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孩子的早期教育范文

孩子的早期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孩子的早期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孩子的早期教育

第1篇:孩子的早期教育范文

一、“家长投入”在儿童早期发展阶段的内涵“家长投入”指家长投入儿童的教育。虽然心理学理论和传统智慧一直将家庭视为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对家长投入的实证研究则是近30多年才出现的。在早期研究中,家长投入仅被视为“家长对学校教育所做的贡献”,如参加家长会、在教室做志愿者等。之后,家长在家中对儿童教育领域所做的贡献也被纳入考量范围,如创设学习环境、监督子女作业等。随着研究的深入,各类有效的家长投入方式不断被发现,已有的家长投入指标不断被扩展。1995年,爱普斯顿(Epstein)提出了广为学界接受的家长投入内涵,即在家庭、学校、社区联盟下的六类活动,包括发生在学校的投入行为———志愿者和参与学校决策;发生在家中的投入行为———养育、支持儿童学习;发生在合作维度的投入行为———与学校的交流、参与社区活动。从此,对家长投入的理解从单维度、单向性转向了多维度、双向性。[2] 由于爱普斯顿的分类是依据对中小学样本的研究,樊图佐(Fantuzzo)及其同事对低收入家庭幼儿样本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爱普斯顿归纳出的六类投入行为同样适用于描述家长对儿童早期教育所做的贡献。[3]家长投入在早期儿童发展阶段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在家庭、学校、社区合作的情境下,家长对早期儿童教育所做的一切贡献。这些贡献包括了爱普斯顿归纳出的六类活动,但又不局限于此。考虑到早期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要有效地反映幼儿发展阶段保教融合、教育生活化的特点,对幼儿期家长投入就应持更加开放的研究态度,将发生在所有情境下的“家长投入”都纳入考察范围,才能体现出家长对幼儿教育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二、低收入家长投入对其子女发展的积极意义

(一)家长投入能够缓冲贫困对儿童的消极影响早期生活贫困会给儿童的认知、语言、行为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高水平投入则可以有效缓冲贫困对于儿童发展的这一消极影响。[4]来自芝加哥儿童家长中心项目的追踪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该项目最大的特色就是在促进家长投入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瑞诺德(Reynolds)等研究者从1983年起持续跟踪调查参与该项目的1539名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发现这个具有高度家长投入的儿童家长中心项目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效果,而且这种积极成效一直持续到成年期。这些积极效果主要体现在社会适应、高中毕业率、犯罪率、就业率、大学入学率等诸多方面。此外,在控制了其他预测变量(包括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校的贡献、学校质量等)后,对芝加哥儿童家长中心项目的纵向研究还专门考察了“家长投入”因素的独立贡献。该研究通过教师评级来测量学校情境下的家长投入水平,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每一年家长投入水平的变化给儿童发展结果所带来的影响。结果发现,每发生一年的家长投入变化会使儿童的高中毕业率增加16%,而且高、低两种家长投入水平的不同累积至第4年的时间水平时,会使儿童的高中毕业率产生48%的差异。家长对子女受教育水平的期望与子女高中毕业率也存在显著相关,家长投入水平每发生一年的变化(从预期子女高中毕业提升到大学毕业),将使子女的高中毕业率增加9%,而这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期望的不同累积至第4年的时间水平时,会使儿童的高中毕业率产生36%的差异。这一结果说明了家长投入的长期效益。[5]由于参与该项目的儿童均来自低收入家庭(主要来自美国非裔家庭),因此可以断定高水平的家长投入在减缓贫困对于儿童的消极影响方面具有相当显著的作用。

(二)家长投入可以促进儿童的学业成功“家长投入”是一项可以促进儿童学业成就的策略,[6]家长投入对儿童小学和中学阶段的学业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发生在学校中的家长投入行为与儿童更高的阅读和数学成绩相关,发生在家中的家长投入行为与儿童更高的阅读、数学、写作成绩相关,家长对于儿童学习的信念和期望与儿童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强相关。[7]与此同时,研究者还将研究范畴拓展到了早期教育阶段,如樊图佐考察了包含“家长投入”因素在内的早期干预项目,发现“家长投入促成了儿童更高的学业能力和适应行为”。[8]此外,幼儿期家长投入对小学、中学时期的“家长投入”状况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家长越是愿意投入学前教育项目,就越有可能投入子女长大后的学校教育。[9]因此,考虑到幼儿期家长投入对中小学家长投入的重要影响,关注幼儿期家长投入是非常必要的。

(三)家长投入有助于改善低收入家庭生态环境家长投入对贫困家庭有着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促进儿童在学业上的成功,还有助于家长效能感的提升,促进整个家庭环境系统的改善。家长通过与教师、学校、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支持,并通过这种合作得到情感上的援助。在投入子女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产生了参与感、成功感以及希望与信心,这些对于家长个人的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有研究证明,家长投入提前开端项目与随后增加的家长就业率相关联,家长投入不仅成功地帮助他们提高了与子女互动和教育子女的技能,还提升了其自身的自我知觉;[10]家长在更多地投入到子女教育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自立。[11]可以说,促进家长投入儿童教育,有助于赋权给低收入家长,提升其效能感和自立感,进而改善儿童发展的家庭环境。

三、低收入家长投入遇到的挑战促进家长投入是干预经济处境不利儿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早期项目取得长期效果的必备因素之一。但让低收入家长真正有效地投入到子女教育中来,会面临诸多挑战和阻碍。有些阻碍是可以由教师协同家长一起来克服的,有些则超越了教育机构、教育部门的权限和能力,需要政府和整个社会的支持与保障才能予以解决。

(一)低收入家长投入方式、特点与教师预期不一致教师对于家长投入信念与行为的知觉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发现,当教师知觉到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积极态度和信念时,儿童会表现出更少的行为问题、更高的语言和数学能力。[12]虽然产生这一结论的内在机制还不清楚,但很多研究者做出的假设是,当教师感受到家长对教育的高投入和期待时,会对儿童产生更多的积极教育行为。然而,多数教师对于低收入家长的投入是缺乏信心的。依照传统的家长投入指标(指导孩子课业、与教师沟通、参与学校事务等),低收入家长的投入可能是不足的,如这类家长经常由于没有时间而无法出席家长会、参与学校志愿者活动等,教师因此普遍认为这些家长不关心子女教育。根据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的调查,这种学校和家庭之间预期的不一致,最早在幼儿园阶段就会出现。随着有关“家长投入”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发意识到“家长投入”是一个植根于经济文化情境中的概念。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可能采用不同的方式支持儿童教育,家长投入子女教育的方式存在很大差异,[13]而且相同的家长投入方式对不同的儿童群体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14]因此,就低收入家长而言,教师一方面需要识别他们在家中或其他情境中直接或间接支持儿童教育的行为,不误读、不忽略低收入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期待和付出;另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家长理解和掌握如何投入儿童的教育才是富有成效的。这是对教育工作者的挑战,也是促进低收入家长投入儿童教育的关键。

(二)低收入家长投入教育的动机与信念有待提高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收入、婚姻状况、家庭地位等相关指标对于预测家长是否投入儿童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些变量不能解释家长是否决定投入儿童的教育。胡威—迪普绥(Hoover-Dempsey)等人提出的家长投入过程模型,被认为是解释家长投入的“最佳猜想”,该模型由家长角色建构和家长教育效能感两方面因素组成。家长角色建构,指家长对于自己应当在儿童教育中承担什么责任以及采取何种行为等方面所持的信念。[15]家长在子女教育中构建的自我角色与其投入活动直接相关:家长越坚信自己应当投入到儿童教育中,特别是坚信自己应该和学校合作,共同为孩子的发展负责,就越会表现出更多的投入行为。不少研究发现,低收入阶层家长的投入角色则相对被动。这一类家长更倾向于将教师视为专家,认为教师比自己拥有更多的儿童教育知识、能做出更好的判断;多数低收入家长由于自己接受教育的年限较短,对教育系统了解不够,认为孩子的教育主要是学校的责任。[16]他们通常不觉得自己有权或有责介入子女的学校教育,虽然这并不意味着这类家长不关心儿童的教育。家长是否决定投入子女教育,还部分地取决于他们对自己有多大能力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主观感知和评价,即在帮助儿童学业成功方面的效能感。[17]教育效能感高的家长会积极地投入到儿童教育中,在遇到困难时也会坚持;效能感相对较弱的家长对自己帮助子女获得成功的期待较低,遇到困难时更难以坚持。一项研究调查了家长对教育效能感的自我评价,认为“我对于子女学业成功没有什么帮助”的低收入家长为44.7%,中产阶级家长为11.7%,高收入家长仅占4.4%,这种差异只有15.1%可以由收入来解释。[18]如同成功家长的成功会扩展到生活的其他领域一样,低收入家长的生活挫败感也有可能对其投入儿童教育产生消极影响。家长角色和家长投入效能感不仅是由家长自我建构而来,同时也是社会建构的结果。这也就是说,教育工作者可以积极介入并努力改善家长投入的动机,帮助家长提高对于儿童发展的科学认知,鼓励并提升家长的投入信念,为家长成功体验创造机会。

(三)低收入家长投入子女教育的机会和资源缺乏家长投入行为会受到其对儿童、教师或学校需要状况的感知的影响。[19]一般而言,当家长感到自己的投入是被儿童、学校需要时,他们的投入行为会增加;反之,当家长感到自己的投入行为受到忽略或排斥时,他们的投入行为会相应减少。已有研究发现,教师是否邀请家长投入与教师对于家长效能感的感知相关。多数教师对低收入家长的投入效能缺乏信心,他们会倾向于将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受教育水平高的家长作为课程资源,低收入家长则被自然地排除在外。按照布迪厄的文化资本论,学校标准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负载了精英阶层的社会、文化体验的。具体到“家长投入”方面,就是学校对于家长投入的要求通常与低收入家庭的价值观和经验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导致低收入家长的投入机会较少。家长对投入资源的知觉,主要指家长对投入所需的知识、技能、时间和精力的感知。当家长感知到自己具有教育投入所需要的某些资源时,就会选择投入;知觉到缺乏所需资源时,就可能产生无助、自责、愤怒的情绪,甚至回避或拒绝投入。一般情况下,低收入家长往往缺乏资源,工作时间长且缺乏弹性,从学校以外获取各类养育支持和资源也相对较少。因此,不少低收入家长在子女教育中会有无能为力之感。这种投入资源上的缺乏已经不是完全可以由学校解决的问题,而需要政府投入或开办专门的项目,包括强调综合的家庭服务和加强家庭与社区合作的早期项目,以及独立的家庭支持干预项目等。以美国为例,“支持家长投入服务”已经扩展至了州办学前项目、根据《中小学教育法》一号条款为低收入学区设置的投入项目。专门性的家庭支持项目也在不断增加,如均等开端(Even Start)、更早提前开端(Early Head Start)、家庭资源中心(Family Resources Centers)、家长作为教师(Parents as Teachers)、家访和家长教育项目等。政府通过这些项目鼓励和支持低收入家长提高其对子女教育的投入。

四、支持低收入家庭投入儿童教育的有效策略如前文所述,低收入家长投入对于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低收入家长投入是否可行,如何促进其投入行为的发生,美国最大的早期儿童项目———提前开端(Head Start)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的有益经验。提前开端项目主要服务于收入低于联邦贫困线的家庭。40多年来,该项目实现了与低收入家庭真正、有效的合作,成功地促成了低收入家长的高水平投入。

(一)超越“不足模式”,将低收入家长作为支持儿童发展的重要资源对于“处境不利群体”的研究取向可划分为“不足模式”(Deficit Model)和“力量模式”(Strength-Based Model)两种基本类型。“不足模式”又称为“病理学模式”,指用主流的框架和尺度,衡量、诊断处境不利群体的不足与缺失。在这种视野下得出的结论、制定出的政策常带有家长作风。在“不足模式”视野下,低收入家长因缺乏能力而难以投入儿童教育。与“不足模式”不同,“力量模式”放下了对低收入家长“缺失”的先见和“诊断”的权力,尝试发现处境不利群体的力量、长处、需要,并通过提供外部支持来促进其自立,最终实现赋权给处境不利群体。在“力量模式”视野下,低收入家长有抱负也有能力投入到儿童教育中,研究者应探寻其可能的投入方式和策略,进而为家长提供支持。提前开端项目正是基于“力量模式”创建的。该项目发轫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向贫困宣战运动”,这场赋权给穷人的运动的最大特色就是让穷人在各类项目的规划、实施中掌握话语权、决策权,而非被动地接受政府或主流群体设计好的项目。作为这场贫困之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前开端项目在创办初始就确立了“家长最大可行度地参与到项目中”的硬性要求。这些收入低于联邦贫困线的家长们一直被提前开端项目视为最重要的资源和宝贵的财富,参与提前开端项目的运作、规划、管理与评估。以2004年度为例,全国提前开端项目机构中27%的员工是或曾经是提前开端项目的家长,并有超过89万的家长在该项目中做志愿者。每个提前开端机构的政策几乎都是在不同层级的家长委员会的参与下制定的,甚至新员工的招募都需要通过家长委员会的面试和考核。有研究发现,常规的教育机构一般都会认为低收入家庭没有什么可以贡献给儿童教育的,因此很少将其看作是一种资源。[20]提前开端项目的实践则表明,无论家庭收入和家长受教育水平如何,所有的家长都有支持子女学习的能力。一位提前开端机构的负责人在接受笔者访谈时提到,很多提前开端项目的家长在刚参加项目时,视自己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是无能为力的。但提前开端项目始终坚持着“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者”这一理念,并利用各种方式唤醒家长的这种意识,支持家长参与到教育中来。当项目实施一两年时,多数家长开始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应当和学校合作支持孩子的教育,并主动地与学校沟通,为儿童和家庭积极寻求相关服务,对项目提出自己的建议等。我国学者张燕教授主持的服务农民工子女的四环游戏小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结论:“随着活动的开展,家长对游戏小组的认同和参与程度加大,我们把妈妈老师作为一个非正规教育中的一个制度。事实表明,家长作为第一任教师,是具有教育经验和能力的。”[21]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低收入家长,将其作为支持儿童教育的宝贵资源,是支持低收入家庭投入的起点。

第2篇:孩子的早期教育范文

误区一:拔苗助长。

早期教育不是对孩子“早早地”教育,也不是片面的早期智力开发,更不是用“会背多少首儿歌”、“会做多少算术题”来衡量的。有些家长把时期教育理解成越早越好,不考虑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一味求早。如有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就教孩子写汉字,却没有注意指导孩子正确的坐姿,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发育。这样做无异于拔苗助长,其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误区二:盲目跟风。

有些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的家庭条件,随大流,赶时髦,让孩子参加各种特长班。电子琴、舞蹈、英语、奥数……什么流行学什么。结果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培养出什么特长,白白牺牲了孩子快乐游戏的时间,给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

误区三:攀比心理。

现在很多家长攀比心理很重,并把攀比的对象移位到了孩子身上。“两岁背唐诗三百,三岁认汉字两千。”被一些家长视为培养孩子的目标。如果孩子学得好,就成了家长炫耀的资本;孩子学得不好,家长就会觉得没面子,转而对孩子严厉斥责,甚至打骂孩子。每一位家长必须明白,早期教育是为了孩子将来更好地发展,而这个“更好”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不能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

误区四:方法失当。

有的家长在孩子刚刚牙牙学语时,就开始教孩子背唐诗,读儿歌,贪多求快,而没有注意纠正孩子不准确的发音。错误的印象一旦形成,以后很难纠正。更有的家长对待孩子方法单一,态度粗暴,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种痛苦,产生抵触情绪,这样的早期教育真是得不偿失。

误区五:缺乏恒心。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有的家长教育孩子只凭一时的心血来潮,兴致来了恨不得让孩子一夜成名成家。三分钟的热度一过,又把孩子丢在一边,不管不问。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其结果可想而知。

误区六:内容欠妥。

不少孩子先学习了英文字母,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对学习汉语拼音产生了不利影响。我认为作为一名中国人,首先学好汉语,要让孩子从小学好我们的母语,热爱自己的祖国,为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而自豪。

早期教育是对0-6岁的幼儿进行一定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以便为儿童身心的发展打下基础。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教育内容与要求指出:“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教育必须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根据《纲要》的思想,早期教育的内容是广泛而浅显的,它源于孩子或贴近孩子的生活,立足于培养孩子终身受用的品质。针对以上这些误区,每一位想要做好早期教育的家长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目的

家长首先必须明白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0-6岁的孩子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让孩子对“学习”保持长久的兴趣才是“早期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真正为孩子着想,为孩子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不是把孩子当做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要知道孩子应该有他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一切按照家长画定的轨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他们应该有自己新的生活,是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二、学点知识

家长要想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必须具备一定的早教知识。比如要学习一点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理论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收到好的效果。

三、制定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做好早期教育这一重要工作,没有一个全面计划是不行的。依据个人和家庭的不同情况,计划可以详细些,也可以简要些。最好每天有一段固定的学习时间。教育的内容也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四、长期坚持

有了明确的目的和适当的方法,还需要长期坚持的恒心。离开了这一点,再好的方法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再完美的计划也是废纸一张。

五、全面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指出:“孩子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各位家长在重视孩子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注意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有人指出,现在的孩子是上幼儿园时学小学的知识,上小学时中学的知识,上中学时学大学的知识,等上了大学再学幼儿园的知识――学习基本的礼貌和自理。任何一位家长都不愿这样的悲剧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那就应该学会如何去避免悲剧发生。

六、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婴幼儿常常是无意识地模仿,在不自觉中模仿着成人的言行,逐渐形成语言行为的习惯。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让孩子养成诚实守信、勤劳节俭、乐于助人等好的品质,家长就必须自己先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七、因材施教

第3篇:孩子的早期教育范文

[关键词] 中美早期教育;教育制度;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家长与教师的合作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1)06-0015-04

0 引言

随着社会竞争力日益加剧,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早期教育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然而许多中国大陆的早教人士对早期教育的认识却存在很多误区,这些误区足以导致孩子一生教育的失败。早教机构作为我国早教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都首先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教育模式,然后不加修改直接照搬照抄,这阻碍了我国早教的跨越式发展。而美国在早教方面的成功经验已有多年,这与其教育制度、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家长与教师的合作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对中美早期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认识差距,找到符合国情的中国早教方法。

1 早期教育的内涵

1.1 中美对早期教育的定义

中国大陆学者对早期教育的定义:早期教育是指孩子在0~6岁这个阶段,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敏感期的发展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1]。

按照美国幼儿教育协会的定义,早期教育是指对0~8岁儿童实施的教育,某些情况下,早期教育特指0~3岁儿童的教育或者学龄前儿童的教育[2]。美国幼儿教育协会指出,儿童早期的生活经验不仅对于其日后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有影响,而且对其整个一生都会产生影响[2]。

1.2 早期教育的研究价值

1)研究早期教育的必要性。当代社会,人们虽然已经知道早期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但许多父母对早教的认识却存在着误区,“早教”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到底要不要“教”?“教”什么?“教”的重心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困扰着越来越多的父母,并因此引发越来越多的争论与误解。而各种各样来自专家来自父母的论点更是让这个问题突显出来,变得更加尖锐,也更加莫衷一是。困惑的父母们左摇右摆,生怕左一点带给宝宝太多的压力,右一点又贻误了宝宝的发展。所以必须对早教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2)研究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有关脑的研究进展,使人们对早期儿童大脑发育和终身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而进一步确立了早期儿童教育的重要性[3]。同时,国内外学者对早期儿童教育给社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日益引起各国政府对早期儿童服务的更大关注。早期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奠基阶段,它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消除贫困、缩小不利人群和主流社会的差距,乃至提升综合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3]。

2 中美早期教育现状

2.1 美国早期教育现状

1)早教理念。美国的早教理念是释放潜能,让孩子在游戏和体验中学习。这样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

美国的早教观念可谓源远流长,“教育从第一天起”的观念在美国家长心目中根深蒂固。美国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重视体验”多于“知识传授”,老师认为教给孩子学习能力比教会他做几道算术题更重要。在美国,最为知名的早教学校金宝贝就是以“游戏+体验=学习”的教学方式闻名遐迩的。金宝贝的老师们不会将不属于这个年龄段的知识技能硬灌输给孩子,而是崇尚让他们多动手、多体验,在各种益智、团队游戏中学会体验和探索的本领,更主动更交互的认识周围的事物,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学习方法。由此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孩子从小会养成主动学习、探究的习惯,成为真正的探知者、知识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 2)早教内容。美国幼儿教育协会对于早期教育特别强调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情感、审美、智力和语言发展。实际上,早期教育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这些内容大致分为十二个方面:大脑与五官刺激、身体素质与身体协调能力、情绪能力和心理健康、语言能力、良好个性与人格、良好生活习惯、社会性能力、求知欲开发与保护、知识积累与学习能力(读、写、算)、审美趣味与能力、特殊才能发现和特殊技能培养。

3)发展趋势。根据中国早期教育园长高峰论坛上北京大学幼教中心教研主任、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赵红梅的发言,0~3岁亲子教育纳入幼教体系,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婴幼教育一体化在国际上呈如下发展特点[4]:第一,将0~6岁一体化早期教育放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来考虑,从师资、教材、教具包括政策各方面来支持,可称之为真正的“一体化”教育;第二,婴幼一体化教育呈现“家庭、园所、社会”三者的密切结合,形成早期教育的点、线、面网状结构;第三,婴幼一体化教育呈常态化、普遍化。越来越多的公私立幼儿园开办了亲子园和亲子班。

2.2 中国早期教育现状

1)早教理念。国内的早教理念承袭于中国的应试教育,所以着重于规矩的教养。虽然有些家长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但同时也陷入了一种盲目的状态。国外各种早教机构不断涌入,许多家长一哄而上,以为把孩子放在有外教、豪华奢侈的设施环境的机构里面就保障了孩子的早期教育。但很多品牌或机构只是一种照搬,与中国的国情、家庭背景和文化背景差异太大,很难衡量其价值到底有多大[5]。

2)早教内容。我国早期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6]。第一,运动教育。运动训练不仅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发育和健康,而且有助于幼儿动作的灵活、协调和正确,还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意志和发展幼儿之间的合作关系。第二,感官教育。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和多方面的感官训练,使他们通过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接触,发展敏锐的感觉和观察力。这是幼儿高级的智力活动和思维发展的基础。第三,日常生活教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儿童自己有关的,另一类是与环境有关的。通过实际生活练习,幼儿可以培养独立生活和适应环境、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第四,语言教育。包括1岁左右开始的基础语言(母语)能力的教育和三岁左右开始的外语教育(中国特有)。第五,初步知识教育。3~6岁幼儿已经具有学习初步知识的能力,完全可以教他们学习阅读、书写和计算。初步知识教育与感官训练是相联系的,正确的感官训练有助于初步知识的教育。第六,音乐及其他方面潜能开发教育。针对幼儿天生的潜能特质和兴趣方向培养幼儿在音乐、绘画等专长领域的潜能开发与素质培养。

3)发展趋势。根据中国早期教育园长高峰论坛上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婴幼工作部主任郭建国教授的总结,中国早期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三大趋势[7]。第一,国际先进的早期教育体系如蒙氏、奥尔夫、感统训练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认可,被越来越多的早教机构所接受。我国早期教育理念与教学呈现丰富的多元化势态。但如何真正做好蒙氏、奥尔夫等国际先进的教育,仍然需要探索与总结。第二,0~3岁早期亲子教育的发展,使得各地公私立幼儿园也在纷纷开设亲子园或亲子班。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新开早教中心或幼儿园中亲子园2600多家,当然也有开办得不成功的,幼儿园如何成功开办亲子园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第三,随着教育一体化思想的发展,家园共育也成为我国早期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亲子园、幼儿园如何做好家园共育,这关系到园所的品牌建设与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

3 中美早期教育比较及其原因

从早教理念和早教内容来看,除了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如运动能力、语言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感官刺激)外,中国的早期教育更注重知识的获取,而不是对潜能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并且非常不重视人格、家庭与社会方面的教育。而美国非常注重个性与人格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孩子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开发,而不单单关注知识的获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教育制度

中国以应试教育为主,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位,但智育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渡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由于这种制度的影响多数家长关注的是让早期教育服务于高考竞争,追求自由、纯真、快乐、健康、个性、内涵等教育目标,在很多家长眼里更多让位于知识教育[8]。一些家长把早期教育看作是超前进行的学校教育,理解为认字、背诗、阅读、学特长等智力开发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制约孩子的发展。

美国开展的主要是素质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自学和自我表达能力。总的来说,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美国教育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美国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9]。 根据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讲师严冷的总结,美国早期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语言、认知(包括逻辑数学认知、科学认知和社会认知)、社会领域、健康、艺术、学习品质六方面能力[10]。美国教育者相信,儿童早期的语言、认知、社会、健康、艺术和学习品质的发展对孩子终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更是他们做好“入学准备”的基础[10]。美国的早期教育着重于在游戏中学习,科学研究表明,游戏和玩耍是释放孩子天赋,激发孩子潜能,塑造孩子性格最根本和最理想的手段[11]。而中国的孩子不会玩,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要认真反思教育的根本思路,放眼世界,寻找激发孩子潜能和塑造孩子好性格的最佳方法[11]。

3.2 文化背景

当今中国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想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然而又对早期教育认识不足,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而不考虑其他方面,导致孩子依赖他人,丧失独立活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缺乏自立意识,不懂得与同伴共处。从早期教育的内容来看,不难发现中国的早期教育对独立能力和良好个性与人格的培养关注的比较少,而美国则很注重这方面能力。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

首先,中国父母受封建科举制度及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思想的影响,重视读书,偏重智力开发与投资,忽视生活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而美国文化是外来文化与移民文化的熔炉,具有多元化和开放化的特点。受基督教义影响,美国人强调自由、民主、平等、博爱[12]。父母与子女民主意识强,讲究平等。他们认为,父母为孩子提供的,不仅仅是优越的生活条件,而应该是为人的目标,并且尊重孩子的天性,使孩子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12]。

其次,中国提倡群体本位,社会重于个体,中国传统文化忽略了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价值,强调群体人格的塑造,所以在强调整体的发展中,忽视了个体的个性发展与张扬。而美国强调个体本位,重个体意识,偏重功利,注重个性人格的培养。表现在早期教育中就是能够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12]。

3.3 经济发展水平

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影响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首先,从教师群体来说,经济发展得好,可以为早期教育提供更好的师资条件,培养更高素质的早教教师队伍。同时,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工资待遇,使更多有才能的人从事早期教育,从而研究出更多、更好的教育方法。其次,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说,经济发展得好,可以更好地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可以为其提供更好的早教环境。最后,经济发展得好,不仅可以使国家加大对早期教育的投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对早期教育的认识。经济的发展不仅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会影响一个国家对早期教育进行研究的深度。

3.4 家长与教师的合作关系

美国历来重视家长对幼儿教育的参与,参与的形式主要有:家长与幼儿园协作、沟通,为幼儿园提供帮助和支持;家长帮助幼儿学习;家长参与幼儿园有关政策和制度的协商及制定;设置宣传栏,宣传家长参与对学生发展产生的影响,以此激励家长参与意识的增强;设置专门的家长接待室,随时欢迎家长的来访,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家长社区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园教育方案和家庭教育活动的实施等[13]。而我国大多数家长在参与过程中都较为被动,参与的水平较低,目前主要通过家长会和家长活动日来参加[13]。这样就使得教师和家长沟通的机会很少,对孩子的教育可能会有很大的出入。早期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影响很大,若老师和家长在教育的方式和理念上有很大差别,就会造成孩子的混乱,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这也将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4 结束语

中美两国早期教育发展的不同主要受传统文化、教育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家长与教师的合作关系的影响。受传统文化和教育制度的影响,中国以智力开发为主,美国以培养独立的人格为主。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早期教育发展并不成熟,21世纪前后,西方幼教思想和教育模式逐步被中国民营幼儿园引入,中国幼教模式精彩纷呈,然而,多数却是昙花一现、水土不服、张冠李戴、舍本逐木、物是人非、不符国情[8]。虽然这也极大地促进国内幼儿教育研究的发展,本质上却没有改变中国幼教的落后局面。

由于中美国情不同,经济实力相差很大,美国早期教育的具体做法虽然不能照搬,但有一些重要经验给以启示,引发思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提高认识,重视早期教育。首先,社会要重视早期教育的发展,增加对早期教育的投资,加强对早期教育的研究。同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应政策,使我国早期教育走上正规化、标准化。避免各种早教机构的不断涌入给我国早期教育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其次,父母要加深对早期教育的认识,在改变教育理念的同时,也不要盲目地认为早教机构就能解决早期教育的一切问题。最后,早期教育的实践环节还需要共同的努力,在课程制定方面和早教模式方面,需要借鉴国外一些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但不是照搬照抄,一定要符合我国国情,从而使我国早期教育尽快完善起来。

2)加强国际早期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由于世界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逐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对推动早期教育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四川日报报道,早期教育社区化和多元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早期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趋势[14]。要紧随世界的脚步,但是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

3)改变家长与教师的合作关系。作为教师,要为家长提供更多参与早期教育的机会,家长与教师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沟通,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对于有能力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家长而言,要适当地安排家长走进课堂,和教师一起组织教学。要尽可能地组织家长定期举办讨论会,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进行交流,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家长也要改变观念,增强参与意识,主动与老师联系,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以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13]。

参考文献

[1]太平洋亲子网.早期教育的定义[EB/OL].(2010-04-24)[2011-09-05]..

[2]太平洋亲子网.异域风采:国外早教理念[EB/OL].(2010-09-28)[2011-09-05]..

[3]Nirmala Rao,周兢.以全球性视角看文化对幼儿教育政策和实践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04,(7):9-11.

[4]中国早期教育园长高峰论坛.北京大学幼教中心教研主任,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赵红梅[EB/OL].(2010-11-19)[2011-09-05]..

[6]神通网.幼儿早期教育该包括哪些内容[EB/OL].(2011-03-16)[2011-09-05]..

[10]宝宝中心.美国早期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哪些能力[EB/OL].[2011-09-05].cn.省略/preschooler/xueqian-jiaoyu/meiguo-peiyang-nengli/.

[11]胡玉立译.游戏的力量[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1-2.

[12]陈蔚,陈良.不同伦理文化背景下的中美教育[J].黄石教育 学院学报,2003,20(4):52-55.

第4篇:孩子的早期教育范文

父母在早教活动中容易走进的误区

亲子园早期教育是教师、家长、幼儿互动游戏的教学模式,通过互动使孩子得到良好发展,经验和实践告诉我们,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父母容易走进三个误区。

误区一:包办代替

活动中有许多环节要求宝宝动手操作,这时,父母就很容易忽视孩子操作过程,不注意观察孩子,而注重孩子操作的结果。因此,常常会急于动手帮助宝宝,甚至比幼儿自己操作得多,看起来,孩子似乎是旁观者、欣赏者。剥夺了孩子的动手机会,孩子是一个有着强烈学习欲望的个体,他们不仅需要看,听,还需要摸,闻,尝和不断的摆弄,重复,模仿,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

误区二:强迫练习

有的孩子常常表现为对操作活动持续不久,注意力转移比较快,这时父母为了让孩子完成,就千方百计强迫幼儿操作,不管幼儿是否愿意,忽视幼儿当时的情况、状态,常常引起幼儿哭闹,父母和幼儿情绪都受到影响。

误区三:放任自流

父母带孩子来到活动室后,任由孩子自由活动,不加引导,只是等到孩子的行为妨碍别人的活动或是不安全了才干涉、阻止孩子的行动。这样的家长缺乏引导孩子的方法,也无法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为孩子提供帮助。

亲子园是提高父母早期教育水平的途径

途径一:家教沙龙

定期开办沙龙,约请专家向父母介绍0~3岁宝宝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亲子教师的经验讲述;父母之间交流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并探讨适宜的教育策略;针对某一专题开展探讨活动例如“怎样与宝宝交谈”、“怎样引导宝宝的交往技能”“怎样防止以外伤害”、“小饮食,大学问”。

目的是要树立父母学做父母的意识,考虑自己是否具有教育孩子的知识和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自觉地发挥模范作用,学做称职的父母。

途径二:有目的地系统地开展亲子活动

精心地设计亲子教育活动、互动游戏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给父母早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实践科学早教理念。在每次游戏活动前向家长详细介绍此项活动的目标、意义及指导要点:在活动中针对幼儿的个别问题与家长共同分析原因,尝试多种引导方法在活动结束后,选择有共性的教育不适宜行为的录象片段,组织家长观看,交流教育观点、解决策略,达成良好教育行为的共识。

途径三:发挥环境的作用

第5篇:孩子的早期教育范文

2、 医学证明:经过超负荷早期教育的孩子,其远期表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创造力和学习能力非但没有加强,孩子们的逻辑记忆能力反而大大减弱了;变得没有爱心,不再懂得去包容别人。

3、 专家说:社会上对“天才儿童”的盲目炒作,实际上是在误人子弟。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有作用但不是万能的,不能违背教育的客观规律。

4、 幼儿的学习最主要的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具备坚韧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承受力,这是幼教要完成的任务。

如何把孩子教育成才?让家中唯一的宝贝长大后能考上重点大学,找到好工作,甚至能赚大钱,已经成为当今国人家庭生活的头等大事。正是为了迎合这种心理,前一时期在一些文化商人和媒体的联手操作下,“小作家”、“小神童”等神话不断涌现,培养“天才儿童”的“革命性”学习方法也频繁地见诸于书籍、报刊和广播电视,《哈佛女孩刘亦婷》所受到的全国范围的追捧就是最好的明证。这铺天盖地的宣教反过来又成为一种标准,继续加强父母们对早期教育的误解――把孩子培养成智商130以上的小神童,提前学习小学课程保证好成绩,特长爱好多多益善等成为年轻父母在孩子早期教育过程中的普遍心态。

超前早期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朋友的女儿思思今年6岁,聪明又可爱。但是,爸爸妈妈发现她最近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不爱笑了,还常常半夜惊醒,醒后一头一身的汗,全家人为此急坏了。带她去医院就诊,经医生诊断孩子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学习压力过大造成的。医生介绍说:压力过大会使人感到头昏脑胀、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思维呆滞、紧张和焦虑。思思的爸爸妈妈为了让她能够多学些东西,给她报了绘画班、钢琴班等很多特长班,别的孩子学的,她一项也没落下,一个6岁的孩子同时兼顾这么多种类、又这么大量的学习任务,当然力不从心了。在爸爸妈妈期许的目光下,越是希望做得完美,讨大人的喜欢,越是不如意,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最终表现出情绪和行为上的失常。医生说若不及时纠正,会患上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对孩子造成永久性的伤害。朋友现在一提起孩子的学习就后悔地说:我以后再也不给她压力了,她愿意学什么就让她学什么,她快乐就好。

林林3岁起在幼儿园就开始识字了,两年过去,现在已经认识1800多个汉字并可以独立阅读了,全家人别提多高兴了,一有客人来,就让林林“表演”认字、读书。慢慢地林林与邻居小朋友玩耍时变得既傲慢、又不讲道理,常常以“神童”自居,以自我为中心,指挥别人干这干那,在家也不太听爸爸妈妈的话了,批评他时还学会了顶嘴。林林的父母可能还不知道,认字多并不表示他就是神童,在重视他知识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了他的品质教育。

6岁半就写出了长篇小说《窦蔻流浪记》的窦蔻,称其为“神童”一点也不为过。但过早的成名、成人化思维使这个孩子的性格已经有点扭曲――自视甚高,对谁都严加防范,不信任。记者采访他时提问题,他从不正面回答,总是反问记者。尽管年纪很小,由于早熟,他没法跟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这对他与人正常的交往、沟通、合作是非常不利的。孩子过早出名会变得很浮躁,自以为了不起,不思进取,藐视、防范甚至敌视周围的人,如不及时纠正,最后很有可能变成“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悲剧人物。

在采访中,一位孩子的家长向记者诉说孩子的变化:“我们的孩子自从报了奥数班后,虽然比以前运算得快一些,但我也发现他错得也比以前多了一些,并且还有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想改都改不过来。” 另一位家长说他的孩子,自从上了“英才班”后,认字多、运算快、会英语、明显比同龄小朋友“聪明”,但是却变得胆小、自私,一遇到挫折就默默流泪。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一年级的李老师说:“孩子学前学过写字,会带来很多困扰――最常见的是儿童执笔姿势与写字笔顺的错误,这使得老师们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指导纠正;另外,老师教的生字,孩子已经会写了,引不起学习兴趣,于是捣蛋,不守秩序,影响他人,养成上课不专心的坏习惯。”

有些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打下一个好的学习基础,在孩子进入小学前就教孩子读书、写字、做算术等。更有幼儿园在大班就开始教小学一年级的课程了。这种现象并非个别,它迫使儿童背起不适于自己年龄的负担。让人震惊的是,在幼儿园里有个小朋友告诉记者,自己“愿意变成小狗、小猫,这样就可以不写字、不背诗了!”――面对超负荷的学习压力和毫无乐趣的童年生活,竟然有孩子在他们天真烂漫的年龄,产生了如此悲观厌世的情绪和想法!

医学实验证明:超前早期教育之过失

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就欣赏音乐, 1岁学数数、外语,1岁半背唐诗、儿歌,接着开始上各种各样的“班”……这样一个安排应该说是时下很多父母为孩子制订的一份成长计划。殊不知,就是这样一份“完美”成长计划竟然是导致孩子“生病”的罪魁祸首。天津市儿童医院对近万名就诊儿童的调查显示,因父母早期教育不当,大约有26%和15%的孩子分别有多动障碍和注意力障碍。

许多人都知道一个著名的实验:实验者从一对双胞胎婴儿中挑出其中一个,训练他学爬楼梯。结果发现,他也不过就是先会爬了几天,另一个未经训练的孩子,长到一定阶段照样也会爬楼梯,无论是从智力还是从体能,二者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实验说明,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到了不同的年龄段自然就会获得不同的技能,不应过度强调技能,很多的技能其实都是与生俱来的。一些期望孩子成为天才的父母,在婴儿才几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训练孩子走路、认字,医学证明,孩子该爬的时候不爬而练习走路,其长大后的协调功能比会爬的孩子差得多。

天津市儿童医院体检中心室对60名3~4岁儿童进行抽样调查表明:接受过超负荷早期教育的孩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创造力和学习能力非但没有加强,孩子们的逻辑记忆能力反而大大减弱了;孩子在经受过特殊早教以后变得没有爱心,不再懂得去包容别人。这是因为家长、老师在对孩子进行灌输知识的同时,会有意无意地把一些成年人之间的竞争观念强加于孩子身上,比方说,同在一个班里上课,父母往往告诉孩子要多表现,想办法让老师喜欢自己,不要被别的孩子比下去。久而久之,互相竞争、互相争宠的观念就在孩子心中萌生,造成爱心减弱、心地狭隘。

最近,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课题研究组等单位主持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失衡的发现率为15.6%。其中,有8.75%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学习能力发展失衡问题。而早期家庭教育失误常常加剧孩子能力不均衡发展,使孩子从爱学变为厌学。不良的教育环境、缺少适当的教育机会、富有刺激性的食物、过高的教材要求、父母的过度溺爱都是促使学生学习能力失衡的重要原由。此外,独生子女们缺少伙伴,单调的生活妨碍了孩子在语言、动作及动手能力方面的发展。

专家谈:超前早期教育的危害

在不久前召开的“儿童早期发展与参与”研讨会上,北京儿科研究所儿童健康与环境研究室主任丁宗一不客气地指出:“现在社会上提出了很多的新名词,如‘胎教’、‘亲子教育’、‘早期智力开发’、‘立体智力开发’等等,不管弄出多少名堂,在我看来,很多都是伪科学!”“儿童的发展必须在适宜的生理成熟度的基础上,才能进行适时的训练。”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赵忠心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社会对“天才儿童”的盲目炒作,实际上是在误人子弟。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有作用但不是万能的,不是父母想到的孩子就一定能做到。不能违背教育的客观规律。家庭教育不是说不教育,应该适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为乐趣而学习,而不要为了功利的目的而学习。

赵忠心同时认为“哈佛女孩”刘宜婷的培养方法仅属个案不可复制。

家庭早期教育应该怎么做?

早期教育不是知识教育有些父母认为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多认字、多做题:1岁认1000个字、3岁认3000个字,加减乘除都会算。不但不能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还很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这些父母不仅为孩子的成绩沾沾自喜,还以为这就是科学的育儿方法。实际上,真正的早期教育是培养孩子的一种学习兴趣、对事物的好奇心、对生活的认识,还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丰富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正确态度。

现在,年轻父母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但许多家庭却对早期教育存在着观念上的偏差和方法上的不当。很多人认为早期教育就是单纯的智力开发、技能培养,所以有不少家长让孩子参加多种技能的学习班,这种用高年龄段的标准去要求一个低年龄段的孩子的方式显然是不正确的。

幼儿不是不需要学习的,最主要的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具备坚韧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承受力,这是幼教要完成的任务。

早期教育的核心就是“玩”幼儿教育教专家指出:早期教育的核心就是一个“玩”字。学龄前的孩子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去观察世界,去体验生活,促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爸爸妈妈们,应该采取生动活泼的引导方法,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玩中教,在玩中学,让孩子在玩中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我们可以让孩子去听音乐会,去欣赏画展,去看歌舞,去看体育技能比赛,去看动植物,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千姿百态的各种现象。让他们将听到的,见到的,感知觉到的大量信息抢先注入到大脑里。使得大脑成为储存信息的大仓库,汇聚知识河流的大海洋。这样的早期教育效果好,符合孩子的生理特点,又不需要花很多的钱。父母们又何乐不为呢?!

原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现旅居美国的陈宁,与笔者是多年的好朋友,她借鉴西方教育观念,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玩。她除了跟一双女儿一起做游戏、搭积木、玩拼图外,还变着花样陪孩子一起玩。在院子里种花养草,在树上给小鸟架个小房子等着鸟儿来坐窝,到树林里观察各种小动物;带孩子游泳、溜冰、滑雪、旅游,以引起女儿玩的兴趣,平等地对待孩子,与孩子交流,把她们当作自己的朋友,让女儿在玩中学习、成长。

早期教育是智育与德育并重孩子在4岁之前就能掌握一生中50%的行为能力,因此在这一时期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更为全面。儿童最佳的人生开端应该是拥有充分合理的营养、良好的健康状况,生活在一个感知刺激丰富、充满温暖爱心的家庭环境中。一般来说,这是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因素。而且,6岁以前是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性格的关键时期,是奠定高情商的起始阶段。

在早期教育问题上,家长们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早期教育除正常的智力开发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孩子对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充满好奇,父母大可顺应孩子这一心态,多鼓励孩子尝试,让他自己去体会、感受,在尝试中产生自信心。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可能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好,家长不要急于指责、嘲笑、挖苦和恐吓,应该教给他相应的知识和恰当的方法,使孩子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我们深知,大多数父母、特别是知识层次较高的孩子父母,并不是不明白超负荷早期教育的弊端,但是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许多家长也表达了自己的顾虑: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他们总不能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输掉啊!

第6篇:孩子的早期教育范文

早期教育指从人出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狭义主要指上述阶段的早期学习。一些国家出现提前开始学习读、写、算,提前开始正式教育的探讨和实验。但另有人主张早期教育应重在发展智力。还有人认为早期教育应向前延伸到出生以前的母亲怀孕期的胎教。家庭教育对早期教育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

早期教育 学前教育 早教机构

一、什么是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是全民终身教育的开端。目前大家对早教有一个错误的认知,早期教育以为学龄前教育就是早期教育也就是0~6岁,然而目前我们各大院校的早期教育系所规定的是0~3岁才是属于早教范畴,大家比较认可的归纳为对0~3岁的孩子教育称为启蒙教育或者小童教育,4~6岁孩子教育为大童教育。

目前除了一些直辖市和发达地区有官方的早期教育机构外,其他都为商业早教机构,根据迪杰特2011年度上半年的数据统计,中国大陆地区有早期教育机构12450家,其中外资投资占比17.8%。

目前全国早教市场最活跃的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个城市,根据数据,这四个城市2011年上半年度早教中心同比新增33.6%,达到5112家。新增英语类早教中心达到48.6%,启蒙类新增23.5%,思维类新增21.8%,其他运动类、益智类、音乐类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早期教育是指孩子在0-6岁这个阶段,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敏感期的发展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侧重开发儿童的潜能,促进儿童在语言、智力、艺术、情感、人格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对于早期教育儿童年龄的分界,学界有以下两种看法:早期教育广义指从人出生到6岁入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对0~6岁儿童进行的以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而一般幼儿在3岁进入幼儿园,所以3~6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又称为幼儿教育。狭义主要指0~3岁幼儿阶段的早期学习。

早教的意义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抓紧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二、什么是幼儿早期教育

幼儿在2-3岁期间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外语学习最迟也不能超过4-5岁,因为在这时幼儿学习外语不会与本国语言相混淆;5-5岁半则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6岁是发展大小、方位知觉最佳年龄。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1964年出版了《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提出了有名的智力发展的假设: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认为,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

早期教育能促进大脑的发育。一些家长担心,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会累坏孩子的大脑,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一些研究者曾经用动物的大脑和生化的变化。事实说明,早期丰富的环境刺激与学习机会不但不会伤害大脑的发育,而且还会促进大脑的发育。

三、对儿童进行早教的必要性

早教专家表示,婴幼儿时期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各种潜能开发最为关键。早教必要性的时期,确实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根据敏感期和大脑发育理论,人类对各种信息和各项能力发展的敏感期都集中出现在生命的最初几年,这个时期是人一生中独特和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孩子发展的机会之窗,就是宝宝获得智慧的最佳时机。早期教育核心在于提供一个教育营养丰富的环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进行“激活”,从而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美国科学家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对猫头鹰进行早期教育可以使它们的大脑产生持久的生理变化,这样它们在幼年学习到的技能也能保存到成年时期。科学家们引申说,对孩子进行的早期益智教育,也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永久印记。

四、早教的基本原则

(一)兴趣原则

我们不可能期望二三岁的宝宝用意志和努力来学习,但只要引起孩子兴趣,他们也可以长时间地专注于一项活动。只要父母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就能创造很多教孩子学习识字和阅读的情境。

我儿子从小就喜欢看天气预报。一到天气预报时就全神贯注跟着电视里的播音员念词。我突然想到何不趁这个机会让他也认识一下各个城市的名称呢,于是在预报员说“北京”时,我就指着荧屏上“北京”两个字念一遍,于是他知道了他每天读的城市与荧屏上出现的汉字的关系。

我儿子还是个车迷,带他逛街,看到马路上来往的车辆就手舞足蹈,嘴里念叨着:“三轮车、摩托车、小汽车、大卡车、拖拉机……”从认识数字时起,他的一大爱好就是读车前车后的牌照,这种兴趣帮助他早早就能流利地读阿拉伯数字。

我们也很重视他的这一爱好,我先生买的一本“小小车迷”成了儿子长久喜爱的读物。他不但认识上面的各种车辆,而且连车名都认识,即使手写在纸上他也能流利地读出来,像“重型运输车”“搅拌车”“工程维修车”“英国摩根概念车”“日本丰田考斯特中型客车”等等。走在街上,儿子常常连喷在车体上的字也会念一遍。

但是,对于故事书,那就得看他那天是否有兴趣了。我给儿子买了些诸如《渔夫和他的妻子》《宝宝睡前故事》之类的书,他几乎从来不看,但我先生给他买的一些图画简单,字又不多的书如《小熊胖嘟嘟》《狼来了》等,他都非常喜欢看。有时居然能自己趴在沙发看上40分钟。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他就求助:“爸爸念念”或“妈妈念念”。

(二)生活化原则

不要听到“阅读”就想到书,其实,生活中,现成的“教材”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而且孩子对他们非常感兴趣。让孩子阅读各种生活用品上的文字不但能培养他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他拓展生活空间。例如有位妈妈会问:“你吃的是什么啊?”和儿子一起读一读包装盒上的字,等他会读了她才让他吃,通过这种锻炼,儿子很早就会读“旺旺雪饼”“南瓜饼”“阿尔卑斯棒棒糖”“大白兔奶糖”“福满多方便面”了。

在时间充裕的时候,这位母亲会带儿子到超市去,让他坐在手推车上,从货架上随手取下商品让他读一读。现在,孩子在超市已经很“老练”,他指着商标大声念:“洗发露”“花露水”“钙片”……

家里买了洗衣机后,包装箱放在客厅里让孩子玩了很多天。先是读上面的字,然后把大盒子当房子玩。

(三)教育性原则

二三岁的宝宝正是观察、模仿能力最强的时候,但他们对行为的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教他们识字阅读也要注意教育性原则。

笔者带儿子在街上散步时,每次看到垃圾箱或垃圾车儿子都很感兴趣:“这是什么?”其实他每次都是明知故问。我则每次都和他在垃圾箱边站一会,指着上面的字让他读一遍,然后问他:“垃圾箱是干什么用的?”儿子吃了饼干、雪糕或喝了饮料后,我都会提醒他把包装盒拿着一直走到垃圾箱附近才扔进去。扔之前,我会让他把盒上的商品名称再念一遍,然后说:“咱们把空的‘汇源果汁’的壳子扔进去吧。”

如果儿子偶尔随手将不用的东西扔在路上,我会捡起来拿着,走到垃圾箱旁时再交给儿子投进去。现在,他基本上养成了不乱扔废物的好习惯。

儿子喝牛奶等保质期短的饮料时,我会问他:“过期了吗?”然后找出写有保质期的一行字,让他读一遍,之后我会告诉他已经生产几天了。现在,每次带儿子到超市买食品的时候,儿子都会问我“过期了吗?”这样的好处是,现在我买的东西都不会过期!通过这种锻炼,我相信“保质期”的概念已经在儿子幼小的脑子里扎了根。

草坪、花园边的告示牌,是既方便又有教育意义的阅读材料。每次带他路过草坪前的告示牌前,我们都停下了脚步,现在他已经认识和明白“保护”这两个字及其意思了,然后我教他读下一行“仅是多走一步”。等他学会以后,我就给他解释是什么意思。在我撰写本文的时候,儿子在我身旁玩积木。我用钢笔把这几个字写出来让他读。结果他马上很流利地读出来了。

(四)孩子的格调要从小培养,从小事开始培养

大脑知识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大脑的发育,包括遗传因素,营养状况,家庭环境,日常经历和身体锻炼。过去,一些科学家们认为大脑的发育是由遗传决定的,拥有什么样的基因就发育成什么样的大脑,发育的过程遵循一个既定的程序。但现在越来越多人相信,早期经历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大脑和特定回路的形成。

外界环境通过感官来刺激我们的大脑――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婴儿第一次闻到妈妈皮肤传来的味道(嗅觉),父亲浑厚的声音(听觉),房间里色彩明亮的一件玩具的颜色(视觉),或者温暖大手的轻柔抚摸(触觉),这些感受都会传入大脑,共同塑造大脑回路的形成。

若把孩子的大脑想象为一栋房子。在生命的前三年中已经拥有成年时80%的脑体积的大脑,就已经完成了它80%的造房子工程――庞大的地基,添砖加瓦,屋顶房梁。下一步就是内部装修。买电线,装开关,连接各个房间电路,确保房子的正常运行。只不过大脑的回路要复杂的多得多。我们仿若置身于神经细胞形成的巨大星系之中,但这些细胞之间的连接还并没有建立。此时的大脑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每一个回路的连接正确建立,让它们最大效率的运行,并不断完善它们。

人类的大脑拥有超过千亿的神经细胞。这个数字可能很难想象,它是整个银河系恒星数目的10倍,或者地球上所有人口的20倍。神经细胞会分出很多枝杈(树突),和其他的神经细胞形成连接,传递化学信号。这些化学信号决定了这个细胞是否活跃或沉寂。因为正常的大脑发育在3岁以前最快,出生时脑重量为370克,此后第一年内脑重增长速度最快,6个月时为出生时的2倍,占成人脑重的50%,而儿童脑重要到10岁才达到成人的50%。可见大脑发育大大超过了身体发育的速度。

第一年未时,脑重接近成人脑重的60%,到第二年未时,约占成人脑重的75%,到三岁时,脑重已接近成人的脑重的范围,以后发育速度变慢。宝宝在出生后2-3年内,良好的刺激对脑力的功能和结构,无论在生理和生化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婴幼儿时期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年龄越小,发展越快。在3岁以下,特别是在0-1岁,小儿的智能发展日新月异。

宝宝一生下来就有很多潜能,如果不给予丰富的环境刺激,使这些能力发挥出来,就会受到窒息,永远发挥不出来了。所以宝宝学习的黄金时期是3岁以前,最好从新生儿期开始教育。

从新生儿期开始早期教育的效果,爱乐祺已通过种种实验研究结果得到了证实。对于人来说,无论学习蒙氏半日制国际班、音乐、还是创作坊、外语,都是早期好。因为在人的这一行为可塑期,学习进步快,人的智力发展,年龄愈大愈慢。

所以要发挥人的大脑的最大潜能,应特别注重0-3岁的早期教育。

四、关于早教的误解

早期教育由成人对婴幼儿实施的教育。这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具有奠基的意义。0-7岁的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如果这时能够丰富儿童的生活,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给予正确的教育,就能加速儿童智力的发展,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早期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以儿童早期发展理论为基础的。教育者不仅应考虑客观的教育要求,而且要十分重视儿童的成熟状况和发展的可能性。

一般认为早期教育从儿童出生时即可进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周岁以内的儿童以感官功能训练、动作训练、语言发声训练和亲子交往为主;周岁至3岁儿童除上述训练外,还应加入感知动作思维,连贯性动作与活动,语言、玩伴交往及个性形成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早期教育是对0-6岁婴幼儿及其父母、婴幼儿与父母或养育者之间开展的、有助于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互动式活动。

(一)误解之一

教育对象的误解。早期教育不只是对婴幼儿的教育,更是对父母与养育者的教育。父母与养育者不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与心理素质,很容易将早教导向更大的误区。

(二)误解之二

教育目的的误解。我们在调研中发现,70.5%的家长以为早教就是提前学习英语、识字与数学。结果,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厌倦上学。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呈低龄化,厌学率年年增高。北京某小学的调查表明,小学低年级的厌学率两年内上升了7个百分点。厌学者大都过早接受知识教育,而且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方法。早期教育是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教育,开发智力是应该的,但学知识还不是它的目标。

(三)误解之三

教育内容的误解。目的的错误必然导致学习内容的偏失。有些家长让孩子很早就学写识,读英语,学画画,学钢琴。但你看看周围那些过年学习十八般武艺的孩子,长大了有几个学有所成了?反而不少孩子一看到钢琴就想离开。过于紧张的幼儿早期教育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还会阻碍孩子其他技能的发展。虽然还不能确切知道各种知识信息是怎样进入儿童大脑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儿童心情不愉快时,记忆的大门是不可能打开的。父母花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提示卡片来教孩子,假如孩子感到焦急不安,那么这一小时里他就什么也没有学到。

(四)误解之四

教育方式的误解。中国人长期习惯了灌输式教育,80后父母们自己是被灌过来的,也无形中接受了这些模式,虽然他们反对灌输,但又做不到不灌输。对话,互动,这才是早教的本质。但我们接触的博士父母也习惯于对孩子进行灌输。并不说不能灌,而是不能都灌。

五、错误早期教育

对早期教育的无知,让中国的孩子们深受其害,他们没有了幸福的童年。 更让人担心的是,错误的早期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们在人格、情感、心志、精神层面缺乏感受力,对美、对爱、对善,缺乏热爱。这才是教育的最大失误。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在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掰手指手,要求心里记,觉得掰着手指头数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影响孩子的智力开发。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

正确做法:家长应该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让宝宝自己爬起来,这样才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采取正确科学的早教方法,家长就能让孩子更快更好的成长,避免走一些弯路。

3.早教等同于学习。

目前,不少家长把早期教育视同于早期学科教育,孩子1岁以内学认字,3岁以内学外语。会识字、会背诗只是简单的记忆模仿,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的智力和能力。0~3岁的孩子正处于情绪情感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早教的重点是把握好语言、智能、体能、感官等七个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和规律,采取鼓励性学习,创造快乐环境,开发其本身已有的潜能。开发体能、想像力、社交能力的娱乐课;帮助记忆、提高语言能力的音乐课;提高想像力和体能的艺术课比单纯的学习和机械记忆更适合这个阶段的孩子。

六、早教注意事项

很多爸爸妈妈们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德智体全面发展,所以在早教中心报了很多课程。

爸爸妈妈们以为学习越多的课程,越能让宝宝全面发展。其实只是把自己和宝宝弄得疲惫不堪。如果宝宝喜欢课程内容,上课的时候就会特别积极和老师互动,进步也不小。如果早教课程报得太多,从表面上看是各有侧重,但对宝宝智能的提高并没有加倍收效,还会造成宝宝的大脑疲劳,不如悉心选择一两门宝宝喜欢的更有效。

作为一个合格的家长,爸爸妈妈们应该摸清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你的宝宝一直在接受早期教育而没有任何进步的话,不要去怀疑孩子是否天分不够,可能是作为家长的自己,没有摸清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能做到以上一点,并选择一家专业可靠的早教机构,那宝宝一定回馈一些惊喜给你。

孩子在家里和父母交流对孩子来说是不必可少的。尤其是通过谈话,做游戏,做运动等方式来实现和父母的良好沟通,让亲子关系更融洽,这样对于孩子以后注意力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都非常重要。早教机构提供了孩子们和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也能学到一些促进亲子互动的知识,是否去参加学习还需要是家长根据自己的需要权衡。

如果准备上早教班,要注意早教班的课程的内容、上课的形式还有教学环境等。一个好的教育机构不是只培养孩子的技能,而是更重视孩子的能力培养。宝宝创造力的培养也很重要,重点要选择不会限制孩子想象力的早教机构。根据果果街专家的分析,宝宝的成长离不开运动,所以早教机构的活动场地的空间和卫生环境,设施的安全程度,都是要达到一定标准的。错的宝宝在某早教机构上课,他们有音乐、艺术和欢动3个课程,上课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在宝宝玩的过程中又会加入纪律性原则,让宝宝自然而然的形成纪律感;我觉得对宝宝的学习兴趣跟潜能的培养特别有帮助。

早教不是单纯的找老师给孩子上课额外强加给孩子训练,家长要做到“以情为先”“以养为主、教养结合”,每天至少花一小时与孩子语言交流,与他们在生活和游戏中良好互动等。

专家指出,婴儿从出生那刻起,就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家长要关注并培养其身体、情感、认知、社会活动能力等。

进行早教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进行相关的教育,需要循序渐进,千万不能操之过急,过早的早期教育开发只能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无端给孩子今后的发展增添压力。因此建议家长谨慎选择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模式。

进行早期教育过程中,家长或教员应以安全为第一。不可为了达到某个课程目的而不考虑安全隐患。

第7篇:孩子的早期教育范文

关键词:早教活动;评价;反思;启示

一、概述

早期教育是指从出生到学龄前这个阶段对儿童进行合乎科学规律的教育、训练和保育,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早期教育有利于婴幼儿认知能力、社会情绪、个的发育。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是必要和重要的。因而早期教育活动设计应从婴幼儿的生活出发,构建一种对婴幼儿有意义的、真实的、开放的、自然生态的课程,提供多种健康的、丰富的生活和积极的、多样性的、富有营养的、充满刺激的、能产生交互作用的活动环境,来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婴幼儿进行“量”的学习,并通过有意义的学习,实现婴幼儿“质”的发展,体现全面教育的真正价值。

基于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世界各国已纷纷开始行动。然而各个国家的早期教育观念也有所偏重,从各个国家专家对上海某幼儿园一节早期教育活动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略见各国“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早期教育观念。

二、案例及评价

案例:玩报纸

情景:一名教师带领10名2~3岁的托班幼儿一起活动,教师带领幼儿“玩报纸”,引导幼儿有步骤地玩报纸。教师提问的基本侯答时间为1~2秒。

活动是以废物利用为主题,从孩子很熟悉的生活中选题,根据2~3岁幼儿喜欢做简单的劳作活动和动手操作的游戏的特点,创设了一种自然真切的环境,让孩子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整个活动中教师和幼儿的情绪都相当好,教师和孩子都很兴奋。初看起来这是一次很成功的活动。且看各国专家的评价:

美国专家:问题不具开放性,侯答时间不足,没有给幼儿开放的问题和有效的思考时间。对孩子的关注不够,发现有一个孩子情绪不好,但是老师没有及时关注、及时调整。

韩国专家:师幼比例1∶10太低,教师一个人,无法关注到所有的幼儿,当教师对幼儿的关注力没有那么高的时候,就不能说关注到孩子,要知道孩子才是活动的主体。

日本专家:孩子的这一年龄段正好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对幼儿语言输出的引导还是不够,应该让幼儿多一些语言、多一些思考,对于一个球怎么玩,可以加入一些社会规范在里面,就可以减少幼儿之间争玩球的纷争。

中国专家: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一直都处于运动状态,情绪高昂,建议活动设计中注意动静交替,不要让孩子的情绪过于亢奋。在玩报纸之前应先确认报纸是不用的,可以随便玩,这样才能体现出是废物利用,否则,无废物何谈利用。最后的结尾太仓促、牵强,有点走步骤、卡时间的意思。

三、总结及反思

从专家们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各国对早教的观念各有偏重。案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并不是一个个例,而是大多数幼儿园老师在活动设计和实施中的一个共性问题。

美国早期教育非常注重教师的提问是不是开放性的,能不能拓展孩子的思维和想象。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师的提问能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幼儿的学习,什么样的提问能真正发挥幼儿的主体性等等,都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

日本和韩国的早期教育都比较重视高的师幼比例,重视教师对每个孩子的关注度和优厚的早教政策。

日本保育收费与家长收入相关,对于年薪低于100万日元的家庭,孩子的保育实行免费。2005年2岁孩子的入园率达26.3%,师幼比例较高。1岁以下的师幼比为1∶3,1~3岁的师幼比为1∶6,并逐步希望将其调整为1∶4,足见日本对0~3岁儿童教育的重视。

韩国政府和教育部门规划到2010年实现0~5岁的婴幼儿保育全面免费,目前的师幼比例0~1岁1∶3,1~2岁1∶5,2~3岁为1∶7,较高的师幼比为高质量的保教提供了保障。

在教育内涵方面,日韩两国有许多不是国内一般幼儿园能及的地方。在孩子耐心、爱心、平常心等方面的启蒙上,给予孩子最需要的东西。例如,他们的教育者从不居高临下训斥孩子,而是和孩子拉着手说话,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孩子有自信,能独立思考,并且在未来社会有一定的创造精神和竞争力。处于这样的政策和理念,日本和韩国的专家们对我国偏低的师幼比例表现得相当敏感,他们反对教师对孩子的高强度的控制。具体到活动上,他们认为,教师不给幼儿足够的主动性,实际上是把幼儿看成缺乏经验和能力的个体,没有把他们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过于低估了幼儿的能力。

对我国而言,专家理念和国外差异不大,但是因为我们的人口基数大,在实施过程中,难免有偏差,依据我国的国情,师幼比例根本无法跟其他国家相比。与此同时,交互体验和灵敏视觉要求成为我们中国幼儿教师应该必备的素质,关注师幼情绪体验的动静结合、缓急交替和教师对幼儿的敏锐度便提上日程。

各国专家对“玩报纸”这一活动案例的评价,反映出各国的早教政策和早教理念,对于不同国家的政策和理念,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之说,各国的早教均从自己的基本国情出发,制订相应的早教政策和早教方案。我国的早期教育起步比较晚,我们在立足本国国情、发展中国特色早教的基础上,可以相应的吸取国外早期教育的先进经验,以促进我国早期教育又快又好的发展。

四、启示

从这次早期教育活动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不仅仅是个案,而是我们幼儿园活动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共性,从专家们的评价和建议中,我们可以从提问方式和师幼比例方面获得一些启发,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我们早期教育的质量。

(一)提问方式――适时灵活提质量

1.提什么

(1)一个好的问题首先应该是难易适度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幼儿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即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问题过于简单,不足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问题太深奥,又会使幼儿感到不知从何做起,因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2)好问题应该是有启发性的。问题应处在幼儿已知与未知的联系处,在其低级思维活动与高级思维活动的联系处,能激发幼儿去积极探索与学习。实践表明,能激起幼儿学习兴趣的问题,大多数是与幼儿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因此,从提问的内容来看,所提问题应从幼儿生活实际出发,不能太空泛,设计提问时要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从提问的形式来看,问题的思维空间应当较大,要给予幼儿从多角度、多方式、多方法进行思考的机会,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不能忽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已明确地把情感态度的目标放在了首要位置。这就要求教师需善于观察幼儿的情绪反应、情感、态度、兴趣与需要,通过设计提问内容,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

2.怎样提

(1)心理学上把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完毕的过程,称为解答距。如果幼儿对教师所提的问题缺乏必要的思考,那么就很难达到“问”的目的。教师应适当延长问题的解答距,给幼儿更大的思维活动空间和较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幼儿有更多的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机会,以达到用“问”激发思维的目的。

(2)教师应激励幼儿发散思维,防止追求唯一答案。为此,教师应鼓励差异,尊重多元,注意生成,切忌要幼儿步步就范,把幼儿生拉硬拽到教师事先想好的框框中去。

(3)教师应鼓励幼儿提问,与幼儿平等对话。这意味着不仅要有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且要鼓励幼儿发现并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教师与幼儿才有可能真正对话,因为“真正的对话,是那种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上的自由交流”。

(4)教师要注意丰富语言,能够随机应变。一般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分解难点、化难为易”“转换角度、另辟蹊径”“适当提示、巧用点拨”等方法。

(二)师幼比例――多面少点扩比例

“多面少点”在此我特指师幼比例,这里的“面”是指幼儿园、保教机构,“点”代表幼儿个数。至于国外高的师幼比例,我总结为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人口压力小,另一方面是策略得当。虽然我国人口多,教师少,资金不足,但是不能说我们不可以适当提高师幼比例,如果想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师幼比例,提升早期教育的质量,可以考虑扩大师资队伍,采取“多面少点”的策略。

(1)我们可以将市、县、乡、村教师的工资设置工资等级,且这种等级与地方的经济情况成反比,这样就可以扩大师资队伍。

(2)目前各地市开展早期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幼儿园附属的托班、周末亲子班、私立的早教机构、亲子体验中心等,而家长对早教或托幼机构的服务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必须鼓励多种早期教育服务模式并存,继续扩大“面”的优势。在大中城市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幼儿园附属的托班、亲子班为中心,公办、私立的亲子指导中心、早教机构、亲子园并举的格局,为家长提供日托、半日托、计时托、周末亲子班、居家式养育等多种形式;在广大的乡镇农村,建立以乡镇中心园附属的托班、亲子班为中心,以私立园和早教机构并举的格局,为广大农村家长及婴幼儿提供日托、半日托、不定期亲子活动等教育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家长和婴幼儿的需要。如此这般,将“面”洒遍全国的各个省、市、县、村,只要“面”多了,就可以分散“点”的压力,“点”的压力缓解了,师幼比例就能升高,早期教育质量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亚娜.早期教育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0(5):408-410.

[2]Blair C Early in the vention for low birth weight,pretem infants: the role of negtive emotionality in the specialcation of effects[J].Dev Psychopathol,2002, 14(2): 311.

[3]孙春成.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策略[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4][5]“首届0~3岁儿童保教理论与实践研究”国际研讨会会议手册.华东师范大学,2008-12.

[6]赵南.“最近发展区”概念解析及其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6(9)5-9.

[7][美]索里.J.M.&特尔福特.C.W.教育心理学[M].高觉敷,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152.

[8]方武.“对话”型课堂形态分析――以语文课程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4(6):25-27.

作者简介:

第8篇:孩子的早期教育范文

关键词: 农村 早期教育 影响因素 对策

一、影响我省农村幼儿早期教育发展的因素

(一)父母早教意识相对淡薄,当地政府宣传力度相对薄弱。

通过调查显示,虽然父母对于早期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实施的时候却存在很多问题,表现为幼儿没有按入园年龄及时入园,幼儿入园率较低。并且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入园幼儿大都位于4-6岁之间,3岁入园所占比例较少。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得知家长对于幼儿入园的年龄比较模糊。

此外,调查结果显示,我省农村幼儿家长获取育儿知识的途径按照主次顺序依次为:书籍、广播、电视讲座等传播媒体;与其他家长交流;祖辈们的经验传授;幼儿园教师的指导。从结果中反映出,家长们获取育儿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一些传播媒体和身边的有经验的人。虽然,有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的,但有些经验也存在不科学的地方。因此,为了更有效地给家长传播科学育儿的方式,我们觉得当地政府或妇联应该加大宣传来力度。

(二)父母外出务工较多,对幼儿的早期教育存在“无奈”的现象。

调查显示,外出务工的父母对于幼儿早期教育的作用认识还是挺高的,但由于其特殊的背景,因而在实施时遇到一些困难。在访谈中,一位年轻的妈妈这样说道:“我们之所以出去打工就是想多赚点钱,让孩子将来接受良好的教育,长大后能谋一个好的出路。”当问及“那您平时有没有关注过孩子的早期教育呢?”她说:“也关注过,比如,我怀孕时买过一些书籍,并且孩子出生后我也经常给她买书、买光盘,教她数数什么的。”当问及“那你有没有想到送孩子上幼儿园呢?”她说:“想过,一开始,我们想的是我们赚点钱,把孩子接过来上幼儿园,可是,要是接过来的话,由于我们上班时间经常是起早贪黑,无法照顾孩子,而公公婆婆又放不下地里的农活,所以孩子还是留在家里比较实际些。”在问到“那为什么不送当地幼儿园呢?”她回答:“也想过,就是村里没有,孩子每天都得车接车送,想得不是很安全,而且在家有老人照顾,也就算了,等孩子稍大点再上吧。”

(三)孩子主要由闲散在家的老龄劳动力照顾。

调查显示,由于我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很多幼儿被留在家里,而老人们就自然承担了照顾孩子的重担。一方面由于老人们既要忙地里的农活,又要照顾孩子,因而他们感觉比较累,只能做到让孩子吃饱穿暖,无暇顾及其教育问题。另一方面,我们有句古话,那就是隔代亲,老人们一般对孩子们都非常疼爱,舍不得说,也舍不得打,大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对孩子比较溺爱。在与一位老人的交谈中,这位老人就说:“俺孙女就是我们的小玩意,也是我们老两口的小管家,呵呵!什么事情都得顺着她来,要不实在闹得很。如果家里实在忙得话,哄不住会不理她,或说她,但是要没事的话就由着她来,你说孩子爸爸妈妈都在外,没有爸爸妈妈的宠爱,孩子也挺可怜的,我们就尽量让孩子高兴点、少哭点,也让孩子他爸妈在外安心打工,只要孩子高兴,不生病就好。”

(四)当地农村早期教育滞后、设施不完善,收费层次不齐。

据当地居民反映,他们村里的幼儿园大都是私立幼儿园,是个人办的。其中一部分幼儿园设备很简单,室外一个滑梯,一个转盘,室内玩具也很少,没有取暖设备等,教师队伍也参差不齐,因而村民们对于其教育质量满意度不高。此外,还有一部分幼儿园是与当地忙闲时间相对应的,是一种短期行为。其功能主要以保育为主,收费较低。

此外,当地早期教育机构管理不完善,乱收费现象严重。据调查显示,我省农村幼儿园收费管理比较混乱,表现为每月30元以下到400元之间高低不等。这一方面与当地经济收入状况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我省在幼儿园管理这块工作还需加强,需要对幼儿园进一步规范管理。在访谈中,当问及“村民觉得幼儿园收费怎么样?”时,很多村民表示,幼儿园收费有点高,但是可以接受。一位村民还说:“现在孩子也不多,赚钱就是为了让孩子读书,不管学费贵贱,主要能让孩子学点知识,只要能保证孩子的安全问题就行。”另外也有一些村民觉得收费高,而且孩子也还小,所以存在等靠心理,未能及时送孩子上幼儿园。

因此,我们呼吁政府,不仅要重视农村中小学的合理布局,还要重视农村幼儿园的合理布局与教育投入及收费管理等问题,从而使农村幼儿能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好好接受教育。

二、促进我省农村幼儿早期教育发展策略的思考

(一)加强早期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工作与力度。

1.抓好优生优育的工作。

优生就是让每个家庭都有健康的孩子,优育就是让每个出生的孩子都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1]。优生优育的措施包括禁止近亲结婚、提倡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优生关系到人口的质量,它是建立在人类遗传学的基础上,用社会控制的方法,改善人类的素质,提高人口质量的科学。每一对夫妇都希望自己的后代能达到优生优育的标准。因而,我们当地政府应联合妇联抓好这项工作。

2.使家长认识到早期教育的必要性。

幼儿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精神分析理论的鼻祖弗洛伊德及许多早期发展心理学家都认为,早期经验对于成人的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们认为:“儿童的早期经验会在儿童心目中永久地铭刻下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且,儿童的早期经验及其亲子关系的质量对于儿童人格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蒙台梭利发现敏感期是幼儿的学习关键期。经过多年的实践,专家总结出:2-5岁是幼儿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2-4岁是幼儿认识能力发展的最佳期;0-6岁是幼儿智能发展的最佳期;5至5岁半为幼儿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等等。由此可见,早期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

3.帮助农村幼儿家长转变他们的儿童观。

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儿童及儿童权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尊重,人们对儿童的特质和能力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趋于科学化。但是,现在仍然有很多家长没有建立起正确的儿童观。因此,在这里,我们需要家长明确并建立正确的儿童观。具体来说,现代的儿童观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2]:儿童与成人具有一样的基本权益;儿童是一个全方位的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儿童发展具有个体差异;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儿童在发展中具有主观能动性。

4.使父母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在早期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早期教育的重要基地。因此,在早期教育过程中一定不能把这一任务全部交给其他的机构而忽视家庭的作用。而在家庭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父母,所以父母必须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这也就要求父母不断提高科学育儿的能力,知道自己的孩子正处于哪个阶段,存在什么样的身心特点。只有这样父母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早期教育,早期教育才不会走入误区。

不过在实施早期教育的同时,父母一定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不要让孩子从小就视学习为一种苦差事,从小就产生厌学心理;二是要使孩子最初的教育成为一种娱乐,使孩子在一种愉快的状态下学习。

(二)政府应加大投入,通过多种渠道发展幼儿教育机构。

1.建立乡政府、村委会、村妇联与村幼儿园四者间的合作机制。

解决“留守幼儿”家庭教育问题,必须建立乡政府、村委会、村妇联与村幼儿园四者间的合作机制[3]。农村社区教育是对农村共同生活的人群组合所进行的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广泛的社会教育所组成的大教育。为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协调好乡政府、村委会、村妇联和村幼儿园及其他农村组织的工作,建立一个有效管理网络及运行机制是关键。建议由乡政府、村委会、村妇联与村幼儿园共同组成“留守幼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其中,乡政府将“留守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列入工作范畴,负责筹措经费,对各项工作进行总体安排。村委会、村妇联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工作,进行具体活动的安排。村幼儿园提供“留守幼儿”入园机会,对“留守幼儿”祖辈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2.力争在每个行政村开办一所中心幼儿园,以保障孩子有条件接受早期教育。

幼儿园和小学应该是对接的。现在我省每个行政村都有公立小学,但是,很多行政村却没有公立幼儿园。我们认为,理想的设置应该是每个行政村都至少设立一所中心幼儿园,这样才可以保证教育的公平性,让农村孩子享受到由国家财政提供的受教育机会。

(三)当地政府应加大管理力度,规范幼儿园的行为。

1.规范教师队伍,保证农村早期教育的质量,实现教育的公平化。在现有师资的基础上,我省针对具体情况,出台了免费培训幼儿教师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出台,表明我省已经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2.完善幼儿园的基础设施,使幼儿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

3.将幼儿园分类分级收费,实施最高限价。根据调查与访谈结果,我们发现,我省农村幼儿教育机构收费比较混乱。部分集体办园、民办幼儿园收费过高,家长叫苦不迭。所以,建议我省农村逐步建立幼儿园分类分级最高限价收费办法,在家长和幼儿园的利益格局分配上,找到一个合适且合理的平衡点以满足家长们的消费水平,让他们的孩子能享受到货真价实的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优生优育的重要性.常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

第9篇:孩子的早期教育范文

德国幼儿早期教育家威特说:“对孩子的教育开始得那么早也不会过头”。目前国内外多数专家认为,幼儿早期教育重点是指3到5岁前的教育。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究竟有哪些好处呢?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抓紧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例如有人认为,幼儿在2-3岁期间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外语学习最迟也不能超过4-5岁,因为在这时幼儿学习外语不会与本国语言相混淆;5-5岁半则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6岁是发展大小、方位知觉最佳年龄。美国芝加哥大学着名心理学家布鲁姆1964年出版了《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提出了有名的智力发展的假设: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人的智力或心理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认为,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

早期教育能促进大脑的发育。一些家长担心,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会累坏孩子的大脑,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一些研究者曾经用动物的大脑和生化的变化。事实说明,早期丰富的环境刺激与学习机会不但不会伤害大脑的发育,而且还会促进大脑的发育。

高三:创艺宝贝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