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范文

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

第1篇: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范文

一、摆上重要位置,提供队伍职业化建设领导保障

实现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转型提升”,必须建设一支特色鲜明、有竞争优势、高素质的职业化人才队伍。委党组高度重视队伍职业化建设,一是成立了全省人口计生队伍职业化建设领导机构,出台了《关于在全省人口计生系统实施公共服务管理网络“强基工程”进一步加强职业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二是召开了全省人口计生系统队伍职业化建设经验交流会,将4个职业化建设试点县(市、区)扩展到12个。三是主动加强与编办等相关部门的协商,确保人口计生部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法制化。四是在全省机构改革中,保留了乡、镇计生办,计生工作人员编制未减。五是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将工作经费纳入预算,确保职业化建设所需资金落实到位。

二、改革管理模式,创造队伍职业化建设良好环境

改革创新是推动队伍职业化建设的不竭动力。只有建立与人口计生工作新形势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才能谋求职业化建设的更大发展。

(一)探索计生服务机构“两个一体化”管理体制。针对基层计生服务机构业务单一、设备闲置、服务能力萎缩的现状,积极探索人口计生服务机构管理新体制。一方面,推进县级人口计生技术服务站和生殖保健医院一体化(简称“站院一体化”),在原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基础上,建立生殖保健医院,将两个不同职责、不同经费渠道、服务对象相对各异的机构整合,做到站院一体运行。男一方面,推进县级人口计生技术服务站和乡级中心服务站一体化(简称“县乡一体化”),在县级人口计生技术服务站与乡中心服务站之间建立城乡联动、分级负责、连锁共赢、协作配合、权责统一、运转有效、一体发展的管理机制。通过“两个一体化”建设,促进了技术服务人员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同时,为更好地开展优质服务提供了平台。

(二)推行“县聘、乡管、村用”选人用人机制。从2005年开始,我省对部分乡、镇中心服务站实行所在乡、镇和县(市)人口计生局双重管理,以县(市)人口计生局管理为主的“县下垂管”体制。建立和推行了村计生员“县聘、乡管、村用”选人用人制度。同时,对中心服务户户长推行“乡聘、村管、社用”制度,对城市社区计生协管员实行“区聘、街管、社区用”制度。在“聘”的方面。严把“入口关”。制定了各级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人选条件和准入机制,坚持“凡进必考、凡聘必考、凡提必考”;在“管”的方面,实施目标管理。坚持年终考核与阶段性考核相结合,综合考核与单项考核相结合,组织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把工资报酬与工作绩效挂钩;在“用”的方面。确保待遇落实。规定村计生员工资待遇不低于村主任的70%,将村计生员工资全部纳入转移支付资金。在中心户长使用上,采取2―3个社聘用一个中心户长,工资上浮900元。城市社区计生协管员由财政开资,并办理社会保险。

(三)实施关怀关爱稳定人口计生队伍。稳定机构人员是推进职业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一是由政府出资为人口计生干部办理“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二是设立“计划生育干部奖励基金”。凡年满55周岁,连续在计生岗位工作15年以上的村计生员,在其工作期间所在村未出现“一票否决”及重大责任的,退休后给予2000元奖励补贴。这项工作在双辽市试行;三是设立“创新奖励基金”。省人口计生委对每年评选出的亮点工作和公开发表的优秀作品予以奖励;四是开展推优入党、推优上岗“双推优”活动;五是把对计生干部的提拔任用作为“党政线”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构建“三位一体”格局,创新队伍职业化建设工作载体

职业化建设,就是要培养符合职业素养、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技能要求的工作队伍。我省在不断引进人才的基础上,立足于对现有队伍的教育培训,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从上到下、从领导到普通干部和群众全员接受继续教育。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人员采取不同的教育培训方式,形成了职业培训、岗位练兵、继续教育“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一)对技术服务人员开展生殖健康咨询师职业培训。在全系统开展了生殖健康咨询普及工程,广泛开展以“生殖健康,咨询先行”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举办了第一期生殖健康咨询师暨市县乡村优秀计生骨干培训班,379名基层技术服务人员参加了为期13天140学时的封闭式培训,采取课堂教学、课后辅导、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效果非常明显。组织生殖健康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有289名获得生殖健康咨询员、助理员资格。目前,省人口计生委指导各市、州人口计生委举办乡、村生殖健康咨询培训班。准备参加第二批生殖健康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此外,省人口计生委每年组织一次以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基本业务为主要内容的全省服务站业务人员技术大比武活动。全省上下形成了比学习、比干劲、比技能、比管理、比贡献的良好氛围。

第2篇: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范文

论文摘要:传统教学理论的学习观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目前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而建构主义学习观为我们认识学习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本文拟通过对传统学习观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比较,揭示学习的本质,阐释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理论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观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目前建构主义理论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是改进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有利途径。它在认识论、学生观、意义论以及教学理念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对我国大学外语教育与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或者说,它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下,借助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相互合作,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建立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是通过新旧知识与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扩充、精致、改造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对教育教学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通过对比,本文阐释了传统学习观的缺点与不足,揭示了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优势所在,从而为更好地利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奠定了基础。

一、建构主义及其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起源于18世纪哲学家维柯的思想。20世纪90年代后,建构主义开始作为一种主流学派在美国兴盛起来,并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领域。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相对于传统教学理论来说,是一次教育思想领域的革命。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学理论及其模式越来越不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其局限性和弊端主要在于它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对学习者能动性的开发与学习自主性的提高。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诞生是教学理论上的新突破。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传统教学理念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学习观的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重组与建构;教学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体验知识和构建意义的过程。教学内容应该与学生的背景知识紧密联系。建构主义又强调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新日知识的互动,从原有经验世界中重组教学内容,通过假设、提问、探索、验证、自我反馈等方式,进行知识的重新建构。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与传统学习观比较

(一)传统学习观的局限性

传统学习观是人类长期教育教学经验的结晶,历史上曾经对教育教学产生过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大量应用,传统学习观的不足越发明显,越来越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其局限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是知识的被动接受。传统认识论和认知科学认为,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学习是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获得现实映象的过程。历史上曾经流行的“白板说”和“空桶说”是这种学习观的始作俑者。传统学习观只注重知识本身,而忽视了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导致了教学活动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它使得学习成了同一性和统一性的集中表现,而不能体现学习者学习中的个体差异。这既不符合认知发展的规律,也不符合学习者自身发展需要与要求,更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2.学习是“教一学”的单向过程。传统教学理论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知识的传授与接受的认知过程。传统的教师观与学生观又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具有权威性;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在这种单向线性教学关系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忽视,甚至压抑、压制,学生作为主体所具有的独特思想、情感、个性等不能得到教师的尊重,教育主体势必不能产生双向流动。教与学双方具体、生动的关系得不到体现,而且使得教学成为按照某种套路进行的功利性活动.

3.学习方法过于单一化、程式化。由于过分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权威角色,传统教学理论过分强调知识的教授方法,严重忽视了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学生围着教师转,学习以“教”为中心,学习过程中完全漠视学生的认知背景和学习自主性,结果造成了学习方法的简单划一、按部就班,程式化色彩严重。这样既抹杀了学习的个性化差异,又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违反了学习的本质规律,势必造成教学效果低下,课堂气氛毫无生气。此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现代教育教学新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形势,传统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权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不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必会对教育教学造成严重的影响。

4.学习活动缺乏体验性。由于传统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接受过程,它否定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结果造成教学过程中对学习者的认知体验的严重忽视。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往往是把所学的知识简单抽象化,排除无关紧要的信息,突出事物的关键特性和规律性,而不与知识的具体情境相联系,缺乏知识与情境的互动。这些简单化的知识处理以“教”为中心,既没有考虑到学习主体的认知特性,又没有考虑他们的社会交往属性,这往往使得学习者无法灵活地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使得学习者常常难以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难以从抽象走向具体,学不能致用,因而难以适应快速、多变的现代社会。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是在康德的理性主义、杜威的进步主义和皮亚杰的认知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建构主义更关心如何以原有的经验信念、心理结构和认知结构为基础来构建知识。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现实、解释现实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不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而对外界世界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取了非客观主义的哲学立场,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更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因此,建构主义把学习定义为主体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习不仅是要理解和记忆新知识,而且要分析其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学习不仅是新知识经验的获得,同时还意味着对既有知识的改造。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学习者可以主动建构知识,他们要么是自己、要么是求助他人或其他信息源的帮助来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

建构主义学习观主要表现为认知与社会两个方面。认知的建构主义是从个人的角度去接近学习和认识的,对心理作了狭义的说明,它将心理的范围局限于个人的头脑。认知的建构观点将认知的重组看做是学习过程中的要素。这种认知的建构观点在把注意力集中于个人的同时,并不否认社会互作用的重要性。认知的建构主义从认知建构的角度来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它将个人的心理和认知过程看做是同等的。而社会的建构主义学习观将心理描述为超越身体范围而进入社会环境的一种分布式的存在物。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两个领域:一是与比较有知识的其他人在最近发展区内的社会交互作用;二是以文化方式发展的文化系统。因此,学习首先是进入某一实践团体文化的过程,是社会交互作用的参与以及按文化方式组织的、能影响学习和发展的活动,它强调和重视学习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者的影响。:

第3篇: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范文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129-02

1 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该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也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和平衡[1]。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建构主义理论学说。他指出,儿童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在不断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的,久而久之,才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他强调,学习是一种不断建构、不断积累的动态过程,学习中的社会性以及学习的非结构性和具体情境性是其关键因素。

在皮亚杰的影响下,建构主义理论研究者又提出情境教学和合作学习等教学组织模式,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从而实现在师生以及教学材料在学习中的相互作用。这些想法和做法,对当下的新课程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启发和影响。总之,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创设理想、高效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活动。

皮亚杰之后,科恩伯格、维果茨基、维特洛克等人又从认知结构的性质、发展条件、人类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个体的自身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做了不少研究,发展和丰富了建构主义理论[2]。

2 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建构主义是建立在对认识论的批判和继承之上的,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中国教育界特别是教育技术领域的关注,但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由于某些教育者对建构主义的认识不够全面,导致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时存在令人困惑的地方。目前对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以及知识传递的作用被忽视 “知识并不都是由认知主体被动地接受而来,而更多地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而成。”就这一主张来说,建构主义强调的是认知主体自我学习的主动性,认为没有经过学习者自身的主动建构,知识是不可能由他人传递给认知主体的。然而,广大教育者基于对这一理论内涵的理解,认为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自己的知识的建构者[3]。据此,很多教育者片面地接受并应用建构主义的指导思想于教育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从而忽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辅助作用。

事实上,“传递知识”是人类繁衍的本能行为,权威的干预和协调是必要的。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以间接经验的学习为主,陈述性知识主要是靠接受来获得的。对学生而言,经验本身是不够的,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提示,包括语言的提示、动作的提示等,这样的课堂教学遵循教育规律,也适应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4]。所以,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轻松掌握知识,教师愉快授课。

过分重视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将“意义建构”作为学习过程的最终也是最难达到的目标,因此,教育者非常重视意义建构在教学过程的作用。个体的知识建构过程是伴随着一定的主观性的,经对话、协作或者发表并接受批评等形式使个体知识潜在的主观性得到客观化的解决,从而降低知识落入个体主观范畴的几率。人们的知识有其发展、演化的特点,并非是固定不变的[5]。人的思维是解释事物的一种工具,而这些解释则构成认知个体不同的知识库。每个人的知识是基于自身建构而来,却并非是最终真理,因此,知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变化与演进过来的,当学生自我建构出现偏离的时候,教师如何能够及时发现并对其进行指导,使学习者修正自我的建构,最终进行正确的知识建构,才是课堂教学所发挥的作用。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并修正学生错误的建构,让学生在偏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可能将错误的知识进行识记并应用于学习过程中或者现实生活中。

此外,建构主义理论影响下的教学中还有一个矛盾,即学习时间有限与知识无限之间的矛盾。如果单纯地任由学习者自主学习建构知识,课上的那几十分钟是否充足?学习者是否可以在规定的时间自我建构出正确的知识,不至于出现盲目、低效的学习?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时,一定要特别关注这些问题。

过度使用建构主义理论,不利于常识性知识和实际知识内容的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下,通过学习者的自我建构形成、丰富和发展自身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但是,这一观点在倡导意义建构的同时忽略了外部技能的训练和间接经验的学习重要性。

首先,不是任何性质的知识都能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习得,外部技能的训练就只能通过熟能生巧的方式获得知识(如体育运动)。

其次,也不是每类知识都可以通过意义建构获取,死亡、灾难等这类知识是不可能创设情境的,只能通过间接经验去学习。如果教师要求学习者在没有到达一定的学习程度而进行建构,这样的做法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在实践中亦会陷入无尺度的虚无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

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建构主义理论的局限性。建构主义是否适用于任何学科、任何知识、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这些都值得教育者思考[6]。

强调创设情境的重要性,导致重理论轻实践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在具体情境下和可感知的活动中形成的。与传统教学相比,突出了创设情境的重要性。因此,基于建构主义的观点,研究者提出可以指导教学设计、适应教学环境设计的新的方法与原则。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理论指导思想日益完善,但是教育教学实践的“真正”改革却没有完全实现。课堂讲授主要还是借助计算机讲解演示来辅助进行,即使是像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中,媒体的使用也基本是用于支持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师中心模式,而很少开展一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理论的指导存在,却没有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7]。

3 启示

综上应该看到,尽管建构主义在今天如此盛行,但其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还存在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按照建构主义观,应该有与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相适应的一套详尽的评价体系,但是目前的建构主义评价方法过于相对个性化,没有具体的标准,实际容易造成无标准评价[8]。事实上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时,建构主义是无所不能的,是可以应用于所有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吗?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有没有无法完成的时候?如果有,该怎样继续?最后,教学情境的设计能否保证意义的建构,这不仅需要教育者精心、合理的设计,而且物质条件的配备齐全也是很重要的。这些问题都急需进一步探讨研究。而且,在当前理论融合、课程整合的趋势下,理应借鉴他人思想对建构主义的不同侧面做进一步深化研究[9]。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8.

[2]谭顶良,王华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困惑[J].南京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

[3]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4]胡凡刚.建构主义理论及对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3(4).

[5]彭红卫,蒋京川.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4(5):71.

[6]张桂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再构[J].教育科学,

2004(6):25-26.

[7]何克抗.对美国“建构主义教学:成功还是失败”大辩论的述评[J].电化教育研究,2010(10):17.

第4篇: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历史教学;重要性;实践性

建构主义理论从国外引进至今,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应用到历史教学中来还是一个探索阶段,建构主义理论给了教师和学生进行教与学的一片崭新的天地,在这片天地中高中历史教学更大有作为。我们应该多加以学习,除了加强对历史学科钻研外,还要更加努力的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没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建构主义历史教学模式很容易走入单纯的形式化教学模式的误区,即“穿新鞋走老路”。只有不断完善自己,丰富建构主义理论思想。才能够更好的学习历史科目。也为自己的历史学习奠定好良好的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建构主义理论也译作结构主义,是由瑞士著名的认知发展领域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的。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提出了同化和顺应,即学习者把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内的过程,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因接收外界信息而发生了改变,两者需要达到一种平衡逐步构建起来新的认知结构。这样的主义理论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认为老师只需要将书本上的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身上即可,俗称填鸭式教学,不在乎学生是否能将知识良好地接收,成为长久的属于自己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而建构主义倡导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这样主客体的身份有了改变,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老师是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国家当下主张的自主学习的新课改相呼应。

高校的历史教学时长较短,课时较分散,科目类别较多,多为文献一类的书籍,这样的教学内容多少会略显枯燥,教师在授课时如果只是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收信息,属于学生自我的知识会零乱且松散,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高效性。而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正是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遇见陌生的问题也可以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主动地提出对问题的解答。这是主动学习并且将认知进行了有效整合。可见,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历史教学中极为重要。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建构主义所蕴含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六个方面。在高校历史教学中要实践构建主义理论,可以从以上方面进行实践。特别是在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方面,可以很好地实践于高校历史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师不再是单一的输出者,而是在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时,相互交流和了解彼此的想法,通过正确的交流引导构建个体的自我发展。例如,在课余可以就一些历史问题开展交流讲座,通过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让学生主动吸收知识;围绕某一时期的文化特色进行研究时,可举办服装展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向老师咨询等方式获取信息后,动手制作服饰并进行展示,期间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还更好地巩固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构建四个部分。在高校历史教学中便可以很好地利用,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互相之间的协作,通过学习小组内部之间的商榷、讨论和辩论更好地学到知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高校在历史教学中实践构建主义理论的具体实践需要进一步提上教学日程,更好地将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历史教学中得到实践。在教学中老师能够更好的运用这种构建主义教学模式,对学生虚席历史给予更好的启发,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也能够促使老师更好的进行高校历史教学。(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孟庆华.《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王亚晖.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

[3]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J],教育传播与技术,2009

第5篇: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范文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建构主义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范文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是认知主体,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文章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阐述,找出了传统教学的弊端,论证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的可行性,为今后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理论参考。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一直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思想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但其弊端也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造成学生对教师、对书本、对权威的迷信和依赖,高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缺失。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国内学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对体育教育的基础理论、教育思想、课程环境、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旨在改革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创建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体育教育新模式、新方法。本文试图从当前体育教学的实践出发,基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体育教学中,旨在通过探讨新的体育教学理念,为今后体育课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学习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来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空,让主体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建构主义十分重视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的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学习的含义”与“学习的方法”两个方面。

1.关于学习的含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具体来说,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和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综上所述,“学习的含义”是指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2,关于学习的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体育教学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

1.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利用讲解、示范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设计理念下,教学规范是最基本的设计要求。教学中,教师先讲解与示范,组织学生练习,教师指导与纠正错误,然后,学生再练习,教师再纠错,学生运动技术逐步得到巩阎与提高,最后,教师再进行归纳与小结。这种设计步步有序,环环相扣,教学过程僵化,导致学生学习技术动作效率不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对技术动作机械地学习,被动地模仿教师的示范,对于练习中出现的错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对技术动作原理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不够。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师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区别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在建构者眼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作为认知主体而对认知客体的能动的、双向的意义建构和再创造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作为认知主体对认知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合作性的实践和认知。因此,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体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组织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没有削弱体育教师的地位,反而更加强了体育教师的重要作用。

3.教学过程的组织、设计和实施。在体育教学中,教学过程的组织、设计和实施是教学模式的核心。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新模式相比,其教学过程基本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体育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有教师、学生、教材和传播媒介(教学信息和学习环境)。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内容,传播媒介是教师教学生时传递信息的中介物。具体来说,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体育教师的传授为导向的,学生成为知识的灌输对象,知识的获取是被动的;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信息来源,而体育课程教材内容弹性不足,灵活性不够;课程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个性化不足。而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习为导向,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是影响和促进“学”的一种外部条件;强调在学习和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应充分,通过合作、小组讨论、意见交流,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协作学习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模式,对意义建构具有关键作用,使学生之间协同合作,共同分享学习目标。

4.教学评价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的体育课程标准强调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意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评。在评价内容上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通过检测、达标和技术评定来评价学生,强调结果评价,主要采取定量分析和教师的主观评分。而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下的体育教学评价,强调过程和结果评价同等重要,评价采用定量分析和师生共同评分。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的可行性

1.顺应高校教学改革实践的要求。建构主义理论高度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个体认知的差异和个性,极端重视具体情境下的知识与技能的主动建构与灵活运用,是一种极富人文性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引入顺应了当前高校教学改革实践要求,解决了当前体育教学中的诸多问题,重视学生对体育现有知识的学习需要和在学生思想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充分肯定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顺应了当前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

2.现代教育技术为建构主义教学提供了实践平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建构主义教学观——“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极为理想的实践环境。现代教育技术定位于技术层次,立足于创设更合理、更优越的学习条件。建构主义所追求的体育教学中的“情景化”,可以由现代教育技术提供支持。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创设符合实际的虚拟“动作情景”,将更有效地完成学生主动“建构”体育知识。

第7篇: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范文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在当今教育界取得了广泛的认可,并已成为现代教学改革的主要指导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崭新的学生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对传统的学习理论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一理论对现代教学改革有诸多积极因素,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理性地分析它在我国当前教学改革中的可行性。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基石是认知主义,它摒弃了传统意义上以行为主义的“刺激(S)一反应(R)”为基本学习模式的知识“反映论”,而代之以新的“建构论”。前者把受教育者看成是机械、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后者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

1.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表征,而是一种解释或假设。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更新,即被新的解释和假设所取代。另外,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共同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建构知识的主体,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即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会主动地将已有的相关知识渗人到当前的知识加工活动中,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诊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即使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一定的问题情境,提出他们的假设或解决方案。

3.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人,而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互动作用而实现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对信息进行意义建构。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的经验也会因为新经验的进人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此外,建构主义理论还特别重视学习的情境与学习过程中的相互协作。既然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而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那么学习者必定要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来完成知识的建构任务。因此,学习情境及其中的人际协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讨论活动也就成为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4、教学观

建构主义者从他们独有的理论视角出发,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作了较为深人的论述,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观点。与传统的教学观相比,建构主义认为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目标相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设计真实的任务,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提出的问题就是他们本人有待解决的问题。在教学模式上,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他们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种要素相互作用关系,形成一种稳定的结构形式。

二、建构主义对现代教学改革的积极因素

1.指出了学习与教学的发展性,重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我国传统的教育是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评价的标准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教学活动也自然是围绕着考试、分数、升学而展开。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基本上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缺少主动学习、自由思考的空间。而建构主义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元认知(metacognition)能力。它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建构和永恒发展的过程,是主体与客体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建构主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个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建构主义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它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识基础、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等具有清醒的认识,并能调节、监测、控制认知过程。教师可创设不同类型的学习环境,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传统教学思想违背了学生的认缸规律,主要原因在于其对学生学习的基本假设是错误的。这些基本假设有:(1)学生是一块可以记录知识的“白板”;(2)学习就是巩固刺激与正确反应之间的联结;(3)人可以采取预定方式将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至另一种情境。这些假设导致教师无视学习的主动性,无视情境的作用,将互不相关的任务机械地传授给学生。

建构主义学习观纠正了上述假设的不当之处,建构主义者提倡的意义建构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适应新情境时,他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自己各方面的潜力去主动建构,对新情境做出判断、分析、综合、推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3.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建构主义理论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与个性,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着独特的内部文化的个体,这种内部文化是学习者后继发展的基础。无论在学习情境的安排上还是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建构主义都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风格、理解能力等个体差异设置不同的情境,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意义建构。同时建构主义主张采用弹性、开放的课程目标,因为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性格、兴趣和需要是不同的,不能用一个目标来统一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建构主义运用于我国当前教学改革中的理性思考

1.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是否发生,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学了,而不在于教师是否教了。因此,建构主义者提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以及与之相对立的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

建构主义倡导“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观,不仅指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习为中心”,而且还要“以学生为中心”,其本意是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把握好“教”与“学”的比重,以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2.学习活动的主动建构并不意味着要抛弃“接受学习”

传统教学理论(以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为代表)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各有所长。传统教学方法在知识的接受方面具有高效、快捷的优势,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触到大量的知识。而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初级知识的学习中,即有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和答案都是很确定的,可以直接套用计算法则或公式就可以解决的结构良性领域内,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即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高级知识的学习中,即学习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以相互联系的知识为基础)时,学生面对的是缺少规则和确定性的知识,不能简单套用原来的解决办法,这时教师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可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适合接受学习的知识应基本采用讲授法,对适合“接受学习”的知识应基本采用讲授法,对适合“主动建构”的知识应以建构主义教学法为主。

第8篇: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范文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师生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59-02

探究式学习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它是以模仿科学家研究自然的方式用于教学的一种模式,因此又称为“科学探究学习”。目前,根据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定义,科学探究也指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任长松把学校课程中的探究式学习界定为“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或过程”。一般认为探究式学习的核心内容包括问题、证据、解释、评价和交流。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各科教学中,面向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这一理念旨在改变至今普遍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尽管探究式学习已被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被广泛接纳,日益受到密切关注,但是目前大多数研究只集中在基本行动过程、操作步骤、方法技能等具体行为细节上,就总体来看,有关探究式学习的研究稍显薄弱。本文试从西方最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的视野下探析探究式学习。

一、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它是多学科可交叉渗透的产物。其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世纪意大利的哲学家维柯是第一个使用“建构”(construction)一词的人。尽管建构主义由来已久,但建构主义理论的真正兴起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使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主客体双向建构论,原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历史文化心理学理论,奥斯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以及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等都为建构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如今,建构主义已成为影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最重要的理论。其知识观、学习观、师生观与现在普遍重视的探究式学习有着内在的联系。

二、知识观

建构主义否认确定性、客观性、永恒性的真理性知识存在。认为知识是发展的,是内在建构的,是以社会和文化的形式为中介的。学习者在认识、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着自己的知识。很多建构主义学者把知识的属性概括为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和默会性。探究式学习的本质与核心是学生知识的自主构建。在探究式学习中知识不是预先作为客观真理或权威摆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形成个人的理解和判断。同时,探究式学习强调知识的社会构建和情境性,在各个环节鼓励所有成员(包括教师)之间的对话、交流和协商;关注如何更有效地为学习者提供探究的情景和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维柯指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皮亚杰也提出某些概念除非亲身经历,否则无法真正理解和习得。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由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同化和顺应是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方式。同化是指学习者把外在的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顺应是指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外在信息产生冲突,引起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或变化,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同化和顺应循环往复的过程。学习知识或知识的建构有多种方式,而探究是持续人的一生的、人类基本的知识构建方式。探究式学习不是传输的过程,知识建构是建构主体围绕自身的需要实现而自主完成的。探究式学习重视先前的经验对新的理解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学生依据在生活和学习中不能理解、无法解释的现象提出问题,进而搜集资料或进行试验,然后把搜寻到的信息或实验的数据形成新的推理或解释,在评价交流阶段不断修正或调整知识结构(同化和顺应),最终形成新的认知。

四、师生观

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把知识体系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讲解占去了课堂的主要时间,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对话和沟通。任长松把这种现象归结为教室里的霸权现象,即知识、话语的霸权都掌握在教师手中。而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如白纸一般走进教室的,他们已有的经验和学习潜能对于新知识的建构非常重要。因此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在强调学生认知主体地位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也是学生的辅导者和合作者。维果茨基认为,个体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为“最近发展区”。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能达到其潜在的发展水平。因此,教师作为水平稍高的学习者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能起到促进作用。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第一,使学生处于受尊重和关心的状态,倾听他们的想法,激发其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第二,通过创造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第三,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等活动,培养起自主学习的能力。第四,教师自己以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平等地参与讨论,发挥其信息中介作用,帮助学生将潜在的发展水平转化为现实的发展水平。

总之,建构主义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互动的合作关系,教师应把学生看作课堂活动的主体,赋予学生更多的自,实现意义的主动建构。

参考文献:

[1]何齐宗.现代外国教育理论流派述评[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

[2]莱斯・P・斯特弗,等.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李俊和.探究式学习初探[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

第9篇: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范文

关键词: 建构主义 酒店英语 课程设计

一、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简介

建构主义是一种认知理论,提出者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他指出个体与环境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基本过程互相影响。“同化”[1]指个体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并结合到已有认知结构中,即个体将所受到的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2]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会引起个体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为个人的认知结构受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质变。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不断提高和发展。

建构主义是一种学习理论及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指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中借助他人(如老师或同学)帮助,通过建构认知方式而获得学习过程中有意义的东西。同时,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认知主体进行信息加工,对信息认知方式进行建构,而教师则成为学生认知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建构主义认为教学理念是教师人格的一部分,而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是立足点及出发点。教学理念是课堂决策和行为的依据,是教学改革前提,对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支配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认知建构的因素,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能促进学生积极同化外界信息并顺应实际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含有真实问题或真实事件的情景,从而为学生知识与能力迁移提供帮助,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并通过学习共同体即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主动学习。情景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重要部分。情景教学以“学习者中心”“情景中心”“问题中心”三方面作为基本特征,从而实现[3]: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这一良好教学循环过程。

二、建构主义指导下酒店英语课程设计

外语教学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而酒店英语目的在于学生以酒店为工作环境,自如、恰当地运用所学的英语与各国旅客进行交流,从而更好地实现酒店服务宗旨,体现个人工作素质。因而提高酒店专业学生外语能力,培养出能熟练地、正确地运用外语为饭店服务的人才,成为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建构主义为酒店英语教学效果的改进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开辟了新的教学领域。建构主义强调主动参与性、情境性、灵活性、合作性等方式,从而使认知主体积极主动建构学习。同时,建构主义提出的“情意、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酒店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提供具有真实情境性的学习环境。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酒店英语课程教学的核心可通过以下三方面改进。

(一)改变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传统教育思想和理念更多强调认识主观性,且在国内教育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影响下,更多教师上课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灌输型教学模式。老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至于学生是否真正学到语言知识并能够使用,教师无从得知,学生也没强烈意识实践。传统的教学模式未能对认识的能动性给与充分重视,注重把知识和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很少自我思索并验证教师所讲授的语言知识,形成了过分依靠老师的习惯,严重缺乏思考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依据建构主义,教师应重新树立正确的酒店英语教学理念,考虑酒店英语实用性,努力转换角色。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主体,而是主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而学生不再是被传授者和被动接受者。教师在教学中承担整个酒店英语教学组织和监管,同时,教师还要减少或帮助学生降低因为英语基础不好而怕开口的焦虑感,帮助、促进学生主动开口说,使用相关酒店专业英语。

例如讲授如何填写客房预订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具体理解,通过以任务型和角色扮演等课堂教学手段,让学生实践知晓如何进行填写,并使用恰当语言进行回复。而不是教师独自讲授该说什么,应说什么。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英语展现,提出意见,肯定有效语言表达方式,指出无效或功能性不强的语言表达方式。学生可通过进行对比,修改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宾馆英语》[4]第二单元为例,教师可先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前台接待员和房客,通过学生自己的对话让学生观察所使用的语言,然后可播放自己提前准备关于预定房间的视频,让学生再次观察所使用的语言,最后再播放课文录音,最终给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空间。从而学生从中比较得出最恰当的使用方式,构建出如何使用英语进行前台接待的意义过程,实现知识获取。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的个性化过程,认为学习者主动参与知识建构过程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而教师以任务的方式将教学步骤进行实施能够给学生充分机会去构建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是一种自主性学习方式。

(二)提倡情景教学,实现知识的认知建构环境。

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教学实质是交际。建构主义强调语言环境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语言学与一定社会文化相联系。通过在完整而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认知主体能积极主动建构新意义。而酒店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有着特定使用环境,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实景教学,但可创设情境进行有效教学。现在各大高校都有多媒体及网络教学,可在酒店英语教学中借助计算机辅助进行情境教学,有效将教学资料以视、听、说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做到图文并茂,从而给学生创设出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积极学习的兴趣。

积极的学习环境可激发学生参与,给学生一定情景,让学生之间或者师生之间进行模拟演练,例如《宾馆英语》第九单元关于供应西餐方面,学生肯定对于西方饮食不够熟悉,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餐饮词汇,让学生脱离课本,模拟宾馆西餐厅中订餐、上餐、撤餐等情景进行训练。训练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称谓语、礼貌用语和行业用语的使用。学生反复操练,逐步纠正自己的服务语言。同时,多次反复操练可熟悉关于西餐的相关词汇,以此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介绍酒店设备时,通过多媒体图片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展示并结合文字的单词,进行教学。情景化教学有利于学生练习在实际应用环境,思索如何对恰当的语言进行获取,建构正确语言使用模式。

(三)开展合作学习,多渠道实现语言运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合作能力,因为学生协作活动对意义建构起重要作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对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想法从而建构自身所需知识体系。这也是同化向顺应转变的过程。

在酒店英语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同桌讨论、相互评价、分组对话等方式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中学生自由交流。合作学习有助于管理学生课堂行为,也有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管理,教师通过此种教学方式能促使学生学会课堂自我管理,通过自觉实践,增进交流合作从而掌握恰当使用语言知识的技能。

三、 结语

总之,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强调认知主体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非教师的主观控制性。因此在酒店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自身角色转换,以及对学生身份的认同。建构主义提倡自主式、个性化的教学。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计划者、调控者和评估者,而教师则转变为课堂管理者、组织者、激励者、帮助者、咨询者、指导者和学习典范。基于现代计算机和网络、多媒体英语教学方式的帮助,教师应充分认识自身作用,开展自主式、个性化的教学,并积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自身具有较高学习能力,从而帮助学生了解语言学习建构规律,掌握有效语言学习方法及策略,让其自觉进行语言学习及训练,从而更好地掌握酒店英语的实际运用,继而提高个人专业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实际就业需要。

参考文献:

[1]Pagel, J. The principle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J].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1972.

[2]黄慧,王海.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我国外语教学研究与调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6):21-24..

[3]徐光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35-3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