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经营性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经营业绩是投资人、债权人、经营管理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重点,而企业经营业绩的优劣与其资产质量密切相关。干胜道、王生兵(2000)认为,资产质量是企业资产赢利性、变现性和周转能力的综合体现。余新培(2003)从资产的物理质量、结构质量、“自由度”、有名无实资产在资产总额中比例四个方面分析企业资产质量。徐文学(2007)认为资产质量主要包括资产的物理质量和资产的系统质量两个方面的含义。甘丽凝、张鸣(2009)利用2001年~2005年国内A股上市公司样本对资产质量、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能够真正反映企业价值信息的不是资本结构,而是其背后的资产质量,只有资产质量与资本结构形成相互匹配的模式才能提升企业价值。钱爱民、张新民(2009)等认为,资产质量是企业质量和公司治理的集中体现,也是企业盈利能力的基础,他们从资产的整体质量、结构质量和单个资产质量三个层次出发,对资产的质量特征加以构建。总体质量特征包括增值性、获现性,结构质量特征包括有机结合性、整体流动性、战略吻合性及与资本结构对应性,个体质量特征有盈利性、保值性、周转性、与其他资产的协调性。贺武、刘平(2006)利用2002年~2004年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样本对资产质量和公司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说明资产质量好、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创造效益的能力也强。李嘉明,李松敏(2005)在检验资产质量与企业绩效时分别用资产报酬率、流动资产率、总资产周转率来表示资产的赢利性、变现性和周转能力。张春景、徐文学(2006)对资产的存在性、有效性和收益性分别采用存在率,周转率和收益率衡量资产质量。
以上观点更多的是侧重于对资产质量本质属性的研究,相关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特别是针对创业板上市企业的资产质量与经营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文献还比较少。有鉴于此,本文以在创业板上市的32家电子信息企业为例,选定相关指标,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资产质量与经营业绩的关系,以进一步丰富企业资产质量与经营业绩关系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本文借鉴相关学者对企业资产质量与经营业绩的研究成果,并根据电子信息行业创新能力较强、技术含量较高、成长性较好的特点,以变现性、赢利性、周转性、成长性和市场价值作为研究资产质量与经营业绩的指标体系。
假设1:资产的变现性与企业经营业绩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2:资产的盈利性与企业经营业绩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3:资产的周转性与企业经营业绩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4:企业的成长性与企业经营业绩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5:企业的市场价值与企业经营业绩呈正相关关系
(二)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 本文采取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经营业绩评估的标准,在自变量的选择上,由于资产质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采取流动比率、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三年主营业务平均增长率和托宾Q值来代替变现性、赢利性、周转性、成长性和市场价值。变量及其描述如表1所示。
利用最小二乘法对上述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回归方程如下:
ROE=β0+β1CR+β2ROA+β3VOA+β4TMBOA+β5TQ+ε (1)
(三)样本选择 本文选择截止2010年10月底在我国创业板上市的32家电子信息企业为样本,以年报数据作为主要的研究数据(来源于中投证券、证券之星等网站)。流动比率是一个适度指标,本文以电子信息行业流动比率的平均值为最佳水平,对32家电子信息企业的流动比率进行正向同趋化处理,其公式如下:
x'= (min<x≤mean) 1 (x=mean) (mean<x≤max) (2)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利用spss16.0软件,对上述变量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其结果如表2所示。
利用spss16.0软件对模型(1)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其结果如表3、表4所示。
表3说明反映资产质量与经营业绩关系的回归模型(1)在整体上是显著的,通过了单尾检验(Sig.=0.000)。从表4可以看出,通过对各指标进行系数检验,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指标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在0.025的水平上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流动比率、三年主营业务平均增长率和托宾Q与经营业绩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与实际情况不太一致。另通过表2、表4中得出N=32(Ntmboa=29),PCR=0.257、PTMBOA=0.983、PTQ=0.230,我们推断这三项指标出现了共线性问题。为了进一步检验流动比率、三年主营业务平均增长率和托宾Q值与经营业绩是否呈现正相关关系,再对回归模型(1)做岭回归分析,得出表5。
从表5可以看出,流动比率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呈现较弱的负相关关系;三年主营业务增长率、托宾Q在0.05的水平上与经营业绩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四、结论
本文将流动比率、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三年主营业务平均增长率及托宾Q值作为企业资产质量与经营业绩相关性研究的指标体系,应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创业板上市的电子信息企业资产质量与经营业绩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流动比率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经过分析,很多企业的货币资金充足,货币资金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很高,如新国都55.2%,国腾电子55.5%,而流动负债过少,导致流动比率偏离正常水平,财务杠杆效应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三年主营业务平均增长率和托宾Q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优化资源结构,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加快资产周转是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的关键。
由于数据的限制,加之统计中出现的系统误差,因此结论的稳定性及可靠性还有待更多的数据进行检验。另外,由于企业经营业绩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宏观环境变化、行业特征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指标的建立和选择中,难免存在不足,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干胜道、王生兵:《试论企业资产质量优化与评价》,《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2]余新培:《资产质量和收益质量及其分析》,《当代财经》2003年第2期。
[3]徐文学:《企业资产质量特征的理论探讨》,《江苏商论》2007年第6期。
[4]甘丽凝、张鸣:《资产质量、债务融资与企业价值》,《新会计》2009年第4期。
一、前提:企业诚信的成本――收益分析
经济活动的参与者究竟是否能自觉进行诚信道德的选择,不仅仅是一个伦理或文化问题,更多的还是个经济问题。人们会在利益的获得与诚信道德选择的代价之间进行成本核算和利益权衡,这便自然形成了对诚信道德选择的成本―收益经济学分析。诚信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既有投入,也有回报,具有商品的某些属性。企业诚信是一种无形资产,根据经济学原理,企业要取得诚信这种无形资产必须有所付出,即诚信是有成本的。企业诚信付出会使其在市场上诚信度提高,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市场形象,无形资产升值,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回报,即诚信收益。
1.企业诚信成本
企业诚信成本有多种划分方法,有人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有人分为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有人分为主动成本和被动成本。本文在以上划分基础之上把诚信成本分为守信成本和失信成本。守信成本包括主动成本和被动成本(守信机会成本),失信成本包括罚款支出和信誉丧失成本(失信机会成本)。以下是本文构建的企业诚信成本图,如下图1所示:
企业守信成本是指企业坚持诚信经营所支付的一切费用。其中被动成本包括:
(1)企业用于保证产品质量的费用。这部分的费用实际上就是企业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费用,它不仅包括保证产品质量本身的费用,还包括保证企业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的费用;不仅包括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费用,而且还包括产品设计、流通、使用直至报废的整个产品的寿命周期内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费用。
(2)企业用于保证对企业员工诚信承诺的费用。主要包括: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员工的工资报酬的费用;用于员工的福利和劳动保险等的保障费用;建立和完善劳动安全保障设施并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的费用。
(3)企业用于保证对投资者诚信承诺的费用。在企业经营和企业重组、上市、兼并、破产等过程中,保证投资者财产的安全和投资者财产的保值增值所花的费用。
(4)企业对社会、公众诚信承诺的费用支出。其中包括:保证及时足额缴纳税款的费用;保证合理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所花费用;为社会福利事业、公共设施的建设所提供的支出;基于为了社会安定、政府分忧而提供就业机会的费用等等。
(5)其他为了坚持诚信经营而支付的一切费用。一般诚信经营的成本会因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加,特别是在企业创业阶段,为了诚信所支付的成本增加较大。
主动成本包括:广告宣传费用。主要包括用于支付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及媒体建立、、企业诚信流动信息的费用和企业用于维护自身诚信形象的活动费用等。教育费用。主要包括用于职工诚信教育的费用、培养诚信建设专业人才的费用、认真制定和严格遵循诚信经营准则和奖励诚信行为的费用等。服务费用。企业向客户提供优质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所需支付的费用。
企业失信成本指失信经营所带来的损失,具体包括:
信誉丧失的损失:主要包括市场份额缩小的损失;投资者不愿投资或抽回投资造成的损失;员工的忠诚度降低造成的损失;失去与其他经营者合作机会而造成的损失。
受到制裁等造成的损失。主要包括不履行合同支付违约金;因商标侵权、专利技术侵犯、偷税逃税、走私贩私、浪费社会资源,环境污染等受到社会有关部门严厉制裁的支出等。
诚信投资是一个战术问题,更是一个战略问题;是一个艺术问题,更是一个科学问题。我们要杜绝失信成本的发生,但对于守信成本也不是一味盲目的投入,“庄妈妈净菜社”的失败就是一个典型的教训,因此,必须要注重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守信收益
(1)诚信带来的市场集聚收益。通过诚信经营和依靠信得过的产品,再通过消费者之间的口碑相传可以赢得更多的顾客,从而使企业形成再次销售和多次销售,增加企业的销售量,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
(2)诚信带来的人才集聚收益。企业通过诚信经营获得高的销售量和高的利润,再用诚信待人的用人机制和高利润带来的高待遇来吸引并留住优秀的人才,使企业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即用价值浇铸忠诚,再享受忠诚带来的更大价值。
(3)诚信带来的资本集聚收益。有了诚信相当于企业拥有了一张融资的通行证,这对于当前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来说更为重要。而且如果企业信用充足,一笔同样数额的资金,可以周转使用多次,这样可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成本。
(4)诚信带来的无形的商誉集聚收益。中国一个企业生产的领带在市场上价格只有数十元人民币,当该企业成为皮尔・卡丹的定点生产厂家,还是原来的领带贴上皮尔・卡丹的商标时,其价格猛增至700元~800元以上,这就是诚信的巨大价值。因为人家卖的不仅是产品,还有企业的商誉。商誉就是企业的市场形象,就是金钱,而企业的商誉是由诚信铸成的。
(5)诚信带来的其他收益。如上市企业股票市值的增加带来的收益;企业主获得社会职务和社会地位从而使企业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带来的无形的免费广告宣传效应;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而发挥出来的主人翁精神和巨大的创造力,如在工作质量、工作数量、劳动纪律、技术诀窍、文化认同、商业机密等方面对企业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收益等等。
二、企业失信时间模型
在企业诚信的成本-收益分析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企业失信时间模型,如图2所示:
总体来讲,企业失信行为的单位时间内,成本和收益水平是时间的函数。由于采取不诚信经营行为,其收益水平在企业经营的初期即可达到较高水平,随后会进一步增加,但随着企业不诚信行为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收益水平会停止增加并开始下降。在某个时点,也即企业不诚信行为被社会了解到某种程度或受到某种处罚时,其收益水平会大幅度下降,严重的失信行为甚至会失去收益能力。无论公司有什么样的理由解释不诚信行为,人们都无法给予原谅,因为信誉很脆弱,它经受不住一次良心的违背。企业通过长时间的经营才能建立信誉,拥有信誉时间越长久的企业越受人们信任。但是无论企业的信誉保持了多久,只要有一次不诚信行为,就会击垮多年的诚信形象。不诚信给企业的伤害一般是致命的,即使能够勉强渡过危机,也要用更长久更巨大的努力去愈合这道伤口。
三、企业守信时间模型
同样,企业守信行为单位时间内,成本和收益也是时间的函数。本文构建的企业守信时间模型,如图3所示:
投入期:企业在诚信投资的起步阶段,有可能是不赚钱甚至是赔钱的,企业的收益曲线是缓慢增长的。因为诚信从投入到产生存在一个“时滞”,包括消费者的反应时滞、需求时滞等,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企业所投入诚信的理解程度、收入因素等,往往是投资进行一段时间后,消费者和合作者才相信企业有信誉。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在被动成本支付时,企业可能会吃亏。比如在遇到困难时仍要履行合约,顾客不必为此支付诚信费用,也不会立即要求进行其他合作。企业付出了诚信成本,但并没有得到诚信收益。但客户因为这件事情更加信任企业,以后还会继续合作,甚至给企业带来其他客户。这笔诚信收益比其诚信成本大得多,只是在行为发生时没有反映出来。因此,从当前看,诚信被动成本大于诚信收益;从长远看,诚信被动成本小于诚信收益。所以,只要企业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应该诚信经营。
发展期:当企业准备支付诚信的主动成本时,就已经有了长远眼光,树立诚信形象为将来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时,因为企业已经有了积累起来的信誉,所以企业诚信回报就会快速增长,其收益曲线就会变得陡峭。当企业不会为了诚信而诚信时,其被动投资已变为主动投资。企业发现诚信能带来的收益越大,则会投资越多的资金用于树立诚信形象。支付诚信被动成本还处在较低层次,为了生存;支付诚信主动成本则处在较高层次,为了企业发展。不管是哪一种,只要用持续发展的眼光看,诚信收益一定大于诚信成本。
品牌期:当企业持续不断的投入诚信投资,而又源源不断得到诚信回报时,企业就形成了自己的诚信品牌。品牌是企业在诚信方面长期大量投入的结晶。我们已经进入了品牌的时代,社会越发达,需求越复杂,消费越高档,品牌也就越重要。品牌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要求以外,更能满足人们在精神、文化、心理等方面的享受。根据西方经济学家的调查统计表明:在人均收入达1万美元以上的国家,90%的消费市场是满足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追求。正因为如此,品牌在市场经济中有着独特的经济魅力。品牌是一种信誉和口碑,是企业诚信的投入和企业文化的结晶,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它将直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回报和收益。在一个健康向上、秩序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投资诚信的回报应该远远大于付出,即收益远大于成本。
参考文献:
[1]金康伟陈琪:民营企业诚信经营的成本与收益分析.乡镇企业研究[J].2004, 5: P54-55
[2]杜炜:用诚信链改造价值链.企业文化[J].2005,1:P83-85
[3]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企业诚信建设课题组.推进实践施企业诚信建设的关键―关于企业诚信建设的调查.施工企业管理[J].2005,2:P23-24
[4]戴维J弗里切:商业伦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P10
关键词:经营模式;商业银行;新时期
一、引言
目前国际上金融领域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三种,分别是法人综合模式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和设立独立的跨业经营的金融机构。其中法人综合模式指的是由同一法人从事多元化的金融业务,比如包括了银行、证券以及保险类的金融业务,这种法人模式主要欧洲等国家比较流行,比如法国和德国。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则是一种不直接参与金融领域管理的一种经营模式,通过投资金融银行或者证券公司和保险等金融类企业而进行的金融义务。对于独立的跨业经营的金融机构模式则指的是一些商业银行虽然不直接参与证券或者保险业来进行活动,但是却能够作为投资主体来参与相关的金融义务。在我国金融领域,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九开始实行了混业经营模式。但是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则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主流,而这种经营模式又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主要有分业经营和综合经营两种,金融的综合经营又被成为混业经营,指的是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企业和相互合作的方式进入对方的经营领域从而实现的多元化。我国商业银行在新时期下,由于竞争的关系,从原先的分业经营开始逐步进入到综合经营模式,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模式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关的建议,这对于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显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不断创新,原本独立的分业经营开始转变,各个原本独立的金融机构之间的分界线开始变得模糊,有些商业银行投资证券和保险,而有的保险搞起了银行,之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出现了这样的转变关键还是在于传统的经营方式造成了巨大的成本困扰,同时也提升了金融领域的风险,所以通过混合经营模式来降低成本和风险是一条非常有效的方法。发展综合经营模式能够最少有下面四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能够让银行效益得到有效增长;第二通过综合经营能够有效提升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第三商业银行通过混合经营能够促进现有的业务增长以及进一步扩张潜在的银行业务;第四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则能够有效提升银行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虽然商业银行通过综合经营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模式相对初级
由于在过去的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商业银行是处于严格的分业管理区间的,正是如此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创新的综合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原先的分业经营模式的影响,其综合经营模式很难深入进入到商业银行系统中。所以很多商业银行的推进综合经营更多的是在意短期和狭隘的阶段,所以很容易产生利益上的冲突,难以在商业银行体系中建立长期合作战略伙伴关系,而这种利益冲突也会对综合经营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明显的负面作用。
(二)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模式监管体系不完善
在新时期下,商业银行最大的创新途径就是从原先的分业经营模式转变到综合经营模式。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对金融风险的有关管理。虽然综合经营模式能够有效的摊薄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和扩张自己的业务范围,但是却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加多元化的风险,而且很多风险隐蔽性较强,除了具有传统经营模式下的信用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之外,还包括了利益冲突风险以及综合交易风险等,因此需要更加完善的风险管理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商业银行在综合经营模式下的发展。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监管方面并没有和创新综合经营模式相对应风险管理创新,因此很难对当前的多元化风险提供有效的监管。
(三)缺乏综合经营模式下的专业人才
由于商业银行采用综合经营模式,就要涉及到跨部门的经营性人才,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就变得越来越高,而且这些从业人员还需要有多个金融行业经验,但是从过去的数十年里我国采用的严格分业管理模式,让金融行业的人才具有明显的单一化,所以很难满足当前综合经营模式下的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进如此当前有关对综合性的金融人才的培训工作还没有有效开展,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造成了当前商业银行的专业性人才的缺乏,难以满足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和革新。
三、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的有效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来说,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而且不同的商业银行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均衡。很多商业银行采用综合经营模式的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因此要根据商业银行当前的真实水平来进行选择,从而来提升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而选择的原则要遵循以下几个模式。
(一)金融控股式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数在A股上市,成为事业型的金融控股银行,因此金融控股的综合经营模式就成了很多商业银行的首选。作为母公司的商业银行在经营本体公司的主营业务之外,还可以在其他金融业务上开展工作或者经营活动,比如开展证券业务以及保险和基金的业务等,从而形成以银行业务为主体并积极参与到其他金融行业的服务模式。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也仅仅是在本世纪初才完成,因此发展起步较晚。而长期形成的分业经营思想也让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模式的发展造成一定的瓶颈,而事业型控股银行有属于非常浅的综合业务经营模式,是实现完整的综合经营模式的一个过渡阶段,但是其金融风险却不容小视。而且这种金融风险还随着从事业型控股转变到纯粹性金融控股综合经营模式还要会不断发酵,因此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对金融风险能力还相对较低,因此加快改革速度,减速进入纯粹的金融控股模式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基于业务合作的综合经营模式
相对我国传统四大商业银行来说,我国很多区域性的商业银行由于资金规模较小,涉及到的业务存量也相对较小,如果和大型商业银行一样进入到纯粹性的金融控股的综合经营模式显然是很难满足这个条件的,但是区域性的商业银行也有自己体量小,创新能力强的优势。比如区域性的商业银行能够对当地的金融需求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那么就能够针对当地的金融需求开发一些相对应的商品,比如增加小额贷款,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改善等。正式区域性的商业银行有这样的灵活优势,所以能够促进区域商业银行积极开发一些针对性的金融业务,从而实现不懂区域和大型商业银行的差异化。但是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我国区域的商业银行同样也收到了分业经营模式的影响,在近些年虽然也开始尝试综合经营模式的选择,但是还是受到一定的发展限制。因此区域性的商业银行要尽快分析自身的优势所在,然后根据金融市场和金融需求的现状来拓展和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从而实现基于业务合作的综合经营模式。
四、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模式的建议
(一)加速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创新
为了进一步深化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模式深度,就要加速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深度,对此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以及不同金融机构的客户基础,从而形成市场和资源的互补,在实现共赢的基础上加深合作才能够促使提升合作的深度,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能力。这就能够解决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模式太过于表面化的问题。
(二)创新金融产品
商业银行想要拓展自己的业务,提上自身抗风险能力以及增加盈利水平关键的因素就在于创新,这个创新要从两个层面着手,一个是创新金融产品,另一个就是创新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要从当前金融需求出发,来不断完善金融领域存在的各种盲点,因为现在很多商业银行更多的和大型企业进行合作,但是却对于中小企业的兴趣不大,而如今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这部分的金融产品服务,显然就忽视了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所以金融产品创新要紧密融入市场分析。而对于金融服务创新就要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让消费者体验到免费完善和安全的服务,同时让更多的利益回报给客户,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双赢。
(三)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由于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模式的发展会出现多元化的金融风险,对此金融监管机构要面对新的形势要积极开发完善的风险监管制度,从流动性和信用以及银行坏账这三个层面来进行全面监管,控制银行坏账水平,从而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力。而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也离不开商业银行的精英人才的培养,只有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人才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在风险管理和业务拓展方面展现能力,从而帮助商业银行的管理进一步完善起来。而加强商业银行的金融人才的培养要从社会和商业银行这两个层面来开展,社会的角度要通过教育机构来培养专业性的人才,而商业银行内部则通过经验加外训的方式来促进金融人才专业素养的提升,另外还可以通过在人才市场或者寻找海外猎头公司聘请国际金融专业性人才来进行管理,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
五、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开始进入创新改革的关键时期,而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发展,这已经是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的创新产生一种倒逼作用,在这个背景下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更加深入的综合经营模式来发展自身,突破创新和服务方面的瓶颈,才能够降低商业银行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当然在创新的过程中也需要相关的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领域的发展进行全面的监管,这样才能够保障商业银行在综合经营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有效规避风险,提升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烟台市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1]张宇虹.浅析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交际. 2014(01)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 国际化 经营
中小型企业一般具有产权结构清晰、运转机制灵活、经营专业化强、管理成本较低等特点。在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着稳定和推进的作用,促进了经济繁荣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从中小型企业的成长规律和发展趋势来看,国际化经营是企业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成功之路。因此,中小型企业要认清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创新经营模式,加快多元化发展,从而保证企业长久发展的活力,成为国际化经营中的受益者和国家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促进者。
一、安徽省中小型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
中部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给安徽经济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长江三角州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促进了安徽省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化经营的深入发展。据资料统计,2009年,全省的GDP生产总值达到10052.9亿元。其中,大、中、小型企业数量呈明显的金字塔型分布,最上面的为大型企业,中间和下面的是中型和小型企业,其中中小型企业数量约占全部注册数的99%,已成为本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量。但中小型企业在国际化经营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和问题,具体表现在:
1.科技创新力度不够。很多企业管理者只注重眼前效益,不愿意投入较多的资金用于研发新产品;企业创新资金缺乏,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创新积极性,不能长久坚持下去;从事自主创新的企业,各自为营,缺乏整合意识,阻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步伐。
2.政符支持力度不够,缺乏外贸经营权且融资困难。本省的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融资、税收、政策优惠待遇方法,不如外来企业优惠措施多。中小企业规模小,缺乏外贸经营权,依附一些国有外贸公司就会使价格优势受到影响,很难筹集到其国际化经营所需要的资本。
3.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和人才。中小型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部分企业存在家族式经营、随意性大、管理松散的现象,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缺乏能具备丰富的知识,驾驭国际经营能力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造成管理水平低下,信息资源不足,不能全面了解国际市场新动态,开展国际经营。
二、探索国际化经营之路
目前,虽然我省中小型企业的竞争实力、产业集中度、技术结构、对外投资能力等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但我省的中小型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呈现在蓬勃发展的活力,在产权结构、经营机制和组织形式上都具有相对优势,比较接近国际化企业的行为和组织特征,在确定我省中小型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方式上,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政策和战略,发挥其优势,尽量避免和注意其劣势,综合分析经营性和经济性因素,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促进我省中小型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的提高。
1.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首先,政府应将发展当地经济的重点转向中小型企业,在资金、保险、市场拓展、信息服务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人,使中小企业能快速便捷的获取国际市场信息。其次,优化贸易环境,简化审批程序,大力整顿外经贸市场秩序,改善贸易环境,为中小型企业国际化经营创造便利条件。再次,政府应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专项预算,改善外贸发展基金的投入状况,提供金融支持、信贷担保和信用风险担保。最后,还应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体系,拓展政策服务措施,为中小型企业扩大国际化经营渠道,并借鉴和推广成功地方和企业的经验,更好的为中小型企业国际化经营服务。
2,加强产业集聚与企业间合作
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规模小、市场营销投入低,而产业集聚能使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集中起来,在某一区域形成区域优势和效应,以弥补品牌效应不足。通过联合及联盟的方式实现集群化,拓宽国际市场,能为中小型企业带来设施同享的外部规模经济,并能快捷获取信息、技术和服务的便利条件,更具国际化经营的竞争优势。
另外,中小企业在由产业技术、生产和销售等三个环节组成的产业价值链条中,要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寻求发展空间,在一定条件下寻找与大型企业建立稳定的网络协作、竞争的关系,摆脱独立抗争的被动局面,改变专业化水平低的企业组织结构,在竞争与合作中会面临着危机和挑战,但更能获取发展的机遇和空间。
3.科技创新,提高竞争优势
首先,针对企业来讲,创新是企业不断提升和发展的动力,有战略性的地位。企业在自主创新中,既是投资主体,也是受益主体,在创新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要想做大做强,必需要积极主动的去创新,做好长期性和持续性,从各个方面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加大科研投入,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并引进创新型技术人才。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取国际化经营的竞争优势。
其次,针对政府而言,要增加对中小型企业扶持计划和资金投入,把各个部门分散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计划和基金有效组织起来,开成既又合作又有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独立作战的局面。并进一步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科研机构人才,提高公共科研创新成果的开发利用效率,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技术之间的合作和了解,全面扶持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发展。
关键词: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困境;优化路径
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由于各方面的制约,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瓶颈,从而限制了企业的绩效和活力。
一、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现状
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现状的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入手。即作为放贷方的金融机构、作为借贷方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保障职能的政府部门。
从金融机构放贷现状看,一是商业银行方面对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比较有限,流资较多。尽管中央银行出台政策鼓励商业银行提高对中小型民营企业贷款额度,很多商业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处于资金安全因素的考虑,对中小型民营企业放贷一直持谨慎态度,比较忽视小额度且高频率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贷款需求。由于投资项目审批制度不健全,多数商业银行给中小型民营企业多是一年内的流动资金贷款。为获得长期贷款,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只好采取短期贷款、多次周转的形式,但由此也增加了企业负担和融资成本;二是资本市场提供的融资渠道有限,门槛较高。现有的资本市场存在结构性缺陷,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证券市场缺少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私人权益资本市场难以顺利连接资本供给方和需求方。从这个方面看,民营经济直接融资渠道有限,很难在资本市场顺利融通资金;三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主要渠道是非正式金融,但这种渠道风险较大。中小型民营企业非正式金融一般是通过内部职工筹资、民间借贷、“地下钱庄”借款、相互担保的形式融资,特别是相互担保较盛行,但其风险巨大,在实际操作中比较困难。
从政府对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促进及保障作用现状看,1998年中央提出要向中小型民营企业“增加贷款”。2000年国务院鼓励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的文件,随后制定了《中小型民营企业促进法》,为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有力保障,使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方式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现在,在政策扶植下,全国已有上百座城市建立中小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构,200多家风险投资机构,为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搭建了新的平台。
从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现状看,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主要还是依靠自身积累筹资,外部融资主渠道是银行贷款,遗憾的是银行贷款主要提供流动资金及固定资产更新资金,提供长期信贷的还比较少。在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较快,当地银行对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表现出主动积极姿态。在中西部地区,当地银行对中小型民营企业则是持慎贷原则。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情况还很严重。
二、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优化路径选择
1.创业期融资路径。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创业期的资金投入称为种子资本,这阶段企业资金需求大,投入密度强,供应相对短缺。这一时期企业要详细调查市场销售及利润情况,并进行长远市场的科学预测,做好各种资本考察准备。从创业资本家角度来看,科技型企业收益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且回报时间较长,资金回报率理应较高。初创期企业一般很难满足向金融机构直接借贷融资的条件,应排除把金融机构融资作为主渠道。应该重点考虑采用内部融资,由投资人通过以个人筹款的方式进行原始资本的投入,或以内部发放股权的形式,通过职工融资。同时,民间资本市场可以成为这一时期融资的首选渠道。
2.成长期融资路径。成长期企业产品销售快速,生产规模增大,企业自身形象开始树立。这一阶段企业呈现发展态势,内部机制充满活力,具有较强的冒险精神,凝聚力较强,在生产及销售等环节需要更多投入。这一时期选择正确的融资决策是企业规模扩大,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企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固定资产,部分企业能够满足金融机构借贷的条件,能较快获得短期贷款,但重要融资渠道还要借助资本市场。
3.成熟期融资路径。企业进入成熟期后,企业内部发展的灵活性和可控性开始平衡发展。企业内部机制逐步完善,生产规模得到有效扩大,企业效益达到高峰状态。不足之处是企业增长速度开始持续放慢,企业高层发展的创造力、冒险精神开始出现动力不足现象。企业形象得以树立、完善,形成定势。进入成熟期后的中小企业大多可以发展为大型企业。此时融资主要以资本市场、金融机构、国际私募、上市融资等方式融资,融资渠道多样化,企业能较好、较快地获得各方面的融资资本。
4.衰退期融资路径。衰退期的企业产品市场走向萎缩,组织机构庞大、臃肿,效益滑坡,出现亏损。因此,为规避衰退期,多数企业会通过二次创业模式增强企业效益。企业开始重新开发新的产品、增加技术创新资金投入、通过制度创新激发企业活力,或通过创建子公司,走多向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企业再次发展。该时期企业已拥有相当的规模、技术以及产品,融资渠道与成熟期基本相同,主要渠道还是上市融资和资本市场。
参考文献:
[1]谭小芳,赵舒婷.短板理论与中小企业融资瓶颈[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关键词:山西煤炭企业;国际化经营;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经济一体化程度加强,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为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同时扩大了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外部环境,国内外大型企业纷纷改变经济结构跻身世界,开展跨国经营,煤炭企业也不例外。其中国外煤炭企业的经营正朝着大型化和集团化的方向发展,在世界煤炭市场竞争力迅速增强。对此,中国煤炭业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勇敢地面对国际市场,走国际化经营之路。
山西省煤炭资源储量较大,焦煤资源丰富,在全国能源领域中占重要地位,煤炭经济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煤炭产业的兴衰在山西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然而近年来,山西煤炭企业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发展模式、制度政策、生态破坏等问题,在全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这就一定程度要求山西煤炭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突破山西,走向境外。关于山西煤炭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
一、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在多年改革开放的作用下,我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中,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经济全球化成为推动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动力。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山西煤炭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跨国公司越来越多的追求对资源的控制能力,煤炭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有利于对煤炭资源的控制,这都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因此,山西煤炭企业必须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加快国际步伐,“走出去”参与市场竞争,为下一步的快速发展奠定一定基础。
二、企业应对国际竞争、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当前全球500强的企业有400强在中国市场,国外众多企业通过投资、合资、设置分支机构、迁移总部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这使中国市场成为较大的国际化市场。国内企业普遍存在实力较弱、规模较小、技术条件相对不成熟等问题,比如,我国汽车工业100多家整车组装厂一年的产量只相当于外国中型企业一年的产量。面对国际化,面对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我国企业无可避免的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山西煤炭企业毫不例外,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是提升煤炭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可以更好地开发国内外两种资源,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从而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三、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趋势
随着对外开放和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我国经济实力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具备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的能力,在国际化经营方面,以海尔企业为代表积极探索尝试,取得了很大进展。形成一些国际化经营的模式,如创牌战略模式、贴牌模式、战略模式和贴牌模式相结合等。国际化经营趋势的加强以及丰富的经验使山西煤炭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成为必然。
四、山西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要求
山西作为国内最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省份之一,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和煤炭大省,为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由于长期过度的资源开采也导致了山西产业结构的失衡,经济结构单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同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资源利用程度低下、安全生产事故频发、抗风险能力弱等资源型经济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加上传统经营模式的单一化,这就一定程度上需要煤炭企业改变经营模式,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国际化经营战略。随着国内外各方面因素的变化,山西煤炭企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将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山西煤炭市场将呈现新的格局和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浪潮和对外开放趋势的加强,在国家科技型低碳循环经济建设核心理念的指导下,山西省煤炭产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山西经济的转型发展、低碳发展客观上要求山西必须大力推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煤炭企业的发展注重突破山西,走向境外。
山西省是煤炭资源大省,煤炭经济的发展拉动全省经济的发展,山西煤炭企业的长期开采导致产业结构的失衡,经济结构的单一,基于多年的经营模式问题逐渐凸显。因此,山西煤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利用机遇和自身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完善战略实施的措施,理性的有选择的正确定义自己的国际化经营战略,不要盲目跟风。
参考文献:
[1]郭卫东.煤炭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J].企业管理,2009.
[2]郭梅.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与管理的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03.
[关键词] 诚信成本 诚信收益 诚信时间模型
一、企业诚信的成本——收益分析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是否选择诚信不仅仅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更多的还是个经济问题。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必然会在利益的获得与诚信道德选择的代价之间进行成本和利益的权衡,这便形成了对诚信道德选择的成本—收益经济学分析。诚信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既有投入,也有回报,具有商品的某些属性。企业诚信是一种无形资产,根据经济学原理,企业要取得诚信这种无形资产必须有所付出,即诚信是有成本的。企业诚信付出会使其在市场上诚信度提高,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市场形象,无形资产升值,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回报,即诚信收益。
1.企业诚信成本
企业诚信成本有多种划分方法,有人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有人分为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有人分为主动成本和被动成本。本文在以上划分基础之上把诚信成本分为守信成本和失信成本。守信成本包括主动成本和被动成本(守信机会成本),失信成本包括罚款支出和信誉丧失成本(失信机会成本)。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诚信成本
(1)企业守信成本是指企业坚持诚信经营所付出的代价。其中被动成本指企业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支付的成本,是对企业诚信经营最基本的要求,可以说是企业“为了诚信而诚信”。WWw.133229.CoM例如:要实现对客户和消费者诚信的承诺,必须如期履行合同、保证产品质量;实现对企业员工诚信的承诺,必须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员工的工资报酬、保障员工的福利、建立和完善劳动安全保障设施;实现对投资者诚信的承诺,就要保证投资者财产的安全和投资者财产的保值增值;实现对政府、社会诚信的承诺,必须保证及时足额缴纳税款、保证合理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所花费用等等。企业若不支付这些被动成本,则可能会给自身带来一时的利益,但这些收益是以牺牲长期利益而换来的短期收益。因此,也可以把这部分成本看作企业守信机会成本。
企业守信经营的主动成本是指企业具有了长远眼光,为了树立良好的企业诚信形象而心甘情愿主动支付的成本。如企业用于维护自身诚信形象的广告宣传活动费用;企业向客户和消费者提供优质完美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所需支付的费用;对员工进行情感投资、建立诚信用人机制、用于职工诚信教育的费用等。海尔集团著名的“砸冰箱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诚信经营的例子,目的就是要教育员工竖立严格的质量意识,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对待消费者。也正是凭着这种诚信的经营理念使海尔得以稳步走向世界。管理学家爱德华·劳勒在其所著的《最终竞争力》一书中提到:通过企业的高投入建立的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是企业竞争力的最终来源。
(2)企业失信成本指失信经营所带来的损失,主要包括:
①信誉丧失的损失。例如企业因为失信行为而导致市场份额缩小甚至丧失的损失;投资者不愿再继续投资或抽回投资造成的损失;员工的忠诚度降低甚至离开企业造成人员流失的损失;失去与其他经营者合作机会而造成的损失等。这些成本是间接的、隐性的信誉丧失成本,一旦发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若能避免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因此也可被看作企业的失信机会成本。
②惩罚支出的损失。这是企业失信成本的直接、显性的表现,例如不履行合同而支付的违约金;因商标侵权、制假售假、偷税逃税、走私贩私、环境污染等受到社会有关部门严厉制裁的支出等。
诚信投资是一个战术问题,更是一个战略问题;是一个艺术问题,更是一个科学问题。我们要杜绝失信成本的发生,但对于守信成本也不是一味盲目的投入,“庄妈妈净菜社”就是一味进行诚信投资不注重回报而导致失败的典型的教训,因此,必须要注重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守信收益
(1)市场集聚收益。企业通过诚信经营,依靠信得过的产品与优质的服务,建立起客户与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从而实现连续不断的重复性购买。再通过消费者之间的口碑相传赢得更多的顾客,使企业形成再次销售和多次销售,增加企业的销售量,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2)人才集聚收益。企业通过诚信待人的用人机制来吸引并留住更多优秀的人才,使企业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而发挥出来的主人翁精神和巨大的创造力,可以为企业带来的更大价值。
(3)资本集聚收益。有了诚信相当于企业拥有了一张融资的通行证,这对于当前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来说更为重要。而且如果企业信用充足,一笔同样数额的资金,可以周转使用多次,这样可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成本。
(4)无形的商誉集聚收益。中国一个企业生产的领带在市场上价格只有数十元人民币,当该企业成为皮尔·卡丹的定点生产厂家,还是原来的领带贴上皮尔·卡丹的商标时,其价格猛增至700元~800元以上,这就是诚信的巨大价值。因为人家卖的不仅是产品,还有企业的商誉。商誉就是企业的市场形象,就是金钱,而企业的商誉是由诚信铸成的。
二、企业诚信与失信经营的时间模型
现实的经济活动表明,“诚信”是有价值的。任何经济现象的出现都是成本和收益相互对应的,付出成本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收益的高低,这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欺诈只会给自己带来一时的不义之财,但要付出丧失交易伙伴的沉重代价,严重者将最终被市场淘汰出局,这是任何一个有远见卓识的经营者和企业家都明白的道理。“诚信”已成为时下中国人最为稀缺的一种资源,谁拥有它并进行认真的经营管理,谁就会成为一个成功者。
1.企业失信时间模型
图2企业失信时间模型
总体来讲,企业失信行为的单位时间内,成本和收益水平是时间的函数,见图2所示。虽然企业采取了不诚信经营行为,但由于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其行为并不能迅速被其他人所知,因此在短期内其收益水平会迅速提高,达到较高水平,随后会进一步增加。但随着企业不诚信行为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收益水平会停止增加并开始下降。在某个时点,也即企业不诚信行为被社会了解到某种程度或受到某种处罚时,其收益水平会大幅度下降,严重的失信行为甚至会失去收益能力。无论企业用什么样的理由解释不诚信行为,人们都无法给予原谅,因为信誉很脆弱,它经受不住一次良心的违背。企业通过长时间的经营才能建立信誉,拥有信誉时间越长久的企业越受人们信任。但是无论企业的信誉保持了多久,只要有一次不诚信行为,就会击垮多年的诚信形象。不诚信给企业的伤害一般是致命的,即使能够勉强渡过危机,也要用更长久更巨大的努力去愈合这道伤口。
2.企业守信时间模型
同样,企业守信行为单位时间内,成本和收益也是时间的函数。企业守信经营模型可分为投入期、发展期和品牌期三个阶段,见图3:
图3企业守信时间模型
投入期:企业在进行诚信投资的初期阶段,有可能是不赚钱甚至是赔钱的,企业的收益曲线是缓慢增长的。因为诚信从投入到产生存在一个“时滞”,包括消费者的反应时滞、需求时滞等,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企业所投入诚信的理解程度、收入因素等,往往是投资进行一段时间后,消费者和合作者才相信企业有信誉。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在被动成本支付时,企业可能会吃亏。比如在遇到困难时仍要履行合约,顾客不必为此支付诚信费用,也不会立即要求进行其他合作。企业付出了诚信成本,但并没有得到诚信收益。但客户因为这件事情更加信任企业,以后还会继续合作,甚至给企业带来其他客户。这笔诚信收益比其诚信成本大得多,只是在行为发生时没有反映出来。因此,从当前看,诚信被动成本大于诚信收益;从长远看,诚信被动成本小于诚信收益。所以,只要企业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应该诚信经营。
发展期:当企业准备支付诚信的主动成本时,就已经有了长远眼光,树立诚信形象为将来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时,因为企业已经有了积累起来的信誉,所以企业诚信回报就会快速增长,其收益曲线就会变得陡峭。当企业不会为了诚信而诚信时,其被动投资已变为主动投资。企业发现诚信能带来的收益越大,则会投资越多的资金用于树立诚信形象。支付诚信被动成本还处在较低层次,为了生存;支付诚信主动成本则处在较高层次,为了企业发展。不管是哪一种,只要用持续发展的眼光看,诚信收益一定大于诚信成本。
品牌期:当企业持续不断的投入诚信投资,而又源源不断得到诚信回报时,企业就形成了自己的诚信品牌。品牌是企业在诚信方面长期大量投入的结晶。我们已经进入了品牌的时代,社会越发达,需求越复杂,消费越高档,品牌也就越重要。品牌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要求以外,更能满足人们在精神、文化、心理等方面的享受。根据西方经济学家的调查统计表明:在人均收入达一万美元以上的国家,90%的消费市场是满足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追求。正因为如此,品牌在市场经济中有着独特的经济魅力。品牌是一种信誉和口碑,是企业诚信的投入和企业文化的结晶,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它将直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回报和收益。在一个健康向上、秩序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投资诚信的回报应该远远大于付出,即收益远大于成本。据美国的一家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在诚实守信方面每投入一元,将产出3元~6元的收益,其投资收益率远远高于一般的投资项目。我们平常所说的“老字号”、“金字招牌”和品牌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是企业诚信在市场中的折射影像,是企业经过多年甚至几十年、上百年持久的市场考验才得来的,是老百姓心目中的一块不朽的丰碑,同样也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
参考文献:
[1]金康伟陈琪:民营企业诚信经营的成本与收益分析.乡镇企业研究[j].2004,5:p54-55
[关键词] 诚信成本 诚信收益 诚信时间模型
一、企业诚信的成本――收益分析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是否选择诚信不仅仅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更多的还是个经济问题。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必然会在利益的获得与诚信道德选择的代价之间进行成本和利益的权衡,这便形成了对诚信道德选择的成本―收益经济学分析。诚信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既有投入,也有回报,具有商品的某些属性。企业诚信是一种无形资产,根据经济学原理,企业要取得诚信这种无形资产必须有所付出,即诚信是有成本的。企业诚信付出会使其在市场上诚信度提高,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市场形象,无形资产升值,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回报,即诚信收益。
1.企业诚信成本
企业诚信成本有多种划分方法,有人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有人分为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有人分为主动成本和被动成本。本文在以上划分基础之上把诚信成本分为守信成本和失信成本。守信成本包括主动成本和被动成本(守信机会成本),失信成本包括罚款支出和信誉丧失成本(失信机会成本)。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诚信成本
(1)企业守信成本是指企业坚持诚信经营所付出的代价。其中被动成本指企业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支付的成本,是对企业诚信经营最基本的要求,可以说是企业“为了诚信而诚信”。例如:要实现对客户和消费者诚信的承诺,必须如期履行合同、保证产品质量;实现对企业员工诚信的承诺,必须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员工的工资报酬、保障员工的福利、建立和完善劳动安全保障设施;实现对投资者诚信的承诺,就要保证投资者财产的安全和投资者财产的保值增值;实现对政府、社会诚信的承诺,必须保证及时足额缴纳税款、保证合理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所花费用等等。企业若不支付这些被动成本,则可能会给自身带来一时的利益,但这些收益是以牺牲长期利益而换来的短期收益。因此,也可以把这部分成本看作企业守信机会成本。
企业守信经营的主动成本是指企业具有了长远眼光,为了树立良好的企业诚信形象而心甘情愿主动支付的成本。如企业用于维护自身诚信形象的广告宣传活动费用;企业向客户和消费者提供优质完美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所需支付的费用;对员工进行情感投资、建立诚信用人机制、用于职工诚信教育的费用等。海尔集团著名的“砸冰箱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诚信经营的例子,目的就是要教育员工竖立严格的质量意识,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对待消费者。也正是凭着这种诚信的经营理念使海尔得以稳步走向世界。管理学家爱德华・劳勒在其所著的《最终竞争力》一书中提到:通过企业的高投入建立的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是企业竞争力的最终来源。
(2)企业失信成本指失信经营所带来的损失,主要包括:
①信誉丧失的损失。例如企业因为失信行为而导致市场份额缩小甚至丧失的损失;投资者不愿再继续投资或抽回投资造成的损失;员工的忠诚度降低甚至离开企业造成人员流失的损失;失去与其他经营者合作机会而造成的损失等。这些成本是间接的、隐性的信誉丧失成本,一旦发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若能避免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因此也可被看作企业的失信机会成本。
②惩罚支出的损失。这是企业失信成本的直接、显性的表现,例如不履行合同而支付的违约金;因商标侵权、制假售假、偷税逃税、走私贩私、环境污染等受到社会有关部门严厉制裁的支出等。
诚信投资是一个战术问题,更是一个战略问题;是一个艺术问题,更是一个科学问题。我们要杜绝失信成本的发生,但对于守信成本也不是一味盲目的投入,“庄妈妈净菜社”就是一味进行诚信投资不注重回报而导致失败的典型的教训,因此,必须要注重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守信收益
(1)市场集聚收益。企业通过诚信经营,依靠信得过的产品与优质的服务,建立起客户与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从而实现连续不断的重复性购买。再通过消费者之间的口碑相传赢得更多的顾客,使企业形成再次销售和多次销售,增加企业的销售量,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2)人才集聚收益。企业通过诚信待人的用人机制来吸引并留住更多优秀的人才,使企业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而发挥出来的主人翁精神和巨大的创造力,可以为企业带来的更大价值。
(3)资本集聚收益。有了诚信相当于企业拥有了一张融资的通行证,这对于当前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来说更为重要。而且如果企业信用充足,一笔同样数额的资金,可以周转使用多次,这样可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成本。
(4)无形的商誉集聚收益。中国一个企业生产的领带在市场上价格只有数十元人民币,当该企业成为皮尔・卡丹的定点生产厂家,还是原来的领带贴上皮尔・卡丹的商标时,其价格猛增至700元~800元以上,这就是诚信的巨大价值。因为人家卖的不仅是产品,还有企业的商誉。商誉就是企业的市场形象,就是金钱,而企业的商誉是由诚信铸成的。
二、企业诚信与失信经营的时间模型
现实的经济活动表明,“诚信”是有价值的。任何经济现象的出现都是成本和收益相互对应的,付出成本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收益的高低,这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欺诈只会给自己带来一时的不义之财,但要付出丧失交易伙伴的沉重代价,严重者将最终被市场淘汰出局,这是任何一个有远见卓识的经营者和企业家都明白的道理。“诚信”已成为时下中国人最为稀缺的一种资源,谁拥有它并进行认真的经营管理,谁就会成为一个成功者。
1.企业失信时间模型
图2企业失信时间模型
总体来讲,企业失信行为的单位时间内,成本和收益水平是时间的函数,见图2所示。虽然企业采取了不诚信经营行为,但由于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其行为并不能迅速被其他人所知,因此在短期内其收益水平会迅速提高,达到较高水平,随后会进一步增加。但随着企业不诚信行为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收益水平会停止增加并开始下降。在某个时点,也即企业不诚信行为被社会了解到某种程度或受到某种处罚时,其收益水平会大幅度下降,严重的失信行为甚至会失去收益能力。无论企业用什么样的理由解释不诚信行为,人们都无法给予原谅,因为信誉很脆弱,它经受不住一次良心的违背。企业通过长时间的经营才能建立信誉,拥有信誉时间越长久的企业越受人们信任。但是无论企业的信誉保持了多久,只要有一次不诚信行为,就会击垮多年的诚信形象。不诚信给企业的伤害一般是致命的,即使能够勉强渡过危机,也要用更长久更巨大的努力去愈合这道伤口。
2.企业守信时间模型
同样,企业守信行为单位时间内,成本和收益也是时间的函数。企业守信经营模型可分为投入期、发展期和品牌期三个阶段,见图3:
图3企业守信时间模型
投入期:企业在进行诚信投资的初期阶段,有可能是不赚钱甚至是赔钱的,企业的收益曲线是缓慢增长的。因为诚信从投入到产生存在一个“时滞”,包括消费者的反应时滞、需求时滞等,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企业所投入诚信的理解程度、收入因素等,往往是投资进行一段时间后,消费者和合作者才相信企业有信誉。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在被动成本支付时,企业可能会吃亏。比如在遇到困难时仍要履行合约,顾客不必为此支付诚信费用,也不会立即要求进行其他合作。企业付出了诚信成本,但并没有得到诚信收益。但客户因为这件事情更加信任企业,以后还会继续合作,甚至给企业带来其他客户。这笔诚信收益比其诚信成本大得多,只是在行为发生时没有反映出来。因此,从当前看,诚信被动成本大于诚信收益;从长远看,诚信被动成本小于诚信收益。所以,只要企业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应该诚信经营。
发展期:当企业准备支付诚信的主动成本时,就已经有了长远眼光,树立诚信形象为将来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时,因为企业已经有了积累起来的信誉,所以企业诚信回报就会快速增长,其收益曲线就会变得陡峭。当企业不会为了诚信而诚信时,其被动投资已变为主动投资。企业发现诚信能带来的收益越大,则会投资越多的资金用于树立诚信形象。支付诚信被动成本还处在较低层次,为了生存;支付诚信主动成本则处在较高层次,为了企业发展。不管是哪一种,只要用持续发展的眼光看,诚信收益一定大于诚信成本。
品牌期:当企业持续不断的投入诚信投资,而又源源不断得到诚信回报时,企业就形成了自己的诚信品牌。品牌是企业在诚信方面长期大量投入的结晶。我们已经进入了品牌的时代,社会越发达,需求越复杂,消费越高档,品牌也就越重要。品牌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要求以外,更能满足人们在精神、文化、心理等方面的享受。根据西方经济学家的调查统计表明:在人均收入达一万美元以上的国家,90%的消费市场是满足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追求。正因为如此,品牌在市场经济中有着独特的经济魅力。品牌是一种信誉和口碑,是企业诚信的投入和企业文化的结晶,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它将直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回报和收益。在一个健康向上、秩序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投资诚信的回报应该远远大于付出,即收益远大于成本。据美国的一家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在诚实守信方面每投入一元,将产出3元~6元的收益,其投资收益率远远高于一般的投资项目。我们平常所说的“老字号”、“金字招牌”和品牌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是企业诚信在市场中的折射影像,是企业经过多年甚至几十年、上百年持久的市场考验才得来的,是老百姓心目中的一块不朽的丰碑,同样也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
参考文献:
[1]金康伟陈琪:民营企业诚信经营的成本与收益分析.乡镇企业研究[J].2004,5:P54-55
[2]杜炜:企业诚信的成本与收益.统计与决策[J].2004,10:P146
关键词:ABC分类 四象限法则 经营 成本 管理
长期以来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和分析方法的匮乏,分公司经济活动分析陷入“模式单一、思维僵化、效率低下”的状态难以突破和提升,同时由于分析内容过于繁杂和模式化,也淡化了对经营活动重点和异常的分析判断,为企业高管的有效、高效、科学决策带来困扰。依据有关工作要求,按照局、分公司领导提出的“关注重点、分析异常” 工作要求,经反复测试论证,初步提出基于ABC分类法和四象限法原理的经济活动分析模型。
一、分析模型设计基本原理
通过灵活运用帕累托ABC分类法和四象限法则,结合分公司生产经营实情和特点,初步完成了分公司经济活动分析模型设计,主要理论基础如下:
1.ABC分类法介绍
根据事物在技术或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排队,在决定一个事物的众多因素中分清主次,识别出少数的但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和多数的但对事物影响较少的次要因素,从而有区别地确定管理方式的一种分析方法。由于它把被分析的对象分成A、B、C三类,所以又称为ABC分析法,由于该理论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雷托首创,因此又称帕雷托分类法。
2.四象限法则介绍
四象限法则是由著名管理学家史蒂芬.科维首次提出,是时间管理理论的核心,主要内容是:第一象限 :重要且紧急的事情,无法回避也不能拖延,必须首先处理优先解决。如重大项目的谈判,重要的会议工作等。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对于个人或者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周围环境的建立维护,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三象限: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 因此这一象限的事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会诱使很多人产生认识上的误区。第四象限:不紧急不重要的事情, 这种事件与时间的结合纯粹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二、经济活动分析模型设计
1.分析思路
主要采取以下三步设计:一是通过运用ABC分类法,建立指标权重度和运行差异度,确定分析方向;二是通过四象限分析判断法,建立“红黄蓝绿紫”五色预警,确定分析对象;三是通过量价分析法和作业成本法,深度分析业务预算运行动因,为持续改进工作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
2.指标设计
2.1分析指标设计
根据指标权重及敏感度不同,建立分公司一、二、三级分析指标体系 ,具体见图3。
2.2 ABC分类设计
针对上述三级分析指标,根据局分公司生产实际,按照“指标权重分类明确关注重点、运行差异分类明确分析重点”的要求,通过对分公司2013年一、二、三级经济分析指标预算占比和差异测算分析,完成以下权重度和差异度ABC分类规则设计:
权重度ABC分类:A类指标=权重类指标,年度预算占比>5%;B类指标=次权重类指标,5%≥年度预算占比>0.5%;C类指标=一般类指标,0.5%≥年度预算占比>0;
差异度ABC分类:A类=异常差异,预算执行差异率>5%;B类=合理差异,5%≥预算执行差异率>2%;C类指标=正常差异,2%≥预算执行差异率>0;
2.3 四象限设计
按照四象限法则,结合各级指标权重度和差异度ABC分类,建立“红、黄、蓝、绿、紫”五色预警判断机制,即红色差异-重要指标出现重大差异(AA状态)、黄色差异-重要指标出现最小差异(AC状态)、蓝色差异-次要指标出现次要差异(CC状态)、绿色差异-次要指标出现重大差异(CA状态)、紫色差异-一般指标出现一般差异(BB状态),具体见图4:
三、模型应用案例
按照以上设计,经过分析报表开发及模板设置,通过分公司2013年1-2月份生产经营数据测试,基本满足了“关注重点、分析异常”的工作要求,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具体测试应用如下:
2013年1-2月份累计实现利润19.02亿元,完成年度预算128.41亿元的14.81%,比平均时间进度21.4亿元减少2.38亿元。单位完全成本1341.76元/吨,比年度预算指标1341.02元/吨增加0.74元/吨。
1.利润分析-一级指标:按照ABC分类和四象限分析判断,影响本期分公司利润指标(一级指标)的重点和异常项是: 收入项AA指标为原油销售收入比预算时间进度减少3.82亿元; 支出项AA指标为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勘探费用(具体见上图所示)
1.1原油收入分析-二级指标:影响本期收入指标的重点和异常AA项分别是塔河混合原油和雅克拉轻质原油,销售收入分别减少2.62亿元和0.24亿元。(具体见下图所示)
四、结论及建议
1.基于ABC分类法和四象限法则原理的经济活动分析模型,对重点和异常项目能够实现精确定位和逐级穿透,基本解决了“分析什么、怎么分析、谁来分析”的问题。
2.指标权重度和运行差异度是建立分析模型的核心,因此在分类规则制定上,还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或不同发展阶段,加以调整,以更好满足分析需求。
3.本次模型设计,分析指标只穿透到第三级,主要目的是为了定位指标异常部门和单位,如果按照今后信息化建设及推进要求,可以实现对具体业务预算穿透分析,建议尽快推进财务信息系统分析模块功能开发,为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长效机制建设奠定基础。
4.本次模型设计是帕雷托分类法和四象限法则的有机结合和巧妙运用,在非油田企业经济运行管理中同样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