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构主义的学生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构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由于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挑战,传统学习和教学理论无法适应新的要求,于是兴起了建构主义的理论思潮。建构主义是当代心理学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即向与客观主义更为对立的另一方向发展,被心理学家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受建构主义影响,人们不仅希望从理论研究角度论述教育变革的意义,而且将建构主义思想迁移到学校教育实践中,试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对学校教育进行积极的变革。[1]
1.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要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它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2]它进一步揭示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突出了意义建构和社会文化互动在学习中的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主要根源于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研究,两位研究者都强调只有当先前概念与新信息不一致、个体经历不平衡的过程时,认知变化才会发生。他们还强调学习的社会特性,主张运用混合能力学习分组的方式来促进概念改变。
近年来,建构主义在教育和心理学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课程改革、科学和教育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2.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要求
2.1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含义
自主学习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教育界掀起了关于培养学习者“终身学习技能”和“独立思考”的大讨论,将自主学习理解为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或者是学习习惯。[3]虽然目前对自主学习的研究不少,但自主学习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对于自主学习的定义,学者们有不同的解释。Henri Holec在专著《自主性与外语学习》中指出:“学习者自主性是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是一种潜在的,在特定环境中可以实施的能力,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意味着获得学习的目标、内容、材料和方法,确定学习的时间、地点和态度,以及对学习进行评估的能力。”[4]袁红梅在《大学生学习自主性量表的修订及区域性常模的建立》中提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内在动机激发下,在学习活动前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制订学习计划和时间计划,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过程、学习策略和时间进行监控和调节,并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学习活动后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体现了这个人的竞争力,关乎人的整体发展。学校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主动寻求知识,夯实知识基础,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自主学习是教育改革与革新的关键。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开展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必须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5]自主学习能力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学习独立分析能力、学习目标的自我指定能力、学习过程的自我控制能力及学习创新能力等方面。
2.2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类文明进程加速,也使得教育面临很大的挑战。“填鸭式”的学习方式已经被摒弃,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改革的核心。Edgar Faure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3]社会的发展已经渐渐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习者自身,“填鸭式”的学习逐渐被取代,教育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地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程中,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必然使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产生一定的问题[6]。而高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了最佳的自学条件,这就要求大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不盲目追求分数,让学习成为负担。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才能真正地内化为能力。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创新性的开放思维,更加主动地提升自我,将知识真正内化为能力。
3.建构主义理论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
3.1建构主义知识观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
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2]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建构主义知识观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打下了理论基础,知识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这就要求大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努力获取新知识,并且基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或重组,真正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管理和支配自己学习的能力。课本知识只是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大学生可以从两个方面强化建构主义理论,首先提高自身对学习过程的建构主义意识,即对学习过程明确学习目标,制订合适的学习计划,对学习过程进行合理安排。其次,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判断与评估。
3.2建构主义学习观是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
建构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哲学。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心理的积极运作,而不是对教学的被动接受。[7]学习是透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从而导致可量度的稳定的行为变化,更准确地说是建构新的精神结构或审视过去的精神结构,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和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要发现和评价新信息,还要主动地建构信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赋予学生的使命是自主性地学习,主动借助他人的帮助,充分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与对话,建构完整的学习知识体系。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大学生主动去收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不仅在学习任务完成后能进行自我评价,而且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从而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3.3建构主义教学观可以优化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自主学习能力获得的过程是一个从外控到自控、从被动依赖到自觉能动、从有意识到自动化的过程。[8]由于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及学习的建构过程,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调动大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
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观使大学生在学习的自主性上有一个内在的质的飞跃,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增强自主学习效果。当今的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解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知识和学习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大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教学需要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大学生的自主建构活动。
4.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和自主学习能力对大学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建立在建构主义基础上的具有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思想,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建构主义理论和技能是通向自主学习的一个桥梁,是培养大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关键。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便是现代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客观要求,理所当然地被视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1]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将已有知识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引导大学生学习建构主义理论,提高大学生的分析、辨别等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使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促进及时调整和改进学习,建构完整的学习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王辉,靖安达.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现代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6).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陈弘.关于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
[4]牟莉军.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5).
[5]谢东海,陈坤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4).
[6]苑金端.我国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及培养途径[J].商业经济,2012(3).
关键词: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
古人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教育名言,它揭示了教育工作中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教师的使命,将学生领进学习之门,起引导作用;二是学生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不懈的学习,主动去学习,发挥主体作用。这两个问题反映了当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现在教育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平等中的首席学伴;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幕后的导演;教师不只是学生学习上的良师,还是生活上的益友。只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一、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多年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让多数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要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变成真正的自主学习,首先就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因此,我们就要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自主的空间。为此,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加强民主文化建设,转变学生的传统思想观念
例如,墙壁文化,让学生自取班名,自制班标,自定班训,划分墙壁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自己空间的主人,自行管理;班会,让学生依据学校安排的话题(如安全),或者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音乐),自己设计班会主题,自己主持。通过这些来转变学生传统的思想观念,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播下自主学习的种子。
2.创建民主学习课堂,增强学生的自由学习意识
教学中要结合时政热点、生活实际,提供历史资料等,创设讨论情境,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甚至展开辩论。在学习中,学生可以选择自由学习的方法,有“同伴教学”“分组学习”“探究训练”等方法,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获取知识,发展其自主性、创造性和探究精神。
3.引进民主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能力
班级里要制订较为详细量化细则,每月让学生自我测评和小组互评,选出班级“每月之星”,进而送报学校参选“校园明星”,并作为每学年评优评先的依据。通过自评和互评,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和自主学习意识。
二、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想学”意识
学生想学,因为有动力。在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喜欢哪个老师,哪个学科成绩就相对较好。虽然这并不绝对,但至少说明了学生喜欢老师,就有了想“为老师读”的动力。现在的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麻辣教师”。这些教师和同学的关系是亦师亦友,学生甚至因为和老师比较亲近,对老师直呼其名,或“某某哥”“某某姐”相称。学生对老师,一点敬畏都没有,至少麻辣教师的学生不会怕“看不告诉你家长去”这类的威胁了。因为他们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尊重与平等。
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是体现在人格上的平等,无论学生家庭贫富、成绩好坏,老师都要一视同仁,同等尊重与关爱。教师不能以财富拉关系,嫌贫爱富;不能以成绩论英雄,重优蔑差;更不能随意辱骂学生,使用“猪”之类的字眼。其次是在学问上的平等,虽然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在一般情况下要强于学生,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发扬“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当仁不让于师”的求学精神,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乐学”意识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又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际上讲的是“乐学”问题。如何让学生学得快乐呢?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1.深入了解学生,从内心深处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多地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就备受父母的溺爱、宠爱,部分学生从小就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如自私、自大,讨厌学习,遇到事情缺乏自信,情绪波动大,易受外界影响。因而我们应深入了解学生,不定期地进行家访。
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及家长对学生的态度,对学校的要求。在走访了解过程中,使我们能够及时发现一系列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去引导他们解决问题,避免悲剧的发生,并尽量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真正从内心深处与他们交流、沟通。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他们,鼓励他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只要师生间做到了真正理解,获得学生内心的认同,他们就会把学习看做是与朋友共同在做的一件快乐的事,乐于去学习。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课堂形式,多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例如,我把“我爱记歌词”“一站到底”等一些知识性的电视节目形式搬上了课堂,改编为“我爱记史实”,进行史实填空比赛,或创设两个情境词,让学生依据描述填写历史事件或人物等,进行知识的温习与巩固,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此外,我们还可以经常利用情境、对话、协作、角色扮演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关键词:体育课堂;倾听;观察;评价;共同成长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5.004
学生达成体育课堂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要通过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来实现。而如何“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努力去学习的过程,笔者通过自己的日常体育课堂教学谈谈对于课堂评价的几点心得体会,供大家研讨。
1 现象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中,评价的单一主体是教师,评价和被评价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是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学生是接受评价的被判者。因为在评价过程中学生是处于被动地位的,教师由于评价方法的单一在评价过程中无意会伤害同学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应付、惧怕、对抗、逃避是学生对这种评价持有的态度。试想,这样的评价怎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呢?
因为每学期都会有《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或《南通市初中生体能测试》,还有九年级的体育中考,我们往往对学生的评价就仅限于此,每学期根据要求测验上报学生的各项数据。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都是为了测试而练,为了体育中考而练,哭笑不得的是因为要补差笔者经常觉得课时不够用,每堂体育课都上的心急火燎,恨铁不成钢,苦口婆心。曾经有一位同学在我找他谈话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老师,你别管我了,我数学150分都不在乎,体育50分,随他扣,你就给我篮球玩玩儿,我开心就行。”是啊,学生测试是合格了,可是学生快乐吗?体育课锻炼学生身心的目的达到了吗?
2 剖析
学业水平测试只是评价学生的众多手段之一,还应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积累作一个细致的评估,包括学生对某一项目学习的进步过程、一个阶段里学生通过体育课堂学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这种过程性的评价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性的评价要在教师参与下尤其重视学生的相互评定和自我评定。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以表扬和激励为主,并提供尽可能多的具体反馈以及改进与提高的建议。同样,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需要得到各方面人士的支持和鼓励。时机适当的时候班主任和家长的口头评价的方式也会起到鼓励学生学习的作用。
3 措施:学会倾听,才能公正、客观的评价
首先教师要注意去倾听,只有从倾听开始,练习中多和孩子们去交流,留意孩子的话语,还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眼神、肢体动作去发现孩子内心的真正需求,倾听孩子心底需要的声音,才能不断的完善评价,才能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点拨,学习方式的点拨,才能收集到更多的学生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愉悦学生身心。
3.1 案例一
七年级后滚翻教学课上,学生分组练习,巡回指导时发现有个胖胖的女生每次我走到她们组轮到她练习她就去保护帮助其他同学,等我走开后,她再练习。我偷偷的在旁边观察,发现她完成动作有困难。我心里想,她肯定是不好意思了。我有意站在离她比较近的小组,在她开始做动作的一瞬间,快速跑过去保护与帮助她完成了动作。我微笑着看着她:“不错啊,动作完成的真好。我们再合作一次你体验一下动作,好吗?”她高兴的点了点头。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的肢体语言和神情,从中读懂学生的内心,适时地做好评价引领,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帮助,她就愿意在你面前展示自己。
3.2 案例二
九年级正面双手头上向前投掷实心球教学时,班级里“身强力壮”的同学在学习之初就能轻松掷到体育中考满分,而身体“较单薄”的同学在练习过程中因为和那些同学差距较大,练习时总是躲躲闪闪。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就要倾听、观察到学生的心理,学习小组进行重组,在练习过程中每堂课每个小组设置不同的远度目标,经过一单元的练习,强者更强,身体“较单薄”的同学也会体验到成绩进步的快乐。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自信评价。
体育课堂技能教学时,经常就是教师讲解动作方法,然后学生分组练习。分组练习时,或男女分组,或成体操队形分组,你做一次我做一次。光做不说,看上去学习效率很高,每个同学都在积极的练习,但是学生只是机械的进行练习。事实上,评价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交流的过程,在思考和交流中,学生相互在完善自己对运动技能的学习,相互在对比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方面的表现,是一个学生自我提升的过程,往往比教师讲、学生机械练效率要高的多。教师在练习之余要组织学生们自评和互评,让学生自己有思考、反思的过程,势必会促进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学生们相互尊重、相互评价,相互欣赏。体育课堂也会变得生动很多、快乐很多。
初中生不象小学生发言那么勇跃,他们会害羞。很多人不愿意表达自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怎么去评价自己、评价别人,怕说错别人笑话。这时候就要求我们教师去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首先要教会学生仔细听,认真观察,用心思考,大胆评价。教师可以充当领路人的角色“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同学的动作,注意观察什么什么。”“请你来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还可以通过设计各种课堂评价表,发挥体育小组长的带头作用,让体育小组长带领本小组的同学在练习过程中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评价。每个小组设有小组长,记录员,观察员,可以实施岗位互换、轮岗。(见表1)
通过课堂观察记录表的设计,明确同学们在课堂中需要观察什么,在观察的同时他们会对照表格严格要求自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更好。当同学们听到了、看到了,他们就不会无从下手,不知道从何说起。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学生“自我评价表:看看我自己”、“小组互评表”、“家人评价学生:家人眼中的我”等课堂评价表,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见表2)
教学是一项无比复杂的工程,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决定着评价方式的不同,教师要专心学习,潜心研究,积累经验,方可具备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评价介入课堂,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孩子,用心倾听,学会评价,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师生共同成长,构建快乐、有效的体育课堂!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效途径 分析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57-02
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十分重要,它的内容丰富,包含范围比较广,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如果对大学生只限于教材上的教授或者一般性的宣传,很难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也难以使其真正转化为大学生的良好行为。因此,寻求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十分重要。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腾飞,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想纷繁复杂,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也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改变。这种变化也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脊梁,他们承担着建设祖国、复兴华夏的重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因此,高校如何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问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以下四个问题:
(一)个别高等院校忽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在高等院校教育工作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依据目前高校的状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整体教育工作中并没有得到十分的重视,就更别提构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主要是由大学辅导员来完成,辅导员每日的工作是十分繁忙的,他们要管理整个班级的日常事务,还要处理学校的一些事情,没有特别多的精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授。有的辅导员本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意义、价值就缺乏深刻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也认识不够,所以导致个别高等院校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成为一纸空谈。
(二)教师水平不够
在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一般都是由高校辅导员来进行,也就是说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能够有效构建。虽然由辅导员担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者,存在信任基础比较好,接触联系比较密切的优势,但是同时又具有专业知识和素质不够、社会阅历浅、经验不够、理论知识不扎实等缺陷,导致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比较困难。因此,高等院校缺乏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的教师。
(三)相对弱化,个别出现信仰危机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认同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十分重要,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并且他们也认同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但是不可避免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个别学生对出现了信仰危机,存有被弱化的趋势,甚至有学生对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含糊不清。
(四)校园环境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强烈冲击
由于大学不再是如同初中和高中那样封闭性的教育,而是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所以,大学就如同一个小社会,在这个阶段,大学生与社会进行比较频繁的联系和往来。社会上的各种风气也慢慢地渗入到大学校园当中,对大学校园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学生在学校里接受到的教育受到了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冲击。社会环境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只是社会的不良文化的冲击,还有网络的不良影响。网络作为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有效载体,对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学生既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到先进文化和感受到正能量,但是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
二、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分析
(一)高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途径探究
1.高校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高校要注重当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以此来全面地提升和培养大学生的素质,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在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时,应该潜移默化、慢慢渗透,绝对不可以心急,这是一个需要缓慢进行的过程。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因为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所以在授课的过程当中,教师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部分的内容重点讲授,让学生具备这种意识。其次教育者应该找准切入点,也就是说要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状态,了解大学生心理的需求。因为,在校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的压力、未来就业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等等,要让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然后将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学生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的需要联系在一起。只有这么做,才能够让当代大学生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性作用,才能够更加具有说服力,让大学生从内心真正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在其促使下转化为行为,去回馈社会。同时,在学校的校园宣传板和文艺活动演出中,也要着重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大学生内心。最后在我国的一些重大节日和学校的活动日等,要积极开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活动,进而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激励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的讲授时应该创新教学模式,不再是一味的老师“说教”的形式,可以在其中运用讨论式和案例式等。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兴趣。教师还需要运用情感力量和系统的逻辑方式,在班级建立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具有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生活化,在课堂教学中,善于举例和联系实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紧密结合,从而促使当代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实际行动。总而言之,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努力实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深入学生内心,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促进他们努力向上,健康发展。
3.高校辅导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提高自身水平
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都是由高校辅导员进行。但是由于高校辅导员非专业出身,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点的内容缺乏一定的研究和了解,为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高校辅导员要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或者阅读相关书籍来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并树立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激发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兴趣。同时,由于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最为频繁,交流也比较多,信任基础比较好,很多学生都将辅导员当做自己的朋友,从这一关系而言,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一定优势。高校辅导员可以在这一基础上,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的差异,适时地开展相应的教育,引导学生的观念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拢。
(二)加强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从内心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每一个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形成,都是具有选择性的,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性地去接受教育。这种选择是大学生在经过主观意识思考之后形成的,这一过程任何人都不可替代。因此,为了帮助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念,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必须充分发挥“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进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总是让学生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殊不知,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还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陷入被动地位。所以,面对教育改革的新环境,为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使其内容生活化,靠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确定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作为一个成年人自己去进行选择和成长,让他们自我教育,自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充分运用网络,发挥其引导作用
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中,网络等新兴媒体的作用也绝对不可以忽视。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等新兴媒体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将网络的作用发挥出来。首先网络等新兴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多样化、传播时间、地点不受限制等优势,利用它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能够大大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效性和生动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魅力。其次,网络等新兴媒体已经成为学生获取信息来源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网络信息难辨真假,良莠不齐,这会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还要加强网络媒体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尽量避免消极的影响。
四、结论
总而言之,为当代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校十分注重的问题。在构建的过程当中,我们面对其中存在的困难问题,要敢于挑战,积极应对,不断寻求有效的措施,为当代大学生构建一个适应时展需求的,符合大学生实际生活需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参考文献:
[1]田永静,陈树文.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途径探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10,05:22-24.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化学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对化学课程的改革也有明确的要求[1]。化学作为一门学科科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构成、结构和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中所包括的概念和相关规律都是通过长期的观察、实验等方法,并经过时间的检验而建立起来,它反映的是一种客观现象之间的关联。在化学教学中,建构主义的教育观和教学观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地认可和应用,并指导着不同超高难度的教学实践[2]。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为化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作为改革的目标。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核心观点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在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学理论,是将多名心理学家的理论加以融合发展而成。建构主义的学派众多,但不论是哪个学派都是围绕着“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而进行主动建构”这一核心观点而发展的,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包括知识观、学习观、师生观以及学习环境观四个主要方面。
(一)知识观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书本上的知识通常是一些社会或自然现象或一些科学生产技术发展中一些既定规律。它们往往只是一些比较可靠的解释,而并不是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生主体进行知识或技能培养的主动建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重要过程,从这方面来说,建构主义知识观十分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理念。
(二)学习观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就在于,学生进行学习的行为一种主动积极的心理运作方式,是学习者自身追动对事物产生理解的建构方式。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自主探索的精神和能力,并在其旧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将新旧知识进行融合和联系,产生同化和顺化的反应,从而实现学习者自身建构知识的意义,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学习环境观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较为理想的学习环境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环境包括很多的方面,如学生的学习中的情景、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交流情况以及知识意义建构等方面。
(四)师生观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的主要构建要素,而课堂结构的主要模式也是两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决定的。因此,在建构主义的观念中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能仅仅是一味接受教师的灌输的教学模式。“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发现行为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在课堂中,学生应该居于中心地位,并积极考虑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3]。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对化学教师的影响
(一)化学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师、学生、教材、环境是课程组成的四要素,而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的两大参与主体,教材中所承载的内容有限,因此,要学习好化学知识,教师就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挥主动学习的精神和能力,通过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学习而建构自己头脑中的学习知识。化学教师应该作为意义建构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而进行学习。首先,建构主义教学观要求化学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扮演参与者的角色,化学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行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通过自身的观察以及感染力和学生在学习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其次,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化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只重视课堂知识的教学,还要追求与学生一起进行情感与认识的分享活动,与学生一起积极探索真理,并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灵感和智慧。最后,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化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主动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从而主动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真正参与者。
(二)改进教学方式及教学技巧
建构主义教学观对于化学教师的教学方式有较大的影响,在对教学主题的理解方面,化学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学主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此做出多种理解方式并引导学生进行多种程度的探究。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化学教师的教学技巧应该在考虑到化学本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建适合于学生学习的知识学习过程,并综合运动各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因此,建构主义的教学通常是根据一定顺序和规律来进行安排的,通常都是对情境的符合。因此,当学生参与到构建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课堂中时,化学教师要通过对各种复杂策略进行综合利用,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能力。同时,在对教学情境的监控过程中,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学生自身进行主动地知识构建,并重视合作学习,发挥学习的自由性,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习环境的掌握和控制能力。
三建构主义在化学教学改革中的优势
建构主义教学观在化学教学改革的运用,首先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化学课程的学习中去,较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摒弃了以往学生仅仅作为被动的听众的方式,而更多地能够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而使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其次当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不再局限于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而更多地是将其集中于思维和理解方面,从而完成对学生知识的建构行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可迁移的行为,而在课堂中,学生能够自主地创造相关组织原则,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去。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要亲自参与教学的设计和评估过程,通过这个方式才能促进学生跟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并通过自身的创造能力,使得自身学习到的知识能够运用到真实生活中去[4]。建构主义作为对认知学习理论的一种新的发展,能够使得化学课程的学习更加地科学、透彻,并自始至终贯彻着以人为本的教育和发展观念。建构主义教学观启示着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促进认知主体的顺应和同化过程,促进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并促进其知识能力水平的提高。
四建构主义在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一)化学课堂教学设计面向学习者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化学教师在课堂设计之初就要进行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设计。化学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对教材的理解工作,并明确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化学教师也要对学生足够了解,了解其课程学习的程度和原有的知识经验,从而保证学生能够与自己的教学设计相适应,并为学生的学习切实地提供指导。通过建构主义进行化学教学,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学生才是化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只能是其建构过程中的帮助者。
(二)形成新型的化学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对学习中的学习方式十分重视,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从无到有,从启蒙到成熟的慢慢发展阶段。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兴趣作为学习的重要推动力,理应受到化学教师的重视。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主动体验和探究化学知识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日常现象入手,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而带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进行研究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获得知识并提升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5]。
(三)“三级两段”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要体现三个步骤:第一,教师要进行情境创设,这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基础和水平出发,通过对学生已知结构的了解进行设计教学,从而将学生新旧知识进行结合。第二,比较发现,并进行引导释疑,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较多的问题,这时需要教师积极进行引导,并通过小组讨论、展示以及评判等方式,对学生的思维结构和解题思路进行答疑。第三,巩固发展,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实践和运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促进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提升,并促进学生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通过知识的构建而形成一定的知识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俊.人教版新课标化学实验教科书呈现方式剖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07):11-12.
[2]谢志美.中学化学教师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11):25-26.
[3]张秀莲,刘建祥.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化学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07):46-47
[4]钟志贤.新型教学模式新在何处(上)[J].电化教育研究.2014(03):17-18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优势 现实困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1-0009-03
一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优势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不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主动的知识建构为中心。这不仅是出于知识建构的客观要求,而且也符合现代学习理论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相反,他们应该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建构主义将学习表述为“意义建构过程”而不是“反映过程”,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和选择的权利。传统教学强调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是知识权威的代表,学生必须对老师绝对服从,这样留给他们发挥主体地位的空间就非常小了;而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学生自己的意义建构,教师不是真理的唯一化身,允许学生有不同于书本的意见和理解,这为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创造了条件。
2.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并重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无论是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还是随机进入教学,都强调个体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并重。首先,独立学习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在学习化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而且在我们结束学校教育后仍需继续学习,因此学生必须具有在没有他人帮助和指导下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建构主义教学又强调合作,而且合作学习是在个体自主学习后进行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在通过自主学习建构起自己的理解之后,还必须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从而不断改造和深化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巩固自己的知识基础、反省学习行为和提高学习效果,并对自己的建构过程做出调整和控制。这实际上也发展了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虽然意义的建构需要个体发挥自主性,看起来它是个人自己的事情,但每个个体的思维总有局限,我们可以通过合作来使理解更加深入而全面。从这个角度来看,在采用建构主义教学的班集体里形成的是合作、宽松的气氛,集体成员彼此间是合作的伙伴,这就明显区别于传统班级里的竞争气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建构主义教学对各种不同的见解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这就避免了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思维的束缚。学生可以尽可能地提出不同的意见,从多方面来考虑问题,使自己的看法具有新意。同时,与他人的平等交流与对话对每一个个体的思维也是一种启发,不仅可以更多地了解他人思路,或许还可以碰撞出新的火花,使得课堂成为新思想、新思路的诞生地。这从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包容性和海纳百川的胸怀。
4.体现了对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尊重
由于个体认识世界的原有经验、方式、信念的不同,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因而建构的意义就会存在差别。所谓知识的客观性,并不是指人的知识与客观的外部世界之间的契合程度,而是与人的经验之间的一致性。因为“所有知识都是人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以经验为基础而建构起来的,这就是知识的‘主观性本质’”。我们所追求的知识的客观性,也只能是使其尽可能地与我们的经验相一致。因此,所谓知识只是我们对世界的一种解释,不存在绝对的权威和标准。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的意义建构,这实际上就是对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尊重和承认,因为个体的知识建构必然要以原有经验为基础。
从更深远的意义上来说,这是在科学主义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对知识霸权的挑战。所谓知识霸权,即知识问题上的“西方中心主义”,“它认为,近代以来西方所出现的科学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非西方的知识都不是真正的知识”。因而,将本土知识、个体的理解与建构排斥在知识大家庭之外。建构主义教学充分考虑了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差异性,尊重学生在此基础上的个体建构,真正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对知识的尊重。
5.过程性、情境性和多元性的评价
建构主义教学的最终结果是意义的成功建构,而意义的建构是多元的,所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标准和方式也必须是多元的,传统的以标准答案为参照标准的考试就显得不合时宜了。显然,在建构主义的教学目标里,比建构结果更重要的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思维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讨论的参与度等都应被纳入评价体系中。
二 建构主义教学的实施困境
1.对教师的要求高
表面看起来,在建构主义的教学里教师只是起到组织、帮助和指导的作用,他们不需要像传统课堂里的教师那样整节课地讲授知识,教师的任务似乎变轻了,其实不然。建构主义教学的实施对教师有极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建构主义教学的实施步骤,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环节,提供有效的问题情境和各种信息资源。这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要有充足的准备。其次,教师必须具有精深的所教学科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世界本身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要认识任何一个事物、解决任何一个问题,仅仅使用某一学科某一章节的知识必然是不可能的。而在以情境和问题为基础的建构主义课堂中,就必然涉及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各个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至少要了解相关领域最基本的知识,才能帮助和引导学生来共同学习、一起建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学生的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宽广的程度,还取决于教师到学生这里来的时候带了多少东西,教给学生多少东西,以及他还剩下多少东西。”的确,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也不是全知全能的知识传授者,但是教师的知识储备量和知识面的宽窄程度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影响是不同的。再次,教师还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必须做一个教学实践的“有心人”,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才能在学生原有基础上提供新的建构材料,不断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进入良性的、不断发展的循环之中。
2.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教学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
以抛锚式教学为例,整个教学过程首先是由确定的问题或事件展开的,每一节课都有不同的问题和事件,这样整个课程缺乏统一的内容和方向,对于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也是模糊不清的。由于建构主义教学的形式主要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所以教师也很难充分地掌握教学进程,也就无法准确地实现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即使是教师事先精心安排了准备好的问题和事件,也很难保证这些问题和事件都统一服务于一个确定的主题,而且由于学生的建构是多元的,所以很可能学生所建构出来的理解不是教师想要的和计划好的,而建构主义又强调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很难把系统的、有组织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其结果就是,在过程上建构主义教学缺乏系统性和组织性,在结果上学生也缺少相应的扎实的知识储备。
3.过于强调情境的、感性的知识,忽视了对间接经验的学习
学生从一个个具体情境中学来的知识会不会是零散且不能形成知识体系的?这样又会不会影响学生知识的迁移?学生在具体情境感知中得来的知识能否上升为较普遍的、抽象化的一般理论?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学生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时间非常有限,仅仅靠学生自己的建构如何能够学习到丰富的知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所忽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本身就是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过程,虽然需要感性材料和实践经验的辅助,但不必事事从实践开始。
4.忽视了真理具有绝对性
建构主义对知识的理解是文化的、境遇的和证伪的,这的确有助于打破传统知识观的束缚,打开知识世界的大门,融合各种本土的、日常的、个人的知识。可是真理除了具有相对性还有绝对性,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总是有对于世界的一种相对正确的解释。那么对于学生建构出来的知识教师应该怎么处理?建构的标准是什么?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建构是合理的,而在什么情况下教师应该对学生建构的方向加以引导?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建构予以暗示和引导,是否又是对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多元化建构和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否定?而如果教师不设定统一的答案,建构的意义何在?是要走向共识还是分歧?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方面的一次大发展和大变革,尤其是在我国长期受凯洛夫教育学传统影响下教育实践积弊严重的今天,建构主义在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人们对教育、教学、学习的认识方面起到强烈的冲击作用。正如我们上述分析中所揭示的,建构主义与其他各种教学和学习理论一样,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存在,并不能直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其自身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境有待突破,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它的认识、寻求解决的途径,才能使建构主义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 建构主义 高职院校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032-01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在全球化时代,新时期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学是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优秀专业人才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用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推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
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继行为主义、认知学派之后提出来的最具革新性的理论,是目前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和最具前景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流派众多,异彩纷呈,但其核心理念和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具体来说,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强调知识是客观现实和主体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对知识的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真正的知识是个性化的;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像一个实际物体一样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主体根据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促使学习者因为新知识经验的介入而导致原有知识经验的调整和改变。因而建构主义的学习是个性化的理解,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才是有思想、有个性的积极主动的惟一学习主体。在展开意义建构前学生的头脑里已经储备了相关的丰富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理论要求师生角色的转变做了更多的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在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只起到辅助者和合作伙伴的作用。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的管理责任,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成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建构主义对学习环境也做了要求,即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简而言之,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意义教学的一种颠覆,是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等方面提出的完全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教学理念。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要转变教学思想,打破惯性,改变我们长期存在的填鸭式的灌输式教学。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2 在英语课堂上体现建构主义的指导作用
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给社会造成 入学成绩低,厌学情绪强,素质低,不好管理等印象。但这不能成为高职院校课堂尤其是英语课堂教学效果难提高的借口。实际是因为我们缺乏对教学对象的理解,不能结合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要想激发学生潜能,打造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创设历史情境。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外语的重要性,认识到它的交际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渴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要认真钻研课前的warm-up内容,选取日常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节日,运动,时事评论,工作面试等等,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尽可能将真实生活场景搬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自然会提高。
其次,尊重学生先前知识经验,激发学生潜能。学生绝对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的先前知识经验是很重要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积极主动的学习主体,学生们都有愿望而且也有能力自主的展开建构知识的学习。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因而他们的先前知识经验必然不同,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因地制宜,不是一味地给他们灌输现成的知识,要尊重并利用学生的先前知识经验,当具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可以从已有的相关经验出发,依靠他们已有的认知能力,形成具有一定逻辑性的假设,从而建构了新知识,丰富发展了个性。
再次,围绕“主题”进行意义建构。建构主义要求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建构主义要求以意义建构为目的的学习。意义建构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深刻的理解。它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和围绕的中心。因而在英语课堂上,要围绕这些“主题”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学生的答案往往是开放性的、不唯一的。教师要在教学中多用赞美性语言,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课堂上遇到不顺时,应用幽默、诙谐、委婉的语言鼓励和引导,减轻学生的挫败感,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展开知识的建构,把知识固成自己的知识。
总之,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能激发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理论。用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是富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它对我们教学第一线的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代和英语教学改革要求我们培养更多与国际化接轨的人才,需要我们不断结合学科特点和实际教学情况开发更多更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因此,深化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高中化学教学 有效练习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17-02
前言:在新课改的持续影响中,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的观念已在高中教学中普遍的渗透,由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方法方式无法对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合理的学习条件,因此建构主义理论广泛的应用势在必行,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实施中,每一名学生及教师都会成为民主平等的学习者。建构主义是对有效学习作为强调主体的认知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在我国高中化学的课堂中,对提高学生有效学习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并且能够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
一、建构主义的概述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主要有四个部分,分别是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文化取向以及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主要是通过新旧经验互相作用来实现,在建构主义中,主要是强调激发建构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促使知识建构能够得到有利的发挥和利用。社会建构主义相比于其他激进的建构主义相比,相对的温和一些,其主要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主构建自身知识理解的过程,同时不认同知识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在社会文化取向中,其主要倡导师徒式教学,并且将其看作是建构知识的过程,不同文化及不同的时代的情境都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对学生的影响也存在普遍差别。最后就是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它觉得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心理加工过程,它强调原有的经验对于学习的帮助,使得学习小是被动的S-R连接。虽然建构主义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但是他们都同样认为建构是可以被应用到学习当中去的。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根本的区别。由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观点,它不会把学习的过程看作是“传授―接收”的过程,它的观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有利保障[1]。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1.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目前我国建构主义理论中比较成熟的一种教学方法,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概念框架来帮助他们对知识进行建构。支架式的教学环节可以用先用搭设脚手架的方式进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构建框架结构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个框架结构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地掌握和理解。当学生具备独立探索创新能力的时候,支架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独立的操作。同时将支架式教学应用到更高水平的实践教学中去,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支架式教学是由开始的强迫学生和教师进行协作学习向减少支持的教学模式进行逐渐转变[2]。
2.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主要就是将学习活动和某种具有重要意义的大情境相互挂钩起来,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同时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镶嵌教学、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来进行教学环节的应用。它使学习和教学活动都围绕着“锚”来进行设计。在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清楚“锚”应该怎样利用,才能更加有利于化学教学的顺利开展。
3.随机进入式教学
随机进入式教学以“认识弹性理论”为基础,主要应用在结构不良的教学环节中,它通过呈现情境、随机进入、发展思维、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环节来让教师对学生实施教学。它强调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教学活动。作为建构理论的一个新的分支,它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应用随机进入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时,必须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知识结构,否则就难以达到教学目的[3]。
三、结论
在建构主义理论下,高中化学的教育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且还能够帮助教师进行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工作。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好的课堂气氛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高效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能够对高中化学课堂中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及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海.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J]. 学周刊,2016,15:109-110.
论文摘要: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从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和学习环境等方面阐明了建构主义所蕴涵的教学思想。根据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定位,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双语教学的内在联系及目前工科双语教学的问题,探讨了工科双语教学的教学策略。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双语教学教学思想教学策略
双语教学的出现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是信息时代的热点话题之一,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高等教育的发展正趋向于教育方式的国际化和人才培养的综合化。自从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来,高等院校不断推广与普及双语教学。双语教学以外语应用为目标,实现语言形式与学科内容的统一,既学习语言形式也学习学科内容。双语教学也是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它在“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造就完美人格、提升竞争力以及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使用外语进行教学,就是以语言应用为目标,实现语言形式与学科内容的有机统一,“以育人为本”是双语教学的最根本目标。双语教学目前已经在各高校开始进行探索和实验,如何从理论上进行突破创新,实践上予以总结提高,尤其在操作模式上进行深入研究,以指导双语教学的健康发展和防止走人误区,是双语教学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高校工科双语教学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双语教学的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内容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哲学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对西方社会的影响。建构主义称为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形式。它是与素质教育相吻合的、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理论。该理论最早由认知发展理论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此后维果茨基、奥苏伯尔、布鲁纳等众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又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他人的帮助或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隋境”,即情景,创设情境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适当地利用特定的情境,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协作”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的一种策略;“会话”即商讨或讨论,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白勺、。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就是:要想让学生的学习“有意义”,首先必须提供一个“情境”,学生采取“协作”与“会话”的手段来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2.建构主义理论体现的基本教学思想
建构主义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和学习环境等五个方面。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并不是对客观实在的准确表征,而是一种解释或假设它是由人建构的,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因此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与传统的学习观相比,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有着明显的特征。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根据经验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构建是学生主动的构建而不是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获得自己的意义;学习意义的获得,是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属于自己的理解;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同化是指学习者把外在的信息纳入到己有的认知结构,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顺应是指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外在信息产生冲突,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或变化,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是主动的思考者、提出问题者、问题说明者、解释者,学生对获得的信息通过理解、提问、解释和应用等方式进行建构和再建构,才能变成其认知结构中的知识。
建构主义的教师观强调学生学习的自我建构,教师便由传统的知识呈现者、传递者,转变为学生意义建构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教师的作用应当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或合作者。
建构主义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情境、任务、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即学习者的知识是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下,为了完成问题解决类的学习任务,借助于与他人之间的协作交流,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二、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与教学本质
有人认为高校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首先是为了满足既定社会和文化环境的要求,即达到满足社会需要的目的。它的目的是多面性的,包括语言目的和专业目的。其语言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两种语言水平,专业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的学科成绩达到一定的水平。高校双语教学目标则更凸显直接和实用的特征,其主要有四个:第一,专业外语的基本应用。高校双语教学将学生的外语学习从传统的“研究式”学习转入“应用式”学习,并且加入了专业背景,使学生的外语学习终于有了一个正式的“实战演习”场地;第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双语教学中大多是引进原版教材进行教学,通过使用原版教材进行教学,能将国外最新的科研成果、最新的发展动态和变化、最新的统计数据、完整的国外文献资料以最快速度传递给教学者,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国际的接轨,课程内容的优化;第三,信息资源的研究学习。为了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式学习的能力,就需要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后尽可能大量接触国际前沿的信息资源,而这些资源多数是外文的,其运用第二外语进行阅读、写作和提炼信息的能力极大地影响着学习和研究的效率;第四,专业级别的国际交流。经济的发展以及学习和研究的需要,使得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双语教学的内在联系
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双语教学具有相同的心理学基础。维果茨基认为,语言在认知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至少当语言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语言对认知的发展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的。
其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够适应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需要。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双语教学的特点及时展的趋势,迫切需要高校在双语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昕),更新教育理念,确保其实施效果和质量。第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是加大高校双语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建构主义从全新的视角研究学习问题,强调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是学习者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与他人的交际过程中产生社会互动的结果;第二,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是促进高校双语教学手段改革的需要,在高校双语教学中,革新教学手段,采用信息技术,是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具体运用,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实现对教学更优化的组织、管理及提高教学效率;第三,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是促进高校双语教学环境改革的需要,由于我国双语教学开展较晚、经验少,再加上我国是个单语国家,就更要求高校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创设一个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特别是结合学生相关学科创建相关学科外语和专业外语的语言环境,以增强学生的科技外语和专业外语能力。
四、建构主义应用于工科双语教学的教学策略
(一)目前工科双语教学的问题
1.学生对双语教学的目的认识不清
据调查,学生对双语教学的目的认识不清,主要是因为:第一,高校对双语教学的内涵存在误解,造成学生认为“双语教学”等同于“语言教学”;第二,教师对双语教学的内涵存在误解,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由于教师对双语教学的认识不清,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科课程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混淆了双语教学的形式与目的,将双语教学看成了语言教学。
2.教学内容的设计超过学生的负荷
由于专业技术词汇并非普通交际英语,因此生词量大,会影响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听课质量。由于我国体制等历史遗留因素,外语教学存在重知识、轻技能的弊端,学生的基础不好,从而学生会感觉教学内容设计太难,超出了大多数学生承受的范围。
3.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准
双语教学的最直接实施者是双语教师,没有高素质的双语教师,就无法实施高质量的双语教学。但目前特别工科高校的一些双语教师,虽然花了很长的时间去备课,但由于不敢自由发挥,不敢多讲教案上没有的内容,师生间无法自由交流。而作为双语课教师,应考虑如何使学生研究问题、发现问题、激发学习研究兴趣,引导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而不能单纯地考虑某一术语用外语怎么说或者语法会不会出错。总的来说,双语教学不能成为外语教学的辅导课,双语教学课不是单纯的外语课。
4.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
双语教学对师资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专业水平,还要求教师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而目前某些双语教师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同时又缺乏专门的双语培训,因此造成双语教学的水平不高。
5.双语教学的环境不佳
缺乏英语交流的语言环境,学生潜意识里会对双语学习有畏难情绪,毕竟用母语学习和表达比用第二语言轻松、自如。而目前在语言环境上,教师和学生缺乏外语交流的氛围,同时在思维环境上,大多数教师对双语教学的目标还停留在表象认知的阶段,他们认为双语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的外语水平上升,而对双语教学的终极“知识目标”理解不足。
(二)建构主义应用于双语教学的教学策略
1.支架式策略
在整个支架式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挖掘专业知识内涵,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双语氛围及教学支架,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活动与用外语讨论,合理运用师生之间的互动,依靠学生的学习经验,相信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双语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不断地缩短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抛锚式策略
在整个抛锚双语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使学习者能够处在一个真实、完整的双语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需要,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学习、教师的指导教学以及学习小组中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者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从识别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接触更多的学科以内的知识。并且学生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的交流和日常用语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