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构主义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成功的教育,是建立在厚重的理论基础上的,没有严格和科学的理论基础,教育就无法发展到今天,也无法继续发展下去。因此,在教育之上需要理论,而在理论知识则需要方法论去解析,最后在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手段上。也就是说,高质量的教育,是通过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来实现的。高中语文教育也是如此,没有良好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教学活动就会显得苍白,这也是为什么存在教育理论的原因。而当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进行教学时,也必须要在符合一定理论基础之上进行,如在建构主义的基础之上进行。所谓建构主义,其实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是关于知识与学习的理论,主要研究什么是认识以及个体如何认识的问题。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教育就会存在不同的取向,如教师与学生的知识观、学习观等会存在差异,但是他们的共同点是建立在个体对事物的认识的基础之上。在素质教育观下,发挥教学双方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题中之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的方式进行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以下是笔者在建构主义下的一些教学方法探索:
一、强调学生知识框架的建构
所谓学习,其实就是对自己尚未清楚或者了解的事物进行探索,从中学到相关的知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面对陌生事物的情况下进行的,特别是对高中生而言,他们处于个人意识的觉醒时期,具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但是这种主观色彩往往会被应试教育所压制,因此,在学习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在个人知识结构的组织上,缺乏主动性和意识,这样的知识框架不是僵化的是就极易散架的,这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素质教育下,应该要注意对学生个人知识体系的建构。而这就涉及到本文所讲的建构主义,也就是“怎么认识”的问题。对高中学生而言,如何去认识问题,是学好知识的关键,而学好知识的关键就是要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对高中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指引。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将课本及自己对事物的观点权威化,不要给学生“老师的观点是唯一正确的观点”的想法。如,教师在讲解《离骚(节选)》中,会对屈原的人格给予强烈的正面解析,教材本身也是对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人格进行赞颂的。但是,如果教师把这样的观点,强化输出到学生那里,学生就会失去自己的观点,就会认为课本上和老师,及一些练习资料中,都是这么说,然后答案就是唯一。教师应该引导学进行个人思考,学生从个人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解读,去认识的现象一定要重视,如有学生问“如果屈原得到重用,那楚国就会强大,那在当时的情况下,楚就会侵略其他国家,此时,生灵涂炭,屈原是否想过?”或者有学生问“屈原投河而死,始终也是愚忠。”对于这样的个人见解,教师是不应该否定的,毕竟这是学生建构个人认知的前提也是开始,对学生个体思考能力帮助极大。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把各种观点进行融合,对问题进行两分法处理。这样学生在得到个人思考的同时,也在建构个人认知方法,也吸收了他人的观点,这无疑是帮助学生建构个人知识体系的良好开始。
二、鼓励学观察生活,从生活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关键词】多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多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劣关系到建筑后期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所以,分析过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并分析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设计的有效策略极其重要。
2、多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
2.1、轴向变形不容忽视
高层建筑中,竖向载荷很大,能在柱中引起较大的轴向变形,对连续梁弯矩产生影响,造成连续梁中间支座处的负弯矩减小,跨中正弯矩和端支座负弯矩值增大;此外还会对预测构件的下料长度产生影响,要求根据轴向变形计算值,对下料长度进行调整;另外对构件剪力和侧移产生影响,与考虑构件竖向变形比较,会得出偏于不安全的结果。
2.2、结构延性是重要设计指标
相对于底层建筑而言,高层建筑的结构更柔和一些,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更大一些。为了使高层建筑结构在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后仍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避免倒塌,特别需要在构造上采取恰当的措施,来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
2.3、水平荷载成为决定因素
一方面,因为高层建筑楼房自重和楼面使用荷载在竖构件中所引起的轴力和弯矩的数值,仅与建筑高度的一次方成正比;而水平荷载对结构产生的倾覆力矩以及由此在竖构件中引起的轴力,是与楼房高度的两次方成正比;另一方面,对某一定高度楼房来说,竖向荷载大体上是定值,而作为水平荷载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其数值是随结构动力特性的不同而有较大幅度变化。
3、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选型
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作为抵抗来自垂直和水平方向荷载的传力途径,它主要是利用抗侧力体系和相关的水平构件与竖向构件将荷载传到基础部分。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按照建筑材料可以分为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钢结构。这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因为其成本低、耐火耐久等优良的性能而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中,但是它本身仍旧存在一些如施工慢、自重大等缺点。而钢结构体系除了具有施工方便、抗震性能好、强度高等优点外,同时还有着例如防火性差、成本高等缺点。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虽然继承了二者的优点,但是其节点部分的构造复杂,所以并不能被广泛应用。同样地,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一样结合了两者的优点,但是在两种材料的连接方面仍旧存在技术问题。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常用的有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因为是利用柱、梁等结构来承重的,所以这种结构体系的侧向位移相对较大,一般适用于低于50m的建筑。剪力墙结构因为是靠高层建筑的墙体来承重的,所以这种结构的整体性能相对较好,不易产生水平方向的变形,一般多应用于高层建筑,但是因为其在平面上的布置不够灵活,所以很少在公共建筑设计中使用。而框架-剪力墙组合结构则是结合了两者的优点、改善了其中的缺点,所以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另外还有筒体结构、框-筒结构等。
4、对高层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一些实例分析
某员工宿舍,建筑共九层,总高33.5米,综合长度是85.96米。第一层为员工食堂,从二层到六层为员工的宿舍,七层到九层作为公司高级员工的住所。结构设计中,按七度区设防,特征周期是0.35S,地震加速度是0.15进行抗震设计,主体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在结构分析时,将整个的建筑结构主要分成两个单元,并且通过设缝将单元的长度均为42.7米。因本工程室内的墙体比较多,导致了边柱与中柱都要承受很大荷载。在建筑的底层柱上应用的是C40的混凝土材料,中柱的横截面积大约在950*1000。在最开始试算时,第一个周期为扭转周期。依照技术规程之中所规定的内容:结构扭转为主要内容的第一自振周期是Tt和平动为主第一自振的周期T1的比值,A高度的高层建筑这个比值不可以大于0.9。在最开始的试算之中,Tt和T1的比值,均超过规范要求大于0.9,在之后的试算之中。通过以下措施进行调整。
将底层的角柱横截面积调整为850*800,同时将底层中柱的横截面积调整成950*950,底层边柱的横截面接调整成900*950,通过结构试算,第一个周期为平动周期,且Tt/T1的比值为0.87,满足规范要求,使整个结构顺利完成。但是一旦框架柱的横截面积过大,就会对下面的一些楼层平面在使用功能上有一定的影响,比如房间与卫生间的框架柱截面太大,就会对使用功能造成一系列影响。对于此工程来说,如果在一些适当的位置进行剪力墙的假设,使底层的角柱截面调整成500*500,而底层中柱和边住的横截面积调整成600*600,并将其进行计算,会使经济上的指标有一定的提高。
一般在建筑结构设计时,普遍都是依照传统设计的经验与结构规范以及建筑任务书所要求的内容,来将结构的类型确定之后,依照规范对于各种横截面积的大小与位置进行确定,而且一般依照实际的建筑平面以及功能对建筑构件进行位置的确定之后,普遍先对截面与剪力墙的尺寸进行确定,之后再实行复核的计算。一旦截面大小不合适或者是构件的位置不适当,就需要进行重新的调整而进行释放的核算,直到取得了合理的构件位置与数量以及截面的大小。这个过程之中一般需要进行很多的试算与调整,体现了建筑结构布置合理的重要性质。而在此工程剪力墙的实际布置之中,出现了很多的困难,因为建筑平面功能里一层到六层的格局是不相通的而地下还要求有大空间的车库与汽车的坡道。在设计中不但要满足于上下的剪力墙能够对齐,还要不影响建筑的功能,通过多次的试验之后在该剪力墙的布置处理之中应用相应原则来处理。
5、设计殊问题的处理
5.1、框剪结构中剪力墙的数量与位置
剪力墙的布置应本着均匀分散的原则尽量布置在建筑的周边,并使其刚度中心和质量中心尽量重合,可以按底层结构截面面积与楼面面积之比为5%初步确定剪力墙截面厚度与柱截面,通过初步设计调整截面,使结构分析结果的周期和位移,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5.2、竖向刚度变化的处理
为了调整刚度沿竖向的均匀分布,混凝土墙厚和柱子截面尺寸沿竖向逐渐变小,混凝土强度等级也应由下至上逐渐变小,并相互交错。在结构刚度有明显变化、受力有可能突变的楼层,如地下室顶板、裙房顶板及裙房过渡层的上下层楼板、塔楼的大屋面及开大洞口的楼层,均将楼板加厚,并双层配筋,以增加楼板的平面刚度,起到刚性横隔板的作用。
5.3、钢骨柱节点的处理
钢骨混凝土柱节点处钢筋较密,混凝土浇筑困难。设计中梁柱纵筋均采用Ⅲ级(HRB400)钢筋,以减少钢筋根数,柱子钢筋则集中布置在四角,同时采取宽扁梁方案,纵横交叉梁选择不同梁高和梁宽,窄梁纵筋部分(大于1/3)从钢骨穿过,部分与节点钢板焊接。宽梁纵筋部分从钢骨两侧绕行,部分与节点钢板焊接。
5.4、位移的限值问题确定
在高层建筑中,决定其顶点位移的限值因素不仅是数值大小,还与振动频率密切相关。一般人对高层建筑中的振动频率感知是很敏感的,而对震动幅度的大小则相对较弱,因此只要结构的摆动频率不是过高就能满足建筑的应用舒适度,对于为了避免由于结构的变形过大而产生的层间相对位移现象,限值在现有的规范中是较严格的,可以适当放松其指标规定。再加上各种计算程序在算法中的区别,同一个结构若采取不同的程序进行计算,那么对层间位移数值也会造成较大差异,最主要原因就是每个软件对“层间位移”的定义各不相同,有些是充分考虑楼层在经过转动后其最大角点的位移状况,有些则单指楼层的形心位移情况。对于较规则的高层建筑而言,形心位移是十分重要的,而角点位移则主要反映出结构楼层实际位移状况,也是工程师在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多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设计的要点问题,同时,设计方案必须要科学合理,要结合项目工程的实际情况,重点问题要重点分析,展开设计。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Abstract: The article will combine with yea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high-rise building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s; structure; design
自十九世纪至今,高层建筑已逐步成为了建筑工程施工领域的主流趋势,特别是我国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城市化规模的不断壮大,高层建筑已在各行政区域内随处可见,并成为了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标志性参考准则。高层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加快,更促进了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的不断革新,随着国家和人们对于高层建筑的工程质量、施工标准、作业环境等的要求不断提升,高层建筑工程施工也面临了众多的机遇与挑战。下面本文将以一定的建筑实例为例,从高层建筑的建筑设计结构特点和剪力墙的设计两面进行简单的论述。
1 高层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特点分析
高层建筑工程能否顺利的实施建设、其各项建设项目能否达到最优化的配置、各项建筑指标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等的关键都在于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阶段。作为重要的阶段性环节,为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在结构设计阶段需对结构的延性、水平荷载、建筑物的侧移、轴向变形等因素进行综合性考虑。
在对水平荷载因素进行分析设计时应注意以下两方面影响性因素:第一,一般而言在高度一定的建筑住宅工程的设计时,其竖向荷载值基本上为定制,当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作为其目标时,其荷载值将随着结构动力特性的变化而进行大幅度的变化;第二,因楼房自重与楼面的使用荷载的共同作用所形成的竖构件中的轴力、弯矩的数值与楼烦高度成正比;当水平荷载因对结构结构产生倾覆力矩而引起的竖构件中的轴力,则是与楼房高度的二次方成正比。
对于高层建筑的轴向变形,主要考虑构件剪力和侧移产生较大的影响,与考虑构件竖向变形相比较,会得出偏于不安全的结果。另外对于竖向荷载数值较大,能够在柱中引起较大轴向变形,从而对连续梁弯矩产生较大影响,造成连续梁中间支座处的负弯矩值减小,跨中正弯矩之和端支座负弯矩值增大,还会对预制构件的下料长度产生较大的影响,根据轴向变形计算值,对下料的长度进行调整。
关于高层结构还需要考虑建筑会出现的侧移现象,因为随着楼房高度的不断增加,水平荷载下结构的侧移变形迅速增大,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移应被控制在某一限度内。与较低的楼房不同的是,结构侧移已经成为高楼结构设计中的关键因素。所以还需要了解结构的延性,为了使得建筑物牢固、可靠,具有很强的变形能力不会出现楼体倒塌等严重事故,就需要注意结构的延性。因为结构在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后依然具有比较强的变形能力这就必须在构造上采取恰当的措施,以确保建筑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能力。相对较低的楼房,高楼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更大。
2 高层结构的剪力墙
很多人只看到高层建筑物,但还不明白其构造原理。现今的高层建筑,很多都是剪力墙构造的。那么什么是剪力墙呢?它有什么样的结构效能呢?一般建筑物中的竖向承重构件都是由墙体承担的,这种墙体既要承担水平构件传来的竖向重力,还要承担风力或地震作用传来的水平方向的地震作用力。剪力墙由此而生,这种墙体除了最基本的能避风避雨外,还能抗震。高层的剪力墙是建筑物的分隔墙和围护墙,在设计墙体的时候,要考虑平面布置和结构布置两方面的因素,需要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体系要求有很好的承载能力,并且要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和空间性能,相对框架结构而言,剪力墙要有较好的抗侧能力,那么对于高层建筑就需要选用剪力墙结构。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优点有侧向刚度大,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侧移小,但是其缺点是剪力墙的间距有一定限制,建筑平面布置不是很灵活,不适合要求大空间的公共建筑,另外结构自重也较大,灵活性相对而言比较差。一般适用住宅、公寓和旅馆。剪力墙结构的楼盖结构一般采用平板,可以不设梁,所以空间利用比较好,可以节约一些高层建筑的成本。剪力墙所承受的竖向荷载,一般是结构自重和楼面荷载,通过楼面传递到剪力墙。竖向荷载除了在连梁(门窗洞口上的梁)内产生弯矩以外,在墙肢内主要产生轴力。可以按照剪力墙的受荷面积简单计算。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两种结构体系在水平荷载下的变形规律是完全不相同的。框架的侧移曲线是剪切型,曲线凹向原始位置;而剪力墙的侧移曲线是弯曲型,曲线凸向原始位置。在框架-剪力墙(以下简称框-剪)结构中,由于楼盖在自身平面内刚度很大,在同一高度处框架、剪力墙的侧移基本相同。这使得框-剪结构的侧移曲线既不是剪切型,也不是弯曲型,而是一种弯、剪混合型,简称弯剪型。假设有向右的水平力作用与结构,在结构底部,框架将把剪力墙向右拉;在结构顶部,框架将把剪力墙向左推。因而,框-剪结构底部侧移比纯框架结构的侧移要小一些,比纯剪力墙结构的侧移要大一些;其顶部侧移则正好相反。框架和剪力墙在共同承担外部荷载的同时,二者之间为保持变形协调还存在着相互作用。框架和剪力墙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关系,即为协同工作原理。
3 现实中高层建筑剪力墙设计的实例
高层剪力墙要考虑建筑物的布置、配筋结构、墙体钢筋配置、边缘构件的设置和合理的配筋因素,这些都是高层建筑中需要认真考虑的环节。对于高层建筑的剪力墙其布置要合理匀称,要求其整个建筑物的刚心和质心重合,至少要趋于重合,并且其水平方向的两个轴的刚重要比较接近。
关于高层建筑中剪力墙的布置必须均匀合理,使整个建筑物的质心和刚心趋于重合,且水平方向两个轴的两向的刚重比的值是比较接近的。我们设置一栋高层建筑时候,其结构布置必须要避免出现一字型的剪力墙,因为那样的墙抗震效果不理想,同时也注意不要出现长墙,长墙也不利抗震效果。应该避免楼面的主梁平面外搁置在剪力墙上,如果无法避免则需要将剪力墙的适当部位设置成暗柱,当梁的高度大于墙体的厚度的 2.5 倍时,就必须计算暗柱的配筋参数,由于高层建筑物的转角处应力比较集中,如果可以的话两个方向都要布置成长墙,所以高层建筑物的转角处的墙肢应该尽可能的长。
对于墙体的配筋,结构要设置得合理才能控制剪力墙的配筋,这么做可以节约建筑成本,且安全耐用。高层建筑剪力墙的墙体配筋,一般要求水平钢筋放在外侧,竖向钢筋放在内侧,这样便于施工。同时其配筋要能满足计算和规范建议的最小配筋率要求。对于剪力墙体的边缘构件,要求对于一、二级的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墙肢端部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对于普通的剪力墙,其暗柱配筋满足规范要求的最小配筋率,为了能保证质量和安全,根据个人经验建议对于加强区应该加强0.7%,而一般的部位应该加强0.5%。但是,对于短肢的剪力墙,控制配筋率加强区应该加强 1.2%,其一般部位应该加强 1.0%。特别注意,对于小墙肢其受力性能较差,应严格按高规控制其轴压比,宜按框架柱进行截面设计,并应控制其纵向钢筋配筋率加强区应该加强1.2%,一般部位应该加强1.0%;而对于一个方向长肢另一方向短肢的墙体,设计中往往就按长肢墙进行暗柱配筋。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观是对传统学习观的一场革命,强调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这对各种层次的教育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人学习者承担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具有丰富的人格化经验,这使得成人学习具有独立自主性、整体一致性、追求现时性的特点。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成人教育有重要的启示。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建构主义学习观是对传统学习观的一场革命,对各种层次的教育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所以,学习和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活动,将对以自我导向为核心、满足个人和社会全面发展需求的成人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建构主义发展及其学习观特点
1.建构主义的发展。建构主义是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它论述了什么是认识以及个体如何认识的问题。…建构主义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至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民族哲学家、人文主义者加姆巴蒂斯达·维柯,他在《论意大利最古老的智慧》一书中提出“一切运动都是构成的”、“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的观点被认为是建构主义发展的哲学基础。在20世纪,对建构主义学习观有着最直接贡献的是皮亚杰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强调了个体主动性在认知建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主动性做了认真探索;维果茨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为建构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形成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奠定了基础。
2.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特点。(1)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结构性知识是指规范的、拥有内在逻辑系统的、从多种情境中抽象出来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具有学术性和专门性的特点。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是指在具体情境中形成的、不规范的、非正式的知识和经验,具有情境关联性、非规范性的特点。13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对人的高级学习具有决定性影响。(2)建构主义学习观重视学习者先前建构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建构的过程即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吸纳新知识来重构和调整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这要求学习者在建构过程中,一方面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审视外部信息;另一方面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做出调整和改造,不能简单提取和套用。(3)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环境的复杂性和学习任务的真实性。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组成。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协作和会话是意义建构的具体过程,意义建构则是建构主义学习的目的。建构主义鼓励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包括不确定的、“结构不良”的问题,特别是那些似非而是或似是而非问题的解决。(4)建构主义学习观下的教学策略:以学习者为中心。这要求在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室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教学情境的相互作用,主动进行意义建构。这意味着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外部信息的接受者,他可以对外部信息做主动地选择和加工。
二、成人学习的特点
一个被称为“成人”的人,一般具有五方面的心理成熟标志:一是独立自主的自我概念;二是整体一致的自我认同感;三是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四是丰富多样且人格化的经验;五是注重“现时”的时间观念。I4因此,与未成年人相比,成人人生经验较为丰富,思想比较复杂,对学习的要求和期望比较高,从而表现出成人独具的学习特点:
1.独立自主性。成人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概念。他们能够明确判断学习目标和学习需要,能主动地和教师一起制订学习计划,比较客观地评价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别人尊重其学习自主性,他们可能比未成年人的自尊心更强,更要“面子”。根据这一心理成熟标志,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充分给予成人学习自主权,给予他们自主选择的机会。同时,要给予成人学习者应有的理解和尊重。因此,成人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伙伴似的合作关系。
2.整体一致性.成人具有整体一致的自我认同感。他们能把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统一整合为完整的社会形象,把学习当做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他们能够保持这种整体的自我认同感,和教师保持良好的伙伴关系,同学之问维持良好的学友关系,就能触发成人的学习动机,改善和促进学习活动,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3.自我调控性。成人只学他们认为需要学的东。成人学习往往是基于个人事业发展的考虑,或者基于求得精神充实、改变生活方式、逃避不如意生活状况的需要。所以,成人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对那些能够即学即用的知识和技能,他们更乐于学习。这也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 4.“现时”性。成人的时问观念是“现时”的,他们对“当下”的感觉很敏感,对时间的珍视是未成年人无法想象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所孜孜以求的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是“学用一致”,而且能“学后即用”。为此,成人教学的内容应该充分考虑实用性,注重实践性,特别是那些与现实联系密切的知识和技能更能引起成人的注意。因为这样的学习能够使知识迅速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成人教学要基于其丰富的人格化经验。成人具有丰富的人格化经验。他们更关注为什么学、怎样学和学习效果,喜欢把新知识与旧经验做比较,并依据经验加以判断。成人经验是教学中的宝贵资源,不仅有助于成人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而且,也使得成人各种形式、各样内容的学习活动成为可能。
应该注意的是,成人积累的经验在成为学习基础的同时,也可能阻碍新观念的接受。年纪越大,对新生事物、新观念的接受态度越谨慎,对学习的抗拒力越大。灌输的越多,溢出的也就越多,就像弹簧,压力越大,反弹力也越大一样。因此,帮助成人拥有一个开放的学习心态,即我们常说的“空杯心态”是很重要的。
三、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成人教育的启示
1.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含义。建构主义学习观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我控制学习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建构、相互合作,开展基于真实情境和真实任务的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监控者、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成为能够自我控制学习、正确地认识世界的终身学习者。建构主义学习观在教学设计方面强调教学目标是协商的,而非强加的;在课堂教学实践方面重视学习者的探究精神,视真实问题的解决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在课程设计方面重视学生的参与、学生的经验、复杂的问题和真实的情境,鼓励学习者多接触社会,通过社会实践来学习。
2.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成人教育的启示。(1)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适合学习者的社会角色需要。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他们所承担的社会角色需要,因而成人学习具有“现时”性的特点。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学习”。因此,在成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成人的“社会角色需要”,有针对性地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思考价值的、和他们的日常工作类似的问题,鼓励他们去思考、去尝试解决,真正使学习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是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新的认知模式,反映在教育领域,建构主义深刻地改变了包括课程、教法、学法、评价在内的各个教学要素;行动导向教学法则是德国职业教育界适应全球化导致职业领域变化的教学改革,因为符合能力养成的客观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需求,受到各国职业教育界的认可。研究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内在规律,寻找其相似和相异点应通过对两种教学思想特征、运行模式、评价模式的多维比较,从而概括出两者可资借鉴的方面。
建构主义学习观是相对于行为主义而言的,是对人类认知模式的革命,尽管某些流派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但在根本上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自身的方式,在教育学习方面,认知模式的改变导致的是课程、教法、学法的变革。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则是对传统职业教育学科导向教学模式的颠覆,认识到劳动者职业能力的本质和发展需求,把教学的重点放到跨空间、跨时间、跨专业的能力培养方面,有学科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体现了教育服务社会,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本质。对于这两种教育教学思想的多维比较,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特征比较
建构主义学习观建筑于认知理论的基础之上,其关键点在于改变行为主义的认知的单向输人模式和认知活动中人的主体地位以及知识的动态建构特点。建构主义本身的流派众多,但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建构主义思想的特点首先在于师生关系的改变: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不再是灌输者和接受者。在教学内容方面,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强调“协作学习”;注重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行动导向的职业教学模式是一项针对实际情况的自觉行为转变,目的在于改变职业教育面对社会经济变化的被动局面,以能力为导向,以需求为目标,为受教育者提供宽阔的职业前景和发展平台,通过行为的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由传统教学方式中的领导者变为活动的引导者、学习的辅导者和主持人;按照职业活动的要求,以学习领域的形式把与活动所需要的相关知识结合在一起进行学习的开放型教学;教学评价多角度包括老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重视过程性评价,而不是终结性评价。也就是说,注重学生技能掌握的整体性和个人创新精神;它是一个完整的职教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获取信息、制定工作计划、做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控制质量、评定工作成绩这样一个完整的行为模式(见表1)。
通过对这两者的细节比较,可以发现,这两者在教育教学的多个环节上,尽管细节上有所区别,但是保持了大方向上的一致。这主要是建构主义思想作为认知方式,更多地是一种指导意义上的教学思想,适应于大教育的领域,体现了一种抽象的教育观。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这是具体于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学指导思想,更强调能力的培养目标,在教学环节的各方面体现的较为具体的视角。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途径比较
在上文中提到了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三种主要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人教学,尽管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法、教材、教学环境等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基本遵循着类似地教学环节(见图1)。
可以看出,这三种教学法在整体构架上有三点是保持一致的,即创设情境为先,然后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最后进行评价。在遵循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特点和原则的基础上,应该注意两个特点:所有的教学环节在主客体之间,或者说学生与其建构的知识体系之间以及师生之间是双向互动关系;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间则是单向的线性发展关系。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环节上与建构主义思想教学法区别不是很大,其中,资讯、计划和决策三个环节就相当于为学习者创设学习情境,为能力培养收集外部和内部信息,设计恰当地行为模拟方案,为能力培养提供平台。实施环节方面行为导向教学法所遵循的原则是与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是近似的,或者说,两种教学思想有着近似的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在整体性上有一点与建构主义思想有很大不同。与学习领域的教学范围相对应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学科体系,打破了学科导向的限制,目标在于培养跨学科的、能够适应时间空间变化的关键能力。正如建构主义所持的观点,只是不是固有的,而是在人与外界的认知关系中建构而成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职业行为能力的劳动者,他们应该具有这样的关键能力,能够适应技术、环境和职业的变化。这种能力抛弃了原有的终结式的教育状态,出现终生教育的需求。所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一个线性的发展趋势,而是一个循环的系统,以此体现出能力发展的动态性和人的发展的动态性,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地自由的发展”(见图2)。
三、建构主义学习观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评价模式比较
由于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知不是外部灌输到认知器官—大脑中去的,而是个体注定积极建构的结果,最终形成的认知(知识)也就具有个体建构的特点,不能够以单一的外在标准进行衡量,所以建构主义的评价是审视建构过程的一面镜子,应该基于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建构过程以及学习者的进步、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所创设的学习环境。其目的就在于更好地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开展教学。
基于建构主义思想评价的多元性和动态性,在进行对建构主义教学效果的评价时应该注意以下标准:①目标自由的评价;②以真实任务的评价;③以知识的建构为标准的评价;④以经验的建构为标准的评价;⑤背景驱动的评价;⑥依靠学习背景的评价;⑦多种观点的评价标准;⑧多种形态的评价标准。
相对于客观主义的评价标准,并不能适合建构主义环境下的认知建构动力、过程和结果。建构主义思想的本质也决定了其评价的多元性和动态性,相对于目前仍然很普遍的目标驱动的评价和标准参照式评价,建构主义的评价观可以更好地反映出认知建构的效果、效能和效率。
摘 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与学习者以前的经验相结合、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主张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学习中的人际交流,强调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监控和反思。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学生经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对学生的主动学习将起促进作用。
关键词 构建主义 体育学习
一、前言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指引下进行大力度的改革,在体育新课程理念下,探索多种多样符合学生特点、达成课标提出的要求的教学模式尤为重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体育教学模式是较为适合这一要求的。建构主义较之传统学习理论更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认识,强调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更加重视建立有利于学习者主动探索知识的情境。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建构主义对体育知识观的启示与应用
体育知识不是简单的概念和命题的罗列,而是具有不同思维背景的学生们的主体建构。在运动与锻炼中学习是体育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1]。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达到对知识的建构,在运动中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更容易激活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有目的、有意识、连贯地对知识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和应用,更易达到新平衡的转换。在运动过程中,学生共同完成一定的任务,他们之间形成了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和一定的规范与文化。学生的学习处在一定的、具体的物理环境和社会实践中,没有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存在[2]。通过具体的情境,各种技能被学生真正地理解和应用。
(二)建构主义对体育教学中教师观和学生观的改变
由于建构主义知识观和学习观的改变,知识不再是唯一的、确定的、客观的存在,而是动态的基于一定文化背景和经验的主动建构[3]。在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再是被动
接受者、模仿者,变成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求索者。体育教师由原来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教学过程中的生产者、服务者、学生主动建构锻炼习惯的促进者,逐步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锻炼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丰富的体育知识和运动环境,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鉴别等高级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
(三)建构主义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动建构性、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则可以充分挖掘体育教学的新方法,比如说情景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螺旋建构教学等方法。由于每个人经历与社会环境的不同,每个学生必然有着不同的知识和经验,而且由于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所以体育教学过程要努力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完善他们对事物的理解[4]。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认知结构永远放在体育活动的不断建构过程之中,采用分层次或螺旋式,通过反省抽象、知识系统结构化,在运动教学中实现主体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和更高层次的建构[5]。
(四)建构主义理论在现代计算机的发展之下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建构主义对学习环境和教学技术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建构主义的发展必须以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基础。我们必须改造旧的教学模式,探索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比如,计算机具有信息的多维和选择性,人际的互动性,学习的主动性,操作的灵便性,参与的积极性和直接性,以及学习的趣味性等。
三、结论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对体育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诠释。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学生经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具体情景性,对学生的主动学习将起促进作用。建构主义还根据体育学习和教学的特点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情景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和螺旋建构教学法。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为建构主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了建构主义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为体育进一步探索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加令.建构主义与体育教学关系探析[J].北方论丛.2002(5).
[2] 马卫东.张波.论建构主义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师评价[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3).
[3] 周卫民.新课改下建构主义理论对体育教师教育的启示[J].体育师友.2009(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针对现代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组织的一种先进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认知结构之所以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是因为自身的努力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对外部世界的知识积累是逐步建构起来的,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要经过“同化”和“顺应”的交互影响。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结合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改变而已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信息时所引起的学生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处于认知状态的学生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又建立起来,再进一步打破,再进一步建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种学习对现代教育手段、特别是对网络技术教学将产生重大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随着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国际上已广为流行,因为网络环境能为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较好的条件,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为网上教学、网上授课、网上自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求知过程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获得知识,积极主动地寻求学习目标,自觉自愿地获得生活体验。教是为了不教;上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从学校毕业、为了不再上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意义就在于此,就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建构主义理论与网络环境的联系
2.1网络环境的“信息自由”特点
网上资源的“信息自由”是指它具有信息开放性、时空不间断性、资源共享性、知识丰富无限性、选择的自由性等。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各种便捷,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的各种需求,在网上,不出户就可以周游世界,可以与全人类进行沟通;在网上学习具有随时随地的便利,在网上的时空里,有一种忘我逍遥且与天地共往来的超感。网上有无数的消息供你自由筛选、加工和整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学习特点,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温故知新,从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网上丰富的资源、多重的视角、高端的论点和前卫的研究等,为学生创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探索途径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有一种“站在巨人肩膀上”高瞻远瞩的全新视域。
2.2网络环境的“互动合作”特点
自由的网络学习环境虽然可以单独进行,但网上的互动与合作却是必不可少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特征过程的同时,还要强调学习者相互之间的“协作”与“对话”。“互动性”的学习可以加深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问题的深刻探讨,从而形成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知。在网上通过微信、QQ对话等互动方式,相互沟通有无、取长补短等,无论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还是朋友之间,即使相隔千里万里也是举手之劳,这就是网上的及时和便利优势。交往和互动昭示着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一种呈几何级数的知识激增过程。互动合作能使广大师生和其他的网民共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的关系由此变得平等、亲切,成了朋友式和兄弟式的关系,这就极大地缓减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并大幅度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2.3网络环境的“全球化”特点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为全球所共享,可以说是网络为全人类提供了的信息全球化,并把全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全世界各国高校之间的友好往来、互通有无、招收留学生、培养造就世界级的通用人才等,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解决。网络已经成了信息化社会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对全世界的经济与文化发展繁荣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大学生通过网络来了解世界、认识自我、广交天下朋友、学习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等,这完全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的宗旨。建构主义要求学生主动接收知识,积极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网络的全球化为大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学习平台,能满足大学生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的要求,这就使得大学生能够永远顺应市场和社会的进步,永远在一个动态的学习环境中进步和成长。
3建构主义理论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3.1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采取了“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只冲当了知识的传递者,而不是“灯塔”或“春风”般的开启和鼓动者。建构主义理论则不然,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求知的自觉建构者;而且教师的角色则由原先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建构主义意义上的帮助和促进者。可见,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教师只起到了“指导”的作用,而把学生当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体。
3.2转变传统的学习方法
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提问与对话都很少,教师照本宣科的讲解、示范等成了主要的内容。建构主义则主张“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这就要求学生主动思考、筛选、加工、转换、更新知识与信息资源,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学会发现问题、学会如何分析并妥善解决问题。无论是通过独自探索,还是相互之间的讨论、交流、合作等,最终把问题彻底解决,这就是建构主义高效的学习方法。
3.3教会学生不仅“我知”而且“我能”
建构主义让学生自主建立自己的知识架构和能力水准,能够教会学生不仅要“我知”,而且要“我能”,因为只有在自动自愿的情况下,才能打下牢固的知识与能力基础,这是传统教育所不能比拟的。
3.4真正的学习是无师自通的自学
关键词:数据库课程;教学模式;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166-03
数据库课程是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由于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成为了计算机专业课程中较受教师和学生重视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1]。从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该门课程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广,而且逐渐呈现多维态势,既需要原理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解能力,又需要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需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此,为了使该门课程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数据库方面的专业知识,迫切需要探讨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针对目前数据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何找到一种适合于数据库课程知识结构及特点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是数据库课程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建构主义认知理论是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2]。而这样的教学思想恰好可以改变目前数据库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主体作用,侧重死记课本内容,不能灵活运用于实践的主要问题。因此,本文着重研究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方法。
一、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数据库教学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于“教学模式”目前没有很确切的说法,相对广泛接受的一个定义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乔伊斯、韦尔[3]。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归根结底只有一个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这就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产生了强烈的对比[4]。以学生为主体,是以学为主,强调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教师为主体,是以教为主,强调教师的教授问题。而实际上,教师的教,其目的还是在于学生的学,关键点仍然是学生的学习和接受程度。因此,通过这样的对比与分析能够很明显的看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
作为计算机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数据库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从作者多年的教学过程和授课经验来看,数据库知识的授课和学习过程符合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特点,这一特点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数据库知识的学习过程力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原理性知识,掌握应用性技能,并具有遇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解决实际问题,科学合理地设计相应的数据库的能力。
2.数据库知识实用性强的特点使得其对学生在消化理解并掌握基本知识后的实践应用要求更高,这就涉及到学生根据自身的背景知识和自身能力如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最终解决的问题。
3.数据库的反映主体为现实世界的事物及其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这样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方式并不唯一,使得不同的背景知识及知识理解程度的学生对于具体的问题拥有更加开阔的发挥空间和创造空间,可以一定程度上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凭借自己对基本知识结构的理解去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二、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在数据库教学中的渗透
深刻理解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能够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建构主义认知方式服务于教学过程。建构主义所蕴含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定位及作用等几个方面[5]。将其与数据库教学联系起来,形成的基于建构主义模式的数据库教学过程中,表现如下。
1.知识观在数据库教学中的体现。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但同时,知识能够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做到准确地概括世界,提供支持各种活动和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因此,被动的复制式学习并不能够真正实现对知识的理解,而是需要学习者基于自身的经验背景进行建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对于数据库课程的知识,当然也符合知识的普遍特点,只是基于人们当前对于这一学科相关知识理解程度的一种解释,随着学科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其知识体系和知识内容会有进一步的扩充和深入。同时,数据库知识学习和理解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现实问题,而没有一种理论和方法是通用的,其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运用都需要更强的分析能力,数据库设计的过程本身就是再创造再加工的过程。
2.学习观在数据库学习过程中的体现。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的核心是类别编码系统;学生的知识学习是一个类别化的信息加工活动,自己主动形成知识的类目编码系统的过程。当然使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是认知的兴趣,这是最直接、最稳定、最活跃的学习动机。
数据库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对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讲授会有大量的实例和示例穿插其中,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具体的、能够容易被学生现有的背景知识所接纳的实例的接受,上升为对抽象的、复杂的、超出学生背景知识的概念、理论的接受和理解,这样就有别于传统的死记硬背基本概念和理论而忽视理解造成的复制性学习。同时,当新的知识点中出现了学生现有知识和经验中更容易接受的信息时,也会促进学生产生共鸣和好奇心,为其主观能动地进行知识构建提供机会,还可以利用小组协作方式使得学生间产生相互驱动作用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学生观在数据库学习过程中的体现。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学习者已经通过以往的多种形式中形成了相关的经验和一定的知识背景,其有能力对不曾接触过的新问题拥有自己的理解和刊发,依靠先验知识、自身认知能力,形成对新问题的理解与解释。数据库教学效果更注重的是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这就为师生之间就具体问题解决方案的探讨提供了更多空间和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质疑,然后共同解决问题,是学生不仅学会了基础知识的运用过程,还能够深刻体会其间的思考过程,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4.数据库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高级伙伴和合作者。因此,教师的任务相比于传统的教学过程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更应该以提供问题及问题的多解为重点,以此激励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多重观点。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设定特别的学习情景,以多种方式开展学习,促使学生对于问题的全方位了解与掌握。除此之外,最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努力减少干预与控制,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
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建构主义最重要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保证其对认知过程的全身心投入。对于新的知识领域和情境,能够直面并结合自身的背景知识完成学习过程。相比于传统的教学,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承担更多的任务来实现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管理与实践,以探索的方式促进思考,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结语
针对数据库类课程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原理性知识与应用知识缺乏必要联系,学生单纯学习课本知识,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将目前比较流行的新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引入数据库教学环节,利用建构主义的教学主旨和教学思想,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更好地在其基础上形成新的个性化知识,为己所用,更好地投入实践,以期解决现存问题。今后的工作是落实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数据库教学改革,研究这一模式下的适合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发挥作用,争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田秋红,宋瑾玉,孙静.数据库原理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0,(08).
[2]郝长胜,贾茹.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构建程序设计基础的新型教学结构[J].计算机教育,2007,(02).
[3]宋美臻.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教学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07).
[4]姜坤.论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
[5]薛红芳.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9).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129-02
1 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该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也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和平衡[1]。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建构主义理论学说。他指出,儿童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在不断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的,久而久之,才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他强调,学习是一种不断建构、不断积累的动态过程,学习中的社会性以及学习的非结构性和具体情境性是其关键因素。
在皮亚杰的影响下,建构主义理论研究者又提出情境教学和合作学习等教学组织模式,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从而实现在师生以及教学材料在学习中的相互作用。这些想法和做法,对当下的新课程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启发和影响。总之,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创设理想、高效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活动。
皮亚杰之后,科恩伯格、维果茨基、维特洛克等人又从认知结构的性质、发展条件、人类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个体的自身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做了不少研究,发展和丰富了建构主义理论[2]。
2 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建构主义是建立在对认识论的批判和继承之上的,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中国教育界特别是教育技术领域的关注,但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由于某些教育者对建构主义的认识不够全面,导致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时存在令人困惑的地方。目前对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以及知识传递的作用被忽视 “知识并不都是由认知主体被动地接受而来,而更多地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而成。”就这一主张来说,建构主义强调的是认知主体自我学习的主动性,认为没有经过学习者自身的主动建构,知识是不可能由他人传递给认知主体的。然而,广大教育者基于对这一理论内涵的理解,认为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自己的知识的建构者[3]。据此,很多教育者片面地接受并应用建构主义的指导思想于教育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从而忽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辅助作用。
事实上,“传递知识”是人类繁衍的本能行为,权威的干预和协调是必要的。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以间接经验的学习为主,陈述性知识主要是靠接受来获得的。对学生而言,经验本身是不够的,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提示,包括语言的提示、动作的提示等,这样的课堂教学遵循教育规律,也适应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4]。所以,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轻松掌握知识,教师愉快授课。
过分重视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将“意义建构”作为学习过程的最终也是最难达到的目标,因此,教育者非常重视意义建构在教学过程的作用。个体的知识建构过程是伴随着一定的主观性的,经对话、协作或者发表并接受批评等形式使个体知识潜在的主观性得到客观化的解决,从而降低知识落入个体主观范畴的几率。人们的知识有其发展、演化的特点,并非是固定不变的[5]。人的思维是解释事物的一种工具,而这些解释则构成认知个体不同的知识库。每个人的知识是基于自身建构而来,却并非是最终真理,因此,知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变化与演进过来的,当学生自我建构出现偏离的时候,教师如何能够及时发现并对其进行指导,使学习者修正自我的建构,最终进行正确的知识建构,才是课堂教学所发挥的作用。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并修正学生错误的建构,让学生在偏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可能将错误的知识进行识记并应用于学习过程中或者现实生活中。
此外,建构主义理论影响下的教学中还有一个矛盾,即学习时间有限与知识无限之间的矛盾。如果单纯地任由学习者自主学习建构知识,课上的那几十分钟是否充足?学习者是否可以在规定的时间自我建构出正确的知识,不至于出现盲目、低效的学习?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时,一定要特别关注这些问题。
过度使用建构主义理论,不利于常识性知识和实际知识内容的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下,通过学习者的自我建构形成、丰富和发展自身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但是,这一观点在倡导意义建构的同时忽略了外部技能的训练和间接经验的学习重要性。
首先,不是任何性质的知识都能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习得,外部技能的训练就只能通过熟能生巧的方式获得知识(如体育运动)。
其次,也不是每类知识都可以通过意义建构获取,死亡、灾难等这类知识是不可能创设情境的,只能通过间接经验去学习。如果教师要求学习者在没有到达一定的学习程度而进行建构,这样的做法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在实践中亦会陷入无尺度的虚无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
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建构主义理论的局限性。建构主义是否适用于任何学科、任何知识、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这些都值得教育者思考[6]。
强调创设情境的重要性,导致重理论轻实践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在具体情境下和可感知的活动中形成的。与传统教学相比,突出了创设情境的重要性。因此,基于建构主义的观点,研究者提出可以指导教学设计、适应教学环境设计的新的方法与原则。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理论指导思想日益完善,但是教育教学实践的“真正”改革却没有完全实现。课堂讲授主要还是借助计算机讲解演示来辅助进行,即使是像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中,媒体的使用也基本是用于支持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师中心模式,而很少开展一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理论的指导存在,却没有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7]。
3 启示
综上应该看到,尽管建构主义在今天如此盛行,但其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还存在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按照建构主义观,应该有与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相适应的一套详尽的评价体系,但是目前的建构主义评价方法过于相对个性化,没有具体的标准,实际容易造成无标准评价[8]。事实上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时,建构主义是无所不能的,是可以应用于所有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吗?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有没有无法完成的时候?如果有,该怎样继续?最后,教学情境的设计能否保证意义的建构,这不仅需要教育者精心、合理的设计,而且物质条件的配备齐全也是很重要的。这些问题都急需进一步探讨研究。而且,在当前理论融合、课程整合的趋势下,理应借鉴他人思想对建构主义的不同侧面做进一步深化研究[9]。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8.
[2]谭顶良,王华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困惑[J].南京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
[3]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4]胡凡刚.建构主义理论及对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3(4).
[5]彭红卫,蒋京川.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4(5):71.
[6]张桂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再构[J].教育科学,
2004(6):25-26.
[7]何克抗.对美国“建构主义教学:成功还是失败”大辩论的述评[J].电化教育研究,201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