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信息化行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稀土被人们誉为现代及未来工业必不可少的维生素和新材料的“宝库”,是一组还未完全被人们认识的金属元素,稀土元素是世界上公认的战略元素和高技术元素。稀土不但在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海洋六大新科技产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稀土是我国最丰富的资源之一,储量大、品种多,储量和产量在世界上都排名第一,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稀土产品在全球稀土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内蒙古稀土产业基本情况
(一)内蒙古稀土资源情况
内蒙古稀土资源总量居世界之首。累计查明稀土氧化物资源储量达亿吨,工业储量为4300万吨,占全国80%以上、占世界50%左右。目前内蒙古稀土年均选矿量(折REO)约为4.5万吨,占世界年总量的一半以上、全国的70%以上。
(二)内蒙古稀土产业的突出优势
1、较低的成本优势。我国稀土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包头市,不仅储量居世界第一,而且开发条件得天独厚。白云鄂博矿是我国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山,稀土与铁、铌共生,白云鄂博矿稀土矿物是包钢开采铁矿的副产品,因此开采成本较低。另外自治区稀土矿区较为集中,也有利于生态保护和统筹规划。
2、政策和环境优势。199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2年区内注册的各类企业958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87家,稀土企业46家。
3、强有力的融资优势。1997年9月,内蒙古包钢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第一家稀土上市公司,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资产已达12个亿,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稀土企业,具有很强的融资和带动能力。
4、科研开发优势。包钢稀土研究院是目前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专门从事稀土研究的专业机构,先后承担过千余项课题,取得重大成果500余项,有近百项科研成果和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很强的科研开发能力。
二、内蒙古稀土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稀土市场供大于求
我国年处理稀土精矿能力已达14万吨,是目前全球市场需求量的2倍。包头稀土精矿处理能力已达11万吨,因此稀土上游产品供大于求。
(二)产品趋同、集中度低
我区虽然是世界最大的稀土原料生产基地,产品大多数为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的原料型初级产品。目前全区稀土工业产品结构中,上游产品50%,中游产品占38%,下游产品仅占12%左右,产品结构明显不合理。
(三)产品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大
企业产品直接出口量占产量的40%,大多为原料型产品,由于市场主要在国外,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较大,风险也大。
(四)科技投入少,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进入九十年代,我区稀土产业发展不仅科技投入总量不足,而且投入分散。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导致稀土应用研究人才短缺,使稀土应用产品开发缓慢,这将大大制约我区稀土产业未来的发展。
(五)企业改革滞后、行业自律机制难以形成
目前,由于利益驱动个别地区和单位不顾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政策要求,对稀土分离以前的项目还有盲目扩大规模并重新布点的现象;传统观念仍束缚着企业的发展,中小稀土企业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企业间难以形成横向联合。
三、内蒙古稀土产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我区稀土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依托资源优势,采用高新技术,走引进与自主开发并举的路子,提高稀土工业生产水平,提高市场占有率,逐步实现内蒙古稀土工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根本性转变,促进内蒙古稀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重点支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稀土中、下游产品和应用产品的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企业联合,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内蒙古稀土产业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稀土制造业中心。
(二)发展目标
到2005年,自治区稀土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稀土下游产品的比重达到自治区稀土产业的50%,集中精力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稀土原材料(中游产品应占绝对优势)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到2010年,稀土产业发展基本形成四大稀土产业链,稀土及相关产业产值超过150亿元,下游产品和深加工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70%,把我区建成全国最大的稀土科研、开发、生产基地,打造世界稀土制造中心。
到2020年,充分发挥四大稀土产业链优势,使我区稀土及相关产业形成四个百亿元工程,使我区成为世界最大的稀土研发中心和制造中心,促成相关产业成为我区的支柱产业,稀土将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成为带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发展重点
根据市场需求,适度集中优化和稳定发展上游产品,加强、巩固、提高稀土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稀土中、下游产品和应用产品,努力开拓市场,加大推广应用力度。要以包头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基础,加快内蒙古稀土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依托产业优势,延伸稀土产业链,一是以稀土镧和钕为主要原料,由储氢合金材料到镍氢电池、电动车的产业链;二是以稀土钕、镝和铽为主要原料,由稀土永磁材料到永磁电机、电动车和IT业等的产业链;三是稀土铈为主要原料,由碳酸铈化合物到稀土硝酸铈氨液晶显示器专用腐蚀剂和抛光粉等高端稀土铈类化合物等的产业链;四是由氯化稀土、稀土稳定剂、稀性MC尼龙、工程塑料等产业链;依托内蒙古稀土集团,以稀土高科为龙头;发挥集团作用,加快多种经济形式的企业资产重组,重点扶持一批成长性好的高技术中、小稀土企业,坚持以科研开发和引进技术相结合,着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四、稀土产业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一)加强稀土行业项目管理工作,逐步实现稀土产品结构调整目标。控制稀土精矿生产总量,停止稀土矿山项目的审批,严格稀土冶炼项目审批。
(二)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加强稀土行业企业管理工作,尽快实现内蒙古稀土工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根本性转变。整顿现有稀土企业,对在限期内仍不能达标的企业要分阶段限期关停并转。
(三)以稀土冶金及功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为契机,为稀土科技人才发挥一技之长创造条件,并通过新的体制来培养和吸引人才。
(四)充分发挥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稀土工业园区的政策和区位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资金和技术来开发建设稀土项目,在此基础上加快内蒙古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
(五)完善自治区稀土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种子作用,引导社会各方面和银行资金向稀土中下游产品的开发和应用生产投资,逐步建立退出机制,使基金滚动发展,专项用于成长性好的稀土深加工产品和应用项目建设。
(六)加快稀土信息化建设,依托全国稀土信息网、钢铁网等现有基础,建立起自治区稀土工业统计及数据库联机网络,拓宽信息渠道,适时稀土产业发展信息和市场信息,既为稀土企业发展服务又可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从而带动稀土产业加速向新型工业化发展。
关键词:转型发展;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27-02
当前,转型发展是国家教育部所倡导的地方一般本科高校提高素质教育、服务地方的又一项重大举措。五邑大学2016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之后,学校的重点工作就定位到如何建设合理、高效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上。目前我校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就是,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自身的内在自然规律,制定科学且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与人才培养有关的主要因素分析
1.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可以反映学校的教育改革思路和办学特色,也可以看出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五邑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多年来在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和尝试,例如在很多的理论课中都设置了课内实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赛等方法,但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仍然保持原有的本科高校教育的课程体系和讲授内容,在企业职业和岗位的需求和培养过程方面和学生的技术积累方面考虑不多。总之,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不能较好契合当前所提出的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产生背景。信息专业主要是进行信息的获取、信息的编码处理、信息的传送与接收等理论、实践教学与研究。上世纪末,能够体现国家的发展趋势和综合实力的信息时代脚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迅速加快,在实际应用中对从事信息产业的人员提出既要懂信息理论,又要掌握新型电子元器件的使用等更高要求,于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
3.应用型本质属性分析。应用型主要是培养学生实际工程项目能力,对某一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的能力就不做重点培养了,要求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应用型培养对学生的要求更高,既要学好理论知识,还需具备对多项理论知识综合的实践能力。这也是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区别于高职高专的关键所在。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以我国工程教育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工程认证为推动力,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起点和落脚点,确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总的培养目标为:掌握电子电路理论与技术、信息采集、传输、分析与应用的基本能力、基本方法,面向区域支柱产业、面向工程,具有较强的工程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能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制造、应用开发、运营、市场与管理等工作的本科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结合培养目标,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优化。
1.树立信息大工程观的理念,全面落实信息大类培养目标。通过分析比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信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和交通控制等几大专业方向的共同特点,建立信息工程大类专业13门平台课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在行业企业工作所需知识、能力、素质出发,设计信息大类专业共同课程平台。从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的完整流向设计平台课,克服了过去学生专业知识面偏窄的缺陷。
2.全面实施“3+1”模式,丰富“3+1”内涵。“1”指学生就读大学的最后一年,可以在学校进行设计、实训,也可以在企业实习;可以部分时间在学校,部分时间在企业实习;采取的方式由学生自主选择。第7―8学期的实践环节包括:综合系统设计、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实践成果总结、专业实训及企业实践和毕业设计。这种设计思路的出发点就是通过将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从而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
3.依据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按多类别模块开设课程。多类别模块主要包括专业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产业对接模块、开设与区域重点发展产业相对应的模块等,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课程设计充分考虑了行业企业需求,考虑了近年来科技发展的成果,突破了传统课程的束缚,将课程融入新的内容,特别是工业生产核心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并大胆进行了课程重组。
4.整体设计培养方案。在做好信息大类平台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有机结合以外,还从学生培养需求出发,将通识课、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并对如何完成修读提出具体要求,较好解决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脱节的问题,还将我国工程教育中所提出的信息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与培养方案的制订进行了有机结合。
5.按照课程群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实施项目化教学,打破以往理论课附带实验和一门课程设计一个实践项目的惯例,尽量使实践教学项目具有综合性、创新性的特点,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在开设前明确该教学目标,并与工程项目有一定的联系,尽量做到从企业应用角度设计综合性实践的训练。
6.实施多专业、多行业龙头企业协同育人。首次试点将多个专业学生合成一个实验班,联合几家企业共同对这个班级学生进行培养,通过轮岗等方式分别在各家企业的不同岗位上实习一段时间,利用各家企业所长使学生对企业模式和工程实践有更加充分的认识。
三、结语
本研究和改革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平台建设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做了全方位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我国高等院校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刚刚起步,随着转型发展的深入推进,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会越来越适应经济社的飞速发展,人才培养的质量会有很大的提高并能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刘纯利,王晴晴,张玉山.优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3,(3).
[2]童强,周大鹏.何光普.转型发展期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8).
[3]汪元宏.应用型高校的创新之路[N].光明日报,2011-04-11(16).
[4]周远清.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J].中国大学教育,2011,(11):5-7.
[5]潘懋元.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趋势[J].临汾大学学报,2011,(1):1-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84.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大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精神,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施《北仑区数码港规划》,推进北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工商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摸清我区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现状和有关问题,根据区领导的指示精神,决定对我区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现状和相关问题做一次全面调研,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区企业信息化工作。
二、指导原则
1、政府引导、效益驱动、市场运作
2、政府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
三、调研目标
1、了解企业信息化现状,找出亮点
(1)企业上网工程(企业宽带接入、信息、企业建站、电子商务、网络邮箱、网络传真等)
(2)企业内部管理(财务管理、进销存管理、仓库管理、ERP/CRM/SCM、人力资源和资产管理等)
(3)企业设计制造(CAD/CAM/PDM等)
(4)企业信息化取得成绩
2、了解企业信息化需求,研究对策
(1)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所关心的主题
(2)企业信息化发展计划
(3)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设想、今后的重点及目标
(4)企业信息化建设对政府相关部门的要求
(5)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有什么建议
3、筛选项目,推进企业信息化
在统计数据分析、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评价剖析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政策导向,在政府宏观导向和政策、支撑平台体系建设、普及和培训、宣传、技术推介等方面提出方案和规划,为政府正确引导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政策依据和决策支持,为企业提供多层次、行业针对性强、面向效益提升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
四、组织机构
为了加强调研的组织领导,经研究,决定成立北仑区企业信息化调研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组长:**
副组长:**
办公室主任:**
办公室成员单位:区政府信息办(信息中心)、发展改革局、科技局、统计局、外经贸局(经发局)、工商分局
其它成员单位:建设局、贸粮局、旅游局、科技创业园和新唇值赖?个街道、镇乡。
五、调研方式
由上述19个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镇乡抽调人员,邀请宁职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信息化企业,成立企业信息化调研课题组和推进工作专家顾问组。
调研课题组和推进工作专家顾问组将根据北仑区产业特色,由熟悉行业发展规律的、不同学科的专家队伍组成。充分利用专业信息技术公司、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政府渠道的力量。采取问卷调查和座谈等方式进行调研。
(一)行业调研
行业调研以各行主管、分管口为主,街道、镇乡属地为辅,负责各行业《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和行业调研报告的编制工作。要力争抽取2000家以上企业填报《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基本覆盖,规模以下企业至少1500家,并在详细分析回收的《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编制行业企业信息化调研报告。
(二)实地调研
实地调研分成10个调研小组,选择重点行业、典型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每组原则上跑200家),主要召开企业信息化工作座谈会、赴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和企业信息化需求。
六、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年12月5日—20**年12月31日,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分解调研任务,全面动员,由经发局、发改局和街道、镇乡等各职能部门发起,分行业、区域发放《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到相关企业,同时采用纸面问卷和网上填报两种方式,自上而下展开一次全方位的普查;
(二)实施阶段:20**年1月4日—2006年2月28日(法定节假日除外),分10个调研小组开展实地调研;
(三)汇总阶段:2006年3月1日—2006年4月30日,其中小组汇总:3月1日—3月30日,回收《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录入数据库,详细分析调研情况,编制并提交行业、区域企业信息化调研报告;大汇总:4月1日—4月30日,4月1日前各调研组将收回的《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汇总表及小组调研报告报送区信息办;5月底编制完成全区企业信息化调研报告。
七、责任分解
1.调研责任分解表:
组别行业负责单位
第一组外资企业200家(规模以上100)经发局(魏朝晖)、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二组外资企业197家(规模以上171)经发局(郑麒麟)、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三组制造业(塑机)273家(规模以上57)科技局(郑辉)、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四组1.制造业(文具)96家(规模以上21)2.制造业(汽配)80家(规模以上28)科技创业园(虞雁)、发改局(张楠)、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五组制造业(服装、针织)128家(规模以上34)发改局(刘磊)、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六组制造业(模具)428家(规模以上75)科技局(周瑾)、科技局(储晓峰)、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七组1.交通运输物流业80家
2.邮电、通信业38家
3.宾馆、餐饮业38家(规模以上12)信息办(王宁山)、旅游局(徐文辉)、街道镇乡
第八组批发和零售贸易520家(规模以上59)
工商分局(俞全红)、贸粮局(陈华)、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九组建筑业220家,其中建筑101(规模以上47)、房产77家(48)、监理设计42家建设局(曹育人)、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十组其它753家(规模以上146)工商分局(章页)、发改局(殷光亮)、街道镇乡(联络员)
我市食品医药行业信息化建设从九十年代开始起步,目前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全行业与国内外信息化发展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主要有六个方面:
1、意识方面
随着市场化竞争日益激烈,行业内已经深切的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也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总的说来,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实际操作方面,各个企业的重视程度相差很大。
2、需求方面
相对来讲大型龙头企业由于技术装备智能化水平高,市场观念和现代管理意识强,其信息化建设基础好。而传统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相对薄弱,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也少。
3、应用方面
目前,信息化建设在基础应用方面的普及面比较广,但是在重大信息工程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具体说来,很多企业就某一方面的信息系统的,譬如说财务方面,库存方面等等,应用比较广。但是,基于企业的所有资源优化配置的信息系统的开发比较少。
4、技术方面
信息化建设在技术实现方面有两个典型的特点。其一是,在将信息化技术转换成产品的程度较低,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成效。其二是,“信息孤岛”日渐突出。信息不能共享,势必成为企业全面走向信息化的一大障碍。
5、资金方面
很多企业领导愿意在硬件方面做出较大的投资,而在软件方面的投资很少。
二、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促进企业发展措施
1、尽快制订行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要明确行业发展战略目标,信息化是建立在企业整体战略框架的基础上为企业持续发展所提供的一种手段。从战略发展的目标来决定信息化的方向,用信息化来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
2、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抓住我国信息化向纵深方向发展,应用服务需求依然强劲的大好机遇,加大力度调整我市信息产业结构,加快实现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端产品以及信息化咨询服务业,解决信息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
3、增强信息化建设的全员参与性,加快人才培养。食品医药行业实施信息化,首先管理层要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及作用,要明白信息化不仅仅是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也是一种必需的现代化管理思想。同时要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引进信息人才,使信息化思想深入人心。
4、结合行业整体战略规划,选择最佳方式,分步实施。食品医药行业信息化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较长的周期,过程中充满风险。要根据行业战略目标和企业实际,选择符合条件的信息化系统和建设方式,让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战略规划结合起来,做到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的统一。
关键词:信息化;综合竞争力;高效发展
一、中小企业全面信息化实施的困难和失败原因
(一)企业信息化认知程度
企业信息化认知水平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企业的决策管理层,中小企业管理者的能力往往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管理者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充分、不重视成为企业信息化展开的障碍。作为软件产品服务的提供商就应该与企业管理者多进行沟通,详解企业信息化的优势。
(二)软件公司的行业竞争
据调查显示,在已实施信息化的企业中有70%认为,信息化结果不明显,花费的人力、财力、物力,得到非显著的效果。自20世纪90年代初,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软件行业发展迅猛,并一度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到目前为止有10多万的软件公司。如此众多的软件公司要生存发展,竞争可想而知。虽然软件行业龙头客源旺盛,但其昂贵的价格也另众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这就给了软件公司竞争的机会,再加之企业的信息化认知程度低、承受力有限,选择盲目,就会造成不良的结果:一是有一定实力的公司迫于竞争低价承接了项目,成本和人力上却不切实际,同时客户成熟度不够,需求复杂,软件公司不愿合作,最终不欢而散;二是毫无技术实力的小公司承接项目,结果很可能无疾而终,即便勉强完成,也是漏洞百出,无从谈信息化建设了。
(三)企业的经济实力
中小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其资金实力,因此在投入上尤为谨慎,加之企业缺乏相关技术人才、对信息化认知程度较低及软件行业鱼龙混杂,使之更加难以选择。传统软件购买模式需要花费大量的一次性投入,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用于对信息化人员组建、培养,后期的系统维护,系统数据的安全、维护等问题都需要企业投入较多时间和金钱,项目实施成功尚好,倘若项目失败,企业就势必要伤及元气。
(四)企业的管理特点
中小企业的自身性质――客户不稳定、业务不健全、管理不完善铸就了企业多变的业务流程。所以实施信息化,可能是企业运用软件刚趋于稳定,业务就发生了变化,各种耗费企业和软件供应商都无法接受。不做调整企业又不买账,软件供应商只能在原有基础上稍作调整。随着企业业务不断的变化,软件已经是纵横交错了,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危如累卵。这种情况企业就只能精心维持现状,到不得不变的时候,企业只能痛下决心――换!至此,企业开始再次投资,进行再次的信息化建设。
(五)企业信息化总体应用水平低
当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还较低,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模糊,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企业发展战略缺乏协调性。从企业信息化进程来看,信息系统建设水平目前尚处于一般事务处理和简单信息管理阶段,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化建设综合优势发挥不出来。
(六)企业主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
由于中小企业主文化素质不高(大约只有12%的企业主具有大学学历),对信息化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位置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理念陈旧。条件好的企业又满足现况,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有些企业的高层领导在企业信息化初期,对信息技术抱较高期望,一旦看到投资费用增多,而效益又未见明显提高便丧失信心。高层领导不用长远眼光来看待问题,急功近利,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继续发展。
(七)企业信息化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缺乏
企业信息化建设固然要有领导层来推动,但没有系统理解与把握信息化知识、技能的管理层、技术层、执行层人才队伍的密切配合,信息化仍然难以成功。从调查情况看,中小企业普遍缺乏信息化人才特别是既懂业务、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人才激励政策不到位,企业信息化骨干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流失严重,这种状况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
(八)信息技术的低层次应用和不饱和应用
企业因为某一方面的应用需要而购买一套功能较全面的信息系统,但由于自身使用水平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的功能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这种情况有时并不是因为企业的盲目购买,而可能是因为供企业挑选的余地不大,或是企业出于前瞻性考虑。问题则在于任何那些未被使用的功能都处于快速贬值状态。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进行的更高层次管理重组,一些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更多是注重设备上投资和技术更新,而忽视了管理模式方式上的转变,因而,并未取得投资回报,甚至出现负效益。
二、徐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策分析
(一)积极营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良好外部环境
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环境的改进和完善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以及制定法律法规等,从而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提供长期的优质服务。加强、制定和完善安全认证体系,以确保网上交易合同的有效性,防止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确保交易内容、交易双方账号及密码的安全。
(二)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一个宽带、高速、大容量、高水平的网络基础设施,逐步消除部门间的网络分割壁垒、资源垄断和体制。
(三)建设中小企业内部良好的信息化运作机制
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中小企业应当花大力气,针对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措施来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管理者认识,企业领导者应先充分明白: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思维方式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创新和变革,他们应该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四)积极培养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
人才是关键,中小企业信息化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这就要求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强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专门人才来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
(五)加快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支撑配套环境
企业信息化的公共支撑配套环境都存在问题或差距,制约着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扎实认真做好信息资源的基础管理工作。企业信息化的实施需要足够的基础支持,企业就必须强化基础管理工作,做到数据准确、完备、客观、及时。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联合各方面力量,加快研究,统筹规划,分步解决,尽快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配套支持体系,以便更好、更快地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六)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
资金是制约企业实行大规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实行全面的信息化战略,不仅对国民经济有重要贡献,更是对于企业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企业不要只寄希望于国家扶持,还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施与高效信息化的完美衔接。这样就需要企业改变自身结构,定格密集型、节约型的产业结构。通过对企业内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资源以及其他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宏观调控,实现资源充分有效的配置,节约成本和可利用资源,最终获得企业在有限资源使用下的高效创造,实现企业发展的价值。
(七)加强中小制造企业与软件供应商的合作
要完成这个区域整个国民经济的完美融合,就要将这两个不同的利益驱动体紧密的连接在一起。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软件供应商研发的高效的应用软件和合理的实施方案,而软件行业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得到企业的垂青。所以这两个集团既有成本、利润的矛盾,又有交融,开展有效合作,达到双赢的境界,必将实现整个经济体的健康快速的前进和企业全面信息化的推广。
(八)实施ERP系统应用软件
首先要聘请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对企业进行合理的工作分析,确定企业需要进行信息化的工作环节。明确信息化实施主要面向能够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且可以是信息化的项目,如传统的财务核算,进销存管理以及生产管理。但是企业也应该在一定的限度内,尝试对于较为新型的项目实行信息化管理,如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
(九)企业未成功实施ERP具体原因分析
企业自身在实施系统软件项目上选型不当,而这需要企业自身认识不断提升,以找到与其文化及能力相适的变革工具,只有做到细致周到的工作分析和工作流程再造,才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提升的空间,找到成长的可能;软件公司:实施人员的知识、技能未达标准,不具有专业精神,频繁更换对实施进度不利,所以他们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操守和服务质量;软件服务方面:软件本身不能更新升级,存在设计问题,出现版本故障,且不能提供相应较全面的功能,ERP运行的性能指标不能满足企业要求,这些需求刺激他们不断地提升自己产品的多元化、高性能发展模式,以满足企业不同形式苛刻的要求,并且要注重企业的售后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做到顾客满意为上。
(十)企业选择ERP主要愿意通过的途径分析
由数据分析:网络查询(28.6%),兄弟企业推荐(28.6%),中介机构(0%),软件供应商咨询(39.3%),广告(3.6%)。综上可知,兄弟行业推荐至关重要,所以坚持原则,坚持产品质量及服务满意度建设,会给企业后续发展到来很好的促进。对中介机构的建议:不要追求一时利益,诚信永远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其设立咨询机构对于营销战略也有很大益处,但主要还是由软件商慎重实施。
(十一)企业对软件供应商建议的分析
简化复杂功能,便于操作;供应商对软件实施全程控制,适当时机及时更正错误,避免不良后果;软件供应商要有职业道德,不泄露企业重要机密;加大软件研发力度,与高端信息化水平保持一致,也与企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精简系统容量,功能更人性化;能够使软件升级,并对其有试用期,以增强购买吸引力;帮助建立适合企业的产品,但注意软件要与企业原有软件的相容性和可操作性,有详尽定期的指导,降低成本;提高员工认识,更好地服务顾客;关注企业经济效益,能够及时有效地提出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1、中小型矿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J].中国矿业,2008(1).
2、简论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J].中国科技教育,2007(8).
3、中小型企业人员如何在信息化建设中转换观念[J].机械工业信息与网络,2006(1).
IT应用市场快速增长需求趋于“软化”
赛迪顾问在近期召开“2006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论坛”上的研究成果《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前沿看点与趋势判断研究报告》中表明,2005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225.8亿元,同比2004年增长了16.7%。
在投资结构方面,开始呈现“软化”的趋势,软件和信息服务的比例在缓慢提升。虽然2005年硬件投入仍占据67.6%的大比例,但其增长速度却低于整体市场增长速度;相反,软件和服务同比增长却超过了市场整体速度,IT服务增长更为明显,达到20.8%。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带动中小企业信息化
由国家发改委指导建设的中国中小企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是以各类中小企业为对象的政府公益性信息服务网络。截止到2006年5月底,我国一共建成包括总站在内的40多个中小企业信息网站,主要是省级分站或省会城市分站建设。目前平台的利用率还比较低,仅占中小企业总数的20%左右,但是随着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获取信息的速度已经成为影响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利用信息服务平台的企业将不断增多。同时,平台的建设也将促进中小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各省级分站基本建设完毕,未来几年,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分站建设以及机械、轻工、电子制造等专业分站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同时,由于同类网站建设经验的积累日渐丰富,后建分站的效率和应用效果将逐渐提高。
ERP需求在稳定增长中趋向理性发展
2005年,中国中小企业市场的ERP软件投资额达20.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4.4%,未来几年虽然增长率略有下降,但仍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在未来几年内仍将是ERP建设的主要地区。
ERP作为企业的一项整体性信息化工程,涉及环节多、工程规模大,即使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中小企业用户的建设中更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由于企业内部尚未形成规范的业务流程,整体信息化基础也十分薄弱,因此中小企业对ERP的需求通常是从局部开始,采取分步实施的建设模式。经调查,全面建设ERP的中小企业的比例仅为12%。在设计开发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生产管理、物流管理、销售管理、客户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ERP模块中,中小企业最为看重的是财务、库存、客户以及销售。从建设现状看来,财务管理系统已成为中小企业建立信息化的首要业务系统,建设普及率最高,达到近70%。
在未来几年的建设中,随着中小企业对ERP的理解逐渐深入,将逐渐重视建设ERP前期调查、规划、咨询等方面工作,逐渐减少资源浪费和盲目建设。厂商选择将倾向实力型国内厂商。而采取ASP提供技术外包的方式实施ERP将受到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青睐。
外包服务进入较快增长期
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外包服务需求重点仍集中在硬件运营维护方面,但随着中小企业对IT技术应用的逐渐增多和深入,很多业务已经无法脱离IT环境,网络系统、软件运行故障或病毒干扰等问题开始成为严重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接受并应用桌面系统、办公系统、网络安全服务等外包服务方式。
中国的中小企业数量正在迅速增加,遍布各个行业,发展潜力非常大。随着中小企业市场的日渐成熟,行业与企业的飞速发展与企业信息化水平偏低、管理落后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不适应迫使中小企业向信息技术要出路。
新业务带动行业发展市场空间巨大
根据赛迪顾问的预测,2006年中小企业IT投资整体规模将比2005年增长16.5%,达到1427.7亿元,预计到2008年市场规模更将达到1869.2亿元,未来3年整体规模将近5000亿元。2005至2008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15.1%。
未来几年,中小企业IT建设将趋于灵活、创新、实用、理性,用户需要的是软件、硬件和服务的整合创新。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将促使中小企业信息化由企业内部向外部扩散,达到全方位管理。中小企业的IT建设将从传统的财务管理为核心向协同办公过渡,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的发展也将提速。信息化建设中的盲目成分将逐步减退,对于IT建设方案的选择也将更趋于理性。中小企业会更注重IT系统以及整体方案是否更适合自身发展,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随时做出调整。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常见问题;解决措施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033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02
在社会转型时期,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企业生产运营规范化、秩序化的进行,能极大地提高企业效益,促进企业健康、和谐、稳定发展;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是实现企业创新管理,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使其走出中国,走向国际的有效途径。但纵观当下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亟待解决。
1 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1.1 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虽然信息化建设在各企业经营发展中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但依然有一些国内企业对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种“不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信息化建设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烦琐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时间的资金支持,但企业领导者在信息化建设投资方面有所保留,资金匮乏十分常见。第二,技术缺乏。企业并没有及时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第三,受传统经营管理理念影响,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
1.2 国内企业中缺乏规范、完整的信息化建设战略
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大工程,需要有较为完整、规范且系统的战略规划,才可提高建设效率。但事实上,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中,大部分企业并没有意识到战略规划的重要性。一方面,很多企业存在跟风心理,一般是“别人引进信息化软件,我也不甘落后”,但至于引进先进软件技术后如果构建系统完善的信息化运营体系则不得而知;另一方面,企业觉得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制定费时费力,完全没必要。很显然,这种管理心理很可能会导致企业在未来的信息化建设中多走弯路。
1.3 信息化建设中信息技术与企业业务存在脱节现象
在国内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中,信息技术与企业业务的脱节成为主要的问题。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发展与企业实际经营并没有完美融合在一起。一方面,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只负责信息建设,对整个国内企业运营实况(生产流程、操作流程等)不甚了解;另一方面,工作人员不善于主动学习生产方面的知识。一些信息技术人员往往致力于数据信息的学习,却不愿下车间、走进施工现场去了解具体的工作流程,这种技术与实际脱节的做法限制了国内企业信息化发展。
1.4 企业职工的信息化素质不高,制约着信息化建设
在现代信息时代,一支信息技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职业道德良好的优秀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对推动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但纵观当下国内企业人才发展状况,信息化技术人才缺乏、人才整体水平低等,已成为国内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当然,企业职工由于信息技术水平而导致工作出错率高、工作效率低等问题十分常见。例如:部分职工不擅长使用网络办公软件提高数据存储与运用的效率,这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2 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2.1 加大资金投入,多途径提升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
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信息设备,增强企业整体信息技术力量十分必要和重要。众所周知,加大资金投入是企业加强重视,提升认识的第一步。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投资的系统工程,妄想一次性投资终身发展享用是不现实的。因此,企业必须不断加大投资,确保各种网络技术软件、硬件设备不断更新、继而充分发挥其信息化建设的价值。除了加大资金之外,企业要专门引进一批信息技术软件开发、设备管理、维修、防护人员,这些人员可定期开发适合企业生产运营实况的科学化信息技术软件,并对计算机、信息设备等进行维修检查。唯有如此,信息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另外,还可以与其他技术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及时引进最先进的技术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2.2 结合企业发展实况制定科学完整的信息化建设规划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系统完善、规范明确的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尤为重要,它极大程度地避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盲目和随意性,确保了信息化建设规范化、有步骤、循序渐进进行。具体来说,企业应做到三点:第一,基于企业发展实况制定出切合实际、且系统完整的信息化战略规划,要将信息化建设规划纳入企业整体发展规划中,并结合企业各个生产项目实际制定整体的系统规划;第二,对整体规划进行细化,分配好工作人员,避免规划的无效实施。整体规划能起到大致的指引性作用,另外,在整体规划下要细化分支,使各部门、各系统均担任一定的信息化建设任务,做到分工明确,并实现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避免部门间出现“信息孤岛效应”;第三,及时对战略规划作出调整,企业要根据行业发展状况以及信息技术进步不断改进现有的战略规划,使其更贴合实际,更科学高效。
2.3 实现企业“专业技术”与“生产经营”相结合
信息技术建设是为企业管理与生产经营服务的,企业通过强化信息技术建设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并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搜集、传递、处理和利用等等,继而提升了管理与经营的高效性。但是,高质量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质量,需要国内企业实现“专业技术”与“生产经营”的完美结合。也就是说,企业要大量引进既具有高超专业信息技术能力,又掌握国内企业生产项目流程的综合类人才。诚然,国内企业中一般的信息人员不懂得相关业务的操作流程以及管理目标,而只有那些专业技术人才才能明晰操作流程与管理目标,并及时发现流程中存在的问题,继而进行优化改善。因此,企业要想最大限度推动信息化建设,实现“专业技术”与“生产经营”相结合是非常必要的。这就意味着,专业技术人员定期走进车间,走进施工现场去勘查与检测,以将所学专业技术更好地运用于生产实践。
2.4 全面提高国内企业职工的整体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从根本上来说,企业高水平的信息化建设取决于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设。因此,企业应将人力资源发展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重点。具体来说,企业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通过宣传教育提升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企业可通过广播、电子屏幕展示等方式使员工意识到提升自身信息化素质以及强化企业信息技术建设的重要性。这样,员工便能积极参与信息化培训,并通过自我学习、参与实践等方式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第二,加强对现有员工的信息技术专业培训。企业员工不仅要掌握详细的生产操作规划及业务流程,更应该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并在工作中大胆运用新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因此,企业要重点对全体职工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力进行专门而系统的培训,使其能够高效地参与企业信息化建设。
3 结 语
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多途径推进信息化建设对自身发展和国家进步具有双重的促进作用。纵观当下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可以发现信息化建设重视度不够、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缺乏、企业技术与生产相脱节、企业职工信息化素质偏低等问题。鉴于此,国内企业必须对症下药、量体裁衣,以多元化的方法和措施解决问题,继而不断推动信息化建设的更快、更好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何同兴.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9(6).
[2]潘桂湘.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6).
关键词:韩国;电子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启示
绪论
韩国虽然只有1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面积,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它是亚太经合组织创始国之一,同时也是亚洲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之一,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创造了“汉江奇迹”。发达的科技是韩国经济持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的根本原因,电子科技产业一直都是国家的龙头产业,每年由电子产品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在国民经济总值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近些年电子产业信息化的发展,更加推动了韩国电子产业的飞速发展。
1韩国电子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应用现状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韩国作为科技较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科技发展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科技的前沿性也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信息强国目标的提出,更是使韩国的经济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韩国的信息化建设萌芽于上世纪中期,随后经历了两次较大的变革,直至本世纪初才逐步趋于成熟。虽然韩国的信息化建设历程较为缓慢,但是发展质量较高,目前该国的信息化管理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极大的推动了各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电子企业来说,更是为其发展注入了一针“增速剂”。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提高了电子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与此同时产品质量更高,韩国电子企业对于信息化管理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和人力资源管理这两个方面。
1.1信息化管理在电子生产中的应用现状
对于传统的电子产业来说,一般采用的生产模式是半机械化生产或人工生产,对于人力的依赖性较大,而又由于韩国人口较少,劳动力成本较高,这就促使电子产业总的生产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而且生产效率较低,所以,在实行信息化管理以前,韩国的电子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一直不强。随着全球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韩国政府逐渐意识到信息化管理对社会生产的有利影响,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信息兴国的主张,大力扶持信息化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电子企业也紧抓这一时代潮流,在生产中逐步使用信息化的管理方法,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在电子生产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产品的信息化。这主要指在传统的电子生产中加入一些新兴的工艺,增加产品的使用性能,从而使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实现更多的功能,从而具备更高的价值,提高产品的利润。第二,实现产品设计的信息化。传统的产品设计需要设计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手工绘图,而且修改起来较为麻烦,而信息化的设计利用计算机辅助绘图技术,极大的提高了设计的精度和效率,而且更加直观,修改起来也比较方便。第三,实现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在现代电子产品生产中,企业应用了大量的自动化生产设备,促使生产向机械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且随着生产管理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生产自动控制系统、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等各种自动管理技术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1.2信息化管理在电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韩国的电子企业一般规模较大,人员较多,企业内的组织结构较为复杂,所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较为困难。电子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一般涉及的内容较多,不仅包括传统的人员招聘、选拔、职位的分配等基本的活动,还包括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奖惩制度的管理以及员工的培训等多方面的工作,所以管理内容较为繁琐。而且对于人力的管理一直都是十分困难的工作,需要保证公平、公正的原则,另外,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一直都是电子企业领导层所面临的难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较为落后,所以管理效率较低,而且管理的内容也不全面,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很好的解决了电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难题,不仅能够提高管理效率,而且管理方式更加多样,也更加趋于人性化。对于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主要采用开放式的管理方法,促使管理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而且能够通过电子信息系统构建网络化的管理方法,从而实现员工与管理层的直接对话,企业领导能够及时根据员工的意见调整发展方案,及时了解企业发展动态。另外,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能够利用先进的管理系统实现对企业人力变动信息的及时更新,自动记录与人力管理有关的工作,合理的对人力资源进行分配,促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发挥更大的功效。除此之外,信息化的管理方法能够将不同的人力资源类型进行自主的划分,针对不同的管理内容实施不同的管理方案,该举措极大的提高了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而且管理方式更加人性化。
2韩国电子企业信息化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韩国电子企业的生产效率,推动了企业的转型发展,促使韩国的电子产品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更强。近些年,有不少的韩国电子企业不断进入国际市场,不仅给其他国家的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更加方便其他国家的企业进行深入学习。通过对韩国电子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现状分析,从中得到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启示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2.1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符合国家政策的规定,韩国电子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之所以取得较大的成就,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企业抓住了政府“信息兴国”的政策,能够坚持国家方针的引导,积极发挥政府对于企业发展的主导作用。韩国政府在上世纪末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所以大力扶持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大对信息开发的投资力度,积极鼓励国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背景。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也要积极学习这一经验,坚持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国家政府应继续提高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度,加大对信息产业的资金扶持,鼓励企业积极引进信息化的管理方法,同时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力度,建立专门的监督部门管理相关工作,从而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提供稳定的环境,推动国家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
2.2充分调动电子企业的力量
通过对韩国电子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可以发现,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只是处于引导地位,而真正发挥功效的则是电子企业,即企业才是实现信息化管理,推动信息化改革的主体力量。韩国电子企业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方法,并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进行创新,从而使信息化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要想提高一个国家的电子信息化管理水平,应当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电子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积极性。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电子企业的税务及加大对企业信息化改革的投资等措施来引导电子企业的发展,为电子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积极的环境。另外,企业自身要积极主动引进先进管理方法,密切关注电子行业的发展,积极学习其它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结合自身发展的现状加以改进,从而使信息化管理方法更加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最后,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只有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企业才能走在行业发展的前列,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电子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2.3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在现代社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是人类作用的结果,人在社会发展中永远处于主导地位。而对于企业来说,拥有先进的人才储备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提高自身竞争力最重要的条件,韩国企业就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引进,这也是其发展一直处于先进水平的原因。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为电子产业打开了巨大的国际市场,同时也是的企业竞争更加激烈,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必然大量需要具备较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人才。因此,企业必须加大对先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首先,对于政府来说,要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鼓励高校设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专业,从而为社会培养专门的人才;其次,对于企业自身来说,要加强对先进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另外,要加强对员工的日常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为优秀员工提供出国深造的机会,从而使其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最后,企业需要建立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鼓励员工进行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学习,对于个人能力强、对公司贡献较大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经济奖励,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他们自觉进行自我完善。而且对于企业来说,良性竞争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可以通过竞争机制来增强员工的危机意识,从而使他们发挥最大潜力,为企业贡献更多力量。
3结论
在政策的推动下,信息化管理在韩国电子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信息化的管理方法不仅提高了电子产品的生产效率,而且提高了企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历程,推动了韩国电子产业的变革。积极学习韩国电子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对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引进和学习,提高企业的创新意识,这些举措都是逐步提高电子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快各国电子产业的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胡广翔.韩国信息化的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2000(2):63-68.
[2]李锡祚,姜云玲.韩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趋势[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4):62-64.
[3]庾晋.韩国信息化建设发展迅猛[J].信息网络,2003(7):12-15.
[4]李淑华.韩国信息化建设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0-96.
关键词:冶金自动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冶金技术的提高,可以带动我国经济发展,为社会的飞速发展奠定基础。我国冶金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结合社会对冶金自动化发展需求,主要阐述冶金自动化技术发展存在问题,探究冶金自动化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1冶金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
根据冶金自动化的体系结构及冶金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层次将冶金自动化技术分为企业信息化系统、过程控制系统和生产管理控制系统三个方面。
1.1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发展现状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在冶金自动化技术中也占有很大比重,冶金企业的不断发展,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冶金企业自身也在积极探索,改善冶金自动化技术的管理水平。为冶金自动化技术实施过程中的信息网建设奠定基础。“解读钢铁企业信息化”的报告中也明确指出信息化系统对冶金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影响,报告中提出大型冶金企业(冶金产量≥500万吨)已经实现了冶金自动化的全面信息化,中型冶金企业(冶金产量≥50万吨)也有80%的企业实现信息化系统。所以说企业信息化与冶金自动化发展关系密切,目前我国大部分冶金企业都找到了企业发展的定位,企业也明确了信息化系统对冶金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但是要实现冶金自动化发展的信息系统,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企业还要保证这一工作开展的同时不影响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2过程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过程控制系统中的计算机系统对冶金自动化技术建模及优化都有影响。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计算机配置率分别为高炉57.54%,转炉56.39%,电炉58.56%,连铸60108%,轧机74.5%。我们要明确计算机系统在冶金自动化生产过程中的影响,不能盲目的肯定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价值,在冶金自动化技术实际应用过程中,计算机系统只起到了数据的总结、过程监视等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冶金自动化技术的工作效率。另外冶金自动化技术本身的复杂性,也导致过程控制系统不能很好的提高冶金自动化技术的工作效率。因此为提高冶金自动化技术,现阶段主要是将促进冶金自动化技术的各个因素结合起来,针对冶金自动化过程中的主要环节进行优化,提高过程控制系统在冶金自动化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1.3生产管理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在冶金企业生产过程中,信息采集工作及企业的日常管理对冶金自动化技术生产影响巨大,而我国的生产管理系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还没有取得良好效果,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对冶金自动化技术认识的增加,也逐渐明确生产管理系统对冶金自动化技术的促进作用,努力将生产管理应用到冶金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力求提高冶金自动化技术水平,但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冶金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根据我国冶金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通过采取先进的自动化设备,继续从过程控制系统、生产管理控制系统及企业信息化系统三个方面出发,探究冶金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现状。首先,要保证过程控制系统的检测及监控,保证冶金自动化技术工作的有效性,为冶金自动化技术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根据企业状况及经济能力,在冶金自动化技术运行过程中,运用先进的传感设备、数据融合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保证过程控制系统在冶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情况,明确冶金自动化技术工作状态,实现对冶金自动化技术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检测、湿度检测,废物处理及烟尘排放等工作的掌握。冶金自动化过程是一个全封闭性的控制,在对过程控制系统的处理时,要对机理模型、统计分析、模糊逻辑等书籍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冶金自动化技术闭环控制的工作效率,提高冶金自动化未来的市场竞争力;其次在生产管理控制系统上,为提高生产管理控系统的应用价值,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冶金自动化技术进行模拟,对冶金自动化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模拟,保证冶金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生产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通过模拟的方法,提前解决生产管理控制系统存在的不足,减少冶金自动化过程中应用生产管理技术问题产生几率,保证冶金自动化技术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应用生产管理控制功能还可以提高冶金自动化技术的智能性。
良好生产管理技术的应用可以保证冶金自动化技术使用过程中多种技术的有机结合,提高冶金自动化技术生产效率,促进企业发展。生产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还会为企业施工过程中提供参考数据,企业通过参考数据与实际生产数据进行对比,减少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数据错误的发生,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积极有效的生产管理系统对企业自动化设备管理及高科技建设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企业信息化系统。在冶金自动化技术方面,信息化系统主要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信息处理,实现企业信息的及时化、系统化。保证企业对冶金自动化数据的掌握,实现企业间信息数据的交流,促进企业间合作,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合理的应用信息化系统,还能增加对冶金自动化技术生产时的技术掌握,对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总结出适合企业发展决策,然后对这些决策进行具体分析,将决策转化成符合实际发展的具体数据,企业根据数据结果进行工作,可以提高冶金自动化技术的生产效率,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3结束语
我国冶金自动化技术已经取得较高成绩,促进了钢铁行业发展,但随着社会发展对钢铁的需求,也对冶金自动化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阐述冶金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希望对相关人员给予帮助,促进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彦广.冶金自动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J].冶金自动化,2013.
[2]马竹梧.信息化、自动化的进展与钢铁工业自动化[J].冶金自动化,2014.