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中医药发展范文

关于中医药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中医药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中医药发展

第1篇:关于中医药发展范文

论文摘要: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基石,也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国50多年中医药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指导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简要介绍中医药教育的现状和对其发展做一展望。

一、国内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教育自1997年《纲要》颁布以来,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指导下,在规模和内涵建设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办学主体多元化

由以往单一的中医药院校办学,发展为医学院校、综合性大学、农学院齐办学。全国现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5所(包括7所中医药大学),民族医学院3所。58所医学院校和非医学院校设置了中医药专业。

2.中医药教育规模扩大化

中医药院校在全国高教体制改革中走上了新一轮快速发展的道路,特别是1999年扩招后,规模发展速度很快,1998年本专科招生1.1万,1999年本专科招生1.6万,2000年2.4万,2001年将近3万,2002年突破3万。在校本专科生9.9万人,研究生6000人。

中医药本科有2类5个专业,研究生有3类16个专业,并且为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向性的需求,各院校还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开办了若干个专业方向,增强了专业的社会适应性。

中医药院校在硬件建设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征地建设新校区,其它院校也有明显改善,改变了以前中医药院校袖珍院校的形象,成为高等医药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由于中医药院校多为单科院校,学科单一,人才培养多为近亲繁殖,不利于中医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近年中医药教育除了在硬件上加强建设外,同时加强内涵建设,走学科融合、交叉的路子,联合办学,采取多种人才培养模式:(1)与综合大学合作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如成都中医药大学与四川大学联合开办七年制中医学专业;(2)与西医院校合作培养中西医结合型人才,国家教育部批准,成都、广州、南京等中医药大学分别与华西医大、第一军医大、南京医大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中西医结合高级临床医师;(3)与工科院校合作培养制药工程人才,如安微中医学院与合肥工大等院校已经开始了这种理工结合的人才培养;(4)与财经院校合作培养管理和营销人才,如成都中医药大学与西南财经大学联合培养中药学市场营销方向的跨学科复台型人才;(5)中医院校之间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如成都中医药大学与贵阳中医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

同时采取招收非医专业本科毕业生报考中医类研究生的措施,扩大招生对象,给中医药教育注人新鲜血液,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4.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科学化

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教育部组织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其中中医药类15个,本着“坚持特色,探索改革,不断创新,提高水平”的原则进行中医药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在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又实施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完善中医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闭。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医学课程模式”向学科与课程分离,开设综合课程,实行综合教学的“综合性医学课程模式”转变。淡化课程,强化学科,保留必要课程,减少必修课程,大量增加选修课程,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需要。

5.对外教育扩大化

伴随着人类渴望回归自然的趋势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来华学习中医药的人员日益增多。目前,到我国学习自然学科的外国留学生中,学习中医药的人数居第一位,在校留学生3500多人,其中本科学生1000多人。

南京中医药大学与澳大利亚Victory University ofTechnology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Middlesex U-nive}ity联合创办中医专业本科教育的合作。合作项目得到所在国教育部门的正式批准,并由所在国政府下拨教育经费。这标志着西方国家的高等院校第一次向中医药学开放。

6.台、港、澳地区中医药教育长足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台、港、澳地区都非常重视发展中医药教育,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澳门,在2003年施政报告中明确提出将中医药教育作为重点发展的方向。澳门大学更与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强强合作,联合培养中药学专业、医药管理专业研究生,以英文为主要教学语言,课程开设以培养国际化、复合型的高级中医药人才为宗旨,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前瞻性。

二、国外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已经输出到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多个国家开展了中医药教育,但发展并不均衡。

1.中医药教育的地位

目前,国外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合法性还没有解决,除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等少数国家外,传统医学并没有纳人正规的医学教育体系,从而导致从事传统医学教育的单位并不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即使在日本,传统医药学教育也与中国不同,目的不是培养专门的中医药人才,而只是现代医学的补充教育。

因此国外中医药教育多是以民间办学的形式,工作条件艰苦,教育运行远不如国内规范。

2.办学模式

国外开展中医药教育的教育机构有两种:一是综合性大学成立中医系或开设中医专业,二是民办的中医药专业学院,采取学历教育、专科教育、继续教育、短期培训班等形式开展中医药教育。但大多采取与国内教育机构联合办学或聘请国内师资来保持中医药的特色。

3.课程设置系统化

不论是正规学历教育还是进修、普及类教育,国外的大部分中医院校都有相应的较系统的课程安排,注重课程设置的实用性、注重理论和临床的结合,并围绕不同的培养方向,逐步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有效地减少了以往教学过程的随意性。

三、中医药教育发展对策

中医药教育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培养国际性的复合人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应当重视以下几点:

1.办学观念的转变

随着教育的市场化、信息化、个性化、国际化和终身化的发展趋势,中医药教育必然要树立全球观念、市场观念、人本观念、信息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发展优势,扩大留学生的招收

中医药教育是我国最具特色的教育之一,也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教育,特别是在回归自然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中医药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学习,所以应当强化留学生的教育。

3.走出去,在境外合作办学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经济本地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样中医药教育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也需要本地化,这样才能很好的与所在国、地区的文化、经济、传统相结合,有利于对中医药的认同,同时促进中医药教育的发展。

4.控制中医药本科招生比例,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第2篇:关于中医药发展范文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c)-147-02

“十五”期间,我省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在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通过扩大培训规模,拓展培训领域,创新培训模式,加强科学管理,提前完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十五”计划》和《浙江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十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实现了我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

1 扩大培训规模,拓展培训领域

扩大中医药继续教育的覆盖率和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受教率是发展中医药继续教育的主要标志之一。“十五”期间,我们取得了中医药继续教育覆盖率和受教率4个100%和3个95%的好成绩。全省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的市、县(区)覆盖率,按登计制度实施中医药继续教育的市、县(区)医疗机构的比率,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市、县(区)医疗机构,举办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的学科覆盖率均达到100%;省、市、县(区)医疗机构中的中医药人员中医药继续教育的受教率,参加中医药继续教育人员获得规定学分的比率,省、市、县(区)医疗机构中接受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比率均达到95%。同时,根据国家对农村卫生工作、社区卫生工作的政策调整拓展了中医药继续教育的培训领域。

1.1 扩大培训规模

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培训是实施中医药继续教育的主要途径,不断增加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的数量是扩大培训规模的主要方法。“十五”期间,我省共开展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43项,培训3 867人次,举办的继续教育项目数和培训人数呈逐年增长态势(2001~2005年分别为140人次、428人次、666人次、1 260人次和1 373人次);开展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380项,培训22 470人次(2001~2005年分别为2 962人次、3 526人次、4 232人次、4 518人次和7 232人次)。中医住院医师接受规范化培训和参加理论课考试的10 269人次(2001~2005年分别为1 011人次、1 668人次、2 307人次、2 382人次、2 901人次)。

1.2 拓展培训领域

为提高中医药在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的贡献率,建立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网络,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培养中医药人才,我们将拓宽中医药继续教育培训领域作为发展中医药继续教育的一项战略举措。经考核合格者均授予相应的中医药继续教育Ⅰ类学分。

自2003年启动了“浙江省农村中医骨干培训计划”,将中医药继续教育向农村延伸,培训期2年。考核合格者由省卫生厅颁发“浙江省农村中医骨干证书”。目前,已有87人获得证书,在培人员416人。

自2005年实施了“浙江省乡村医生中医大专学历教育项目”。招生对象为本省已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资格,具有中专学历或医士证书的乡村医生。

开展了具有中医背景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将中医药继续教育向社区卫生服务延伸。培训对象为具有执业(助理)中医师资格的成人高校本、专科学生。毕业前由省卫生厅统一组织全科医学综合水平测试,成绩合格者,由浙江省卫生厅统一核发“浙江省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合格证书”。2003年以来,共培养具有中医背景的全科医师419名。同时,《全科医师中医药诊疗技术培训》作为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面向基层开展培训。

2 建设特色项目,创新培训模式

创新中医药继续教育就必须及时引入中医药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新成果,充实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还必须根据中医药的学术特点和中医人才的成长规律,充分吸收中医师承教育的优势,建设目标明确、特点鲜明、管理规范,经费保证、注重实效的特色项目。这既是我们“九五”期间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的体会,也是“十五”时期的工作重点。

2.1 注重建设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培训项目

“十五”期间,我省共有1 103名中、高级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科技人才列入各类中医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共承担各级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456项,其中国家“十五”攻关计划5项,国家“863”计划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省部级课题33项。近两年来共获得各级政府科技进步奖项136项,其中2项获中华中医药奖,2项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2005年级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我们十分注重将这些中医药科技新成果转化为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促进我省中医药继续教育质量的提高,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

2.2 实施“浙江省中青年临床名中医培养项目”

为加快我省中青年临床高级人才培养,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2005年在省级医院选拔了27名高学历、高学位、高职称,具有发展潜能的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医师进行重点培养。通过读经典、搞临床、跟名师,3年培训期满,终结评审优秀者,由省卫生厅授予“浙江省中青年临床名中医”称号。

2.3 实施“浙江省基层名中医培养项目”

2005年,在全省县及县以下医疗机构中选拔了107名在当地群众中享有较高声誉、具有一定中医专业理论水平、临床经验丰富、中级以上技术职务、从事临床工作满20年的基层中医业务骨干。培养方式与途径主要是读典经、搞临床、跟名师,培养周期3年。培养目标是造就一批具有中医学术渊源、有较高学术造诣、有特色诊疗方法的基层名中医。

2.4 坚持以特色项目建设为依托的多种中医药继续教育模式

我省具有特色的中医药继续教育模式有:第三批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二批省级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我省的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的培训和管理,15名优秀中青年临床中医师与邓铁涛先生等享誉全国的中医临床大家的师承教育,337名青年中医师研究生课程班教育,759名西医师参加的西医学习中医班教育等,这些模式推动我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稳步地向前推进。

3 完善运行机制,加强机构队伍建设

把中医药继续教育全面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建立并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建设是我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健康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

3.1 完善规章制度

2002年初,我们协助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浙江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十五”计划》《浙江省中医药继续教育规定(试行)》《浙江省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办法》和《浙江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学分授予办法》5个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加强了中医药继续教育的规范管理。中医药继续教育登记制度、统计制度、评估制度、考核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强化了中医药继续教育运行机制。我省还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把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纳入各中医药机构目标责任制管理,作为单位和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等级中医医院评审的重要内容。要求各卫生行政部门要把中医药继续教育的经费列入预算,保证一定的经费投入,各中医药单位要落实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必要经费。把接受和参加中医药继续教育作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聘任、晋升、执业再注册的必备条件。这些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机制,保证了中医药继续教育的正常运行。

3.2 创新管理模式

第3篇:关于中医药发展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科学发展;重要意义

艺术教育管理的体制在当今的院校管理制度方面有着具体的针对性的教育方针,艺术教育中存在一种非常突出的培养方向就是素质教育的培养,他是以人为本的基础性的教育,在其中的教育管理方针中是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逐渐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国的艺术教育发展方向的进化与改革都面临着建国以来非常难得的一次发展和机遇的挑战。在整个的教育管理的事业中,艺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素质方面具有最直接的方面,不断可以从学习中得到知识还可以从社会的实践中得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正是因为艺术教育本身具有自身的特性,所以在培养人的优良传统的方面上也是具有着非常特殊的作用的,它有着其它教育科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不但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增加一些艺术方向的知识,还可以发展人的全面的思维方向,这样可以更好的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艺术教育管理制度在学校中可以提高和加强德育的工作,以美辅德,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的中国艺术教育管理中逐渐的在学校中已经开始重视着素质教育,针对这一种现象我们应当更加进一步的去明确艺术教育在教学当中的作用,能够进入有质量的研究,形成艺术教育自身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的评估体系,更好的促进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能够发挥出来真正的作用。所以,本文通过分析艺术教育管理制度的重要培养方向与目标,而且在当今社会中具有着怎么样的发展前途与重要的意义。

艺术教育有史以来就是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体现着人类的情感和知识文化,和我们生活中密不可分。艺术教育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通过教育的方针来实现艺术教育的重要本质和社会的价值。现阶段中国的艺术教育管理要非常强调构建和谐的艺术和良好的环境与教育,才能进一步的存在当代中国整个的艺术世界。高度的谋划艺术、艺术教育、艺术管理教育的科学发展。我们要构建科学、和谐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制,在改革中需要改革现有效的高校的艺术教育模式。全国的高校艺术教育模式上涉及了整个教学的范围,在每一种教学的课程的模式上都与教材的规划是既有效又互助的教学模式。学校中的艺术教育管理可以促进高校艺术文化的教学模式的科学化、和谐化为主要的前进方向。全面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为任务,增加一些新颖的教学模式与知识,改变攒同的艺术课程教育,这样可以有利于促进艺术教育的人性化、多样化、灵活化、建立起来一种艺术审美和艺术创造的文本创作学分的体制,在教学的体系中我们不但促进了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上中心教育的方向的转变,还在艺术教育管理的发展上有着不断的完善与更新。

艺术教育管理制度在当今社会中要非常全面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实施教育的均衡的发展。我们在实施教育方针的时候要遵循教育均衡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偏科的状态。我们在实施艺术教育管理中的素质教育的同时,应该非常注意的重视每一所学校的发展,重视一些教育资源的均衡的配置,重视一些政策和舆论的导向,重视教师资源的均衡组合。能够在政策与措施上从宏观到微观上实现一些真正的教育意义的均衡分配,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一些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分配。艺术教育是教育均衡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艺术教育是均衡教育的重要的指标,有了这种指标的出现均衡,可以在素质教育中更加直接的去推进一些有着非常重要作用的积极意义。所以我们说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构建一系列的综合性质的人才。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生动活泼发展,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只有在教育均衡的背景下才会有着非常确切的实施的目标。

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具有着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功能具有着其他教育实现不了的。我们要从全面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人的全面的发展高度,充分的认识到艺术教育在教育均衡中的积极作用。首先,艺术教育非常有利于人的健康的成长,美育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的途径。艺术教育在众多的行为中是非常具有独特的重要的途径,艺术教育在诸多行为中以其独特的作用,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健全人格的修养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我们可以通过艺术的教育,开展那些非常丰富的课外活动与音乐和美术的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可以形成人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提高人的生活品味和行为。艺术教育也是智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促进学生的资历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感知觉和观察力的发展。在艺术的教育中,通过一些外界的文化的传播可以让艺术教育更加的普及了艺术教育的情感性和审美性的特点,可以充分有利于人健康的发展功能。其次、艺术教育可以有利于人的情感的培养。艺术本身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文化,它具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情感的表现,而且情感教育也正是艺术教育的主要的功能之一。艺术教育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增强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对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具有独特的作用。无论是音乐的作品还是美术的作用都蕴含了非常多的情感的意义所在。艺术教育运用了自身的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特征,能够是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中自然的感受到了美的形象与内容的统一,成为情感表现的重要的途径。最后、艺术教育管理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轰动,他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结合成的。在教育中我们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将人类的情绪慢慢的发泄出来,还会形成一部好的艺术作品,所以艺术不断可以增进人的情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提高艺术教育管理事业的发展前途。

首先、艺术教育管理的体制随着教育的深入发展和改革,艺术教育也逐渐的在教育均衡中突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施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让学生们能够接受艺术的教育,让艺术教育逐渐的走进院校的教育中去,让其中的认识功能和教育的功能都能够充分的得到实现,这就是均衡发展的重要的标志。在教育的均衡发展中,要充分的去发挥艺术的认识的功能。而且他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全面能动的反应,通过艺术教育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感性或者是理性的认识,非常有助于人的智力的形成和性感的发展。所以在学习或者是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加强专业知识的了解才能更加的掌握知识的能力。

其次、在艺术教育的发展中,艺术的教育不是单纯的讲说模式的教学,而是大多数都是通过一些形象的动作和肢体上的教育的模式。艺术教育在本身的特性上就具备着形象性、直观性和情感性的相关的特点。能够让学生在艺术课程的学习中能够感受到了一种美的形象与内容上的统一,也成为了一种德育渗透和一种重要的载体。逐渐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智力的发展、能力提高的重要的途径,艺术教育有助于调剂紧张的学习生活和构建学生良好的身心健康。

最后,在艺术教育管理的发展中,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含量而且还会提高学生的欣赏艺术能力的水平。在学生今后的工作当中或者是生活中可以更加清楚的进行决定事物的真实与虚假。艺术教学当中的艺术教育管理方向是通过审美艺术教育来强化学生的观念的。审美艺术它是一种最本质最普遍性的功能,让学生能够欣赏每一部审美的感受和审美的观念。艺术教育在继承传统文化、融合外来文化中,拓展学生审美的事业,丰富审美经验。能够在艺术的实践中突出审美艺术的重要性和能力,让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更加轻松的去学习和理解这一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艺术教育不但能够增添学生知识文化的增长还可以培养学生艺术教育方面素质的提高,艺术教育是学生丰富的学习实践的体验基地,可以参与一些艺术活动的过程中接受一些重要的审美方向的教育。艺术教育可以重视艺术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的培养,逐渐的陶冶情操和提高生活的品味。科学的运用艺术教育的贯彻方针,针对学生的培养方向来进行有关的艺术教育管理。不但艺术教育中具有非常针对的教育意义,而且还有提高综合能力水平的潜质所在。艺术教育是教育均衡的重要的标志,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教育均衡的推进中,我们要充分的认识艺术教育的地位与功能,让艺术教育成为均衡教育的支撑点,来提高和加强中国的艺术教育管理的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建平. 普及中提高 实践中创新――努力开创高校艺术教育工作新局面[J]. 艺术教育 , 2006,(04)

[2] 韩梅. 论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创新模式[J].美与时代 ,2004,(12)

[3] 高校艺术教育改革扬起风帆[J]. 中国音乐教育 , 2004,(01)

第4篇:关于中医药发展范文

【关键词】药事管理 规范管理 规范药房内容

笔者借助进行井冈山市县乡(镇)级医疗机构规范药房验收的机会,对位于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周边县市的约50家县乡医疗机构(其中县市级医疗单位8家、私立县级医疗机构1家、乡镇中心卫生院12家、乡镇卫生院29家)药事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期望通过调查和分析探讨县乡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改进对策,进一步推动县乡医疗机构药房规范化管理,更好地保障群众用药安全和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1 罗霄山脉中段县乡医疗机构药事管理面对的问题

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市和周边县市的一些乡镇农村,山高林密,地势险峻,平均海拔381.5米,属于边远山区,这里人口居住分散,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分布特点。过去,罗霄山脉中段部分县乡(镇)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存在如涉药人员缺乏必要的药学知识与技能,药房建设投入不足,药库(房)简陋,药品购进、验收程序不规范,储存、保管、养护的管理不到位,冷藏设备不足等诸多问题,对医疗机构用药安全构成一定隐患。从调研情况看,这些医疗机构目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1 药学专业人才匮乏。《药品管理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医疗机构必须配备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非药学技术人员不得直接从事药剂技术工作。从调研的50家医疗机构159名从事药剂工作的人员基本情况来看,50家医疗机构只有26家配备药学技术人员,159名从事药剂工作的人员中只有87名药学技术人员,其中只有68人经过药学专业院校毕业的,41家乡镇卫生院只有19家配备药学技术人员25名。由此可见,从事药剂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没有取得药学技术职称或执业资质,一般由医生、护士兼职,甚至无医药知识的人员也在从事药品采购、调配、养护工作。由于这些涉药人员缺乏必要的药学知识与技能,理解、执行药事法规的能力较差,从而降低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水平。

1.2 药房基础设施差。长期以来,医疗机构药房建设投入不足,药房药库的面积过于狭窄。大部分医院药房药库面积与医院规模不相适宜,有的医疗机构的药房(库)面积不足15平方米,尤其是乡镇卫生院的药房(库)大都在12平方米以下。大部分医疗机构的药房设置在一楼,库房陈旧、潮湿、通风避光条件较差,药库没有安装风扇,夏天闷热、春季潮湿,室内最高湿度达到90%,最高温度达到33℃。按照规定,药品贮存湿度应在45~75%,阴凉库温度应

1.3 软件资料不健全。在10余种必备的常用软件资料中,大部分医疗机构最多只能查到药品购进记录、验收记录、出库记录等三、四种资料,与药品零售企业50余种档案资料相比,还不足10%。各类相应的规章制度不健全,如药品的购进、验收、储存养护、入库出库、处方调配、事故处理、特殊药品、不合格药品、进口药品管理等管理制度没有建立健全,上墙制度更是难觅踪迹,没有收集药品质量信息,也没有记录近效期药品催销情况,部分医疗机构没有温度调控记录。对供货方资质的审查普遍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和供货方签订药品、医疗器械质量保证协议合同并留存相关资质证明就可以了。对招标药品,认为政府统一采购的药品质量不会出问题,既没有和供货方签订药品、医疗器械质量保证协议合同,也没有留存供货方的相关资质证明。对于进口药品及一些特殊药品,没有索取《进口药品注册证》、《口岸检验报告书》等相关证明文件的留存件。

1.4 药品采购、验收、储存、保管和养护管理有待加强。部分单位缺少对药品进货入库的全面质量验收,往往只注意数量验收和金额校对,忽视质量验收和项目登记,没有把验收工作作为一项必要的工作程序,没有对购进的药品进行逐批验收,也没有验收记录和验收人员签名。近效期药品没有做到近期先出,致使许多医疗单位或多或少存在过期药品。药品储存未实行合格药品与不合格药品的分区管理,对不合格药品、过期药品管理、报废没有严格手续和记录、不合格药品随地堆放或丢弃现象较多。药品堆垛没有与地面墙壁保持一定距离,部分药品直接堆放地上,由于罗霄山脉中段地区雨量充沛,空气湿度较大,而医疗单位又缺少必要的温湿度调控设备,药品受潮现象时有发生,又不能定期对药品检查养护,造成了许多药品霉烂变质或被虫蛀。药房、药橱、药架药品摆放零乱,倒置、横放药品时有发生,内服药与外用药、药品与非药品、药品与器械、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管理未明显区分,生活用品与药品混放现象也较多。品“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处方、专用帐册、专册登记”等“五专”管理要求不严格,帐册登记、专用处方书写不规范,同其它药品有混放现象。进口药品验收把关不严,发现有无进口药品注册证、口岸药检所检验报告书或进口药品通关单等证明手续使用进口药品的现象。

2 县乡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不规范的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之所以存在,根本原因是相关政策法规不配套,缺乏制约机制,相关部门之间的配合机制不完善,加上医疗机构对医院药学、医院药事、医院药事组织、医院药事管理部门等认识不清,由此导致医院药事管理不力,这是近年来医疗机构药房管理中存在的最大失误。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2.1 “重医轻药”的观念还没有彻底改变。医疗机构对药品质量管理工作缺乏足够重视,认识不到加强药事管理对保证药品质量的重要作用。加之现在医疗机构间竞争激烈,医疗机构多把工作重点放在经营上,对药事管理缺乏主动性。个别医疗机构负责人甚至片面地认为,加强药事管理和创建“规范化药房”,是增加成本的“作秀”活动,对这些工作有一定抵触情绪。还有一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医疗机构,经过监管部门耐心的宣传和指导,虽然愿意加强药事管理和创建“规范化药房”,但缺乏长效管理意识,认为通过了“规范化药房”验收就万事大吉了,为了节约药品管理成本,出现安装的降温设备不再启用、温湿度不严格监控、记录填写不及时等不规范行为,药品质量管理水平与改造后的硬件设施不相匹配。不能把药学人员的培养教育摆在与临床医生同等重要上来认识,有的医院管理者对此缺乏认识或认识不足,把药学人员的培养教育放在从属的或被制约的地位,对历史和政策原因造成的药学人员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偏低,采取另眼相看或歧视的态度,即给临床医生学习、深造机会多,给予药学人员的少。对药品购销、利润注重多,对人员培养教育、内涵建设考虑少,有的把药学部门的职能异化为普通事务管理部门,以非药学专业技术人充任药学技术工作,给人造成一种医院无需药学人员的感觉。

2.2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不到位。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包括:为临床医学、临床病人提供药学服务;保证供应安全、有效的药品;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经济;提高药物治疗的质量;采购、配制、分发和控制医院所使用的全部药品;给医生、护士、患者传播和评价有关药物及其使用的全部信息;监督、评价药物使用质量等。但实际情况是,医疗机构受规模、人员等因素的限制,一般无条件设置药事管理机构,药事管理的基本职能缺失,医院领导或者药房人员的药事管理意识停留在日常配发药品等简单工作上,其他如保证临床安全用药、传播药物信息、评价药品质量等职能没有履行。

2.3 相关部门之间的配合机制不完善。由于创建“规范化药房”是一项探索性、试验性的活动,缺乏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对相关部门的职责、义务均缺乏明确规定,卫生部门的参与程度、重视程度往往要视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关系而定,缺乏主动性,如卫生部门对医疗机构的药事管理和创建"规范化药房"没有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导致医疗机构创建不积极;医疗机构药房规范化管理是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牵头进行的,但相关部门对此项工作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认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机制和责任机制,导致前期工作互相配合、有声有色,后期跟踪检查只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单打独斗”,达不到预期目标。

2.4 相关政策法规不配套,缺乏制约机制。药房管理的好坏有赖于科学、健全的规范管理,但医疗机构的药事管理和“规范化药房”创建活动始终没有很好地开展。由于药品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因素,《医疗机构药械使用质量管理规范》等配套法规尚未出台,目前医疗机构的药房管理制度处于可有可无状态,就连《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的“进货检查验收制度”、“药品保管制度”等,由于没有规定医疗机构相应的法律责任,在相当一部分医疗机构中没有得到落实,给药品的安全使用带来很大隐患。

2.5 现行法规相应的责任条款缺失。现行的《药品管理法》对医疗机构只有禁止性或者义务性规定,缺乏相应的罚则;新颁布实施的《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在医疗机构购进、储存药品方面有明确规定,但是对违规行为仅做出 “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通报”的处罚,起不到有效遏制和处理不同形式的违法行为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诸如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各项药品质量管理制度,直接接触药品的人员必须进行培训和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药房、药库面积必须达标且必须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等要求,即使医疗机构做不到,监管部门也无法采取限制和强制性处罚措施。

3 促进县乡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如何使县乡医疗机构药事工作由传统的供应服务模式向规范化模式转变,是摆在医疗机构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和人员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笔者认为加强县乡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3.1 建立以县(市)级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组织为龙头的区域性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协会。建立区域性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协会,是卫生行政部门加强辖区医疗机构药剂工作的领导,总揽医院药事管理全局,集中研究具有共性的药事管理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提高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整体水平的有效实现形式,这是完成上述任务可靠的组织保证。乡镇中心卫生院和一般卫生院受规模、技术力量等因素的限制,一般无条件设置药事管理机构,而县(市)级医疗机构却具备人财物的优势,在这种情形下,就有必要建立以县(市)级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组织为龙头的区域性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协会。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协会要根据医疗机构药学自身的特点、规律和工作要求,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组织领导下与药学会工作结合,让区域内药学工作者参与管理协会有关学术、业务、管理方面的活动;同时区域性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协会要协调、指导区域内医疗机构开展药事管理工作,及时总结、交流经验,切实解决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推进医疗机构“规范化药房”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

3.2 加快法规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以及相关标准。如在现行《药品管理法》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医疗机构药剂管理许可制度,并联合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台《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的制定可参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建立统一的“规范化药房”验收标准。但也应考虑到医疗机构的特殊性,除了对药库、药房软硬件建设制定标准外,还应考虑急诊室、防疫室、中药炮制室、病区药房、化验室、煎药室的药品管理问题,使药房、药库在人员、设备的配备和管理上得到有效规范,各项具体措施得到有效贯彻执行。《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的具体实施办法、实施步骤可由卫生部门会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共同制定。当然,在此之前,可先考虑制定地方性法规及地方性《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

3.3 重视药学人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药学技术人员的潜在力量。无论是从药学事业发展的宏观上看,还是从各单位微观上说,药学人员是药学技术工作和技术管理工作的承担者、执行者,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德才兼备的药学技术队伍,并管理好这支队伍,是发展药学学科和医院药学事业的重要保证。如何来解决好药学专业人才匮乏问题呢?一是加强社会宣传力度,鼓励一批药学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乡镇医疗机构工作,并向社会公开招聘药学人才,解决乡镇医疗机构药学专业人才匮乏问题。二是积极鼓励现有药学人员参加再教育,提高药学服务水平。要充分利用函授、广播电视、网络教育、讲习班等方法培养和复训医疗机构药学人员,并把重点放在偏远、贫穷、少数民族地区,尽快提高乡镇药学人员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同时,应将乡镇药学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乡镇卫生人才培训计划。

3.4 加强药房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建设,营造良好的药学服务环境。作为事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的药学工作,应加强基础设施,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重点改善制剂室、门诊药房、病室药房的基础设施、设备及用具条件,并要根据质量控制检测需要,充实药检室的仪器设备。同时应按照临床药学、合理用药监管的要求,搞好图书情报资料、用药咨询、药物配伍禁忌、相互作用等软件咨询系统及信息网络,充实实验室建设;改善药品存放条件,力争达到《医疗机构药剂管理规范》的标准,为完善服务功能,延伸和扩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技术水准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加强县乡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促进县乡医疗机构药房规范化建设需要多方协作,尤其是医疗机构管理机关、区域性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协会和药学会等组织,应当发挥指导与协调作用,综合运用法制的、政策的、自律的、经济的手段,使县乡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为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合理、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江西省医疗机构药剂管理规范(赣卫医发[2007]6号)

2 吉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吉安市卫生局制定的《吉安市乡镇级医疗机构规范药房验收标准》

3 卫生部医政司陈虎编著.我国医院药事管理现状与发展思考

第5篇:关于中医药发展范文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进行全面部署。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制定的专项规划,也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国家级规划。

《规划》提出,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充分释放中医药健康服务潜力和活力,充分激发并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中医为体、弘扬特色,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力争到2020 年,基本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中医药健康服务加快发展,提供能力大幅提升,技术手段不断创新,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发展环境优化完善,成为我国健康服务业的重要力量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规划》明确七项重点任务:一是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支持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发展,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二是加快发展中医医疗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提供中医医疗服务,创新中医医疗机构服务模式;三是支持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促进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机构发展,拓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能力;四是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五是培育发展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产业;六是积极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发展,支持相关健康产品研发、制造和应用,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七是大力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吸引境外来华消费,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走出去。

《规划》提出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政策,即放宽市场准入、加强用地保障、加大投融资引导力度、完善财税价格政策。

(来源:《人民日报》)

第6篇:关于中医药发展范文

生存还是死亡?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王子这句经典的诘问正发生在我国最正宗的传统行业――中医药行业身上。

从去年到现在,一场关于中医药的存废之争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有学者甚至发起社会网络要求废除中医药。

提出废除中医药并非空穴来风,中医药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卖的是树叶,买回的是药片。后者的价钱是前者的几倍。全球的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有160亿美元,而我国中药产品仅占3%〜5%,有的年份进口的“洋中药”已超过出口额。不少人大声疾呼:中药还姓“中”吗?

专家认为,要拯救中医药非纸上谈兵,中医药创新发展要动真格,坚持以我为主,保持中医药姓“中”的本色,依靠质量、标准,走品牌发展之路。

存废之争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和传统文化的瑰宝,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及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我国超过50%的人治病时服用中药;患病就医时,首选中药治疗者占24%;几乎所有人在一生中都使用过中药。然而,这个曾经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在发展上却正遭遇着不小的尴尬。

据不完全统计,国际中药市场16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中,日本产品占80%,韩国产品占10%,印度、新加坡等国家占7%,我国仅占3~5%,约5.8亿美元。在极为有限的出口额中,绝大多数还是原料初级品,中成药仅占1.26亿美元,且多以食品添加剂的形式出口。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民国初年,我国有中医80万人,1949年为50万人,现在只有27万人。在对一些地区和县级中医院的调研估计,其中只有10%的中医开汤药处方。换句话说,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不过3万人。且几乎都是50岁以上的老医师。而这期间,我国人口从4亿增加到今天的13亿,中医却锐减如此,而西医则从1949年的约8.7万人发展到今天的175万人。比中医人数缩水更可怕的是,很多中医院并不以中医手段来治病,甚至采用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治疗手段,而开药甚至也开西药。挂中医院之名,却行中西医结合或西医之实,已经沦为“二流的西医院”。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中医药事业正发展得如火如荼,可谓“墙里开花墙外香”。中医已被74个国家承认,来我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中有70%至80%是学习中医及相关学科的。在韩国,由中国传入的中医已被改名“韩医”,并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

2003年我国中药出口突破7亿美元大关,但这个出口额还不及日本“救心丹”一个品种。韩国仅“高丽参”一项出口就相当于我国全部中药材出口额的50%,且其价格比我国人参高出10倍左右。

随着“洋中药”的大举进入,现代化进程缓慢的传统中药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令人警醒的问题迫使大家不得不发出这样的疑问――明天,我们将吃谁的中药?

2006年,网上有人在征集签名,要求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让中医在5年内全部退出国家医疗体制。一时间引发了全国一场关于中医药存废的大讨论。生存还是死亡?成为摆在中医药发展道路上的一句经典拷问。

市场潜力巨大

2006年是近年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低谷。先是鱼腥草注射液因不良反应一度被全面停用,中药的安全性受到广泛质疑。接着,互联网上有人征集取消中医的签名,关于废除中医药的言论甚嚣尘上。就在中医药在中国的发展走得有点步履蹒跚的时候,中医药在国外的发展却如火如荼。

“越来越多国家正在接受中药,我的留学生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中心研究员哈孝贤说,“现在英国就有3000多家中医诊所,市场很大。”

与此同时,“洋中药”也开始大行其道。日本一家中药企业以我国中成药六神丸加工制成的救心丹,年销售额达1亿美元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销售到我国。川贝枇杷膏、保心安油、驱风油、红花油等“洋中药”竟将我国同类产品打得无还手之力。

据悉,目前世界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超过160亿美元,并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目前有70多个国家制定了草药法规,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已有各种类型的传统医药机构。除东南亚各国和对传统医药仍保持旺盛需求外,北美、西欧市场亦日趋活跃,非洲、阿拉伯传统医药市场也在逐渐扩大。

业内人士指出,“洋中药”的兴起,反映了国际上对中医药及传统医药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也反映了国内中药产品并不能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有巨大产业发展前景的中药,已成为新药开发和世界医药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成为新药开发和投资的热点。一些大型医药企业全面开展传统药的筛选,研制开发新品种。如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每年从20多个国家收集4000多种植物及其提取物,进行大规模的药物研究。

目前,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纷纷在中药研发领域投入巨额资金,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2002年投入中药专项研究的经费就有上亿美元,美国企业和基金组织的经费投入则更多。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机构。一些实力雄厚的国外企业集团,也已经或计划在我国建立中药新药研发机构,中药研发竞争日趋激烈。

因此有人认为:“医药产业是国际公认的‘朝阳产业’,而中药产业则是朝阳中的朝阳。”

创新发展要动真格

一方面是国内中医药发展遭遇存废之争;另一方面是外国企业以研发为中心,以现代化学和生物技术解析古方,“虎视眈眈”有13亿人口的市场……中医药面临的局面,很像中医所云的“内湿外热”。

如何才能治好中医药发展自身面临的这种病症,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他们开始进行集中会诊,力争开出中医药发展所需要的“处方”。作为指导性文件之一,3月21日,由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下简称《纲要》)出炉,对我国中医药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政府也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这场“存废之争”。

十六个部门的首席发言人,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表示,中医药创新发展要动真格。“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步伐,已经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任务。要及时把握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带来的传统医药国际化发展的新机遇,充分运用现代科学从分析向综合回归的发展趋势带来的有利条件和科技支撑,认真总结中医药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中医药的创新进行整体规划,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步伐,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为人类健康服务。”刘燕华说。

这个继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后,又一事关中医药创新发展全局的纲领性文件,对前一阶段出现的“中医是伪科学”、“废除中医”等观点做出正面回应。

《纲要》明确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同时,《纲要》认为我国中医药发展目前面临医疗保健服务能力不高、现代产业基础不强、现代科学基础薄弱三项挑战,以及实施中药现代化战略开创的良好局面、医学模式转变创造的有利条件和现代科技提供的有力支撑的三大发展机遇。

负责《纲要》起草的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邹健强处长认为,“废除中医”论的出现,反映了随着时展和科技进步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和发展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医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没有学习过中医的人是很难理解的,这影响了中医的发展和推广。因此,中医药要在新形势下实现创新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现代化。中医现代化关键在于充分利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科技的理论与成果,用现代科学的语言表达传统医学的内涵。

质量、标准、品牌一个都不能少

把传统中医药“翻译”成夏奈医药语言,首先需要的就是标准体系,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标准对于中医药的国际化与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中药的市场占有现状,同其缺乏一套标准规范体系,很多成分以及效果“说不清楚”密切相关。我国的中医药研究长期处于低水平重复,缺乏完善的质量控制技术。在现有的制剂中,传统剂型仍占很大比例,多数外观差,服用剂量大。对于中药的“粗、大、黑”落后状况,委员们深有感触。在不少人眼中,中药似乎一直是难以下咽的代名词。

德国、日本、韩国等草药研发先进国家的制品,绝非如此。他们生产的中药以单方为主,比较能说清楚每种药物的作用。被日本称为汉方制剂的中药,大多数有明确的标准、药理研究及临床功效的数据,在生产过程中融入了现代新科技,从品质到外观均优于我国。由于中药缺少与国际接轨的一套能让人相信,并能保证安全、有效、质量稳定可靠的标准规范体系,这就造成了难以掌握国际市场上的主动权和占有权。

哈孝贤认为,中医药的标准和质量对中医药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应该成为中医药世界标准体系制定的主体。中医药是流传于我国的医药技术,中医药走向世界不应当是按西医的标准来得到国外的认可,而是应当按照我国的标准去认可世界的中医药。

通过标准体系建设保证中医药产品质量,解决质量不稳定问题以后,实施品牌战略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实现振兴的另一重要“药方”。现在已经有诸如丹参滴丸、银杏片等中成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得到了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的承认,成功打入美国市场。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但为什么我们中药的出口只占国际市场的3%?为什么我们大量出口的中药材,被日本、韩国企业深加工后,再以高附加值的产品进入中国?”神威药业董事长李振江说,目前我国中药企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和标准还不尽如人意,并且中药行业集中度很低,近年来更呈现下降趋势,说明中药企业并没有朝规模化和实力化方向发展。

李振江指出,中药产业要发展,必须走创新的道路,而且企业必须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但是,医药是特殊行业,医药行业的创新需要更高的投入,国外一个新药研究的费用动辄数亿美元,我们国内企业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实力。建议国家通过必要的政策支持,帮助中药企业迅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医药行业的散、乱、小很容易造成药品低水平仿制、质量管理不过关,以及恶意低价竞争等短期行为,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扶持一批实力强、质量控制和科研开发能力强的企业。加快传统中药现代化、产业化步伐,让中药加速走向国际市场的大舞台。

第7篇:关于中医药发展范文

1传统观念影响行业内部保护

1.1中医药从业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处方泄密普遍首先,中医药界普遍缺乏主动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意识。很多中医药人员善良地本着“济世为怀”的中医传统心态,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将药方、药味组成、剂量讲得一清二楚,无意中造成了处方泄密。其次,由于中医药从业人员处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缺乏,加之我国科研体制不健全没有严格的保密制度约束,使得科研人员在科研成果、时对成果是否得到保护,是否因保护不当而泄密意识淡薄,往往使很多含有丰富知识产权的临床经验、有效方药等,在出版物上公开发表,无偿使用,形成流失而不自知。再次,由于缺乏必要的对知识产权价值的认识,一些中医药企业急功近利,在一些所谓的“招商引资”中,存在着将一些流传已久的中医药处方潜在价值低估或无偿提供等现象。

1.2传统中医药处方保护方式单一,导致处方流失严重由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历史悠久,体系庞杂,许多有关疾病治疗的复方、单方、验方等,特别是民族民间医药知识,主要采用口传心授,师徒传教等方式代代传授下来,致使民间大量在临床中行之有效的秘方、偏方,至今仍以非处方、草药形态流传。加之传统传承观念影响,一些尚存于世的名老中医对于自己经过长期临床总结出来的、疗效卓著的验方秘而不宣,只通过家传的方式流传。这样单一的保护模式不仅极其容易导致处方因所有人意外身故等突发原因失传也极容易因所有人外流而流失海外。同时这种模式也给外商搜罗研究、甚至抢先申报专利以可趁之机。一段时期以来,尽管国家也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中医古籍的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医药单方、验方和秘方收集整理研究开发,但由于体制、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收效有限,更谈不上对这些处方的法律保护。

2制度建设不完善,缺少针对性保护制度是影响中医药处方保护的外部因素

2.1现有法律对中医药处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中医药处方侵权违法现象严重我国目前对传统中医药的保护主要通过专利法、著作权、商标法、商业秘密和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等几个方面。“对于中医药这个特殊产业,《专利法》等知识产权法并未做出详尽细致的规定,1992年《专利法》修订版中只简单地将‘药品’纳入专利保护范围,其中并未包括中药药材及饮片;对中药知识产权的概念和科学内涵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尚没有对中药知识产权可能包含的内容、标准的具体界定[1]。”这样的状况不仅导致在中医药生产领域中,无偿仿制、移植他人名优产品的现象突出,更导致法律监管无力的尴尬局面。大量仿制或改剂型中药的出现,直接打击了企业原创性中药研发的积极性,也加大了企业自主保护处方的压力,而法律监管的无力更挫伤了企业自主保护的信心,纵容了违法仿冒者的欲望。而这样一种对中医药处方保护不力的现实,不仅仅是导致处方的流失,更严重的是导致我国中药行业陷入品种创新少、质量差、竞争力弱的局面,严重阻碍了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2.2中医药发展的特点与现有保护制度对接困难,导致中医药处方保护存在盲点与现代科学知识相比,中医药创造、保存具有其独特的模式,而目前我国对中医药处方的保护,虽然可以借助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商业秘密法、执业医师法等相关的个别法律制度或规定,但这些法律不是为传统医药知识的保护而制定的,无论从制度设计还是具体规定,都难以充分保护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首先,中医药创造或流传的年代比较久远,往往多个区域或民族可能拥有相同的或近似的中医药知识,这就使得处方保护中权利主体很难确定。其次,保护与传承有着内在的矛盾,更多的传统保护习惯是保密,致使中医药处方中绝大多数为祖传秘方,口传心授,无物质载体,无成套的体系和标准。这不仅给收集整理增加了难度,也使得中医药处方在运用现有的需要提供严格标准才能开展认定的知识产权保护、专利保护时很难象西药一样做到化学结构式具体,专利保护范围明确,技术特征容易划分。因此,业内专家认为:“由于医药方剂的特殊性,不是一般患者和医生所必须了解的。并且如果把炮制及方剂秘密公开,正中某些窥视者下怀,将对民族医药研究和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对于公开什么、不公开什么,应由业内专家作出,而不是按照西医药的结构成分理论将之公开化[2]。”再次,中医药处方的一大特色就是使用复方,传统与现代的中成药大部分都是由多味药组成的复方,有的甚至达十数味之多,这类处方的保护不仅涉及处方中的药物、剂量、用法,还牵涉药物品种、药物炮制方式等因素。而现阶段所具有的分析和检测技术手段对于中医药复方知识产权侵权的认定有些力所难及。这种侵权认定的困难,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使得中药专利权人对他人提出侵权指控时,由于无法将被控侵权产品的技术特征与专利独立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必要技术特征相对比,从而无法证明他人是否侵权,自然难以保护自己的权利。有学者认为:由于增加或者减少一味中药就可能影响其总体药效,而增减药味又不侵权,所以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实际上保护不了中药复方[3]。

2.3现有知识产权制度不能适应中医药处方保护的需要我国现有知识产权的基础构架来源于国际社会已有的知识产权制度,而众所周知,现行知识产权制度的国际规则基本上是由发达国家制订的,其保护客体的构成要件主要是针对现代工业技术而设立,并未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需要,对包括中医药处方在内的传统知识基本上是不能适应的。国际上早已有人提出现代西方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穷国的毒药”、“富国的粮食”。综上所述,中医药处方的保护不是行业内部简单整改就能完成的,它既需要中医药行业及其从业人员从认识到行为的调整,更需要国家从国内、国际制度化的角度做出努力。

3对策

3.1全面收集传统中医药处方,建立数据资源为保护中医药处方打好基础建立专项机构收集整理散落民间的各类中医药处方。可以借助现有的中医药机构,包括高等院校、医疗机构、中医药研究机构等开展处方的收集、记录、归档,同时对已经进入公共领域的的处方包括各类古方、时方进行收集归档,并将一些已建设完成的专项数据库进行整合,如我国知识产权局已建立的中药专利数据库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关于传统医药的体系完整的国家级专门数据库,这一数据库将使得全世界的专利管理部门都能够查找和审查专利是否已经普遍应用过或是否存在在先权利,从而避免为一些专利重复颁发许可,也可以避免生物研究方面可能发生的剽窃。

3.2引导、提高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主动防止流失针对中医药处方保护中普遍存在的“无意泄露”现象,首先必须通过对各个层次的人员开展多样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宣传,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和竞争武器的重要价值,使企事业单位从科研、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的高度上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其次,重点培养一部分专门人才,使之通晓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利于中药开发、产品宣传、专利申请等专业工作的开展。

3.3完善法律法规,攻克中医药处方保护法律盲点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一直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立法滞后是一个重要障碍,在中医药处方的保护上同样亟待解决。笔者认为,首先应对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比如通过立法明确中医药处方的权利主体;其次,强调中医药处方权利主体控制处方运用的权利,从法律上否定非权利人对中医药处方随意、自由进行商业化利用的资格和权力;再次,创建一个独立的,简便可行,适合中医药处方注册、专利申请的体系,或者有针对性的为中医药处方设计一些小型专利项目,完善我国专利保护制度,满足中医药处方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在此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多学科、多部门的合作,尤其应邀请中医药专家参与其中。更有专家认为:加大在国内保护中医药的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熟悉这方面的国际游戏规则,对侵害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的案件坚决诉诸国际法律诉讼程序。同时,必须打破地区、单位、学派之间的门户之见和界限[4]。

3.4健全组织机构

3.4.1设立专门的保密机构在适合中医药的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的时候,对那些疗效显著的中医药处方,最简单有效的保护方式就是保密[5]。因此,设立隶属于政府部门,有完整档案和保密程序的专门机构,由专业人员利用专业知识实施保密工作。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这样的机构不能只是传统意义上功能单一的保密单位,而应该是一个兼具保密与秘方研究、新处方开发的机构,并且,该机构可以通过有偿的保护模式运作,即由保密机构根据需要秘方保密的单位和个人申请的保密年限收取一定的费用,以此形成以保密维持研究,以研究促进保密和开发的良性循环。

第8篇:关于中医药发展范文

中医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

记者:毛主任。作为我国专业从事中医文化研究与推广的专家。您对“文化”的概念和内容是如何理解的?

毛嘉陵:世界上对“文化”的解释有很多,虽然实质上人们已经对“文化”太熟悉了,但要给“文化”下个定义却并不容易。迄今为止,世界上有一定影响的关于“文化”的定义就高达数百种之多。在这些繁杂的定义中,有一个较为普遍接受的观点,即“文化是一个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与人类有关的一切都可以纳入文化范畴”。所以,有专家说,“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化。”总体来说,文化就是人类智慧成果和实践活动的概括。包括不同国家、地域、民族所特有的道德情操、学术思想、价值观认知、思维、审美、宗教、信仰、习俗习惯、行为方式、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各种制度等要素。

记者:有了对“文化”的基本认识,您又是怎么理解“中医药文化”的呢?

毛嘉陵: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人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等特有的智慧成果和实践的概括,包括对生与死的价值观、健康理念、认知思维模式、诊疗方式、养生方式、生活方式、药物处方、医患关系和运行体制等医学知识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

记者:发展中医是不是必须从发展中医药文化入手?应该注重哪些方面?

毛嘉陵:“从文化人手发展中医药”,目前已成为业内的共识;但往常不少人认为,中医药文化工作就是讲中医历史故事,写名医传奇,传授中医养生知识,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儒释道对中医药的影响等。我们认为,这些虽然没错,也很有必要,但仅仅如此却还不够,因为这没有抓住“文化”的核心。可是如果再按照“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化”来理解,那么,中医药的一切都应属于中医药文化,似乎有关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等一切中医药工作都可以纳入中医药文化的范畴。很显然,这样又太宽泛了,在现实中也没有任何可操作性。因此,中医药文化工作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高谈阔论、附庸风雅,而必须抓住问题的关键,即挖掘和把握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中医药文化工作,从而强有力地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记者:什么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呢?又有哪些具体工作呢?

毛嘉陵:根据以上对“文化”的理解,我们认为,中医药文化具有三大核心――“中医的价值观、认知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一是价值观,即“天人合一”;二是认知思维模式,即“象思维”;三是行为方式,即“道法自然”。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不仅是中西医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也是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之所在。

因此。我们必须围绕这三大核心,做好中医药文化的三大中心工作:一是,大造声势,宣传中医药的“价值观”。创造中医药文化氛围,为中医药发展提供“推力”和“造势”;塑造良好形象,维护中医药利益,与有损中医的言行进行“斗争”;宣传中医药的健康观和临床上的特色优势;二是,合理解读中医药“认知思维模式”形成的知识体系。例如。在现代科技文明背景下,如何认识中医药知识体系,如何认识科学,科学应是一元化还是多元化,中医药是不是科学,为什么说中医药是东方科学,中医药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规律是什么……三是,创意策划和推广中医药的“行为方式”。汇集中医药发展思路,为中医药行业发展战略、规划、标准、产业模式的制定,发挥咨询参谋作用;发展中医药创意产业,构架面向国内外的大型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和连锁机构;实现中医药学术和科普信息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的有效传播。

以上这些,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的主要工作和奋斗方向。我们希望更多的业内人士认识到围绕“中医药文化”核心开展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共同探索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中医药文化的中心工作。同时,也为提升国家的“软实力”而努力。

记者:为什么说做好中医药文化三大中心工作可以提升国家“软实力”?

毛嘉陵: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首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后,人们发现,在信息时代,仅将眼光盯住GDP、军事、资源等“硬实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关注“软实力”,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软实力”甚至比“硬实力”更重要。“软实力”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文化。正因为如此,“文化”成为现在使用非常普遍而又十分热门的一个词汇。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中医药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一是中医药是我国的原创科学知识体系;二是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知识方面唯一延续至今、仍然自成一体的一个行业;三是中医药是具有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振兴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不断扩大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东方科学”:认识发展的新主张

记者:毛主任。您首先提出了“中医属于东方科学”的概念,您能否解释一下“东方科学”指的是什么?

毛嘉陵: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东方科学”的概念,据我所知,最早是由中国科学院朱清时院士和新华社高级记者姜岩提出的,而我仅仅将其引入到了中医药领域,以对中医药学术体系进行更准确的诠释。现在有人认为,只有文化才能搞多元化,科学不是文化,只能有一个标准,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使在西式的现代科学体系中。也难以用一种方式解决所有问题,就连英国科学家霍金也承认:“不太可能建立一个单一的、能协调和完善地描述宇宙的理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科学的认知形式、科学知识体系的形态、科学的标准和科学的模式也应当是多形式的,单一的科学认知和管理模式已不适用于当今丰富的科学实践活动。

因此,在世界向多极点、文化向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科学并非只有西方现代自然科学这一种认识方法、一种表述形式和一种评价标准,它也有多元性。不同的国家和地域都存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文化传统影响下形成的认知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认知方式必然会

产生不同形态的知识或科学。

基于以上学术观点,我认为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是东方和西方两大文化体系,它们有着不同的表述形式、认知思维模式、评价方法和学术标准。甚至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难以相互“沟通”的。以此形成的知识体系或科学。必然是两套不同的体系。为了促进科学研究和知识创造的“百花齐放”,我们认为有必要将东、西方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进行区分。分别称为“东方科学”和“西方科学”。

记者:那么,“西方科学”和“东方科学”的具体界限或区别是什么?

毛嘉陵:“西方科学”有着鲜明的西方文化背景,起源和盛行于欧美等西方国家,对世界各国具有较大影响,为目前国际上的主流知识形态,也即现代主流观念所认可的“知识真理”。它以现代逻辑思维方式为主,强调以物质为中心的可证实性: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分解、还原研究而形成的知识体系。“西方科学”常常通过对低层次物质运动的研究来解释高层次的物质运动,但这种方式并不能解释所有高层次物质运动的问题,这也是其局限性所在。“西方科学“强调可视的物质性、理化性、空间性、结构性,重视普遍规律性,具有微观化、定量化、标准化、统一化、机械化、线性化等特征。其优势是能够得到精确的数据,了解到较为准确的物质变化情况,从而得到针对性强的解决办法:不足是忽视了对人体整体的把握,忽略了对人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

“东方科学”起源和盛行于中国,流行于亚洲地区的日本、韩国、朝鲜及东南亚等东方国家,目前处于弱势地位。“东方科学”以“象思维”方式为主。包括灵性思维、模糊思维等,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整体的形象概括而形成的知识体系。“东方科学”常常通过一些宏观的观念、经验和理论来诠释所有的事物变化,但也有部分知识来源于微观研究的认识;强调事物的整体性、类别属性、时间性、功能状态,重视个体特性,具有宏观化、定性化、非标化、个性化、随机化、非线性化等特征。其优势是能够在不破坏对象整体的基础上,进行宏观的研究,并获得有关知识:不足是难以避免一些较主观的臆想,缺乏数据的支持。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等是“东方科学”最重要的价值观,“太极”、“阴阳”、“五行”、“气”是“东方科学”最基本的学术表述形式。“东方科学”的这些特色和以“人学”为中心的世界观,与“西方科学”以“物质”为核心的还原论思想正好相对应,可以完美地形成优势互补,共同造福人类。

记者:您提出“中医属于东方科学”,是出于何种思考的呢?

第9篇:关于中医药发展范文

此前,关于我国中医针灸“申遗”的新闻曾引来不少关注,因为不少公众一度担忧我国中医针灸“申遗”可能遭邻国政府反对。然而,好事多磨,如今中医针灸顺利“申遗”成功,这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无疑是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但随着中医针灸成功“申遗”,相应的后续问题也跟着冒了出来。譬如,中医针灸治疗价格是否提高?对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回复:中医针灸申遗成功和价格没有必然联系。

王国强局长认为,如果中医的服务价格长期不能体现其劳务价值、技术职能价值,可能造成中医不愿意从事针灸,最终导致中医针灸失传。然而,作为一名中医药从业者,笔者对此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一方面,目前公立中医医院的收费标准并不低。单从药品的价格比较,中成药价格并不低于西药,况且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趋势,让不少中医师早已经习惯于依赖器械辅助检查。因此,患者到中医院看病不比西医院便宜。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患者似乎更喜欢到西医院看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药价格不菲,且疗效不够明显、治疗周期长。

另一方面,中医的特点决定诊疗费用应低于西医。关于中西医特点比较有一种说法:西医看“庙”、中医看“人”。现代医学的发展建立在诸如生理、病理、生化等各类基础学科之上,因此西医需要凭借一系列的仪器、生化检查后参照诊断标准作出明确诊断,因此治疗过程中更多地依赖器械。但是中医诊断的手段主要通过望、闻、问、切来收集信息,决定了中医药治疗所需的人力、物力成本要低于西医,这也是中医药疗法与生俱来的优势。

可见,中医针灸等传统中医药疗法当下处境尴尬,中医药事业发展步履维艰,其根源不是因为收费标准太低,而是没有赢得广大患者发自内心的认可和信赖。很多公立中医院之所以效益不好,主要原因是未充分发挥中医本身的特色和优势、诊疗效果无法让患者满意、优秀的中医药从业者后继乏人……因此,要让中医针灸等中医药疗法被公众信赖,充分发挥其特色和优势是必要的前提,拥有大量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则是保障。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