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理论知识范文

金融理论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理论知识

第1篇:金融理论知识范文

一、优化金融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通过观察、分析运行良好、功能完善的金融制度,我们可以发现其对经济发展的主要促进作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金融交易风险评价金融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首先应当研究金融交易风险因素。金融交易中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非系统性风险。(1)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高收益项目通常需要长期的资本投入,而由于流动风险因素等的影响则易使投资者担心长期投资的风险过大,进而在行动上选择短期投资,导致那些收益高但流动性偏低的项目发生资金短缺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归根结底还是由于金融交易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在核实投资者是否遭受到流动性风险问题时要付出很高的核实成本,导致投资者、融资者之间无法有效通过保险契约在彼此间建立风险共担机制。这种现象深刻反映出金融制度的重要性,通过创新与优化金融契约、金融中介及金融市场等重要的金融制度,可以有效降低资本市场的信息摩擦,使受到流动性风险干扰的投资者可以将其出售给另外的投资者,显著降低流动性风险对投资项目的约束性。(2)非系统性风险。资本市场的非系统性风险通常由某一特殊因素而引发,由特有事件造成的风险,比如,严重的劳资纠纷导致的停工、新产品研发失败、遭遇重大政策调整、原材料或产品价格发生非典型波动,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了大客户和重要的销售合同,等等。非系统性风险对经济增长不存在系统的全面联系,只对部分和个别投资人的收益产生影响。因为非系统风险具有可分散的特点,所以金融制度可利用风险交易、风险分散机制以及投资多样化等手段,将非系统风险分散化消解,而无需支付额外的成本。

2.完善信息的收集现代金融理论认为,信息收集能力是金融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资之前,首先需要收集到足够的信息资源,然后才能从中选择出适合投资、风险性小且收益较高的项目。然而对于单个投资者(即便是实力不菲的银行)而言,信息收集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费时又费力,还可能无法有效收集到全部的相关信息要素,这必然影响到投资者的决策,并可能失去最佳投资机会。笔者认为,信息不完整、信息不对称是全球金融业普遍面临的难题,但是通过优化金融制度,利用金融制度中的金融中介、金融市场,可以使投资者在投资项目信息收集方面成本更低、速度更快,从而更加自主从容地把握投资时机,更为科学地确定投资项目,如此既可以让投资者获取相对更高的收益,激励其投资,同时也有效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3.强化对融资客户的监督投资者和融资者在投资项目的风险信息及收集信息等方面的地位通常是极其不对称的,从而容易导致逆向选择问题或者道德风险问题,并可能严重影响到金融制度在资本配置方面的作用。为保障金融交易的有序化以及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构建、优化投资者对融资者的有效监督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安排。笔者认为,金融制度中的证券市场制度,有助于投资者执行、发挥监督的功能与作用,并能克服传统监督功能中由银行监督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与弊端。研究表明,投资者主要依靠下述两种手段通过证券市场对融资者实施监督功能:一是抛售机制,当投资者对融资者的经营状况发生不满或不信任时,可直接通过证券市场抛售其所持有的股票,通过退市的行为来惩罚融资者的逆向选择或存在的道德风险行为。二是兼并接管机制,当融资企业出现业绩下滑或经营状态不佳等问题时,其股票价格必然会受到影响。当股票价格较低时,其股权极易被投资者所收购。企业经营者为避免被兼并接管的命运,最佳选择是努力经营、科学管理,使股票保持在较高水平而不易被收购。

二、积极探索通过强化金融管制来推进经济发展的路径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拉丁美洲及其亚洲部分国家开始推行激进式的金融自由化改革,改革涉及利率管制、项目管理、资本流动等诸多方面。历经十几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再来评价这场改革,我们会发现基本上是不成功的,原本的愿望没能够实现,却为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这些国家和地区走过的道路,提示我们必须科学、正确地看待金融管制问题,积极探索通过强化金融管制来推进经济发展的路径。

1.利率管制利率管制是指政府对利率水平的变化设置高限(通常对存款)和低限(通常对贷款),或者基准利率,允许利率在其幅度范围内浮动。赫尔曼•墨多克、斯蒂格利茨提出的金融约束学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实行金融约束,从而使存款利率保持在非负的水平上,就可以为金融机构创造出租金,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该理论认为,由于金融交易中信息的不对称,金融自由化政策往往会导致市场失灵,所以金融自由化政策在实践中很难实现预期的政策目标。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政府采取金融管制性政策往往比金融自由化政策更有利于经济增长。在利率管制下,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金融政策,使利率维持在低于竞争性的非负水平上,从而能够为金融经营机构直接创造出租金而不是由政府提供补贴,为金融市场提供有效的激励,推动市场的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

2.资本项目管制近年来,我国有逐渐放开资本项目管制的迹象,然而笔者依旧认为我国目前在很多方面尚不具备资本项目完全开放的条件,这是因为我国的经济贸易自由化在当下仍处于初级阶段,汇率机制僵化等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国内市场没有形成高水平的市场化价格机制,金融机制中微观基础没有实现商业化运作。在金融市场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没有得以有效化解的情况下,盲目完全放开资本项目必然招来人民币汇率被投机性攻击等严重后果,进而严重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所以,当下我国仍然需要采取适当的资本项目管制政策,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

第2篇:金融理论知识范文

行为金融理论是在对现代金融理论(尤其是在对EMH和CAPM)的挑战和质疑的背景下形成的。

主要理论基础

1.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是行为金融理论的重要基础。Kahneman和Tversky(1979)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大多数投资者并非是标准金融投资者而是行为投资者,他们的行为不总是理性的,也并不总是风险回避的。期望理论认为投资者对收益的效用函数是凹函数,而对损失的效用函数是凸函数,表现为投资者在投资账面值损失时更加厌恶风险,而在投资账面值盈利时,随着收益的增加,其满足程度速度减缓。期望理论成为行为金融研究中的代表学说,利用期望理论解释了不少金融市场中的异常现象:如阿莱悖论、股价溢价之迷(equitypremiumpuzzle)以及期权微笑(optionsmile)等,然而由于Kahneman和Tversky在期望理论中并没有给出如何确定价值函数的关键——参考点以及价值函数的具体形式,在理论上存在缺陷,从而极大阻碍了期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2.行为组合理论(BehavioralPortfolioTheory,BPT)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ehavioralAssetPricingModel,BAPM)。一些行为金融理论研究者认为将行为金融理论与现代金融理论完全对立起来并不恰当。将二者结合起来,对现代金融理论进行完善,正成为这些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在这方面,Statman和Shefrin提出的BPT和BAPM引起金融界的注意。BPT是在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AP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MAPT认为投资者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整个组合,最优的组合配置处在均值方差有效前沿上。BPT认为现实中的投资者无法作到这一点,他们实际构建的资产组合是基于对不同资产的风险程度的认识以及投资目的所形成的一种金字塔式的行为资产组合,位于金字塔各层的资产都与特定的目标和风险态度相联系,而各层之间的相关性被忽略了。BAPM是对现代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扩展。与CAPM不同,BAPM中的投资者被分为两类: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信息交易者是严格按CAPM行事的理易者,不会出现系统偏差;噪声交易者则不按CAPM行事,会犯各种认知偏差错误。两类交易者互相影响共同决定资产价格。事实上,在BAPM中,资本市场组合的问题仍然存在,因为均值方差有效组合会随时间而改变。

投资行为模型

1.BSV模型(Barberis,Shleffer,andVishny,1998)。BSV模型认为,人们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两种错误范式:其一是选择性偏差(representativebias),如投资者过分重视近期数据的变化模式,而对产生这些数据的总体特征重视不够。另一种是保守性偏差(conservation),投资者不能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正增加的预测模型。这两种偏差常常导致投资者产生两种错误决策: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和反应过度(over-reaction)。BSV模型是从这两种偏差出发,解释投资者决策模型如何导致市场价格变化偏离效率市场假说的。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是投资者对市场信息反应的两种情况。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涉及与统计有关的投资行为时,人的心理会出现扭曲推理的过程。事件的典型性将导致反应过度,而“锚定”将引起反应不足。事件的典型性是指人们通常将事情快速地分类处理。人的大脑通常将某些表面上具有相同特征而实质内容不同的东西归为一类。当事件的典型性帮助人组织和处理大量的数据、资料的时候,就会引起投资者对某些旧的信息的过度反应。

比如说在大连大豆的期货市场上,从历史数据中分析季节性因素,大豆有所谓多头合约和空头合约之分。再根据“老合约运行终止,最后往往都是跌”的经验(如S211和S301),得出“期价最终应是跌”的结论。但当基本面有较大变化的时候,人们往往会由于对上述概念反应过度而忽略基本面的新变化,从而产生价格的失真(如对S211和S301价格的长期压制上)。但是,并不是说投资者不会改变他们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本面的这种变化持续下去,投资者将最终改变错误的观点。

“锚定”就是指人的大脑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往往选择一个初始参考点,然后根据获得的附加信息逐步修正答案的特性。“锚定”往往导致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比如一个训练有素的推销员同买家的谈判总是从最高价开始的,然后把价格慢慢地逐步降低。推销员的目标是把买家“锚定”在较高的价位上。

在期货市场中“锚定”经常导致期货价格的暂时性失真。例如,期货市场上突然基本面有实质性的变化(如2002年年初的转基因政策的宣布),但是价格并没有很快上涨到该利多因素所应该带来的幅度。投资者误认为这种利多是暂时的、局部的,并不能起实质的影响。实际上,投资者把价格“锚定”在较低的水平,投资者对利好消息对期货价格的影响“抛锚”了。当然,投资者的观点也跟事件的典型性一样,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修正。

2.DHS模型(Daniel,HirsheiferandSubramanyam,1998)。该模型将投资者分为有信息和无信息两类。无信息的投资者不存在判断偏差,有信息的投资者存在着过度自信和对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过分偏爱(serf-contribution)两种判断偏差。然而价格由有信息的投资者决定。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夸大自己对商品价格判断的准确性,低估市场风险,进行过度交易;而对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过分偏爱则使投资者过分偏爱自己所占有的私人信息,低估关于商品价格的公开信息。对个人信息的反应过度和对公共信息的反应不足,就会导致商品价格短期的反应过度和长期的连续回调。

当人们面对不确定时,无法作出适当的权衡,更容易出现行为认知偏差。人们往往认为近期发生的事件和最新的经验以及熟悉的东西更有把握,而选择它们,对不熟悉的行业、品种则敬而远之。如投资者总是对最近发生的事记忆犹新,人们总是对经常看的品种进行投资,并认为这些品种风险较小。人们还有“回避损失”的表现:当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感到损失的数量更加令他们难以接受。这就是投资者在获得收益时会马上平仓,而在损失时会继续持仓的解释。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风险厌恶者或者风险追求者,面对不同的情形,人们对风险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当涉及的是收益的时候,人们表现的是风险厌恶者;而当涉及的是损失的时候,人们则表现为风险追求者。当然,过度自信并不单单影响普通投资者,对市场的专业人士也构成影响。

所以Fama(1998)认为DHS模型和BSV模型虽然建立在不同的行为前提基础上,但二者的结论是相似的。

3.HS模型(HongandStein,1999),又称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theorymodel)。统一理论模型区别于BSV和DHS模型之处在于:它把研究重点放在不同作用者的作用机制上,而不是作用者的认知偏差方面。该模型把作用者分为“观察消息者”和“动量交易者”两类。观察消息者根据获得的关于未来价值的信息进行预测,其局限是完全不依赖于当前或过去的价格;“动量交易者”则完全依赖于过去的价格变化,其局限是他们的预测必须是过去价格历史的简单函数,在上述假设下,该模型将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统一归结为关于基本价值信息的逐渐扩散,而不包括其他的对投资者情感刺激和流动易的需要。该模型认为最初由于“观察消息者”对私人信息反应不足的倾向,使得“动量交易者”力图通过套期策略来利用这一点,而这样做的结果恰好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反应过度。

4.羊群行为模型(herdbehavioralmodel)。该模型认为投资者羊群行为是符合最大效用准则的,是“群体压力”等情绪下贯彻的非理,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两种模型。人类由于其社会性而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经常在一起交流的人由于互相影响,他们往往具有类似或者相近的思想。所谓羊群行为是指:由于受其他投资者采取某种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投资者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并不一定是羊群行为,羊群行为强调对其他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影响,并对他的投资结果造成影响。比如说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即使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社会上,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期货投资者的决策往往不完全是依据已有的信息,而是依据对其他投资者行为的模仿来进行决策,这就形成了羊群行为。

在我国期货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打听主力动向,跟风投资的行为,或者在同一个期货公司开户的投资者往往持有相同方向的期货合约。由于羊群行为在期货市场中的广泛存在,期货价格的过度反应将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现“涨过了头”或者“跌过了头”。这样,投资管理者可以采取相反投资策略进行短线交易,以获取过度反应向正常反应的价值回归过程的利润。另外,期货交易是一个“零和游戏”。如果除去手续费等费用,期货交易严格说来是一个“负和游戏”,在这样的一个市场中,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当市场上的大多数人认为价格应该上涨的时候,价格往往会出现转机。所以作为一个成功的期货交易者,就应该敢于做市场中的“少数人”,依据自己的理性判断和客观分析,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行为金融理论的应用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由于受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不完全、时间不足、以及心理偏差的限制,将不可能立即对全部公开信息作出反应。投资者常常对“非相关信息”作出反应,其交易不是根据信息而是根据“噪音”作出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也就不可能是有效的。此外,行为金融理论从投资者行为入手对许多市场异常现象做出了解释,认为异常现象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市场是无效的。

投资管理者如何将行为金融理论应用于投资管理实践呢?一方面是要了解和认识自己的认知偏差,避免决策错误;另一方面要利用其他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和判断错误,在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前,投资那些价格有偏差的品种,并在价格定位合理后,平仓获利。由于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基本上是稳定的,因此投资管理者可以利用人们的行为偏差而长期获利。具体而言,有两种应用思路,即把行为金融理论作为投资技术或者作为投资理念,实际上不少投资者是既将其作为投资技术也将其作为投资理念混合运用的。

有些公募基金(如共同基金)直接标榜为行为金融基金,他们利用投资者的各种认知偏差和市场表现出来的价格波动异常现象,在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利用数学工具和电脑程序来选股和操作。如美国著名的行为金融学家RichardThaler和RussellFuller管理着一个行为金融共同基金,其投资方法是利用投资者对信息的错误加工导致的市场非有效性来获取投资回报,采用自下而上、结合带有行为金融观念的基本分析来投资。

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利用市场长期“炒小”、“炒新”、“炒绩差”的风气形成的定价偏差,高举“价值投资”的大旗,集中持有“中石化”、“中联通”等大盘绩优股,取得实效。

在期货市场中,各种投资失误将使投资者产生后悔的心理,对未来可能的后悔将会影响到投资者目前的决策。因此投资者总是存在推卸责任、减少后悔的倾向,“随大流”、“追涨杀跌”、“节前平仓”等从众投资行为都是力图避免后悔心态的典型决策方式。投资者必须学会客观地看待期货价格的涨跌,并严格设置好止损点。虽然投资者不可能每次都赢利,但只要赢利大于亏损,便是这个市场中的赢家。尽量使赢利扩大,而使亏损减小,才是最终的策略和目标。

另一些私募基金(如对冲基金、捐赠基金、养老基金),则是将行为金融理论作为一种投资理念,他们不像公募基金那样张扬,但是在这个应用队伍中,更不乏世界顶级的投资管理人,像WarrenBuffett,GeorgeSoros,DavidSwensen等等,Buffett的简单企业原则、Soros的反射理论、Swensen的资产类别原则等就是他们的投资理念的典型代表。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现代金融理论相矛盾的实证研究不断涌现,主要体现在投资策略的改变上。如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购买股票,以防止“不测”时,摊低成本的策略,而时间分散化是指根据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理念,随着投资者年龄的增长而将股票的比例逐步减少的策略。这两个策略被认为与现代金融理论的预期效用最大化法则明显相悖。Statman(1995),Fisher、Statman(1999)利用行为金融中的期望理论、认知错误倾向、厌恶悔恨等观点对两个策略进行了解释,指出了加强自我控制的改进建议。

第3篇:金融理论知识范文

Abstract: The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is the important factors to promote th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hole financial development, rural finance is inevitably affected by modern financial development theory and its policies. Studying financial theory of support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posing financial reform measures based on the financial deepening theory of support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关键词: 金融理论;金融深化;农业发展

Key words: financial theory;financial deepening;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8—0182—03

0 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无农不稳”。金融作为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核心,在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诸多要素中,一直被寄予厚望并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如何运用好银行、信贷、保险、证券等金融机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一个健康的农村金融市场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加速增长以及减少贫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金融基本理论及其分析

1.1 金融基本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关系。

1.1.1 金融抑制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在研究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时,指出了发展中国家存在“金融抑制”问题。金融抑制的核心是利率管制。在金融抑制下,因为存款的实际收益很低,所以储蓄很低,由于银行不能根据风险程度决定利率,低的实际贷款利率吸引那些低收益和低风险项目,对生产性项目或高风险项目来说,要么得不到贷款,要么借助于信贷配给,而银行只能选择安全项目,从而使风险降低,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很难得到银行信贷,只好求助于非正式或场外市场,这样非正式的信贷市场就会产生。

1.1.2 金融深化理论:麦金农和肖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是因为存在着金融压抑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金融深化的主要标志是金融部门的高度发展和社会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其核心内容:放松利率管制;缩小指导性信贷计划实施范围;减少金融机构审批限制,促进金融同业竞争;发行直接融资工具,活跃证券市场;放松对汇率和资本流动的限制。

1.1.3 金融约束理论:赫尔曼、穆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于1997年提出了金融约束理论,认为“金融约束”政策比竞争性的制度安排更有利于支持经济增长。其核心是政府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政策而将利率维持在低于竞争性均衡水平的正的实际利率,从而为民间机构尤其是金融机构创造租金机会,从而推动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金融约束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通过实施金融约束政策,达到提高金融市场效率、逐步实现金融深化的最终目标。

1.2 金融理论评价 农村金融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及其政策主张的影响。因此,分析金融理论利弊,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2.1 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压抑。金融抑制理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金融工具形式单一,规模有限;金融体系存在着“二元结构”:一是由现代大银行为代表的现代部门;二是由钱庄、当铺、合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金融机构单一,商业银行在金融活动中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金融效率低。直接融资市场落后,并且主要是作为政府融资的工具而存在;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靠自我积累和银行贷款;实行严格的管制,致使金融资产价格严重扭曲,无法反映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具体表现是压低实际利率,高估本国货币的币值。金融压抑现象,虽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有关,但政府所实行的政策更起直接作用。纵观我国经济发展,我们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现象。

第4篇:金融理论知识范文

股票投资分析论文范文一:

【关于昨日次新股集体跌停】

1、次新股对咱们而言,属于“无缘”,我本人则霉到至今不知道新股是什么,所以不操作,关心也少,也就是说次新股暴跌和我们没半毛钱关系。

2、次新股只是从年初位置跌回来而言,谁知道会不会随着行情再来一波,它也再来?概率很大吧?所以顺势跌出空间。

3、那么,次新股到底该怎么看呢?我觉得既然是次新,N个涨停打开后后面本来就是投机占比大于一切,还有什么好考虑的,普通票你预测未来成长,次新股你高几个门槛预测,很容易自我安慰,深度调研又有多少人做的到,所以本质还是投机大于一切,所以和我们的价投结果盈利交易不相合,只会在现金充裕,闲了蛋疼的时候随缘参与。

股票投资分析论文范文二:

【大盘】

雄安是完蛋了,没人能接,也没人敢接,可燃冰什么的见光死板块新闻一过马上就萎。哦对,这是事件刺激的题材都不行,你也许会问那雄安不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吗?对啊,这阵风比较大,你看现在不是也过去了吗?有人觉得自己做上第二波了,有人觉得根本没有第二波,如果从小散的盈利状况来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当前的情况大盘还有可能继续下探,因为股指真正的底不在于某个指标或者某种结构,而在于“它”想要的市场状况是什么。去年炒壳热时亏损企业剩余价值在重组时的严重高估和人为操作(股价越跌老板越赚的事情不是没有),今年只有一个顺丰非常成功的靠炒壳圈了一栋别墅都塞不下的钱,其他的基本都死了,你看创业板那些僵尸企业几乎都无力回天,因为监管不允许它重组了。

第5篇:金融理论知识范文

在全球化和加入WTO的今天,我国资本市场肩负着重大而又艰巨的使命:

1、通过扩大市场规模和资产证券化,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市场化;2、通过资本的积聚和分配,提高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实现经济的可持续;3、通过扩大直接投资,减轻间接融资体系的资金供应压力,降低金融风险,保证国家的金融与经济安全;4、通过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加快我国金融国际化的进程。

资本市场肩负的使命及其在我国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其他改革措施不能替代的。而资本市场肩负使命的实现程度,又主要取决于资本市场功能,尤其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

在认识和评价我国资本市场的功能时,有两个误区应该打破:一是把市场融资规模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志,认为融资规模越大,市场功能越强,成绩越大。应该说,这种认识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上述逻辑关系隐含着一个基本前提,即所有的筹资活动都是具有充分效率的。由于我国股市情况特殊,因而筹资规模只对资本市场的规模和广度具有表征意义,而不能说明资本使用效率这种更深层次的东西。有时结论恰恰相反——当市场所筹资金使用处于低效率或无效率状态时,筹资规模大不仅不是成绩而是过失。二是把股价指数增幅视作一个衡量标志,认为股价指数增幅越大,市场的作用和成绩越大。从道理上讲,股价指数与作为指数依据的采样股票的数量、价格等因素有关,并不直接反映上市公司手中的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股价指数增幅较大,有时恰恰是股市泡沫大和投机过度的反映。

资本市场功能应该怎样定位

在今天的中国,没有哪个金融范畴能象资本市场那样引起整个经济和国人的高度关注。在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进程中,资本市场起到了众所公认的积极作用。

一、资本市场推动了经济和金融的市场化进程

传统金融体制是带有典型金融管制特征的体制,金融机构与信用形式的单一性、金融资源配置的高度计划性以及金融管制的严厉性,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改革开放后人们强烈地认识到改革这种体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是,由于体制的相对封闭、意识形态障碍以及经济环境的制约,当时还不可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人们对建立和发展金融市场,使金融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的金融改革目标,也不可能有完整、清晰的认识。从1979年到1991年这一段时间内,资本市场步履蹒跚,进展缓慢,这与我们对金融改革的市场化取向缺乏认识有很大关系。但是自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改革的宏大目标确立之后,资本市场的发展已成为推动体制变革和经济、金融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因为在各种金融改革措施中,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最能反映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最能体现金融市场化取向,因而对催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化金融体制的作用最为直接。同时,由于生产资料市场、劳务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等各种要素市场均要以资金来媒介和推动,使得金融市场成为各种要素市场组合而成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枢纽和核心,金融市场发展成为其他要素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条件。资本市场规模扩展、结构深化及容纳的金融工具种类的增加,提高了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为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推动经济市场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资本市场是推动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力

资本市场的发展丰富了筹资方式结构和金融资产结构,同时引致金融组织结构、金融工具结构、金融市场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其对融资制度及总体金融制度变革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实际上,资本市场对制度变迁的推动绩效还延伸到整个经济制度层面。

在资本市场的这一作用时,毫无疑问应把其对制度建立与发展的推动作用放在首要位置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目标,核心是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而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又与资本市场有着十分密切的逻辑关联:1、资本市场为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提供了必需的筹资机制及股票交易机制。2、股票的发行与交易,意味着公司财产所有权的获得与转让,因而资本市场具有产权界定功能。这一功能决定了公司资本的占有条件,对硬化公司的预算约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资本市场产权复合功能的发挥,也使公司之间的购并和其他资产重组行为得以实现。3、股票自由转让使投资者可以“用脚投票”,这对企业经营者形成了市场压力,有助于消除其机会主义和“偷懒”行为,强化经营责任感和进取精神。没有资本市场作为依托和基础,建立和发展现代企业制度是不可想象的。

当然不能忽略资本市场对社会分配制度变革的推动作用。社会分配制度是指导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构成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传统经济学认为,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个人分配方式,是由财产占有关系,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其实,除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外,个人收入水平还与一国经济体制及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结构层次等因素有关,因为这些因素决定了个人作为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凭借生产要素可能获取收入的程度和获取空间的大小。资本市场面世使个人的收入渠道拓宽,证券投资收益成为个人收入的一个来源。资本市场为资本价值、知识价值的确认提供了制度基础,造就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个人收入分配的机制,促进了多元化社会分配机制的形成,进而引致个人财产不仅在总量上,更重要的是在结构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应该说,多元化分配制度取代单一的按劳分配,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进步。所以这样说,原因在于:其一,新的分配机制确立了资本、知识作为收入分配依据的地位并使其参与收入分配成为现实,这符合当今货币信用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要求;其二,新的分配机制尊重个人对资本、知识的所有权,鼓励个人的金融投资行为,有利于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财产关系和国民财产积累机制;其三,投资者为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会精心选择投资对象并热切关心投资的运用效果,这有助于使生产要素按着效率原则实现自由、广泛的组合,促进经济发展。

资本市场对制度变迁的推动作用,还可从其他方面加以说明。比如,社保基金是支撑社会保障制度的支柱,而通过国有股减持补充社保基金,以及社保基金的保值和增值,都必须借助于资本市场。因此,资本市场又成为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与完善的重要条件。

三、资本市场促进了经济增长

从理论上分析,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的,包括间接影响和直接影响两方面。所谓直接影响,指证券业创造的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证券业增加值,是资本市场的各类中介机构为证券交易及与此相关的金融活动提供服务所创造的价值,构成GDP的一部分。在具体计算时,可按生产角度和收入角度分别采用生产法和收入法。据国家统计局彭志龙、赵春萍等同志提供的成果,1996年证券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为1.9%,2000年则上升到5.4%.1996到2000年间,除1998年外,证券业对经济增长在其余4年都呈正向拉动,且拉动力越来越大。所谓间接影响,指资本市场通过其筹资功能和配置金融资源功能的发挥,来促进经济增长。这种间接影响可分为4个方面:1、资本市场发展使投资者有了多样化的保值和增值手段,从而强化了各种金融资产之间的替代关系,提高了国民的储蓄倾向。在近年来储蓄利率水平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出于对高投资收益的追逐,投资者纷纷把手中的资金投向资本市场,为上市公司提供了递增的资本支持。2、资本市场上较为丰富的证券品种结构,使投资者可以根据收益最大化原则和对投资风险的偏好程度,自由地进行投资选择。市场的持续交易和广泛性,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时间结构矛盾和空间结构矛盾。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3、资本市场结构调整功能的发挥,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这种功能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资本市场的发展使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间的对比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社会资金的分配结构因此得到了改善。直接融资比例的上升,减轻了商业银行体系提供给信贷资金的压力,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二是证券管理层优先安排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行业的公司上市,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三是资本市场为公司之间通过股权收购实现资产重组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机制。

四、资本市场激发了人们的金融意识

体制转轨和社会进步固然需要技术、经济组织和制度方面的创新,但人的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创新精神的确立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资本市场拉近了金融和人们的联系,使金融走进了越来越多的普通人的生活。人们的冒险精神被激发出来,金融意识逐步增强。这种金融意识和冒险精神,是建立新体制必须具备的精神价值。可以说,资本市场是人们金融知识,营造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文化理念和人文精神的大学校。

在肯定资本市场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承认,我国资本市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起步的,由于体制缺陷、市场主体行为失范、法制健全程度低、市场监管水平不高等一些特有的限制性因素,导致我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程度较低,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资本市场积极作用的发挥。的市场还主要表现为筹资市场,“圈钱”功能在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而市场最重要、最本质的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则发挥得很不理想。不少上市公司虽然已经改制,但仍在旧轨道上运转,没有把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经营目标,经营管理机制没有发生质态变化。在催生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方面资本市场的作用也不尽人意。尽管IT、新材料、生物制药等高公司在上市公司中的比重上升,且这些公司借助资本力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大多存在规模较小,业绩不突出的问题,甚至有的公司还存在一定的“作秀”成分,只有科技之名而无科技之实。可以说,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推动意义和贡献,远远低于其对制度变迁的推动意义和贡献。强化资本市场功能有哪些路径

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出发,强化资本市场功能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实现“三个转变”,夯实资本市场基础

一是在市场的发展战略上,应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我国目前的证券化率在50%左右,而经济货币化水平(用M2/GDP这一比率指标衡量)则达到150%.无论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考虑,还是从证券化率与经济货币化程度的差距看,我国资本市场都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和规模扩张空间。但是,也必须看到,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股票市值已达到约5800亿美元,上市公司已接近1200家。按股票市值衡量,已成为居世界第九位的市场。在市场呈现跳跃式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的规范与监管没有相应跟上,伴随市场规模的急剧放大,市场上违法违规的事件频频曝光。这种情况表明,提升市场运行质量,特别是上市公司质量,已经取代规模扩张成为市场发展的主要矛盾。我国加入WTO,客观上要求资本市场的运作与监管规则必须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从而也使得提高市场规范化程度的任务变得十分紧迫。因此,把市场规范置于首要位置,在市场规范中实现市场规模的稳步、持续扩张,应成为资本市场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是市场定位的转变。国企三年改革脱困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一大批国营企业扭亏为盈。顺应这种变化,应把原来为国企脱困服务的资本市场定位,转变为服务于各种所有制类型的企业,促进经济发展。应把资本市场的资本支持作为原动力,着力培育一批业绩优良、具有高成长潜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公司,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同时,有效发挥资本市场催生和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

三是市场功能的转变。即由单纯的筹资功能,向风险定位、产权复合、优化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的功能组合转变。一个仅仅表现为筹资功能的市场,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这一建立市场的初衷是相悖的,而且,这种市场注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这种转变,不仅是完善和强化市场功能的需要,更为提升市场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所必需。

二、加快市场结构创新的步伐

与总量一样,结构问题从来都是资本市场中的一个相当重要问题。一国市场结构的层次化水平和丰富程度,是衡量该国市场成熟和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就对市场发展所起的作用及对市场功能的看,其亦不比总量问题逊色。在某一国度或一国市场发展的某一阶段上,结构创新所产生的正面影响甚至较之总量增长为大。

就我国资本市场的现实情况看,结构创新相对于总量增长,对市场发展或许具有更为重要

的意义。至少有两点理由可以为这一判断提供佐证:1、由于结构创新滞后于总量增长,市场结构创新的供求矛盾较之总量供求矛盾更为突出;2、在市场已达到相当规模的情况下,单调的市场结构所酿就的结构问题,已成为市场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因而市场发展的动力,更多来自于市场结构多样性和市场开放性的设计安排上。

市场结构作为多种市场要素结构的集合体,外延较为宽泛,其包括上市公司结构、交易场所结构、工具结构、中介组织结构、监管手段结构等等。而在众多类型的结构中,前两者的优化和创新对强化市场功能似尤为重要。在尽管已实行“核准制”,但上市资源仍属“稀缺”的情况下,应增加民营的上市数量,特别要注重安排成长潜力大的高民营企业上市,同时,应对境内合乎条件的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敞开市场大门,积极接纳其入市。这样无疑会大大改善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

从交易场所结构看,市场层次单一和高度同质化的特点十分突出。沪深两个市场的区别仅仅在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两者在上市标准、交易品种、运作与监管规则,甚至行情走势上都毫无二致。这种无差异的市场结构,使得两个市场在功能实现上高度重迭,无法满足不同行业特点、不同成长阶段、不同业绩水平和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多样化筹资需求,有碍于市场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基于这种情况,应重构证券交易场所结构,建立一个层次细分的多样化市场体系框架。同时交易所内部结构也应细化。这样一种层次多样、功能互补、层层递进的梯度市场结构安排,具有诸多优越之处:1、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筹资需求及对投资成本、投资风险具有不同偏好的投资者的投资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市场的资本供求均衡;2、可以将不同公司股票在质地上的差别显性化,为合理股票交易价格的形成提供市场“参照系”;3、有助于硬化上市公司的市场约束,充分发挥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提升上市公司质量。4、可以增加股票供给,平衡市场供求关系,改变资金推动型的股市特征;5、可以提高证券交易的活跃程度,增强市场的流动性和活力。归结到一点,这样的市场结构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协同配合效应和功能整合效应,大大促进市场规模的扩展和市场功能的强化。

三、改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对这一问题,和证券界给予了高度关注,提出了各种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管理层亦采取了好多具体措施,了一系列规范指导性文件。这些无疑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问题,或者说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当务之急,在于尽快解决公司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和股票被分割成流通股与非流通股这两个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是上市公司各种不规范行为产生的制度基础和内在根据。而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过国有股减持这一关。国有股减持的核心问题是价格问题。从保证减持价格公平、合理的角度出发,似应改变按股票市价减持的定价方式,实行以每股净资产为基础,向上浮动一定幅度的定价方式。这样既兼顾了政府和投资者的利益,又可加快减持进程,有利于维护市场稳定。应改变公司经理层的生成机制,尽快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使公司经理层通过市场遴选产生。

四、完善市场运行与管理机制

在完善股票定价机制方面,应严厉打击市场操纵,遏制过度投机行为,引导投资者确定理性的投资理念,使股价真正成为公司经营业绩与内在价值的反映与折射;在信息披露方面,考虑到利益驱动是造假者造假的根本动因,应加大对造假当事人的处罚力度,并追究其责任,使造假者的违规收益大大低于违规成本。同时,应着力整治全国的信用环境,规范市场秩序,重建市场信任。因为在造假行为无孔不入,伪劣假冒充斥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地区的情况下,要资本市场独善其身是难以做到的。此外,应加大监管力度,并建立监管当事人监管失察责任追究制度,以强化监管者的事业和责任感;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对有重大违规行为的上市公司,应直接退市。考虑到这种退市会直接损害投资者利益,应抓紧建立民事赔偿制度,追究违规当事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五大缺陷影响股市有效配置资源

我国资本市场的现实功能与其应该发挥的功能存在较大差距,虽然与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有着某种内在联系,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其存在五大缺陷。

一、市场准入机制的缺陷

这一缺陷与当初对股市的定位息息相关。由于我们曾把为国企脱困服务作为市场的目标定位,这样就使得一种最能体现市场化要义的金融范畴,成为在很大程度上听命、服从和服务于行政的制度安排。让哪些企业上市,一定时期内上市多少企业,不是市场在严格准则约束下自我选择的结果,而是行政行为的产物。这就为市场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一些不具备上市标准的企业得以挂牌上市。而一些符合上市要求的优质企业,却因为指标限制很难进入市场。因此,在市场准入这个关口,金融资源配置就不是优化的。这种状况直到今年才有所改变。

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

我国上市公司大多脱胎于国有企业,且国家股、法人股占到公司的总股本的6%~7%.从实际情况看,相当一部分法人也是国家控股的,即变相的国有股。由于国有资产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化代表,在产权主体虚置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作为股份制企业,其外部形式更重于内在实质,与规范运作的股份公司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一些上市公司的决策与监督机制不规范,董事长“一只手否定一片手”,股东大会、监事会形同虚设,“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由于国内没有职业经理人市场,公司决策层实际上由有关行政部门委派而非股东自由选择,这样,上市公司的委托关系难以符合市场化要求,公司经理更多的是对作为控股股东的政府负责,小股东的利益则被至于相对次要的位置甚至不予考虑。“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使有关行政部门可以轻易地凭借大股东地位对公司施加干预和控制,导致经理层不能站在企业家的立场上考虑和处理问题。

由于没有完善、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公司经理层感受不到来自市场的外部竞争压力和股东的内部压力,缺少炽烈的逐利动机和进取创新精神。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无法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不规则的关联交易、母公司把上市公司当作“提款机”、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股利分配等现象的频频发生,都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直接相关。

三、股票定价机制的缺陷

股价反映的是股票未来收益与风险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是市场对股票的一种自然的评价结果。股票定价机制的完善程度,亦即股票定价的准确程度,直接关系到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程度。股价是金融资源配置的“指示器”。只有在市场公平竞争基础上形成的公正合理的股价,才能有效指导增量金融资源的分配和存量金融资源的调整,使金融资源真正流向业绩优良,成长性好的公司。自股票发行实行“核准制”以来,新股发行价格逐步趋向市场化,“买新股必赚”的神话已被打破,但公司出于“圈钱”的需要,配股价和增发价仍然偏高。不过,较之这两种股票发行价格,股票交易价格存在的问题则要严重的多。

就现实情况看,股票交易价格与公司的治理质量、经营业绩和内在价值存在较大程度的背离。推动股价上扬的不是公司实实在在的经营成果和成长性,而是庄家精心炮制的各种“概念”和“题材”。绩优股价格长期蛰伏不动甚至逆市下跌,而绩差股却风光无限,扶摇直上,屡创新高。投资者年年翘首企盼业绩浪,但公司的中报、年报公布后,“业绩浪”却千呼万唤不出来。在最近这一轮调整行情中,绩优股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抗跌性。上市公司的股价大多数是脱离基本面运行的,其中60%以上的公司股价高于基本面运行,同时也有16%的公司股价低于基本面运行。按照有效市场理论,一个有效率的市场,必然是有效定价的市场,即市场对金融资产的定价效率是高的,金融资产价格能够充分、真实、及时地反映所有可获得的与之相关的信息。

股票定价机制缺陷使得我国股市的定价效率低下,扭曲的股价信号不仅会导致金融资源的低效甚至错误配置,助长股市泡沫,而且对业绩优良的公司也是一种打击。同时,也助长了股票投机,不利于引导投资者树立理性的投资理念。事实是最好的老师。面对一个买绩优股赔钱,买绩差股却能获得丰厚资本利得的市场,要投资者树立理性的投资理念无疑是天方夜谈。自然,所谓的“投资者”也无法收到实效。

在谈到股票定价机制的缺陷时,不能不涉及股票市盈率这一与定价机制密切相关的问题。垃圾股和绩优股在市盈率水平上的巨大差距,实际上是股票定价机制缺陷的直观的、外在的表现形式。当然,这是就市盈率的结构而言。其实,就整个市场的市盈率平均水平看,也明显为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市盈率将与国际股市水平逐步接近,因而市盈率降低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尽管人们可以用“我国股市是新兴市场,市盈率高是正常的”、“如考虑三分之二的未流通股,市盈率并不算高”等各种各样的理由,来为高市盈率辩解并力图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市场是不可抗拒的。7月以来沪深两市股指节节下滑,固然有国有股减持政策出台、央行清查违规入市资金等消息面的影响,但在市盈率水平高企的情况下市场本身有调整的内在要求,股价需要向内在价值回归,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对于这一点,广大投资者亦感同身受。显然,高市盈率水平也为股票定价机制缺陷提供了一个注脚。

四、信息披露的缺陷

信息披露通过影响股票交易价格的形成来影响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只有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才有可能形成公正、合理的股票交易价格。但在我国,信息披露中的虚假现象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形影不离、相伴相随。从过去的琼民源、成都红光、大庆联谊、到今天的ST猴王、银广夏、麦科特…,造假之风屡禁不止。市场的公信力被严重破坏,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和市场的信心受到了很大影响。少数上市公司与“庄家”配合,利用内部信息或散布虚假信息联手进行市场操纵,谋取私利。在这种情况下,股价被“庄家”玩弄于股掌之上,与股票的内在价值毫不相干,其正确配置金融资源的导向功能丧失殆尽。

五、市场退出机制的缺陷

第6篇:金融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国际金融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金融危机过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日渐迅猛,随之而来的则是金融市场的日夕万变,各种崭新的问题和现象不断地涌现。为了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国际金融理论和政策的更新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由此可见,国际金融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跟随金融市场发展的步伐,深入理解国家各项经济政策和金融体制的革新,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传授。

一、国际金融课程教学面临的新问题

(一)理论教学知识更新迟缓

国际金融课程是研究经济领域各种金融现象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产生的,反映了各种经济往来的全貌及宏观经济的状态。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市场在不断的发生变化,金融危机、汇率波动、政策法规的更新等层出不穷,现有的国际金融教材已不能囊括所有更新内容。

教材是学生了解并掌握课程知识最直接最基本的渠道,目前,各大高校金融类专业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体系比较完整,但所使用的教材内容却不能及时更新。国际金融课程知识点包括国际收支、汇率制度、外汇储备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等,而这些内容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金融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也需及时进行更新。当下各大高校所使用的教材在知识点的更新上比较缓慢,且大多数侧重于理论知识,缺少与实际社会需求相关的实务性知识,无法满足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实践训练的需要。

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若在理论教学上不能及时地根据金融市场的实际状况更新教学内容,则不能满足实际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当下金融行业需要的人才是兼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但现今大部分高校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模式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在课堂教学中仅仅给学生传授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和认识,任课教师由于缺少在金融行业从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在课程的讲授上只注重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忽略了实务操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忽略了实际社会需求,教学模式上理论与实践脱节,在让学生在学习期间获取相应的岗位能力、职业技能上有所欠缺。

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一)理论教学

1.启发式教学

教师在授课前,除了根据教材进行授课准备之外,应根据当下经济环境中的热点问题和热点现象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并在课程准备的过程中,设计一些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和模块,启发学生课后自主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金融市场动态,总结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互动式教学

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可将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并讨论,改变传统的理论灌输的模式。学生通过在课堂中的讨论、辩论等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帮助进行分析和梳理,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从而达到更好的吸收效果。

3.案例式教学

国际金融课程作为一门金融类的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课程中有大量复杂、枯燥、难懂的专业术语,对学生而言较无吸引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则应进行创新和突破,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最前沿且有代表性的案例,这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辨别、理解和掌握。

另外,在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融入网络教学手段,第一时间将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上发生的最新信息通过图片、视频、评论等方式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及时、全面地了解金融市场上的最近信息,既更新了教学内容,又使学生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热点问题的产生有了全面地认识,较好地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能力、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

1.实验室模拟教学

由于国际金融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课程,因此,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借助金融教学软件模拟真实的金融交易环境,通过模拟交易系统使学生能将掌握的金融操作和市场运作等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模拟系统中进行模拟交易等,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熟悉交易流程,在模拟实践中训练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工作能力。

2.校外实训基地教学

除了模拟实践教学,到社会单位中参加社会实践也是训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任课教师可积极地联系一些与金融专业相关的单位,如证券公司、银行、期货交易所等,带领学生到以上单位进行认识实践,了解实际工作的具体业务流程、操作过程、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等,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的实际需求及工作单位的实际业务操作模式等。

3.用人单位专家讲授

国际金融课程对实践性的高要求同时需要配备一支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各高校不断地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尽可能建立一支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自身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可聘请银行、期货、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从业人员参与到教学中,通过讲座、实践环节指导等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业务操作经验,同时自有教师也可以借此汲取实际的工作经验,以便于在教学中更好的指导学生。

参考文献

[1]王莉,刘黎明.普通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经济师,2013(02).

[2]张路明.《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及创新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2(06).

第7篇:金融理论知识范文

金融硕士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要求金融硕士以金融理论为基础,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卓越能力是金融专业硕士最核心的目标。金融硕士应该突出实践性的特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实践性与学术性相结合。金融硕士教育必须保证必要的理论知识。金融硕士跨专业的考生比例较大,更要把关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合理的课程体系、学习现代金融学知识体系和理论范式,掌握金融最前沿的知识理论。为实践做好准备,也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分析、解决我国金融实际出现的问题,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办学标准与培养单位特色的关系

统一的质量标准是金融硕士发展的必要条件。2011年3月18日全国金融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通过《全日制金融硕士(MF)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是规范金融硕士教育的最高文件及标准。其中对培养目标、招生对象与入学考试、学习方式与年限、培养方式、培养工作学位授予进行了规定。但是这个办学标准过于笼统、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进行调整。金融硕士教育标准既要体现质量规格,又要体现培养特色。在教育指导委员会办学标准的规定下,各个培养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金融的基础、地方经济特色培养金融硕士。培养金融硕士最终要经受市场检验。金融硕士培养也是为地方输送合格的金融人才。既要在一定的办学标准下办学,也要突出各个培养单位的特点,两者有机结合。

三、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之间的关系

多数未在银行、证劵等金融机构工作过,对于实践环节不够重视且缺乏指导方法与实践经验。经过多年的培养金融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培养方法,校内导师未能及时转换身份。金融专业学位双导师作用的发挥,需要校内导师及校外导师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一方面,负责金融理论、基本经济理论知识的传授,另一方负责金融实践的培养及前沿理论的传授。校外导师必须加强沟通,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指导为辅。在校外导师的沟通中,由于责任大及校外导师的工作性质,校内导师需主动。才能形成优势互补,发挥双导师制的优势。双方必须明确责任,通力合作。金融专业学位校外导师往往是银行机构、证劵公司、金融集团高管,他们做导师的目的是不是为了得到金钱的回报,而是为了回报社会、把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教给学生。学校提供的金钱激励往往起不到激励作用。需要提高校外导师的社会责任感,邀请校外导师做学术讲座,把自己的成功经验传授给金融硕士。

四、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的关系

课堂讲授法是人类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之一,是教师最长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以教师预备好的案例为线索,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分析研究案例及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从MBA教育中发展并广泛地应用于各级各类教育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金融硕士教育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教学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监管部门的人员开设讲座或承担部分课程。[3]

五、金融专业学位与金融类职业考试的关系

第8篇:金融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金融学;挑战;发展前景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金融学发挥不容忽视的作用。由于近几年我国经济市场的蓬勃发展,金融学也得到各个行业的高度重视,各大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企业以及证券公司等都迫切需求金融学专业的人才,而这些需求也给金融学的发展带来的更多的挑战。如今金融学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但金融行业也随着经济市场的改变而发生了一定的变革。

二、我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

1.金融学基础理论的滞后。从当前金融行业的发展形势来看,金融学科的自身价值也逐渐被提升。金融行业想要得到稳定的发展,对其相关储备人员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我国金融学科的设置就是为了培养金融专业的技术性人才,金融学主要是研究价值规律以及对价值进行评判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也是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结晶。金融学的内容通常会涉及到关于物理、数学和工程学方面的知识,所以想要学好金融学不仅是要掌握经济学科以及金融学科的相关的知识,也会熟练掌握物理和数学以及工程学相关的知识。金融学的学习有很高的要求,除了要对金融学以及经济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掌握,也要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分析能力。但由于现阶段我国金融学科目的内容设定比较落后,对于金融学的本体含义的设定也比较含糊,其中相关知识的布局过于粗略。并且就目前而言,我国金融学的师资力量还不够完善,在日常教学中可调配的师资比较缺乏,其教学水准也是有待提高,基于这些情况各大高校所培养出金融学人才的专业技能以及素养也不是很高。另外有些教师对金融学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在教学过程中很可能会误导学生。还有就是部分高校关于金融学的教学资源和设备也不够完善,在这种条件下所构建出来的教学模式也存在着各种弊病。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接受了专门导师的教导,就样就会导致学生在金融学方面的综合水准不高,如今教学体制中又缺少可用的竞争空间,从而就会严重影响金融学的发展。

2.金融学的知识内容没有紧密衔接现实生活。金融学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但是在实际的调研中并没有按照长久发展的指导,其所构建的科目知识也逐渐脱离了现实。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经常会运用到金融学的知识,但随着社会经济市场的迅速发展,金融学的发展却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其相应的理论知识也渐渐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脱轨。在这种情况下金融行业就无法在市场经济面临危机的时候快速作出相应的措施,从而将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比如证券市场想要变更国有股目前的减持,并更新相应的监管理念以及依法指导等行为,都需要相关学科知识理论的支持。所以一旦金融学无法提供精准的指导,其相应的金融问题也是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如今我国金融学的理论知识正在慢慢脱离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需求,对相关金融行业的经济建设也无法做到全面的管理,从而就严重阻碍着了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对金融学所设置的内涵不明确。我国金融学不单单是指对企业经济收益的计算手段,也是对金融行业的全面管理方式。所谓的金融学的真正含义并不是指专业术语,而是象征着金融学今后的拓展方向。金融学的内容包含着许多不同的体系,并且不同的经济市场环境会应用到相对应的金融体系。另外由于金融学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所以一般在面对同一类情况时可以应用多种金融学的体系,虽然在应用过程中其形式和方法都不一样,但是都能解决同一类的经济问题,而且不同的方式其代价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想要快速地解决企业的经济问题,就应该要充分理解金融学的内涵,并从中选取最合适的金融学体系来解决问题。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我国金融行业对金融学的内涵理解还不够,所以就常常会出现一些金融企业选择错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情况,虽然最后都会达到所预计的结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和物资也是不容忽视的。而且我国金融专家所创设的金融学本质与西方国家所拟定的内涵是不吻合的,西方国家对于金融学内涵涉及了企业特有的内存金融和投资学相关的内容,我国许多学者就常常会将金融学的概念认为是企业理财,这种将金融与会计类混淆的情况就会大大影响金融学的发展。

三、我国金融学今后的发展前景

1.加强金融学相关的法律,并拓展其理论知识的深度。由于之前我国经济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所以对金融行业相关的法律进行了完善,然而社会经济的日益进步使得金融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融学的相关制度应该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进,只有对金融学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构建出和谐发展的经济市场。另外,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市场发展的方向有了新的变化,现行的金融学理论知识已经不适用了,所以应该要对金融学的知识内容进行完善,并有效拓展金融学理论知识的深度,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经济市场变化的金融学专业人才。

2.侧重于金融资本成本。金融学的教学研究与资本密切相关,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将资本作为核心内容。例如某企业在接纳了融资后希望从中获取最大化的经济回报,其回报的资金应该要算在融资的金额内,而资本成本是与主体可以获取的总价值有直接的联系。所以金融学应该要侧重去分辨并分析相关的内涵和资本成本的内涵。其中金融学包括设定投资策略、流动的金额以及最恰当的后续回报等,投资项目有了相应的价值,才能最大化地获取应得的股利。投资学中包含着估算成本,并且估算成本也被认为是金融学的重点,通常估算流程中是将宏观金融、投资以及经济市场这三个方面融汇在一起。虽然目前我国金融学还没有设定较为完善的估算理论,但相信在后期会不断进行完善。

3.加强金融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技能实践。如今我国金融学的发展越来越快,各个行业的生产和发展中都广泛运用了金融学的知识,然而我国许多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水平还比较落后,师资力量以及教学资源方面都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除此之外,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金融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却轻视了技能实践方面的教学。因此在金融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将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遇到相应的金融问题就能得到高效地解决了,而这样才是金融学的真正教学目标。

4.拓展相关企业的金融学。根据国内金融行业的发展状况来看,相关金融企业应该要将金融学作为发展的重点,因为金融学将会引导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金融行业的制度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假定模型没有进行准确的量化,还有就是一些缺乏理论基础的模型严重阻碍了企业的推广采纳。因此相关企业的金融学应该要侧重是研究管理层,并为经济市场增添特色,另外其假定的形式也不必过于复杂,应该要增高简洁有效的模型,模型要延展金融学的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企业金融学的发展。

四、结语

根据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市场的稳定发展需要金融学的实践应用。因此,我们应该要正视金融学目前的各种挑战,在接受挑战的同时也要仔细分析金融学的发展前景,从而促进金融学在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雨寒.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J].经营管理者,2017,(04):51.

[2]孙昊.试析我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前景[J].财经界(学术版),2016,(10):2.

[3]陈丽荣.论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前景[J].财经界(学术版),2016,(09):11-12.

第9篇:金融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金融工程;实验教学;实验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240-02

一、引言

《金融工程》在金融学中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涉及金融产品定价、金融风险管理、金融产品创新等内容,课程所包含的思想、理论与方法是金融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必须遵从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指导思想,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紧密结合,金融工程理论与我国金融工程现状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金融工程》既要与相关的专业课程内容紧密衔接,又要避免无谓的重复。《金融工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丰富,任课教师需要根据理论教学的重点安排相应的实验内容。

高等教育更加强调创新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应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金融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验教学环节,教师应当从实验内容和考核方面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开放式的环境,挖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工具与内容安排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自然延伸,而《金融工程》本科阶段的教学并不像研究生课程注重对数理过程的推导和理论思想深层次的理解,更多时候需要借助实验环节加以强化,进而达到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目的。

《金融工程》实验课程是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熟悉和掌握基本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计算和分析方法,同时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出可行的投资组合,使学生学会运用基本的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本文《金融工程》实验教学基于Excel软件,通过模拟仿真计算、作图,要求学生掌握基本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定价的基本思想。同时,能够客观地计算和分析其构造的投资组合表现,为今后的实际投资和风险防范打下坚实的基础。

1.实验教学的辅助工具。学生在先前的课程学习中接触过Eviews、SPSS和Excel等软件,考虑到Excel的易于学习、操作简便且功能强大(不少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运用Excel完成实证内容,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用到了其简单的数据计算和表格处理功能),实验教学中笔者选用Excel作为实验软件。Excel的数据处理、计算、图表绘制、模拟运算表、规划求解和单变量求解功能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实验教学中以验证性和模拟性实验为主,以课堂讲解的理论知识为前提,通过模拟、求解等方法,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此类实验不需要事先搜集数据,实验的前提条件可以根据需要做出假设,总体难度不大,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也让学生体会到,在科学研究中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表格和图表等形式呈现,这种定量的分析比定性分析更为直观和有说服力。例如,在计算债券久期(duration)的实验中,通过学生的独立上机操作,首先运用久期的定义自行编辑公式,计算债券的久期及修正久期;接下来利用Excel的久期函数直接计算久期;然后把久期作为债券价格相对贴现率的弹性估算久期,让学生理解久期作为债券价格变化关于市场利率变化的敏感性的度量,刻画了债券价格在短期利率变化较小时的局部特征;最后,构造一个关于资产和负债的投资组合,使资产和负债的久期相匹配,达到规避利率风险的目的。通过上机实验,让学生充分理解久期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应用。

2.实验教学的内容安排。根据实验软件的特点,选取了与《金融工程》理论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内容。如债券久期和修正久期的计算、资产与负债的风险免疫策略、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与方差、马柯维茨投资组合理论中的机会集和有效集、期权的投资组合策略、期权平价关系的验证、期权二叉树定价模型和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的应用。在理论教学完成后,应尽快安排相关联的实验教学。在每次上实验课之前,教师要将实验内容、安排告知学生,让学生提前熟悉实验内容。在实验课上,教师尽量不进行示范性的演练,只负责解决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借助书本知识和实验指南完成全部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轮实验教学中,强调的是金融理论知识在Excel中的实现过程,实验内容是《金融工程》课程中最为基础的部分,但这并不应是实验的最终目的。作为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应通过学习和实验环节,领悟无套利定价、投资组合理论、金融风险管理等基本思想,将理论性的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为进一步深入地学习金融理论打下基础。

三、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

实验效果的评价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正客观的评价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积极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除了在实验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考核,课程设计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1.实验考核。教师可以根据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问,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注意在实验课上,学生之间的讨论,并适时地加入提出看法或更深一层次的问题,并鼓励和引导学生发问。此外,学生的提问、提交的实验报告也作为学生在实验环节的考核指标。

2.课程设计。传统的实验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是一种依葫芦画瓢的培养模式,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课程设计旨在考察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综述运用能力,能够发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教师应以启发性、开放式的题目为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挑选与经济形势紧密联系的内容展开研究。最终成果可以是调查报告、新的实验设计思路、对现有理论知识进行完善的科技论文等。通过课程设计,增进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让老师了解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掌握及运用的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四、结束语

传统教学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论层面,看似一条教育教学的捷径,却因为忽视实践,使得《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无所适从。教师应该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增加实验教学在总学时的比重,从实验教学反馈到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教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角色,教师要把理论教学的内容简要基础化,在实验环节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程设计命题开放式。少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重点培养学生对《金融工程》乃至金融事业的喜爱。学生有了这份兴趣,就不愁有学不会的东西。最后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考核方法的改革,突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参考文献:

[1]卿春,卢荟羽.经管类专业开放型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文化论坛.2011,(5):109-111.

[2]范家琛.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1,(5):76-78.

[3]刘善存.Excel在金融模型分析中的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