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防雷预防措施范文

防雷预防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防雷预防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防雷预防措施

第1篇:防雷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输电线路;雷害;防雷预防措施

1.雷击给输电线路带来的危害性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地势复杂,高压输电线路分布广泛,各种无法预料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遭受雷击事故也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当输电线路遭受雷击后很容易导致输电线路的绝缘子串发生闪络或线路断线,尤其是在交通不便的山区,一旦线路短路给工作人员的巡视工作带来很大压力,查找故障变得异常困难,每次事故巡视,不仅浪费财力、物力,而且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近几年,雷击所引起的线路故障日益增多,这给线路的安全运行造成了严重的威肋。

2.雷害原因分析

输电线路雷击闪电是由雷云放电造成的过电压通过线路杆塔建立放电通道,导致线路绝缘击穿,这种过电压也称为大气过电压,可分为直击雷过电压和感应雷过电压。雷击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放电泄流通道,从而使大地感应电荷中和雷云中的异种电荷,因此雷击和接地装置的完好性有直接的关系。

输电线路基本受到直击雷电的影响,直击雷又分为反击和绕击,都严重危害线路安全运行。在制定防雷措施之前,应该对该地的主要雷击类型进行系统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得制定的防雷举措合理有效。

同时反击雷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主要与绝缘强度和杆塔接地电阻有关,一般发生在绝缘弱相,无固定闪络相别,所以对于反击雷过电压应采取降低杆塔接地电阻,加强绝缘,提高耐雷水平。绕击雷过电压是雷电绕过避雷线直接击中导线而出现的雷过电压,主要与雷电流幅值,线路防雷保护方式,杆塔高度,特殊地形有关,主要发生在两边相。目前对绕击雷过电压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减少避雷线保护角,安装避雷器等。

经过电力工作者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和相关数据的研究,基本可以确定不同地形的雷击发生概率不同,而且雷击的具体种类也相应的有所差异,比如山区线路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和有效高度的增加,绕击率较高;平原,丘陵地区的线路则以反击为主。所以针对不同的地形也应该采取区别的防雷措施。

雷击现象的发生概率和发生类型是由多种原因导致形成的,只有进行实地的考察和具体数据的分析,才能基本的进行雷击类型和概率的确定,因此工作人员需要进行必要的实地考察。

3.输电线路防雷措施的原则

架空输电线路雷害事故的形成通常要经历这样四个阶段:输电线路受到雷电过电压的作用:输电线路发生闪络;输电线路从冲击闪络转变为稳定的工频电压;线路跳闸,供电中断。针对雷害事故形成的四个阶段,现代输电线路在采取防雷保护措施时,要做到“ 四道防线”,即:

(1)防直击:就是使输电线路不受直击雷。

(2)防闪络:就是使输电线路受雷后绝缘不发生闪络。

(3)防建弧:就是使输电线路发生闪络后不建立稳定的工频电弧。

(4)防停电:就是使输电线路建立工频电弧后不中断电力供应。

4.降低雷击跳闸率的技术预防措施

4.1架设避雷线

架设避雷线是输电线路防雷保护最有效的措施。避雷线的主要作用是防止雷直击导线,同时起着分流作用,以减小流经杆塔的雷电流,从而降低塔顶电位,减小线路绝缘子的电压和降低导线上的感应过电压。

一般来说,线路电压愈高,采用避雷线的效果愈好,且避雷线在线路造价中所占的比重也愈低。标准规定,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应全线架设避雷线,110kV线路一般也应全线架设避雷线,35kV线路不宜全线架设避雷线,一般在变电所的进线段架设1~2km的避雷线,同时按照要求做好杆塔的接地。

为了提高避雷线对导线的屏蔽效果,减小绕击率,避雷线对边导线的保护角尽量做得小一些,一般采用20°~30°。

4.2降低杆塔接地电阻

线路杆塔接地装置是输电线路的必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安装是旨在确保雷电流顺利导入大地,从而使电力设备达到绝缘的效果,有效降低由雷击造成的线路跳闸现象,避免跨步电压造成的人员伤亡。线路杆塔接地应该首先调查杆塔所处区域的土壤电阻率,对土壤电阻率较低地区的自然接地电阻进行充分利用,如若杆塔所处区域土壤电阻率过高,无法有效降低线路杆塔的接地电阻值时,则应该通过使用降阻剂、增加地网辐射线、安装放射性接地体、延伸接地体或增大地网型号等多种方法来对接地电阻值进行有效处理,对杆塔与地网两点联结改成四点联结增加雷电流导入大地通道,使其满足输电线路正常运行的相关要求。

4.3增加杆塔绝缘

由于输电线路个别地段采用高杆塔这就增加了杆塔落雷的机会。高塔落雷时塔顶电位高,感应过电压大,而且受绕击的概率也较大。为提高线路绝缘,降低线路跳闸率,对丘陵高杆塔、大跨越及雷击频繁的杆塔我们常采用增加绝缘子片数或更换成防污瓷瓶(或更换成合成绝缘子)的方法以增加绝缘来提高耐雷水平。对检测出的零值、破损、雷击绝缘子及时更换。以确保其绝缘水平。用增加绝缘子片数或更换为大爬距的合成绝缘子的方法来提高线路绝缘,对防止雷击塔顶反击过电压效果较好,但对于防止绕击则效果较差,且增加绝缘子片数受杆塔头部绝缘间隙及导线对地安全距离的限制,因此线路绝缘的增强也是有限的。

4.4加装线路避雷器

加装线路避雷器以后,当输电线路遭受雷击时,雷电流的分流将发生变化,一部分雷电流从避雷线传入相邻杆塔,一部分经塔体入地,当雷电流超过一定值后,避雷器动作加入分流。大部分的雷电流从避雷器流入导线,传入到相邻杆塔。雷电流在流经避雷线和导线时,由于导线间的电磁感应作用,将分别在导线和避雷线上产生耦合分量。因为,避雷器的分流远远大于从避雷线中分流的雷电流,这种分流的耦合作用将使导线电位提高,使导线和塔顶之间的电位差小于绝缘子的闪络电压,绝缘子不会发生闪络,因此,线路避雷器具有很好的箝电位作用,这也是线路避雷器进行防雷的明显特点。

4.5装设自动重合闸

在一定的运行条件下,线路雷击跳闸是不可避免的,但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由于线路绝缘具有自恢复性能,大多数雷击造成的闪络事故在线路跳闸后能够自行消除。因此,安装自动重合闸装置对于降低线路的雷击事故率具有较好的效果。重合闸装置是作为线路防雷的一项重要措施,提高重合闸装置动作的可靠性,可有效地保证雷击跳闸后的供电可靠性。

4.6架设耦合地线

在导线下方架设耦合地线的分流和耦合作用,使线路耐雷水平提高。耦合地线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一是增大避雷线与导线之间的耦合系数,从而养活绝缘子串两端电压的反击和感应电压的分量;二是增大雷击塔顶时向相邻杆塔分流的雷电流。对于110KV输电线路,不仅减少反击跳闸次数,也减少了一相导线绕击后再对另一相造成反击跳闸的机率。安装耦合地线一般适用于丘陵或山区跨越(下转第112页)(上接第49页)档,可以对导线起到有效的屏蔽保护作用,用等击距原理也就是降低了导线的暴露弧段。但对于老旧线路,因其受杆塔强度、对地安全距离、交叉跨越及线路下方的交通运输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架设耦合地线对于旧线路不易实施。主要用于新建线路通过雷电活动强烈区时和其他防雷措施共同采用。

第2篇:防雷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雷电、避雷针、避雷线

雷电是大自然中最宏伟最壮观的现象,虽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有科学家在一直研究雷电,可是雷电对于现代电力、通信、航空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现代技术和条件下,我们怎样把雷电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危害降低到最小呢?这就需要我们去认识雷电放电原因和找出应对雷电的防雷保护措施。

一、雷电的形成

雷电放电起源于雷云的形成,在雷云的顶部充斥着大量的正电荷,雷云下部大部分带负电荷,雷云中的负电荷会在地面感应出大量正电荷,在雷云与大地之间或者两块电荷不同的雷云之间形成强大的电场,其电位差可高达数兆伏甚至数十兆伏。当云中某一电荷密集中心处的场强达到25~30KV/cm时,就可能引发雷电放电。

二、防雷保护措施

在电力系统中设计防雷保护装置时,要从雷电参数的几个方面来判断:①雷暴日及雷暴小时:评价一个地区雷电活动的多少你通常以该地区多年统计所得的平均出现雷暴的天数或者小时数作为指标。根据多年观察,我国长江流域与华北部分地区的雷暴日数为40左右,而西北地区仅为15左右。通常雷暴日数15的地区被认为是少雷区,40的地区为多雷区,在防雷设计中应根据雷暴日的多少因地制宜。②地面落雷密度和雷击选择性③雷道波阻抗④雷电的极性:根据我国的实际测量,负极性雷电均占75%~90%。⑤雷电流幅值⑥雷电流的波前时间、陡度及波长。

雷电过电压时产生的电压高达数十万伏,甚至更高,在现代电力系统中都采取哪些保护装置呢?通常用的有避雷针、避雷线、保护间隙、避雷器、防雷接地、电抗线圈、电容器组、消弧线圈、自动重合闸等。

当雷电击中变电站设备的导电部分后,会出现雷电过电压很高,一般情况下都会引起绝缘的闪络或者击穿,所以对于电力设备必须加装避雷针或者避雷线对直击雷进行防护。按照安装方式的不同,可将避雷针分为独立避雷针和构架避雷针。构架避雷针既能节省支座的钢材,又能省去专用的接地装置,但对于绝缘水平不高的35KV以下的配电装置来说,雷击构架避雷针时很容易导致绝缘逆闪络,这显然是没有对电力设备很好保护。独立避雷针具有自己专用的支座和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一般不超过10Ω。

根据我国防雷保护规程,110KV及以上的配电装置,一般将避雷针装在构架上,但在土壤电阻率ρ1000Ω・m的地区,仍然适合装设独立避雷针以免发生反击。35KV及以下的配电装置应该采用独立避雷针来保护,60KV的配电装置在ρ500Ω・m的地区宜采用独立避雷针,在ρ500Ω・m的地区容许采用构架避雷针。

加入架空输电线路上发生雷击事故,只要能有效阻止就能避免雷击引起的长时间停电事故。到目前为止沿全线装设避雷线仍然是110KV及以上架空输电线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防雷措施,它除了能避免雷电直接击中导线而产生极高的雷电过电压以外,而且还是提高线路耐雷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在110KV~220KV高压线路上,避雷线的保护角α大多取20°~30°,在500KV及以上的超高压线路上往往取αQ15°。35KV及以下的线路一般不在全线装设避雷线,主要是因为这些线路本身的绝缘水平太低,即使装上避雷线来截住雷击,往往仍难以避免发生反击闪络,因而效果不好;另一方面这些线路均属于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一相接地故障的后果不象中性点有效接地系统中那样严重,因而主要依靠装设消弧线圈和自动重合闸来进行防雷保护。

雷电事故在现代电力系统的跳闸停电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的大动脉,担负着发电厂产生和经过变电站变压后的电力输送到各地区用电中心的重要任务,一条输电线路在一年中往往要遭到多次雷击,因此输电线路防雷保护就是尽可能减少线路雷电事故的次数和损失。

参考文献

1、赵智大 高电压技术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9年

第3篇:防雷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通信机房 防雷措施 避雷装置 等电位联结 设备屏蔽

一、概述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网络通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通信基站的数量不断增加,类型也区域多样化,大量通信机房得以建设。而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微电子产品和设备应用在通信基站内,来调节和控制移动网络通信信号的传输。微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提升通信设备性能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通信机房的耐压能力,加大了通信机房在雷电防护问题上的难度,尤其是安装在电源主控室内的通信设备,受到雷击的概率更是大于其他机房。所以对雷电灾害的研究进行深入研究来了解通信机房收雷电击中而发生灾害的原理,对于通信机房的雷电防护问题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雷电灾害形成以及对通信机房造成的灾害

雷电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带电云层放电现象。当天空中有雷雨云层时,云层会携带大量的电荷而产生静电感应作用。当地面某些特殊物体或者建筑物与带电云层形成强电场而足以让带电云层进行对地方放电时就形成了雷电现象。一般的,雷电现象对通信机房造成的破坏有直击雷灾害和感应雷灾害两种形式。直击雷是带电云层直接放电而造成的破坏,这类雷电放电具有瞬发性,短时间内形成高电压并释放大量的电流而对通信机房和通信设备造成强烈破坏。感应雷是由于带电云层与通信机房的信号传输线、设备连接线形成强电场,强大的电磁感应对通信设备中的微电子元件间接造成破坏的灾害现象。虽然没有直击雷造成的灾害严重,但是发生的概率却很大,而且强电场形成的电磁感应对微电子产品造成的过压破坏会使通信设备产生故障而是通信机房瘫痪,对于整个通信网络而言,造成的破坏也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感应雷是通信机房主要防范的雷电灾害。

三、通信机房的防雷措施

通信机房的防雷措施主要以防止感应雷为主,直击雷主要通过安装避雷装置和浪涌保护器等保护装置来降低雷电对通信机房内电源和通信设备等的危害。另一方面,在建设通信机房时,要消灭机房内的防雷隐患等,确保将防雷工作做到最底层。

(一)安装避雷装置,减少电荷量

在通信机房上部安装避雷装置是通信机房的主动防雷,通过避雷装置,可以将通信机房上部的带电云层在聚集电荷足够多之前就对和带电云层运行形成通电回路而对带电云层进行放电,并将多余的电荷导入到大地,从而避免通信机房由于带电云层电量过多而进行放电造成的破坏。针对建筑物常见的避雷装置有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器等,在建设通信机房时,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来选择避雷装置,或者多种装置结合辅助使用以增强通信机房的防雷能力。此外,安装在通信机房内的电源避雷器的引入线不宜过长,以避免在雷击发生时由于引入线过长而抬高雷电电位,同样对通信设备造成过压伤害。一般的,通信机房内的电源避雷器的火线引线应该尽量短,加上和接地线总长度应尽量控制在5米以内,以确保雷电不会从交流引入线进入通信机房。同时,针对避雷装置的安装,针对通信机房的建筑、电源、通信设备等独立、可靠接地,且相距一定距离,尽量避免保护地联合使用,以避免使用同一接地线致使整体的防雷能力降低,防雷效果不佳。

(二)联结机房等电位,消除电位差

针对通信机房防雷措施,虽然建筑、通信设备、电源等接地系统相互独立,但是同类型内部应该进行等电位联结。当通信机房遭受雷击时,如果通信建筑之间或者电子设备之间彼此接电线没有等电位联结,那么彼此之间就会由于接地电阻而产生电位差,当电位差足够大时,同样会破坏通信机房的绝缘系统,造成设备破坏。针对通信机房建筑之间的等电位联结,将建筑接地引下线与建筑柱内钢筋焊接在一起,从而使建筑接地形成上端与顶层混凝土钢筋相焊接,地部与地网相焊接,从而形成笼式避雷网,将雷电的高电流强电压进行分流均压。同样的,针对电子设备的等电位联结,需要将通信设备中的电气、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通信电缆外皮、设备机柜、各种浪涌保护器、安全保护器等接地端都应该以最短的距离联结起来,以降低甚至消除电子设备内部防雷系统的电位差。

(三)加强通信设备雷电防护

通信机房的雷电防护要确保通信设备的正常运作,以保证通信网络的正常运行。通信设备的保护包括电源保护和设备屏蔽两部分。针对电源的雷电防护,需将避雷器加装到通信机房总配电室的电缆内芯两段来进行一级保护,同时在通信机房每个楼层的电缆内芯两侧加装避雷器进行二级防护,最后在各种重要的通信设备以及UPS前段对地部分加装避雷器作为三级保护,最终确保侵入电源系统内的雷电流通过分流技术将其泄入大地。通信设备的屏蔽的主要目的是避免雷电产生的电磁场对通信设备进行干扰而扰乱通信网络的正常运转。通信设备屏蔽包括空间屏蔽和线路屏蔽,线路屏蔽是对网络信号线和电源线进行屏蔽,此外还需对机房进行屏蔽,将其内部的金属门、窗等以及防静电专业地板进行接地,以减少雷电场对通信设备的干扰。

四、总结

通信机房的雷电防护措施主要从预防雷电灾害的直击雷和感应雷两方面入手,通过为通信机房建筑、通信设备、电源等进行避雷设备安装,以减少带电云层放电时对通信机房造成的危害,同时通过内部接地系统的等电位联结,降低甚至消除由于接地电阻产生的电位差,同时要加强通信设备的雷电防护工作,确保设备电源供应正常,设备运转正常。通信机房的防雷工作要从细处入手,做到方方面面,一点疏忽就会造成整个防雷系统失效,所以我们要不断努力,将通信机房的防雷工作做到细处,保证通信设备正常运转,保证通信网络正常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孙君厚,赵志国,金兆华. 通信机房和设备的防雷技术与实践研究[J]. 技术创新和应用. 2012(15)

第4篇:防雷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防雷减灾;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TU8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78-1

雷电是雷雨云之间或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具有大电流、高电压、强电磁辐射等特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各类通讯设施、计算机网络、工业自动化控制和家用电器等现代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诱发灾害的因素越来越多,导致重大雷电灾害的危险性与日俱增,防雷减灾形势越来越严峻。

1雷电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巨大

雷电直接击到大地或地物上,产生的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和灾害。

雷电灾害案例:2011年5月6日6时20分,陕西省柞水县大西沟矿区某工程项目在装炮过程中遭雷击,引发已经装好的3门炮发生爆炸,造成正在现场的作业人员1人身亡、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8万元、间接经济损失10万元;7月22日14时20分,贵州省晴隆县安谷乡前进村坪一组有9人在坡上放牛,在一棵大树下躲雨遭雷击,2人身亡、3人受重伤、4人受轻伤。2004年7月14日下午3时30分,贵州省罗甸县大亭乡新合村和布良村10多名群众赶集回家途中突遇大雨,有9名群众跑到路边的一棵大树下避雨,一道闪电后,一个火球从天而降,砸在树下,3人遭雷击立时身亡,另有3人皮肤被严重烧伤或撕裂送往医院抢救,其余3人受轻伤。

2003年8月6日,吉林省东丰县横道河镇遭受强雷电袭击,镇有线电视台40多个放大器和1个高频头被击毁,其中三合等4个村2台变压器、72台电视机、59部电话被击坏,部分建筑物损坏。2006年6月9日17时15分左右,辽源市第三中学遭雷击,2部网络交换机、4部电话机损坏,1台电脑不能启动、3台不能上网,投影机、VCD、电视视频口击坏,损失超过万元。2007年5月28日吉林省石河乡一农户家电视天线遭雷击坏、柴垛起火,经济损失近千元;寿山镇吴锋养殖厂遭受球形雷击引起火灾,烧毁厂房20间等,大灵通电话击坏,该厂房位于山坡上,房屋处相对高点,房后为山地,房前、左、右有树木,遭受球形雷,击在了干燥的檩木和棚顶木板上爆炸而引起火灾,当时为西风且风力较大,故火势迅速蔓延。

雷电除了直接雷击造成的损失,还有间接雷击产生的电磁感应、静电感应和雷电波侵入造成的反击等,对电力、通讯、网络等线路和弱电设备设施会引起更大的危害。

2农村雷电灾害防御情况

2.1农村是雷电危害的重灾区

全国各地雷灾统计表明,有80%~90%的伤亡事故发生在农村。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国发生雷电灾害事故3993起,其中发生在农村的1487起,占总数的37.2%以上,造成人员伤亡事故268起,约占雷灾事故的6.7%;造成火灾及爆炸事故79起、建(构)筑物损坏361起及办公和家用电子设施损坏26315件,雷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亿元,间接经济损失约1.8亿元;发生在电力569起、通信308起、石化122起。辽源区域2000年~2012年调查的雷击事故,除少数发生在城区,大多数都发生在农村,从数量上、危害程度上都是触目惊心的。

2.2农村是科普知识宣传的薄弱区和重点加强区

防雷知识宣传和各项服务等是随着项目建设和经济繁荣而逐步开展起来的,但是前期工作的重点是城区范围,农村是雷电防御的薄弱区甚至是盲区。

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对气象专业知识认识和了解程度有限,多从封建迷信方面解释雷电现象。

农民抵御突发性自然灾害能力低,雷雨天气时不懂得如何进行自我防范。

农村建筑包括自建民房,没有经过正规设计、质量检测等,屋顶上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铁制水箱、电视接收天线、小灵通发射架等,没有有效的防雷措施,极易引雷入室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宣传教育缺位,气象知识在农村普及率极其低,科学防灾减灾意识淡薄。

3对策与措施

3.1广泛开展气象科普知识宣传

向农民群众传授简易灾害性天气预防办法:雷电交加时应关上窗门、离开壁炉、最好封闭烟囱。不要在山洞口、大石下、悬岩下、孤立的大树下躲避雷雨,不宜进入临时性的棚屋、岗亭、神庙等无防雷设施的低矮建(构)筑物内,不要扛着金属农具或雨伞在空旷的田野里行走,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不宜看电视、开电脑、打电话等。

3.2加强农村安全网络建设

农村的电力、电话、有线电视线路等架设不规范,如线路长、架空,将成为雷电感应的主通道,因此相关部门要联手重点做好农村易遭受雷击部位的防雷装置建设,使广大村民有一个安全的环境。

3.3把农村防雷减灾纳入到规范管理中

第5篇:防雷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检测 防雷检测 防御措施

引言: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国家气象局和公安部及各省,地区相关部门都联合发文,出台了相关的管理规定.要求各单位切实重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防雷设施的建设,并组织职能部门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场地)进行防雷安全定期检测.,所以做到防雷检测是重中之重。

1 检测项目

判断计算机信息系统所在建筑物的防雷分类、外部防雷(检查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内部防雷(防雷区、电磁屏蔽、等电位联结、SPD)。

2 外部防雷的检查

2.1 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判断建筑物防雷类别。

2.2 接闪器的要求 根据防雷类别检查接闪器(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的安装布设情况,避雷针的保护范围、避雷网格尺寸、避雷针与被保护物(如天线等)的安全间距(>3m)、接闪器的安装焊接工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避雷网网格尺寸≤5×5或 6× 4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避雷网网格尺寸:≤10×10或 12×8,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避雷网网格尺寸:≤20×20或 24×16。

2.3 低层或多层建筑物利用女儿墙内或防水层内、保温层内的钢筋作暗敷接闪器时,要对该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进行检查,防止可能发生的混凝土碎块坠落等事故隐患。高层建筑物不应利用建筑物女儿墙内钢筋作为暗敷避雷带。

2.4 按防雷类别确定引下线安装布设是否符合要求。检查引下线的材质及截面积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安装焊接工艺,焊接的长度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2.5 接地装置 接地电阻不大于10欧姆,共用接地接地不大于4欧姆。

3 内部防雷装置的检查与检测

3.1 确定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所处的防雷区,判断雷电防雷分级;机房应布设在建筑物底层,距离引下线的应大于1米。

3.2 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屏蔽措施

建筑物的屋顶金属表面、立面金属表面、混凝土内钢筋和金属门窗框架等大尺寸金属件等应等电位连接在一起,建筑物之间用于敷设非屏蔽电缆的金属管道、金属格栅或钢筋成格栅形的混凝土管道,两端应电气贯通,且两端应与各自建筑物的等电位连接带连接。

3.3 等电位联结

3.3.1 进出计算机房的各种金属管道、电线屏蔽层、机房内的设备外壳、屏蔽槽、金属门窗、吊顶、地板架等均须进行等电位连接并接地。

3.3.2 机房内应设等电位连接带,将所有计算机房内的接地就近连接到等电位连接带上。连接方法应采用星型结构和网型结构。

3.4 供电系统

计算机信息系统由TN-S交流配电供电时,机房内的电源应该是50Hz,其配电线路必须采用TN-S系统的接地方式;线缆进户方式,是架空或是埋地,埋地长度是否大于或等于2√ρ(ρ为埋地处的土壤电阻率)且不小于15米。

4 电涌保护器(SPD)

4.1 原则上SPD和等电位连接位置应在各防雷区的交界处; SPD必须能承受预期通过它们的雷电流,并具有通过电涌时的电压保护水平和有熄灭工频续流的能力。

4.2 当在线路上多处安装SPD时,电压开关型SPD与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宜小于10m,若小于10m应加装退耦元件。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宜小于5m,若小于5m应加装退耦元件。

4.3 安装在电路上的SPD,其前端应有后备保护装置过电流保护器。如使用熔断器,其值应与主电路上的熔断电流值相配合。

4.4 SPD如有通过声、光报警或遥信功能的状态指示器,应检查SPD的运行状态和指示器的功能。

4.5 信号SPD

4.5.1 连接于电信和信号网络的SPD其电压保护水平Up和通过的电流Ip应低于被保护的信息技术设备(ITE)的耐受水平。

4.5.2 计算机信息系统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的选择,应根据线路的工作频率、传输介质、传输速率、传输带宽、工作电压、接口形式、特性阻抗等参数,选用电压驻波比和插入损耗小。

5 计算机信息系统接地

计算机机房的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直流工作接地,静电接地、防雷接地宜采用共用接地装置,以避免在雷击时,防雷地对其他接地装置产生反击,危及人员和设备安全。

6 测试用的主要仪器

6.1 用万用表分别测量输入电压(220V±10%)和UPS输出电压及各自的零、地串扰电压

6.2 用N-PE环路电阻测试仪。测试从总配电盘(箱)引出的分支线路上的中性线(N)与保护线(PE)之间的阻值,确认线路为TN-C或TN-C-S或TN-S或TT或IT系统。

6.3 卷尺测量多级SPD之间的距离和SPD两端引线的长度。

6.4毫欧表检测接地线与等电位连接带之间的过渡电阻。

6.5 用接地电阻测试仪分别测试有流接地电阻、无流接地电阻及金属实体接地电阻和防静电接地情况。

6.6 用油标卡尺分别测试接地引入线、汇流母线和其它连接线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6.7 用防雷元件测试仪测试各类避雷器启动电压及漏电流参数

7 总结

第6篇:防雷预防措施范文

一、鱼类越冬期间死亡的原因

1、越冬鱼塘严重缺氧,造成鱼类死亡

一是池塘严重老化,多年未清淤,淤泥过厚,再加上饲料投喂多,排泄物多,有机物增多,耗氧量增大;二是鱼塘土壤保水性差,渗漏大,缺少新鲜水源补充,致使水浅缺氧;三是放养密度过大,耗氧量增大致使鱼缺氧死亡;四是新挖塘、瘦水塘不肥,缺少丰富的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弱,耗氧量高于产氧量,冰透明度差,使鱼类缺氧浮头而死。

2、鱼类营养不良,造成死亡

在鱼类越冬前未进行鱼种选择,使得鱼种规格太小的,体内积贮的脂肪等营养物质能量少,难以在漫长的越冬期间维持生命活动中所需的能量,因身体衰弱而死亡;再者是有些鱼类越冬前吃了非全价配合饲料,造成蛋白质能量比失调,造成脂肪肝,使抵抗力下降。

3、机械损伤造成鱼类死亡

一是在越冬期间有些越冬鱼以胸鳍或腹鳍基部作为支点靠边在池底,长期会使这部位的皮肤坏死,这些主要发生在池底坚硬的池塘或鱼体消瘦的鱼上;二是在拉网上市或拼塘时操作不当,造成鱼体碰伤或擦伤,使得病菌入侵感染疾病,在越冬期间也容易死亡。

4、 寄生虫病,造成鱼类死亡

由于秋季鱼类吞食了带有寄生虫幼虫的水蚤,越冬期间这些寄生虫(绦虫、球虫等)寄生在鱼类体内,引发疾病。

5、管理不善造成死亡

在越冬期间,养鱼户认为鱼类不吃或少吃饲料,而放松管理,不及时查看水质,水体含氧量、溶氧量极低,造成鱼类呼吸困难,大量浮头死亡;越冬塘渗漏水,塘小水浅、冰雪过厚造成池水缺氧,鱼被冻死在冰层中。

二、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水产养殖越冬过程中,发病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恶劣的养殖环境;二是水产动物本身体质问题,抗病能力差;三是致病的病原体存在,三者缺一不可。我们若能做好这三方面的工作,就能解决鱼类安全越冬问题,为来年增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1、解决鱼类缺氧问题,给鱼类创造一个好的越冬环境。一是如果越冬池池底的淤泥超过20M,应在鱼类越冬前进行清淤、清杂和清塘消毒。清淤和清杂可同时进行。清杂包括:一是清除越冬池内杂物,二是在越冬池注满水前需把池坡上的杂草清除掉,以防杂草在越冬期间腐烂、耗氧和恶化越冬水体的水质;清塘消毒分为两种:干法清塘消毒和带水清塘消毒。

⑴干法清塘消毒即是池塘留水7~10M。若使用生石灰消毒r,先在池底挖一些小坑,将生石灰放入乳化,不待冷却立即全池均匀泼洒,次日用铁耙将塘泥耙动,使石灰与塘泥充分混合,以杀死越冬池中的敌害生物、杂鱼,以及淤泥中的病原体等有害生物。每公顷池塘用生石灰1125~1500kg。

⑵带水清塘消毒即是带水清塘消毒是在池塘有水的情况下,采取的清塘消毒方法。若使用生石灰消毒时,将生石灰放入木桶、塑料筐(或桶)或其它容器中,加水乳化后,立即全池遍洒。每公顷池塘1 m水深的情况下,用生石灰1875~2250K。如果使用漂白粉消毒时,加水溶解后,立即全池均匀泼洒即可,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20g二是选用保水性好、水源充足、灌排方便的池塘作为越冬池。冬季鱼类的不冻水层,应保持在1、5-2m,不能过浅;三是合理掌握放养密度,完全静水越冬池,鱼类越冬密度为每立方米水体0、25~0、5K;四是越冬期间及时清扫冰面上的积雪,使池塘内浮游植物能更好的光合作用。

2、作为越冬的鱼类,在进入越冬池前应选择大小均匀的鱼类放入越冬池中,饲料的选择也应注意,选择全价的配合饲料或在饲料中添加优质的添加剂,减少脂肪蓄积。

3、在入池前应选择身体健康、无机械损伤、碰伤的鱼类作为鱼种。

4、鱼体内的寄生虫也是危害鱼类生存的一个重要因素,建议在越冬前鱼体消毒:鱼体消毒是鱼类越冬所采用的一项常规的防病措施。如食盐溶液、食盐小苏打合剂、高锰酸钾溶液等。投喂一天杀虫药的药饵,以杀死体内的寄生虫及幼虫。

第7篇:防雷预防措施范文

一、农村住宅雷电灾害的发生原因

1、线路架线不当

农村的电力线路、通讯广播、有线网络线路等几乎都为架空敷设,这些设施毫无防雷装置保护,甚至连最基本的接地(PE)措施都没有。雷电波在空旷的田野闪击后很容易通过这些输电线路、信号线路进入农房室内,给电器设备、人员安全带来严重的隐患。如变压器、家用电表、电话、电脑、有线电视系统被雷击坏现象时有发生,严重的甚至在配电箱内就引起火灾。农村的电视接收天线普遍架设在屋顶上方,高于屋顶5-10m的位置,村民习惯在屋顶上安装金属蓄水箱、太阳能热水器、空调室外机,由于没有采取有效的防雷措施,一旦发生雷电,极易与金属接闪引感应雷进入住宅室内造成其他设施受损和人员伤亡。

2、房屋缺少防雷设施

以前农民的住宅大多是瓦房、平房或混合结构的低层楼房,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住宅采用水泥预制板做屋顶或楼板。但这些预制板钢筋几乎不做接地处理。由于没有经过正规设计和标准化施工,更没有技术评价和质量检测,农民自行修建住宅时没有安装雷电防护装置;或者在屋顶上安装普通的避雷针,然后随便打桩人地,不测接地电阻的阻值觖乏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农村住宅防雷措施

1、住宅内部雷电防护

农村住宅的内部防雷措施:主要是对住宅室内的配电系统及网络通信设备终端安装电涌保护器(sPD)进行防护。对各种电力、通讯、广播、网络线路定期检查及时维修,防止这些线路遇雷击时将感应雷引入室内。

2、安装住宅外部防雷设施

第8篇:防雷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棉花蕾铃;脱落原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TS112 文献标识码: A

棉花生长发育过程中易蕾铃脱落,不但影响了产量,而且降低了效益。笔者在多年从事农技科研工作的基础上,通过长期观察研究棉花一生中的生长发育特征特性,对棉花蕾铃脱落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止措施,以利于棉花生产。

1蕾铃脱落的原因

棉花蕾铃脱落的原因很复杂,综合起来讲,可概括为内部生理原因和外部诱因等两大方面。

2.1内部生理原因

蕾铃脱落是棉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生物适应性。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内部发生生理变化,其主要原因是有机养料和激素的作用所造成的。

有机养料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有机营养不足,棉花开花当天,子房的呼吸强度猛增约2倍,并在开花后一周内缓慢下来。此时,子房的含糖水平在开花当天也提高1倍以上,也会在开花后不断上升。如这时棉株能供应充足的有机营养,幼铃就能正常发育,否则就会因饥饿而脱落。另外,棉花的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之间对有机营养的吸收能力具有差异性,使得棉株内的蕾与蕾之间、蕾与铃之间、幼铃与成铃之间的养分分配不同,因此蕾铃的脱落与否,就在于它能否在脱落的敏感期获取足够的有机营养。

蕾铃脱落的主要生理原因还表现为生殖器官中激素的作用。植株体内的各种激素的平衡和相互影响,控制着蕾铃的脱落。由于激素不平衡、植株体内的激素类物质含量发生变化,会使激素之间失去或打破平衡状态,就会引起蕾铃脱落。

2.2外部诱因

棉花之所以发生蕾铃脱落和外界因素也有关系,这些外界条件主要有光照、肥料、水分、温度、降雨、病虫害、机械损伤等。有时一个因素占主导地位,有时是各个因素综合发生影响。

⑴ 光照因素

棉花是喜光作物,短暂的缺光也会引起部分蕾铃脱落。阴雨天气较多时,是造成棉株徒长、导致蕾铃脱落的主要原因。

⑵ 肥料因素

蕾铃的脱落有相当的比例是由于肥料不足或施肥不当直接引起的。肥力不足的棉田,植株矮小早衰,制造养料有限,棉株上部及的蕾铃因脱肥而脱落。若肥料过多或比例失调,棉株旺长,会产生两种不利影响:一是由于旺长,中下部荫蔽,叶子制造的碳水化合物减少,对蕾铃生育不利;二是棉株旺长使代谢作用向有利于蛋白质合成方向进行,叶片中碳氮的比值降低,体内营养物质运输也较多地集中到顶芽及侧芽等器官中去,为营养生长所消耗,这就引起供应蕾铃的糖类物质不足,于是中下部蕾铃大量脱落。

⑶ 水分因素

土壤水分不足或田间积水,都会影响植株的正常代谢,影响到根系的吸收、养分的制造和运输。水分缺少时,植株蒸腾作用减弱,体温升高,呼吸作用加强,光合作用减弱,消耗养分;而水分过多时,不但加速速效氮肥分解,氮肥过多,引起植株徒长,养分分配不均,而且造成土壤透气性差,影响根系的呼吸作用,从而造成蕾铃脱落。

⑷温度因素

低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棉株的代谢作用,造成养分不足。研究发现,高温在夜间达到30℃时,许多棉株也会发生幼蕊脱落,高温时不但使光合作用受阻,而且抑制了物质的运输,影响受精而造成脱落。

⑸病虫害影响因素

病虫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蕾铃脱落。直接危害蕾铃的害虫主要有棉铃虫和棉盲蜻等;间接危害的有蚜虫、红蜘蛛、蓟马等害虫,造成棉叶卷缩,叶而积减少,光合作用减弱。病害如枯萎病、黄萎病等也会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从而造成蕾铃脱落。

⑹ 机械损伤

由于植株生长膨大,生育期内管理操作又较频繁,棉花封垄后仍需加强管理,人为或机械造成植株碰伤或果枝折断,以及暴风雨、冰雹等自然因素也会伤及蕾铃。

3预防脱落的管理措施

3.1合理密植

在生产上,根据地力等环境条件确定一个合理的种植密度是棉花保蕾保铃的首要基木条件。单位而积上如果密度过大,单株营养受阻,影响整个棉株生长发育,自然易造成蕾铃脱落,反之密度过小,会达不到理想的产量。

3.2做到平衡施肥

平衡施肥是对棉花保蕾保铃又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木条件,必须高度重视,要根据地力、棉花需肥特点和长相来确定施肥种类、数量和时间。一般原则应是:基肥增施有机肥和磷肥、钾肥,轻施苗肥,重施花铃肥,增施盖顶肥。

3.3注重蕾期管理

棉花现蕾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但仍以营养生长为主,并延续到开花盛期。此期要求管理的一切措施都要围绕着“稳长”进行。一是及时中耕和培土,中耕和培土是实现稳长、增蕾保铃的重要措施。二是施肥。此期株体根群已形成,在施肥上应掌握既要使棉株发挥增枝增叶的能力,又要防止因施肥过多造成徒长,达到多现蕾早开花的目的。三是及时灌水。棉田不能旱,遇旱小水灌,此期缺水时,灌水要轻,最好采用隔行沟灌。四是及时整枝。整枝能控制营养生长,改变养分运输方向,利于果枝和生殖器官的发育,还能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合生产率,有保蕾保铃的作用。五是防治虫害。此期虫害是蕾铃脱落的主要原因之一,此期必须以防治害虫为重点,为抓伏桃做准备。

3.4加强花铃期管理

花铃期是棉花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都很旺盛.而且也最容易发生矛盾。这个时期需肥量和耗水量都处在全生育期的最高峰,如果管理不当,不是徒长就是早衰,徒长则蕾铃会天量脱落,早衰也影响结铃,都不能高产。因此管理的主要任务应当是调整棉株内部有机营养的积累和分配,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矛盾,促进生育健壮,提高成铃率。

参考文献

[1] 潘双喜. 棉花蕾铃脱落的原因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学. 2008(05).

[2] 李合生. 浅谈棉花蕾铃脱落[J]. 山东农业科学. 1978(03).

[3] 王智广,刘少芳,刘金顺,李海平. 解析棉花的落蕾落铃[J]. 中国棉花. 2005(10).

附:作者简介

第9篇:防雷预防措施范文

病毒病是南瓜生产上发生较重且普遍的病害之一,保护地和露地栽培均有发生,尤其是随着设施栽培面积的扩大发生普遍加重。由于该病发生症状复杂多样,又易与缺素、茶黄螨为害和某些药害的症状相混淆,而南瓜往往又能带病生长,开始不易被察觉,判断易失误。该病还不易防治,传染速度快,寄主范围广,常常造成南瓜的品质变差,影响产量,因而对南瓜生产威胁较大。

1 症状类型

在生产上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混合感染时表现较复杂,病情也重。a

1.1 花叶型

典型症状是叶片和瓜果不规则形褪绿或现浓绿与淡绿相间斑驳,植株叶片受侵害后先产生淡黄色不明显的斑驳,后期呈现浓淡不均浅黄绿镶嵌状花叶,叶片会变小,叶缘向叶背卷曲变硬发脆。老叶常有角形坏死斑,簇生小叶。瓜果表面上形成褪绿斑纹或突起。为害严重时病叶和病瓜畸形皱缩,叶脉明,植株生长缓慢或矮化,结小瓜。

1.2 黄化型

植株上部新生叶颜色逐渐变成浅黄色,受害叶片的叶脉呈绿色,叶肉变黄绿色至淡黄色,有时在发病初期叶脉间出现水渍状小斑点,后期病叶变硬并向叶背面卷曲。植株上黄下绿,植株逐渐矮化并伴有落叶现象。

1.3 皱缩型

新生叶沿着叶脉呈现浓绿色隆起皱斑或沿着叶脉坏死,典型症状是叶片增厚、叶面皱缩,有时变成蕨叶、裂叶,甚至叶片变小。有的植株枝杈顶端生长点部位的幼嫩叶片变褐坏死成顶枯。有的植株节间变短,枝叶丛生呈丛簇状。发病瓜果上出现黄绿相间花斑,或瓜果畸形,或果面出现凹凸不平瘤状物,容易脱落。严重的会逐渐枯死。

1.4 绿斑型

在新生叶上先出现黄色小斑点,后变为浅黄色或暗绿色斑纹。在暗绿色病部会隆起呈瘤状,后期叶脉透化,叶片变小,斑驳扭曲,有时病叶在白天会萎蔫,植株表现矮化。在瓜果表面上产生浓绿色花斑纹或产生瘤状物,变成畸形瓜。少数情况下在叶片和果实上现红褐色或深褐色不规则形病斑呈斑驳坏死,随后叶片迅速黄化脱落。

2 病原菌

引发该病的病原菌有多种,主要有甜瓜花叶病毒(MMV),该病毒寄主范围较窄,只侵染葫芦科植物,种子可带毒,由桃蚜、棉蚜及汁液接触传染,种子带毒率高低与发病迟早有关,带毒率高发病就早。南瓜花叶病毒(SqMV),寄主范围也较窄,只侵染瓜类及豆科植物,主要通过汁液摩擦及昆虫传毒。黄瓜花叶病毒(CMV),在宿根杂草上越冬,也能在菠菜、芹菜等蔬菜上越冬,通过农事操作将带毒植株的汁液传播或通过介体昆虫传毒给健株,与甜瓜花叶病毒的昆虫传播媒介相同,种子也可以带毒传播。烟草花叶病毒(TMV),在多年生宿根杂草上或随十字花科蔬菜留种株上越冬,通过病株与健株的汁液接触传毒,由伤口侵入引起发病,蚜虫不传毒。黄瓜绿斑花叶病毒(CGMMV),在种子和土壤中越冬,靠农事操作或暴风雨时植株间摩擦产生汁液传播蔓延[1~3]。

3 发生条件

在实际生产上,病毒病可通过农事操作、传毒昆虫、植株间摩擦等交叉接触感染,传染迅速,寄主范围广。如遇高温干旱天气,蚜虫发生重,病毒病发生为害就重[4]。土质黏性重,板结,土壤瘠薄,施肥不足,或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偏施氮肥,缺磷钾肥,植株长势弱或徒长,田间杂草多,以及连作地发病重。

4 防治措施

4.1 种子处理

先用清水浸种3~4 h,再用10%磷酸三钠浸种20~30 min,药液浸没种子5~10 cm为宜,浸后捞出用清水冲洗后再催芽播种,浸种期间不要搅动,以免影响闷杀效果。或者将干种子放在70℃恒温箱内干热处理12 h,起消毒杀菌作用[5]。

4.2 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壮苗,加强管理

针对当地主要毒源,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换茬,避免多年连作。施足底肥,一定要施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覆盖塑料地膜,最好选用银灰色地膜。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整枝、绑蔓和摘瓜等农事作业时注意清洁卫生,防止人为传播[6]。

4.3 及时防治蚜虫和其他害虫,减少传播媒介

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3.2%烟碱・川楝素水剂300倍液,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3 000倍液,1.1%苦参碱粉剂1 000倍液,25%噻虫嗪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等喷雾防治。可以有效防止病毒病的传播。

4.4 药剂防病

发病初期可选用1.5%植病灵(烷醇・硫酸铜)乳剂1 000倍液,或0.5%抗毒剂1号(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或20%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剂400倍液等喷雾防治。

4.5 叶面喷肥

叶面施肥增强植株抵抗力。可选用氨基酸液肥500~800倍液;或0.1%~0.2%磷酸二氢钾液喷施。

参考文献

[1] 李凤梅,崔崇士,杨国慧.南瓜病毒病的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33(1):100-104.

[2] 刘振威,孙丽,李新峥,等.五十二份南瓜自交系材料病毒病调查与分析[J].北方园艺,2002(23):1-4.

[3] 杨国慧,张仲凯,崔崇士.云南、黑龙江两省南瓜主要病毒病原种类鉴定[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8(1):23-26.

[4] 史晓斌,谢文,张友军.植物病毒病媒介昆虫的传播特性和机制[J].昆虫学报,2012,55(7):841-84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