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防雷预防措施范文

防雷预防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防雷预防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防雷预防措施

第1篇:防雷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输电线路;雷害;防雷预防措施

1.雷击给输电线路带来的危害性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地势复杂,高压输电线路分布广泛,各种无法预料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遭受雷击事故也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当输电线路遭受雷击后很容易导致输电线路的绝缘子串发生闪络或线路断线,尤其是在交通不便的山区,一旦线路短路给工作人员的巡视工作带来很大压力,查找故障变得异常困难,每次事故巡视,不仅浪费财力、物力,而且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近几年,雷击所引起的线路故障日益增多,这给线路的安全运行造成了严重的威肋。

2.雷害原因分析

输电线路雷击闪电是由雷云放电造成的过电压通过线路杆塔建立放电通道,导致线路绝缘击穿,这种过电压也称为大气过电压,可分为直击雷过电压和感应雷过电压。雷击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放电泄流通道,从而使大地感应电荷中和雷云中的异种电荷,因此雷击和接地装置的完好性有直接的关系。

输电线路基本受到直击雷电的影响,直击雷又分为反击和绕击,都严重危害线路安全运行。在制定防雷措施之前,应该对该地的主要雷击类型进行系统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得制定的防雷举措合理有效。

同时反击雷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主要与绝缘强度和杆塔接地电阻有关,一般发生在绝缘弱相,无固定闪络相别,所以对于反击雷过电压应采取降低杆塔接地电阻,加强绝缘,提高耐雷水平。绕击雷过电压是雷电绕过避雷线直接击中导线而出现的雷过电压,主要与雷电流幅值,线路防雷保护方式,杆塔高度,特殊地形有关,主要发生在两边相。目前对绕击雷过电压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减少避雷线保护角,安装避雷器等。

经过电力工作者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和相关数据的研究,基本可以确定不同地形的雷击发生概率不同,而且雷击的具体种类也相应的有所差异,比如山区线路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和有效高度的增加,绕击率较高;平原,丘陵地区的线路则以反击为主。所以针对不同的地形也应该采取区别的防雷措施。

雷击现象的发生概率和发生类型是由多种原因导致形成的,只有进行实地的考察和具体数据的分析,才能基本的进行雷击类型和概率的确定,因此工作人员需要进行必要的实地考察。

3.输电线路防雷措施的原则

架空输电线路雷害事故的形成通常要经历这样四个阶段:输电线路受到雷电过电压的作用:输电线路发生闪络;输电线路从冲击闪络转变为稳定的工频电压;线路跳闸,供电中断。针对雷害事故形成的四个阶段,现代输电线路在采取防雷保护措施时,要做到“ 四道防线”,即:

(1)防直击:就是使输电线路不受直击雷。

(2)防闪络:就是使输电线路受雷后绝缘不发生闪络。

(3)防建弧:就是使输电线路发生闪络后不建立稳定的工频电弧。

(4)防停电:就是使输电线路建立工频电弧后不中断电力供应。

4.降低雷击跳闸率的技术预防措施

4.1架设避雷线

架设避雷线是输电线路防雷保护最有效的措施。避雷线的主要作用是防止雷直击导线,同时起着分流作用,以减小流经杆塔的雷电流,从而降低塔顶电位,减小线路绝缘子的电压和降低导线上的感应过电压。

一般来说,线路电压愈高,采用避雷线的效果愈好,且避雷线在线路造价中所占的比重也愈低。标准规定,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应全线架设避雷线,110kV线路一般也应全线架设避雷线,35kV线路不宜全线架设避雷线,一般在变电所的进线段架设1~2km的避雷线,同时按照要求做好杆塔的接地。

为了提高避雷线对导线的屏蔽效果,减小绕击率,避雷线对边导线的保护角尽量做得小一些,一般采用20°~30°。

4.2降低杆塔接地电阻

线路杆塔接地装置是输电线路的必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安装是旨在确保雷电流顺利导入大地,从而使电力设备达到绝缘的效果,有效降低由雷击造成的线路跳闸现象,避免跨步电压造成的人员伤亡。线路杆塔接地应该首先调查杆塔所处区域的土壤电阻率,对土壤电阻率较低地区的自然接地电阻进行充分利用,如若杆塔所处区域土壤电阻率过高,无法有效降低线路杆塔的接地电阻值时,则应该通过使用降阻剂、增加地网辐射线、安装放射性接地体、延伸接地体或增大地网型号等多种方法来对接地电阻值进行有效处理,对杆塔与地网两点联结改成四点联结增加雷电流导入大地通道,使其满足输电线路正常运行的相关要求。

4.3增加杆塔绝缘

由于输电线路个别地段采用高杆塔这就增加了杆塔落雷的机会。高塔落雷时塔顶电位高,感应过电压大,而且受绕击的概率也较大。为提高线路绝缘,降低线路跳闸率,对丘陵高杆塔、大跨越及雷击频繁的杆塔我们常采用增加绝缘子片数或更换成防污瓷瓶(或更换成合成绝缘子)的方法以增加绝缘来提高耐雷水平。对检测出的零值、破损、雷击绝缘子及时更换。以确保其绝缘水平。用增加绝缘子片数或更换为大爬距的合成绝缘子的方法来提高线路绝缘,对防止雷击塔顶反击过电压效果较好,但对于防止绕击则效果较差,且增加绝缘子片数受杆塔头部绝缘间隙及导线对地安全距离的限制,因此线路绝缘的增强也是有限的。

4.4加装线路避雷器

加装线路避雷器以后,当输电线路遭受雷击时,雷电流的分流将发生变化,一部分雷电流从避雷线传入相邻杆塔,一部分经塔体入地,当雷电流超过一定值后,避雷器动作加入分流。大部分的雷电流从避雷器流入导线,传入到相邻杆塔。雷电流在流经避雷线和导线时,由于导线间的电磁感应作用,将分别在导线和避雷线上产生耦合分量。因为,避雷器的分流远远大于从避雷线中分流的雷电流,这种分流的耦合作用将使导线电位提高,使导线和塔顶之间的电位差小于绝缘子的闪络电压,绝缘子不会发生闪络,因此,线路避雷器具有很好的箝电位作用,这也是线路避雷器进行防雷的明显特点。

4.5装设自动重合闸

在一定的运行条件下,线路雷击跳闸是不可避免的,但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由于线路绝缘具有自恢复性能,大多数雷击造成的闪络事故在线路跳闸后能够自行消除。因此,安装自动重合闸装置对于降低线路的雷击事故率具有较好的效果。重合闸装置是作为线路防雷的一项重要措施,提高重合闸装置动作的可靠性,可有效地保证雷击跳闸后的供电可靠性。

4.6架设耦合地线

在导线下方架设耦合地线的分流和耦合作用,使线路耐雷水平提高。耦合地线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一是增大避雷线与导线之间的耦合系数,从而养活绝缘子串两端电压的反击和感应电压的分量;二是增大雷击塔顶时向相邻杆塔分流的雷电流。对于110KV输电线路,不仅减少反击跳闸次数,也减少了一相导线绕击后再对另一相造成反击跳闸的机率。安装耦合地线一般适用于丘陵或山区跨越(下转第112页)(上接第49页)档,可以对导线起到有效的屏蔽保护作用,用等击距原理也就是降低了导线的暴露弧段。但对于老旧线路,因其受杆塔强度、对地安全距离、交叉跨越及线路下方的交通运输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架设耦合地线对于旧线路不易实施。主要用于新建线路通过雷电活动强烈区时和其他防雷措施共同采用。

第2篇:防雷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雷电、避雷针、避雷线

雷电是大自然中最宏伟最壮观的现象,虽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有科学家在一直研究雷电,可是雷电对于现代电力、通信、航空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现代技术和条件下,我们怎样把雷电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危害降低到最小呢?这就需要我们去认识雷电放电原因和找出应对雷电的防雷保护措施。

一、雷电的形成

雷电放电起源于雷云的形成,在雷云的顶部充斥着大量的正电荷,雷云下部大部分带负电荷,雷云中的负电荷会在地面感应出大量正电荷,在雷云与大地之间或者两块电荷不同的雷云之间形成强大的电场,其电位差可高达数兆伏甚至数十兆伏。当云中某一电荷密集中心处的场强达到25~30KV/cm时,就可能引发雷电放电。

二、防雷保护措施

在电力系统中设计防雷保护装置时,要从雷电参数的几个方面来判断:①雷暴日及雷暴小时:评价一个地区雷电活动的多少你通常以该地区多年统计所得的平均出现雷暴的天数或者小时数作为指标。根据多年观察,我国长江流域与华北部分地区的雷暴日数为40左右,而西北地区仅为15左右。通常雷暴日数15的地区被认为是少雷区,40的地区为多雷区,在防雷设计中应根据雷暴日的多少因地制宜。②地面落雷密度和雷击选择性③雷道波阻抗④雷电的极性:根据我国的实际测量,负极性雷电均占75%~90%。⑤雷电流幅值⑥雷电流的波前时间、陡度及波长。

雷电过电压时产生的电压高达数十万伏,甚至更高,在现代电力系统中都采取哪些保护装置呢?通常用的有避雷针、避雷线、保护间隙、避雷器、防雷接地、电抗线圈、电容器组、消弧线圈、自动重合闸等。

当雷电击中变电站设备的导电部分后,会出现雷电过电压很高,一般情况下都会引起绝缘的闪络或者击穿,所以对于电力设备必须加装避雷针或者避雷线对直击雷进行防护。按照安装方式的不同,可将避雷针分为独立避雷针和构架避雷针。构架避雷针既能节省支座的钢材,又能省去专用的接地装置,但对于绝缘水平不高的35KV以下的配电装置来说,雷击构架避雷针时很容易导致绝缘逆闪络,这显然是没有对电力设备很好保护。独立避雷针具有自己专用的支座和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一般不超过10Ω。

根据我国防雷保护规程,110KV及以上的配电装置,一般将避雷针装在构架上,但在土壤电阻率ρ1000Ω・m的地区,仍然适合装设独立避雷针以免发生反击。35KV及以下的配电装置应该采用独立避雷针来保护,60KV的配电装置在ρ500Ω・m的地区宜采用独立避雷针,在ρ500Ω・m的地区容许采用构架避雷针。

加入架空输电线路上发生雷击事故,只要能有效阻止就能避免雷击引起的长时间停电事故。到目前为止沿全线装设避雷线仍然是110KV及以上架空输电线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防雷措施,它除了能避免雷电直接击中导线而产生极高的雷电过电压以外,而且还是提高线路耐雷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在110KV~220KV高压线路上,避雷线的保护角α大多取20°~30°,在500KV及以上的超高压线路上往往取αQ15°。35KV及以下的线路一般不在全线装设避雷线,主要是因为这些线路本身的绝缘水平太低,即使装上避雷线来截住雷击,往往仍难以避免发生反击闪络,因而效果不好;另一方面这些线路均属于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一相接地故障的后果不象中性点有效接地系统中那样严重,因而主要依靠装设消弧线圈和自动重合闸来进行防雷保护。

雷电事故在现代电力系统的跳闸停电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的大动脉,担负着发电厂产生和经过变电站变压后的电力输送到各地区用电中心的重要任务,一条输电线路在一年中往往要遭到多次雷击,因此输电线路防雷保护就是尽可能减少线路雷电事故的次数和损失。

参考文献

1、赵智大 高电压技术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9年

第3篇:防雷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通信机房 防雷措施 避雷装置 等电位联结 设备屏蔽

一、概述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网络通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通信基站的数量不断增加,类型也区域多样化,大量通信机房得以建设。而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微电子产品和设备应用在通信基站内,来调节和控制移动网络通信信号的传输。微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提升通信设备性能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通信机房的耐压能力,加大了通信机房在雷电防护问题上的难度,尤其是安装在电源主控室内的通信设备,受到雷击的概率更是大于其他机房。所以对雷电灾害的研究进行深入研究来了解通信机房收雷电击中而发生灾害的原理,对于通信机房的雷电防护问题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雷电灾害形成以及对通信机房造成的灾害

雷电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带电云层放电现象。当天空中有雷雨云层时,云层会携带大量的电荷而产生静电感应作用。当地面某些特殊物体或者建筑物与带电云层形成强电场而足以让带电云层进行对地方放电时就形成了雷电现象。一般的,雷电现象对通信机房造成的破坏有直击雷灾害和感应雷灾害两种形式。直击雷是带电云层直接放电而造成的破坏,这类雷电放电具有瞬发性,短时间内形成高电压并释放大量的电流而对通信机房和通信设备造成强烈破坏。感应雷是由于带电云层与通信机房的信号传输线、设备连接线形成强电场,强大的电磁感应对通信设备中的微电子元件间接造成破坏的灾害现象。虽然没有直击雷造成的灾害严重,但是发生的概率却很大,而且强电场形成的电磁感应对微电子产品造成的过压破坏会使通信设备产生故障而是通信机房瘫痪,对于整个通信网络而言,造成的破坏也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感应雷是通信机房主要防范的雷电灾害。

三、通信机房的防雷措施

通信机房的防雷措施主要以防止感应雷为主,直击雷主要通过安装避雷装置和浪涌保护器等保护装置来降低雷电对通信机房内电源和通信设备等的危害。另一方面,在建设通信机房时,要消灭机房内的防雷隐患等,确保将防雷工作做到最底层。

(一)安装避雷装置,减少电荷量

在通信机房上部安装避雷装置是通信机房的主动防雷,通过避雷装置,可以将通信机房上部的带电云层在聚集电荷足够多之前就对和带电云层运行形成通电回路而对带电云层进行放电,并将多余的电荷导入到大地,从而避免通信机房由于带电云层电量过多而进行放电造成的破坏。针对建筑物常见的避雷装置有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器等,在建设通信机房时,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来选择避雷装置,或者多种装置结合辅助使用以增强通信机房的防雷能力。此外,安装在通信机房内的电源避雷器的引入线不宜过长,以避免在雷击发生时由于引入线过长而抬高雷电电位,同样对通信设备造成过压伤害。一般的,通信机房内的电源避雷器的火线引线应该尽量短,加上和接地线总长度应尽量控制在5米以内,以确保雷电不会从交流引入线进入通信机房。同时,针对避雷装置的安装,针对通信机房的建筑、电源、通信设备等独立、可靠接地,且相距一定距离,尽量避免保护地联合使用,以避免使用同一接地线致使整体的防雷能力降低,防雷效果不佳。

(二)联结机房等电位,消除电位差

针对通信机房防雷措施,虽然建筑、通信设备、电源等接地系统相互独立,但是同类型内部应该进行等电位联结。当通信机房遭受雷击时,如果通信建筑之间或者电子设备之间彼此接电线没有等电位联结,那么彼此之间就会由于接地电阻而产生电位差,当电位差足够大时,同样会破坏通信机房的绝缘系统,造成设备破坏。针对通信机房建筑之间的等电位联结,将建筑接地引下线与建筑柱内钢筋焊接在一起,从而使建筑接地形成上端与顶层混凝土钢筋相焊接,地部与地网相焊接,从而形成笼式避雷网,将雷电的高电流强电压进行分流均压。同样的,针对电子设备的等电位联结,需要将通信设备中的电气、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通信电缆外皮、设备机柜、各种浪涌保护器、安全保护器等接地端都应该以最短的距离联结起来,以降低甚至消除电子设备内部防雷系统的电位差。

(三)加强通信设备雷电防护

通信机房的雷电防护要确保通信设备的正常运作,以保证通信网络的正常运行。通信设备的保护包括电源保护和设备屏蔽两部分。针对电源的雷电防护,需将避雷器加装到通信机房总配电室的电缆内芯两段来进行一级保护,同时在通信机房每个楼层的电缆内芯两侧加装避雷器进行二级防护,最后在各种重要的通信设备以及UPS前段对地部分加装避雷器作为三级保护,最终确保侵入电源系统内的雷电流通过分流技术将其泄入大地。通信设备的屏蔽的主要目的是避免雷电产生的电磁场对通信设备进行干扰而扰乱通信网络的正常运转。通信设备屏蔽包括空间屏蔽和线路屏蔽,线路屏蔽是对网络信号线和电源线进行屏蔽,此外还需对机房进行屏蔽,将其内部的金属门、窗等以及防静电专业地板进行接地,以减少雷电场对通信设备的干扰。

四、总结

通信机房的雷电防护措施主要从预防雷电灾害的直击雷和感应雷两方面入手,通过为通信机房建筑、通信设备、电源等进行避雷设备安装,以减少带电云层放电时对通信机房造成的危害,同时通过内部接地系统的等电位联结,降低甚至消除由于接地电阻产生的电位差,同时要加强通信设备的雷电防护工作,确保设备电源供应正常,设备运转正常。通信机房的防雷工作要从细处入手,做到方方面面,一点疏忽就会造成整个防雷系统失效,所以我们要不断努力,将通信机房的防雷工作做到细处,保证通信设备正常运转,保证通信网络正常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孙君厚,赵志国,金兆华. 通信机房和设备的防雷技术与实践研究[J]. 技术创新和应用. 2012(15)

第4篇:防雷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防雷减灾;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TU8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78-1

雷电是雷雨云之间或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具有大电流、高电压、强电磁辐射等特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各类通讯设施、计算机网络、工业自动化控制和家用电器等现代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诱发灾害的因素越来越多,导致重大雷电灾害的危险性与日俱增,防雷减灾形势越来越严峻。

1雷电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巨大

雷电直接击到大地或地物上,产生的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和灾害。

雷电灾害案例:2011年5月6日6时20分,陕西省柞水县大西沟矿区某工程项目在装炮过程中遭雷击,引发已经装好的3门炮发生爆炸,造成正在现场的作业人员1人身亡、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8万元、间接经济损失10万元;7月22日14时20分,贵州省晴隆县安谷乡前进村坪一组有9人在坡上放牛,在一棵大树下躲雨遭雷击,2人身亡、3人受重伤、4人受轻伤。2004年7月14日下午3时30分,贵州省罗甸县大亭乡新合村和布良村10多名群众赶集回家途中突遇大雨,有9名群众跑到路边的一棵大树下避雨,一道闪电后,一个火球从天而降,砸在树下,3人遭雷击立时身亡,另有3人皮肤被严重烧伤或撕裂送往医院抢救,其余3人受轻伤。

2003年8月6日,吉林省东丰县横道河镇遭受强雷电袭击,镇有线电视台40多个放大器和1个高频头被击毁,其中三合等4个村2台变压器、72台电视机、59部电话被击坏,部分建筑物损坏。2006年6月9日17时15分左右,辽源市第三中学遭雷击,2部网络交换机、4部电话机损坏,1台电脑不能启动、3台不能上网,投影机、VCD、电视视频口击坏,损失超过万元。2007年5月28日吉林省石河乡一农户家电视天线遭雷击坏、柴垛起火,经济损失近千元;寿山镇吴锋养殖厂遭受球形雷击引起火灾,烧毁厂房20间等,大灵通电话击坏,该厂房位于山坡上,房屋处相对高点,房后为山地,房前、左、右有树木,遭受球形雷,击在了干燥的檩木和棚顶木板上爆炸而引起火灾,当时为西风且风力较大,故火势迅速蔓延。

雷电除了直接雷击造成的损失,还有间接雷击产生的电磁感应、静电感应和雷电波侵入造成的反击等,对电力、通讯、网络等线路和弱电设备设施会引起更大的危害。

2农村雷电灾害防御情况

2.1农村是雷电危害的重灾区

全国各地雷灾统计表明,有80%~90%的伤亡事故发生在农村。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国发生雷电灾害事故3993起,其中发生在农村的1487起,占总数的37.2%以上,造成人员伤亡事故268起,约占雷灾事故的6.7%;造成火灾及爆炸事故79起、建(构)筑物损坏361起及办公和家用电子设施损坏26315件,雷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亿元,间接经济损失约1.8亿元;发生在电力569起、通信308起、石化122起。辽源区域2000年~2012年调查的雷击事故,除少数发生在城区,大多数都发生在农村,从数量上、危害程度上都是触目惊心的。

2.2农村是科普知识宣传的薄弱区和重点加强区

防雷知识宣传和各项服务等是随着项目建设和经济繁荣而逐步开展起来的,但是前期工作的重点是城区范围,农村是雷电防御的薄弱区甚至是盲区。

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对气象专业知识认识和了解程度有限,多从封建迷信方面解释雷电现象。

农民抵御突发性自然灾害能力低,雷雨天气时不懂得如何进行自我防范。

农村建筑包括自建民房,没有经过正规设计、质量检测等,屋顶上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铁制水箱、电视接收天线、小灵通发射架等,没有有效的防雷措施,极易引雷入室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宣传教育缺位,气象知识在农村普及率极其低,科学防灾减灾意识淡薄。

3对策与措施

3.1广泛开展气象科普知识宣传

向农民群众传授简易灾害性天气预防办法:雷电交加时应关上窗门、离开壁炉、最好封闭烟囱。不要在山洞口、大石下、悬岩下、孤立的大树下躲避雷雨,不宜进入临时性的棚屋、岗亭、神庙等无防雷设施的低矮建(构)筑物内,不要扛着金属农具或雨伞在空旷的田野里行走,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不宜看电视、开电脑、打电话等。

3.2加强农村安全网络建设

农村的电力、电话、有线电视线路等架设不规范,如线路长、架空,将成为雷电感应的主通道,因此相关部门要联手重点做好农村易遭受雷击部位的防雷装置建设,使广大村民有一个安全的环境。

3.3把农村防雷减灾纳入到规范管理中

第5篇:防雷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检测 防雷检测 防御措施

引言: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国家气象局和公安部及各省,地区相关部门都联合发文,出台了相关的管理规定.要求各单位切实重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防雷设施的建设,并组织职能部门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场地)进行防雷安全定期检测.,所以做到防雷检测是重中之重。

1 检测项目

判断计算机信息系统所在建筑物的防雷分类、外部防雷(检查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内部防雷(防雷区、电磁屏蔽、等电位联结、SPD)。

2 外部防雷的检查

2.1 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判断建筑物防雷类别。

2.2 接闪器的要求 根据防雷类别检查接闪器(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的安装布设情况,避雷针的保护范围、避雷网格尺寸、避雷针与被保护物(如天线等)的安全间距(>3m)、接闪器的安装焊接工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避雷网网格尺寸≤5×5或 6× 4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避雷网网格尺寸:≤10×10或 12×8,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避雷网网格尺寸:≤20×20或 24×16。

2.3 低层或多层建筑物利用女儿墙内或防水层内、保温层内的钢筋作暗敷接闪器时,要对该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进行检查,防止可能发生的混凝土碎块坠落等事故隐患。高层建筑物不应利用建筑物女儿墙内钢筋作为暗敷避雷带。

2.4 按防雷类别确定引下线安装布设是否符合要求。检查引下线的材质及截面积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安装焊接工艺,焊接的长度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2.5 接地装置 接地电阻不大于10欧姆,共用接地接地不大于4欧姆。

3 内部防雷装置的检查与检测

3.1 确定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所处的防雷区,判断雷电防雷分级;机房应布设在建筑物底层,距离引下线的应大于1米。

3.2 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屏蔽措施

建筑物的屋顶金属表面、立面金属表面、混凝土内钢筋和金属门窗框架等大尺寸金属件等应等电位连接在一起,建筑物之间用于敷设非屏蔽电缆的金属管道、金属格栅或钢筋成格栅形的混凝土管道,两端应电气贯通,且两端应与各自建筑物的等电位连接带连接。

3.3 等电位联结

3.3.1 进出计算机房的各种金属管道、电线屏蔽层、机房内的设备外壳、屏蔽槽、金属门窗、吊顶、地板架等均须进行等电位连接并接地。

3.3.2 机房内应设等电位连接带,将所有计算机房内的接地就近连接到等电位连接带上。连接方法应采用星型结构和网型结构。

3.4 供电系统

计算机信息系统由TN-S交流配电供电时,机房内的电源应该是50Hz,其配电线路必须采用TN-S系统的接地方式;线缆进户方式,是架空或是埋地,埋地长度是否大于或等于2√ρ(ρ为埋地处的土壤电阻率)且不小于15米。

4 电涌保护器(SPD)

4.1 原则上SPD和等电位连接位置应在各防雷区的交界处; SPD必须能承受预期通过它们的雷电流,并具有通过电涌时的电压保护水平和有熄灭工频续流的能力。

4.2 当在线路上多处安装SPD时,电压开关型SPD与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宜小于10m,若小于10m应加装退耦元件。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宜小于5m,若小于5m应加装退耦元件。

4.3 安装在电路上的SPD,其前端应有后备保护装置过电流保护器。如使用熔断器,其值应与主电路上的熔断电流值相配合。

4.4 SPD如有通过声、光报警或遥信功能的状态指示器,应检查SPD的运行状态和指示器的功能。

4.5 信号SPD

4.5.1 连接于电信和信号网络的SPD其电压保护水平Up和通过的电流Ip应低于被保护的信息技术设备(ITE)的耐受水平。

4.5.2 计算机信息系统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的选择,应根据线路的工作频率、传输介质、传输速率、传输带宽、工作电压、接口形式、特性阻抗等参数,选用电压驻波比和插入损耗小。

5 计算机信息系统接地

计算机机房的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直流工作接地,静电接地、防雷接地宜采用共用接地装置,以避免在雷击时,防雷地对其他接地装置产生反击,危及人员和设备安全。

6 测试用的主要仪器

6.1 用万用表分别测量输入电压(220V±10%)和UPS输出电压及各自的零、地串扰电压

6.2 用N-PE环路电阻测试仪。测试从总配电盘(箱)引出的分支线路上的中性线(N)与保护线(PE)之间的阻值,确认线路为TN-C或TN-C-S或TN-S或TT或IT系统。

6.3 卷尺测量多级SPD之间的距离和SPD两端引线的长度。

6.4毫欧表检测接地线与等电位连接带之间的过渡电阻。

6.5 用接地电阻测试仪分别测试有流接地电阻、无流接地电阻及金属实体接地电阻和防静电接地情况。

6.6 用油标卡尺分别测试接地引入线、汇流母线和其它连接线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6.7 用防雷元件测试仪测试各类避雷器启动电压及漏电流参数

7 总结

第6篇:防雷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肉鸡;疾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6-0045-03

随着肉鸡养殖模式的不断变革,肉鸡疾病也越来越严重和复杂,隐性感染、混合感染、非典型病例和免疫抑制病越来越多,给诊断和防控带来极大困难。同时,经常会遇到肉鸡因为感染各种疾病而死亡的问题,这会给养鸡场造成损失。通过临床兽医经验,综合分析了地方性肉鸡发病的特点,现就几种易发的常见病特征及防治措施做一些介绍,希望能给肉鸡养殖业主提供帮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保证经济效益。

当前地方性肉鸡易发病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病毒类以新城疫、肉鸡传染性生长障碍综合征、法氏囊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细菌类疾病以鸡毒支原体病、坏死性肠炎、大肠杆菌病;寄生虫类病以鸡球虫病多发易见,鸡组织滴虫病也时有发生,不可忽视。

1 新城疫

1.1 特征

由新城疫病毒引起,多发于25 d以后。主要表现为拉绿色稀粪,呼吸困难,带尖叫声,发热减料,零星死亡。现阶段,由于疫苗的广泛使用,该病以非典型症状呈地区流行性,主要发生在二免后,多由于首免的抗体水平不一致引起。发病鸡群主要表现为慢性过程,发病率和死 亡率低,但病程长,以腹泻和轻微的呼吸道症状为主。

1.2 临床症状

剖检见喉头、气管环充血、出血,嗉囊空虚、内有酸臭液体,腺胃、腺胃与肌胃、食道交界处有出血或溃疡,腺胃有脓性分泌物,腺胃肿胀挤压有乳白色液体流出。肠道主要在小肠上有枣核状溃疡,盲肠扁桃体出血,直肠黏膜条纹状出血,心冠脂肪,腹部脂肪有出血点。

1.3 防治措施

主要以增加机体免疫力来预防该病的发生。母源抗体的保护作用,提高首免的质量,保证鸡群整体的抗体水平一致性且长时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加强定期的预防性免疫。对于发病鸡群可采取紧急接包括饲料、饮水、粪便、器具、垫料、空气中的飞沫与粉尘等,到达易感动物体内,导致发病。尤其是雏鸡,自身的抵抗力较弱,常引起严重的败血症和腹泻,死亡率很高。随着大型集约化养鸡场的发展,该病造成的损失已经越来越明显。

由此可见,加强环境卫生和完善消毒体制,增强体质,健康饲养是预防该病的最有效途径。其中包括加强通风量,减少环境中的粉尘量,降低硫化氢和氨气的浓度;定期的进行环境消毒和带鸡消毒、饮水消毒,切断其传播途径;饲养过程中定期的添加微生态制剂如益生素等,帮助鸡体建立平衡的肠道微生态环境,既能帮助消化又可防止有害菌的定植与生长。另外添加大蒜素也有抗菌促食欲增强体质的功效。

6.3 病变

剖检见出血性肠炎,纤维素性心包炎,肝被膜炎。

6.4 防治

用氟苯尼考、丁胺卡那、硫酸庆大霉素、安普霉素、硫酸新霉素、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等治疗。最好通过药敏试验选择高敏药物。

7 鸡球虫病

7.1 特征

由球虫引起,15 d后多发于地面平养的鸡。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黏膜苍白、生长迟滞、腹泻、血痢。

7.2 病变

剖检,盲肠球虫多见盲肠内有血便或充满血性内容物。小肠球虫多见于小肠内有糠麸样内容物,肠壁上有红色出血点和白色坏死点。

7.3 防治

选用抗球虫药物如:地克株利、球痢灵、马杜拉霉素、盐霉素、甲基三嗪酮等药物治疗。肉鸡发生球虫病时往往伴发坏死性肠炎或大肠杆菌病,治疗时要注意联合用药。

8 小结

第7篇:防雷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临界击距暴露弧输电防雷对策

1引言

“雷电”影响在输电线路故障跳闸次数中占70%~90%,给电力系统带来了大量的麻烦并且造成了巨大损失。虽然发达国家在上世纪初已提出并研究“雷电先导放电临界击距和暴露弧”这一理念与机理,我国在解放后也开始了研究,然而,这一知识大多只在科研单位和超高压、特高压输电相关单位部分专业人员中掌握和应用。更甚者是由于教学单位及教科书的相对传统与滞后性,目前相关大学教材中仍相当部分未编入这个课题,知道这一理念的人不多。目前在实际应用中仍然没有引起广泛、高度的重视,在一般高压输电和配电线路中几乎没有应用,致使输电和配电线路雷电伤害问题仍然没有较根本性地得到改进和完善。随着温室效应的发展,全球气候不断升高,年雷暴日、雷暴次数和雷电强度也不断提升,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输电线路长度也在快速增加,准确把握雷电对输电线路的伤害原因,“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防护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雷电对输电线路伤害造成的损失,在工业化、自动化、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对供电安全可靠稳定要求日益提高的今天及将来,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2传统观念和防范方式的不足

《福建省近年110~220kV线路雷击跳闸情况统计与地形参数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福建省2000年~2005年六年间的110kV线路106次、220kV线路154次雷击跳闸事件中塔型、故障的相位、杆塔的地理位置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报告》按照以往的一般经验,确定“反击性闪络故障判断原则”:将三相、两相同时闪络的雷击故障归结为反击性闪络故障,同时在反击性的单相闪络中,大致认为左、中、右三相均等,而单纯性中相闪络也归结为反击性闪络,且左、右两相的单纯性闪络中分别有与中相闪络一样次数归结为反击性闪络。

《报告》主要相关结论如下。

在110kV雷击故障中。单回水平或三角排列的,约有三分之二是反击性故障,而约三分之一是绕击性故障。双回垂直、鼓形排列的,绕击率在50%~60%。说明同杆双回线路的绕击性雷击故障占到一半以上。

在220kV雷击跳闸事件中。单回水平或三角分布的,约有五分之四是反击性故障,而五分之一是绕击性故障。双回垂直分布的绕击率在60%~70%。说明同杆双回线路的绕击性雷击故障占到三分之二甚至更高比例。

无论是110kV还是220kV杆塔在平地位置的发生反击的概率较高;在山头、山脊、半山腰、山坡等位置的发生绕击的概率比较高。

以往,我们通常认为雷电对电力系统的危害绝大多数是由“云――地”之间的线状雷所造成,且“在一定半径范围内雷电打击基本上是打击在较高点”,并由此来研究设置防范雷电对电力线路的危害,其主要措施是线路杆塔上端避雷针和导线上方的线路避雷线。

以上实践证明,传统的线路防雷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但无法有效地保护线路导线及绝缘子免受雷电伤害,对于有效受风侧面面积(暴露面)大的导线垂直和鼓形排列方式就更加明显,尤其是杆塔在山头、山脊、半山腰、山坡、山谷间以及其间河道傍等受风频繁且风速较大、风速变化大的位置时特别显著。由此不能不使我们对关于雷电对输线路所造成伤害的传统观念重新思考,并探讨其它原因以及研究采取相应防范对策。

3雷电先导放电临界击距及暴露弧与击中物的关系

雷云中电荷密集处的电强度达到2500~3000kV/km时,将首先出现向下放电,这种放电称为先导放电。先导中心的线电荷密度约为(0.1~1)*10-3C/m,先导的电晕半径约为0.6~6m。它犹如一个向下伸展的电荷囊,相应先导发展时的电流约为100A。当先导接近地面时,地面较突出的部分会开始迎着它发出向上的放电,这种放电称为迎面先导。迎面先导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有几个。当迎面先导的一个与下行的一支相遇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中和效应,出现极大的电流(数十到数百千安培),并伴随着雷鸣和闪光,这就是雷云放电的主放电阶段。先导放电首先由地面发生并向上发展到雷云的上行雷,一般是在当地面有较高耸的空出物时,不论雷云极性的正负都可能发生。

由雷云向地面发展的先导放电通道头部到达距被击物体临界击穿距离(简称击距)的位置以前,击中点是不确定的。而对某个物体先达到其相应的击距时,即对该物体放电。击距同雷电流的幅值有关,且与雷电的极性、被击点的电位有关。并非我们以往所认为的“在一定半径范围内雷电打击基本上是打击在较高点”。由于土地的综合利用要求,必须保证线路下方适度的林木种植、生长,建筑需要,以及大跨度跨越需要,目前,输电线路杆塔高度都很高(30m以上,甚至100m以上),导线上工作电压幅值很大,比较容易由导线上产生向上先导。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开发的基于电气几何原理的避雷线屏蔽性能研究程序中采用了IEEEstd1234-1997,推荐了击距公式:

rs=10Ⅰ0.65

[3.6+1.7ln(43-yc)]Ⅰ0.65 (yc

rg=

5.5Ⅰ0.65 (yc≥40m)

rc=1.63(5.015Ⅰ0.578-Uph)1.125

以上式中I-雷电流,kA;rs-雷电对避雷线的击距,m;rg-雷电对大地的击距,m;yc-导线平均高度,m;rc-雷电对其上有工作电压的导线的击距,m;Uph-导线上工作电压瞬时值,MV。

我们把杆塔的塔身、头部、横担等与架空地线连接的地电位部分视同地线电位。经计算,得出如下表:

先导雷电流值 rs rg (20m) rs-rg (20m) rg (30m) rs-rg (30m) rg (>=40m) rs-rg (>=40m)

100A 2.23 m 2.00 m 0.23 m 1.78 m 0.45 m 1.23 m 1.00 m

接上表右

110kVrc(+) rs-110kVrc(+) 110kVrc(-) rs -110kV rc(-) 220kV rc(+) rs -220kV rc(+) 220kV rc(-) rs -220kV rc(-)

2.05 m 0.18 m 2.43 m -0.20m 1.87 m 0.36 m 2.62 m -0.39 m

离地面20~40m时,rg只有1.23~2.0m, rs只有2.23m,这就说明了为什么雷电先向较高耸突出物放电。而一般rs与 rc两者相差不大,在0.5m以内。如图4.1左侧,改进前的一般线路避雷线rs所形成包络弧无法覆盖、包络导线及绝缘子的rc所形成暴露弧,只在导线横担上部;杆塔金属部件特别是横担端部的rs所形成包络弧与rc所形成暴露弧相互交叉较多。

雷电弧及其通道不是纯金属线性的,而是具有一定半径的电荷通道囊,即使不使输电线路因过电压而发生故障,也可能因电荷通道囊跨接输电线路的导、地线间,再叠加上导、地线间本来已有的工频电场,而造成线路单相(导地线间)、多相(两相或三相导线间、且可能同时加上地线)空气击穿而短路。特别是在杆塔处绝缘子串、导线与塔身间空间距离较小部分,尤其在此处的两端又是工频电场极不均匀且强度最大处,最易在此处激发放电,形成击穿建立电弧,并导致短路,引发线路跳闸,最严重者使导线及金具、绝缘子严重损坏,同样将在这些环节引发短路并造成破坏。

如此,也就说明了为什么传统的输电线路导线上方的杆塔避雷针、避雷线无法有效地保护线路导线及绝缘子免受雷电伤害,对于有效侧面受风面积大的导线垂直和鼓形排列方式更加明显,尤其是杆塔在山头、山脊、半山腰、山坡、山谷间以及其间河道傍等受风频繁且风速较大、风速变化大的位置时特别显著。相对于绕过上方避雷针、线而打击下方导线及相关部分的“绕击”而言,将由侧面而来的雷电打击称为“侧击”更为贴切。

4输电线路防雷措施的改进与完善对策探寻

4.1减小保护角直至采用负保护角

传统的“保护角”系指避雷线和边相导线的连线与经过避雷线的铅垂线之间的夹角,其保护目的主要是保护导线不被“云―地”雷打击,不但没有把绝缘子串纳入保护范围,对导线也仍有一定的“绕击”率,更何况无法对由侧面击来的“侧击”雷起到保护作用。减小保护角直至采用适当的负保护角,如图1右侧延长上端地线横担,使地线比导线更为“突出”,将其rs的中心往外移,扩大了上部包络、覆盖面积,不但可减少“绕击”,提高对“云―地”雷的保护,还将绝缘子串纳入保护范围,且可起到对“侧击”雷打击的保护作用。

4.2改变塔头结构,增大导线间及其对构架部件间的空气间距

在不改变杆身、基础的情况下尽可能适度改变塔头结构,扩大导线间、导地线间、导线对杆塔构件间的净空距离,尽可能减少建弧率,且边际成本不大,增加投资不多。

4.3 杆塔横担末端装设防“侧击”避雷针

人的脑部和心脏是最重要的部位和器官,一旦受到打击最容易被伤害且难以或无法康复,甚至是致命,故而古代将士们都将其做为重点保护对象,戴上厚实坚固的头盔和护心镜。同样绝缘子是输电线路防雷的重点环节和部位,一旦受到打击最容易受到伤害且难以或无法恢复,也应重点保护。可与杆塔上端的避雷针和导线上方的避雷线防范来自上方的“云―地”雷直接打击同理,如图1右侧所示,在横担端部的外侧向装设“防侧击避雷针”,将杆塔金属构件特别是横担端部产生的rs的中心往外移,使rs所形成的包络弧最大限度地包络、覆盖rc所形成暴露弧,扩大了其包络、覆盖面积,将导线、绝缘子串、相关金具及杆塔空气间隙纳入保护范围,可起到对“侧击”雷打击的保护作用。

4.4 装设线路避雷器

设置雷电快速释放通道。在易受雷击且较为重要的区段及修复较为困难的杆塔,如大跨越或高塔杆塔等安装线路避雷器,目前的氧化锌线路避雷器性能稳定可靠,能较好地发挥释放雷电过电压的作用,有效地保护线路绝缘子和导线不被雷电电弧损坏。

4.5 加强线路绝缘

增加绝缘子串中的片数、改用大爬距悬式绝缘子、增大塔头空气间距,可提高线路的耐雷水平、降低建弧率。此举可同时提高线路的防污闪水平,起到一石二鸟、一箭双雕之效。过去,曾一度认为提高线路的绝缘水平,可能导致对电站设备的严重不良影响。过去电站设备造价相对线路设备来说可以说是“昂贵”且耐过电压能力较差,电网对供电可靠性要求又不是很高,线路设备相对造价较低且易于修复,所以,采取降低线路绝缘水平牺牲线路而保电站的做法。然而,除了靠近电站段导入的外,在线路上导入的雷电过电压波经过线路上较长距离的衰减,到电站处已变得较弱,且随着避雷器技术的提高,电站母线及线路侧避雷器已能稳定、安全、可靠地削减电网内部过电压和拦截雷电过电压波,电站设备因电网内部过电压及雷电波侵入造成损坏的情况已几乎不再发生;同时,随着对供电可靠性要求的提高,线路的安全可靠运行日益重要,提高线路的绝缘和耐雷水平已成为可能和必要。

4.6 在导线下方装设架空耦合地线或架设复合地线光缆

因耦合地线具有一定的分流作用和增大导地线之间的耦合系数的作用,在架空输电线路导线下方加设耦合地线,能提高线路的耐雷水平和降低雷击跳闸率。因架空耦合地线处在低处并可较松驰架设,对杆塔的机械荷载增加不多,并不须增加造价。况且,为确保自动化及远方监控等的需要,每个变电站都需要有通讯传输,光纤通讯已成为我供电企业主要通讯方式和通道,利用架空输电线路通道杆塔加挂通讯光缆,光缆悬挂在钢绞线上,或使用OPGW复合地线光缆,将钢绞线或复合地线与杆塔有效电气联接,就可起到耦合地线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4.7 绝缘子串的首末端使用大直径绝缘子

绝缘子串就尤如处在两侧“棒―棒”的极不均匀电场中,如在绝缘子串的首末端使用大直径绝缘子,尤如在绝缘子串两侧设置两个“屏障”阻碍工频及雷电压在两侧电极叠加产生的电晕放电电荷形成的带电粒子的运动,减缓前行速度,并调整空间电荷分布,使绝缘子串所处电场较为均匀,不易击穿,减少建弧率。此举与装设均压环具有殊途同归之妙。如图2在合成绝缘子串导线端安装均压环,而在横担地端安装大外径绝缘子。实践证明,在众多的因雷击损坏的绝缘子串中,大多数是靠近两端的一至三片被烧损,第一片烧损最为严重、最多,且是靠近横担侧的比例为多。所以此方法非但能减少建弧率,对于雷电压较强确实无法避免击穿时,也可起到“丢卒保车”或是“李代桃僵”的功效,两端绝缘子损坏而中间串不致损坏,特别是对外径较小且一体性的合成绝缘子串来说,效果将会更好――若强电场引发建弧,电弧烧、灼损端部大外径绝缘子(李或卒),而价值较高的一体性的合成绝缘子(桃或车)免受损害。且若端部大外径绝缘子使用自爆式玻璃绝缘子,在受强电弧烧、灼损伤时自爆,非常容易发现,便于故障点的查找;或者在端部使用“可拆换大外径硅橡胶合成绝缘片”,既可起到“屏障”作用,又可在强电场引发建弧,电弧烧、灼损后只更换“可拆换大外径硅橡胶合成绝缘片”,而不需整根合成绝缘子更换。

图2

5结束语

本文并不是对传统的观念以及相关防雷措施的否定,只是提出了其不足,并重点引入 “击距理论”,探索性地提出相应的补充和完善措施。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近年110-220kV线路雷击跳闸情况统计与地形参数分析报告.

第8篇:防雷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禽H7N9亚型流感;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3-0077-01

1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所有家禽养殖场必须在4月底前自行完成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疫苗的防疫注射工作;农村散养户由防疫员在4月底前完成所有动物疫苗的防疫工作,5月初转入补防阶段;禽类特种(鹌鹑、鸽子、野鸡等)养殖户(动物园、广场观赏鸽、信鸽等)要积极到归属地领取H5N1禽流感疫苗进行紧急防疫注射,确保H5N1禽流感疫苗100%防疫注射到位。同时规模化养殖场要搞好H9N2的防疫注射工作。禽流感的免疫程序按照要求进行多次免疫注射,规模化养殖场第一次免疫可以在14日龄进行,第一次免疫后,间隔3~4周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每隔4~6个月加强免疫一次,确保禽流感的免疫质量。

H7N9亚型流感病毒目前在的疫情处于散发状态,还没有发现人传染人的现象,但第一次在人群中出现,该病毒在禽类目前还没有引起严重疾病,但是禽流感病毒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搞好禽流感的综合防治至关重要,因此在禽类养殖场要定期使用抗流感病毒的药物进行预防,如定期使用含黄芪多糖、板蓝根等成分的中药煎煮后饮水。也可以用中成药如冰雄散、混感力欣、清瘟败毒散等煎煮后饮水,连用5~7 d,在冬春季节每月1~2个疗程,夏秋季节可以适当减少使用次数。同时在天气突变或气温变化较大时使用减少应激反应的药物如:超能电解多维、维生素C、黄芪多糖等,以增强动物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

2 严格消毒制度

禽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敏感,对低温抵抗力较强,65 ℃加热30 min或煮沸(100 ℃)2 min以上可灭活。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均敏感,常用消毒剂容易将其灭活。病毒在直射阳光下40~48 h即可灭活,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但是禽流感病毒单对低抗温抵力较强,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在粪便中可存活 1周,在水中可存活1个月。因此养殖场中粪便、污水等是重点消毒对象。据统计,每年的9月到次年的3月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高发病季节,在此期间每周要进行1~2次彻底消毒,其他季节按照常规方法进行防疫消毒。畜禽栏圈在消毒前要彻底清扫,消毒密度要达到要求,清扫的垃圾等废弃物要进行无害化处理。病死禽鸟、禽鸟类排泄物、垫料以及污水等也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养殖场环境及通往养殖场的交通要道要定期消毒。

3 加强饲养管理

第9篇:防雷预防措施范文

病毒病是南瓜生产上发生较重且普遍的病害之一,保护地和露地栽培均有发生,尤其是随着设施栽培面积的扩大发生普遍加重。由于该病发生症状复杂多样,又易与缺素、茶黄螨为害和某些药害的症状相混淆,而南瓜往往又能带病生长,开始不易被察觉,判断易失误。该病还不易防治,传染速度快,寄主范围广,常常造成南瓜的品质变差,影响产量,因而对南瓜生产威胁较大。

1 症状类型

在生产上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混合感染时表现较复杂,病情也重。a

1.1 花叶型

典型症状是叶片和瓜果不规则形褪绿或现浓绿与淡绿相间斑驳,植株叶片受侵害后先产生淡黄色不明显的斑驳,后期呈现浓淡不均浅黄绿镶嵌状花叶,叶片会变小,叶缘向叶背卷曲变硬发脆。老叶常有角形坏死斑,簇生小叶。瓜果表面上形成褪绿斑纹或突起。为害严重时病叶和病瓜畸形皱缩,叶脉明,植株生长缓慢或矮化,结小瓜。

1.2 黄化型

植株上部新生叶颜色逐渐变成浅黄色,受害叶片的叶脉呈绿色,叶肉变黄绿色至淡黄色,有时在发病初期叶脉间出现水渍状小斑点,后期病叶变硬并向叶背面卷曲。植株上黄下绿,植株逐渐矮化并伴有落叶现象。

1.3 皱缩型

新生叶沿着叶脉呈现浓绿色隆起皱斑或沿着叶脉坏死,典型症状是叶片增厚、叶面皱缩,有时变成蕨叶、裂叶,甚至叶片变小。有的植株枝杈顶端生长点部位的幼嫩叶片变褐坏死成顶枯。有的植株节间变短,枝叶丛生呈丛簇状。发病瓜果上出现黄绿相间花斑,或瓜果畸形,或果面出现凹凸不平瘤状物,容易脱落。严重的会逐渐枯死。

1.4 绿斑型

在新生叶上先出现黄色小斑点,后变为浅黄色或暗绿色斑纹。在暗绿色病部会隆起呈瘤状,后期叶脉透化,叶片变小,斑驳扭曲,有时病叶在白天会萎蔫,植株表现矮化。在瓜果表面上产生浓绿色花斑纹或产生瘤状物,变成畸形瓜。少数情况下在叶片和果实上现红褐色或深褐色不规则形病斑呈斑驳坏死,随后叶片迅速黄化脱落。

2 病原菌

引发该病的病原菌有多种,主要有甜瓜花叶病毒(MMV),该病毒寄主范围较窄,只侵染葫芦科植物,种子可带毒,由桃蚜、棉蚜及汁液接触传染,种子带毒率高低与发病迟早有关,带毒率高发病就早。南瓜花叶病毒(SqMV),寄主范围也较窄,只侵染瓜类及豆科植物,主要通过汁液摩擦及昆虫传毒。黄瓜花叶病毒(CMV),在宿根杂草上越冬,也能在菠菜、芹菜等蔬菜上越冬,通过农事操作将带毒植株的汁液传播或通过介体昆虫传毒给健株,与甜瓜花叶病毒的昆虫传播媒介相同,种子也可以带毒传播。烟草花叶病毒(TMV),在多年生宿根杂草上或随十字花科蔬菜留种株上越冬,通过病株与健株的汁液接触传毒,由伤口侵入引起发病,蚜虫不传毒。黄瓜绿斑花叶病毒(CGMMV),在种子和土壤中越冬,靠农事操作或暴风雨时植株间摩擦产生汁液传播蔓延[1~3]。

3 发生条件

在实际生产上,病毒病可通过农事操作、传毒昆虫、植株间摩擦等交叉接触感染,传染迅速,寄主范围广。如遇高温干旱天气,蚜虫发生重,病毒病发生为害就重[4]。土质黏性重,板结,土壤瘠薄,施肥不足,或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偏施氮肥,缺磷钾肥,植株长势弱或徒长,田间杂草多,以及连作地发病重。

4 防治措施

4.1 种子处理

先用清水浸种3~4 h,再用10%磷酸三钠浸种20~30 min,药液浸没种子5~10 cm为宜,浸后捞出用清水冲洗后再催芽播种,浸种期间不要搅动,以免影响闷杀效果。或者将干种子放在70℃恒温箱内干热处理12 h,起消毒杀菌作用[5]。

4.2 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壮苗,加强管理

针对当地主要毒源,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换茬,避免多年连作。施足底肥,一定要施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覆盖塑料地膜,最好选用银灰色地膜。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整枝、绑蔓和摘瓜等农事作业时注意清洁卫生,防止人为传播[6]。

4.3 及时防治蚜虫和其他害虫,减少传播媒介

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3.2%烟碱・川楝素水剂300倍液,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3 000倍液,1.1%苦参碱粉剂1 000倍液,25%噻虫嗪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等喷雾防治。可以有效防止病毒病的传播。

4.4 药剂防病

发病初期可选用1.5%植病灵(烷醇・硫酸铜)乳剂1 000倍液,或0.5%抗毒剂1号(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或20%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剂400倍液等喷雾防治。

4.5 叶面喷肥

叶面施肥增强植株抵抗力。可选用氨基酸液肥500~800倍液;或0.1%~0.2%磷酸二氢钾液喷施。

参考文献

[1] 李凤梅,崔崇士,杨国慧.南瓜病毒病的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33(1):100-104.

[2] 刘振威,孙丽,李新峥,等.五十二份南瓜自交系材料病毒病调查与分析[J].北方园艺,2002(23):1-4.

[3] 杨国慧,张仲凯,崔崇士.云南、黑龙江两省南瓜主要病毒病原种类鉴定[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8(1):23-26.

[4] 史晓斌,谢文,张友军.植物病毒病媒介昆虫的传播特性和机制[J].昆虫学报,2012,55(7):841-84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