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观经济价格理论范文

微观经济价格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观经济价格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观经济价格理论

第1篇:微观经济价格理论范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理论;均衡价格理论;经济增长;生活水平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006-02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个体的行为及运行规律的科学。经济社会个体的总和构成经济总体。因此,由个体的一般规律就有可能得到经济总体的一些规律。

一、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分析了市场的需求、供给、供求均衡及供求变化对均衡的影响。

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需求定理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大多数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呈反向关系。对应需求曲线D为负斜率。供给定理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大多数商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呈正向关系。对应供给曲线S为正斜率。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需求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反之,向左平移。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供给增加时,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反之,向左平移。市场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作用的。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供过于求,价格会下降;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供不应求,价格会上升。市场通过价格杠杆作用的调节趋于均衡点E,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0,均衡数量为Q0。如图1所示。

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需求或供给变动时,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改变,对应的均衡改变。如消费者收入增加,对于正常品而言,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为D1。均衡点为E1,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1,均衡数量为Q1。如图2所示。再如,生产成本下降,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为S2。均衡点为E2,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2,均衡数量为Q2。如图3所示。

二、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对宏观问题的解释

从图2可以看出,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均衡价格由P0上升到P1。由于经济社会大部分商品属于正常品,就经济社会整体而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会不断提高,价格水平也会随之不断提高;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均衡数量由Q0增加到Q1。均衡数量一方面是生产者的供给量,另一方面是消费者的需求量。在这里不考虑新产品的出现和旧产品的退出,只考虑现有产品。供给量增加意味着经济增长,需求量增加意味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所以,消费者收入增加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上升。

从图3可以看出,当生产成本下降时,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均衡价格由P0下降到P2,均衡数量由Q0增加到Q2。说明生产成本下降会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下降。引起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有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在经济社会中,生产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生产要素的价格却一般是上升的。如果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引起的成本下降高于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引起的成本上升,就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下降。

三、由微观经济理论到宏观问题的结论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提高消费者收入或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但提高消费者收入会使价格水平上升,削弱人们的实际购买能力;而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会使价格水平下降,提高人们的实际购买能力。

现实社会中的许多产品如彩电、冰箱、电脑、汽车等等,由于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成本不断下降。在供给量增加而不断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价格也不断下降。现实生活中,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各种物品的消费数量不断增加,价格水平也随之上升,如奢侈品、食品、旅游产品等。

第2篇:微观经济价格理论范文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属于“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微观经济学是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运用大量的图形和数学公式说明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策略。微观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中的一个部分,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门非实验的科学,只能借助于真实经济生活的观察,与可控的实验室实验无关。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更加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尤其是近年来美国的“翻转课堂”和慕课(M00C)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也为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1经济学实验的现状

 

Roth指出,20世纪30年代人们开始用规范的实验室实验研究经济学[2]。Thurstone的个体无差异曲线的实验研究[3]和Flood的囚徒困境博弈的实验研究[45]都表明经济学是一门可实验的学科。1948年,哈佛大学的张伯伦教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实验对象,验证市场的不完全性。Smith系统整理和阐述了经济学实验的方法论[6_7],尤其是2002年弗农史密斯[8]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标志着实验经济学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步人主流经济学舞台。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多数美国大学早已将经济学实验教学作为传统课堂授课模式的补充,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能力。

 

在中国,金雪军教授于2003年申报了经济学教学案例与案例实验室建设项目,成立了实验经济学研究小组,建立了经济学实验室和编写了经济学教学案例集。2005年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教师与研究生合作翻译了奥西多C伯格斯特龙和约翰H米勒合著的《Experim entswith Economic Principles》[9]。2006年暨南大学张耀辉教授成立了经济学实验室,编著并出版了《实验经济学教程》[10]。2008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建立了实验经济学实验室,为经济学的实验课程开展提供平台。尽管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先后成立了经济学实验室,但真正将经济学实验运用于课程讲授中的较少,尤其是系统阐述经济学实验过程的文献则更少。

 

2微观经济学中经济学实验的教学价值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经济学学科,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方面,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教学方式单一、形式单调。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课堂讲授法,教师单纯运用“黑板+多媒体课件+粉笔”的教学手段,由于微观经济学中存在大量的图形和数学公式的推导,教师需要板书的时间较多,繁冗的数学模型和数学公式导致学生仍习惯于中学时代的惯性思维和学习方法,生搬硬套,为应付考试而考试[n]。忽视了对微观经济学的实践价值的理解和理论的现实运用。另一方面,“满堂灌”教学模式。鉴于课时量的缩减,各高校在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授时仍然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模式,偏重于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释和运用n2]。“填鸭式”教学方式导致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累,教学成为教师的“独角戏”,学生仍然处于“要我学”状态,未转变为“我要学”状态。

 

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为变革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可以有效地改变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能力。具体的教学价值表现在:

 

(1)增强学生对经济学的体验感受。将实验经济学引人到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其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实验研究方法,而在于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经济现象,把理论抽象的经济学进行简便的实践还原,增强学生对经济学的体验和感受。

 

(2)丰富教学模式。在微观经济学中开展经济学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计算机或实物模拟的经济活动中,教师的讲述及实验参与人员之间的对话产生的听觉刺激、实验过程中观察的经济现象产生的视觉和编码刺激等都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产生的听觉和视觉刺激,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较之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实验教学模式可以产生更好的互动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3)加强学生的科学训练。微观经济理论的成立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的,不同的假设前提可能导致不同的结论。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开展经济学实验教学,主要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用于辅助经济学的传统教学"3]。因此,经济学实验并不是用于验证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而是一种经济理论的展示。其目的主要是加强学生的科学训练,在学习经济学理论时严格遵循假设、推理到实验的科学过程。

 

3微观经济学中经济学实验的教学应用

 

3.1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开设经济学实验主要采用两种教学体系模式:①将实验教学作为课堂讲授的补充,仍然以经济学的课堂讲授为主,但会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专门安排若干次的经济学实验,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体会和理解;②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整理设计成若干个实验,以经济学实验室中的实验为主,学生通过参与经济学实验体会和学习经济学[14]。这两种模式的适用范围不同,第一种模式是国内现在开设经济学实验的高校广为采用的,一般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安排4或5次的经济学实验,开展方便、有效;第二种模式以实验为主,但并不能取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教学,因此往往作为选修课课程来开展,这种对经济学的实验要求较高。

 

3.2软件平台

 

20世纪70年代以前,经济学的实验主要以手工实验为主,通过笔、纸、黑板和时钟等设备来进行。经济学实验往往受到课堂时间、经费和学生人数的制约而存在较大的局限性。2000年以来,计算机技术的曰新月异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为经济学实验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技术平台,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实验依赖于计算机来开展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记录。这种实验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实验效率,实验的参与人通过鼠标即可操作整个实验的流程。

 

计算机在经济学实验中的重要性决定了经济学实验软件的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现有的经济学实验软件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然后结合国内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略微的修改。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在1972年成立了实验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实验室(LEEPS),普洛特教授主持发明的真实市场软件(MUDA)使双向拍卖的市场实验开展从理论变成了现实。1985年,“实验经济学之父”史密斯教授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成立了经济学实验室(ESL),成功开发了Econpor的电子数据库软件,其中包括了NFC,MarketLink,0SA等软件,主要用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美国普渡大学为纪念史密斯教授成立了弗农史密斯实验经济学实验室(VSEEL),设有数据采集和观察实验室[15]。

 

国内的经济科学实验室起步较晚,最早的一个经济科学实验室是由中国人民大学陈禹教授在1994年发起成立的。1997年之后,国内许多著名大学在“211”工程项目的专项资金资助下开始进行经济学实验室建设,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暨南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等均已成立了经济学实验室,进行模仿性质的实验教学研究,通过对国外经济学实验软件产品的研究,模仿和开发了相关的经济学软件,创建了良好的网络软件平台。

 

3.3微观经济学的经济学实验应用——以垄断市场结构为例

 

3.3.1实验目的

 

垄断是微观经济市场结构中的一种,表示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不同于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的形成可能来自于厂商对生产资源的独占、厂商独自拥有生产某种商品的专利权、政府的特许、自然垄断等因素。通过经济学实验了解垄断的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3.3.2实验设计

 

本实验的参与者包括:厂商、消费者。厂商将得到一份说明成本的信息表,消费者将得到一张根据需求信息表制作的卡片,卡片上的数字代表意愿价格。厂商和消费者还分别得到一张收益记录表,所有的信息均保密。

 

本实验的交易规则。把厂商公开报价的形式称为叫价,厂商可以用举手方式或者用语言告诉现场的所有人员。当消费者购买数量超过厂商所能够提供的数量时,厂商可以要求用抽签方式,或者直接决定卖给谁。每次叫价时间间隔为2min,超过2min仍然没有成交,则为无效叫价。厂商有两次报价机会,是否选择两次报价和如何报价由厂商决定。全部交易共有两个阶段8轮,16min左右。请每轮参加者记录好自己的收益。第四轮、第八轮结束时,计算收益,并通告每位参加者收益情况。在第四轮和第八轮留下专门的时间给参加者一个计算收益的时间,大约为3min,3min以后重新恢复交易。每位参加者单独计算收益并将各期收益累加得到总收益。收益的计算公式分别是:

 

厂商总收益(或企业利润)=$(交易价格一生产成本)X交易数量

 

消费者收益(或消费者剩余)=$(意愿价格—交易价格)X交易数量3.3.3实验过程

 

首先,进行实验分组,假设班上有30名学生,可以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5人,其中4人编号分别为A、B、C、D,均为消费者,1人为厂商。每次交易之前,每个消费者得到一张扑克牌,扑克牌上的数字代表消费一单位商品得到的边际效用(意愿价格,即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每次交易完成,将扑克牌收回重新随机抽取。厂商之间的信息保密,其拿到的信息表上面的数字表示生产每单位产品的成本。

 

其次,开始交易流程,共进行两轮8局实验(每局4轮)。具体包括叫价、交易合同、生产3个环节。在叫价环节中,厂商在每一轮交易中先报价。厂商有两次报价机会,每次叫价的时间间隔大约为2min,包括买卖双方等待消费者的思考和准备;在2min以内,时间由厂商决定。假设当出售四个单位产品时,成本分别为3、4、5、6元,那么厂商的报价可以大于6元,但不能小于6元。对消费者而言,接受的价格不能低于所拿到扑克牌上的数字。双方能够共同接受的价格即是成交价格。价格仅由卖方报出,买方不能讨价还价,也不能相互商量共同购买决策行为,只能各自决定买或不买。在交易合同环节,如果消费者愿意购买,随即与厂商签订合同,合同一经签订双方不得反悔或违约。然后,厂商可以进行第二次报价,消费者可以决定买与不买并签订合同。如果出现厂商报价后出售数量不足时,厂商有权决定与哪一位消费者交易,没有达成的交易不能签订合同,双方都不能计算收益。在生产环节,厂商签订合同后立即生产,不存在违约可能,也不发生运输成本及交易成本;厂商是根据订单生产的,不存在存货机器成本。

 

3.3.4实验结果与讨论

 

在实验程中,学生们将课本中垄断市场结构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实验中,消费者只能决定买与不买,不能讨价还价,更不能相互商议而做出共同购买决策,这充分体现了垄断的市场特点,真实反映出了垄断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充分体会垄断市场结构的特点,并对现实生活中的垄断理论和问题进行延伸讨论。

 

4结语

 

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经济学的可实验性得到认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验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感受。本文以垄断市场结构为例,通过实验目的、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与讨论的阐述,探究了实验经济学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过程。教师事前通过课堂上的理论讲授,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在经济学的实验过程中,通过规范设计,使学生较为容易地掌握实验规则,认真完成每一个步骤,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经济学的魅力和学习经济学的乐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第3篇:微观经济价格理论范文

1.微观经济学课程及其教学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经济学说,其理论体系和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

微观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核心,以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为研究对象,主要由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构成;微观经济学中的众多学派,产生了众多的经济学著作、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有些经济学理论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也有一些经济理论则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因此,对微观经济学各学派的理论和观点要有分析、有鉴别的加以学习和研究。

1.2 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

微观经济学的方法论方面有抽象化、数学化的特点。数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如微积分、求导,几何图形,图表等,但是学生习惯于以普通语言逻辑来分析问题。但是我们说数学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只是为了说明经济现象经济规律,所以说如果只有数学是万万不行的,它会使经济学流于形式主义;必须把数学与其他说明的经济现象经济规律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实证分析为主,广泛运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需求函数、供给函数、生产函数等。在基本理论的论述中多将语言逻辑分析与数学分析相结合,既有抽象的概念,又有形象的图像;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特别是边际分析法和均衡分析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可借鉴性。

1.3 研究的内容具有理论性与实用性

如何利用和配置稀缺的社会资源进行生产,以满足人们的多方面的需求是一切经济制度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的经济制度只是以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所普遍存在的,因此,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我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政府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虽然微观经济学来源于西方,但它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环境、运行方式、调节手段的理论却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所迫切需要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通过学习使学生扩展理论分析的空间,懂得多角度、多范围、多层面来分析社会经济问题,能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

1.4 教学表现出以下明显的特点

一是现代微观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门派很多,有的观点针锋相对,这种理论体系上的开放性和挑战性要求我们要有所鉴别、博采众家之长。二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我们不能割裂它们的历史性。在应用上是如此,在理解上也是如此。大多数理论在教科书中都缺乏充足的介绍,这是每本教材无法避免的特点。但学习过程中不了解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尤其是有关的学术背景,则不可能准确把握理论的渊源,对理论的认识就是不全面的。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关键术语,如边际效用,我们最初是难于接受的,如果我们知道了边际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边际主义者的实用哲学主义的由来,边际量的理解就不如现在那么生硬了。再如经济学中的各流派的观点,每一学派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我们没有对这些理论体系的研究,就不能了解理论的基础。

2.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本特点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是未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是未来的职业经理人的主要成员,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这个任务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不仅要培养他们学习“知识”,更要培养“能力”,不仅要介绍具体的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方法、知识,也要研究公司运营中的战略问题、生产问题、激励员工问题,更重视实际应用性,因此就要求教师在使学生接受良好的知识性教育的同时,不断进行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接触,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所处的知识氛围、校园文化及其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未来就业方向与其他类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不同,把握这类学生的特点对讲好微观经济学这门课有十分重要。总的来讲,这些学生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生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

财经院校有很多文科生,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在学习时,更希望把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纯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来学习。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学生所学的一门专业课,一般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这些刚刚接触专业课的学生有一些相同的特点:他们虽然读过或听说过一些经济理论,但经济学知识不够完善,没有一条贯穿于经济知识的主线,也不能形成体系。他们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微积分课程,但由于经管类专业文理兼收,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财经类院校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要求与工科专业的要求不同,他们只需学习“经济数学”。这一明显的知识结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

2.2 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

教学中讲到经济学家的生平、经济学的渊源时,学生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内容时,则不习惯接受。西方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不同于政治经济学之处就在于它广泛使用数学工具进行经济分析。但经济学毕竟不是自然科学,而是社会科学,对许多经济理论的深刻理解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历史知识和社会学知识,这正是财经类院校学生的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组织教学,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教师要在教学中要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理性化的东西给感性化。

2.3 学生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

微观经济学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大学生刚刚从高中毕业,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学了很多,但实践活动却很少,有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难以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学生迫切需要了解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了解我国现在的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现状及其深层次原因。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必然选择。

2.4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

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题不及时完成,在上课时有些同学才赶作业,更有甚者有一部分同学直接就是抄别人的作业答案。

3.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3.1 把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体系

这点学生往往容易忽视,他们在遇到问题以后不知如何使用头脑中的知识,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理论、什么样的工具来解决。学习过程中他们关心的是知识点而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统一性,结果是他们难以将知识点串起来。微观经济理论是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把握它的基本框架更易于掌握它包含的知识点。我在讲完这门课时进行复习时归纳出如下几点:一是要掌握最基本的概念:比如稀缺性、均衡、机会成本、市场结构、市场失灵等。二是要掌握三大均衡:需求与供给的均衡,消费者均衡(需求的均衡)生产者均衡(供给的均衡)三是要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十大规律(定理):比如需求规律、供给规律、供求定理、恩格尔定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科斯定理等。四是要掌握二个失灵: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也就是说市场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有缺陷,需要政府调节;同时政府有时也是不完善的,需要不断改革完善。通过复习归纳使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内容体系及重点。另外要区分政治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它和宏观经济学构成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学微观经济学这门课之前,许多同学已学过政治经济学,学习微观经济学,要注意不能把这两门课混淆起来。虽然他们都属于经济学,但它们的理论体系与内容是完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以研究生产关系为主,要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及将来灭亡的规律,微观经济学不研究经济制度本身,只研究具体经济问题;政治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属于实证经济学,二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经济问题的。所以,它们的基本概念与理论都完全不同。

3.2 着重讲清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很多。学生要在短暂的时间内掌握这些内容是有困难的。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时就要务求精而不求多,抓住重点,讲清讲透重点和难点,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其概念,决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要侧重于理解。对于理论要注意它本身的推理逻辑,不要以个别现象来否定或批评一种理论。

3.3 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的并用

以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法为辅。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也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它一般是由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听取知识,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微观经济学内容较多,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于人数比较多的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内容的含量比较大。对于大堂课主要使用这种方法。但是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对于小班课,也就是学生人数30—60人之间的,可以多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了解众多企业的营运状况,培养了自己独立处理企业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组织案例教学可以结合我国当前经济改革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收集信息、数据、案例,组织学生围绕着老师给定的思考题进行课堂或课外讨论。在案例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和有理有据的论证,条件允许的话,甚至可以采取辩论的形式,发挥财经院校学生能言善辩的特长。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并用能取长补短,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课前,教师布置一个案例或阅读材料让学生准备,提出讨论的问题。要求学生对布置的案例或阅读材料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解析;课堂上,通过提问、记录,促使学生讨论及提供可能有益于班上思考和学习的数据、理论或见解来引导案例讨论;最后对学生的参与进行评价,根据原定的教学目标对案例和其他材料进行评价并更新教案。在这里要首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时先小组讨论,再由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教师最后总结。另外案例讨论也必须在讲解了相关的经济学原理之后进行。

3.4 传统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法紧密结合

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各有所长,应该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信息量大,生动形象。但如果掌握不好仅仅拘泥于多媒体,效果反而不理想,也就是多媒体仅仅是一个工具,是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桥梁,学生有时候往往重视了那些华丽的外表而忽视了课程的内容,加之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速度快,学生可能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印象就不深刻。而传统方法粉笔加黑板,学生可能更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理解所学的内容。所以要把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一部分内容可以采取板书,涉及到的案例、图表等资料用多媒体展示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3.5 考核方式要多样化

考试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对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的一次客观的评价。科学的考试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使老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因此,应该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变过去一次性闭卷考试为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成绩可包括课堂发言、课堂讨论,课堂出勤等,目前我院这一部分可占到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我们认为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而不至于只在考试之前突击几天,临时记忆以应付考试,使学生能牢牢掌握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体系。

3.6 注重习题训练,多做习题

第4篇:微观经济价格理论范文

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被定为财经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21世纪初,教育部把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课程。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相互依存、互为基础,两者并不存在对立的关系,只是针对的研究领域不同,所用方法等都差不多。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微观经济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该课程将为以后学习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微观经济学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在学生了解、认识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经济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

当前微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授课教师的缺乏和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一般都采取大班的教学模式,课堂纪律难以保证,师生互动很难开展。第二,微观经济学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教学任务繁重,部分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整个课堂就是在“灌”⑴。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光死记硬背一些结论,并做一些与理论相关的题目,但对这些理论到底是干什么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何作用、如何利用这些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学生却甚少关心,更不用说弄清楚。“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也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更重的是让学生明白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等。第四,部分年轻老师注重理论模型的推导,数学化严重,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可接受度,进而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积极性。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从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入手探讨改革对策,以期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1现有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第一,教学内容多,课时偏少。微观经济学需要讲授的内容特别多。目前很多本科院校都以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作为教学用书,该教材共有十一章,涉及的内容包括需求、供给和均衡理论,效用论,生产论,成本论,市场结构论等,教师很难在规定的50个(左右)课时之内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理论性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弱。微观经济学主要是对流行于西方国家的一些经济学原理的介绍,理论性非常强,难免会有些枯燥。并且,现在讲授经济学的基本上都是年轻老师,缺少实践经验,对一些经济问题、经济现象缺乏深刻理解,讲起理论来自身都感觉空对空,没什么依托,底气不足。学生的主要精力也放在了看课件和记笔记上面,很少联系实际。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丧

失了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热情反过来也受到了打击,教学陷入了恶性循环。

第三,研究方法多而杂。研究微观经济学的方法很多,经常采用的有均衡分析法、边际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和数学方法等。但在运用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能被学生所接受。像有些数学模型,数学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就难以接受。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很重要。

第四,教材的选用存在问题。国内高校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门,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原版的《微观经济学》,主要阐述流行于西方国家的一些经济学思想,为西方学者所写,更有权威性;第二类是中国学者根据自身对经济学思想的理解并综合中国的实情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在国内得到大多数的认可并运用;第三类是照抄别人的教材而组编形成的教材,编者对研究一些经济学理论的假设前提、经济学思想的理解并不是很透彻,易误导学生,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教材质量层次比较低。

第五,考试方法单一。选择什么样的考试方式关系到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目前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考试方式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微观经济学课程最终的教学目标是学以致用,现有的理论闭卷考核方式不能真正考核到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情况。

2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对策

第一,调整教学班级的人数规模,班人数控制在50人左右,这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课堂交流中,学生可自由提问、自由发表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上课前要充分备课,吃透教材,吃透所要讲授的理论,才能在交流中游刃有余。

第二,教师应首先把理论讲透,再联系实际情况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枯燥的理论。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很贴近生活的科学,对消费者、生产者和商品价格等进行研究,其实就是对日常经常经历的事情进行讨论。比如,物品的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当一方发生变化时,就会影响价格的波动。教师可联系实际生活,如夏天热就会引起对冷饮的需求增加,从而引导学生思考:需求发生变化时会影响价格的波动,那么需求是增加还是减少了?影响需求增减的因素有哪些呢?商品的价格、收入、偏好、预期等等是属于什么因素呢?

第三,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某些经济学理论。通过建立模型,可把一些次要、粗糖的东西去掉,留下一些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东西,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事物的前因后果。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具体化数量化,而数学模型的建立可以实现这一目标。经济学中有很多数量方面的关系,有时候数学模型可以帮我们清楚地了解这些数量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它们的真实存在性。但数学模型的建立也要适当,对数学基础好的班级可适当多讲一些。

第四,教师应尽量采用双语教学。目前一些比较好的微观经济学教材都是外国人写的,很多原著都是英文版。有的用英译过来的教材,有的用国内学者组编的教材。由于翻译上的习惯和文化差异使得那些非原版教材并不能很好地反映经济学的原始概念,而这种原始概念更能体现经济学的精髓,因此教师应该尽量采用双语教学,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和表达经济学的一些思想。

第五,建立更科学的考核体系。以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版本为例,章节内容非常多,48个课时连课程内容都讲不完,根本没时间复习,有时学生学了前面的忘了后面的,仅通过闭卷考试很难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应该建立更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如可以把闭卷考试和平时的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期中测试等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考核。

3结语

第5篇:微观经济价格理论范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理解;掌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290-02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1890年,马歇尔(1842 —1924)发表《经济学原理》,初步建立20世纪微观经济学。这是对19世纪边际效用论及其以前的庸俗经济理论进行综合的结晶。该理论率先采用“经济学”以代替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一词,以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为基本假定、运用边际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系统阐述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创立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构成20世纪微观经济学的主体,后经过20世纪中期的扩展,微观经济学不仅研究内容有所扩展,如增加了一般均衡理论、建立了福利经济学,而且研究方法得到创新,如引入数理经济分析法、博弈论等,还关注经济理论的实践应用。

微观经济学研究资源稀缺性条件下社会经济主体的决策与选择问题。属于“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西方经济学”二级学科,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高等教育中,微观经济学不仅已经成为所有经济类课程和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也成为大多数非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性、思维性、理论性和实用性并重的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中具有平台性和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意义

学习该课程要具备一定的《微积分》知识。要学好《微观经济学》,需要具备《微积分》的知识。这要求学生要把微积分课程学好,这对学习好《微观经济学》课程有很大帮助。而学习好《微积分》课程本身又具有一定的难度,加上经管类的学生是文理兼收,特别是对于文科生,学好《微积分》非常困难。《微积分》学不好,对于理解《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相关内容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比如对于利用数学方法推导利润最大化的原则,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有的学生在做题时,计算方法知道,可是由于没有较好地掌握求导公式,导致计算出错误的结果。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该课程难度大。《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它的知识体系来源于西方。故《微观经济学》教材有国外的原版教材,还有把国外的书翻译过来的教材,还有就是国内作者所著的教材。前两种教材的思路都是西方人的,造成国内学生理解的困难。即便是国内作者所著的教材,其内容也都是西方的,其中的一些假设、案例不符合中国的实际,会让学生感觉比较生疏,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该课程中的很多概念、理论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接受起来难度大。此外,这门课的内容逻辑性强,前后章节联系比较大,所以,如果前面的内容掌握不好,要学好后面的内容,更是难上加难。还有就是这门课所涉及到的图形多,坐标的表示又与数学上所学的相反,这些都增加了这门课学习的难度。鉴于上述原因,再加上《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和基础课,该课程都安排在大一下学期,而此时,这些学生刚接触了一两门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更是刚刚接触。而对学生本身来说,因为这门课是考研课程,所以,一部分早早立志考研的学生,会下工夫去学;而对于其他学生,特别是把大量精力花在兼职上的学生,花在学习上的精力有限,就会选择知难而退,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影响教学效果。

2.该课程内容多。《微观经济学》包含的内容很多,它包括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论、要素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和微观经济政策等等,而这些理论本身又各自包含很多内容,如市场论又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垄断市场。虽然这门课逻辑严密,学生们依然会觉得内容繁多,要全部掌握比较困难。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领域面非常广阔,如数学、金融学、财政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等,无论对老师或者学生,要求都很高,很多人望而生畏。

3.缺乏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教学活动中,老师一般都是站在讲台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坐在下边听边记的教学形式,学生只能理解和记忆教师所讲的内容,把主要的精力都投放到记录、整理和背诵课堂笔记上,很少有同学去主动学习和研究同课堂教学有关的经济学知识,也很少能独立进行社会调查和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经济学的课堂上缺乏老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缺少学生与社会的双向沟通。大多数教师也缺乏所教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讲课的针对性也不强。

三、解决的对策

1.学好微观经济学应多做习题。做练习题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经济学概念、原理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所提出的经济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采用启发式和对比式教学。启发式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教师在转变传统教学方法观念的时候,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中国本土案例兴趣的教法。由于微观经济学理论性强的特点,应理论联系实际,多运用本土化的案例开展讨论、解释微观经济理论,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把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潜力挖掘出来,从而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微观经济学》一些章节之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如果注意对相关内容的对比,就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供给理论和需求理论的比较,二者的概念、影响因素等大都一一对应。又如,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在结构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消费者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以预算收入为约束条件,而生产者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一定的成本为约束条件;在几何图形的分析上,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和生产者的等产量曲线、消费者的预算线与生产者的等成本线具有相似的特征,消费者消费的均衡条件与生产者生产的均衡条件具有相似的形式等等。再如,在市场理论部分,不同类型市场的含义及长短期均衡的分析都具有相同的过程,如果在讲解的过程中注意对比不同类型市场的异同,就非常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突出对图形的讲解。在《微观经济学》里,有大量的图形。学生如果对这些图形不理解,想死记硬背就太困难了,也会漏洞百出。而一旦学生理解了这些图形,会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的理论,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加强对图形的讲解,讲清它的推导过程,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某个图形是什么样的,还要明白它为什么是这样的。同时,还要注重图形和理论的结合,让二者相得益彰,使学生能够作到通过图形来理解和阐述相关理论。比如在讲解需求变动和需求量变动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时,就可以通过图示法来说明。图表可以清晰地说明了需求量变动是指由于商品本身价格变动引起的消费者购买量的变化,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价格本身不变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又比如,在讲解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时,把概念和画图结合起来,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再比如,在讲解斯威齐模型时,通过它的假设条件可以画出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图,结合图形可以很清楚的推导出寡头垄断市场的价格刚性。此外,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其他要注意的问题。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很多名词都有英文缩写,也要求学生掌握。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缩写,需要教师把这些概念的英文表达告诉学生,从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又如,还可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经济读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包括经济思想史,一些经典著作,反映经济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如《经济学动态》等,介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的书籍,还有经济理论应用方面的书籍如茅于轼的《生活中的经济学》等等。这样即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的大小、语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丰富程度、语言的幽默诙谐、板书的工整程度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总之,《微观经济学》教学就像是一门艺术,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而作为任课教师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思考,经过不断地改进,让我们的教学趋向完善,进一步地提高教学效果。

4.穿插讲解式案例教学。穿插讲解式讲授案例侧重于讲述与解释方式呈现案例,用于说明和论证微观经济学原理与规律。教师在讲解某一章节基本原理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这一形式主要用于理论讲解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如在讲授“机会成本”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自己选择就业还是就学来解释,机会成本的含义就是当选择了就学而放弃了就业,失去了四年就业应该获得的最大收入,这个被放弃的最大收入就是就学的机会成本;在讲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学生难以理解,就以学生自己喝水的亲身体会为例,渴了喝第一杯水特别舒服、到第二杯舒服、到第三杯不舒服,甚至最后难受,以此讲解说明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通过邻居种花及工厂污染来讲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通过“囚徒困境”和“田忌赛马”等案例讲授简单的博弈论等等。此外,还可以引人国内外有关理解经济学原理的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等作为案例,使学生真正在心理上“乐”起来。通过所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生感到了微观经济学就是身边的学问,学习的兴趣高涨,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微观经济学理论。但这一形式的案例不能过于复杂,最好是一些对重点、难点能阐述透彻的小案例。这要求教师自己能深刻地理解和思考现实生活,组织和积累一些案例,在课堂上能信手拈来。穿插式讲授的方法主要是知识点案例,能起到加强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刘施扬.《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2).

[3] 张秋.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科技经济市场,2009,(8).

第6篇:微观经济价格理论范文

[关键词] 微观经济学 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

微观经济学是高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如何改进课堂教学过程,增加教学效果,一直是该课程教师所关注与探讨的问题。但是,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现状表现为:教学方法单一,教材过于理论化、数学化,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考评方式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学生认为微观经济学理论抽象难懂、学习兴趣不高等现象。鉴于此,本文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出发,对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对微观经济学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

从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看,该门课程特点表现为:

第一,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理论比较抽象。

一方面,是因为经济规律属于社会科学,由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于理论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经济理论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为背景的,与我们国家的国情背景、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在理论介绍中包含各种假设条件,理论的应用是有前提条件的,使学生在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时有一定的难度。

第二,经济学思想、经济数学及经济曲线三者的相互融合贯穿于教学始终。

该课程以其新颖性和有用性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同时它又是一门逻辑性和系统性极强的课程。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以量化分析为主,其理论的得出与变化,可以通过图表来形象直观的再现,便于说明理论的存在与发展。同时,数学知识运用频繁。许多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得出,都是通过数学推导得来的;通过数学证明其自变量的变化是如何导致因变量变化及变化的程度,对数学知识掌握应具备应用和分析的能力。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一)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备课、资料准备、授课、学生做习题、专题讨论、考试等主要环节上都努力体现这个目标性特征。做到每章节目标明确、重难点清楚,紧紧扣住《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目标,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开展《微观经济学》课程实验。

(二)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

1.把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体系

在讲授微观经济学具体内容之前首先概述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了解该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心、研究目的、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特点是什么,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关心微观经济学的统一性,以便将知识点串连起来。微观经济理论是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一是要掌握最基本的概念,如稀缺性、均衡、机会成本、边际、市场结构、市场失灵等。二是要掌握三大均衡:需求与供给的均衡,消费者均衡,生产者均衡。三是要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十大规律:如需求规律、供给规律、供求定理、科斯定理等。通过复习归纳使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内容体系及重点。

2.增加前沿教学内容的介绍

教学中充分反映学科最新进展,同时结合教师科研,丰富教学内容。《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现实,把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引进到课堂,形成了一种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机制。比如,结合每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介绍经济学学科前沿的发展情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科方法的学习,实施方案为删减一些不必要重复的内容。使学生在掌握传统的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之上,对融合的新方法、新背景以及新的挑战和机遇都有所了解,为学生理解和应用理论研究拓展视野。

(三)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设计与教学设计相结合

强调改变教学理念的创新,努力探索《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方法从传统的“讲课”向“综合性教学系统”转变,形成一套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更新和不断自我完善的教学系统。突出表现在多媒体教学的不断创新,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为:从经济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引出课程讲授内容――提问式教学――穿插课堂思考、身边的经济学故事――多种方式阐释经济学原理(散文式语言、图表、模型、案例等)――讨论、课堂实验――网络、媒体资料――经济学理论应用――复习小结――课后练习和阅读参考资料加深理解。该过程充分体现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通过这样的系统教学,有利于课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满意度。

2.组织微观经济学实验

为学生营造了活跃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发掘自身对经济事件的好奇心,并且主动思考问题的答案。在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进行讨论,对于激发学生利用经济学原理来思考周围的世界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对没有修过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学生和有一些经济学基础的学生都十分有用。每一个实验应包含以下内容:实验说明部分,对实验进行指导说明;实验讨论部分,提出与实验相关的经济理论;实验报告部分;课后作业。实验和讨论的交替使课堂变得富有节奏。实验报告帮助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应用经济理论和分析结果。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是对市场配置资源运行机制的规律总结,其理论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向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将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可以先讲解理论要点,然后引入案例;也可以将案例融入到理论要点的讲解当中,引导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理解和体会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精髓和分析方法。作为授课教师平时就应该保持敏锐的观察、联想力,为案例教学准备素材。比如,笔者在讲授垄断市场的价格歧视时,以电影票分为成人票和学生票,来分析垄断市场进行实行歧视性价格的条件和利润等。

三、结论

微观经济学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经济学理论和思想,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积累与能力提升并重,达到学以致用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庆.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及教学方法探讨.经济研究导刊,2010,(31).

[2]雁.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研究,2008,(1).

第7篇:微观经济价格理论范文

 

一、引言

 

作为国家教育部指定的经管类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之一,经济学在全国各个专业财经院校和非专业财经院校的财经类专业课中普遍开设。尤其是微观经济学,是大部分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性学科,因其对微积分、线性代数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有一定的学科要求,加之其理论性较强、逻辑性较强的特性,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其产生爱横交织的感觉。

 

二、类比分析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

 

类比分析(analogical analysis)主要应用在数学物理工程类的学科中,它通过两个或两类对象的比较,找到两者在某些方面(特征、属性和关系)的逻辑类似点,从而把其中一个对象的有关性质移植到另一对象中去。因此,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其客观依据是客观事物的相似性。

 

相似性是客观世界的一种普遍性,微观经济学的知识体系也不例外。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阐述知识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尤其是具有类比性的知识体系。

 

(一)类比分析在“弹性”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在讲解“弹性”概念时,将经济学的弹性与物理意义的弹性比较。弹性的本意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是指材料物体对外界力量的反应程度,引出弹性的数学定义。则弹性大的含义是伸缩性强,体现在经济学中为“可有可无,无所谓”,则其代表为对于中低收入者的高档消费品。

 

对需求的价格弹性的讲授应相对细致详细,这样有助于学生把需求的价格弹性类比到对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以及供给的价格弹性等学习中。

 

(二)类比分析在“d曲线与D曲线的关系”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由于垄断竞争厂商提供了有差别的且可替代的产品,所以,每个厂商面临着两条交叉的需求曲线。d需求曲线体现行业的垄断性,产品的差别性,表示个别厂商单独行为时所面对的需求状况,即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其它厂商的产品价格均保持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d需求曲线是厂商的理想产量,其斜率较大,相对于横轴平坦。D需求曲线体现行业的竞争性,产品的替代性,表示许多厂商共同行为时所面对的需求状况,即集团中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其它厂商也使价格发生相同变动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与销量之间的关系。D需求曲线体现的是厂商的实际产量,其斜率较小,相对于横轴陡峭。

 

d曲线与D曲线的关系主要有三点:(1)当集团中的所有厂商都以相同方式变动价格时,整个市场价格的变化会使得单个垄断厂商的d需求曲线沿着D需求线上下平移。(2)d需求线与D需求线相交意味着垄断竞争市场的供求相等状态。(3)d需求线的弹性大于D需求线的弹性,即前者比后者更平坦一些。

 

d曲线与D曲线的三个关系可以类比于成年人寻找配偶进行类比分析。第一,假设某位女青年小G希望自己找到一个理想的男朋友,对男朋友的要求可能有很多理想的条条框框,例如,“高富帅”。这种对异性朋友理想的需求状态就类似于d曲线。随着时间的流逝,小G发现,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完美的异性朋友。因此,小G就只能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同时这种调整也是围绕着理想预期来进行调整。这种对现实朋友的需求状态就类似于D曲线。第二,当理想与实际达到交点的时候,小G就很有可能与之成为恋人,感受到幸福,实现均衡。第三,在此过程中,可以发现,小G对理想朋友的要求高很多,条件也偏多。因此,现实朋友更类似于生活必需品,理想朋友类似于奢侈品,其弹性当然也比实际朋友的弹性大很多了。综合来看,小G找朋友与d曲线、D曲线的类比关系参见表1。

 

因此,不难发现,作为微观经济学理论中的重难点之一,“垄断竞争理论中的d曲线与D曲线”之间的三层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作为三本院校的学生,理解这个知识点就更具有难度。但是采用这样非常生动的类比分析,学生能够很快地理解其含义,结合对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的利润最大化方法的五步骤,很快就能完全掌握垄断竞争的短期均衡了。具体而言,第一步,根据MR=MC找到均衡Q*;第二步,根据Q*在d曲线上找到对应的P*;第三步,根据Q*在AR曲线上找到对应的TR;第四步,根据Q*在AC曲线上找到对应的TC;第五步,根据π=TR-TC得到利润最大化或亏损最小化的值,详见图1。

 

三、结论

 

综合来看,虽然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适当的类比分析,找到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相似关系,例如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与生产者利润最大化条件的相似性;或者找到知识点与现实生活中消费者行为的相似点,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并掌握经济学概念和原理,为其铺垫好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将学习到的经济学理论学以致用,实现微观经济学教学的预期目标。

第8篇:微观经济价格理论范文

 

《微观经济学》是教育部制定的经管类专业的重点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及应用性。学好《微观经济学》,对于后续的会计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专业课的学习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面对该课程繁多的理论假设、数理统计及图形分析,如何提高学生的上课自主能动性及积极性,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将内容庞杂的微观经济学相关理论清晰、明确的掌握并运用于实际就显得至关重要。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只有通过教学模式的综合性改革,才能改善其教学效果。本文试图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课程特点,基于行程式考核的创新方法,提出如何优化学习效果的建议。

 

1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1.1课程的基本特点

 

1.1.1课程的系统性

 

以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五版)为例,该教材系统全面,共十一章节。首先在引论部分全面阐述了西方经济学的特点、演进过程及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随后详细介绍了商品市场的需求与供给理论,厂商理论、四种市场结构(交换理论)及生产要素市场理论(分配理论);最后,在介绍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应如何实施宏观调控,从而引出《宏观经济学》。由此看出,整个微观经济学理论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1.1.2理论假设的抽象性

 

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微观经济学》对抽象思维有较高的要求。而财经类院校的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对教学过程中的逻辑推导、图形分析、数学公式等内容,很难系统掌握。比如在第二章中重点掌握的弹性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全面理解五大弹性分类且容易混淆。

 

1.1.3数理统计、图形分析的复杂性

 

《微观经济学》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很多数理统计知识进行推导,来求证相关的经济学理论,也需要使用大量的图形来说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过程,很多图形比较相似。比如第四章的重要曲线图:分析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的三个阶段及短期生产三个阶段的总产量、平均产量及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面对两张类似的曲线图形,学生很难在课上及时看懂并运用。这就导致学生在不容易牢固掌握的同时,还会丧失对该课程的学习信心。

 

1.2《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式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及多年教学实践经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教学实践改革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微观经济学体系庞大,内容繁多,教学课时不能满足内容的需要。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单向传播知识,普遍缺乏师生之间、学生小组之间的互动,从而学习积极性不高,很难达到教学效果。第二,通俗易懂的案例偏少。西方经济学起源于西方国家,教材中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热点问题的具体案例(比如为何书中列举的总是牛奶咖啡而是茶叶?),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了解和运用相关理论解释现实的经济问题。第三,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中以讲授为主,没有设置学生提问、课堂作业及案例分析,从而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及学习积极性,学生接受性普遍较差。

 

2行程式考核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正是以往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在民办高校改革的同时,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迫在眉睫,而行程式考核融入教学过程的应用体现出诸多益处。

 

2.1教学方式多种多样

 

在教学大纲的设计过程中,除了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外,还将设计大量的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小组团队作业等等。首先,通过案例教学法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并让学生尝试寻找现实世界的热点问题或经济事件进行综合分析及运用。比如讲到商品的价格弹性相关知识点时,可以列举不同阶段菜价或服装的价格起伏加以理解价格弹性,通过案例式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其次,设置恰当的课堂讨论课时,每讲完相关章节后,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寻找案例制作PPT进行课堂讨论,以考察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案例分析能力及PPT制作能力,并加强学生团队之间的组织及合作能力。最后,导入游戏教学法改善教学方法的单一性,改变学生对该课程枯燥无味的看法。如在讲授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的理论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完全信息的特点,可以设置一个信息传递的游戏,让全班同学参入,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上课积极性。通过行程式考核的课程设计,丰富教学方式,更好的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及课堂参与度。

 

2.2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

 

《微观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往的考核方式都是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这样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以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期末一张试卷也不能完整的反映学生一个学期的表现。按照行程性评估的相关机制,课程学习及成果评价分为三个部分,共占50%:一是考勤及课外作业,不间断点名以考察学生的上课情况,在课堂理论讲解结束后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以测量学生对所学理论、概念的掌握程度。二是分小班小组进行案例讨论,测量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方法,并进一步强化理论知识及动手能力,提升其分析能力及批判性思维。三是团队考核。通过组建团队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及应急应变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最后融入期末考试,占50%,评估学生整个学期对所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考核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3融入导师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师应该大量阅读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现实案例,根据教学大纲的设置,选择生动、通俗易懂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演示所学理论的含义,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除此之外,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后多听多看多写。鼓励学生参加相关专业专家、学者的讲座,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经济学领域文献,扩充其课外知识,开阔其专业视野,提高专业素养。帮助学生掌握案例分析、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在强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其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最后,课程结束后设置相应课时的期末课堂成果展示,邀请相关领域教师或专家组成评委,以此考察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案例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力求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

 

3行程性考核对其他课程的启示

 

微观经济学理论抽象复杂,数理统计、图形分析繁多,内容体系庞大,学生在学习中比较吃力,学习兴趣也随着内容的过渡慢慢降低。为了解决这一现状,本文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基于行程性考核提出一些改革方法。同时,行程性考核的机制也适用于其他专业,如市场营销学、管理学、会计学等。也可以行程性考核为平台,集合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融入案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课后习题演练法、小组团队作业和期末课堂成果展示以及前沿课题和互动式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相关热点事件,突出教师导学、小组自学、课外课内的学习互动。行程式考核具体运用的重点在于分解了学生平时成绩,更加看重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监督能力,关注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状态。通过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教学理念、课程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也对教师的导修水平、专业领域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之,在当今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学生接触的信息量越来越庞大。因此,不仅是微观经济学,任何课程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当中要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求适应不同阶段的教学动态。本文针对这一现状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行程式考核在微观经济学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做出一些探索。

第9篇:微观经济价格理论范文

【关键词】经济周期;经济增长;通货膨胀

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主要讨论经济社会中总体经济的运行,一国经济运行主要包括三大类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经济波动问题和经济政策问题。经济的增长主要是指社会中劳动力的收入增加,创造就业机会。经济的波动问题主要是指存在的工人失业问题和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问题。经济政策问题主要是指政府能否对经济出现的波动进行干预,通过制定相关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熨平经济的波动,从而改善经济的运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相互联系和补充,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以微观的个体活动为研究对象,在社会资源总量既定的情况下,个体在进行经济活动目的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研究个体的所采取的行为,根据经济活动的后果说明市场机制如何实现社会中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宏观经济学是从宏观层面在社会中资源配置方式既定的情况下研究经济中各相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个体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所采取的经济行及其造成的后果,主要对市场机制下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是基于价格理论,通关观察商品价格的波动,利用个量分析的方法对个体经济行为进行研究。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侧重讨论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宏观经济学主要依靠的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的方法是总量分析。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三类经济模型,其中分析经济增长的模型,以及反映经济波动的长期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和短期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经济增长模型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经济社会中资本的历史性积累和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各国增长率差异造成的原因,以及分析要素投入的积累和技术进步对提高生活水平产生的影响。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主要研究经济社会中物价的波动对产出造成的影响,总供给水平是指经济社会在资源和技术条件不变的条件下,经济能偶生产的商品产出量。总需求水平是经济社会对商品消费、政府进行投资、政府采购以及商品出口的需求水平。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与社会中价格水平无关,取决于生产能力提高,其中价格水平取决于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相互作用。短期中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是指在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就业机会充裕,不存在失业,经济社会提供商品的数量保持不变。

二、宏观经济周期与理论经济

周期是指国民收入波动获经济总量波动,总体经济活动存在交替型的扩张和收缩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周期的波从主要衡量指标是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下降,而不是经济总量的上下起伏。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在繁荣阶段经济得到不断提升,通过发展到达顶峰。衰退阶段主要是指当经济社会达到繁荣阶段的顶峰时,经济社会趋于平衡的状态,当经济处于收缩阶段时,才是正是处于经济的衰退阶段。在周期中萧条阶段,经济出现急剧的收缩和下降,经济活动很快从最高点下滑到最低点。

在复苏阶段,经济活动开始由低估逐渐上升,经济中的活动量不断提高,随着经济活动的不断进步经济周期慢慢趋向繁荣。经济增长理论一国国民收入增长的理论,代表国家总产量的增加,战后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分为三个主要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研究内容是建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主要包括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第二个时期是20时期6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定量分析研究各种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需求经济增长的途径。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主要研究经济增长的极限。

三、宏观经济中的通货紧缩和膨胀

通货紧缩是指经济社会中流动的货币供给量小于社会需求量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从本质上而言,通货紧缩属于货币现象,通货紧缩在实体经济中主要反映在总需求相对于总供给的偏离,即实际经济增长率相对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当实际增长率持续小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时,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经济就会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通货紧缩往往与经济衰退相伴随,主要表现在投资的机会减少和投资所带来的边际收益降低,属于实体经济的现象。

因为投资收益降低造成银行信用的紧缩,信贷增长缺乏动力,货币供给量增长持续下降,消费者的需求和投资积极性降低,企业生产能力降低,非自愿失业增加,社会中消费者的收入继续放慢,经济市场发展较缓慢,因此通货紧缩也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主要是指社会中一般物价水平的普遍提高,因为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超过为支付商品流动所需要实际货币量,进一步引起货币的贬值现象。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所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所代表的金银货币量就会出现货币的贬值进而引起货币价值降低,物价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在金银流动的经济社会中不会发生,只有在纸币流动的社会中才会可能出现。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储藏价值的功能,由于本身具有使用的价值,因此可以自发地调节流动中的货币量,从而使得金银货币供给量与商品流动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因为纸币不具备储藏价值,自身也不具备价值,当纸币发行量过多,从而超过市场中金银货币量,从而出现货币贬值,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出现通货膨胀现象。

参考文献

[1]钟春平,田敏.预期、有偏性预期及其形成机制:宏观经济学的进展和争议[J].经济研究.2015(05).

[2]陈雨露.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J].国际金融研究.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