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汉字文化内涵范文

汉字文化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字文化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汉字文化内涵

第1篇:汉字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 日本传统住宅 汉子“” 文化内涵

一、引言

日语中有一个汉字叫做“”,读作“Ma”,广义是指空间或时间的间隔。虽然这个汉字在汉语里也有,我们简化为简体字“间”,但是很难在汉语中找到与之完全相匹配的词汇解释和翻译它。“”可以是一段距离、一个空间、一段空白、一个休止,也可以是一种余韵、一种美感,是一个无法计量的单位。“”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单词,它根植于日本人的内心,影响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乃至传统艺术,是日本文化中具有日本特色的一个特性。本文主要探究空间意义上的“”在日本传统住宅中的体现。日本传统住宅建筑的一大特征,可以说是基本上没有墙壁,全都是开放式的一体化建筑物,且对非直接居住空间非常重视。比如“玄”、“”、“床の”这三种非直接居住的空间,是日本传统住宅的特色,也是西洋建筑物所没有的空间。通过对这三大特殊空间的考察,探讨日本传统住宅中具有神秘色彩的空间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玄(玄关)

“玄”一词源于中国,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秒之门”,指道教内炼中的一个突破关口,道教内炼必须首先突破此关口。在日本文化中,玄关是镰仓时代禅宗所使用的佛教用语。“玄”是深悟境地之意,“关”是入口的意思,玄关也就是通往深奥佛教之道入口之意。到了17世纪左右,武士们开始在宅邸的进门处建造一个带有“式台”(台阶板,位于前厅入口处铺设的低于房间地板的木板部分)的空间,并将其称为玄关。后来一些富商的住宅中也开始建造玄关,渐渐地,玄关便普及到了一般民居。

在日本传统住宅中,在玄关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客人首先在玄关外止步,告知来意,然后进入被称为“三和土”的平地,主人和客人在此平地的小空间里迎接客人。相互寒暄后,客人脱鞋,换上室内的拖鞋,或者就光着脚进入屋内。在日语中“请进”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お入りください”(请进),二是“お上がりください”(请上)。为何进入屋内要用“上”这一动词呢?那是因为在日本传统住宅中,玄关处有个设置被称为“式台”,就是比平地高一台阶的板地,客人脱鞋之后上一层台阶,方才算是进入屋内。

在玄关,最大的特点是客人必须脱鞋才能进入屋内。在玄关处脱鞋这一行为,不仅是清洁之意或气候之因,笔者认为和日本人强烈的内外意识也有很大关联。脱鞋,是区别屋内和屋外的象征性的行为,脱鞋之后才能进入屋内,称为“内”部的一分子。而类似于普通的推销人员,是彻底的“外”部人员,主人仅仅在玄关处寒暄接待,此类客人并不脱鞋,而是站在“三和土”这一平地上将来意说明清楚后随即离开。因此玄关这一特殊的空间,它既不是“内”,更不是“外”,而是连接内外的一个空间。不同于欧美文化,区分日本传统住宅的内和外的,并不是“门”,而是“玄关”这一空间。笔者认为玄关这一特殊的“”,是调和屋内和屋外这两大空间的特殊场所。

三、(外廊)

在日本传统住宅中,既不是“内”又不是“外”的空间还有“”。所谓“”,是日本传统住宅中,作为走廊或者进出口,在房间外周铺设狭长木板的部分。它的特殊在于,从屋内往外看,感觉和屋外的庭院连成一体,像是属于外部空间的一部分;但是从屋外往内看,因为和房屋本身是一体的,因此认为又是内部空间。在传统日本住宅中,下雨的时候,将“障子”(拉门)关闭即可免去风雨的干扰;天气好的时候光脚坐在屋内,将(隔扇)障子(拉门)全部打开,“”就将房屋内部和庭院连成一体,感受四季和天气的变化,和朋友晒晒太阳聊聊天,或者自己打个盹,俨然一副和自然浑然一体的生活空间。日本建筑学学者上田指出:“如此既不是外部空间亦不是内部空间的‘’,一部分建筑家称之为‘连接的空间’、‘第三空间’,是区别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场所。”①

和玄关一样,也是非直接的居住空间,是主客交流的重要场所。日本著名学者持武彦曾指出:“如果将玄关作为正式寒暄的进行场所,那么外廊就是轻松谈笑的场所。明确显示人与人之间身份的高低、亲疏的关系的日语敬语这一语法现象,也就是人际关系中的‘间’。”②这里的“”是指空间上的一种距离。因为玄关是正式寒暄的场所,所以在这里人们经常使用敬语。笔者认为敬语除了对身份地位高的人表达敬意之外,也是一种显示距离的语言表达方式。不管是上下、内外,还是亲疏的关系,通过使用敬语在和对方之间设置了距离。与此相反,不使用敬语的话,也就没有这样的距离,和对方的谈话就更为轻松愉快、没有隔阂。因此,我们经常在日本电视剧里看到爷爷奶奶和孙辈们在“”开心地吃着西瓜聊着天,朋友们在这里谈天说地的场景。在这里没有必要使用敬语,是轻松惬意的场所。

四、床の(壁龛)

“床の”(壁龛)是设置在和室靠墙约一(181.8cm×90.9cm)或半大小的空间,装饰着有挂轴和插花,是日本传统住宅中很重要的神圣空间。即使是现代日本建筑,有的家庭也会设置这样的空间,保留自古以来的习惯。自奈良时代以来,“床”是指人们就座的地方,或者床铺的意思。到了室町时代,“上段の”(比其他房间约高出一个台阶的空间,主要用作主君会见家臣的场所)被称作「床。现在的“床の”的地面均高出客厅地面,上面铺榻榻米或者地板。

“床の”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古代的结婚仪式,都是在“床の”供奉的神灵面前举行,这一习惯直至明治时代之后才转移到神社。在日本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盂兰盆节”的时候,人们在“床の”和佛坛面前摆设迎接神灵的祭坛。年轻人二十岁成人礼的时候,穿上正式的和服从神社参拜回来之后,也习惯在这里拍照合影。

“床の”是每家每户的神圣空间,不能随意进入。它并非纯粹的装饰空间,而是神圣的空间,是人与神灵精神交流的空间。因此在带有“床の”的房屋里,靠近“床の”的地方是上座,靠近房间门口的地方是下座。上下尊卑的思想得以体现。

五、结语

以上对日本的传统住宅,主要是“玄”、“”和“床の”这三种非直接居住的空间进行了考察分析。“玄”的设置不仅是居住生活的需要,而且反映出了日本人强烈的内外意识;而“”的设置则反映出了日本人亲近大自然、与自然协调一致的自然观。在日本传统住宅中,同为既不是内又不是外的特殊空间,在“玄”和“”所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也体现出人际关系中的“”文化。最后作为日本传统住宅中最神圣的空间“床の”,也非纯粹的装饰空间,随四季变化的插花反映出日本人崇尚自然,希望和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然观;同时由于它的神圣性,在此上下尊卑的思想也得到体现。通过对日本传统住宅中非直接住宅空间的了解,笔者认为对于日语学习、理解日本社会文化有一定意义。

注释:

①上田.日本人と住まい[M].日本:岩波新,1974:165.

②持武彦.の日本文化[M].日本:朝文社,1992:79.

参考文献:

[1]上田.日本人と住まい[M].日本:岩波新,1974.

[2]持武彦.の日本文化[M].日本:朝文社,1992.

[3]上田.日本人と住まい[M].日本:岩波新,1974.

[4]持武彦.の日本文化[M].日本:朝文社,1992.

[5]持武彦.日本人と文化の源泉[M].日本:社,1981.

[6]Augustin Berque.空の日本文化[M].原信.日本:摩房,1994.

[7]马兰英,臧运发.日本风俗习惯[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第2篇:汉字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 数字;文化内涵;英汉对比;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数字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符号,人们用数字来反映客观世界的规模大小。由于其形成与发展的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的国家民族,赋予了数字广泛而多样的文化含义,体现了数字的文化色彩。因此,了解英汉语言中数字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避免文化冲突,保证跨文化交际过程顺利进行。

二、英汉数字文化内涵对比

1、在中国文化中,“一”是个很重要的数字

它最简单而又复杂。在古代,“一”代表万物的初始。老子的《道德经》中这样说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万物唯一的本源,是世界本质性的体现。在西方文化中,“一”也是个举足轻重的数字。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也认为, “一”是至高无上的,它是万物的开始,整个世界的发源。

2、“二”是首个偶数

中国人喜欢偶数,中华民族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人们喜爱双数的组合。例如:成双成对双喜临门两全其美等说法。在西方文化中, “two”是个不吉利的数字。它源于“die”(骰子)复数,而“die”又有“死” 的含义。因而,会有“Two of a trade never agree(同行是冤家)”。

3、“三”是汉语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一个数词

中国人对“三”极为喜爱和推崇。如,天 地人为三才或三灵;日月星为三元或三光;前生今生来生为三生; 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为三纲等。佛教中以佛法僧为三宝,道教以道经师为三宝。“三星高照”是好运气,“三头六臂”是神通广大的象征。当然, 在中国文化中,也有对“三”的禁忌。由于“三”的谐音是“散”,酒席上人们因而回避“三”。“三”还指多余的人。如:“第三者”。在西方国家,“三”是个幸运吉利的数字,被赋予了神圣的含义。西方人传统上认为,世界是由大地海洋天空三部分组成,大自然由动物植物矿物而构成,人有肉体心灵和精神三部分。基督教有三位一体之说,即圣父圣子圣灵。基督教认为美德有三:忠诚希望和仁爱。莎士比亚也曾说过“All good things go by threes(好事总和三有联系)”。不过,也有例外,在西方有不能一次连续为三个人点烟的禁忌。这源于 1899―1902年间的英布战争,讲述的是不少士兵在夜间休息时抽烟被射杀,其中死者多为第三位点烟者。

4、“四”在汉语中由于与“死”谐音,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尽量减少使用这个数字。车牌号门牌号电话号码等各种各样的编号,带 “四”的都不太受欢迎。在西方国家,恰恰“四”受到人们的欢迎,它是公平正义和力量的象征。古希腊人认为世界是土水气和火四大要素构成。基督教中有Four orders (天主教中的四教派)及Four seasons(四季大斋日)。但在选择婚姻吉日时,人们一般避免周四,因为他们认为星期四运气很差。

5、“五”在中国古代是个很受人喜爱的数字

“五”表示“圆满”,“完全”。古代以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显示地域,以金木水火土五行解释天地万物的构成,以五味包括人的全部味觉,以五常规定道德修养标准。关于数字“五”的禁忌并不少见。自周代以来,中国民间就有“五月五日生子不举”的说法。人们迷信这一天生下来的子女是“不肖不寿”的,甚至“长及户则自害,不则害其父母”。人们认为五月五日是一个“恶月之中的恶日”。在西方人眼里,“五”是带来厄运的数字。传说星期五是耶稣受难的日子,对基督教徒来说是悲惨的一天,故称“Black Friday”。

6、在中国人看来,“六”是个能带来吉祥和好运的数字

在古代,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古时学校的六门课程);有“六仪”(古代的六种礼仪); 有“六亲”(古代对亲戚的划分);有“六经”(六部儒家经典)。皇后的寝宫称“六宫”,朝廷的军队称“六军”,天地四方称“六合”。直至今日,人们对“六”的崇尚仍有增无减。民间有“六六大顺”的说法。人们偏爱带“六”的编号,这象征着“顺顺利利,万事如意”。“六”在西方却是个忌讳的数字。在西方“666” 被基督教视为魔鬼数字,是恶魔撒旦的象征。

7、“七”在汉语中是个不太受人欢迎的数字

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中国人普遍偏爱偶数,二是“七”与古代民间的丧葬活动有关。纪念死者是以七天为一个忌日,直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在中国的某些地区,农历七月七日视为忌日,禁止进行婚嫁活动。农历七月七日是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一天经常会下雨,以示伤感的意义。在西方文化中,“七”是个神圣而重要的数字,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上帝在七日内完成创造世界,诺亚方舟是七天造好的。又如:Seven Virtues(七大美德)Seven Champions(七大守护神)。

8、“八”可以说是国人最喜爱的数字

究其原因是“八”在粤语中的谐音“发”, 意味着发财致富。人们对“八”情有独钟。人们偏爱带“八”的车牌号,电话号码,选择良辰吉日也少不了“八”。“一六八”是“一路发”,“五一八”是“我要发”。在西方数字“八”也预兆着幸运。古希腊时,人们就认为“八”意味着丰硕成就与长寿。《圣经》上描述的上帝惩罚人类的大洪水中,只有八人借助诺亚方舟才得以逃生。新郎新娘的两个戒指放在一起,正好组成8的形状,寓意婚姻美满幸福。因此,“八”有了幸运的含义。在德国,据说1988年8月8日是举行婚礼人数最多的一天。在美国,据说有一个以88为名的小城,每年8月8日是这座小城的法定假日。

三、结语

英汉数字文化是人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国家及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数字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数字文化含义的对比分析,有助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减少文化冲突,确保跨文化交际过程顺畅进行。

【参考文献】

[1] 李健林.从数字的联想意义看中英民族文化心理差异[J].柳州师专学报,2002(2).

[2] 黄苹.英汉数字差异的文化意蕴及其对比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6).

[3] 段萍.东西方数字文化内涵比较[J].文化研究,2006(12).

[4] 胡文仲,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5] 闫传海,张梅娟.英汉词汇文化对比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6] 常润芳.英汉数字习语的文化根源及对比翻译探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第3篇:汉字文化内涵范文

甘肃是我国历史上农耕和古代文化发展较早、东西方文明最早大规模交流融合的地区,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在这片热土上生息繁衍、辛勤劳作,以卓越的智慧和创造力,书写了一部辉煌灿烂的文明史,留下了丰富、厚重的文化遗产:传说中陇上人文始祖伏羲、女娲、五帝之首;大地弯世界最早的彩陶文明;马家窑锻造的青铜刀;横跨亚欧大陆,历时1000多年,纵贯3000里,连接古代世界文明的丝绸之路。

自古以来有史可查的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也是数不胜数,很多岩画文化、自然奇石文化和风土民情都沉浸在悠远绵长的丝路文化积淀中。石画艺术是我国民族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艺术的一朵奇葩。

作为华夏文明创新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嘉峪关,蕴藏丰富多彩的祁连玉,色彩鲜明、图像清晰的画面奇石,印证人类足迹的黑山摩崖石刻和戈壁石画等奇石资源,为原有的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的交汇,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融合,边塞文化和创业文化的拓展,移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包容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一、印证人类足迹的岩画

岩画属于石刻文化,是人类祖先以石器和金属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描绘,记录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古代文化现象。其遍布世界各地,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文化积淀十分厚重。它是古代先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创造出的艺术珍品,表现了远古社会面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类的起源及其生产方式,文字起源,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变迁。我国是世界上岩画较多的国家,其广泛分布于16个省(区),岩画表现各种动物、人物、狩猎、放牧、采集、房屋、村落、宗教仪式及各种符号。

二、嘉峪关黑山岩画

嘉峪关黑山岩画发现于上个世纪70年代,是我国岩画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位于河西走廊北侧,在嘉峪关关城西北7.5公里处,属马鬃山的支脉,形成于古生代寒武纪至二迭纪,黑山山势陡峭,与南面的祁连山遥相对峙。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时期时代早期,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古代游牧民族西羌、乌孙、月氏、回鹘、党项等先后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动,生息繁衍,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黑山峡谷中的岩画,就是古代猎人和游牧人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的真实记录。

黑山岩画中将人物的动态、虎的凶猛、野牛的剽悍刻画的淋漓尽致。最引人注目的舞蹈画面,规模之大,形式之多,在其他地区岩画中是少见的。

三、黑山岩画蕴含的黑山文化

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古代游猎民族,诸如西羌、月氏、乌孙、匈奴,鲜卑、吐谷浑、吐蕃、回鹘、党项、藏族、蒙古族等都曾经在此游牧。正是有了先人们的活动,也就是有了浑厚悠久的黑山文化,他们便成为黑山文化的创作者们。

黑山文化通俗讲就是今天遗存在黑山古人们用石头及其它硬物凿刻、敲刻于崖壁之上的写实抽象图案。它反映的时限跨度大,时空关系复杂,涉及部族较多,涉及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美学、宗教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对我们研究古代黑山地区的历史、部族迁徙、游牧、畜牧的发展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岩画内容多为牛、羊和其它动物图案,此外,还有舞蹈、射猎、狩猎场面,这些特征正符合当时西羌、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的生活特性。在古代西域占地广阔,人口众多,曾为开发西域,创造中国民族文化作出过突出历史贡献。

四、黑山岩画诉说着先人们的辉煌与历史

黑山岩画表现了羌人在此活动的场面为数众多,众多的岩画表明羌族是生活在黑山的一个重要部落,羌人们在黑山的生活繁衍,为黑山文化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在古代,飘忽不定的狩猎者或游牧者通常是没有文字的,岩画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他们彼此传达思想、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之一。很早以前,黑山地区具有丰厚的自然环境,有森林、草原、河流,众多野兽在此栖息生活,黑山便成为理想的狩猎场所。远古的游猎民族居无定所,长期在四处游牧,黑山地区具备很好的游猎、畜牧条件,无疑成为各游牧部落的理想去处。周秦时期月氏、乌孙、匈奴和诸羌居住在中国西部、北部地区,对这一地区的开拓起到了很大作用。

羌、乌孙、月氏、匈奴等游猎民族都有或多或少再黑山地区生活过的痕迹。到唐代中期再黑山地区又有藏、蒙等民族,他们也都在当时游牧资源丰厚的黑山生活过。岩画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一个部落生活的标志。正是有了先人们在黑山的生存繁衍,并创造了丰厚的黑山文化。

五、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第4篇:汉字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紫砂壶;文化内涵

1 紫砂陶文化

中国有四大名陶,即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四川容昌陶和钦州坭兴陶,其中宜兴紫砂壶无疑是最佳的泡茶器皿。紫砂壶泡茶之佳处,在于能使茶之色、香、味俱全。另外紫砂壶小巧玲珑,造型千变万化,实用与艺术相结合,以深邃的文化品位和精湛的工艺特色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当今不少收藏家的钟情之物。

宜兴的山水构成了宜兴紫砂独有的品质。山地文化给紫砂带来了质朴、沉静、坚毅;水文化给紫砂带来了温婉、灵动、清新。它是中国特有的集诗词、绘画、雕刻、手工制造于一体的陶土工艺品,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精神、文学气息和绘画神韵。

2 历代紫砂名匠开创壶艺新天地

紫砂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相传他在功成身退后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到了太湖定居做起生意,并慧眼发现了紫砂土,被后人尊称为“陶朱公”。后来,紫砂做成了壶,继而蔚然成风、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时至今日,宜兴紫砂壶艺术成就已经很高,可谓巧夺天工、技绝寰宇。

谦逊的紫砂大师们认为,是大自然孕育了历代紫砂名匠。例如紫砂泥就是大自然赋予江南宜兴的恩泽,这种烧制紫砂壶的原料含铁量很高,最高可达8.83%,使得紫砂壶成品的吸水率大于2%,并且有着很多独有的特性。据说用砂壶泡茶,即便是暑月也能越宿不馊,而且使用的年代越久,器身会因抚摸擦拭,变得如古玉一般光润古雅而讨人爱惜。所以闻龙在《茶笺》中说:“摩掌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就是说泡出来的茶也因紫砂壶使用年代的久远而芳香醇郁。另外砂质茶壶能吸收茶汁,使用一段时日能增积“茶锈”,即使空壶里注入沸水也会茶香氤氲。根据科学分析,紫砂壶具有较高的气孔率,透气性良好,能够保持茶的原味,且具有耐冷热的特性。即使在寒冬腊月注入沸水,也不会因温度急变而胀裂;而且砂质传热缓慢,无论提拿抚握均不烫手。甚至还可以置于文火上烹烧加温,不会因受火而裂。当年坡用紫砂提梁壶煮茶,就留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

虽名为紫砂,颜色却是五光十色的。紫砂泥又称五色土,其成品或紫而不姹、或红而不嫣、或绿而不嫩、或黄而不娇、或灰而不暗、或黑而不墨。其色泽沉着而没有火气,宛若珠玑。紫砂壶不上釉,但胜似上釉,其自然原色质朴浑厚、古雅惹人。紫砂泥固然可贵,而紫砂壮观的壶艺天地离不开一代代紫砂陶艺家聪颖头脑的创新和灵巧双手的创造,也离不开一切热爱紫砂的“紫砂友”。明、清两代杰出的紫砂大师有很多。从紫砂壶的创始人明代正德、嘉靖时的龚春(供春)说起,当时人们就称赞其作品“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后来的时大彬、李仲芬、徐友泉,被并称为万历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到清代中期,紫砂大师们更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开创了紫砂壶艺的新天地。

第5篇:汉字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历史文化 资源内涵 德育价值

历史文化资源,是指人类文明活动过程中遗存的各种文明印记。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也就是对人类自身文明发展规律的研究。各国对于本国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从未间断,并且形成了一个跨多学科的研究体系。

一、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

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丰富,本文主要从含义,内容和特征三个方面具体阐述。

1.历史文化资源的含义

这一概念的界定,各学者持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郑冬生指出,“所谓历史文化资源,是指历史文物、古迹、历史遗存。”郑汕、赵康认为“历史文化资源是以文化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纪录,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淀,是社会文明的结晶”。

金一的《文学观》里有:“从古帝王之业,真能赤手开创而无所凭藉者,史上,多不过三四人。”这里的“历史”指得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而“文化”,词典里的含义是“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王昭君》第二幕:“他不相信,汉朝对待匈奴的诚意,看不起长安文化。”中“文化”就是此意。“资源”则是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等的来源。的词《浣溪沙?登大兴安岭》中:“伐后更生延百岁,祖先遗树值千年。资源利用慎材艰。”中的“资源”就作此解释。由此,我认为历史文化资源是人们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通过实践所创造出来的,对人们的生产或生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历史文化资源包括的内容

历史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类资源。物质文明是人们在征服自然界改造人类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人类社会的同时产生的能够推动物质文明发展的精神财富。

3.历史文化资源的特征

(1)时代性

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是人类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程,是人类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经验和人文资源。它的各个细胞无不铭刻着历史的痕迹和时代的烙印。

(2)唯一性

历史文化资源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决定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历史材料、历史文化内涵、历史地位作用是不可再生的 ,无可替代的。因此,它具有唯一性。人类社会虽然已经历经几百万年,但是没有哪个历史事件或是历史人物是相同的,所以历史文化资源有明显的唯一性。

(3)客观性

历史文化资源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一种客观资源。不论是文物古迹还是人文精神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依托我们的意识而改变的客观存在,是无法更改和麽灭的。如:日本,不论日本政府是更改教科书,还是试图掩饰罪状,都无法改变1937年日本侵华的事实,因为历史留下的印记是无法抹去的,它已经留下了历史证据和历史记忆。

(4)复合型

历史文化资源是物质实体和精神内涵二者的复合体。历史文化资源既有博物馆、历史古迹等物质实体,也有历史事件、人物精神等精神内涵,它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体。历史古迹是历史事件所遗留下来的物质实体,而历史事件依托历史古迹等实体展现出来。历史文化资源的物质实体和精神内涵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5)统一性

历史文化资源是历史和文化的统一体。它既包含历史资源也包含文化资源,它是二者的融合,也是历史和文化的完美组合。

(6)价值性

历史文化资源的物质实体即给予了我们了解历史文化的实物载体,又给予了我们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学、技术等等方面的信息,它是我们社会进步的源泉,是我们人类的宝贵财富。而历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更是人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改造自己的一面镜子,它给人类教训、经验、理念、精神等等反映人类心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发展的指路明灯。

当今世界,唯有中国享有从远古到今天不曾间断的丰厚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主要具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经济开发价值与文化教育价值,这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共识。但是,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的认识还不够具体。

二、历史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

1.理论价值

历史文化资源是实施德育的思想依据。历史文化资源留给我们诸多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理念,是我们实施德育的有力思想依据。它是以人的本性为根本出发点,注重独立人格的培养,使人的自由个性得以高扬,尊重人的各种本性需要,使人的独立意识得以确立的一种德育理念。我们党十七大提出的“以人为本”就是源于这种理念。

2.实践价值

历史文化资源是实施德育的实体依托。“不言之教”的教育方法并非指不说话来教,而是指教学生于不知不觉之中,同时要使“不言之教”透出一种难以抵抗的威力,就要用实事来让人信服。而历史文化资源恰恰能做到这一点。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时,人对待事物就会有一定的态度。因此,情感的产生离不开客观事物。青少年“情感参与”的深度、广度很大程度取决于“客观事物”的表现形式。青少年对德育不一定能“情感参与”,但对一个鲜活的具体形象就能轻而易举地“情感投入”。这是因为青少年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同时,德育教材限于容量,只能以大量的文字出现。因此,历史文化资源充当了为青少年提供形象化德育素材的重要角色。历史文化资源中拥有丰富的民族习俗、传统文化、人物精神等具有鲜明形象的德育载体,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同时,历史文化资源还为青少年提供了德育的情境,使青少年借助具体而形象的事物将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认识,从而外化为相似情境下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使德育在青少年身上完成由理论意识到实践行为的升华。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社科联课题组.论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类型、特色和价值 [J].学术探索,2004,(08).

[2]刘艳平.三峡地区乡土德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 [D].华中师范大学,2005.5.

第6篇:汉字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紫砂文化;陶瓷艺术;紫砂壶艺;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9-103-1

江苏宜兴,古名荆溪、阳羡,地处太湖西岸,具有久远的烧陶历史。宜兴特有一种澄泥陶,颜色绛紫,制品称作“紫砂器”,通常也简称“紫砂”。近千年来,紫砂经过产生、发展的过程,到明代末期臻于成熟,此后历久不衰。于是在景德镇瓷都之外,并列有一个陶都宜兴,产品畅销国内外。宜兴紫砂也早已成为很多人研究的课题。

在宜兴的文化积淀中,陶瓷艺术自六朝以来,先后有以火青瓷为特色的“宜兴窑”(南山窑),以月白、天青等彩釉为特色的“欧窑”和以紫砂器为特色的“蜀山窑”三种陶瓷体系在此产生、发展。正是在这种民族的地域的文化背景下,宜兴以手工成型为主的紫砂壶艺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和由此产生的紫砂文化,以及宜兴七千多年的陶瓷文化和几千年的茶文化累积的精髓,以及周边地区其它民间工艺的文化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紫砂壶的早期制品,从宋代延续至明正德、嘉靖、万历年间。随着饮茶、品茶、论茶风气的盛行,制壶技艺变化很大,从煮茶的大壶转变为文玩小壶,其它的美术作品也相应得到发展。然而,明代以前紫砂的名手,不见于籍典,器上亦不留名。自明正德以后,巨匠名手见于籍典或留名于壶的就大有人在了。

宜兴紫砂壶是集造型、书画、金石、篆刻、雕塑为一体,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再加上它天成的古色古香的质地,仿佛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都沉淀到一把小小的壶里,甚至都渗透到了泥土里。1976 年宜兴羊角山紫砂窑址的发现,确立了北宋前期开始的紫砂壶造型、工艺、制作和烧成的紫砂壶艺传统文化,在发达的宜兴陶瓷文化的催化下,经过明、清两代快速发展期,与紫砂壶艺相关的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入现代,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更是进入了黄金发展期,人们对紫砂壶艺文化的审美情趣,也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陶瓷史研究的领域内,有过四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器物的使用者和收藏者,抱着一种欣赏的态度,认识对象、取得知识,着重文献研究,这是古董家的方法;二是从陈万里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窑址的考古普查和重点发掘,对地下出土物进行研究,这是近代考古学家的方法;三是从周仁开始,对陶瓷碎片标本进行微观的和岩相显微的观察,作定性定量的测试,找出不同时代使用材料的规律,补认识对象的特征,这是硅酸盐学者采用的科学方法;四是以现代工艺厂为作业基地,依靠工艺技师和艺术家,进行工艺和生产全过程的考察,进而推知其历史。我们知道,历史可以作顺向考察,也可以作逆向考察。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低等级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对紫砂器的研究,把这四种方法尽可能地结合起来进行,一定会获得更多更新的成果。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作为观念形态的艺术作品,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如前所述,由于紫砂泥的相关特性,其可塑性适宜造型审美的变化,可使茶的色、香、味得到最佳发挥,是茶壶的最佳材质。因而紫砂壶被精于品茶的文人墨客、士大夫钟爱,他们积极参与,赋予了其工艺美术品的性质。大诗人坡在谪居宜兴时,不仅好茶爱壶,还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的紫砂壶,“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品茶赏壶,悠然自得。为了称颂其对紫砂壶的贡献,后人把他设计的提梁壶定名为“东坡壶”,历代制作,相沿至今。紫砂壶,生来就是文人雅士的通灵宝玉。他们不仅参与紫砂壶的书画篆刻等装饰,而且与陶艺家合作设计制作紫砂壶。

文人的参与,提高了紫砂艺术的品位和身价。历来紫砂壶对社会有影响,吸引了不少文人,已步入高层次欣赏的殿堂,它不仅保值、增值,并体现了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地位,同时也包含了紫砂文物的价值,名人佳作不仅“价埒金玉,而且为四方好事者收藏殆尽。”如高庄教授,早在1956年就帮助紫砂界创新了制壶工具,用金属辘轳转盘代替了木转盘,至今仍广泛使用,他设计的“提璧”由“一代宗师”、“壶艺泰斗”顾景舟制作,一举成为著名的传世艺术品。

宜兴紫砂器,是绚丽的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的灿烂成果,也是华夏文化进步的综合结晶。它的创始与兴盛,即是茶文化历史演变的必然,同时也对茶艺形式、品位、情趣的提高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紫砂器是中国茶文化的骄傲,它永远是中华民族茶文化史上闪烁着光芒的灿烂明珠。

参考文献:

[1]蒋跃进,罗彪等.全绩效管理体统[J].企业管理,2005,(07):50-51.

[2]许建明.常州供电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

第7篇:汉字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艺术;即墨子植;民俗美术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一、即墨樯子艺术的起源

即墨樯子艺术人选青岛“非遗”保护名录。近年来,笔者多次实地调查了即墨}子艺术,访谈了作为青岛市级即墨植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王承厚等多位即墨}子老艺人。查阅了即墨楹子当地老艺人的家谱资料,搜集了大量即墨}子图案资料以及老艺人口述资料,希望以此对即墨}子图案纹样形式的变异与时展赋予新意等交错并存的机制进行分析。

“}子”,在胶东半岛当地称谓“饽饽}子”,是用以制作面食的模子,也称“模子”、“果载”、“印花版子”、“面模”,一般为木制,也有陶制、瓦制、玉制等其他材料。而具特殊性且有200多年历史的胶东樯子,尤以青岛即墨一带的}子最具特色,被称为“即墨}子”。随着历史的延续,}子图案的溯源可能最早在新石器时代的远古岩画中,如根据研究者的研究,可得知在西辽河流域夏家店下层文化就出土了有明确地层证据的凹刻^面岩画图像。到先秦时期,《考工记・总序》中之”旎人”,就是削刻手巧的专业工匠。在《周礼・笾人》记载,“羞笾之实,糗饵粉@”,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将面胚放人刻有禽兽、花鸟的印模内成形”,这也是最早记录楹模面具的文字记录。到唐宋时期,}子工艺已经很成熟了,近年来出土了很多唐代玩具模子,以及宋代的泥模和陶模,不难看到宋代民间}子艺人技艺之精良。

在访谈中,值得思考的一个事实,据即墨王家葛村上了年纪的村民以及}子老艺人都会讲他们樯子的来源,也都认为他们的祖辈,是300年前来自于遥远云南的一对挑担的兄弟落户至此,带来了}子技艺。当我们试图从文献中记载当地的神话创世传说故事和民间习俗中去证实时,似乎云南和即墨王家葛村樯子有些渊源,这就是《徐霞客行记》中有对云南这一糕饼面模造型的简单描述,今天云南还有樯模这种技艺。从明初到清初期,因历史数次军户剧增而改变了即墨地区的社会构成,而明初军户人口主要是从云南迁移。虽因年限日久,带来了}子技艺的云南兄弟之前的一些相关资料已很难查实。但通过对民间艺人家谱的查询和即墨县志的查阅,大体如此。后来落户即墨葛村云南这对兄弟中的老大的后人大都外出或作别的活计,少有人制作}子;而老二的后人还在做楹子的居多,他们相沿繁衍今天的王家葛}子村落。

从历史来看,虽秦代已经置县,但其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处于整个山东半岛东南部的胶州湾。三面环水一面临陆,在交通不发达的生计方式为农耕渔猎时代,长期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的状态下。我们认为,经过长达几百年的历史演进,与其说即墨楹子是外来传人,还不如说是长期封闭的即墨当地原住民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运用自己独特的技艺手段把自己的心理情绪外化为这种楹子艺术。与其说即墨}子是一种必须生活用品,还不如说是他们独特的精神世界的表达。这种}子艺术化解了他们长期处于半封闭的状态下的心里意识的匮乏感,是即墨人实现自我解放的一种途径,也是即墨人创造力的重要体现。同样,即墨}子艺术也融人了远古东夷文化和齐鲁文化,承载着胶东民间文化基因的“即墨}子”,具有胶东半岛独特海路文化民俗生活的表达,这种技艺又通过商贸文化往来,甚至影响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的糕点模具和日常器物中。尤其作为祭祀中的糕点比重大。

二、即墨梳子艺术的制作技艺及其图像文化内涵

即墨}子的制作技艺,以父子相传以及师徒相承等方式,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总结与改进,已形成一套流程完备的制作技艺。通过长期实践,在制作和使用上更加便捷。即墨楹子在选材上,主要选择“有骨无筋”且不变形的梨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笔者走访调查的即墨楹子传承人王承厚、王兆新老人,给出了很好的诠释:好技艺“活”用工具。经验丰富的即墨}子民间艺人,曾用7把刻刀,做出来的活儿也地道、神奇,哪怕是最细微的地方,用的很灵活,或角、或测、或平,使用起来很灵活。即墨老艺人始终注重传承老技艺“一面坡一面陡”,纹样清晰、}面滑润。这也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学习制作}子只学其皮毛,而不领会其深意,更不懂得即墨}子这种传统技艺背后的民俗文化内涵。

体现在人生礼仪中的即墨}子图案,如人之初生的主题是表现繁衍之神的图腾动物形象,刻出阴阳双鱼相交,化生人类万物大千世界。即墨楹子大多}两类鱼,一类为鲤鱼,体态优雅和长寿之意;一类为金鱼,佛教中金鱼代表幸福和自主。或刻包含人类远古生殖崇拜的“鱼戏水”、“鱼戏莲”(莲既有母题之象征,也表达了《诗经》中和闻一多常提到“鱼郎莲妹”),是对子孙繁衍的希翼。或刻“鸟和鱼”、“花和鱼”图案,包含了天地、男女、阴阳化生万物的生殖和繁衍的内容。又内含了“阴阳两性”产自宇宙混沌“一”的本源,日本著名图像专家杉浦康平也认为太阳的使者是鸟,东西方专家大都认为花(以中心向四周发射)为太阳造型的象征。孩子过百岁时或开锁子,女孩用“小燕儿饽饽”(聪明伶俐),男孩用“老虎饽饽”(勇敢和驱邪,老虎身上性器官形状的条纹代表阳性的方便,或受佛教影响代表五行之中为东方“阳”。),在孩子过百岁时。要把孩子带到娘家“出行”,要做一对“太岁”和一对“大葫芦”,在“岁”和“葫芦”上制作彩色面}花,寓意孩子能长命百岁、岁岁平安、福禄岁安。在人生婚俗礼仪中楹子图案更令人叹为观止,在当地,已牢牢打上了胶东半岛烙印的楹子面点被用于婚俗礼仪至今传承不衰,订婚是要做“巧饽饽”,一般是由婆家送给娘家二十个,娘家留十个,然后娘家回送给婆家的}花更多,有“鸳鸯、金鱼、狮子、蝴蝶、佛手、龙凤、瓜、莲花、牡丹、鸳鸯”等图案,以组成“龙凤呈样、鸳鸯戏水、瓜瓞绵绵、榴开百子、福禄双喜、鱼戏莲、蝶恋花、风戏牡丹、麒麟送子、必定如意、夫荣妻贵等有美满、幸福、早生贵子寓意丰富的吉祥图案。而其中尤以“石榴”和“鱼”的造型最为重要,寓意绵绵瓜瓞、吉庆有余。结婚时由娘家制作,在婆家展示的“铜盘饽饽”丁二艺复杂、精致。一般先制作莲花底座,在莲花座中间安一个大花饽饽,两边一般制作两条摆尾大张嘴巴的龙,即“二龙戏珠”(“珠”指美好事物或娇妍女人)。待到新媳妇回门,娘家人又为新出嫁的闺女}出两盒“上炕礼”,迎接闺女回娘家。在结婚当天,除了要由“压箱饽饽”(嫁妆四角),婆家和娘家要准备很多小饽饽楹子。给孩子们和前来祝贺的亲友邻里撒去,把吉庆喜事也带给亲朋四邻和淘气的孩子。收获乡亲和“天真无邪”孩子的祝福,这恰如压岁钱的初衷,它隐含了双向的利益吉祥驱使。葫芦藤蔓和狮子滚绣球也是婚嫁和子嗣繁衍的象征。葫芦籽众多,“累然而生,食之无穷”,又藤蔓绕旋,寓意子孙万代绵(蔓)延,是百姓所祈盼的长寿、永恒、爱和和谐的象征,有无限或类神秘的吉祥结符号含义,是佛陀智慧和慈悲的化身,故内含了“d”字符变体造型。雄狮子滚绣球,民间说好日子不断头,因“绣球”有闺阁女子之意,二者又寓意“戏”内含“性”;雌狮子逗小狮子,英国著名符号专家罗伯・比尔指出中国传说认为,母狮的奶从其爪尖产出,故有母爱、和谐之意,“师”有太师少保,寓恭祝官运亨通、飞黄腾达。而今天的饽饽}子类别造型单一,纹样图案少,流于形式,内容单薄,阴雕及线刻浅、层次少,线条缺乏细腻、工整,造型缺乏圆润,图案缺乏生动,不能因材制宜,难成果食花样,奇巧百端之状。

体现在节日风俗中的即墨}子图案,如农历大年是最富有特色的民俗节日。胶东各种形色饽饽樯子又增加了新年浓郁氛围。过年的饽花图样更多,有元宝、鱼、猪头、佛手、莲花、向日葵、桐叶、寿桃、龙、凤、麒麟、飞禽和莲蓬、葫芦等}花图案。祭灶王爷要用花狗,祭天用鱼饽花和饺子等,祭祖先神灵要用鱼、猪头、桃,正北祭用元宝饽饽祭财神,正所谓祭祀有讲究。过了大年三十,就开始互相串亲戚,初一初二看姑姑,初三初四看丈母娘,带着吉祥寓意的佛手、龙风、鱼、元宝、莲蓬,大的叫饽饽,小的即墨当地叫“gu cha”之音。在端午节时流行}荷叶、荷花,荷花纯净并带着断灭的佛教象征。}花十二属相并配以“五毒”图案,因古代瘟疫肆生时有禳病祛邪之意;而以“蛙”为首,蝎子、壁虎、蛇、蜈蚣相围绕,又有阴阳交合之象征含义。民俗图案中隐含的首要内容是生育和繁衍。在端午和春节}马与瓶、如意、元宝组合的图案应用比较多。

的确,民俗生活是民间美术的载体,即墨}子作为一种民间民俗美术,无孔不入地渗透在胶东半岛民众自身的社会生活之中。

三、即墨}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首先,当地经济发展及政府部门的重视对即墨}子艺术传承的影响。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即墨}子艺术的发展同样需要经济的支持。即墨}子艺人的经济收入有所提高的话,他们可以有更大的空间来自觉发展即墨樯子。当地政府应很重视当地的民间文化“即墨}子”的发展与传承,政府部门可以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扶持政策,专门为民间艺人提供创作场地。每月给他们发放补贴。

其次,当地民间艺人及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对即墨樯子艺术传承的影响。随着国家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虽然当地政府也积极保护即墨}子及其传承人,对即墨磕子民间艺人的帮助和扶持。但更重要的是}子民间艺人和当地民众也要逐渐认识到并立足于当地民间文化保护的重要性,自觉地担当了传承和保护自己的文化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只有当地民众扎根于胶东半岛的沃土上,既热爱生产、生活,叉坚持自己的樯子创作,才能突出即}子艺术特色。

第三,应当积极探索一种原生态的保护模式。即墨}子作为一种原生形态的民间艺术形式,其根与源已牢牢地植根进胶东半岛民众生活之中,其最广大的支持和拥护者也是民众。即墨}子艺术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现象,它出自胶东半岛劳动者之手,电必然服务于劳动者自己,形成其自有的独立体系和文化圈。表现当地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世界和对美好的生活的愿望和想象,存在于海洋半岛特有的自然意象和胶东独特的社会意象,才是即墨}子艺术的创作素材与源泉,只有通过这样的独特意象表达,才能表现出胶东半岛民众独特而微妙情感的表现。即墨}子艺术必须在胶东半岛自然、文化环境中赖以发展与传承的。我们认为,保护和传承即墨樯子艺术,应当保护其生态场,包括胶东独特的自然生态以及人文生态,只有对这些胶东当地的环境生态上加以整体保护至关重要,对胶东半岛民众特有的群体心理文化素质、民间信仰宗教等的人文生态加以保护,才能有效保护其原生态艺术。

四、结语

第8篇:汉字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知识教学;文化涵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不但要关注识字的数量和质量,还应渗透文化涵养,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文化涵养渗透。

一、剖析汉字,挖掘文化涵养

我国汉字语意多样,不同的语境其意义不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汉字的构造、形象等特征,对汉字进行原理剖析,运用汉字自身的特点,挖掘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升自我的文化品位。如:“日、月、山”等象形字,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字的演变过程,即:图形―甲骨文―现代字,来激发学生内心的感触,感悟其汉字内涵、韵味,进而加深对这些汉字的记忆和运用。

二、创设情境,呈现汉字的文化内涵

小学生年龄较小,容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教师可以运用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结合汉字的相关知识理论体系,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自主探究的情境,呈现汉字的文化内涵,深化学生对汉字的认知和了解。生动活动的教学情境在呈现文化底蕴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对汉字探究、学习、认知的兴趣。如:在学习海边、乡村、公园、稻田等词汇时,笔者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图片或者多媒体展示相关的画面,呈现文化内涵的同时,让学生更直观地对汉字加深认知和了解。

三、拓展教学时空,多元感知汉字的文化涵养

识字教学应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限制,采取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在生活中、娱乐中等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延伸识字的课堂教学范畴,拓展识字教学的时空,进而帮助学生养成生活中学习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文化品味的同时升华学生对生活的认知,进而促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总之,教师要重视对汉字丰富多样文化内涵的渗透,引导学生加深对识字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第9篇:汉字文化内涵范文

一、激发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追随知识行迹的动力,是挖掘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最好的老师,要实现汉字文化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以激发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为前提。这需要教师以一种活泼的传输方式将汉字作为具有张力及魅力的艺术传达给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热情地投入学习。那么,教师如何实现汉字文化活泼的传播呢?这需要教师挖掘汉字形态演变过程、文化内涵底蕴及功能中所渗透着的美感,并借助多媒体影音同步的效果将这种美感展现在学生面前,感染学生、教化学生,让学生轻松地在汉字欣赏中形成对汉字的理解、认识,这较之那种耳提面命似的知识教授收到的效果更好。

随着古代汉字简化变成简体字,那种因字形探字义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学生缺乏对汉字原始形态的理解,汉字文化的瑰丽色彩被淡化,教师越来越多的是割裂汉字的古今形态差异,只是让学生从对简化来的汉字的死记硬背上下功夫,这不利于他们对汉字的学习,学生即使掌握了意义,也无法形成对汉字文化的感性认识及深层次理解。所以,教师要适当进行汉字原始形态的讲解,让学生在汉字影音的呈现中获得汉字文化的审美体验,从而激发学习汉字文化的兴趣,以便进行有效的学习。以荀子的《劝学》为例,“劝”与“学”这两个动词,存在原始字形与现代字形的差异。“劝”的繁体字形作“瘛保呈现给我们的视觉是:“草丛中鸟儿在歌唱,仿佛在给农民传达播种的信息”。甲骨文中“学”也具有形体意义,上边是两只手在摆弄算筹,意在说明手把手的教;下边则是婴儿的构造,仿佛在说要从婴儿起进行手把手的教才能学会。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的影音动态化特点,将文字原始形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将汉字中蕴藏的文化内涵用图画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汉字中细腻的艺术色彩,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易于理解汉字中潜藏的文化内涵。

二、结合文本深入汉字文化学习

文本内容赋予汉字意境和意义,所以,汉字教学的展开要结合文本这一承载体才能实现。高中语文教材中最能表现汉字的功能、形态、内涵的是文言文部分。由于使用文言文进行交流的时代离学生生活年代尚远,学生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时难免会因汉字的古今异义而存在障碍,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文本,让文字涵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呈现出来,使学生在同类语境的阅读中举一反三,直取其意。在这里,教师可以围绕一个文言词汇,进行展开,将与该词此意和彼意有关的文言句子列举出来,让学生从量的积累过渡到质的理解。另外,给一段古文加标点,这也是高中语文学习中举足轻重的一块,学生由于对文言文的陌生,很难理解字义,这就为标点的划分增加了难度。所以,教师在对文字古今字义讲解的同时,还要对文言文字的性质进行讲解。

如李密的《陈情表》中:“诏书切峻,责臣逋慢”一句,教材注释中将“逋慢”解释为逃避,怠慢,显然,在这里是将逋慢两字分开解释了。其实,在《六臣注文选・陈情表》中,唐李周瀚注:“逋”有迟缓之意与“慢”所表达的怠慢延误词义相近相似,“逋慢”是由两个相近的语素组成的近义连文。但教材上漏掉这一点,这需要教师敏锐察觉并稍作补充说明。“逋慢”的这种用法并不鲜见,如《魏书・太宗纪》:“刺史守宰,率多逋慢,前后怠惰,数加督罚”等等。另外还有标点划分问题,教师也需结合文本进行文字性质教学。如《师说》中“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句,“其”属指示代词,“矣”为语气词,所以应在这两处断句,进行标点划分。

三、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汉字运用

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总会让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学习意犹未尽。教师应带领学生融入课后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中,让学生在课后通过对知识细致入微的研究,获得更深刻的体悟和认知。这一方面可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充分学习指引了方向。在这里,教师可以利用作业布置的形式,给学生安排研究任务,让学生自行查找工具书或典籍,如《说文解字》、《古代汉语词典》、《文字学概论》等,继而整理出汉字运用规律,明白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汉字词义和性质。学生通过自行收集、整理资料,自然会形成深刻的印象,有利于他们对古汉字的学习。例如“考”字,甲骨文中,“考”字形态是一个老人,其含义取“老”之意思,但《礼记・曲礼下》中说:“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嫔”,“考”在这里意味死去的父亲。除了这两个意思之外,“考”还表示“敲”,如“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