教师逐步实行多媒体教学形式,鼓励制作课程教学课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美术系根据学院新的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预立项通知的精神,针对自身不足,在系部教学管理部门积极争取和努力下,成功申报院级《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群教学研究》课程建设预立项和《素描多媒体教学课件研究》两项教学教改与课程建设项目。

问题点:加强教研室建设,使课程与教学改革实施在教研室层面推动开展。

六、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为了进一步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我系在原有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制定《美术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细则》,并在每个环节上规划具体执行的流程、方法,加强过程管理与材料建设。本学期不断加强中期检查次数和力度,利用网站和对各指导老师的监控组织,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和创作的质量。同时,通过实践中出现问题的分析研究,我们慎重提出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改革尝试,对执行中的各种环节进行改革与优化处理,对毕业设计(论文)形式提出改革方案。如对开题报告形式、内容的改革,对美术学毕业创作作为考核重点的计划等,在报教务处后获得支持。

问题点:对开题报告进行形式与方法进行改革,对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为核心的考核方式进行论证调整。

七、改变教材建设的薄弱环节

美术系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工作,由于艺术课程教学规律的特殊性最近几年一直未能很好解决,多数课程一直存在没有教材与参考书的问题,教师授课主要靠自编讲稿与教案进行,给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极大不便。

为了有效扭转这一状况,美术系教学管理部门专门提请召开相关会议,本着课程教学逐渐科学化、规范化原则,要求有条件课程尽可能选择教材作为专业教学用书或教学参考书,制定了系部统筹推荐和教师根据课程需要自荐方式进行的教材审定计划。

第9篇:教学管理考核方案范文

论文摘要:高职专业人才精细化培养是企业精细化管理手段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辩证运用。它的核心是指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精益求精的管理态度认真落实教学细节管理, 构建和谐发展,实现人校两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注意调动广大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力戒繁琐哲学,鼓励科学创新,才是高职教育教学实行精细化管理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保证。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高等职业院校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转型过程中,如何确保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同步提高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我院院长成立平《高职专业人才精细化培养研究》湖南省级课题已通过了湖南省社科联成果鉴定。该项目将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高职人才培养,对高职人才精细化培养作了较深入的理论分析,构建了高职人才精细化培养体系,提出了一系列高职人才培养的方法、观点,在该研究过程中注重与实践的结合,利用精细化培养理论,对我院的两个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造与实施,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文化和管理方法,最早出现在企业管理领域。20世纪90年代,精细化管理从企业延伸到教育领域,成为教育管理的一种重要理念、模式、文化和方法。但学校毕竟不同于企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将专业人才精细化管理理念运用到教育教学管理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辩证理解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精细化和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内涵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精细化不等同于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如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是把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理论照搬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当中,试图利用精心设计的工艺流程和工作制度来规范人们的工作行为,从而在整体上保障工作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典型的做法就是把企业质量控制的IS09000系列标准直接运用于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直接套用其概念条文,把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这样势必对师生学校生活的全时空占有和全方位、全流程的控制,对教学活动高度主观和机械的规范化过程,此种做法最终结果必然违背了学校教育教学及学生成长的规律,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的精神。貌似精细,实际缺少对学生和教学规律的深入分析,盲目依赖强化措施,它至多只能称之为“学校企业化管理”,而不会真正获得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的成效。学校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是指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精益求精的管理态度认真落实教学细节管理,实现教学管理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的一种现代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文化、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是建立在规范管理基础上,对学校教学管理的科学提升。是在常规管理基础上,将社会分工和服务质量精细化,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一种现代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二、教育教学管理要力争从“精细”中出”成果”、从”成果”中提炼“标准”

教育教学常规管理,重在抓细、抓实、抓出成效。细,不等于繁琐,教学常规的“细是简单易行,是想得细、做得细、落实得细;实,是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注重科学化与规范化的结合。我们的做法是:一抓制度。我院制定了一整套规章制度,形成指导我们日常工作规范的《办学指南》,其中教育教学管理建立了《教学常规制度》、《教师工作量化考核实施方案》、《学校管理工作量化检查方案》等规范化的教学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制度,控制教学过程的管理程序,实现了“制度规范、量化考核,管理精细、工作高效”的教学管理目标。二抓检查。通过对教师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后答疑等环节的常规教学检查,及时通报教学质量的绩效情况,这样既从中了解教师的工作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又激励、督促他们用心工作和学习;学院督导室组织督导团随机推门听课,深入了解课堂,及时与师生充分交流,寻找解决问题、消除困惑的办法。三抓交流小结。在各层次的检查、督促、评价过程中,随时发现优秀案例,集中进行展示交流,提供样板;定期召开交流会,分享成功经验;生成群体智慧;搜集典型案例或焦点问题,定期举办专题研讨会,集思广益,诊断问题,解决问题;增强成果意识,注重成果物化,组织人员及时提炼推广,及时修订教育教学质量规章制度,从而实现教学过程良性化运转。

三、教育教学管理“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凝聚人心

在现代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核心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教师管理是第一要务,“师本”才是本之纲目。培育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完善的发展,为教师创设和谐的心理时空,是精细化与人性化融会的和谐教学管理最高境界。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考虑学校领导意图多,注重教学任务分配多,重视教学活动开展多,却很少考虑教师究竟在怎样的心态下接受任务,他们是否感受到完成任务的压力与快乐等。因此,建立各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都必须要“以人为本”,要更多地关注师生的需要与情感,把管理定位在“服务”与“尊重”的基础上,使师生在民主的环境中既受到必要的约束,更享有充分的自由,这样教学及学习活动才会充满活力。我院在“抓内涵、上管理、创示范”过程中使教师的独创性劳动得到尊敬与提升,从拟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期,提出了多样化职业教育的理念,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根本利益出发促进其潜能发展,管理制度人性化,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以适合学生的弹性学习为管理手段,给学生留有按自身发展潜力选择的余地,实现拓宽专业基础与增强专业职业技能紧密结合,构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用真诚、民主、科学的态度去制定规范、实施管理,才能与广大师生实现精神层面的深刻交流与共鸣,赢得人心,促进教学教育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成立平.高职专业人才精细化培养.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