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竞技体育的特点范文

简述竞技体育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竞技体育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述竞技体育的特点

第1篇:简述竞技体育的特点范文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运动素材教材化

1问题的提出

我国学校体育由于受到军事体育竞技体育的影响,学校的体育工作出现了飞速发展,但是,也出现一些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学生的体质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肥胖人群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耐挫折能力差,自杀与犯罪的学生时有发生;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交往能力差;许多学生直到大学毕业也未能掌握一项体育技能。体育教材内容过于竞技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偏重于竞技运动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忽视了体育的娱乐性、趣味性。新课标的提出为我们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体育教学的不仅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得到快乐,同时体育运动生活化。新课标鼓励开发校本课程,但是,缺乏理论支撑,表述比较笼统,许多学校仍然照搬体育竞技项目,缺乏对竞技体育项目的加工与改造,表现在教学内容高、难、繁、杂,学生难于掌握,得不到快乐体验,学生的掌握效果不好,使学生对体育运动望而却步,对运动素材技术性的改造,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得到快乐,并且生活中可以成为休闲娱乐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参与、娱乐和运动,同时,新的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为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2概念界定

“运动素材教材化”:所谓“运动素材教材化”就是按照现代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方法、原理,将那些属于体育运动范畴的运动项目,经过合理的加工和改造,使之成为服务于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到加工竞技运动素材最后形成教学内容这一系列的过程就叫做“运动素材教材化”。

“运动素材”是可被选择的一切身体活动内容,具体来说有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和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与“域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每个运动素材中都有人类创造的痕迹,都有不同的文化含量,都有劳动人们倾注的文化因素。

3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的思路

对竞技运动的表现形式存在不同的观点:

(1)认为是奥运会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而其他的运动项目划归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这其中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域外”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2)认为具有统一的规范的赛制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而其他的划归为非竞技项目。

由此可见,尽管竞技运动的概念与表现形式在表述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就其概念的核心内容来讲,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主要表现在:①竞技运动是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核心目标的;②完成这一目标的途径是训练和比赛;③运动个体充分发挥其生理性能力(体格体能、运动能力等)和心理性能力是完成目标的基础;④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即是运动个体经由持续不断的训练,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的过程;⑤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

当前,基础教育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竞技项目为主,即使是武术这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打上了竞技武术的烙印。竞技运动是人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以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项目。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对于在新课程标准下“健康第一”理念下,对竞技项目素材的转变的视角与方法,未能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出发,机械地搞“一刀切”,表现在:运动技术的高难度与学生学习掌握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竞技运动的技术高、新、繁、杂、难的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常常认为是最先进的技术,必须传授给学生,但是那种高技术恰恰是少数人的“专利”违背了选取运动素材应遵循个体差异和个体需要的原则。在基础教育当中学生抱着大篮球投篮,有的学生连篮板都碰不到,试想学生如何能够通过体育运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快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体育成为小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必须对竞技体育运动素材进行合理的改造。

80年代后,前苏联、美国等国家兴起小排球、小篮球、小足球运动,学校体育部门对正规的排球、篮球、足球等竞技体育运动的器材、场地进行改革,很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目前,日本学校体育教学中,对正规的竞技项目进行改造,使之进一步适合青少年健身运动的需要,这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竞技项目的厂泛措施,被改造的竞技项目可称作为亚竞技运动。亚竞技运动包括牛正规和非正规两个层次,半正规是修改正式的规则,而非正规是自己制定规则。因此,亚竞技运动项目并没有改变通过竞争决定胜负的竞技特征。日本的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取教学内容,将复杂的正规竞技项目的动作,技术,战术体系和规则分解化,向趣味化、娱乐化、游戏化方面发展,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向同学讲授体育运动背后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得到快乐,愉悦身心。这样学生才能热爱体育,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真正实现体育生活化。

4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体育教学内容的思路简述

民族体育项目在竞技性、观赏性、价值、娱乐性上与竞技体育项目相媲美。做为中华民族体育项目具有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凝聚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健身、养心的作用。

吸收民族文化:民族体育项目多、游戏化、娱乐休闲性、民族性、有的还有宗教色彩。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的概述:例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秋千、磨秋、跳跳板、踢毽予、放风筝、打陀螺、赛威呼、跳板、顶罐走、摔跤、打嘎儿等。

“域外”民族体育项目,英国的龙保龄球、法国的叭幢球、苏格兰的莎莎球手球、水球、网球、棒球等。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的需要根据学校条件(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民族体育的知识技能等),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体育运动基础与经验等),教师(能力、教学经验、技能)。

(1)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选择。

(2)技术含量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协调一致,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3)选取原则和引进条件全部满足。

(4)技术上简约化、竞赛上规范化、运动强度和密度的缩减化。

(5)原汁原味,去粗取精。

第2篇:简述竞技体育的特点范文

(一)健身性

中职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体现健身性。所谓健身性是指学生所从事的体育活动要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具有增强体质、改善机能、愉悦身心的特征。通过体育的健身功能,培养青少年强健的体魄、学生的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成为具有现代化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他们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也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今年上海市中小学将原来的《体育与健康》改为《体育与健身》,简单的一字之差却寓意深刻,它更强调体育课程的首要、基本的特征,这一特征也是指导中职体育教学的根本原则。

(二)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在体育教学上尤为如此。中职体育实践课应选择锻炼价值高,有利于身体全面发展、学生兴趣浓厚、体现学校专业特点的运动项目。目前绝大多数中职体育教学模式选用普高体育教材,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中职没有必要完全上普通中学的教材。有些中学阶段学过的内容也不适合中职继续学习,如跳高、跳远项目,学生对这些重复性教材缺少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好。因为这些技术对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几乎没有影响,另外从体育教学的角度讲改变一种错误的动力定型相当困难,我们不能把有限的课时白白花费在改进技术上。锻炼价值高,趣味性强的项目易于接受,当然不能以学生意愿为准,教材的确定要从实际出发,以学生的主体考率。一般说,竞技项目和现代流行的项目多为学生所接受和喜爱。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上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通过调查,将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分类;然后按教学计划将这些运动项目安排到每一节课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避免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尴尬场面。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新生刚入学我们向学生公布我校近年已开设的体育项目,并向学生征求喜爱的项目,力求做到我校开设的运动项目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使学生真正享受到体育课的快乐。

(三)实用性

中职体育体育内容的实用性特点是指学生在校学习与掌握的运动技能,走出学校以后,他们仍然能够有条件不间断地开展下去,达到学以致用。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教师在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健身项目的大众性、普遍性特点。近几年,我校已向苏南、上海输送千余名毕业生,笔者通过问卷回访毕业生表明:中职生工作之余可以开展的体育项目有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舞蹈、健美操、健美、瑜珈、武术等。这为我们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实践证明,在苏南一些企业,我校许多毕业生已成长为本单位体育活动的骨干,组织指导本单位职工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这主要得益于学生在校所学习了一些实用的体育技能。

(四)专业性

所谓专业性,就是中职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体育技能训练;从而体现中职体育教学的实践性、专业性,为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做准备。为此体育教师要联合专业课教师研究、分析确定专业或职业岗位群的职业活动特点及岗位对体能的适应能力的要求,从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生物力学、以及体育相关理论学的高度将体能素质的发展要素定位确立依据,设计训练手段,选择相关教材和竞技运动体育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并在体育教学中加以实施。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可谓门类齐全、专业众多。笔者曾深入研究中职学生所学专业与所需专项身体素质的关系,这种专项身体素质对学生以后的从业非常有帮助。例如,计算机专业是中职学校的热门专业,科学研究表明:长期从事计算机操作,容易引起脑神经疲劳、视力下降;且人体长期处于坐姿,脊柱处于压迫状态,造成肩酸背痛和下肢静脉曲张等症状。我们要通过体育课的开设,特别是一些针对性的身体练习,如头部、颈部、腰部的健身操以及向学生传授倒立的技巧,提高与专业相关的身体素质,可以很好地防治上述症状。

另外,中职体育教学针对专业的特点和需要,选择与职业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职业所需要的身体基本能力的训练,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职业环境和条件的适应能力。

(五)终身性

终身体育的教育的理念已经提出很多年了,中职是“终身体育”实施的中间环节,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需要在校期间的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使学生终身受益。通过体育教学贯彻终身体育的意识,对中职体育教学的意义更加深远。我国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通过2-3年的学习,使他们走向社会成为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学生毕业即就业,以后接受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在中职体育教学内容安排上要突出终身体育理念,使中职体育教学充分利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在1-2体育普俢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专业与爱好发展学生的专项技能,使每位学生走出校园之后能够掌握一两项科学的健身方法,并坚持开展下去,为终身体育锻炼与娱乐打下坚实基础。

第3篇:简述竞技体育的特点范文

合作学习模式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切实提升课程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强化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素质,以此全面推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应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实现预期的教学任务。

应用合作学习教育模式的核心目的是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教学情境下更加深入地获取知识,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高职体育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不仅要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还要对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课程,并在学习活动中发扬坚持不懈的精神。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应用合作学习方法,可以将竞技与体育知识巧妙融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高职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1.制订切实可行的合作学习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拟定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是不可或缺的。与此同时,在体育合作学习活动中,还需要确立有效且合理的合作形式。在正式教学前,教师需要事先对教材进行分析,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教师需要拟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针对班级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发展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与之对应的学习任务,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在前期制订教育方案,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了解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课程教学目标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科学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据此制订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

2.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指导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新应用教材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使学生在运动技能、反应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提高,全面推进学生的发展。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学生不太愿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其运动能力也比较差。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就需要从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出发,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观念的形成,进而使学生形成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使学生认识到体育活动及体育锻炼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时,教师合理融入合作学习方法,结合全新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教师在制订合作学习活动目标时,必须保障目标的形象化,此处提出的形象化是指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前,依据个人的学习需求、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制订形象化的学习任务,将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应用到合作活动学习中。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在体育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同时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这样不仅可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学生在长时间的体育锻炼中强化了身体机能,进而形成自己的体育特长,并乐于参与到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体育合作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意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学习观念。

第4篇:简述竞技体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学校体育;理念;观念;概念

自上世纪末的后五年起,我国的相关文章中出现了“理念”一词。时至21世纪初的今日,各行各业均在使用“理念”一词。我们学校体育界也同样在频繁运用这个词。“理念”一词,含义是什么、为何如此受到人们的青睐?在人们还没有采用“理念”一词之前,类似的用词是什么?查阅学校体育的相关文章,可以发现是“观念”,再向前一段时间,就要算“概念”。那么这三个词语又有何种联系及区别?

本文试图就这几个问题作一探讨。作者力图从理性上把其作为一种学校体育的文化视点,结合当前学校体育改革实践及理论来论述。更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同行关注。

1 对三个语词的考察

1.1 词意考查 理念1983年1月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还未收录“理念”词条。1992年版的《新现代汉语词典》将“理念”注释为观念,如民主理念、人道理念、经营理念。《辞海》指出,“理念”为旧哲学之名词,柏拉图哲学中的“观念”通常译为“理念”。而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哲学中的“观念”指理性领域的概念,亦称理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哲学大师们并没有对“理念”有一个统一的概说,而却与“观念”、“概念”有着相似的用法;当代中国人仅在十多年前才开始使用“理念”的。

人们现在对“理念”的认识,剔除了古代哲人过分强调的哲学思辨及复杂多义的成分,把它相对简化为“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理念”:是诸理性认识及其成果的集大成。它既包含了认识、思想、价值观、信念、意识、理论、理性、理智,又涵盖了上述思维产品的表现物,如目的、目标、宗旨、原则、规范、追求等,而后者使“理念”这一抽象的概念具有了直观的形象,能更真实地反映和表现“理念”的内涵。这样一种界定也较好地解释了当今社会人们何以如此广泛地运用“理念”的词意原因。

观念《辞海》将其注释为看法、思想。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

概念《辞海》将其解释为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

1.2 学校体育界对三个词语的实际使用 20世纪80年代初,林笑峰先生率先提出了体育的概念问题,把体育定义为身体教育或体质教育。这对于后恢复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起到了积极作用。随之,引发了一场持久的体育概念大讨论。“概念”一词,是这一年代的热点词汇。

90年代初,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深人,许多专家学者从新的视野来认识学校体育,提倡从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念向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念转变。紧接着的又有终身体育观念、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探讨。“改革首先需要转变观念”成了人们的共同认识。

新世纪初,“理念”这个词被学校体育界内普遍使用。如现代体育教育理念的思考、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等。考察那些使用理念的文章,我们有这样的发现:多数作者在体育理念使用中,回避了对这个词语本身作必要的说明和界定。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有相当多的作者视体育理念如同体育观念、体育思想一样使用,自然不必解释。二是体育理念”一词的偏爱。念确实是个与体育观念等词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有着难以言传的新意。不管哪个原因,这种现象都显示了人们对“理当我们的视角锁定在“概念―观念―理念”的链上,我们可以捕捉到我国20多年来的学校体育改革的走向轮廓,而学校体育改革的实践又引领着人们使用热点词语的变化。这真是一个有趣而又耐人寻味的现象。

2 三个热点语词使用变化现象的探讨

2.1 社会大背景的影响 如果我们的视线上移到我国的社会大背景上,就会很清楚地看到整个社会的热点语词使用的变化。学校体育与全社会两者之间使用的热点词汇及其变化的同步化,显示了两者之间关系的紧密,也体现了学校体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

2.2 学校体育改革实践智慧的展现 近二十多年是我国社会的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开放、观念更新带来了对诸如“体育”、“学校体育”的不同理解;处于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们对“体育”、“学校体育”又有不同的追求。然而,人们还是偏爱按传统的习惯――用下定义的方式来阐述“体育”、“学校体育”。这样就形成了相关的“概念”泛化,也造成了体育工作者的困惑。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步认识到这种“概念”的泛化,其实是各种人们观念的不同、追求的相异。于是人们开始相应地用“概念”、“观念”、“理念”这三个含义相近的语词分别来表示、称呼各自的见解及追求。

2.3 科学术语单义化的趋势 从十九世纪中叶起,西方学术典籍和现代科学技术被大量介绍到中国。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填补汉语文言词汇中巨大的术语空缺,学术界就创造出大量的新式词汇,从而形成了现代汉语。正如王力先生所总结的那样:“现代汉语新词的产生,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尽量利用意译;第二个特点是尽量利用日本译名。”本文中频繁出现的“概念”、“体育”,也都是直接从日本译名借用过来的。但这个造词的过程也是充满了用词的矛盾、混乱:往往同一语词,几乎用之者一人一义,十人十义,令人迷离恍惚。不过,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一批科学学术术语在译成现代汉语过程当中已出现少义化及单义化趋势。正如刘立群博士说的:英语“1aw”词分别被译为现代汉语的“法律”、“规律”、“定律”等词,就是这种单义化的突出表现之一。“概念”、“观念”、“理念”这三个语词的同时存在并且为人们热用,也正符合目前科学术语单义化的趋势,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进一步对这三个语词做出单义化假定的课题。

3 对三个语词的剖析

3.1 三个语词的单义化假定及其关联 从哲学的角度看,语词主要有三大类:专名、类名、理论术语。古代《墨经・经说上》称:“名:达、类、私。”专名(私名)仅指一个特定的对象。类名则指一类事物、一类性质、一类动作等。理论术语即指人们在进行各种理论探讨中所发明、使用的语词,亦称达名、哲学术语。同样从哲学研究层面上看,语词主要存在三类词义:字面义、内涵义、外涵义。专名有两层词义:外涵义和字面义。类名有三层词义:外涵义、内涵义和字面义。大多数理论术语只有两层词义:内涵义和字面义。对于类名及理论术语中的合成词来说,其内涵义与字面义往往会不一致。“概念”、“观念”、“理念”这三个语词属于理论术语。现对这三个语词作如下单义化的假定。

概念一词中的“概”为要略、概括;“念”为考虑、念头。“概念”一词的字面义是头脑中所概括出来的一类东西。其内涵

义是反映、概括一类实际存在事物的特有属性。观念一词中的“观”为观察。“观念”的字面义是观察事物的总看法。其内涵义是人从某一视角观察事物的总认识。理念一词中的“理”为理想、理应。“理念”的字面义是理应的看法;其内涵义是对事物理性的思考及其向往、追求。

上述三个语词有着不同的含义,但又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可简约示意为:

概念(事物的实然状态之抽象)一一观念(视角转换下的界定)一理念(事物的应然状态判断)

某一概念,是在原有观念视野下对事物的实际状况的抽象表达,也隐含着相应的某种理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视点会变化,视角会转换,继而产生新的观念,也会相应提出新的理念。虽然,只有当某一概念所指称对象的实然状态普遍地发生变化之后,概念的内涵才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若非有识者不断向原有的观念提出挑战,不断地提出新的理念,原有的观念就难以改变,更难指望新的概念的出现。进一步也可以这样说,对诸如“什么是体育”问题(即概念内涵义问题)的追问,只有在一定的“社会模式”中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暂时的回答,在不同的“社会模式”中则会有不同的回答。

3.2 三个语词的分说

3.2.1 反思“概念” 正确认识、运用体育概念,有利于体育学科建设及体育学术交流。改革开放之初的体育概念的讨论所引发的学校体育改革即显示了这方面的作用。但体育概念讨论至今,尚无一个定论、体育这一概念有多重含义、常易发生歧义等又昭示了概念的复杂性。依照本文以上论述的思路,与其说概念的复杂性,毋宁说以往在使用“概念”、“观念”、“理念”这三个语词上的混淆。

体育这一语词,是一个类名词。其字面义是身体的教育。体育发端于工业革命时期,原先称呼为体操。当工业文明跃过其早期的偏颇(即指人类智力在文明发展中地位急增,而人类肢体、体力功能被机器工具等取代,导致“体育”在社会中地位的衰落),日益走向完善之时,以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目标的现代教育体系应运而生,并从中产生出作为教育范畴的现代体育概念(P.E)及其实践形态――学校体育。这时的体育概念的内涵义就相当于其字面义。但是,20世纪初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开始使体育溢出了教育的范畴。特别是近30多年来,国际上不仅体育教育面目一新,大众体育异军突起,竞技运动更是突飞猛进。整个世界的体育面貌已是今非昔比,“体育”一词的内涵和外延都已起了变化。周西宽先生认为,原有的“体育”(P.E)成了狭义的体育概念,事实上存在着一个总概念的体育,并把其简述为:“体育是人类以自身运动为主要手段改造自我身心的行为。”此时的体育的内涵义就与其字面义不一致了。

从哲学、逻辑学方面来说,概念作为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内涵只能根据它所指称的对象的“实然状态”规定,即对既成事实的概括,然后按照逻辑学下定义的规则,提示它与同一属概念下的其它种概念之间的差别。这就是科学理论中的概念,或者说是概念的一般定义。但是,在实践理论中另有定义性的陈述。而这种定义性的陈述与概念的一般定义是有差别的。著名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他的《教育语言》一书中认为有三种定义性陈述。1)规定性定义:指创制的定义,也就是所下的定义,在同一著作中要求被界说的术语始终表示这种规定的含义。2)描述性定义:指适当描述被界说的对象或使用该术语的方法。3)纲领性定义:它或明或暗地说明“事物应当是什么”。据此,教育家陈桂生论述,许多不同的教育著作对同一教育概念(如课程、教学)所下的成打的定义,其实未必都是真正的定义,而是关于某种教育问题的新价值观念。它们实际上是不同学者倡导的“好课程”、“好教学”观念,是关于它们的“应然状态”的判断,属纲领性定义,也属于对课程和教学的理念的表述。陈先生还进一步指出,在教育学陈述中出现的教育诸概念“泛化”现象,主要原因是教育“理念”与教育“概念”的混淆,尤其是以教育“理念”代替了教育“概念”。

我们学校体育界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体育是身体教育或体质教育”,这不能算是对体育下的一般性定义,而是在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的定义,是针对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学校体育的“应然状态”的一种体育理念。这种理念,在实践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入,也必然要被另外的理念所取代。又如,“竞技运动”的概念,长期以来,我国体育理论界把其定义为:“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人体在体格、身体能力、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比赛。”实际上,这是一个规定性的定义,有其使用的限定范围。科学的定义应是对历史的现实的竞技运动全部事实的概括。正如周爱光先生所指出的,竞技运动的(科学)定义,应把“大众竞技运动”和“学校竞技运动”包括进去,解释为:“一种具有规则性、竞争性及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的身体活动。”再如,有这么两条有关篮球的定义。我国教科书上是这样陈述的:“篮球是用手投篮,以得分多少决定胜负的集体运动项目。”而美国NBA教练员托尼来华讲学时说:“美国NBA认为篮球的本质是通过篮球运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际上,前一条定义是属于描述性定义;后一条定义应属于纲领性定义,表述的是一种篮球运动的理念。

概念的一般定义就是概括实际存在着的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共同本质属性(即其内涵义)。那么,总概念的体育能否成立,关键就要看其包括的各对象(即其外延)有否共同的本质属性。对此,有不少的研究者都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并且也尝试做出了基本一致的一般定义。如张洪谭教授定义:“体育是旨在强化体质的一切非生产性的人体活动。”又如博士生唐炎近期做出的概括:“体育是以发展人的自然属性为目的的身体活动。”在总概念的体育确立的条件下,学校体育的描述性定义是整个大体育在学校中的反映、缩影;一般定义是通过身体活动进行的教育。

3.2.2 重视“观念” 小概念的体育(P.E)发展成为总概念的体育,这是基于事物发展、变化后对其共同本质属性的概括抽象之结果。同时也可以说,这是人们从过去主要从生物学、教育学层面去认识和界定体育(P.E),转移到从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视角来综合观察和界定体育总概念。正如刘吉同志所说:跳出体育看体育,这是对体育加深认识的重要方法。所谓跳出体育,主要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对体育这个社会文化现象,进行多视角、多层面的“全息”透视。

3.2.3 善用“理念” 人们广泛使用“理念”一词,除了上文提到的词意方面的原因外,还跟当今社会的转型、知识观的转变及改革实践的深入相关。以前,我们常被提问或自问:“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知识”、“什么是体育”。结果是非但回答不准,而且还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定义,并由此发生了无结果的争论。久而之,谁听到这样的问题,内心都不免心烦、困惑、胆怯。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了其根源在于我们一时说不中那个惟一的本质,而人们却偏爱于用下定义的方式来回答。“什么是某某”,这种问法本身省略了任何的语境,不是期望一个具体的人带着个人的成见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期望一个具体的个人一下子能够超越任何语言、文化背景的限止直接切中“某某”的惟一本质。于是,人们聪明地转变了提问方式。上述的问题被转换为:“你对某某是怎样理解的”。这样一来,谁都乐意或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这个问题了。“理念”一词,正好承担起这样的回答,人们纷纷使用“理念”,来展示他们的思想观念、理想追求。

人们在使用理念一词时,也要注意:一是与概念一词相区分,二是要善用理念。2004年第6期的《中国学校体育》发表了卷首文章:试论学校体育新理念中的“度”。此文针对当前实践中一些同志在更新和落实理念时产生的种种不当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要正确把握理念的“度”,也就是要善用理念。

第5篇:简述竞技体育的特点范文

摘 要 本文从终身体育的意义、学校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教育的结合、注重教学的设计、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重视理论指导,培养武德、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六个方面,对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进行了简述。

关键词 武术教学 终身教育 培养

一、终身体育的含义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生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教育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一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

二、学校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教育的结合

学校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教育的最佳场所和实现途径,如果学生在学校没有认识和建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当离开了校园踏入社会,会引起对学校体育教育的误解和漠视,进而会发展成影响学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因素。因此,体育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武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它的健身性、技击性、艺术性,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三、注重教学的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武术的全部内容倾注着中华民族的气质、民族心理、民族美感和民族精神,它通过动作姿态、劲力、节奏、精神、造型等特有的要素来显示自己独特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男生的教学内容中应多增加一些对抗性的技术动作,而女生可采用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的形体美内容,使体育锻炼充满乐趣和娱乐,学生只有享受到了体育的快乐才能终身坚持锻炼。

(二)从竞赛中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

例如,组织太极拳集体演练、太极功夫扇、健身气功等比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武术展散打对抗,这些都能促进学生的锻炼热情,让学生的锻炼意识更加深刻。

(三)讲解、示范要生动形象

在教学中,用趣味性和幽默的讲解,力求达到生动形象,例如:在武术套路教学中形象地描绘;动如涛、静如丘、起如猿、立如鸡、站如松等,可加深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近年来,随着武术运动的蓬勃发展,以武术运动为主题的电视节目、电影内比赛越来越多,在各类比赛中体现出武术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向着更高、更快、更远,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精神,给人以激励和奋发向上的斗志。在竞技场上,如武术散打运动员融智慧、技能与意志品质的较量,顽强拼搏、争取胜利,为国、为集体争光的精神,以及在赛场上表现出来的公正、诚实、谦虚、礼貌的作风,运用这些内容来教育学生,在观看比赛前,对所观看项目的规则、技术、战术特点等作适当的介绍,使学生在观看比赛时,激发学生观看的兴趣,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欣赏体育的重要手段。

五、重视理论指导,培养武德

武术运动的理论内容十分丰富,教师要充分利用武术理论课的教授和专题讲座等形式,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潜移默化的进行教授,而不是仅仅作为“风雨教材”,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武术理论基础知识,尤其是武德的培养,正所谓“习武先习德”,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传统意义上的武德本质表现为:仁、义、理、智、信、勇。在现代社会表现为是树立理想,为国争光,爱国爱民,见义勇为;尊师爱生,团结互助;修身养性,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举止端庄。

六、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武术课教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最好途径。教师在精心设计每次课的教案和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应将自学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加强学法指导,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学生按图解自学武术,对于结构和方向路线较复杂、难度较大的动作,是很难看懂和进行练习的。课堂上教师对较难动作采用分解与完整法教学时,一定要想学生讲清楚教学步骤和方法的运用,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变“指挥者”为“引导者”,指导学生积极思维,放手让他们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形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配合,和谐统一的教学氛围。并通过观看影像教材以及改革考试办法等多种手段,逐步培养自学能力,为其今后习武健身乃至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小结

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收到良好效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善运动技能、健全身心,从而更好地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培养起终身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武术理论基础》编写组.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3.3.

第6篇:简述竞技体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拓展训练;中职体育教学;实施策略

一、拓展训练简述

拓展训练起源于英国,20世纪90年中期流入我国,并于近几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广泛应用于企业与学校中,中职体育教学开展拓展训练标志着我国体育教学由单一的体格训练向心理与人格一体化的综合训练转变。拓展训练以体能训练为引导,通过丰富的、新颖的训练项目引发学生的认知活动、交往活动和情感活动。拓展训练有着很大的挑战性,能够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挑战极限,突破心理障碍,增强心理素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能够让学生在突破自我的过程中树立自信,这对于其未来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拓展训练中,教师可以通过营造各种训练情境来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能够养成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独立完成操作,获得良好的训练体验。拓展训练的内容主要有个人项目、团队热身、团队项目、情感总结四个方面,训练内容十分系统、全面,其训练的形式新颖,挑战性较高,例如攀登毕业墙、空中抓环等等[1]。拓展训练能够彰显学生的个性,开放性的内容能够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充分释放自我、展现自我,能够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

二、我国中职体育教学开展拓展训练的必要性分析

(一)学生参加体育学习的兴趣不足。兴趣是学习的关键,但当前中职学生参加体育学习的兴趣并不足。一是许多学生家长以及中职学校并不重视体育教学,从小灌输给学生只有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出人头地的理念,这就降低了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二是当前大多中职体育教学多为传统枯燥的身体训练,例如长跑、足球、篮球等等,这也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兴趣。拓展训练能够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有着许多新颖的、有趣的训练项目,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团结合作的快乐,能够被新颖的训练形式吸引,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充分释放自我、展现自我、释放青春与活力,这就有效提升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由此可见,开展拓展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二)符合学生各项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的各项素质全面发展,当前我国许多中职学校并不重视体育教学,而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科学文化教育中,这不符合全面发展的原则。良好的素质不仅包括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包括强健的身体素质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勇于挑战的勇气、毅力等等[2],拓展训练有着丰富的富有挑战性的训练项目,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信任背摔项目不仅仅能够增加学生之间的信任程度,还能激发学生勇于挑战的勇气,综上所述,拓展训练能够促进学生在各个方面能力的提升,在中职学生体育教学中有必要广泛开展和应用。

(三)符合中职学生自身特点。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在初中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自信心不强,且其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许多学生受到社会外界的影响较大,热衷于网络、明星、享乐等,不注重身体素质的提升,同时中职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学校,容易形成小帮派,团结能力不强,此外,中职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虚荣心较强,表现欲望强烈。以上的这些问题都会制约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能够通过富有挑战性的、新颖的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结意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让学生在丰富的训练中张扬自我、释放青春、增强自信、磨练意志[3]。

三、拓展训练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教师方面。当前许多中职体育教师都是体育院校毕业的,其常规的体育教学知识较强,但对于富有创新的拓展训练并不是很了解,拓展训练中有许多富有挑战性、危险性的项目,而许多教师拓展训练的经验不足,这就会影响到拓展训练效果。因此,在拓展训练引入之前,中职学校应当对体育教师进行系统、科学的培训,让教师了解到拓展训练的重要意义,把握好拓展训练中的各个环节,熟练拓展训练的形式和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中职体育教师拓展训练的专业能力,才能够提升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学生方面。一是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展训练有着良好的竞技性,在开展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利用这种竞技性来提升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例如开展一些体育比赛等。同时,在拓展训练课程的选择安排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体力、能力以及实际的需求来让拓展训练课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拓展训练课堂的主人[4];二是要充分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展训练的核心是拓展,而拓展的关键就是创造性思维,例如同一项拓展训练任务上,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完成方式,教师应当坚持拓展训练的开放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完善拓展训练体育教学;三是要拓展学生的发挥空间,体育能够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释放青春与活力,因此,在开展拓展训练的过程中要充分拓展学生的发挥空间,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拓展训练项目,并且不需要设定限制性的指标,让学生能够在拓展训练中获得乐趣的同时,促进身心发展。

(三)训练方面。

1.训练场地器材选择。体育教学中篮球场、足球场等均为常规的体育教学设计,这并不能满足拓展训练需求,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中职院校应当积极选择专业的拓展训练器材,建设专业的拓展训练场地,完善拓展训练的硬件设施,例如拓展保护器材、攀岩墙、军事心理行为训练器材等等。

2.合理设置训练项目。除了要符合学生需求外,训练项目的设置还应当坚持创新性和新颖性,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拓展训练的重要功能,才能促进拓展训练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拓展训练作用的延续性,例如当前比较流行的军事化体验、信赖背摔等项目的设置[5]。

3.确定科学的训练重心。拓展训练不仅仅是为了加强学生的体魄,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团队精神、诚实信赖等深层意义的思考,因此应当合理确定训练重心,避免重心偏移,例如,可以在每一堂拓展训练课之后,留出十分钟让学生自行讨论本堂课程的感受,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拓展训练的中职体育教学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体现,其对于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拓展训练能够通过丰富的、新颖的、富有挑战性的训练内容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全面的素质能力,这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对基于拓展训练的中职体育教学做了简要研究,旨在为提升中职体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诸葛运国.中职校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对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16:123~124

[2]黄华林.中职院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研究[J].科技展望,2015,17:210

[3]王传世.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的分析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2:214~215

[4]黄丹.拓展训练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契合与实施研究[J].体育世界,2013,10:43~44

第7篇:简述竞技体育的特点范文

摘 要 羽毛球运动是一项技术全面、竞争激烈的运动项目,要求运动员需要具备良好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要具备有足够的力量。因此,做好羽毛球的力量素质训练很重要。本文就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力量训练进行了探讨,对力量素质的概述和发展作了简述,并提出了一些力量素质的训练方法和主要事项,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羽毛球 青少年 力量训练

羽毛球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隔网竞技项目,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比赛。由于羽毛球比赛持续时间长,方向、速度变化突然性强,因此,对羽毛球运动员的身体力量素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不仅如此,力量素质还是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及运动成绩,对战胜对手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之一。所以,应重视对羽毛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训练。作为青少年运动员,教练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而忽略了力量素质的训练,这给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为了促进青少年运动员的发展,做好身体力量素质的训练尤为重要。

一、力量素质概述

力量素质是指人的机体或机体的某一部分肌肉工作(收缩和舒张)时克服内外阻力的能力。

力量素质是人体进行运动的基本素质之一,并促进其他身体素质的发展,是获得运动技能和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同时也是其他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

各体育运动项目由于完成的动作不同,所以表现出来的力量也不同,根据不同运动项目对力量素质的要求,以及力量不同的表现形式,力量素质可分为多种类型:(一)根据肌肉收缩的形式,可将力量划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二)根据力量和体重的关系,可分为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三)根据力量的表现,可以分类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力量耐力;(四)根据与专项的关系,又可以分为一般力量和专项力量。

然而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往往按不同运动项目对力量素质的要求,从力量的训练特征来划分,一般将力量素质分为:最大力量、相对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最大力量是其它力量的基础。

二、羽毛球项目的力量素质发展

据统计,一场激烈的羽毛球比赛,运动员在场上反复快速移动达500次左右,再加上蹬、跳、跨、击球、跳起扣杀等,对下肢力量要求很高。无论是在前场的搓、推、勾、扑、放、挑球,还是在后场的吊、杀、拉球,都需要一定的手腕、小臂、肩部、腰部肌群的力量。因而,羽毛球运动对上肢、肩部、躯干肌肉群、下肢的力量要求较高,而且都是在激烈的对抗中,快速地完成动作,提高速度力量、爆发力是教学训练中需重点发展的。

三、根据少儿的生长特点科学发展力量素质

(一)肌肉力量

男子在12-15岁是快速增长的突增期,17岁以前增长较快,18-25岁缓慢增长,25岁左右达到最高峰;女子10-12岁是快速增长的突增期,15岁以前增长较快,16-20岁缓慢增长,20岁左右达到最高峰。在少儿阶段,适当进行肌肉力量训练还是很有必要的,此阶段力量刺激不能过大,通过小负荷,特别是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如俯卧撑、仰卧起坐、反复下蹲等练习,使全身肌肉得到发展,增加肌肉中的毛细血管和肌红蛋白数量,改进氧运输的能力,在刚训练的准备阶段,可集中进行一般力量训练。

(二)肌肉耐力

男子15-17岁是快速增长的时期,18岁以前增长较快,19-22岁缓慢增长,22岁左右达到最高水平,23岁以后肌肉耐力水平缓慢下降;女子10-11岁是快速增长的时期,12岁以前增长较快,13-18岁水平下降或增长停滞,19-20岁出现又一个高水平阶段,20岁左右达到最高水平。在少儿阶段,适当发展肌肉耐力训练。

(三)速度力量

男子10-14岁是快速增长期,16岁后增长速度减慢,20岁左右达到最高水平,此后缓慢地逐渐下降;女子8-10岁快速增长时期,13岁后增长速度减慢,18岁左右达到最高水平,此后缓慢地逐渐下降。男子8-11岁,女子9-10岁为跳跃能力发展的决定性时期,男子9-15岁,女子8-12岁为投掷能力发展的决定性时期,4月份是一年中跳跃能力训练的最佳时期,可产生1年或1年以上的增长量。少儿阶段是抓好速度力量的最佳时期,在比赛阶段可以进行强化训练。

四、力量素质的训练方法

(一)持哑铃、杠铃练习

上肢练习:哑铃推举、哑铃体前平举、哑铃扩胸、哑铃侧平举哑铃前臂屈伸、哑铃头后举、哑铃的各种专项动作的挥拍、哑铃臂绕环、哑铃手腕屈伸、哑铃侧上举、仰卧推举、哑铃胸前转体。下肢练习:头后负重蹲起、头后负重举踝、头后负重弓箭步、头后负重半蹲跳、头后负重弓箭步走、头后负重蹬台阶。

(二)徒手练习

俯卧撑、墙手倒立、墙手侧力臂屈伸、俯卧撑推起击掌、静力半蹲、单腿蹲起、双腿蹲起、仰卧起坐、仰卧举腿、仰卧两头起、俯卧体后屈、仰卧起坐转体、俯卧肘支撑、侧卧肘支撑、俯卧肘支撑抬单腿、侧卧肘支撑抬单腿、手上举单腿90度前下蹲、手上举单腿侧下压、燕式平衡。

(三)双人练习

面对面弓步站立互握双手用力牵拉、面对面弓箭步站立做抗阻力屈伸练习、推小车、推小车爬台阶、拉手单足跳、侧弓步交换跳、跳人马。

(四)实心球练习

单手正面推掷球、双手向前高抛球、双手向后抛球、双手侧抛球、背对背左右转体传接球、俯卧双脚夹球后摆起、俯卧双脚夹球腿屈伸、仰卧双脚夹球后抛、仰卧双脚夹球侧抛、仰卧双脚夹球前抛、双脚夹球向前蹬跳。

五、力量训练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在训练过程中,要逐渐增加负荷和安排超负荷的练习,要不断增加肌肉做功的负荷,肌肉负荷必须逐渐增加,并超过原有负荷,超过原有的负荷即大于平时一般的负荷或是已经适应的负荷。

(二)在训练过程中,先练大肌群,后练小肌群,全身不同部位或不同性质的力量练习交替进行。

(三)在训练过程中,要结合专项的特点,肌肉对施加的负荷有专一的适应性,就是肌肉受力的方式受训练方式,如用力时关节的角度、负荷的重量、完成动作的速度和节奏的影响,身体部位的专门性和动作结构的专门性,有利于神经系统的协调调节能力以及肌肉内一系列适应性生理和生化变化。

(四)合理安排训练间隔时间,每周进行2次力量练习较为合适,训练阻力越大,工作与休息时间的比值则愈大与此相反,训练的阻力越小,则工作与休息时间的比值越小。

(五)优先发展稳定肌群的力量,然后再发展动力肌群的力量,稳定性的力量发展不足时,动力力量越大,则受伤的可能性越大。

(六)不仅要注意大肌群的力量发展,更要注意小肌群力量的发展,另外全身各主要肌群要均衡发展,包括:拮抗肌之间的力量平衡、肢体两侧的同名肌的力量平衡、肢体内外侧的力量平衡及稳定肌群和动力肌群之间力量的平衡。

(七)肌肉对力量训练的适应,至少需要6个星期,根据专家肌肉组织结构产生适应需要8-12周,如果在较短的时间内终止力量训练,力量训练的结果将很快消退。

(八)力量素质训练应全年系统安排不能中断,科学研究表明,力量增长的越快,停止训练后消退的也快,如果停止了力量训练,已获得的力量将会按增长速度的1/3消退。

(九)力量训练与耐力训练是互相干扰作用的,耐力训练只增加慢肌纤维内的线粒体数量,并不增加肌肉内收缩蛋白的含量,力量训练至少在2h后,才适宜进行有氧训练,4h后效果更好。

六、结语

综上所述,力量素质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拥有一定强大的力量素质,不仅对比赛有着极大的优势,还会对以后的运动生涯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抓好力量素质的训练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第8篇:简述竞技体育的特点范文

图腾一般是指远古时代的民族所崇拜的物品或民族标志。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的传播及创新发展,现代文明中的图腾早已不是单一的图腾标志,更多是将图腾进行分解,出现了体现图腾信物的载体,将图腾自身的价值和无限魅力转化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这样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被称为“图腾文化”。图腾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有效延伸,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经过漫长的演变和发展,现代社会解构图腾文化,在一定的领域中应用图腾文化,开创了具有特色的文化领域,并将图腾文化应用其中,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一、龙凤图腾简述

中国传统的龙凤图腾的萌发与成长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从原始先民利用巫术保护自己和崇拜图腾以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到人们以各种方式崇拜龙凤,这样的背景下,凤图腾得到不断发展。龙图腾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与中国原始的宗教、神话传说、民风习俗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它是在以蛇图腾崇拜为主的华夏族的演变和融合中发展而来的。凤图腾是东方民族的另一个图腾符号,是原始部落中的一个简单代号。而龙凤图腾的标志是远古时代两个部落的联盟。中国古代文化讲究对称,龙、凤也为一组对称,原本是古代先民的崇拜之物,而后逐渐演变成象征福瑞的标志。在今天,龙凤纹样呈现出刚柔并济、形态各异的特点,频繁出现在建筑、服饰等领域,不断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文化因素。

二、龙凤图腾在现代视觉传达领域中的应用

龙凤图腾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达,寄托了人们的情感和需求,成为了现代设计领域的重要素材之一。通过对品牌设计的研究,在现代视觉传达领域,更多的设计师将龙凤图腾和现代的审美观相融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具体的视觉传达领域包括标志的设计、包装的设计、品牌的设计等,在不同的视觉传达领域中,对龙凤图腾的应用也不同。

(一)标志设计与龙凤图腾龙凤图腾是一种文化,能承载人们的感情和需求,更是现代标志设计的重要素材之一。在不少标志的设计中,利用龙凤图腾的元素,赋予标志新的内涵和意义。例如一些运动会的会徽设计中加入龙凤元素,结合现代体育的竞技精神,更加突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相互融合,诠释了美好的意义。还有众多借鉴龙凤图腾的标志设计,如华夏银行的行标、香港的新形象标志灯,都有龙凤图腾的内涵在其中。

(二)包装设计与龙凤图腾现代社会中,包装设计成为一种有效的宣传手段,可以使商品更加具有吸引力。因此,良好的包装设计对商品的销售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今,在具体的包装设计中,引入中国传统的龙凤图腾,为整个包装设计提供了较多的素材,也更好的诠释了产品的内涵和意蕴。例如,名为“骄子”的香烟盒设计图案为海水江崖云龙,有龙飞在天,惠泽天下的寓意。另外,含有龙凤纹样的现代包装一般用于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中,使产品更加突出,不仅获得了一定的商业价值,也传播的民族文化。

(三)品牌设计与龙凤图腾品牌设计是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现代人不再对图腾具有崇拜的观念,但其丰厚的文化内涵被有效运用,龙凤被视为民族文化的象征,产品的品牌标志设计就是要充分体现特色,引导品牌经营的方向。因此,将龙凤图腾应用到品牌设计中,促进了品牌的发展。如在著名的瑞士腕表中国推介会上,设计者以龙凤为主题,其具体的系列表盘上有以龙为造型的图案以及鲜艳的活动色,极好的展现了龙凤元素,使这一品牌的手表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另外,龙凤图腾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还有不断演变的图形纹样,都对现代视觉传达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结语

第9篇:简述竞技体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字]文化传播 公益文化服务 新媒体 建议对策

文化传播是文化增值的重要手段,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十以来,广州市的群众实现得到更加迅猛的发展,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硬件网络逐步实现全域覆盖、文化活动全域联动、城乡培训进一步统筹。阵地、活动、人才得到充实,如何通过媒体,进一步扩大传播公益文化服务的最大社会效益、扩大影响力和号召力,让广大人民群众知晓、参与文化活动,是各级文化馆面临的又一课题。为此,笔者认为,文化馆“公益文化也需要大力传播”的创新理念,也就是文化馆通过多媒体融合、多手段传播,不断在公共文化服务传播方式上进行创新,一方面在技术手段上实现公共文化活动媒体宣传的“全覆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了新台阶,二是在内容发掘上,增强社会文化深度报道、评论、解读社会文化,让群众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以人为本的思想,更贴近群众的生活,为群众营造了一种浓厚的人文主义氛围,推进了群众文化更广泛的传播。”①

近年来,面对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蓬勃发展的形势以及自身功能定位的转变与拓展,国内一些城市的文化馆如成都文化馆就率先提出了“公益文化也需要营销”这一全新理念②,把做好媒体宣传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把民众对公益文化服务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作为一项惠民工作认真落实。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成都市文化馆高度重视媒体宣传,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媒体传播方式,由最初的文化活动开展邀请媒体,到开办“报纸上的文化馆”抢占媒体宣传阵地,从而与媒体形成稳定的、长期的合作,再到利用网络传播技术打造全景式数字化文化馆、开通官方微博与百姓互动,最后到媒体不请自来,与报纸、广播电视手打造精品文化活动品牌,不断扩大影响和宣传,为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波助澜,走出了一条由客为主、由边缘到主体的创新型公共文化服务传播之路。研究分析该案例,对我省文化馆的公益文化传播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经验之分析一:开办“报纸上的文化馆”

成都文化馆――主动出击占领宣传阵地,开办“报纸上的文化馆”,建立2009年1月15日,成都市文化馆与成都市主流媒体、党报《成都日报》合作,采取固定时间(每月15日)、固定版面定期推出群众文化专题,借助报刊传播范围、对象和渠道,建立公共文化自己专属的传播阵地,形成全国首个“报纸上的文化馆”――成都群众文化之窗,全面拉开了信息时代文化馆由传统办馆方式转为突破时空的开放式、辐射式办馆的序幕。成都“报纸上的文化馆”有几大特色:

一是中心引领:作为成都市群众文化媒体宣传高地,引领和带动全市区(市)县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将全市公共文化阵地、队伍、活动等信息连通,推进资源整合和有效运作,最大限度地做到“公益事业,公共服务,公共享有,共同受益”,并促使区(市)县文化馆转变观念重视宣传工作,主动要求登上“报纸文化馆”为当地的公共文化活动宣传助力。

二是虚实互动:扮演着与实体文化馆和文化活动互动的角色,其中以“文化馆长当导游”“体验成都文化地图”“市民文化讲座”等为主题的媒体互动活动引起强烈反响,同时通过宣传与互动,推动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硬件与软件同步建设。

三是广泛传播:受众面与服务对象得到极大扩展,通过“报纸文化馆”将服务和信息送到城乡角落、街道社区,让更多的人知晓、参与和享受群众文化活动;内容上则体现出丰富性、鲜明性和特色性。市民文化讲座“成都故事・百家谈”、道德讲堂、听故事员摆龙门阵系列活动以及各区(市)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特色、亮点与创新举措等都被搬上“报纸文化馆”,并且带领读者直击成都市大型群众文化各种赛事活动,受到老百姓的热捧。

解读:社会文化需要传播,报纸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赢得读者和市场。这可以说是成都社会文化“馆报联动”的成功案例。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方面,成都市文化馆从在一张报纸上创立“报纸文化馆”这种全新的公共文化传播方式开始,不断在传播方式和手段上创新,使文化馆在传播中的地位得到加强,使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在质和量上不断得到提升和增长,进而演变成一种公共文化的再生产、再创造,其原有价值、意义在传播过程中也得到放大、升值。至此,成都市文化馆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的“四新四变”得到全方位的展示。从另一方面看,成都市主流媒体、党报《成都日报》通过与文化馆的合作,提升了文化含量,塑造了文化形象,扩大了影响力、公信力,提升了报纸的品牌价值。

二、经验分析之二:新媒体融合,多元化传播

早在2012年6月,成都文化馆就率先启动了全国首个“数字化全景式艺术体验平台”,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打造全景式数字化文化馆,将阵地、环境、活动、展览、演出、培训及教学等各项服务内容移植到互联网,推进远程和三维式教学辅导及培训,从“艺术展厅、艺术教室、艺术剧场”三方面立体展示了信息时代数字化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和公益性文化服务。

“成都故事・百家谈”市民公益讲座、成都故事作品、成都市市民文化艺术培训学校、群文理论研究、各种美术书法摄影主题创作展览等活动都被搬上网络,同时开通成都市文化馆官方微博,第一时间将各类文化活动信息与市民分享,极大地拓展了传播空间。此外,他们还运用数字化手段拍摄微电影《治国的演讲》,以真实故事、独特视角和切身感受诠释了市文化馆“成都故事・百家谈”市民文化讲座和“约会艺术・大家来”市民艺术培训两大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服务效应。

解读: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全国各地文化馆纷纷融合新媒体新技术,成都文化馆也不例外,而且是率先启动“数字化全景式艺术体验平台”,这种先知先觉,说明了什么?这一点,对于敢为人先,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更值得我们深思。作为文化馆,他们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的数字文化馆的立体传播与“报纸文化馆”平面传播结合,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共同开创了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多手段传播的新局面,让广大市民足不出户就能在网络平台上获得丰富的文化活动资讯,体验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引领了成都市民文化生活方式的新风尚。作为新媒体,他们从中我得了文化资源,提升了品牌,赢得了更多的市场。实现共赢。

三、经验分析之三:与媒体联袂打造活动精品

成都市文化馆,转换角色,由客为主,跨界互动,与广播电视台、中国电信iTV平台音乐频道等联袂打造群众文化活动精品,掀起了全市公共文化活动的。如成都市文化馆牵头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文化竞技大擂台旋风。与四川广播电视台共同举办的“成都文化四季风――耀舞扬威”大型电视群众舞蹈创意竞技秀活动,节目陆续播出后,收视率节节攀升,最高时达到3.0,在同时段电视节目中稳居全川三甲宝座,全省约2494万人次观看了节目,创栏目收视之最。四川其他城市和少数民族地区队伍也慕名前来参赛,形成了成都与四川其他城市的区域互动,在全省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与成都市广播电视手重磅推出“舞动嘉年华”第四季――2013成都市群众广场舞电视大赛,时间跨度长、传播力度大、群众参与面广,吸引了400余支舞蹈队伍报名参赛。与四川广播电视台、成都市青羊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合作,开展“成都文化四季风・音乐消夏”暨“想唱你就来”大型电视群众音乐比赛,将群众性音乐搬上电视荧屏,实现了“跨界联姻、合作共赢、品牌提升”,吸引了全市600余组个人和团体报名参赛,上万名市民直接参与到该活动中来,上千万成都市民通过电视共同分享了整个赛事的精彩过程。成都市文化馆还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数字文化进社区,服务民众齐欢唱”群众电视、网络歌咏比赛,活动历时3个月,收集到有效视频2744个,并上传至中国电信iTV平台音乐频道“智慧家庭・唱好声音”专区展播、供群众观看。

解读:成都文化馆,在主流报纸上建立自己的宣传阵地,在网络平台上实现立体传播,不断壮大的媒体宣传声势和全市公共文化活动开展的热潮形成共振,产生积极影响。他们一方面运用广播电视台与网络频道,全方位加强媒体宣传,“报纸文化馆”与数字化文化馆都全程报道和展示了这几大赛事的进程,让信息传播多角度、零死角;另一方面,积极向全国各大门户网站如搜狐网、新浪网、腾讯网、凤凰网等提供赛事信息和新闻,供其转载。各种媒体形成合力,构建起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传播、快捷迅速、覆盖广泛的媒体传播网络。

四、相关对策建议

广东文化馆、广州市文化馆在社会文化传播上业做出新的举措,各级文化馆都有自己的网页,活动时都会邀请媒体进行报道,“对于大型社会文化活动,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电台电视台,进行大力宣传,产生良好影响③”。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社会文化活动信息报道多,深度报道特别是调查性报道较少;群众文化面上工作报道多,评论、研究较少;本土社会文化报道多,与国内外先进社会文化比较研究较少。平时与媒体联系不多,沟通不深,活动时临时请媒体报道,形不成规模和真正的优势。

对策之一:主动出击,与媒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首先要抓边观念,重新定位,找准在媒体中的位置,同时,文化馆要充分认识媒体的巨大意义和积极作用。研究媒体,了解媒体,密切联系媒体,学会与媒体打交道。“利用好媒体,提升影响力,提高文化宣传的策划能力和宣传水平,扩大文化工作的战果。④”媒体也要抢占社会文化报道的市场,扩大读者群,提升影响力,毕竟,社会文化日益普及,影响越来越大。这块风水宝地,媒体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策之二:提供“弹药”,让媒体满载而归。媒体的特点是传播,文化馆能够提供什么给媒体?如果是一般活动信息,媒体只能是一般报道,除了媒体记者积极深挖报道内容外,很重要的是,文化馆在活动、策划过程中,能把活动的精华、台前幕后精彩的提供媒体。好照片、好声音、好作品,都是媒体所需。他们关心的不是一般性工作的描述,要故事,要人物,要情感。生动活泼的事例和直观的形象。文化馆要培养自己的宣传人才,善于策划宣传、运用媒体的高手。

对策之三:形成合力,让传播产生规模效应。报纸是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网络,电视、电台,多种媒体手段各有长短。文化馆可以根据报道内容精心设计,图片、剧目、现场、理论、活动、人物故事等,根据媒体特点,提供不同宣传产品,达到更好效果。文化馆的网页,影响力不足,必须与更多的网站合作,扩大影响。

对策之四:加强评论,提升社会文化的宣传报道水平。评论这块最缺,群众文化的评论,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欣赏水平,可以引导健康良好的文化方式,可以正确导向文化舆论,可以增加正能量。媒体也需要精彩的评论,尤其是对一个大型社会文化活动,评论家解读创意,分析得失,鉴赏精品魅力。

参考文献:

[1]何璨.浅谈群众文化传播的“人文关怀”.神州,2013年08期;

[2]王学思.创新观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全域覆盖”.中国文化报,2013年4月2日;

[3]会议材料.2012年度广东省社会文化工作总结(内部材料),广东省文化厅,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