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防雷预防措施范文

防雷预防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防雷预防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防雷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输电线路;雷害;防雷预防措施

1.雷击给输电线路带来的危害性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地势复杂,高压输电线路分布广泛,各种无法预料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遭受雷击事故也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当输电线路遭受雷击后很容易导致输电线路的绝缘子串发生闪络或线路断线,尤其是在交通不便的山区,一旦线路短路给工作人员的巡视工作带来很大压力,查找故障变得异常困难,每次事故巡视,不仅浪费财力、物力,而且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近几年,雷击所引起的线路故障日益增多,这给线路的安全运行造成了严重的威肋。

2.雷害原因分析

输电线路雷击闪电是由雷云放电造成的过电压通过线路杆塔建立放电通道,导致线路绝缘击穿,这种过电压也称为大气过电压,可分为直击雷过电压和感应雷过电压。雷击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放电泄流通道,从而使大地感应电荷中和雷云中的异种电荷,因此雷击和接地装置的完好性有直接的关系。

输电线路基本受到直击雷电的影响,直击雷又分为反击和绕击,都严重危害线路安全运行。在制定防雷措施之前,应该对该地的主要雷击类型进行系统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得制定的防雷举措合理有效。

同时反击雷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主要与绝缘强度和杆塔接地电阻有关,一般发生在绝缘弱相,无固定闪络相别,所以对于反击雷过电压应采取降低杆塔接地电阻,加强绝缘,提高耐雷水平。绕击雷过电压是雷电绕过避雷线直接击中导线而出现的雷过电压,主要与雷电流幅值,线路防雷保护方式,杆塔高度,特殊地形有关,主要发生在两边相。目前对绕击雷过电压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减少避雷线保护角,安装避雷器等。

经过电力工作者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和相关数据的研究,基本可以确定不同地形的雷击发生概率不同,而且雷击的具体种类也相应的有所差异,比如山区线路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和有效高度的增加,绕击率较高;平原,丘陵地区的线路则以反击为主。所以针对不同的地形也应该采取区别的防雷措施。

雷击现象的发生概率和发生类型是由多种原因导致形成的,只有进行实地的考察和具体数据的分析,才能基本的进行雷击类型和概率的确定,因此工作人员需要进行必要的实地考察。

3.输电线路防雷措施的原则

架空输电线路雷害事故的形成通常要经历这样四个阶段:输电线路受到雷电过电压的作用:输电线路发生闪络;输电线路从冲击闪络转变为稳定的工频电压;线路跳闸,供电中断。针对雷害事故形成的四个阶段,现代输电线路在采取防雷保护措施时,要做到“ 四道防线”,即:

(1)防直击:就是使输电线路不受直击雷。

(2)防闪络:就是使输电线路受雷后绝缘不发生闪络。

(3)防建弧:就是使输电线路发生闪络后不建立稳定的工频电弧。

(4)防停电:就是使输电线路建立工频电弧后不中断电力供应。

4.降低雷击跳闸率的技术预防措施

4.1架设避雷线

架设避雷线是输电线路防雷保护最有效的措施。避雷线的主要作用是防止雷直击导线,同时起着分流作用,以减小流经杆塔的雷电流,从而降低塔顶电位,减小线路绝缘子的电压和降低导线上的感应过电压。

一般来说,线路电压愈高,采用避雷线的效果愈好,且避雷线在线路造价中所占的比重也愈低。标准规定,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应全线架设避雷线,110kV线路一般也应全线架设避雷线,35kV线路不宜全线架设避雷线,一般在变电所的进线段架设1~2km的避雷线,同时按照要求做好杆塔的接地。

为了提高避雷线对导线的屏蔽效果,减小绕击率,避雷线对边导线的保护角尽量做得小一些,一般采用20°~30°。

4.2降低杆塔接地电阻

线路杆塔接地装置是输电线路的必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安装是旨在确保雷电流顺利导入大地,从而使电力设备达到绝缘的效果,有效降低由雷击造成的线路跳闸现象,避免跨步电压造成的人员伤亡。线路杆塔接地应该首先调查杆塔所处区域的土壤电阻率,对土壤电阻率较低地区的自然接地电阻进行充分利用,如若杆塔所处区域土壤电阻率过高,无法有效降低线路杆塔的接地电阻值时,则应该通过使用降阻剂、增加地网辐射线、安装放射性接地体、延伸接地体或增大地网型号等多种方法来对接地电阻值进行有效处理,对杆塔与地网两点联结改成四点联结增加雷电流导入大地通道,使其满足输电线路正常运行的相关要求。

4.3增加杆塔绝缘

由于输电线路个别地段采用高杆塔这就增加了杆塔落雷的机会。高塔落雷时塔顶电位高,感应过电压大,而且受绕击的概率也较大。为提高线路绝缘,降低线路跳闸率,对丘陵高杆塔、大跨越及雷击频繁的杆塔我们常采用增加绝缘子片数或更换成防污瓷瓶(或更换成合成绝缘子)的方法以增加绝缘来提高耐雷水平。对检测出的零值、破损、雷击绝缘子及时更换。以确保其绝缘水平。用增加绝缘子片数或更换为大爬距的合成绝缘子的方法来提高线路绝缘,对防止雷击塔顶反击过电压效果较好,但对于防止绕击则效果较差,且增加绝缘子片数受杆塔头部绝缘间隙及导线对地安全距离的限制,因此线路绝缘的增强也是有限的。

4.4加装线路避雷器

加装线路避雷器以后,当输电线路遭受雷击时,雷电流的分流将发生变化,一部分雷电流从避雷线传入相邻杆塔,一部分经塔体入地,当雷电流超过一定值后,避雷器动作加入分流。大部分的雷电流从避雷器流入导线,传入到相邻杆塔。雷电流在流经避雷线和导线时,由于导线间的电磁感应作用,将分别在导线和避雷线上产生耦合分量。因为,避雷器的分流远远大于从避雷线中分流的雷电流,这种分流的耦合作用将使导线电位提高,使导线和塔顶之间的电位差小于绝缘子的闪络电压,绝缘子不会发生闪络,因此,线路避雷器具有很好的箝电位作用,这也是线路避雷器进行防雷的明显特点。

4.5装设自动重合闸

在一定的运行条件下,线路雷击跳闸是不可避免的,但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由于线路绝缘具有自恢复性能,大多数雷击造成的闪络事故在线路跳闸后能够自行消除。因此,安装自动重合闸装置对于降低线路的雷击事故率具有较好的效果。重合闸装置是作为线路防雷的一项重要措施,提高重合闸装置动作的可靠性,可有效地保证雷击跳闸后的供电可靠性。

4.6架设耦合地线

在导线下方架设耦合地线的分流和耦合作用,使线路耐雷水平提高。耦合地线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一是增大避雷线与导线之间的耦合系数,从而养活绝缘子串两端电压的反击和感应电压的分量;二是增大雷击塔顶时向相邻杆塔分流的雷电流。对于110KV输电线路,不仅减少反击跳闸次数,也减少了一相导线绕击后再对另一相造成反击跳闸的机率。安装耦合地线一般适用于丘陵或山区跨越(下转第112页)(上接第49页)档,可以对导线起到有效的屏蔽保护作用,用等击距原理也就是降低了导线的暴露弧段。但对于老旧线路,因其受杆塔强度、对地安全距离、交叉跨越及线路下方的交通运输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架设耦合地线对于旧线路不易实施。主要用于新建线路通过雷电活动强烈区时和其他防雷措施共同采用。

第2篇:防雷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雷电、避雷针、避雷线

雷电是大自然中最宏伟最壮观的现象,虽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有科学家在一直研究雷电,可是雷电对于现代电力、通信、航空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现代技术和条件下,我们怎样把雷电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危害降低到最小呢?这就需要我们去认识雷电放电原因和找出应对雷电的防雷保护措施。

一、雷电的形成

雷电放电起源于雷云的形成,在雷云的顶部充斥着大量的正电荷,雷云下部大部分带负电荷,雷云中的负电荷会在地面感应出大量正电荷,在雷云与大地之间或者两块电荷不同的雷云之间形成强大的电场,其电位差可高达数兆伏甚至数十兆伏。当云中某一电荷密集中心处的场强达到25~30KV/cm时,就可能引发雷电放电。

二、防雷保护措施

在电力系统中设计防雷保护装置时,要从雷电参数的几个方面来判断:①雷暴日及雷暴小时:评价一个地区雷电活动的多少你通常以该地区多年统计所得的平均出现雷暴的天数或者小时数作为指标。根据多年观察,我国长江流域与华北部分地区的雷暴日数为40左右,而西北地区仅为15左右。通常雷暴日数15的地区被认为是少雷区,40的地区为多雷区,在防雷设计中应根据雷暴日的多少因地制宜。②地面落雷密度和雷击选择性③雷道波阻抗④雷电的极性:根据我国的实际测量,负极性雷电均占75%~90%。⑤雷电流幅值⑥雷电流的波前时间、陡度及波长。

雷电过电压时产生的电压高达数十万伏,甚至更高,在现代电力系统中都采取哪些保护装置呢?通常用的有避雷针、避雷线、保护间隙、避雷器、防雷接地、电抗线圈、电容器组、消弧线圈、自动重合闸等。

当雷电击中变电站设备的导电部分后,会出现雷电过电压很高,一般情况下都会引起绝缘的闪络或者击穿,所以对于电力设备必须加装避雷针或者避雷线对直击雷进行防护。按照安装方式的不同,可将避雷针分为独立避雷针和构架避雷针。构架避雷针既能节省支座的钢材,又能省去专用的接地装置,但对于绝缘水平不高的35KV以下的配电装置来说,雷击构架避雷针时很容易导致绝缘逆闪络,这显然是没有对电力设备很好保护。独立避雷针具有自己专用的支座和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一般不超过10Ω。

根据我国防雷保护规程,110KV及以上的配电装置,一般将避雷针装在构架上,但在土壤电阻率ρ1000Ω・m的地区,仍然适合装设独立避雷针以免发生反击。35KV及以下的配电装置应该采用独立避雷针来保护,60KV的配电装置在ρ500Ω・m的地区宜采用独立避雷针,在ρ500Ω・m的地区容许采用构架避雷针。

加入架空输电线路上发生雷击事故,只要能有效阻止就能避免雷击引起的长时间停电事故。到目前为止沿全线装设避雷线仍然是110KV及以上架空输电线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防雷措施,它除了能避免雷电直接击中导线而产生极高的雷电过电压以外,而且还是提高线路耐雷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在110KV~220KV高压线路上,避雷线的保护角α大多取20°~30°,在500KV及以上的超高压线路上往往取αQ15°。35KV及以下的线路一般不在全线装设避雷线,主要是因为这些线路本身的绝缘水平太低,即使装上避雷线来截住雷击,往往仍难以避免发生反击闪络,因而效果不好;另一方面这些线路均属于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一相接地故障的后果不象中性点有效接地系统中那样严重,因而主要依靠装设消弧线圈和自动重合闸来进行防雷保护。

雷电事故在现代电力系统的跳闸停电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的大动脉,担负着发电厂产生和经过变电站变压后的电力输送到各地区用电中心的重要任务,一条输电线路在一年中往往要遭到多次雷击,因此输电线路防雷保护就是尽可能减少线路雷电事故的次数和损失。

参考文献

1、赵智大 高电压技术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9年

第3篇:防雷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通信机房 防雷措施 避雷装置 等电位联结 设备屏蔽

一、概述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网络通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通信基站的数量不断增加,类型也区域多样化,大量通信机房得以建设。而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微电子产品和设备应用在通信基站内,来调节和控制移动网络通信信号的传输。微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提升通信设备性能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通信机房的耐压能力,加大了通信机房在雷电防护问题上的难度,尤其是安装在电源主控室内的通信设备,受到雷击的概率更是大于其他机房。所以对雷电灾害的研究进行深入研究来了解通信机房收雷电击中而发生灾害的原理,对于通信机房的雷电防护问题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雷电灾害形成以及对通信机房造成的灾害

雷电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带电云层放电现象。当天空中有雷雨云层时,云层会携带大量的电荷而产生静电感应作用。当地面某些特殊物体或者建筑物与带电云层形成强电场而足以让带电云层进行对地方放电时就形成了雷电现象。一般的,雷电现象对通信机房造成的破坏有直击雷灾害和感应雷灾害两种形式。直击雷是带电云层直接放电而造成的破坏,这类雷电放电具有瞬发性,短时间内形成高电压并释放大量的电流而对通信机房和通信设备造成强烈破坏。感应雷是由于带电云层与通信机房的信号传输线、设备连接线形成强电场,强大的电磁感应对通信设备中的微电子元件间接造成破坏的灾害现象。虽然没有直击雷造成的灾害严重,但是发生的概率却很大,而且强电场形成的电磁感应对微电子产品造成的过压破坏会使通信设备产生故障而是通信机房瘫痪,对于整个通信网络而言,造成的破坏也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感应雷是通信机房主要防范的雷电灾害。

三、通信机房的防雷措施

通信机房的防雷措施主要以防止感应雷为主,直击雷主要通过安装避雷装置和浪涌保护器等保护装置来降低雷电对通信机房内电源和通信设备等的危害。另一方面,在建设通信机房时,要消灭机房内的防雷隐患等,确保将防雷工作做到最底层。

(一)安装避雷装置,减少电荷量

在通信机房上部安装避雷装置是通信机房的主动防雷,通过避雷装置,可以将通信机房上部的带电云层在聚集电荷足够多之前就对和带电云层运行形成通电回路而对带电云层进行放电,并将多余的电荷导入到大地,从而避免通信机房由于带电云层电量过多而进行放电造成的破坏。针对建筑物常见的避雷装置有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器等,在建设通信机房时,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来选择避雷装置,或者多种装置结合辅助使用以增强通信机房的防雷能力。此外,安装在通信机房内的电源避雷器的引入线不宜过长,以避免在雷击发生时由于引入线过长而抬高雷电电位,同样对通信设备造成过压伤害。一般的,通信机房内的电源避雷器的火线引线应该尽量短,加上和接地线总长度应尽量控制在5米以内,以确保雷电不会从交流引入线进入通信机房。同时,针对避雷装置的安装,针对通信机房的建筑、电源、通信设备等独立、可靠接地,且相距一定距离,尽量避免保护地联合使用,以避免使用同一接地线致使整体的防雷能力降低,防雷效果不佳。

(二)联结机房等电位,消除电位差

针对通信机房防雷措施,虽然建筑、通信设备、电源等接地系统相互独立,但是同类型内部应该进行等电位联结。当通信机房遭受雷击时,如果通信建筑之间或者电子设备之间彼此接电线没有等电位联结,那么彼此之间就会由于接地电阻而产生电位差,当电位差足够大时,同样会破坏通信机房的绝缘系统,造成设备破坏。针对通信机房建筑之间的等电位联结,将建筑接地引下线与建筑柱内钢筋焊接在一起,从而使建筑接地形成上端与顶层混凝土钢筋相焊接,地部与地网相焊接,从而形成笼式避雷网,将雷电的高电流强电压进行分流均压。同样的,针对电子设备的等电位联结,需要将通信设备中的电气、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通信电缆外皮、设备机柜、各种浪涌保护器、安全保护器等接地端都应该以最短的距离联结起来,以降低甚至消除电子设备内部防雷系统的电位差。

(三)加强通信设备雷电防护

通信机房的雷电防护要确保通信设备的正常运作,以保证通信网络的正常运行。通信设备的保护包括电源保护和设备屏蔽两部分。针对电源的雷电防护,需将避雷器加装到通信机房总配电室的电缆内芯两段来进行一级保护,同时在通信机房每个楼层的电缆内芯两侧加装避雷器进行二级防护,最后在各种重要的通信设备以及UPS前段对地部分加装避雷器作为三级保护,最终确保侵入电源系统内的雷电流通过分流技术将其泄入大地。通信设备的屏蔽的主要目的是避免雷电产生的电磁场对通信设备进行干扰而扰乱通信网络的正常运转。通信设备屏蔽包括空间屏蔽和线路屏蔽,线路屏蔽是对网络信号线和电源线进行屏蔽,此外还需对机房进行屏蔽,将其内部的金属门、窗等以及防静电专业地板进行接地,以减少雷电场对通信设备的干扰。

四、总结

通信机房的雷电防护措施主要从预防雷电灾害的直击雷和感应雷两方面入手,通过为通信机房建筑、通信设备、电源等进行避雷设备安装,以减少带电云层放电时对通信机房造成的危害,同时通过内部接地系统的等电位联结,降低甚至消除由于接地电阻产生的电位差,同时要加强通信设备的雷电防护工作,确保设备电源供应正常,设备运转正常。通信机房的防雷工作要从细处入手,做到方方面面,一点疏忽就会造成整个防雷系统失效,所以我们要不断努力,将通信机房的防雷工作做到细处,保证通信设备正常运转,保证通信网络正常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孙君厚,赵志国,金兆华. 通信机房和设备的防雷技术与实践研究[J]. 技术创新和应用. 2012(15)

第4篇:防雷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防雷减灾;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TU8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78-1

雷电是雷雨云之间或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具有大电流、高电压、强电磁辐射等特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各类通讯设施、计算机网络、工业自动化控制和家用电器等现代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诱发灾害的因素越来越多,导致重大雷电灾害的危险性与日俱增,防雷减灾形势越来越严峻。

1雷电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巨大

雷电直接击到大地或地物上,产生的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和灾害。

雷电灾害案例:2011年5月6日6时20分,陕西省柞水县大西沟矿区某工程项目在装炮过程中遭雷击,引发已经装好的3门炮发生爆炸,造成正在现场的作业人员1人身亡、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8万元、间接经济损失10万元;7月22日14时20分,贵州省晴隆县安谷乡前进村坪一组有9人在坡上放牛,在一棵大树下躲雨遭雷击,2人身亡、3人受重伤、4人受轻伤。2004年7月14日下午3时30分,贵州省罗甸县大亭乡新合村和布良村10多名群众赶集回家途中突遇大雨,有9名群众跑到路边的一棵大树下避雨,一道闪电后,一个火球从天而降,砸在树下,3人遭雷击立时身亡,另有3人皮肤被严重烧伤或撕裂送往医院抢救,其余3人受轻伤。

2003年8月6日,吉林省东丰县横道河镇遭受强雷电袭击,镇有线电视台40多个放大器和1个高频头被击毁,其中三合等4个村2台变压器、72台电视机、59部电话被击坏,部分建筑物损坏。2006年6月9日17时15分左右,辽源市第三中学遭雷击,2部网络交换机、4部电话机损坏,1台电脑不能启动、3台不能上网,投影机、VCD、电视视频口击坏,损失超过万元。2007年5月28日吉林省石河乡一农户家电视天线遭雷击坏、柴垛起火,经济损失近千元;寿山镇吴锋养殖厂遭受球形雷击引起火灾,烧毁厂房20间等,大灵通电话击坏,该厂房位于山坡上,房屋处相对高点,房后为山地,房前、左、右有树木,遭受球形雷,击在了干燥的檩木和棚顶木板上爆炸而引起火灾,当时为西风且风力较大,故火势迅速蔓延。

雷电除了直接雷击造成的损失,还有间接雷击产生的电磁感应、静电感应和雷电波侵入造成的反击等,对电力、通讯、网络等线路和弱电设备设施会引起更大的危害。

2农村雷电灾害防御情况

2.1农村是雷电危害的重灾区

全国各地雷灾统计表明,有80%~90%的伤亡事故发生在农村。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国发生雷电灾害事故3993起,其中发生在农村的1487起,占总数的37.2%以上,造成人员伤亡事故268起,约占雷灾事故的6.7%;造成火灾及爆炸事故79起、建(构)筑物损坏361起及办公和家用电子设施损坏26315件,雷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亿元,间接经济损失约1.8亿元;发生在电力569起、通信308起、石化122起。辽源区域2000年~2012年调查的雷击事故,除少数发生在城区,大多数都发生在农村,从数量上、危害程度上都是触目惊心的。

2.2农村是科普知识宣传的薄弱区和重点加强区

防雷知识宣传和各项服务等是随着项目建设和经济繁荣而逐步开展起来的,但是前期工作的重点是城区范围,农村是雷电防御的薄弱区甚至是盲区。

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对气象专业知识认识和了解程度有限,多从封建迷信方面解释雷电现象。

农民抵御突发性自然灾害能力低,雷雨天气时不懂得如何进行自我防范。

农村建筑包括自建民房,没有经过正规设计、质量检测等,屋顶上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铁制水箱、电视接收天线、小灵通发射架等,没有有效的防雷措施,极易引雷入室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宣传教育缺位,气象知识在农村普及率极其低,科学防灾减灾意识淡薄。

3对策与措施

3.1广泛开展气象科普知识宣传

向农民群众传授简易灾害性天气预防办法:雷电交加时应关上窗门、离开壁炉、最好封闭烟囱。不要在山洞口、大石下、悬岩下、孤立的大树下躲避雷雨,不宜进入临时性的棚屋、岗亭、神庙等无防雷设施的低矮建(构)筑物内,不要扛着金属农具或雨伞在空旷的田野里行走,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不宜看电视、开电脑、打电话等。

3.2加强农村安全网络建设

农村的电力、电话、有线电视线路等架设不规范,如线路长、架空,将成为雷电感应的主通道,因此相关部门要联手重点做好农村易遭受雷击部位的防雷装置建设,使广大村民有一个安全的环境。

3.3把农村防雷减灾纳入到规范管理中

第5篇:防雷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检测 防雷检测 防御措施

引言: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国家气象局和公安部及各省,地区相关部门都联合发文,出台了相关的管理规定.要求各单位切实重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防雷设施的建设,并组织职能部门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场地)进行防雷安全定期检测.,所以做到防雷检测是重中之重。

1 检测项目

判断计算机信息系统所在建筑物的防雷分类、外部防雷(检查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内部防雷(防雷区、电磁屏蔽、等电位联结、SPD)。

2 外部防雷的检查

2.1 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判断建筑物防雷类别。

2.2 接闪器的要求 根据防雷类别检查接闪器(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的安装布设情况,避雷针的保护范围、避雷网格尺寸、避雷针与被保护物(如天线等)的安全间距(>3m)、接闪器的安装焊接工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避雷网网格尺寸≤5×5或 6× 4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避雷网网格尺寸:≤10×10或 12×8,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避雷网网格尺寸:≤20×20或 24×16。

2.3 低层或多层建筑物利用女儿墙内或防水层内、保温层内的钢筋作暗敷接闪器时,要对该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进行检查,防止可能发生的混凝土碎块坠落等事故隐患。高层建筑物不应利用建筑物女儿墙内钢筋作为暗敷避雷带。

2.4 按防雷类别确定引下线安装布设是否符合要求。检查引下线的材质及截面积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安装焊接工艺,焊接的长度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2.5 接地装置 接地电阻不大于10欧姆,共用接地接地不大于4欧姆。

3 内部防雷装置的检查与检测

3.1 确定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所处的防雷区,判断雷电防雷分级;机房应布设在建筑物底层,距离引下线的应大于1米。

3.2 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屏蔽措施

建筑物的屋顶金属表面、立面金属表面、混凝土内钢筋和金属门窗框架等大尺寸金属件等应等电位连接在一起,建筑物之间用于敷设非屏蔽电缆的金属管道、金属格栅或钢筋成格栅形的混凝土管道,两端应电气贯通,且两端应与各自建筑物的等电位连接带连接。

3.3 等电位联结

3.3.1 进出计算机房的各种金属管道、电线屏蔽层、机房内的设备外壳、屏蔽槽、金属门窗、吊顶、地板架等均须进行等电位连接并接地。

3.3.2 机房内应设等电位连接带,将所有计算机房内的接地就近连接到等电位连接带上。连接方法应采用星型结构和网型结构。

3.4 供电系统

计算机信息系统由TN-S交流配电供电时,机房内的电源应该是50Hz,其配电线路必须采用TN-S系统的接地方式;线缆进户方式,是架空或是埋地,埋地长度是否大于或等于2√ρ(ρ为埋地处的土壤电阻率)且不小于15米。

4 电涌保护器(SPD)

4.1 原则上SPD和等电位连接位置应在各防雷区的交界处; SPD必须能承受预期通过它们的雷电流,并具有通过电涌时的电压保护水平和有熄灭工频续流的能力。

4.2 当在线路上多处安装SPD时,电压开关型SPD与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宜小于10m,若小于10m应加装退耦元件。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宜小于5m,若小于5m应加装退耦元件。

4.3 安装在电路上的SPD,其前端应有后备保护装置过电流保护器。如使用熔断器,其值应与主电路上的熔断电流值相配合。

4.4 SPD如有通过声、光报警或遥信功能的状态指示器,应检查SPD的运行状态和指示器的功能。

4.5 信号SPD

4.5.1 连接于电信和信号网络的SPD其电压保护水平Up和通过的电流Ip应低于被保护的信息技术设备(ITE)的耐受水平。

4.5.2 计算机信息系统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的选择,应根据线路的工作频率、传输介质、传输速率、传输带宽、工作电压、接口形式、特性阻抗等参数,选用电压驻波比和插入损耗小。

5 计算机信息系统接地

计算机机房的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直流工作接地,静电接地、防雷接地宜采用共用接地装置,以避免在雷击时,防雷地对其他接地装置产生反击,危及人员和设备安全。

6 测试用的主要仪器

6.1 用万用表分别测量输入电压(220V±10%)和UPS输出电压及各自的零、地串扰电压

6.2 用N-PE环路电阻测试仪。测试从总配电盘(箱)引出的分支线路上的中性线(N)与保护线(PE)之间的阻值,确认线路为TN-C或TN-C-S或TN-S或TT或IT系统。

6.3 卷尺测量多级SPD之间的距离和SPD两端引线的长度。

6.4毫欧表检测接地线与等电位连接带之间的过渡电阻。

6.5 用接地电阻测试仪分别测试有流接地电阻、无流接地电阻及金属实体接地电阻和防静电接地情况。

6.6 用油标卡尺分别测试接地引入线、汇流母线和其它连接线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6.7 用防雷元件测试仪测试各类避雷器启动电压及漏电流参数

7 总结

第6篇:防雷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肉鸡;疾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6-0045-03

随着肉鸡养殖模式的不断变革,肉鸡疾病也越来越严重和复杂,隐性感染、混合感染、非典型病例和免疫抑制病越来越多,给诊断和防控带来极大困难。同时,经常会遇到肉鸡因为感染各种疾病而死亡的问题,这会给养鸡场造成损失。通过临床兽医经验,综合分析了地方性肉鸡发病的特点,现就几种易发的常见病特征及防治措施做一些介绍,希望能给肉鸡养殖业主提供帮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保证经济效益。

当前地方性肉鸡易发病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病毒类以新城疫、肉鸡传染性生长障碍综合征、法氏囊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细菌类疾病以鸡毒支原体病、坏死性肠炎、大肠杆菌病;寄生虫类病以鸡球虫病多发易见,鸡组织滴虫病也时有发生,不可忽视。

1 新城疫

1.1 特征

由新城疫病毒引起,多发于25 d以后。主要表现为拉绿色稀粪,呼吸困难,带尖叫声,发热减料,零星死亡。现阶段,由于疫苗的广泛使用,该病以非典型症状呈地区流行性,主要发生在二免后,多由于首免的抗体水平不一致引起。发病鸡群主要表现为慢性过程,发病率和死 亡率低,但病程长,以腹泻和轻微的呼吸道症状为主。

1.2 临床症状

剖检见喉头、气管环充血、出血,嗉囊空虚、内有酸臭液体,腺胃、腺胃与肌胃、食道交界处有出血或溃疡,腺胃有脓性分泌物,腺胃肿胀挤压有乳白色液体流出。肠道主要在小肠上有枣核状溃疡,盲肠扁桃体出血,直肠黏膜条纹状出血,心冠脂肪,腹部脂肪有出血点。

1.3 防治措施

主要以增加机体免疫力来预防该病的发生。母源抗体的保护作用,提高首免的质量,保证鸡群整体的抗体水平一致性且长时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加强定期的预防性免疫。对于发病鸡群可采取紧急接包括饲料、饮水、粪便、器具、垫料、空气中的飞沫与粉尘等,到达易感动物体内,导致发病。尤其是雏鸡,自身的抵抗力较弱,常引起严重的败血症和腹泻,死亡率很高。随着大型集约化养鸡场的发展,该病造成的损失已经越来越明显。

由此可见,加强环境卫生和完善消毒体制,增强体质,健康饲养是预防该病的最有效途径。其中包括加强通风量,减少环境中的粉尘量,降低硫化氢和氨气的浓度;定期的进行环境消毒和带鸡消毒、饮水消毒,切断其传播途径;饲养过程中定期的添加微生态制剂如益生素等,帮助鸡体建立平衡的肠道微生态环境,既能帮助消化又可防止有害菌的定植与生长。另外添加大蒜素也有抗菌促食欲增强体质的功效。

6.3 病变

剖检见出血性肠炎,纤维素性心包炎,肝被膜炎。

6.4 防治

用氟苯尼考、丁胺卡那、硫酸庆大霉素、安普霉素、硫酸新霉素、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等治疗。最好通过药敏试验选择高敏药物。

7 鸡球虫病

7.1 特征

由球虫引起,15 d后多发于地面平养的鸡。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黏膜苍白、生长迟滞、腹泻、血痢。

7.2 病变

剖检,盲肠球虫多见盲肠内有血便或充满血性内容物。小肠球虫多见于小肠内有糠麸样内容物,肠壁上有红色出血点和白色坏死点。

7.3 防治

选用抗球虫药物如:地克株利、球痢灵、马杜拉霉素、盐霉素、甲基三嗪酮等药物治疗。肉鸡发生球虫病时往往伴发坏死性肠炎或大肠杆菌病,治疗时要注意联合用药。

8 小结

第7篇:防雷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字: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

 

 

1 病害的种类与防治 

 

1.1 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小斑病除为害上述部位外,还可为害果穗。许多地区常将这二种病统称为“玉米斑病”。 

1.1.1 症状识别:玉米大斑病的典型症状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扩展成为长棱形大斑,严重的长达10-30厘米,有时几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不规则形大斑。病斑最初水浸状,很快变为青灰色,最后变为褐色枯死斑。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可长出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玉米小斑病的症状特点是病斑小,一般长不超过1厘米,宽只限在两个叶脉之间,近椭圆形,病斑边缘色泽较深,为赤褐色。 

1.1.2 影响发病的因素:病菌孢子的萌发、侵入及孢子的形成和传播,都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其中温湿度是主要的。 

1.1.3 防治方法: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这是防治大、小斑病的根本途径。不同的品种对病害的抗性具有明显的差异,目前生长上常用的抗病品种中有中单2号、中单14号、四单8号、丹玉13号、陕单9号、烟单14号、豫玉11号等。二是消灭越冬菌源和减少发病初期菌量。 

1.2 玉米丝黑穗病 

本病主要为害玉米的果穗和天花,一旦发病,通常全株颗粒无收。因此,该病的发病率即等于病害的损失率,为害相当严重。 

1.2.1 症状识别:本病是苗期从玉米芽鞘入侵的系统性病害,症状表现主要在抽雄后。病果穗外观比正常果穗短,基部大而端部尖,顶部没有花丝抽出。有时一侧苞叶裂开,露出黑色粉末,病穗全部变成黑褐色的孢子堆,孢子不易飞散,其中混有玉米植株维管束的残余物。 

1.2.2 影响发病的因素:病菌以落入土中,混入粪肥或被种子携带的一种能够抵抗不良环境的特种孢子--厚垣孢子越冬,翌年在适宜的条件下,厚垣孢子萌发并通过芽鞘侵入寄主幼苗。入侵后,菌丝进入植株生长点,随植株生长,蔓延至果穗和天花,形成孢子堆,成熟后又散出孢子,完成其1年1次的侵染循环,无再侵染产生。 

土壤和粪肥的带菌量以及土壤的温湿度条件是影响本病发生的最重要因素。 

1.2.3 防治方法: 

是选用抗病品种:品种间对本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抗病品种有中单2号、中单14号、中单12号、辽单18号、丹玉13号、陕单9号、豫玉2号、豫玉11号等。 

是实行轮作、深耕:连作多年易使土壤中菌量增多,发病重。实行3年以上轮作,基本上可消灭土壤中病的为害。另外,深翻土壤,将病菌孢子压倒播种层以下,再减少菌源,减轻发病。 

是早期拔出病株:在病穗白膜未破裂之前拔除病株,并把病株拿出地外深埋或烧毁, 以免病菌落入土中。 

1.2.4 青枯病 

玉米青枯病主要发生在灌浆末期,是一种暴发性的、毁灭性的病害,易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症状识别:玉米灌浆末期常表现为突然青枯萎蔫,整株叶片呈水烫状干枯退色;果穗下垂,苞叶枯死;茎基部初为水浸状,后逐渐变为淡褐色,手捏有空心感,常导致倒伏。

影响发病的因素:青枯病的病因尚有争论,因内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其一,是镰刀菌引起的;其二,是腐霉菌引起的;其三,是腐霉菌和镰刀菌的复合侵染引起的。但是,灌浆至乳熟期的大雨,对病害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土壤中的含水量高是青枯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防治方法: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措施,但品种间抗性差异极为显著,可选用抗病品种。生产上常用的抗病品种有:豫玉4号、辽单18号、陕单9号、豫玉11号、豫玉18号等。在栽培措施上应促进全苗,注意排水。

2 玉米虫害的种类与防治 

 

2.1 地老虎 

地老虎又叫地蚕、土蚕、切根虫。地老虎的种类很多,但经常发生为害的有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 

2.1.1 生活习性:地老虎的一生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成虫体翅暗褐色。小地老虎前翅有两道暗色双线夹一白线的波状线,翅上有两个暗褐色的肾状纹与环状纹,肾状纹外侧有1条尖三角形的黑色纵线;黄地老虎前翅仅有肾状纹和环状纹。卵均为半圆球形,初产时黄色,以后变暗。小地老虎幼虫身体表面布满黑色圆形小颗粒;而黄地老虎幼虫体表则没有显著颗粒。 

2.1.2 影响地老虎发生的因素:秋季多雨是两种地老虎大发生的预兆。因秋季多雨,土壤湿润,杂草滋生,地老虎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又有充足的食物,适于越冬前的末代繁殖,所以越冬基数大,成为第二年大发生的基础。 

2.1.3 防治方法:地老虎的防治,必须采取诱蛾、除草、药剂、人工防治相结合的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为害。 

2.2 玉米螟 

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是世界性玉米大害虫。玉米螟是多食性害虫,寄主植物多达200种以上,但主要为害的作物是玉米、高梁、粟等。 

2.2.1 症状识别: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造成的典型症状是心叶被蛀穿后,展开的玉米叶出现整齐的一排排小孔。雄穗抽出后,玉米螟幼虫就钻入雄花为害,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断。此穗出现以后,幼虫即转移雌穗取食花丝和嫩苞叶,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的子粒。另有部分幼虫由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取食髓部,使茎秆易被大风吹折。受害植株子粒不饱满,青枯早衰,有些穗甚至无子粒,造成严重减产。 

2.2.2 防治方法: 

一是越冬期防治:玉米螟幼虫绝大多数在玉米秆和穗轴中越冬,翌春在其中华蛹。4月底以前应把玉米秆、穗轴作为燃料烧完,或作饲料加工粉碎完毕。并应清除苍耳等杂草越冬寄主,这是消灭玉米螟的基础措施。 

二是心叶期防治:在心叶末期被玉米螟蛀食的花叶率达10%,或夏秋玉米的叶丝期,虫穗率达5%时应进行防治。防治方法可用颗粒剂和药液灌注。 

2.3 粘虫 

第8篇:防雷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棉花蕾铃;脱落原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TS112 文献标识码: A

棉花生长发育过程中易蕾铃脱落,不但影响了产量,而且降低了效益。笔者在多年从事农技科研工作的基础上,通过长期观察研究棉花一生中的生长发育特征特性,对棉花蕾铃脱落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止措施,以利于棉花生产。

1蕾铃脱落的原因

棉花蕾铃脱落的原因很复杂,综合起来讲,可概括为内部生理原因和外部诱因等两大方面。

2.1内部生理原因

蕾铃脱落是棉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生物适应性。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内部发生生理变化,其主要原因是有机养料和激素的作用所造成的。

有机养料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有机营养不足,棉花开花当天,子房的呼吸强度猛增约2倍,并在开花后一周内缓慢下来。此时,子房的含糖水平在开花当天也提高1倍以上,也会在开花后不断上升。如这时棉株能供应充足的有机营养,幼铃就能正常发育,否则就会因饥饿而脱落。另外,棉花的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之间对有机营养的吸收能力具有差异性,使得棉株内的蕾与蕾之间、蕾与铃之间、幼铃与成铃之间的养分分配不同,因此蕾铃的脱落与否,就在于它能否在脱落的敏感期获取足够的有机营养。

蕾铃脱落的主要生理原因还表现为生殖器官中激素的作用。植株体内的各种激素的平衡和相互影响,控制着蕾铃的脱落。由于激素不平衡、植株体内的激素类物质含量发生变化,会使激素之间失去或打破平衡状态,就会引起蕾铃脱落。

2.2外部诱因

棉花之所以发生蕾铃脱落和外界因素也有关系,这些外界条件主要有光照、肥料、水分、温度、降雨、病虫害、机械损伤等。有时一个因素占主导地位,有时是各个因素综合发生影响。

⑴ 光照因素

棉花是喜光作物,短暂的缺光也会引起部分蕾铃脱落。阴雨天气较多时,是造成棉株徒长、导致蕾铃脱落的主要原因。

⑵ 肥料因素

蕾铃的脱落有相当的比例是由于肥料不足或施肥不当直接引起的。肥力不足的棉田,植株矮小早衰,制造养料有限,棉株上部及的蕾铃因脱肥而脱落。若肥料过多或比例失调,棉株旺长,会产生两种不利影响:一是由于旺长,中下部荫蔽,叶子制造的碳水化合物减少,对蕾铃生育不利;二是棉株旺长使代谢作用向有利于蛋白质合成方向进行,叶片中碳氮的比值降低,体内营养物质运输也较多地集中到顶芽及侧芽等器官中去,为营养生长所消耗,这就引起供应蕾铃的糖类物质不足,于是中下部蕾铃大量脱落。

⑶ 水分因素

土壤水分不足或田间积水,都会影响植株的正常代谢,影响到根系的吸收、养分的制造和运输。水分缺少时,植株蒸腾作用减弱,体温升高,呼吸作用加强,光合作用减弱,消耗养分;而水分过多时,不但加速速效氮肥分解,氮肥过多,引起植株徒长,养分分配不均,而且造成土壤透气性差,影响根系的呼吸作用,从而造成蕾铃脱落。

⑷温度因素

低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棉株的代谢作用,造成养分不足。研究发现,高温在夜间达到30℃时,许多棉株也会发生幼蕊脱落,高温时不但使光合作用受阻,而且抑制了物质的运输,影响受精而造成脱落。

⑸病虫害影响因素

病虫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蕾铃脱落。直接危害蕾铃的害虫主要有棉铃虫和棉盲蜻等;间接危害的有蚜虫、红蜘蛛、蓟马等害虫,造成棉叶卷缩,叶而积减少,光合作用减弱。病害如枯萎病、黄萎病等也会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从而造成蕾铃脱落。

⑹ 机械损伤

由于植株生长膨大,生育期内管理操作又较频繁,棉花封垄后仍需加强管理,人为或机械造成植株碰伤或果枝折断,以及暴风雨、冰雹等自然因素也会伤及蕾铃。

3预防脱落的管理措施

3.1合理密植

在生产上,根据地力等环境条件确定一个合理的种植密度是棉花保蕾保铃的首要基木条件。单位而积上如果密度过大,单株营养受阻,影响整个棉株生长发育,自然易造成蕾铃脱落,反之密度过小,会达不到理想的产量。

3.2做到平衡施肥

平衡施肥是对棉花保蕾保铃又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木条件,必须高度重视,要根据地力、棉花需肥特点和长相来确定施肥种类、数量和时间。一般原则应是:基肥增施有机肥和磷肥、钾肥,轻施苗肥,重施花铃肥,增施盖顶肥。

3.3注重蕾期管理

棉花现蕾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但仍以营养生长为主,并延续到开花盛期。此期要求管理的一切措施都要围绕着“稳长”进行。一是及时中耕和培土,中耕和培土是实现稳长、增蕾保铃的重要措施。二是施肥。此期株体根群已形成,在施肥上应掌握既要使棉株发挥增枝增叶的能力,又要防止因施肥过多造成徒长,达到多现蕾早开花的目的。三是及时灌水。棉田不能旱,遇旱小水灌,此期缺水时,灌水要轻,最好采用隔行沟灌。四是及时整枝。整枝能控制营养生长,改变养分运输方向,利于果枝和生殖器官的发育,还能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合生产率,有保蕾保铃的作用。五是防治虫害。此期虫害是蕾铃脱落的主要原因之一,此期必须以防治害虫为重点,为抓伏桃做准备。

3.4加强花铃期管理

花铃期是棉花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都很旺盛.而且也最容易发生矛盾。这个时期需肥量和耗水量都处在全生育期的最高峰,如果管理不当,不是徒长就是早衰,徒长则蕾铃会天量脱落,早衰也影响结铃,都不能高产。因此管理的主要任务应当是调整棉株内部有机营养的积累和分配,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矛盾,促进生育健壮,提高成铃率。

参考文献

[1] 潘双喜. 棉花蕾铃脱落的原因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学. 2008(05).

[2] 李合生. 浅谈棉花蕾铃脱落[J]. 山东农业科学. 1978(03).

[3] 王智广,刘少芳,刘金顺,李海平. 解析棉花的落蕾落铃[J]. 中国棉花. 2005(10).

附:作者简介

第9篇:防雷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输电线路;雷击;跳闸

1.雷击性质问题

架空输电线路上出现的雷击过电压有两种形式:感应雷过电压和直击雷过电压。反击雷过电压是雷击杆顶和避雷线出现的雷击过电压,主要与绝缘强度和杆塔接地电阻有关,一般发生在绝缘弱相,无固定的闪络相别。对反击雷过电压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降低杆塔接地电阻、加强绝缘、提高线路耐雷水平。绕击雷过电压是雷电绕过避雷线直接击中导线出现的雷击过电压,主要与雷电流幅值、线路防雷保护方式、杆塔高度、特殊地形有关,主要发生在两边相。目前对绕击雷过电压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减小避雷线保护角、安装避雷器等。

2.防雷接地问题

2.1接地电阻问题

输电线路杆塔必须可靠接地,才能确保雷电流泄入大地,保护线路绝缘。实践证明,降低杆塔接地电阻是提高线路耐雷水平,减少雷击跳闸率的有效措施。为确保接地电阻符合设计要求值,必须按照运行规程要求定期测量杆塔接地电阻,拆开所有接地引下线来测量接地网的工频接地电阻。而雷电流是从杆塔顶部泄入大地的,从防雷角度分析,防雷接地电阻应是整个泄流通道的电阻,包括杆塔与接地引下线之间的接触电阻、接地体自身的电阻、接地体与土壤之间的接触电阻及土壤电阻,而不仅仅是接地网的电阻。实际上杆塔接地系统存在较大的接触电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杆塔接触电阻,才能真正起到防雷作用。

2.2冲击接地电阻问题

防雷接地中主要考虑雷电冲击接地电阻,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有以下两点主要区别:一是由于雷电流相当于高频,接地体的电感效应将使延伸接地体在雷电流的作用下呈现较大的阻抗;二是由于雷电流幅值很大,接地体的电位很高,其周围土壤中的电场强度将大大超过土壤的耐压强度(8.5kV/cm左右),在接地体周围会产生强烈的火花放电。雷击杆塔时,一部分雷电流通过避雷线流到相邻杆塔,另一部分雷电流经杆塔流入大地,杆塔接地电阻呈暂态电阻特性,一般用冲击接地电阻来表征。

3.防雷措施及分析

3.1雷击暂态分析

雷击杆塔时塔顶电位迅速提高,当塔顶电位与导线上的感应电位差的幅值超过绝缘子串50%的放电电压时,将发生由塔顶至导线的闪络。因此,线路的耐雷水平与3个重要因素有关,即线路绝缘子的50%放电电压、雷电流强度和塔体的冲击接地电阻。一般来说,线路的50%放电电压是一定的,雷电流强度与地理位置和大气条件相关,不加装避雷器时,提高输电线路耐雷水平往往是采用降低塔体的接地电阻,在山区,降低接地电阻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为什么输电线路屡遭雷击的原因。

3.2加装线路避雷器及分析

加装避雷器以后,当输电线路遭受雷击时,雷电流的分流将发生变化,一部分雷电流从避雷线传入相邻杆塔,一部分经塔体入地,当雷电流超过一定值后,避雷器动作加入分流。雷电流在流经避雷线和导线时,由于导线间的电磁感应作用,将分别在导线和避雷线上产生耦合分量。因为避雷器的分流远远大于从避雷线中分流的雷电流,这种分流的耦合作用将使导线电位提高,使导线和塔顶之间的电位差小于绝缘子串的闪络电压,绝缘子不会发生闪络,因此,线路避雷器具有很好的钳电位作用,这也是线路应用避雷器进行防雷的明显特点。

线路避雷器安装时应注意:水平排列可只装两边相、垂直排列的线路可只装上下两相,三角形排列的线路安装上相;雷击故障频发杆塔安装避雷器,如相邻杆塔接地电阻偏高,最好在两侧相邻杆塔上同时安装;安装时尽量不让避雷器受力,并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避雷器应顺杆塔单独敷设接地线,其截面不得小于25mm2,尽量减小接地电阻。

3.3加装并联放电间隙及分析

加装并联放电间隙主要运用于35kV线路。从近几年的雷击故障情况看,雷击主要为绝缘子闪络。为保护线路绝缘子,确保线路重合成功,采取了在35kV线路上加装并联放电间隙措施。

3.4接地电阻改造及分析

杆塔接地电阻是影响塔顶电位的重要参数,对于一般高度的杆塔,当杆塔型号、尺寸与绝缘子型号和数量确定后,降低杆塔接地电阻对提高架空线路耐雷水平、减少反击概率非常有效。当杆塔型式、尺寸和绝缘子型式、数量确定后,影响线路反击耐雷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杆塔接地电阻的阻值。对一般高度的杆塔,降低接地电阻是提高线路耐雷水平、防止反击的有效措施。暴露在空气中的接地极很容易氧化,建议采用D12mm的圆钢接地,提高接地网使用年限,并在基础开挖的底层实施深埋,尽量减少接地体长度。

4.线路防雷工作建议

4.1对架设避雷线的效果进行计算、分析及评价

避雷线是架空送电线路最基本的防雷措施之一,避雷线防止雷电直击导线的效果在平原地区是很好的。可是在山区,由于地形、地貌的影响,经常出现绕击、侧击、反击等避雷线屏蔽失效的现象。

山区是多雷区,也是绕击区,要减少绕击率,减小保护角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从已经送电的线路来看,受杆塔尺寸限制及停电实施困难等因素影响,在现有的铁塔上减小保护角的可行性不大,应从线路工程设计开始做此项工作。

4.2加强绝缘

加强绝缘也是提高杆塔耐雷水平的措施之一,具体措施是在杆塔尺寸允许条件下,每串绝缘子增加1~2片绝缘子。加强绝缘可以提高线路耐雷水平,在杆塔接地电阻比较大时效果不如改进接地电阻显著;在杆塔接地电阻为正常值5~30Ω时,加强绝缘雷电反击跳闸率可降低为原来的53.6%~70.7%;接地电阻越低,加强绝缘降低跳闸率效果越好。

4.3提高线路本体绝缘,更换新型绝缘子

受国内陶瓷绝缘子制造水平的限制,挂网运行的绝缘子每年都有约0.3%的零值产生,应坚持定期检测,发现零值瓷瓶及时更换,否则,就可能发生雷雨季节零值、低值绝缘子遭雷击断串的事故。

将普通瓷质绝缘子更换为防污型绝缘子、合成绝缘子及玻璃绝缘子。由于玻璃绝缘子和合成绝缘子具有免维护等瓷绝缘子不具备的优点,应优先考虑使用。

5.结束语

防雷措施的前提是要摸清雷击产生的原因,采取适用的措施和对防雷措施的有效利用,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防雷效果。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