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长制调研方案范文

林长制调研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长制调研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林长制调研方案

第1篇:林长制调研方案范文

一、2019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高起点统筹空间规划布局

一是启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启动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召开全市动员会,印发绍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完成前期基础资料收集和调研、双评估报告初稿和生态保护红线调整评估初步方案,基本完成总规相关的九个专题和五个专项报告。

二是完善规划体系建设。利用信息化大数据优势,牵头推进了越城柯桥交界处融合规划研究、钱杨区块规划研究、兰亭旅游度假区总体概念规划等重要区域重要节点的规划研究,同步推进综合交通专项规划修编,开展市区社区生活圈划和轨道1号线2号线周边地块规划编制工作。分类指导控规编制工作,共审核和上报控规40多个。

三是加强古城设计成果转化。按照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和古城总体城市设计要求,完成了古城北入口、广场、阳明故里、绍兴饭店二期、震元堂改造等重要节点规划研究及相关地块的控规编制工作。认真实施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开展古城内国有资产、资源更新利用方案研究工作,对古城内的办公房等空置情况进行了初步摸排。完成传统民居修缮导则(图则)编制和古城宣传资料及视频汇编。

(二)高质量提供要素资源保障

一是助推投资项目落地见效。制定下发《关于做好市政府城交口2019年市级投资项目涉土涉规工作的通知》,对47个市级投资项目建立局领导挂联督办工作机制。除因涉及永久基本农田等政策壁垒原因近期难以推进的5个项目外,销号项目已达15个,主要问题得以解决进入正常审批流程项目4个,其余项目都得到有序推进。2019年中心城区用地规模报自然资源部审核,共上报总用地面积3887亩,其中新增建设用地3129亩(耕地2911亩)。2018年中心城区6个实施方案和市本级4个跨省增减挂钩指标实施方案均获批准。

二是加强资源要素精准配置。全年共争取到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06万亩(耕地1.6万亩)。同时,针对“占补平衡”短板,累计争取国家统筹、省内调剂数量指标7114亩、水田指标6616亩、粮食产能指标471.4696万公斤,市内共享标准农田指标12000亩,补充耕地数量指标1272亩、水田指标1000亩、产能76.4213万公斤,全面保障了今年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各类基础设施、民生项目用地占补平衡需求,连续第21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三是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全市完成闲置土地处置1429亩,完成率316%,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3550亩,完成率149%,完成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9472亩,完成率114%,消化批而未供土地6935亩,完成率105%。全面推行“标准地”制度,全市已完成“标准地”出让231宗,面积8413亩,省级以上开发区等重点平台实现投资项目100%“标准地”出让。与经信部门开展了低效企业整治提升、僵尸企业清理、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倒逼企业提高土地厂房利用率、产出率和贡献率。

四是维护土地市场平稳运行。通过编制年度计划、加大做地考核、合理安排出让时序等措施,维护全市土地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全年共完成经营性用地出让1.35万亩,出让金总额达到828.98亿元,争取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资金达到53亿元。

(三)高标准提升资源保护力度

一是推进国土绿化美化。全域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进展顺利,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复评动态监测自查,新增省级森林城镇5个、市级森林城镇4个,“一村万树”示范村39个。持续高质量推进造林绿化,严格保护全市9.2万株古树名木,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完成造林更新1.65万亩,新植珍贵树161万株,建设珍贵树种示范林14片、示范点14个、示范单位15个。浙江绍兴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顺利获批。

二是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102个;新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20个,上虞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列入省级试点。落实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矿山建设任务,通过召开全市矿山生态修复现场会,加强督察通报和检查指导力度,全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新开工数量和交工数量分别达到省定任务的300%和150%。

三是推进永久基本农田“田长制”。进一步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实到责任人、责任地块和责任网格,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机制,实现保护责任全覆盖。目前,越城区已在全市首先公布了二级、三级“田长”、网格长、网格员名单,并率先在富盛镇凤旺村树立第一块永久基本农田“田长制”标志牌。其他各区、县(市)正在结合乡镇村撤扩并工作进行人员名单调查确定工作。

(四)高品质提升民生服务

一是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力推进“网上办”“掌上办”,推广“浙里办”“浙政钉”。提前实现不动产登记事项100%网上申请,达到一般登记4个工作日、抵押登记2个工作日、一般商品房交易登记1个工作日内办结;探索“不动产+”服务,推进不动产登记与户籍联办、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延伸和与公证协同办理等。

二是开展“多审合一”改革。落实“三减”,助推提速增效,将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合并办理,优化一套办理流程、整合一张申请表单、统一一套申报材料,并将两个事项办理时限由法定的40个工作日缩减至5个工作日。创新制定出台森林植物检疫证核发与木材运输许可联办事项,强化“一网申报”,实现“一同发证”,并将两个事项联办时限缩减到不超过5个工作日。

三是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稳步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增加20个项目列入省级试点,涉及31个行政村、17.25万亩土地,计划新垦造耕地1226亩、农村建设用地复垦1336亩,计划总投资4.84亿元。推进《绍兴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立法,有效保障了美丽乡村建设、五星3A村庄建设、村级经济发展和农村个人建房等“三农”事业的推进。加快发展森林康养旅游,培育融森林文化与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森林特色小镇和森林人家;加快推进森林旅游和疗养地建设,申报推荐5家基地参评全省森林旅游地和疗养地。

四是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组织召开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森林消防暨矿山生态修复现场会,系统部署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年度任务,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项目回头看,市、县两级共完成检查351点次,查明问题143个,已整改到位79个;累计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25处、不稳定斜坡272处、已核销隐患点220处、其它上报点34处,成功应对了“利奇马”“玲玲”“米娜”等台风威胁。今年全市共发生灾情3起,转移群众1438人,成功避险1起9人,无人员伤亡。

(五)高速度推进数据资源基础建设

一是全面展开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已完成内业数据处理、外业调查举证及数据建库等全部县级调查工作和市级核查工作,并通过省三调办核查向全国三调办报送五批次初步调查成果,根据全国三调办国家级核查反馈意见和省三调办整改方案要求,对问题图斑进行全面梳理,积极有序组织全面整改及补充举证工作,集中力量保障全市第三次国土调查国家级核查整改成果分两批于9月24日和10月8日按时提交省三调办。

二是加强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化建设。完成绍兴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项目一期建设;提升改造市级“一窗云”平台统一建设,实现全市云平台统一办理;联合公安、银监等多部门,提高登记信息共享水平。在上虞区率先开展不动产登记材料归档电子化试点工作。

三是提升基础测绘信息服务保障。绍兴市GNSS控制网及水准网复测、绍兴市1:2000数字线划图(DLG)生产制作更新2个项目技术设计书已通过评审,进入实施阶段,其余6个基础测绘项目正稳步推进。积极参与杭绍台高速公路镜湖互通兴越路连接线改建工程、越东路快速路工程等测绘工作,为市重点工程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二、2020年工作思路

1.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指导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约束、国土空间保护、空间要素配置、生态整治修复、文化传承发展、城市风貌提升等全域全要素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完成绍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报批稿,建立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信息平台,推进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

2.加强资源规划服务,开展袍江三江口区域空间规划研究,为大湾区四大平台之滨海新区做好资源摸底、存量利用、生态修复、优化产业布局等研究。深化落实“增存挂钩”机制,全力保障全市重大项目用地。优化中心城区格局,强化中心城区蓝绿空间、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等结构性管控,划分分区规划单元,组织编制分区规划,推动古城新城联动发展。推进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用地规划许可与用地批准合并办理实施;加强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审查和批后监管工作,优化营商环境。

3.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推进“152”耕地生态保护工程,完成补充耕地(含垦造耕地、农村建设用地复垦)1.04万亩、实施农村建设用地复垦2100亩。再启动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21个,新创建4个绿色矿山。

4.加快诸暨市、嵊州市、新昌县“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推进国土绿化美化行动,全市完成造林更新2.3万亩,新植珍贵树137万株,新建“一村万树”示范村35个,创建国家森林乡村60个;启动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项目建设,开展绍兴市植物园建设前期研究。

5.推进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和低效用地再开发,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不少于9200亩,完成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不少于5000亩,完成省下达的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任务。

6.全面推行投资项目“标准地”出让,除负面清单外,省级以上平台等重点区域企业投资项目100%“标准地”方式供地,省级以下平台原则上全部以“标准地”供地。

7.全面完成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以此为基础先行开展浙江五泄国家森林公园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建立登记制度,界定全部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主体;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林权统一登记,建立全面完整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体系。

8.加大基础测绘投入力度,组织全市1:20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更新,完成绍兴市GNSS控制网及水准网复测,提升应急测绘保障服务能力。

9.推进建设森林公安专业派出所,其中舜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派出所2020年一季度动工建设;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派出所2020年三季度动工建设。

第2篇:林长制调研方案范文

一、主要工作进展情况

1.抓好工业经济运行监测。2020年1-5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0.4%,全市排名第10名,二类县排名第2名;完成总产值71.6亿元,同比增长-9.2%;实现营业收入67.2亿元,同比增长-14.8%;全部工业上交税收9917万元,同比增长1.9%,全市排名第4名,二类县排名第1名;完成工业用电1.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全市排名第10名,二类县排名第4名。

2.培育和申报规上企业。2020年市下达我县“企入规”目标任务是10家。4月份,新永海电子、蒂祺格建材2家企业申报成功;5月份,亿珍威科技申报入规,正等待省审核。我们将继续组织众源石材、鑫远基电子、佳鸿新材料等企业申报规上,争取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3.重点工业项目运行调度。2020年1-6月,全县工业在建项目29个,总投资额108.72亿元,其中当年计划投资43.2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8.76亿元,已完成总投资额的39.1%。其中,列入省市重点调度的项目7个,2020年计划投资16.2亿元,已完成投资9.78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60.3%。7个项目中除业勤科技产业园进展缓慢外,其它项目进展顺利。

4.主动服务企业争资争项。疫情期间,帮助通明电子、宜欣药业、宏达秋科技、盛世明天、五百里井冈等专项再贷款支持疫情重点企业获得1130万元。帮助志博信科技申报成功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预计可获50万元专项资金),帮助通明电子申报成功上云示范工业企业,获专项资金10万元。5月,推荐三照科技年产120万平方米线路板项目申报“国家开发银行制造业专项贷款”项目。

5.加快推进5G工作。加快推进5G网络布局,争取新建5G基站180个;正在与县移动公司协议共建“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与中国联通(江西)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联合打造志博信科技为全市首家“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企业;推动企业深度上云,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

6.主动履行行业管理职能。积极落实化解过剩产能政策。积极开展打击“地条钢”专项整治行动;全力抓好民爆、盐业和稀土行业安全生产和环保工作;做好预拌混凝土和新型墙体材料管理工作。

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龙头企业偏少,产业集聚度不够。目前,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6家,年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还没有一家,与工业强县比较差距明显,大型龙头企业培育难度大,需加大招引龙头企业的力度。

2.工信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我局机关现有在岗工作人员年龄老化,青黄不接,平均年龄达53岁,知识结构不优,能力、素质均难以适形势的发展,人员流动难、进人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选调优秀年轻干部、配齐配强领导班子等方面显得非常迫切。同时,机关经费来源少、缺口大,运转困难。目前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机关工作效能。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1.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加强全县工业经济运行调度,密切关注规模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经济运行走势,定期深入企业调研,准确把握经济运行动态。加强工口与发改委、税务局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互相支持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坚持按月、按季和半年等时间节点召开好运行调度会议;遇紧急情况,随时召开协调会议。

2.抓好重点项目的调度。进一步加强项目调度,狠抓项目落地,着力推进体量大、成长性好的重大项目的建设。下半年重点抓好首创环境、恒鑫玻璃、业勤产业园、宝邦智能制造科技产业园、锐华达科技园、蓝之洋科技等项目进展,以及之前引进未落地或未建成项目的进展。

第3篇:林长制调研方案范文

如何开发利用好地方党报理论阵地,更好地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是我们应该深入思索的一个现实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地方党报理论版负有为本地区党政领导机关决策提供参考、为改革和发展出谋献策、为干部群众出现的认识问题解疑释惑等任务。在理论宣传中,无疑更应以应用理论为主,多在“管用”的理论上下工夫,努力推动理论文章从“管看”向“管用”转化。要围绕地方当年或今后的工作目标,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策划。既可大题小做,也可小题大做。总之,要突出实用性,文章“下载”下来马上就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了提高转化率,必须对浩瀚的理论课题加以梳理遴选,选准恰当的切人口。

在当今大变革的时代,许多理论问题都不是“空中楼阁”,往往与体制问题、改革和发展问题交织在一起。每一项重大决策的出台,既是理论指导的结果,又在呼唤着新的理论。通过发现新矛盾,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这些,无疑为理论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理论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在贯彻上级领导机关决策意图的同时,通过专题讨论、座谈研讨、征文探讨等多种形式,集思广益,为组织实施决策出谋献策。近几年,《广州日报》配合省、市在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和战略任务,陆续组织了“广州迈向国际大都市”、“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改革中的国有资产管理”、“合力建设珠三角经济区”、“国际大都市信息化战略”等多次大型征文研讨活动。每次活动时间一般持续半年至一年,拿出较大的版面、较多的篇幅和较密的频率,集中讨论某个话题,吸引众多有识之士来“打擂”,让不同意见充分表达,不同方案交流比较,在磋商中深化认识,寻求真理,推动决策科学化,这些文章大多数既有理论上的新意,又有很强的操作性,有的还很快引起领导重视,被采纳和运用。《濮阳日报》理论版近年来也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围绕市委、市政府以工兴市战略,编发大量理论文章,并在理论版开设专栏,针对全市工业改革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从理论与本地实践的结合、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搞一些深层次的分析研究。从领导到一般于部群众,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提出了许多可行性思路,尤其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指明了方向,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为濮阳工业的发展起到了擂鼓助威的作用。

二、当好“立体桥”和“解码器”。

从地方党报的性质和地位来看,其理论版担当“立交桥”、“转化器”的角色比较合适。也就是说,理论版应充分利用它联系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沟通社会科学界和社会各界关系的“立交桥”地位,上传下达,积极推动社会科学理论成果的传播与应用,在促进社会科学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起到“转化器”的作用,这种角色定位,既是我们党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所规定的,又是报纸理论宣传特定功能所要求的。比如,濮阳市在“四城三奖”(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国际花园城市铜牌奖)创建过程中,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课题,像“名城带动”、“生态市”、“欠发达地区城市之可持续发展”等,《濮阳日报》理论版就此约请了许多省内外知名专家进行深层次的专题研讨、阐述,涌现了一批颇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并化成许多子课题,分解到各个部门中去,让各部门在实践中进行论证,进而汇总整理,运用于指导城市创建工作。专家与群众通过理论版进行沟通、交流,有问有答,形式新颖、活泼,深受群众欢迎,大大鼓舞了人心,使人们涌现了很高的创建热情。再比如,针对社会上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理论版要及时组织专家、学者,结合实际,从理论上予以剖析、化解矛盾。如前几年,针对濮阳市部分农村中存在的村干部家长制作风严重的情况,《濮阳日报》理论版组织社科界人士进行了专题调研,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民主化进程的要点等方面刊发了系列理论文章,笔者也撰文《法制,农村稳定的基石》对此予以阐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对于全市村务公开建设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三、做到理与情结合,讲究宣传艺术。

第4篇:林长制调研方案范文

一、基本情况

我市从*年开始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多年来,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始终坚持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以产业开发为主线,以粮油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为全市的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4.43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资2.31亿元,实施土地治理83.1万亩,建成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46个。项目涉及七个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县区的80个乡镇,613个村,受益农民达160多万人,带动农民年人均增收300多元。

在土地治理项目方面:累计衬砌支、斗、分、引渠道2919公里,开挖疏浚渠道359公里,修建排灌站100座,新打和修复配套机井668眼,新建扩建小型蓄水工程24处,采用深翻改土、测土施肥、秸杆还田等方法改良土壤87.15万亩,补贴购置农业机械638台套,新修和拓宽整修机耕路933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经济林、水保林9.33万亩,培训农民43.7万人次,装备乡镇农技服务站67个,实施以高效农业为主的科技示范推广53.48万亩。通过开发治理,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5.3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3.58万亩,新增除涝面积3.55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4亿公斤,新增油菜籽生产能力1353万公斤。

在产业化经营项目方面:一是实施产业化经营种植项目20个,建成蚕、茶、果、药、菜生产基地3.87万亩。重点扶持了*县、*区的蚕桑生产基地;*县、*县的茶叶生产基地;*县、*县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县药用玫瑰、*县西洋参、*区丹皮、*县红豆杉、*县茯苓等中药材种植;*区和*县蔬菜种植基地等项目。二是建成产业化经营加工项目和流通设施项目19个。主要扶持了*县龙蛟、沙河、国礼茶叶加工厂;*区过街楼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和莲藕精深加工厂;*县张蓦丝绸厂、植物淀粉加工厂、博望镇蔬菜加工和柑桔光电分选线;*县万吨大米加工厂和*县种子加工厂;*县春光油脂厂2万吨高档双低菜籽油生产线等项目。三是建成产业化养殖项目7个。扶持了*县堰口特种水产养殖场和*县特种水产养殖场、劳武水产养殖场;*县白龙镇良种猪繁育、市乳业总场奶牛养殖和*县三合乡无公害猪养殖等项目。通过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年新增总产值5.5亿元,新增利税6285万元。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得到了中省的高度肯定,多次受到中省的表彰奖励,省政府先后两次在汉中召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现场会,推广了*市的经验;在省上组织的检查验收中,我市有5个县区的开发项目被评定为优良工程,奖励土地治理规模2.5万亩,财政投资750万元;20*年我市在接受国家三年一次的验收考评中,受到了国家验收考评组的好评,并奖励*县土地治理开发规模0.5万亩,财政投资156万元。调查中委员们对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的成绩感到振奋,对长年奋战在农业综合开发第一线的干部不辞辛劳的敬业精神表示由衷的钦佩。通过调查我们认为,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有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农业综合开发从项目的申报、评估、审批、实施到验收等,形成一整套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了申报、立项、竞争制的项目管理责任制、工程质量监督监测制和重点工程招投标制,确保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质量的不断提高。

2、有完善的资金投入和管理机制。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资机制。中央财政在预算中专门安排资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并每年有所增加,同时,规定了各级财政的配套投入和项目区农民自筹投入比例。我市也把配套资金纳入了财政预算。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使资金投入有可靠的来源保障。在资金管理方面,实行了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和县级报帐制、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审计制,杜绝了资金的挤占挪用,保证了专款专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3、有一套科学的综合治理措施。农业综合开发重在开发,贵在“综合”。一方面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推广等治理措施配套实施,综合治理效益显著;另一方面注重与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扶贫开发相结合,吸收和借鉴了这些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和管理当中。

二、存在问题

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发挥了对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示范导向作用。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开发规模较小。我市的产粮核心区有169万亩水田,纳入开发项目的仅仅只有100万亩左右。丘陵山区的中低产田面积更大,亟待开发。国家下拨的土地治理项目规模每年仅有7万多亩,产业化经营项目5个左右,财政投资3000多万元,很难满足农民群众急待开发的需要。全市还有*、*、*、*四个县至今还没有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不能申报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2、区域差异较大。按照“先易后难,集中连片”的原则,前几年的开发重点大部分在自然条件好的*乡镇,经过这些年的项目实施,这些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而尚未实施开发的丘陵山区中低产田面积较大,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仍然很差,和项目开发区的差距越拉越大。四个尚未纳入综合开发的县和已经实施开发的县区在农业基础设施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差距也已经逐步显现。这种区域差异的存在与全市农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

3、涉农资金投向较散。多年来,财政支农资金一直采用部门分块管理的办法,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重复和交叉,造成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资金分散,不利于统一管理和协调,难以形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4、投资标准较低。随着开发建设逐步向浅山丘陵区域推进,项目建设的财政投资标准已明显偏低。在同等投资情况下,浅山丘陵区需要架桥修路的工程要比*区多,砼U型渠的衬砌改造和灌溉站、机电井建设都会因为山区沟壑纵横、水势比降落差大,而使得工程量和施工难度大为增加,再加上项目建设所需的各种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丘陵山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实力、村组和群众的自筹资金能力都比*地区差,使得项目建设的资金缺口加大。

5、自筹资金落实较难。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规定,项目区农民配套投入的自筹资金及投工投劳应占财政投资的三分之一,我市的农民筹资投劳比例为25%。但由于我市农村经济不发达,村组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可支配收入不高,农民自筹资金落实难度很大。一些经济条件差的地方,群众的投工集资不能到位,形成空账,致使项目建设资金短缺,建设速度缓慢,质量难以保证。

6、建后管护较差。重建轻管的现象比较普遍,管护主体虚设,建后管护的约束机制和管护资金缺位,项目区干部群众管护意识淡薄,乡镇、村组缺乏严格的管护制度和管护措施,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户侵蚀渠坎路肩,导致U型板被水冲翻,路边树木被折、被拔,标志牌被毁等多种人为损毁工程设施的现象。

7、龙头企业较弱。近年来,我市的龙头企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综合实力都相对较弱。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选择实行竞争立项、择优立项的政策前提下,对我市申报、立项、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致使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得不到及时的扶持,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无法充分体现。

三、几点建议

1、整合涉农资金,提高开发整体效益。一方面要做好同其他涉农资金的整合文章,向投资整体要效益。根据省上统一要求,建议在不改变投向的前提下,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农业开发资金与扶贫、粮食生产、农业科技推广、林业和水利建设等其他涉农资金实行捆绑使用,以有效解决开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和项目建设交叉布置,重复检查,多头管理,资金分散,影响工程质量、工程效益等问题,提高涉农资金的整体投资效益。另一方面要做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内部运筹和投向的整合文章,向投资结构要效益。应根据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总体目标,对投资结构和投入重点作适当调整,由过去主要扶持粮食主产区改为扶持粮食生产和扶持高效经济作物相结合。各开发项目县应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开发片区调整到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脆弱的丘陵山区,以缩小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别,提高我市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2、做好项目储备,扩大开发规模。积极做好后续项目的储备工作,要紧紧围绕“四大产业”和优质粮油加工,认真调研,严格筛选,从项目入库、申报、评审、到立项的各个关口都要严格把关,真正实行公开、公平竞争立项的制度,对那些开发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项目和招商引资的产业项目在经过专家论证后优先申报,争取立项。对镇乡、村组干部群众积极性高、自筹资金能够足额落实、产业开发有条件的地方项目给于优先立项。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提高选项立项的准确性和成功率。以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好项目、大项目争取国家投入。要切实做好*、*、*、*四个县进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的申报工作,建议市政府向省政府专题报告,并加大争跑力度,争取早日批准,以扩大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规模。

3、加强项目管理,加大群众监督力度。一是要加强项目建设的管理。项目建设要严格按照下达计划和行业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项目设计要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渠、路、井、树、桥、涵等设施布局相配套,田间治理要与村容村貌建设相结合,改善生产条件要与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相结合。达到满足生产需要,促进生产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同时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施工工艺,严格按技术规程,规范组织实施,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二是要加强项目资金管理。要进一步完善以县级报账制为核心的资金管理机制,坚持按项目建设管理程序和项目建设进度拨付资金,坚持实行项目资金专款专帐、专户、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三是要加大群众监督力度。继续全面推行项目公示制,在项目建设的前、中、后期,都要公示项目的建设内容、任务完成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和项目法人制。项目实施主体对项目建设质量、进度以及投资安全负全责,市县区对建设项目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收,实行奖优罚劣,动态管理。

4、采取多种措施,解决筹资投劳难题。长期以来,农民筹资投劳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制约着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采取多种方式解决这一难题。第一,适当降低农民筹资投劳比例。调研中,农民筹资投劳比例偏高的反映较为强烈,建议主管部门就此进行专题调研,拿出具体数额逐级上报,力争能够降低硬性比例。第二,在筹资投劳的方式上,可以采取以清晰的收益对象筹集。例如对机井工程、电管站实行业主负责制,发放使用权证。首先选定业主,业主自身先自筹一定数量的资金,据此获得工程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其次由业主牵头组织筹资投劳,业主根据受益范围与群众协商,签订合同,落实筹资投劳。还可以采取“一次计划,分年筹集”及“分类筹集,自筹自用”等办法,这样农民承担的起,能够调动农民积极性,有利于项目顺利实施。第三,加强筹资投劳的管理。要制定统一的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的收、用、领、销制度,农民筹集的资金和劳务,实行专项管理,专款(工)专用,并对使用情况张榜公布。以资代劳必须坚持农民自愿,并办理书面签字手续,严禁强迫农民以资代劳

5、重视建后管护,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第一,要通过宣传,增强群众管护意识。项目建成后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重点宣传建设的成效,项目区与非项目区的区别以及项目建成前后的效益对比,用事实增强群众的管护意识,在项目区形成一个爱护工程的良好社会氛围,发动群众参与项目管理。第二,将项目的建后管护纳入各级主管部门的日常工作。各县区每年应按时上报项目管护计划,经市上审批并编制管护实施方案后组织实施。同时定期对各项目区管护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做到奖优罚劣。第三,因地制宜,创新管护模式。项目区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管护模式。例如,对道路、排水沟、桥涵、林网等公益性项目可实行乡镇统一管理。对林网树木统一进行采伐更新,收益作为管护资金;对水利设施可实行井长制加协会的管理模式,以灌溉区为单位成立用水者协会,对灌溉用水进行成本核算,确定收费标准,由井长负责本井片范围内的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对一些已建成的林网还可以实行划片拍卖,落实产权主体,由产权人对项目进行管理和维护,乡镇政府负责监督。第四,建议尽快制定农业综合开发的管理工作条例,明确项目运行管护条款。对于破坏项目设施的行为依法严肃进行追究查处;对改变项目区土地使用用途的,由建设单位依法给于赔偿;对项目监管不力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6、扶持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发展。继续坚持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扶持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发展一批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种养业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要重点支持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和外向型龙头企业。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奖励支持发展快、成长好、贡献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同时要加快产业基地建设,继续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让农民在扶龙头、建基地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对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对那些运行质态好、发展潜力大、带动农民增收强的企业,坚持重点扶持、连续扶持,实现做大规模、做优产业、做响品牌的目的。

第5篇:林长制调研方案范文

一、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机制的确立

新安江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六股尖,地跨皖浙两省,是钱塘江正源、浙江千岛湖最大的入境河流。新安江流域总面积11674平方公里、干流总长359公里,安徽省境内面积6262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53.6%。其中,在黄山市境内流域面积5545平方公里、干流长242.3公里,其入湖水量预占总入湖量68%以上,水质总体优良,且比较稳定。新安江流域上游的水质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千岛湖水质的好坏。2011年3月,财政部、环保部印发《关于启动实施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工作的函》(财建函〔2011〕123号);9月,财政部、环保部正式印发《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实施方案》,期限为2012―2014年。同年12月,开展第一期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联合监测工作。

二、安徽省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进展情况

自新安江流域实施横向生态补偿试点机制以来,安徽省、黄山市等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安排,创新机制,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落实资金、项目到位,全面推进流域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工程,确保了新安江流域水质持续稳定优良。

(一)“两个”到位

1、资金到位

截至2014年,安徽省累积获得补偿资金17.5亿元(其中,2010年0.5亿元、2011年2亿元、2012年5亿元、2013年5亿元、2014年5亿元),资金全部安排至黄山市和绩溪县(按照黄山市90%,绩溪县10%),其中,截止2014年9月,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资金到位16亿元。

2、项目到位

按照快实施、早见效,成熟一批批复一批,干一件成一件的要求,安徽省以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为抓手,统筹推进新安江利用综合治理,围绕生态保护、污染防治、产业结构调整等12个方面,截止2013年底,已实施综合治理项目353个,其中,黄山市从2010年起重点支持生态环境领域当前亟待解决的重点工程,共计实施生态补偿项目194个,完工124个。

同时,在生态补偿试点机制项目基础上,安徽省启动了全面推进实施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截止2014年8月底共完成投资431.6亿元(见图1)。

(二)“六个”全覆盖

村级垃圾清洁全覆盖。流域67个乡镇“组收集、村集中、乡镇处置”的垃圾处置体系全部建立,年处理垃圾25万吨。建立村级保洁队伍,以流域84万农业人口为基数,每300人口核定一名保洁员,黄山市共定额2791名。

河面打捞全覆盖。建立河面打捞日常清洁管理―支流集中整治―干流河面打捞三级设计体系。其中,休宁至街口沿线成立了12支打捞队,配备人员48人、船只24只,常态化开展打捞清洁行动。

网箱退养全覆盖。试点机制实施以来,新安江干支流累积退养6088只网箱,2014年预计将继续退养支流网箱309只。保护水域生物多样性,严厉打击各类药鱼、电鱼等行为,共开展增殖放流50余次、投放鱼苗3300万尾。

主要干流支流综合治理全覆盖。对新安江及横江、率水、漳河、丰乐河、布射河、浮溪河等16条重点干支流,实施了以防洪堤岸、沿江截污、河道疏浚、生态修复及水土流失治理等16项重点河道综合治理工作。

采砂洗沙治理全覆盖。对流域125个河道采砂场进行规范清理,累积取缔采砂场989个(2013年73个,2014年25个),目前正对其余27个采砂场进行规范整顿,并查处了陆地违法采砂石企业15家。

重要支流水草治理全覆盖。根据重点区域水草滋长情况,实行专项治理与日常打捞相结合,及时清除河面漂浮水生植物,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三)“四个”强力推进

强力推进重点区域环境风貌整治。对新安江沿线30个关键区域环境风貌开展全面整治提升;以“三线三边”(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江河沿线及城市周边、省际周边、景区周边)为重点,推进流域66个美好乡村环境风貌整治;完成1336个绿色质量提升点建设;山场造林37.13万亩,退耕还林82.31万亩。

强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整治。通过雨污分流、沼气池和生态发酵床等治理措施,整治了53个规模畜禽养殖场,2014年将继续整治完成27个。实施了27个千亩以上生态农业污染整治项目,推广使用太阳能捕虫灯、捕虫黄板、有机肥等,进行减药减肥整治,2014年年内计划继续整治完成30个项目。

强力推进工业企业转型发展。在安徽省率先完成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黄山市累积关停淘汰污染企业170多家;整体搬迁企业90多家;优化升级工业项目450多个;拒绝进入污染企业180多家。2014年关闭企业1家、搬迁18家、优化升级60家;7个工业园区建成污水处理管网126公里。

强力推进城乡污水处理工程。实施垃圾渗沥液处理、污水配套管网等城镇治污工程,建成管网182.8公里;推进城区流域污水处理厂一级B至一级A提升改造;对新安江干流和13条支流102个入河排放口进行全面排查,实施截污改造49个,2014年年内预计继续完成25个;整治洗车店污水处理36家。

(四)“六项”机制创新

建立推动机制。安徽省委省政府确立新安江综合治理作为生态强省建设的“一号工程”,建立了常务副省长主抓,财政厅、环保厅等省直部门和地市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对黄山市弱化经济指标考核,加大生态环保考核权重。黄山市委市政府成立以书记、市长为组长的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专门设立新安江流域生态建设保护局(见图2)。

健全联防机制。在环保部和财政部的协调下,流域上下游建立互访协商机制,皖浙两省多次互访会商(省级层面2011年2次、2012年1次、2014年2次),致力顶层设计,协同推进试点工作,全面加强流域联防联控。黄山市和杭州市淳安县建立了联合检测、汛期联合打捞、联合执法、应急联动等机制,截至2013年12月底,共对新安江省界断面开展了24次联合检测。

落实综治机制。黄山市先后制定出台了《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决定》、《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意见》、《水环境补偿资金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河长制”实施方案、项目管理和延伸办法、国开行项目偿贷机制、全市禁磷、全面保护方案等40多项制度文件,为流域综合治理提供机制保障。

规范管理机制。编制了《安徽省新安江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规范项目申报,资金跟着项目走;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和竣工验收制等。规范资金管理,严格分账核算、专款专用。

创新投入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原则,多渠道加大资金投资,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200亿元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融资协议,黄山市城司作为融资承接平台、区县作为还款责任主体,目前已经发放贷款56.5亿元。同时,推进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拓展和提升项目的联带效益、后续效益和经济效益。

完善参与机制。政府门户网站专门建立新安江保护专栏信息平台及微信公众平台,及时公布试点工作动态,开展意见征求和有奖举报活动。黄山市组建75支志愿者队伍,各级领导带头参与,常年开展“保护母亲河”支援行动。落实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实行分段保护责任制。

通过机制创新,推进部门联动协同,探索出能切实提高行政效能的部门联动协作模式,倡导、营造协同协作精神,强化大局意识、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建立各部门密切配合、运转协调、规范有序、优质高效的协同协作,形成有效的工作落实机制,推进形成促进流域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见图3)。

(五)“一个”持续稳定

“一个”持续稳定,即保持了新安江流域水质持续优良和稳定。2011―2013年新安江流域总体水质为优,跨省界街口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环保部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与2008―2010年三年均值相比,2013年街口断面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年均值分别下降1.2%、6.9%、11.3%,氨氮浓度略有上升但处于一类水质指标,连续三年达到补偿条件(2008年P值-2010年P值=0.850、2012年P值=0.833、2013年P值=0.828,见图4)。2014年初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对黄山市试点中期绩效评估报告中分析,2011年千岛湖营养状态出现拐点,营养状态指数开始逐步下降,并且与新安江上游水质变化趋势保持一致,表明试点对于保持和改善新安江水质的环境效益逐渐显现。2014年1―9月,根据安徽和浙江联合检查结果,新安江出境断面水质四项指标均值分别为高锰酸盐指数1.971mg/L、氨氮0.094g/L、总氮1.202mg/L、总磷0.019mg/L。2014年1―9月,新安江流域均值补偿指数为0.787,与2013年底相比下降了0.041,与2012年底相比下降了0.046,即水质在优于基本标准的情况下,持续好转。

三、面临的主要压力和问题

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与全国其他的大江大河治理一样,具有长期性、系统性、艰巨性和反复性等特点。在流域水质和环境治理过程中,正且将长期面临着来自资金保障、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等方面的压力。

(一)现有财力投入难以巩固提升保护成效

要实现新安江流域保护和发展目标,所需投入巨大。黄山市2011―2014年试点期间排定项目400个,投入达470亿,仅2014年就要投入125亿。黄山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可用财力有限,第一轮试点时间短、资金少,在可持续投入能力不足,投入回报效益低的情况下,通过国开行融资投入新安江保护公益项目的贷款偿还压力巨大(已经批贷56.5亿元,年还息3.7亿元),农村污染防治、企业关停搬迁等投入明显不足,已经建成的村级保洁、河面打捞、环境监管、污水处理等项目的日常运行维护成本需要持续投入。

(二)流域水质恶化反弹的风险依然存在

新安江流域内山区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两岸仍居住着18万农村居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加上新安江流域内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尚不高,农业生产对农业化肥依赖性较大,禽畜养殖场(户)污染治理亟待加强,农业及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导致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质变差和各种污染物增加的可能性增大,一旦遭遇极端天气,水质就难以控制。如果试点停止,更将面临巨大的反弹压力。

(三)“饿着肚子”守护青山绿水

出于水质保护的需要,上游地区在工业企业关停并转、优化结构上付出了很大成本,牺牲了很多发展机会。例如,有3000多名渔民退养后面临新的生活出路问题;沿江大量搬迁农民纳入城镇体系后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现行的生态补偿主要补助污染防治工程,未涉及为保护而牺牲的成本性补偿。目前,上下游发展水平差距很大,黄山市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仅为近邻杭州市的1/3,城乡居民指标仅为杭州市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几项指标甚至大大低于在浙江尚处于欠发达地区的淳安县(见表2)。上游居民脱贫致富的愿望极为强烈,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矛盾较为突出。

(四)补偿对象及范围有待扩展

目前生态补偿对象为安徽省政府,具体为安徽省黄山市的7区县和宣城市的绩溪县,补偿资金主要用于黄山市7区县和宣城市绩溪县的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项目,而没有将补偿区内的渔民、林农、山区居民等纳入到补偿对象里面。另外,自新安江流域实施横向生态补偿试点机制以来,没有专门针对林业生态保护与恢复实施有效补偿,但流域森林对于水土保持和涵养具有重大功能。

(五)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方式单一

当前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只采用了财政资金补偿的方式,补偿方式过于单一,与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的要求不相适应。财政资金主导的补偿项目实施主体大部分是地方政府,由于补偿标准低,大部分项目补偿资金不到项目投资额的50%,项目的实施需要地方财政大量配套才能完成。黄山市各区县本级财力严重不足,项目配套资金捉襟见肘,难以全面完成项目工程建设内容;一些针对群众个体的补偿项目(如网箱退养)的实施,造成一部分群众丧失劳动场所,彻底失去生活来源,又不能单一依靠财政资金补偿方式解决其后续发展问题。

四、对策建议

为确保新安江一江清水永驻,需要立足现存的压力和问题,加强制度设计,破除困境,加快促进从横向生态补偿试点转变为长效机制,同时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实现上游地区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机统一。

(一)延长试点期限,逐步建立长效机制

在2014年试点结束后,继续推进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试点期限与《千岛湖及新安江上游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同步,即2015年至2020年,相关的项目建设可与《综合规划》和当地的“十三五”规划同步。通过试点,建立健全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制度,实现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的常态化和长效化,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推动全国其他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完善产权制度,进一步明晰补偿对象

建议率先在新安江流域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设,通过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进一步明确生态产品的“主人”,从而进一步明晰补偿对象。补偿资金除了侧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程外,建议适当向自然资源资产的实际使用人(承包人)倾斜,可以对网箱退养的渔民以及异地搬迁的山民开展后期扶持,对将经济林转变为生态林的林农给予补助。

(三)加大补偿额度,积极拓展补偿资金渠道

建议在新一轮生态补偿试点中进一步加大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投入,中央财政补偿资金由每年3亿元提高到6亿元,安徽浙江两省补偿资金也同比例扩大,即各扩大到2亿元,形成共计10亿元的补偿资金总额度。除了财政资金之外,积极拓展补偿资金渠道,可以探索在下游地区的水资源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生态补偿。此外,研究将生态补偿资金转为生态补偿基金的可能性,为建立稳定的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渠道奠定基础。

(四)引入市场机制,不断丰富补偿方式

建议除了财政资金补偿外,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探索水权交易、碳汇交易、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机制,推动全流域发展一体化。同时,以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为契机,依托现有的长三角合作机制平台,进一步加强安徽浙江两省在政策、技术、人才、项目等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例如在黄山设立浙商产业园,引导鼓励下游地区向上游输出高新产业、人才、资金等,该“输血式”生态补偿为“造血式”生态补偿,努力实现流域共建共享和互利共赢,走一条预防为主和保护优先的科学发展之路。

(五)增加发展机会,拓宽生态补偿范围

充分考虑上游地区为保护水生态环境而丧失的发展机会成本以及水生态的市场化价值,拓展补偿资金用于上游地区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加大体现生态补偿的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提高流域上游地区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民生改善,以有效解决上游地区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矛盾,缩小上下游地区的发展差距。

注:

说明:本文未经特殊注明的数据均来自安徽省发改委、黄山市发改委等单位提供的资料整理所得。

第6篇:林长制调研方案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凭借低廉的要素成本优势提升了“中国制造”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影响力,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条件也发生了变化。近年来,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原材料、能源、环境、物流等在内的要素成本的不断上涨,已经对我国的产业发展和产品出口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出口企业,尤其是那些风险抵抗能力较差的中小型出口企业和附加值含量较低的初级产品出口企业,在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的背景下,出口的价格竞争优势在不断下降,甚至导致了一些出口导向型企业的纷纷倒闭。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依靠的低劳动力成本、低技术含量、低环境成本、低价格竞争优势已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在要素成本上升背景下,加快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型,这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主要课题。

一、我国要素成本的变动趋势分析

(一)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廉价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我国迅速发展为世界加工制造业基地,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用工荒及工人维权等现象频频出现。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纷纷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来缓解用工荒对经济的冲击。2013年全国有27个省市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为17%。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增加了产品的生产成本,特别对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低附加值产品的影响甚大。

(二)能源价格高位运行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能源工业的产能趋紧,能源缺口变大,能源工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图1显示,2003-2013年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的缺口始终居高不下,2007年的年缺口额达到历史最高的3.3亿吨标准煤,此后由于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缺口额虽有所下降,但是2013年的缺口额仍然高达3.6亿吨标准煤,能源供求关系不平衡是导致我国能源价格持续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由于我国能源税收、能源补贴等改革方案的逐步推出,我国的能源价格也开始向市场价格回归。从统计分析数据来看,我国近年来的主要能源产品价格持续走高,而且这种趋势还会持续。

(三)土地价格连年升高

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土地供给价格必然具有上涨的趋势。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地区为了追求GDP的高增长,实行了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工业用地政策,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和提升产品出口竞争力,以此来提高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但随之而来的高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又不断使得土地价格不断攀升。图2显示近几年来,除了2008-2009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四类用地价格增幅有较大回落,甚至还一度出现了负增长,但是最近两年的增速又明显加快。2013年国土资源部对全国105个主要城市的用地价格进行了监测,工业、住宅、商业、综合地价分别为700元/平方米、5033元/平方米、6306元/平方米和3349元/平方米。四类用地价格的环比增长率分别是1.3%、2.6%、2.3%和2.1%,同比增长率分别是4.5%、9.0%、7.9%和7.0%。

(四)融资成本总体趋高

结构调整的宏观政策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导致了企业融资成本总体趋高,部分财务状况欠佳、财务实力不强的企业可能出现经营困难,进而引发倒闭、违约等信用风险事件。以银行间的7天回购利率为例,2011年之前多数在3%以下波动,2011-2012年上行至3%-4%之间波动,2013年以来进一步上行至4%-4.5%,说明整个市场的资金成本还在不断上升。尤其是中小型出口企业不易得到银行贷款而借道民间融资渠道,而民间融资由于风险比较大,融资成本比较高,这对日渐微利化的中小型出口企业更是难以承受之重。

(五)环境成本压力加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迫切的政策选择。从表1数据分析,我国的环境治理投入呈现整体增长之势,以工业污染治理为例,其投资完成额从2005年的4581909万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5004573万元,其中2007年甚至高达5523909万元。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过程中,环境保护支出作为同劳动、资本、技术等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最终由产生环境污染的企业承担,企业的环保投入增加,生产成本由此上升。我国许多出口企业的生产还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赚取的利润原本就很微薄,环境规制的提高将进一步挤压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

二、要素成本上升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一)出口企业的经营效益下滑

劳动力和能源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使得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持续增加,这是导致目前我国出口企业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图3显示,2005-2013年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毛利润率呈现总体下滑,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的平均亏损额则呈现总体上升,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毛利润率仅为15.56%,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的平均亏损额则高达0.12亿元。同时我们对江苏省重要出口企业的经济效益情况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影响企业效益的主要因素,92.3%的被访企业认为是“原材料价格走高”;有94.5%的被访企业认为是“劳动力价格走高”;53.3%的被访企业认为是“融资成本增加”(其中被访企业中,有融资行为的企业认为“融资成本增加”的比例达到78.6%)。由此分析,除了市场需求疲软、价格下降等因素,出口企业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也是导致出口企业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下降

从国际竞争力角度来看,一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产品质量(品牌)和产品价格,而要素成本上升对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影响主要取决于产品的价格变化。由于自主研发能力薄弱,长期以来我国的产品出口主要依靠的是成本价格优势,而要素成本的普遍上涨导致产品的生产成本大幅提升,出口价格可能也会较大幅度的上涨;而在出口议价能力缺失的情况下,产品出口的利润水平就会下降,这就进而导致出口企业的创新投入减少和产品质量的下降(见图4)。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玩具等低端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明显下降,我国制造业在低端市场上的优势不断弱化(见表2)。

(三)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压力加大

随着劳动力和能源等要素价格高涨,高耗能、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成本激增,出口经营难度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在所难免。表2显示,从2003-2013年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货值排名有了显著变化,作为传统出口大户的纺织业从2003年的第2掉到了2013年的第5,比重也从8.35%下降到了3.88%;另一传统出口大户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更是彻底退出了前五的行列;而电子通讯设备、交通运输设备、通用设备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出货值排名显著提升,比重也显著增加,成为拉动我国出口增长的主导产业和高增长产业群。

(四)外资制造业海外转移加快

要素成本价格上涨导致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明显减弱,以劳动力成本为例,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劳动力的绝对成本已经超过部分周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竞争程度比较高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另外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以后,许多国家的投资门槛降低、投资吸引力增加和人民币持续升值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外资制造业的海外转移规模和速度都有增加。表3数据显示2005-2013年在外商对华直接投资金额增加的同时,外商撤资的规模也在不断加大,而且撤资金额占当年直接投资金额的比重从2005年的5.88%上升到了2013年的17.08%。从长期来看,中国的成本优势已经不能维系,适当调整外资政策、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迫在眉睫。

三、应对之策

(一)加快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升,减轻要素成本上升的负面影响

当前要素成本不断上升背景下,要想维持我国的竞争优势可以从提高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入手,而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升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一要通过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加快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的步伐。要用现代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二要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质量,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级技术工人,从源头上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素质,适应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通过技术创新增加出口产品差异化程度并提高产品附加值

产品同质是导致出口企业压低价格、挤压利润的一个重要原因。出口企业必须要在产品的形象、技术和服务等方面增加跟同类产品的差异化程度,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更具价格话语权和更具竞争优势。对于经营能力较好、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来说,可以考虑开发高端产品,因为高端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较强,不会轻易受物价上升等因素的影响。相对于中低端产品,高端产品的销售量虽然会有所降低,但是其销售额和销售利润反而会增加。因此,我国的出口企业也应加大高端产品的开发力度,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差异化的产品,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和质量,这样出口企业在面对政策和成本上涨压力时才会更具主动性,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才会更具竞争力,出口产品才会更具利润空间。

(三)加强出口营销管理,重视出口产品的自有品牌建设

在产品的供应环节中,营销和设计开发同属附加值最高的环节,我国多数出口企业擅长制造但忽视国际市场营销,以致利润空间很小。因此,我国的出口企业应抓紧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及时准确地了解主要客户的需求,及时得到市场反馈信息,从而为企业的战略调整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在拥有了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以后,出口企业还可以利用细分市场的战略加强定价的主动性。同时为增加利润,改善贸易条件,出口企业应该加强自主品牌的建设,走品牌化发展道路。企业只有创设自己的品牌,才能提升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议价能力,才能创造出更高的附加值。在要素成本上升背景下,出口企业更应加大创新研发,建立自有品牌,实现从贴牌到品牌、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

(四)推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产品出口的市场集中度高,美国、日本、欧盟等是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但是出口目标市场的过于集中具有很大的潜在风险。例如欧债危机发生时,欧洲经济低迷、整体购买力下降,主要市场集中在欧盟的出口企业承受了很大的出口压力。推行市场多元化战略适当降低市场集中度,减少产品出口对欧美等市场的过分依赖,分散出口市场风险。出口企业在以传统发达国家或地区作为主要出口市场的同时,也要积极开拓亚、非、拉美等新兴出口市场,扩大总体市场规模,改善出口市场结构,降低出口市场过度集中的风险。另外,在要素成本上涨和人民币汇率的双重影响下,出口企业可以在大力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积极开发拓展国内市场,实行内外销并举战略。我国人口众多、消费潜力巨大,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上涨,国内的消费市场也是潜力无穷。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要素成本上涨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J].中国国情国力,2013,(11)10-12.

[2] 傅京燕,李丽莎.环境规制、要素禀赋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0,(10)8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