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音乐学科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向教师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要求音乐教师不仅具备本学科的知识,也要拥有相关学科的丰富知识。通过不断地学习,我为自己注入了“源头活水”,使自己在教学中思路开阔、头脑灵活、旁征博引、游刃有余。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年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新课程改革向教师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要求音乐教师在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具备本学科的知识,也要拥有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辅助教学的业务能力。
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而我认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种思想观念和新课程改革潮流的推动下,我先后进修了音乐学本科课程、汉语言文学本科课程以及英语、历史等课程。通过不断地学习,为自己注入了“源头活水”。使自己在教学中思路开阔、头脑灵活、旁征博引、游刃有余。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涉猎多学科知识对音乐教学的帮助。
1 语文知识对于音乐教学的帮助
文学艺术是一家。通过三年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学习,我越来越感觉到文学与艺术本是同根生成。一部音乐史上的佳作必然是文学史中的巨著。比如: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本身就是春秋时期各国的民歌总汇,既是《诗三百》也是“歌三百”。明代作家刘濂称之为“诗中有乐,乐中有诗。”《诗经》之后的《楚辞》来源于楚国民歌,而其中的《九歌》乃是屈原在民间宗教的基础上创作的祭祀乐章,具有强烈的音乐节奏感,也最能代表楚辞的特色。而由诗歌演化而来的赋,讲究铺陈、文采和音韵,在汉代的民间和宫廷曾广泛传唱。汉乐府更是一种合乐而可以唱的诗。文学故事《旗亭画壁》告诉我们,许多唐诗在他所属的时代,曾是脍炙人口的歌曲。宋词更是如此——“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不仅中国如此,外国亦然。莫扎特的著名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就是根据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创作而成。而西方文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形象——唐璜,也先后出现于莫里哀的喜剧、莫扎特的歌剧和拜伦的长诗之中。这些充分说明:音乐离不开文学,文学也离不开音乐。文学应该是具有音乐性的文学,音乐也应该是具有文学性的音乐,二者分离便都不是艺术。
通过进修中文课程,不仅丰富了我的文学内涵,精进了我的教学语言,还使我在课堂上知识丰富,具备了从容应变的能力。一次,我让学生欣赏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时,当学生听到女主角韩英演唱彭霸天“抢占茅房”时,全班哄笑:“哈哈,连厕所都抢!”眼看纪律乱了起来,这时我停下了音乐,对学生讲:“此‘茅房’非彼‘茅房’,诗人杜甫在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里的茅房指的草屋。它虽不能遮风挡雨,但却是穷人唯一的栖身之地。在彭霸天的恶势力下,穷人被剥夺殆尽,这充分地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讲到这里,学生止住了笑,请我接着播放音乐。从他们庄重的神情中可以看出,这堂课的情感目标成功实现了。还有一次,我在讲欣赏课《彝族舞曲》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主奏乐器琵琶的音色,我引用了大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经典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让学生去想象大大小小的珍珠落在玉盘上的声音效果,引起了他们对琵琶这一乐器的兴趣,使他们对《彝族舞曲》的学习充满了渴望,起到了很好的导课作用。
2 历史知识对音乐教学的帮助
在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中,有许多作品集文学、史学及音乐要素为一身,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比如以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篇《送元二使安西》为题材创作的琴歌《阳关三叠》,就是一首极富盛名的送别之作,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可是在教唱这首琴歌的时候,学生的演唱却仅仅是把它作为一首送别歌曲,表达出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歌曲中诗人的无奈和对皇权的不满没有丝毫的体现。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学生们讲道:“同学们觉得这首诗中诗人除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还有什么情感流露?”学生回答说还有担心,因为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中可以感觉到。我看到了希望,继续鼓励他们:“同学们说的很好,可是为什么‘西出阳关’会让诗人如此担心呢?阳关究竟是个什么地方呢?”面对学生的茫然,我给他们介绍了阳关这一历史古迹:“阳关,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凄凉悲惋,寂寞荒凉。西出阳关进入大漠,道路越走越荒凉,人烟越来越稀少。故乡遥远,风俗迥异。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把性命丢在了西出阳关的路上!”听到这儿,同学们纷纷表示理解了王维的担心。我趁热打铁:“那王维可不可以劝元二不去安西,而是像孟老夫子那样‘烟花三月下扬州’,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去呢?”同学们回答不可以,因为诗中有“出使”的意思,而出使代表了皇权。这时候我非常严肃地对同学们讲:“唐朝初年,统治者扩大疆土之后,需要大量的人民到边疆去驻守。这使得本来就饱受苛捐杂税折磨的人民又背上了征戍徭役的重担。王维对这些现象没有像杜甫一样发出‘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这样的直接控诉,而是用言外之音,含蓄地抒发了哀怨的别离情绪,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唐王朝带给人民的苦难。所以说此诗一出,在唐朝送别诗领域中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在唐代的送别宴会中,唱《阳关三叠》成为了时尚。”讲完,我来到钢琴跟前,再次奏响了音乐……这一次,学生的演唱饱含深情,把歌曲中所有的情感表达到位,再现了古人“离愁别绪歌千载,断肠声里唱阳关”的意境。那一刻,不仅我被深深地感动,学生自己也被动人的琴音,深情的歌声深深地陶醉了。《阳关三叠》教学的成功使我再次体会到拥有丰富的知识,对打造有效课堂是多么必要啊!
3 英语知识对音乐课堂的帮助
在音乐教材中有不少外国歌曲,这些歌曲大多是在世界上广有盛名的。教材上给出的大多是译成中文的歌词。著名翻译家兼音乐家薛范以近半个世纪的歌曲翻译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以传达歌词的涵义、意境、意象之美和形式美作为标准,那么大多数歌曲都是可译的;如果以传达歌词的语音、音韵美为标准,则所有的歌曲都是不可译的。”基于这种观点,我比较热衷于教给学生原文的英语歌曲。〈Jingle Bells〉(《铃儿响叮当》) 、〈Edelweiss〉(《雪绒花》)这两首歌曲都是深受同学们喜欢的英文歌曲。尽管这两首歌曲的中文歌词翻译也很受欢迎,但我还是倾向于原文的学唱。通过征求学生们的意见,师生达成学唱英文歌词的共识。通过学习生词发音,流畅地朗读句子,一步步地完成英文歌曲的演唱。当课堂上飘荡着学生用标准的发音,优美的旋律,娴熟的演唱英文歌曲的声音时,我和同学们都很开心,沉浸在小小的成就感之中。此外,当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时候,我用一句“Are you ready?”来唤醒他们的注意,比大声吆喝:“快点坐好,准备唱歌了!”要有效得多。很多时候,我刚刚走进教室就有学生围上来问:“老师,今天学什么歌儿啊?”我故作神秘的告诉他们:“A beautiful song.”同学们一听,兴奋地叫了起来,学习动力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这些成功的事例让我觉得身处21世纪,适当地运用英语进行音乐教学是多么受学生的欢迎啊!
“打铁还要自身硬”,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必须让自己不断地读书,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思想观念,不断地探究学科教学的发展方向,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让自己的“一桶水”变成“奔涌不息的河流”,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永远充满了吸引力,成为真正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乐理知识增强记忆
【中国分类号】G623.71
一、利用插图讲解乐理知识
小学音乐课本里的乐理知识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难以掌握,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利用了课本上的插图将这些抽象、难懂的乐理知识加以形象化、直观化,巩固了学生的记忆。如音乐课本第四册第七课的乐理知识教学,认识掌握延长记号,课本上插图是小狗不拉琴了,而小鸡还在唱歌。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这一知识,引导学生看图思考,为什么拉琴的小狗和唱歌的小鸡表情不同?曲谱的结尾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认真地看和想并找出其中的原因,我用琴弹出带延长音记号和不带延长音记号的曲谱,让学生加以比较。又如第六册第六课的乐理知识,渐强、渐弱记号,课本上插图是一名学生打军鼓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的过程,我便利用插图问学生:①当这名学生在远处打着军鼓慢慢向你走来时你感觉声音是怎样的呢?②当他经过你面前又慢慢向远处走时声音又是怎样的呢?以上知识仅用文字是很难说明白的。利用插图形象直观的画面来进行讲解,抽象的乐理知识学生便会很快的掌握。
二、利用乐理卡片回答问题增强记忆
在乐理教学中难免要采取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这样全班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提出的问题,表面上看来,答案是正确的,一哄而起,热闹非凡。其实深入学生细问便知滥竽充数者不凡其人。为避免这一弊病,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情况,我采用乐理卡片回答问题的教学方法。如:学习速度标记时,让学生每人自制一套卡片,当老师用不同的速度拍击桌子时,学生可凭借自己所学乐理知识迅速地选择正确的答案卡片举起,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举示卡片时,要求学生回答准确、果断,举后不准更换。这样全班同学就会精力集中找答案,争先恐后举卡片。待同学生们举起卡片后,老师只要用眼睛扫视一下,便知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凡是举起答案正确的,表明这些同学己掌握了所学的乐理知识;凡是举错的,表明这些同学还需要个别辅导。用乐理卡片教学,老师了解学生直接,学生回答迅速,教学非常方便。此方法也可以用于其它方面的乐理知识教学。如音符、休止符、拍号、力度标记等乐理知识,效果很好,这种方法在使用范围上,既适合全班集体性的教学活动,又适合于如同游戏式的分组练习,或同桌练习。这种教学方法既有利于调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老师直接发现每一个同学的学习情况,为每个同学创造较多回答问题的机会,改善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利用唱歌教学讲授乐理知识
唱歌教学不仅仅是唱歌,也是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教学过程。许多乐理知识是需要通过唱歌来实践证明的。如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这首歌曲表现了孩子天真活泼的性格和热爱家乡的感情。歌曲用中速稍快来演唱,前两个乐句感情平稳,但略带诙谐,描写孩子得意、俏皮神情,在力度上音量不宜过强,可用“mf”,第三乐句两个乐节应做力度的变化,由“mf
四、利用分类推进的方法学习乐理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巩固利导一类,狠抓提高二类,鼓励帮助三类。为达到推进分类学习的目的,首先注意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其次,在提高学生能力上下功夫。为把分类推进搞得更有成效,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①面向二类学生,兼顾一、三类较好与较差的学生。②练习题要有启发性、思考性和趣味性。③有针对性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如巩固性练习、判断错误练习、综合性练习等。④作业布置既有面向大多数学生,又要照顾学习好的学生,还有考虑学习差的学生。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本领或学会怎样学习,这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五、全面做好乐理课的复结
【关键词】通俗音乐 中小学生 音乐课堂
在以前使用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通俗音乐的内容很少,只在个别章节选取了一两首流行音乐作品进行欣赏。而湘版教材中则在此方面较之以往进行了较为大胆的改革,专门设计了一个章节来介绍流行、通俗、爵士等大众音乐,而且在其他章节中也有一定量的通俗音乐内容。由此看来,势不可挡的通俗音乐已经成功进入了中小学课本,使中小学音乐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但音乐课堂只用教材和大纲来教学,肯定无法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要。通俗音乐是一个大杂烩,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如何更好地选择通俗音乐进入课堂,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专家学者、音乐教育工作者、通俗乐坛及家长等共同努力、辨证地对待,切不可“一刀切”,也不可“一锅和”。
一、面对通俗音乐,中小学音乐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1.选择适度,辩证看待
让通俗音乐加入中小学音乐教育,不等同于废弃古典、经典和民族等传统主流音乐教育。传统主流音乐依然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最核心的部分,因为其代表主流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通俗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十分复杂的音乐类型,其内容也并非全都适合中小学生来欣赏或学唱。例如,通俗音乐中有一些过分渲染孤独、忧伤、迷茫、失落等情绪的作品,或表现游戏人生态度的作品和描述成人爱情世界的作品,这些都不利于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对于通俗音乐进入课堂要有所选择,这也是中小学生音乐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应该拒绝内容消极、格调不高、风格低迷的通俗音乐作品,应该引入内容积极向上、风格清新别致、格调较高的作品。如《爱的奉献》《掌声响起》《我热恋的故乡》《隐形的翅膀》等作品,通过这样的选择,来营造一个既轻松活泼,又健康向上的音乐教学课堂。
2.通俗乐坛应该多创作一些有利于中小学生欣赏和传唱的通俗音乐作品
当前通俗音乐乐坛中,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没有单独为中小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创作更多的作品,而是更多创作商业性作品,甚至为了名利而创作一些没有营养价值、追求极端、冲破道德底线的通俗音乐。越来越多的通俗音乐不适合中小学生欣赏和传唱。这方面在我国通俗乐坛更明显,应该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投入财力、物力和精力加强创作。多创作一些有利于中小学生欣赏和传唱的通俗音乐作品,来吸引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理引导、辩证施治
中小学生的课外音乐欣赏通常都是自发进行的,他们常常凭借直觉或跟风来接受音乐,而且极易接受一些思想内容低俗的作品。因此,中小学音乐课堂有责任引导中小学生的审美观,加强健康、积极的音乐作品欣赏,在理论上指导中小学如何选择和鉴定。逐步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鉴别能力,自觉抵制通俗音乐中的不良因素和糟粕作品。然后建立一些积极向上的通俗音乐观,如介绍一些像《大中国》《龙的传人》等这样的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最后,还应通过对古典音乐、民族民间音乐与通俗音乐进行对比,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音乐门类知识和艺术涵养,提高和丰富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二、如何使健康、积极的通俗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
1.利用易被接受的通俗音乐来导入器乐教学内容
器乐教学比较枯燥,中小学生兴趣不强,此时可以利用易于被他们接受的通俗音乐来导入课题。例如,向学生介绍我国的民族乐器,古筝和二胡等。可以上课时让学生欣赏周杰伦的《青花瓷》。这首通俗歌曲带有很浓的民族风格,让学生仔细听说里面有些什么样的民族乐器伴奏。然后播放纯民族乐器演奏的《青花瓷》,让学生了解民族乐器的音色等。这样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利用通俗音乐来丰富教学内容
通俗音乐现今种类繁多,就其艺术内容而言,有些是民族民间音乐改编的,有些是用古典音乐改编的,甚至有些直接来自教堂音乐,其中不乏优秀作品;就通俗音乐类型而言,各个文化圈有其不同的通俗音乐;就其表演风格而言,通俗音乐具有创作力,而且有其广阔的“二度创作”空间。因此,用通俗歌曲来丰富中小学课堂内容,既能使学生开阔眼界和开拓创作思维,又能使其产生良好的兴趣,形成审美观。一堂通俗音乐的课堂,可以用黑人的蓝调音乐、爵士音乐,美国白人的乡村音乐和东亚地区的吟唱音乐一起对比欣赏,不但能丰富课堂,而且能使学生真正享受到“美”。
3.利用通俗音乐来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兴趣
中小学学生对于通俗音乐喜爱至极,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利用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来引起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例如,通俗歌曲SHE演唱的《remember》中副歌部分正是借用了世界名曲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的主题部分。这样让学生欣赏两首曲子,让他们发现这一特点,从而对古典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拉近了古典音乐与通俗音乐的距离,从而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结语
一、“随风潜入夜”――“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在课例中的实施
有了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就可以实施我们的教学研究了,让”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在课例展开、渗透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中借鉴:
1.教学目标简而不浅
以往拿到一首歌曲的时候,我们最先会考虑哪里可以设计几个环节让教学出彩,自从对“教学评一致性”有初步的了解之后,我们首先是解读歌曲,确立本课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如何正确评价,从而确立教学任务。比如我最近的教学内容是“勤快人和懒惰人”。在本音乐组研讨的时候,我们一起商量讨论,最后制定了三个目标:熟悉旋律,哼唱歌谱;学习歌曲,能有表情地演唱,能用不同演唱速度表达歌词内容;尝试歌词的新创编。有了这三个目标后,之后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都是围绕它展开。
在学习歌曲中用游戏“过荷塘”找出去厨房的秘籍,学习三条旋律比较他们的异同,哼一哼,比较他们的异同,知道第二乐句和第三乐句的区别,为歌曲的准确演唱打下基础。这个目标我还做了延伸,通过“捣蛋鬼狐狸偷秘籍”的游戏让学生尝试唱歌谱,考虑到歌谱并不难,我用标注法帮助他们学习歌谱,是唱谱能力的一个提升,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乐谱音准不一定严格,重要的是能唱对各音的唱名。最后一个目标是能力的拓展,让学生创编歌词,这个环节感觉还是做得不够好,我最初的设想是降低难度,就在厨房把劳动动作改一改。制定合理教学目标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还是需要我们教师斟酌考虑,考虑做到简单却又不浅显。
2.设计教学环节,细化教学任务
“勤快人和懒惰人”曾开过课,所以对大家来说也比较熟悉,这次再来讨论也就轻车熟路了,很多老师都给了我很多不错的建议,比如去掉了开始部分的古诗节奏型训练,还有就是如何把整节课恰到好处地串连起来,让学生学得更感兴趣,让教与学融会贯通起来,最后就是重视评价,以往可能被忽视的评价契机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在讨论的时候我们依据本次课题事先做好设想,而不是随机抓。
3.从学生出发,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应该是立足于学生,能从学生出发,适合学生,我们不能一味地想怎样的教学方法会出彩,而是应该考虑怎么的教学方法最适合学生理解掌握。比如我上“勤快人和懒惰人”,开始时我只是把歌曲学习顺序调换了一下,后来我又在设计上做了个调整,把整节课通过“朵拉”冒险故事融为一个整体,层层相扣。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动静结合的设计更适合他们,所以我们把欣赏伴奏音乐融合在开汽车的游戏中,使得他们的手脚、耳朵都能动起来,这个方法也更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
二、“润物细无声”――“教―学―评”一致性在课例中的融合贯通
1.让学生在自由中成长
我希望所有的孩子在课上都是快乐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也遵守这样的原则,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在不同速度的律动中开始,融入故事情节,通过一个朵拉去厨房的冒险任务让学生快乐地参与音乐活动,大部分同学都很投入和开心,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兴趣的引导对他们今后学习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所以还是不要把学生吓住在起跑线上。同样也要遵循学生的自主学习,抓住课堂的评价契机,让学生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跟着教师的设计简单地遵循条条规则进行活动。在多个音乐活动中,由简出发,慢慢深入,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师的几个任务,达成了目标。
2.课堂教学要灵活调控
都说书本是死的,人是活的,怎么样让书本内容也活起来呢?有时候或许就只在于一个小小的变换而已,本课“勤快人和懒惰人”有趣生动,过去也上过这一节课,最初设计的是让学生先从第二段慢的事实证明,这个想法是正确的,无论是哼唱旋律部分,还是歌曲学习方面,我都遵循这样一个原则,从慢开始。教学效果也明显,但是,本次教学我又做了调整,把整节课用一个故事融为一个整体,层层相扣,这也得感谢家中小儿,天天陪着看动画看来也会有意外收获的。我把教学环节融合到音乐活动中,让他们在游戏、故事中学习,让课程轻松了很多,
最近,我一改以往的教学过程,把学习音乐知识放在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发现课堂教学进行得非常顺利。课一开始,老师走进教室,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老师身上,他们用好奇的眼睛注视着老师,我趁势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再用学习的结果指导歌曲的学唱,这样学生课前学习的音乐知识在本节课里得到运用,学习过程非常轻松,知识掌握得也较牢靠。以四年级上册歌曲《愉快的梦》一课为例,我采用了这种方式教学,取得了较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合上课本,听老师弹奏乐曲(《愉快的梦》),并用手轻轻打拍子,听完后告诉老师是几拍子。当我弹完,学生纷纷发言:“三拍子。”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说:“我们刚刚听到的乐曲是‘两组’三拍子构成的,即六拍子。”我及时在黑板上板书了拍号“”,并告诉学生,它的强弱规律基本上是三拍子的重复,只是把第四拍变成了“次强”成为“强、弱、弱、次强、弱、弱”。接着让学生轻拍身体来感受这个强弱规律,并合着音乐拍一次。然后我问学生:“‘’这个拍号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学生举手回答:“‘8’是什么意思?”我板书之前学过的拍号“”、“”问:“这里的‘4’是什么?”学生:“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我接着提示学生:“以此类推‘8’是什么意思?”学生恍然大悟:“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我抓住时机板书出《愉快的梦》前两个小节的旋律“3 3 321│5・ 5・ │”请学生演唱,教室里立刻活跃起来,孩子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很快有几个学生就把这句唱准确了,我让这些孩子当小老师教全班同学唱。接着又板书曲谱“5 5 542 │1・1・ │”,学生根据刚才的经验,很快唱好了这两小节。我在最后一小节的两个“1・ ”处加上连线,告诉学生现在这两个“1・ ”只能唱第一个,但要唱够六拍。我顺势提问:“那么这条线起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连接作用。”我又把连线画在“542”上,接着问道:“那这几个音又要怎么唱呢?”学生发现,加不加连线对这几个音来说没变化,那么为什么又要加上连线呢?我在这两小节下面加上歌词“轻轻荡漾”,学生很快就发现,“荡”字是用三个音来完成的,所以加上了连线。我将知识点一语道破:“这个连线在这里表示连接,一字多音时就要用它表示。”至此,本节课新学的音乐知识便已水到渠成。我把剩下的简谱让学生自己学唱,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而且学得非常快。
下课后我开始反思,以前的教学问题出在哪呢?
1.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新课标在处理好各种关系中要求,既要启发学生又要有适当的讲授。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这里是什么知识,所以要怎么样唱,学生就成了被动接受的工具,他们的积极性也不高。正如一句话总结的:说给我听,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也会忘记,让我自己去做,我会永远记住。
2.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老师在学生唱歌的过程中随意打断学生,让学生的演唱被迫中断,这与打断别人说话是一个道理,是一种不尊重学生的表现。也难怪学生这时都不愿听老师讲解知识。
3.没有做到以音乐为本。音乐课不同于语文、数学等课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以丰富学生情感为主。如果在学生学唱歌曲时,不时地停下来传授音乐知识,不仅会明显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使情绪低落下来,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在这样的情绪影响下,唱出的歌就必然会失去了它原来的味道。所以老师要做的,就是运用一切尽可能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其始终能积极地参与老师设计的一切活动――包括音乐知识的学习。
4.音乐知识的讲解没有做到连贯性和系统性。没有复习巩固、启发引导和层层剥笋的过程,学生见到的只是一片树叶,而非枝繁叶茂的大树,更别说一片森林了――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也正是因为学生学到的知识是零散的,难于理解消化,所以总是容易忘记。老师在讲解音乐知识时要有宏观的架构,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衔接,从而达到让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教学目的。
蹇菊华 四川省苍溪县陵江小学
书 讯
《名优教师设计音乐课教案与评析》
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
由音乐教育家曹理主编的《名优教师设计音乐课教案与评析》系列丛书现已由人民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丛书依照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新版初中音乐教科书编写而成。教科书中的每个单元,编者都分别请两至三位名优教师设计出三至七篇教案,并附上点评文章。每篇教案及点评均以有效指导实际教学为目标,因此该丛书的实用性强、参考价值高,欢迎各位教师选购。具体书目如下:
名 称 定 价 开 本 备 注
《名优教师设计音乐课教案与评析》七年级上 28.00 A4 已出版
《名优教师设计音乐课教案与评析》七年级下 28.00 A4 已出版
《名优教师设计音乐课教案与评析》八年级上 29.00 A4 已出版
《名优教师设计音乐课教案与评析》八年级下 29.00 A4 已出版
《名优教师设计音乐课教案与评析》九年级上 暂无 A4 2014年7月出版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课堂的教学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课堂中,教师总是被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方式所束缚,在音乐教学之时,总是循规蹈矩的使用“我讲你听”的模式,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或者是乐此不疲的演示,沉浸在自己的教学氛围中,而学生只是呆呆的坐在讲台下,只能强行接受教师的灌输,不能动手去实践,甚至是忘记了要去思考,这一方式是音乐教学的缺陷。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弊端,并且努力去克服,在音乐教学的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来,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乐趣。
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参与音乐课堂的学习,让学生用全身各种感官来体验音乐的独特之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音乐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美丽世界。例如:教师在讲授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乐理知识之时,并不一定要对每一个音符音调去精益求精地追求完美地一字一句、一板一眼的去解释给学生听,这只会使学生的大脑形成混乱,理解起来反而不消化,学生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学生去想象,甚至让他们去模仿。每个人对于音乐的理解都是不同的,不管是对同一首歌,或者甚至是同一句词,同一个调,因为每个人的思维与见解不同,在音乐中所能领悟到的东西也不同,对于学生的理解,教师应该多加引导,对于学生的表现多给与支持与鼓励,让学生找到学习音乐的自信心,对音乐充满热情。
二、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与课堂教育素养
学生对一门学科的喜恶与态度,经常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教师个人的音乐素养与课堂教育素养。如果教师在课堂之上,态度散漫,或者是高高在上,把自己放在领导地位,不重视与学生交流,亦或者是教师在课堂上经常出现卡词、教错知识、不能解决学生所提出的疑问等等这些问题,这无疑会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态度提出质疑,长期以往处在这种课堂教学环境之下,会让学生对音乐课堂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的心理。所以教师以身作则,不段提升自身的音乐修养与课堂教育素质是重中之重,不容小觑的一环节。教师在音乐教学之中,应该起带头作用,以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与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自身的榜样作用下,带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是培养学生的自身素养。
三、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敢于创新
教师在音乐课堂质量的提升上,就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紧跟时代的步伐,吸收传统音乐教学方法中值得借鉴的方面,摒弃其中存在问题的方面。例如:教师在教学之时,就可以运用一定的方法,是学生主动去学习,把学生以往那种“不学没办法、一定要学”的思想观念转变为“是我想学、是我要学”,这以思想观念的转变可以使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更加主动,更加持之以恒,兴趣可以让一件普通的事情变得格外美丽,格外耀眼,这样可以使学生发现音乐的另一种美丽。教师在改变学生这种从压迫学习的思想观念到主动学习的思想观念之时,可以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成果,多媒体技术。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与音乐课堂相关的比较具有特色、具有教学价值与意义的音讯视频,从视觉和听觉上带给学生双重的体验,让学生深深的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感受其美妙与力量,给学生带来一种特殊的课堂体验,让学生爱上音乐,主动去追寻音乐的真谛,对于音乐知识的学习的渴望。
四、结语
社会对音乐批评人才的需求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文化逐渐活跃而不断增加的。如各电台、电视台的音乐栏目大都需要音乐评论人才对现存的一些音乐事项、音乐活动等作一些客观公正的报道或评论。另外,一些刊物也专门开辟音乐批评学术领地,如《人民音乐》、《音乐研究》等期刊每期都有专门的音乐评论板块,为我国音乐批评事业沿着健康轨道发展提供了一个较高的学术平台,同时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多地需要一种精神的享受,而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文化载体,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无疑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享受。然而,在面对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物象时,普通民众如何作出有益的选择,使自己的精神得以愉悦、情感得以升华,就需要音乐批评的正确指引。但我国的乐评市场并没有很好地担当起此一重任。
在此情况下,音乐批评学科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学科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它首先需要的是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而当今音乐批评学方面的学术著作也可谓是凤毛麟角,更何谈师资培养。近期,笔者有幸拜读了明言教授的《音乐批评学》一书,感觉如获至宝,此书真可谓是音乐批评学科建设的应时之作。
明言教授长期从事音乐批评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其代表性著作有《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音乐批评学》;代表性论文《应以开放意识关照“谭盾”现象》、《音乐批评学刍议》、《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学科的理论及历史问题》、《“乐评人”现状的思考》等在学术界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音乐批评学》一书全书立论新颖、结构严谨、论述流畅、例证翔实。可称为中国当代“音乐批评学”的开拓性著作。
全书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更多的是侧重于“论”,包括绪论、第一至第九章,论述的是音乐批评基础理论的各个基本方面:第二部分则是“史”,包括第十、十一章,勾勒出中西方音乐批评的历史脉络。
一、“论”中出新
在绪论一章中明言教授从“音乐批评学”的学科现状谈到音乐批评学的研究对象和本质属性,又到该学科的基本范畴和学科体系,但都没有作过于深入的探讨,而是列出了全书的一个基本框架,使读者一目了然。然而从其中关于音乐批评和音乐批评学的定义所做的推敲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治学态度。作者旁征博引,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音乐批评(Musical Criticism)’就是以文化学、哲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学、工艺形态学等单纯的或综合的理性眼光来审视音乐的现实事项与历史事项(理念、活动、音响文本与符号文本等)的一种理性建构活动。是将音乐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有机地应用于音乐审美评价、历史评价的实践的一门应用性学科”。而“音乐批评学”,作者则认为:“是关于音乐批评的一般原理、方法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讲就是运用哲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的基本方法,以音乐哲学、音乐形态学理论、音乐音响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批评活动进行系统化梳理和理论性总结的一门学科体系”。对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准确定位为后文的音乐批评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后面的一到九章中作者分别就音乐批评的本质论、功能论、主体论、对象论、标准论、形态论、方法论、操作论、发展论作了系统而又深入的论述。且论中出新。
第一章就“音乐批评的本质论”展开深入论述。古今中外,旁征博引,立于巨人肩头而又看得更高更远,由“音乐批评谓何”?的“是什么”到“音乐批评何谓?”的“干什么”,阐述生动,论据确凿、论证有力。从学科的基点出发逐渐垒起学术的大厦。第二章“音乐批评的功能论”中,则立足于文化的角度阐述音乐批评的三点文化使命。即通过批评“探讨音乐艺术的发展规律”“为音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为繁荣音乐创作作出贡献”。最后得出结论“我们需要音乐批评的繁荣与发展,尤其是需要高屋建瓴、雄视全局、鸟瞰历史的音乐批评。具备了这种文化视域,音乐批评的文化使命才可能完成得更好。”在第三章“音乐批评的主体论”中作者就批评家的社会属性、批评家的思维方式、批评家的学识人格三方面展开论述。提出批评家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真理负责”且明确提出“对真理负责”是三个负责中的根本与核心,以无畏的胆识坚定自己认定的真理,但同时也要勇于改正错误,两种行为都是批评家人格魅力的具体体现。特别是后面的经典性总结“音乐批评家的这些素质应当是一个综合体,是一个全面的、立体的互补系统。如果将它们互相分割,或只注重单项发展,对批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是不利的。”为我们以后音乐批评学科的建立指明了方向。这又是本书的一大亮点。第四章“音乐批评的对象论”,针对音乐文化这种人类的特殊文化现象,从音乐本体论出发把音乐批评的对象分为“文本”和“泛文本”两种形式,扩大了音乐批评的对象。这一点就为我们以后音乐批评学科的课程设置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五章“音乐批评的标准论”,标准意即“衡量事物的准则”或“本身合于准则,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事物。”而这一章中对于音乐批评标准设定的问题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作者从批评家、专家、社会文化语境三方面对音乐评价的标准作出设定,且提出“三者中的任一方都与它者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的精辟论断。如果说前五章作者还是从理论的角度来阐述音乐批评的话,那么六、七、八、九章则是从实践的角度来阐述音乐批评的,说白了就是怎样去进行音乐评论。第六章列出音乐评论的不同文体、类别、形态等各方面的大体框架。第七章则从方法论的角度使第六章的框架变得有血有肉生动起来。最后还特别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提出“方法论的基本准则,应当根据艺术本体和社会历史的基本准则而制定。依据艺术本体制定的准则,是音乐艺术批评的方法的本质所在;依据艺术的社会历史规律制定的准则是音乐艺术批评的方法的深厚社会基础之所在。在现实的批评实践中,在两者中要做到不偏不倚,不可或缺。”使得音乐批评的方法有了更加广阔的理论视野。第八章则是音乐批评的具体化,把前几章的理论、观念付诸操作实践。同时,这一环节也是音乐批评成败的关键。作者分别就操作原理、操作程序做了一定的梳理,也对操作的方式做了一定的探讨。为我们以后音乐批评的实践操作指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在第九章中作者就音乐批评的发展做了精辟的论述,指出音乐批评的发展受“音乐批评自身性因素,音乐艺术实践性因素,音乐批评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只有努力改善这三方面的因素,才能使音乐批评走上一条康庄大道。
二、“史”中明鉴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第十、十一章),主要是从“史”的角度来进行阐述的。勾勒出了中西方音乐批评的历史脉络。这一部分的梳理也可谓是填补了一项史学空白。作者从大量的历史尘埃中搜集出这些散金碎玉,且根据批评观念、批评形态的演变划分出不同的历史阶段。如把中国的音乐批评史划分为“音乐批评的萌芽期(远古一先秦);音乐批评的成熟期(先秦一两汉);音乐批评的深化期(魏晋一晚清);音乐批评的转型期(晚清―20世纪)。”把西方的音乐批评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萌芽阶段(音乐批评与哲学思辨、文化批评、艺术论辩等往往混生在一起);确立阶段(音乐期刊、报纸出现,有了专门的音乐批评活动,音乐批评学科成为显学);多元阶段(20世纪传统音乐创作与批评观念的瓦解和多元音乐创作与批评观念的确立)。”“读史可以明鉴”,作者对中西方音乐批评史的梳理与阶段的划分也许会引起一些学者的争议,但他毕竟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划出了一条比较明析的音乐批评历史演变轨迹,不仅挖掘出了这些散金碎玉,而且还把它们用这条线串成美丽的项链献给我们。
三、结语
关键词:中职;音乐教学;音乐鉴赏
兴趣,是一个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肯定态度,并由此产生去认识、掌握和参与的心理倾向。音乐兴趣的培养是推动学校音乐活动的动力,也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中,我首先从激发学生音乐兴趣这一关键问题入手。中职新生入学后,我对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基本知识以及学习乐器等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兴趣爱好一项中,百分之百的学生喜爱通俗音乐、流行歌曲;在音乐基本知识一项中,我选了七首较为大家熟悉的中国歌(乐)曲进行听辨测试,让学生辨别曲名及作者,结果中职一年级的学生竟无一人全部答对。其中答对四首曲目的仅占学生总人数的34%。
兴趣调查告诉我们,当今中学生对通俗音乐、流行歌曲情有独钟。对此我没有采取禁止、遏制等简单做法,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们利用每堂音乐鉴赏课最后的五至十分钟,推荐一首她们喜爱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通俗歌曲播放给大家听,并让学生对歌曲进行简要的介绍,说出喜欢这首歌曲的原因。我和学生们一起听,一起分析。随后,又让学生把通俗歌曲与课本中的经典名曲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使学生们进一步理解经典名曲的经典所在,引导学生具有把握音乐审美的尺度,对音乐作品中的良莠现象、通俗与庸俗品格具有鉴别能力。此外,还注重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充分利用各种感知通道,对音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探究、理解和体验,使她们在音乐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听、看、想、唱、念、写、画、评的立体化音乐特色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的实施给音乐鉴赏课带来了很大变化,曾经是“规矩、呆板、拘束”的课堂渐渐离我们远去,各具特色的教学课例层出不穷,令人回味,新课改精神已逐渐入人心。
随着“热闹”的音乐课就体现不出课改的理念。于是,那些即兴课堂表演、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分组讨论等必要的教学环节,统统都被夹在了课堂教学中,这种“被合作”“被讨论”“被表演”的课堂活动,在平常一些公开课、优质课中,随处可见。老师为快速实现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常常使学生刚开始合作或还没开始合作学习,就让老师“被结束了”。这样的课,“热闹”是有了却大有哗众取众之嫌,因为有些课堂活动根本就没有踏踏实实的为开展,只有形式没有实质,只是为了制造课堂“热闹”,感性课程的时髦而已。
课程改革的过程也是扬弃的过程,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教师只抓住了教学方法的外壳,盲目模仿,迷失了方向,远离了新课程。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们要时时反思自己自己的教学行为,要从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的时机、学生的参与程度等多角度来分析问题,是音乐课堂的教学设计既有活泼新颖的形式,又有凝神思索、警示墨香的时刻,最好是能水到渠成,这样的活动,才事半功倍、锦上添花。
音乐艺术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学科同其他学科具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即:体验的方式。音乐是一种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的获得,必须通过知觉的方式。因此,音乐教育过程,应是一个学习者对音乐的感受、感悟和音乐对学习者的感染、感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是引导着和促进者,起作用是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家的美妙音乐,而不是代替学生理解音乐,不能让学生“被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实人试图把音乐给学生“讲明白”,这种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其根本症结在于排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无法形成同音乐之间的直接体验与交流。音乐音响的费与异性特征决定了音乐教师不能对音乐作品进行过多讲解,学生们在欣赏同一首音乐作品时,由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他们所联想或想象到的音乐内容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对音乐内容过多的讲解和诠释,无益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因此,音乐鉴赏教学一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
关键词:高中音乐 生活 实践
一、改变思想注重课堂体验与实践的必要性
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多年来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展的问题,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距离,特别是教学中的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时间的环节,经常容易忽视这个问题,漠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等多方面的独特作用;只注重音乐知识技能的单方面传授与训练,而忽视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的培养。在教学形式和教法上,重教师的教授,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对音乐内在感受与形式的挖掘;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师生间的不平等的权威依从关系。虽然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而我们的音乐课一直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权威和意志,把学生看作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则毫无兴趣,乱作一团。一眼望去,教师与学生似乎是两个不同空间中毫无关系的个体与组织,各做各的,下课后一拍两散。很多学生就是在这种缺乏互动,缺少交流的音乐教育中度过的,虽然喜欢音乐,但对音乐课却没什么好感。以上的问题都阻碍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逐渐让人们认识到了师生交流与课堂实践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音乐课堂贴近生活,课堂师生交流与课堂实践的实施
1.转变观念,转变角色
首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课堂应成为学生的学堂。反思当前的音乐教学,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学生很少主动参与课堂,师生缺乏交流,课堂气氛沉闷。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是让音乐老师只图接近用多媒体来授课,使老师忘记了钢琴、声乐、舞蹈才是我们上课少的工具,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走出传统的教师角色,变学习上的“传授”为“引领”和“促进”,变对学生的“主宰”为“合作”与“交流”,变“教书”为“研究”,变“执行课程”为“建设课程”,使学生脱离“被灌输”的状态,而且还要进一步解放学生的头脑,释放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
2.相互尊重建立以实践为主的多种形式,让学生乐于参与
一是人格平等,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作为一个有思想、有看法、有需求的“人”来看待,正视他们的存在,理解他们的愿望,看到他们的努力,赞赏他们的成就。教学中围绕学生的兴趣点设计课堂,尊重学生的创造。鼓励学生能够提出与我们看法不同的意见。二是教学民主。和谐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体现,和谐课堂是我们追求的境界。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消除紧张,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融入课堂,在充分自由、轻松的环境里畅所欲言。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学习,能“俯下身来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大胆质疑,并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师生间的交流多了,学生间的交流多了,相互合作多了,关系也更融洽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也更浓了。
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和特殊的地域环境,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师生互动交流策略,如才艺展示、游戏竞赛、分析讨论、个体探究、谜语竞猜……从而使音乐教学充满生机和新意。
(1)创设舞台,展示自我。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则以普通身份加入,促进师生间相互交往和愉快合作的和谐关系,从而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健康的个性,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合作过程中得到素质上的提高。我在音乐课上设计了“小舞台”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到创作的成功感。
(2)以生活激趣,促进教与学。学生常说学音乐到底有什么用?为了解答这一问题,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音乐源于生活,在我的课堂中我常用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达到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比如:在学习音乐的节奏、旋律等基本要素时,我用了生活化的语言和学生一起在体验中学习十六分音符()时我用了跑跑跑跑、走跑跑,跑跑跑跑、走跑跑的方式。在学习切分节奏(2/4、XXXXX)时我用了大大的西瓜,再联系新疆特殊的地域环境我改变为咚哒哒咚哒,学生一学即会,在课堂中还可以组织一些比赛比如赛歌会,卡拉ok比赛等,以“赛”激趣。
(3)自主探究,合作创造。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包办代替,给学生一个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主动的进行互动。
总之,要做到有效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参与实践,我们必须以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创造一个全新的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堂,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让我们的音乐课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充满生机!不单纯是鉴赏应该与参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与教师行为的变化》
[2]金亚文《理解与实践高中音乐新课程》
[3]刘知新《优化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