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习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实习教师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习教师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习教师管理制度

第1篇:实习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众所周知,任何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一定的技术和知识才可以生存与发展,尤其当今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时代,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知识与信息获取或使用能力的竞争。所以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改之地的关键。从事企业管理的人都清楚,企业的人才流失对企业意味着什么。长期以来,企业员工的个人头脑是知识的载体,人才流动实际上是知识在流动。那么如何实现人走而知识却可以继续在企业中留存呢?如何实现知识不仅在某个人头脑中,而在组织的系统中并持续发挥其作用呢?如何使企业的知识可以不断积累并让每个员工快速掌握而在工作中加以运用呢?如何使新员工可以迅速在老员工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呢?

一、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管理

要弄清以上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弄清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入手。美国生产和质量委员会(APQC)对知识管理定义如下:知识管理是组织有意识采取的一种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其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企业知识管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通过组织性学习创造隐性和显性知识,并负责如何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拥有适当的知识。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认为:知识管理并不是从技术开始的,它始于商业目标、过程和对共享信息需要的认识。知识管理只不过是管理信息流,把正确的信息传送给需要它的人,以便让他们迅速地以信息为依据采取行动。

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信息作为资源,除了一般的可利用、有价值等特性外,还具备共享性、历史积累性、时效性和多次再生性的特性。而系统则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独立成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如管理人员、生产工人、工艺、技术、管理、方法和组织机构、生产设备等,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获取利润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而组成的一个生产企业就是一个系统。那么,要系统地利用信息这个资源,企业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IMS)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软件及网络通讯技术,对企业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分析,以辅助企业日常的业务处理直到决策方案的制定和优选等工作,以及跟踪、监督、控制、调节整个管理过程的人机系统。

从目前已经大量应用的各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来看,普遍具有以下特性:

1.除了通用的管理软件和MRP(物料资源计划)、OA(办公自动化)、WFS(工作流系统)外,大多软件都需要做大量的需求分析,咨询顾问(多数都是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各级员工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和企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量身定做或在标准版本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做大量的修改,所以具有行业专家特性及实际应用特性。

2.多数系统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全局和总体考虑的前提下设计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从企业的人员机构管理、产品管理、系统权限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系统的角度,考虑战略的实现性和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制约性的,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3.具有历史知识的积累性和共享性。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将各部门和各员工的日常工作的关键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能根据权限方便查阅和调用。

4.具有决策的支持性。所有的各种数据可以经过计算机的处理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各种分析结果,并通过报警提醒的方式,使决策者在第一时间得到相关信息。

5.动态特性。由于信息的时效性和关联性,当系统中某一信息要素发生变化时,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信息均发生变化。同时,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均在动态发生变化,系统也要求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从以上对于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及特性等可以看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具体表现在:

1.知识,确保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共享。在没有计算机、软件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前提下,企业知识的手段通常采用开会、发文件及书籍等手段,除了成本高而外,知识的传播速度、传播量、更新、查阅及查阅权限等等受到极大的制约。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使知识信息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交易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有力地发挥了知识在企业中的生产力作用。

2.确保知识获得的及时性。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跨地区、跨时间、跨单位、跨部门、跨员工之间的查阅障碍,只要是在有权限的前提下,知识需求者可以迅速通过系统找到自己需要的各种知识。例如目前的企业信息门户(EIP-EnterpriseInformationPortal)可以解决企业之间的信息及知识交流问题,另外企业信息系统可以与相关的网络连接,并自动按照组织内部成员对信息的需求进行筛选、分类和收集,并按照成员对信息的需求及时传送给需要的人,以解决知识时效性的问题。

3.提升组织或个人的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并保证两者之间的有效转换。在企业没有信息系统之前,员工的知识和经验仅存在自己的脑子里,部门的知识也在这个部门里,信息呈现孤岛状态。遗忘、人员流失和成员之间交流不畅导致企业的知识大多是隐性知识,而不能转变为显性知识,组织的知识难以积累。组织随着人员的流动、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交学费,企业不能形成经验曲线,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也就难以提高。信息管理系统使个人知识得以沉淀,成员之间的知识得到共享和交融,企业对员工的过分依赖性降低,从而避免企业因某些关键岗位人员流失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

三、如何做好企业的知识管理

首先,我们要抓好企业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着重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因为企业只有把国内外和自己企业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即显性知识,通过归类、整理、提炼迅速传递给需要它的员工,即转化为员工个人的知识———隐性知识,并运用到每项工作中去,才能对企业目标发生作用。信息管理主要集中在对已有的如书面化的、电子信息等显性知识的管理,在信息增值链上,要将数据提升为信息,并对其进行采集与选择、组织与程序、压缩与提炼、归类与导航等,对信息外部特征的加工和组织。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在根据企业和员工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等进行知识管理。

其次,要建立知识共享系统。知识管理是以共享和创新为主要目的,重点解决信息超载而知识匮乏的问题,重视人与人产生知识过程的管理。知识如果不拿出来与他人共享,将导致:(1)核心信息掌握在具体实施人员中,管理失控。(2)企业人员外流导致知识资产流失,大量核心技术被带走。(3)知识孤岛造成协调困难,效率下降。所以,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要坚持以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为核心;以产品的生产流程为核心;以个人知识与团队知识的相互交流和转化为核心;以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相互接轨为核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价值链的不断增值为核心和以技能培训为核心。

最后,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知识管理的平台。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和人际交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合现代社会对知识的快速组织、整合和共享需要,计算机网络则为知识的获取、组织和共享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企业在网络平台下,形成一种柔性的与变化的组织和扁平化的信息传递渠道。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使人与知识资源有机结合,它将人、知识与现实工作任务整合起来,必将为企业管理带来实效。

参考文献

1.刘杰,沈英芳。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概念、发展、问题及研究方向。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1.9

2.席丹,李培根,黄培。制造业信息化战略、管理与实施,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第2篇:实习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一、制定落实制度体系,规范意识形态阵地管理。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意识形态管理机制。学校要强化意识形态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根据“职责清晰,统筹协调,分工合作,守土有责”思路,认真执行“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确保意识形态管理环环相扣、不留死角。成立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信息化建设管理与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抵御和防范校园传教渗透工作领导小组等机构,学校领导担任机构主要负责人的意识形态管理工作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处理相关工作。    

二、是以务求实效为目标,完善意识形态管理措施。       

通过“控制场地”方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课外活动场所、报告会、讲座”管理操作流程。一是严格审批程序和环节。从申报到审批的各个程序均责任到人,可追溯倒查人性化的管理既活跃了学术活动,又实现了对意识形态的有效管理。以提升素质为抓手,不断夯实工作基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水平。不断丰富和创新理论武装的内容和形式,通过政治学习不断强调意识形态管理的重要性,周密部署相关工作。    

三、以队伍和学科建设为重点,切实把控课堂阵地      在教育教学环节,坚持正确导向。

坚持“教学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通过《教学工作规程》明确规定教师应有的政治素质,根据“授课条件”、“任课资格”、“德育要求”和“教学评估”等要求,结合学生评教和督导制度等,及时发现、反馈和解决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管理,以积极健康内容占领课堂主阵地。   

第3篇:实习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财政管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包括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是我国行政管理职能和权力部门,是以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权力部门。在上个世纪90年代,相关部门颁布了两部制度,分别是《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解决我国改革开放早期社会变化对行政事业单位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属于过渡性质会计制度。近几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这过渡性质的制度,似乎凝固了新时期会计核算步伐。该局面对于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协调发展非常不利,并且影响到国内财政机制运行,甚至于会产生财政的风险。所有地方财政的管理体制创新改革均不可避免财政层级的简化问题,这关系着财政管理成本降低与效率提高,同时也会影响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明晰。财政预算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的管理制度难以有效解决事权划分和政府之间的税种难题,因此需要不断的革新和完善。本文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基于财政管理视角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一、财政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中作用

(一)利于单位预算和核算精细化

从财政管理方面来分析,新制度确立有利于管理资金类型、资金来源以及资金流向等各方面的核算。例如,《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提到,将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核算进行细化,并且增多了精算的方式,以双分录操作方式为例,双分录操作方式有效的促进数据的使用,并可以对数据操作进行不同维度检测以及查询,可将数据更为清晰和直观的反应出来,便利于数据统计部门更好的将数据使用提供依据[1]。

(二)更为直观的体现全面化

新制度执行具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在行政单位以及事业单位中开展会计核算目标需要一个既定的过程,并且重点在于可充分利用预算管理资源,并不断的满足财务双重管理的目的。这样的方式优点如下:1)不断的优化单位财务报表结构,使得整个结构更趋向合理化;2)增加正在建设中的管理项目,并规定各个科室必须定期汇报会计信息;3)可以检查出体制外的资金项目。新制度的执行能更好的将单位整体的财务状况展示出来,使得资金结构更为优化。

(三)客观体现单位综合财务状况

执行新制度,在处置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方面具有更为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对于五星资产管理方面具有较大的改变,例如,许提折旧以及摊销等缺陷作了进一步的优化,这种方式能客观地展现出管理综合财务情况客观,能及时有效预防“小账”的情况出现[2]。杜绝再出现类似的情况,使得行政单位的会计更为清晰,以便更好对财力进行重新组合与配置,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客观反映综合财政状况。

二、基于财政管理视角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措施

基于财政管理视角,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措施,有以下的3方面体会:其一,不断地做好制度本身的完善工作;其二,要做好有关工作的融合以及连接工作;其三,发挥信息财务管理的优点[3]。基于财政管理视角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会计制度改革要根据上述3方面开展。

(一)完善新制度自身的补充工作

每一项制度要在正确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完善,近时期新旧制度间的更替工作正好证实了这一点。从新制度执行现状来看,新制度的颁布在今后的会计工作中发挥实际的意义,能做到有理可依,例如,固定资产的折旧问题,一般在执行应用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因此,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固定资产能否做好计提折旧操作,新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以就计提、折旧的年限的具体年限已作出相对应的指导。现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政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缺陷,例如,受限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严重不利于行政单位财务制度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改革中需要注意财政层级框架设计的简化,严格根据每一种税种所占比情况进行规划,以期在保证税收合理性;同时,新制度的使用范围,依据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选择的会计制度,当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所以,关于制度自身而言,还需要做更深一层的政策制定,以便更为完善的规定制度,使之应用于全国各个范围内,统一使用标准[4]。

(二)要做好有关工作的融合以及连接工作

制度制定和制度执行属于不同范畴。从改革方面来分析,单位资产管理、财产管理以及预算管理等方面,需要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对制度制定不断进行完善,新执行制度要做好对应的工作,两者必须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要不断的增强行政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之间的衔接工作,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实现统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使用,尤其是在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分类方面,将固定资产分为六大类型,然而,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账务信息和管理信息系统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针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必须尽快的做好分类工作,对财务核算与资产管理进行综合考虑。同时,将固定资产使用年限规定作为参考依据,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效融合与连接。

(三)发挥信息财务管理的优点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可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管理,实现统一管理模式。在预算、核算以及决算方面,使用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建立并不断的完善数据库,将单位所有的会计核算信息归纳到同一个数据库中。使得我国的财政管理模式更为专业,对于核心业务系统的使用,通过互联网实现共享,这样能不断的优化核算的业务流程,减少业务人员的工作量,全面实现财务核算集中管理的目的。

三、结束语

总之,每一个行业的都在不断的进行制度改革,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是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财政管理和政府会计体系还处于发展阶段,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霍锦秀.从财政管理视角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12(06):187-188.

[2]陈黎笋.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讨[J].财会学习,2015,5(18):49+100.

[3]刘薇.从财政管理角度浅析行政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J].财经界(学术版),2016,5(03):150.

第4篇:实习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为了适应财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财政部于2013年12月修订印发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以下简称“新会计制度”),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促使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高等学校必须更新财务管理理念,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才能科学管理高等学校的收入和支出,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协调、内涵式发展。

一、实施新会计制度背景下,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会计制度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修订印发的,在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今天,全面规范了高等学校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使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心从“核算型”转向“决策型”

与旧会计制度相比,新会计制度主要实现了九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兼顾了高校财务、预算、资产、成本等方面管理的需要,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已经拓展到财政拨款、收费收入、产业收入、社会捐赠、科研收入、贷款收入、利息收入等多个方面,高校的自我筹资能力不断增强,更加注重经费使用的效果和效率。在这种形势下,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重心必须改变把日常事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作为主要职能的传统观念,必须由“核算型”、“事务型”向“管理型”转变,把财务工作重心转移到对学校各项经济业务的事前预测、计划,事中监督、控制,事后考核、评价、为学校决策提供服务上来。

(二)新会计制度强化了高校的受托资产管理责任

新会计制度新增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并要求“虚提”固定资产折旧和进行无形资产摊销,注重反映政府将高校资源或决策权委托给高校进行管理的效果效率、全面规范了结转结余及结余分配的会计核算,以提供高等教育这个准公共产品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新会计制度增加的这部分会计核算内容突出强调了高校必须对受托管理的这部分资源进行科学的会计核算和反映,以作为主管部门对高校实施内部控制机制和使用受托教育资源的效益性、效率性、效果性等内容进行客观科学评价的依据。

(三)新会计制度强化了高校的预算管理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明确了“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而新会计制度细化了高校事业支出科目的设置,将原会计制度下“教育事业支出”科目核算的内容细分为“教育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几类,分层次清晰反映高校各类支出的结构和信息,更清晰地核算高校事业支出情况,满足高校预算管理需要,为高校内部成本费用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提供数据支持;同时,新会计制度调整了收入支出表的结构,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使之既能够反映高校收入总额和支出总额信息,又能够反映各种不同来源资金的收、支和结转结余情况,反映高校预算计划和目标的完成和管理情况。

(四)新会计制度强化了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

21世纪初始,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为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很多高校也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学校建设,以促进自身的发展,提高综合实力。虽然财政部门对高等学校的拨款逐年增长,但由于当时财政收入水平不高尚未达到GDP的法定标准,高校的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只能维持日常支出,因此高校普遍选择使用银行贷款来进行基本建设甚至是教学仪器设备购置。高校使用银行贷款是需要还本付息的,在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和其他收入来源没有大幅度增加的前提下,高校如需偿债只能通过压缩教学支出的途径来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的财务风险。新会计制度提出高校要夯实资产负债信息,明确规定高校的基建投资业务定期并入高校会计“大账”,统一要求将校内独立核算的会计信息纳入高校年度财务报表反映,增强高校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可比性,明确反映高校债务总额和债务构成,要求高校要加强资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增加债务监控管理。

(五)新会计制度强化了高校成本核算与控制

新会计制度在旧会计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高校的收支核算管理,分类核算收入和支出并要求将相应的收入与支出进行配比,强化成本核算与控制;创新引入了“虚提”固定资产折旧和进行无形资产摊销,更加真实地反映资产价值。为高校内部成本费用管理、考核高校的资产使用效果、评价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效果和效率、评价高等学校的预算执行力提供信息支持。

(六)新会计制度强化了高校财务管理的决策分析功能

新会计制度系统完善了高校财务报表体系,将会计报表内容优化为“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和“附注”四大部分,并对“附注”至少应当披露的内容作了详细说明。在当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推进管理机制创新和加强内在风险防范的过程中,客观要求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具有分析处理复杂性、综合性、精细化问题的能力。新会计制度优化了高校的财务报表体系和结构,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了成本效益分析、现金流量分析的依据,为高校财务预测功能、财务规划功能、风险防范功能、决策分析功能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二、适应新会计制度实施需要,创新财务管理理念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是高校内部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在实施新会计制度的前提下,高等学校必须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实现高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

(一)高校财务管理要树立大局观

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要把预算、核算、决策分析与评价和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学校的整体战略目标相结合,走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切实优化高校的教育资源配置。一是要认识到高校建设应服从于国家高等教育建设这个大局,要以国家高等教育建设全局为基础,识大体,顾大局,在国家所能提供的财力、物力范围内,搞好高校的经费分配和供给,努力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二是财务部门在对本校教学科研整体建设实施财务服务中,要将部门工作目标与学校整体目标相结合,将学校的长期发展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切实服务学校发展。在分配教育经费时,必须分清轻重缓急和主次先后,切实保障好重点建设,同时也要照顾到一般事业任务的完成。每一项事业都是学校整体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三是财务部门要通过实行新会计制度实施精细化的财务管理,以及时、准确、完整的财务数据,为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层提供参考,协助处理好本校维持与发展的关系,提出相应的决策建议。

(二)高校财务管理要树立成本效益观

随着高校办学环境的变化,高等教育中各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要提高自身的办学综合实力,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要树立成本效益观,按照教育部、财政部成本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强教育成本核算,以绩效为导向,将办学成本与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挂钩,力求用最少的资金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人才。要研究当前高等教育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和要求,努力探索和建立符合高等教育工作规律、符合新会计制度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当前,各高校内部办学形式越来越趋于多样化、筹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高校财务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既要认真宣传国家财经法律和有关经济政策,使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在正确轨道上运行,又要帮助教学科研管理部门树立成本效益观念,以绩效评价为导向,通过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进行成本费用核算,计算出生均培养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与人才培养成本,不断寻求降低办学成本的最佳途径,帮助这些部门以最少的教学科研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努力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

(三)高校财务管理要树立风险控制观

高校自主办学过程中学生来源受市场和高校综合实力的影响越来越大。高校办学形式多样化和筹资渠道多元化,经费投入与学校建设发展对资金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合理利用负债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校的资金不足,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但在利用负债补充教育经费不足的过程中,高校必须树立风险观念,财务管理工作要具有防范风险的意识,合理组织高校资金,对贷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落实还款渠道和计划;实施新会计制度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负债的分类核算和管理,强化高校财务风险分析,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以促进高校实现健康、稳定和规范化发展。

(四)高校财务管理要探索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观

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财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使高校财务管理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成为可能。通过信息化建设将财务、预算、资产、成本相结合,将财务业务流程与高校的其他管理活动进行整合,将财务管控深入到高等学校的日常业务活动中,而这将在业务处理方式和管理模式上发生变革。将财务工作与学校的业务工作相结合,一方面可以使高等学校的相关财务战略、财务管理制度在业务部门得以落实,另一方面也能及时反馈高等学校各业务部门在办理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借助新会计制度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可以实现管理创新的进一步提升,激发校内各业务部门参与财务工作、关心学校建设发展的积极性,促使各业务部门和教职工在学校聚财、用财、生财方面出谋献策,推动学校整体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高校财务管理要树立决策分析观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要建立反映高校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财务风险管理、支出结构、财务发展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定期进行分析评价,为主管部门和管理层正确把握高等学校的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预测高等学校的财务风险提供依据,并将结果在下一步的管理工作中进行应用。通过科学的分析评价和结果的再应用,促进高等学校充分挖掘潜力、加强预算管理、努力开源节流,促进高等学校预算的顺利完成、提高高等学校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高等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不断改进内部管理。

三、适应会计核算工作需要,重新构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体制

(一)重构财务管理工作组织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办出特色,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高等学校要办出特色,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实力,必须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升战略管理能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而高校治理结构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前文提到,新会计制度不再是单纯的会计核算和处理,而是要兼顾财务、预算、资产、成本等方面的需要。因此,在实施新会计制度的背景下,构建服务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财务管理体制,通过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高等教育资源,为高等学校的战略管理服务,才能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所以,系统构建基于高等教育战略发展导向的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体制,建立高等教育经费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路径,有利于加强高校各项财务工作的监督与管理,确保高等教育资源的保值增值,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进而提高高校战略管理能力,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与办学质量,促进高校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从完善高校治理结构的角度出发,笔者设想构建基于新会计制度的高校财务管理组织体系如图1。

以上工作机制设计坚持以高校战略发展目标为导向,结合新会计制度下财务、资产、预算相结合的思想,体现了财务管理与战略管理相结合、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财务管理与风险管理相结合、财务管理与绩效管理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二)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实现新会计制度核算的战略规划、全面预算和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

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是组织机构高效运行的基本保证。基于新会计制度实施构建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体制,需要一整套能将高校战略管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风险管理有机结合的内部管理制度来进行保障,实现战略与规划、规划与预算、预算与配置、配置与管理,管理与风险控制、管理与绩效评价的有效互动,以此加强学校的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对学校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各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和规范,实现教育资源配置最优化、教育经费使用效能的最大化。

第5篇:实习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新高校会计制度;措施;预算管理

引言:

我国教育资金来源方式一直都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而逐渐增多,而且资金的数目总额也呈现出了一种十分迅速的增长趋势。在这样的趋势下,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中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是相当棘手,因此在新会计制度后,更加显现出了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想要针对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首先需要对现有的问题进行分析。其中作为高校的管理层,相关人员对于高校的预算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具体体现为资金管理以及管理意识不够强,具体的预算管理工作也不够细致,并且预算管理也较为松懈。

(一)高校管理层意识不足

作为高校管理层对于学校的工作不够重视,体现为管理人员对于预算管理这个工作的具体情况十分陌生,对于预算涉及的内容和具体的项目都是模棱两可的。由于预算管理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因此大多数高校除财务部门管理人员对于此工作流程十分了解以外,其他的管理人员都是一知半解,对于这一管理工作是否涉及自己的部门以及教职员工也是不够清楚的。管理层的管理优势以及重视力度不足,直接影响预算工作的展开,以及下属人员来进行预算过程中的工作态度。

(二)高校预算管理工作不够细致

高校对于资金的管理呈现一种十分散乱的状态,而且整体的预算也没有针对整个单位进行全方位的数据说明。数据说明就是一个针对全校或者是全单位资金以及业务等活动计划的说明。在大部分情况下,这是一个高校内部的每一个部门,以及相关组织的工作人员共同参与执行的管理系统,这一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综合性。目前我国多数的高校的教学经费依然是由国家财政部门拨款,根据财政部门的拨款数额来进行具体的、有规划和计划性的工作。由于预算编制通常是被认定为是财务部门进行的财务预算,与业务部门无关,因此在进行支出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将科研事业的收入和支出纳入到预算管理系统中,这就导致收支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平衡

(三)高校预算管理较为松懈

现阶段高校的预算管理工作的紧张程度其实是远远不够的。在进行预算的过程中,会面临诸多问题,而相关的工作人员由于多种原因,往往对于遇到的困难,以及难以制定的规划计划等内容,采取的是十分应付的态度,这也意味着最终得出的预算结果,也就是之前提到的数据说明,其实是毫无任何意义的。不仅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去进行预算的核算,而且也浪费了较多的人力和物力,是一个得不偿失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预算管理整体的管理松懈也会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情绪。

二、新高校会计制度视角下的预算管理办法

在对现阶段的高校预算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后,可以看出很多方面都是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的,因此本章内容将以会计制度作为依据,并结合实际的预算管理工作来为上文提到的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一)加强高校管理层的重视程度

针对目前高校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针对高校管理层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管理人员在进行预算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制度以及实际情况来进行规划,而目前大部分的管理人员对于新会计制度以及整体的工作都没有足够高的重视程度,甚至部分工作人员对于工作的内容都是不清楚的,这必然会导致失误以及延误。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因此想要从人员角度来改善现阶段的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需要从管理人员入手,进行系统的培训,明确职责以及工作制度,并且按层级进行培训和考核,严格规范工作人员。

(二)逐渐完善高校预算管理制度

在新高校会计制度和实施的基础上,高校财务部门应抓住此次契机。通过解读全新的制度内容,建立起一个更加完善,更加制度化专业化的预算管理体系,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成立独立的预算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相关事项,并且对预算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监督管理作用。其次,需要明确预算管理工作人员各自的职责与身份,并且要严格地按照工作程序来完成实际的工作。管理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今后的预算管理工作都是有理有据可以依靠的,对于工作的开展其实是有着十分大的帮助的。

(三)对高校预算管理进行控制监督

高校预算体系中,预算管理工作是基本,但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预算控制。在实际的工作中,想要对整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控制,势必要依赖于预算控制。如果单单依靠后期的预算控制的话,也不能顺利完成工作,这就意味着在进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与事前以及事中预算控制相互结合,对于出现在预算过程中的问题,需要做到及时发现并且迅速处理解决,这样一来才可以保证整体预算水平的提高,并且整体工作存在的风险系数是会有一个十分显著的降低的。在控制监督的过程中,可以依靠专门的监督委员会,也可以依靠教职员工的反馈等方式。

结语:

高校的财务以及预算管理工作在现阶段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而在新会计制度后,高校便可借此机会加强整体的预算管理,重新规划整体的工作内容,进而实现科学化的预算管理,最终保障高校科研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斌.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视角下的高校成本核算研究[D].山东大学,2012.

第6篇:实习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论文摘要:以人为本建立现代教师管理制度在现代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以人为本也是新时期中小学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教师管理制度的合理性是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管理制度的建设应着重强调对教师人性的关注,更多地注入人文关怀,创设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使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发展是学校制度管理的终极目标。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宝贵资源,教师的高素质、现代精神和现代品格对一所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教师的整体水平和整体状态调整到最佳的时候,才能为学生及社会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承担起为社会输送优秀和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从而彰显学校的真正价值。因此,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管理制度,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引导社会对教师的价值期待与教师管理制度相契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关注教师的人性需要和情感体验,最终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一、基于人性需要的教师管理制度

人性是人类作为生命体存在与动物相区别的共同特性,即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统一。认识一个复杂的整体,其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是无法割裂的整体,此三者的完整结合才构成复杂的人性。人性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性的根本则是人的社会性。因为人的自然性是社会化的自然性,人的意识性是凝聚了社会内容的属性,人性是建立在人社会活动基础上的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统一。制度作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形式,与人性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人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制度一旦形成,会对人性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通常制度都与人性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教师管理制度也不例外,是基于人性之上产生和建立的,关乎教师自身的人性需要,是教师制度和理性的深刻根源。学校在管理活动中要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和人格尊严,遵从教师管理活动的规律性。

现行的教师管理制度通常过度强调秩序和效率,忽视了教师人性的需要和身心发展的需求,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经常将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化,以决定论的思维看待具有独立人格的教师,否定教师作为独立主体人格的正常需要,忽视尊重个体和教育的复杂性,用非线性和客观的立场来实现管理制度的合理性,提倡价值平等、自由的追求。从一般意义上讲,教师管理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有两种。一是工具性价值,主要指教师管理制度所要达到的首要事实。学校之所以要利用制度来约束和限制教师,其根本出发点应当是为了让教师的身心的需求能得到更好的满足,目的是保障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即人们常说的“秩序”,这是管理制度被学校教师认可接受并自愿遵守的一个重要前提。二是目的性价值,是和教师管理制度自身所追求的秩序必须体现学校教师所追求和理解的自由的价值理想,它应该由客观真实的反映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顺应新时代要求的价值观等构成,它既是制度建设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目标,体现了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对教育活动中个体独立性和生命的尊重理解之上。因此,教师管理制度应当产生于教师自身的人性需求。

二、社会价值期待对教师的价值诉求

社会的价值期待是衡量教师管理制度合理性的一项重要指标。长期以来,“园丁”、“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等称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的价值期待,这种价值期待是形而上学的假设,必须通过教师管理制度这一载体来体现,以引导教师的行为与社会价值体系相趋同。但是教师管理制度自身所蕴涵的价值并非必须和社会期待完全一致,因为教师管理制度不仅承担着引导教师与主流社会价值期待相统一的责任,更应该将社会的价值期待建立在对教育活动和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之上,尊重教师的人性需要和自身身心发展和成长的需要。教师不仅仅只是“园丁”和“春蚕”,这只是他的社会属性,而是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生存需要,除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些耀眼的光环,教师也是普通人,虽然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担任教育者责任的人要有更高的素质和品格,但是不能完全脱离教师本身来讨论这一问题。一般来说,社会是将教师这个职业和教师本身割裂开来看等的,把原本统一的整体分离开来,教师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意识属性并未统一。因此,教师目前所处的社会地位比较尴尬,教育问题的所有矛头都指向了教师,教师这个职业面临着很多误解。从这些方面来说,现行的教师管理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不合理性,其作为体现载体和桥梁,并未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要使教师管理制度和社会价值期待达到一个相互贯通和理解的高度,在制定管理制度之初应充分考虑社会的价值期待,把是否趋同社会价值期待作为评价教师管理制度和理性的标准之一。教师管理制度所体现的道德水准和价值水平既要符合当今国情,政治、经济和社会需要和公民的道德水平,又要高于一般的国民道德水平。为些,最重要的是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包括学校和社会对教师的评价维度,即奖惩性评价或者是发展性评价,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各取所长。同时,将学校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自身评价相统一,扩大民主,使师生广泛参与,避免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仅仅局限与课堂和考试成绩,而应从教师的教育思想、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等各方面展开,充分考虑教师和教师个体、学生个体的复杂性,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教师的德能素质和行为绩效。正确引导社会价值期待对教师的价值诉求。

三、管理制度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以完全服从主要管理方式的学校理性管理,管理制度只是被看成刚性的要求和准则,强调科学管理、奖罚分明、量化考评,虽然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如果实施不当,极容易挫伤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对工作活动的开展只能被动服从,很难发挥创造性。客观来说,学校管理者和普通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期待是有区别的,学校管理者对工作和绩效的关心重于对人的关心,而教师对和谐氛围、良好人际关系的关心重于对工作的关心。这就产生了矛盾,导致教师对学校管理者和管理制度的不满,从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因此,建立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管理制度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

(一)尊重和理解教师

学校管理者不一定能成为教育家,但一定要以教育家的情怀对待教育。应充分意识到,对于教师和管理者,只是工作分工和各自承担的角色不同,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尊重老师,尊重他们的需要和人格。教师的需要分为几个层次,而学校的工作就是要满足教师的各种需要,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做到关心每一位教师,关注每一个人的价值和所做的奉献。一方面,要介导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学校要信任教师,给教师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才能,让教师有被尊重和信任的感觉,真正享受到教育的乐趣。

(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想做好一名教师,首先要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一种事业,热爱和享受教育过程中的乐趣。学校要多引导教师思考和研讨,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寻找改进方法;让教师尽量减少教育功利性的目的,使教师有做思想者和学习者的意识,多思考教育的深层次问题,探寻教育规律和学生的独特性及个体差异性,从各方面提升自己。还要重视教师的成功体验,使其积极主动地体验教育活动中的激情和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从而产生更高的理想追求。更应激发教师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主体性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获得角色认同。为此,学校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积极、健康的竞争机制,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更看重自己的人格独立和自尊,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荣誉,渴望自我反思、发现和实现自我价值,这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一种可贵而伟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师管理制度既要按照有关规定关注教师的物质需求,也不能忽视教师的精神需求。学校的管理工作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而人本化的管理更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具有融合制度管理和人文关怀的意识,引导正确的社会价值期待,实现学校管理刚性和人性关怀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赵敏.论教师管理制度的双重合理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

第7篇:实习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离职倾向

论文摘要:通过对201名中学教师的问卷调查,考察其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特征;探讨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发现66.7的中学教师整体工作满意度不高,但几乎所有的教师对同事关系都感到非常满意;中学教师的组织承诺水平中等;年龄较大的教师具有较低的离职倾向。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均与离职倾向呈负相关;影响中学教师离职倾向最重要的因素是情感承诺、收入状况满意度、工作环境满意度和上级管理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体现了个体对自己的工作及其所在组织的态度与倾向,二者自出现以来就一直是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指的是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整体态度j。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指组织中的成员与其组织之问的一种心理契约,是连接成员与组织之间的纽带,即成员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往的研究都充分证明它们能够较好地预测个体的离职倾向。

随着教师“聘任制”政策的施行,一方面有利于教师资源的优化组合,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教师群体的流动性。过高的教师流动率既会增加学校的管理成本,也不利于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研究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及组织承诺,以及二者对离职倾向的不同影响程度,有利于进一步探讨离职倾向的影响因素,寻找中学教师产生离职倾向的原因,针对中学学校存在的具体问题,在激励措施及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有所改进和提高,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本研究通过对201名中学教师的问卷调查,了解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及组织承诺和离职倾向现状,探讨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的关系,为调动中学教师工作积极性以及教育管理者制定有效的中学学校的人事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抽样原则,在四川绵阳、广安、自贡、内江成都以及重庆等地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01份,有效率83.7。其中男性111人,女性87人。25岁以下的36人,26~35岁70人,36~45岁64人,46~60岁30人。

(二)研究工具

1.工作满意度问卷

结合中学教师自身特点,参考冯伯麟关于教师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u,自编《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调查问卷》,测量中学教师在自我实现、上级管理、收入状况、同事关系、工作环境五个方面的满意度特征。问卷的每个维度4个题目共20个题目。记分方式采用利克特5点记分,选项从1一“非常不符合”到5一“非常符合”。计算被试在各个维度的4个题目的总分作为被试在该维度得分。信度检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一0.91。

2.组织承诺问卷

《组织承诺问卷》编制借鉴了meyer&allen关于组织承诺的三维模型,即包括情感承诺、规范承诺和继续承诺三个方面。问卷每个维度5个题目共15个题目。记分方式采用利克特5点记分,选项从1一“非常不同意”到5一“非常同意”。计算被试在各个维度的5个题目的总分作为被试在该维度分数。信度检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一0.86。

3.离职倾向问卷

参考工商企业范围内考察离职倾向的调查问卷以及以往的研究者关于教师离职倾向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师职业特点自编《离职倾向问卷》,共7个题目,包括考察中学教师离开本单位和离开教师职业两个方面的倾向。采用利克特5点记分,选项从“1一非常不符合”到5一“非常符合”。信度检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一0.85。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完成对数据的统计,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逐步回归分析。

二、研究结果

数据分析结果发现,66.7的中学教师整体工作满意度不高,尤其对收入状况很不满意,所有教师在收入状况这一维度上的平均分仅为2.1,但在同事关系这一维度上的得分普遍较高,平均分为3.7。所有教师在组织承诺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分为3.0,具有中等程度的组织承诺水平。处于46~60岁年龄段的教师在离职倾向量表上的平均得分为2.4,具有较低的离职倾向;而其他年龄段的教师离职倾向量表上的平均得分为3.3,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一)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以及离职倾向的关系

1.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性别、婚姻状况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工作满意度均没有显著影响。不同年龄的中学教师的整体工作满意度不一样,事后检验发现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46~60岁年龄段教师的整体工作满意度比其他年龄段教师的高(f一4.439,p一0.005),以及在收入状况(f一4.563,p一0.004)、同事关系(f一4.353,p一0.005)、工作环境(f=5.467,p=0.001)等三个纬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2.人口统计学变量与组织承诺的关系

性别、婚姻状况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组织承诺均没有显著影响。不同年龄中学教师的组织承诺不同,主要体现在46~60岁年龄段教师的组织承诺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教师(f一6.106,p一0.001),以及在情感承诺(f一6.347,p一0.000)和代价承诺(f一4.465,p一0.005)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

3.人口统计学变量与离职倾向的关系

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婚姻状况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离职倾向均没有显著影响。但在年龄方面,高年龄段的教师离职倾向比低年龄段的老师低,且差异达到显著(f一9.782,p一0.000)。

(二)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和离职倾向的相关分析

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成正相关(r一0.73,<0.001),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呈负相关(r一一0.67,p<0.001),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呈负相关(r一一0.59,pd0.001)。

(三)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和离职倾向的回归分析

在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以离职倾向为因变量,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各个维度为自变量,对三者作了回归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情感承诺、工作环境、收入状况、上级管理与中学教师离职倾向有较高的相关,回归方程显著,见表1。

三、讨论

不同年龄段的中学教师的整体工作满意度不一样,主要体现在46~60岁年龄段教师的整体工作满意度比其他年龄段教师的要高,以及在收入、同事关系、工作环境三个纬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尽管多数中年人不再有升迁的机会,但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却达到了一生中的最高峰。许多人在中年期获得了成功,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他们理应感到满意。相对而言,那些不太“成功”或社会地位不高的人到了中年期,也不在抱有年轻时候的幻想,对自己的期望值进行了合理调整,因而他们的工作满意度也较高。教师也一样,中年教师一般已经从教二、三十年,已是桃李满天下,因此有较高的工作满意度也不足为奇。

不同年龄段中学教师的组织承诺不同,主要体现在46~60岁年龄段教师的组织承诺要比其他年龄段教师的高,且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年龄较大的教师大多在本单位工作多年,一方面对单位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比年轻教师有更强的集体意识;另一方面年纪较大的教师如果离开本单位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也更高,因而体现出较高的组织承诺水平。同理可知为何高年龄段的教师具有更低的离职倾向水平。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的相关较高。工作满意度体现个体对目前工作的满意水平。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容易辐射到组织层面上,工作满意度高,留在组织内的吸引力会大,组织承诺就会高。丁作满意度和与离职倾向呈负相关,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体现的是教师对其工作以及工作中各种相关现状的满意程度。显然,一个人对其工作现状越是不满意,越容易产生离开其所在组织的倾向。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呈负相关,教师组织承诺指的是教师对其任教组织的一种态度,即教师对其任教学校的组织目标、组织文化及办学理念等方面的认同和忠诚程度。承诺水平越低,意味着教师对该学校的认同程度和忠诚程度也越低,因此,在离职倾向的得分也就越高。

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情感承诺、工作环境、收入状况以及上级管理对中学教师离职倾向有较大的影响。情感承诺是个人对所属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认同,个人与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关系,以及由于这种认同和关系而带来的个人对组织的情感体验,体现了个人对特定组织的认同与卷入程度。情感承诺水平高的教师,会努力为单位贡献力量,从情感的角度讲,会更愿意留在目前的组织中。

收入满意度对离职倾向也有较强的影响力。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收入满意度每题的平均分为2.11。教师对其收入满意度不高,并且对离职倾向也造成了较大的负面效应。中学教师这一职业,虽然收入较为稳定,但与其他行业相比,收入水平属中等水平。尤其是在付出同样多的受教育成本和同样强度的劳动之后,与其他行业的收入相比,教师的收入较少,这就容易使他们产生离开本行业而去其他行业谋求发展的想法。

工作环境能够影响中学教师的离职倾向。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中学教师的衣食住行已基本得到满足,因此,是否有良好的工作环境成了许多教师决定去留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关心教师的工作条件,改善办公环境,逐步提高教师待遇。

上级管理的满意度也会影响教师的离职倾向。在极力倡导以人为本思想的当今社会,学校也需要更人性化的人本管理,学校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广泛征求和尊重教师的意见,强化管理者的服务意识,排除管理沟通的障碍,真正做到有序的、民主的、人本的管理。

四、结论

(一)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特征

中学教师的整体工作满意度不高,尤其是收入满意度得分很低。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整体工作满意度不一样,主要体现在46~60岁教师的整体工作满意度比其他年龄段教师高,以及在收入、同事关系、工作环境三个纬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二)中学教师组织承诺特征

中学教师的组织承诺水平一般。不同年龄中学教师的组织承诺不同。主要体现在46~60岁年龄段教师的组织承诺比其他年龄段教师高,且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

第8篇:实习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幸福度;马来西亚华人幼儿教师

当前国内学者在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时,往往不再单纯针对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而是 将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之 一。宫宇轩在对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 面临压力的缓冲剂,多项研究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益于心身健康。”[1]陈华的研 究也表明 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因子与SCL-90总分间呈显著的负相关[2]。但是研究者较少专 门探讨心 理健康和幸福度之间的关系。杨宏飞等人对小学教师的一项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与主观 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3]。另一方面近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对社 会支持的 关注从原来考察其与躯体健康的关系转移到考察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发现各种社会 支持不但有利于人们的躯体和精神健康,而且能够提高人们的幸福感[4]。那么在社会支持 、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三者之间呈现怎样的相互关系呢?社会支持直接提升幸福度或心理健康 水平吗?

国内学者在对幼儿教师的进行研究时,往往只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而较少对心理健康 与其他因素之间关系开展讨论。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和幸福度三者之间存在紧密 的联系。本研究以马来西亚华人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和幸福度 之间的关系,为国内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国际参照。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马来西亚40名华人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 问卷36份,全部为女性。

1.2 方法 ①采用Derogatis,L.R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心理健康状况 。该量表在国外已广泛应用,在国内也已应用于临床研究[5]。②采用肖水源的《 社会支持 评定量表》(SSRS)测试社会支持状况。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包括客观支持(3条)、 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3个维度[6]。③采用《纽芬兰纪念 大学幸福 度量表》(MUNSH)测试幸福度。该量表由24个条目组成,包括正性情感(PA)、负性情感 (NA)、正性体验(PE)和负性体验(NE)。总的幸福度=PA-NA+PE-NE[7]。以上 量表均由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工作者使用标准化的程序对被试进行集体施测。

1.3 数据统计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SCL-90总均分、社会支持和幸福度之间的关系 对SCL-90总均分、社会支持、幸福度 三者作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

SCL-90总均分、社会支持

表1和幸福度之间的相关

从表1可以看出,马来西亚华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存在中等程度的负相关 ,与幸福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社会支持与幸福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可见,马来西亚华人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感受到的社会支持与幸福度也越高;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幸福度也越高。

许多研究者们在对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或心理健康与幸福度进行研究时,均忽略了社会 支持和幸福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三者进行偏相关分 析。

2.2 SCL-90总均分与社会支持、SCL-90总均分与幸福度之间的偏相关分析 首先,控制了 幸福度变量,对社会支持与SCL-90总均分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发现:SCL-90总均分与社会 支持之间的相关由原先的显著相关变为不显著相关(r=0.0691)。 在控制了社会支持变量后,对幸福度与SCL-90总均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它们之间的 相关系数仍为极其显著的高相关(r=0.7427**)。以上结果见表2。

表2支持和幸福度的偏相关

可见,在除去幸福度的影响后,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在除去 社会支持的影响后,幸福度与心理健康之间依然存在高度的线性相关关系。由此,我们有理 由对前人在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之间关系的结论表示怀疑。我们认为,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 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来实现的,即主观幸福感是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中间 变量。

2.3 幸福度各因子与SCL-90总均分的回归分析 既然幸福度对心理健康有如此高的相关, 我们以幸福度各因子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对心理健康做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幸福度各因子与SCL-90总均分的回归分析

由表3可知,在幸福度的各因子中,只有负性体验对心理健康有预测作用,预测力达到了0.7 29。

3 讨 论

研究发现,马来西亚华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幸福度有显著相关,这与宫 宇轩[1]和陈华[2]等人的结论是一致的。在进一步进行的偏相关分析中发 现,幸福度是社会 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变量,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同。我们认为,社会支持只是一个 客观的外在因素,而能否起作用,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引起个体主观体验的改变,特别是影 响心理健康方面,主观感受才是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真实反映。因此我们认为社会支持对心 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来实现的,即主观幸福感是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 关系的中间变量。

在对心理健康进行进一步的回归分析中发现,负性体验对心理健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这就 提醒我们,在关注马来西亚华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时,要关注她们的主观体验,尤其是负 面的消极的体验。即要提高马来西亚华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要特别注意减少她们的 负性体验。

第9篇:实习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2011年12月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终身教授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桂政办发〔2011〕224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颁布,决定对部分高层次领军人才实行终身教授制度。这是广西深入贯彻全国、全区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对部分领军人才实行的一项特殊政策,体现了党委和政府对领军拔尖人才的关怀和重视。设立终身教授制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加强广西的重点学科建设,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的合理人才梯队,稳定和吸引领军人才。

【终身教授制度的界定】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卫生事业单位终身教授的聘期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达到退休年龄时,可以继续延聘;第二种情况是须在办妥退休手续后提出申请,一旦获聘即无聘期限制,且在年满80周岁时还将自动转为资深终身教授;第三种情况是非终身教授本人提出或者身体原因致不能履行岗位职责,不办理退休手续。

借鉴国内其他省市实行终身教授制度的经验,结合广西实际,《管理办法》明确的终身教授制度,是指经批准聘任后,没有聘期限制,承担相应的工作职责,享受相应的终身教授补助待遇的制度。它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终身教授需经批准聘任;二是一旦获聘,没有聘期限制;三是终身教授需承担相应职责;四是终身教授享受相应的补助待遇。

【终身教授的聘任条件】《管理办法》规定,聘任终身教授,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以直接聘任为终身教授;二是全职八桂学者任满一届以上,经考核合格的,可聘任为终身教授;三是属于专业技术二级岗位及以上的高级专家,在广西工作满三年以上,符合高级专家延长退休年龄的基本条件,曾在我区重点学科创立、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也可以聘任为终身教授。

【终身教授的审批程序】聘任终身教授,应当由专家所在单位提出申请,填写《终身教授聘任审批表》,并且按干部管理权限进行审核后,报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批。

【终身教授的待遇】《管理办法》规定,终身教授每月享受不低于当月本人工资总额10%的补助,所需经费按原工资发放渠道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