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字文化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汉字;中式卷烟包装;运用与实践;设计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思想观念的不断革新,人们对于“美”的需求也逐步显现出来。将汉字应用与中式卷烟包装设计工作开展相结合,在实现卷烟品牌推广的同时,也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契机。
1中式卷烟包装的基本概念
中式烤烟型卷烟是指以中国烤烟烟叶为主体原料,其香气风格和吸味特征明显不同于英式烤烟型卷烟(包括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具有明显适应中国消费者习惯的烤烟型卷烟。在2003年,国家烟草专卖局首次进行的“中式卷烟”概念的定义,使得国产香烟的制造更加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在这一大背景下,各中烟公司也顺应潮流,在卷烟的外包装设计上进行改革,使得卷烟的外包装设计更加吻合国人的审美需求[1]。
2汉字与美学之间存在的关联研究
众所周知,汉字最早起源于图像,因此,汉字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图像所具备的美学。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汉字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史。当下我们常用的宋体、黑体、以及传统的小篆,都深深的印刻着时代的审美印记,因此,汉字与美学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关联性。将汉字应用于中式卷烟的包装设计中,需要将汉字在不同时代所具有的美学气质融入到卷烟包装的整体画面当中[2]。
3汉字在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运用的优势
根据当前汉字在我国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开展汉字在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运用的优势探究,可将探究内容总结归纳为实现现代艺术和传统文化的有效碰撞和实现传统文字与抽象艺术有机融合两点。(1)实现现代艺术和传统文化的有效碰撞。汉字讲究“写形”与“写意”有效结合,因此,汉字本身的结构就能够引发人们对其进行想象与思考,汉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浓缩,这一点从文明世界的“中华书法”便可以得知。将汉字运用于中式卷烟的包装设计当中,可实现汉字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理念进一步融合,例如:楷书与小篆的混合应用,会使得卷烟包装上的文字带给消费者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以不同的字体形式呈现在包装上,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效果,形成理想、强烈的品牌效应。(2)实现传统文字和抽象艺术的进一步融合。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的不断革新以及国外审美观念的逐步渗入,消费者对于抽象画的喜爱程度也逐渐呈现出提升趋势。抽象图像的创作在其画面上能够展现出较为强烈的艺术灵活性,以独特的风格、多样性的表现手法有效提升烟包效果与档次。将汉字与现代抽象画有机结合,可以将汉字的文化魅力与抽象画的灵活性、生命力有效结合,展现出设计师独特的思维,同时设计师也可以将汉字与抽象画结合来展现卷烟品牌的文化内涵,带给消费者强烈的视觉感应[3]。(3)引导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给予更多的关注。将文字的应用与中式卷烟包装的设计相结合,也可以有效的提升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实现对公众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播,引起消费者对于香烟包装的情感共鸣,提升卷烟品牌的整体销量,同时引发消费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鸣。例如:在某些品牌香烟的包装画面上,运用古诗词凸显设计主题,其文字的表现力丝毫不逊色于图案,使包装图案具有了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气息[4]。
4汉字在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的实践分析
将汉字应用与中式卷烟包装设计相互结合,不仅仅是将汉字简单的印刻在卷烟包装画面当中;汉字的位置、排版,不同字体的选择,颜色的选择,笔画粗细的设计,都应当具有独特的寓意和魅力,体现出文字所具有的独特美学魅力,使消费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美感[5]。
5结论
开展汉字在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与实践探究,首先应当明确中式卷烟包装的基本概念以及汉字与美学之间存在的关联,进而开展汉字在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优势探究以及汉字在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的实践分析。进行汉字在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和思考,使得中式卷烟包装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美,展现出中式卷烟包装所具备的的独特魅力,有效提升卷烟包装的艺术价值,同时将汉字文化广泛的传播开来,可谓是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促进作用。
作者:赵晓帆 吴穹曼 单位:河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陈帅.浅谈汉字在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与实践[J].轻工标准与质量,2013(04):60-61.
[2]卢俊.包装的民族化色彩设计——以中式卷烟包装为例[J].印刷世界,2014,07:15-16.
[3]燕文.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之管窥[N].中国包装报,2013(06):16003.
汉字文化汉字造型文字编排空间性
一、汉字的语言文化
汉字像不可思议的宇宙一样,既拥有着文字“形”的书写系统,又拥有丰富的音、义的表现潜力。
汉字在初创时就与天、地、人的宇宙观浑然一体。殷商时期出现的甲骨文,记录的是上天的声音,通过占卜来寻求上天的启示,可见从文字诞生开始就有了“天”的意识。汉字不仅反映自然的造型,而且具有深奥的构成原理。汉字是写在横竖分割好的格子里,在横竖分割线上再加上斜线,就会产生复杂的文字。汉字“形”的构成是以“天圆地方”为基本格式的,古人认为天是圆的,是旋转的,是动的;地是方的,不动的;方形的大地表示文字的造型,中间的圆则表示文字的灵魂。应对宇宙格式的文字造型,偏小旁大,也就体现了阴阳原理和气韵生动的极致美,从审美角度看,也可在不匀称中达到均衡的、对比和谐的最佳造型。从而在汉字的文字创作方法上也体现了“和而不同”的特征。
汉字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汉字的气韵,“气”看不见,摸不着,但在大自然中蕴藏着无限的生命力,有了风云变幻,天地间就有了气韵流荡,有了从天而降的“气”之形。汉字能够感知看不见的自然中的现象,微风吹拂、植物萌芽、动物呼吸,甚至大地孕育之精气等,并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字形,生动的形“气”脉相通,这就意味着文字与大自然的生命力是共生的。安尚秀先生认为文字并非是表音释义,而是表示形式之外的“无形气韵”。“有”与“无”的永恒变化,构成气的宇宙生生不息。在这有形与无形之间的寓意就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大自然中的无形生命体。可见,书籍将宇宙浓缩在了这个容器中,而书籍中成千上万的文字是组成这个宇宙的微小颗粒,这些颗粒并不是单纯物理性地存在于书中,更是视觉性、流动性、感知性地通过作者来表达书籍的灵魂与核心思想。而书籍中内容的骨骼(核心)最终还是文字,文字既可以与图片共存,又能成为书籍的脊梁,可见文字在书籍中的重要性。
二、汉字——音形义的统一体
汉字丰厚的文化内涵不仅增强了自身的表现力,也为表现书籍深远的意境提供了一种可能。随着历史的发展,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不断丰富着汉字的字义,使汉字字形所蕴含的内容、意义越发丰厚无比。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增强了自身的表现力,也为表现书籍深远的意境提供了一种可能。
文字承载着作者和读者的声息,传达着生命力,而不是简单的符号。文字与音声相遇产生新的复合文字,用汉字的说法叫“会意文字”。“意”在《说文解字》当中为:“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延伸出意匠、意图、意象等相关词语。汉字为“意”生“形”,以“形”表“意”。人们凭借对独特意味的“形”的理解将其转化为音与义的诉求,达到沟通与交流的目的。“音”与“义”的表现则依赖于“形”的构筑。对“形”的创造则应立足于汉字的渐进的演化。
汉字字形是对语言的视觉符号描写,语言有音、义,文字字形是它们的表达形式,文字和语言是互相依附的,如果没有语言,文字就不可能产生;如果没有文字,语言的传承也不会久远。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汉字的字形犹如一幅图形,从图形的角度来讲汉字的字形再合适不过,大的图形很难被忽视,而小的图形包含在静止的空间里同样引人注目。对于汉字字形的图形化来说,道理是相同的,不同尺度的汉字具有不同的视觉冲击力。在汉字的字形中插入图形的元素,打破了汉字作为“字”的感觉,实现了具象与抽象的结合。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拓展创意思路,而且所设计出来的字体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独特的个性。可见,汉字语言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根本思考方式与文化的基础是分不开的。
书籍作为汉字的载体,由一定的材料语言来充当,汉字在不同的材料上会体现不同的感觉,使两者相互依托,不可分割,共同完成传播知识、记录思想的使命。书籍材料和书籍中的汉字,犹如音乐和舞台上的演员,以演员的身体作为汉字的载体,用音乐旋律来展现材料的条纹和肌理。舞者借助音乐的节拍用形体语言表现不同的情感内容,借助不同的音乐来传达汉字的生命。以身体作为汉字的载体,如同被赋予了灵性和生命,汉字尽情洒脱地在舞台上奔走着、跳跃着,时而悠扬、时而激烈、时而默默独舞、时而群情绽放……得到了汉字应有的生命活力,演绎出了汉字的心声和表情。
汉字是先民通过构形取像的方式创造的,时而精细,时而粗略,繁简对比早就出现在了造字之中,而我们的祖先却是把阴阳的思想注入到了汉字里面。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使用的无论是繁体字还是简体字,汉字的“形声兼备”永远不会消失。但是,现代生活中为了汉字书写时的方便,有些被简化后的汉字,将失去传统文字所创造的独立性的自由,最终会失去其原有的“形声兼备”的特点。
三、汉字造型与书籍设计
文字是构筑书籍信息的主要元素,它能最直观地传递书籍的文化信息。书籍离不开文字,而字体、字形、笔画、间距等为文字的基本要素,文字要素的协调组合可以有效地向读者传达书籍的各种信息。
汉字是由“点”和“线”复合而成的,盯着一个汉字看,就会激发人的想象力,汉字既是物象,又是物象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象征化,象征性是汉字的一个特点。从使用汉字进行书籍设计的角度看,汉字的起源应该从雕刻在龟甲或动物骨上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上的“金文”说起,随之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地演变。文字构成方式千变万化,趣味盎然,字体与字形扩大了汉字的艺术空间。书法艺术更是汉字秩序美的精华所在,好的字体、字形如诗如画,优美的笔画组合,强烈地捍卫着艺术的张力。书法中的“一波三折”除了造型以外,还寓意着变化、气动、韵律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汉字中的草书,构成文字的一点一画,能够在迅疾的运笔中一笔下来,它是一种连贯的运动,在挥运之中点画成势,“气”脉相通。篆书本身就有很强的装饰意味,气势的曲线,充满着力量,使观赏者的兴趣更多地集中在字体的结构上。隶书则呈现“一波三折”的波浪形式,充满美感。楷书在于其直线,气势雄浑。经过数千年的时间一步步地发展到现代,汉字犹如拥有神明般的力量引导着我们向前。吕敬人先生的《朱熹榜书千字文》的封面设计就是以中国书法的基本笔画点、撇、捺作为上中下三本书的基本符号特征。可以说《千字文》是学习汉字的启蒙书,是由1000个互不重复的字形构成的长篇韵文。《千字文》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细致地描绘出了宇宙本身,将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在汉字想象力上建立了很好的基础,巧妙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到了书籍设计中。在书籍设计过程中,合适的字体造型可以成为设计师的“灵感触角”,有利于创造出更符合书籍形式及其内容的独特版式语言。
四、文字编排与文字空间性
版式设计中汉字文化内涵的体现主要是依靠意境,好的版式设计不仅文字编排清晰流畅,更重要的是通过符号与形象要素的组合,在文字版面编排中营造一种温馨的阅读氛围和清新高雅的书卷韵味,“书卷气韵”则完全是靠“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用设计的悟性将“气”注入书籍的整体形态之中。设计者要通过多种途径为读者营造一种阅读的意境,让读者在意境中体会书籍的内容。意境是艺术的最高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如果通过文字编排和文字本身所具有的空间形能出神入化地营造出境界,可谓是书籍文字版式编排中最理想的水平了。
文字在版式设计中,不仅仅局限于信息传达意义上的概念,更是任何版面的核心,也是视觉传达最直接的方式。单纯的文字只能起到传达的作用,对文字设计或是编排的目的则是赋予文字既传达内容又能启示意念的双重功能,从而通过书籍中的版式设计及多种文字的组合和解构,赋予书籍更丰富的表彩。版面设计中的文字排列犹如一幅图,需要设计者在进行文字排列时理解汉字的阅读方式和了解汉字的审美意蕴。
汉字的多元化拥有了众多的审美功能,为书籍提供了发挥创想和无限变化的可能。《艺众》这本书,是在安尚秀先生的指导下,学生们大胆地尝试,利用文字大小对比、疏密对比、段落的处理安排等,内文编排体现了新概念和新思想。以汉字独特的方形特征,以排叠、穿插等方法寻找字与字之间的联系,使汉字在编排过程中产生新的视觉感受,文字间的停顿体现一种节奏美、韵律美。各具特点的汉字又凝结成突显不一的和谐性、时间性和现代性的统一整体,具有很强的视觉震撼力。这本书既是众人之艺术,融合了学生们的设计理念,又结合了汉字字形灵活组合的特点,在汉字组成的文字内容之间,贯穿了一条流动的轨迹线,产生了跌宕起伏的传达感受,这样合理的汉字编排也提升了书籍的价值感。
中国文字以象形结构为特点,每一个、每一组文字均有其空间架构。文字在书籍中产生的时间与空间,文字以灵动的微小颗粒存在于书籍动静相融的生命体中。书籍版面中汉字视觉元素的分布,它们的繁与简、详与略的关系,都会随着视觉线的推移,产生不同的时光流动,也蕴含着时间与空间的概念,让书籍中的文字具有生命力的表现和有情感的演化。
汉字本身是空间性文字,横写文本在瞬间给人以视觉上的整体感,强调空间性,边读边理解,时间介入其中,从竖写到横写的过渡,为视觉文化赋予了新的方向性,汉字的空间化意识在设计层面上得到了张扬,文字的结构内部也蕴含着某种催生自由设计的东西。文字造型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字的组合中产生新的文字,以汉字的字素、字形进行构成拼合,形成具有丰富含义的新文字。空间给文字的字体界定了一定的范围和尺度,在有限的空间范围里显示最恰当的视觉张力及良好的视觉效果,与不同文字字体的正负形空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书籍版面中,字体除了有实体造型(正形)元素,在文字编排后剩余的空间,即为“负形”,还包括字体、字号、字间距、行间距、段落间距及其周围空白的版面,也会影响到版面编排的视觉效果。中国传统书写、绘画经验里有“计白当黑”之说,就是非常重视对虚空间的利用,表达无为而有为的概念。太极图形是典型的阴阳互换、互为关联,具有连绵不断、生生不息的象征和寓意。汉字的每个文字中都蕴含着无穷的趣味,汉字发挥着非凡的结合力,把原有的笔画、原始的字形元素打散、拆解,重新组合、构成,破常以求变,出新意、得新形,在互换与虚实空间以及正负形、虚实形的关系上通过提炼和裁剪来把握特征,再创新形,表达新意。这种有意识地打破规律,有取舍地改变字体的结构比例、空间面积大小、字体的中心等特征,重组汉字的结构,就会增强文字对视觉的吸引力,给人以趣味感和新鲜感。再者,通过对汉字方向倒置、变形等艺术加工,再度融合。各个部分的串联和联想,在不同的概念里寻求统一及不同的内容得到一致的表达,不仅扩展了创意设计的空间,更有助于标志在不同的环境文化、背景中进行传播,打破了原有单一汉字排列的单调性。在改变汉字结构时要注意不能够影响对汉字的认知,否则就违背了对汉字形的初衷。汉字的分解与重构,时间与空间的展现,为书籍中文字版式设计增加了一道新的风景线,提高了书籍的趣味性。
总之,汉字元素在书籍设计中不是无生命的、静止的,而是有着丰富的传统表现形式,并与现代技巧相结合。在文字编排过程中,充分展现了汉字艺术所具有的美的形式、善的功能、真的工艺。汉字所承载的不仅是美好的艺术实体,更是美好的精神。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注重文化内涵,讲究艺术品位,追求个性特征被越来越多的书籍设计者所重视。为了营造书籍的文化气氛,书籍设计者无不在尝试用各种文化内涵来抓住书籍设计的命脉,通过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不断创新,提升汉字语言在书籍设计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品位,体现汉字文化气质的韵律美,从而给读者以美好的、广阔的视觉空间。
参考文献:
[1]吕敬人.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2]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M].李建华,杨晶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3]王雪青,陈华沙.字体创造设计[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3.
[4]邱凌.书籍装帧艺术简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5]萧启宏.中国汉字经(上、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6]杉浦康平.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M].杨晶,李建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关键词:汉字;设计;融合
一、汉字的发展历史
汉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字,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而发展至今,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文字体系,而在今后,它仍会伴随着人们的文化观念、视觉因素以及审美要求等诸多方面因素的某一个或多个的变化而继续演化发展。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汉字在形成渊源上有很强的象形因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举荐形成了以形表意、以意传情的字体构成,几乎可以说,汉字是物象符号化、语言图像化的典范。而每一个汉字的造型也都是在几千的发展中提炼出来的最恰当的那个“形体”,也可以说是被大众所最为接受、最能准确地表达其意思的那个造型。在五千多年的演进历程中,汉字字形不断变化,形与意相互结合,随着人们的文化观念、视觉心理、应用及审美的需求而不断的发展,在象形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具有高度符号化、图像化的方块字。[3]P214
所以我也可以这样说,尽管在于文学、语言学等学科领域,汉字一直被研究,其实我们若把其神秘面纱简化分析,汉字实际上只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平面设计”。说它是“平面设计是因为汉字是出点画构成的记录人类理念的平面设计,是供书写或类似方式处理的视觉信息符号。
二、现代艺术的概念
现代艺术设计可以说是一个包含万物的范畴,所包含的范围之广,涉及学科数目之多都是空前的,它所包含建筑艺术、环境艺术、平面设计、新媒体艺术等领域。然而在“艺术设计”一词中,“艺术”只是定语,它本身成了对“设计”的装饰。同时“艺术设计”还是对过去“装饰”概念的最好演绎,比如过去的室内装饰系就改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系。从更深层看,这一概念反映了中国当代一批工艺美术界学者们对设计的认识。人类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经过不断积累而认识到美之后,造物活动与美的创造就始终紧密联系着。设计是为人造物的艺术,也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1]p70由此我认为审美观念、造物行为和技术因素三个方面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并相互发生良性作用时才会形成设计艺术,一种有价值的设计。
三、汉字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1.汉字的视觉作用
而汉字这样的“平面设计”在过去的历史里的范畴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应该就是以汉字为装饰对象的图形艺术和书法艺术了,从它们的形式美感到欣赏价值,都是文字艺术上的典范,同时随着现代人的创作和对美的追求,这些又在继续的进一步发展,因而文字艺术在当代的设计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一个地位,不单单如此,优秀的文字设计在现代设计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汉字的构成形式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巨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有着其他设计元素、设计方式所不可替代的效应,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在现代迅猛发展的社会文化形态、经济活动方式、科学技术条件、大众传播媒介的推动下,现代汉字艺术设计从世界其他国家吸取精华,并将之融合到强烈的民族个性之中,凭借其独特的表情获得强烈的视觉感染力。作为高度符号、色彩的视觉元素,汉字越来越成为一种有效的信息传达手段。
2.汉字的演变历史对当今设计的影响
要说到汉字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影响,我想我们应从汉字的演变历史说起,因为汉字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在对现代设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从宏观上来看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从它的现实作用上来看汉字的演变过程又可以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或许你会认为就当中的“形”字是对当代艺术设计有着影响的,其实不然,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在文现代设计中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
例如说“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等等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这也是告诉我们文字中含有声音的艺术,有人说声音的艺术就是音乐,我不敢妄自否定这样的观点,但现在我至少能得出声音的艺术在文字中同样存在。进而让我们想到当代艺术设计中融入“声”的元素的优秀作品。
再说到“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动物、祖先……”等图象。[3]P216
“形”对现代设计的影响那或许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管是什么领域的设计师都是在追求形式的美感,汉字造型本身所具有的装饰意味在当下设计中“中国风”的推进下显得十分突出。汉字图形装饰特点主要是受民间造型艺术、传统吉祥图案等内容审美影响,为艺术设计创作提供了广泛的优秀素材。从现代大量的成功力作中,我们不难看出“民艺”的踪影。例如,北京2008奥运会会徽的“中国印”造型等等。
“象”则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创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还可以进行 更高层次的组合,产生用于表示各种事物、各种意念的诸多文字。在很多人脑中总认为“象形”是我们祖先创造文字的最初的方法,而现代设计中的象形手法也是被我们大量运用的,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特别是应用于LOGO的设计上,比如联通的LOGO,变是采“盘长”之形,然后又附之于连结、联通之意,可谓精彩。
“数”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无”和“有”。“有”进一步分化形成“一、二、三、多”等数的概念。然而“数”的概念在现代设计中可能最多的就是表现在空间设计上,空间设计讲求的从大范围的有到小范围的填充,始终在追求整体的统一与和谐。[2]p69
“理”是“象、数”的扩展。汉字外延的演变主要是通过“理”来扩大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例如:“明”本意是明亮,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里明白、事情变得明显……”等。“理”在我的理解上就是讲求一个设计的“提炼”,我想最明显就是我们的设计策划上,设计策划是啊现代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整个设计体系的创意、执行过程等许多大个概念及细枝末节的最重要的依据。一个好的设计永远都是有非常具有创意和生命力的策划所主导的。当今社会被经常作为话题的应该就是地产业了,它的政治、经济因素我们撇开不谈,就说一些优秀的地产推广,在这样一些成功的推广中,你会发现它的所有的操盘手段、营销模式、广告策略等都是一跟主线出来的,那就是前期的策划,那样的策划是极其凝练的,但随之而来一大揽子的设计,这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理”。
四、结语
汉字作为一种文字语言,其发展演变和造型构成确实一门独特的视觉艺术,上述汉字演变的五个阶段“音、形、象、数、理”,本质上也是创造汉字的五种基本方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汉字演化与当下我们的艺术设计的关系,其实与其说“关系”,倒不如说是对我们现代艺术设计的促进与推动。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延续中凝聚了中华民族无尽的智慧,是先人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
中国汉字之博大精深,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才能获得更为完整的体会和运用。
注释:
[1]诸葛铠著.《设计艺术学十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摘 要:语言的任意性与汉字的理据性不是一对相互矛盾的概念,二者在研究时间、所指对象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它们相互补充,才能全面说明语言的特性。汉字是一种理据性很强的文字。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的演变过程,后来又出现了简体字。不论在哪个发展阶段,汉字本身都能体现一种内在的理据性特征,汉字的文字符号和语言成分之间也始终存在着某种联系。只有在分析了汉字的理据性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看待汉字的理据性及其影响,发挥汉字理据性的意义。
关键词:理据性 任意性 古代文字 简体字 对外汉语教学
现代语言学把任意性原则作为语言的一个最基本原则之一,但这并不代表各种语言在发展完善自成体系之后仍然只是无理的符号。任何实用的文字都是有理据的。不同民族的语言受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其文字符号和语言成分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或者说能够体现一定的规律性特征,这一点在汉字中尤为明显。但是,语言本身并不是一个完备的科学体系,加之语言主要是为交际服务的,在使用过程中会呈现各种各样的无理性,不能用科学的手段来研究或者给汉字的理据性下定义,而是应该搜集分析从古至今汉字发展的大量事实,着眼于汉字的发展历程来说明汉字内在的理据性。这样也可以发挥汉字的理据性对汉语发展的影响,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增强我们本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扩大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一、语言的任意性与汉字的理据性
任意性是语言的特征之一,它是指语音与语意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在语言学家索绪尔看来,任意性与表示声音的图形,与所指意义之间的不规律性有关。举例说明,我们为什么要把那种有蜷曲的尾巴哼哼叫的动物叫作pig(猪)而不是用其他的单词表示呢?也许《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说的一句话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在一个名字中有什么呢?‘rose’(玫瑰)即使不被叫作‘rose’,依旧有它的芳香。”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起关键作用的是事物本身而不是它被叫作什么名字。这也解释了什么是语言的任意性。另外一个事实也证明了语言的任意性,在不同的语言中不同的声音被用来指示不同的意义。或者说一种意义会有多种表达方式。(苗兴伟,2009)
以上关于语言任意性的解释是以英语为例,但也同样适用于其他语言。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沟通情感的工具,在其产生之初是没有规律可循的。但语言是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就被赋予了各自的文化特征。汉民族文化的特征在汉字当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汉字是一种‘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主观与客观‘卒然相遇,默然成契’的意音文字,具有广博的包容性,对于社会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一不包,无所不容。”(李万春,1992:4)如果从甲骨文算起,汉字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汉字在语音、语意以及形体上都有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的演变过程,但总体趋势是趋于平稳的。汉字的发展从其产生之日起至今,是一脉相承,有机相连的,汉字的继承性和系统内部的统一性是毋庸置疑的。
汉字的这些特征与语言的任意性并不矛盾。其实各种语言在其自成体系之后,都具有内在的理据性。苏培成先生曾经说过,任何实用的文字都是有理据的。汉字是“音、形、义”相统一的文字,它的理据性就更加明显,但其他民族的文字同样具有自身的特点,也具有这种文字所独有的理据性。以英语为例,monotonous(单调的,枯燥的)这个单词的组成与发音非常单一,也很拗口,与它的意义“单调、枯燥”有一定联系。英语中有很多单词“音”和“义”都是相互联系的。例如“car”(车)是模拟车轮滚动的声音;“cereal”(谷物)是模拟谷物的颗粒滚动的声音;“circle”(圈子,圆)是能滚动的东西;“corridor”(走廊)是跑来跑去的地方;“curve”(弯曲)是圆形的一部分,诸如此类。英语是表音的文字,它的音义联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文字的理据性是指文字符号和语言成分的对应关系。既然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系统,而语言又是音义结合的词汇语法体系,那么文字记录语言,就是使文字符号和语言成分建立联系。这就是说,文字的理据性在于文字符号和语言成分的关系,而语言的任意性是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字的理据性与语言的任意性也是不矛盾的。这种联系可以是语音的,也可以是意义的。表音文字的字形(词形)直接记写语言要素的声音,而汉字中形声字的字形,则与语言要素的声音和意义两个方面发生联系。因此,我们说的理据性不仅仅指现代汉字是不是合乎“六书”,还指作为一套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汉字跟语言成分之间是否具有某种联系。换句话说,汉字的理据性是指汉字在记录语言成分的同时,是否体现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二、古代汉字的理据性
古代汉字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至少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古文字阶段和隶楷阶段。前一阶段起于商代,终于秦代;后一阶段自秦末一直延续到现代(裘锡,1988:40)。在时间范围的大跨度、字形演变的大变化面前,对于古代汉字的理据性也要做出具体的分析。如果说小篆以前的文字基本保留了象形的特点,那么隶变可以说是汉字历史上的一次空前的大简化,它确立了汉字“点、横、竖、撇、捺”等现代汉字的基本笔画,也确立了现代汉字结构的基本雏形。在甲骨文里表示具体事物、动物的字形,一般都是描摹其外形或者外形特征,这些字形直接与所记录的词语发生联系,可以看作是有理据的。
追根溯源,古代汉字在其演变过程中体现了内在的理据性。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在遥远漫长的远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的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说文解字》:“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创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组合,产生用于表示各种事物、各种意念的诸多文字。“数”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无”和“有”。没水喝会渴,没东西吃就会饿。“有月”字中“”表示“手”,“月”表示“肉”。“有”字原意“手下有肉”,有肉吃就不会挨饿。“有”进一步分化形成“一、二、三、多”等概念。“理”是“象、数”的扩展。汉字外延的演变主要是通过“理”来扩大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例如:“明”本义是明
亮,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里明白、事情变得明显……”等。上述汉字演变为“māo”,造字时声部用“苗”字表示。“苗艹田”,音通“渺”,义为“田中渺小之草”。五个阶段“音、形、象、数、理”,本质上也是创造汉字的五种基本方法。兹举一例说明:“猫犭苗犭艹田”字,“犭、屮、田”都属于象形,猫叫声“miǎo”,所以,“猫”声定为“mao”。
汉字比表音文字具有更强的理据性,从产生之日起,汉字就承载了汉民族“有容乃大”的文化特征。至于后来简体字出现,是为了方便人们书写交流,对于简体字的理据性要全面具体分析。
三、简体字的理据性
有人认为,简体字破坏了汉字的结构,破坏了汉字的理据性。“简体字易写而没有字理”(袁晓园,1989)这样的说法缺乏对简化字的全面分析,也往往是只看到了一些简化字的“树木”,而没有看到简化字系统乃至汉字系统的“森林”。诚然,简化汉字在“六书”的字理上有它的缺陷,但80%以上的简化字还是可以进入汉字的理据体系的,它与整个汉字体系的冲突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大。况且由于汉字本身的发展,同样也使古代汉字中大约20%的字游离出了汉字结构体系。简化字中80%的汉字是古已有之的,是在群众中间流行了几百上千年并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字,只不过我们整理规范了这些字,使它们取得了合法身份并成为唯一有合法身份的字体。(李乐毅,1996)从整个简化系统上看,可以类推的简化字还是占多数的。简化字与古代文字是一脉相承的,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朝着有利于人们书写、方便交流的方向变化,这是一种进步,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汉字系统本身不是科学定律,也不是一个严格的科学体系。因此,规则的不对称性和规律的不系统性也就在所难免。汉字不是一时一地某一个人创造的,而是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形成的。在发展过程中,它不是以追求系统的完备性和科学性为主要目标,而主要是书写的简便性,它甚至并没有过多考虑记忆的方便性。再加上语言的发展变化,记录汉语的汉字也会相应的发生音义方面的变化。因此,就会在规则之外出现特例,出现游离于系统之外的汉字。这些汉字逐渐被替代也是时展的必然。
现代汉字丧失构形理据的现象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也有人专门研究汉字的理据性,并将之量化,苏培成先生在《现代汉字纲要》中提出了“理据度”这个概念,即指意符、音符在全部字符里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是:
实际具有的理据值÷可能具有的最大理据值=理据度
根据苏培成的统计,现代汉字的理据度在50%左右。“在调查的2687个字中,理据字有654个,实际理据值为6540,半理据字有1072个,实际理据值为5360,无理据字有961个,实际理据值为0,而最大理据值则为26870,现代汉语常用字理据度计算,结果为44.29%。”(李琼,2002:5)汉字作为一个系统,一直保持着相当程度的理据。简体字弱化了汉字的理据性,但不能说破坏了整个汉字体系的字理,简体字的产生是时展与文化传承的融合,需要全面看待。
四、汉字理据性的影响
汉字不同于纯表音文字,它除了表示词的读音,还是表示事物形类的标志。如“水”字,是从象形文字水的形状演变而来的。它有表形和表音两个作用。再如“汪”“洋”两字,用“水”表示类属,用“王”“羊”表示读音,叫做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这种形声兼顾的特点,便于识别和记忆。汉字的理据性也使其字形相对固定,也就是说汉字具有超方言性特点。中国是地域广阔、方言复杂的国家。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语言规范化,就是现在推广普通话,也还不能在短期内完成。但是汉字却是全国通行的书面语言交际工具。语言不同,以笔代口写出字来,却完全一样,这与英语不同。在英语中读音的不同也会反映到书写中去,所以即便是写出来,依旧会造成交流的障碍。相比而言,汉字的理据性在这方面比纯表音文字有一定优势。
汉字的理据性除了具有自身的优势以外,还可以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全球范围内的“汉语热”持续升温。对外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德国的柯彼得先生指出“学习汉语最大的难关就是中国的传统汉字……,因为如此,不少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在口语交际上不成问题的外国人在书面交际方面是文盲或半文盲。这是其他外语几乎没有的现象。”(柯彼得,1995:104~106)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汉字的理据性,分析汉字的字形,留学生能够掌握汉字构形规律及其与音义之间的联系,汉字学习就会轻松很多。首先,对外国留学生的汉字理据性教学应该从“一”开始,让他们了解汉字形体的特点和理据性所在,这样可从心理上减轻学生学习汉字的畏难心理,增强信心和兴趣;让他们知道汉字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其内部规律性很强,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认、难记、难读、难写”。另外,对义符相近的字可以向学生说明它们各自的来源和不同意义,以方便学生记忆。其次,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针对不同层次和年龄的学生,教师也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总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汉字的理据性特征,就一定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苗兴伟.语言学基础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李万春.汉字与民俗[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
[3]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4]李乐毅.80%的简化字是“古已有之”的[j].语文建设,1996,
(8).
[5]李琼 从常用字构字法探讨现代汉字的性质及可能前景[d].天津
师范大学,2002.
关键词:汉字;构形思维;广告设计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9-48-2
有人认为汉字的产生源于结绳;有的人认为源于篆刻等等。其实不管在汉字产生上持有哪种观点,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汉字在由象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最早的文字源于当时具备简单叙述或记录功能的图画。文字在不断地发展成熟之后,就不再是“图画”了,它有了独特的特征,汉字不再是“画”出来的,而是通过书写,是是具备了象形特征以及表意功能的符号。
汉字造字是以简单凝练、概括的方式取象的,这与人类的视觉和知觉规律是一样的。汉字的造字方法就是运用最简单的形状及结构,将其所指的对象搭建出来,并引起我们的联想以及想象。
“简化”是造型的最有力的表现手法,我们在广告设计里能够经常看到简约的设计表现。形态的简洁化只是一个方面,在广告设计中,对信息的处理简洁恰当尤为重要。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人类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记忆会逐渐变化和减退。在广告中传递的信息越单纯,消费者对它的印象反而越深刻、记忆的程度也越高。因此,广告设计应该尽可能的追求信息传达的单纯,用最简洁的形式来表达出丰富的含义,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沟通作用。这与汉字造字方式的高度凝练和概括有着相同的地方。
在进行广告设计的时候,无论是对视觉元素的排版,还是对信息的传达层级,都要做到有主次和有先后,并且要重点突出。这一点,在当今这个信息膨胀、资讯过剩、节奏变快的社会里显得尤为重要。广告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广告的重点突出而又明确,能够让人更快地获取信息,也能让其从众多平庸的广告中脱颖而出。
许慎(东汉)对造字提出“六书”的法则:即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项。许慎说:“苍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又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依照许慎和后世的文字学家的解释,“六书”是造字最基本的六种方法,也是造字基础和本源,文学家唐兰先生在他所写的《古文字学导论》一书中批判了六书的说法,他提出了“三书”的说法,把汉字分为象形、象意、形声文字三个种类。唐兰先生的三书说法促进了文字学发展,但是其在解决实际的问题上还存有缺陷。“六书”的说法一直沿用到现在,但是“三书”的说法却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它给我们分析和研究汉字的思维提供了很好的启发。
“六书”以及“三书”的造字法都蕴含着中国古老传统的设计思维,从它们中,我们都能找到其对广告设计的方法论。
一、象形是对事和物进行真实客观的描绘,表现在广告设计中,就是对广告的主题具象地体现以及如实地表现。在广告的表现手法中,产品的演示法以及证言式的广告都可以说是这种方法的写照。二、指事则是对抽象的概念进行凝练。在广告设计活动中将广告的构成元素进行处理,来表达题外之意,或者是对意境进行提升,提高广告的境界高度。三、会意,我们可以延伸为视觉元素的组合法。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组合嫁接不同的视觉元素,并且通过组合和嫁接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意念。四、形声是指使用已经有的字作为基本元素,结合起来产生新的含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与会意有类似之处。形声不仅仅是使用旧的元素堆积,而是把组合的元素原有造型概念化、秩序化,通过概念化和秩序化使新文字的创造和组合产生无限的可能。五、转注和假借是指在广告设计里利用已经存在的元素和形象,来表达其本身涵义之外的东西,从而创造出新的意义概念,就像广告创意的表现策略当中的比喻、联想、象征表现等等。
广告设计中关于意象营造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可以参照汉字里面的象意文字,象意文字的说法能让我们在设计的思维层面产生一定的启发。意象是指主体的“意”跟客体的“象”之间的结合,并且在客观的象里包含着了主观的意。象意文字不仅仅是对实际事物外在形象的简单重现和描绘,还表现出了人们对事物以及事理的掌握和理解,也可以说是倾注了作为主体的人的感受和情感在里面。就比如说汉字的“美”字,羊大并且肥硕,皮毛鲜亮,味道也非常鲜美,所以才称之为美。
汉字造字里的意象思维,在如今的广告设计活动中也能够发挥它的作用,最主要的可以靠以下两个部分来实现:一个是把抽象的概念与普遍的意义放置于具体可见的形象里,然后由最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将它传达出去;二是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去表现对事物联系的认知,这种认知同样也要借助于直观视觉的形象来表达。
汉字与设计的结合,不应该也不能只停留在装饰和拼贴的地步,我们的研究应当更深一步的进入到文化以及思维的内部。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本文所论述的汉字的思维和文化,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部分,由于本人的认识和水平有限,更多关于汉字的思维层面的问题思考还未展开,但是我相信对于汉字的神奇之处以及汉字顽强的生命力有越来越多的人会认识到,并深入的去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丛芹.汉字与中国设计[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7.
[2]徐志奇.汉语文字学概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李克.广告设计的艺术构思与表现[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
【关键词】汉字设计 形式意味 形象内容 意蕴之美
设计在融入大众生活的同时正默默得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一切严肃的文化都在不自觉的受到快餐文化抵制,深层次的文学、音乐、哲学、艺术与现行的流行文化存在很大的隔阂。学生们除了在自己喜欢的、容易的快餐文化中吸取营养外,而忽略了中国传统的、民族的优良文化。在汉字设计教学中,似乎通过构成汉字的内在文化形态进行教学,从汉字的审美意义出发,让学生领域深邃的汉字文化,进一步拓宽学生设计的表现空间,丰富其设计语言,创新现代汉字设计的内容与形式
汉字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字体演变可以说是一种汉文化传承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文化设计的过程。汉字设计同其它艺术作品一样,其审美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设计语言构成的艺术形式,它是直观的美感形式;第二个层面是设计形象构成的内容形式,它也是一种直观的美,但需要认知和思索;第三个层面是设计作品中显现的意蕴美,这是一个较高层次的审美要求。这三个层面不仅概括了汉字设计的艺术审美要求,同时也分解、提炼和归纳出汉字设计之道,创造出更多汉字设计的形式和意味,以适应现代设计发展的需求。
汉字设计之道,同样可以分解为三个层面:创造形式意味的、创造形象内容的、创造意蕴之美的。在汉字设计中,这三个层面不是截然分离的,有的时候是独立强化,有的时候是强调一个方面,有的时候是完全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的时候是先考虑形式,有的时候是考虑内容,有的时候是考虑神似,有的时候是考虑其中两个要素或三者兼而有之。
1 以强调形式意味为主导的设计形式
西方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他著的《艺术》中指出:“一种艺术的根本性质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 那么有意味的形式究竟是什么?“意味”是一种审美情感,它不是一般的情感,是对美的一种情感视觉表述。(美)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是这样对“形式”进行描述的:“‘形状’和‘形式’这两个词在应用中往往被用来标示同一事物。”“多数艺术家所遇到的有关形式的大量问题之一,便是如何通过视觉样式对某种事物进行再现的问题,再现涉及的是素材和再现形象之间的比较。”“形式”是作品中各种构成因素的一种视觉关系的再现。我们把这两个概念进行综合,有意味的形式可以理解为:一种美的情感的视觉形状再现,也许一个点、线、面、图形、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合成某种形式和形式之间的关系,激起了我们美的欲望,这些点、线、面、图形、色彩和相互之间的构成关系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1.1 点、线、面的形式意味
汉字在设计中具有点、线、面的形式意味。我们的祖先有意和无意中把构成汉字的笔画设定为了点、线、面。汉字是由笔画和偏旁、部首构成的,但不管笔画和偏旁、部首是怎么构成汉字形态的,把笔画和偏旁、部首分解后都是呈现出点、线、面的视觉形态。汉字中的笔画“点”就是一个纯粹的视觉点,汉字中的横、竖、撇、捺、弯钩等就是不同方向的线条,构成一个完整的字后就是一个面的关系。点、线、面是视觉中最基本的视觉元素,也是最具有创造性的视觉元素。在保持汉字基本的构型原则和符号识别的准则下,运用点、线、面的创造性可以设计出很多有意味的汉字形式。
笔画和偏旁、部首是汉字的构成要素,但笔画和偏旁、部首又是按照构字的骨架组成字体的。骨架是识别字体最基本的框架,对字体框架尺度的把握是字体识别的关键,也是设计的关键。运用点、线、面的形式进行字体设计,可以从两个思路来进行设计。
第一,字体的构成框架不变,通过改变字体的点、线、面来设计字体。点可以变大小,线可以变换粗细,同时点、线还可以改变形状,变换外轮廓线,这样使字体变化不大,更易识别,又预示着新的字体产生。印刷中使用的字体几乎都是按照这种思维方式进行的字体设计,象宋体、长宋、黑体、粗黑、隶书等等。这样设计的字体稳重、能够大量的使用。
第二,在保持字体识别的可能性中,字体的构成框架随着笔画的构成而变化,框架、点、线、面按照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的视觉原理,有节奏的重复、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又强到弱,构成有意味的字体形式,这些字体具有点、线、面的韵律与节奏,具有新鲜的视觉效果,是现代字体主流的设计形式。
1.2 装饰的形式意味
装饰就是修饰、打扮之意。装饰的手法没有具体的意义,只是通过添加把一些额外的视觉因素依附在具体的设计上,给设计的作品增添艺术的感染力,获得好的艺术效果。汉字设计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呈现出装饰的形式意味。汉字设计的笔画带有纹样、图案或者其它的视觉式样,这些修饰的因素并不改变汉字的结构,它总是进入汉字肌体,成为依附汉字的点、线。在单纯的汉字设计中,运用装饰趣味的纹样、图案或者其它的视觉式样是为了审美需要,形成一种视觉形式,民间的花、草、鸟汉字就是这种设计的典型。一旦汉字设计是为一个载体服务,汉字笔画中的装饰意味就常常与表现的信息之物有着一定的意义关联,是形与意的有机结合。如“可口可乐”的汉字设计,汉字笔画上体现的就是与水有关系的水波纹图案;“汇源果汁”字体,汉字笔画上装饰的是果汁的原材料果子的图案。由此“可口可乐”“汇源果汁”汉字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1.3 夸张与变形的处理
人类步入用艺术形式反映、改善生活的时期,就有了夸张与变形的关系。一切艺术无不依赖客观现实,而艺术又必须经过加工才能呈现,夸张与变形是强化艺术视觉的方式。夸张与变形是一对孪生兄弟,有变形就会有夸张的出现,变形是对形体形状的改变,夸张是对需要变形的某些特征进行突出,这样进行的艺术设计才会重点突出,具有艺术感染力,成为一种难忘的意味形式。在汉字设计中,可以对汉字外轮廓线进行夸张与变形,也可以对汉字组织内部进行夸张与变形。一个完整的汉字和一组完整的汉字,从形态的角度来说都是呈封闭性的轮廓,轮廓就是汉字和组汉字的形状,当这个轮廓经过夸张与变形就会产生不相同的汉字样式;也可以对汉字组织内部进行变形,汉字是由笔画和框架组构在一起,对笔画和框架的结构关系进行变形,也是创造汉字形式意味的方式。如北京饭店的标志汉字设计,对“北京”二字进行组合变形,对结构特征进行强化,使汉字外型更靠近天坛的形状,传达出北京历史文化的信息。
2 以形象内容为主体的设计形式
2.1 汉字形象的“再现”设计
“再现”是源于西方古希腊的“模仿论”。“模仿论”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艺术的魅力在于真实。再现设计是汉字设计的一个重要手段。
汉语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每一个汉字都有其具体的所指,最早的汉字是在再现社会生活的图形符号基础上产生的,形成了现在的象形汉字形式。“象形”就是像实物之形。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得很精湛:“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所谓“随体诘诎”,也就是随着物体的自然形状,弯弯曲曲地描绘出来。甲骨文就是非常成熟的象形文字,如“日、月、水、雨、木”等,文字的图形都是所代表的内容的形象再现。
在现代汉字设计里,“再现”的设计方法可以分为“具象”和“抽象”两种方式。对于代表物质的汉字可以采用 “具象”的设计,如对“米”的设计,就可以把两点和一撇一捺设计为米的形象,对“太阳”文字的设计,可以把“日”画为太阳的图案,具象的再现使文字设计更具有艺术表现力和符号的识别性。对代表动作的汉字设计,以“抽象”再现更为合适。如对“跳”的设计,可以用抽象的形态对“行”的动态进行模仿再现,保持字体的识别性又具有形象的动态。
2.2 汉字内容的“表现”设计
直观的事物可以运用再现的形式对具体的形态进行直接的呈现,但有的抽象事物、概念、行为却不能直接地展示出视觉形象,要进行提炼、加工,抽炼出可以反映其内容的形象,“表现”就能够恰到好处的让这些看不见,却能够感受的客观存以视觉的内容让眼睛感知。(美)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这样描述“表现”一词:“表现是指透过某人的外貌和行为中的某些特征把握这个人的情感、思想和动机。”强调对内心、情感、情绪的表达。
汉字经过长期演变,虽然已远离物象,趋于抽象化、符号化,但仍具有“因形见义”的表意性质。我们从汉字的形体上就可以把握这个符号所标志的概念意义。汉字的构造除了“象形”以外,还有“指事、形声”的构字,“指事、形声”都不能直接的展示,它往往不靠对客观世界“再现”的魅力来视觉呈现,而是靠象征、想象、联想等间接的对“形象内容”来表现设计意图。
在现代汉字设计里,“表现”的设计方法也可以分为“具象”和“抽象”两种方式。“象征、寓意、想象、联想”的思维是抽象的,但视觉图形却可以用具象的图形来代替。如“美丽”汉字,可以用象征美的花草、美的景色等视觉因素与字体混合进行设计,把“美丽”的某一笔画设计为花草,把“美丽”的笔画表面置换成美的风景,汉字变为了形象生动的符号。对抽象类语意的汉字还是要以抽象的图形来象征、联想、想象,比如“宣泄”这样一个表达情绪的汉字,没有什么具体的图形可以进行表达,但可以用抽象形态的图形来设计,“宣泄”就是一种情绪的表露,哪是具有动态的、力量的抽象,在设计字体的时候就可以通过线、点的运动感和方向、形态的变化对这种情绪进行表现,使字体的结构呈现汉字的识别性,笔画变成了表现的造型。
3 设计的意蕴之美
艺术作品的意蕴是一种高层次的美感,汉字设计的意蕴是一种“行而上”的神韵之美,是超越形态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象外之致”。“意蕴”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是一种用语言不能简单描述的心里感受,它流淌在人们心中,是一种玩味无穷的意趣,是一种独立而存的艺术精神。但汉字的意蕴是建立在“形”和“色”的基础上,依形而存在,是依靠意象的空间进行汉字设计的。
这里的“意象”指的是汉字设计活动中客观意义与主观物象交融合一的艺术表象。在这里“意”指汉字意义的主体,“象”指主体化的主观物象,“意象”即是“意”与“象”彼此相扣的两个方面的契合和贯通。汉字设计创造中的汉字物象与设计者的主观情思通过“意”这一中介得到过渡、融汇、升华,使得作品超越了一般正常化的现实物象,成为一种超然的表现和创造。意蕴汉字不单是字体的设计,还要对汉字的内容进行梳理,是设计者主观情思的创造,使设计出的汉字 “形”和“态”具有多意的想象空间,是“是”和“非”之间的臆想,是趣味格调的表征。
3.1 以“神”替“形”
具有意蕴品质的汉字设计超脱了具体的“形似”,运用主观的意念将具体的“形”提炼成抽象的“意”,其特点是把握汉字个性化的意象特征,将文字的内涵特质通过视觉化的表情传神构成自身的趣味,通过内在意蕴与外在形式的融合一目了然地展示其神韵,这种字体符号渗透了现代设计思想,赋予了汉字以字面以外的想象空间。
以“神”传“形”的字体设计,以笔画竖、横、点、撇、捺、勾与部首偏旁的多与少、大与小、有与无、增与减及空间结构的变化,配合主体的“神韵”进行灵活变化。在汉字设计中利用字义外形特征的相似,以另一物象及特性把创意传达出来,可以达到传神的效果。如张达利的设计作品:“平面设计在中国”,巧妙地利用字形结构与迷宫图形的相似,设计内涵与主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字义、形象两类同构综合起来,利用字和字义的相似和形式的相似进行双重构成,这种构成不仅具有视觉冲击力,而且具有很强的心理效应。如杭州城市字体设计,把江南建筑中标志性的翘屋角、圆拱门作为表现形式,将航船、城郭、建筑、园林、拱桥等诸多要素融入其中,巧妙地表达了城市、航船、建筑、园林、拱桥与水的亲近感,字体右半部分还意蕴了杭州著名景点“三潭印月”的影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江南杭州的特征,利用义与意的相似和形式的相似进行双重构成,呼应了主题。
3.2 移 “情”喻“意”
移情是一种美感状态,是指把人的情感移植到其它事物上,把人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注解外射和移注到对象里,使无情感的事物有了情感,无生命的事物有了生命,在聚精会神观察事物时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汉字中有许多这样充满情感的文字,如“梅、兰、竹、菊”等,他们都是植物,但却表现出人的气节,梅比喻敢于与恶劣环境作抗争,兰比喻高尚的人类品格,竹子比喻有节气的志士,比喻能够抵御压力。这种汉字设计以情表意,赋予汉字意之外的精神。
移“情”喻“意”的字体设计,可以运用笔画、部首、偏旁及空间结构的变化,配合字意情感进行灵活设计,也可以运用表征情感的图象和图形结合汉字的特点进行设计。如田中一光的“明石书体”招贴设计作品,日本是一个岛屿国家,在设计字体时把日本濑户内海作为表现对象,对大海中的岛屿的形象都以字的大小相似形为契合,在图形与字体的形义上设计出了一致性,表现了大海的精神,传递出文字的意义。 如靳棣强在海报中“画”“山”汉字的设计,把水墨融在“画”中,把山水之情藏在“山”的水墨中,“画”的一笔变为了水墨,画中有墨宝,把山水的意境浓缩在“山”的笔墨间,在笔墨间我们看见了山山水水,靳棣强先生的情感行云流水在汉字设计里。
4 结语
汉字设计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一种内容的视觉折射,一种文化意蕴的深化,一种视觉语言和中国文明的象征。因此,汉字设计的过程是一个融铸民族文化、古今贯通,中外兼收并蓄、提炼升华的创作过程。汉字设计要从传统文化、审美意蕴中吸取营养,充分发挥汉字本身的优势,重视汉字的潜质,汉字的设计才会保持民族性,才能具有世界语言,才能创造汉字设计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贝尔《艺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1] (汉)许慎《说文解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1] 左民安《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九州出版社,2005.
[1] 倪伟,朱国勤,陈虹《字体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1.第1版.
[1] (英)罗杰·沃尔顿著,韩春明译《大字体》,安徽美术出版社,2004.2.第1版.
【关键词】汉字;书写;对外汉语教学
本文所浅谈的“对外汉语汉字书写教学”,是指对外汉语教学中独立设课的汉字教学。汉字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了解汉字的构字原理,掌握其构造特点,并利用汉字自身所具有的规律进行系统的、大规模的集中识字,从而提高识字、用字的能力。汉字课更多的应是汉字知识的梳理和汉字文化的疏导,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从而帮助留学生从被动学习的状态转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从根本上解决汉字三难的问题(难学、难认、难写)。
一、对外汉语书写教学的特点分析
一提到对外汉语中的书写教学,多数人都会联想到用国内教小学生识字的方法来教留学生,其实这种方法在实践中效果不明显,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好多人忽视了中国小学生与外国学生的国别差异。对外汉语教学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也就是说它针对的是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虽然中国小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同样的都进行的是低起点汉字书写教学,但不同的是,中国孩子在入学之前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汉语词汇和语句,在日常生活中也已经拥有了丰富的汉字知识,他们通常对所学生字的读音和字义已经相当熟悉了,有了这样的预备知识,学习汉字的过程便简化为建立字音、字义和字形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而三者之中,只有字形是中国学生所未知的。这样一来,汉字的书写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而对于留学生来说,特别是非汉字文化圈中的学生,汉字的书写几乎从零开始,同时还要伴随其对中国文化、汉字字音、字义的多方面的学习。这就让其学习过程要与中国小学生的学习有很多方面的不同安排。同时要注意培养留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对于他们在书写汉字时所犯的错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的加以纠正,做到有的放矢。首先从书写的正确性方面抓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的书写教学。其次我们也要看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对象的一些优势所在。留学生中有大多数都是成年人,与小学生相比,他们有着良好的母语文化基础,对新事物新知识有较强的认知领悟能力,有较好的其他方面的知识背景和经验,对于学习汉字也有着更为强烈的兴趣,这就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和联想的能力。以上的这些特点,都要求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能够因材施教的运用一些针对留学生的更为行之有效的汉字书写教学的方法。
二、对外汉语汉字书写教学的对策
著名的吕必松先生就曾经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阐述过“汉字教学要贯彻从笔画少的字到笔画多的字和从独体字到合体字的原则;要多做部件的分析和组合练习;要尽可能解释字义并适当介绍形、音、义结合的特点,充分利用象形、形声、会意等造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汉字。”在汉字教学的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导入策略。针对零起点的学生:
第一,向其介绍汉字的基础知识。树立起汉字方块字的概念,同时包括汉字的笔画、部件、偏旁部首等,这些知识都是学习汉字的基础,对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接着笔顺方面,应介绍汉字的基本行笔笔向和七项基本原则,即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外后内、先中间后两边、先外后内再封口,以及若干特殊的书写规则。汉字的结构方面,可重点介绍部件的拆分和组合,并且对结构的类型,如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内外结构等给学生加以介绍。偏旁部件方面,介绍其特殊的表音表义的功能。
第二,在基本知识概念形成的基础上,引入基本笔画部件的教学及简单的象形字、会意字、指示字,对初学汉字的人来说,汉字的笔画部件和汉字本身,一方面具有巨大的魅力,使他们感兴趣;而另一方面,却又是一堆莫名其妙、毫无内在逻辑的神秘符号。神秘的感觉,首先来自没有现实生活与历史文化的知识基础,其次是对部首没有系统的理解和把握。所以,对于汉字的造字理据,教师应给予一定的文化阐释,把汉字形成历史文化背景、现实生活背景,可用图画的方式生动地展示给学生,通过汉字的这种讲解,其实也就是在学习汉字的同时让其了解中国人认识世界的眼光。例如“山”水”日”月”等。也可适时地介绍几组形旁系联的汉字,如“木”的系列:木本未末林森。这一部分汉字及其部件彼此有一定的关联,易写易记,不容易让学生在初学时就有恐惧之情。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当在适时地阶段引入一些相同偏旁族群的字的相关意义概念的时候,会引起学生的很大兴趣并容易记住。当然,这个教授的时间把握也应该根据学生对于汉字有一定认知掌握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进行,如在进行一个族群的讲授时,至少学生应该要有相关偏旁四个以上汉字的基础才能进行,切忌在学生对汉字才刚刚接触就泛泛而谈的进行罗列。之后进入最为重要也是最难的合体字教授的部分。首先可导入较有形象感的形旁,如“人”水”等,并且可以根据这些形旁推出许多与之意义相近的字系,这样的教学以点带面,更加可以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总之,在进行汉字教学时必须遵循让学生记得既快又简单的方法进行。
三、对外汉语汉字书写教学中应注重的问题
1.笔顺教学的重要性
笔顺的规定是基于汉字以一种最为简练、平衡、连续、快速、美观的方式写成而形成的,所以要形成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从一开始就进行正确笔顺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错误的笔顺不但会使学生书写出的字容易错误百出,更会使汉字在错误的笔顺下失去汉字原来的理据意义,而不容易让学生感觉出汉字的构字规律,正确的笔顺教学还会为学生之后的熟练书写汉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2.汉字教学中例字选取
通过很多的教学实践,留学生对汉字书写掌握的良好程度,与汉字在其学习过程、生活环境中的复现率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我”的出现率很高,这就让学生在学习时,书写下来十分容易。这也就启示教师,在选取汉字时应选取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字为例子。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也体现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首先应重在交际的特殊性。实践表明,在学习汉语的最初阶段,学生对汉字常常有些摸不着头脑,但通过大量的汉字浮现,汉字的识记能力要大大优于汉字的书写能力。而识记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各门科目的老师在教学进度以及教学内容上的配合。所以,从识记速度较快的例证上来看,书写能力的加强也同样要依赖不同科目老师的共同配合,提高汉字的复现率和再次书写的机率。
3.以文化、书法等为手段的导入教学的“度”的掌握
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来说,虽然教学对象大多有着良好的分析理解的能力,但毕竟是一种全新的跨文化的学习。所以,教学中“度”的把握尤为重要,文化性的讲解应由浅入深,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文化讲解的深度及广度的控制。同时,书法性的书写指导,只能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而并非教学目的。总之,有的放矢的教学,才能真正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健.对外汉语语感教学探索[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2005.
关键词:汉字;思维;汉语
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一直借鉴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方法,把语音、词汇、语法这三个构成英语语言系统的基本要素作为教学的主体来处理,而忽略了汉语的独特性,即汉语语言的第四要素,即汉字,从而只是把它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附属内容来简单教学。这种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导致教师忽略汉字或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尤其是对初级阶段的留学生汉字能力并不做要求,不会刻意去讲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还有汉字所承载的汉语文化与汉字思维,而是简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像把英语字母拼成单词一样,反而加剧了留学生对汉字的畏难情绪。
笔者认为,汉字不但不是汉语学习中的最大障碍,反而是学习汉语的有力工具。孔刃非教授在他的专著《汉字全息学》中,提出汉字具有文化全息功能,一般的文字是人为约定某个符号代表某种意义,文字符号的形、音、义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联系,但汉字不是单纯的表义符号,而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表现对象的文化全息码。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的方法和逻辑的解构,可以看到造字时代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行为观,可以全面了解民族传统的情感和性格特征、思维方法和创造方法特征。因为汉语作为一种语言,是与其本民族的思维相适应的。汉字可以说是汉语最大的特点,中国识字的人,与其说是用汉语思维,不如说用汉字思维。所以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汉字就成为了一种思维训练码,读、写汉字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和训练汉语思维能力的过程。
一、形象思维
中国人注重形象思维,其认知方式是直观把握世界。所以汉字就是以象形为基础的,可以说“象形”就是汉字的本质特征。汉字的形成过程也正显示了中国人的形象思维。由此可以推出,留学生认识汉字这一过程中,就是其以象见意的过程。一方面,从汉字外形来看,汉字会让人产生直观、形象的感觉,因而具有极其强烈的图形特征;另一方面,从汉字字义来看,汉字在表示概念的同时,往往不是诉诸于本质特征,而常常使用形象譬喻,也就是说汉字习惯于用相应的形象来使概念生动可感,即使在概括和表达抽象意义时,很多也没有实际脱离具体形象。另外,在实际汉字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利用图片、动作、语言、实物、模型甚至游戏等把抽象的意义与具体的形象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大大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总而言之,随着形象思维操作水平的不断提升,汉字认知水平与效果也会得到促进和改善,反之,则效果相反。所以,笔者认为外国留学生的形象思维是影响汉字认知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不断通过训练其汉字认知能力来提升其对汉字的形象思维水平,二者相辅相成。
二、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的特点就是整体概括。
首先,汉字是直接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以单字为单位,呈现出整体性,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完整的图形。留学生在学习这些汉字时,不能仅仅依靠对其组件或笔画的背诵来进行记忆,而应该在教师详细且耐心的指导下,逐渐掌握基本的笔画、笔顺以及偏旁和部首,继而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以及构造规律。在外国留学生把每一个汉字逐步分解成单一部件、笔画之后,再帮助他们辨别和弄清楚笔画和笔画、部件与部件之间的组合关系,最后再通过还原展示,将各种笔画、部件按一定的空间与搭配关系组合成一个个汉字,而且还必须使外国留学生能够辨别出相似度极高的汉字,并进行比较。
这一系列的过程其实就是综合操作过程,而这种综合操作能力,即把整字分解然后再组合成字。
其次,外国留学生在书写汉字过程中,必须是一笔一画地写,一部分一部分地写,在写的同时头脑中必须要有字的整体形象,也就是说,留学生既要整体把握汉字的形体,还要清清楚楚地知道汉字的每一个部分。所以事实上,汉字的书写过程也正是对汉字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关系的认知过程。
最后,人们在阅读时,对汉字是一种整体记忆,即每一个汉字都渗透着综合思维。认读汉字,就是一种对认知客体做整体概括把握的思维活动。因为留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不仅要分别认识字形、字音和字义,最重要的是还必须建立它们三者之间的统一联系。因而这种综合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帮助他们对汉字的整体,即汉字的形、音、义,进行准确的把握。
三、类推思维
中国先民在创造汉字时所用的基本材料是笔画,所以对于初学汉语的留学生来说,汉字就像是积木,可以组合成各种各样的“成品”。但这种组合不是随意的,而是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来组合的。比如“休”,先用一撇一竖组成一个象形字“人”,再用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组成另一个象形字“木”,最后按照我们中国古人的生活逻辑,人在地里干完活累了,背倚着树干,在树荫下歇息,就是“休”。因此,学习和掌握汉字的过程,就是一个形成和掌握概念的过程,也是学习和熟悉中国人类推思维的过程。另外,有许多汉字可以从它的偏旁部首类推联想到其涵义或读音。例如我们教给留学生“想、念、意、忘”等字以后,然后进行归纳让他们了解这些字都带有“心”字部,然后告诉他们关于“心”部的字大多都会与人的心理活动相关,这样就可以带他们继续推测“怒、慈、志”甚至是“悟、惭愧”等字的意义。留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知识,触类旁通其他新字含义或读音的特点。事实证明,这给外国留学生学习汉字带来极大的方便。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类比推理过程,所以发展与提高留学生推理能力有助于学习者根据已有知识触类旁通,提高汉语学习的效率与境界。
四、审美思维
汉字是古人世界观的产物,也是其审美观的产物。对汉语的美感体悟首先就是对汉字美感的感受。汉字美感指以审美把握的方式去对待汉字,是指主体通过审美器官,对汉字的外在形式及内在意蕴的美的属性进行感受和体验,并产生情感波动,获得愉悦舒畅的美感。从形体上看,汉字具有均衡对称美。字的线条有曲有直,有圆有方,笔画数量有多有少,但总体是方块的外形,居中的重心,刚柔相济,虚实相间,动静相生,看似不对称而对称,看似不均衡而均衡,总体上体现出中国传统的美学风格,即中正和平之美。从内容上看,汉字美感主要表现为字音美及字义美。利用汉字的特点在留学生初学汉语阶段培养学生对汉字美感的领悟,强化他们对汉语的审美思维,无形中也会开启其对汉语的语感能力,激发起其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由于拼音文字的字符与字音、字义之间是相互割裂的,没有任何客观的必然联系,所以对拼音文字的学习也只能是机械识记,强调死记硬背,而汉字不仅仅可以传递信息,其本身就是信息,所以学习汉字不必死记硬背,只需要提取印证,就可以激活相关的知识体系,认出字义,并且获得相关的文化信息。留学生对汉字的认知和书写过程也是对中国人思维、审美、文化全面认识的过程。基于此,笔者认为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摒弃传统的以英语为研究对象的三要素教学法,而充分重视汉语的独特性,即第四要素汉字的重要性,从汉字出发,让学生通过认知汉字,培养其汉字思维模式,提升其自主学习汉语的能力,使汉字成为汉语学习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2]肖少北.论汉字学习在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作用[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135.
[3]徐汝智.美学与小学语文教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专项基金资助项目(12JK0391)
“提笔忘字”自古有之,难道当下不会手写的现象都应该归罪于“键盘”吗?客观地说,大量的键盘操作,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人们手写汉字的意识和能力,也降低了汉字本身手写的实用功能,让“手写”在签名之余成为一种奢侈。这显然是一种悲哀!
汉字手写作为母语表达的基本能力,随着其实用功能的淡化而弱化。可以想象,在快节奏、高频率的信息表达时代,汉字手写已经被挤兑到了何种地步。其实,越是基础的,很可能越重要,就像空气和水。单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字,都相当于空气与水。问题是,越是基础的,就越容易被忽视,正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忽视空气和水的存在一样。
“汉字书写危机”的背后,也有语文教育的深层次原因。对于识字教学,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往往只是把汉字当做一个符号来教,强调的也只是笔画和笔顺,这就导致识字成为一种反复的机械的训练,其记忆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而科学有效的识字教学,应该从“字理的层面”和“意义的角度”教学生这个字为什么会这么写,强化的是汉字的表意功能和学生的“深层记忆”。
语文教育在从文字教育到文学教育的递升过程中,“听写”因其基础性的阶段特点而被抛在教学要求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汉字手写重视程度的降低。此外,现代教育技术的冲击造成一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弱化了板书的教学效果,也或多或少对汉字手写增加了些“负能量”。再则,整个语文教育的式微,也使得汉字手写“雪上加霜”。
应该注意到,汉字手写的“冷”与听写大会的“热”形成的鲜明对照,恰恰折射出汉字手写本身作为母语表达能力存在的一种文化焦虑。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金越说,“节目呈现出来的状态可能非常单纯、简朴,却可以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充满紧张感的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把“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作为听写大会这个节目的定位,显然还没有上升到文化担当的高度。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在书写的过程中潜含着民族记忆和文化烙印,蕴涵着情绪浸染和生命体验。作为个体而言,汉字书写容量的增加和准确度的提高,不仅体现出文化水平的提升,更显示出文化传承的延续。作为社会而言,汉字手写重视程度的提高和氛围的浓厚,则彰显出这个民族的文化向心力和认同感。
值得关注的是,教育部、国家语委曾6次向社会的年度语言生态报告称,“学生的汉语能力、汉字书写能力在退化,需要引起注意”。已颁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征求意见稿提出“语言文字事业”的概念,首次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无疑给我们提振汉字手写能力的信心释放了一个良好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