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构主义教育研究范文

建构主义教育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构主义教育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构主义教育研究

第1篇:建构主义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体育院校;文献检索课

高等体育院校是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科研“三位一体”的专业院校 , 其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专业突出、知识全面的体育人才 , 学生毕业以后的职业选择范围较广,他们可担当职业裁判、体育教练、体育官员、教师、学术研究人员、群众体育运动的指导人员等角色 , 这些职业不仅要求学生有健康的体魄 , 同时也要求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信息素质。

本文以信息素质教育体系中的文献检索课程为对象,探讨建构主义理论在文化素质较为薄弱的体育院校文献检索课程的应用,以期提高文检课在提升体育院校学生信息素质的成效。

1 体育院校信息文献检索课的特点与现状

1984年,文献检索课在我国部分高校开始开设 ,1992年后,文献检索课在各高校得到蓬勃开展。我国体育院校开设文献检索课较晚,大部分体育院校都是从1995 年开始开设,至今已走过十七年。在这十七年中,体育院校的文献检索课无论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有长足的提高和发展,对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特别是利用文献资料的技能有极大的帮助。但是,我们也可清楚地看到,虽然体育院校的文检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全国的独立体育院校还是大学的二级体育学院,有关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研究成果不多,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手段相对落后,在教学中,大部分采用的是“老师讲授,学生听讲”的传统方式进行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关注的是“教”,而不是“学”,尽管它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师按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却不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对于文化素质普遍偏弱的体育院校的学生,应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 建构主义理论及对体育院校文检课教学的启示

2.1 建构主义理论

建立在人类认知规律基础上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知识并不是简单地从教师到学生的传授中来,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同时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建构主义的重要教学理论,对当前的文献检索教学理论研究以及教学实践活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提高体育院校文献检索课的实效性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2.2 建构主义理论对体育院校文检课的启示

首先,作为知识的呈现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文检课教师首先应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及教学能力,教师具有丰富、新颖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及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是提高文检课水平的关键;其次,教师应充分了解、重视体院学生术科课程生龙活虎、学习积极性高,但理论课程薄弱且无兴趣的特点,文检课作为理论、实践兼有的课程,应该深刻认识“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多引导,多让学生参与实践,摒弃只以老师为主体,罔顾学生的特点,“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再次,重视体院学生爱探索的特点,通过设置带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引导学生解决完成问题,设立多种互动渠道,师生之间或者生生之间展开互动,不限时间空间解决随时碰到的问题。以此进一步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3 体育院校文检课教学模式

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结合体育院校的实际情况,文检课可采取如下图的教学模式

创设学习环境——课堂的、网络的(或者叫虚拟学习环境)。

确定问题——在上述学习环境下,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解决。

自主、协作学习、解决问题——根据老师提供的解决问题的信息或者线索,学生独立自主解决老师给出的问题。

互动学习——师生、生生互动协作,包括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效果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予以评价,并根据效果的好坏调整教学策略。

卡耐基说过:一两重的参与胜过一吨重的说教。该教学模式避免了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老师讲授,学习效果不佳的弊端,学生参与性高,在“做”中学,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4、基于建构主义文检课教学的具体实施

4.1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

体育院校的学生文化素质比较薄弱,但他们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文检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内容应侧重实践性、易懂性。以广州体育学院为例,文检课教学目标设计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文献检索基础理论知识,能够自如地利用我院图书馆及其它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以及能熟练通过网络等途径迅速而准确地检索到体育及其它所需信息资料。文检课教学内容则由任课教师小组根据选修学生学习特点和需要和学校培养计划拟定教学大纲并自编相应的的讲义,教学大纲在文检课的第一次上课时,征求选修该课的学生意见,听取他们合理的建议,对教学大纲修改补充,并且允许学生在此后上课过程中继续提出有关教学内容的意见。学生参与确定教学内容,不仅使教学内容真正做到符合学生的要求,也使学生“主人翁”之感油然而生,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4.2 学习环境的创设

第2篇:建构主义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大学英语 口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一、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特别规定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听说目标应达到能和英美国家的人进行日常会话的水平[1],该要求更加注重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以听说为主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传授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加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对照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中对“英语口语要求”的规定, 大部分大学非专业英语学习者的口语学习现状仍不容乐观。2008年6月,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讲到,四六级的试题设计必须是基于听力的,在构成试题的八个部分中,除了阅读部分之外全部以视频材料为基础。可见,口语教学作为培养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正是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点之一。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是行为主义理论发展到认知主义理论之后的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皮亚杰(J.Piaget),维果斯基(Vogotsgy)等人为代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反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最好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 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置[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又不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因此, 建构主义下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3]。

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研究

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提倡协作学习与互动教学, 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因此,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应以构建“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方向,提倡互动教学,帮助学习者真正实现其意义建构主体的地位,以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口语的积极性,促进课堂交流和协作,促进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一)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和控制者,是知识的传授者;作为学习者,学生认为课上的收获就是记下了大量的教学笔记,教师讲课好坏取决于学生能够听懂多少。这种滞后的教学观念忽视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认为衡量英语水平高低的标准是对语法掌握的多少,从而忽视了口语训练。因此应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注重学与教的互动。改变以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教学模式, 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促使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大班授课与小班操练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创设尽可能真实的生活场景, 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交际环境当中, 使口语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游戏、歌曲、影视、戏剧等多样化内容, 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创造语言环境,加强文化导入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重视个人体验, 注重在近乎真实语境中的学习, 而不是脱离真实语境的抽象讲解, 它强调知识是在特定情境中被掌握和使用的。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多种口语活动, 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可理解的真实语境, 为学生创造足够的语言输出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和语用能力。

由于学生在使用英语交流时必须考虑语言所涉及的文化背景, 尤其要注意中国与英语国家文化的不同点, 在注重语言使用准确性、流利性的同时也兼顾语言的得体性,这就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有大量的语言知识的输入,还需要输入一定的英语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背景信息以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有目的地介绍涉及英语国家艺术、宗教、哲学、伦理、道德规范、风俗习惯以及政治法律制度等文化现象, 通过对文化背景知识和文化差异的介绍,可以避免语用失误现象的发生, 增强语言得体性, 最大限度避免将母语使用习惯和母语的文化背景带入英语学习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和语用能力。

(三)合理设置课程,增设口语选修课

口语课程的设置促使学生和教师重新审视口语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师生在思想和行动上对大学英语口语的重视程度。合理的课程设置应注重学生的口语操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英语综合表达能力,促进教学改革顺利进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可在本科一、二年级的教学中加入英语口语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划分初、中级口语训练阶段。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交际习惯,实现在特定的情境下自由交流的目标。同时还要采取小班口语训练课的模式,以增加学生开口及教师指导的机会。在三、四年级增设口语选修课,选取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提高专业内口语交际的能力。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推进口语考试改革

在教学中建立一套合理的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加终结性测试。形成性评价倡导一种新型的、以质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它借鉴了多元智力理论的成果,对学生学习过程和阶段性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学生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和自主学习活动的情况以及阶段性的学习进展情况[4]。由于口语测试不同于其他测试,考生的临场发挥及考生所抽取的试题都会影响考生水平的发挥,可以通过形成性评价来弥补这一不足。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对其一个学期内的表现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期中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参加英语口语活动等。这种双重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对学生口语能力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同时可以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存在于学生的日常学习中,督促学生进行口语练习,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提高, 英语口语学习的良好动机也得到进一步激发。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提倡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为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模式。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方式长期受传统外语教学模式的影响,忽视了学生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认识到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重要性, 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英语教学, 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学大纲(试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第3篇:建构主义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构建主义;英语教学理论;探索;研究

在英语教学当中起主导作用就是行为主义,而在我国所进行的英语教学深受影响轻视“输出”而重视“输入,这样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对学生个体经验、主观能动性、心理特征以及主体地位对于学生所产生作用的忽略,而片面的将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的主体。按照构建主义的观点:在客观存在的世界当中,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对整个世界,确立学生为学习的中心、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以及信息加工的主体,使得学习的情境性、社会性和主动性得以强调,在动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重视。而在新时期当中英语教学和学习时间过程中通过对建构主义相关理论的使用,这项工作具有十足的创新意义。认知理论分支的建构主义,这也是当学习理论当中的行为主义法治到认知主义之后所取得的进步,而这和西方教育心理学和素质教育的新理论相一致,这也是整个认知心理学系统当中最为活跃的领域,通过建构主义的兴起,带来一场革命在教育心理学当中。瑞士专家皮亚杰这是提出建构主义在认知领域当中最具影响力的最早专家,而之后诸多的专家丰富和发展建构主义使得让该主义成为完整体系。这一理论也挑战传统教学理论,所以,也可以将这一理论的产生是对传统教学的革新。

而使用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对实体的表达,在对表达和内容形式的运用来对语言体系构成的干预以及在内容实体当中有关系发生的过程。而理解语篇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读者能够在语篇联系当中建立的能力的体现。书面语篇则是作者和读者两者之间对建构意义进行参与寻找的动态性过程,其既可以作为作者所创造出的产品存在,又可以看成是合作性工厂,读者和作者两者在积极参与当中,做到对意义和信息获得的动态过程。反思则是新兴学习科学所强调的内容,也就是教师对教的内容、教的方法以及对学习评价进行反思。依据这一理论的观点其核心理念就是对学生的自我监控、主动性学习和礼节性学习的能力进行有效培养。所以,教师所肩负的责任是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学习提供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学习当中能够做到对世界的认识,从而在自己的内心当中做到对经验世界平台的构筑,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做到尽自己最大可能来对学生社会建构力的有效提升。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方面是要确立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主体地位,积极推崇“发现式”学习。由于在英语教学当中,其主要任务就是对问题情境做到合适的发现和组织,这样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保持新鲜感,而且这也是在教师的能力范围之内。而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对学生激励从而对于学习和思维的新方法发现和支配,而这也就是平常所见的认知策略,从而在此基础上做到更高一级认知图式的形成。

另一方面是教师要对原有传统观念进行转变。由于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所进行的英语教学则是对讲解知识点过于看重,这使得学生学习的能力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而在原有传统观念的英语教学当中,则会不自觉的深陷进重复大量陈述性和事实性的怪圈当中,而在这样的背景下,给教师和学生的感觉都是虽然付出比较多的劳动,可是所取得的收获却没有。而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虽然学生的经验世界比较丰富,可是由于学生个体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教师在这一过程就是在学生原有的经验世界当中做到对新知识生长点进行催生。

而在构建主义理论框架当中,学习者不只局限于学生,还包括教师,而且学习者则必须具备更大的反思性、能动性和主体性。而作为教师,则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经常性的反思,从而对教师进行教学的监控能力、对研究参与的意向性能力以及个人对英语教学的实践能力做到逐渐的增强。而对语言的学习则是对于个体个人知识的构建,从本质上来讲,语言本身就是要对社会进行构建,语言不但具备社会属性,还具有建构特征。在语言知识结构当中,其具有自身调整性、转换型以及整体性的特征。在对输入的过程当中对原有结构进行不断的改变,从而做到对新结构的形成,而在每次的新结构产生当中做到对下一次建构的参与。学习英语语言从客观实际上来看也就是学习一种新的技能,这也是学习者自身积极主动的对输入信息的顺应、同化和选择,这就可以让新输入的材料做到和已有的信息相互之间发生作用,从而做到对新结构的重新建构和形成。

总而言之,大学英语教学则必须对教师素质进行强化,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真实水平把握,按照学生的需求来对教学方法和目标确定,从而对学生自主学习正确引导,这样就让学生能够有着正确的认识和期待英语学习,而对于学生的内在需求进行充分探讨,使得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科知识的主人。

参考文献

第4篇:建构主义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 建构主义;课堂教学观;学生观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学习参与者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在已有社会知识背景、社会历史环境、价值及情感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主动建构起来的过程,其重心是学生的“学”。[1]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离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任何学习都是无效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首先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并积极利用教学信息资源构建新的学习环境,激发、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协助、促进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在自我发展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方法、价值和技能,获得乐观向上的精神追求和情感。教师由原来传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陪伴着、促进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建构起一个学习共同体。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

建构主义是心理学理论中行为主义流派发展到认知主义(Cognitivism)后的发展,被喻为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2]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历史上受到多位著名教育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影响。主要有:一是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应该始终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成长和经验的进一步改进,是在经验中、发展着经验的一种过程。二是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和信息既非来自主体,也非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建构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稳步上升,实现进步和发展。[3]

二、建构主义视阈下的课堂教学观

建构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已有的教育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甚至动摇了人们关于教学观、学习观、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的根本看法。

1、建构主义学生观

建构主义学生观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自发而主动的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简单接受者和被教化者。学生要从各个方面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以促进自己的学习,用创造法、积累法和探索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接触到的信息和资料,学会对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假设并给予论证;要学会“链接”与“反思”,学会“自我协商”与“相互协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所涵盖的内容很全面,但是其中心问题可以概括为,即学生是教育的中心,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发现和建构知识的意义。

2、建构主义教师观

1983年,“极端建构主义”代表人物――冯•格拉塞斯费尔德指出:“我们应该把知识与能力看作是个人建构自己经验的产物,教师的作用将不再是讲授‘事实’,而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特定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4]在建构主义者看来,过去的教师职责不应该是“给予”,教师不应该把自己视为“掌握知识和仲裁知识正确性的唯一权威”。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教师的社会角色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辅导者,学生学习过程的陪伴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让学生完成学习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发挥的是教育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得到鼓励和激发,创造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环境和比较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树立起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感;尽可能的组织学生合作互相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辩论和讨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加稳定和持久。

3、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1)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刺激,也不是把知识简单、机械地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和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改造和充实,来建构新的理解,获取自己的意义。因此,学习过程实质上是新旧知识经验反复、双向互动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是认知结构重组的过程。(2)学习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已有的经验背景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必要基础。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新知识是学习者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生长点“生长”起来的。学习者广泛而丰富的知识背景参与到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中,成为同化新知识的固定点,学习者在自己已有的经验背景下,对新知识进行编码和加工,建构自己的理解;另一方面,学习也是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调整和改造。已有的认知结构会因为新信息的进入而发生不同程度的补充、调整和改造,顺应于新的情境。[5]

4、建构主义教学观

对学习本质的认识必然会导致对教学的重新解释。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纯粹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经验背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倾听他们现有的想法并且洞察其由来,引导学习者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另外,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习者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理解。最后,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对话和沟通,让学生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和分享。[6]

三、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启示

建构主义对学生、教师、学习、教学提出了新的诠释,这对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学效果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全部教学活动都围绕“教”而展开,忽略了学生的“学”,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学生大部分时间内都处在被动接受状态,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积极的、主动的。在学的意义上,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离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任何学习都是无效的。在教的意义上,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及课本已有知识的直接灌输,而在于首先植根于学生的先前经验教学,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并积极利用教学信息资源构建新的学习环境,激发、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真正掌握,让他们分享成功的快乐,获得知识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成长的渴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使他们能在不同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反思,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习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倾向。

【注 释】

第5篇:建构主义教育研究范文

论文摘要:教学一体化设计在开放教育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师的辅导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以《公务员制度》课程为例,根据课程特点、学生特点和学生需求,确定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思路。教学一体化设计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教促学,设计中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模块化教学为指导,确定教学内容和策略,保证各主要教学环节之间相辅相成。

教学一体化设计就是结合课程的特点,合理选择多种教学媒体,高效安排各种教学环节,以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的设计,它在开放教育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以《公务员制度》这门课程为例,谈一下笔者在对本课程进行教学一体化设计中的基本思路和想法。

一、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来的。该理论提出了“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的学习观,“学习者从经验中积极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意义”的学生观和“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该理论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同时也不忽视教师的作用,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三种角色,做好“三种导学服务”,即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引导、辅导和督导。“引导”是指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差异,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调查题目,制定科学的调查工作进度,选择有效的调查方法,撰写规范的调查报告。“辅导”是指在学生实施具体的调查工作之前,有针对性地对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流程安排,社会调查方法的选择、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等进行具体的教学辅导。“督导”是指从约束与激励并举的角度,对学生实践环节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监督和调适,以保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要求完成实践学习任务,同时保证学习质量(根据湖南电大开放教育“123”教学模式整理)。

基于这一理论,开放教育课程教学不仅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也要求教师强化支持服务,做好相应的引导、辅导、督导工作,因此,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指导性。

二、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根据课程特点和学习者特点,确定本课程培养目标

1.课程特点

一是理论知识性强。本课程涉及面广,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宽厚的专业素养,包括政治学、法学、行政学、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相关知识。二是现实指导性强。公务员的公务行为与社会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涉及面广,影响深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三是实践操作性强。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对我国当前公务员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和公务员考试相关问题有所调查、研究。

2.学习者分析

(1)学习者基本特征分析。为了解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开学初,我们对湖南电大直属分校行政管理专科到课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回收调查问卷30份。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这门课程的学习者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性别与年龄结构。回收的30份问卷中,其中男生9人,女生21人;20岁以下2人,20-30岁27人,30-40岁1人。可见,行政专科的学员大部分是女生,而且大部分年龄都在20-30岁之间,是一支以成人为主体的学习队伍,总体上看比较年轻。二是工作情况。从调查情况看,一般学员都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但66.7%的学员认为自己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基本上与所学的行政管理专业之间不对口。

(2)学生动机与需求分析。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员的学习动机非常明确:一是真正想学一点充实自己头脑、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二是为了考试及格,获得学分;三是通过本门课,想了解一下公务员考试的相关知识,将来自己准备考公务员。基于以上学习动机,我们在第一堂课讲授学习方法和资源介绍之后,积极引导学员对每一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快速学习,然后以“可接受度”、“满意度”为标准,请学生指出希望教师对哪些内容进行重点面授辅导。在征求了大多数学员的意见之后,我们得知,学生希望教师重点辅导的内容大概可分为重点问题讲解、难点问题分析、疑点问题解析、热点问题介绍和考点问题提示等五大块,在实际面授辅导设计中,我们将紧紧围绕这些内容进行重点辅导与主题讨论。

3.确定本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课程基本情况和学习对象的分析,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以“可接受度”、“满意度”为标准,把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快速学习的能力、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作为培养目标。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公务员制度课程教学目标可以表述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与人协作的素质,掌握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结合公务员制度相关实践和实际案例,提高理解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深入政府部门实际,就公务员制度相关问题作出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从而能对公务员制度改革提出一两点创新建议。这一目标的确定,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既保证了开放教育学生端正态度、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取得成果这一培养目标的升华,又体现了素质教育的重点由认知领域到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非认知领域的转移,符合开放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特殊要求。

(二)根据课程目标和模块化教学原理,确定本课程教学内容

基于以上课程培养目标,根据模块化教学原理,从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循序渐进性出发,我们将文字教材进行了章节之间的调整、合并,将《公务员制度》19章教学内容整合为七大模块,分别为:模块一公务员法概论篇(第1章)、模块二公务员基础知识篇(第2、5、3、4章)、模块三公务员“进入”机制篇(第6、8、18章)、模块四公务员的考评激励机制篇(第7、9、10、11、19章)、模块五公务员的调适机制篇(第12、13章)、模块六公务员的制度保障机制篇(第14、17章)、模块七公务员的“退出”机制篇(第15、16章)。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增加了一个教学模块,即模块八知识拓展篇——“公务员考试”的相关知识。

(三)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教”与“学”的基本策略

在确定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块的基础上,我们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根据“123”教学模式和“模块化教学原理”,确定各章节教师的主要导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确定实践教学,包括小组学习的主题、实践方式和具体要求;从“建构主义”、“任务驱动型”学习理念,确定各章节学生的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要求和自学媒体等。

(四)本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的指导思想

根据以上分析,可将本课程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概述如下:以“123”教学模式为指导,从“以学生为中心”基本理念出发,根据学生特征和需求,结合课程特点,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模块,确定课程教学设计思路。即以学生“可接受度”、“满意度”为标准,制定课程教学目标,从教学目标出发,依据“混合式教学”、“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按照模块化教学,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并围绕教学内容,发挥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选择科学的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从而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的内容和过程

(一)课程教学资源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文字教材、网上视频资源和网上文本资源。文字教材采用张柏林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教程》,视频资源主要课程重点辅导和期末复习的IP课件,网上文本资源包括湖南电大在线课程平台上有关此门课的教学、考核等学习资源。

(二)教师教学过程设计

在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以坚持“四个原则”和体现“三个特点”为出发点,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重点,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四个原则”即优化组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动态原则和整体性原则;“三个特点”即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一体化、多种教学资源的一体化和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一体化。教师教学过程主要包括网上教学、面授辅导、实践教学三方面。

网上教学:本课程的网上教学与辅导内容主要有文本资源和视频资源,省校每学期会安排一次BBS和适当录播期末复习视频。各分校也应该有选择性地建设部分资源,供学生更全面、更深层次地学习。

面授辅导:根据教学目标,我们采取模块化教学,将《公务员制度》19章教学内容整合为七大模块,分别为:公务员法概论篇、公务员基础知识篇、公务员“进入”机制篇、公务员的考评激励机制篇、公务员的调适机制篇、公务员的制度保障机制篇、公务员的“退出”机制篇和公务员制度知识拓展篇。各分校可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热点和考点内容,采取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和方式,以确保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本课程实践性很强,各分校可以就“公务员报考热”现象、“公务员高薪能否养廉”等主题进行分组讨论、课堂辩论,就“公务员面试”等主题进行角色模拟,也可以就“公务员年度考核”等主题进行实地调研,并形成调查报告,还可以就公务员的有关情况,设计、组建一个案例,并讨论、分析,写出分析报告,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各分校可通过建立常规听课评课制度、学生参与评教、学校教学检查等形式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监控。

(三)学生学习过程设计

根据开放教育学生的特点和本门课程的性质,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一般而言,开放教育学生可以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利用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学习和网上学习等形式,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做好读书笔记、参加小组讨论、浏览网上资源、参与网上讨论、准备角色模拟等具体方法,紧密结合教学大纲,就课程相关问题进行自学。学校可以通过对面授到课、学习笔记、形成性作业、小组学习记录、网上学习、社会调查报告等进行检查,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课程考核模式设计

课程考核的目的不仅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和期末复习的效果,更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它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发现学生的需要,找出教学的不足。本课程考核对象是电大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的学生,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该课程的期末考试。形成性考核可以采取主要是考核学生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和上网学习情况。平时作业在省校课程平台上,一共四次。占本课程总成绩的20%。终结性考核方案依据课程教学大纲、文字主教材和考核说明编制。期末考试采取闭卷方式,采用百分制计分,占本课程总成绩的80%。

四、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的几点启示

(一)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理念

在本门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始终围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这一理念,对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特点进行了分析。由于学生多为在职成年人,主要以自主学习为主,靠自学完成学业,因此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要在努力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现代化的学习手段,强化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前导学的基础上,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可接受度”、“满意度”调查,初步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他们认为的重点、难点、疑点、热点和感兴趣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确定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面授辅导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以及实践教学主题、方式等等。同时,围绕教学目标,我们又根据“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这一理念,确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方法、要求等。

(二)始终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模块化教学为指导,确定教学内容和策略

端正态度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取得成果,这一目标的确定,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又体现了素质教育的重点由认知领域到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非认知领域的转移,符合开放教育素质教育的特殊要求。围绕这一教学目标,根据模块化教学原理,我们从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循序渐进性出发,将文字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章节之间的调整、合并,将《公务员制度》19章教学内容整合为七大模块。另外,根据学生需求,增设了模块八:知识拓展篇——“公务员考试”的相关知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其主要内容都是围绕这模块展开的。

(三)课程一体化设计是多种教学环节一体化的综合,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课程教学一体化是多种教学环节一体化的综合,包括多种媒体资源一体化、教师教学过程一体化、学生学习过程一体化和课程考核一体化的统一。其中,教师教学过程一体化设计又包括网上教学一体化、面授辅导教学一体化、实践教学一体化等主要环节,课程考核一体化设计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设计。这些环节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四)教学一体化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以“教”促“学”

在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一体化设计的时候,我们反对机械的教学观、被动的学习观和还原主义的教学方法,认为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大部分,而科学有效的最优化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共同参与创造性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快速学习和高效学习,以“教”促“学”。

参考文献:

[1] 苏晓凤.证券投资分析课程教学设计探讨[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第6篇:建构主义教育研究范文

论文摘要: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分析其对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有益启示,提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教学的落脚点,具体包括: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中关注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建设中预设学生学习的情境条件;在工程实践课堂教学中营造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高等学校普遍重视工程实践教学,由于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和学生兴趣爱好的多元化,单纯依靠增加实验设备投入很难达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因此在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应用教育理学的相关原理,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运行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以本科自动化专业为例进行讨论。

一、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

在教育理学的诸多学习理论中,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均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实现这一模式的路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人的整体性研究为基础,崇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在:组织教学活动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选择学习材料要关注其对学生的意义和价值;推动学习进程,要带动学生自己引导自己、自己评价自己、学会怎样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需要学生自己建构才能获得知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无法由他人代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三方面的观点,首先,学习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是学习的基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学习是一个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途径,前者是学生把外界环境的新信息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后者是学生针对新环境中的信息,调整和改造原有的认识结构,因此,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结构的数量扩充和质的提升。再次,协作活动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起重要作用,学生的学习应摆脱传统习惯下学生孤立学、教师一言堂的状态,应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合作共同完成。

二、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工程实践教学的启示

启示之一: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人格独立,具有创造能力、适应时代变化、最终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因此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要始终把握尊重学生的价值这一根本底线。本科专业学生应强化工程能力训练,工程实践能力薄弱的学生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就不能最终充分发挥作用,人的价值就无法充分实现。因此必须改变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构建系统的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启示之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有意义的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组织和实践的结果。两个方面的原理均揭示,只有学生正确了解所学内容是有用的、有价值的,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与学生未来的职业技能紧密衔接,紧扣本专业岗位群的社会需求。同时设置若干专业方向,让学生有选择的空间,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启示之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理解总是与其已有的经验相结合,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建构新的理解,因此学习的过程还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的连贯性和教学内容的情境性。建构主义倡导自上而下地展开教学,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提倡情境教学,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这些原理的相关启示有两个方面,一是工程实践课程的设置要采取顶端设计方式,采用总揽体验、分项训练和综合实践等形式,形成总体一分项一总体的格局。二是实验室建设要尽可能体现工程场景,使用真实的工具和对象,以工程中真实的任务训练学生。

启示之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不同理解,可以通过学习者的相互合作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协助学生建构意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生在“做”中学,自己评价自己,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学习,教师只是顾问,是学生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合作者。因此在工程实践课程中采用“支架式”教学方法,教师以启发、演示、提供问题等形式引导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自主地进行探索,鼓励学生交流,与教师进行互动。

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工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中关注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根据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以及人才成长所必经的发展阶段,集中实践教学体系宜设置五级层次,从初级到高级依次为认识性实习、操作技能性实训、工程能力单项训练、工程能力综合训练、毕业设计。第四层、第五层体现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由高一级能力培养向低一级能力培养提出需求,由低向高逐级提供保障。这样的设计思路对学生可以产生两个效应,一是形成训练课程有意义的价值判断,从而产生深入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解决了“有什么用”的问题;二是理解了训练课程之间的关系,为知识能力的逐级构建打下基础,解决了每一项课程“为什么学的问题。

2.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建设中预设学生学习的情境条件

目前国内各高校广泛使用的实验设备绝大部分是成套的实验箱、实验台,具有外型美观、便于操作和保管的优点,但结构的封闭性、功能的固定性、实验的程式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这些成套设备在设计上过分强调外观和便捷,元器件基本密封在漂亮的面板下,学生用过之后对相关器件认识仍然不透彻,面对独立的器件并不真正知道如何使用。学生在使用成套设备做实验时,主要是完成插接线的联结工作,即使不同的实验方案,也只需要学生把一根插接线从这个插孔置换到另一个插孔。因此,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严重不足,这样的设备不能提供学生学习的情境条件。实验室的建设应始终保持一个理念,就是注重以真实的工程元件和典型的对象设立工程实践环境。以工程背景的最小单元为实践教学的部件,形成独立存在又能任意组合的积木式设备模块,来克服成套实验设备的缺陷。它以开放的形式面向学生,使学生如同进入商品超市一样可以自主选择最小功能模块,单元模块的巧妙组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系统搭建、系统调试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各具特色的思想和设计得以实现,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搭建广阔的舞台。搭积木式的实验设备给他们提供了足够的发展和想象空间,有利于唤醒其主体意识,激发个性设计,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实践环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3.在工程实践课堂教学中营造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

按照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五个层次,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原则加以推进。新生入校时通过举办专业思想讲座、参观实验实训中心、在短学期内开设专业认识实习等形式,使学生对专业的工程背景、职业岗位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以及专业发展趋势等进行初步了解,从而对实践课程体系的各层次项目有概括性理解。在操作技能性实训、工程能力单项训练、工程能力综合训练、毕业设计阶段均采用“支架式”教学方式,它包括预热、引发、探索步骤。

第7篇:建构主义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线描;教学资源;问题情境;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0-0096-01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是我国当前推行素质教育、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之一,它作为对传统认识论的一场革命性挑战,从多重视点对传统认识论进行反思,并形成关于认知和学习的新论点。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的分支,人们的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学习能力就不断提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含义与学习方法。学习的含义:学习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知识,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自己主动建构意义(真正的理解)的过程。其中,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情境主要对教学设计提出要求,协作要求教师科学地组织学习活动,会话要求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进行交流;意义建构是指对知识真正理解,并与原有认知结构共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学习方法: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学习过程中,要把教师的帮助与学生的主动建构结合起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真实、丰富、复杂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组织协作与会话,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共同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视野、方法、境界,确立了新的教育目标――学生由接受知识变为提高学习能力。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都得到了改变,从而克服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线描教学

线描是用线条的变化表现对象的绘画方式。在线描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地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以“家乡的老房子”为例,做了如下尝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1)丰富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经验。教师要用丰富教学资源的途径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提供有利条件。第一,课前让学生认真观察家乡的老房子,弄清老房子的形状、材质、特点。第二,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老房子的图片,师生共同欣赏、分析,进一步认识老房子的特点:临河而建,错落有致,粉墙黛瓦,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用砖、瓦、木材质。第三,师生共同欣赏画家笔下的老房子,向学生指出,画家以独特的构思,用生花的妙笔,向我们展示了老房子的美妙图案,引起学生的神往。第四,教师用线描表现形式现场画一幅老房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画家和老师画的老房子好不好,同学们想不想画,线描画有哪几种绘画线条,怎样用线条构图,如何表现近景及远景,如何表现坚硬厚重,如何表现柔软恬淡,等等。教师一连串的发问,创设了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迫切想知道怎样才能创作一幅好的线描画。

(3)针对性指导,提高学生技能。在感知实物获得经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绘画技法,提高他们的技能。通过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疏密、轻重、刚柔、疾徐、浓淡的变化及线条之间的关系,表现物体的质感、量感、动感、厚重感、美感。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构图,用简洁的直线勾勒物体外形,注意比例和透视,主要关注整体;第二步,明确基本结构,重点画特点部分,景物要有取舍,主要关注局部;第三步,深入刻画,主要关注细节;第四步,调适完成,注意点线面的搭配、黑白灰的搭配,使画面更美观。

(4)组织学生会话,实现交流共享。让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加深理解线条的特点,整体、局部、细节的含义,以及整体结构、墙面、门窗、瓦片如何表现,透视、层次、浓淡、远近、疏密如何体现,直线、曲线、长线、短线、折线、粗线、细线如何搭配。学生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积极构建着新知识,增强了智慧,为自由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自由创作,发展学生认知结构。学生对老房子的感知不同,获得的经验也不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经验自由创作心目中的老房子,激发出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他们勾画轮廓,理清结构,刻画细节,创作出形态各异的老房子。当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成果时,充满了幸福和成功感。

三、结束语

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线描教学,是教学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首先是教学理念的革命,把“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中。其次,由于理念和价值观的转变,也引起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引导、帮助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显现出来,不仅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也得到了愉悦的情绪体验,学会、会学、学好、会用,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也从教学实践中积累了经验,提高了教学艺术,领略幸福的教育人生。

参考文献:

第8篇:建构主义教育研究范文

一、职高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当今社会普遍重视普高教育,有些学生一旦进入职业学校,往往比较失落,觉得读职高没有前途或者希望不大,从而出现自卑、自暴自弃的现象;有些学生对自身要求不高,认为职高阶段仅仅是学习技术技能,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其枯燥乏味的特点注定不受学生欢迎。 在学生基础方面,职高生进校前数学基础多数比较差,学习方式不正确,习惯不太好,典型的有不预习、不复习、少总结等。数学学科内容抽象,就知识本身而言没有现实事物可以表现,学习数学本来就有难度,职高生初中时遇到困难,往往选择退缩,不肯思考,也不愿积极地向老师、同学请教,从而造成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熟练。

(二)教师方面

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少,教学方式上也滞后。数学的内容比较抽象,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经验使学生能真正理解数学的思路与方法,然而不少教师教授知识点时,按部就班地参照书本讲解,造成学生的疑问加深,兴趣丢失。不少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根据教学对象进行教学调整,较少给予学生参与和想象的空间。有些职高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在教学上没有深入进行钻研,教书成了为了生存的工作,学生的成绩自然成了教学的牺牲品。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自教育学,是为了改进教学而提出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论认为所有知识都是通过认知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能动地建构起来的。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主体不断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所谓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学生认知结构发生重组和改造的过程。

维果茨基认为教育需要确定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间的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最近发展区”,教师应该多围绕“最近发展区”做文章,不停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推进职高数学教学

(一)以学生为中心,以职高生的学情为依据设计教学

1.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欲望。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至关重要。数学学科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与经济、金融、科技密不可分,适当介绍与数学理论相对应的背景知识,能触动学生的学习神经,提高学生的兴趣。

2.学生的知识理论基础。教学之初,学生对已授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是实施教学计划的前提依据。

3.教学方法的设计要符合职高学生的特点。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切实依据班级情况,实事求是地制定计划目标是职高数学教学务实之举。对于职高学生,教学设计要能动而丰富。

4.教学目标合理化。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具体而实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双基是职高教学的重中之重,过难、过繁将严重打击学生的信心继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学效果将不甚理想。

(二)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从旁协助的教学探究模式

1.教学前的合作。课程教学开始前,教师说明教学目标,介绍注意事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必须真实、开放、便于合作,并对学生有意义,这样才能引起职高学生的兴趣。学生可以通过纸质或者网络媒体进行资料的查询和收集,通过团队合作,凝聚信息。

2.教学中的合作。帮助学生确定、组织与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基于学生搜集的材料,鼓励学生探索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公开和自由发表意见。讨论问题时可以分若干小组,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组成一组,形成互帮

互助的机制。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能力,集思广益,提升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传授知识与发展技能,所选材料可不拘泥于一物,最后的结论趋于一致即可,正所谓殊途同归。例如:函数的单调性讲解完全可以用股票的曲线来分析,相信对于职高生来说,对股票曲线的兴趣往往大于对温度变化的兴趣。而对于规模较大且稍显复杂的项目,老师的任务还包括协助学生安排任务。例如:对会计专业的统计学知识,平铺直叙的讲解对职高生来说太过枯燥,通过教师的组织,可以让学生分组对学校的男女生比例、近视比例、家庭成员构成等现实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做成统计表、统计图。如此,则知识便可活学活用,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得到提升。整个过程中,教师注意自己只是参与者,不是主导者,只提供必要的帮助。教师要支持学生自由交流,并对学生提出的观点更多地加以支持。

3.教学末的合作。问题解决后,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对每个小组的成果进行展示,以提升学生的团队自豪感。通过一些活动,帮助学生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思考过程、调查过程以及整个过程中使用的调查技能、学习技能、思维方式。教师可以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改善学生的想法和活动。

(三)制定评估反馈机制,注重经验交流,促成学生、教师共同成长

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技能,使之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于教学的目标是希望学生深入地理解问题和周围的世界,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路来源于学生的实际,方法的寻找需教师必要的指点,因此思维的评估与总结相当重要。评估学生的成绩、解决问题能力、学习潜能、团队协作能力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是日常采取教学方式的重要依据。经过经验交流,增强学生信心与兴趣,学生的收获反过来提升教师教学幸福感,达到师生共同获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1.

第9篇:建构主义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161-03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趋势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出台了《普通高等院校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目前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改进了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从而能够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大学英语授课的效率和质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协助者和发起者。由此可见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学英语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书本+老师讲解+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显然是不适宜的。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课程成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最好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是大学英语进行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决非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表征,而是人们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中所建构的一种对于世界的解释。(李子健等,2007)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所教授的知识,营造丰富而逼真的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进行“发现式”和“探索式”的学习,从而主动建构知识框架。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既符合新世纪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总体趋势,又对课堂教学理念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理论

在谈到建构主义起源时,新西兰学者诺拉(R.Nola)指出,“在反对用直接教学方式以形成知识基础的原因方面,苏格拉底(Socrates)和柏拉图(Plato)是教育上最早的建构主义者。”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 J.Piaget) 于20 世纪60 年代提出,源自其提出的“发生认识论”。在此基础上,科尔伯格、斯滕伯格(R.J.Sternberg) 和卡茨(D.Katz)、维果茨基(Lev Vygotsky)、奥苏贝尔(David Paul Ausubel)、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进一步为当代建构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智慧是一种高级的能动适应结构, 一定的刺激只有被同化于认知结构中,主体才能做出反映。认知结构产生的源泉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活动, 在相互作用的活动中蕴含着双向建构:环境信息内化以形成认知结构(内化建构);同时,已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认知结构运动于环境并改造环境(外化建构)。为了更好地阐明和解释这一能动适应过程,皮亚杰提出了同化(assimilation)-顺应(accommodation)学说。学习者在同化-顺应这个循环过程中,认知能力逐渐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认知层面也逐渐得以提高和丰富。

(二)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

Gagnon& Collay (2008: XIV)对建构主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总结出了建构主义学习设计所需的六大基本要素。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图(Gagnon& Collay, 2008: 6)

1.创设情景:建构主义非常强调学习环境在学习当中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直观逼真的语言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语言体验和技能训练中,逐步培养起自身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2.提出问题:“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旧知识框架以及新知识内容、结合实际生活常识,设置出利于学生积极思考的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

3.搭建桥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意义是在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构建的,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预测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手段和资源,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和激起其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最终搭建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

4.组织协作:Schmuck(1997)指出:“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分组,以及如何帮助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首先要确立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精心构思相应的学习任务。然后在学生当中进行分组,使学习问题的解决、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学习目标的实现都在小组内解决。也可以在课外将学生分成固定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课后的学习任务。分组这种形式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协作学习精神,集体思维成果在会话过程中得以共享,是意义建构中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5.展示成果: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所以学生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在教师提供的平台上,展现他们小组成员收获到的集体智慧和集体成果。展现的方式可以是灵活自由、多种多样的:如PPT展示、角色扮演、口头汇报等。教师则根据学生展示的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调整及改进自身的教学计划。

6.反思: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它有利于学生更清楚的认清自身的优缺点,从而进行修正、改进,最终提高和完善自我。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归纳整理,将已有知识与新知识融会贯通,同时为将来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个性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本研究将2011级外国语学院小语种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中去。希望通过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的多媒体辅助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2011级学生一入学,笔者就引导他们充分利用当今的网络技术,观看美国电影电视作品、浏览英美主流媒体网站、收听英美主流广播或是欣赏欧美流行音乐等,在不同的情境中接触鲜活真实的英语,从而积累知识,实现知识的最终构建。并且以自愿的原则为指导,让学生自行组成5~8人的固定学习小组,共同完成课堂及课外的学习任务。同时任命组内一名同学为组长,负责安排每位组员具体的学习活动,协调组员之间的关系并和教师及时沟通小组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下面就以《新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2》中Unit 2 Express Yourself(表达自我)一课为例,具体阐明建构主义六要素在英语课堂上的运用。

1.创设情境:教师利用PPT给学生展示图片,并提供给学生表达情绪的形容词。在观察图片之前,提醒学生注意图片上的不同人物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情绪。图片及提供相关词语的直观呈现方式,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活泼轻松的情景中,消除了紧张感,自然的参与到课堂讨论活动中。

2.提出问题:在短暂的图片观察后,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词汇或是PPT中所提供的形容词来口头描述指定人物的情绪,及造成这种情绪的原因。在屏幕上呈现下列问题:1)How do these people feel? 2)Give reasons for the feelings of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3) If you were xxx, what would you do? 这里既有针对客观事实的封闭式问题,也有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开放式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入的理解掌握知识。

3.搭建桥梁:本单元下一个环节是: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How is Katy?Explain your answer to a partner.在进入此环节前,教师先在PPT上提供了相关的英语表达方式。并且,教师邀请学生参与一个小游戏。两两成对,根据随机抽取的便签,表演上面英文单词所告知的情绪,其余的学生则来猜相对应的情绪单词。通过再次复习问候语的表达方式以及情绪单词,学生轻轻松松地就拿下了听对话回答问题这个环节,提高了自信心。这个复习和游戏的过程,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新旧知识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4.组织协作:在下一个环节Communication中,课本要求学生看图回答以下四个问题:1)Where are these people? 2)What are they doing? 3)How old are they? 4)How do they feel? 图片的内容是一次同学聚会,所以出现的人物颇多。教师事先指定好各组要讨论的对象,并且要求学生根据讨论对象所呈现的状态,编一段不短于两分钟的对话。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出代表首先陈述四个问题的答案,再演绎小组成员共同创造的对话,最后评出优胜的小组。

5.展示成果:教师根据学生在组织协作学习中的表现,推选出优胜小组,并邀请该组的同学们共同完成一个二十分钟的英语戏剧表演:College Reunion in Ten Years.在预定的课堂时间内,优胜小组的同学们灵活应用了本单元学过的一些相关问候语及情绪表达方式,给班上的同学上演了一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剧,高效地给大家展示了小组成员共同的学习成果。

6.反思:在本单元Lesson A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给大家布置两个口语任务:1)When you feel ...,what would you do? 2)Introduction to Different Greetings in Southeastern Asian Countries.这两个口语任务既是对旧知识的变相复习,又是对Lesson B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铺垫,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完成口语任务的过程恰恰是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反思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地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笔者开展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通过一个学年师生们的共同努力,同学们普遍反映学习英语的兴趣及积极性得以很大提高。大多数同学克服了自卑胆小的心理障碍,在小组活动中和别的同学共同合作、齐心协力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提高了自身的英语水平,增强了自信心,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英语学习当中,进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建构主义在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当中起到了一个正向的指导作用。

四、针对本校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建议

目前学校很多大学英语教师一味地追求课堂气氛的构建,教学软件中加入大量的视频、音频及图片。信息量过大,重难点不突出。而且整堂课下来,学生都在被“机灌”―被动地接受课件及各种教学软件传递的大量知识,而不是主动地去构建知识框架。所以我们必须得避免过分依赖多媒体网络技术,而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主动的知识建构者。以下是针对本校的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提出的一些建议。

(一)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师应该时刻给自身充电,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想、研究教学艺术。使之既能流利地传授语言,又能熟练地操作电脑,还能创造生动的课堂环境,灵活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完成对知识框架的建构。

(二)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有效实现课堂外互动

教师应对课堂上所运用的多媒体资料进行严格的筛选,使之与授课内容紧密结合,设计出构思新颖并充分地体现整个教学目的的教学课件。建立教学平台及BBS,高效地实现师生在课堂外的互动,进一步升华师生关系。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定期定量开放机房,鼓励并监督学生到机房选择并完成教师课后布置的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调整学习的步伐,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模式。

(四)结合传统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如果对多媒体技术运用不当,教师仅仅充当一个课件播放员,势必会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大幅度减少,从人人互动变成了人机互动。所以我们应该在新颖的教学理念中,适当地加入传统教学的元素,有效地控制课堂,实现人人、人机双互动,从而协助学生完成意义的有效构建。

五、结语

目前要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要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借助现代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使“英语教学朝着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与此同时,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成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促进者。这样才能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提高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Gagnon, G.W.&M.Collay.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Design Key Questions for Teaching to Standards [M].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XIV, 6.

[2]George W.Gagnon & Michelle Collay.Designing for Learning: Six Elements in Constructivist Classroom[M].California: Corwin Press,INC.,2001.

[3]Schmuck,Richard & Schmuck,Patricia.Group Processes the Classroom[M].Madison, WI: Brown & Benchmark, 1997.

[4]陈夏南.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口语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2):48.

[5]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 外语教学,2003(4).

[6]丰玉芳.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